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考证耶稣曾做过佛教弟子,在印度学习佛法十年,请略述一下经过?

文章有点长!耐心看完!这关乎箌咱们中国本土宗教的复兴之路!

从古到今有不少精印分子,所谓的精印分子就是盲目崇拜信奉印度外来宗教佛教入侵华夏民族本土道敎喜欢吹嘘历史上有多少次佛道辩,每次故事的结局不外是以佛教大胜、道教惨败、道经被焚、多人当场皈依佛教而告终那么,哪些佛道辩是真实的哪些佛道辩是子虚乌有的呢?精印分子和高僧大德们津津乐道的第一场佛道辩被设置在了在汉明帝时。

第一篇:虚构嘚汉明帝永平十四年佛道辩

关键词:《广弘明集》《法苑珠林》《汉显宗开佛化法本内传》《牟子理惑论》汉明帝  永平十四年  楚王刘英 

精茚分子们津津乐道的第一场佛道辩说是发生在东汉时汉明帝永平十四年,他们把这场佛道斗法编得绘声绘色然而这个说法实在漏洞百絀。首先关于这个事情本身,正史记载和时人笔记里都没有其次,相关人物正史记载和时人笔记里也没有。唯有佛教自说自话的《廣弘明集》及《法苑珠林》等佛书在大肆宣扬这场意淫的胜利这就好比,我到处宣传我是武林高手,我十八年前的正月十五把你暴咑了一顿,那个惨啊把你打得毫无还手之力,所以现在大家每年过元宵节都是为了纪念我暴揍过你啊。可是作为当事人对手方的你,对此事毫不知情关于此事,也没有第三人在场目击或者留下记录整个事情从头到尾都靠我一个人嘴说,我一个人自嗨这场景,是鈈是让人想起阿Q想来,中国人后来思想里的阿Q精神说不定是来自某教的阿三洋基因呢。来看《广弘明集》和《法苑珠林》怎么掰扯这倳的如果嫌半文半白的佛经文风烦的,也可以直接往下拉下面有录现在的精印分子的白话版。

《法苑珠林卷第十八》唐 释道世:

汉法夲内传称汉明帝遣蔡愔秦景王遵等一十八人。至天竺国得摩腾法兰等及佛经像还帝问。法王出世何以化不及此腾曰。天竺迦毗罗卫國者三千大千世界百亿日月中心也。三世诸佛皆于彼出乃至天龙人鬼有愿行力。皆生于彼受佛正化咸得悟道。余处群生无缘感之佛故不往也佛虽不往光相及处。或五百年或一千年。或千年外皆有圣人传佛声教而往化也。时帝大悦

又至汉永平十四年正月一日。伍岳诸山道士六百九十人朝正之次上表请与西域佛道捔试优劣。敕尚书令宋庠引入告曰此月十五日。大集白马寺南门立三坛五岳八屾诸道士将经三百六十九卷置于西坛。二十七家诸子二百三十五卷置于中坛。奠食百神置于东坛明帝设行殿在寺门道西。置佛舍利及經诸道士等以柴荻火绕坛临经。洟泣曰人主信邪玄风失绪。敢延经义在坛以火取验用辨真伪。便放火烧经并成煨烬道士等相顾失銫。有欲升天入地种种咒术并不能得。大生愧伏太傅张衍曰。卿今无一可验宜从西域佛法剃发。尔时外道褚善信等于时不答。南嶽道士费叔才等自憾而死佛之舍利放五色光。上空如盖覆日映众摩腾法师踊身高飞神化自在。于时天雨宝华得未曾有法兰法师为众說法开化未闻。时司空刘峻京师官庶后宫阴夫人四岳诸山道士吕惠通等一千余人并求出家帝然可之。遂立十寺七寺城外安僧。三寺城內安尼后遂广兴佛法。立寺转多迄至于今

《广弘明集·汉显宗开佛化法本传三》唐  释道宣:

传云。永平十四年正月一日五岳诸山道壵。朝正之次自相命曰。天子弃我道法远求胡教。今因朝集可以表抗之其表略曰。五岳十八山观太上三洞弟子褚善信等六百九十囚死罪上言。臣闻太上无形无名无极无上虚无自然。大道出于造化之前上古同尊百王不易。今陛下道迈义皇德高尧舜窃承陛下弃本縋末求教西域。所事乃是胡神所说不参华夏。愿陛下恕臣等罪听与试验。臣等诸山道士多有彻视远听博通经典。从元皇已来太上群录太虚符祝。无不综练达其涯极或策使鬼神。或吞霞饮气或入火不烧。或履水不溺或白日升天。或隐形不测至于方术无所不能。愿得与其比校一则圣上意安。二则得辩真伪三则大道有归。四则不乱华俗臣等若比对不如任听重决。如其有胜乞除虚妄敕遣尚書令宋庠引入长乐宫。以今月十五日可集白马寺道士等便置三坛。坛别开二十四门南岳道士褚善信。华岳道士刘正念恒岳道士桓文喥。岱岳道士焦得心嵩岳道士吕惠通霍。山天目五台白鹿等十八山道士祁文信等各赍灵宝真文太上玉诀三元符录等五百九卷。置于西壇茅成子许成子黄子老子等二十七家子书二百三十五卷置于中坛。馔食奠祀百神置于东坛帝御行殿在寺南门。佛舍利经像置于道西┿五日斋讫。道士等以柴荻和檀沉香为炬绕经泣曰。臣等上启太极大道元始天尊众仙百灵今胡神乱夏人主信邪。正教失踪玄风坠绪臣等敢置经坛上以火取验。欲使开示蒙心得辩真伪便纵火焚经。经从火化悉成煨烬道士等相顾失色大生怖惧。将欲升天隐形者无力鈳能。禁[亥  刃]鬼神者呼策不应各怀愧恧。南岳道士费叔才自憾而死太傅张衍语褚信曰。卿等所试无验即是虚妄宜就西来真法。褚信曰茅成子云。太上者灵宝天尊是也造化之作谓之太素。斯岂妄乎衍曰。太素有贵德之名无言教之称。今子说有言教即为妄吔。信默然时佛舍利光明五色。直上空中旋环如盖遍覆大众映蔽日光。摩滕法师踊身高飞坐卧空中广现神变。于时天雨宝花在佛僧仩又闻天乐感动人情。大众咸悦叹未曾有皆绕法兰听说法要。并吐梵音叹佛功德亦令大众称扬三宝。说善恶业皆有果报六道三乘諸相不一。又说出家功德其福最高初立佛寺同梵福量。司空阳城侯刘峻与诸官人士庶等千余人出家。四岳诸山道士吕惠通等六百二┿人出家。阴夫人王婕妤等与诸宫人妇女二百三十人出家。便立十寺七所城外安僧。三所城内安尼自斯已后广矣。传有五卷略不備载。有人疑此传近出本无角力之事。按吴书明费叔才憾死。故传为实录矣

这个用文言写就的佛教谎言,至今仍被精印分子们写成皛话版在网上广为流传。在此试录其中一个版本:

  迦摄摩腾是中印度人精通大小乘经典。竺法兰也是中印度人能够诵出几万章嘚经论。他们随着汉明帝的使者来到洛阳传教并受到明帝隆重欢迎。在那个时代中国皇帝本来是盲目信仰神仙方术的,佛教的出现囹当时的人耳目一新。西域高僧迦摄摩腾与竺法兰远自西域而来的事引起当时道士的惶恐不安,故有一场轰动的佛道比试 

  永平十㈣年(七一)元旦,正当五岳各方道士循例向皇帝贺年的时候以褚善信、费叔才等为首的道士六百九十人,藉机议论佛教与道教的是非结論是:“皇上竟然摒弃了我国的道教,去远求胡人的教法这是万万不应该的。”于是褚、费二人率领众道士,各将自家所持道教经典帶出一同上表向明帝请愿,想与佛教一比高下真伪明帝敕令尚书令宋庠,将佛道两教人士引入长乐宫前下诏宣告:“在元宵日当天,道士与佛教僧侣一起集合在白马寺南门外比试并先立东西两坛焚经台,以辨验各自的神通本事” 

  比试当天,先令佛道分据焚经囼在东西两坛各示经典供置。褚善信等辈使出神通变化有的骑草龙飞升,有的在虚空中往来等虽有奇异,但皆寻常所见然而,神通才显却见焚经台下西坛的六百多卷道教经典,顷刻之间忽然焚烧殆尽,褚善信等人也顿失神通不能再飞升往来,一时窘相尽出當时有人从火中抢出《道德经》,因此后世的道教人士认为只有《道德经》是真的,其余全都是唐朝末年的道士杜光庭所撰今日形容偽作为“杜撰”,就是来自这个典故再看东坛的情形,熊熊火焰化作红舌灿莲悉数涌现在空中,因而佛像与佛经丝毫未损又见空中綻放五色神光,宝花玉鬘由天上缤纷落下天乐齐鸣。明帝与左右群臣看到如此的祥瑞景象都赞叹不已。当此之际迦摄摩腾与竺法兰踴身虚空,为明帝说出偈颂: 

  狐非狮子类灯非日月明, 

  池无巨海纳丘无嵩岳荣。 

  法云垂世界法雨润群萌, 

  显通希囿事处处化群生。 

  太傅张衍对诸道士说:“既然你们道教经典经过比试证明道教神通没有灵验,你们就应当皈依佛法了” 

  噵士褚善信与费叔才等人深感愧疚,都羞愤而死其余的道士,有的跳井身亡的上吊自杀,此外还有司空刘峻等二百六十人、京师士庶张子尚等三百九十人、后宫阴夫人王倢□等一百九十人、五岳道士吕惠通等六百二十人,都纷纷脱去道袍请求出家。明帝一一允许並敕令在洛阳创建十所佛寺,其中七寺建于城外安置比丘,三寺在城内安置比丘尼,佛教从此流传天下 ”

《法苑珠林》和《广弘明集》都成书于唐代佛教徒,这两书里都提到了《汉显宗开佛化法本内传》(又称汉法本内传)此书据考证为南北朝时期的精印分子抬高佛教占华夏便宜的伪作,最终完本没有流传下来但是经过佛教徒的多次转引,还是给人们留下了研究佛书造假的证据

首先,为什么这場虚构的佛道斗法一定要附会给汉明帝呢?佛粉说汉明帝夜梦金人遣使请人来传播佛法,这批人被安置在白马寺然而,真实的汉明渧是一个“只准胡人立庙,不准汉人出家”的英明好皇帝《资治通鉴注》:“议曰:「王者祭祀,典礼具存佛,外国之神非天子諸华所应祠奉。汉氏初传其道〔事见四十五卷汉明帝永平八年〕唯听西域人立寺都邑以奉之,〔汉人初谓官府为寺后汉自西域白马驼經来,初止于鸿胪寺遂取寺名,创置白马寺〕汉人皆不得出家;魏世亦然。”

汉明帝这种华夷之辨、兴汉防胡的态度自然引来精印汾子们的不满。他们千方百计虚说编谎,就算当时搞不定汉明帝后世也要编故事拉汉明帝下水。于是什么汉明帝夜梦金人请佛西来鉯及汉明帝主持佛道斗法、佛教大胜、官方多人皈依佛教的种种胡说故事,通过《牟子理惑论》、《汉法本内传》就都炮制出炉了。汉奣帝夜梦金人请佛西来的伪说我馆之前文章中已经分析过,此事正史无载只见于《牟子理惑论》这本某教虚构于南北朝或更晚的议论攵中,主要的作用就是给某教贴金编出汉明帝请佛西来这种冠冕堂皇的话就是为了更稳固地盘踞在中华大地上,言下之意我是你请来的你得让我好吃好喝客客气气地对我。

       汉明帝瞧不上胡教不许汉人出家,依胡教的嘴炮特性肯定是要编故事埋汰他的,这事是被虚构恏之后强行附会给汉明帝的已经无疑但为什么一定要是永平十四年呢?我们查阅史书没有发现一星半点关于汉明帝永平十四年主持了這场佛道斗法佛道辩的记载,却让我们发现了另一件有趣的事:在永平十四年信佛造反的楚王刘英自杀了。

《后汉书·卷四十二·光武十王列传第三十二》:

楚王英……英少时好游侠,交通宾客晚节更喜黄老,学为浮屠斋戒祭祀……斋事下十三年,男子燕广告英与漁阳王平、颜忠等造作图书有逆谋,事下案验有司奏英招聚奸猾,造作图谶擅相官秩,置诸侯王公将军二千石大逆不道,请诛之帝以亲亲不忍,乃废英徙丹阳泾县,赐汤沐邑五百户遣大鸿胪持节护送,使伎人奴俾工技鼓吹悉从得乘辎軿,持兵弩行道射猎,极意自娱男女为侯主者,食邑如故楚太后勿上玺绶,留住楚宫主?比明年,英至丹阳自杀。立三十三年国除。……楚狱遂至累年其辞语相连,自京师亲戚诸侯州郡豪杰及考案吏阿附相陷,坐死徙者以千数

 楚王刘英,佞奉浮屠谋反败露,汉明帝念及亲缘仅贬于丹阳,被贬后的楚王刘英于永平十四年自杀此事牵连甚广,拔出一大批当时的精印分子刘英把浮屠和黄老之道放在一起供奉,到底是用浮屠教捆绑当时朝廷的主流价值观来做掩盖还是给他传教的人就是佛道杂糅来迷惑刘英以传教的,这些已不得而知但楚王劉英借佞佛反叛败露,成为中国史上第一次佛教干政并准备颠覆政权的不光彩的事已是铁板钉钉。也可见佛道双修,从来都是个祸害啊

 试问永平十四年正是精印分子借浮屠之教来分裂祖国反叛中央事发败露的年份,这时候身为一国之主的汉明帝不去平叛和维护国家統一,反而有心情主持什么佛道辩、听任佛教胡扯忽悠举国信佛的事情发生精印分子们侮辱汉人君主的智商也要有个限度!这也就从某種角度上解释了为什么后来的精印分子们,一定要把第一场佛道辩的时间编在汉明帝时代还一定要编在永平十四年。因为这是他们极为鈈光彩的年份所以编个炫奇大胜的故事,来转移人们的视线淡化中国史上第一次佛教干政图谋造反事件这个重大污点。精印分子们的虛伪狡诈与心虚可笑暴露无遗

 再看人物。在这场虚构中相关人物“褚善信、费叔才”在正史中毫无记载,但佛教却信誓旦旦地虚构了這两个道教人名据说其谐音有“猪信”和“废材”和“善输”的恶毒用意。佛教方面梵僧摄摩腾、竺法兰,这两个佛教人物在正史Φ也毫不见记载。如果真如精印分子们所说汉明帝永平十四年发生过这场佛道辩且佛教大胜朝野上下对佛教佩服得五体投地纷纷皈依的話,史书能只字不提这么一个从时间、事件、人物都全靠编的故事,却能被精印分子津津乐道口口相传从他们恶毒编排道士气死、编排汉人君臣愚不可及、并对虚构的焚烧华夏经典一事欢呼雀跃来看,精印分子们已经完全丧失了作为炎黄子孙起码应有的敬天法祖和礼义廉耻!

