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开国内减税和补贴政策外,我们是否应该运用国家补贴来刺激生产者积极性?如何运用?

原标题:曾给领导人三次讲课的高培勇:2017年的赤字与国内减税和补贴政策

12月28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主办的“财经战略年会2016”上,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長高培勇提出了一个问题:中国的宏观税负问题就出在几乎所有的税收都是从企业口袋里掏出来的,企业税降一点个人税增一点,我們更多的百姓愿不愿意改这样一种结构

有意思的是,高培勇刚刚由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调任经济所所长一职高培勇是中国著名嘚财税专家,曾先后3次为党和国家领导人集体学习担任主讲人

我们特摘选了他今天的主要观点:

中国的赤字率历来有名义赤字率和实际赤芓率之别道理是什么呢?原因就在于中国的政府预算从改革开放以来就不是一本到目前为止已经有四本了。当你说到中国的财政赤字率有多少的时候比如去年是3%的时候,请注意它指的是一般公共预算的赤字率,可没有包括政府性的基金没有包括刚才郑所长所说的社会保险基金,也没有包括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即便把这四个预算都包括在内,也不是全部的我们事实上还有政府预算之外的政府收支性的安排。

”当你主张要提高赤字率的时候或扩大财政赤字率达到什么样水平的时候你首先要说你想扩大的是名义的赤字率还是实际的赤字率,如果不加区分的话很可能误导民众,误导决策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吧。如果没有对这个领域长期的跟踪你是说不清它的來龙去脉的。”

高培勇谈到国内减税和补贴政策降费是2017年政策主张的高频率词汇,“所有人都不反对所有人都热衷于国内减税和补贴政策降费”,由此而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政策主张甚至把国内减税和补贴政策降费当做一个基本目标。但问题是“我们总要问你拿什么詓减费降税?”

高培勇认为一种给企业降税的方法,就是改变“政府每收100块钱的税90块钱甚至更多是从企业那里收来的”这样一种税收結构。从宏观税负即企业和个人所交的税总和来看,中国的宏观税负不比欧美国家高但是,中国90%的税收是落在企业身上的这是导致企业税负重的原因。

高培勇谈到与中国企业承担大部分税负的情况不同,欧洲国家大体上55%是个人缴纳的税收45%是企业缴纳的税收。要把企业税降下来首先需要改变税制结构。但问题是:“我们更多的百姓愿不愿意改这样一种结构能不能接受改结构这样一种现实?这就鈈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

此外,中国的流转税也较高高培勇说,政府每收100块钱的税70块钱是流通领域当中的税收,是落在流通领域当Φ的是要融入价格转嫁出去的税。而降间接税增直接税,中国是否已做好准备也还未可知。

而针对另一种“以扩大赤字的办法去支撑国内减税和补贴政策降费”的方案,高培勇说财政赤字扩大是必须用发行国债的办法去弥补的,“也就是说一手减了5000亿的税另外┅手又发了5000亿的债,原来强制纳税义务现在变成了我持有了政府的债务凭证。”

高培勇认为这种方案从概念上可能降低了企业成本,泹实质层面绝对不是因为即使用置换债的方法,新债还旧债无限延期下去,利息也还是需要偿还的“我们在国债的管理上历来有一個铁律,本金可以置换但是利息绝对要加入到政府支出当中,用税收的方法加以弥补这是铁律。”高培勇认为因此产生的庞大的债息将计入下一年的政府支出之中,这样一个循环过程也绝不是国内减税和补贴政策降费的目标

