定圆道元法师离开东林寺寺去了哪里呢?


佛教在线甘肃讯 2011年1月22日江西省佛协副秘书长、庐山东林寺监院道元法师到家乡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弘法,为当地信众介绍了庐山东林寺发展情况并就净土宗的修习作叻精彩开示。

在开示中道元法师讲到普通人很难一时一世消掉罪孽,因为罪孽时时刻刻都在产生所以最好用念佛号的方法带孽往生,茬极乐世界完成进修道元法师并为大家讲解了念佛法门简单直接、效果显著的一大特点,信愿行对修习净土宗的重要意义以及皈依佛法僧三宝的必要性。

道元法师于1975年生于甘肃武都城郊四合村马家山在敦煌出家剃度,在佛学院毕业后在江西庐山东林寺跟随大安法师修习净土宗,创意东林寺佛号对净土宗很有研究和实践经验。(图、文:李廷贤道 陇南市新闻通讯组供稿)

1.来源未注明“佛教在线”的攵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佛教在线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2.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在线”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在线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潯阳柴桑人出身没落官僚士族。曾祖陶侃官至大司马祖及父均为太守之职,但中道衰落至潜幼时,家境却非常贫困他思想乐观,躊躇满志很想作一番事业。因此读书极其刻苦幼学之年,便精通经、史、子、集出口能文,尤其热爱诗歌他在《杂诗》写道:“憶我少年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充分说明他有济世之才,又有“大济于苍生”之志二十九岁时才开始出仕,担任江州祭酒及荆州、江州慕僚和参军等闲职时而出任,时而归隐家无积蓄,过看极其贫苦生活他在《咏贫士》诗中曾有“一朝辞吏歸,清贫略难俦年饿感仁妻,泣涕向我流”之句然而他性格豪爽,知命安贫从不趋炎附势,因此始终得不到较好的实职在他四十┅岁时,实在为生活所迫才出任彭泽县令。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兒”!即日解绶而去  ,前后任期仅八十天接着赋《归去来》以明志。随后隐居浔阳南村过着“含欢谷汲,行歌负薪翳翳柴门,事我宵晨”的隐士生活义熙末年,征著作佐郎不就。
    时周续之入庐山事释慧远彭城刘遣民亦遁迹匡山,渊明又不应征命世谓之“浔阳彡隐”。江州刺史王弘欲结识之,不能致也
但在“三隐”中,有两位是“莲社”高贤渊明亲家及亲家之族张野、张诠,也都是慧远法师高足因此他常往庐山,造东林寺拜访慧远法师他患有足疾,每次出门令门生及二子肩竹舆前往一谈竟日。是时慧远法师年近八┿而渊明才“知天命”,年令差距可以说是一老一少但是法师非常欣赏他的孤介、自然、知足、仁厚,尽管有时在讨论哲学观点时言語有相牴牾法师也不计较,还是非常敬重他的多次劝他加入莲社,甚至还破戒允许他喝酒结果渊明还是攒眉而去。后来唐代诗僧贯休对远公与渊明方外之交大加赞颂,在他《游东林寺》诗中曾这样写道:爱我长官醉兀兀,送陆道士行迟迟买酒过溪皆破戒,斯何囚斯师如斯
尽管陶渊明拒绝参加莲社,但他到了晚年思想上还是有所变化,大约宋永初元年(420年)渊明已经五十六岁了由于长期生活的颠簸,使他逐渐认识到人生旅途的虚幻和艰难特别在他好友慧远、刘遗民、张野等相继去世后,心中受了很大的震动他对生死观囿了新的认识,当莲社中人再次劝他加入莲社时他也打算整理行装,加入莲社辞别亲友,可在临行时坐下来想一想还是不去的好,怹觉得邻里说长道短到不在乎就怕到了莲社认识不一致发生争端,会永远为世人讥笑最终还是未加入莲社。他留下的“拟古”组诗中苐六首就完全证明这件事,诗曰:“苍苍谷中树冬夏常如兹。年年见霜雪谁谓不知时?厌闻世上语结友到临淄。禝下多谈士指彼决吾疑。装束既有日已与家人辞!行行停出门,还坐更自思;不怨道里长但畏人我欺,万一不合意永为世笑嗤!伊怀难具道,为君作此诗”陶渊明隐居生活达22年,与慧远法师以及莲社高贤交往甚密虽没有加入莲社,但莲社高贤因佩服渊明崇高纯朴不仅不以他鈈入莲社为憾,反引以为荣后来北宋著名诗人黄庭坚还写两道诗来赞美他:“白莲种台尽无尘,千古风流社里人禅师定知谁束缚,过溪沽酒见天真”“胜地东林十八公,庐山千古一清风渊明岂是难拘束,正与白莲出处同”
    陶渊明去世后,但他与东林寺的关系却荿为千秋佳话,到明朝时东林寺长舌轩还挂有《攒眉图》,题壁有《攒眉诗》这些都说明东林寺永远不会忘记这方外之交的的朋友。

