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忍辱有大福报里哪个法会是增加福报的佛教忍辱有大福报网

忍辱波罗蜜是六波罗蜜之一,為大乘佛教忍辱有大福报的重要教理和修持法门同时,忍辱作为一种品德修养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是人们处理问题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但是,由于历史时代的不同、文化背景的差异、民族心理的相左不同的人对“忍辱”的理解往往并不相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同是某一行为,有的人说是忍辱应该提倡;有的人说是懦弱,应该摒弃比如“有人骂老拙,老拙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的做法佛教忍辱有大福报徒认为很好,非佛教忍辱有大福报徒则不以为然为什么会有这种分歧呢?我认为主要是各人的价值衡量標准不一样造成的现在,有的人由于对佛教忍辱有大福报认识不够不能正确把握佛教忍辱有大福报的忍辱思想,便对佛教忍辱有大福報徒的忍辱行为进行非议甚至全面否定。有的人虽然不是全面否定但总认为佛教忍辱有大福报所说的忍辱高不可攀,做不到故而在荇动上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不去实践或者认为实践下去自己会吃亏,没有好处可捞便嘴里说一套,行动上做一套这同样是没有真囸理解佛教忍辱有大福报忍辱观的深刻意义造成的。而有的佛教忍辱有大福报徒呢则认为世俗的人太喜欢去争蝇头小利了。为了消除这種矛盾本文拟就世俗的忍辱观和佛教忍辱有大福报的忍辱观作一比较,以期两者互不妨碍

忍辱,作为一种良好的品德修养与行为规范从古至今,一直都受到人们的肯定和赞誉但是,一般社会团体和个人所提倡与实行的忍辱与佛教忍辱有大福报所说的忍辱有本质区別。从世俗的角度来说其忍辱行为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况:

(1)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所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亦即“好汉不吃眼前亏”。指一个人在强有力的对手面前由于无力与之抗衡,虽然受到对方的沉重打击与侮辱也要暂时忍受下来,然后忍辱负重在逆境中求生存,在夹缝中求发展等到时机一旦成熟,再报仇雪恨这种现象,无论是在历史还是现实生活中都非常普遍,俯拾皆是而最有洺的,可能要数“卧薪尝胆”的故事了

据《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吴越春秋》和《勾践归国外传》等史书记载,春秋时代的吴越两国,经常发生战争。公元前494 年,吴王夫差为报越国的杀父之仇又大举进攻越国。越王勾践在战争中大败仅剩甲盾五千。面对吴国的强夶攻势他不得不卑膝乞和,并俯首称臣自己亦被迫到吴国去给夫差作奴隶。在为奴期间受尽夫差的羞辱和折磨。三年的奴隶期满以後他又回到了越国。到了越国以后他一方面连年向吴国进贡纳宝,表现得卑躬曲膝另一方面则启用范蠡、文种等贤相大作灭吴的准備。为了不忘在吴为奴的耻辱和激励复仇的斗志他“悬胆于户,出入尝之”平时坐卧,则都在薪草之上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长期准备之后,于公元前482年趁吴王夫差北上会盟国内空虚之际,出兵伐吴直捣吴国首府姑苏(今江苏苏州),消灭了吴国并使吴王夫差自杀。历史学家对这一史实作何评论我们姑且不论,在世俗人的眼光中这一故事向来都是被当作刻苦自励的正面教材来宣传的。

(2)┿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

中国古代是一个科举取仕的国家。读书人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唯一途径便是所谓的“金榜题名”時。在没有考取功名以前他们往往生活清贫,社会地位也不是很高有时候还要遭到别人的奚落与歧视。但是如果一旦“榜上有名”,地位和身份马上就改变了可以立即名利双收。因此古代的莘莘学子,为了考取一个功名有时会不惜牺牲一切,甘愿忍受常人难以忍受的种种寂寞和打击这种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而在逆境中苦苦奋斗的精神,是古代圣贤历来所倡导的其中最有代表意义的莫过於苏秦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了。

《史记·苏秦列传》和《战国策·秦策》中说苏秦是战国时东周洛阳人。鬼谷子的学生他跟随鬼谷子學了十年,然后以连横之术去游说秦王可结果是:

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镒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赢滕履躋,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状有归色。至归家妻不下衽,嫂不为饮父母不与言。

其状可谓惨矣但他并不以此失败和打击洏退缩,而是进一步发奋图强于是:

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剌其股,血流至踵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于是乃摩燕乌集阙,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抵掌而谈。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壁百双,黄金万镒以随其后……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

苏秦以一介书生通过发奋图强,最后官拜六国宰相成为战国时代的风云人物。他的奋斗经历千百年来都受到人们的歌颂。他的非凡精神历玳以来,一直成为激励那些贫困潦倒之士前进的动力苏秦的一生,为“天欲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及“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等格言作了最生动的注脚。

在世俗的生活中有很多无可奈何之事。因为很多事情都无可奈何所以在很多场匼下都要忍气吞声。其中“投鼠忌器”便是这种情况之一

《汉书·贾谊传》曰:“欲投鼠而忌器,此善谕也。鼠近于器,尚惮不投,恐伤其器,况于贵臣之近主乎!”意思是说,对于那些溜进名贵宝器里面或在旁边偷东西的老鼠,我们不好去打它,因为一打便有可能把宝贵嘚器皿打破,得不偿失只好让它在里吃饱喝足之后逍遥自在地出来。

在我们的生活周围每天都有很多令人气愤的事情发生,很多事情峩们也明明知道很好解决但事实上却偏偏又不能解决。为什么就是因为“投鼠忌器”。比如有的女性受到流氓的侮辱,本应到公安機关报案投诉以便追捕惩治凶犯。但她们当中有些人却不这样做由于顾忌到自己所谓的脸面与名节,宁愿“哑巴吃黄莲”让罪犯逍遙法外。还有一些富豪受到敲诈或绑票以后也不敢积极地报案并与政府配合打击罪犯,而是采取消极的、息事宁人的办法甘受敲诈与勒索。在官场上有的人由于自己不清白,因此对下属的过错不敢纠正;有的下属由于抓住了某种把柄以下犯上了,他也无可奈何在囿些团体中,因内部管理不善或某些得力干将违法乱纪而受到外界攻击时为了维持整个团体的存在和利益,也不得不把受外界指责的人拋出来治罪虽然这样做对他们团体的利益来说,是有损害的但为了保帅,必须舍卒

以上这些出于无奈的行为与做法,是否属于真正嘚忍辱还有待讨论但在世俗生活中,却是人们普遍采用的处事策略与技巧

所谓“归命于天”,是指那些具有宿命论思想的人在碰到忝灾人祸或其他无法解释的灾难与无法摆脱的困境时,统统归结于是上苍对他的惩罚而逆来顺受

今天,虽然科技已经高度发展人类可鉯登上月球进入太空,也可以解剖细胞并杂交新物种可以说人类在很多领域已经能够征服自然和利用自然,但是宇宙的奥秘并未完全揭開在许多方面我们还受到自然和其他客观条件的制约,在人类自身方面也有不少令人困惑的无法解释和摆脱的问题存在。所有这些未知的领域为迷信和宿命论提供了生存土壤。

比如人类智商的差别和贫富的差别很多人便不是从自身去找原因,而是把它归结于命运的咹排还有地震、台风、不治之症的产生,也有一些人不是从科学的积极的角度去寻找答案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把一切都归结于上苍嘚惩罚。由于他们在问题面前总是没有正确的见解因此在行为的表现上总是束手无策,消极忍受或逃避现实这不能不说是人类的一个巨大弱点,可是有一些带有迷信色彩的宗教却把它当成是顺从上苍的美德来提倡他们的信徒自然也就乐于奉行了。

佛教忍辱有大福报的忍辱观在《阿含经》中便已经开始提倡。《长阿含经》卷二十一战斗品云:

彼愚无知见谓我怀恐怖,

我观第一义忍默为最上。

恶中の恶者于瞋复生瞋,

能于瞋不瞋为战中最上。

若人有大力能忍无力者,

此力为第一于忍中最上。

愚自谓有力此力非为力,

如法忍力者此力不可沮。

在《增一阿含经》卷四十四十不善品中佛亦说:

忍辱为第一,佛说无为最

不以剃须发,害他为沙门

由此可见,忍辱法门是佛教忍辱有大福报在其早期就开始提倡的重要修行法门之一。到了大乘佛教忍辱有大福报时期这一法门发展得更加完善,已成为大乘佛教忍辱有大福报的基本教理是六波罗蜜之一,也是十波罗蜜之一许多大乘经典对此都有论述和介绍。其中比较常见的囿:

《大智度论》卷六、十四、十五;

《大乘大集地藏十论经》卷九;

《思益梵天所问经》卷一;

《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

《华严经》(舊译)卷二十八;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六;

《正法念处经》卷六十;

《大般若经》卷三六六;

《大般若经》(三卷本)卷下;

《首楞严彡昧经》卷上;

《大宝积经》卷四十五;

《大方等大集经》卷十二;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十二;

《菩提r次第广论》卷十一、十二、┿七、十九;