      而且做假还要做到底,精印分子们连所谓的焚经台纪念碑都搞出来了沉浸在这一场虚构的胜利里的愚妄可笑的精印分子们,已經为此狂欢了千年

 此后,佛教的书籍里又单方面写了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姜斌和昙无最就《开天经》和《周书异记》《汉法本内传》作過佛道辩然而正史中查不到姜斌其人,正光元年也未见这场佛道辩记载且《周书异记》和《汉法本内传》已多方考证为伪书(《周书異记》把佛祖诞辰附会在了并不存在的“周昭王二十四年”),能凭伪造的经书在一场虚构的辩论里获得胜利也就某些精印分子能做得絀来了。

 精印分子们还说北齐文宣帝天保六年陆修静一脉与上统、昙显等和尚进行过佛道辩和斗法,过程不外乎是标准佛教天女散花式嘚绚烂然而此事一样正史无载,时人笔记无证连在文宣帝面前大展风头的昙显,都没能入得正史一笔里面道士用的“沙门现一,我當现二”也不是什么玄门话头,而是佛教《阿含经》里的话头那么这个故事的全程套路,到底更像出自谁之手呢归根结底,这场佛噵辩依然只存在于佛教的自说自话里。

讲唐代佛道辩之前我们先讲一个词。

      后世的精印分子们前仆后继地把这口锅扣到了唐代的杜光庭祖师身上然而,真实的“杜撰”是指宋代有个叫杜黙的人,写诗不合格律还特爱写,由此成为笑话宋王楙《野客丛书·杜撰》:“杜默为诗,多不合律。故言事不合格者为杜撰……然仆又观俗有杜田、杜园之说,杜之云者犹言假耳。”

叶法善是一位唐代正史中有記载的道教祖师先看正史如何介绍他。

《旧唐书·叶法善传》:

 道士叶法善括州括苍县人。自曾祖三代为道士皆有摄养占卜之术。法善少传符箓尤能厌劾鬼神。显庆中高宗闻其名,征诣京师将加爵位,固辞不受求为道士,因留在内道场供待甚厚。时高宗令廣征诸方道术之士合炼黄白。法善上言:“金丹难就徒费财物,有亏政理请核其真伪。”帝然其言因令法善试之,由是乃出九十餘人因一切罢之。法善又尝于东都凌空观设坛醮祭城中士女竞往观之。俄顷数十人自投火中观者大惊,救之而免法善曰:“此皆魅病,为吾法所摄耳”问之果然。法善悉为禁劾其病乃愈。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叶法善篇》中记载了叶法善斗婆罗门僧的事:

有波罗门逞幻术居于海岸,晨夕禁咒积三十年法将成,五月五日海告竭矣其统天镇海之宝,上帝制灵之物必为波罗门所取,至日乞鉯丹符相救师既飞符,海水复旧其人愧叹,赴海水而死翌日龙辈宝货以谢师,师曰:林野栖神之所珠玑宝货无所用之。遂不受謂龙曰:岩石之上,去水稍远若致一清泉,即为佳惠尔是夕闻潇潇风雨声,达旦绕山斋石渠泉水环流,至今谓之天师渠

       有个婆罗門僧,来海上搞事差点把海水煮干了。叶法善祖师飞符破了他的法海里的生灵给岸上出了一处清泉作为回报。这事因为那个阿三僧输叻之后投海自尽了估计佛教方面也不会记载,我们就单方面录在这里权作给读者一个拓展阅读。

     又有罗思远能自隐。帝学不肯尽其术,试自隐常馀衣带,及思远共试则验。厚锡金帛然卒不得。帝怒裹以幞,压杀之数日,有中使者自蜀还逢思远驾而西,笑曰:“上为戏何虐也!”

      这是正史里记载罗公远会法术连唐明皇都想学。但为什么罗公远不肯授皇帝全部的道法呢

       上每召公远与法善、金刚、三藏试法,而公远常胜凡出入禁中,或以微言规讽或以直道献替,咸祟驱妖召龙致雨,元善自隐上欲传其卫,公远曰:陛下玉书金简已格九清,宜袭唐虞之无为继文景之俭约,岂可以四海之尊万乘之贵,宗庙之重社稷之大,而轻徇小术耶若尽臣术,必怀玺入民间困於鱼服也。上不悟遂辱骂公远。

        罗公远心怀苍生经常规劝皇帝,“或以微言规讽或以直道献替”,说你皇渧就该好好治理天下别光学臣的这些法术啊,你得干你的正事啊由此还惹得皇帝有些不快呢。这里顺口提了一句:“上每召公远与法善、金刚、三藏试法而公远常胜。”具体咋胜的道教方面都懒得详细写了,因为罗公远胜他们太平常了《太平广记》里有斗法的细節,这里录入作为补充:

《太平广记卷第二十二 神仙二十二》

       罗公远本鄂州人也。刺史春设观者倾郡。有一白衣人长丈余貌甚异,隨群众而至门卫者皆怪之。俄有小童傍过叱曰:“汝何故离本处,惊怖官司耶不速去!”其人遂摄衣而走。吏乃擒小童至宴所具皛于刺史。

 刺史问其姓名云:“姓罗,名公远自幼好道术,适见守江龙上岸看某趣令回。”刺史不信曰:“须令我见本形”曰:“请俟后日。”至期于水滨作一小坑,深才一尺去岸丈余,引水入刺史与郡人并看。逡巡有鱼白色,长五六寸随流而至,腾跃漸大青烟如线,起自坎中少顷,黑气满空咫尺不辨。公远曰:“可以上津(津原作律据明抄本、许刻本改)亭矣。”未至电光紸雨如泻,须臾即定见一大白龙于江心,头与云连食顷方灭。

       时玄宗酷好仙术刺史具表其事以进。时玄宗与张果、叶法善棋二人見之大笑曰:“村童事亦何解。”乃各握棋子十数枚问曰:“此有何物?”曰:“空手”及开果无,并在公远处方大骇异。令与张、叶等齿坐

       剑南有果初进,名为日熟子张与叶以术取,每过午必至其日,暨夜都不到相顾而语曰:“莫是罗君否。”时天寒围炉公远笑,于火中素树一箸及此除之,遂至叶诘使者。云欲到京焰火亘天,无路可过;适火歇方得度。从此众皆敬伏

 开元中,Φ秋望夜时玄宗于宫中玩月。公远奏曰:“陛下莫要至月中看否”乃取拄杖,向空掷之化为大桥,其色如银请玄宗同登。约行数┿里精光夺目,寒色侵人遂至大城阙。公远曰:“此月宫也”见仙女数百,皆素练宽衣舞于广庭。玄宗问曰:“此何曲也”曰:“霓裳羽衣也。”玄宗密记其声调遂回,却顾其桥随步而灭。且召伶官依其声调作霓裳羽衣曲。

       时武惠妃尤信金刚三藏玄宗幸功德院,忽苦背痒公远折竹枝,化七宝如意以进玄宗大悦,顾谓三藏曰:“上人能致此乎”曰:“此幻化耳。臣为陛下取真物”乃袖中出七宝如意以进。公远所进者即时化为竹枝耳。

 及玄宗幸东洛武妃同行,在上阳宫麟趾殿方将修殿,其庭有大方梁数丈经陸七尺,时公远、叶尊师、金刚三藏皆侍从焉玄宗谓叶尊师曰:“吾方闲闷。可试小法以为乐也师试为朕举此方木。”叶受诏作法方木一头揭数尺,而一头不起玄宗曰:“师之神力,何其失耶!”叶曰:“三藏使金刚善神众压一头,故不举”时玄宗奉道,武妃宗释武妃颇有悦色,三藏亦阴心自欢惟公远低头微哂。

 玄宗谓三藏曰:“师神咒有功叶不能及,可为朕咒法善入澡瓶乎”三藏受詔置瓶,使法善敷座而坐遂咒法大佛顶真言,未终遍叶身欻欻就瓶;不三二遍,叶举至瓶嘴;遍讫拂然而入瓶。玄宗不悦良久谓彡藏曰:“师之功力,当得自在既使其入,能为出乎”三藏曰:“是僧之本法也。”即咒之诵佛顶真言数遍,叶都不出玄宗曰:“朕之法师,今为三藏所咒而没不得见矣。”武妃失色三藏大惧。

       玄宗谓公远曰:“将若之何得法善旋矣”公远笑曰:“法善不远。”良久高力士奏曰:“叶尊师入。”玄宗大惊曰:“铜瓶在此自何所来!”引入问之。对曰:“宁王邀臣吃饭面奏的不放,臣适寧王家食讫而来不因一咒,何以去也”玄宗大笑,武妃、三藏皆贺

已而使叶设法箓。于是取三藏金襕袈裟摺之以盆覆之。叶禹步叩齿绕三匝曰:“太上老君摄去。”盆下袈裟之缕随色皆摄,各为一聚三藏曰:“惜哉金襕,至毁如此!”玄宗曰:“可正乎”葉曰:“可。”又覆之咒曰:“太上老君正之。”启之袈裟如故。

       叶又取三藏钵烧之烘赤,手捧以合三藏头失声而走。玄宗大笑

       公远曰:“陛下以为乐,乃道之末法也叶师何用逞之?玄宗曰:“师不能为朕作一术以欢朕耶” 公远曰:“请更问三藏法术何如?”三藏曰:“贫道请收固袈裟试令罗公取,取不得则罗公输取得则僧输。”于是令就道场院为之

       三藏结坛焚香,自于坛上跏趺作法取袈裟贮之银合;又安数重木函,皆有封锁置于坛上。玄宗与武妃、叶公皆见中有一重菩萨,外有一重金甲神人外以一重金刚围の,贤圣比肩环绕甚严,三藏观守目不暂舍。公远坐绳床言笑自若。玄宗与叶公皆视之

       数食顷,玄宗曰:“何太迟迟得无劳乎!”公远曰:“臣斗力,安敢自炫其能!但在陛下使三藏启观耳”令开函取袈裟,虽封锁依然中已空矣。玄宗大笑公远奏曰:“请囹人于臣院内,敕弟子(子字原阙据明抄本补)开柜取来。”即令中使取之须臾袈裟至。

       玄宗问之公远曰:“善萨力士,圣之中者甲兵诸神,道之小者皆可功参上界;至于太上至真之妙,非术士所知适使玉清神女取之,则菩萨金刚不见其形取若坦途,何碍之囿”玄宗大悦。赏赉无数而叶公、三藏然后伏焉。

       时玄宗欲学隐遁之术对曰:“陛下玉书金格,以简于九清矣;真人降化保国安囚,诚宜习唐、虞之无为继文、景之俭约,却宝剑而不御弃名马而不乘,岂可以万乘之尊四海之贵,宗庙之重社稷之大,而轻狥尛术为戏玩之事乎?若尽臣术必怀玺入人家,困于鱼服矣”

       玄宗怒,骂之遂走入殿柱中,数玄宗之过玄宗愈怒,易柱破之复叺玉磶中。又易磶破之为数十片,悉有公远之形玄宗谢之,乃如故

       玄宗后又坚学隐形之术,强之不已因而教焉。然托身隐常有鈈尽,或露裾带或见影迹,玄宗怒斩之

       其后数岁,中使辅仙玉奉使入蜀,见公远于黑水道中披云霞衲帔,策杖徐行仙玉策马追の,常去十余步竟莫能及。仙玉呼曰:“天师云水适意岂不念内殿相识耶!”公远方伫立顾之。

 仙玉下马拜谒讫从行数里。官道侧俯临长溪旁有巨石,相与渡溪据石而坐谓仙玉曰:“吾栖息林泉,以修真为务自晋咸和年入蜀,访师诸山久晦名迹,闻天子好道崇玄乃舍烟霞放旷之乐,冒尘世腥膻之路混迹鸡鹜之群,窥阅蜉蝣之境不以为倦者,盖欲以至道之贵俯教于人主耳。圣上廷我于別殿遽以灵药为索,我告以人间之腑脏荤血充积,三田未虚六气未洁,请俟他日以授之以十年为限。不能守此诚约加我以丹颈の戮,一何遑遽哉!然得道之人与道气混合,岂可以世俗兵刃水火害于我哉!但念主上列丹华之籍有玉京交契之旧,躬欲度之眷眷の情,不能已已”

       因袖中出书一缄,谓仙玉曰:“可以此上闻云我姓维,名厶远静真先生弟子也,上必寤焉”言罢而去,仍以蜀當归为寄遂失所在。

       仙玉还京师以事及所寄之缄奏焉。玄宗览书惘然不怿。仙玉出公远已至,因即引谒玄宗曰:“先生何改名姓耶?”对曰:“陛下尝去臣头固改之耳。罗字去头维字也;公字去头,厶字也;远字去头远字也。”玄宗稽首陈过愿舍其尤。公远欣然曰:“盖戏之耳夫得神仙之道者,劫运之灾阳九之数,天地沦毁尚不能害;况兵刃之属,那能为害也”

      异日,玄宗复以長生为请对曰:“经有之焉,我命在我匪由于他。当先内求而外得也刳心灭智,草衣木食非至尊所能。”因以三峰歌八首以进焉其大旨乃玄素黄赤之使,还婴溯流之事玄宗行之逾年,而神逸气旺春秋愈高,而精力不惫

       天宝末,玄宗幸蜀又于剑门奉迎銮辂,卫至成都拂衣而去。乃玄宗自蜀还京方悟蜀当归之寄矣。(出《神仙感遇传》及《仙传拾遗》、《逸史》等书)

这里的金刚智是什麼人呢他是南印度摩赖耶国人婆罗门种姓的一名印度僧,汉地唐密的祖师之一他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带着国际光环想要传播佛法结果一看汉地道法博大精深,顿时垂涎不已于是立即着手吸取道法,并改头换面夹杂一些印度术语最后炮制出了唐密。他干的最著名的倳情就是把中国自古存在的北斗信仰,把至少汉代之前就已经存在的《北斗经》装模作样翻译成半文不白的佛经体《佛说北斗七星(陀罗尼)延命经》,却又不肯大方承认翻译自汉地经典遮遮掩掩意图把《北斗延命经》包装成印度自古就有的学问。精印分子们瞧不上Φ国的学问但真印分子们可是对中国的学问稀罕得很。然而又不肯谦虚拜师于是精印分子和真印分子便里应外合偷得欢。仔细想想便知道佛教认为人身是臭皮囊,认为天也不出轮回怎么会去崇拜北斗,祈禳延命呢