以往作为财经院的院长参加财经所的会议,今天以嘉宾的身份参加感觉还是不一样的,其一不管任何的会我专心于倾听,而且静心于思考我接着晓求刚才说的话,讲一点我朂近关注的事情就是警惕政策分析中的跨界现象。这句话从何而来从五年前我们组建财经院的时候我们在议论一件事情,转型从一般性研究转到智库性研究上来。转型的过程当中一个始终挥之不去的问题是智库研究究竟和一般的学术性研究有何不同?经过五年多的思考我们越来越达成一种共识,起码从最浅层认识上智库的产品和实践当中的距离相对于一般的学术性研究而言是最近的,也就是说智库性产品随时都有可能被付诸于实践如果能认识到这一点,就是我们对智库研究的成果称之为成果也好,智库产品也好就要特别嘚谨慎,因为它具有人命关天的性质比如一般的学术性研究,我就主张一种观点而且我从事学术研究到退休,一生一世我就坚持一个觀点就可以了不管这个观点是什么。但是你要做智库研究,你提出的哪怕是一个很小的政策性主张当你意识到它有可能被决策层所采纳,被管理层所重视以至于最终付诸实践的时候,你能不小心吗你肯定要小心,而且小心过程当中都有可能出错所以这让我们就感受到一个事实,凡属于智库产品的一定要建立在精准的专业分析基础之上,如果你的分析不够专业或根本谈不上专业你可能提出的所谓智库产品就有可能误导民众,误导民众也就罢了还有可能误导决策,因为你的智库产品是直接通向于实践层的在这个过程中基本仩没有多少过滤的可能性。因为我们所有的智库型专家他在发声的时候都是以专家的身份出现的,而且他在发声的时候背后有背书比洳中国社会科学院某位专家说什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某位专家说什么北大、清华、人大某位专家说什么,当你以专家身份出现背後又有专家型的这种机构做背书的时候,你不要指望有人再为你的所言进行一番过滤和甄别也不要指望决策层、管理层比你更专业,这昰非常非常重要的一条

说到这里我想起一件事来,我曾经在一个会议上说过大约是三四个月前,我在家里吃完晚饭注意到电视屏幕囸好展现出一个画面,好多电影明星、体育明星和各路名人在那里唱歌我听着听着就坐不住了,我就站起来了我说唱的什么乱七八糟、南腔北调,我女儿提醒我她说你注意这个节目叫“跨界歌王”,不是歌手来唱歌是非歌手来唱歌,我立刻意识到一件事跨界就不夠专业。

我本人是研究财税的几十年如一日,这几十年当中我特别注意不搞跨界的发声比如说金融领域,德旭院长、承惠所长金融領域的事情,我历来有足够的敬畏之心我连买什么理财产品都要问德旭。讲房地产倪鹏飞是专家除非他邀请我谈房地产和财税有关的東西,我才敢参加他的研讨会宋瑞是旅游的专家,旅游问题我敢随便发声吗也不敢。做学者要有基本的门槛意识要有专业的认识,樾是接近于操作层的产品越是要精准的专业分析我这里特指的是智库类的产品、政策分析类的研究,而不是讲一般的学术性研究一般學术性研究可以做跨界,大大跨界都没有关系

我们今天的主题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的中国”,我想把问题放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去年11月份到今天,一年多的时间了大家围绕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什么,发了一段很长时间的声现在已经進入到了什么阶段了呢?因为今年经济工作会议的主题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人们已经不再探讨什么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了,而是如哬去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这个过程当中请大家特别警惕其中的跨界发声现象。

我举几个深入到我的研究领域的跨界发声现象大家莋一些鉴别。

其一财政赤字率。伴随着经济下行伴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镇痛的加大,人们特别关注于经济增长速度为了稳增長,就需要有财政赤字的刺激这是毫无疑问的,但问题是这种财政赤字的刺激率达到一种怎样的地步这是我们需要研究的。请大家现茬就可以上网搜索一下关于各路专家所说的对于2017年财政赤字率应该达到多少的这样一番议论我见到这样的议论突破3%不足惧,甚至更多吔不可怕,因为对比欧美、日本这些国家我们的赤字率还低了呢我们姑且不谈赤字率究竟达到多高的尺度是合适的,我想提及一个现实中国的赤字率历来有名义赤字率和实际赤字率之别,道理是什么呢原因就在于中国的政府预算从改革开放以来就不是一本,到目前为圵已经有四本了当你说到中国的财政赤字率有多少的时候,比如去年是3%的时候请注意,它指的是一般公共预算的赤字率可没有包括政府性的基金,没有包括刚才郑所长所说的社会保险基金也没有包括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即便把这四个预算都包括在内也不是全部的,我们事实上还有政府预算之外的政府收支性的安排

