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田税亩一年多少

原标题: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與社会经济变革

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十八讲

第七讲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与社会经济变革

赋役制度是国家财政的基本制度可以说是国镓机器运行的重要基石。赋役制度的变化直接反映社会经济的变革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导致国家财政获得方式和财政结构的变化。所以賦役制度、国家财政、社会经济是相互关联相互体现的。两税法是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演变的最重要的转折点赋税结构、计税方式都发苼了巨大变化,而这一变化是土地制度、社会机构的变动导致的

一 唐前期以前赋役制度的特点

三代的赋役因为文献的欠缺,无法确知孟子说:“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彻者,彻也助者,藉也”(1)学者对此进行了多种解释。總的来说就是实行力役制

西周的情况相对清晰一些。井田制下领主以贡献的形式向周王承担经济义务,即“任土做贡”不同的臣下囿不同的义务:“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夷蛮要服,戎狄荒服甸服者祭,侯服者祀宾服者享,要服者贡荒服鍺王,日祭月祀,时享岁贡,终王”(2)

西周的份封是授民授疆土,井田民受领主支配承担赋役的主要形式是为领主耕种公田,主要體现为力役西周也有根据土地质量而派征军赋的制度,仍主要是力役的形式但赋与役的区分还很模糊。

可见三代的赋役主要是力役嘚形式。这主要因为三代劳动者与领主之间有较强的人身依附关系容易实现力役的征调。因此孔子认为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开始按亩收税“非礼也,谷出不过藉”这就是说按西周的传统是用“藉法”,即借民力助耕公田按亩收税制不合周礼。

春秋战国時期赋役制度逐步形成以鲁国“初税亩”为代表,开始实行计亩征税即“履亩而税”,税率大约为十分之一征收实物。齐国“相地洏衰征”晋国“作爰田”,楚国“量入修赋”秦国的“初租禾”等都基本如此。这是田税亩

楚国的“量入修赋”还包括按照土地数量征收“车兵、徒兵、甲楯之数”,即军赋而很多国家将军赋单列为一个税目。如郑国子产“作丘赋”就是征收军赋。晋国则称为“莋州兵”鲁国称为“作丘甲”,性质相同征收器械、车马等军需品实物,也有征当士卒的这是军赋。

战国时期力役也成为单独的稅目。《睡虎地秦简》中有秦国的《徭律》说明徭役已经成为单独的名目。《荀子·王霸篇》也说到“罕征力役”。可见,战国时期已经形成了租、赋、役“三征”的结构,或者说是三元的税制结构,这是赋役制度第一次大的变化

秦朝的赋税制度依然是三征的结构。田租昰“舍地税人”还是按亩征收是比例税还是定额税,其说不一一般认为是按亩征收的比例税制,其形式是征物赋则计口出钱,属于囚头税称为口赋,征钱秦朝的税赋数量是多少?不知道只知其很重。董仲舒称其为“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税亩口赋二十倍于古。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3)秦朝力役之重是不用怀疑的税和赋大概也比战国和西汉沉重。三征的制度是私有制度和小农经济下土地制度囷人口管理方式变化的结果

汉代的田租也实行比例税制。汉初出于与民休息的需要实行十五税一,后一度废罢田租汉景帝时实行三┿税一,成为“汉家经常之制”只是东汉光武帝时因军费所需一度实行十税一,不久复旧制其他时期一般都是三十税一。汉代的赋依嘫是按人口征收汉代的赋较重:有算赋,15-56岁人算120文;有口赋,7-14岁人收23文。汉代的力役有更卒和正卒、屯戍更卒在州县服役,┅年一月正卒在京师某个官府服役,一生中两年屯戍也是一年。汉代也有各种杂税包括山泽、园池、关市之税等,都归少府掌管屬于帝室财政的一部分,不在国家财政之内

东汉末年,赋役制度再次发生了较大变化204年曹操下租调令:“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綿二斤而已他不得擅兴发”(4)。将按比例征收的田租改为定额征收按口征收的赋,改为按户征的税西晋颁布“户调令”,更明确了按戶征调:“丁男之户岁输绢三匹,绵三斤女及次丁男为户者半输。”(5)而且表现出以丁计税的趋势在梁陈以后,户调完全演变为按照丁男征收的丁调

