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戒与持戒 持戒 还有皈依是什么意思?具体流程是什么?

持戒功德非常大特别在末法时玳持戒,功德更大

但是若因为不了解戒律的规定,不小心犯戒也有很大的罪过,而且有些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因此此处分享慈城羅珠堪布开示的《居士五戒》,下面附上中国佛学院网站上摘来的《舍戒的益处和如何舍戒》

希望大家一方面尽可能得到受持戒律的大功德,一方面又能尽量减少因为无知等而造下的犯戒等罪业

文章比较长,但是绝对值得学习!将对自他众生利益很大!

  有不少皈依佛门多年的居士都对居士五戒的具体细节不太清楚,为了令大家能够正确地进行取舍今天简单地介绍一下居士五戒。

  戒律包括居壵戒、沙弥戒、比丘戒等等其中的居士五戒,是佛陀对佛教徒的起码要求

  自古以来,学佛的人就可分为两种——在家人和出家人因为出家人不用处理很多的世俗事务,可以毫无牵挂地将所有身心都投入到修行当中所以对出家人的要求就比较高。作为出家人就應受持难度较大的沙弥戒与比丘戒等等;

  而作为在家人,则需要面对各种生存的压力、世事的牵绊所以相对而言,就往往达不到太高的标准因此,佛陀对在家人戒律方面的要求也就比较低即便如此,作为在家人也必须受持不同层次的居士戒。

  居士五戒属于別解脱戒为什么称为“别解脱戒”呢?所谓别解脱也即别别永久解脱或分别永久解脱的意思。分别解脱的内涵虽然有多种但最主要嘚,就是谁受持该戒谁就会得到永久解脱的意思。比如说两人当中一人受戒与持戒,而另一人不受戒与持戒则受戒与持戒的人可以獲得永久的解脱,不受戒与持戒的人就不能获得解脱

是否所有人所受持的杀盗淫妄酒五戒都称为别解脱戒呢?并非如此杀盗淫妄酒五戒可分为三个层次——世间的五戒、小乘的五戒以及大乘的五戒,共计十五条戒也就是说,不杀生戒可以分为世间的不杀生戒、小乘的鈈杀生戒以及大乘的不杀生戒三种举一反三,不予取(盗)戒、邪淫戒、妄语戒、酒戒也都可分为三种区别三个层次的依据,就是以前所講的三个差别 (大悲子注:差别主要在于发心。发心为了世间利益受戒与持戒若是,属于世间的五戒还是为了自己的解脱受戒与持戒?若是属于小乘的五戒。还是为了众生的解脱受戒与持戒若是,则是大乘的五戒)

  同样,沙弥十戒也可分为三种也即三十條戒,包括世间的十戒、小乘的十戒以及大乘的十戒;依此类推二百五十三条比丘戒,三百六十多条比丘尼戒等等都可以分为三个层佽——世间的戒律、小乘的戒律以及大乘的戒律。

  是否属于别解脱戒就要根据受戒与持戒人的动机来判定。如果一个人受持五戒的動机是为了今生的健康、长寿,为了来世可以转生为天人或者具有名利、地位、财产、健康等等的人,就只能称为世间五戒世间五戒与外道的戒律是没有区别的。

  包括现有的和释迦牟尼佛住世时古印度的很多宗教在内的外道都制定了本宗教特有的戒律,其中有些外道的戒律比佛教的戒律还要严格比如说,佛教认为:在走路的时候无意间踩死蚂蚁或者在烧火以及点灯的时候,无意中烧死了飞蛾、小虫因为当事人不是故意而为,即没有杀生的动机所以就既没有犯戒,也没有罪过但有些外道却认为,以上行为也有杀生的罪業;另外有些外道认为:即使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如果没有人将水井、河流等处的水给予自己自己却擅自饮用,就犯失了不予取戒(盗戒)尽管外道的戒律比较严谨,但这些戒律却只能称之为戒律而不能称之为别解脱戒。

  为什么这些与外道相同的五戒不属于别解脱戒呢因为,在不具备出离心的前提下所有的戒、定、慧,都只能属于世间的戒、定、慧其果报充其量就是在以后流转六道轮回的时候,可以享有好的善报除此之外,绝不会让我们超越轮回而获得永久的解脱比如说,如果断除了杀盗淫妄酒最多只能临时性地让我們脱离恶趣,投生善趣却不能彻底脱离六道轮回,所以不能称之为别解脱戒

  而在具备出离心的前提下,所受持的戒体就属于别解脱戒。守持别解脱戒就可以令我们获得永久的解脱。

  别解脱戒可分为大乘的别解脱戒与小乘的别解脱戒如果要使所受的戒体成為小乘的别解脱戒,就必须具备出离心出离心是小乘别解脱戒的起码要求,如果具备了出离心则所受的戒体至少可以算得上是小乘的別解脱戒。

  因此如同受持菩萨戒之前,需要有不造作的世俗菩提心只有在世俗菩提心的基础上,才能得到真正的菩萨戒一样我們在受五戒之前,最好也要培养起出离心在具备出离心的前提下,哪怕受持一条戒也属于别解脱戒,否则就只能成为一种形式,而鈈能获得别解脱戒的戒体至于出离心的内涵,我们以前已经讲过多次修持出离心的方法,就是四个外加行的修法

  总而言之,无論所受持的戒条再多、再严格如果不具备出离心,则所受持的戒体都不是佛教所特有的所以不能称之为别解脱戒,而只能称为世间的戒律

  请大家回头返观一下,自己在受持居士戒的时候究竟抱着什么样的目的。如果发现自己当时并不具备出离心则从受戒与持戒之日起直至今天,我们心中所有的戒体就并不是佛教所说的戒定慧三者之一的戒,而只能算是一种与外道相同的世间之戒 

  怎样財能使其变为别解脱戒呢?是否需要重新受戒与持戒呢不需要。要改变目前的现状使以前的所有戒体变为别解脱戒,只需从现在开始培养出离心在生起出离心的当下,我们以前所受的戒体立即就可以成为别解脱戒

  因为,所谓的戒律、智慧、禅定都是指某人心Φ的功德,这些东西是互相影响、相辅相成的在生起出离心以后,出离心就会对原有的戒体起作用既不需要舍弃以前的戒体,也不需偠重新受戒与持戒自身所有的戒体自然而然地就可以成为别解脱戒。

如果我们还能更上一层楼在生起出离心的前提下,进一步培植起無伪的菩提心则以前所受的戒体就可以成为大乘菩萨的别解脱戒。

以前我们也讲过如果没有这两个关要,包括大圆满都有可能变成世間法既然连无与伦比的大圆满都可以成为世间法,位居其下的其他法又怎么可能不成为世间法呢由此可见,出离心、菩提心是通往解脫不可或缺的必由之路我们必须想方设法培养起出离心与菩提心。

  在此之前也许大多数居士并不清楚如何才能受持一个完整的别解脱戒,今天了解以后也许很多人都会有一种芒刺在背的感觉,因为以前自以为是的戒律、行善、修心等等都发生了决定性的变革,佷多事情都需要从头开始但这也不要紧,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只要我们能抓住当下的时机就还来得及。

戒律是为了规范日常行为而淛定的条款因规范程度的不同,而分为在家戒、出家戒等各种层次的戒律作为佛教徒,如果不对自己的行为加以规范而毫无顾忌地殺、盗、淫、妄,则所谓的学佛就不会有什么效果佛陀也讲过,只有先将一块布洗净才能为这块布染上颜色。如果布上满是污垢就鈈可能染上纯正的颜色。同样如果要学佛,就要先将行为规范以后才能在此基础上修行。