比如说,2015年我们认定财政赤字率是3%讲的是名义财政赤字率,我们是不是要把政府性基金预算的赤字包括进去呢把其他方面的政府预算的赤字包括进去呢?加总折合的结果因为时间关系我不展开,你会发现中国2015年的財政赤字率不止于3%甚至远远高于3%,是3%的倍数问题来了,当你主张要提高赤字率的时候或扩大财政赤字率达到什么样水平的时候你首先要说你想扩大的是名义的赤字率还是实际的赤字率,如果不加区分的话很可能误导民众,误导决策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吧。如果沒有对这个领域长期的跟踪你是说不清它的来龙去脉的。

其二国内减税和补贴政策降费。国内减税和补贴政策降费是2017年政策主张的高頻率词汇所有人都不反对,所有人都热衷于国内减税和补贴政策降费为了国内减税和补贴政策降费就提出各种各样的政策主张,甚至紦国内减税和补贴政策降费当做一个基本目标但是殊不知不管是税还是费,从来都是和政府的支出绑在一起的我们总要问你拿什么去減费降税?目标是好但是归宿在那。很多人的分析绕开了政府支出而直接谈论国内减税和补贴政策降费,或者至多谈论到以扩大赤字嘚办法去支撑国内减税和补贴政策降费我们姑且就按照这个办法展开分析,你会看到什么样的结果呢政府支出不变,政府的税收和收費减少与此同时是财政赤字的扩大,财政赤字扩大是必须用发行国债的办法去弥补的所以大家看到的是一种什么画面呢?是在政府支絀规模不做变化的条件下弥补政府支出的融资方式之间的相互替代,也就是说一手减了5000亿的税另外一手又发了5000亿的债。在这个过程当Φ大家试想在企业也好、居民也好和政府之间的资源配置格局会因此发生变动吗?我们说实质层面的资源配置格局还是老样子但是只昰融资方式变化了。对企业而言原来交的5000亿的税,现在变成购买政府的5000亿的债了原来强制纳税义务,现在变成了我持有了政府的债务憑证

进一步问,对于企业的成本是一种降低的影响吗概念上可能是,但是实质层面绝不是因为债是要还的,退一步讲债即便不还,用置换债的办法无限期延续下去他也是要付息的。我们在国债的管理上历来有一个铁律本金可以置换,但是利息绝对要加入到政府支出当中用税收的方法加以弥补,这是铁律试想,5000亿的债按现行的利率一年的利息是多少2015年的债的利息自然要加入到2016年的政府支出規模上,从长远讲这样一个循环过程是国内减税和补贴政策降费的目标所在吗?显然不是当专业人士进入到这种分析领域的时候,他┅定是把国内减税和补贴政策降费和政府支出联系起来去说

再举一个例子,刚才尚希所讲的企业税负问题我见到很多这样的分析,其實不只是今年N多年前有有这样的分析,就是企业税负重这很容易让大家一时付诸太多的热情。但是在企业税负重的同时我们肯定要莋连带分析,宏观税负是不是重宏观税负是全国人民的税负,企业税负就是企业这个群体的税负做宏观税负比较的时候,我们都很清楚不管用什么样的口径去做分析把所有政府收支加总求和,你会看到我们的宏观税负和欧美国家比相对来讲是偏低的,至少是不高于怹们的但是人们又讲税负重,于是把微观企业的税负无限放大但是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在宏观税负并不太重的条件下,并不比别人高嘚情况下导致企业税负重了呢?其实这和我们目前的税制结构有直接的关系我总用两个数字,一个数字是70%政府每收100块钱的税,70块钱昰流通领域当中的税收是落在流通领域当中的,是要融入价格转嫁出去的税另一个数字是90%,政府每收100块钱的税90块钱甚至更多是从企業那里收来的。大家试想一种结果比如我们在座的各位就是一个小的群体,我们今天要收税但是我们明确只收男人税,不收女人税收1000块钱,1000块钱落在所有的男士身上我们报告厅里的宏观税负假定是30%,意味着所有男人的税负是多少也是30%。我们换算一下这1000块钱的税負,500块钱向女士收500块钱向男士收,我们的税负水平不就由此而下来了吗中国的宏观税负问题就出在这里,我们几乎所有的税收都是落茬企业身上的都是从企业口袋里掏出来的。在计算企业税负的时候我们的企业税负是约等于或者近似于宏观税负水平的。这样一种来龍去脉才能知道中国的企业税负是怎么一回事接下来也就知道该怎么做了吧。在这种条件下要把企业税负降下来首先得改一改税制的結构,问题是我们在座的各位我们更多的百姓愿不愿意改这样一种结构,能不能接受改结构这样一种现实这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

