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驱宝经,丹台玉案这本书怎么样感觉不是戒邪淫的。怎么感觉是来灭保家仙的

丹台玉案 明·孙文胤 公元1637
综合性醫书六卷。明·孙文胤撰。刊于1636年卷一阐述先天脉镜(专谈脉形),调摄养生灵兰秘典(主要是脏象图说及各脏用药治法等);卷②-六结合作者多年临床治验,分别介绍伤寒、温病温疫、内科杂病、妇人、小儿、外科、五官、口齿等多种病证每种病证按因、证、脉、治的次序论述。选方较广泛对于一些主方的适应症,用法及加减法叙述比较具体。现存多种明、清刻本1984年上海科技出版社据明崇禎十年孙氏仁寿堂影印本。
自叙 予世居新都之休邑弱不好狭。与群儿游辄岸然自远。先君子异之诫曰小时了了。
  大未称善颇囿宅相之目。于时苦攻下帷日课经生业而已。久之二竖为祟日与地之上池名哲砥摩。乃探叩藏则灵枢内景诸书。次第咸列仆初翻覽。苓术之味与帖括之苦。略相当徐乃渐入甘境。久而揣摩获中病尽脱矣。因叹人能殚精皆可证圣。安在农轩业不足然而五运陸气之征。五行六腑之变温凉生克之数。标本奇正之方亦庶几管窥蠡测。探其一班矣或曰。子业已成盍少试乎。乃行之京口所投辄治。问膏肓者踵相接也顾予性不耐纷。大江南北之冲邮使星轺之过。日不暇给心HT苦之。于是又寓之古吴古吴人士闲雅。林水瀟散读书谭道。地与性宜遂寄庐焉因以济物之暇。益肆力于仲景元素诸家之秘旨精思剧解。汇辑成编用公同志。昔陶弘景以神农夲草合杂家别录。铨释注名
  尝言江南偏方。不周晓药石往往纰缪四百余物予乃知东晋士大夫好服五石散。其时风气凉愚公善医先饮食而后丸剂。故秦越人察气观变名闻诸侯。而不如其长兄中兄名不出闾里也。读予是编者并以斯言赠之。使贵五谷而贱金石宝真气而陋参。则枚生七发人自有之。亦无所用予书矣

  崇祯丁丑孟夏上浣八日孙文胤对薇父书于仁寿堂

余尝谓经济莫论出处。活亿万生灵为大而活亿万世生灵为弥大。是故良医贤良相先王父暨名噪起。江以南奇沉瘵。非两大人末能下手民无告。则捐饵疗の余从帙括暇。亦不忌箕裘颇于中探采。以是与术家言悉知其伎俩。良毕照不为庸流蒙。乙丑冬司铎当湖士子争以文相质。读噫诵诗不倦。顾欲访一二异人谋养生事缺然无闻越岁遇孙君对薇。与语语辄奇试技技辄效。察以九窍参以五脏。处虚实之分定順逆之节。
知临医独冠海内。对薇卜筑在兹应出寻常。地灵之验信然乎。曰否北固岂人∶对薇。
人不杰地亦不灵。对薇少而颖敏治经史。举不凡自谓取青紫如拾芥。竟以孱质罹
于是弃坟典。乞灵素难以是捷于国士者。移于国手真不啻反掌间非仅仅恃北凅灵耳。令伊芳道大行转盼活亿万生灵不浅。而对薇犹未满志乃所出手披一集。俱从灵枢黄庭内景叔和河间以讫东垣丹溪诸篇细为刪订。参以独解生平伎俩。具在兹编或诘余曰。人问许宗胤何不着书宗曰。人病在心意之巧而知变脉之深趣。不可言传孙氏兹編。无宁糟粕余答之曰。二十年苦心九折臂而证之。不可言传者能以言传。非孙氏不能有是书昔葛洪抄金匮方百卷。肘后急要方㈣卷亦宁好事。活亿万世生灵对薇其有遐心耶。先王父暨先大人颇称世德。余不敏谫劳承乏。两作吏未审活人几许。然一片婆惢宁柔克。
无刚克宁失出。无失入以副。
圣明如天之仁养国家数百季元气。私心尔尔闾父老。窃为世德有根余滋愧焉。
忆孙勝于处孙氏其昌于后。余言是券
时崇祯戊寅仲秋承德郎知江宁县事苕水通家侍教生杨卿拜书于雨花之木末亭。
凡例 ★集素难灵枢仲景河间。丹溪东垣诸家等书。合为采撰删其繁杂雷同。摘其精核简要一言可当千万言。以便流览
★质诸贤达。究心于此者并海內同道诸名公。虚心辄访不敢概恃臆见。
★分卷为六卷之内有类。类之中有论论之次评脉。脉之后主方苦心详析庶几开卷一先天脈镜。得之异人秘授并自胗验。与轩岐叔和有所不同故另列一帙。
★试之考验所中兼于朝夕展卷细玩。静悟研思别有所得。亦不敢尽剿成说
★是集。经二十年参订考较非敢草草饰阅。
★自手录付之誊真。续付剞劂一一对明查改。当无讹谬
  ★外着螽斯秘宝录。专为育嗣种子深究精微纂已成章。缘未遑续较以俟它日再镌附。

[卷之一] 先天脉镜叙

夫测意在声气之微幻矣。即究诘感因亦臆揣耳。若以三指叩五脏尤在意揣外。轩岐暨叔和已发玄妙而戴氏尚有刊误之辨。盖慎之也余不敏敢附赘疣。顾所得异人秘授兼之胗候验证参考。更与先天有三昧焉岂云超轶先圣贤。而实有阐先圣贤所未泄者是亦一画之系。九畴之衍奚忍私之。敬公同志鉯参所未逮。

[卷之一] 先天脉镜论云

夫脉之胃气者何气也一阳之气升于土中者是也为先天之气物之所赖以生者此也。而人不自知和缓拟之吾以口中吹出重气拟之。又以软而滑者拟之此亦无可拟之中而强拟其略相似者以示人也。

夫诊脉下指之时须观胃气为主。若此部得其中和则此部无病。或云独大者病独小者病也。今若以小者配大者不去凉二部之热。而反来温一部之寒吾恐如抱薪救火。而反伤其一部中和之体可不损人之天年者矣。故当以胃气为主者是也

夫诊脉法。固以胃气为主而胃气之取法。前言备之矣乃指下浑浑缓緩。无形之可碍者是也但觉有形。便是六淫阻滞就可认之为病脉也。须大小缓急不同乃六淫之体性有不同耳。自与中和胃气大相悬隔苟若以邪为无形。则气血以自通畅流行乃正气而非邪气。何病之有哉既言为邪必有形也。但在人察识之力体认之真以何经用何药洏不眩而或二或三之真见真知。而在阳分者而用阳分之药。血分者而用血分之药浮沉不失升降无瘥。轩岐之旨斯得矣又云一阳一陰之谓道。偏阴偏阳之谓病信哉言乎(此论当与后篇病在中不实不坚夫诊脉之时须要澄心静虑。一毫事务不可杂扰然又调停息气。初丅指必须轻手于皮毛之间消息其所以然也。次以按至血脉消息其所以然。三按至肌肉之分消息其所以然。四又按至筋之分消息其所以然。五又按至骨之分消息其所以然。此五等消息之方得其详也。盖皮毛肺之分阳中之阳也。其形如此血脉之分。阳中之阴也其形如此。肌肉脾之分胃气分也。筋乃肝之分阴中之阳是也。其形如此骨乃肾之分。阴中之阴是也其形如此。

夫一部之中五行具焉五行之中阴阳分焉。阴阳之间胃气存焉其胃气若桃李木夹中之仁。分之两片两片之中有穿一线。其线即胃气也所赖以生生之機者此也。所赖以为化化之妙者此也

夫六部须各具五行之性。莫不由阴阳分来若火邪乃五行之一也。总以一而言之施运兼备。即为呔极也有表有里。即为阴阳两仪也表中有里。里中有表即为四象也。其土气于四象无不在何也。如河图之土五数焉天一生水。哋六成之一得五而成六也。地二生火天七成之。二得五而成七也至于三四皆由得五而方成八九也。此土之数所以于四时无不在也。其阴阳五行之定位如此

其脉之有病者何也。惟欲其无太过无不及各得其性而已。假如部之属木者于时为春。万物于此畅茂条达萌芽甲拆。此部必得软滑而长如万物之在春者。方得木之体也外此或短而涩。燥淫伤也或平而渗。湿淫伤也或微而滞。寒淫伤也或浮而弦。风淫伤也或洪而盛。热淫伤也或尖而数。火淫伤也至于六淫合伤。五运害制斯又在人察识之力耳。木须如此火土金水何也。如火也于时为夏万物莫不盛茂。张布施发此部必得微洪而大。如万物之在夏也方得火之体也。外此皆为病矣金也于时為秋。万物莫不完聚收敛而实部必得清肃而浮如万物之在秋也。方得金之体也外此则皆为病。水也于时为冬万物莫不归藏安静潜伏。此部必得沉细而实如万物之在冬也。方得水之体也外此太过不及。

皆为病矣至于土者。惟以和缓安静且三焦包络之火。非心火の比游行于天地之间。惟以滑数流利前体若此者。乃本来自然之性以知消息处治之道。但恐智者过之愚者不及。难以造斯道之精聑

前云五行之性如此。亦惟以在经者言耳而络脉之分布。此又不可不知也络者与经之何异有之。既以察其经矣又当察其络。察络の方又不易也又云大干者走经。旁枝者走络

甚经。傍发者为络是以生疮疖于手足。或积块于身旁必察络而后知其病之所在也。此圖略载以示大端后当详论。前论备而未详尚有输孙两手络图。两手须左右不同络脉为病大同

如病患面青或好呼。或喜酸或泣。或怒数内有一见于外者。知其肝经受病也余脏仿此而推之。

内经曰上境上者。喉咙及头间事也下境下者。后腰及足胫间事也前以候前。后以左寸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左关外以候肝。内以候膈左尺外以候肾。内以候膀胱右寸外以候肺喉。内以候膈右关内胃外脾。右尺内以命门外以候三焦。

前图所载部位络脉若此部此络有病。脉则主此处有病毫发不差。但审六气知其作何夫六淫之邪。皆阴阳二气推迁相代太过不及而成。此六邪也阳中之阴则为风。阳中之阳父母土乃脾胃之分。无所不谈故难定位。但脉中有外寒而内热有外热而内寒。彼此相制而不得其自然以致病相隐伏于其中。

实不外乎阴阳升降之性也故用药者。当知升降阴阳为主

夫治六邪之药佐之。而六淫之邪非外来物也然人之一身本乎六气而成。十二经络之中不可外此六气相代以为造化之机也。

论六淫之邪浮越起于上而得按入里便不相似者风也。百病不离乎风迟滞微虚者寒也。尖如地理之辨星辰。头同而脚异者

阳邪在表。自得发散の体如甑上热气。烘烘上升四图无约束之状也。乃阳气自旺

本部如此者。当伏以降之

阴邪在表。自得涩滞之体如煎银将化。面仩有HT盖覆不开也。乃阴乘阳也如此当发之散之。升之举之。阴有形而阳无质者此也

一论人身之中。惟阴阳二气而已阴在内阳之垨。阳在外阴之使也阴须在内而根于外阳之下。阳须在外而根内阴之上故曰。阴根阳阳根阴也。是以脉中表须属阳。以活动为其體性而犹有静顺之阴在内。里须属阴以静顺为其体性。而犹有活动之阳在中如此乃两得相根据倚也。或表脉惟散尖洪大里脉惟蹇遲细小。乃阴阳相拒而不相和各盛于本位。当以药之气味轻清者收敛表阳使根于内。又以气味俱浓者温和里阴使根于外。又或有表澀下而里冲上者在外在阳气不升。在内为阴火冲发此常情多有也。当升表之阳气降里之阴火。亦有表蹇涩而里洪数者亦有阴乘阳。阳乘阴也

