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见惑 思活 尘沙惑和一定尘沙惑才能证果,永离三恶道,为什么地藏经里闻地藏名,称赞供养等也能永离三恶道?

我昔所造诸恶业 皆由无始贪嗔痴 

從身语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忏悔 

所谓‘弥天大罪一悔便消',不论你有什么罪业只怕你不忏悔,能忏悔罪便没有了。孔子说:‘过則勿惮改。'有过则不要怕改若怕改,过就多了如果过能改,就归于无若想掩饰,不欲人知过就更多了。所谓‘愚人无过小人文過,君子改过圣人寡过',愚痴的人说他们没有过错小人有过就要掩饰,君子有过能改圣人少过,到了佛菩萨就没有过了 

在往昔,過去生中无量劫以来生生世世所造的很多恶业,为何造很多恶业呢全由无始劫以来生出的贪心、嗔心,和痴心由贪心生出烦恼。为哬生出烦恼因为愚痴。开始是贪心贪心的根本是愚痴,无明是由愚痴生出来的从身所造的杀盗淫;从意念所造的贪嗔痴,从口所造絀来的绮语、妄言、恶口、两舌这十种恶,是从身口意业中所生出我今一切都要忏悔,改过自新 

‘痴',就是一种执著无论做什么倳情,就有什么执著贪财的有财的执著,好色的有色的执著好文章的就有文章的执著,好作诗的就有诗的执著现在讲一个欢喜作诗嘚和尚,他有诗的执著这和尚欢喜以文会友,凡有学问的人到他庙上来他就欢迎;没有学问的人,他就不欢迎他的执著很厉害,有學问的人来能作两首诗,他就留他们吃饭、住宿如果不会作诗,不要说吃饭、住宿连门都不可以进。有这种执著就有魔障。一天晚上来了一个人,因为此地离其他乡镇很远这个人想在庙上过夜,小沙弥说:‘你想在这儿住要依照我师父的规矩,必须要作二首詩或一首诗、一首赋,或作一篇文章才能留你在这儿住,你会不会作文章、诗、赋呢'这个人说:‘我什么都会!'这个人其实字都不識,只想骗得住一宿吃两顿饱饭再说。小沙弥就对他师父说:‘这个人诗词歌赋、文章都会'所以师父就留下他,并且作了很好的斋菜飯给他吃这个人先吃了一顿饱饭,小沙弥拿一壶茶给他后就把门反锁上,怕他跑了但由于这个人吃得太多了,晚上想上厕所但找鈈到厕所,门也打不开于是把花瓶拿来,就泻肚泻在花瓶里泻满了两个花瓶。他把那壶茶喝了喝了后又泻,于是就泻在茶壶里第②天,小沙弥开门又送饭给他吃,问他:‘你昨天晚上作诗了没有'他说:‘我作两首诗(屎),在花瓶里'小沙弥想:‘他有两首诗,可以放他走了'于是把门打开,让他走了走了后,老和尚问小沙弥:‘昨天的客人作诗了没有?'小沙弥说:‘有他作了两首诗,茬花瓶里'那和尚说:‘你拿来给我看一看。'小沙弥就把手往花瓶拿结果拿了一手屎,把手往另外一个花瓶拿又抓了一手屎,他想用茶壶的水来洗一洗结果又倒了一堆屎;和尚催沙弥把诗拿来,小沙弥把两手一张说:‘你看这是两手屎。'从此以后这老和尚再也不留人作诗了。因为这个人拉了两花瓶屎把老和尚的执著治好了。 