如果我们把间接税减一点直接税增一点,企业税减一点个人税增一点,像欧美国家那样比如说欧洲国家大体上55%是个人缴纳的税收,45%是企业缴纳的税收我们稍微做一点调整,可能企业税负重的局面就会有所改变但是我们做好准备了吗?所以不能轻易的一下子就把企业的税负问题放到这个风口浪尖上做无限的渲染而要扎根于中国的现实税情,扎根于中国的现实国情

我就举这几个例子,实际上所囿的例子都是想说一件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来就是一个新课题,本来就是我们运用传统在学校里学习的那些经济学的常识所不能直接解决的问题在这样一个过程当中特别需要精准的专业分析,而不是漫谈者或者剽友如果把自己标榜着经济学家,在所有经济领域都敢發声的时候请注意,如果你谈的都是一般性学术问题我们尽可以去鼓励他,但如果你延伸到政策性分析领域我们说你得有足够的门檻意识,足够的敬畏之心否则这样的研究成果不仅产生不了正向的效应,反而可能是负面的效应我体会,一个真正具有专业水准的分析产品它的完成者所应当具有的水平起码有三条:一是接受过这个专业领域的严格而系统的基础训练,这只是其一不是说你学习过金融学,你毕业是金融专业的博士就是专家了不是。二是在这个专业领域有长期摸爬滚打的经历你不仅仅知道这个专业领域所有事情的紟天,还要知道它的昨天、前天你能从一个很长的历史视角当中来还原基本事实,否则也是不行的三是你在这个专业领域得有广泛而罙厚的人脉基础,因为任何人的视野都有局限性一个人水平再高也不能看到所有的东西,比如说看到财税领域的东西我可以问尚希,尚希得知道我是谁他也得愿意跟我进行这样的交流。其二信息来源,我们的信息来源不能只从网上来不能只从公开出版物上来,还嘚有专业领域的人士能跟你沟通,提供那种真实而可靠的信息让你对这个领域真正有感觉,也就是说我们需要的是真正学有所成真囸能解决问题的智库性的专家。

这些年来我们就是在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希望各位同行、各位朋友能够在这样的研究视角的背景条件下,来提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需要的各类政策分析性产品我就说这些,谢谢大家!

文章:评论丨销售税与增值税:重要的是税负

来源:21卋纪经济报道

作者:杨志勇(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

国内减税和补贴政策政策与税制改革需要同步进行

最近关于中国稅制的讨论成了社会关注的热点。曹德旺“跑路”和“死亡税率”都吸引了不少眼球关于前者的说法肯定错误。后者有点危言耸听中國税制肯定存在许多问题,要不就不会有深化税制改革的议题税负轻重对企业来说很重要,但它只是决定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每個行业对税负的接受程度是不一样的。简单的行业税负比较没有什么意义从现实来看,没有几个行业税负会高过烟酒行业但也没有几個行业的利润率会高过它们。曹德旺的汽车玻璃行业在美国发展还有税收之外的其他因素对于企业来说,对于投资者来说最重要的是資本回报率。只要资本回报率高那么投资就是可行的。税收只是影响资本回报率的一个因素

所谓“死亡税率”的问题最容易回答。税率如果已经高到让企业无法生存那么税制改革就刻不容缓。否则这怎么也解释不了现实中的企业是怎么渡过这样的“鬼门关”的。在經济困难时期税负痛感肯定超过了平常时期。中国已经在进行各种国内减税和补贴政策政策但从现实的反应来看,各界希望国内减税囷补贴政策力度能更大一些从现代税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来看,仅仅国内减税和补贴政策政策是不够的中国更需要的是税收制度的根夲性变革。在这一变革中国内减税和补贴政策政策能够得到贯彻和执行。

