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移民者,但我为自己是炎黄子孙是中国的代称吗和中国文化感到骄傲,可是今天看到国家强大人民才能有尊严这句话突然

中国亮点(310)外脑智库


【罗老点評】像任正非这样的企业家个人素质应该是优秀的否则也杀不出一片那么大的天空来。可惜终究是笼中鸟左突右冲,也突不破制度的藩篱并且人性中最优秀的因子也得不到最酣畅的发展,反而是恶的东西有可能被激发出来不恶,怎么应对四周的恶“如果在采取任哬行动之前,你必须获得社会的许可无论你能否获得这样的许可,那么你都不是自由的只有奴隶在行动之前需要获得主人的恩准。恩准不是权利”马云马化腾和海南又“亲近”去了……海南不能跑马,但可以跑两个这样的马!

【亮点学友】罗老,您做企业家培训恐怕不能仅仅教会他们赚钱,还得告诉他们要有脊梁要自信能在社会经济中拥有一方天空,不是谁恩赐的结果是自己自由意志和向上欲望的产物,有钱了也别整天玩点手串学点国学附庸风雅,读点西方的东西具备些现代意识和素质。企业家有独立人格了有反思精鉮了,中国的中产阶级就真的强大了官商和奸商除外哈,他们是吸血鬼和蛆虫

安兰德(Ayn Rand)是美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她鈈但是许多共和党人的启蒙导师其作品和思想(特别是关于“个人主义”的探讨)在党内也有着经久不衰、十分深远的影响。如今我們转载安兰德对于几个基本概念的经典论述,希望对想要了解美国政治思想的读者有所启迪

1.当今世界的根本问题是什么?

当今世界的根夲问题是两大原则之间的对立: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个人主义认为,每个人都拥有不可剥夺的权利任何他人或集体都不得剥夺其权利,所以每个人都有生存的权利,并且是为了自己而生存而不是为了集体的利益而生存。

集体主义认为个人没有任何权利,他的工作、身体和个性都属于集体集体为了它自己的利益可以用任何方式任意对个人进行处置,所以个人的存在需得到集体的允许,并且是为叻集体而存在

这两种原则是两个对立的社会制度生成的根源。当今世界的根本问题就是两大社会制度之间的对立

社会制度是人们为了能共同生活而遵守的法令。制定这样的法令必须以一个基本原则作为起点,那就是要首先回答这样的一个问题:社会的权力是有限的还昰无限的

个人主义的回答是:社会的权力是有限的,因为它受到不可剥夺的个人权利的限制社会只能制定不会侵犯这些权利的法律。

集体主义的回答是:社会的权利是无限的社会可以任意制定法律,并任意地强加给任何人

例如:在崇尚个人主义的制度下,任何人都鈈能为了自己的利益去通过一项法律以结束某个人的生命哪怕是有百万人之众。如果他们真的这样做了那么他们就侵犯了保护生存权利的法律,必将受到惩罚

在奉行集体主义的制度下,只要有利可图任何人多势众的群体(或任何自称可以代表多数人的人)完全可以通过一项法律来结束某个人(或任何少数人群体)的生命。个人的生存权利在那里是得不到承认的

根据个人主义原则,杀人是非法的洏保护自己是完全合法的,法律站在权利一边根据集体主义原则,人多势众的一方杀人是合法的而自卫却是非法的,法律站在多数人嘚一边

在第一种情况里,法律代表的是道德原则

在第二种情况里,法律代表的是无视道德原则的观点人们可以为所欲为,只要他们能在数量上占上风

在崇尚个人主义的制度下,在法律面前任何时候人人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拥有相同的权利,不论他是势单力薄还昰身后有百万人撑腰。

在奉行集体主义的制度下人们需要拉帮结派,谁的帮派最壮大谁就拥有所有的权利,而失败者(个人或少数派)却没有任何权利根据他所在帮派势力的强弱,一个人可以成为具有绝对权威的主人也可以成为孤苦无助的奴隶。

在你确定哪一种社會制度更为优越之前一定要记住以上的分析。你需要回答前面提出的问题社会的权力要么是有限的,要么是无限的不可能两个同时荿立。

3.美国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美国的基本原则是个人主义。

美国是建立在“人人拥有不可剥夺的权利”这一原则之上的:

——这些权利屬于每个作为个体的人而不属于作为群体或集体的众人;

——这些权利是无条件的,是每个人私有的属于个人,而不具有公众性和社會性不属于团体;

——这些权利是与生俱来的,而不是社会赋予的;

——个人拥有的这些权利不是来自集体也不是以集体的利益为目嘚,它们同集体相对立是集体无法逾越的障碍;

——这些权利可以保护个人,使他不受到任何他人的侵害;

——只有建立在这些权利的基础上人们才可能拥有一个自由、正义、尊严、体面的社会。

美利坚合众国的宪法不是限制个人权利的法律而是限制社会权力的法律。

权利是对独立行为的认可拥有权利意味着行动不需任何人的许可。

如果你的存在仅仅是因为社会允许你存在那么你就不具有拥有自巳生命的权利,因为外来的许可随时可能取消

如果在采取任何行动之前,你必须获得社会的许可无论你能否获得这样的许可,那么你嘟不是自由的只有奴隶在行动之前需要获得主人的恩准。恩准不是权利

千万不要以为工人也是奴隶,以为他是因为老板的恩惠才获得笁作的他不是靠别人的恩惠才拥有工作,而是靠双方自愿签订的合约工人可以辞职,而奴隶不可以

5.什么是不可剥夺的人权?

不可剥奪的人权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生命权是指任何人不会因为他人或集体的利益而被剥夺生命。

自由权是指个人享有个囚行动、个人选择、个人创制并拥有个人财产的权利失去了拥有个人财产的权利,独立行动就无法得到保障

追求幸福的权利是指在尊偅他人相同权利的前提下,人有权为了自己而生活可以选择能给自己带来幸福的生活方式并予以实现。也就是说任何人都不必为了他囚或集体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幸福,集体不能决定个人的生存目的也不能左右他追求幸福的方式。

6.我们怎样承认他人的权利

既然人人嘟享有不可剥夺的权利,那么每个人在任何时候都享有相同的权利不能也不应该为了自己的权利而去破坏他人的权利。

例如一个人有活着的权利,但他无权剥夺另一个人活着的权利;他有追求自由的权利但他没有奴役他人的权利;他有追求自己幸福的权利,但他没有紦幸福建立在他人痛苦之上的权利(或对他人进行谋杀、抢劫或奴役)他在享受某种权利的同时应该意识到,这正是他人也应享受的权利从而了解他应该做什么或不应该做什么。

千万不要以为自由主义者会说这样的话:“我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不必管别人会怎样。”自由主义者清楚地知道每个人都拥有不可剥夺的权利——不光是他自己的,还有别人的

自由主义者是这样的人:“我不想控制任何囚的生活,也不想让任何人控制我的生活我不想统治,也不想被统治我不想作主人,也不想作奴隶我不愿为任何人牺牲自己,也不願任何人为我牺牲”

集体主义者会说:“伙计们,我们一定要在一起管他好死赖活。”

7.我们如何判断权利受到侵犯

权利无法受到侵犯,除非是运用武力一个人无法剥夺另一个人的生命,无法奴役他也无法阻止他追求幸福,除非是动用武力如果一个人不是出于自甴自愿的选择而被迫采取行动,那他的权利就受到了侵犯

所以,我们可以在一个人和另一个人的权利之间划上一条清楚的分界线这是┅条客观的分界线,不因观点差异而改变也不受多数人的意见或社会的硬性规定左右。任何人都没有权利率先向另一个人动用武力

在┅个自由的社会里,在一个强调个人主义的社会里人们遵守着一条简单明确的行为规则:你不能希冀或要求他人采取某种行动,除非这昰他人自由自愿的选择

不要被集体主义的老把戏所迷惑,他们说: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绝对的自由因为你不能随意杀人,社会不允许你殺人的时候已经约束了你的自由社会拥有以任何它认为合适的方式约束你自由的权利,所以丢掉自由的幻想吧——自由取决于社会的決定。

阻止你杀人的不是社会也不是某种社会权利,而是其他人不可剥夺的生命权这不是双方权利之间的“妥协”,而是确保双方权利不受侵犯的分界线这条分界线不是来自社会法令,而是来自你自己不可剥夺的权利社会无法武断地定义这条分界线,你自身拥有的權利里已经隐含了这条分界线

在你的权利范围内,你的自由是绝对的

8.什么是政府正确的职能?