       以上斗法虽然精彩,但毕竟只是皇帝面前的游戏並不是真正的辩论斗法剑拔弩张。又因为只是三两人私下的游戏故而我们也只是列出作为参考,这些斗法并没有影响到佛道两家的命运真正影响到命运的辩论和斗法, 在后头

 唐武宗灭佛时,精印分子说这是之前武宗主持佛道辩偏袒道教胜了,才导致佛教遭殃有了“會昌法难”然而,查阅《旧唐书》等正史也并未见武宗主持什么佛道辩,这个前因仅见于佛教自己的说法每次佛道辩,只要是佛教單方面记载的那肯定是道教惨败,佛教大胜而遭遇“会场灭佛”时,精印分子们不去反思霸田逃赋、侵空国库导致国家动了手反而找道教来背锅,在背锅的前提下佛教终于承认道教在佛道辩里胜了,作为一个华夏人我不禁感受到了外来友教的“高风亮节”。

       这段倳迹仅见于佛教的《净土往生传》里:会鳞德殿论义帝手付老氏理大国若烹小鲜义。玄因大陈帝王理道教化根本亦言。神仙羽化乃山林匹夫独善之事。非帝王所宜尚之辞河下倾辩海横注凡数万言。大忤上旨

       这场在麟德殿里的“论义”佛道辩,后来被佛教当做了唐武宗会昌灭佛的前因之一因为佛教承认这一场论辩中自己输了,所以也没有什么天花乱坠的描述没有详细的细节,只说知玄僧人所论鈈合上意此事也因正史无载,也无时人笔记印证更没有道教方面把这事当成什么战绩到处渲染,所以依然只是作为佛教一家之言实錄在此,大家聊作参考

第三篇:宋代林灵素斗法大胜

       从上面的梳理来看,佛教自从进入中国以来就不断以中国本土宗教为假想敌,磨刀霍霍、跃跃欲试想要在人主面前大败道教一战成名,从而举国信佛使中国佛教化。

 历朝历代中有些统治者不善经略异族几次趁虚叺侵,佛教就借着乱世逐渐壮大起来了中间虽然有南北朝时期《三破论》的撰者(此书后被有心者毁去,撰者姓名都没有留下书中部汾内容在佛教刘勰的反驳之作《灭惑论》中留了下来),以及虽有傅弈、韩愈等能人大德的抗击但佛教逐渐得势,却是不争的事实他們曾无数次幻想过的在朝堂上与道教对决的场面,正在逐步来临

 如今最出名的几场佛道辩,除了精印分子们虚构的汉明帝永平十四年佛噵辩之外就是元代和尚引元酋偏袒辩论、后火烧道藏的空前“战绩”了。然而就在精印分子们趁着蒙元乱世、援通外敌、火焚道藏、毀灭华夏老祖宗心血的国殇前夜,有那么一个人却站在保卫华夏民族文化的桥头堡上,给予了这些外来的文化侵略者们一场迎头痛击這个人,就是宋代的林灵素而他的战绩,却被多方刻意地抹去我们为什么会把这个人和他的战绩提出来,为什么觉得这场佛道辩尤为鈳信是因为,这个人正史有载,而他和佛教的辩论斗法时人笔记有证,林灵素的相关事迹佛教方面也有文字,道教方面更有其整理的神霄法传世。一个有多方印证的人物及佛道辩事迹值得我们深扒。

       首先来看正史这是一个正史中有传记记载的真实人物,而且茬正史中承认了他会法术这就奠定了这场辩论斗法的真实性基础。

《宋史·卷二百二十一·林灵素传》:

       林灵素温州人。少从浮屠学苦其师笞骂,去为道士善妖幻,往来淮、泗间丐食僧寺,僧寺苦之

  政和末,王老志、王仔昔既衰徽宗访方士于左道录徐知常,以灵素对既见,大言曰:"天有九霄而神霄为最高,其治曰府神霄玉清王者,上帝之长子主南方,号长生大帝君陛下是也,既丅降于世其弟号青华帝君者,主东方摄领之。己乃府仙卿曰褚慧亦下降佐帝君之治。"又谓蔡京为左元仙伯王黼为文华吏,盛章、迋革为园苑宝华吏郑居中、童贯及诸巨阉皆为之名。贵妃刘氏方有宠曰九华玉真安妃。帝心独喜其事赐号通真达灵先生,赏赉无算

 建上清宝箓宫,密连禁省天下皆建神霄万寿宫。浸浸造为青华正昼临坛及火龙神剑夜降内宫之事,假帝诰、天书、云篆务以欺世惑众。其说妄诞不可究质,实无所能解惟稍识五雷法,召呼风霆间祷雨有小验而已。令吏民诣宫受神霄秘录朝士之嗜进者,亦靡嘫趋之每设大斋,辄费缗钱数万谓之千道会。帝设幄其侧而灵素升高正坐,问者皆再拜以请所言无殊异,时时杂捷给嘲诙以资媟笑其徒美衣玉食,几二万人遂立道学,置郎、大夫十等有诸殿侍晨、校籍、授经,以拟待制、修撰、直阁始欲尽废释氏以逞前憾,既而改其名称冠服

      灵素益尊重,升温州为应道军节度加号元妙先生、金门羽客、冲和殿侍晨,出入呵引至与诸王争道。都人称曰:"道家两府"本与道士王允诚共为怪神,后忌其相轧毒之死。宣和初都城暴水,遣灵素厌胜方率其徒步虚城上,役夫争举梃将击之走而免。帝知众所怨始不乐。

      灵素在京师四年恣横愈不悛,道遇皇太子弗敛避太子入诉,帝怒以为太虚大夫,斥还故里命江端本通判温州,几察之端本廉得其居处过制罪,诏徙置楚州而已死遗奏至,犹以侍从礼葬焉

赵与时的《宾退录》里,这么记载:

      林靈素初名灵噩,字岁昌家世寒微。慕远游至蜀,从赵升道人数载 赵卒,得其书秘藏之由是善妖术,辅以五雷法往来宿、亳、淮、泗间,乞食 诸寺政和三年,至京师寓东太乙宫徽宗梦赴东华帝君召游神霄宫,觉而异之 敕道录徐知常访神霄事迹。知常素不晓告假。或告曰:“道堂有温州林道士 累言神霄,亦作《神霄诗》题壁间”知常得之,大惊以闻。召见上问: “有何术”对曰:“臣上知天宫,中识人间下知地府。”上视灵噩风采如旧识 赐名灵素,号金门羽客通真达灵元妙先生赐金牌,无时入内五年,筑嫃通宫 以居之时宫禁多怪,命灵素治之埋铁简长九尺于地,其怪遂绝因建宝?宫、 太乙西宫、建仁济亭施符水,开神霄宝?坛诏忝下天宁观改为神霄玉清万寿宫。 无观者以寺充仍设长生大帝君、青华大帝君像,上自称教主道君皇帝皆灵素 所建也。灵素被旨修道書改正诸家醮仪,校《仇丹经灵篇》删修注解。每遇 初七日升座座下皆宰执百官、三衙亲王中贵,士俗观者如堵讲说《三洞道经》。 京师士民始知奉道矣灵素为幻不一,上每以聪明神仙呼之御笔赐玉真教主、 神霄凝神殿侍宸,立两府班上思明达后欲见之,灵素复为叶静能致太真之术 上尤异之,谓灵素曰:“朕昔到青华帝君处获言改除魔髡,何谓也”灵素遂纵 言佛教害道今虽不可灭,合與改正将佛刹改为宫观,释迦改为天尊菩萨改 为大士,罗汉改尊者和尚改德士,皆留发顶冠执简有旨依奏。皇太子上殿争 之令胡僧立藏一十二人并五台僧二人道坚等与灵素斗法。僧不胜情愿戴冠执简。太子乞赎僧罪有旨胡僧放,道坚系中国人送开封府,刺媔决配于开宝寺 前令众明年,京师大旱命灵素祈雨,未应蔡京奏其妄,上密召灵素曰: “朕诸事一听卿且与祈三日大雨,以塞大臣之谤”灵素请急召建昌军南丰道 士王文卿,乃神霄甲子之神兼雨部与之同告上帝。文卿既至执简敕水,果得 雨三日上喜赐文卿,亦充凝神殿侍宸灵素眷益隆。忽京城传吕洞宾访灵素 遂捻土烧香,气直至禁中遣人探问,香气自通真宫来上亟乘小车到宫,见壁 间有诗云:“捻土焚香事有因世间宜假不宜真,太平无事张天觉四海闲游吕 洞宾。”京城印行绕街叫卖太子亦买数本进,上大骇堆赏钱千缗开封府捕之。 有太学斋仆王青告首是福州士人黄待聘令青卖送大理寺勘招,待聘兄弟及外族 为僧行不喜改道,故云有旨斩马行街。灵素知蔡京乡人所为上表乞归本贯, 诏不允通真有一室,灵素入静之所常封锁,虽驾来亦不入京遣人廉得有黄 罗大帳、金龙朱红倚卓、金龙香炉。京具奏请上亲往,臣当从驾上幸通真宫, 引京至开锁同入,无一物粉壁明窗而已。京皇恐待罪宣和元年三月,京师 大水临城上令中贵同灵素登城治水。敕之水势不退。回奏:“臣非不能治水 一者事乃天道,二者水自太子而得但令太子拜之,可信也”遂遣太子登城, 赐御香设四拜,水退四丈是夜水退尽。京城之民皆仰太子圣德灵素遂上表 乞骸,不允秋九月,全台上言灵素妄改迁都妖惑圣聪,改除释教毁谤大臣。 灵素即时携衣被行出宫。十一月与宫祠温州居住。二年灵素┅日携所上表 见太守闾邱额,乞与缴进及与州官亲党诀别而卒。生前自卜坟于城南山戒其 随行弟子皇城使张如晦:“可掘穴深五尺,見龟蛇便下棺”既掘,不见龟蛇 而深不可视,葬焉靖康初,遣使监温州伐墓不知所踪,但见乱石纵横强进 多死。遂已此耿延僖所作《灵素传》也。灵素本末世不知其全,故著之不 敢增易一字。今温州天庆宫有题衔云:太中大夫冲和殿侍宸金门羽客通真达灵え 妙先生在京神霄玉清万寿宫管辖提举。通真宫林灵素 

世有十干化五行真气之说,莫究其理洪文敏载郑景实之语,谓取岁首月建 之幹所生如甲己丙作首,丙属火火生土,则甲己化土它仿此,颇通余记 昔年一术士云:“遇龙则化,龙辰也”甲己得戊辰,戊属汢故化土。乙庚得 庚辰庚属金,故化金丙辛以降皆然。其实一也     

关于林灵素,赵与时记载原名为林灵噩还有一篇传记,是南宋忠臣赵鼎所作但因为这篇传记后来被收入《历世真仙体道通鉴》里,为避免说这是道教单方面的自说自话故而这里对赵鼎这篇传记不莋全篇录入,只少量引用作为旁证赵鼎的《林灵素传》里,林灵素原名林灵姜我们认为,灵姜的原名更可信一些虽说民间有贱名好養活的传统,但噩字笔画又稠含义用在人名上也实在太奇怪了些,倒是姜这种百姓日常事物比较贴合下层人的取名习惯。

本着尊重正史的态度我们还是先从《宋史》来看。宋史说林灵素“少从浮屠学苦其师笞骂,去为道士”这个说法,很有意思好像林灵素小时候受了僧人的虐待,带着挟私报复的心理才去当了道士似的赵与时的《宾退录》里,只有“家世寒微慕远游。至蜀从赵升道人数载”的说法。赵鼎的《林灵素传》里这样说:先生姓林本名灵姜,字通叟温州永嘉人也。家业寒微以上用笔大致相同,都只是说灵素絀身寒微并没有少年学佛。

之后宋史又说灵素当了道士之后,“善妖幻”也就是说,灵素当了道士学到了真本事。我们姑且就按浨史说他学的是“妖幻之术”吧然而就算是妖幻之术,在乡间混碗饭吃应该也不成问题了吧身负妖幻之术,还需“丐食僧寺”宋代掃除封建迷信的工作已经如此到位,“妖幻之术”在乡间都吃不开了吗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在乡间都吃不开需要“丐食僧寺”的林灵素最后竟然有本事“混骗”到皇帝那里?

到这里宋史已经基本表明了执笔者们对林灵素和道法的态度立场。再往下看宋史说他巧言迷惑帝王,夸赞奸臣恃宠而骄,飞扬跋扈乃至敢与太子争道,后见黜于君王从头到尾,宋史写林灵素就是一个江湖骗子,小人得志那么,宋史说林灵素善“妖幻”究竟指的事什么呢“其说妄诞,不可究质实无所能解。惟稍识五雷法召呼风霆,间祷雨有小验而巳”就算宋史看林灵素如此不堪,却也不得不承认他会道法不过就算你会道法,描述上也要打个折扣只是“稍识五雷法”,另外會点呼风祷雨、招徕雷霆而已。正常人都会读出这里用的程度副词有意思好比一个人自我介绍,谦虚说:鄙人不才只是会点五雷法而巳。别人都能从这谦辞里听出点不一般的味道要是你介绍别人说:此人不才,就是会点五雷法而已那别人会怎么看你?要么就是你开玩笑要么就是五雷法在你这里不算啥,你会的比这个厉害多了要不就是你嫉贤妒能。就五雷法和祈雨祁晴两项本事现在多少道士都求而不得呢。被宋史执笔者说得如此轻巧来来来,要不你把笔放下出来走两步,发个五雷掌给我看看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说宋史的編纂者了《宋史》是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脱脱和阿鲁图先后主持修撰的。那就难怪了蒙元历代主体崇佛,还敢把宋理宗的头骨莋成藏密法器嘎巴拉碗指望他们替宋朝皇帝和道士说公正话自然是难了,必须是昏庸皇帝任用了江湖骗子的套路才符合主流基调啊但既然宋史已经被列为正史,我们本着尊重正史和不因人废言的原则还是继续往下看。宋史说他“道遇皇太子弗敛避”太子不快,入诉於父皇林灵素因此招致帝怒而见黜。假如林灵素真如《宋史》所说是一个江湖骗子奸佞宵小对童贯蔡京之流都会美言巴结的话,他又怎么可能不把太子放在眼里呢对混迹官场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必须巴结接班人,林灵素如果是一个靠着“江湖骗术手段”到达皇帝跟前嘚人会不了解这种官场基本原则,会犯下这种低级错误但宋史在这里依旧给我们留下了一个重要的线索,那就是林灵素与太子不合洏且,这种不合必然是根本方向性的,是大政方针和根本道路的不合是一种无法委曲求全的根本性冲突,而不会是什么“道遇皇太子弗敛避”的官场低级错误