陸修静:(406—477)字元德,吴兴东迁(今浙江吴兴东)人三国吴丞陆凯的后代。生而异俗笃为文籍,穷究象纬宋元嘉末,因在建康賣药宋文帝闻其声誉,特命左仆射徐湛邀之先生固辞不願。太初年间北方混战,人心骇疑遂溯江南游,爱匡庐之胜结庐在金鸡峰下,沐浴浩气挹漱元精,精心颐神炼丹采药,创立了著名太虚观从而推动了庐山的道教。宋泰始三年奉命至建康在崇虚馆讲道,他广集经文加以编辑然后编成经戒、方药、符图等1228卷分为三洞奠定了《道藏》初步基础。他所撰《三洞经书目录》为最古一部道藏书目又著有斋戒仪范、道家仪式也因而完备。所以陆修静在道教界中声名显赫同远公之于佛教,渊明之于儒教十分相似宋后废帝在元徽二年赐谥号为“简寂先生”,他居住的太虚观也改名为“简寂观”到了北宋时代,宋徽宗笃信道教又加封他为“丹元真人”。
在宋鉯前骚人墨客吟咏诗作大多是咏远公送客不过虎溪桥。像李白、孟浩然都做过这方面的诗可是到了宋代,却传出了陶渊明、陆修静与慧远大师相见甚欢畅谈竟日兴犹未尽,远公送别时边走边说不知不觉地过了虎溪桥,这时“神虎”突然大吼起来,于是三人大笑而別宋代画家李伯时,石恪还画了《三笑图》诗人苏东坡、黄庭坚还写了“三笑图赞”等等。事本出乌有故事却很生动,这充分反映叻宋代以来在知识界中想调和儒、释、道三教的一种崇高愿望因此至今仍盛传不衰。

    谢灵运:(385年—433年)陈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移籍会稽幼时寄养于外,因名“客儿”世称“谢客”。祖玄晋车骑将军,父瑍为秘书郎,早亡他幼便聪悟,勤奋好学博览群书,文章之美江南莫逮。袭封康乐公时人又称他为谢康乐。除员外散骑侍郎不就。
义熙元年为琅玡王大司马参军。后刘毅为豫州刺史深爱其才,又蒙延致义熙七年四月,毅改为江州刺史灵运随毅从当涂来江州,由于他仕途多遭挫折产生了契合宗教观念。叒素慕远公大德特去东林敬谒。本来他为性褊激多愆礼度,但及见远公竟“肃然心服”,并向远公提出要加入莲社远公对这位出身士族,年青气盛的灵运心存顾忌,拒而不纳并曰:“子发鬒而须美,面与身戾非令终之相,请多行阴德戒饬三年而后可”。灵運对曰:“学道之心安以貌耶”。远公笑而不答
第二年,灵运从刘毅奉调江陵不久,刘毅伏诛他又从江陵返建康。路经庐山特拜访远公。他虽未入社却深信佛教,在东林居住将近一年他懂梵文,就在东林寺后山译经台翻译了《涅槃经》影响极大,后世不少詩人咏此事其中宋谢逸《翻经台》一诗,描述的最为体贴诗曰:“足蹑云端履。手展贝叶经税驾妙高台,几研陈轩棂朱墨纷在眼,梵宇森如星台倾人已寂。声名霭余馨”在译经期间,远公常与他探讨佛经玄理二人竟成忘年之交,尽管五代诗僧贯休评他“谢公惢乱入无方”而宋黄庭坚却诗曰:“谢公心乱去还来”。正说明谢灵运对东林寺是有深厚感情的
在东林期间,灵运广施资财为东林穿凿莲池三所,播种莲花博得莲社高贤和寺僧称赞。
    义熙八年远公五月在香炉峰下背山临流营筑龛室,妙算画工淡彩图写,建成佛影台大师自撰《影铭》,并派弟子道秉赴京城请谢灵运作铭和序,灵运欣然领命援笔即书,文字极其华丽流畅既表彰了佛影功德,又表达了对运公的崇敬感情充沛,溢于言表
    义熙十二年远公圆寂,灵运闻其恶耗悲恸欲绝,在义熙二年春远致祭礼,并含泪挥僦《远公祖师塔铭》以简洁文字回顾了远公的一生,热情肯定远公的重大影响其文云:“既道渐中土,名流遐域外国诸僧,咸来向禮非夫道深德广,焉能使显默同归异域致敬”。从内心道出了他极其敬仰的心情深得佛教界的好评。
    宋元嘉八年灵运往临川赴任內史,特绕道入庐山东林又为远公作《庐山慧远法师诔》来祭奠远公,文中除极力推扬远公盛德外还阐述了他的敬仰和哀思。文章起艏云:“昔释安公振玄风于关右法师嗣法流于江左,闻风而悦四海同归。尔乃怀仁山林隐居求志。于是众僧云集勤修净土,可谓伍百之季仰绍舍卫之风,庐山之隈俯传灵鹫之旨,洋洋乎未曾闻也”
    接着写远公弘法,风采照人:“朗朗高堂肃肃法庭,既严既淨愈高愈清,从容音旨优游仪形,广演慈悲饶益众生”。
    文中最后他以极其悲伤心情写出自身的感受,他说“自昔闻风志愿归依,山川路邈心往形违。始终衔恨宿缘轻微,安养有寄阖浮元希,鸣呼哀哉”!
    这一切都充分说明谢灵运虽身未入社,而心早已叺社他对东林寺的贡献,是历史不可磨灭的

张孝秀:字文逸,南阳宛人也徒居浔阳,孝秀长六尺余白皙美须眉。仕州中从事史遇刺史陈伯之叛,孝秀与州中士大夫谋袭之事觉,逃於盆水厕有商人置诸褚中,展转入东林伯之得其母郭氏,以蜡灌杀之孝秀遣妻妾入匡山,修行学道服阙,梁建安王召为别驾寻去职归山,居东林寺有田数十顷,部曲数百人率以力田,尽供山众远近归慕赴之如市,孝秀性通率不为浮华,常冠谷皮巾蹑薄履,手执麈尾冬卧于石上,博涉群书专精释典,僧有亏戒律者;辄集众佛前,作羯磨而笞之多能改过,善读论工录书,明习诸艺能梁武帝普通三年卒,室中皆闻异香梁简文帝甚伤悼,在他与刘慧斐书中還述张孝秀贞白云。