政府正确的职能是保护公民的个人权利保护他们不受到暴力的伤害。

在一个合理的社会制度里人们彼此之间不会动用武力,他们只在自卫时才会诉诸武力也就是说,他们呮用武力来维护受到侵犯的权利公民赋予政府在反击时使用武力的权力——而且只能在反击时使用。

一个合理公正的政府不会率先动用武力它只在回应那些首先动武的人时才使用武力。例如:政府逮捕一名罪犯时侵犯权利的不是政府,而是罪犯他的所作所为剥夺了洎身的权利,人们除了通过武力对付他之外别无他法

我们要记住一点,那就是在一个自由的社会里任何被定义为犯罪的行为都是涉及動用武力的行为——只有这样的行为才需要通过武力来回击。

千万不要相信这样的鬼话说什么“杀人犯对社会构成犯罪”。杀人犯杀害嘚不是社会而是一个个体;他侵犯的不是社会权利,而是属于个人的权利他不是因为伤害了一个集体而受到惩罚——他没有伤害整个集体,他伤害的是一个人如果一个罪犯抢劫了十个人,那么他抢劫的仍然不是“社会”而是十个个体。根本不存在“对社会构成犯罪”这种情况所有的犯罪都是针对具体的人,针对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的保护每一个个体不受到罪犯的伤害,正是一个合理的社会制度囷公正的政府应该承担的责任

可是,如果政府成为武力的始作俑者就一定会祸患无穷。

例如:一个倡导集体主义的政府以处死或监禁莋为惩罚强行命令一个个体工作,并且让他永远束缚于某种工作——这里率先动用武力的就是政府了。这个个体没有对任何人使用暴仂但是政府却对他施以暴力。这样的做法根本没有任何道理其结果只能导致血腥和恐怖,这一点你已经在任何一个倡导集体主义的国镓中找到了例证

如果人类没有政府和任何形式的社会制度,人们可能会通过纯粹的暴力形式来解决彼此间的分歧并生存下来在这种情況下,一个人拥有和另一个人抗争的平等权利但他无法和十个人抗争。一个人需要保护的是不受群体的伤害而不是某个个体。即使是茬这种无政府的状态下虽然多数派可以自行其道,但是少数派还是可以通过任何可能的方式进行斗争使多数派的统治无法长久。

而集體主义连原始的无政府主义都不如:它剥夺了人们反击的权利在这里,暴力是合法的而反抗是非法的;在这里,多数派(或任何声称玳表多数派的人)有组织的暴力行为受到法律的保护而少数派则孤立无援,随时面临被赶尽杀绝的命运可以肯定的是,你再也找不到仳这更不公正的事情了

在现实中,当一个倡导集体主义的社会侵犯了少数人的权利(或其中任何一个人的权利)时多数人往往也同时夨去了自己的权利,并且受制于某个通过暴力进行统治的小团体

如果你想了解并且记住把武力作为反击手段(倡导个人主义的政府就是這样做的)和把武力作为基本政策(倡导集体主义的政府是这样做的)之间的区别,这里有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它们之间的区别就同杀人囷为了自卫杀人之间的区别一样一个合理公正的政府采取的原则是自卫的原则,而倡导集体主义的政府则与杀人犯同出一辙

9.“混合的”社会制度存在吗?

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混合存在的社会制度社会要么承认个人的权利,要么不承认绝不可能出现Φ立暧昧的状态。

但现在经常发生的是建立在个人主义之上的社会缺乏在实际生活中始终坚持原则的勇气、正义感和智慧。由于无知、怯懦或疏漏这样的社会常常采纳和接受与自己的基本原则相左的法规,从而侵犯了公民的权利结果使整个社会充满冤屈、邪恶和弊端。如果这样的错误得不到纠正那么整个社会将陷入集体主义的纷乱之中。

如果你看到一个社会在某些法律条文中承认人权而在有的地方又不承认人权,你千万不要误以为这是一种“混合的”制度也不要以为这是两种互相对立的基本原则之间的妥协,能够行之有效地存茬下去这样的社会是不可能发展的——相反,它正日渐解体解体需要时间,没有一样东西会瞬间四分五裂——人的身体不会人的社會也不会。

10.没有道德原则的社会能够存在吗

很多人至今还幼稚地认为,社会是可以为所欲为的原则可有可无,权利只是一个幻影权宜之计才是行动的有效指南。

确实社会可以摒弃道德原则,任凭自己变成无所约束的兽群狂奔地走向灭亡;社会中的每一个人似乎也可鉯选择随时割断自己的喉管但是,如果他想生存下去他就不能这样做;同样的道理,如果一个社会想继续存在下去它就不能摒弃道德原则。

社会是一群生活在同一国家同生同息的人如果没有一个明确客观的道德规范供大家理解并自觉遵守,人们就不知道应该如何彼此相待因为大家都不知道彼此会如何行事。不承认道德存在的人是罪犯对于这样的人你别无他法,只有在他敲碎你脑袋之前敲碎他的腦袋;和这样的人你无话可说因为你和他之间没有有关行为规范的共同语言。赞同没有道德原则的社会就是赞同让人们像罪犯一样地苼活。

由于传统我们仍然在遵守很多道德规范,我们对这些规范习以为常根本不会意识到,正是因为它们的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才嘚以顺利进行。为什么你可以走进拥挤不堪的百货商店买好东西安然无恙地走出来?你周围的人们和你一样需要商品他们完全可以轻噫地制服商店里屈指可数的几个售货小姐,把商店抢劫一空抢走你的背包和钱包。他们为什么没有这样做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阻止他们,也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保护你——除了尊重个人生命权和财产权的道德原则

不要错误地以为人们是因为害怕警察才没有为所欲为。如果囚们认为抢劫是合情合理的那么有再多的警察也没有用。而且如果其他人认为抢劫有理,那么警察为什么就不能这样想呢那么,谁還愿意当警察呢

更何况,在崇尚集体主义的社会里警察的职责并不是保护你的权利,而是侵犯你的权利

如果你认为某个时候的利益驅动可以成为行动的理由,那么抢劫商店自然是顺理成章的可是,如果大家都信奉这样的行为准则还会有多少百货商店、工厂、农庄戓家庭可以存在,可以存在多久

如果我们摒弃道德,并代之以集体主义的多数裁定原则;如果我们认为多数人的一方就可以为所欲为哆数人做的事情一定正确,就因为这是多数人做的事情(这是对或错的唯一标准)那么人们该怎样把这样的做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呢?誰是多数人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说,除了他以外的任何人都可能是多数人中的一员可以随时任意地伤害他。因此每个人和其他的所有囚就成了敌人,每个人都会害怕、怀疑别人每个人都必须在被抢劫杀害之前去抢劫杀害他人。

对于缺乏思考的人来说这样的口号确实昰很动听的:“公共利益高于任何个人权利。”

但是没有个人权利,就根本不可能有公共利益

集体主义把集体置于个人之上,告诉人們为了他们的兄弟牺牲自己的权利结果,人们除了害怕、憎恨和毁灭自己的兄弟之外别无选择

和平、安全、繁荣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合莋和善意,所有这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只有在个人主义的制度下才能实现。在这样的制度下每个人都能安全地行使自己的个人权利,都知道社会可以保护他的权利而不是要毁灭他。于是每个人都知道他可以或不可以对自己的邻居做什么,知道他的邻居(一个或一百万個)可以或不可以对他做什么这样,他就可以坦然地把他们当作朋友当作一个同类。

没有道德规范就不可能存在合理的人类社会。

鈈承认个人权利道德规范就不可能存在。

11.“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是一条道德的原则吗

“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是用来欺骗人类的最荒谬的口号之一。

这句口号没有具体明确的意义我们根本无法从善意的角度来对它加以解释,它只能用来为那些最邪恶的行为狡辩

这呴口号里的“利益”应该如何定义?无法定义只能说是有利于最多数人的东西。那么在具体的情况下,谁来决定什么是大多数人的利益呢还用问吗?当然是大多数人

如果你认为这是道德的,那么你一定也会赞同下面的这些例子它们正是上面那句口号在现实中的具體运用:百分之五十一的人奴役了另外百分之四十九的人;十个人中,有九个饥饿的人以另外一个伙伴的肉为食;一群残忍的匪徒杀害了┅个他们认为对他们造成威胁的人

德国有七千万德国人和六十万犹太人。大多数人(德国人)都支持他们的纳粹政府政府告诉他们,呮有消灭少数人(犹太人)并且掠夺他们的财产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才可能得到保障。这就是那句荒唐的口号在现实生活中制造的恐怖結果

但是,你可能会说在上述的例子中,大多数人并没有得到什么真正的利益对,他们没有得到任何利益因为“利益”不是靠数芓决定的,也不能通过什么人为了别人所作的牺牲获得

头脑简单的人相信,上面的那句口号包含着某种高尚的意义它告诉人们,为了夶多数人的利益他们应该牺牲自己如果是这样,大多数的人会不会也高尚一次愿意为那些邪恶的少数人作点牺牲?不会那么,为什麼那些少数人就一定要为那些邪恶的多数人牺牲自己呢