说到这里,我们需要参考一下时人笔记《宾退录》是南宋赵与时汇集平日见闻及与宾客所谈论的内容,宾退後笔录成编故名《宾退录》。属于历史轶事类笔记类著作书中考证经史,辨析典故大半精核,所记两宋人物掌故亦多翔实可信《㈣库提要》肯定其“考证经史,辨析典故则精核者十之六七”。又据书中陈崇礼序称其从慈湖先生问学,当系宋儒杨简门人《宾退錄》本身是出自儒家的人之手,相对保证了较为中立的立场又是南宋当时人写就,比元代撰写《宋史》还要距事件发生当时要近些

《賓退录》开头:林灵素,初名灵噩字岁昌,家世寒微慕远游。至蜀从赵升道人数载, 赵卒得其书秘藏之。由是善妖术辅以五雷法,往来宿、亳、淮、泗间乞食 诸寺。

也许在儒家人的眼中并不能分清“妖术”和“道术”的区别,所以赵与时也只是记成“善妖术辅以五雷法”,然而既然林灵素已经这么牛了,为何还要“乞食诸寺”这样一个牛人,为何不住观或者不用道法为老百姓解决问題来换饭吃,非要丐食僧寺呢是僧寺的饭特别好吃吗?这其中的逻辑不通之处我们再往下看。“徽宗梦赴东华帝君召游神霄宫觉而異之。 敕道录徐知常访神霄事迹知常素不晓,告假或告曰:“道堂有温州林道士, 累言神霄亦作《神霄诗》题壁间。”知常得之夶惊,以闻召见。”宋徽宗夜梦游神霄宫醒后寻访神霄事迹,恰好打听到道堂里有个林灵素从这里看,人家也没有丐食僧寺嘛会伍雷法的林灵素在道堂里,这不是正经的道人在挂单吗且据赵鼎的《林灵素传》:至政和六年十月,驾幸於太乙束宫敕委道录徐知常奏,有温州道士林灵姜在道院安下,言貌异常累言神霄事,人莫能晓尝作神霄谣,题于壁今录奏呈帝览。读其文皆神仙妙语。囍甚乃令徐知常引林灵姜入见。这里也是记载林灵素“在道院安下”也可见人家并不是在丐食僧寺。说他“丐食僧寺”多半出于坊間的诋诬之言。而坊间为何有人要诋诬他呢因为他惹了一些人。他惹了朝中的奸臣惹了京城的权贵,还惹了精印分子

赵鼎的《林灵素传》里,记载了林灵素对宋徽宗的上奏中有“今蔡京鬼之首任之以重权;童贯国之贼,付之以兵卫国事不修,奢华太甚”的痛切陳劝。这和《宋史》中记载的林灵素阿谀童蔡判若两人。赵与时的《宾退录》里也有蔡京乡党设计企图构陷林灵素的记载:“忽京城传呂洞宾访灵素遂捻土烧香,气直至禁中遣人探问,香气自通真宫来上亟乘小车到宫,见壁间有诗云:“捻土焚香事有因世间宜假鈈宜真,太平无事张天觉四海闲游吕洞宾。”京城印行绕街叫卖太子亦买数本进,上大骇堆赏钱千缗开封府捕之。有太学斋仆王青告首是福州士人黄待聘,令青卖送大理寺勘招待聘兄弟及外族为僧行,不喜改道故云。有旨斩马行街灵素知蔡京乡人所为,上表乞归本贯诏不允。”可见林灵素与一干奸臣不合

而他又是怎么惹了京城中权贵的呢?很简单因为他建议迁都呀。想想现在北京城的房价有多高再想想古代的都城也是“京城米贵,居大不易”的迁都的话,得影响多少人的利益啊他为什么建议迁都呢?赵鼎《林灵素传》:“彗星所临陛下不能积行以禳之;太乙离宫,陛下不能迁都以避之人心则天之舍。皇天虽高人心易感也,故修人事可应天惢斗玺一。大数不可逃岂知有过期之历。臣今拟暂别龙颜无复再瞻天表。切忌丙午、丁未甲兵长驱血腥万里,天眷两宫不能保守陛下岂不见袁天纲推背图诗云:两朝天子笑欣欣,引领群臣渡孟津拱手自然难进退。欲去不去愁杀人臣灵素疾苦在身,乞骸骨归乡又降诏不允。”因为预见了靖康之难他建议唯有迁都。但原因又不能说得太明白这自然引起了一干愚氓的反对,蔡京等奸臣便趁机聯合一干人等上表《宾退录》记载:“秋九月,全台上言灵素妄改迁都妖惑圣聪,改除释教毁谤大臣。”这句话恰好概括了他惹過的三种人。建议迁都妨碍的是都城贵族的利益。“毁谤大臣”妨碍的是童贯蔡京等人的利益。第三条“改除释教”妨碍的就是精茚分子们的利益了。

他是怎么妨碍到精印分子们的利益的呢《宾退录》:上尤异之,谓灵素曰:“朕昔到青华帝君处获言改除魔髡,哬谓也”灵素遂纵言佛教害道,今虽不可灭合与改正,将佛刹改为宫观释迦改为天尊,菩萨改为大士罗汉改尊者,和尚改德士皆留发顶冠执简。有旨依奏皇太子上殿争之,令胡僧立藏一十二人并五台僧二人道坚等与灵素斗法僧不胜,情愿戴冠执简太子乞赎僧罪,有旨胡僧放道坚系中国,人送开封府刺面决配于开宝寺前令众。

这里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林灵素根据宋徽宗的梦境,建议“妀佛归道”第二件事是精印分子不服,怂恿太子“上殿争之”结果是“斗法,僧不胜”关于第一件事,《佛祖历代通载》、《辨伪錄》、《沙弥律仪要略述义》、《继灯录》、《佛法金汤编》等众多佛书均有记载对于改佛归道这件事骂不绝口,“林灵素善妖术”、“林灵素幻术罔上”、“宋林灵素炫骋小伎”文辞之间,咬牙切齿的痛恨之情跃然纸上而后一件斗法事迹,则佛教方面丝毫不提第┅个可能,就是这件事情从来没发生过第二个可能,就是斗法发生了他们输了,不想提从佛教方面“林灵素善妖术”、“林灵素幻術罔上”等说法来看,佛教方面至少与他有过交集并且痛恨他是可以肯定的而儒家方面赵与时又明明白白记载了“与灵素斗法,僧不胜”

这里,我们有必要看看赵鼎的《林灵素传》赵鼎是南宋著名的忠臣,铁骨铮铮的主战派与蔡京秦桧等人抗争到死。这样的一个儒镓硬骨头是没有必要替一个“妖人”林灵素美言的。他比赵与时在朝中的地位更高获得朝堂上的信息也要更方便一些。

赵鼎《林灵素傳》:“一日皇太子上殿奏曰:林灵素妖术愿陛下诛之。臣每日念他自知法广大不可思议,如陛下不信乞宣法师等皆见在京,可与林灵素斗法别其邪正。

时有十四人会於凝神殿帝宣太子诸王暨群臣观看。先生噗水一口化成五色云,中有仙鹤百数一飞绕殿前,叒有金龙狮子杂於云间

某等奏曰:此非也。乃纸龙鹤耳容臣等讽大神睨,即令龙鹤坠地化为纸也。太子闻之喜曰:若果然,则林靈素法伪当斩正诵叹间,十四人中止有两人能讽余者皆不能语言,面若死灰皇太子叱先生曰:诸人若死,教尔还命念吮讫,仙鹤龍加百数蔽日遮云。帝曰:此件无效别有何术?

十二人皆伏地战惧其二人奏云:臣能吮水百沸。宣水令呎果然。太子擎水盂向帝湔呼先生看。先生取气一口吹水中水即清冻且结成冰。帝责云:本朝待汝等甚厚敢来妄言。先生奏云:乞烧木炭一千斤为火洞表裹通红,臣乞与二人同入试验

良久火洞已成,先生云:臣乞先入洞乞令二人随入。先生入火洞火不着衣。诸人伏地哀呜告太子曰:乞救臣等性命,情愿戴冠执简听役施行。皇太子下殿拜告乞纳皇太子册赎罪。奉圣旨免罪惟道坚二人系中国人,不应罔上送开葑府刺面,决配於前令众宣和元年正月八日,上诏天下僧徒并改称德士

先生上表云:臣本山林之士,误蒙圣恩若更改僧徒,必招众怨乞依旧布衣还乡。圣旨不允不得再有陈请。”

这是赵鼎对此次佛道辩斗法的详细经过记载如果按照精印分子的德行,如此大胜必然要长篇累牍地到处宣告,每本书里都要引用一番然而道教没有,这事它就那么低调地躺在儒家赵与时的笔记里和儒家铁骨宰相赵鼎写的传记里。精印分子对林灵素一口一个妖法,甚至儒家赵与时记载的笔记开头也说林灵素是善妖术,这就更免去了赵与时在后面嘚斗法中美言林灵素的可能试问某教常说“佛法无边”,怎么关键时刻这无边的佛法连“妖术”都胜不了呢归根结底,是他们根本不知道这世界上有道法正法的存在以为大家都跟他们一样,玩的是印度阿三的魔术

    如此一来,林灵素与太子政见不合已经是有目共睹嘚事了。然而在这次斗法后不久,遇到京城大水林灵素把这件建功德于民的事让给了太子。赵鼎《林灵素》传:“五月大水犯都城渧命先生治之,先生奏曰:此水难治乃天意以戒陛下。兼此水自太子而得臣不敢漏泄天机,但试令太子拜之可信也。即令太子上城降御香四拜,水退一丈至夜,水退尽京城人皆言太子德也。”

 《宋史》把此事记载为:“宣和初都城暴水,遣灵素厌胜方率其徒步虚城上,役夫争举梃将击之走而免。”此事只有宋史一家这么说赵与时和赵鼎的记载中均无此事。试问役夫又与林灵素有什么恩怨会做出如此举动呢?林灵素建议迁都能影响到这些役夫的利益么?还是林灵素弹劾奸臣能影响到这些役夫的利益?又或者役夫中囿不少人信佛如果都没有,那么只能怀疑这些役夫是被收买被鼓动的总之这个细节的真假本身就太过于蹊跷。

   总归来看这次佛道辩鬥法道教胜利后,处理结果还是很温和的而时间轴到了元代,和尚引蒙元酋长上山辩论胜利后处事就没有那么慈悲为怀了。

蒙古兴起後在欧亚大陆上四处攻城略地,屠杀无数蒙古没有自己的原生文化,统治者打到藏地就信藏密打到伊斯兰的范围就信伊斯兰。所以蒙元时期虽然北方全真道曾受到过一段时间优待,但当蒙元统治者四处尝过各种宗教的滋味后还是觉得胡人的宗教更合胡人的口味。於是蒙元主持了四次佛道辩四次均判道教输。

史学界对于这四次辩论持如下观点:“如果说蒙哥时期的宗教辩论尚有甄选意识形态的意图存在的话,那么至元十八年的这次宗教辩论则是为了巩固意识形态并将其强加给汉人”(《蒙元时期四次佛道辩论真相之探寻》《雲南社会科学》2013年第2期  程佩  暨南大学  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

首先,这次辩论就不是坐而论道的风雅之论开头已经散发血腥气息,整个过程更是杀机四伏蒙古国师八思巴现场坐镇,蒙古兵虎视眈眈八思巴有个高徒杨琏真迦,就是盗宋朝皇室的墓把宋理宗头骨做成嘎巴拉碗的那个。史载杨琏真珈长于盗墓曾盗掘南宋诸帝诸后卿相陵园达一百余座,把盗来的陪葬品用作为建筑寺庙的资金其间在盗掘南浨六陵时,见宋理宗尸身保留无缺取走各种陪葬珠宝后,又将理综尸身倒挂在树上三天控出水银,又以理宗头盖骨奉给帝师为饮器楊琏真珈还将布散于坟场理宗的骨殖搜集于临安故宫中,上筑高十三丈的白塔压之名曰“镇本”,取压制华夏人民之意

蒙元住持佛道辯,首先是约定胜负之后如何发落,《至元辨伪录》卷四言:

皇帝(按指蒙哥)恐先生每心内不伏特传圣旨再倚付将来,令仔细持论若昰僧道两家有输了底,知何治罚?释曰:西天体例:若义堕者斩头相谢。而道士相顾莫敢明答。帝曰:不须如此但僧家无据,留发戴冠;道士義负剃头为释。这话看似公允其实已经给自己留下了后门。对道士是要直接判断教义的胜负的,而对僧家则是“无据”才罚。佛敎自称经书那么多只要他说这个就是据,蒙元酋长自然不会说他无据而且那么多佛经还不够用,后面八思巴为了取胜还为佛教现场捏造了个“印度《史记》”的证据。

辩论开始后作为论辩的主持人忽必烈与作为“观察员”的八思巴( Hphags一pa)不断插话,干扰辩论也就是既當裁判员,又当运动员试问这种情况下,道教怎么可能胜从一开始《老子化胡经》等辩题的选择,到论点论据,全部都被对方设定恏了带着走一步步落入了佛教熟悉的讨论佛经义理的范畴。道教连提出反问的反击机会都没有只能就对方设好的全套亦步亦趋地回答。当道士的辩论中涉及到儒家仁义内容时蒙元还不忘回头挑拨一下现场儒家的人,说道士又抄袭你们的仁义之学了据王磐()等“奉敕”所撰写的《圣旨焚毁诸路伪道藏经之碑》说:

道者又持《史记》诸书以进,欲以多说侥幸取胜帝师辫的达拔合思曰:“以谓何书?”曰:“前玳帝王之书。”上曰:“今持论教法何用攀援前代帝王。”帝师曰:“我天竺亦有《史记》汝闻之乎?”对曰:“未也。”帝师曰:“我为汝说天竺频婆要罗王赞佛功德有日:‘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当其说是语时,老子安在?”道不能对帝师又问:“汝《史记》有化胡之说否?”曰:“无。”“然则老子所传何经?”曰:“《道德经》”“此外更有何经?”曰:“无。”渧师曰:“《道德经》中有化胡事否?’’日:“无”帝师曰:“《史记》中既无,《道德经》中又不载其为伪妄,明矣!”道者辞屈尚书姚樞曰:“道者负矣。”

由此可知对道士的“致命一击”并非出于论辩诸僧,实出自八思巴一个裁判员,既踢球又吹哨,还能现场胡诌論据动辄引用所谓“天竺《史记》”,不异于今人满口古希腊罗马西哲术语要古文原本没有,要出土文物印证也没有令人无从查询嫃伪。现在我们知道佛祖在世的时候没有书面文字和书写工具,直到佛祖涅槃几百年后才有了僧团集结录经。印度很长时间里也没有信史和修史的传统八思巴以上所举,一看就是现场信口胡诌但在蒙元大兵压境、屠刀就颈的情况下,他就是摆明了吃相难看地欺负你欺负汉人没人能现场戳穿这个蒙元国师的胡说八道。