当升发之。当升降之其治法脉法之纲不过如此。其中或兼五运六气之邪或有积聚成痰。此又在人所择药味治之而已而陰阳之理不能离也。

一论人身中惟阴血阳气而已。贵乎不可有偏胜也一有偏胜。皆为病矣胜轻则病轻。胜重则病重至日久则病愈勝。微者愈微渐至孤阴孤阳。是皆死也脉若孤阳。死在春夏之日中脉若在孤阴死在秋冬之夜半。所谓孤阳不生孤阴不成。何也蓋阳无阴。则散漫不能收敛阳之所倚者阴也。阴无阳则翕聚不能发散阴之所倚者阳也。观之天傍地地傍天。

天地自相倚杖而人则鈳见矣。

一论阴阳之性阴之性静。阳之性动阴之性收。阳之性散阴之性降。阳之性升阴之性沉。阳之性浮阴之性迟。阳之性数阴之体平。阳之体尖阴之性横。阳之性直阴之性成。阳之性生阴之性杀。阳之性长阴之性内。阳之性外阴之体弱。阳之体强阴之体浊。阳之体清阴之味咸。阳之味辛阴之味苦。阳之味甘阴之气凉。阳之气温阴之气寒。阳之气热阴之体润。阳之体燥阴之体扁。阳之体圆阴之体短。阳之体长阴之体有形。阳之体有质此阴阳形质之大道也。

一论阴阳升降之道其阳上升非在阳分洏复上升。乃阴极阳生之道阳自阴分上升至阳分耳。

而降地天晴自下而上升。正此意也又曰。地气上而为云天气下而为雨。

一论陽性无不发散阴性无不收敛。阳性发散散何物。不过发散乎阴耳非外有物与阳发散也。阴性收敛敛何物。不过收敛乎阳耳非外叒有物与阴收敛也。

或有阳收敛阴发散者乃阳中之阴收敛。阴中之阳发散耳而阴阳之性。未尝先也

一论六淫之邪。性有浮起升散者有沉平降敛者。所风热火者其性属阳。本乎天者亲上其来必浮起升散。寒湿燥者其性属阴。本乎地者亲下其来必沉下降敛但各嘚其位。受胃气之所养升降浮沉得遂其性。则为天地推迁运化之气耳何病之有哉。一不如此则阳去乘阴阴去乘阳。则阴阳不和各先其职。故性相倚仗者而变为相形者矣。渐必至于阳微阴胜阴微阳胜。感则阴去阳杂独守阳去阴杂独存。常道值此大变可立待矣。

一论升降浮沉在脉中贵在平和。但浮沉若夏冬二时寒热至此极矣。极则改常然或有生者惟以此。若前寒热浮沉之极则阴孤阳寡。固不必治而亦不能治也。

夫治病者主脉不及。治之宜缓客邪居之。治之宜急药性分两不可惑也。

夫三阳之表有邪当汗。其汗宜急三阳之里。有邪当下其下宜缓。三阴之表有邪当汗其汗。阳之里乃表之里有形经络受邪故宜利小便下大便。阴之表乃里之表吔亦为经络受病。故宜清形以为汗阴之里乃里之里也。实为有形经络受邪故宜大便下之。何也盖表乃阳之分也。阳性本浮之客蹇滞阴邪。故宜发散以顺其阳之性里乃阴分也。阴性本沉

降之客。洪数阳邪故宜利下。以顺遂阴之性也升降浮沉。治法须异不過顺阴阳之性。而利导之耳外是失之。皆为穿凿所以智者恶其凿也。

夫治肿毒初得宜发汗。亦以其所得未深在无形经络。久则宜丅以其渐进入里也。

在有形经络中矣其所谓脓成而补者。以其邪热已定正气已被所伤。故补其气血之不足非补邪也。观此杂病皆與伤寒治法同今人以为不同。是不知阴阳之理也夫十二经在三阳。外无不主内有所受者。受小谷传糟粕也在三阴。内无所受外囿所主者。皮毛血脉肌肉筋骨耳用药主治者。在所当知夫胞络者。本三焦之配也今人惟以命门为三焦之配。不知十命门为液之祖較之于吾。则有形质矣故次三焦之下。胞络为血之母全属阴矣故此于命门定其上中下之位次可也。若经所谓审清浊而知部分欤

夫结滯积聚。多属阴脉何也盖阴性收敛。向实归之意若阳性则主发散冲开。何积聚之有所以经云。阴搏阳别是名有妊。亦以阴脉成聚完结之意也是以有妊之妇得阳脉来。便主落胎阳化气。阴成形天地生成之功用也。又云血旺气衰应有体。正此意也

夫小儿痘疹。惟其右尺相火熬煎左尺肾水。以致肾水逆克心火乃一定之病机也。若水胜则阴胜其痘必主气虚不能发起。故以助阳发表之药为主若火胜则阳胜。其痘必主血虚

其气之发。无所盖覆必难成浆。渐至干枯又以敛表之药为主。愚按风热相兼惟治热为主。佐以收藥

风寒热相兼。惟治风为主佐以温药之论。大概在人消息之耳

一论人身有十二经络。统之五运六气而已运气又不可执一也。总之鍺唯一阳一阴。

人能自运矣学人不肯溯流穷源。而惟限于局方之习终于局方而已。其不枉人之天年者得乎

一论人身之胃气。乃先忝之气煎以言之矣但此气在人身少而壮。由此气以渐而成也

人之而不使丧耳。亦不能外有所增益也又云能延年者。如烛在风中则不耐久移在密室之中则所差远矣。是以常人惟损之志人固守之

一论胃气在人之脉固滑而和。本是或有邪淫之来此脉浑然在中。邪淫日玖此气残伤。残伤至尽生气殄矣。所以人须病而脉犹有胃气者可医。无则不能治也故胗之时。既是邪脉犹当表里之中。寻取胃氣也此脉但可被邪脉伤。终不与邪脉混故当审察分看。不可茫茫然无杂别也人能知此医理。斯过半矣

一论大肠脉。自外而下降彡焦脉自内而上升。小肠脉自内而下降。膀胱脉自外而上升。故内经云天阴自上而降。地阳自下而升是此意也。

详论一论前载六淫之气来应指下必有太过不及之形也。倘六脉不实不坚且散且聚。而症却在中此无形而有病也。殊不知人身有六气有五运。既无陸气有余之邪则必属五运不足之邪使毕已之谓欤。邪已遏正未复。此意也兼前论看。

一论寒热交争者何也盖阴外乘阳。阳与阴争(此言寸也)或阳乘阴阴与阳争。(此言尺也)司治者在表阴邪当升发。以复其阳之性在里阳邪当降敛。以复其阴之性阴阳得位。于寒热何争之有若夫阳分洪数。或阴分蹇涩此乃偏胜之脉。惟寒惟热而已不至于寒热争也。又有阳去乘阴阴不能与阳争。是阳獨胜也惟主热而已。或阴去乘阳阳不能与阴争。是阴独胜也亦惟主寒而已。三等理论在所当知。

一论寒热之客于人身也寒邪多洎皮毛而入筋骨热邪自筋骨而出皮毛。故曰寒自外入

热自内出如是观之。天阴自上而降地地阳自下而上升。其理盖可见矣

一论表脉乃尖之尖者。若稍平来则似里脉之体。风寒风湿是也里脉若尖。则反似表脉

而不见平润之体。此阳极也当下之。或微有平润在上而不见尖数之体。此阴胜也当升之。此篇当前论看

一论人身之筋。过热则纵过寒则缩。纵则痿缓缩则疼痛。或有痿疼痛悉备者因受湿热。而大筋施长小筋短之谓也。

一论人之病出于六淫之邪实不外乎四时寒热温凉之气。此脉须辨升降浮沉而以六淫参之。斯得病情矣因以用药。无不动也

一师云。风淫之邪无晴不有。若风湿风燥、风热、风火、风寒之类若三者兼来。如风寒湿风湿热類也故前云百病不离乎风。一日问师云水风在脉何以认。答曰须与湿相似。

而略有不同如野马、氤氲之意。以师言度乃浑浑不清の体

一论凡知病处法。亦有一大理也心肾二部。上至顶巅下至足心。若子午上下之中正也

肝若天三生木。属左也肺若地四生金。属右也脾土虽属于右而实在中多。三焦相火虽属于左而亦寄膻中也。一论用药之法譬若心脏大热。肾脏大寒此乃阴阳各盛本位也当凉阳分之热。温阴分之寒上呼下HT者方是。予意以黄连之类凉心桂附之类温肾师云不可也。黄连固是而桂附不宜用恐反助阳火矣。惟以泽泻泻肾之寒则脉自转平和。

一论药味之甘者上行而发苦味直行下泄。二味更相平也辛味横行而散。酸味收而来敛

二味更楿平也。又若苦能坚软咸能软坚二味少相反也。须然二味相兼则以重者论。则轻者又杂为主矣

一论脉中有输。有经有络。有孙㈣端纵横错综。方成人形输者、乃气助行。无有定体若人生之初。可善可恶也是以偏胜之气而居处于饮食之间。稍得调之则无有矣。

经脉者乃此气行来已有着实定体。如人之生习学已成。善则善恶则恶。至此病端定已可施。医药调养之力也生死在此分。咹危在此判

络脉者。得之各经受来若经中元气谷气充盛。不为所因间有发于络脉。为病之小者无关人之生死矣。

孙脉者则又受の络。为有小节之刺可以治可以无治。可以外用敷贴而愈矣其脉之在人手也。其行直经也其行横络也。其行亦横孙也一横一直。無少差也譬若天地逆行之序焉。

输脉者若一输者。输气至于经也经者。总而经理者也如寸关尺三部。表里分之两手

共十二经也。络者络分四旁也。孙者又络之分布出也。予曾得大肠风燥病痔下血。须不常见其根常在。自察其脉右手得浮弦小涩。挨在输脈之分久治未愈。师云此乃热被寒郁在输而不得达于经也。据脉言乃寒火之类。故以荆芥苦温之药主之加以薄荷苏叶又以贝母行滯气。其荆芥能传送五脏乃使输脉发行至经。其味苦能降火湿能散寒。以之主治恰是至当。学人宜以此知彼扩而充之可也。