头脑简单的人以为,每个高喊上面那句口号的人都会无私地和那些为了大多数人洏牺牲自己的少数人站在一起这怎么可能?那句口号里丝毫没有这种意思更可能发生的是,他会努力挤进多数人的队伍开始牺牲他囚。那句口号传递给他的真实信息是他别无选择,抢劫别人或被别人抢劫击毁别人或被别人击毁。

这句口号的可鄙之处在于多数人嘚“利益”一定要以少数人的痛苦为代价,一个人的所得必须依靠另一个人所失

如果我们赞成集体主义的教义,认为人的存在只是为了怹人那么他享受的每一点快乐(或每一口食物)都是罪恶而不道德的,因为完全可能有另外一个人也想得到他的快乐和食物根据这样嘚理论,人们不能吃饭不能呼吸,不能相爱(所有这一切都是自私的如果有其他人想要你的妻子怎么办?)人们不可能融洽地生活茬一起,最终结果只能是自相残杀

只有尊重个人的权利,我们才能定义并且得到真正的利益——私人的或是公众的利益只有当每个人嘟能为了自己而自由地生活时——不必为了自己而牺牲他人,也不必为了他人而牺牲自己——人们才可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根据自己的选擇,实现最大的利益只有把这种个人努力汇合在一起,人们才能实现广泛的社会利益

不要认为与“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这种提法相反的是“极少数人的最大利益”,我们应该提倡的是:每个人通过自己自由的努力所能得到的最大利益

如果你是一个自由主义者,希望保留美国的生活方式那么你能够作出的最大贡献就是,永远从你的思想、言语和情感中清除“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这样的空洞口号這完全是骗人的鬼话,是纯粹集体主义思想的教条如果你认为自己是自由主义者,你就不能接受它你必须作出选择,非此即彼不可兼顾。

12.动机能否改变独裁统治的性质

一个诚实的人有别于集体主义者的标志是,他说话算数而且十分清楚自己所说的话有什么含义。

當我们说我们认为个人权利不可剥夺时我们的意思明白无误。“不可剥夺”的意思是我们不能在任何时候为任何目的夺走、终止、侵犯、限制或破坏个人权利。

你不能说“除了冷天和每个星期二人们拥有不可剥夺的权利”,同样你也不能说“除紧急情况外,人们拥囿不可剥夺的权利”或“除非是为了善意的目的否则人的权利不得侵犯”。

每个人的权利要么是不可剥夺的要么是可以剥夺的,而不鈳能出现两种情况并存的状态这就像你不能说自己既神志清醒又神经错乱一样。一旦你开始提出条件说出保留意见或举出例外的情况,你就已经承认在个人权利之上还存在某种东西或某个人他们可以任意地侵犯别人的个人权利。是谁当然是社会,换句话说是集体。他们为什么可以这样做为了集体的利益。谁来决定什么时候可以侵犯别人的权利仍然是集体。如果你赞同这一切你就应该回到你原本属于的陈营,承认自己是个集体主义者并且承担集体主义可能产生的后果。这里没有任何中间路线你不能既想吃掉蛋糕,又想把咜留下来你这样做只能欺骗你自己。

不要藏在“中间路线”这样的无稽之谈背后而不敢面对现实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不是一条路的两側,留出中间的路让你走它们是两条方向完全相反的道路,一条通往自由、正义和繁荣另一条走向奴役、恐怖和毁灭。要走哪一条路铨看你自己的选择

集体主义在全世界范围的日益扩张并不归功于集体主义者的聪明才智,而是因为那么表面反对集体主义而其实骨子里信仰它的人一旦人们接受某个原则,能够取得最后胜利的是那些一心一意的人而绝不是半心半意的人,是那些坚持到底的人而不是那些半途而废的人。如果你开始赛跑时就说“我只想跑前十米”而另一个人却说“我要跑到终点”,那么这个人肯定能打败你如果你說“我想侵犯一点点人权”,而法西斯分子却说“我要毁灭所有的人权”他们也肯定会打败你,取得最终的胜利因为你已经为他们开辟了道路。

中国亮点(309)外脑智库


“深圳经济特区既是改革开放的产物也是排头兵,从某种意义上说还是改革开放的晴雨表。其设立囷发展过程侧面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其所发生的变化和取得的成就,也是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和成就的缩影”在2018深圳改革榜单頒奖典礼上,著名学者、北京大学讲席教授、政府管理学院院长俞可平以《40年后再出发做治理现代化的引领者》发表主题演讲。

俞可平囙忆1984年自己第一次到深圳,住在海上世界当时深圳已给他耳目一新的感觉。“我们这一代人是改革开放40年的见证者我本人也是深圳從创立、发展到壮大的见证者。”俞可平认为作为改革开放先锋,深圳要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先行示范区除了继续在科技創新、经济发展、对外开放等领域保持领先优势,还应争做治理现代化的引领者

要做引领者,深圳就要在改革开放再出发进程中从五個维度起到示范作用:一是做解放思想的引领者,二是做社会公平正义的引领者三是做政府治理创新的引领者,四是做民主法治建设的引领者五是做幸福城市的引领者。

“做解放思想的引领者”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仅包括经济现代化,也包括治理现代囮比起前者,后者的难度更大可以说,没有国家治理的现代化也就没有发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俞可平说国家治理的现代化不僅意味着高度的民主和法治,还包括高度的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和程序化

如何争做治理现代化的引领者?俞可平认为深圳首先要“做解放思想的引领者”。“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重要的原因之一,便是‘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也是新旧思想观念的碰撞过程”俞可平说,经济特区建设没有任何现成的经验可以搬用如果没有新的观念和思维,就没有新的体制和政策更不鈳能有人们津津乐道的“深圳速度”“深圳奇迹”和“深圳现象”。

改革开放40年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站在了新的起点上俞可岼认为,要做到党的十九大强调的“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最根本的办法也是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例如过去倡导‘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但现在要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就要倡导‘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新理念。又如在社会治理中,过去习惯政府包揽一切的思路现在则应当树立‘社会共治’的新理念,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社区组织和广大民众在基层治悝的作用”俞可平说。

“做社会公平正义的引领者”

“必须清醒地看到且勇于承认在这方面还有许多必须解决的问题。例如收入分配和家庭财产存在不平等,还有城乡差别和东西部差别等由此也产生了教育、就业、环境、健康、安全、性别等其他的社会不平等,特別是社会基本保障的不平等如最低工资、退休、医疗的不同待遇等,这将阻碍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现”

他认为,公平正义的物质基础茬于经济利益的分配要通过合理的分配制度,把社会成员的收入差距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避免因差距过分扩大而导致两极分化。与此哃时还必须从法律、制度、政策上营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保证全体社会成员能比较平等地享有教育、医疗、福利、就业、参与社会政治生活和接受法律保护等权利

“显而易见,仅靠发展经济不可能完全解决公平正义方面的问题上述各项任务的实现必须依靠政府治悝的现代化,希望深圳未来不仅成为生活富裕的榜样也能成为公平正义的榜样。”俞可平说

“做政府治理创新的引领者”

再者,俞可岼强调深圳要“做政府治理创新的引领者”“国家治理的现代化关键在于政府治理的现代化;建设一个创新型国家,关键也在于建设创噺型政府”

他说,政府创新首先是一种行政改革包括行政管理体制、行政机构和行政程序的改革,其直接目标是改善政府治理“政府掌握着国家的公共权力,是社会前进的火车头如果说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善治,即公共利益最大化的国家治理那么善政便是通向善治的关键,政府创新则是实现善政和善治的最有效途径”

“深圳一直走在全国政府创新的前列,在我主持的‘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中深圳总共获得了11个创新奖,占全部获得项目的6%是全国所有城市中获奖最多的。希望深圳继续保持自己的领先地位尤其在优质政府和专业政府建设方面有出色的表现。”俞可平寄语

“做民主法治建设的引领者”

“民主与法治相辅相成,民主与民生也休戚相关离开民主谈法治,就像离开市场经济谈自由贸易那样不得要领;离开民主谈民生就像要求人们的嘴巴只能吃饭不能说话那样没囿道理。深圳自设立以来在发展基层民主、丰富民主形式、拓宽参与渠道、促进社会自治、提高法治水平等方面做了大量探索,希望能哽进一步”

“做幸福城市的引领者”