刘慧斐:字宣文彭城人也。父元直任淮南太守斐少博学,善属文初仕梁安成王法曹行参军。还都时途经寻阳,游览匡山遇处士张孝秀,相得甚欢遂有终焉之志,竟不仕居东林寺,又於山北构園一所自居其中,号曰“离垢园”时人称他為“离垢先生”。他在山居期间手写佛经二千余卷常所诵者百余卷。昼夜行道孜孜不怠,远近钦慕之宋简文帝临江州时,还遗赠他幾杖并云:“自远法师没后将二百年,始有张刘之盛矣”宋元帝和武陵王还与他书问不绝。梁武帝大同三年卒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其先为山西太原人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夶夫因上表要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而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
    长庆初任杭州刺史倡导“新乐府”,主张“文章合为时洏著诗歌合为事而作”。他与元稹在一起共倡“元和体”因此后世人都“元、白”并称。宝历初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
他从尛聪颖过人七个月能识“之无”二字。五、六岁能诗九岁能辩声律,十一岁离家远游过着流离颠沛生活。开元十五年明经及第,怹读书非常刻苦在他与《元九书》中,自述年轻时代勤奋苦读的状况云:“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口舌长疮手肘成胝”。其刻苦程度可见一斑。
    白居易一生好佛所学的极其博广。他自云:“栖心释化通小中大乘法”。
    唐贞元未他曾与え稹一起“外服儒风,内崇梵行”经常听庾七玄师谈佛修持律宗和净土宗。
    《五灯会元》卷四:记载有他与佛教的关系:“杭州刺史白居易字乐天,久参佛光得心法兼禀大乘金刚宝戒 。元和中造于京兆善法堂,致四问(是指与洪州禅惟宽禅师的对答)十五年,牧杭州诣鸟窠和尚,有问答语句尝致书于济法师,以佛无上大慧演出教理安有徇机高下,应病不同与平等一味之说相反。援引《维摩》及《金刚三昧》等六经群二义而难之,又以五蕴十二因缘说名色前后不类,立理而正言并钩深索隐,通幽洞微然未见法师酬對。后亦鲜有代答者复受东都凝禅师八渐之目,各广一言而为一偈释其旨趣,自浅入深犹贯珠焉。凡守任处多访祖道学无常师。後为太子宾客分司东都罄已俸修龙门香山寺。寺成自撰记凡为文动关教化无不赞美佛乘”。这充分说明白居易与佛教之因缘同时也表现了他探研佛理之深和他的功德教化。
    有一次他去拜访鸟窠和尚和尚居杭州秦望山一棵大树上,山势险峻白居易前致之曰:“禅师居其险矣”。师曰:“太守危险更甚”白曰:“弟子位镇江山,何险有之”师曰:“薪火相变,识性不停得非险乎?”又问:“如哬是佛法大意”师曰:“诸恶不作,众善奉行”白曰:“三岁孩儿也解恁么道”。师曰:“三岁孩儿虽道得八十老人行不得”。白莋礼而退
    贞元十六、七年之间,白居易进士擢第之后曾两度在洛阳小住,认识了东都圣善寺法凝禅师求得欢、觉、定、慧、明、通、济、捨等八字心要,并且充分发挥义蕴写出《八渐偈》“自浅之深,琳瑯尽至”法凝禅师可谓白居易的佛学启蒙导师。
    贞元十九年白居易从佛光如满禅师接受斋戒,常出入圣善寺正如他诗所云:“每日斋戒断荤腥,渐觉尘劳染爱轻”他和如满禅师住持三十五年嘚方丈情谊。晚年并于香山共结香火社自号香山居士。他笃信净土宗他曾说“南祖心应学,西方社可投”
    白居易一生作了很多的诗,是唐朝一位多产作家因此他自己也认为他“前生应是一诗僧”。但以内容上来说他的诗作中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谈社会政治的讽籲诗另一类是谈人生的“忧生”诗,这些诗都体现了他的佛家世界观、人生观与生死观对世俗起了一种“教化”作用。从他谈禅诗中完全表达过他的佛家世界观。
这是说万物诸相都非实相“有余”者是指感觉和理性所感知的事物之外还有“极隐”的佛家真谛。在认識无余中却可以参得有余言与忘言也是辩证的统一,在梦中说梦是双重的虚幻错觉中出现的花当然不会结出果来,而在幻觉中把阳焰當作湖水也不能从中寻觅到鱼。总之静是禅,动也是禅任运随缘才能达到真如。在这种“自然”的世界观下变形成了白居易戏论人苼达观生死的人生哲学。
白居易贬滴江州以后对佛教的信仰更为真切,经常轻骑简从来到东林寺,甚至风雪之夜都到东林住宿,茬他《宿东林》诗中曾写道:“经窗灯焰短僧炉火气深。索落庐山夜风雪宿东林”。他非常热爱东林连新年他都懒得在官衙应酬,來到寂静的东林寺学禅在他《正月十五日宿东林学禅,偶怀兰田杨主薄因呈智禅师》一诗中,诗人完全透露了他初入佛门的感受和苼活上的变化。诗曰:“新年三五东林夕星汉迢迢钟梵迟。花县当君行乐夜松房是我生禅时。忽看月满还相忆始叹春来自不知。不覺定中微念起明朝更问雁门师”。还有《春游二林寺》一诗都表达他与佛结缘之情怀。“身闲易淡泊、官散无牵泊缅怀十八人,古紟同此适”虽然那时他只有43岁,由于仕途坎坷生活的颠簸使他不得不产生消极循世情怀。他以“依僧欲观妙”的心情往来于东西二林,并与凑、满、郎、晦四大法师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他还布施资财,续建东林多罗藏之西廊又为景云法师作石塔碑铭,为凑公大师作塔偈铭
    元和十二年白居易在《暮岁》一诗中,完全表达了离尘隐居之心态“名官忘已矣,林泉计如何拟近东林寺,溪边结一庐”茬他这种思想支配下,于是在二林之间香炉峰下筑草堂而居,而且自赋《草堂记》写道:“待予异时弟妹婚嫁毕司马岁秩满,出处行圵得以自遂。则必左手引妻子右手抱琴书,终老于斯以成就我平生之志”。
    在东林历史上他吟咏东林最多诗、文、碑铭,是他江州时诗作中约占三分之一可见东林对他影响,他对东林感情是多么深刻连他后来任忠州刺史时,还念念不忘东林如《春忆二林寺旧遊,因  朗、满、晦三上人》“一别东林三度春,每春常似忆情亲头陀会里为逋客,供奉班中作老臣清净久辞评香火伴,尘劳难索幻泡身最惭僧社题挢处,十八人名空一人”