  作为居士最关键的是要受持杀盗淫妄嘚戒条,但因为在饮酒之后人就会因迷乱而无法自制,在精神失控之后杀盗淫妄的行为也就会随之而陆陆续续产生,所以为了保护湔四种戒体,佛陀就制定了酒戒

  关于饮酒的规定,小乘佛教内部也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凡是饮酒,都属于罪业;另一种观點却认为:对于没有受持酒戒的人而言因为酒也是一种饮料,在不喝醉的前提下适当的饮酒也不算是罪业。

  但是从戒律的角度洏言,大多数人的立场还是站在饮酒就是罪业的一方暂且不论饮酒是否有罪,只要佛陀在戒律当中明令规定不得饮酒我们就应当严格遵照执行。

  虽说随着时代的更替、思想的变迁传统的习俗、旧有的观念、往昔的行为就会因跟不上潮流而成为过去式,新时代的人昰不会再对其感兴趣的但佛陀对弟子们的这个五戒要求,是在任何时代、任何环境下都不会因过时而被淘汰的

  有些宗教也规定了┅些教条,但只有虔诚信奉这些宗教的人才会去遵守这些教条其他人就不一定会接受。比如说基督教认为,上帝在六天中创造出了世堺第七天是休息的日子,所以世人在每周第七天的星期日也应当休息。如果有人在第七天做了任何事情就会有罪过。

  有些基督敎徒曾在英国与别国打仗失利的时候写信谴责英国政府认为导致战争失败的原因,就是英国政府在星期天没有休息而造成的不知这些說法是否有确切的证据,如果没有就很难说服别人虽然人人都喜欢休息,但这种类似规定星期天必须休息的种种理由就有可能随着岁朤的流逝而被历史的车轮碾得粉碎。

  但是无论人类社会如何发展进步,即使在一万年乃至几十万年以后,任何人也不可能打破伦悝道德观念而明目张胆、肆无忌惮地去杀盗淫妄。只要人世间需要和平与幸福就需要有断除杀盗淫妄的要求。如果不对杀盗淫妄的行為加以约束整个社会就会乱套,在动荡不安的生活环境中又怎么可能有什么幸福、和平可言呢?因此佛陀所制定的杀盗淫妄戒,是詠远符合历史潮流的

  关于守持五戒的功德, 在经书中的教证可谓卷帙浩繁此处无法一一列举,归纳而言则可分为现世的功德与來世的功德。

现世的功德为:如果现世当中没有戒律就不会有禅定;如果没有禅定,就不会有智慧;如果没有智慧就无法断除烦恼、獲得解脱。

来世的功德为:《等持王经》云:“经恒沙数劫无量诸佛前,供养诸幢幡灯幔饮食等。若于正法坏佛教将灭时,日夜持┅戒其福胜于彼。”也就是说在恒河沙数的大劫中,每天以充满三千大千世界的胜幢、饮食、黄金、白银等宝物供养诸佛菩萨其功德也不能与在未法时代一昼夜中受持一条戒的功德相比。

  佛经中还说过某人在佛陀住世时,出家受比丘戒长达五百年并始终保持戒体的纤尘不染。但是如果有人在人类烦恼极其粗大的末法时期,在二十四小时内仅仅守持一条戒的功德也远远胜过前者。这里所说嘚戒并不仅仅指出家人的戒,包括在家人的戒也是一样的

  我们可以推算,清净地持守五百年的比丘戒是多么地难得“人活七十古来稀”,以现在人的寿命来衡量能够活到七十岁的几率并不是很高。而戒律规定在二十岁之前是不能受比丘戒的,如果每世在年满②十岁时受比丘戒然后持守净戒五十年,直至风烛残年的七十岁也至少需要十世。能够在漫长的十世中都将一生中的最佳时光用来守歭比丘戒其功德应当是不可思议的,但与末法时代持戒功德相比就显得望尘莫及了。当然如果能在具备菩提心的基础上持戒,其功德就更是不可估量 

关于持戒的功德,在《赞戒论》等论典中讲得十分详细如果有兴趣,大家可以参阅有关论著

(大悲子注:本来我吔觉得,只要自己足够信佛是不是受皈依的仪式不重要,以为那只不过是个形式而已后来,一位师父告诉我要皈依我在没受皈依戒の前,一个人打坐的时候心会忽然莫名其妙的发慌,也许有什么干扰来了吧但是,我在受皈依戒之后的当晚一个人坐在空空的佛殿裏面打坐,也不再觉得发慌了后来也没再发慌过。估计如理如法受皈依戒,并且遵守皈依戒能得到护法神保护的关系吧。)

  受歭居士五戒机会并非俯拾皆是如果有这样的机会,大家还是应当珍惜现在普遍存在着自称已经皈依,却没有受持皈依戒;自称是居士却没有受持居士戒的现象,这是很可惜的如果没有受持任何戒律,就算不上是佛教徒

  因为,所谓的四众弟子包括比丘、比丘胒、居士(优婆塞)和居士尼(优婆夷)。只有在皈依的基础上受持相应的戒律,才能成为这四种人如果不具备任何一条戒体,就不能自称为佛教徒所以,受戒与持戒是十分重要的大家一定要加以重视。

  如何受戒与持戒呢沙弥戒与比丘戒是无法对其中的戒条进行选择嘚,除非不受戒与持戒否则就必须受持全戒。也就是说如果要受比丘戒,就必须受持所有的二百五十三条戒其他的比丘尼戒、沙弥戒与沙弥尼戒也是一样。

但居士戒却并非如此它与菩萨戒一样,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因此,在受居士戒之前就可以先对各个戒条的要求详细地了解一番,然后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能受持几条就受持几条。

  但在这一点上也有不同教派的观点,这裏所说的不同教派并不是指藏传佛教内部的不同教派,而是指一切有部与经部的观点

  一切有部认为:受戒与持戒的时候,必须将伍条戒全部受完否则就只能成为普通的行善,而不能成其为戒体但在持戒的时候,就可以进行挑选能持几条戒就持几条戒。

  但經部却对此观点不以为然他们认为:如果受戒与持戒的时候已经将五条戒全部受完,而在持戒的时候却并没有全部守持就应当属于犯戒。

所有的大乘宗派都不承认一切有部的观点而认为经部的观点是有道理的,所以我们也应当按照经部的规定去作。也就是说在受居士戒之前,就应当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抉择能守持多少条就受持多少条。

  但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酒戒是别无选择的。如果不受歭酒戒其他的戒就不能成为完整的戒。戒除杀盗淫妄都必须建立在戒酒的基础之上,如果不能戒除饮酒其他的恶业都有可能因此而引发,所以不能成为完整的戒体

  但是,也有一种人嗜酒如命即使遭遇命难,也无法做到不饮酒那么这种人也可以受持其他杀盗淫妄戒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戒条,但却不能称之为戒律不过,发誓断除这些恶业仍然具有很大功德所以,即便在名称上有所区别在别無选择的情况下,我们还是应当尽力受持其他的戒

酒戒之外的其他四条戒虽然好像没有选择的先后规定,想受持其中的任何几条戒都可鉯但最好能受持不杀生的戒律。首先因为杀生的恶业最为严重;其次作为一个佛教徒,我们也不应该残酷无情地杀害生命;另外在經书当中也说过,不杀生戒是所有戒律中最重要的一条戒

  受持一条戒的居士称为一戒居士;受持两条戒的居士称为二戒居士;受持彡条戒的居士称为多戒居士;受持四条戒的居士,名称上也称为多戒居士;受持五条戒的居士就是圆满居士。受持的戒条越多资粮积累得越快,断除罪业的力量也越强比如说,虽然受持三条戒与受持四条戒都称为多戒居士但实际的意义却有着天壤之别。因此受戒與持戒肯定是多多益善,我们应当尽可能地多受一些戒条

受持戒体的程序是:首先,在正式受戒与持戒之前应当发菩提心,至少也必須要有出离心;其次在受戒与持戒的同时,也必须受皈依戒因为所有的戒律,都必须建立在皈依戒的基础上;第三个程序才是正式受戒与持戒。

  有人也许会怀疑:在我们念诵了三遍仪轨之后善知识就会告诉我们已经得戒,但我们所得到的戒体究竟是什么在哪裏呢?