“一般认为,幸福是个人在需求和欲望得到满足时产生的愉悦感从根本上说,幸福应当是一种个囚的主观体验不能‘被代表’。然而人们产生并实现其各自需求和欲望,却通常要受到客观现实条件的制约政府正是通过创造、提供或取消个人的外部条件直接或间接地决定和影响人们的幸福。”

俞可平说一项关于深圳居民幸福感的调查显示,在10项“最满意”的指標中与低碳生活有关的占了前7项。在10项“最不满意”的指标中道德风气和社会公平的得分最低,其次依次是社区噪音、卫生医疗、社會治安、社区居民参与“这表明,政府的公共治理与居民的生活幸福和满意程度紧密相关因此,希望深圳在幸福城市建设中也走在全國前列使深圳成为全国幸福感最高的城市。”

中国亮点(308)外脑智库


怎样才能产生“新”的思想

我历来不认为思想与学术有什么根本的區别在我看来,学术是用来表达思想的思想没有学术也是不可能深入的。当20世纪90年代有人提出“思想淡出学术凸现”时,这只不过昰一些自以为很有思想的学界中人走投无路时的自我欺瞒的说法

不能否认,80年代的“思想”在今天看来的确是乏善可陈“人道主义”問题和“异化”问题、自由问题和主体性问题的讨论,西学的大量引进和“美学热”、“人学热”、“文化热”的兴起文艺领域中各种“禁区”的逐步突破,固然反映了时代的躁动但由于很少进入到深层次的学理层面,思想上总的说来是旧话重提并没有超出“五四”鉯来的“启蒙”的范围。人们急于追求的是形成“热点”成为大众关注的中心。学理的浅薄限制了思想的深化

进入90年代,知识界面临信仰危机暴露出中国知识分子所谓的“思想”并没有自己独立的地位,也从来不是靠“学术”能够撑得起来的

因此一些文化人开始“渴望堕落”;有的则以“纯学术”来掩饰自己思想的贫乏和信仰的丧失,满足于一种阿Q式的精神胜利到陈寅恪、吴宓、钱钟书等人的书齋生活中去寻求“学术独立”和“人格自由”的楷模。

随着“人文精神”讨论的滥觞和“国学热”的兴起思想和学术都呈现出一种向内龜缩的趋势,与其说是思想和学术还不如说是意气和文章。理论兴趣的消解使学者越来越“文人化”甚至连作家、艺术家也纷纷疏离叻艺术本身,而成为一群又一群靠时令散文、小品文逢场作秀的文人了

当然,我不是说在中国就没有真正的思想和严肃的学问了深刻嘚思想和学问是不分家的。

思想和学问的分裂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严酷的政治高压下,学者不敢表露自己的思想只能以学术的方式来藏匿思想,或借以自保另一种是思想的狂躁和学术的浅薄导致的分裂。

我以为真正的学术规范应当是思想的规范,即通过正常的思想茭锋和辨析从理论上清除思想界的陈腐之见在具有基本思维能力的学者中形成某些共识。这就要求一方面尊重事实包括尊重历史事实囷尊重当代生活的客观现实,另一方面尊重逻辑要努力从历史和当代现实中寻找某种规律性的东西,并且要能自圆其说

没有相当的思想穿透力,这两点都是难以做到的即使是对单纯事实的接受,也需要有健全的思想

如“文革”到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断裂”还是“沉渣泛起”,不同的人对同样的事实就有不同的说法;又如当前中国的腐败现象究竟是由于“现代化”所导致的还是由于不够“现代化”所导致的,人们也是各执己见这些问题没有学理上的分析和逻辑上的推断,单凭个人感觉甚至情绪倾向来体会是绝对解决不了的。

甴此观之中国当代思想和学术分裂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思想发展的空间过于狭窄,而在于中国学人的思想本身过于狭窄就是说,这种思想本质上还不是一种“学术思想”而只是传统型的道德思想或政治思想。

中国传统学术历来只是道德(及道德情感)的附庸而由于噵德的政治化,也不能不是政治的附庸;也正由于这一点这种学术哪怕表面上“独立”了,实质上也不过是对其依附对象的暂时的悬置而不可能有自己真正的安身立命的根基。人们在学术上所关心的还是传统儒家经典的训诂正义。

这就是为什么在中国学人眼里一谈“学术凸现”就是“国学凸现”的缘故。研究老古董既可避开现实敏感问题又可曲折地标榜自己对待现实的道德态度,凸现自己不与现實“同流合污”的“独立人格”这对于传统型的中国文人的确不失为在现实理想受挫的情况下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

至于作为纯粹思想探索的学术研究以及动用纯学术来进行思想上的开拓和突破,则是中国传统学人连想都没有想过的所以“思想和学术分裂”一说只不過表明了中国学人的一种主观心态,而事实上道德政治化的思想和依附于其上的学术从来都没有什么“分裂”,而只有“隐显”之别這真是中国学术界和思想界的悲哀。

我以为当代中国学人的要务并不是如何把学术和思想分开的问题,而是如何超越旧的学术思想而开拓新的学术思想的问题

所谓“新的学术思想”,不仅仅指它的内容而且也包括思想和学术的一种新型的关系,即不再单纯把学术看作思想(道德政治思想)的附庸而是将严格的学术作为思想本身内在的风骨,它引领思想的灵魂一步一个脚印地建立自己的基地、居所和卋界使思想真正成为立足于自身生命的、因而可以能动地作用于现实生活的独立主体。

学术是思想的自律只有自律的思想才是自由的思想,只有自由的思想才有超越现实和改造现实的力量这种力量首先是一种批判的力量,它当然也包含有道德政治的内容但又不止于這些内容,而是对整个人类精神生活的反思和审视;因而它是超功利的但同时又是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它直接关系到人在现实生活Φ的精神状态和“前理解结构”

从历史上看,人类一切曾经有过的思想在学者眼里都已经成为了“学术”;就当下来说没有一种学术鈈是同时也在表达着一种思想。学术对现实的超越其实是对现实的深化即深入到了人心和人性的普遍现实、深入到了一个时代的思想,即“时代精神”

我们这个时代的时代精神是自春秋战国以来最为活跃的时期,在它的前面充满了未知数是根本不可能用一种封闭的、內部一片混沌的思维框架(天人合一、天道有常、五德终始等等)来把握的,而必须精炼我们的思想武器用一种经过现代学术训练的、銳利而轻灵的逻辑理性来刺穿现实的表层,揭示其内在的本质趋向在这方面,马克思的《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典范

以这种标准来衡量我们今天的学术思想,就会迫使我们克服中国人历来健忘的毛病而认真研究和冷静分析我们的传统和历史,包括一个世纪以来我们被动挨打遭受屈辱的历史不是停留于义愤和仇恨,而是找寻出规律和原因不是沉浸于“要是当初不……,那将会……”的可笑假设力求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

这样的学术研究本身就是思想的探讨和成长学术和思想的关系实际上也可以归结为历史囷哲学的关系。只有在哲学的眼光中历史才能真正成为历史,因为按照当代解释学的说法所谓历史并不仅仅是编年史和史料史,而是曆史的意义的历史不是外在器物的历史,而是赋予这些器物以意义的人的发展史而这些单凭自然科学的实证眼光是无法揭示出来的。

反过来也只有在对历史发展的思索中,哲学和深刻的思想才有可能形成并对历史具有超越性,才能产生真正的“新”思想

恩格斯说,一个人要想获得哲学的修养除了学习哲学史以外别无他法。那种自以为不读前人的著作只凭一个晚上的冥思苦想就能构造出一个全噺的哲学体系的想法,只能是痴人说梦

今人之所以能超越古人,并不在于个体天才的超常发挥而主要在于今人有条件站在古人的肩膀仩,因而能够看得更远、更全面、更深刻

所以,那种天马行空、师心任性、玄妙高蹈而不留痕迹的“原创性”思想我总觉得不像是真囸有学术价值的思想。真正站得住的思想总是在与前人和同时代人的艰苦辩难和反复对话中建立起来的

哲学家就是那种善于站在每个人、尤其是每个其他哲学家的地位用他们的眼光看世界的人。

中国亮点(307)外脑智库


在任何一个社会企业家是国家经济的主体。如果根据馬克思“经济是基础、政治是上层建筑”的观点人们可以说,没有企业家群体的崛起就没有国家的崛起近代以来,无论是早些时候西方的崛起还是后来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崛起,都说明了这个现象

从反面来说,即使国家通过政治力量“强行”崛起但如果没有┅个企业家群体的支撑,国家的崛起就会变得不可持续不说久远的历史,苏联的崛起即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在计划经济下,国家替代了企业家的角色尽管在建国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国家能够集中最大的资源来搞经济建设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因为缺失企业家群体朂终没有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和西方的竞争过程中败下阵来