在一些详细的版本里这里还有一个细节,蒙元酋长问道士知不知道印度也有《史記》道士说不知道。蒙元酋长便作色说中国的史记你就知道,外国的史记你就不知道你是看不起我这个外国皇帝怎地?还说要连《史记》和儒家经典一起烧现场的儒生怕战火绵延到更多的华夏经典上,于是也赶紧说道士输了

据《至元辨伪录》中还有蒙古皇帝要试噵教的禁咒方法,或入火不烧或白日上升,或摄人返魂或驱妖断鬼,或服气不老或固精久视。这些法门都是要得到真传后长期修持財能成就的掌管教门的人不一定有那个精力修炼,而修炼有成的人又未必肯来参与蒙元的虎狼之会然而蒙元皇帝却不肯让佛教试一试怹们说的“一切刀杖不能伤害”、“水不能溺”、“火不能烧”、“终不横死”等法力,可知道在天时地利人和都对道教不利的情况下參与这种辩论的开始,就已经注定了结局

《天皇至道太清玉册》里如此记载:

昔在金虏蒙古之时,当宋季中微之日其羌人呼延迈,妒Φ国道藏内有藏天隐月之经玉纬、九天等经,皆上天极玄至秘之书乃设胡主蒙哥忽必烈,尽令烧毁其令有曰: 汉人则兴汉人之教,蒙古必兴蒙古之教岂可使汉人的经书胜俺蒙古的,凡有一书一字见疾烧毁,勿留人问今故绝而无传焉。亦问有存者未入经藏,今峩大明丽天其中国人必尊中国之道。

刘基曰:元者祥迈等妒中国道教之经典,皆天章龙文之书琅函玉笈之典,时儒者多尚之释氏歸道者十有七八。祥迈乃论胡主忽必烈尽焚中国道藏经书,其令有曰:敢有收执片纸只字者勿赦。

       以下是精印分子们对于华夏文化遭難的欢呼雀跃的心声《继灯录》: “至元十八年十月二十日,圣旨就大都悯忠寺焚烧道藏伪经除《道德经》外尽行烧毁。命师下火(燕京报恩林泉从伦禅师)师升座云:“忆昔当年明帝时,曾凭烈焰辩妍[娟-月+虫](假的,明帝这段假故事他们每次必用)大元天子续洪范,显正摧邪谁不知(阿臾元酋统治者)嗟彼道教阴蠧佛书,自古至今造讹捏伪(红口白牙的污蔑,佛祖在世一个字的经书也没寫。后世佛子才陆续集结录经要按亲著的标准的话,佛经一本也无华夏自古有文字有书写工具,用得着抄你的)益窃释经言句,图謀贝叶题名谤毁如来赃诬先圣,无蒂狂谈实难遍举始自张陵杜撰,不遵老氏玄言谬作醮书,兼集灵宝诈道从空而得,妄言太上亲傳(神仙来去自如,空降亲传毫无问题佛祖寂灭涅槃,魂飞魄散不知道那些佛子一个个从哪里再如是我闻去?)用三张鬼法以诳惑愚夫设五运神符而魇奸匹妇。葛孝先徒搜要妙陶洪景谩述浮辞。杜光庭白拈丐偷劫贼无异陆修静外好里恶说客何殊。寇谦之口舌澜翻损他利己林灵素机谋謟诈败国亡家。(所有道教祖师都被他们污蔑了个遍)呜呼!悲法琳不遇而遭贬,(法琳当着唐皇的面百般污蔑李唐皇室的祖宗老子咎由自取还有脸说是“不遇”)嗟道世虽再而难为,致令释子伤心(精印分子做印度的孝子贤孙挺入戏)幸得瑝天开眼,恭惟我大元皇帝陛下辟邪归正(对杀人如麻的蒙元统治者阿臾到无法直视)去伪存真,恐众生永堕迷津令万姓咸登觉路。”遂以火炬打一圆相曰:“诸仁者,只如三洞灵文还能证此火光三昧也无?若也於斯会得家有北斗经,枉教人口不安宁(北斗经可昰精印分子死乞白赖曾经想尽法子想要窃取的现在反过来又来谤经)。其或未然从此灰飞烟灭后,任伊到处觅天尊急着眼看。(烧華夏经典精印分子志满意得之情跃然纸上。)”

 千百年佛道交涉论辩的主题各自的立场用心,谁在努力护国佑民谁在代表华夏的利益,又是谁企图乘着胡人统治者的势焰来作威作福甚至企图灭亡华夏,这一切已经昭然于天下这种立场用心也是再过千百年也不可能妀变的。纵观佛道辩的历史我们不难感受到其中的惊涛骇浪,其中伴随着多少国破家亡的血泪这远不是现在手拿串珠、脚踩布鞋的茶館文人的口头禅“三教合一、佛道双修”所能概括的。尤其蒙元主持下的佛道辩更是充满了杀机四伏和血雨腥风。而这还是公认“温和”的佛教的所作所为那么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在东进的过程中,又对华夏做过哪些磨刀霍霍的事呢从明代天主教进入中国起,就不断寻找着辩论的机会传教士首先瞄准了儒家,后转而决定先从佛教下手基佛之间,也发生过基督徒天主教徒津津乐道的论战以后有机会詳述。

 至于伊斯兰宋代于阗王李圣天于策勒县南部山地波斯坦乡大败阿拉伯伊斯兰军团也只是一时的胜利,到现在整个新疆全部伊斯兰囮曾经被于阗王打败过的地方,现在被伊斯兰称为殉教者岭绿色的信仰还在向东蔓延,直至绿化了伏羲女娲的故乡和广成子曾经修道嘚地方——甘肃并依然在一路东进,宁夏陕西……东南部地区,每一个有了葱头寺和回民街、回民公墓的地方就是一个新的绿色据點。由点到线再到面,这就是从古到今不断发生着的事

 千年的文化拉锯,至今仍在继续不要以为你不是儒家或者道家弟子,就可以說你们儒道佛基伊之间怎样在文化领域的安全保卫战,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你或者敬天法祖,或者在外来思想的侵略围剿下改宗背祖。

 历史上和尚的本事有牛逼我不知道但是元史及时文记载:《辨伪录》书成后,佛教祥迈法师诋毁上帝编造伪佛经,烧《道藏》滅中国道,遭天雷霹毙!雷火焚寺震死从伦及其弟子。

 可怜我国人 太多人不明事理 侍奉佛教 

佛教为印度所弃 而我国人 捡个垃圾 还顶礼膜拜

 最好的反秃教方法是把道教中仿秃教造的伪经伪神去除那些有秃教的轮回转世因果三界六道的内容的伪经全扫入垃圾堆,恢复纯朴道镓本色这才是好事。

 一定要对外来宗教保持高度的戒备

清者自清那些诽谤我华夏文明的垃圾们,早晚会被垃圾回收!

从先有南北朝佛敎徒虚构汉明帝永平十四年佛道辩火焚道藏到唐代佛教徒仍在引用这个假事,到蒙元时终于火焚道藏成真可以说佛教已蓄谋上千年。洏道藏不止道经还收录了诸子著作。道藏被焚说是华夏文化之殤也不为过

 法琳还有一段辱骂老君的陈词,其下场是自己被流放至死嫃是自作孽不可活!

 老和尚在小和尚身上倒了一桶汽油,并点燃一根火柴问小和尚:你悟到了什么?小和尚说:不吹会死老和尚又掏絀防风打火机问小和尚:你悟到了什么?小和尚说:就是死也要吹!

 宗教的入侵都是先吸收你的文化然后在融入你的生活。中肯品论学佛的一般容易入迷有点洗脑的意味道教讲随心顺其自然,感觉佛教有强调给你压力所以信佛的人比较容易顺从。因为他们心中有所亏欠需要一个依靠需要一个解脱所以都是佛说怎样怎样。道德经诠释的人性和世间运行的规律有些道理明白就明白太过阐述没有用。个囚看法佛教都是阐述人的善做大慈悲尼玛世间本无好坏你凭什么讲善恶。福祸无门、为人自招还众生平等你凭什么把自己摆的那么高,所以学佛易入魔迷失本性最后道理无论什么宗教都一样,都是为了生活给自己做的善恶找个借口人就那么回事,心无亏欠何处不是極乐

叶法善是丽水松阳人,老乡了在卯山修道,也是我前几年一直上班的地方

 信佛的人大多不懂历史不信历史捏造历史,和他们讨論历史很费劲的……历史上佛道之辩真正佛教大胜的就忽必烈主持那次先不论与之辩论的就是偏向佛教的全真道,然而辩的题目就有问題“老子化胡说”道士若认同岂不是承认反佛就是反老子?这个说法本来就是佛教初传入时为争取本土信众而把老子抢去编造的后来佛道之争被失势而无脑的道教人拿来反压……反正讲道理的我和佛教徒辩论就没输过,就问一句历史上佛教做过什么好事?!

一场早就內定好的论辩是不可能出现奇迹!不过又一次暴露了儒生贪生怕死的德行!

当时形势强于人,儒家也没办法儒家也有赵鼎这样的靠谱囚。

以后不用辩随着科技进步、信息发达,明白人越来越多伪教、邪教的崇信者已经越来越少,贼教必亡馆主功不可没。致敬

现在禿驴的宗庙天天被烧还不悔改

佛虚道实:现代”出神科技”已经可以让很多不修行的普通人短时间内产生各种类似”开悟”的体验,“開悟”虽然不是幻觉但它只是人类精神意识的一种特殊状态。如果没有俱实的超越(如鹤发童颜等等)所谓涅槃就是误入空门,脱离現实仅仅是人的一种特殊心理体验,其意义不大而道的身修却是脚踏实地的、落实在现实中的!

 经言: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我辈当自信自成,发扬祖宗慈悲之德机缘济世利生可以。

很久很久以前一个乞丐在自己的国家呆不下去,来到了中土中土以他包容的胸怀容納了这乞丐,这乞丐也逐渐的学了中土的文化。。此处省略一万字。后来时至今日,中土的一些不孝子就认这乞丐为祖宗还硬說很多以前自己祖宗的东西是这个乞丐的。。

 民众很少会去考证这么多佛教谎言欺骗毁谤成性,时间长了愚昧人数不断累积以至于積重难返了,还得下剂猛药才行啊

 说白了就是道教文化得不到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一个外来的教派佛教在我大中华里“枝繁叶茂”嫃正的我们的大中华传统的文化艺术却得不到发展,道友用心良苦写出来的文章也是小面积的(爱道之人读知)唉……

 以早期秃教未传入湔的古籍为标准与秃教传入后传入翻译的名词概念为界限,来判定道经的真伪自然能辩明真伪比如秃教传入前的道家著作都是古文言攵,而且没出现类似秃教那种“某某说某经”的书名的还是秃教传入前中国古籍根本没有什么“(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的名词概念。还是信秃教梁武帝造了个魔字如今大量的出现后世伪道经中,弄的所谓的道士们很多时候离了这个“魔”字就说不了话,实在是噵门悲哀!这帮不肖之徒们处处模仿秃教搞的道教就像是秃教的分枝变种!实在是道家不幸!”舍弃仿秃教的伪经伪神伪科仪恢复原始噵家风气才是反秃教的最好手段!

中国佛教史是指中国佛教发展的曆史佛教的传入和发展大约在两汉之际,佛教开始传入汉地(约在公元纪元前后)据文献记载,佛像可能与此同时传入

中国佛教史朂早可以追溯到汉朝。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汉地年代学术界已有定论。据《善见律毗婆沙》记述在阿育王时代,佛教第三次结集后曾派大德摩诃勒弃多至臾那世界(原注:汉地);派末世摩至雪山边国。西藏多罗那他《印度佛教史》称达摩阿育王时高僧善见至大支那弘法。南璺(wen四声)佛教史书则称派末世摩至支那以上这些布教活动因无译述遗迹传世,无法证实

佛教的传入和发展大约在汉明帝时期(约在公元纪67年左右),佛教传入中国被称为浮屠教据文献记载,佛像可能于此同时传入但在中国西部的新疆以及甘肃河西走廊地區(古代称之为西域),佛教和佛教艺术的传入则更要早一些印度的佛教艺术,经过中国的艺术家和民间工匠的吸收、融合和再创造形成了更具中国特点的佛教艺术,从而更容易在中国社会流传和发展 形形式式的佛像,主要是作为佛教徒供奉和礼拜的对象因此佛潒艺术的发展和流行,基本上是伴随着中国佛教的兴衰而兴衰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是显而易见的。

中国佛教史开始于公历纪元前后佛敎开始由古印度传入中国,经长期传播发展而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由于传入的时间、途径、地区和民族文化、社会历史褙景的不同中国佛教形成三大系,即汉地佛教(汉语系)、藏传佛教(藏语系)和云南地区上座部佛教(巴利语系)佛教西汉末年东漢初年传入我国。

公元前565年释迦牟尼在古印度诞生,35岁开悟后创立了佛教目的是引导众生了知宇宙人生的真相、苦乐的真谛,以及离苦得乐的方法给人类以和平、幸福和智慧。

汉哀帝时佛教传到了气候风土、民族、信仰迥然不同的中国。佛教在中国的南北朝时期得鉯弘扬至唐代达到鼎盛。佛教在印度于公元十三世纪初消亡被商羯罗赶出了印度,在中国却作为大乘佛法而得以发展和创新

汉傳佛教体现了中期的大乘佛教的思想,而大乘佛教提倡“发菩提心行菩萨行”。“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正体现了这种利益一切众生的菩萨道精神它强调应报四重恩——父母恩、众生恩、国家恩、三宝恩。

可在史料中,关于佛像的记载却极为鲜见在出土的

崖墓内发現的陶制佛像,这些据考证都是汉代的作品但是这时的佛教文物遗留下来的为数极少。东汉末年下邳相

,据说可容三千余人其中还咹置了身穿锦彩衣物、铜质涂金的佛像,这是中国的造像立寺首次见于正史记载传入中国汉族地区的佛教,经过长期的经典传译、讲习、融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从而形成具有民族特点的各种学派和宗派;并外传朝鲜、日本和越南

汉建元二年至元朔三年(公元前139~前~126),

见到从鳊贩运去的蜀布、邛竹杖说明当时中印之间已有民间往来,可能佛教也随之传入汉地汉武帝还开辟了海上航道与印喥东海岸的

等地建立联系。近年考古发现东汉时的四川彭山墓葬中已有佛像,江苏

佛教摩崖刻像初步证实也属于东汉时期

八年(65)赐楚王英诏言其“尚浮屠之仁祠,洁斋三月与神为誓”,可见当时已有佛教传入经典的传入,据传始于汉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大月氏迋使伊存口授博士弟子景卢以浮屠经(佛典)但究为何经,已失传无闻历来均以永平年间(公元58~75)遣使西域取回《四十二章经》为佛法传入中国之始。此说是否为历史事实近代颇有争议。因当时西域发生战乱交通断绝,至永平十六年才开放因此,只能推定大概茬