  一切有部认为:我们所受的戒体是一种称为“无表色”的物质,这种物质就像防洪水的堤坝一样。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嫃正的戒体,就是发誓从现在起直至离开人世为止(尽形寿)绝不违背自己所受戒与持戒条的决心。但仅仅有决心还不能成其为戒体,只囿在自己有了决心并参加了受戒与持戒仪式之后,才能具备戒体

  如果有朝一日自己舍弃了当初的决心,并作出犯戒的行为原有嘚戒体就不复存在了。由此可见是否具备戒体并不神秘,只需抚躬返视观察一下自己的相续便心知肚明。

二、居士五戒的具体规定

  什么叫做不饮酒呢关于酒的概念,在经书中讲过很多包括谷酒、酒粉、能醉、放逸之物等等。这些都是释迦佛在世的时候也即两芉多年前,世人所享用的酒类其中的谷酒,也就是至今尚存的、用粮食酿制的酒类;所谓“酒粉”是指带有酒精成分的粉末,用其泡沝便可成为酒;所谓“能醉”是指该酒必须具有使人喝醉的能力,如果无论怎样喝也不会喝醉,就算不上是酒;所谓“放逸之物”吔就是指能醉,因为在醉了以后就会放逸、懒惰、不精进、丧失意志,所以称为放逸之物无论如何,只要有酒味能使人喝醉,则不管是白色、红色、还是其他颜色都称为酒。

  饮酒的概念就是要一口口地咽下去。经书规定只要吞下了超过一滴的酒,就算犯戒如果是外用,虽然通过毛孔也可以让酒类进入身体但却不属于饮酒。甚至在口腔需要消毒时用酒类漱口,然后吐出的行为也不算犯酒戒。

  有些食品以及药物里面也含有酒的成分如果在食用或者服用的时候,发现有酒的味道就应当用其他的食品和药物代替。洳果在这些食品以及药物中酒的味道并不明显,则即使食用或者服用也不算是违犯酒戒

另外,如果将一公斤的酒熬到只剩下半公斤茬原有的酒味以及醉人的能力已经彻底消失以后,用来泡药服用以治疗疾病就不算是犯戒。 

  另外一种情况我们以前也讲过就是在灌顶或者会供的时候,也不能直接喝酒在密宗会供的时候,食物一般是用右手来接而液体状态的饮料一般是用左手来接。在接受酒类嘚时候只需用左手的无名指沾在酒里,然后涂在嘴唇上就既表示已经接受誓言物,同时也没有违犯酒戒

  目前在包括藏地在内的某些地方,偶尔会出现一些不容忽视的现象在座的人当中可能也曾经遇到过。有些所谓的成就者将“加持香烟”、“加持酒”等所谓嘚“甘露”,散发给盲目无知、不明真相的居士并告诉对方只要抽这些烟,喝这些酒就“可以治病”甚至“打通中脉”。居士当中有┅些人也自欺欺人地帮助这些人进行煽动、鼓吹很多没有听过正规佛法,没有受过系统教育的居士一听到这些宣传就难辨是非、信以為真。也许在喝了这些酒、抽了这些烟之后暂时可以减少一些病痛,但究竟是好是坏谁也说不清楚。一些魔障与世间的小鬼神也有这樣的雕虫小技但这种以讹传讹,公然违背佛陀教言的行为是会令很多人对佛教产生误解并继而大失所望的。

  我们不能否认有些成僦者可以将烟酒变为甘露的说法我们也不去评论谁有成就,谁没有成就谁有能力将酒变成甘露等等,虽然这些情况也不能排除也是囿可能的,但是在佛教群体里,没有比释迦牟尼佛更具权威的人物佛陀在很早以前就规定,只有佛才有制定与修改戒律的资格除了佛陀以外,包括僧众都没有资格修改戒律因此,我们的所有行为都必须以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为原则,全盘地按照佛陀的要求去做任哬人都不得违越。

  在末法时代即使是佛教徒,也很难严格遵守教规而有可能会犯错误,并作出杀生、偷盗等等的恶行这是情有鈳原的,但这不是佛教的过错而是个人的问题。如果自己做不到就要有自知之明,就要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并引咎自责:因为我有貪嗔痴的烦恼,所以达不到佛陀的要求这是多么地令人惭愧啊!而不能颠倒是非、混淆黑白,将自己违背教规的行为堂而皇之地说成昰藏传佛教的特点,让别人产生这是正统佛法是佛陀要求的错觉,并使别人因此而对佛法生起邪见

  现在就有这些问题,人们往往茬还没有搞清事情的来龙去脉之际便将佛教圈内个别人的行为与佛教混为一谈。如果某位藏传佛教的教徒行为好就说藏传佛教好;如果某位藏传佛教的教徒行为不妥当,就说藏传佛教不好实际上,个人的行为与整个团体是毫无瓜葛的谁的行为出了问题,就是谁的问題这既不是藏传佛教的问题,也不是禅宗、净土宗等任何一个宗派的问题

  众所周知,世间团体的某个人犯了错误其他人也只能指责这个人是败类,或者要求团体内部给此人予以处分但谁也不能将某个具体的人所犯的错误强加给整个团体。

  佛教团体也是一样确定是否为佛教的问题,就需要去翻阅佛教的经典如果佛经中有让人去做坏事的说法,就是佛教的问题而不是个人的问题,如果有囚按照佛陀的指令去作了错事就应当归咎于佛教。但是如果有人胆敢超越戒规界线,违背佛陀言教那就是他个人的问题,大家应当將这两点划分清楚如果能将此二者分得泾渭分明,就不可能对整个佛教产生误会

  同样,在看待现在经常出现的打着藏传佛教旗号或者假冒活佛之名进行骗钱、骗财等问题方面也是这样,如果在藏传佛教的经典中有这样的规定就是莲花生大师等前辈上师的毛病;洳果他们不但没有这样要求,而且反复强调要严格遵循佛陀教言不能作出有辱佛法的事情,我们又怎能将罪责推给藏传佛教呢

  只囿佛陀在即将示现圆寂之际,曾经制定的一个言简意赅的简略戒规其中对戒律的界线留了稍许的余地:就是在不违背原则的基础上,允許戒律随着时代的变迁、区域的不同而因地制宜在以后因各地的风俗习惯而无法完全依照戒规执行的时候,也可以在不违背大原则的前提下适当地入乡随俗除此之外,谁也没有权利对戒律进行根本性的更改

  但其他宗教却并非如此。在古代的西方因为教皇与国王の间往往是瓜葛相连的,为了政治背景的需要为了加大统治的力度,就进行过宗教改革也使宗教的内涵发生了转变。比如说在早期嘚《圣经》旧约中,是有前世今生提法的但教皇与罗马帝王出于某种目的,就取消了这一说法在后来的《新约》中,就不再承认前世紟生的存在

  言归正传,虽然我们在介绍酒戒的时候列举了这些问题但不仅仅是酒戒,包括所有的戒条我们都应当按照佛陀的规萣,如理如法地进行取舍

  曾经有人询问我,为了工作、为了应酬等等是否可以喝酒,在此明确地告诉大家无论为了什么,都不能破例凡是喝了酒,就必然犯酒戒这没有回旋、商量的余地。

  居士五戒中的不杀生与十不善中的不杀生是不相同的。十不善中嘚不杀生是指不杀害所有的生命,而居士五戒中的不杀生是指不杀害特定的生命,也就是指人类

也许有人会提出疑问:既然戒律只偠求不杀人,是否就表示允许杀害其他生命呢决不可能!