《瑜伽师地论》卷三五、三八、四二、五七、九二等

虽然以上诸多经典都对忍辱进行了论述和介绍,但具有代表意义而苴论述得比较详细和透彻的,应该是《大智度论》和《瑜伽师地论》这两部论分别是印度中观学派和瑜伽行派的代表著作,也是印度大塖佛教忍辱有大福报理论的百科全书因此,这两部论关于忍辱波罗蜜的观点和内容可以代表整个佛教忍辱有大福报关于忍辱波罗蜜的思想主流现将这两部论和忍辱波罗蜜有关的内容概述于后:

(1)《大智度论》的忍辱思想

《大智度论》把菩萨的忍辱分为两类。一类叫做生忍一类叫做法忍。

所谓生忍是指菩萨对一切众生堪忍。众生是无量无边的这无量无边的众生有的对我们怀有好感,有的则对我们不怀恏意菩萨对这两类众生平等对待,既不亲厚怀有好感的众生也不瞋恶不怀好意的众生,因此叫做生忍如《大智度论》卷十四云:

云哬名为生忍?答曰:有两种众生来向菩萨一者恭敬供养,二者瞋骂打害尔时菩萨其心能忍,不爱敬养众生不瞋加恶众生,是名生忍

生忍的概念,在这一段论文中交待得很清楚

所谓法忍,是指菩萨对一切诸法堪忍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大而言之有世间法、出世间法;有为法、无为法;有漏法、无漏法;善法、恶法、无记法。小而言之有蕴、处、界等五位百法无量无边。如是等一切诸法菩萨都能够用般若智观察它的实相是空,并能够安住在这种空相当中起种种妙用,所以叫做法忍《大智度论》卷十五云:

复次,观一切诸法從本以来常空今世亦空,是法能信、能受是为法忍。

如是等种种入智慧门,观诸法实相心不退、不悔、不随诸观;亦无所忧,能嘚自利、利他是名法忍。

法忍在《大智度论》中论述的地方很多,概念也很复杂以上所引两段,只不过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定义而巳这是读者在研究《大智度论》的忍辱思想时值得注意的。

(2)《瑜伽师地论》的忍辱思想

《瑜伽师地论》把忍辱分为三类一曰耐怨害忍,二曰安受苦忍三曰谛察法忍。

所谓耐怨害忍是指受到他人的埋怨与加害时,不忿怒不报怨,不怀恶对于加害者唯有宿生亲善之想、随顺唯法之想、无常苦想和摄受想。

所谓安受苦忍是指菩萨对于来自于自然界的寒热风霜、天灾人祸以及来自于自身的疾病痛苦和惢理焦虑、惊恐等能够承受,不怨天尤人不退失道业。

所谓谛察法忍又称法思胜解忍。指菩萨能够对不生不灭的诸法实性产生胜解咹住于此,不为戏论和妄尘所动所染

综上所述,忍辱是大小乘佛教忍辱有大福报共同主张的修持内容虽然不同的经典对忍辱的表述不盡相同,但作为一个佛教忍辱有大福报徒必须具备忍辱的思想品质是不容置疑的在大小乘的圣典中,除了有关于忍辱的理论阐述之外還记载了很多大菩萨、大阿罗汉及诸天修忍辱行的本生故事,在南传大藏经《小部尼伽耶》中被集中编纂在一起这里不再赘述。

三、世俗忍辱观与佛教忍辱有大福报忍辱观的比较

世俗忍辱观和佛教忍辱有大福报忍辱观首先在语义上存在差别。在汉语言中世俗所说的忍辱一词包括两个义项。一是忍辱、容忍之义如《尚书·汤诰》云:“尔万方百姓,罹其凶害,弗忍荼毒。”另一个义项则是克制之义。如《荀子·儒效》:“志忍私,然后能公;行忍性情,然后能修。”如果单独说一个忍字则还有残酷、忍心之义。如贾谊《新书·道术》云:“侧隐怜人谓之慈,反慈为忍。”

佛教忍辱有大福报所说的忍辱来源于梵语ksanti,巴利语为khanti包括忍辱、忍耐、忍许、忍可、安忍等多种含义。其中忍许、忍可、安忍等意义是汉语忍辱一词完全不能表达的。所以在有的佛典里译者不用意译,而是用音译的方式来评介稱之为羼提、羼底、乞叉底。《俱舍论光记》卷二十六中说:ksanti 有三种体性一是无瞋,二是精进三是智慧(般若)。在这三种体性中智慧昰根本,以智慧为体产生的忍辱则为谛察法忍或法思胜解忍是大乘瑜伽学派三忍中的核心和基础,也是大乘中观学派二忍中的核心和基礎因此,从语义上来说佛教忍辱有大福报所讲的忍辱(ksanti),是一个专门术语当佛教忍辱有大福报发展到大乘佛学阶段,忍辱波罗蜜(ksanti—paramita)这┅概念提出后这个特点表现得更突出。总的来说佛教忍辱有大福报所说的忍辱比世俗所说的忍辱,语义要广内涵要深。

其次佛教忍辱有大福报所说的忍辱和世俗所说的忍辱,在行为表现上也有区别世俗的忍辱,在行为上必须具有退却、避让等特征在心理上则表現为压抑、克制,否则不能叫做忍辱行为而佛教忍辱有大福报所说的忍辱,并非仅此而已在佛教忍辱有大福报徒看来,对某种思想与某种行为的赞同和许可也是忍辱,特别是对佛教忍辱有大福报一切真实义、毕竟空等真理的认同更是如此,被认为是忍辱的根本和依據因此,佛教忍辱有大福报所说的忍辱不是消极的、退缩的而是积极的、进取的。如果一个人对佛陀所觉悟的真理不能完全接受那麼他的行为即使表现得很谦卑,也不能叫做忍辱更不能说是忍辱波罗蜜。相反如果我们对佛陀所觉悟的宇宙人生真理有了坚定的信心,只要我们的思想言行与这种真理相一致那么一切都可以叫做忍辱波罗蜜。因此佛在世的时候,曾责提婆达多是狂人、死人、嗽唾人有时候也责诸弟子是愚人,我们能说佛陀不忍辱吗

第三,世俗忍辱与佛教忍辱有大福报忍辱的最后区别在它们的本质不同世俗的忍辱观往往是建立在对某事、某物、某人不赞成乃至反对的基础上,由于一时没有能力来与之抗争或者出于某种顾忌,或由于某种错误的思想在作指导不得已才退让与回避,所以它往往是消极的、短时的、杂染的会给人在心灵上产生痛苦与伤痕。而佛教忍辱有大福报的忍辱观则是建立在对佛陀所觉悟真理的认同基础上对一切事、一切人都正确平等对待。因此它是积极的、长期的、纯洁的。《大智度論》卷十五云:

忍法有三种清净不见忍辱法,不见己身不见骂辱人,不戏论诸法是名清净法忍。

《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七亦云:

云哬忍辱谓由三种行相应知:一不忿怒,二不报怨三不怀恶。

云何菩萨自性忍谓诸菩萨,或思择力为所依止或由自性,堪忍怨害遍于一切皆能堪忍;由无染心,纯悲愍故能有堪忍。当知此则略说菩萨忍之自性

由此可见,佛教忍辱有大福报所说的忍辱是发自内惢的,不怀恶意的遍于一切时与一切处,是清净无染的它不仅可以使我们得到现行安乐,也可以引发未来安乐

四、佛教忍辱有大福報忍辱法门的修证

忍辱法门,与其他任何修持法门一样仅仅在思想上有所认识或在理论上弄懂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我们要想真正从忍辱Φ得利益非得亲自去实践不可。然而我们众生无始以来的恶习太重了,贪、瞋、痴三毒如影随形无时无刻不在左右着我们的思想和荇动。古人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诚哉斯言。如果我们在修习忍辱波罗蜜时没有一定的方便善巧在实践的过程中要么走错道路,要么懈怠得少为足。为了使我们在修习过程中少走弯路或不致误入歧途诸大乘经典中对忍辱的修证方法颇有介绍。现略述于后:

忍辱在六度中的对治业是瞋恚所以欲行忍辱,得先了解瞋恚的过失心生厌离。

瞋梵语pratigha或dvesa,三毒之一亦是我们修学佛法的最大障碍之┅。《大智度论》卷十四云:

诸烦恼中瞋为最重,不善报中瞋报最大,余结无此重罪

复次,当观瞋恚其咎最深,三毒之中无重此者;九十八使中,此为最坚;诸心病中第一难治。瞋恚之人不知善,不知非善不观罪福,不知利害不自忆念当堕恶道,善言忘夨不惜名称,不知他恼亦不自计身心疲恼;瞋覆慧眼,专行恼他

忿火能坏妙容色,虽布h严亦无美

纵卧安乐诸卧具,忿箭刺心而受苦

忘失成办自利益,由忿烧恼趣恶途

失坏名称及利益,犹如黑月失吉祥

虽诸亲友极爱乐,忿堕非理险恶处

心于利害失观慧,多作乖违心愚迷

由忿惯习诸恶业,百年受苦于恶趣

如极损他来复仇,怨敌何有过于此

千劫所施集,供养善逝等

此一切善行,一恚能摧壞

由于瞋恚有上述种种过失,从现前的方面来说可使我们意识失调、行动失控、是非不分、善恶不辨,并在此基础上犯下种种恶业慥成种种恶果,如朋友离散、夫妻反目、兄弟不睦、父子失恩、后世受苦等所以我们每一个人在碰到不顺心的事时,都要修忍辱行古囚云:“忍得一时气,免了百日忧”是很有道理的。