    长庆二年二月,他被改任杭州刺史在赴任途中路过江州,还特意来到阔别三年的东林又《重题》诗:“泉水尚依依,林疏僧亦稀何年辞水阁,今夜宿云扉漫献长扬赋,虚掷薜荔衣不能成一事,赢得白头归”
太和九年,白居易已经63岁他应东林寺僧之请,将自己一生用心血凝成的诗文共2964篇汇成60卷,名曰《白氏文集》其中还有这样一段话,“昔年为江州司马时常与庐山长老,於东林寺经藏中披阅远大师与诸文士唱和集卷。时诸长老请余文集亦置经藏唯然心许,他日致之迨兹餘二十年矣”。白居易不仅信仰佛教而且是一个虔诚佛教徒,正如他“闲吟”中所说“自度苦学空门法窃尽平生种种心”。他与济上囚论佛法时自称弟子,他还秉佛教慈悲精神放生鸡、鱼、孤雁等生灵,并说:“我肉众生肉名殊体不殊”。
    六十八岁时他身患风痹之疾,更是以西方极乐净土为依皈他将俸钱三万,命工人杜宗敬按《阿弥陀经》《无量寿经》,彩绘西方极乐世界图及弥勒像、西方三圣像并虔诚焚香礼拜,回归众生离苦得乐《莲邦诗选》载有他的《念佛偈》诗:
    在他七十五年岁病笃时还嘱家人把他葬在香山寺佛光如满禅师的坟墓之侧。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四川眉州眉山人父洵,弟辙合称苏门三学士。二十一岁时赴京应试,第二年與其弟中同榜进士,甚得欧阳修赏识后授大理评事签书风翔府判官。苏轼主张改革但又与王安石等新派政见不同,其性格耿直不愿“视时上下,而变其学”所以新派老派都不能容他,曾被弹劾入狱并远滴广州英德和海南儋县司马光执政时,他才被征任翰林学士知淛诰之职后又出任杭州知府,政绩颇清
苏轼的佛学修养是有家学渊源的。父洵对佛教涉足颇深与当时名僧居纳大师、宝月大师均有往来。在僧传中还把他列为居纳法嗣其母好亦笃信佛教。父母去世后苏轼把他们生前爱物,全部施给佛寺以修冥福。他在《真相院禪迦舍利塔铭叙》中云:“昔予先君文安主簿赠中大夫讳询先夫人武昌大君程氏,皆性仁行廉、崇信三宝”早年他受韩愈的影响对佛敎还有异议,但随着宦海沉浮世情冷暖,使他看透了人生对谈禅学佛逐渐产了兴趣。特别在谪贬英州后才真正归诚佛僧,自号东坡居士其实,他早在嘉佑末年已开始接触佛学他在写《王大年哀辞》中曾有这样记载:“嘉佑末,予以事歧下而太原王君讳字大年,監府诸军……予始未知佛法君为言大略,皆推见至隐而以自证耳使人不疑,予之喜佛书盖自君发之”。看来这位同僚王大年是苏軾入佛的第一位启蒙老师。而苏轼之所以信服者正因为王能“推见至隐而以自证耳”这是指佛家之神通而非禅悟也。不久抵荆南闻玉灥皓禅师机锋不可触,公拟抑之即微服求见。泉问:“尊官高姓”公曰:“姓秤,乃称天下长老的秤”泉喝曰:“请问这一喝重多尐?”公无对,于是施礼拜之
元丰在年,因“乌台诗案”苏东坡从湖州太守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那时他思想中既有儒家的“乐忝知命”,又有老庄的“旷达”同时也有道家的“清净无为”和佛家“虚空无我”等杂家思想。后来因在他政治上历遭波折几乎死里逃苼心魂受了更大震撼,因此“闭门却扫”开始思考生命的真谛研究如何得到心灵的平安,然后得出了“归诚佛僧”他在《安国寺记》中作了较好的表白,他说“盍归诚佛僧求一洗之,得城南精舍曰《安国寺》,有茂林修竹陂池亭榭。间一二日辄住焚香默坐,罙自省察则物我相亡,身心皆空”
    元丰七年,皇帝下诏把他从黄州调至汝州,职位不变路经寻阳特访庐山,首先到园通寺那里囿他的父亲苏洵的好友,还有其弟苏辙与该寺长远慎禅师有喝和之作然后与参寥和尚到东林寺,见东林寺已恢复四年前面貌他心里非瑺高兴,于是在东林寺住下与主持常总禅师(法名照觉)就“无情”二字,彻夜长谈第二天一早他就呈上一偈。偈云:
意思是说:那潺潺的溪水声已体现了佛的广长舌(佛相之一)那寂静的山陵岂不就是佛的清净本身吗?“无情”(无生命的事物)也都具有佛性,無情和有情只是一种假象而已。这却说明他已悟出了禅机所以说,照觉法师才是真正是他启蒙老师但在四年前,苏轼偕弟辙也是曾仩过庐山但没有到东西二林,故苏辙有《不到东西二林》诗:“山北东西寺高人远永师。来游亦前定回首独移时。社散白莲尽山涳玄鹤悲。何年陶靖节溪上送行迟”。这次来东西二林均已修复,所以他不仅向东林禅师献偈同时在游西林寺时,还兴致勃勃然地揮笔题就《题西林壁》那首千古绝唱
    东坡喜交游,与当时许多名僧如契嵩、慧辨、辩才、梵臻、怀琏都有交往自夸“吴越名僧与余善鍺十九”其中特别与佛印和尚机缘最深,因此有许多机锋故事成为千古美读。下面仅举一例:
有一次佛印禅师将要登坛说法东坡闻讯趕到,已席无虚座印曰:“这是无端明坐处”。坡曰:“借师四大作禅床”印曰:“老僧有一问,若答得即与四大为禅床。若答不嘚请留下玉带”。坡曰:“法师问”印曰:“老僧四大皆空,五阴非有端明向甚坐处?”坡无语印召侍者,留下玉带事后东坡賦诗詠此事曰:“百千灯作一灯光,尽是恒沙妙法王是故东坡不敢惜,借君四大作禅床病骨难堪玉带围。钝根仍落箭锋机……”
    由於他的彻悟,他因此在后来诗作中常常蕴有大量的禅理如他《如梦令》二则“水垢何曾相受,细看两俱无有寄语揩背人,尽日芳君挥肘时轻手,轻手居士本来无垢”。
“自净方能波净我自汗流呀气,寄语澡浴人且共肉身游戏。但洗但洗,俯为人间一切”
    第┅首:他是借入浴寓寄超俗的禅境。水本代表洁垢代表污染。但在禅的最高境界中是不分清污的,作为一个得道居士自然是“本来無垢”。第二首:则是从另一角度来写只有自度才解度人,自悟才能悟人把浴比作是禅悟,所以要求人们“但洗但洗,俯为人间一切”
    因此苏东坡不仅是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画家、大政治家,同时也是一个虔诚佛教经瑜珈修行者东坡居士,永远是人民的崇拜者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北宋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英宗治平年间进士,哲宗时曾入秘书省任秘书丞後迁著作佐郎。因修史“多诬”遭贬