  十不善是不需要由谁来制定的,本体、自体的不善(自性罪)是在任何时间、任何条件、任何环境下,都不可能对包括佛陀在内的任何人有所开许的一旦有人违反,而去杀害了其他生命就必然会承受堕入地狱嘚果报。但不杀生戒的对境就只是特指人。在守戒的时候就必须遵守不杀人的戒条。虽然杀害其他生命从根本上来讲不会违犯居士五戒但也会违犯居士戒的支分或者类似的戒条。

  偶尔放生的时候也可以看到在放生念经之际,有的居士一旦被蚊虫叮咬就会在不經意间,随手“啪”的一下就结束了蚊虫的生命虽然这不一定是故意杀生,但因为有了很长时间的串习所以一不注意,就会有这种动莋在此再一次重申,无论对境是动物还是人杀生的罪业都是十分严重的,我们不应该因为戒律没有规定就随意地去杀害其他生命。

  以前也讲过违犯每一种戒条,都需要具备四个条件:第一个为对境;第二个为思想或者精神;第三个为行为或者行动;第四个为究竟或者结果这四个条件是确定是否犯戒的分水岭,如果所有条件都完全具备就会彻底犯戒。下面一一就不杀生戒的详细界线进行讲述:

  杀生的对境就是指人。人可以分为两种:第一为成人这里所说的成人,是指已经出生的人包括从呱呱坠地到撒手归西之间的所有人;第二种为胎儿,就是指尚未出生的人

  从戒律对生命的定义来讲,并没有住胎一周、两周、一个月、两个月的分别在精卵囷合的那一刹那,就是生命的开始从该瞬间直至新生儿出世,这一阶段的生命就叫做胎儿因此,作为不想生育的夫妇就必须采取有效的避孕措施,并力争做到万无一失因为,如果故意堕胎就属于犯戒。

  思想分观念和动机两方面:

  所谓观念是指认定对境。如果观念已经错乱则不犯根本戒。比如说如果想杀死张三,而实际上却杀死了李四即使具备了其他的所有条件,就事实而言是實实在在地杀了一个人,但也不算犯根本戒因为当事人的观念已经发生了错乱,并没有超越这条界线所以不算彻底的犯戒;

  所谓動机,是指要有杀人的动机如果没有杀人的动机,只是想吓唬对方一下但对方却因为惊吓过度而死亡;或者只是想打对方一顿,却不尛心失手将对方打死这种意外的过失杀人,也不算彻底的犯戒在忏悔之后就可以恢复。

如果是现役军人在因战争爆发而必须上前线咑仗的情况下,只要事先发愿:无论遇到什么危险自己也决不杀害对方,则即使因枪炮走火而杀了人也不会犯根本戒。

  小乘的别解脱戒非常重视外在的行为犯杀生戒的判定标准之一,就是必须具备为了杀死对方而枪击、殴打、令对方服药或者其他导致对方死亡的荇为如果只是在内心计划、谋算,却没有付诸行动就不会犯戒。菩萨戒与密乘戒在这一点上的要求往往要严格得多在仅仅具备内心咑算、念头的情况下,也时常会犯戒 

  对境死亡也是区分是否犯戒的标准之一。

  在确定对境是人没有认错对象,具备杀人动机鉯及开枪等等的杀人行为却没有最终将对方杀死,而只是使对方受了伤的情况下就不算是犯根本戒。

  只有同时具备了以上四个条件才是彻彻底底地犯戒。在了知了这些细微界线之后就既可以善加取舍、防患未然,也可以在作出某些行为之后根据以上标准来判萣自己是否彻底犯戒,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补救措施

  偷盗的对境有三个条件:

  首先,必须是包括食物在内的所有财产有人认為食物与饮料不包括在内,但这种说法是没有根据的有人对此反驳道:如果食物不是偷盗的对境,那么在某个国家或者地区遭遇饥馑的時候是否就可以随意地去偷盗急需的食物呢?这种说法既没有教证的依据从逻辑上来说也站不住脚。因此凡是财产,都是犯戒的对境;

  第二就是所盗财产必须属于没有产权纠纷的合法主人,财产主人与当事人在所盗财产的权益上也没有任何经济上的纠葛

  洳果失主认为所丢失的财产不可能再找回,便放弃了寻找的念头而从心里舍弃了该丢失物,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他人在之后偷取了该物,但因为当事人所偷取的是无主物的缘故所以不算是犯戒。

  经书中也讲过在释迦佛住世时的古印度,有的人是以浆洗衣服为生的如果风将洗衣人晒在外面的衣服吹走了,洗衣人也产生了“这些衣服已经不可能失而复得我只有自己赔偿衣服”的念头,如果有人在此之后去偷这些衣服就不算是犯戒。

  但这只是戒律上的一种界定而已在窃取财物的时候,除了有神通的人之外又有谁能知道什麼东西是主人已经放弃了的呢?所以我们也不能胆大妄为地去钻戒律的空子。 

  但是荒凉无人之地的森林、矿产,却并不是无主物而是属于国家的财产。因此我们就不能无视法律而随意地去山上砍柴、伐木,或者私自开采矿藏;

  第三就是所盗窃的财物必须具有一定的价值。这种价值是用纯银的价值来衡量的。以目前的纯银价值来计算就是人民币两元钱左右。如果价值达到了两元则具備了对境的条件之一。

  偷税漏税也算是偷盗当然,这里所指的偷税漏税是指故意偷缴、漏缴价值足够的合法税金,如果是某些机關巧立名目的非法摊派等等则不属于此范畴。

  另外在乘坐飞机、火车等的时候,如果在运输单位没有同意的前提下故意不补超偅行李费,或者船票、车费等等都算是犯戒。

  在作买卖时也只能正大光明地赚取合理合法的利润。如果有欺骗的成分比如说,奣明进货成本为五元却向买主说是十元,则其中五元的差价就不是正当的利润而是骗来的。如果所骗金额超过了规定价值也算是犯戒。

  首先是观念不能错乱如果准备偷盗的物品与实际偷到的物品不一致,也不会犯根本戒虽然不会犯根本戒,却不能认为没有过夨因为无论如何这也是偷盗的行为。

  偷盗动机是违犯盗戒最重要的条件如果没有盗心,则不会犯戒

  另外,如果不是为了自巳的生活而是为了供养三宝、帮助乞丐,或者是为了孝顺与自己没有经济关系的父母也不会犯根本戒。

  巧取豪夺、明抢暗偷以忣利用各种各样的手段非法地骗取他人财物,都属于盗窃的行为

  另外,在借回他人财物之后利用债主已经忘记的时机,而故意不歸还有人以为这样就没有行动,所以不算是犯戒其实,虽然没有表面的行动但该做的不做也算是一种行动,所以也会犯戒

  还囿,在借回他人财物以后如果故意拖欠,而不按时归还在拖欠期间致使该物因损坏而价值降低,则也有可能犯戒因为通过这种行为,而有可能会使主人损失超过两元以上价值的财产

  虽然戒律中有许多细微的划分方式,但最根本的界线就是有否具备所盗窃的物品已经彻底地属于自己的想法。

  在已经据为己有的念头尚未产生之前还不算是彻底犯戒。如果在此期间被人发现则因为尚未违越這一界线的缘故,所以没有犯根本戒

  因此,除了经济条件比较好、信心很大、在因果取舍方面非常谨慎的人以外我们一般会建议姩轻人在受盗戒之前要慎重考虑。其实这只是因为盗戒的规定比较细微而已,如果在了知细微界限之后守持盗戒也不是很难,希望大镓也不要知难而退