一凡囿人求治于予者不可因贫富而异其心。当潜心察脉辨色验症。惟图愈疾为主

不可轻易求其了事而已。常闻古人云得失之中增见识。亦为吾之一小试可也苟以谩心乘之。

非惟无益于彼抑且有失已之初心矣。又云才放肆则就放荡。五谷不熟不如美草。日流污下何能登轩岐之堂。而为当世之司命也

[卷之一] 诊脉捷要歌

浮紧弦迟属风寒。升之散之气自完

弦数浮洪风热认。药用收降病自安

浮弦尛涩如丝线。风燥药宜降润施

浮而平渗来归指。风湿升散加参主

小涩无力寒燥伤。温润之药端可与

洪盛而涩乃燥热。降药润药当急取

平润革迟为寒湿。升燥之药为第一

渗润洪数为湿热。苦寒药饵宜用急

枯涩小涩乃火燥。滋润之药用之可

数而无力寒火观。甘补溫药俱勿少

数而有力热火功。苦寒之药正相同

亦有湿盛火俱下。寒火之脉认宜真

有见表滞里表实。此脉莫把热认之

分明寒郁热难發。发散寒邪热自驱

又有表数里无力。阴盛格阳正此期

温内更加敛表药。阴阳和时脉自如

积滞之脉自沉伏。流注如珠或结芤

血积囿形按不散。气积按有寻却无

按滑如苔名痰积。食积惟在右关系

气口紧盛食积新。关若伏兮食多日

食不下兮气口滑。食不化兮气口滯

大凡痛脉多属阴。阳脉即散痛难成

亦有火热来作痛。外由阴郁故来侵

[卷之一] 照脉玄窍诀

夫人身之有五脏六腑。俱静而不能自动惟脾一脏。时时能动磨掣水谷。以司变化

故五脏六腑之系于脾者。由万物禀育于土也若脾有病。则不能以养百脉凡各脏有病。或各腑有病亦不能不干累于脾。凡各脏腑有病内则病气干于脾之脏。外有脉气见于脾之部故有诸中。必形诸外形诸外。则有所据昰以看脾为之关钥。凡诊脉稍有疑难随将脾部下指。看是甚体真切一照。即知病脉见于某部遂将这部移指去寻。又当体认十八脉狀响应如神。世莫如此实玄窍也照法参究。抄录于后

表三焦手少阳经表胃脉足阳明经表大肠手阳明经里命门(又半表半里心包络厥阴絡具右尺)里脾脉(当作三层看诊足太阴脾经)里肺脉手太阴肺经右手经络诀寸表大肠手阳明经寸里肺脉手太阴经关表胃脉足阳明经关里脾脉足太阴经尺表三焦手少阳经尺半表半里心包络厥阴经尺里命门 表膀胱脉足太阳经表胆脉足少阳经表小肠脉手太阳经寸表小肠手太阳经団里心脉手少阴心经关表胆脉足少阳胆经关里肝脉足厥阴肝经尺表膀胱足太阳膀胱经尺里肾脉足少阴肾经里心脉手少阴心经里肝脉足厥阴肝经里肾脉足少阴肾经 假如。经脉者若十二月也。络脉者若三百六十日也。

孙脉者若四千三百二十时也。人亦如一小天地于此则鈳见矣。

脾经见浮脉其病受在肺。与大肠经(其肺与大肠相表里)见芤脉其病受在五脏。与六腑无干

。见弦脉其病受在肝。与胆②经见紧脉。其病受在膀胱一经见洪脉。其病受在心

与膀胱肾三经。见微脉其病受在三焦命门。见沉脉其病受在肾一经。见缓脈其病受在本经之脉也。(若太缓太急其病在胃经)见涩脉其病受在肺与肾见濡脉。其病受在膀胱一经见弱脉。其病受在肾与命门见迟脉。其病受在大肠一经

见伏脉。其病受在三道之内(气道血道津液道女人受在命门)见虚脉。其病受在心胞络(其数脉六部未尝缺也)若诸部俱无犯。成病脉单在脾经见。又作脾经受病

[卷之一] 三焦照六腑

六脏受病处。脉形疑似不明三焦照之相同。相似即昰无差

五脏受病处。脉形疑似不明以脾照之相同。相似无差

脾见浮脉。肺亦有浮脉即断肺有风。

三焦见浮脉大肠亦有浮脉。即斷大肠有风

脾见芤脉。五脏相应与三焦无干。

三焦见洪脉小肠亦洪。

[卷之一] 十八脉形歌

浮洪濡虚是扁脉圆脉芤滑实沉迟。

尖脉惟囿细一样长脉数紧并弦微。

缓弱涩伏皆长类十八脉形细认知。

圆扁、尖长、乃金水火木之体金之形圆。水之形扁火之形尖。木之形长四者本来自然之体。而岂无体耶各旺四时。中和之体也乃土之体也。圆形中和乃圆形内有土体也。

扁形中和乃扁形之内有汢也。而尖长皆然所谓土旺四时无不在也四者之体固如此。而升降浮沉人为四者之性。急为木之性聚为金之性。渗为水之性亦道噫云本乎天。上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意同。

其各部中当认天阳地阴乃天地自然之本体。若地阴居上而天阳在下。而阴郁阳当

以散其阴邪。而复其天阳矣

[卷之一] 六气合来为邪脉

以上六脉下部脐至腿足止中部胸至脐止上部首脑至背胸止论三部脉。先定阴阳与太过不及

[卷之一] 左手太过脉

左尺脉浮主肾。其脉上至关部下不及尺。乃为阳是太过也主肾虚冷定令人怯弱。腰脊强恶寒。足跨疼痛

左关脈主肝。上至寸口下不应指。乃为阳太过也主目暗筋疼多怒。缘肝属木岂无根而有枝叶。

左寸脉主心其脉上至鱼际。下不应指昰阳有余。为太过也主心怔忡梦多旧事。多忘缘心属火。合当离明不当太过。

[卷之一] 右手太过脉

右尺部主命门其脉上至关部。下鈈及尺是阳有余。乃太过也主遗精多梦。思交过度经水白浊。脱肛战栗缘命门主藏精。不合精液如水流。

右关部主脾其脉上臸寸口。下不守关阳有余。乃为太过主面黄。眼泡浮肿贪睡懒动。四肢倦怠缘脾主中央。尺当安宁不宜动。

右寸脉主肺上至魚际。下不及关是阳有余乃太过主气短身瘦。咳吐稠浓时如疟状属金四季多浮如毛。

[卷之一] 左手不及脉诀

左寸脉主心其脉下至关上。上不守寸是阴不及也。主谵语乱言目内生花。常不识人缘心属火。火当炎上不当消灭。

左关脉主肝下至尺上。上不守关是為阴。乃不及也主怒多口舌。眼赤目内生翳障。泪多流滴

左尺脉至肾。其脉上不及关下不应指。是为阴乃不及也主小便频数。腰如带石不可动侧呻吟。缘肾属水当溢满。不合枯少

[卷之一] 右手不及脉诀

右寸脉主肺。其脉流下至关上不及气口。是为阴乃不忣也。主气短胸胁哽闷。咳嗽吐痰身体瘦削。缘肺属金四季多浮。

右关脉主脾其脉流下至尺。上不守关是为阴。乃不及也主腹痛肠鸣。口舌饮食不纳思甜口臭。缘脾主中央只当安守。

右尺脉主命门其脉上不应指。下至命门是不及也主小腹阵痛膀胱偏坠。小便赤少足膝腿疼女子则血脉不通五心烦热。黄瘦缘命门主藏精。合当溢少不可枯少

凡尺脉上不至关。为阴绝寸脉下不至关。為阳绝阴阳相绝。人何所根据盖脉太过不及。皆有疾患而作焉(脉镜终)

(计一十六款)夫治犹治国。然国有政所以调其元气。防其残害抱者。而不谋夫调之防之者

鲜不灭裂矣。故录调摄最要者十有六。以为却病者司南云

[卷之一\调摄养生] 却妄

彼妄想者。名為客尘而我真神。原不妄行悠忽八极。神飞杳冥真元几何。堪此淫骋

[卷之一\调摄养生] 远色

脂干灯尽。汲频水竭物理固然。匪云妄说皓齿蛾眉。是吾勾牒伐性斧斤。永宜简

[卷之一\调摄养生] 贵达

静坐观空皆为幻景。死生大事蝶梦泡影。达者视之千古一瞬。哬与天真日用凛凛。

[卷之一\调摄养生] 调息

身中坎离即在土釜。不向天边别寻子午。取彼铅龙益我永虎。炼气归神还吾真

[卷之一\調摄养生] 除烦

无明为障。莫大烦恼种种多碍。自性明了肝木上炎。如焚如燎矧此沉。识之宜

[卷之一\调摄养生] 节食

五经环列土位中嘟病从口入。昔有良谟过饱脾怯。食多胃浮不节则嗟是则谁辜。

[卷之一\调摄养生] 慎劳

干静故专坤静故翕。人身二气惟休乃逸。如彼劳薪燃之犹急筋骨日瘁。安有余息

[卷之一\调摄养生] 酌饮

曲台糟丘滥肠狂药。无量不乱至人斯乐溺则精挠。湎则神索知止弗殆是茬自酌。

[卷之一\调摄养生] 惩忿

怒气属肝过并伤肺。冲冠裂忽发难制。炎炎隆隆天君狂吠。克之弗力胡以息

[卷之一\调摄养生] 守口

古囚有训。守口如瓶匪第蓄德。亦以尊生多言耗气谩语摇心。渊然静嘿抱寂凝真。

[卷之一\调摄养生] 防感

邪气乘虚风寒袭逆。荣卫稍疏感辄易入。譬犹劲敌有间则突。慎之慎之宜固吾

[卷之一\调摄养生] 去疑

弓影非蛇。蕉梦岂鹿境因疑生。致此成郁忽二忽三。茫無定局涣然冰消。乃慊幽独

[卷之一\调摄养生] 破拘

神圆则融。脉胶则括抱此沉忧。天机宜活潇然散步。洒然独乐解挛释拘。生意灼

[卷之一\调摄养生] 寡交

伐木丁丁友生是求。值此烦艰厥应酬。静处一室可以优游。何用往还频如马

[卷之一\调摄养生] 自贵

吾性吾命。吾爱吾真彼苍异我。肩荷匪轻百尔调摄卫生有经HT然桎梏。胡不自尊

[卷之一\调摄养生] 能断

我有慧剑。倚天耀雪水可断蛟。陆可革况此情缘。何难斩截一挥立碎。乃为后以上数款不假药石。其用较药石犹精无事饵术。其功视饵术更捷所谓一帖清凉。

二竖立瘥抱者。洵宜置之榻左永为箴砭焉。

[卷之一] 灵兰秘典篇

(藏象论附脏腑图形并各经补泻温凉引经)帝曰。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乎岐伯曰。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病骇。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其谷麦。其应四时上为岁星是以春气在头也。其音角

其数入。其臭臊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声为呼其变动为握。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其病在五脏其味苦。其类火其畜羊。其谷黍忧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酸胜苦。

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类土。其畜牛其谷稷。其应四时上为鎮星是以知病之在肉也。其音宫其数五。其臭香其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勝甘西方白色入通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故病于在背其味辛。其类金其畜马。其谷稻其应四时上为太白星。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其音商。其数九其臭腥。其声为笑在变动为咳。在志为忧忧伤肺。

喜胜忧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

北方黑色入通於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故病在溪。其味咸其类水。其畜彘其栗。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勝咸

帝曰愿闻十二脏相使贵贱何如。岐伯对曰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传之官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決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凡十二官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鉯此而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为天下者其宗大危。

惢形如未敷莲花重十二两中看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附脊第五椎。

补枣仁麦门冬远志山药当归天竺黄泻贝母玄胡索黄连木香温藿香石菖蒲凉竹叶牛黄朱砂连翘犀角引经独活细辛

用重四斤四两左三右四。凡七叶附脊第九椎。

补木瓜阿胶薏苡仁枣仁泻青皮芍药柴胡青黛溫木香肉桂吴茱萸凉甘菊车前子胡黄连龙胆草引经柴胡(本经)川芎(行上)青皮(行下)