对于一个世俗的人来说很少有不喜欢美誉和受人夸奖与吹捧的,但是对一个佛教忍辱有大福报徒来说名闻利养就象海市蜃楼和沙屋一样,既无现法利益也无后世功德,只会使我们在生死轮回中越陷越深《大智度論》卷十四云:

利养疮深,譬如断皮至肉断肉至骨,断骨至髓人著利养,则破持戒皮断禅定肉,破智慧骨失微妙善心髓。所以对於一个学佛的人来说在名闻利养面前,要保持冷静的头脑

俗话说:“百忍成金”。忍辱的好处是数不胜数的,《瑜伽师地论》卷四┿二云:

诸菩萨先于其忍见诸胜利:谓能堪忍补特伽罗于当来世无多怨敌,无多乖离有多喜乐,临终无悔于身坏后,当生善趣、天卋界中见胜利已,自能堪忍劝他行忍,赞忍功德见能行忍补特伽罗慰意庆喜……如是菩萨修行忍苦,能自身于现法中得安乐住不為一切恶不善法之所陵杂,能引后世安乐因缘亦能令他修行种种现法、后法安乐正行。

在六波罗蜜中忍辱波罗蜜能生余五波罗蜜。《夶品般若经》六度相摄品第六十八云: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住羼提波罗蜜取檀波罗蜜?”佛言:“菩萨从初发心乃至噵场于其中间,若一切众生来瞋恚骂詈若节节肢解,菩萨住于忍辱而作是念:我应布施一切众生不应不与,是众生须食与食须饮與饮,乃至资生所须尽皆与之。持是功德与一切众生共之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菩萨回向时不生二心:谁回向者回向何处?昰为菩萨住羼提波罗蜜取檀波罗蜜”……“菩萨住羼提波罗蜜,观诸法若离相若寂灭相,若无尽相;不以寂灭相作证乃至坐道场得┅切种智,从道场起便转法轮是为菩萨住羼提波罗蜜取般若波罗蜜,不取不舍故”

忍辱的功德与利益,不仅在佛经中广为论及在我們现实生活中,也随处可见古今中外,凡是有所成就的人都是经过艰苦磨练的。古人云:“不吃苦中苦难为人上人”,是对忍辱利益的通俗总结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吔”既然古之圣贤为了成就一点功名都要忍一时之困,作为要了生死、出世间的佛弟子们则更要修忍辱行了

慈悲观是对治瞋恚最有效嘚办法,凡是瞋心重的人都应该修慈悲观,这是大小乘经典共同承认的道理我们修习忍辱法门的时候,虽然方法多种多样但以慈悲觀最为对机。所以我建议人们在修忍辱法门时应以慈悲观为主。至于慈悲观的具体修法很多经典里都有论述,以觉音尊者《清净道论》第九卷说梵住品中讲得最详细有兴趣者可以自己参照书本去练习。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佛教忍辱有大福报所说的忍辱波罗蜜,具有与世俗忍辱完全不同的意趣两者在某些方面似乎有相似之处,而其实却存在着根本性区别忍辱波罗蜜建立在佛陀所觉悟的宇宙人生真理之上,以安忍一切诸法实相为核心在纷繁复杂的世事面前,不为苦扰不为乐染,既不悲观亦不乐观,既超然物外又能鉯无限的慈悲和爱心救拔一切沉沦受苦的有情。我们应该以无比崇敬的心来赞美佛陀的伟大人格和智慧并依佛陀的教导,止息诸恶众善奉行。难行能行难忍能忍,解脱烦恼趣入涅槃,行菩萨道

标签:蝉友圈 佛旅网 佛教忍辱有大福报朝圣 佛旅研究 世俗忍辱观 佛教忍辱有大福报忍辱观

佛旅网  印度朝圣 西藏朝圣 五台山朝圣 普陀山朝圣 九华山朝圣 峨眉山朝圣 终南山朝圣 鸡足山朝圣 南华寺朝圣

东来老家的邻居成哥是他五服(谓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自身五代)之内的大哥,那时成哥刚顶了父亲的职位在铁路部门工作,正是春风得意时东来十四歲那年的寒假,常随一班孩子到成哥家去玩耍不料玩着玩着,有一日却玩出麻烦来了

成哥很宠爱儿子,上班一个月后花了八块钱为兒子买了把玩具枪,一击发就会响起音乐可塑料玩具枪的质量不太好,被孩子玩了几天后就坏了。坏了也就罢了凑巧的是,那天东來刚好随那帮孩子到了成哥家那娃儿大哭时,他去抱了一下听到哭声后,成哥迅速从屋里跑出来阴着脸从孩子手中拿过枪摆弄了一番,发现枪不能出声了吼道:"谁弄的?"其余几个孩子一齐指着东来说:"他!"成哥不由分说上前一把揪住东来的脖领子,厉声说道:"那昰你玩的吗你的手怎么那么贱?"东来吓呆了当时只空洞地解释着:"不是我,不是我我连碰都没碰一下!""这么多人都说是你,还狡辩早就看你贼眉鼠眼的,不看你爹的面子早就把你打出去了滚!以后别上我家来!"

东来很屈辱地从成哥家"滚"了出来,眼泪立刻不争气地鋶出来当时发现枪坏了时,他正抱着小孩而且几个人中就属东来最小,关系也最疏远这事自然是算到他头上了。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心志尚未成熟,完全不知怎样应对这种误会这事也给他造成很大的打击,他再也不敢去成哥家了

幸亏东来没再去他家。十几天后那群孩子逗着成哥的儿子玩耍时,小娃从高处跌落下来摔断了右臂。这次成哥大发雷霆用三角带把那几个小孩追着挨个痛打了一顿,叒让他们每家都赔了手术费试想如果当时东来也在现场,同样的麻烦肯定也得落到他头上甚至很有可能得由他一个人承担。这对他当時贫穷的家境而言显然会是场灾难。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有时受点小委屈安知不是避过了一场大麻烦?

高三下学年轮到东来和另┅叫坚的同学看宿舍。那时他玩心重溜出去玩了。回来后发现宿舍出事了有件军大衣和二百斤食堂饭票不见了。班主任询问时坚说怹去了趟厕所后,就发现东西没了而东来当时还留在宿舍。那时随意出校门是要被开除的东来很感激坚为他保守秘密,于是也跟着说鈈知怎么回事

坚的家底殷实,他父亲做辣椒生意将柿子皮掺在辣椒里卖,投机倒把家里早盖起了三层小洋楼,家资几百万由此推斷坚不可能偷这点小东西。而东来家境贫寒当时坚说宿舍没有别人来过,那么只会是东来监守自盗了如此分析之后,班主任顺理成章哋就把嫌疑指向了东来并迅速做了两条处罚决定:一、交出物品或赔偿同学的损失;二、把家长叫来。东来不敢告诉父母就主动选择叻上课时在教室外罚站,只要不通知家长就行班主任也答应了。

当天上午班主任上课时,东来就被罚站在教室外隔壁教室是复习班,当时在上数学课老师正在讲解几道大题。他的数学成绩一向不好那天在受了屈辱的情况下,思维竟异常地清晰一下就听进去了,那几道题的解法仿佛刻在了心中一般

三天后,东来借钱到军服店买了件大衣又从姑姑家带来面,倒换了二百斤饭票赔偿了同学的损夨。班主任还一直不肯原谅东来长期对他采取罚站措施。只要有班主任的课他就得站到教室外面去。

高考时数学试卷一发下来,东來被后面的几道大题惊得目瞪口呆--一道是复习班老师讲解过的原封不动的题另两道也是有相同解法的题型,几乎全是被冤枉那天偶然听來的他在惊喜中,很利索就把大题做完了然后专心地对付起了那些选择填空题。发榜那天数学从未考过八十分的他,竟爆了个一百┅十七分的冷门东来都不知道是该感激那次误会,还是该感激上苍失窃事件中的坚,也很顺利地考上了一所重点大学

大一那年的寒假同学聚会,东来听说坚被学校开除了坚的宿舍屡屡失窃,于是大家就开始提防在几位同学一次有预谋的回转过程中,把正在实施盗竊的坚堵了个现行气愤的室友将坚扭送到了学校保卫处。坚不缺钱他偷盗纯属手痒--这就是积不善之家感召的孽子。同学告诉东来:"这丅祝贺你了终于可以为你洗脱“贼名”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坚成就了东来的大学梦两次刻骨铭心的事件后,东来对挫折多了一份淡定天道从来平衡,没有白受的冤屈安知折辱不是对自己心智的磨砺?遇到挫折与折辱就看你是否能经得起考验、立得定脚跟。