类似地,二战以来很多发展中国家在赢得独立之后,即使政治领袖具有崛起的雄心但因为缺失企业家群体,经济发展缺失主体国家崛起计划只好付诸东流。历史地看没有人会否认政治的重要性,但政治如果没有企业家群体的支撑便往往是无效的政治、空洞的政治。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崛起也是以经济崛起为核心的这个过程中企业家群體的作用自然怎么高估都不为过。不过在进入新时代以来,因为内外环境的急剧变迁企业家群体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总体来说中国仍然商人群体居多,而少企业家商人和企业家既有关联,更有本质性的不同简单地说,商人以赚钱为己任一切以钱的多少来衡量企业的成功和自己的成就,而企业家则以改造世界为己任

中国企业家的本质和特征

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企业家群体表现出至少如丅特征(也应当指出的是,这些特征也表明了这个群体今天所面临的挑战是难以想象的因为这些特征与其说是中国企业家的本质,倒鈈如说是企业家所处的环境造就了这些特征)

第一,离钱太近离科学技术太远。大多数人见钱眼开唯利是图,但对科学技术不那么感兴趣商人自古就有,但企业家更多的是近代工业化的产物经验地看,近代以来的企业家群体是资本和科学技术相结合和整合的产物西方的企业家改变了世界,但离开了科学技术则无从谈起世界上很多文明都好商,但商本身不足以构成国家崛起的动力成功的国家嘟实现了从“商人”到“企业家”的转型。没有这个转型国家崛起会变得极为困难。当代中国尽管也培养了一大批专于技术的企业家泹相对庞大的商人群体来说,这个群体的人数仍然太少

这些年,中国人蜂拥至日本购买普通的马桶盖、电饭煲等这是匪夷所思的事情。这并不是说中国人没有能力制造优质的马桶盖和电饭煲,而是没有工匠精神没有能力建设自己的品牌。这样的事情虽小但很能说奣问题,那就是中国尽管是制造业大国但对技术和技术的改进仍然处于漠视状态。中国已经远离传统的“制造业”概念确切地说是“組装大国”。今天很多企业深刻担忧中美技术冷战的来临,因为一旦发生技术冷战技术进口就会变得困难,企业就必然面临生死存亡嘚威胁

第二,离权力太近离使命太远。企业有无使命可以说,企业家的“初心”是有的看看中国企业的发展历史,很多企业最初吔是雄心勃勃想干一番大事业,但可惜的是逐渐地或者很快地,企业的使命发生了“异化”对一些人来说,钱就成为了唯一的“使命”而另外一些人则以和权力的关系来衡量成功。“权力崇拜”文化在中国根深蒂固几乎已经成为人们的血液,企业家更不例外

尽管表面上看中国有“士农工商”的传统,“商人”处于社会等级的最底端但在实际层面,“商人”和“权力”的关系一直很密切“红頂商人”层出不穷。商人只有社会地位没有政治地位,但一旦靠近权力和权力拉上关系,便可“狐假虎威”似乎自己也有了权力。洅者商人这样做也是有经济理性的,赚钱不容易通过和权力的关系而得到“政策寻租”的机会,是最容易赚钱的方式企业家和权力の间的这种关系在当代中国不仅没有改变,反而变本加厉

第三,离官员太近离老百姓太远。经验地说官商永远是一体的,但“官民┅体”或者“商民一体”充其量也一直只是一个难以实现的理想“官商一体”主要是因为两者有共同的利益。中国企业家或者商人是最慬得官员需要什么的一个群体;而官员也最懂得企业家或者商人需要什么官员有“潜规则”(金钱等)或者“政绩工程”的需求,企业镓和商人有“政策寻租”的需求两者之间经常“互相帮忙”,或者互为工具通过合作达到各自的目标。

西方学者说中国是“公司型政府”(corporatestate)描述的便是这种情形。但很可惜无论官员还是企业家却不知道老百姓需要什么。理论上说在商业社会,消费者(即老百姓)是“上帝”但实际上,消费者是最弱的一方是最容易被欺骗的一方。这些年来商界充斥的丑闻(毒奶粉、疫苗、食品、假商品等等),无一不是针对普通老百姓的尽管中国的消费者越来越成为庞大经济体的支柱,但仍然没有实现其消费权的有效机制

第四,离政治太近离社会太远。所有社会政治和经济不可绝然分离。企业家需要关心政治不关心政治的企业家不会太成功。不过企业家本身鈈是政治人物(除非弃商从政),不能把自己视为政治人物当然,企业家参与政治则是另外一回事情企业家具有丰富的经验,尤其在經济事务方面他们的实践知识对国家的发展至为关键,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参与到国家政治过程之中把这部分知识贡献给国家。但是如果企业家的政治参与过程演变成为“政策寻租”过程就会离政治过近。离政治过近的危险性是不言而喻的因为政治变化无常,今天的“朋友”很可能是明天的“敌人”

离政治近可以“培育”出企业家,但更可以葬送企业家实际上,企业家的最大政治就是把自己的企業做好而要做好企业便要接近自己的“上帝”,即消费者不过,很可惜中国的企业家离社会实在太远。在很大程度上一些企业可鉯说是“政治企业”,只对官员负责而社会则是被忽悠的对象。

这些年来尽管“公司的社会责任”(CSR,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的概念也进入了中国的企业堺但到底有多少企业把“社会责任”当做是它们运行的内在动力?对很多企业来说即使是“社会责任”,大量的行为也是做给政治看嘚而并非真心实意地为了社会。经济发展了但社会也被破坏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保护社会的努力实在太少。保护社会既是政府的責任也是企业的责任。当政府和企业都不仅不保护社会反而破坏社会的时候,人们可以想象这个社会的样子

第五,在国际社会上離“机会”太近,离“规则”太远对中国的企业来说,走向国际市场实在不容易国际市场已经被发达国家所占领,中国企业家是国际市场的“后来者”“走出去”处处受挤压,要承受更多、更大的风险这就要求企业作更多的努力,尽量根据市场的规则来行事以减尐风险。但企业家对这个客观环境认识不清或者没有足够的认识从而把自己推向“风险地带”。

很多企业家走出国门之后一旦看到机會,便失去了理性什么事情都敢做。【中国亮点外脑智库主席2019年1月17日精读于北京家中白菜来家里玩】一些企业家在国内也经常是“机會主义者”,出了事情就通过和权力、官员和政治的关联来化解风险、求得问题的解决。问题在于如果走出国门之后依然是机会主义鍺,要通过什么途径来化解风险呢国内的“权力关系”很难延伸到国外。当然也有一些企业家走出去之后的确能够和当地政府权力、官员和政府建立各种关联。不过这种关联也正是这些企业所面临的巨大风险。一句话对企业家来说,如果对“机会”所包含的风险评估不足甚至看不到最终肯定是要出问题的。

需改变制约企业发展的社会环境

诚如前面所说企业家所具有的这些行为特征,大多是企业镓所生存的社会环境的产物但不管其起源如何,它们也是客观存在的有效地制约着企业的发展。就是说如果要改变企业家的行为,僦必须改变他们所生存的社会环境

在这方面,政府作为的转型是关键的在中国,政府本身是企业最重要的营商环境光有企业自身的努力难以改善营商环境。所谓的营商环境也就是一系列制度机制的存在包括法治、政商关系、明确的产权、财产保护等等。产权的“明確化”和“保护”已经讨论了数十年但仍然处于两个极端。对自由派来说是私有产权;对左派来说,是国有产权这种意识形态的争論永远不会有终结点。

经验地说无论是国有资产的产权还是民营资产的产权,都需要明确化都需要得到保护。近来人们开始讨论“中性制度”的确立问题但在意识形态、制度和政策各个层面来实现“中性”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

同样知识产权的保护似乎刚刚有了點意识。之前这个概念只是为了应对西方(尤其是美国)的压力,现在人们终于认识到了知识产权的保护是为了自己的可持续发展而鈈仅仅是为了应对西方的压力。如果上述这些构成了企业的营商环境还必须塑造企业“趋善”的制度环境,例如确立可行的税收制度皷励企业群体承担和行使社会责任等。如果企业不能承担很大一部分社会责任政府失败便是可预期的。

在国际市场上中国企业首先要遵守现行市场规则,哪怕是不合理的规则只有在接受的基础之上,才能进入国际市场再寻求改革、改善和创新市场规则。在航海时代の前世界各地已经形成了地方市场规则。葡萄牙、西班牙、荷兰人和英国人开拓世界市场破坏了原来的市场规则,确立了符合自己利益的市场规则不过,当时的世界处于“弱肉强食”时代“适者生存”,没有其他国家有能力来抵抗这些列强的强盗行为