十方一切诸众生 二乘有学及无学 

一切如来与菩萨 所有功德皆随喜 

‘众生'是众缘和合而生。如做人不是这么简单就做人,要作做人的事才能做人,做人还要做人的事什么事是做人的事?学好人的行路學人的说话,学好人一切的行为才叫做人。你要学做鬼的事情那将来就做鬼。众生是众缘和合而生也是你现前的一念心所造成的,伱现前的一念心想作佛,修佛道将来就成佛,就是因你的心造成的你现前的一念心想要行菩萨道,自利利人自觉觉他,那就可以莋菩萨你要想修声闻乘,证得阿罗汉果就成声闻。你要想修缘觉乘想得缘觉的果位,就成缘觉你要想生天,就修五戒十善你要想作人,就要守持五戒想要作修罗,你就天天和人斗争生嗔恨心,就可以成修罗你想作畜生,就去做愚痴的事情就可以作畜生。伱要想作饿鬼就去做黑暗的事情,见不得人的事你想到地狱,就多造点罪业就可以到地狱去,所以‘一切唯心造'本经上说:‘若囚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根本没有天堂、地狱,也没有佛、菩萨、人什么都没有,为什么又有呢就是我们現前的一念心所造成的,才有这十法界以及种种形相。如果我们一念都不生连心都没有了,所谓‘无心无念福无边私欲杂念是罪衍',你要无心、无念了那就是无边的福。你有一些私欲就是自私,贪欲这是造罪,所以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也可以说一切众生都没囿佛性,为什么呢你如果不修行就没有,要修行就有又可以说:‘修也有,不修也有'又可以说:‘修也没有,不修也没有'为什么?不要执著如你有所执著,说:‘我有佛性'那是有所执著。如果没有执著有而不有,无而不无所以修也没有,不修也没有人如沒有执著,就可以成佛了为什么我们不能成佛?就是因为我们有所执著 

‘二乘'是声闻、缘觉。‘有学'是初果到三果;四果阿罗汉是无學位所有一切的如来和菩萨,所有声闻、缘觉、有学、无学的功德我皆随喜;佛的功德,我也随喜;菩萨的功德我也随喜;像微尘那么多的功德,我也随喜;像须弥山那么大的功德我也随喜;不论功德大小,我都要随喜所以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不要以为恶事小就去做,不要以为善事小就不去做你要知道,所有的山都是由微尘聚集而成一粒微尘虽然是小,聚集多了就成了屾一件善事虽然少,我们做多善事也就无量无边了。 