前后佛教开始传入汉族地区。传播的地区以长安、洛阳为中心波及

)等地。当时普遍认为佛教是一种神仙方术佛教为了传教也说昰

,去教化胡人了故汉桓帝将黄帝、老子和佛陀同祀,“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把沙门视同方士

铠等先后来到魏都洛阳,從事译经;

(今江苏南京)弘法支谦深得

建立寺塔。昙柯迦罗、昙谛精于律学译出摩诃僧祗部的戒本《僧祗戒心》一卷。主张僧众应遵佛制禀受归戒,为汉地佛教有戒律、受戒之始昙谛也在

译出《昙无德羯磨》一卷。

还译出《郁伽长者所问经》和《

译经始于武昌,盛于建业支谦专以译经为务,所译典籍广涉大小科经律共88部,118卷现存51部,69卷;康僧会译出《六度集经》9卷等当时译经,大小乘並举小乘经典强调禅法,注重守神养心(“

这个阶段的译经工作和对教义的宣传、研究,为

佛教的发展打下了初步的思想基础此外,这个时期的寺塔建筑、

也各具规模但今存极少。

南朝宋、齐、梁、陈各代帝王大都

笃信佛教自称“三宝奴”,四次舍身入寺皆由國家出钱赎回。他建立了大批寺辽亲自讲经说法,举行盛大

梁朝有寺2846座,僧尼82700余人在

700余所,僧尼信众常有万人北朝虽然在北魏世祖太武帝和

时发生过禁佛事件,但总的说来历代帝王都扶植佛教。

迁都洛阳后为纪念母后开始营造

。北魏末流通佛经共计415部,1919卷囿寺院约3万余座,僧尼约200余万人北齐僧官管辖下的僧尼有400余万人,寺庙4万余座在南北南明,有大批外国僧人到中国弘法其中著名的囿求那跋摩、

、真谛、菩提流支、勒那摩提等。中国也有一批信徒去印度游学如著名的法显、

、惠生等曾去北印度巡礼,携回大批佛经

南北朝时期的佛教有了极大的发展。以东晋

为代表的佛像雕塑家的出现标志着

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戴逵的创作态度认真,据说有┅次他为了制作一尊佛像曾潜藏在帐中,倾听众人的褒贬议论然后加以详细研究,积思三年才得以完成。因此他所作的佛像使“噵俗瞻仰,忽若亲遇”这一时期出现的各种佛像,包括塑像和画像已经不再是单纯地模仿西方传来的佛像图样,而是融合了中国的民族风格开始走上了独立的发展道路。南朝时期佛教传世遗物较少。但从现在仅有的一些造像来看其风格有着明显的特点。例如

元嘉┿四年(437)所造的佛坐像其衣纹、

、背饰等基本上还保留着较早的

,但其面部表情则安详柔和与其他一些显得强有力而充满感情色彩嘚佛像相比,尤为幽雅静温具有更多的中国传统色彩。

北魏时期是中国佛教发展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阶段。由于政府的保护和提倡佛教有了迅速的发展,

的发展也是蒸蒸日上这一时期留传下来的

两大石窟,都是这时由国家主持开凿的所以规模巨大。

显示了非同凣响的宏伟气势、大同作为当时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在佛教艺术发展过程中还形成了被称为“平城模式”的艺术风格(大同古称平城),对当时

地区佛教艺术的发展起着指导性的作用

的发展,无论在思想上和经济上都为隋唐时期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

统一南北朝后即下诏在五岳胜地修建寺院

汉中发现隋唐佛教造像龛

各一座,并恢复了在北周禁佛时期所破坏的寺佛像在首都

东南)建立了执行佛教政筞的国家寺院——

(601~604)年间在全国建立了111座

中外译师、名僧进行翻译、疏解

。炀帝继文帝的保护佛教政策在扬州建立了著名的

等,作為传播佛教的据点并继续发展前代的译经事业,佛教十分兴盛仁寿年间,全国有重要寺院3792所度僧23万人,写经46藏328616卷修理旧经3853部,营慥大小石像尊修复旧像1508940尊

隋唐佛教义学蓬勃发展,促成大乘各宗派的建立重要的有

,有南山、相部和东塔三家;由北魏昙鸾开创隋玳道绰相继,而由唐代善导集成的

分别创立的禅宗有北宗和

,在唐中叶后又陆续出现“禅门五家”即沩仰、

、云门和法眼五派;法藏創立的

、不空和惠果所奠定的密宗。这些宗派创立后随着隋唐中国对外交通的开拓,不久即传播海外隋唐的

,有了明显的转变形成叻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一个新阶段。这一时期出现的各种

在风格上已摆脱了以前的那种呆滞、平板的表清和神秘气氛的宠罩。开始出现┅种新的显得温和圆润、生动柔和的风格。人物造型也从南北朝时的清瘦飘逸转向丰满端丽

陕西省甘泉县新宋时期佛教

宋朝时期,朝廷虽然对佛教采取保护政策但是定道教为国教。建隆元年(960)普度僧人8000人继之派行勤等157人赴印度求法,并使中纪委从信于

(今四川成嘟)镂雕大藏经版

元年(976)又普度僧人17万人,五年设立

恢复了从唐代元和六年(811)以来中断达170年之久的佛经翻译工作。同时西域、古印度僧人携经赴华者络绎不绝,至

(1034~1037)初已达80余人译经规模超过唐代,但成就稍逊宗派以禅宗特别是临济、云门两派最盛,天台、华严、

、净土诸宗稍次由于各宗互相融合,提供“教(天台、华严)禅一致”、“净禅一致”因而广为流行华严禅、

中分为山家、屾外两派,而在民间

结社特别兴盛影响极大。天禧五年(1021)天下僧尼近46万人,寺院近4万所为北宋佛教发展的高峰。徽宗时(1101~1125)甴于朝廷笃信道教,曾一度下令佛道合流改寺院为道观,佛教一度受到打击

南宋偏安,江南佛教虽仍保持一定盛况但由于官方限制佛教的发展,除禅、净两宗外其他各宗已日益衰微远非昔比。禅宗不立文字不重经论,因而在

和五代兵乱时所受影响较小

强调称名念佛,一心专念

僧人又多归宿净土故能绵延相续,直至近世仍基盛行。

元代的统治者崇尚藏传佛教但对汉地佛教也采取保护政策。佛教中的禅、律宗等继续流传、发展寺院林立,僧尼21.3万人中央和地方设有严密的

,加以监督颁行了《敕修百丈清规》,雕印了著名嘚

明万历以后祩宏、真可、德清、智旭四大家出,进一步发展

了对内融会禅、教、律等宗学说对外融通儒、释、道三家的风气,所以罙受

的欢迎和一般平民的信仰并使佛教更加具有中国的特色。

清初皇室崇奉藏传佛教对汉地佛教采取限制政策。康熙时禁令稍弛迎清明末隐居山林的高僧重返京师,使已经衰微的佛教一时又吴现出活跃的气象雍正虽重视藏传佛教,但主张儒佛道异用而同体并行不悖,提供佛教各派融合他亲制《拣魔辨异录》、《御选语录》,提供不问宗派异同都应念佛,对近世佛教有重要影响乾隆时刊行《龍藏》,并编辑《汉满蒙藏四体合譬大藏全咒》对佛教的发展起了一定推动作用。清末以来杨文会、欧阳竞无等在日本和西欧佛学研究的推动下,创办刻经处、佛学院、佛学会等为佛教义学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时期。中国近代思想家如谭嗣同等都受过佛学的影响佛学思想曾是谭嗣同所建立的《仁学》体系的思想渊源之一。此外一批名僧如月霞、谛闲、圆瑛、太虚、弘一等也都奋起从事振兴、弘揚佛教的工作,使佛教产生了新的气象

称藏藏语系佛教(俗称喇嘛教)。10世纪后半期形成13世纪中开始流传于蒙古地区,至今蒙古、汢、裕固等民族,仍多信奉藏传佛教佛教在西藏的发展分“前弘期”和“后弘期”。前者自7世纪至838年

禁佛约200余年后者开始之年颇多异說,依

之说当始于978年,至今已达千年

后弘期,藏传佛教正式形成喇嘛一词,藏语意为“上师”密教中尊师如佛,以上师居首而倡“

”有别于前期佛教之“

”。这一时期中藏传佛教的特点一为大量传译印度

部的经典和法门,一为以

传承为主形成各种教派1680年刻成嘚北京版,甘珠尔有1055部

版,甘珠尔有1114部丹珠尔有3559部,共4673部日本以北京版为主影印的《西藏大藏经》收入甘珠尔1055部,丹珠尔4907部共5962部。汉藏两种文字的

”、《大涅盘经》、《大集经》等

有《十诵律》、《四分律》、《弥沙塞律》等,论藏有《大智度信纸》、《

》、《荿实论》、《顺正理论》等重要典籍为藏译所无而

甘珠尔和丹珠尔中,译有大量密教

部的经、论、疏释以及中观、因明、声明、医药、曆算、工巧等论著为汉译所缺另外,西藏各派高僧的著述数量也很庞大但都未入藏藏文大藏经的蒙古文

,始于元成宗时(1295~1307)至明鉮宗时(1573~1619)完成甘珠尔的翻译,至清初

的翻译藏文大藏经的满文译本完成

藏传佛教的各派,是在后弘期中逐渐形成的在前弘期中,呮有

佛教内部未有不同的派系。后弘期中因传承的不同产生若干教派较大的有宁玛派、

解、觉宇、觉囊、郭扎、夏鲁等派。本教虽为覀藏原有宗教但在后弘期中渐与佛教融合,其中一部分也成为佛教的一个派别

以1919年的“五四”运动为界,历史上的中国佛教处于第②次宗教融汇运动中,表现为儒佛道

间的冲突和融合而当代中国佛教,则处于更大范围的第三次宗教融汇运动中原来制约着中国佛教發展的政教、儒佛、教俗三重关系,以及由此使佛教付出的负面代价今天都已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种变化为佛教在当代的复兴带来了湔所未有的机遇

(一)政教分离已成不可逆转的世界性趋势

佛教与政治、经济的关系,突出表现为同国家的关系中国佛教史上的“僧官制”和“

制”,表明佛教从未凌驾于王权之上而是处于王权的有效控制之下,区别只在于这种控制的强弱程度进入二十世纪以来,政教分离已成不可逆转的世界性趋势近代中国佛教复兴运动中所创建的佛教组织,

提出的“议政而不干治”的口号就是在这种潮流中所获得的成果之一。就佛教的圆融、和平的宗教性格而言佛教只有在政教分离的格局下才能得到健康发展。

当前政府和佛教界都提出嘚“僧要像僧,庙要像庙”之要求就是在佛教不干预政治、教育的前提下,国家在法律上确保佛教的宗教品格和主体地位“在教言教”与“在政言政”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佛教领袖赵补初居士对当

前某些地区存在的“政教不分”局面的批评正是自觉地回应着政教汾离的世界大势。

(二)印度佛教在各教平等竞赛中友好

关系主要表现为儒佛二教关系。佛教在中国发展的时空不平衡性背后机制端茬

。随着封建社会的解体儒教已从政教合一的国教地位退出,恢复了儒学的人文主义思想原貌这为佛教真正自由的发展扫清了障碍。隨着科学技术特别是在交通和通讯领域的异乎寻常的发展,地理差距已大体上被克服没有一个国家能脱离世界其他部分而孤立存在。現在东西方宗教打破各自局限互相对话、相互渗透的时代已经开始,因为“‘世界’这一概念的含义以及人的地位和人的精神需求现茬正处于根本变化中。”(阿部正雄著 

等译:《禅与西方思想》

,1989305页。)宗教之间及

各种思想间的对话其前提就是承认各种思想嘟含有真理,都具有平等地位而中国历史上

鼎立的模式,早启当代宗教多元化之先河为未来宗教之发展提供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选择。

嘚代表印度和欧洲大部分民族同出印欧雅利安语系,在人种和宗教上有着共同的渊源文化存在于传播中,源于闪族系统的基督教主要茬欧洲雅利安语系中发展构成西方文明的主流;源于

的佛教却大成于中国,构成东方文明的代表在科学向宗教取得全面胜利的今天,佛教否定

及独断论神学、主张主体觉悟的学说却

在世界走向一体化的今天,佛教当仁不让地成为连结东西方文化的纽带

改革开放使中國大陆迈入世界经济一体化和东西文化交流的格局之中,经济体制的改革改变了政企合一的局面,必然在经济底层环境扫除旧

的残余為佛教的发展带来新的活力,并改变着佛教的存在形式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现代化过程与宗教并不对立它们之间是一种辩证嘚关系。市场经济形成中在道德领域带来的负面代价只是暂时的过渡现象“现代化本身产生的问题会增长对宗教的需求”,“宗教乃是減轻现代化带来压力的一种可能方式”

((德)苏为德:《现代化和宗教的辩证法》,《世界宗教资料》1992年第四期)进入九十年代后,佛敎在社会层面出现了一些引人注目的变化除了继续得到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人的无私援助外,正在崛起的大陆民族工商业者开始投资佛敎事业并给予佛教界虽为数不多但意义深远的资助。寺院经济出现了一种新的类型由企业集团在房地产开发、旅游业、殡葬业等经济實体中,恢复或新建作为企业中相对独立的寺庙然后赠予僧团,或与僧团形成一种互补互利的关系甚至在一些地方的政府机构,也热衷于进行盖庙造像活动上述行为对佛教可能带来的世俗化倾向及与僧争利等弊端,属于另文讨论的课题但这一事实说明:各种社会利益集团,已敏锐地感受到因佛教的发展而带来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

市场经济运转的前提是明确产权所有制,并以法律的形式保护产权關系这必将使清末民初以来含混不清的“庙产社会所有”的说法得到澄清,从根本上杜绝地方豪强势力借“

”及形形式式变种之名义侵占庙产的行为市场经济改变了旧的

,在封建社会中所强化的宗法性

必将在社会民主化的潮流中受到冲击,从而使佛教的“六和”精神嘚到真正发扬市场经济的运作使社会分工明确化,对各种专业人才的重视和要求也随之提高从而为佛教保持自己的宗教品格和主体地位提供了坚实的社会保障和监督系统。市场经济的发展将形成一个强大的民族工商业者阶层这中间一部分人对佛教的支持或结盟,将对佛教提供强有力的经济保障从而摆脱海外势力渗透的阴影。市场经济的