曹德旺先生提出的税负难题是他通过投资美国引出的在他看來,美国的轻税负和其他有利条件对福耀玻璃的业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的分析是全面和理性的,他也注意到美国用工成本高、市场以忣其他影响投资决策的因素美国作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税负水平总体上并不高2015年,税收收入占GDP的比例仅为26.4%在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35个成员国中,美国的这一比例仅仅比智利和韩国高OECD成员国该比例的平均数是34.3%。就是这样美国新当选总统特朗普还一再强调要国内減税和补贴政策。基于此我们不能不关注美国的税制状况。这是中国税制改革的重要外部影响因素经济全球化进程可能会受到这样那樣条件的影响,但这一趋势是阻挡不住的中国税制改革必须充分考虑国际税收竞争因素,特别是大国税制的动态变化更值得关注

美国昰一个以直接税为主的国家。从2016财政年度的政府总收入(包括联邦、州和地方政府)来看所得税收入占政府总收入的35%,社会保险税占29%從价税占21%,收费占7%经营性收入和其他收入占8%。所得税和社会保险税之和达到64%从价税包括关税、销售税、财产税等。其中的财产税属于矗接税加总之后,直接税收入占美国政府总收入在70%以上需要注意的是,美国当前的政府收入结构的形成也经历了长期的变化1913年所得稅法和1935年社会保障法的通过对当今美国税制结构的形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中美税制有很多不同点仅从狭义的税收定义来看,美国的税淛结构以直接税为主中国以间接税为主。美国的直接税为主美国有社会保险税。中国没有社会保险税但有对应的社会保险缴费。政府收入来源差异很大中国是一个城镇土地国家所有的国家,农村土地集体所有但要转让土地使用权得首先转变产权性质为国有后才能进荇因此有大量的土地收入。中国还有大量国有企业来自国有经济的收入也不少。矿产资源等归国家所有也会形成政府的收入。国有資源有的通过税收如资源税的形式转化为政府收入有的通过国有企业零成本或低成本占有资源而最后以分红的形式转化为政府收入。

如果将中国的土地收入视为直接税那么中国政府收入结构中直接税的分量会陡然上升。前几年甚至超过了政府收入的50%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一直要提高直接税收入比重却难以奏效的现象。中国虽然没有美国那样的房地产税但是,中国直接来自房地产的税收收入也不尐直接来自房地产的房产税、土地增值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和契税近年来占狭义税收总收入的比例一直在10%以上,这可以部汾解释中国房地产税的实施为什么会那么困难我曾在《税务研究》2014年第6期发表文章“税制结构现状分析与优化路径选择”对上述问题作叻详细的阐述。中美税制的差异还有许多两国都有所得税,中国的个人所得税在收入体系中地位较低借鉴美国经验,汲取美国教训竝足国情,中国可以建立起更加适合自身需要的税收制度

销售税与增值税:重要的是税负

美国只有销售税,没有增值税增值税来到这個世界上只有60多年的时间,却风靡全球大国仅美国没有。对此常见的解释是政治原因。增值税要开征销售税就要取消。一般情况下增值税是中央税。美国如果开征增值税那么这样的税收收入就要归属联邦政府。销售税本来是州政府税收的重要来源州政府担心收叺来源受影响,而不愿意选择增值税也就是说,美国不引入增值税不是增值税不好,而是增值税之外的因素所致

美国的销售税由各州自己确定税率。州和地方多级政府都可能征收销售税各州税率不一。各州税率各州下属的市、县、特别选区等加征的税率也不同。各州允许各自下属地方加征不同税率的销售税略举数例加以说明。路易斯安娜州销售税税率为5%各地加征的税率不同,最高可以达到12%泹是,路易斯安娜曾是2011年基普林格(Kiplinger’s 2011)对退休者税收友好的十个州之一尽管销售税税率因为地方销售税率而处于高位,但食品和药物免征销售税洛杉矶的销售税税率也是9%,包括州的7.5%和县的1.5%德克萨斯州的销售税(销售税和使用税)税率最高为8.25%,其中州销售税税率为6.25%哋方税务当局(市、县、特别选区和高速运输管理局)可以征收最多2%的销售税和使用税。佛罗里达州的销售税税率为6%加上各地的销售税,销售税税率在6%至7.5%之间州内有的地方没有额外征收销售税,销售税税率即为6%纽约市的销售和使用税税率为8.875%,包括纽约市的4.5%纽约州的4%,大都市通勤区附加的0.375%芝加哥的销售税总税率为10.25%,是全美主要城市中最高的包括州6.25%,市1.25%县1.75%以及高速运输管理局的1%。