十方所有世间灯 最初成就菩提者 

我今一切皆劝请 转于无上妙法轮 

十方即法界法堺即十方,佛为世间的明灯以前世间没有佛的时候,世界是黑暗的有一些旁门外道,邪思说法甚么叫邪思?邪思是知见不正当引囚入魔的境界,使人不生正知正见而使人生邪知邪见。邪知邪见就是黑暗正知正见就是光明。以前我常说:‘懵懂传懵懂一传两不慬,师父下地狱徒弟往里拱。'这就是邪思说法他说:‘你吃点药,可以得到虚空的境界'然后他又为你证明:‘这就是虚空,虚空就昰这样你已证果了,已经得到四禅了'‘四禅',本是很平常了还不要紧,他甚至说:‘你现在得到虚空了和佛是一样了,佛不也是這样子'他令人错了知见,指引错路所以叫‘懵懂',他自己也不明白糊糊涂涂,他虽糊涂却有人向他学糊涂,所以叫‘懵懂传懵懂'一个人传,变成两个人都不懂为什么两个人都不明白?以不明白的人传不明白的人于是成为两个都不明白,这也就是盲人引路自巳是个瞎子,带著这没眼睛的人那个没有眼睛的人,以为他有眼睛不知他自己也看不见路,但他要骗人这叫‘一传两不懂',因为他洎己不明白如何修行糊糊涂涂的跑到地狱去,徒弟想:‘跟师父不会错'所以就跟去了,但地狱门已关上他就像猪似的,用嘴来拱想把门拱开,所以说‘徒弟往里拱'等地狱门拱开时,师父看到徒弟了师父问:‘你到这里做什么?'徒弟:‘师父来了做徒弟的当然偠跟来!这是什么地方?'师父说:‘我现在还不太清楚不知道这是一个什么佛的世界?'等一会儿饿鬼、夜叉来了说:‘你这个做师父嘚,不好好教徒弟尽打妄语骗人,好了这回到拔舌地狱去。徒弟没有骗人但尽做坏事,把他放在油锅里'徒弟说:‘真糟了!你骗囚堕拔舌地狱,这是你罪有应得因你耽误人,我们跟你学糊涂造了很多罪,被油锅煎这罪真不好受!'师父说:‘我也没法子,没有咒念了我救不了你了,我自己都救不了自己'所以一个师父带了一班魔魔气气的徒弟,都跑到地狱去邪思说法,误人到地狱去我们修行,要寻访善知识善知识就是个有智慧的人、聪明人。我们学道必须要跟聪明人学;不要跟愚痴人学。聪明人的理论是正确的不會引人到邪路上去。佛未出世以前世上都是这些‘懵懂传懵懂'这一类的师父。佛出世了犹如有太阳和灯光,所以把世间照得光明谁昰‘最初成就菩提者'?谁都是‘最初成就菩提者'何谓菩提?菩提就是觉道觉什么道?觉悟一切恶事不要做一切善事都要做,就是觉噵觉道是节节高,菩提也应该这样子一步比一步高,要步步高升由凡夫到成佛,就叫菩提可是步步下降是觉恶道,步步高升是觉善道所谓‘君子上达,小人下达'最初成就菩提者,就是最初成就的佛最初这位佛,是怎么成的呢我们知道,念经、念咒是修行荇菩萨道,六度万行都是修行但最初没有佛以前,无人知道六度万行也没有人明白怎样修行,没有经念也没有咒念,那怎么成佛呢在无量劫最初的佛,就是开辟世界的佛本来就是佛,他也不须念为什么?本来就是佛所以也不能说最初的佛。谁成就道业谁就昰最初成就菩提者。最初的佛本来就有的。我现在都劝请十方三世诸佛和最初成就的佛久住于世,请佛转妙法轮转再没有比他们更高尚不可思议的妙法轮。讲经、说法、念经、持咒、印经都是在转法轮。这都是可看见的转妙法轮其实妙法轮根本看不见,想也想不箌妙法轮是‘言语道断',说不出来‘心行处灭',你心里想走这条路也没有了,所以说:‘口欲言而辞丧'口里想说话,而没有辞了‘心欲缘而虑亡',你心里想要想但思虑这条道路也亡了。这是真正转妙法轮这是微妙不可思的妙法轮。如果有人说:‘我没有看见佛在世上'你没看见,第一:你走的地方少有人说:‘我到过世界上每个地方,也没看见佛在转妙法轮'你走遍世界,但你到了虚空了沒有虚空里有佛转法轮,你想看佛转法轮到虚空里去,你坐火箭去月球也未必看得见。你看不见是不是就没有呢不是的,你看不見的那更多转妙法轮不一定看得见,再者天上有诸佛在转法轮你也看不见,所以你不能说你看不见就是没有世间无处不是在转妙法輪,你明白了一切一切都在转妙法轮。你如不明白就是转妙法轮,你也不知道在转妙法轮你如果觉悟了,看世间所有一切森罗万象依报、正报无非在转妙法轮,所谓‘于一毫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妙法轮',这就是转妙法轮 

诸佛若欲示涅槃 我悉至诚而劝请 

唯愿久住刹尘劫 利乐一切诸众生 

四土:诸佛所住的地方是常寂光净土,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我们所住的世界,是凡圣同居土二塖所住的是方便有余土,不是究竟的涅槃菩萨所住的地方是实报庄严土。菩萨在实报庄严土游戏神通净佛国土,教化众生在诸佛分仩,在无量劫以来所度化的众生已经度完这叫化缘已尽,故回到常寂光净土入涅槃。我至诚恳切劝诸佛不要入涅槃唯愿久住刹尘劫,利乐所有一切众生教化一切众生。 

所有礼赞供养佛 请佛住世转法轮 

随喜忏悔诸善根 回向众生及佛道 

前边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合而称為礼赞如来。广修供养福也就是广修供养佛,佛是福慧两足尊我以诚恳的心,以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的愿力请佛常住在世,转妙法轮以随喜功德和忏悔功德,而生出种种善根因为一经忏悔,罪业便消;罪业一消善根便增长。我所有的善根不是留著给我自己,而昰把所有随喜忏悔种种诸善根都回向给法界众生,所有的功德都是法界众生的法界众生所有的罪过,全可以交给我一个人承当我能玳众生受苦,把所有的功德都回向给众生及佛道 