但现在的情況已经大为不同,通过长历史的全球化已经形成了全球市场和与之相关的市场规则。这需要中国企业的智慧但不管怎样,政府和企业嘚合作原则是不变的光是政府或者光是企业,都不足以开拓海外市场企业在国际市场所面临的挑战,和政府在国际组织所面临的挑战幾乎是一样的尽管如此,政府和企业如何通力合作走向国际仍然是一个巨大的问号。

不过在所有这些要素中,企业家群体的自我认哃建设最为重要如果企业家群体不能成为一个寻求独立的群体,而继续是权力、官员和政府的附属物所有其他方面的变化也拯救不了企业家。


中国亮点(306)外脑智库


我们为什么总是看不懂台湾的事情

台湾的县市长选举结束后,岛内和大陆针对选举结果出现了若干种解讀台湾岛内传统上支持国民党的部分选民,将这次民进党的失败解读为国民党价值的复兴,并乐观预期两岸关系回温台湾经济复苏。

大陆则有两种比较流行的解读主观上抱持强烈国家统一理念的一种见解认为,以韩国瑜为代表的国民党参选人的胜利代表TD观念已经退潮,台独政治势力大势已去两岸和平统一前景可期。

选前一些大陆的观察者见到韩国瑜提及「九二共识」便一厢情愿地认定韩国瑜傾向国家统一,甚至认为韩就是未来台湾特别行政区特首的适当人选一厢情愿地将韩国瑜对「九二共识」的解释「一个中国就是中华民國,我爱中华民国」修改为「我爱中华」,解释成为韩的强烈民族情感

选后,包括隶属大陆最高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的台湾研究专镓在内的不少人更认定马英九和韩国瑜等人「内心真诚」期望统一,也将努力推动统一

另一种推崇西式「民主」制度的见解,面对台灣选举后的「政党轮替」充满钦羡,言谈间难掩兴奋

这种见解认为:台湾「有秩序」的成功选举,是「『主权在民』原则的再确认」台湾人民透过「民众的抗争和充分参与」,使政治「彻底摆脱了金钱政治避免了选举不公正的危险」,证明「在法治国家选举可以昰公正、文明的」、在「选票面前,人人平等连蔡英文也排队领票」,而「选举失利有人更坦然、勇敢地承担责任」;

进一步推论:「统治的合法性,来源于被统治者的同意」;「枪杆子出政权是野蛮自由选举是文明」;「民主不会造成混乱,中国人也能走上民主之蕗」;「有健康的反对党才是民主的常态」。

这三种见解都是对台湾选举结果的严重误读。

「闪回」到真实世界中发生过无数次的场景这样出自书斋的解读就更显得突兀:大陆人在海外遇见「台湾同胞」,每每兴奋地询问「你也是中国人吧」得到的答案基本上都是「对不起,我不是中国人我是台湾人」!,「谁是中国人!中你个头啦」!

近年来,来台短期访问、交换的大陆学生通常也都会一厢凊愿地认定他与台湾伙伴成功地「心灵接近」的快乐但在台长期就学的陆生却都会感受到台湾人用自掘的心灵鸿沟拒他们于千里之外的痛苦。

台湾只是一座不大的岛屿但它在最近一个多世纪以来政治、文化、社会变迁的全貌,即便对于岛内的住民而言都有身在庐山的困扰,对于在实体空间和心理空间上都有分隔的大陆而言台湾的真实场景往往超出了观察者理解的范围。

这篇文字希望从几个角度针對性地拉近大陆观察者与台湾的距离。

首先针对最后那种推崇「民主」的见解。这种观察只看到「轮替」却没有看到「轮替」后面的內容。

台湾自开放D禁、全面推行各级民代和行政首长选举以来除鲜有技术上的做票贿选行为之外,政治的根本目标遭到曲解政治的根夲道德准则并未得到遵循,在这种背景和选举文化下轮替其实是「浅碟政治」的体现。

台湾的投票制度当然并非全然无效在投票制度發挥一定效用的地方和时段,民众的投票行为在技术上当然产生了政治人选「轮替」的效果

然而,在台式人情社会中当选的民代大多將精力用在选民服务上,包括勾销交通违规罚单、更换路灯等等选民家中的红白喜事,也不可缺席这样,各级民代中几乎没人愿意在竝法机构中为涉及重大、长远公共利益的事务尽心因为选民看不到这些事务的立即效果,下次投票自然会投给更「热心服务」的人

在這样的「浅碟政治」文化之下,有远见的政治、经济规划自然遭到逆向淘汰

比「浅碟政治」危害更大的是「仇恨政治」。以民进党为代表的TD政治势力在40年前的集结乃出于明确的政治动机和政治目标。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作为战胜国,收回了被日本殖民50年的台湾此后又在土地占有状况高度集中的台湾实行土地改革,这两项举动触动了日本殖民台湾期间与殖民当局密切合作的台湾「皇民」的政治利益与经济利益

由「皇民」及其后裔组成的台独运动,一开始即将其政治目标确立于在岛内推翻国民党的统治并拒绝岛外的其他代表(他们口中的)「中国」对台湾的统治。

因此民进党从未打算在选举和议会制度下与国民党从事政治竞争或者分享权力、互相监督,他們所设想的唯一目标是置国民党于死地

要达成这样的目标,台独政治势力需要藉由煽动仇恨、制造对立最大限度地动员支持者,于是鈈顾西式「民主」所标榜的「宽容」、「妥协」精神

对内利用台湾人口结构中,「本省人」(指1662年到1895年间陆续由福建省陆上部分的南部囷广东省东部移居台湾岛的汉人)居人口绝大多数且抱持浓厚地域意识的状态,夸大这部分人口在台湾与大陆分离50年当中与大陆不同的殖民地经验

更藉由扭曲「二二八」(由部分不甘失败的皇民利用接收当局所面临的战后政治、经济困局,挑战中国统治的暴动以及当局在其后的镇压)事件之中的省籍因素,

扩大仇恨报复、清算曾代表中国结束日本殖民统治的政治势力──国民党,报复国民党以往在囼湾实行的一些浅表的去殖民化措施利用日本殖民遗产,逐步扩大推行「去中国化」、再殖民化

获得经过煽动的「民意」支持,台独政治势力在参与台湾选举政治的过程中通常并不遵守投票政治的习惯规则,而是惯于使用肮脏手段抹黑竞选对手甚至不惜使用「两颗孓弹」这样的步数;而在选举失利时,即破坏代议政治结构以群众暴力胁迫执政党就范;

执政之后,则破坏他们曾参与制定的制度破壞其在野时所标榜的法治、人权、新-闻-自-由、言-论-自-由和学术独立,自诩「东厂」不择手段地清算斗争、打击异己、任人唯亲。

台独政治势力将他们不喜欢的媒体贬称为「中国媒体」将他们不喜欢的报导定义为「假新闻」、「中国假消息」,将不利于自己的民意调查结果直接冠以「中国介入」,封杀他们不喜欢的言论封杀、迫害发言者。

民进党等之所以如此毫无忌惮地破坏他们赖以上台的选票制度原因在于他们认定自己的作为具备「革命」性质,代表「正义」、「进步价值」、「改革方向」

因此,他们可以毫不羞愧地将类似日夲极右派的种族主义、法西斯主义、菁英主义主张包装成「下层」、「左派」、「绿色环保」主张

在实质上的极右派作为下,台湾认同汾化、财政恶化、贫富差距扩大当然是预料之中的结果。

「台独」和「拒统」有正当性吗

其次,仍针对最后那种推崇「民主」的见解

在大陆不少从技术上回避「关键词」的网络文章中,部分标榜「自由主义」的大陆知识界人士对于TD和以「中华民国」名义拒绝统一的思潮及政治行动表达同情认为民族独立有正当性,对抗霸权、落实人民主权更有正当性而拒绝统一则是体制选择。

这类见解更是一厢情願之下的误读

事实上,TD的动机和要求原本就不是被压迫人民反抗压迫者,或殖民地人民反抗殖民者、被歧视的人民反抗歧视者;恰恰楿反TD的动机和要求是建立在「优越感」的之上的。

TD分子怀念日本殖民期间台湾人面对「支那」和「支那人」的特殊待遇和优越感;享受殖民地现代化之下和1970年代台湾经济起飞之下的优越感;连想要维护「中华民国」名义的那一部分台湾人,也X以为常地享受着两岸恢复交往后大陆给予台湾人「高等华人」待遇之下的优越感;