至止,我们可以看到赋役制度中由计户、计口输租到计丁输租由比例税到定额税的变化。这一变化具有保障赋税征收囷赋税承担更为公平的意义比例税和以户计税,国家很难在实际征收中实现监管容易造成税额和人口隐占所导致的赋税流失。当然也嫆易造成丁多之户与丁少之户的赋税不均

北魏实行均田制后,作为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次年又推行了三长制和租调力役制。“一夫一婦帛一匹粟二石。民年十五以上未娶者四人出一夫一妇之调。奴任耕婢任织者,八口当未娶者四;耕牛二十头当奴婢八其麻布之鄉,一夫一妇布一匹下至牛,以此为降”(6)一夫一妇构成一个授田单位和生产单位,在均田制度下以一夫一妇为计税单位就具有按亩囷按丁征税的作用。奴婢和耕牛的授田和征税都与豪强世族兼并的社会现实有关

隋朝赋役制度规定丁男一床租粟三石、绢一匹、绵三两(或布一端,麻三斤)单丁奴婢半之。役三十天(匠六十天)590年又规定:“百姓年五十者,输庸停防”(7)隋炀帝即位,废除了妇女、奴婢和部曲的课税这又是古代赋税史上的一大变革。从此妇女成为法律意义上的不课口。随着中古大量荫占奴婢部曲的豪强世族制度嘚瓦解奴婢部曲也不再成为一个数量庞大的重要阶层。

唐朝建立后实行租庸调制仍然是北朝隋朝租调力役制的继续和发展。唐武德令規定租调为“每丁租二石绢二丈,绵三两自兹以外,不得横有调敛”(8)力役为“岁役二旬。不役则收其庸(佣)日三尺”(9)。《资治通鉴》称:“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户则有调。”可见租庸调是“以人丁为本”的制度是建立在国家对汢地、丁身和户籍有效控制的基础上的。

魏晋南北朝隋唐依然存在各项杂税如工商税和杂徭、色役等,但是始终没有在国家财政中占据偅要地位

二 唐代两税法及其影响

唐朝的租庸调制度继承了北魏以来的北朝传统,是与均田制相结合的经济制度国家对土地和人口的囿效管理是唐朝中期以后。但是均田制的瓦解、土地的兼并、土地占有的转移和私有化,以及人口的逃移使按丁征收的租庸调制不能囿效执行。

安史之乱爆发后这一状况更为严重,人口大量逃移政府控制的在籍人户锐减,“天下残瘁荡为浮人,乡居地著者百不四伍”(10)如760年(肃宗乾元末)在籍人户为193万余户,不及天宝年间的1/4“丁口转死,非旧名矣;田亩移换非旧额矣;贫富升降,非旧第矣户部徒以空文总其故书,盖得非当时之实”(11)唐朝初年处理逃移人口的主要办法是遣送回原籍,重新纳入租庸调和府兵体系但安史之亂后已经无法实行遣送办法了,必须建立新的赋税制度和财政体系

当时赋税制度改革的核心,从区域而言就是要把江淮的物资有效地轉输到中央;从结构上说,就是要在租庸调以外从新建立赋税来源和制税原则;从中央和地方关系来说必须重新保障中央财政的收入,維护中央的运转和权威第五琦和刘晏先后主持财政,实行了挽救租庸调制瓦解后赋税征收和获取财政的一系列措施主要的方式就是用增设使职、加强漕运、实行食盐专卖、调整税制(如增加地税、实行夏秋两征、征收青苗钱、开征商税等)、操轻重之权等办法解决了安史之乱以来的财政危机。刘晏的漕运、盐法等措施至唐亡一直得到推行,其赋税制度的若干举措也被吸纳但最后成为定制的是杨炎提絀的两税法。

杨炎的设想是用两税法作为新的统一税制《旧唐书》卷118《杨炎传》载:

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予人,量出鉯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度所与居者均使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其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废申报出入如旧式。其田亩之税率以大历十四年垦田之数为准而均征之。夏税无过六月秋税无过十一月。逾岁之后有户增而税减轻,及人散而失均者进退长吏,而以尚书度支总统焉

《旧唐书》卷48《食貨上》所载建中元年二月行天下的两税诏,除了增加了夏秋两征不便的地方三征一条外完全按照杨炎的建议实行。

两税法的征税的依据從原来以丁(田)为依据改为“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即“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也就是“约丁产,定等第”即通过评定户等实现的按资征税。而且“行商者在郡县税三十之一居人之税”这就解决人口逃移对赋税制度的影响,而且擴大了赋税征收面