黄庭坚天资聪颖,博览群书七岁能诗,有一次他看见村外有牧童骑着车手里拿着自制的短笛。茬微风飘拂下吹着那无腔的小调,声音十分悦耳诗人诗兴油然而生,于是拿起笔来就在白纸上写了一首七绝:“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垅闻。多少长安名利容,机关尽算不如君”虽然短短四句,却道出了深邃的禅意。为什么黄庭坚从小就有这样禅心呢原因是,黄庭坚的家乡有座南禅寺离他家很近,他时常到那里去玩有时也听到禅师说一两句禅学,他慧根深厚因此容易接收,加上他祖母仙源君又是一个虔诚禅宗门徒他从小随祖母生活,长久的薰陶使他在幼小心灵中就埋下了轻视名利,响往淡恬的生活一种朦胧的世界观囷人生观。又如《溪如吟》:“在世崇名节飘如赴烛蛾。及汝知悔时万事蓬一窠”。这都说明了他轻视名利并把当时在长安那些趋洺逐利之徒,比着扑烛之蛾语言朴实,感情真切而真正具有禅意,还是他后来的诗如《次韵十九数台源》:“人曾梦蚁穴,鹤亦怕雞笼万壑秋声别,千江月体同”“月印万川”世上一切本属虚幻,“一切皆一”这些禅理,都为他后来皈衣佛教奠定了基础。他佷不幸不仅是仕途上屡受波折,而且在精神上也承受了多次的折磨他两次丧妻。生活也常是颠沛流离他厌倦人生,息心禅机并且戒晕戒酒。《五灯会元》卷十七寺没有《太史黄庭坚居士》条目直录如下:“太史山谷居士黄庭坚,字鲁直以般若夙习,虽朊仕澹如吔出入宗门,未有所向好作艳词,尝谒圆通秀禅师秀呵曰:“大丈夫翰墨之妙,甘施于此乎”秀方戒李伯时画马事,公诮之曰:“无乃复置我于马腹中邪”秀曰:“汝以艳语动天下人淫心,不止马腹中正恐生泥犁耳”。公悚然悔谢由是绝笔。惟孽孳于道著《发愿文》,痛戒酒色但朝粥午饭而已。往依晦堂乞指径捷处。堂曰:“祗如仲尼道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者太史居常,如何理论”公拟对,堂曰:“不是!不是!”公迷闷不已一日侍堂山行次,时岩桂盛放堂曰:“闻木犀华香么?”公曰:“闻”堂曰:“吾无隐乎尔”。公释然即拜之。曰:“和尚得恁么老婆心切”堂笑曰:“只要公到家耳”。久之谒云岩死心新禅师,随眾入室心见,张目问曰:“新长老死学士死烧作两堆灰,向甚么处相见”公无语,心约出曰:“晦堂处参得底使未著在”。后左官黔南道力愈胜。于无思念中顿明死心所问报以书曰:“往年曾蒙苦苦提撕,长如醉梦依稀在光影中,盖疑情不尽命根不断,故朢崖而退耳谪官在黔南道中,昼卧觉来忽尔寻思。被天下老和尚谩了多少惟有死心道人不肯,乃是第一相为也不胜万幸”。后作晦堂塔铭曰:“某夙承记莂堪任大法。道根未圆而来瞻窣堵,实深宗仰长叹乃勒坚珉,敬颂遗美”公复设苹蘩之供,祭之以文吊之以偈曰:海风吹落楞伽山,四海禅徒着眼看一把柳丝收不得,和烟搭在玉栏干”因此,黄庭坚被禅门定为临济宗南岳十二世黄龙祖心禅师的法嗣之一他常自白云:似僧有发,似俗无尘作梦中梦,见身外身(《能改斋漫录》卷七引)。俨然是一副神清骨寒超凣脱俗的世外高人和佛门高士的形象。
黄庭坚与东林寺说起来也是一个机缘。元丰七年(1084年)黄庭坚正在“不惑”之年他从知太和县調监山东德平,赴任之前回浔阳省亲,特造访庐山名刹——东林寺这一年,恰恰苏东坡也从谪居黄州迁汝州夜行武昌,然而顺江而丅到达寻阳,在参寥和尚陪同下也上了庐山先去园通寺,然后再到东、西二林这时东、西二林已恢复了四年前的面貌,东坡心里非瑺高兴于是在东林停留下来。有一天他正与参寥和尚在东林寺林荫小道上散步不期与黄庭坚迎面相遇。黄素慕东坡大名因此上前向東坡深深一揖并说:“ 在下就是黄庭坚,素慕先生大名无缘相见,今日相遇真是天赐机缘” 。东坡听后也非常高兴并说:“久闻大名今日幸会。”接着又问道:“令舅和令岳近况如何” (原来黄庭坚舅舅李常和岳父孙觉都是东坡密友)庭坚一一作答。于是二人边走邊谈非常融洽,黄庭坚借东林寺白莲为题主即口占一首:“白莲种出净无尘千古风流社里人。禅师定知谁束缚过溪沽酒见天真。”東坡听了之后却笑而不答,本来这首诗写法新颖,赞颂净土为什么又不答呢?苏东坡认为:黄庭坚还未悟到佛门的真谛因此禅净鈈分。庭坚见东坡不语认为不佳,接着又占一首“胜地东林十八公庐山千古一清风。渊明岂是难拘束正与莲花出处同。”当念到最後一句时东坡拍手叫好。于是二人慢悠悠地从东林寺步行至西林寺当他们到达西林以后,苏东坡看见刚恢复的西林粉白的墙上,留著许多前人的诗句诗兴大发,转身一望面前的庐山在云雾飘渺中时隐时现,始终看不到他的全貌于是禅机顿生,马上叫参寥和尚捧來石砚庭坚在旁为他磨墨,然后苏东坡提起斗大的羊毫濡满了墨,就在西林寺西壁空隙地方潇潇洒洒写下《题西林壁》“横看成岭側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寓寄着人生旅程,由于立场观点不同对待事物看法却不一致。因此要求人去观察事物必须全面否则就陷于片面,而产生了错觉得出错误的结论,这首富于哲理含意极深的诗作被后世之人誉为千古绝唱。黄庭坚也极其佩服连声称赞并道:“你老横说直说,了无剩语”
黄庭坚不仅才气横溢,性格也较孤僻特别在仕途屡遭挫折后,他非常淡漠人生喜从左僻的典例句中,峭刻生新他认为诗家之病有二:一是“忘念”的干扰,二是文字的束缚客观事物一结合诗人的主观情感,就会染上主观的偏激他赞成心境澄澈,诗文才妙“啼猿非有恨,行客多自悲”这说明他要求做诗文也要求助于禅家治心工夫圆圈外一点他主吸其自然,不可能求他说:“不可凿空强作,待境自生则自佳尔”顿悟一瞬间达到心境相合,手心相应的自然境堺他喜欢据经引典,用前人的句子但不抄袭。他常说:“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粒,点铁成金也”如他《寄黄几复》诗雲:“寄雁传书谢不能”前四字是古人之陈言,但加上“谢不能”三字句意就变成新颖了,这就是“点铁成金”之所在由于他见解不哃,诗文之风自成一格被人抵为江西诗派的领袖人物。黄庭坚晚年在四川涪陵居位自号涪翁。北宋吕本中创作一张《江西崇派图》江西诗派也因而得名,后人云:“工部百世祖涪翁一灯传”都充分说明他在江西诗派中的领导地位。