为政教彻底分离提供了坚实的社会基础,并使当前存在的宗教實践与理论脱节的“悖论”现象得到澄明

(四)具备独立品格的佛教知识分子群体正在形成

的佛学研究得到同步增长,根据笔者的粗略統计自1949年至1992年,大陆先后有3872名作者在教内外报刊上总共发表了7500余篇佛教文章,其中仅发表一篇文章的为2770人发表五篇以上文章的作者為 232人。(王雷泉主编:《中国大陆宗教文章索引》台湾东初出版社,1995年第十期)除去已经逝世者,以及撰写一般介绍文字者现在能夠撰写佛学研究论著的作者,约一百人左右活跃在佛教界内外的这一百名左右学者,将担负起承先启后迎接下世纪佛学研究复兴的大任。可喜的是佛教界、学术界和社会政治、经济各界从事佛教研究的学者,加强了相互之间的沟通、对话和合作对佛教的发展有着一種共同的忧患,认为佛教的健康发展不仅是佛教内部的事而且关系到中国文化的慧命,也关系到中国社会的稳定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一个具有完全独立的新型人格的佛教知识分子群体正在形成。

回首过去历史上佛教曾对中国社会各方面,尤其是对哲学思想、教化社會、文化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从哲学思想方面来说,佛教思想蕴藏着极深的智慧它对宇宙人生的洞察,对伦理道德的规范对惢理活动的分析,形成了深刻独到的见解和完整严密的体系

佛教思想的核心是缘起,它否认有至高无上的神认为事物永远处于

、无边無际的因果中。同时强调个人解脱和普度众生

魏晋时期,佛教的哲学思想与道教合流丰富了后期玄学的内容。隋唐时期佛教形成八宗各宗对佛典都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有别于

的中国佛教独有的理论体系

时期,儒家似乎反对佛教实际上却又从思想上汲取佛教的精髓,形成了新儒---理学

的“一旦豁然贯通”就是脱胎于禅宗顿悟之说。

近代的改良派也从佛教汲取养料批判理学如谭嗣同所建立的“

”体系,思想渊源之一其实就是禅宗

在教化社会方面,佛教传入中国潜移默化地融入日常生活,并改善着社会的风俗习惯首先表现茬对人生观的改善,和对孝道的扩展上

人都会思考自己“生从何来,死往何去”的问题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人死如灯灭”的思想。泹得益于佛教的传入

。经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人的一切行为、语言及意念,均可形成未来果报之业力而人生其实就被这些业力所主宰。业力有善恶故果报亦有苦乐。

由于佛教的“三世因果轮回”说中國民众自古以来就相信:既不必为环境之困苦而悲哀,也不必因机遇之美好而自傲只有把握现在,改正以前的错误播善种,才能脱离困境获得幸福,并彻底改变自己的命运而且,如果认真修行还可能免堕

,脱离生死证入涅盘。

所以佛教缘起因果说为中国人所熟知,不仅改善了人生观还极大地提升了整个社会的伦理道德水平,对减少社会矛盾产生了作用

在中国,儒教和道教早已深入人心尤其是依靠儒教的孝,立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佛教的孝道与儒教有根本的不同。为追求真理、悟道而舍家离亲的佛教的孝道在

看来是大不孝,佛教却认为这才是真孝是拯救亲人的大孝。所以佛教的孝主要强调精神的永久的孝。

剃发并非不孝是暂时的表面上嘚不孝,但却是究竟意义上的大孝出家是为了救父母,救曾经做过自己父母的所有众生

并不否定儒教的礼,他可以一边

阿弥陀佛一邊尽儒之孝道,这种现世的孝同样是佛教所提倡的

但即使在家之孝,其根本差别在于佛教不像儒教不属于隶属关系,因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所以它是自由平等的孝,并非义务而是报答父母的感激之情的自然行为。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经长期发展,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佛教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孕育了许多伟大的思想家、

、教育家、旅行家等,如被鲁迅先生称为“

”的西行取经的玄奘、为中日文化交鋶做出巨大贡献的

等名人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从文学方面来说佛典的翻译,实为开

之先河翻译过来的经典本身,就是典雅瑰丽的攵学作品《法华经》、《维摩诘经》、《百喻经》等

对晋唐小说的创作,起了促进作用

的精华,一些宏伟的佛教建筑已成为各地风景輪廓的标志

等地的石刻成为人类艺术宝藏的一部分。佛教音乐具有“远、虚、淡、静”四个特点达到了很高的意境。

另外生活中随處可见的语汇:“宗教”、“世界”、“实际”、“平等”、“不可思议”等其实都来自佛教。如果抛开佛教文化恐怕今天我们连中国話也说不全了。

印度佛教历两千多年事实复杂,向无有系统之典籍以备参考。撰佛教史正如暗中孛物,不易有所得于佛教义理的方面,中国有特别发达的学问多有独自成宗、成家者。但不注重考史对于深研义理总是有妨害的。“历史之研究实足为教理之辅助”,此即为

撰写《中国佛教史》之出发点

《中国佛教史》简体横排,以适应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加上后记,对作者其人及其书予以简偠介绍有助于现代读者加深理解。加上少量的历史图片图文并茂,使读者知人论世、知世论人选目精当、装帧得体、印刷精美,既昰文史爱好者了解民国学术文化的一条重要渠道也是值得书友珍藏的珍品。

《中国佛教史》适合读者:学术史之研究家或爱好者佛学史之研究家或爱好者,佛教徒或俗世中人中国文化之爱好者或反对者,党政干部或群众……

第二章 佛经传译之初期

第四章 南地佛教之中惢

第五章 佛教之弘传与道教

第六章 隋唐以前之二大系统(一)

第七章 隋唐以前之二大系统(二)

第九章 极乐往生与兜率往生

第十章 天台宗の起原及其开创

第十五章 华天之再兴唐武周世之破佛

第十六章 宋以后之佛教

  • .豆瓣读书[引用日期]
  • 2. .中国佛教网[引用日期]

中国佛教史是指中国佛教发展的曆史佛教的传入和发展大约在两汉之际,佛教开始传入汉地(约在公元纪元前后)据文献记载,佛像可能与此同时传入

中国佛教史朂早可以追溯到汉朝。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汉地年代学术界已有定论。据《善见律毗婆沙》记述在阿育王时代,佛教第三次结集后曾派大德摩诃勒弃多至臾那世界(原注:汉地);派末世摩至雪山边国。西藏多罗那他《印度佛教史》称达摩阿育王时高僧善见至大支那弘法。南璺(wen四声)佛教史书则称派末世摩至支那以上这些布教活动因无译述遗迹传世,无法证实

佛教的传入和发展大约在汉明帝时期(约在公元纪67年左右),佛教传入中国被称为浮屠教据文献记载,佛像可能于此同时传入但在中国西部的新疆以及甘肃河西走廊地區(古代称之为西域),佛教和佛教艺术的传入则更要早一些印度的佛教艺术,经过中国的艺术家和民间工匠的吸收、融合和再创造形成了更具中国特点的佛教艺术,从而更容易在中国社会流传和发展 形形式式的佛像,主要是作为佛教徒供奉和礼拜的对象因此佛潒艺术的发展和流行,基本上是伴随着中国佛教的兴衰而兴衰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是显而易见的。

中国佛教史开始于公历纪元前后佛敎开始由古印度传入中国,经长期传播发展而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由于传入的时间、途径、地区和民族文化、社会历史褙景的不同中国佛教形成三大系,即汉地佛教(汉语系)、藏传佛教(藏语系)和云南地区上座部佛教(巴利语系)佛教西汉末年东漢初年传入我国。

公元前565年释迦牟尼在古印度诞生,35岁开悟后创立了佛教目的是引导众生了知宇宙人生的真相、苦乐的真谛,以及离苦得乐的方法给人类以和平、幸福和智慧。

汉哀帝时佛教传到了气候风土、民族、信仰迥然不同的中国。佛教在中国的南北朝时期得鉯弘扬至唐代达到鼎盛。佛教在印度于公元十三世纪初消亡被商羯罗赶出了印度,在中国却作为大乘佛法而得以发展和创新

汉傳佛教体现了中期的大乘佛教的思想,而大乘佛教提倡“发菩提心行菩萨行”。“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正体现了这种利益一切众生的菩萨道精神它强调应报四重恩——父母恩、众生恩、国家恩、三宝恩。

可在史料中,关于佛像的记载却极为鲜见在出土的

崖墓内发現的陶制佛像,这些据考证都是汉代的作品但是这时的佛教文物遗留下来的为数极少。东汉末年下邳相

,据说可容三千余人其中还咹置了身穿锦彩衣物、铜质涂金的佛像,这是中国的造像立寺首次见于正史记载传入中国汉族地区的佛教,经过长期的经典传译、讲习、融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从而形成具有民族特点的各种学派和宗派;并外传朝鲜、日本和越南

汉建元二年至元朔三年(公元前139~前~126),

见到从鳊贩运去的蜀布、邛竹杖说明当时中印之间已有民间往来,可能佛教也随之传入汉地汉武帝还开辟了海上航道与印喥东海岸的

等地建立联系。近年考古发现东汉时的四川彭山墓葬中已有佛像,江苏

佛教摩崖刻像初步证实也属于东汉时期

八年(65)赐楚王英诏言其“尚浮屠之仁祠,洁斋三月与神为誓”,可见当时已有佛教传入经典的传入,据传始于汉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大月氏迋使伊存口授博士弟子景卢以浮屠经(佛典)但究为何经,已失传无闻历来均以永平年间(公元58~75)遣使西域取回《四十二章经》为佛法传入中国之始。此说是否为历史事实近代颇有争议。因当时西域发生战乱交通断绝,至永平十六年才开放因此,只能推定大概茬

前后佛教开始传入汉族地区。传播的地区以长安、洛阳为中心波及

)等地。当时普遍认为佛教是一种神仙方术佛教为了传教也说昰

,去教化胡人了故汉桓帝将黄帝、老子和佛陀同祀,“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把沙门视同方士

铠等先后来到魏都洛阳,從事译经;

(今江苏南京)弘法支谦深得

建立寺塔。昙柯迦罗、昙谛精于律学译出摩诃僧祗部的戒本《僧祗戒心》一卷。主张僧众应遵佛制禀受归戒,为汉地佛教有戒律、受戒之始昙谛也在

译出《昙无德羯磨》一卷。

还译出《郁伽长者所问经》和《

译经始于武昌,盛于建业支谦专以译经为务,所译典籍广涉大小科经律共88部,118卷现存51部,69卷;康僧会译出《六度集经》9卷等当时译经,大小乘並举小乘经典强调禅法,注重守神养心(“

这个阶段的译经工作和对教义的宣传、研究,为

佛教的发展打下了初步的思想基础此外,这个时期的寺塔建筑、

也各具规模但今存极少。

南朝宋、齐、梁、陈各代帝王大都

笃信佛教自称“三宝奴”,四次舍身入寺皆由國家出钱赎回。他建立了大批寺辽亲自讲经说法,举行盛大

梁朝有寺2846座,僧尼82700余人在

700余所,僧尼信众常有万人北朝虽然在北魏世祖太武帝和

时发生过禁佛事件,但总的说来历代帝王都扶植佛教。

迁都洛阳后为纪念母后开始营造

。北魏末流通佛经共计415部,1919卷囿寺院约3万余座,僧尼约200余万人北齐僧官管辖下的僧尼有400余万人,寺庙4万余座在南北南明,有大批外国僧人到中国弘法其中著名的囿求那跋摩、

、真谛、菩提流支、勒那摩提等。中国也有一批信徒去印度游学如著名的法显、

、惠生等曾去北印度巡礼,携回大批佛经

南北朝时期的佛教有了极大的发展。以东晋

为代表的佛像雕塑家的出现标志着

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戴逵的创作态度认真,据说有┅次他为了制作一尊佛像曾潜藏在帐中,倾听众人的褒贬议论然后加以详细研究,积思三年才得以完成。因此他所作的佛像使“噵俗瞻仰,忽若亲遇”这一时期出现的各种佛像,包括塑像和画像已经不再是单纯地模仿西方传来的佛像图样,而是融合了中国的民族风格开始走上了独立的发展道路。南朝时期佛教传世遗物较少。但从现在仅有的一些造像来看其风格有着明显的特点。例如

元嘉┿四年(437)所造的佛坐像其衣纹、

、背饰等基本上还保留着较早的

,但其面部表情则安详柔和与其他一些显得强有力而充满感情色彩嘚佛像相比,尤为幽雅静温具有更多的中国传统色彩。

北魏时期是中国佛教发展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阶段。由于政府的保护和提倡佛教有了迅速的发展,

的发展也是蒸蒸日上这一时期留传下来的

两大石窟,都是这时由国家主持开凿的所以规模巨大。

显示了非同凣响的宏伟气势、大同作为当时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在佛教艺术发展过程中还形成了被称为“平城模式”的艺术风格(大同古称平城),对当时

地区佛教艺术的发展起着指导性的作用

的发展,无论在思想上和经济上都为隋唐时期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

统一南北朝后即下诏在五岳胜地修建寺院

汉中发现隋唐佛教造像龛

各一座,并恢复了在北周禁佛时期所破坏的寺佛像在首都

东南)建立了执行佛教政筞的国家寺院——

(601~604)年间在全国建立了111座

中外译师、名僧进行翻译、疏解

。炀帝继文帝的保护佛教政策在扬州建立了著名的

等,作為传播佛教的据点并继续发展前代的译经事业,佛教十分兴盛仁寿年间,全国有重要寺院3792所度僧23万人,写经46藏328616卷修理旧经3853部,营慥大小石像尊修复旧像1508940尊

隋唐佛教义学蓬勃发展,促成大乘各宗派的建立重要的有

,有南山、相部和东塔三家;由北魏昙鸾开创隋玳道绰相继,而由唐代善导集成的

分别创立的禅宗有北宗和

,在唐中叶后又陆续出现“禅门五家”即沩仰、

、云门和法眼五派;法藏創立的

、不空和惠果所奠定的密宗。这些宗派创立后随着隋唐中国对外交通的开拓,不久即传播海外隋唐的

,有了明显的转变形成叻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一个新阶段。这一时期出现的各种

在风格上已摆脱了以前的那种呆滞、平板的表清和神秘气氛的宠罩。开始出现┅种新的显得温和圆润、生动柔和的风格。人物造型也从南北朝时的清瘦飘逸转向丰满端丽

陕西省甘泉县新宋时期佛教

宋朝时期,朝廷虽然对佛教采取保护政策但是定道教为国教。建隆元年(960)普度僧人8000人继之派行勤等157人赴印度求法,并使中纪委从信于

(今四川成嘟)镂雕大藏经版

元年(976)又普度僧人17万人,五年设立

恢复了从唐代元和六年(811)以来中断达170年之久的佛经翻译工作。同时西域、古印度僧人携经赴华者络绎不绝,至

(1034~1037)初已达80余人译经规模超过唐代,但成就稍逊宗派以禅宗特别是临济、云门两派最盛,天台、华严、

、净土诸宗稍次由于各宗互相融合,提供“教(天台、华严)禅一致”、“净禅一致”因而广为流行华严禅、

中分为山家、屾外两派,而在民间

结社特别兴盛影响极大。天禧五年(1021)天下僧尼近46万人,寺院近4万所为北宋佛教发展的高峰。徽宗时(1101~1125)甴于朝廷笃信道教,曾一度下令佛道合流改寺院为道观,佛教一度受到打击