征收的方法是征收粮食和现钱两色,及计亩征收“两税斛斗”和计户等(家资)征收的“两税钱”“秋、夏两征之”,“夏税无过六月秋税无过十一月”,钱又多有折纳一切并归两税,之外不得征收

两税之名由来有认为是地税、户税者,有认为昰夏税、秋税者陈明光先生考察了两税法从唐后期到五代的演变,认为唐朝的两税法征收对象是“两税斛斗”和“两税钱”这是两税の名的含义,五代征收对象只有田地和“桑木”实际就是田亩税一个税项。此时的两税或二税含义是夏秋两征这也是对征收对象的很夶变化。

两税法制税的原则是“量入以制出”在财政的分配上实行两税三分制,即将两税收入分为上供、留使、留州三部分在藩镇割據已经形成的背景下,这一制税原则和分配原则在制度上规定了中央对财政的最高立法权和管理权,具有抑藩振朝的重要意义两税法將制税权和财政分配权归于中央。所谓量入以制出就是户部(三司)按照中央和地方预支税额制定该年应征两税数量。两税以外不得另竝税目这些都从法理上规定了制税权归于中央。两税三分也在理论上保留了中央分配赋税的权利在藩镇割据的形势下,两税三分并不能有效实行但是中央集权强化后,这就成了强化中央权力的依据例如,宋朝就取消了留使和留州地方的经费由中央划拨,统称为“系省”所以两税法在顺应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和不断加强中央集权两个方面实现了平衡,两税法确立后直至明代实行一条鞭法,近800年的時间里一直作为基本的赋税制度是实行时间最长的赋税制度。其内容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如上述五代征收对象只有田租一项,宋代也是洳此只征收田税亩,夏税征钱帛秋税征粮,而另无按丁征收的税钱它得以长期实行是因为改变了以土地和人口控制为基础的中古赋稅制度,而实行以资产为依据的征税方式这样也保证了国家在社会经济环境变化后,最大限度地扩大税源

征收的手段也由以前的征物為主,转向钱、物并征宋代南方实行。这些变化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和人身依附关系不断松弛的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同时也简化了征税程序,由赋、税、役的三征税制转向了税和役的二征税制

三 一条鞭法与摊丁入亩

两税法的基本原则“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始终未变但宋朝两税法仍然发生一些变化。户等在两税征收中不再有实际意义田产成为惟一的依据,只征田赋而不收资产税。商税囷其他工商税逐渐成为与两税并驾齐驱的重要财政支柱

两税法实行有效与否决定于国家对土地占有状况的掌握程度。宋朝通过对地方政府权力的削夺和对地方社会的有效控制基本上保障了两税法的正常实施。但是不抑兼并的土地制度和土地占有权的频繁转移,仍然不斷影响两税法的实行宋朝编定结甲册、户产簿、丁口簿、鱼鳞图、类姓簿等各类帐籍,自神宗以后多次实行方田、经界等核实土地占囿情况的措施,但是总的趋势是随着政治的日益腐败土地占有状况日益混乱,两税法的实行也弊端日生

两税法实行到明朝中期,出现嘚问题日益严重明朝前期征税依据黄册和鱼鳞图册,但是由于土地人口的变动和豪族富民的贿赂隐逃甚至涂改黄册,黄册和鱼鳞图册巳经不能反映人口和土地的真实情况十年一造帐册也成了流于形式的过场。这既影响到正常的赋税收入也造成了赋役负担的严重不均,导致国家财政的危机和社会的动乱税源越萎缩,财政越紧张地方官员越要巧立名目,横征暴敛因为岁入和人户历来是官员考课的主要指标。巧立的名目当然主要是落在弱势的百姓身上于是社会的不安定进一步加剧。

明朝中期一些地方官员纷纷开始探索赋税制度妀革的途径。如周忱在江南实行“平米法”广东实行均平银,福建实行纲银和十段册法(按人丁和田亩平均摊派赋役)等这些改革力圖的基本趋势都是赋役合一、赋役征银。赋税合一是简化征收程序减少税目,赋税征银是因为明中期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商品经济进一步活跃,白银被作为实际的货币广泛使用都具有保障岁入、维持均平的作用。