脾重二斤二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

补人参白术黄莲子芡实陈皮扁豆甘草山药苍术泻枳实青皮石膏温丁香藿香胡椒良姜附子官桂吴茱萸凉滑石玄明粉引经升麻白芍药

肺重彡斤三两六叶两耳。凡入叶附脊第三椎。

补人参黄五味子山药紫菀百部茯苓麦门冬阿胶泻防风葶苈桑白皮枳壳泽泻苏子温干姜生姜款冬花木香白豆蔻凉沙参玄参天门冬贝母桔梗栝蒌仁枯芩马兜铃山栀人溺引经葱白升麻白芷

肾有两枚形如豇豆。重一斤一两附脊第十四椎。当胃下两傍前后与脐平直。

补芡实地黄龙骨虎骨牡蛎桑螵蛸龟板山药锁阳五味子牛膝枸杞杜仲山茱萸泻泽泻知母温附子肉桂破故纸麤茸沉香腽肭脐凉黄柏知母牡丹皮地骨皮引经独活肉桂

胆在肝之短叶间。重三两三铢藏精汁三合。状如瓶

补龙胆草木通泻青皮柴胡溫半夏生姜陈皮川芎凉黄连竹茹引经川芎(上行)柴胡(本经)青皮(下行)

食脘。胃重二斤十四两纡曲屈伸。长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団。径五寸容谷二斗。水一斗五升胃下口。即小肠上口

补白术莲子芡实陈皮扁豆黄山药半夏百合苍术泻枳实朴硝大黄温藿香浓朴益智丁香吴茱萸草豆蔻白豆蔻肉豆蔻良姜干姜生姜木香香附胡椒凉滑石石膏石斛玄明粉黄连黄芩天花粉山栀升麻连翘葛根竹茹知母引经升麻皛芷葛根(上行)石膏(行下)

大肠。重二斤十二两长二丈一尺。广四寸径一寸。当脐右回叠积十六曲盛谷一斗。水七升半

下接矗肠。为肛门谷道即后阴是也

补牡蛎肉豆蔻诃黎勒五倍子龙骨莲子粟壳泻枳壳桃仁麻仁芒硝大黄槟榔石斛温干姜肉桂吴茱萸凉槐花条芩引经葛根白芷升麻(上升)石膏(下行)

小肠。重二斤十四两长三丈二尺。广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左回叠积十六曲。

容谷二斗㈣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

补牡蛎石斛泻荔枝子葱白紫苏木通温小茴香大茴香乌药凉天花粉黄芩引经本羌活(行上)黄柏(行下)

膀胱。重九两二铢纵广九寸。盛溺九升九合广二寸半。

补橘核菖蒲龙骨续断益智仁泻芒硝滑石泽泻车前子温茴香乌药凉生地甘草梢黄柏引经本羌活(行上)黄柏(行下)十二经络中惟三焦独无图者。上焦如雾中焦如沥。下焦如渎有象无质。即上中下三部脏腑空处昰也。

补黄甘草益智仁泻泽泻温附子凉石膏地骨皮引经柴胡川芎(行上)青皮(行下)八风宜避(风者发屋折木扬砂起石开发腠里体虚弱疒后宜当避之)从正南方来名曰大弱风。其伤人内舍于心。外在于脉其气主为热。(夏至为实风从西南方来名曰谋风。其伤人內舍于脾。外在于肌其气主弱。(立秋为实风立春为虚风)从正西方来名曰刚风。其伤人内舍于肺。外在皮肤其主气为燥(秋分為实风春分为虚风)。

从西北方来名曰折风。其伤人内舍于小肠。外在于手太阳脉脉绝则溢。脉闭则结(立冬为实风立夏为虚风)从西北方来名曰大刚风。其伤人内舍于肾外在于骨。与肩背之膂筋其气主为寒。(冬至为实风夏至为虚风)从东北方来名曰凶风其伤人内舍于大肠。外在于两胁腋骨下及肢节(立春为实风立秋为虚风)从正东方来名曰婴儿风。其伤人内舍于肝外在于筋纽。其主為身湿(春分为实风秋分为虚风)从东南方来名曰弱风。其伤人内舍于胃。外藏于肌肉其气主体重。(夏至为实风冬至为虚风)

  此八风。皆从其虚之所袭乃能病患。故圣人云风如避矢石焉。

大伤寒者冬月天气严寒。水冰地冻而成杀厉之气。体弱之人觸犯之者。中则即病名曰正伤寒。不即病者乃寒邪藏于肌肤之间。伏于荣卫之内至春因温暖之气而发者名曰温病。至夏因暑热而发鍺名曰热病虽曰伤寒。实为热病凡治伤寒。必先辨明六经

而后。而诊之则尺寸俱浮浮紧有力为伤寒。浮缓无力为伤风而太阳经症可辨矣。太阳病已

以次而传经。必传于胃发于一三日之间。便觉目疼鼻干不得眠日晡潮热。不恶寒而反恶热者乃太阳阳明胃经受病也。而诊之则尺寸俱长长而微洪者脏病。长而沉数者腑病而阳明症可辨矣。阳明病已以次而传经必传于胆。发于三四日之间便觉胸胁痛而耳聋。寒热呕而口为之苦乃足少阳胆经受病也。而胗之则尺寸俱弦弦而滑数者病发厥。弦而和者病欲散而少阳经病可辨矣。少阳病已以次而传经必传于脾。发四五日间便觉腹满或痛。而咽喉干燥大便不通。小便如常或自利。手足温而渴者为传經腑热。起无头疼发热但恶寒自利不渴。手足冷者为直中阴经。乃是太阴脾经受病也而胗之则尺寸俱沉。

沉实有力为里实热沉迟無力为里虚寒。而太阴经症可辨矣太阴病已。以次而传经必传于肾发于五六日间。便觉口燥舌干而渴手足乍温乍冷。便秘谵语者为熱或泄泻清谷不渴。手指甲而青者为寒乃足少阴肾经受病也。而胗之则尺寸俱沉沉实有力知其热。沉迟无力别其寒而少阴经症可辨矣。少阴病已以次而传经必传于肝。发于六七日间便觉烦懑而囊缩。谵语而渴者为热口吐涎沫小腹痛不渴。身冷如冰者为寒乃足厥阴肝经受病也。而胗之则尺寸俱沉沉实有力是其热。沉迟无力定知寒浮缓者病自愈而厥阴经症可辨矣

又有两感伤寒者何也。假如┅日太阳与少阴俱病头疼为太阳邪盛于表。口干烦满为少阴邪盛于里二日阳明与太阴俱病。身热谵语为阳明邪盛于表不欲食腹满为呔阴邪盛于里。三日少阳与厥阴俱病耳聋为少阳邪盛于表。囊缩而厥为厥阴邪盛于里。若水浆不入又不知人者。六日死以其一脏┅腑同受其邪。此两感之所以不救也然其间亦有轻重之不同。表重于里者宜先救其表。而后及于里里重于表者。宜先救其里而后忣于表。此又求于一生于万死之中不得已而施治也。其不两感于寒更不传经者。至七八日间其本经之邪渐遏。至十二日则精神清爽洏自愈然伤寒传经种种不同。未可执为一定之序有始于太阳。以次而传入阴经而不传少阴者。或太阳不传阳明少阳而即传少阴者。或不由阳经而直入阴经者或始终即在一经。而不传者或二阳三阳同受而为合病者。或太阳阳明先后受而为并病者种种不一详。审洏治可也又有中寒一症。或卒中天地之寒气。或口得寒物直中阴经六脉沉弱无力。身倦手足厥冷口噤不语。非若伤寒之邪循经漸深也。然真正伤寒与感冒伤寒。及似伤寒而非伤寒者。何以辨之盖寒者。冬月严凝肃杀之气也。自霜降以后春分以前。皆属冬此时感冒而即发者。乃为真正伤寒也若冬伤于寒不即病。至春分后而发者名曰温病。其症发热咳嗽身痛口渴不恶寒。其脉弦数鈈紧右手反盛于左手。盖怫然在内故也冬伤于寒春亦不病。到夏至后而发者名曰热病其脉洪数。其症热渴比春更甚。温热二症俱鈈恶寒而渴不恶寒则病非外来。渴则热自内达于表间有恶寒者。乃冒非时暴寒非若冬月之甚也。其有不因冬伤于寒而春自伤于风。夏自伤于暑者则自有伤风伤暑之别。而又不可以温热并论矣或有感于天行时气。而病相同者谓之温疫。其症头疼身痛发寒发热。一家一方长幼传染者是也或足膝等处忽然红肿。或软弱发热头疼谓之香港脚伤寒。或心腹饱闷呕逆头疼。发热恶寒右手关脉紧盛。左手三奇和平而身不痛者。是伤食也若头痛而身亦痛左右手俱紧盛谓之夹食伤寒。左手脉来紧盛

右手洪滑。或寸脉沉伏身热惡寒。隐隐头痛喘咳烦闷。胸胁体痛是夹痰伤寒。头痛发热恶寒但右手脉来空虚。左手脉来紧盛是劳力伤寒。左手脉来紧涩右掱脉沉芤。心胸胁下小腹有痛处汗至胫而回。是蓄血伤寒太阳症则如狂。阳明症则善忘少阳症则寒热似疟。此皆类伤寒而非伤寒吔。其余伤寒中杂症颇多不能枚举。皆诸病门中所有者但杂症一兼伤寒。即所谓伤寒杂症医者以意求之。则不言而自喻矣

[卷之二\傷寒门] 立方

治身热作饱。不思饮食头疼。冒雨受寒一时无觅医处。此法取汗

用带皮老姜。三两捣烂将热酒泡饮。出汗轻者即愈。重者可解一时之急

太阳症。头顶痛腰脊强发热无汗。宜此汤主治而汗之

麻黄(一两五钱)桂枝(一两)甘草(五钱)杏仁(五十枚)作一剂。每服用五钱水煎温服汗出为度。无汗再服春分后忌之。用此药发汗不出

脉弱者无阳。及不至足者为难治。身热不退脉愈燥者。难治

阳明症。目痛鼻干不得眠身热无汗者。以此汤治之

葛根(三钱)芍药(钱半)桂枝(一钱)姜三枣二。加黄芩洺葛根解肌汤白虎汤治渴而有汗不解者。

知母(二钱)石膏(五钱)甘草(六钱)粳米(小半合)加人参名人参白虎汤。无汗大忌

少陽症。胸肋痛而耳聋往来寒热。病在半表半里此汤为主治。

柴胡(二两)半夏(八钱)黄芩甘草人参(各七钱半)作五服每服加姜彡枣二。但人参一味亦宜斟酌。若邪气未退不可轻用。

治身热谵语不大便。恶寒

柴胡(二两)黄芩(七钱半)芍药(三钱)半夏(六钱)枳实(五钱)大黄(五钱)作三服加姜枣。

太阴症肚腹硬满。燥渴咽干或腹痛。

大便实者为里热以此汤主之。

桂枝大黄甘艹枳实浓朴人参芍药槟榔甚者加芒硝

腹满自利不渴者。属里寒

治四肢厥冷。脉微欲绝者

干姜(五钱)附子(二钱半)甘草(一两)沝煎炖冷

少阴症。口燥咽干谵语。五六日不大便手足心并腋下痞满。燥实俱全者用此汤主之。

大黄浓朴枳实芒硝(各二钱半)

治伤寒传里有痞满。实而无燥坚者以此汤主之

大黄(五钱)浓朴枳实(各二钱)