  所谓妄语是指:第一,说妄语的对方必须是会说话、能懂事的人;第二所说的妄语是指特定的妄语,而不是指所有的妄语

  所谓特定的妄语,就是谎称自己具备在欲界之内也就是我们所生活的地球之内的普通人所不可能具备的,类似于自己鈳以看到天堂、地狱、前世、未来等等的功能以及神通之类的超凡功德。一般日常生活中的妄语不在犯戒界线之内,因此妄语戒是仳较容易守持的。当然如果将日常生活中的妄语也纳入持戒的范畴,妄语戒就很难守持了

  观念不错乱:是与其他戒条的规定一样,比如说如果想说自己可以看到未来,却说成了可以看到前世心中所想与口中所说不一致,就不算是犯根本戒

  动机:要有故意騙人的动机,犯戒必须是故意而为如果是有口无心,而不是有意去说就不算是犯戒。

  必须要用自己的声音去说通过电话来传递信息,也属于犯戒的行为之一

  必须对方能听见并懂得其内在含义。除此之外通过一些指示、暗示来表现、展示自己,则不属于犯戒

  具体的细节不需要一个一个仔细地讲,你们只需依此类推即可

  一般说来,邪淫包含非行境、非处、非境、非时、非量以及非法的行淫等等

 所谓的非行境是指:与受种族、主人、国王保护的对象以及非法的对境,包括他人的性伴侣、自己的父母、兄弟姊妹、七代以内的亲属、僧尼、别人已经支付了钱财的人以及未成年的少男少女作不净行;

  所谓的非处是指:在除了密处之外的口腔、肛門等非行淫处作不净行;

  所谓的非境是指:在父母、老师、上师以及僧众等附近三宝所依存在的佛塔、佛像、经书前(包括在佩戴系解脱、佛像、加持品等的情况下),于对方有害的地方(如凹凸不平的地面等等)、有光线的地方以及人群聚集的地方作不净行;

  所谓的非時是指:在白天、受持斋戒日、哺乳期、妊娠期、月经期间、生患不能作不净行的疾病期间、产妇尚未完全康复期间以及伤心忧愁之时作鈈净行;

  所谓的非量是指:在一夜之内作超过五次以上的不净行;

  所谓的非法是指:通过殴打等强迫手段所作的不净行

  只偠符合以上六种情形中的任何一种,并且具备对境、思想、行为以及结果四个条件就会犯邪淫戒。另外手淫以及同性之间的非梵行,吔属于邪淫的范畴

  当然,这里所说的邪淫是针对在家人而言的,如果是出家人则其内涵又有所不同,因为出家人必须从根本上斷除不净行

  在现代社会,由于世人观念的逐步开放在邪淫方面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从政界要人到平民百姓从大亨富贾到电影奣星,各个阶层的人都卷入了性丑闻的风波无以数计的家庭都遭到了婚外恋的沉重打击,即使处于热恋期的情侣也是互相猜忌、貌合鉮离……

  虽然在佛陀住世之时,并没有如此猖獗的、涉及家庭伦理道德方面的社会问题但佛陀却以其远见卓识预知到了这一点,并為在家佛教徒制定了这一戒规这一戒规的制定,使很多重视因果、渴求解脱的佛教徒避免了因此而造成的家庭破碎、妻离子散

  因此,作为佛教徒为了防止家庭问题的出现,为了树立佛教徒的良好形象为了缓解日益突出的社会矛盾,为了自他的暂时安乐与究竟解脫最好能克服一切困难而受持此戒。

  杀盗淫妄四条根本戒加上保护、护持四条根本戒的酒戒,就是所谓的居士五戒作为一个佛敎徒,如果能严格遵守这五条戒就是一个比较好的持戒人。如果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修行就算得上是一个标准的修行人。

  现在有些居士时常被是否出家的问题所困扰其实,虽然出家比在家具有不可比拟的功德从各方面来说都比较好,但出家毕竟是一个牵涉面很哆、需要付出极大勇气的长远打算要付诸实施也有一定难度。如果暂时因为种种原因而不能出家就尽量在刚才所说的四条或者五条根夲戒的基础上,发菩提心并持之以恒地精进修行,力争使自己成为一名不折不扣的修行人这在末法时期也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在古往紟来的在家人特别是藏地的在家人中,也涌现过很多超群出众的成就者我们也亲眼见过一些并不具备超常智慧,在平时也没有守持很哆戒律、修持太多禅定只是因为值遇了一位伟大的上师,适当地修持了无上大圆满的人在临终之时,却出人意料地显示出有殊常人的非凡表现这种情形,就像释迦佛在世时每天会有不胜枚举的人获得不同层次的成就一样。在如今的藏地修行人获得成就的标志、现潒也比比皆是,大家已经司空见惯、不以为异了这就是藏密,特别是大圆满的功德

  关于五条戒的概念,已经简单地为大家作了介紹现在请各位反省一下,首先自己所受的戒体到底属于哪一个层次,是否需要重新发心;其次从受戒与持戒到现在,自己是否作过犯戒的行为如果犯过戒,则即使依照小乘自己的观点也可以重新受持,并且没有受戒与持戒次数的限制在发现自己犯戒以后,就立即忏悔忏悔之后,再重新受戒与持戒

  当然,还有一些细微的界定是否犯戒的方法没有作介绍我们也不必了解太多。也许有些人茬了解到一些细枝末节之后便以为戒律有隙可乘,从而作出损人利己却又不犯根本戒的恶行来若是这样,我们今天的开示也就在无意间起了助纣为虐之效。

  在此必须提醒诸位我们此处所说的,只是不犯根本戒的尺度但因果却是丝毫不爽的,如果以自私心而作絀任何恶行都必将会受到业力的制裁。作为一名佛教徒我们应该时刻检点自己的行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使自己的┅言一行逐步趋于完善

对于眼见自己不能守持所受的戒法而在未毁破于戒前及时舍戒的人,哪怕他舍戒后因烦恼使然作了违理的事虽依所做事情的善恶照样有苦乐的因果,他也只有基于业因果上的“性罪”(这是不管受不受戒与持戒凡有这种造作行为就必然会得其结果的罪行),而不会有违反佛陀戒法遮止的“戒罪”(这是只有受了戒的人违反了戒才会得到的结果)避免了再增加一层“戒罪”的顾慮。这种人若还想于佛法中出家修行也是可以允许的。如四分律说:“若有余人不乐净行,听舍戒还家若复欲出家于佛法中修净行,应度令出家受大戒”[41]《摩诃僧祗律》记载了劫宾那尊者的两个弟子因为相嫌而舍戒,因不坏梵行还受具足戒,在祗桓精舍安居后分衤时没有分到事情反映到佛陀那里,佛陀说明:“有所嫌故舍戒不坏梵行还受具足,应等与分”[42]这样的待遇如果与带戒犯戒的结果楿比,真是天上地下的区别在下节会说到带戒犯非的结果。

 只要对一个能听懂他所说的话的人清清楚楚把要舍戒的意思说明白就舍戒荿功了。(大悲子的理解:说要舍戒的人和听他说话的人,都是清楚明白的能理解舍戒的意思,即可)“若人舍者向人而舍,以心發言已然后说成舍戒若发言向一人说,若此人解者即成舍戒。”[31]在四分律中说到有一语舍戒乃至十一语舍戒事:

“舍戒”的两段摘编洎:舍戒论-中国佛学院官网 

有兴趣对舍戒了解更多的也可以查看益西彭措堪布等的相关开示:可以舍戒吗破了居士戒怎么办?

其他推荐攵章: 

加载中请稍候......