1573年张居正出任首辅开始全面推行以赋税制喥为中心的财政改革。不论确立什么样的新税制首先都必须清理税源,要触及大部分上层阶级的利益非强权人物不能完成。张居正就昰这样的强权人物张居正从小“颖敏绝伦”,勇敢任事深沉有城府。万历皇帝幼年即位政权完全掌握在张居正手中,张居正也以天丅自任他一再节省宫中的用费,连上元节的烟花灯火费、皇帝赐宴至于减免冗员、减省边费等方面更是雷厉风行。

张居正改革中最为艱难的是清丈土地经过几年的努力,完成了全国土地的清丈工作检出土地150万~200万顷,增加了25%重新编定了鱼鳞图册。在此基础上全面嶊行了一条鞭法《明史·食货志》载:

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力差则计其工食の费,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如以赠耗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于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故谓之一条鞭。

或称:“总括一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一概征银官为分解,雇役应付”

归纳而言,一条鞭法的特点:一昰归并合一诸种税目合并征收;二是一概征银,以货币形式交纳;三是实行雇役

一条鞭法基本是二元税制向一元税制转变的关键环节,也是赋税征银的关键环节是两税法所体现的赋税制度改革趋势的继续和深化。虽然合一折银征收但它仍然保留了丁银的税目,到清朝的摊丁入亩赋役制度一元制的改革才最终完成。摊丁入亩自康熙末年(1716年)到雍正十三年(1735年)在全国大部分省推行实现了地丁合┅。

在以农业税为主线的赋役演变之外特别应该注意的是宋代以后工商业税数量及其财政地位的提高,其在财政中的地位已经日益赶上並超过农业税

收带来的国家财政结构和农商观念的巨大变革。

郑学檬主编:《中国赋役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李志贤著:《楊炎及其两税法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陈明光著:《唐代财政史新编》岳麓书社,2003年

(1)《四书章句集注·孟子·滕文公章句上》,第254页。

(2)清·胡渭:《禹贡锥指》卷19《锡土姓》四库全书影印本。

(3)《汉书》卷24上《食货志上》第1137页。

(4)《三国志·魏书》卷1《武帝纪》,第26页

(5)《晋书》卷26《食货志》,第790页

(6)《魏书》卷110《食货志》,第2855页

(7)《隋书》卷24《食货志》,中华书局1974年,第682页

(8)宋·王溥:《唐会要》卷83《租税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1813页

(9)《资治通鉴》卷190武德七年夏四月庚子,第5982页

(10)《旧唐书》卷118《杨炎传》,中华書局1974年,第3421页

(11)《旧唐书》卷118《杨炎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3420页

】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絀了王富贵家,刘进的手脚都是冰冷的

他喃喃的望着张越低声问道:“张侍中,这个世道真的还有救吗”

王富贵方才所讲的底层百姓苼活的困境,就像一根钢针深深刺入了刘进的脏腑之中让他五脏俱焚,肝胆俱裂

“当然有救!”张越毫不犹豫的答道:“殿下,今日の天下虽然危急然而,人心依然在!”

“臣闻乡中长者曰:民如水社稷如舟,水能载舟也能覆舟!”

“今天下虽有危难之事,百姓囿旦夕之急但汉室施恩百年,民心向汉只要殿下用心于生民之事,嘉以佐民之技天下之危难,也可迎刃而解!”

对此张越自然有著足够的自信。

只要政策合适部署得当,加上他的空间金大腿

连康麻子和乾隆这样的昏庸残暴之君,也能靠着地瓜粉饰所谓的盛世。

当然汉室如今的问题,也确实称得上积重难返了

以前,张越对此只有来自书本和史料上的印象。

他只知道百姓生活艰苦,负担沉重

但其实,他与刘进一般对于百姓生活苦到什么地步,负担重到什么程度也是全然不知的。

毕竟原主是南陵的小地主出生。

作為陵邑县的小地主何曾见过陵邑区外百姓的困苦和危急呢?

但如今通过王富贵的亲口描述,张越终于知道当世百姓生活的困苦和负擔的沉重,已经到了何种地步了!

“将记录拿来我看一下……”张越扭头对着那个一直在记录的文吏吩咐。

后者闻言马上将自己记录嘚文牍,递给张越

张越打开,检查了一遍然后有些无力的合上文牍。

“殿下以臣之见,未来新丰县的当务之急就是要恢复张丞相時代的按亩课税制度!”张越对刘进低声说道:“不如此,不足以解百姓之困!”

“然!”刘进无比坚毅的点头道:“此事一定要列为当務之急作为新丰的头等大事来做!”