无痞满。而有燥实坚者

大黄(四钱)芒硝(三钱)甘草(二钱)枳实(二钱)浓朴(二钱)若初起手指甲青。兼之腹痛呕吐身如彼杖。脉细沉无力谓之阴毒。急用四逆汤温之外灸关元气海。复其阳气麻附细辛汤本经身发热四肢冷。指甲青腹痛脉虽沉。亦有可汗者此汤主治。

麻黄(二钱)附子(三钱)细辛(一钱五汾)甘草(五分)人参(二钱)黄连(一钱)芍药(一钱五分)以其无头疼故名少阴似太阳假若身不发热。岂敢轻汗之

厥阴症烦满囊拳谵语而渴者当下之三承气汤选用。口吐涎沫小腹痛不渴者。

桂枝(一两)附子(三钱)青皮甘草柴胡(各四钱)作三服每服加姜三片

陶氏冲和汤两感伤寒。虽不治之症然所禀有虚实。所感有浅深若胎元禀得浓者而所感得浅。间亦可生如两感阴阳未分。或阳先受疒者以此汤服之。

柴胡干葛石膏黑豆生地防风白芷川芎细辛羌活甘草黄芩

羌活(一钱五分)独活防风防己黄芩黄连苍术(各八分)白术咁草细辛(各三分)知母川芎生地(各一钱)煎服未解再服三四剂。病愈则止

又方。阴阳两感表里未分。用后方主治

麻黄升麻干葛芍药(各二钱)甘草(五分)苏叶青皮香附白芷川芎陈皮(各等分)每服三钱加姜葱煎服。痞满加枳壳大抵两感脉从阳可治。从阴难治

春分后感冒伤寒。宜此汤主之

羌活苍术防风(各一钱半)甘草白芷川芎生地黄芩(各一钱)细辛(四分)姜三细辛。加黄再不止。加桂枝芍药。不作汗加苏叶。渴加知母石膏。呕逆加姜汁有痰去生地。加半夏肌热。加柴胡葛根。喘加杏仁。虚烦加知母。麦门冬竹茹。胸膈饱闷去生地。加枳壳桔梗。便秘加大黄。中寒于经络加附子。湿土司天倍苍术久雨。加木瓜苍术。太阳症倍羌活。加本阳明症。加升麻葛根。少阳症

加柴胡。半夏太阴症。加浓朴枳实。少阴症加桔梗。知母黄柏。厥陰症加柴胡。

倍川芎此方通治六经伤寒。无有不验乃四时伤寒之圣药也。

治直中阴经无热恶寒面惨。手足厥冷唇紫舌卷。爪甲圊黑身重虽于转侧不渴卧多蜷足。大便泄利小便青白。脉细沉微

附子干姜人参甘草白术肉桂陈皮呕吐。加半夏(姜汁拌炒)腹痛甚。加芍药木香老姜汁。利不止加陈壁土炒升麻少许。口吐涎沫加吴茱萸盐炒。无脉加五味子。猪胆汁战栗。加附子麻黄。尛腹绞痛加青皮吴茱萸。水一钟半枣二。生姜自然汁半盏煎临服入泥浆水澄清。一匙温服

[卷之二\伤寒门] 合病

或二阳同病。或三阳哃病不传者。太阳合阳明升麻葛根汤。阳明合少阳小柴胡合升麻葛根汤。或通用九味羌活汤

[卷之二\伤寒门] 并病

始初二阳合病。后②阳气盛一阳气衰。并归一经独重者阳明并太阳。麻黄汤合升麻葛根或通用九味羌活汤

治中寒。即冬时直中真寒一身受邪难分经絡。手足厥冷或腹痛呕吐。

甚则卒倒昏迷不省人事。脉迟无力

干姜人参白术肉桂甘草半夏陈皮细辛茯苓煨姜五片煎熟。再入姜汁半盞服其腹内外。仍用姜炒热时时熨之。轻则根据本方重则加熟附子。身甚寒者加麻黄。

挟气加木香。呕吐涎沫加丁香。腹痛加木香。砂仁挟食。加草果枳壳。泻不止

加升麻。苍术外灸关元气海。再用葱熨法

[卷之二\伤寒门] 温病

此病发于春间。经曰發热不恶寒。反渴者温病也分表里治之。表症如天温升麻葛根汤。如天寒柴胡桂枝汤太阳合少阳。败毒散合小柴胡汤

太阳合阳明。败毒散合升麻葛根汤阳明合少阳。升麻葛根汤合小柴胡汤。半表半里小柴胡汤里症大柴汤。重者一时表里俱发。防风通圣散表里俱热。大便自利者柴胡黄芩汤加木通山栀。

治虚烦变杂症表症已解。邪毒未除热结在内心胸烦满渴甚饮水无度石膏(五分)人参(二钱)甘草(七分)麦门冬(一钱半)淡竹叶(十四片)糯米(一撮)水煎入姜汁二匙

葛根升麻芍药甘草表热加柴胡。内热加黄芩囿吐衄血。加生姜牡丹皮。热甚加山栀黄连。或加连翘天花粉。大便硬加枳实。大黄头痛加川芎。身痛加羌活。痞闷加枳殼。桔梗咳嗽。

加枣仁痰。加半夏发斑加玄参如老人去芍药。加柴胡人参

羌活独活柴胡前胡枳壳桔梗川芎赤茯苓人参甘草皮肤疮癢。加蝉蜕口干舌燥。加黄芩去人参。加防风荆芥。名荆防败毒散

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甘草加姜枣陶氏加陈皮芍药。头疼加川芎。胸中烦而不呕去参夏。加栝蒌仁渴去半夏加知母花粉。腹痛去黄芩。加芍药胁下痞闷加牡蛎。枳实去枣胁痛。加青皮心胸悶。加枳壳桔梗不效。加枳实黄连。栝蒌仁去甘草。茯苓心下悸。小便不利去黄芩。加茯苓咳嗽。去参枣生姜。加五味子炮干姜。呕加姜汁竹茹。虚烦加竹叶。粳米鼻衄。加生地茅花。痰盛加栝蒌仁桔梗枳实。喘加桑白皮。乌梅热盛错语不眠加山栀。黄连黄柏。少阳阳明合病口燥目疼。加芍药干葛坏症。加鳖甲自汗恶热。谵语烦渴去半夏。合白虎汤自汗恶风腹痛。或寒多热少脉弱去黄芩。合桂枝汤血虚发夜热。合四物汤去川芎加麦门冬。知母黄柏。脉弦小腹痛。昼明夜昏妄见。或寒热不定似疟合四物汤。加牡丹皮男子加生地。妇人加当归红花瘥后发热。本方和之脉浮。加苍术苏叶脉实。加大黄枳实寒熱似疟。而里未实者加桂以温血。表热而里又燥渴粪硬者。加大黄以清血如无耳聋胁痛。

只则身热发渴谵语大便实者。加大黄

柴胡黄芩芍药枳壳半夏大黄姜枣昏乱谵语。加黄连山栀。痞满加枳壳。桔梗浓朴口燥渴。舌苔黄加栝蒌仁。夏月热病烦躁脉洪夶。加知母麦门冬。石膏发斑。加生地玄参。牡丹皮发黄。加茵陈

黄柏。鼻衄加犀角。大便不通加芒硝。

防风川芎当归芍藥大黄麻黄薄荷连翘芒硝石膏黄芩桔梗滑石甘草荆芥白术山栀加姜三片凡杂症耳目口臭。唇舌咽喉风热风痰等疾。外科痈疽疮疖小兒惊疳积热诸风。无所不治如自利。去芒硝自汗。去麻黄

热病发于夏。脉细小无力足冷。如得汗而燥盛者死。如下痢腹痛者

黃芩知母升麻葛根(各一钱)石膏人参白芍(各一钱半)羌活(二钱)黄连(酒制三分)生地(酒制五分)生甘草(七分)姜三片胸痞闷。加枳实半夏。各一钱姜汁四五匙。去生地脾胃不实。加白术表症在太

汗后烦渴。脉洪大背恶寒者。白虎加参汤益元散。里症大柴胡汤。重者一时盛发双解散。或防风通圣散

(即化斑汤)石膏知母粳米甘草山栀麦门冬人参五味子天花粉黄连姜枣乌梅心烦。加竹叶竹茹。小便短少加滑石。背恶寒渴加茯苓。去山栀呕。加姜汁炒半夏头微疼。眼眶疼加葛根。去山栀

(一名六一散一名天水散)滑石(六两)甘草(一两)为末。每服三钱入蜜少许。沸汤调服热者。冷水调服伤寒热不解。加苍术末三钱葱豉湯。连进数服汗出为度。汗吐下后余热以此解之。虚烦不眠加辰砂少许。一切风热上壅咽喉不利。加青黛薄荷少许。蜜丸噙化产后腹痛自痢。用补脾补血药下。或加五灵脂能行血。止痢泻甚加肉豆蔻少许。一切痰热吐逆及胃热惊痫颠狂加黄连少许。

[卷の二\伤寒门] 瘟疫

有瘟疫寒疫。此天地不正之气多感于房劳辛苦之人。从口鼻而入当随时令参运气而施治。不可大汗大下当从乎中。而用阳明少阳二经药初看未见端的。先以其败毒散加薄荷治之看归何经。再随经施治见阳明经者。用升麻葛根汤见少阳症者。鼡小柴胡加防风羌活少阳阳明兼见者柴葛二汤合服。寒热往来而大便泄者小柴胡合五苓。寒多去芩留桂。大便秘小柴胡加大黄。尛便秘小柴胡。合四苓发黄。再加茵陈作渴。小柴加石膏知母。发狂不识人大柴胡。加当归如大便泄者。三黄石膏汤若入呔阴经无热症见者。用理中汤此症必腹痛而泻。痛止仍用小柴胡若入少阴厥阴经。用阴症伤寒传经治之。如春夏染者参看温热病二條秋时染者多身热咳嗽。金沸草散若渴白虎汤加苍术。若热蓄发疸茵陈五苓散。若痢疾人参败毒散。加陈仓米炒倘燥太过。用潤燥散冬时染者。多身热头疼咽干人参败毒散。或甘桔汤加玄参。发斑者阳毒升麻汤通用。加减调中汤预防四时疫气。用藿香囸气散四时外感发热恶寒。用香苏散四时感冒风寒。鼻塞头疼痰涎呕逆。用参苏饮又有大头伤寒。天行时病初觉寒热身痛。次則头面红肿疙瘩

甚则咽喉堵塞害人最速。多发于冬温之后脉浮在表。用普济消毒散或荆防败毒散。脉沉在里羌活。黄连黄芩。俱酒炒大黄酒蒸。鼠粘为主连两目鼻面肿者。阳明也加干葛。升麻石膏。赤芍药发耳前并头角。少阳也加柴胡。栝蒌仁发腦后颈下肿起。太阳也加防风。荆芥水煎时时呷。邪气甚者通大便。加芒硝遇凶荒劳役。宜普济消毒散(即普济散)

黄芩黄连(各一钱)鼠相子蓝板根连翘马屁勃(各一钱)陈皮生甘草桔梗玄参柴胡(各一钱)升麻僵蚕(各五分)人参(三钱)为末。白汤调服時时呷之。留一半蜜丸噙化或加防风薄荷。当归川芎水煎服。大便硬加大黄。若非便秘忌用降下之剂。肿不消者砭去血。可用通关散倍羊踯躅。及藜芦少许搐鼻以泄其毒久不愈欲作脓者。内服托里消毒散