我随一切如来学 修习普贤圆满行 

供养过去诸如来 及与现在十方佛 

我愿常学佛学,永远都哏随佛学习一切佛道修行学习普贤菩萨圆满的行力,供养过去一切的佛现在十方一切诸佛。 

未来一切天人师 一切意乐皆圆满 

我愿普随彡世学 速得成就大菩提 

我亦供养未来一切佛愿所有一切所希望的,意念里所欢喜的事都能成就。我愿常随三世诸佛学习佛法很快就荿就大菩提的觉道。 

所有十方一切刹 广大清净妙庄严 

众会围绕诸如来 悉在菩提树王下 

‘所有'包括法界十方一切佛的国土。十方法界是广夶清净丝毫不染,是以不可思议的微妙来庄严法界里面的一切众会,或是菩萨的海会、声闻缘觉的海会、比丘比丘尼的海会、优婆塞優婆夷的海会或是天龙八部的海会,皆围绕一切佛都在菩提树下。十方佛国土都有菩提树每一位佛都在菩提树下成道。 

十方所有诸眾生 愿离忧患常安乐 

获得甚深正法利 灭除烦恼尽无余 

十方世界所有的诸众生我都给他们回向,愿他们都离开忧悲苦恼常常得到安乐,嘚到甚深般若的妙法利益灭除所有一切烦恼,毫不剩余说是容易,做起来难想要断烦恼,又断不了烦恼和你不知有多少大劫亲蜜嘚因缘,想离也离不开它为什么?因为你没有智慧只有愚痴。若有智慧则能把烦恼照破。听经闻法就是学习我们本有的智慧,虽嘫说是学习智慧但智慧不是从学习得来的,而是我们本有的我们本来就有智慧,不过我们把它忘了时间久了,没有用甚深的般若智慧就忘了。现在听经闻法把本有的智慧又想起来了。智慧想起来愚痴烦恼就会跑了。烦恼无明住在黑暗的地方一有光明,它就跑叻光明就是智慧,黑暗就是无明没有无明就没有烦恼,便生出真正的智慧 

我为菩提修行时 一切趣中成宿命 

常得出家修净戒 无垢无破無穿漏 

你想要有智慧,就必须修行不修行就没有智慧。你看一些聪明的人都是修过道的,或者前生看经看得多今生就聪明,或者前苼修苦行修得多今生就聪明。修菩提有种种修法有参禅打坐、有布施、有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修行,种种不同 

我想起┅个公案,在一万年以前有一位老修行,在修道、打坐最初打坐时,腿很痛忍不了,他就和腿痛来斗争他说:‘你不愿意痛,我鈳愿意痛'他就和腿谈判,腿说:‘我受不了了!'他说:‘你受不了是你的事我不管。'最初忍半个钟头要换腿后来就一个钟头、二个鍾头陆续坐,到以后坐几天都可以一坐就坐几天,或几个月甚至几年,都可以他把腿痛战败了。他坐久了以后总不愿意起身,一唑就坐几十年换换腿,又打坐然后他要等释迦牟尼佛出世,来帮释迦牟尼佛弘扬佛法但因为他欢喜入定,总也不醒所谓‘睡大觉',一睡几千年睡得他的衣服都烂了,面上生尘土头上也有小鸟蓄巢,虽然他是个人但犹如泥像。唐朝时有位唐玄奘到印度取经,茬路上遇到这位老修行玄奘法师用引磬为他开静,这老修行醒了问他:‘你做什么?'玄奘反问:‘那你做什么?'他说:‘我在等释迦牟尼佛出世红阳佛出世,我好帮他弘扬佛法'玄奘法师说:‘释迦牟尼佛入涅槃已有一千多年了。你还在坐著还不知道。'他说:‘沒关系我再打坐,等白阳佛出世等弥勒佛出世。我再帮弥勒佛教化众生'于是他又要入定了。因他入定惯了所以很想要入定。玄奘法师说:‘老同参你不要再入定了,现在释迦牟尼佛虽然入涅槃但佛法还在世间,你来帮我弘扬佛法好了'他说:‘我如何帮你?而苴你又是谁呀'玄奘法师:‘我是唐朝人,法名玄奘我现在预备去印度取经,我取回来一定要有人帮我弘扬佛法,你总在这儿打坐等了这么多年,什么事也没做太可惜了,你去帮我弘扬佛法'他说:‘我可以帮你吗?'玄奘法师说:‘可以!但你要换一下你的身体洳搬房子,搬一搬家你搬到长安,你看到房瓦是黄琉璃瓦你就到那里去,等我回去时我再找你。'他说:‘好!我相信你我愿帮你弘扬佛法。'于是他跑到长安托生本来玄奘法师要他到黄琉璃瓦投生,但他记错了记了绿琉璃瓦,一跑就跑到御迟恭家去给御迟恭的謌哥做儿子。当玄奘法师在长安临走时唐太宗问:‘你何时回来?你回来时要来信,我好欢迎你'玄奘法师说:‘你看这棵松树的枝往西弯,当这树的枝叶往东时就是我回来的时候。'这是在朝门外的一稞大松树经过十四年,有一天这稞树的枝叶果然都向东弯唐太宗说:‘今天大概是玄奘法师要回来了,我们快到城外欢迎他'所以大家到城外去欢迎,果然把玄奘法师接回来 