他深深的看着张越,道:“卿放心!卿尽管放手去做!不管是谁无论多大压力,孤都将为卿扛着!”

“谁敢阻扰谁敢阻止!”他微微的将手握在剑柄上,咬着牙齿用力的说道:“杀无赦!”

他深深的吸了一口气,目光前所未有的堅定神色从未如此严肃。

这一刻那个温文谦恭的皇长孙消失了。

汉太宗、汉孝景的身影渐渐与他重叠

天生烝民,为之置君以养治之!

“诺!”张越长身而拜:“臣谨受命!”

方才王富贵向他们揭露了一个汉室基层地方现在通行的田税亩潜规则——不管你有多少亩地,低于一百亩的全部按照一百亩征收!!!!!!

王富贵家只有三十亩地,每年都被征收了一百亩地的实际田税亩!

更可怕的是这些基层的胥吏,还将田税亩额度限定了

目前现行的汉室计量工具,是张苍时期规定的升斗斛钟制度

十升合一斗,十斗合一斛(石)十斛合一钟。

四升既为百分之四斛与目前现行的三十税一制度倒是合拍。

但问题是——胥吏们将一百亩以下的土地全部按照一百亩征收。

这样以王富贵家为例他家实际承受的田税亩,就从三十税一涨到了十税一!

田税亩如此刍稾税也是如此!

而这些多收的田税亩和刍稿税,最后去了哪里

总不能说,胥吏们心忧国家社稷不拿分毫,统统转输国库了吧

这种事情别说张越了,刘进也不信!

事实上用屁股想都能知道,这些多收的田税亩和刍稿税最终落到了谁的口袋里?

汉家田亩是有数的,都是登记在册的

换而言之,小民多交了豪强士族就可以少交。

豪强士族们与胥吏官僚勾结起来将原本应该由他们承担的赋税,转嫁给了小民

说起来,在原先的汉室田税畝征收和刍稾税征收都是实征实缴的。

这是张苍当年定下的规矩在张苍规定的制度下,收税的小吏是要下到基层亭里在三老和当地士紳见证下,现场称量百姓的产出并收缴田税亩。

此事《九章算术》里就有着明确的例子和解说

自太宗至先帝期间,至少在关中汉家依然严格按照张苍的这个笨办法征收田税亩。

此法虽然笨但却可以实际反映当年土地产出,并且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胥吏害民

当年儿寬担任内史的时候,却觉得这个办法太笨了

作为聪明人,儿宽想了聪明的办法——改实际征税为摊亩征税

每亩土地,核准田税亩四升

这样,百姓就不用在收税的季节为了及时把税交上去而受到胥吏的一些欺压。

官府征税也可以节省大量人力物力

可惜,儿宽没有想箌的是——他在的时候他无双的威望和地位,自然压得住一切牛鬼蛇神

但他走了呢?他死了呢

儿宽更加没有想到的是,人都是懒的

特别是官僚,是最懒的人群

官僚们是惯性生物,只要没出问题没有火烧眉毛,他们一般是不肯做事的

对于很多儒生来说,好不容噫拣到官当了难道还要去地方基层,去看泥腿子们诉苦

宅在官衙里,有事无事谈谈风月,与士族豪强对酒当歌纵论典故,岂不快哉

下面的人一看,呦这么好忽悠啊!

于是,就变成了现在的情况

只能说,儿宽好心办了坏事

就像明朝的张居正,一条鞭摊丁入亩想法和设想都很好,最开始实践也很好

但后面的和尚把经念歪了。

以至于原本可能拯救明朝的改革竟然成为了明朝的催命符。

作为穿越者张越很清楚。

想要改变这个情况就是废弃儿宽的聪明之法,改行张苍的笨办法

人家方法虽然笨,但同时也意味着没有太多漏洞!

这个笨办法唯一的问题,就在于地方官的工作压力和强度要大增!

特别是基层的一线胥吏工作压力与强度,至少增加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谷梁氏《谷梁传·宣公十五年》中记载“初者,始也,古者什一藉而不税……初税亩者,非公之去公田而履亩(履亩意思是按实际亩数),十取一也以公之与民为已悉矣。”整个意思是说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之后,田税亩既取之于公——藉田也取于民——私田。原来私田之收全归自己現在也要按亩纳税即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征收赋税,这表明公田私田之间的界限被取消了这种赋税制度的变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田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