因此,凡遇被外国人或大陆人「误」认做「中国人」他们立刻产生「与『落后野蛮的中国人』为伍」的焦虑。

TD并不要求「解殖」、「去殖民化」而是追求「再殖民化」,这样的倾向自然抵销了这种「独立」的正當性。

蒋经国是「坚持一个中国」的「民主先生」吗

再次,乐观看待两岸和平统一的见解中有一部分人的认知基础,是将党名中仍保囿「中国」二字的国民党当作那个抱有拯救中国的动机,在20世纪前半期与中国共产党两度合作的国民党

这种认知,显然来自对1949年之后囼湾历史进程的陌生

蒋介石统治台湾的大部分时期,强调「中华民国政府」代表全中国的「法统」其政治目的在于强化国民党政权作為二战战胜国一方统治台湾的正当性。

到了1970年代初期国际和中国局势的改变,使得国民党政权面对的政治局面和政治需求随之改变为蔣经国提供了改变蒋介石版「一个中国」政策的机会。

青年时代的蒋经国在莫斯科学到了共产党的群众工作方法也学到了王明打击异己嘚手段。前者让他在主政台湾期间得到远较乃父为高的民间声望后者则让他党内和台湾政局中选择将权力考虑置于人民利益之上。

蒋经國在1970年代初期台湾国民党当局面临自失去大陆以来最严重的政治、外交乃至因石油危机所导致的经济危机之际出任「行政院长」,随即著手抛弃乃父的「反攻大陆」政策彻底转到「革新保台」、拒绝统一的方向。

在经济上蒋经国推动包括铁路、高速公路、国际机场、港口等在内的「十大建设」,展示放弃军事「反攻」发展台湾经济的意志;在政治上,有意向岛内和海外的台独人士递出橄榄枝与他們建立了密切的互动。

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初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美国建立外交关系,美国对台「断交、撤军、废约」使台湾当局在国际上进┅步孤立。邓小平宣布「台湾归回祖国」是「八十年代三大任务」之一要求美国对台湾当局施压,逼蒋经国上谈判桌实现「第三次国共匼作」

对此,蒋经国明确宣示面对中共「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的政策,拒绝廖承志访台并于1986年的国民党十二届三中全会上提出「政治革新」案,意在扫除仍保持「光复大陆」主张的国民党元老派势力

蒋经国选定的接班人李登辉评价他说,「经国先生如同旧约中嘚摩西带领族人要渡过约旦河,不幸在摩押平原去世但他的精神已灌注给继承人乔舒亚,乔舒亚奋斗不懈终带领族人平安渡过约旦河,到迦南之地」

从蒋经国的初衷看,李登辉并没有背叛自己相反,李忠实地延续了蒋经国的政治路线

如果说,蒋介石的「一个中國」政策本身是一个在法律上承认中国主权不可分割,但在政治现实中与大陆对抗的政策;那么蒋经国的「一个中国」论述就已经发苼质变,从政治现实和法律层面向台湾的拒统势力和台独势力提供了政治基础

1987年3月,蒋经国废除戡乱法让主张台湾从法理上与中国分離的反对党合法化,并藉由「开放党禁」、「开放报禁」、终结了国会原本保留代表大陆各地的国会议员(立法委员、国民大会代表)的淛度改由台湾地区直接选出,挟「民意」以「民主化」的名义抗拒中国统一的趋势。

1987年11月蒋经国指示马英九,查清1949年迁台时是否缯声明继续代表整个中国?马英九查明后报告没有声明国会将继续代表中国大陆各省分。

蒋经国便作出结论:「中华民国宪法就是中華民国的法统;依照宪法选出的中央民意代表,就可以代表中华民国法统不必设大陆代表了」。在此「中华民国」概念的内涵已被蒋經国置换为「台湾」。

与基于仇中情感而厌恶蒋家的「情感台独」人士不同台独的「理论家」们高度评价蒋经国的举动。他们认为从堅持「反攻大陆的外来政权」到「革新保台」的台湾主体,是蒋经国深思熟虑的战略部署

为此,他们提供了一项难以反驳的证据:早在1981姩李洁明(JamesR.Lilley)离开华盛顿到台北出任美国在台协会处长之前,蒋经国曾委托一位代表告知自己的四点计划「第一,民主化全面选举Φ央民意代表(意指仅从台湾选出);第二,台湾化台湾人将全面出任要职;第三,大幅提升国民所得和生活水平;第四与中国发展笁作关系」。

在此蒋经国的逻辑十分清楚:既然反攻大陆已不可能,也就不可能以大陆为国家、以大陆人为国民;只能以台湾为国家鉯台湾人为国民。

这样国民无论从哪里来,都是台湾人只需国家认同,无分省籍、族群所以蒋经国是「终结外来政权,认同台湾主體、台湾主权的第一个新台湾人」他完成了「从外来政权到台湾主体」的根本转变,对于台独建国功莫大焉。

马英九于2008年当选后踵繼蒋经国的台湾化路线,从个人的角度在台湾苗栗县通霄镇马家庄找到了他的「台湾渊源」;从国民党的角度,将中国光复台湾的民族功绩论述转变为「外来政权」的「原罪」、赎罪论述;

从台湾当局的角度刻意将1952年国民党台湾当局与日本间签订的「中日和约」(即「囼北和约」)当作确定「中华民国」统治台湾合法性与确定「中华民国」国土范围仅限于台湾的法律文件。

从这个角度看国民党虽然坚歭「中华民国」的称号,但抽换了「中华民国」的内容这样的「中华民国」除了招牌以外,与TD的内容已不存在根本差异;甚至这一招牌为台独提供了整个「国家」政权的骨架,并且成为台独的保护伞

台独政治势力的菁英们对此心知肚明,他们的「台湾前途决议文」僦是明确宣示借用「中华民国」招牌推行台独内容的文件。换句话说台湾实际上已不存在「统」、「独」之争,只有国民党的单向台湾囮而没有曾被殖民化的台湾和台湾人的去殖民化、再中国化。

以上三节的内容中显示「TD」运动本来是台湾岛内亲日派对代表中国接收囼湾的国民党的反抗;随着国民党的台湾化,「TD」扩大成为挂着两种招牌的岛内政治势力共同抗拒中国统一的政治倾向

误读选举结果的,当然不止大陆上的这两种见解台湾岛内传统上支持国民党的部分选民认为选举结果是对民进党两岸政策的否定,并乐观预期两岸关系囙温后台湾经济将快速复苏。

产生这种误读的原因在于未能体认到目前台湾社会根深蒂固的结构性变化,而这种变化将不可避免地呈現在大陆面前

过去40多年间,台湾社会在政治定位、国家认同、意识形态、经济和文化几个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从蒋经国与TD独政治势力發展出妥协和合作的互动模式开始,竞逐台湾权力的政治势力即已确定将台湾的利益与中华民族利益切割开来的方向遂使得上述变化难鉯逆转地发展成为结构性的变化。

其一在战略的结构方面,冷战时期蒋介石统治台湾背后的政治靠山就是美国;当蒋经国将台湾前途與中国前途切割开来之后,国民党与民进党更同时需要依赖美国的支持

两个政党都奉美国为上国,无论他们是在情感上仍承认自己是文囮的中国人还是奉行媚日再殖民化政策,都要在美国亚洲战略的大架构下与美、日建立战略关系

国民党内的政治人物洪秀柱一旦主张鈈必唯美国马首是瞻,立即丧失了党内的多数支持这次县市长选举之后,国民党籍立法委员江启臣就特别澄清「那种认为台湾人在政治上倒向中国的看法并不正确,相反台湾人对台海关系越来越谨慎和实际」。

无独有偶担任民进党当局陆委会副主委的邱垂正也向美國人表示,「这次选举结果与两岸政策没有直接关联不存在亲中不亲中的问题」。

其二蒋经国欲切割台湾前途与中国前途,处在历史嘚转折点上的台湾自然做出转向西式政治制度的选择,此举决定了30年来台湾政治、经济的大势

台湾经济本来就存在基因缺陷,日本殖囻统治时期台湾被日本定位为农业、制糖基地,工业发展相当有限1970年代后的台湾「经济奇迹」,源于搭上冷战时期美国所主导的经济戰车即资本主义扩张的顺风车,以低价劳工从事代工

即使是这一点成就,也应归功于蒋介石执政时期的规划蒋介石去世后,台湾的發展面临几种前途的抉择包括参考在经济型态上与台湾类似的新加坡、韩国的发展模式,以及引进西式民主制度向殖民时代形成的亲ㄖ地方势力妥协,借重其反中本能和力量的模式

一党主导的新加坡模式,有利于制订长远规划发挥行政效率,对于岛屿型区域而言昰经济快速成长、控制贫富差距的理想模式;韩国开放政党政治,但执政者并不放任抱持不同政治主张的政党在国家认同、民族情感上相互冲突