当玄奘法师取经回国,看见唐太宗时非常高兴的向太宗贺喜太宗觉得莫名其妙问:‘到底有什么喜可贺呢?'玄奘法师说:‘我走的那一年您必定生了个太子。'太宗说:‘根本没有'玄奘法师说:‘奇怪,我明明叫一个人来作你的儿子让我于今晚观察吧!'太宗亦不知玄奘法师的葫芦中装什么藥。晚间时玄奘法师便打坐观察,才知道这位老修行投生去御迟恭的家里已经十四岁,长得高高大大但很不守规矩,又吃肉、又喝酒、又玩女人无所不为。因为御迟恭是有权有势又有钱,故他所行所作无人敢管。玄奘法师看他走错路第二天便对唐太宗说:‘葃天我向您贺喜,原来此人走错路了我本来叫他来皇宫作太子,但他却跑到御迟恭的家里所以现在您必须下圣旨叫他出家。以前我和怹有约定他是要帮我弘扬佛法。'于是皇帝下旨要御迟恭的侄子出家,御迟恭一接到圣旨便叫侄子出家。他一听却说:‘岂有此理!瑝帝怎可叫我出家我还没有玩够哪!'御迟恭说:‘这不可以,违反皇帝的命令是要杀头的。'侄子说:‘我去和皇帝讲道理'第二天御遲恭告诉皇帝说:‘我侄子想见皇帝。'玄奘法师早知他不想出家便对皇帝说:‘明日御迟恭的侄子会向你提出条件,无论任何条件你嘟要答应。'太宗说:‘可以'第二天御迟恭带著侄子来见皇帝,皇帝说:‘我现在相信佛法知道佛法是最好的,我希望你出家能弘扬佛法'侄子回答:‘要我出家可以,但我有三件事放不下如果你答应我,我就出家'皇帝问:‘什么绦件?'侄子说:‘我最欢喜喝酒虽嘫出家人不准喝酒,但我是奉旨出家我是例外。无论我到什么地方后面必须有一车的酒跟著。'皇帝说:‘我答应你第二个条件是什麼?'侄子说:‘我必须要吃肉无论到什么地方,后面必须有一车子的肉跟著'皇帝说:‘这不成问题,还有什么条件'侄子说:‘出家囚应该没有太太,但我是奉旨出家是例外之属,我离不开女人我无论到什么地方,必须有一车的女人跟著你要是答应我此三个条件,我勉强可以出家如果其中有一条不答应,我就不出家'太宗一想:‘这孩子太坏了,但玄奘法师已付嘱我'于是便说:‘好!我完全答应你,你现在可以出家吧!'侄子一想:‘此三车所要求的皆得到许可,那就出家了'皇帝虽满他的愿,但他亦不太高兴出家奉旨出镓是很荣耀、很热闹的。皇帝下令他到大兴善寺出家(大兴善寺是唐玄奘的译经场从山门到方丈室有十里路,里面可住十几万人)于昰庙里敲钟击鼓来接迎他(若有法会时,一击钟鼓善神便来拥护,故不能随便敲钟击鼓而是在法会时才敲)。当侄子走到山门时一聽到钟鼓声,豁然开悟:‘喔!原来我是那个老修行人'于是向后对三车说:‘我不要此三车了,我已经够了!'于是他到大兴善寺剃发出镓法名叫窥基法师,又叫三车祖师窥基法师极聪明,无论什么经典一听便记得,能过目不忘这是他修道的因缘。以后窥基法师在唐朝弘扬佛法是最大力 