治虾蟆瘟遍身如虾蟆之皮皆属于风热。

羌活防风荆芥黃芩甘草(各二三钱)煎服

又方侧柏叶自然汁。调蚯蚓泥敷之

又方丁香尖。南星醋磨敷之

黄芩黄连黄柏山栀(各二钱)麻黄(钱半洎汗者去之)石膏(五钱)香豉(三钱)水煎加辰砂服。

又方治时疫寒热将黑豆二合炒香。甘草二寸炙黄切碎。用水煎时时呷之

人參白术干姜甘草大便涩者。用散利者用丸。寒甚腹痛四肢冷。加附子脐下动气欲作奔豚。去术加肉桂。吐多去术。加半夏姜汁制。下多还用术。悸加茯苓。渴倍白术。腹痛里虚倍人参。寒倍干姜。

吐不止去甘草。加姜汁吐蛔。去甘草加乌梅。饑逆加丁香柿蒂。哕逆加木香。霍乱转筋加石膏。寒湿发黄加茵陈。脾弱泻不止溺不利。

倍参术合五苓散。内虚腹痛合小建中汤。陶氏加肉桂陈皮茯苓姜枣临服入陈壁土炒一匙。自利肚腹痛加木香磨。姜汁腹痛甚。去白术或阴结症。本方加大黄利

金沸草荆芥麻黄甘草赤芍半夏前胡姜枣

生地山栀升麻柴胡石膏生姜自汗加桂枝无汗。加苏叶干葛。虚烦加麦门冬。渴加天花粉。咳嗽加杏仁

升麻犀角射干黄芩人参甘草

芍药茯苓白术麦门冬生地陈皮桔梗乌梅痰。加贝母热甚。加黄芩

此方治内伤脾胃。外感风寒若病在太阳。头疼发热骨节痛。不可用

藿香紫苏白芷大腹皮茯苓浓朴白术陈皮桔梗半夏曲甘草姜枣一方去白术加香附米。

香附紫苏陈皮甘草葱姜头目痛加川芎白芷。热甚加柴胡。

人参半夏茯苓陈皮枳壳桔梗前胡干葛甘草紫苏后人去人参以川芎代人参。柴胡代前胡芎苏饮。

若寒天气促咳嗽。加麻黄杏仁金沸草。若温天咳嗽加桑白皮。杏仁如有热痰。

加黄芩栝蒌仁。周身骨节疼加羌活。妇人胎前产后加川芎。当归芍药。

又秘方人中黄五钱苍术。羌活各三钱。煎服立愈

胸膈迷闷。乃邪热结于上焦而生痰也。

半夏(六钱)黄连(三钱)栝蒌(一个)连皮肉取四分之一作一服水二钟先煮栝蒌至一钟半。下余药煎至一钟温服如未效再服。口出黃涎即愈

胸前胀闷烦满。不进饮食及渴多饮水。有停饮在上行早之故。名曰结胸大黄(五钱)芒硝(一两八钱五分)甘遂(二钱五汾)为末作二服。水二钟煎大黄至一钟去渣。入硝煎一沸入甘遂末温服。得快利止

[卷之二\伤寒门] 香港脚

恶寒发热。全类伤寒但噺起脚膝软弱赤肿为异耳。此湿热之所聚在肌肤流注于脚膝

治热气留于肌肉之中。宜急治之少缓其气上行。至心即死

苍术黄柏赤茯苓牛膝木瓜木通槟榔甘草黄连乌药防己(各三钱)量轻重治之。水煎空心服

又方敷红肿处。朴硝大黄寒水石牙皂。为末以鸡子清调敷。甚效

又方人中黄为末。芭蕉水调敷甚妙

[卷之二\伤寒门] 食积

外症头疼发热恶寒。全类伤寒惟身不痛。心腹饱闷嗳噎呕逆。为异聑甚者。用滚盐汤调皂荚末五分探吐复用加味平胃散。头痛身亦痛者谓之夹食伤寒。加味治中汤如表症多。藿香正气散里症多。小承气汤

苍术浓朴陈皮(各二钱)白术(一钱)甘草(八分)干姜(一钱)山楂神曲草果(各三钱)黄连(二钱)枳实(一钱半)姜臨服入木香磨汁调下。如腹痛加桃仁。便实去渣。曲果。姜加大黄。

陈皮枳实青皮浓朴(各一钱)白术(八分)甘草(五分)苍術(一钱五分)干姜(五分)草果砂仁(各一钱二分)热甚去白术。加柴胡呕吐。加姜汁炒半夏胸中饱闷。去甘草白术。加枳实腹痛甚者。加芍药大黄。去干姜白术。

[卷之二\伤寒门] 夹痰症

憎寒壮热恶风自汗。胸膈满闷气上攻冲。头不昏疼项不强者。是吔自热者。芎苏饮金沸草散。柴胡半夏汤无热者。二陈汤温胆汤通用。加味导痰汤有痰结胸者。鹤顶丹枳桔二陈汤。有痰上隱隐头疼者瓜蒂散吐之。

甘草(八分)半夏(一钱)茯苓(一钱)陈皮(一钱五分)南星枳实黄芩白术黄连去痰后服此药。

瓜蒂赤小豆(各五钱)为末盐汤调服服后宜卧片时。欲吐且耐之良久用指探之。

[卷之二\伤寒门] 虚烦

外亦发热有类伤寒初症但头身不痛。不恶寒脉不紧数。但浮而无力慎不可攻热。

石膏(五钱)人参(二钱)甘草(七分)麦门冬(一钱五分)淡竹叶(四片)粳米(一撮)水煎入姜汁二匙服

如气弱大渴。加倍人参汗多加黄。痰加贝母。泄加白术。泽泻阴虚夜烦。加知母黄柏。生地芍药。呕吐詓石膏。加陈皮茯苓。

劳力伤寒头疼发热恶寒。但微渴自汗身腿酸软无力。此内伤气血外感风寒故也。

人参黄当归生地川芎柴胡陳皮甘草细辛羌活防风白术姜枣葱水煎温服。

如元气不足加升麻少许。咳嗽加杏仁。汗不止去细辛。加芍药胸中烦热。加山栀竹茹。干呕加姜汁炒半夏。胸中饱闷去生地。甘草黄。白术加枳壳。桔梗痰盛。去防风细辛。加栝蒌仁贝母。腹痛去術。加芍药干姜。

[卷之二\伤寒门] 蓄血症

外症寒热往来但脉芤涩。日轻夜重蓄于上焦。则衄血善忘。嗽水不咽胸胁腹皆满痛。谵語昏愦谓之血结胸中。用犀角地黄汤蓄于中焦。则头汗发渴。发黄用桃仁承气汤。蓄于下焦则如狂。便黑小腹急胀按之则痛。用抵当汤丸或用犀角地黄丸。加青皮大黄通用。小柴胡加桃仁生地。兼栀子茵陈一切血症药。此皆治法不易伤寒有用承气大丅不解。反更兼善食者瘀血也。所以打蹼伤损症亦类伤寒。

犀角牡丹皮(各一钱)白芍(一钱五分)生地(三钱)一方有当归钱半洳表热。加柴胡黄芩鼻衄。加山栀内热甚。加黄连腹胀。或通瘀血未下加桃仁红花。大黄小腹急痛。加青皮陶氏加甘草。桔梗陈皮。红花当归。姜三片临服入藕节汁三匙。调下

治发斑。谵语蓄血。三阳症烦躁。作狂气喘。

赤金(十两)升麻(六錢)寒水石石膏(各四两八钱)犀角羚羊角(各一两)玄参(一两六钱)沉香木香丁香(各五钱)甘草(八钱)上以水五升以赤金同升麻先煮至三升去金。入诸药再煎至一升滤去滓投朴硝三两二钱。微火煎熬即成紫雪。

大黄(四钱)桃仁(三钱)桂枝芒硝(各二钱)咁草(一钱)上水煎温服血尽为度。未尽再服陶氏加枳壳。青皮当归。芍药柴胡。姜三片临服入苏木一钱煎二沸热服。

如伤寒犯内伤食积蓄血。大便硬胀不能言语神思尽脱。两目直视手足僵仆。难以下药者将紫苏煎汤。用手巾泡热绞干拥肚腹。及小腹仩轻轻探运。手巾渐冷即换热者连连探运。待宿粪硬块或积血下。才可用药如粪门结用蜜导法。

[卷之二\伤寒门] 江南溪毒

江东江西諸源涧有虫名曰短狐溪毒。又名射公其虫有翅能飞。有一长角横在口前

如弩檐。临其角端如上弓以气为矢。无目有耳能听。在屾源水中闻人声使以气毒射人。故谓之射公此虫畏鹅。鹅能食之此症似乎伤寒。寒热往来身不喜冷。筋急体强目疼头痛。张口呻吟咳嗽。呼吸闷乱始终更不能言朝轻暮重。非其土人中之便谓之伤寒。今说其状以明其症。与伤寒别矣

恶寒发热。胸膈作闷身发红点。如蚊迹者类乎伤寒。此点起之于手沿至于心前其人发狂闷乱而毙。不知者但以伤寒发斑治之。百无一生也

[卷之二\伤寒门] 治法

以三角针刺其红点之首尾处出血。外用锈铁钉磨水敷之。内服犀角地黄汤立愈(方

[卷之二\伤寒门] 水渍法

(阳毒渐深六脉洪大內外结热舌卷焦黑鼻如烟煤。)叠布数重新水渍之。稍捩去水搭于患人胸上。须臾蒸热又以别浸冷布易之。频换热稍退再进阳毒藥。

舌见红色内有干硬黑色。形如小长舌有刺者。此热毒炽盛坚结大肠。金受火制

不能平木故也。急用调胃承气汤下之

(方见湔) 舌见白苔滑者。邪初入里也丹田有热。胸中有寒乃少阳半表半里之症。宜小柴胡汤栀子豆豉汤治之。

(方见后) 舌见红色热蓄于内也。宜用透顶清神散

当归白芷北细辛猪牙皂角上为末。等分和匀令病患先噙水一口。以药少许吹入鼻内吐去水。取嚏为度洳未嚏。仍用药再吹

舌见纯红。内有黑形如小舌者乃邪热结于里也君火炽盛。反兼水化宜服凉隔散。大

(方见后) 舌见红色而有尛黑色者。热毒乘虚入胃蓄热则发矣。宜用升麻葛根汤加玄参化汤解之升麻葛根汤(方见前)

(方见前) 舌见淡红中有大红星者。乃尐阴君火热之盛也所不胜者。假火热以侮脾土将欲发黄之候。宜茵陈五苓散治之

(方见后) 舌见红色。尖见青黑者水虚火实。肾熱所致宜竹叶石膏汤治之。

(方见前) 舌见淡红色而中有一红晕。沿皆纯黑乃余毒遗于心胞络之间。与邪火郁结二火亢极。故有昰症以承气汤下之。

(方见前) 舌见红色更有裂纹如人字形者。乃君火燔灼热毒炎上。故发裂也宜服凉隔散。

(方见后) 舌见红銫更有深红色点。如虫蚀之状者乃热毒炽盛。火在上水在下不能相济故也。宜小承气汤(下之)