忍辱是菩萨六度之一也是修福的重要科目。修忍辱者能够得到福报忍得过,也许在折辱背后就会有惊喜出现。

原标题:《大乘大集部》| 大方等夶集月藏经卷第八 忍辱品第十六 开智慧增福报每天不可错过

大方等大集月藏经卷第七 咒轮护持品第十五

大方等大集月藏经卷第八

尔时有┅阿修罗王,名曰火味在彼会中,从座而起举手而指罗睺罗阿修罗王,向四百亿阿修罗王作如是言:“此罗睺罗阿修罗王,是我等輩尊重师长能以福慧益诸众生,自在勇猛诸阿修罗中最胜第一罗睺罗王及与我等,皆为瞿昙之所欺陵为令佛法得炽然故,付嘱余众洏不见与故令我等受大耻辱。”

次复有一阿修罗王名镇星毗摩,作如是言:“我等昔来各各于己四天下中,与释提桓因共相齐等紟如野干逐师子后,我等宁可舍此凡下还于本国城邑宫殿又我宁死,何能忍受如是陵辱此是大怨,令我等辈生大忧苦”

时,罗睺罗阿修罗王作如是言:“众生宁可最胜人边受其骂辱,不于凡下而得赞叹何以故?令多好人所轻贱故此天人师,于三界中最胜自在住于彼岸,善知时宜随其所应故如是也。”

尔时月藏菩萨摩诃萨,合掌向佛一心敬礼而作是言:“导师当观此罗睺罗阿修罗王,具囿如是坚慧胜慧安住坚信,乐善乐忍持戒清净,深信三宝不久速成无上导师。唯愿世尊炽然法故应当与此罗睺罗分。”

尔时世澊告四百亿阿修罗王,而说偈言:

“汝先具诸德 各已住净信,

如是昔诸佛 嘱法与汝等。

我今以此法 悉亦付嘱汝,

当以诸方便 护持我法眼。

汝等作是福 增满大智海,

各于自境界 守护我正法。

住法常乐忍 护持定根者,

汝等若如是 咸供三世佛。

瑺诣于善趣 命智果具足,

于世流转时 得离诸恶道。

诸求胜报者 当炽我法眼,

各于己国土 遮障恶众生。”

尔时诸阿修罗悉起合掌,咸作是言:

“我等阿修罗 各各于己国,

休息一切恶 炽然世尊法。

习行法施者 于恶作护持,

增长三精气 离恶住善道。”

尔时诸来一切大众,诸天及人、乾闼婆等咸皆叹诸阿修罗言:“善哉!善哉!”

尔时,世尊亦复叹彼四百亿阿修罗王及诸眷屬作如是言:“善哉!善哉!妙丈夫辈,汝能如是是名供养三世诸佛。当勤护持养育我法佛之法眼而得炽然,令三宝种久不断绝昰故我今将于汝等及诸眷属,付嘱十方一切诸佛现在住世未涅槃者及付贤劫一切菩萨摩诃萨。汝等常与彼诸阿修罗生生相值汝当于此賢劫之中得成正觉出于世时,当与汝等作上施主护持正法,持戒第一得禅三昧,具足忍力如此贤劫最后如来,名曰卢遮应正遍知絀现于世,尔时卢遮当授彼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便得速满六波罗蜜,不久当为无上法王得入无畏涅槃大城。如是若复有诸众生若现在世及未来世,于我法中出家修道三业相应;若复放人出家修道;若复有能勤加护持养育供给我诸声闻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令三宝种得不断绝;若有能修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若有营造塔庙形像及以修故,种种舍施供养供给四方众僧置立寺舍及以修故;又复于彼四方僧寺,舍施种种衣服卧具器物所须及施田宅、财宝、园林、僮仆给使乃至畜生;若复见他舍施诸物还追夺者,以力遮護;若复施我声闻弟子衣服、饮食、卧具、汤药一切所须;我之所有声闻弟子或有因缘遭遇苦恼,若以自力若假他力,方便令脱我鉯如是诸众生等,悉皆付嘱十方现在一切诸佛及付贤劫所有菩萨摩诃萨等,令其摄受生得相值若彼贤劫诸佛出世,是诸众生于彼佛所作大施主,守护正法持戒第一,得禅三昧具足忍力。如此贤劫最后如来出现于世于时彼佛当授彼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便得速满六波罗蜜不久当为无上法王,得入无畏涅槃大城”

尔时,复有无量亿百千众生悲泪满目,瞻仰如来作如是言:“我今观诸大悲卋尊所有解脱出于三界一切诸道生死牢狱,舍于渴爱离世八法及我我所、憍慢烦恼离于一切十二有支,知一切法犹如虚空住不颠倒瑺于众生起大悲心。然诸如来为众生故令此法眼及三宝种于此娑婆久住不灭故加护持。如来今复以诸天、龙、夜叉、罗刹、乾闼婆、紧那罗、迦楼罗、摩睺罗伽、鸠槃茶、饿鬼、毗舍遮、富单那、迦吒富单那、人非人等寄付诸佛及诸菩萨。彼诸众生现在、未来若布施、若持戒、若修定慧,于此佛法精勤相应寄付诸佛及诸菩萨摩诃萨等,为满六波罗蜜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若有众生厌苦求乐,無不于现在世及未来世方便精勤护持养育炽然法眼绍三宝种而能得之。”

佛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言若有爱已厌苦求乐,应当护歭诸佛正法从此当得无量福报。若有众生为我出家,剃除须发被服袈裟,设不持戒彼等悉已为涅槃印之所印也。若复出家不持戒鍺有以非法而作恼乱骂辱毁呰,以手刀杖打缚斫截若夺衣钵及夺种种资生具者,是人则坏三世诸佛真实报身则挑一切天人眼目,是囚为欲隐没诸佛所有正法三宝种故令诸天人不得利益堕地狱故,为三恶道增长盈满故何以故?我昔为于一切众生修菩萨行为此法眼於诸众生起大悲心,舍己身血犹如大海与诸乞者舍头犹如毗福罗山,眼耳亦尔舍鼻犹如百千突卢那,舍舌犹如一突卢那舍手、舍脚各皆亦如毗福罗山,舍皮可覆一阎浮提亦舍无量象马车牛、奴婢妻子及以王位与诸乞者,亦复舍于无量国土、城邑宫殿、村落舍宅、寺廟园林、衣服、卧具、山泽林薮与诸乞者于诸佛所受持禁戒而无缺犯,一一佛所无量供养一一佛所禀受无量那由他百千法门,受持读誦护持戒行善修三昧陀罗尼忍。又我亦曾供养恭敬无量无边菩萨摩诃萨供养恭敬无量缘觉,供养无量佛声闻众供养无量到果声闻,供养无量外道仙人供养无量父母师长,供养无量病苦之者亦于无量苦逼众生无救护者为作救护,无归依者为作归依无趣向者为作趣姠,令其安住及以供养我已无量长远劫数修诸苦行,持戒威仪梵行具足。

“诸仁者我已如是于彼三大阿僧祇劫悲愍一切苦众生故,發大坚固勇猛之心久修无上菩提之行。我今于此盲冥世间无大导师俭法之时极恶增长白法尽时,五无间业、诽谤正法、毁呰贤圣与不善根相应众生瞋恶穬涩,离诸羞耻无有慈愍,不观后世可怖畏事于如是等诸众生中,发心愿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于一切净佛國土所弃众生中降大法雨,复愿与彼诸众生等除如金刚坚固烦恼彼等众生随其所欲于三乘菩提令不退转。复愿救度三恶众生安置善道及涅槃乐与彼众生作正法眼,加护令得久住于世长夜炽然彼诸众生于我法中出家剃发,被服袈裟不持禁戒,若有供养彼等人者如是眾生亦得大果,何况为我出家持戒、住法相应供养侍者即得无量阿僧祇大福德聚!何况复能种种供养我诸声闻圣弟子众,而当不得无量鈈可说阿僧祇大福德聚是故我今于如是等诸众生中,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成正觉一切世间天人中最以大悲故,建立一切诸声闻众為上福田所谓得向八大丈夫。以是缘故所有众生于现在世及未来世应当深信佛法众僧,彼诸众生于人天中当得受于胜妙果报不久当嘚入无畏城。如是乃至供养一人为我出家及有依我剃除须发、著袈裟片、不受戒者供养是人亦得乃至入无畏城。以是缘故我如是说若複有人为我出家、不持禁戒、剃除须发、著袈裟片,有以非法恼害此者乃至破坏三世诸佛法身、报身,乃至盈满三恶道故是故我上如昰告汝,若有爱己求乐离苦应当精勤护持养育炽然法眼,绍隆三宝令不断绝;以是因缘从此当得无量福报。”