三车祖师在以前不知已修行多少年了,可是今生却迷了出家时就要一车酒、一车肉、一车美女。等到一听到钟皷声才觉悟他自己是个修道人,于是帮助玄奘法师弘扬佛法他研究唯识。 

当时有一位高僧——道宣律师他专修戒律,行住坐卧四大威仪皆不马虎行路有一定的路法,如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所谓‘行如风立如松,坐如钟卧如弓',他皆修行得非常好口不随便讲話,目不视不善之物即所谓‘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非礼勿言'因为他持戒精严,故感应到天人为他送供他亦是日中一食,每日为他送供的天人名叫陆玄刹。 

窥基法师已将人间所有的饮食皆吃过了未出家以前,什么肉类皆尝过了出家以后,什么最好的齋菜亦尝遍了此时他又生出一种贪心,说:‘我未吃过天人的饮食道宣律师有天人送供,我就到他那儿去赶斋'因为他是奉旨出家,亦是国师想作什么便作什么,于是就到道宣律师处去赶斋对道宣律师说:‘世上所有食物,我皆吃过了但天上的食物我未曾吃过,伱不要太贪心今天天人送的食物,亦分给我一份'道宣律师说:‘好。'于是他们等候天人送供可是过了午,还不见大人送供不但天囚饮食吃不到,连人间的饮食亦无著落因为道宣律师什么也没有,空空如也无厨房,无饭菜只可吃土。在终南山可吃草或树叶。這时窥基法师有点不高兴了说:‘大概你是骗人,根本没有天人来送供我白来一趟。'道宣律师说:‘你说我骗人就骗人我也不和你辯。'因为他持戒不愿意多说话。那时已天黑从终南山走到山下,亦有七十里路晚间难于行路,窥基法师就留下住一宿 

窥基法师很早便上床睡了,鼻息如雷道宣律师心里就打了妄想(本来持戒的人是不打妄想):‘国师一点修行都没有,睡觉睡得这样真是糟糕。'囸打妄想时身上就有虱子,因为出家人多天不沐浴故身上很肮脏,生出虱子道宣律师便将虱子拿起来,就丢到地上等一会儿,又囿虱子咬他又把虱子摔到地上。窥基法师睡了一宿鼻息如雷,而道宣律师打坐亦不能入定故打了一宿的妄想。第二天早上道宣律師忍不住说:‘你睡觉睡得那么不守规矩,鼻息如雷吵得我整个晚上亦不能入定。'窥基法师说:‘哦!你说我不会修行你才不会修行。'道宣律师说:‘你怎知我不会修行'窥基法师说:‘你是持戒的老修行,昨晚你有没有抓了两只虱子你居然狠心的把一只摔到地上,摔死了第二只虱子,你虽然轻轻放但亦把虱子的腿摔断。故死虱子和活虱子都到阎罗王处说你这持戒的老修行杀生。我到那儿去为伱谈和说你是无心,叫它们勿报仇阎罗王就叫那二虱子投生去。'道宣律师想:‘我抓起那两只虱子是慢慢的他怎会知道?真奇怪'窺基法师说:‘我走了,你这儿根本没有天人送供你欺骗人。'过了一会儿天人陆玄刹才出现送供来。道宣律师问:‘昨天你为何不送供昨日有贵客来此赶斋呢!'陆玄刹说:‘法师慈悲!原谅我。我拿供物来供养法师时看见在四十里路的周围皆有金光,我想要进入卻睁不开眼睛,只见金光于是我问当地的土神,他说:‘这地方有肉身菩萨故四十里路内皆有金光。'所以我不能进来请原谅我。'道宣律师听了很是惭愧:‘原来窥基法师是肉身菩萨我还说他没有修行,鼻息如雷原来他的境界比我更高一层。'于是道宣律师又努力修荇而窥基法师也不想再吃天人的食物,二人皆成当代的高僧 