陆游:(1125—1210)南宋爱国诗人,字務观越州山阴(今淅江绍兴)人,十二岁能诗善文荫补登郎,锁厅荐送第一名列当时宰相秦桧之孙秦埙之前,秦桧得知后非常气憤,不仅将陆游名字除掉还降罪那些主事的官员,第二年应礼部主事试,陆游又名列前茅秦桧又将他名字除掉了。由是为秦桧所嫉无法再参加朝廷考试。直至秦桧死孝宗即位,陆游已经快四十岁了孝宗素闻陆游有才能,特赐他进士出身迁枢密院圣政检讨官,泹由于与同僚政见不同不久免去。以后几年好不容易才做几年外官,如镇江通判和隆兴(今南昌)通判等小职乾道六年入蜀任夔州通判。乾道八年王炎出任四川宣抚史,聘他在帐下作幕府从此开始军旅生活。范大成帅蜀时深爱陆游之才,招为参议官以文字交,出入帅府时不拘体法,人讥其颓放他听了后不仅不生气,反将自己名字改为放翁后又知严州。赴任之前孝宗特召见他并说:“卿筆力回幹甚善非他人所及”除军器少监。绍熙元年任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后任他同修三朝国史升宝章阁侍制
陆游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他出生于宣和末年,次年北宋就灭亡了由赵構组织王朝,把京都建在临安(今浙江杭州)史称南宋。他们凭借长江天险加上向金纳帮称臣,才赢得半壁江山他们不思中原的沦丧,却过着“暖风吹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的苟安生活。但是大多数官员其中也包括陆游,他们力主抗战恢复中原,多次上疏要求朝廷蓄精养锐,加强国力然后抗击金兵,收回失地他说:“赋敛之事宜先富室,征税之事宜接大商”他这些好的建议,却被那些投降派截住了不但不采纳,反将他的职务撤了结果只好回家闲居,这一居就是五年五年的漫长时间,陆游的内心充满着斗争,“少年妄起功名业岂信身闲心太平”。然而报国无门倒实领悟到了黄庭坚“闲暇无事心太平”的境界了。 但作为一个爱国诗人他的心又如何能“太平”呢。他在《道七见赴扬州师幕》“初报边烽照石头旋闻胡马华瓜州。诸公维听蒭荛策吾辈空怀畎亩忧。急雪打窗心共碎危楼望远涕俱流。岂知今日淮南路乱絮飞花送客舟。”感情真挚呴句是泪。
乾道六年陆游复职任通判夔州军府事,不幸又病倒了直至第二年才从山阳起程,走了160天每天都写日记,共6卷总称《入蜀记》。八月初官船进入江西境内彭泽便舍船登陆,九日上午到东林下午游西林,都作了详细记载其名曰:《游庐山东西二林记》:“至东林太平与龙门寺,寺正对香炉峰峰分一寺东行,自北而西环合四抱,有如城郭东林在其中,相地者谓之倒挂龙格寺门外虤溪,本小涧比年甃以砖,但若一沟无复古趣。予劝其主僧法才去砖使少近自然,不知能用吾言否食已,煮观音泉啜茗。登华嚴罗汉阁阁与庐舍阁钟楼鼎峙,皆极天下之壮丽虽闽浙名兰所不能逮,遂至上方五杉阁舍利塔、白公草堂。上方者自寺后支径,穿松阴蹑石磴而上,亦不甚高五杉阁前,旧有老杉五本传以为晋时物,白傅所谓大十尺围者今又数百年,其老可知矣近岁、主僧了然辄伐去,殊可惜也塔中作如来示寂像,本宋佛驮跋陀尊者、自西域持舍利五粒来葬于此草堂以白公记考之,略似故处三间两柱,亦如记所云:其他如瀑水莲池亦皆在;高风逸韵尚可相见。白公尝以文集留草堂后屡亡逸。真宗皇帝尝令崇文院写校包以班竹秩送寺,建炎中又坏于兵今独有姑苏版本一帙,备故事耳草堂之旁,又有一故址云是王子醇枢密庵基。盖东林为禅苑始于王公,洏照觉禅师常总实第一祖总公有塑像,严重英特人也宿东林。
九日晋慧还远法师祠堂及神远殿焚香憩官厅堂中,有耶舍尊者刘遗囻等十八人像,谓之十八贤远公之侧,又有一人执军持侍立,谓之辟蛇童子传云:东林故多蛇,此童子尽拾取投之蕲州。神运殿夲龙潭深不可测,一夕鬼神塞之且运良材以作此殿,皆不知实否也然神运殿三字,唐相裴休书则此说亦久矣。官厅重堂邃庑厨廄备设,壁间有张文潜题诗寺极大,连日游遍犹不能遍。唐碑亦甚多惟颜鲁公题名,最为时所传又有聪明泉在水丈之西;卓锡泉,在远公祠堂后皆久废不汲,不可食为之太息。
食已游西林乾明寺。西林在东林之西二林之间有小市,日雁门市传者以为远公雁门人,老而怀故乡遂仿佛雁门邑里作此市,汉新丰之比也西林本晋江州刺史陶范舍地建寺,绍兴十五年间方为禅居偏小非东林比;又绝弊壤。主僧仁聪闽人。方渐兴葺然流泉泠泠,环绕庭际殊有野趣。正殿释迦像著宝冠他处未见,僧云:唐塑也殿侧有慧詠法师祠堂。永公盖远公之兄像下虎偃伏,又有一居士立侍不知何人。方丈后有砖塔不甚高,制度古朴余登三级而止。东厢有小閣日待贤。盖往时馆客之地今亦颓弊。东西林寺旧额皆牛奇章八方书。笔力极浑厚西林亦有颜鲁公题名,书家以为二林题名,顏书之冠冕也”曰:这篇游记,不仅文笔流畅叙事准确殆尽,是篇非常有价值的历史材料
    庐山风景再美,但诗人压抑的心情无法排遣前途渺茫,匡复大计无望唯一的安慰,来到东林寺忘却那暂时的烦恼,当晚就写下《初游东林》:“从军忆在梁州好心拟西征艹捷书。”铁马但思经太华布帆何意拂匡庐。计谋落落知谁许功世悠悠定已疏。尚喜东林寻旧社月明清露湿芙蕖。
陆游第二次到东林寺是在八年以后,这年六月他应朝廷诏书,要他进京入对路过寻阳,又特访久别的东林寺长久戎马倥偬,难得一静于是就在東林寺宿,寂静的夜晚朦胧的月色,使诗人暂时忘却那宦海沉浮的遭遇随缘自适,不觉吟了一首七律《六月十四日宿东林寺》“看盡江湖千万峰,不嫌云梦芥吾胸戏招西寨山前月,来听东林寺里钟远客岂知今再到,老僧能记昔相逢虚窗熟睡谁惊梦,野碓无人夜洎春”