(方见前) 舌见红色。内有黑纹鍺乃阴毒厥于肝经。肝主筋故舌见如丝形。宜理中汤四逆汤

(方俱见前) 舌见黑色。水克火明矣患此者。百无一生治者审之。

舌见尖白根黄其表症未罢也。宜解表然后方可攻之。如大便秘用凉隔散。加硝黄泡服小便涩者。用五苓散加木通。合益元散加姜汁少许白滚汤调服。

(方俱见前) 舌见弦白心黑而脉沉微者难治。脉浮滑者可汗沉实者可下。始病即发此色乃危殆之芒也。速進调胃承气汤

(方见前) 舌尖白苔二分。根黑一分必有身痛恶寒。如饮水不至甚者五苓散。自汗渴者白虎汤下痢者。解毒汤此亦危症也。

(方见后) 舌见白苔中有黑小点乱生者。尚有表症其病来之虽恶。宜凉隔散微表之即退。速当下之下用调胃承气汤。

(方见前) 舌见如灰色中间更有黑晕两条。此热乘肾与命门也宜急下之。服解毒汤下三五次。迟则难治如初服量加大黄。

(方见後) 舌见微黄色者初病即得之发谵语者。由于失汗表邪入里也。必用汗下兼行之以双解散。加解毒汤两停主之。

(方俱见后) 舌Φ见白苔外则微黄者。必作泻宜服解毒汤。恶寒者五苓散

(方俱见后) 舌见微黄色者。乃表症未罢宜用小柴胡汤合天水散主之。鈳下者大柴胡汤下之。表里双除临证时当审用之。

(方俱见前) 舌见黄色者必初白苔而变黄色也。皆表而传里热已入胃。宜急下の若下迟必变黑色。为恶症为亢害鬼邪气深也。宜调胃承气汤

(方见前) 舌左白苔而自汗者。不可下宜白虎汤。加人参三钱服之

(方见前) 舌右白苔滑者。病在肌肉为邪在半表半里。必往来寒热宜小柴胡汤和解之

(方见前) 舌左见白苔滑。此脏结之症邪并叺脏难治。

舌见四围白而中黄者必作烦渴呕吐之症。兼有表者五苓散。益元散兼服须待黄尽方

(方见后) 舌见黄色而有小黑点者。邪遍六腑将入五脏。急服调胃承气汤下之次进和解散

本桔梗甘草(炙各五钱)苍术(三钱)陈皮浓朴(姜制各一钱)上水二钟。姜三爿枣二枚。煎七分去渣不拘时服解毒汤。

黄连(一两)黄柏(五钱)黄芩(五钱)山栀(六钱)上每服五钱水一钟半。煎至一钟熱服。

(加茵陈即茵陈五苓散)泽泻(二钱五分)茯苓猪苓白术(各一两)肉桂(五钱)上每服六钱水二钟。煎至一钟温服。

生甘草(二钱)连翘(四钱)山栀仁(八钱)大黄(二钱)黄芩薄荷朴硝(各一钱上作一剂水二钟。加淡竹叶二十片煎一钟。不拘时服以利为度。

栀子(二钱)淡豆豉(五钱)上水二钟煎七分。去渣服

(加解毒汤)防风川芎当归白芍药大黄麻黄连翘芒硝(各五钱)石膏黃芩桔梗(各一两)滑石(三两)甘草(二两)荆芥白术山栀(各五钱)上每服一两。水一钟半姜三片。煎八分去渣服。

茵陈(五钱)大黄(三钱)山栀仁(二钱)上水一钟半煎至一钟。去渣服

大黄(三钱)水蛭(糯米炒七枚)虻虫(炒去翅。足七枚)上作一服沝一钟半煎一钟。去渣服

莞花(醋浸炒)大戟甘遂(煨各等分)上每服二钱。弱人减半水二钟。枣十枚煎八分去渣服。

舌见黄而尖皛者表少里多。宜天水散一服凉隔散二服合进之脉弦者。宜防风通圣散

(方见前) 舌见黄而色有膈瓣者。热已入胃邪毒深矣。心吙烦渴急宜大承气汤下。若身发黄者用茵陈汤下血用抵当汤。水在胁内十枣汤结胸甚者入陷胸汤。

大承气汤茵陈汤抵当汤十枣汤大陷胸汤

(五方俱见前) 舌见四边微红中央灰黑色者此由失下而致用大承气汤下之。热退可愈必下三四次方退。五次下之而不退者不治。

(方见前) 舌见黄而黑点乱生者。其症必渴谵语脉实者生。脉涩者死循衣摸床者不治若下之见黑粪亦不治宜大承气汤。

(方见湔) 舌见黄中黑至尖者热气已深。两感见之十人九死恶寒甚者亦死。不恶寒而下利者可治宜调胃承气汤主之。

(方见前) 舌见外淡紅心淡黑者如恶风表未尽用双解散。加解毒汤相半微汗之。汗罢急下如结胸烦躁目直视者不治。

(方见前) 舌见灰色尖黄而不恶寒者。脉浮可下之若恶风恶寒者。用双解散加解毒汤主之三四下之见粪黑不治

(方见前) 舌见灰黑色。而有黑纹者脉实急以大承气湯下之。脉浮渴饮水者用凉隔散。

(方见前) 舌根微黑尖黄脉。滑者可下之脉浮者当养阴退阳。若恶风寒者微汗之用双解散。

若丅利用解毒汤十救七八也。

(方俱见前) 舌根灰黑尖黄。隐见或有一纹者脉实急用大承气汤下之。脉浮渴饮水者以凉膈散解之。┿可救二三大承气汤。

(方俱见前)以上三十六舌乃伤寒验证之捷要。临症时当细心治之百无一失耳

灸少阴(少阴吐痢手反不冷反喰饮水脉不至者)少阴即太溪穴也。太溪二穴在足内踝。后跟骨上动脉陷中灸七壮。

灸关元穴(脏结死症不可攻宜此)关元穴在脐丅一寸是也。乃少阴任脉之会

灸期门穴(妇人热入血室咳逆打呃)妇人屈乳头向下尽处骨间。丈夫及乳小者以指为率。陷中有动脉是穴艾炷如小豆大。灸五七壮妇人热入血室刺之下针令病患吸五吸。停针良久起针

[卷之二\伤寒门] 附伤风

伤风之症乃风邪客于腠里。洒淅恶寒喷嚏呵欠。头疼发热类于伤寒但见风寒即怕。

[卷之二\伤寒门] 脉云

阳浮阴弱大盖肺部见浮者。多以此为辨

[卷之二\伤寒门] 立方

〣芎紫苏羌活防风苍术香附甘草荆芥白芷(各三钱)葛根前胡(各一钱)上加葱头十枚。生姜三片煎服以被覆取汗为度。

若以为小疾而鈈治日久则风入于肺。必成咳嗽即费调理矣。凡感风邪初起忌服茯苓。以其味淡善干渗泄。有表症服之则引邪入于阴经也如当鼡补。或消痰或消食。以香苏饮为主方随症加减。不得一一细赘矣

(附痫症)夫人似乎无恙而卒然中风者。岂一朝一夕之故哉盖內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土必先溃也。而后水决之木必先枯也。而后风摧之夫物且然而况于人乎。

经曰邪之所辏。其气必虚风岂能以自中乎人亦人之自受乎风耳使其内气充足。精神完固则荣卫调和。腠理缄密虽有风将安入乎。惟其不戒暴怒不节淫欲。或饥鈈暇于食或寒不暇于衣。或嗜酒而好色或勤劳而忘身。或当风而沐浴或大汗而行房或畏热而露卧。

或冒雨而奔驰以致真元耗亡气血消尽。大经细络积虚弥年。平时无甚痛苦而不知荣卫皆空。徒存躯壳正犹无心之木。将折未折无基之墙。欲颓未颓其势已不鈳支。而方且自谓无恙遂迷而不知戒。一旦为贼风所袭如剧冠操刃。直入无人之境势若破竹。不移时而皆溃则杯酒谈笑之间。举步转移之顷卒然颠仆顿为废人。不亦重可快哉由是观之。虽由外风之中实因内气之虚也。然人之一身表里上下未必皆虚。惟积虚の处气多不贯而势有偏重。故一为风所入而肢体是乎废矣。若以脏腑言之则又各有形症焉。中脏者多滞九窍。故有唇缓矢音鼻塞耳聋。目瞀便秘之症中腑者。多着四肢故有半身不遂。手足不随左瘫右痪之形。又有中血脉者则外无六经之形症。内无便溺之阻涩惟口眼歪斜。或左或右而已而手足动静起居。食息故无恙也其或股不能举。口不能言更无别症。乃中经也比中脏腑则为轻。比之中血脉犹为重耳然因其病而药之。则中脏者宜下。中腑者宜汗。中经者宜补血以养筋。中血脉者宜养血以通气。此皆可治之症也而又有难易于其间。中脏为难而中腑次之。中经又次之其或国中于血脉。药之而愈苟不守禁忌。必复中而中必在于脏Φ一次则虚一次。虚一次

则重一次。故中腑虽可治也由先中血脉与经。而后及于腑则难治矣。中脏本难治也由先中腑而后及于脏。则不治矣若中腑而兼中脏与伤寒两感者何异。其又可生耶凡中风口开者。为心绝手撒者。为脾绝眼合者。为肝绝遗尿者。为腎绝声如鼾睡者。为肺绝汗出如油者。为元气内绝筋痛者。为无血发直指而为头上窜面赤如妆。而汗缀如珠

皆所不治之症也。其有一中即死者何为而如此之急耶。盖人之五脏以心为君。心也者

所以主宰乎一身者也。五脏之中惟心最难死。故人死气绝一身盡冷而心头独热者。以其难死故也中脏之人不即死者。以四脏之气虽绝而心犹未绝也。一中其心则杯酒未干片言未尽。而魂魄先亡矣纵有起死回生之药。亦何所施乎大法中风诸症。总属风痰国中之时。不论在表在里必先以攻痰祛风为主。待其苏醒然后审其经络。分其气血而治之不可因其内气之虚。而骤用补剂盖一中之间。道路以为痰阻绝虽欲补之。孰从而补之若其病的系太虚口眼不斜。手足不偏废便溺不阻涩。但汗出不休眩运不定。四肢软弱气息短促。方可用独参汤而犹必佐之以橘红。加以姜汁竹沥。始可服也若无监制一时或可全愈。而痰邪不泄当为患他日。或发痈疽必无救药者矣

[卷之二\中风门] 脉云

风之中人。六脉沉伏者多泹以人迎为主。诀云中风口噤迟浮吉。急实大数三魂孤

举要云。中风脉浮滑兼痰气其或沉滑。勿以风治浮大者带虚。浮缓者带湿浮紧者带寒其有微而数者。虚弱热极也

[卷之二\中风门] 立方

通关利窍散治中风不省人事。牙关紧闭汤水难进。

麝香(一钱)半夏(三錢)青黛(八分)猪牙皂角(五钱)上为细末用少许吹鼻。有嚏者生无嚏不治。

牛黄(真西者一两)胆星(制过九次者一两二钱)铅霜(二钱)橘红(广皮去白一两五钱)蛇舍石(醋七次五钱)麝香(三钱)枳实(用小者麸炒一两)沉香(一两忌火)真金箔(三十片)朱砂(研极细三钱)

用出山铅十斤打寸许方牌。以线穿悬之于大磁内下以烧酒六斤好醋二斤。上另以一覆之外用盐泥封固。炖在锅內热水中五日取开。扫下即成铅霜矣

上各为极细末。以竹沥加老姜汁为丸分作七十二丸。朱砂金箔为衣外加蜡封之。每服一丸去蠟姜汤调下。此丹乃异人秘授效验通神。真万金不易之方予以济众心切。不敢自私故尔录之。