南山律:受戒与持戒时要成就戒體绝不能生起这五种分别心,否则只能得到世间普通的善法种子

选自良因法师导读《南山律在家备览导读?宗体篇》

第九课 戒体相状―甲二、发戒数量―乙一、明境遍一切

若人不作五种分别得木叉戒。”

接着说明要得到戒体必须具备的五个条件,如果心有所犹豫僦可能得不到戒体了。

一、于某众生我离杀等”

在受戒与持戒时有分别,例如心想:“我以后不杀人其他的众生就不一定了”,这樣想就得不到戒体了

这个“等”包括偷盗、邪淫、妄语、饮酒等戒,都不能有分别不可以只是对某一道、某一类的众生来持戒。

这是根据《俱舍论》的说法认为五戒同时要持,不允许分受;但根据《善生经》是可以的

例如受戒与持戒时心想:受戒与持戒后,在寺院裏可以持戒出了寺院就不一定了。生起这样的心态就不得戒了。必须在一切时、处都发愿要能持。

虽然现实因缘确实会有很多的障碍,使我们不能持戒清净;但是在登坛受戒与持戒时不去想这些,应当发愿未来我在一切时、一切处都要持戒清净

有这种愿心生起時,它就可能生起一种力量未来在原本不能持戒清净的环境中,也能慢慢地持戒清净因为只要有愿力,不论是三宝或者是护法,都能为我们护戒的

例如比丘戒二百五十条戒,依佛陀的要求应当要轻重等持。但是末法时代众生的根器、环境都越来越差,要轻重等歭越来越难所以有的人就会觉得,末法时代做不到因此放弃。但还是有一些精进持戒的人愿意轻重等持微细戒犯了之后,能够马上懺悔他们能够做到轻重等持,就是因为有愿力;有愿力在自然能感招到他人的护持。

在家众也是一样可能环境比较差,没办法持戒清净所以就放弃了。如果是自己放弃那就真的是没办法了。

所以要有这愿心配合不断地忏悔,不断地回向求三宝加持、护法加被。即使可能要经过长时间一年、两年、三年、五年的回向,才会有好的因缘出现;但没有关系只要不放弃,慢慢地持戒环境就能越來越好。所以还是看各人的愿心是否坚固了

就像在台湾,每个人都要服兵役有一位信佛的人觉得:当兵每天都要缘着斗争打杀的境界,要触碰杀生之具等有伤慈悲心,于是他就不断地持咒、念佛回向希望能够分配到一个好的单位。因为他有这个愿心再配合修行,果然被分配到一个好的岗位:做后勤当兵一、两年中,连枪都没有碰过还有一位,刚好遇到长官也信佛他在工作之余还能够常常听經、看经典、持大悲咒,当兵就像在闭关一样能持续地修行。

有人会担心:我现在发这个愿以后做不到,是不是对佛菩萨打妄语呢其实不是的!打妄语,是讲话的当下就心口相违而我们在受戒与持戒发愿时,是真的希望未来能做得到所以不是妄语。

所以受戒与持戒时要紧是当下的心要真诚,至于未来一时做不到那只是暂时的福德因缘不具足,具足惭愧忏悔心继续努力就好

根据《俱舍论》的說法,五戒必须是尽形寿的受持而八关斋戒一次只能受一天,时间都是固定的但是依据《成实论》的说法,这两种戒短至半日半夜,长至尽形寿都可以受,没有时间上的限制只要是善法,佛陀都尽量开缘这是假名宗殊胜的地方。

五、某缘不持除斗战事。如此受者得善不得戒。”

心中若想遇到某种因缘时不能持戒,例如遇到打仗的时候我就开缘不持戒,平时还持戒如果有这样的想法,不得戒体不管未来因缘如何,这都不重要在受戒与持戒的时候就要发圆满的心。

这五种分别的心如果生起虽然仪轨都没有问题,結果却不得戒得到的只是世间普通的善法种子。因为戒体是要具足“本期誓”、“遍该生境”才能成就的这种种的分别,都是不应该囿的这很重要!

《业疏》云:“夫论戒者,普遍生境俱无害心方成大慈行,群行之首岂随分学,望成大善义不可也。”

《业疏》說:关于戒必须普遍缘众生的境界,都生起不杀盗淫妄等恼害众生的心方能成就佛的大慈之行。因为持戒就是为了要成佛而佛是大慈大悲的,所以我们持戒也要学佛生起遍法界的慈悲,方成大慈之行

戒是“群行之首”,是一切修行的基础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所以岂可随分学。“随分学”就是前面所说的五种分别可能有时候持、有时候不持等,这种随分学是不行的

“望成大善”,“大善”僦是成佛有分别的持戒,却希望能够成佛这从义理上来说,就是不可能的因为佛是恶无不尽、善无不满的。因此受戒与持戒时登壇发心必须要学佛的心量:恶无不尽、善无不满,这样的发心

《资持》云:“准知得戒之心,不容毫发之恶高超万善,轨导五乘众聖称扬,良由于此”

由此可以知道得戒之心,不容毫发之恶纵然未来做不到,但是在登坛受戒与持戒的那一

●诸多高僧法师对于持戒开示●

學佛不论修何法门等总以持戒为本。如不持戒纵有多智,皆为魔事

修学者必须依佛戒,戒为无上菩提本如依佛戒,则不论参禅、念佛、讲经无一不是佛法;若离佛戒,纵参禅、念佛、讲经亦与佛法相违,入于外道

用功办道首要持戒。戒是无上菩提之本因戒財可以生定,因定才可以发慧若不持戒而修行,无有是处《楞严经》四种清净明诲,告诉我们:不持戒而修三昧者尘不可出,纵囿多智禅定现前亦落邪魔外道。可知道持戒的重要

持戒的人,龙天拥护魔外敬畏;破戒的人,鬼言大贼扫其足迹。

佛虽说种种法门无论大小乘戒,皆以三归五戒为根本务使受持者,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依之立身齐家治国则人道主义尽。且苦因既息苦果洎灭,解脱三涂苦生人天中,易入佛乘则学佛主义亦尽。故三归五戒是导世之良津,拔苦与乐之妙法

欲脱生死黏,去烦恼缚非伍戒不为功。故云:“五戒不持人天路绝。夫“戒”者生善灭恶之基,道德之本超凡入圣之工具。以从戒生定从定发慧,因戒萣慧方由菩提路而成正觉。故才登戒品便成佛可期,故曰:“戒为无上菩提本”也

若欲不犯此五戒,重在摄心妄心若摄,分别不起爱憎自无。种种恶业何由而生?故《楞严经》云:“摄心为戒因戒生定,从定发慧”当知“摄心”二字具足戒、定、慧三无漏學,断除贪嗔痴则诸恶不起,自能众善奉行

怎么样能知道你是正知正见?正知正见就是要守规矩一切时、一切处都要守规矩,戒律僦是规矩为什么你必须守规矩?因为你不守规矩就会走火入魔,所以提出来〈五十种阴魔〉在〈五十种阴魔〉的变化里边,这都很嫆易误入歧途

你首先要皈依三宝,之后又要受五戒;不是受了五戒就算了还要照着这个去实行。怎么叫实行就是“不犯戒”。很多囚都知道这五戒是什么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五戒非常重要的如果我们每一个人能修持、实行这五戒,就不会失落人身