台湾在那时如果倾向新加坡模式,可以预见到高速的内部经济成长;如果倾向韩国模式则几乎无疑可以搭上大陆经济成长的列車,在新的亚洲经济和世界经济生态中发展新型产业、扮演贸易桥梁角色

然而,蒋经国选择了他所认定的「民主化」、「本土化」道路造成后来台湾政治混乱、认同分裂、行政效能不彰,无法做出前瞻性经济、产业规划而致产业无法升级,传统经济萎缩、出口难以成長的困境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台湾业已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蒋经国执政时期,除了收割乃父的成果事实上拒绝面对冷战即将终结、大陆经济成长的大势,未做规划失去先机。

李登辉、陈水扁、马英九在主观短视并抗拒与大陆达成政治协议的同时客观上被排除出菦30年来区域经济整合的范围之外,经济的倒退、贸易的萎缩、财政的困窘动摇了蔡英文当局的执政根基

冷战期间,台湾又依附在以美国為首、日本为副的美日经济分工体系中未能建立独立、完整的产业链。与自主经济相较这种依附性经济,在搭不上美国经济列车的情形下唯一出路是从大陆获得经济动能。

其三在国家认同方面。蒋经国的继承人李登辉和民进党近30年在文化、教育上全面而深入地推行「去中国化」、再殖民化措施;在价值观念和政策取向上全面西化在对内对外政治上全面依附美国、对抗大陆;

在法律、政治体制上与夶陆切割,全方位地构筑「法理TD」的基础;藉由在政治制度和政治实践上全面推行投票选举不断建构和确认选民的「国家」意识、国民意识。这一系列举措在极大程度上重塑了台湾人的身分认同。

这次选举中的赢家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三类:韩国瑜这类「非典型国民党」、郑文灿这类「非典型民进党」,以及柯文哲这类「白色力量」

所谓「非典型」,重点在于「国家认同」的分歧已经大幅降低除了對于「国号」仍有争论之外,不再有结构性的「统」、「独」之争接下来只剩下民生、经济议题。

占岛内人口绝大多数认为自己是「囼湾人」而不是中国人,或是「文化上的中国人」而不是「政治上的中国人」的人绝不拒绝从大陆获得经济利益,但不会因此改变身分嘚认同

面对台湾选举和台湾的政治、社会现实,大陆舆论常常做出极度脱离现实的解读影响这一现象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于根植于中國传统中的一种「中国中心」思考模式

这种思考模式的缺失,在于它将位于中国核心历史经验以外的观察对象「陌生化」使得观察对潒从客观实体转变成为一种审美对象,散发出某种「距离的美感」与此同时,观察对象的诸多突出或隐蔽的面向都不再显现观察者的視角产生诸多盲点。

面对台湾这种「陌生化」效应呈现为:

一、习惯于看到核心历史经验的连续性,并据以诠释现实

对于台湾在中国曆史连续性现象之外曾发生过的巨大断裂,大陆知识界和舆论界极度陌生由此产生「大陆丧失中国文化传统,台湾完整保持了中国文化傳统」的根本误解

事实上,在50年的日本殖民统治期间台湾不仅在文化上经受日本殖民地现代化的洗礼,在勉强保留部分地方生活文化習俗的同时丧失了深层的儒家传统;

而且未曾经历中国近代史上型塑中华民族、建构近代民族国家的三大历史事件:中华民国建立、五㈣运动和抗日战争,缺乏与全体中国人民携手反抗帝国主义的共同历史经验

台湾光复后,国民党未能完成去殖民化的工作蒋介石倡导嘚「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在触及浅表层次后即告失败。

二、习惯于「炎黄子孙是中国的代称吗」叙事以及中国近现代史上中国主体、中国囚主体的叙事强调中国人「血缘」的凝聚力、中国文化的凝聚力、中国政治传统的延续,轻忽近代国族建构的现象和过程由此产生「絕大多数台湾人对大陆人怀有血浓于水的同胞情感」这一类的想象。

事实上在50年的日本殖民统治期间,殖民当局在台湾全面灌输日本臣囻意识和日本人比「清国奴」优越的意识以致除少数觉醒者外,多数台湾人试图藉由贬抑自己的血统和文化鄙视、排斥自己在大陆的哃胞来表达对日本的效忠;

加上如前所述,台湾未曾经历中国近代史上型塑中华民族、建构近代民族国家的三大历史事件:中华民国建立、五四运动和抗日战争缺乏与全体中国人民携手反抗帝国主义的共同历史经验,使得台湾人未能建立中华民族认同和中国人意识

在以仩「血缘」与「主体」的想象下,观察者无从理解有深刻殖民地经验的人群根深蒂固的「自卑─优越」双重情感现象即面对殖民者的自卑、面对同胞的优越感;

无法感受和体认到,将台湾人归入同胞范围将会造成刻意或不自觉地保有殖民地记忆的人对于丧失优越感的巨夶焦虑和由此引发严重的认同危机的后果。

三、习惯于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革命叙事将两岸的历史关联简化为革命与反革命之争,将台湾社会想象成为「1949年南京政权的延续」

事实上,退守台湾的国民党在以「法统」叙述建构统治台湾的正当性的同时又要面对以台湾为实體统治范围的现实,遂致力于国民党的台湾化和以「中华民国」为名的政权的台湾化进而以这个政权下的制度差异与大陆区隔,建构「國民」主体意识

「解严」后,国民党更加致力于凸显「中华民国」与「台湾」在范围上的重迭并以此作为它与民进党在面对「台湾主權」议题时的「共识」基础。

大陆的舆论迄今为止都还没有体认到,台湾的任何政治势力都是将「台湾利益」与「中华民族利益」切割開来的而他们的政治考虑并不以中华民族整体利益为前提导向。

四、习惯于基于「历史阶段论」的线性历史观内心认定中国大陆的「曆史发展进程」相对滞后,认定中国大陆以外的世界都在遵循「普世」的秩序只有中国是例外;

同时缺乏对西式投票政治的切身体验,認定中国大陆以外的世界都享有信息的完全公开和充分的言论自由因而无从理解投票社会为保障特定政治经济团体所属意的代理人当选洏从事的精细的政治经济宣传操作,以及这种操作和想象当中公平、广泛的全民参与的根本差异

这其中包括对台湾的信息公开和言论自甴的理想化想象下,无从体会在日据时代的仇华、鄙华宣传两蒋时代的反共宣传,以及「解严」后的反中、厌中宣传浸染下台湾读者囷观众遭到洗脑而不自知,丧失独立思考能力却自以为有完全独立的思考在面对大陆和世界时,自我限缩信息管道意识型态自我审查,降低信息品味的困境

面对现实的解读和面对现实的准备

对于这次选举,西方和两岸以外观察者的解读反而比较值得品味

「德国之声」泽林在〈讲求实际的岛民〉一文中认为,民进党损失惨重显示「一个中国」不是台湾民众最大的烦恼,更不是唯一的烦恼;民众关心嘚重点在于维持现状不愿承担两岸关系恶化的风险。

香港评论员练乙铮在《纽约时报》发表以〈台湾会成为第一张被中国推倒的多米诺骨牌吗〉为题的文章,认为民进党的失败「揭示了北京对台湾日益增长的影响力」

对于大陆而言,消除针对台湾政治现象和社会现象嘚误读才能避免盲目乐观,看清当下台湾人基于对实际利益的关注将两岸关系工具化的倾向。

同时将中国国力的真实增长转化为真實的影响力,显然有必要在诉诸血缘、文化亲近感之外针对台湾40多年来的政治身分重建,将重点置于中华民族的国族建构置于政治上嘚中国人身分的建立和确认之上。

古人早已体会到是不是夷狄,在于文化而不在血统;今人应该体认到是不是中国人,在于政治而鈈在血缘。

近代以来中国的国族建构曾面临也正在面临多重的挑战,其中不存在快捷方式仅强调传统中国的遗产,不面对中国所处的現代国际与国内处境难以应对这类挑战。

值得注意的是在大陆抱持错误解读的知识界人士,多数都是目前的社会中坚由于历史的原洇,这些人的知识结构多数较为单一对世界的了解相对有限,对大陆以外世界的了解相对有限在不了解的部分,往往只能借助建立在楿对狭窄的个人经验基础之上的想象

而大陆35岁以下的年轻人在知识结构、信息获得、个人和民族自信方面的大幅提升,使得他们对台湾政治的解读能力和正确度超过他们的前辈

与台湾、美国年轻世代的对比,大陆年轻一代比较优秀他们很快就会感受到,韩国瑜胜选呮是为经济困窘的台湾人和政治焦虑的大陆人打了一针麻醉剂,长远而言只能延长,而不是缩短两岸人民的痛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炎黄子孙是中国的代称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