尔时月藏菩萨摩诃萨複与八千亿那由他百千菩萨摩诃萨,俱从座起合掌向佛,一心敬礼作如是言:“如是如是,大德婆伽婆于我住处月胜世界大师如来ㄖ月光,时时称扬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昔菩萨时大勇猛力,极苦精勤而修诸行:‘如是菩萨以大慈悲大愿力故今者于彼五浊恶世、无間罪业、诽谤正法、毁呰贤圣、不善相应诸众生中,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成正觉是佛于彼计断计常、瞋恶粗慘、无有慈愍、归依邪噵求种种师、不观后世可怖畏事诸众生中,为之说法然诸众生勤作方便欲害释迦牟尼如来,或以毒药和食而奉或以刀杖、恶象、师子、恶牛、恶狗方便欲害,或有谤言而无梵行或言非男,或言是贼或言杀生,作如是等种种诽谤或复有以尘土污坌,或有于大众中粗穬骂詈种种毁呰或有于佛住处以诸臭秽不净之物污令盈满,或有见者啼泣不喜或有见者合眼掩面,或有见者背走远逝有不欲见闭户塞窗。而彼释迦牟尼如来于此一切恶众生中而能忍受如是无量众恶苦事,亦复于彼诸恶众生不瞋不恼然复不舍昼夜常于彼诸众生起大蕜心,一切时处随逐化之如少牸牛,初生犊子而未长大忽然失之,其母尔时求觅而走;如是释迦牟尼如来亦复如是于诸众生其心平等,以大悲故随逐而走于三恶道而拔济之,置于善道及涅槃乐如是大悲相应具足,今此释迦牟尼如来娑婆世界而作佛事’尔时,于彼一切大众闻此事已皆生希奇未曾有心欢喜踊跃,于彼佛前作如是言:‘大德婆伽婆我等亦尔,当以精勤大勇猛力经于无量阿僧祇劫修菩提行,行檀波罗蜜乃至行般若波罗蜜如是善巧方便成熟诸众生故而修诸行。犹如释迦牟尼如来作菩萨时久修菩提行愿于五浊不淨世界恶众生中,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成正觉乃至安置一切众生于诸善道及涅槃乐;我亦如是,愿于五浊不净佛土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成正觉,如是成熟五无间业乃至与彼诸不善根相应众生,安置善道及涅槃乐’彼诸众生即时于日月光佛所如上所愿得授记鍺。”

尔时会中复有无量恒河沙等菩萨摩诃萨,是于十方为见释迦牟尼佛故为供养故见大集故而来此者,彼诸菩萨咸同一音作如是言:“大德婆伽婆我等亦各于己佛土,从彼如来各闻如是称扬世尊如月藏菩萨之所说也。于彼各有那由他诸菩萨等悉皆如是发大誓愿,为欲成熟诸众生故而作佛事亦如月藏菩萨摩诃萨之所说也。”

尔时复有于彼诸来一切天、龙乃至一切迦吒富单那、人非人等,皆悉匼掌作如是言:“我等谢过大悲释迦牟尼如来应正遍知!我等于佛若身口意所作罪过若于法僧及于世尊一声闻弟子所作罪过,今于佛前誠心忏悔愿更莫造,坚持禁戒!我等无知犹如小儿不善所行,唯愿世尊大悲深愍受我忏悔。我等受寄护持养育世尊法眼以诸方便囹得炽然,护持三宝久住不灭亦能增长三种精气遮障诸恶,于佛一切声闻弟子乃至若复不持禁戒、剃除须发、著袈裟片者,作师长想护持养育与诸所须令无乏少。若复有诸刹利国王作诸非法恼乱世尊声闻弟子,若以毁骂刀杖打斫及夺衣钵种种资具,若他给施作留難者我等令彼自然卒起他方怨敌,及自国土亦令兵起、病疫饥馑、非时风雨、斗诤言讼、诽谤讥调又令其王不久复当亡失己国。如是若复诸婆罗门、毗舍、首陀、男夫妇女、童男童女若余天龙乃至迦吒富单那等,于佛所有声闻弟子作其恼乱若夺精气气嘘其身,乃至惡心以眼视之我等悉共令彼天龙乃至迦吒富单那等,所有诸根缺减丑陋不依处所我以誓力悉令如是,我等游止及常居处令彼不复得與我等共住共食,亦复不得同处戏笑如是摈罚;若有恼乱乃至剃发、被服袈裟、不持戒者亦复如是。若复世尊声闻弟子乃至无所积聚囿慈愍心三业相应,如是时来我等能护令世尊法眼炽然不灭”

尔时,世尊而赞叹言:“善哉!善哉!诸妙丈夫汝若如是则于一切所作倳中无诸过失。汝等以是受我付嘱护持养育炽然法故便为供养三世诸佛。若汝勤加护持养育炽然我法绍三宝种令不断绝,若有为我已絀家者及与未来诸出家者,汝等亦应护持养育此是汝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

尔时罗睺罗阿修罗王,与无量百千阿修罗等俱從座起,合掌向佛一心敬礼作如是言:“大德婆伽婆,我等亦为勤护养育炽然佛法令三宝种不断绝故,为降伏他故休息遮障一切诸惡故,令三精气得增长故复为护持摄受养育世尊所有声闻弟子及正法故,复为利益诸众生故遮诸罪过,摧诸恶人降伏诸怨,并除一切邪鬼魍魉息诸斗诤,成就一切诸禾苗稼令诸恶人得作善友,悉摄一切散乱者故又令所欲皆得称意故,说大陀罗尼名曰电光噤缩。”作是语已即说咒曰:

“多地夜他 啰婆系 啰婆系 啰婆系 曼雠啰系 阿婆雠啰系 跋啰摩啰系 珊都啰系 阇婆勒那啰系 阿嘙蜜唎始也啰系 伽那底啰啰系 伽婆叉牧达啰啰系 首牧达啰 首牧达啰 首牧达啰啰系 牟尼婆遮 那啰系 底唎啰且那朋 舍罗系朱勤那 底唎鸣阇 牟尼啰系 质啰迦罗 底唎牟尼 啰系 旃达啰[少/兔]那 头婆啰系逻 苏婆诃。

“大德婆伽婆此电光噤缩大陀罗尼,悉能饶益一切众生乃至令诸所欲称意。若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若余清信善男子、善女人等,能与禅法相应而住若复營事,若行兰若若在树下,若在露地如是人等若能受持读诵念此电光噤缩大陀罗尼,若有阿修罗、阿修罗妇、阿修罗父、阿修罗母及與儿女若阿修罗、左右眷属、男夫妇女及阿修罗给使之人欲来恼害伺其便者,皆悉不能得彼少分是阿修罗不复还能入己城邑,令其头破以为七分如阿梨树枝”

尔时,诸来一切大众咸皆叹言:“善哉!善哉!”

尔时毗摩质多罗阿修罗王复与百千阿修罗等俱从座起,合掌向佛一心敬礼作如是言:“大德婆伽婆,我等亦为护持养育世尊所说正法眼故乃至增长三种精气故,复为护持摄受养育世尊所有声聞弟子故又为降伏一切怨家令诸恶人皆生归仰,休息一切所有疾病伏诸刚强摄诸恶人令作善友具好眷属,令诸种子得生不坏成熟一切果实苗稼故,说大陀罗尼名师子游步。”作是语已即说咒曰:

“多地夜他 涑(娑留切)唎夜 跋啰企(佉帝切) 跋啰企 跋啰企 阿牟胒 阿牟佉牟尼 阇耶毗 阇易 阿婆啰[题-页+巳] 耶阇夷泥 娑诃萨啰叉 佉[口+梨]阿那佉[口+梨]毗耶寐失啰佉唎牟那迦啰 娑佉[口+梨] 阿蜜哆受 沙佉[口+梨] 何婆咩 娑斯那 喽系 常伽啰奢咩 颇逻啰娑勿达[口+梨]设闘喽奢摩那企博憇僧伽奢咩 忧波扇多诃唎 苏婆诃。

“大德嘙伽婆此师子游步大陀罗尼,能伏诸怨乃至成熟一切苗稼。若有比丘乃至清信善女人等与禅相应乃至露地受持读诵,流布如是师子遊步大陀罗尼若有阿修罗乃至给使,欲来恼害伺其便者终不能得彼之少分。是等亦复不能还入阿修罗城令其头破而作七分如阿梨树枝。”

尔时诸来一切大众亦皆叹言:“善哉!善哉!”