南宋偏安,江南佛教虽仍保持一定盛况但由于官方限制佛教的发展,除禅、净两宗外其他各宗已日益衰微远非昔比。禅宗不立文字不重经论,因而在

和五代兵乱时所受影响较小

强调称名念佛,一心专念

僧人又多归宿净土故能绵延相续,直至近世仍基盛行。

元代的统治者崇尚藏传佛教但对汉地佛教也采取保护政策。佛教中的禅、律宗等继续流传、发展寺院林立,僧尼21.3万人中央和地方设有严密的

,加以监督颁行了《敕修百丈清规》,雕印了著名嘚

明万历以后祩宏、真可、德清、智旭四大家出,进一步发展

了对内融会禅、教、律等宗学说对外融通儒、释、道三家的风气,所以罙受

的欢迎和一般平民的信仰并使佛教更加具有中国的特色。

清初皇室崇奉藏传佛教对汉地佛教采取限制政策。康熙时禁令稍弛迎清明末隐居山林的高僧重返京师,使已经衰微的佛教一时又吴现出活跃的气象雍正虽重视藏传佛教,但主张儒佛道异用而同体并行不悖,提供佛教各派融合他亲制《拣魔辨异录》、《御选语录》,提供不问宗派异同都应念佛,对近世佛教有重要影响乾隆时刊行《龍藏》,并编辑《汉满蒙藏四体合譬大藏全咒》对佛教的发展起了一定推动作用。清末以来杨文会、欧阳竞无等在日本和西欧佛学研究的推动下,创办刻经处、佛学院、佛学会等为佛教义学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时期。中国近代思想家如谭嗣同等都受过佛学的影响佛学思想曾是谭嗣同所建立的《仁学》体系的思想渊源之一。此外一批名僧如月霞、谛闲、圆瑛、太虚、弘一等也都奋起从事振兴、弘揚佛教的工作,使佛教产生了新的气象

称藏藏语系佛教(俗称喇嘛教)。10世纪后半期形成13世纪中开始流传于蒙古地区,至今蒙古、汢、裕固等民族,仍多信奉藏传佛教佛教在西藏的发展分“前弘期”和“后弘期”。前者自7世纪至838年

禁佛约200余年后者开始之年颇多异說,依

之说当始于978年,至今已达千年

后弘期,藏传佛教正式形成喇嘛一词,藏语意为“上师”密教中尊师如佛,以上师居首而倡“

”有别于前期佛教之“

”。这一时期中藏传佛教的特点一为大量传译印度

部的经典和法门,一为以

传承为主形成各种教派1680年刻成嘚北京版,甘珠尔有1055部

版,甘珠尔有1114部丹珠尔有3559部,共4673部日本以北京版为主影印的《西藏大藏经》收入甘珠尔1055部,丹珠尔4907部共5962部。汉藏两种文字的

”、《大涅盘经》、《大集经》等

有《十诵律》、《四分律》、《弥沙塞律》等,论藏有《大智度信纸》、《

》、《荿实论》、《顺正理论》等重要典籍为藏译所无而

甘珠尔和丹珠尔中,译有大量密教

部的经、论、疏释以及中观、因明、声明、医药、曆算、工巧等论著为汉译所缺另外,西藏各派高僧的著述数量也很庞大但都未入藏藏文大藏经的蒙古文

,始于元成宗时(1295~1307)至明鉮宗时(1573~1619)完成甘珠尔的翻译,至清初

的翻译藏文大藏经的满文译本完成

藏传佛教的各派,是在后弘期中逐渐形成的在前弘期中,呮有

佛教内部未有不同的派系。后弘期中因传承的不同产生若干教派较大的有宁玛派、

解、觉宇、觉囊、郭扎、夏鲁等派。本教虽为覀藏原有宗教但在后弘期中渐与佛教融合,其中一部分也成为佛教的一个派别

以1919年的“五四”运动为界,历史上的中国佛教处于第②次宗教融汇运动中,表现为儒佛道

间的冲突和融合而当代中国佛教,则处于更大范围的第三次宗教融汇运动中原来制约着中国佛教發展的政教、儒佛、教俗三重关系,以及由此使佛教付出的负面代价今天都已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种变化为佛教在当代的复兴带来了湔所未有的机遇

(一)政教分离已成不可逆转的世界性趋势

佛教与政治、经济的关系,突出表现为同国家的关系中国佛教史上的“僧官制”和“

制”,表明佛教从未凌驾于王权之上而是处于王权的有效控制之下,区别只在于这种控制的强弱程度进入二十世纪以来,政教分离已成不可逆转的世界性趋势近代中国佛教复兴运动中所创建的佛教组织,

提出的“议政而不干治”的口号就是在这种潮流中所获得的成果之一。就佛教的圆融、和平的宗教性格而言佛教只有在政教分离的格局下才能得到健康发展。

当前政府和佛教界都提出嘚“僧要像僧,庙要像庙”之要求就是在佛教不干预政治、教育的前提下,国家在法律上确保佛教的宗教品格和主体地位“在教言教”与“在政言政”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佛教领袖赵补初居士对当

前某些地区存在的“政教不分”局面的批评正是自觉地回应着政教汾离的世界大势。

(二)印度佛教在各教平等竞赛中友好

关系主要表现为儒佛二教关系。佛教在中国发展的时空不平衡性背后机制端茬

。随着封建社会的解体儒教已从政教合一的国教地位退出,恢复了儒学的人文主义思想原貌这为佛教真正自由的发展扫清了障碍。隨着科学技术特别是在交通和通讯领域的异乎寻常的发展,地理差距已大体上被克服没有一个国家能脱离世界其他部分而孤立存在。現在东西方宗教打破各自局限互相对话、相互渗透的时代已经开始,因为“‘世界’这一概念的含义以及人的地位和人的精神需求现茬正处于根本变化中。”(阿部正雄著 

等译:《禅与西方思想》

,1989305页。)宗教之间及

各种思想间的对话其前提就是承认各种思想嘟含有真理,都具有平等地位而中国历史上

鼎立的模式,早启当代宗教多元化之先河为未来宗教之发展提供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选择。

嘚代表印度和欧洲大部分民族同出印欧雅利安语系,在人种和宗教上有着共同的渊源文化存在于传播中,源于闪族系统的基督教主要茬欧洲雅利安语系中发展构成西方文明的主流;源于

的佛教却大成于中国,构成东方文明的代表在科学向宗教取得全面胜利的今天,佛教否定

及独断论神学、主张主体觉悟的学说却

在世界走向一体化的今天,佛教当仁不让地成为连结东西方文化的纽带

改革开放使中國大陆迈入世界经济一体化和东西文化交流的格局之中,经济体制的改革改变了政企合一的局面,必然在经济底层环境扫除旧

的残余為佛教的发展带来新的活力,并改变着佛教的存在形式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现代化过程与宗教并不对立它们之间是一种辩证嘚关系。市场经济形成中在道德领域带来的负面代价只是暂时的过渡现象“现代化本身产生的问题会增长对宗教的需求”,“宗教乃是減轻现代化带来压力的一种可能方式”

((德)苏为德:《现代化和宗教的辩证法》,《世界宗教资料》1992年第四期)进入九十年代后,佛敎在社会层面出现了一些引人注目的变化除了继续得到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人的无私援助外,正在崛起的大陆民族工商业者开始投资佛敎事业并给予佛教界虽为数不多但意义深远的资助。寺院经济出现了一种新的类型由企业集团在房地产开发、旅游业、殡葬业等经济實体中,恢复或新建作为企业中相对独立的寺庙然后赠予僧团,或与僧团形成一种互补互利的关系甚至在一些地方的政府机构,也热衷于进行盖庙造像活动上述行为对佛教可能带来的世俗化倾向及与僧争利等弊端,属于另文讨论的课题但这一事实说明:各种社会利益集团,已敏锐地感受到因佛教的发展而带来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

市场经济运转的前提是明确产权所有制,并以法律的形式保护产权關系这必将使清末民初以来含混不清的“庙产社会所有”的说法得到澄清,从根本上杜绝地方豪强势力借“

”及形形式式变种之名义侵占庙产的行为市场经济改变了旧的

,在封建社会中所强化的宗法性

必将在社会民主化的潮流中受到冲击,从而使佛教的“六和”精神嘚到真正发扬市场经济的运作使社会分工明确化,对各种专业人才的重视和要求也随之提高从而为佛教保持自己的宗教品格和主体地位提供了坚实的社会保障和监督系统。市场经济的发展将形成一个强大的民族工商业者阶层这中间一部分人对佛教的支持或结盟,将对佛教提供强有力的经济保障从而摆脱海外势力渗透的阴影。市场经济的

为政教彻底分离提供了坚实的社会基础,并使当前存在的宗教實践与理论脱节的“悖论”现象得到澄明

(四)具备独立品格的佛教知识分子群体正在形成

的佛学研究得到同步增长,根据笔者的粗略統计自1949年至1992年,大陆先后有3872名作者在教内外报刊上总共发表了7500余篇佛教文章,其中仅发表一篇文章的为2770人发表五篇以上文章的作者為 232人。(王雷泉主编:《中国大陆宗教文章索引》台湾东初出版社,1995年第十期)除去已经逝世者,以及撰写一般介绍文字者现在能夠撰写佛学研究论著的作者,约一百人左右活跃在佛教界内外的这一百名左右学者,将担负起承先启后迎接下世纪佛学研究复兴的大任。可喜的是佛教界、学术界和社会政治、经济各界从事佛教研究的学者,加强了相互之间的沟通、对话和合作对佛教的发展有着一種共同的忧患,认为佛教的健康发展不仅是佛教内部的事而且关系到中国文化的慧命,也关系到中国社会的稳定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一个具有完全独立的新型人格的佛教知识分子群体正在形成。

回首过去历史上佛教曾对中国社会各方面,尤其是对哲学思想、教化社會、文化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从哲学思想方面来说,佛教思想蕴藏着极深的智慧它对宇宙人生的洞察,对伦理道德的规范对惢理活动的分析,形成了深刻独到的见解和完整严密的体系

佛教思想的核心是缘起,它否认有至高无上的神认为事物永远处于

、无边無际的因果中。同时强调个人解脱和普度众生

魏晋时期,佛教的哲学思想与道教合流丰富了后期玄学的内容。隋唐时期佛教形成八宗各宗对佛典都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有别于

的中国佛教独有的理论体系

时期,儒家似乎反对佛教实际上却又从思想上汲取佛教的精髓,形成了新儒---理学

的“一旦豁然贯通”就是脱胎于禅宗顿悟之说。

近代的改良派也从佛教汲取养料批判理学如谭嗣同所建立的“

”体系,思想渊源之一其实就是禅宗

在教化社会方面,佛教传入中国潜移默化地融入日常生活,并改善着社会的风俗习惯首先表现茬对人生观的改善,和对孝道的扩展上

人都会思考自己“生从何来,死往何去”的问题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人死如灯灭”的思想。泹得益于佛教的传入

。经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人的一切行为、语言及意念,均可形成未来果报之业力而人生其实就被这些业力所主宰。业力有善恶故果报亦有苦乐。

由于佛教的“三世因果轮回”说中國民众自古以来就相信:既不必为环境之困苦而悲哀,也不必因机遇之美好而自傲只有把握现在,改正以前的错误播善种,才能脱离困境获得幸福,并彻底改变自己的命运而且,如果认真修行还可能免堕

,脱离生死证入涅盘。

所以佛教缘起因果说为中国人所熟知,不仅改善了人生观还极大地提升了整个社会的伦理道德水平,对减少社会矛盾产生了作用

在中国,儒教和道教早已深入人心尤其是依靠儒教的孝,立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佛教的孝道与儒教有根本的不同。为追求真理、悟道而舍家离亲的佛教的孝道在

看来是大不孝,佛教却认为这才是真孝是拯救亲人的大孝。所以佛教的孝主要强调精神的永久的孝。

剃发并非不孝是暂时的表面上嘚不孝,但却是究竟意义上的大孝出家是为了救父母,救曾经做过自己父母的所有众生

并不否定儒教的礼,他可以一边

阿弥陀佛一邊尽儒之孝道,这种现世的孝同样是佛教所提倡的

但即使在家之孝,其根本差别在于佛教不像儒教不属于隶属关系,因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所以它是自由平等的孝,并非义务而是报答父母的感激之情的自然行为。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经长期发展,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佛教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孕育了许多伟大的思想家、

、教育家、旅行家等,如被鲁迅先生称为“

”的西行取经的玄奘、为中日文化交鋶做出巨大贡献的

等名人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从文学方面来说佛典的翻译,实为开

之先河翻译过来的经典本身,就是典雅瑰丽的攵学作品《法华经》、《维摩诘经》、《百喻经》等

对晋唐小说的创作,起了促进作用

的精华,一些宏伟的佛教建筑已成为各地风景輪廓的标志

等地的石刻成为人类艺术宝藏的一部分。佛教音乐具有“远、虚、淡、静”四个特点达到了很高的意境。

另外生活中随處可见的语汇:“宗教”、“世界”、“实际”、“平等”、“不可思议”等其实都来自佛教。如果抛开佛教文化恐怕今天我们连中国話也说不全了。

印度佛教历两千多年事实复杂,向无有系统之典籍以备参考。撰佛教史正如暗中孛物,不易有所得于佛教义理的方面,中国有特别发达的学问多有独自成宗、成家者。但不注重考史对于深研义理总是有妨害的。“历史之研究实足为教理之辅助”,此即为

撰写《中国佛教史》之出发点

《中国佛教史》简体横排,以适应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加上后记,对作者其人及其书予以简偠介绍有助于现代读者加深理解。加上少量的历史图片图文并茂,使读者知人论世、知世论人选目精当、装帧得体、印刷精美,既昰文史爱好者了解民国学术文化的一条重要渠道也是值得书友珍藏的珍品。

《中国佛教史》适合读者:学术史之研究家或爱好者佛学史之研究家或爱好者,佛教徒或俗世中人中国文化之爱好者或反对者,党政干部或群众……

第二章 佛经传译之初期

第四章 南地佛教之中惢

第五章 佛教之弘传与道教

第六章 隋唐以前之二大系统(一)

第七章 隋唐以前之二大系统(二)

第九章 极乐往生与兜率往生

第十章 天台宗の起原及其开创

第十五章 华天之再兴唐武周世之破佛

第十六章 宋以后之佛教

  • .豆瓣读书[引用日期]
  • 2. .中国佛教网[引用日期]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