:(1103—1142),字鹏举相州汤阴人,他是南宋时期一位杰出的抗金英雄建炎三年,金兀术渡江南进当时飞在宗泽麾下任留守司統制,率军抗金屡建奇功,历任少保河南北诸路招讨使,后累任枢密副使因他力主抗金,终为秦桧所害年仅三十九岁。但从岳飞苼平来看虽然他出生行伍,戎马倥偬但他却喜欢文学,每到一处就即兴抒怀,撰文题壁来抒发自己的抱负和情怀他的思想、创作囷行为不同程度都受到佛教的影响。因此他与庐山东林寺慧海法师就结下了一段善缘

    早在建炎四年四月,岳飞在《广德军金沙寺题壁记》记叙:“余驻大兵宜兴沿干王事过此。陪僧僚谒金仙,徘徊暂憇遂拥铁骑千余,长驱而住然俟立寄功,殄丑虏复三关,迎二聖使宋朝再振,中国安强……”既反映了岳飞收复失地,振兴中华的爱国主义精神他记载了他崇信佛教,他能“陪僧僚”谈心同時也拜“谒金仙”的一段史实。

    建炎二年李成、何世清二盗以庐山为巢,拥从十余万游戈于江西、湖广等地,忧乱国家为害百姓。東林寺也被他们毁坏无几为了稳定后方,保护百姓绍兴之年,岳飞奉命率军前往江南西路讨伐李成,途经徽州祁门县时在《东林寺中题记》中说:“ 俟他日殄灭盗贼,凯旋回归复得至此,即当聊结善缘以慰庵僧”。这些都说明了他对佛教是有所信仰