受了五戒,如果你不犯戒每一条戒里头,就有五位护戒的护法善神保护着你;你若犯戒了这善神就跑了,不保护著你了!所以受戒与持戒在佛教里头也是非常要紧的

受戒与持戒怎么样受法?不是说我自己看看书书上说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鈈妄语、不饮酒,这就算受戒与持戒了也不是说我自己在佛前点上香,烧几个香疤这就叫受了戒。要怎么样呢在家人想受五戒,必須要找一个大德高僧来给你证明他给你证明受戒与持戒,这谓之“受戒与持戒”;受了戒然后你守戒,这功德是不可思议的所以你想受戒与持戒,一定要在僧人的面前来乞受戒与持戒法这才合法呢!
戒律开、遮、持、犯; 不过这种开缘不是任何时候都可以开的洇为如果你开得太多了,人人根本也就不守戒律了!说:“这有开缘可以开开的。”所以佛不主张讲这种法


新版《楞严经》浅释.第陸册(二十五圣圆通章)中说:性业、遮业:怎么叫“性业”呢?性业谓所戒之法,它的本体就是罪恶(称为性罪)不待制止,一犯僦成业因此杀、盗、淫、妄这四根本戒,不论你受戒与持戒与否犯了皆属犯戒,这叫“性戒”这四种戒你若犯了,不通忏悔的──鈈可以改过的可是讲是这样讲,你若犯了真正痛改前非,生惭愧心也可以的。所以性戒是针对制止性业所造的罪──就是杀、盗、淫、妄

◎ 什么是净戒? 各位要注意这个“净”字净,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不染污,就是清净丝毫的染污也没有,这种净就是一念不苼谓之净净念。    你单在外边持戒说:“我不杀生。”你心里常常不满意人或者发人的脾气,这都犯杀戒了  偷盗,你不必真正去偷詓就心里面羡慕人家的财物或者技能,妒嫉人这都犯了盗戒了。    邪淫你心里尽打异性的妄想,这都叫犯了淫都是不净了。   

这个净戒就要干干净净的,一点染污念也没有了这才是净戒。


住持佛法之人若不依佛制(佛戒),即是魔类;

佛法法门无量无一不以戒為基址,净土为归宿者(汝二人)既欲皈依三宝,当须认真持佛净戒在家人以五戒为根本。
文钞续编卷上复杨树枝居士书(四)中说:“然无论受戒与持戒不受戒与持戒.既皈依三宝.必须持此五事.不敢有犯.方为正信佛弟子若以未受五戒.于此五戒不须注意.则尚不足为正人君子.况佛弟子乎。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一切善法悉宜修.一切恶法悉宜断.是为佛教之略戒经”

又说:“须知传扬佛法之人.必须依佛禁戒.既不持戒.何以教人修持。彼见志公.济颠皆有吃肉之事然志公.济颠并未膺宏扬佛法之职.不过遇境逢缘.特为指示佛法之不思议境界理事。而任法道之职者.万万不可学也而且彼吃了死的.会吐活的。某等吃了死的.连原样的一片一块也吐鈈出.好妄学.而且以教人乎住持佛法之人.若不依佛制.即是魔类。”

文钞续编卷上 复沙庸之居士书中说:“凡丧.葬.敬神.待客.均当依佛制.不用荤酒……”

佛法过去无始、未来无终无始无终,一切诸佛菩萨修行证果都是一条路菩提大道。这个路是什么戒定慧,因戒得定因定开慧。这个慧就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叫成佛,都是这一条路可是现在问题出现了,现在修行没有开悟的、没有证果嘚什么原因?没有修定为什么没有修定?没有持戒戒没有了哪来的定?定没有了怎么开智慧这是现在,所以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都不能成就无论哪个法门,依戒定慧就能成就舍戒定慧不能成就。

所以我们要记住戒律比什么都重要

不持戒就属于外道佛所不承认。

我们大家都知道佛经有那么一个故事:有两个出家人要去见佛有一个要喝水,因为水有虫他不喝,渴死了由于他严持戒律,渴死以后他就生天了,化为天身到佛那去了佛给他讲法,当时就证到罗汉果了第二个呢,他为了急于见佛他就喝有虫的水了。虽然也到佛那儿去了佛说“你见我如同未见,因为你破戒了”佛说刚才那个出家人因为持我戒,虽然死了但他已经来见我了,比伱来得还早而且还证到罗汉果了。这就说明一个意思这就说明一个意思,严持戒律是我们修行的根本不持戒属于外道。所以说我们修行不管这个法门如何殊胜一定要在戒律的基础上才会更上一层楼,才能不离开佛法

我们从五戒开始持起,每条戒律都有很多的说头

但有一点,你必须有决心宁可舍去一切财产舍去工作,包括舍去亲属朋友的友情来完成这个戒律。你不下宁死不犯戒的决心恐怕這个戒持得不那么真实,不那么彻底

只有下这个决心,才能转化这个业力才能把戒持好的。否则的话说我们可以方便持戒,但我想最后恐怕还不行。

因为它的违缘不由你控制啊不是我们想怎么地就怎么地,它是生死之搏敌我相争,那是很厉害的不是你胜它败,就是你败它胜所以说,我们在这里只能打胜仗胜仗是吃亏了,但是人吃亏了天不亏你天不会亏你的。

持戒一定要有决心肯定能荿道。最起码我们做一个真正的佛子问心无愧。

我们都觉得生活在世间上有很多不如意处,有时候不受人尊重为什么不受人尊重?洇为我们不持戒

你如果持戒,谁都尊敬你连畜生也会尊重你,鬼神也会尊重你所以有正知见的人必然是持戒的人,不持戒的人必然昰没有正知见的不持戒是什么呢?他是罗剎类或是波旬。如果一个人就修得了定力能在虚空飞行,如果不持戒那将来的结果也是羅剎鬼。所以说不持戒根本就不算佛子戒律对我们来讲就是根本。
很多的魔障起来一个是知见不正确,一个就是戒律不清净

居士 问:有人说:赞成 持戒 ,但是 持戒 不能持一辈子有正知见的人,不必持戒

大悲寺妙祥法师开示:这个就不对了,赞成持戒他说的赞成僦是说现在身体好的时候赞成持戒,或学佛的时候赞成持戒持戒不是这一辈子,是生生世世都得持戒修行持戒是什么呢?持戒是自在你持戒了你就自在了,你就自由了持戒你才能高尚起来。我们都觉得生活在世间上有很多不如意处,有时候不受人尊重为什么不受人尊重?因为我们不持戒如果你要持戒就受人尊重,不管孩子也好老人也好,你如果持戒谁都尊敬你,连畜生也会尊重你鬼神吔会尊重你。所以有正知见的人必然是持戒的人不持戒的人必然是没有正知见的。不持戒是什么呢他是罗剎类,或是波旬如果一个囚就修得了定力,能在虚空飞行如果不持戒,那将来的结果也是罗剎鬼所以说不持戒根本就不算佛子。戒律对我们来讲就是根本

一 居士 :师父,我有这么个问题现在有好多电视在播放着济公活佛,他就说:“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我们好多的居士就认为:这鈈食众生肉不是戒律他说:“我也酒肉穿肠过了。”我也搞不明白请师父开示。

老居士问得很重要因为“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这句话是诽谤佛法的这是不正确的。因为一切众生佛认为是自己的儿女,你把他儿女给杀了你还叫信佛吗?是不是这不叫信佛,所以喝酒吃肉这不是佛教徒

居士问:有在机关领导阶层的学佛居士,对待应酬中喝酒吃肉的问题说应该恒顺众生才对,什么叫恒顺眾生

这个“恒顺”二字啊,恒顺众生指的是度众生就是度贪嗔癡。不管是从哪个角度就是把我们立着或倒过来,都不会改变我们度眾生的这个心也就是我们守戒的心不应该改变。而且我们只能是不离开佛法也就是说“不变随缘,随缘不变”这叫恒顺众生。并不昰说众生需要什么我们就跟着做什么叫恒顺众生。那不是恒顺众生那你本身就是众生,本身就是堕落那不叫恒顺众生。所以说这个問题在学佛中有很多的模糊概念,特别有很多无奈比如说机关领导阶层学佛的居士,领导也是眼前花、水中月今天有了明天就没了,不能把领导这个职务看得过高这个东西虽然在生活中有人们所羡慕的一方面。我们更应该利用领导这个阶层学佛难的这个机会来锻炼洎己来成佛,这才是正确的越是领导越应该坚持佛的戒律,绝不能去喝酒!这个问题上坚决吃素!我记得盖县有一个居士刚学佛,怹在没学佛之前就是特别爱喝酒几乎每天都喝。学佛以后就不喝酒了。有一次他到朋友家去做生意这朋友就说:“咱俩好不容易见媔,你得喝点酒”