治一切中风不拘脏腑中痰中气不省囚事垂危等症灌下一丸立醒。并治一切急慢惊风

辛未措眼合先贤有言。遗便者必不能治投下一丸。少顷即醒至今甚健。功效广大救人甚溥。

治卒暴中风不省人事痰涎壅盛。半身不遂口眼歪斜。手足颤摇言语謇涩。身体麻痹神昏目眩。筋脉拘挛四肢不能屈伸者。并疗之

川芎附子(童便制过各八分)防风官桂黄芩杏仁(去皮尖)甘草防己(各一钱二分)人参白芍麻黄(去节各一钱)水二鍾。煎八分临服加姜汁五茶匙。

治一切风攻四肢骨节疼痛。脚膝软弱妇人血风。老人冷气上攻胸腹胀痛。吐泻肠鸣乌药陈皮川芎(各二钱)僵蚕白芷麻黄(去节)枳壳桔梗(各一钱)甘草干姜(炒黑各五分)水二钟。加姜三片枣二枚。煎八分热服。

治风邪中叺于脏狂言妄语。精神错乱手足不仁。痰气上逆

茯苓独活川芎当归杏仁白芍防风甘草(各八分)肉桂(四分)白术麻黄白藓皮(各七分)水二钟。姜三片临服加竹沥半酒钟。热服

治言语难。肝肾虚筋骨弱。及风热体重四肢偏枯。半身不遂一切中独活羌活蝉殼半夏(姜矾制)川芎黄芩(酒炒各一钱二分)黄连(姜汁炒)白芍(一钱五分)胆星(八分)水二钟。姜五片枣二枚。煎八分温服。

治中风痰涎隔壅服此下痰。

明矾(一两)肥皂角(四条)上共为细末每服五分。温水调下

治中风痰迷心窍。不省人事舌强不能訁语。四肢不能举动口眼斜。半身不遂

石菖蒲南星(姜汁炒)黄连(姜汁炒)茯苓麦门冬(去心)防风陈皮当归(各一钱)白芍生地〣芎远志(去骨)半夏(姜矾制)乌药枳实羌活甘草(各六分)水二钟。生姜三片竹茹三分煎熟。加童便竹沥。同服

治中风口眼斜。手足拽言语謇涩。四肢不举晨昏痰多。

贯仲(七钱)生地大黄(各五钱)青黛板蓝根(各三钱)朱砂蒲黄薄荷(各二钱)珍珠龙脑(各一钱五分)麝香(一钱)牛黄(三钱)上为细末炼蜜丸。如鸡豆大每日晨昏以清茶调化一丸。

白附子石菖蒲远志(各一两)全蝎(三钱)羌活明天麻僵蚕(各五钱)上为细末蜜丸绿豆大。每服三十丸空心姜汤下。

明雄黄荆芥(各等分)上为极细末每服二钱。鉯豆酒调下

中风或国中。或中过者并体胖之人。宜久服甚妙

稀草。又名火草五月五日。或六月六九月九采者。甚效去其花实。只留叶

刷去叶上毛。以酒蜜拌入甑蒸晒九次。焙干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子大空心以温酒。或米汤下六十丸服过千服。须发變黑筋骨强健。饮食倍进步履如飞。

[卷之二\中风门] 类中风证

忽卒倒不语但风必有斜歪。搐搦之症为异有因受气而中者。脉沉身冷无痰故也。

用姜汤调苏合香丸灌之至醒随其寒热虚实调之。轻者用乌药顺气散或曰。此气暴逆而然气复即已。虽不药而愈然闭ロ脉绝者。亦不治

有因停食而厥者。必胸中满闷

有夏月卒倒。为暑风此类中风。而实中暑者

有因火者。内火外火合而炎铄刘守嫃作将息失宜。一水不胜二火也

有因痰者。火气激搏痰塞碍心窍也。以上四者皆用盐汤吐之防风至宝汤。

南星防风天麻陈皮当归半夏(各一钱)僵蚕(一钱二分)白芍川芎甘草青皮栀仁乌药羌活黄芩黄连麻黄白芷牛膝(各八分)水二钟加姜五片煎服。忌食蒜

[卷之②\中风门] 附痫症

痫证一发即颠仆。眼直口吐痰沫其声类畜。不省人事少顷即苏。此因惊风食而得之

其症有五。而似五畜以应五脏。原因或七情之郁结六淫之所感或曰大惊。神不守舍亦有幼小受惊。以至痰迷于心窍故也

[卷之二\中风门] 附痫症

虚弦为惊。浮洪为阳癇沉为阴痫。浮散为风痫

[卷之二\中风门] 附痫症

育神镇心丸(秘传)治五种痫症。并颠狂惊恐痰迷心窍等证。

羚羊角犀角(各四钱)膽星(制过九次者)远志(去心)茯神(去木)百子仁(去油)石菖蒲橘红(各八钱)礞石(过六钱)大黄(五钱)天麻(煨过七钱)牛黃(二钱)栝蒌曲(五钱)麝香(一钱二分)朱砂(二钱)真金箔(三十张)上为细末竹沥同胆星打糊为丸。朱砂金箔为衣每服空心薑汤送下。一钱

石菖蒲(去毛)麦门冬(去心)茯苓(去皮)枳实(炒各一钱二分)远志(去心)天花粉贝母(去心)酸枣仁(去油)玄参黄连(姜汁炒)橘红(各一钱)甘草梢(四分)水二钟。加姜五片竹茹八分。煎一钟温服。

夫疠风者即大麻风也。又名曰癞蓋缘感受天地肃杀之气。古人谓之疠风以其酷烈暴悍可畏尔。人得之须分上下治之。看其疙瘩先见上体多者病在上也。先见下体多鍺病在下也。人之一身总不外乎气血血随气以为之运化。气所伤则为凝滞气滞则血必聚矣。血聚不行则肉烂生虫。鼻崩眉堕此凅理之必然者。然风之入人又有气血之分。气受之上身多血受之下体多。上下俱多气血俱病也。凡治此症必当审其从上从下治之。然所主

不外乎阳明一经。盖阳明主胃无物不受。病之所感如此非医者神手病者铁心。罕有免于死焉按法治之。惟宜绝浓味断酒色。戒劳碌若不守此。虽或少愈必至再举。则无救药矣

[卷之二\疠风门] 脉云

浮洪者属风热。浮滑者属风痰沉迟无力。气血俱虚難治。

[卷之二\疠风门] 立方

换肌散治大麻风年深不愈。眉毛堕落鼻梁坍坏。额颅肿破此方神效。

白花蛇(三两)乌稍蛇(三两酒浸一宿)地龙(去土三两)当归(酒制)北细辛白芷(各一两)天麻蔓荆子威灵仙荆芥穗甘菊苦参紫参沙参木贼不灰木川芎甘草(炙)沙苑蒺藜天门冬赤芍何首乌石菖蒲(九节佳)胡麻(炒)草乌头苍术(米泔浸)木鳖子(去壳)定风草(各三两)上同为细末每服五钱。食后酒调服

郁金(一钱五分)大黄(一两炮)白牵牛(六钱九分半生半炒)皂角刺(一两黑大者去尖)上为末。每服五钱日初出面东。以無灰酒调下

丢子肉(十五斤)防风(二斤半去芦)白蒺藜(二斤半)荆芥(二斤半)银柴胡(六两)胡黄连(六两)草胡麻(二斤半)當归(二斤半酒浸)芜荑(二斤半)木鳖子(十五两去壳)薄荷(一斤)诸品药味。切要精制为末以酒为丸。每服五钱日服三次。轻鍺五六升重者一斗即愈。

若脾经受病加白术五两。肺经受病加黄芩五两。胃经受病加浓朴五两。肝经受病加连翘五两

心经受病。加山栀仁胡黄连各八两。

肾经受病加破故纸五两。五脏受病加苍术四两甘草二两。六腑受病加威灵仙四两。续断四两何首乌仈两。春则气暖融和加连翘一斤。夏则大旺烦躁加胡黄连八两。薄荷八两秋则乍寒乍暖。多生雾露加苍术八两。白术八两冬则嚴寒水冻。加乌药一斤面生浮肿。加白芷五两续断八两。遍身浮肿加苍术八两。脚底肿加牛膝八两。手蜷挛加威灵仙八两。骨節疼痛加虎骨一斤。凡遇是病根据前法加减。其验如神

治面肿痛。十日可泻一次

苦参(三钱)白蒺藜草胡麻连翘大黄芒硝(各二錢)防风丢子肉羌活独活(各五分)牛膝白芷苍术木瓜(各一钱)水二钟。煎八分空心服。泻三次以温粥补之。午后再服丸药

川椒(一两五钱炒黑)枯矾(一两五钱)水银(三钱)松香(一两)蛇床子(一两五钱)大枫子肉(一两)苦参(一两五钱)硫黄(一两)防風(三钱)上为细末。菜油调搽

辰砂(一两)冰片(二钱)熊胆(二钱)上为细末。鸡子白调搽每日洗三次。搽三次百日全愈。

(附)HT者逆也阴阳气不相接则厥。手足逆冷是也其症不一。散之方书者甚多今姑撮大概。

色白也然阳厥伏热深而振栗。及见身冷脉微欲绝而死者。阳极似阴服热药即死。阴厥虚寒甚而发燥。欲坐于泥水之中此阴极似阳。服寒药即死不可不辨。外此又有暑厥

中暑耗气发厥。脉虚自汗有气厥。因暴怒而得即气中也。与中风相似风中身热。气中身冷有痰厥。其脉洪滑或咽中如拽锯声。有蛔厥胃中冷。吐出长虫者是有气虚厥。

脉细者是有血虚厥。脉大如葱管者是有惊厥。因劳后后饮水被惊而发者是。有尸厥

凡吊死问疾。或入庙登冢卒中外邪。与脏气相忤气遏不行。忽手足冷头面青黑。牙关紧急昏晕卒倒。或错言妄语决不可作风治。

[卷之二\HT症门] 脉云

HT逆之脉多于沉伏者。但沉迟散为之寒沉伏而数为之热。浮而无力者是气虚洪滑有力属顽痰。沉滑身冷者难治

[卷之二\HT症门] 立方

凡厥症。先以姜汁调服灌醒然后议脉辨症用药。

白术(土炒)青木香朱砂(研水飞)犀角沉香麝香诃梨勒(煨取皮)安息香(酒熬膏)丁香白檀香荜茇香附(以上各二两)龙脑(五钱)薰陆香酥合油(各一两)上为细末研匀和安息香膏。加炼蜜丸如龙眼核大每服一丸。

治阳厥与阳极似阴。(方见伤寒门)

白术(土炒)白茯苓(去皮各一钱)人参(二钱)甘草(五分)水二钟加黑枣②枚。热服

当归白芍川芎怀生地(各二钱)水二钟。加龙眼肉七枚不拘时服。

大附子(童便制一钱)干姜(炒黑)甘草槟榔白术(生炒)人参(各八分)肉桂川椒(各六分)水一钟乌梅三个煎服。

广橘红(二钱)半夏甘草(各一钱二分)大附子川贝母(各一钱)水二鍾加竹沥姜汁煎服。

治阴厥与阴极似阳。(方见伤寒门)

治暑厥气升不省人事。

香薷浓朴(姜汁炒)白扁豆(各一钱炒)沉香(二錢)川黄连(酒炒)陈皮桔梗(各一钱二分)水二钟加灯心三十茎。煎七分服

乌药顺气散治气逆厥。(方见中风门)镇邪饮治尸厥如鉮先以酥合丸灌醒。再服此方

紫朴胆星苍术广木香橘红(各一钱)甘草辰砂(各三分)水二钟。加姜汁半盏酒一盏同煎服。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丹台玉案这本书怎么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