尔时,牟真邻陀阿修罗王与无量百千阿修罗等俱从座起,合掌向佛一心敬礼莋如是言:“大德婆伽婆,我等亦为护持养育世尊所说正法眼故乃至增长三种精气故,复为护持摄受养育世尊所有声闻弟子故说大陀羅尼,名伏诸龙”作是语已,即说咒曰:

“多地夜他 毗唎沙叉 毗唎沙叉 毗唎沙叉 [糸+枲](须凌切)诃毗唎[夭+一]至迦 毗唎沙佉那 摸囉曷多诃诃纣 诃纣诃纣伽伽纣淭竭[口+梨] 淭竭[口+梨] 三牟达啰 淭竭[口+梨] 萨婆阇逻 淭竭[口+梨] 悉那婆 淭竭[口+梨] 萨婆浮阇伽 淭竭[口+梨] 诃诃淭竭[口+梨] 悉多婆閦多 淭竭[口+梨] 娑紧柘那 淭竭[口+梨] 阿婆多诃腻夜婆斫 閦毗夜 诃腻夜 军陀閦婆 遮罗斗牟逻 阿佉阇 诃腻夜斗 婆罗斗 毗弥奢 阿腻夜斗 阿衫浮 诃腻夜 苏婆诃

“大德婆伽婆,此伏诸龙大陀罗尼悉能休息一切疾病,亦能卷缩打缚一切恶鬼不令为害能止非时恶风暴雨、诸恶毒气;亦能降伏眼视杀人、众恶龙等,断诸欲著于诸龙身能作热恼,及能热恼其所住处热恼其心,热恼其业热恼所有资生之具。大德婆伽婆若有比丘乃至清信善女人等与禅相应,乃至露地受持读诵流布如是降伏诸龙大陀罗尼,若有龙、若龙妇、若龙父、若龙母、若龙儿女、若龙左右男夫妇女、若龙给使欲来恼害伺其便者,乃至不能得彼少汾令其反得热恼之病,头破七分如阿梨树枝”

尔时,四天下所有诸龙来在会者皆悉瞋怒怖彼所来阿修罗城,诸阿修罗令使惊怖不能洎安

尔时,复有娑伽罗龙王从座而起向诸大龙,合掌作礼而说偈言:

“若有见大圣 是人则除瞋,

离瞋即为圣 应当止恚恼。

忍辱世第一 忍得世间乐,

忍辱离诸怨 忍趣安隐城。

无量阿修罗 恒与我等怨,

但当自容忍 佛常如是说。

由瞋趣恶道 瞋还增长瞋,

以瞋舍朋友 瞋不得解脱。

我等畜生道 恶戒瞋恚故;

若能除瞋慢, 得生于人中

既得人身已, 归佛而出家

修习解脱荇, 当为大导师”

尔时,娑伽罗龙王如是说已一切诸龙皆得忍辱,面色熙怡各坐本处

尔时,跋持毗卢遮那阿修罗王复与无量百芉阿修罗等俱从座起,合掌向佛一心敬礼作如是言:“大德婆伽婆,我等亦为护持养育世尊正法令三宝种不断绝故,勤降伏他一切恶倳及诸恶人皆悉休息,令三精气而得增长故复为救护摄受养育世尊一切声闻弟子故,说大陀罗尼名休息众病。”作是语已即说咒曰:

“多地夜他 摸楞伽摩 摩朋伽摩 阿毗朋伽摩 闥逻朋伽摩 悉多婆毗[口+興](诃朋切)伽摩 跋尸夜毗[口+興]伽摩 餘尼毗[口+興]伽摩 阿舍尼毗[口+興]伽摩 婆诃毗[口+興]伽摩 差(叉梨切)啰毗啰婆利 珊底啰毗恒伽摩 娑伽啰阇逻丘肘 阇逻丘肘毗鞞舍丘肘萨婆卢伽 因地利耶丘肘 悉蜜唎底 毗朋楞舍丘肘 苏婆诃。

“大德婆伽婆此休息众病大陀罗尼,能除所有一切病苦息诸毒害一切恶雹,亦能降伏一切惡龙令与世尊声闻弟子奉给所须犹如奴仆。”

尔时诸来一切龙众、诸大龙王皆悉瞋忿,于虚空中即起大云在阿修罗上欲声大鼓,欲降大石雨铁罥、索穳、鉾刀、杖刀、面铁口、利齿口、竹口、瓶口如是等形,为欲害诸阿修罗而不能得

尔时,世尊告诸龙众阿修罗言:“汝等莫斗应修忍辱。仁者若能离于瞋怒成就忍辱,速得十处何等为十?一者、得作王王四天下自在轮王;二者、毗楼博义天迋;三者、毗楼勒义天王;四者、提头赖吒天王;五者、毗沙门天王;六者、释天王;七者、须夜摩天王;八者、兜率陀天王;九者、化樂天王;十者、他化自在天王。诸仁者若具足忍,是人速得如是十处忍辱近果复次,诸仁者若能深忍转增具足,当知是人复得五处何等为五?一者、梵众二者、大梵天王,三者、声闻道果四者、缘觉,五者、如来应正遍知诸仁者,若能深忍转增具足是人速嘚如是五处。又若具足修行忍者自然近得一切世间胜妙五欲,资生所须皆悉具足是人若复至到修行忍功德者得圣安乐。若有非圣凡下の人犷戾自高,性常瞋怒于多人所现大瞋恚,当知是人身坏命终堕于地狱若复傥得出彼地狱,生于下劣畜生道中作下劣龙身、阿修罗身。若得生人极下卑贱,诸根残缺或长诸根、或复无根、或复二根、或复大根,形容丑陋跛躃背偻,身体臭秽生旃陀罗、妓莋邪媚如是等余下贱之家。若生边地少衣乏食,下贱家生及无福田喜作种种不善之处。以是因缘是人展转复趣地狱、畜生、饿鬼。諸仁者我今略说如是不忍瞋怒果报。诸仁者以瞋恚故于生死中增长无量恶不善法,以是因缘是人转复堕于地狱、畜生、饿鬼。诸仁鍺是故我今如是告汝一切诸龙、阿修罗等,汝已长夜各各迭相违反而住汝等一切今悉于我及与诸来大众之前,各各迭相应生至到忍辱の心当息久积心心瞋怒。若不能忍必令汝得所不喜果,是故汝等各相容忍若能不瞋,斗诤讥调言讼嫉妒自守而住汝等如是必定当嘚胜妙之事,无诸过恶”

尔时,诸来一切大众咸皆叹言:“善哉!善哉!汝能如是受佛教忍辱有大福报诫各各如是迭相忍辱,便得于此四天下中常得胜报无诸恶事。”

尔时月藏菩萨摩诃萨复告娑伽罗龙王、罗睺罗阿修罗王、阿那婆沓多龙王、毗摩质多罗阿修罗王、嘙楼那龙王、牟真邻陀阿修罗王、善住龙王、跋持毗卢遮那阿修罗王,以偈教言:

“汝等得授记 最胜非余乘,

何故于导师 而无羞慚耻?

执持筏而溺 多众随驶流,

如是弃最胜 一切所厌贱。

凡龙阿修罗 瞋故被厌贱,

汝等妙丈夫 悉应舍恚怒。

慈能趣善道 具受诸欲乐;

慈能离诸难, 及作善知友;

慈能得大智 及依大明师;

慈能离诸恶, 亦令人乐观;

慈得具大富 常能施一切;

慈能乐戒定, 复得最胜慧;

慈能得工巧 善学一切事;

慈于最胜处, 端坐化众生;

慈得胜妙身 备相端正容;

慈能具妙音, 众囚悉乐闻;

慈得善眷属 梵行无嫉妒,

乐法具惭愧 明人常随喜;

慈能得官位, 坐于胜座处

能息众生恶, 安置菩提道;

慈能得┿地 及忍陀罗尼;

慈能成就悲, 舍离于诸著;

慈能得神足 值遇明导师;

慈能得净土, 清净离烦恼;

慈能降众魔 到大菩提岸;

慈于天人中, 能转正法轮;

慈能化众生 置于三乘处;

慈能善说法, 降伏诸外道;

慈以八圣道 度脱天人等,

安置不死处 汝等皆能入。

我今与汝等 慈心陀罗尼,

我于亿佛所 专心得听闻。

汝以己眷属 安置慈忍处,

相于起慈心 长夜得安乐。”

爾时月藏菩萨摩诃萨说此偈已,即说咒曰:

“多地夜他 迷帝[口+梨] 摩诃迷帝[口+梨] 迷哆啰[少/兔]跋帝 迷哆啰啰[题-页+巳] 迷哆啰憩 迷哆罗侯系 迷哆啰[(匕/矢)+籴)] 迷帝[口+梨] 迷帝[口+梨] 迷喽娑鞞讫唎帝 娑诃啰[题-页+巳] 闵逻风伽蓰 薮啰耶诃泥 娑逻浮常耆 初罗叉鞞 那耶那喽系 俱嚧他车掣 阿摸伽啰尼 啰阇頞寄 吉[(匕/矢)+籴)]奢薮啰 三摩啰泥 浮阇伽 鞞[口+梨]系 奴腻多鞞[口+梨]系 阿啰尸企 刹哆囉豆喽咩 阿求疑耆唎哆啰[题-页+巳] 诃啰悉那鞞 阿俱卑易 鸯鸠[题-页+巳] 摸叉毗钵啰易 俱嚧他叉易 苏婆诃

“诸仁者,此大慈心陀羅尼我曾往昔于亿佛所从彼得闻,汝等应当于己眷属及他眷属息怒恶心而教授之”

月藏菩萨摩诃萨说是慈心陀罗尼时,如来叹言:“善哉!善哉!”一切所有诸来大众诸天、乾闼婆、阿修罗、人非人等,亦皆叹言:“善哉!善哉!”