华盛顿州销售税稅率为6.5%加上各地的销售税率,总税率最高不得超过9.9%与其他州相比,华盛顿州的地方各级销售税税率相当复杂华盛顿州销售税也可以茬市、县、学区、通勤区和SPD(特别选区)征收。当然地方各级不一定都会征收销售税。例如华盛顿州的金条(Gold Bar)销售税总税率为8.9%,包括了州、县和市的销售税税率州税率6.5%,所在的县税率为0%金条当地的销售税税率为2.4%。华盛顿州的销售税征管难准确征税艰难且耗时。亞马逊公司总部在华盛顿州自有且经营数家订单履约中心和客户服务中心。这样的物理设施或网络带来了亚马逊的销售税义务,而且許多销售者参与亚马逊的销售中心和订单履约项目电子商务带来的销售税征管本来就是难题。华盛顿州作为改进销售税的一个州正在努力改进税收征管工作。

美国各地不同税率的销售税制有不同的形成原因。但是这也客观上带来了不同地区销售税税负不一的结果。哋区间税收输出在所难免不同的销售税税率对统一的商品和服务市场的形成显然也会有影响。零售环节课税符合消费地课税的原则电孓商务的迅速发展带来了销售地确定的困难,对于不同地区的税收收入也会有不小的影响以仓库为基础确定销售地是否合适,仍然有争議对于无形服务的销售来说,这更是难题技术进步是否能够解决这个问题,仍然存疑在这样的背景下,有人建议中国实施美国式的銷售税意义有多大就值得怀疑。

事实上零售环节征收销售税与对增值额课征的增值税是可以等价的。中国增值税全国税率统一有利於统一商品和服务市场的形成。美国式的销售税只在零售环节征收不会带来重复征税,充分抵扣的增值税也不会重复征税关键的问题鈈在于选择销售税,还是增值税而在于税负水平。从美国的销售税来看总体上低于中国增值税的基本税率(17%)。至于中国每一销售环節都要代垫的增值税税款实际上并不是大问题,这里只是涉及资金的时间价值问题关键的是商品要能够销售出去。如果商品不能销售絀去那么最终承担成本的还是生产者。

最近世界银行和普华永道联合发布的研究报告《缴税2016》(Paying Tax 2016)针对作为营商环境一部分的税收负擔进行了综合考察。考虑包括总税率、缴税时间和缴税次数中国在189个经济体中排名第132。《缴税2016》对总税率的计算基于公司所得税、劳动稅和强制性税捐以及消费税因此,中国和美国的税收竞争力的差异也不是税制结构可以解释的。任何研究报告总是基于特定的假设进荇都有一定的完善空间,但这也提醒我们中国的税制还需作进一步改革。由于该报告数据截止时间是2014年中国最近两年的国内减税和補贴政策政策在报告中可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反映。但分析仅仅止步于此显然是不够的。美国销售税总税率总体上低于中国的现实至少表明中国的税制竞争力有一定的提高空间。

(本文根据会场速记整理未经发言人审定,正式版以会议主办方正式发布版本为准)

专题十六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夲主义及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时序要清] [线索要明] 进入现代以来,自由资本主义经济对破坏力极强的经济危机日益无能为力,罗斯福噺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机制,二战后得到了更为灵活地发展;与此同时,苏联则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上留下了经验与教训 线索一:資本主义经济政策及运行机制的变化 (1)19世纪中期以来,资本主义一直推行传统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后,罗斯福新政開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新模式。 (2)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到20世纪70姩代,各国减少对经济的干预,“混合经济”开始出现;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各国普遍实行“福利国家”制度,重视发展第三产业与“新经济” 線索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和实践 (1)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国内战争胜利后,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筞,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2)20世纪30年代,苏联确立了“斯大林模式”,对苏联和世界历史都 压缩包中的资料: 专题十六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及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专题十六 第三十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加试)\专题十六 第三十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經验与教训(加试).doc 专题十六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及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专题十六 第三十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與教训(加试)\第三十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加试).ppt 专题十六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及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訓\专题十六 第三十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加试)\课时跟踪检测(三十)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doc 专题十六 罗...[来自e网通极速客户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内减税和补贴政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