说:“白酒不喝,喝啤酒”

他说:“那我也不喝。”

最后不管怎么说他也没有喝。

一个爱喝酒的普通的居士都能莋到他回来跟我讲,他学佛时间并不长也知道说不喝就是不喝,不管怎么劝最后他把 皈依 证都拿出来给人看,

“你看我这个不能喝说什么也不能喝。”

他还做生意还求人家,那也不喝所以这个很重要,很重要!喝酒它会障道的特别是不吃素,将来会有恶的果報因为我们一念的错误,就会带来终身的遗憾一旦做了,我们终身都会后悔的如果我们这一念坚持住了,不怕失去一切利益守住伍戒,我们获得的利益是终身的生生世世都不会缺少的。甚至你这个生意没成它也会从另外的角度获得更大的利益。所以说恒顺众生只有坚持佛的戒律叫恒顺众生。不管这个众生怎么想他生气也好,同意也好赞叹也好,你只要是坚持佛的戒律就叫恒顺众生如果伱不坚持佛的戒律,他欢喜你也是在破坏戒律,俩人同时堕落包括吃素问题,吃蒜的问题吃葱的问题。有人说我吃不点行不行戒律上说就是这个葱和蒜烧成灰了,也不允许吃吃也犯戒。酒沾一滴都犯戒。就你给别人递酒瓶子空酒瓶子、空酒杯,也犯戒一点嘟不允许。因为佛是法王法王定了的命令,不允许任何人去违背不是在你身上起多大作用才叫犯戒。

如果没有病绝对不允许开缘的

這点一定要记住,千万不要犯糊涂一犯糊涂了,我们就会失去成佛的机会我们按照佛的戒律去做,必然有所保证任何人说的观点都鈈能给我们作保证!他自己都不知道将来上哪去了,是不是谁能给我们作保证?我们还得自己度自己

一居士:看过一个叫《逆缘》的佛教电影,就是家里反对吃素然后她就吃肉。我就心里一直觉得好像能随顺他们吃是正常的所以说这是自己的问题。

那是不对的不能随顺。你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很短的时间修行很快就完结了。为什么有随顺呢就是他本身就不想持戒,也不想修行所以他就随顺了。如果你真想了脱生死是没有一个随顺的。你随顺了能了脱生死吗不可能的事。他心里不坚定人家一考验,他就退下来了一考验僦退下来了。随顺是不对的我们只能随缘——随着释迦牟尼佛那个缘。不能随着他们的缘随他们的缘永远是众生,他们永远不能让你荿佛是不是?

问:佛法有方便之说在度众生必须讲究方便,是这样的吗

方便,什么叫“方便”方便就是方法,不是随便叫方便囿的把这个方便变成随便、随意叫方便。方便是方法什么是方法呢?就是不变不变随缘,随缘不变这是方法。如果你变了你那就昰下流了,不是方便了也不是方法了。所以说只有在不变的前提下,才有方法刚才我跟大家讲过,有病人我抱着病人去看,(没求人)没有采取任何方便反而就没有病。既没违反佛的戒律又没有攀缘,而且事情的结果又没有病你心里得生起多大的欢喜。如果伱找人(求人)去看了也可能是没病,但是你违反了佛的戒律那个痛苦是长久的。所以说五阴之苦啊就是世上的八苦,这八苦不算苦什么是苦,没有佛法、没有佛的戒律是最苦的这个是最苦的,比死还难受所以说应该看这个。只有不给自己开方便便是真方便,不开方便就是方便有的人认为开了方便,人为的开方便会导致因果的转换。如果你不开方便因果反而不昧,同时(真)方便会苼起来了。方便是什么呢是从自性流出来的智慧,叫方便所以说“度众生必须讲方便”,这对讲什么方便?就是宁折不弯严持戒律。也就是说持五戒杀、盗、淫、妄、酒,坚决不犯那便是度众生。心外无众生可度什么是众生?贪、嗔、癡是众生你认为哪个囚是众生,那就错了我度哪个人,那不是众生那只是个形象,是个影像什么是众生,贪、嗔、癡是众生你既然叫度众生,你就得詓掉贪、嗔、癡去掉贪、嗔、癡就是度众生。所以说你既然去度众生去掉贪、嗔、癡,那你就是善巧方便什么叫方便,只有严持戒律才是方便所以,我这个看法可能和别人想法不一样。但是大家可以思维是否有道理。

问:有的师父讲:要想修行了脱生死就要守戒不守戒就不能了脱生死。但还有的师父讲:佛说的戒有开戒、方便戒、遮戒这怎么守?

有开、遮、持、犯什么样允许开呢?救人比如这人掉水里要死了,你是女的他是男的,按道理男女不能相触的(编者注:指出家受戒与持戒的比丘或比丘尼)但是为了救人,你必须得救他你救他就不犯这条戒了,这叫开缘除了为了生死(救命)这叫开缘,其它不允许开缘戒律老开就不对了。所谓的圆融方便那就是破坏戒律,不能听那个有很多人把戒律就破坏了。为什么现在佛法不兴盛就是不能守戒。而且都是在打着佛的旗号说峩是守戒其实是在破戒,所以这佛法就没落了

杀、盗、淫、妄、酒,四戒为性戒又为根本戒。毁破根本戒称断头罪,意为头被砍下来无法接上去,不可救了在戒律中,称不通忏悔必下地狱。所以对受戒与持戒、持戒,要严肃认真地对待受戒与持戒是在佛菩萨前的庄重承诺,筹量自己的根机能力或受满分戒,或受多分乃至一分戒只要受了,就得一丝不苟地行持宁可守戒而死,不可破戒而生如是求戒、受戒与持戒、持戒功德无量。这一切都是自动自觉的戒律既具有原则性,也有变通性出家修行也是自己发心的,没有谁来强迫你出家得奉行出家的戒法,如世间法放不下还可以舍戒还俗。还俗一段时间又想出家,还可以出家可以七次往返,这是对男众的施舍女众只有一次机会。破戒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真诚忏悔固然比不认识自己错误、不忏悔强,然就声闻戒律而訁犯根本戒的罪是忏悔不了的,果报在地狱
所幸净土法门给了破戒行人一线生机。《观经》下品中生就是针对破戒的众生施设的经雲:“或有众生,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祇物盗现前僧物,不净说法无有惭愧,以诸恶业而自庄严如此罪人,以恶业故应堕地狱。命欲终时地狱众火,一时俱至遇善知识,以大慈悲即为赞说阿弥陀佛十力威德,广赞彼佛光明神力亦赞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此人闻已,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地狱猛火,化为清凉风吹诸天华。华上皆有化佛菩萨迎接此人。如一念顷即得往生七宝池中莲华之内。经于六劫莲花乃敷。”证知破根本戒必将下地狱的人阿弥陀佛悲愿予以救度,彰显阿弥陀佛威神願力不可思议吾人当如是领纳弥陀的悲愿,生感恩心不可以此作为放逸破戒的借口。念佛行人宜奉持净业三福持戒念佛,求生净土

 (亲亭摘录整理)

加载中,请稍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受戒与持戒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