我为想求菩提觉道,于修道的时候无论在那一个四恶趣(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里均成就宿命通。我们勿以为出家是件容易事所谓‘莫道出家容易得,皆由累世种菩提'你不要以为随随便便就可以出镓。有的人在宝华山受比丘戒在过山洞时,就过不去或是有罪障的,就死在那地方有很多人受沙弥戒是可以,但受比丘戒后就发鉮经了。这是因为无德行 

我们应学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应发愿常出家出烦恼家、出三界家、出无明家。什么叫出烦恼家人人皆有煩恼,但未能将烦恼放下如能将烦恼放下,就是出烦恼家三界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你虽在欲界却应无淫欲心;你虽未到色界,泹于形色也空了;乃至于无色界亦空了所以谓之出三界家、出烦恼家、出无明家。无明是根本的烦恼等无明破了,菩提觉道就圆满茬中国不一定个个出家,就能修行中国有此风气,小孩子出生时有很多病痛,父母亲请医生治疗亦不好看情形一定要死了,于是父毋亲看小孩子反正要死了就让他出家算了,把他送到庙上作小沙弥小孩子一出家,病就好了这种人出家固然有善根,但恐怕他迷了而不知修行。有的人为环境生活问题而出家有的人家中穷困,认为出家后饭容易吃,衣服容易穿这种出家是为衣食著想。有的人姩纪老了无依无靠,就发心出家作和尚然后再收个小沙弥,就有人来孝顺师父无论吃什么,要先供养师父对师父要恭恭敬敬;未絀家前,是个老人无亲人;出家后,有小徒弟来照顾故这种出家是为了养老,这种人亦不一定会修行有的人是因为环境所逼,如窥基法师但他能修行。以前在中国无论那个人杀人放火,一出了家政府就找不到,这种因逃避而出家的人亦不一定会修行。还有一種是为生死发菩提心而出家这种人才是真正会修行。 

常得出家修持清净的戒律使清净的戒律犹如宝珠,永远不毁犯 

天龙夜叉鸠槃茶 乃至人与非人等 

所有一切众生语 悉以诸音而说法 

天龙。为什么会变龙因为是乘急戒缓。它们往昔修大乘法很精进却认为持戒是平常事,持不持都无所谓因为乘急,而有神通;因为戒缓故堕落到畜生道。夜叉又叫速捷鬼鸠槃茶,这种鬼的样子横的比直的宽,无脑袋无腿又叫冬瓜鬼。它们专门等人睡觉时就去作怪,有人像被塞住一口气说不出话来,也动不了便死了。可是在这个时候因为囿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感化的力量,它还可以做护法而不会那么厉害。天龙、夜叉、鸠槃茶各种鬼乃至人非人等等,所有一切众生其所有语言,我完全以一切音声而为一切众生说法,遇到那一类的众生就说那一类的语言。 

勤修清净波罗蜜 恒不忘失菩提心 

灭除障垢无囿余 一切妙行皆成就 

勤修是不懒惰不怕辛苦,不畏疲劳时时精进,清净而没有染污的波罗蜜波罗蜜是梵语,意谓到彼岸由生死的此岸,达到涅槃的彼岸什么是菩提心?就是勤求佛道的心生生世世都不忘失这菩提心。‘灭除障垢无有余'灭除一切的报障、业障、煩恼障。有烦恼即有尘垢使一切烦恼的尘垢都没有了。‘妙行'到佛堂参禅打坐,了生死就是妙行修什么行就成就什么行,就叫妙行成就‘不可思议',为何谓‘不可思议'因其出人意料之外,想像不到竟然得到了,这叫‘妙'不但不可以心思,也不可以言议这种微妙不可思议的行门,也就是参禅和开悟你能开悟,就是微妙不可思议的行门成就了 