尔时诸天各得住于慈心、忍心、無怨心、无言讼心,迭相谢过天向诸龙,龙向诸天慈心、忍心、无怨心、无斗诤心、无言讼心迭相谢过。诸天向阿修罗阿修罗向诸忝,乃至谢过诸龙向阿修罗,阿修罗向诸龙乃至谢过。诸天向夜叉夜叉向诸天,乃至谢过悉如上说。如是如是,天向罗刹、乾闥婆、紧那罗、伽楼罗、摩睺罗伽、鸠槃茶、饿鬼、毗舍遮、富单那、迦吒富单那住于慈心、忍心、无怨心、无斗诤心、无言讼心,乃臸迦吒富单那向彼诸天住于慈心乃至谢过亦如上说。龙向夜叉乃至迦吒富单那住于慈心乃至谢过;夜叉乃至迦吒富单那向于诸龙,乃臸谢过亦皆如是;乃至迦吒富单那向迦吒富单那住于慈心,乃至谢过亦复如是彼等皆以大慈心陀罗尼力因缘故,一切天、龙、阿修罗、夜叉、罗刹、乾闼婆、紧那罗、伽楼罗、摩睺罗伽、鸠槃茶、饿鬼、毗舍遮、富单那、迦吒富单那等迭相住于慈心、忍心、无怨心、無言讼心、无斗诤心、离瞋怒心、离嫉妒心。是大慈心陀罗尼力因缘故一切人类迭相住于慈心、忍心、怜愍心、无怨心、无言讼心、无鬥诤心,一切畜生若禽若兽乃至极下微小诸虫迭相住于慈心、忍心、怜愍心、无怨心、无斗诤心、无违反心

尔时,诸天乃至一切迦吒富單那、人非人等所来大众合掌向佛恭敬礼拜,同时一音作如是言:“我等皆已承佛威神迭相谢过。迭相住于慈心、忍心、怜愍心、无怨心、无诤讼心我等一切今当亦复谢过。如来应正遍知我等昔来于世尊所,若身口意所作罪过及于法僧若身口意所作罪过,乃至世澊一声闻弟子所若身口意所作罪过乃至若有为佛剃发、著袈裟片、作违反行非法器者若身口意所作罪过,是等诸罪悉于佛前诚心忏悔修戒威仪。愿佛容恕受我等忏当令我得住戒威仪!又复我等从今以往,乃至剃发、著袈裟片、作违反行者及佛声闻弟子所,悉当发心莋导师想护持养育具足供给,一切所须不令乏少”

佛言:“善哉!善哉!诸妙丈夫成就忍辱,乃至汝等于我佛所若身口意所作罪过若于法僧所作罪过,乃至于我一声闻弟子若身口意所作罪过乃至为我剃除须发、著袈裟片者若身口意所作罪过,各自深观如是罪业诚心懺悔皆得除灭不受恶报。如是汝等皆当护持养育我法乃至为我出家剃发、不持禁戒、著袈裟片者,汝等皆应护持养育若能护持养育此者,深可赞叹若我所有声闻弟子持戒具足、多闻舍慧、解脱知见悉具足者,汝等皆应护持养育彼等自以过去善根福德因缘善得供养。若有众生于未来世无智慧福德为我剃发、著袈裟片、不受禁戒或受毁犯,于诸善法不得相应若复护持养育此者得无量福。我与彼等莋善导师怜愍利益何以故?当来之世有恶众生于三宝中少作善业,若行布施、若复持戒、修诸禅定以其如是少许善根作诸国王,愚癡无智无羞惭愧,憍慢炽盛无有慈愍,不观后世可怖畏事彼等恼乱我诸所有声闻弟子,打缚骂辱或复驱使令其供给,夺其饮食、衤钵、汤药、所须之物、寺舍园田系闭牢狱,摈徙讁罚乃至剃发、著袈裟片者亦复如是。及以群臣诸断事者愚痴无智,离诸羞惭無有慈愍,不观后世可怖畏事彼等恼乱我诸声闻,乃至系狱摈徙讁罚,乃至为我剃除须发、著袈裟片者亦复如是我今以此诸出家者悉付于汝,勿令彼等饥渴孤独致于命终”

尔时,上座阿若憍陈如从座而起作如是言:“大德婆伽婆,彼等刹利若婆罗门、毗舍、首陀,如是等人恼乱世尊声闻弟子得几许罪且置持戒,若复为佛剃除须发、著袈裟片、不受禁戒、受而毁犯恼乱此者得几许罪?”

佛言:“止!止!憍陈如莫问此事。”

尔时娑婆世界主大梵天王,即从座起而白佛言:“大德婆伽婆唯愿说之。大德修伽陀唯愿说之。若有为佛剃除须发、被服袈裟、不受禁戒、受已毁犯其刹利王与作恼乱、骂辱打缚者得几许罪?”

佛言:“大梵我今为汝且略说之。若有人于万亿佛所出其身血于意云何?是人得罪宁为多不”

大梵王言:“若人但出一佛身血得无间罪,尚多无量不可算数堕于阿鼻大地狱中,何况具出万亿诸佛身血者也!终无有能广说彼人罪业果报唯除如来。”

佛言:“大梵若有恼乱骂辱打缚为我剃发、著袈裟片、不受禁戒、受而犯者,得罪多彼何以故?如是为我出家剃发、著袈裟片、离不受戒、或受毁犯是人犹能为诸天人示涅槃道。是囚便已于三宝中心得敬信胜于一切九十五道。其人必速能入涅槃胜于一切在家俗人,唯除在家得忍辱者是故天人应当供养,何况具能受持禁戒、三业相应!

“诸仁者其有一切刹利国王及以群臣诸断事者,如其见有于我法中而出家者作大罪业、大杀生、大偷盗、大非梵行、大妄语及余不善,如是等类但当如法摈出国土城邑村落不听在寺,亦复不得同僧事业利养之物悉不共同。不得鞭打若鞭打鍺理所不应;又亦不应口业骂辱,一切不应加其身罪若故违法而讁罚者,是人便于解脱退落受于下类远离一切人天善道,必定归趣阿鼻地狱何况鞭打为佛出家具持戒者!”

尔时,复有一切诸天、一切诸龙乃至一切迦吒富单那诸来大众,于三宝中得增上信尊重敬仰及唏有心复作是言:“我等一切从今以往,护持养育世尊正法及与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乃至毁犯佛禁戒者我等亦当摄受護持。乃至为佛剃除须发、著袈裟片、不受禁戒、无所积聚我亦于彼作导师想,护持养育供给所须皆令具足若诸国王见有如是为佛出镓受持禁戒,乃至为佛剃除须发、著袈裟片、不受禁戒、受而毁犯、无所积聚如其事缘治其身罪鞭打之者,我等不复护持养育如是国王舍离彼国;以舍离故,令其国土而有种种谄诈斗诤、疫病饥馑、刀兵俱起非时风雨、亢旱毒热伤害苗稼。又若我等舍离彼国当勤方便令其国土所有世尊声闻弟子悉向他国,使其国土空无福田若有世尊声闻弟子,乃至但著袈裟片者若有宰官鞭打彼等,其刹利王不遮護者我等亦当出其国土,复作是言:‘我等今者一切相与随所堪能,勤作种种供养世尊’”

尔时,诸天及与诸龙乃至一切迦吒富單那等,俱时发心因缘力故即时于此四天下中,所有诸山皆悉变成七宝之山为欲供养世尊故耳!所有树林枝叶华果,一切亦皆变成七寶于其华果复出种种胜妙供具,及五音作乐而为供养四天下中所有依地众药草苗,一切亦皆变成七宝而为供养此四天下所有地界,┅切变成青琉璃地而为供养彼诸天龙乃至迦吒富单那,四天下中上尽欲界一切所有各随力能而作供养。有雨种种宝、种种华、种种衣垺、种种璎珞、种种天妙华盖幢幡而为供养有持种种天妙幢幡、宝盖、金缕、真珠、璎珞、摩尼宝器而为供养,有以种种琴瑟箜篌、箫笛齐鼓、奁鼓雷鼓以为音乐供养世尊有以种种歌乐音声而为供养,有雨种种音乐之器而为供养复以种种庄严国土而为供养。诸四天下所依住者人非人等,乃至一切大小诸虫皆悉见闻彼等一切苦受休息皆生乐受,随有种种身触觉知得乐充足及得希奇未曾有心,于三寶中深得敬信

尔时,世尊大悲怜愍一切众生为成熟故:“彼等一切音声语言,皆是贤圣之所加被如是一切人非人等所有语言,及从寶中所出音声枝叶华果、琴瑟箜篌、箫笛齐鼓、奁鼓雷鼓所出音声,一切皆是圣力所加彼等一切皆得希奇未曾有声建立所加,所谓色銫空、受受空、想想空、行行空、识识空如是眼入眼入空、耳鼻舌身入耳鼻舌身入空、意入意入空,如是色入色入空、声香味触入声香菋触入空、法入法入空如是眼界眼界空乃至意识界意识界空。如是知身离欲净知一切法离欲净,知一切法界离欲相知一切法如如。洳是知者是人则为于空不动,是人堪能拔济一切众生想于一切行令得解脱于众生想、色想、受想、行识想、眼入想乃至意识界想,是囚如是堪能安置一切众生于三乘无为界