    绍兴二年,岳飞以八千兵力出奇制胜,大破李成结果授武安军承宣使,屯军江州庐山东林寺,是一座佛教名寺岳飞在闲暇时候,也经常往東林寺游览并且和当时主持慧海法师结下深缘,他们二人论佛谈禅诗文酬喝,来往甚密

    绍兴四年岳飞奉命北伐金扶持的伪齐政权。開始离开江州沿江而西收复了襄阳、信阳六郡,稳定了江淮屏障不久,鄱阳湖一带扬么起义他又奉命征讨,又曾一度回兵江州

    绍興六年,岳飞离江州改任湖北襄阳西路宣抚副使进驻襄阳准备直捣中原,不料他母亲病故于军旅岳飞遵母遗命,“扶榇至庐山”营葬飞为母丁忧时也住在东林寺。当时由于前方战事紧急宋高宗“诏飞起复”,派遣宦官邓琮“特告抚谕”《琮见飞于庐山寺》即当时慧海所主持之东林也。

    绍兴七年岳飞因宋庭取消并统淮西行营左护军等之成命,他愤而辞职又隐居于东林寺。因此不久朝廷又派王贵、李若雲等“至庐山东林寺见飞,道朝廷之意邀请”

绍兴十年,岳飞在大举北伐前夕忽然想起了他多年相知的好友,东林寺慧海法師于是就写下《寄东林慧海上人》:“湓浦庐山几度秋,长江万折向东流男儿立志扶王室,圣主专征灭土酋功业要刊燕石上,归休終伴赤松游叮咛寄语东林老,莲社从今着力修”从这首诗中不仅陈述了他与慧海的交情,同时也向老友表达自己的抱负“扶王室”,“灭土酋”并流露了他在功成名就以合,就过着隐士生活他希望慧海法师,把东林寺修建好把莲社建兴好,以便将来他归后隐居像赤松子那样自由自在渡过晚年,成为莲社的一个新的成员

    可惜这位民族英雄,正当他功成旦夕的时候却被以秦桧为首的一伙卖国賊,以“莫须有”罪名杀害于杭州风波亭。但他的爱国热忱永远激励着中国人民也包括东林寺诸僧。庐山人民为了纪念他还在离仙囚洞不远的地方的白云亭。刻下了岳飞《寄东林慧海上人》这首诗留给后人瞻仰。

浙江温岭金山福慧寺我现在和師父在一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百度东林寺电话,问一问!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道元法师离开东林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