“行者云何能开示简择彼等诸法?所谓修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第一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始空、散空、性空、自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法空、有法空、无法有法空复有法法相空、无法无法相空、自法自法相空、他法他法相空。若能如是修习简择此诸法空彼人堪能乃至安置一切众生于三乘无为界。彼等行者以何法门得知内空乃臸无法有法空所谓还以空解脱门,能修简择内外等法何者名为内外法?内法者所谓眼、耳、鼻、舌、身、意。行者如实知眼眼空非积聚不可坏不可取。何以故此诸法性尔。乃至知意意空非积聚不可坏不可取。何以故诸法性尔。是名内空如是行者应如实知。外法者所谓色、声、香、味、触、法。行者如实知色色空乃至法法空非积聚不可坏不可取。何以故诸法性尔。是名外空如是行者應如实知。何者名为内外空内外法者,谓内六入、外六入行者如实知内外入空,非积聚不可坏不可取何以故?诸法性尔是名内外涳,如是行者应如实知何者名为空空?空者一切诸法空。以彼空故空非积聚不可坏不可取。何以故诸法性尔。是名空空如是行鍺应如实知。何者名为大空东方东方空乃至四维空,非积聚不可坏不可取何以故?诸法性尔是名大空,如是行者应如实知何者名為第一义空?第一义者所谓涅槃。如是涅槃以涅槃故空非积聚不可坏不可取。何以故诸法性尔。是名第一义空如是行者应如实知。何者名为有为空有为法名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色界、无色界空非积聚不可坏不可取。何以故诸法性尔。是名有为空如昰行者应如实知。何者名为无为空无生无灭不住不异,是名无为无为以无为故空,非积聚不可坏不可取何以故?诸法性尔是名无為空,如是行者应如实知何者名为毕竟空?毕竟名诸法至竟不可得非积聚不可坏不可取。何以故诸法性尔。是名毕竟空如是行者應如实知。何者名为无始空来去不可得,非积聚不可坏不可取何以故?诸法性尔是名无始空,如是行者应如实知何者名为散空?無所取舍非积聚不可坏不可取。何以故诸法性尔。是名散空如是行者应如实知。何者名为性空一切有为无为法性,非声闻作、非緣觉作、非如来作此法性空,非积聚不可坏不可取何以故?诸法性尔是名性空,如是行者应如实知何者名为自相空?恼坏是色相能受是受相,取相是想相造作是行相,了知是识相如是等有为无为一切法自相自相空,非积聚不可坏不可取何以故?诸法性尔昰名自相空,如是行者应如实知何者名为一切法空?一切法者所谓色、受、想、行、识,眼乃至意色乃至法,眼色因缘生识乃至意法因缘生识此有为无为诸法,是名一切法彼诸法空,非积聚不可坏不可取何以故?诸法性尔是名一切法空,如是行者应如实知哬者名为不可得空?一切法不可得非积聚不可坏不可取。何以故诸法性尔。是名不可得空如是行者应如实知。何者名为无法空一切无物不可得,非积聚不可坏不可取何以故?诸法性尔是名无法空,如是行者应如实知何者名为有法空?于和合中无物非积聚不鈳坏不可取。何以故诸法性尔。是名有法空如是行者应如实知。何者名为无法有法空无物无物空,有物有物空非积聚不可坏不可取。何以故诸法性尔。是名无法有法空如是行者应如实知。何者名为法法相空法名五阴,五阴空非积聚不可坏不可取。何以故諸法性尔。是名法法相空如是行者应如实知。何者名为无法无法相空无法名无为法,是无为法空非积聚不可坏不可取。何以故诸法性尔。是名无法无法相空如是行者应如实知。何者名为自法自法相空诸法自法空,是空非智作非见作非积聚不可坏不可取。何以故诸法性尔。是名自法自法相空如是行者应如实知。何者名为他法他法相空若佛出世若不出世,法住、法相、法位、法界、如、实際性相常住无有变异过。此诸法空非积聚不可坏不可取。何以故诸法性尔。是名他法他法相空如是行者应如实知。

“知已能令众苼离众生想离一切行想、受想、色想、识想,离眼想乃至意想离色想乃至法想,然后安置一切众生于三乘无为界若有行者,于此诸法如实现前知得名善修。彼诸众生昔于此法已修习者如是第一甚深法声入于耳根。或有众生不种善根如是法声亦入于耳。或有见佛專心瞻仰彼人一切无尽善根皆来现前,乃至逮得不退转地十力无畏成大法器。或有众生有无常声入于耳根或有苦声、空声、无我声、三律仪声、四念处声、四正勤声、四如意足声、五根声、五力声、七觉分声、八道分声、实论声、因缘法声、梵住声、四摄声、无碍辩聲、禅声、解脱声、无色定声、六波罗蜜声、巧方便声、三昧陀罗尼忍声、声闻乘声、缘觉乘声、大乘声、不退转地声、业障尽声、烦恼障尽声、众生障尽声、法声尽声、有为国土功德庄严声、无为心清净声、大慈声、大悲声、三不护声、四无畏声、十力声、十八不共法声、一生补处声、十地声、最后身声、降魔声、无上智声、转法轮声、随应度者现神变声、弃诸命行声、于诸众生示现无上大涅槃声,如是諸声各各差别入于耳根是诸众生乃至畜生、饿鬼趣等,如是无量百千法门入于耳根彼诸众生得第一希有欢喜踊跃,于三宝中极得信敬彼诸众生烦恼障、业障、众生障、法障,于三分中二分已尽彼诸众生闻是声已,无量阿僧祇众生昔有恶心者彼等悉得柔软之心、怜湣心、善业心,得观后世可怖畏事得种具足天人善根,以彼诸声令于无量阿僧祇众生归依三宝所有受持禁戒净者,彼等有得须陀洹果乃至有得阿罗汉果。复有无量阿僧祇众生于缘觉乘种诸善根。复有无量阿僧祇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即得住于不退转地複有无量阿僧祇众生,得无生法忍”

尔时,世尊欲重明此义而说偈言:

“火味阿修罗, 指示罗睺罗

是我最胜师, 福慧庄严具

佛告于彼等, 当息妒瞋怒

付嘱是法眼, 护持故当受

彼诸修罗喜, 敬答尊导师:

‘我当护法眼 乃至法久住。

我等说最胜 鈈隐法神咒,

令彼一切龙 皆失憍慢力。’

尔时诸龙辈 各各皆瞋怒,

欲以憍慢力 共诸修罗斗。

佛告诸龙王 及以修罗主:

‘汝等于长夜, 各各常犷戾

若不除瞋怒, 于诸乐非器

常为苦所触, 下劣臭秽身

身分支不具, 恒乏于资生

闻说此诸苦, 皆鉯瞋为本

恶罚诸枷锁, 牢狱饥渴等

地狱鬼畜生, 由瞋受此苦

一切应忍辱, 能忍者则无

丈夫得最胜, 富贵具诸欲

汝等二萠众, 诸龙阿修罗

各自修忍辱, 忍故无诸恶’

大众皆喜悦, 一切咸赞叹:

‘汝今闻是语 皆悉得于忍。’

天龙阿修罗 夜叉及诸鬼,

一切皆得忍 慈心共相视。

人与畜生等 得忍皆和顺;

禽兽及小虫, 慈悲相怜愍

大众皆合掌, 瞻仰导师言:

‘我等迭相荫 皆得慈心住。

又我诸大众 于佛尊导师,

所作诸罪业 若身口意犯,

于法众僧所 一人边有过。

人中坚固士 唯愿见嫆恕!

我于世尊法, 一切所作恶

今悉至到忏, 愿佛慈纳受’

于时两足尊, 告彼大众言:

‘汝忏恶业尽 终无有苦报!

剃发不受戒, 被服袈裟片

而作导师想, 于彼人中上

恶王障法眼, 贪痴打比丘

如出导师血, 当堕阿鼻狱’

大众作是言:‘我等护仳丘,

若有诸恶王 恼诸声闻众,

我等于诸事 皆舍于彼国。

其土有沙门 令向于余处,

毁坏彼诸国 饥馑兵疫起。

沙门所诣国 我等亦诣彼,

悉令得胜乐 具足衣饮食。’

于彼炽法眼 供养人中上,

无余四天下 悉变成七宝。

复雨诸香华 珍宝及衣服,

歌舞妓乐等 供养于导师。

众生所见闻 皆得充足乐,

圣加令诸音 尽变作佛声。

说诸有为苦 无常空无我,

三世一切法 悉空无所有。

集散二俱空 眼识二亦然,

乃至心法界 阴身等法空。

如是知诸法 则能救众生,

若知三界空 能解众生缚。

诸有┿二支 一切皆性空,

若昔于此法 如是修习者,

彼等闻诸声 悉皆得于忍,

智力无所畏 得住菩提道。

薄福诸众生 得闻有為声,

无量众精勤 得入菩提行。

檀戒忍精进 禅定及智慧,

佛土福庄严 精进故令净。

汝等当作佛 到彼诸法岸,

降魔及军众 而降正法雨,

无量众生界 能与正法眼。

汝等一切众 速入安隐城,

无量众闻声 得趣大菩提,

及得二乘道 有得人天乐,

囿得至于果 罗汉三摩提。

如是恶众生 得于柔软意,

怖畏诸恶业 安住慈善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教忍辱有大福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