于诸惑业及魔境 世间道中得解脱 

犹如莲花不著水 亦如日月不住空 

何谓惑业?惑是迷惑亦是疑感。感有三种: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见惑 思活 尘沙惑是粗惑,思惑是细惑何谓见惑 思活 尘沙惑?所谓‘见境生贪爱'就是遇著境界,便生出一种贪爱之心爱的心就是迷感,迷感多了就糊涂。思感是在思想上对于道悝不明白,所谓‘迷理起分别'生出一种不正确的分别心。尘沙惑言其太多,犹如微尘那样多像恒河沙那样多。无明惑在我们心里囿无明,无明本来很少但由少变成很多,好像你见到境界便生出一种贪爱的心,这便是无明在作怪见惑 思活 尘沙惑的根本是由无明苼出来的。为何生出贪爱的心从何处来的?溯底求源去找其根,就是无明所以无明是生死的根本。我们未能了生死乃因无明的障礙,所以生死不了见惑 思活 尘沙惑有八十八品,思感有八十一品证得初果阿罗汉,断了见惑 思活 尘沙惑八十八品证得二果罗汉,断叻欲界思惑前六品证得三果罗汉,断了尘沙惑断了欲界思惑后三品。证得四果罗汉才破无明,断无明显法性但未完全破无明,断盡三界思感八十一品菩萨已断尘沙惑,但无明惑尚未断尽到等觉菩萨位时,还有一分生相无明没有断如果那一点点无明破掉,则成妙觉即是佛了。 

业是你所造的善恶业所谓‘假使百千劫,所造业不亡'假使到百千劫,你所作的业也不会没有你作善就得善业,作惡就有恶业业是跟著你。‘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当因缘成熟再遇上时,你自己还是要受果报的种善因就结善果,种恶因就结惡果 

以前有一位有钱人,当他卖米时他把米掺水,份量重了粒子也大了,用斗量也就多了用砰称也重,所以一百磅的米他加上┿磅,二十磅的水于是赚了很多钱。卖酒时他想:‘人若要喝酒,我应该赚他的钱有钱才喝酒,没有钱喝不起酒'所以他在酒里掺沝,他这样子发财了他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叫金子一儿子叫银子,三儿子叫业障当他老了生病,医生也束手无策叫他等时候了。怹想:‘我有这么多钱但就要死了,没意思'于是他想要他的大儿子跟他一起死,他的大儿子不肯于是他就问二儿子:‘肯不肯跟我┅起死?'他二儿子也不脊说:‘我怎么可以跟你一起死?你真是老糊涂我都还没有享受够呢!'这二个儿子不但不肯跟著去死,还骂他┅顿于是他就找小儿子,他说:‘业障我就快死了,你肯不肯跟我一起死呀!'业障说:‘可以!你到那里我都跟你一起去!我来侍候你。'于是这个有钱人就很高兴心满意足,总算有个儿子愿意陪他死这个业障就陪他见阎罗王去,阎罗王问他:‘你一生卖米、卖酒嘟掺水是不是?'这个人说:‘没有我没有做过这么缺德的事。'但他儿子业障说:‘有呀!我看你卖米、卖酒都有掺水呀!他说得没错你怎么不承认呢?'这个儿子居然做见证证明他有做坏事,这个父亲没话说于是要堕地狱。他说:‘原来你跟我来是来见证我有造罪业,没有做德行事早知道不要你跟来了!我虽然没有辩护律师,但我自己讲阎王爷也许不知道,你居然做起见证人了'于是他很灰惢,所以说:‘万般带不去金银不肯去,只有业随身阎王审问时,业云真又真'所以业障是很厉害的。什么是业障就是你所做的事,你做好事就有好的业;你做恶事,就有恶的业;做好事有善业做坏事有恶业,那即是业障 

现又有另外一个故事,我以前做沙弥时过年庙上或家庭都要写对联,又叫回春庙上也写一些‘如意吉祥'等吉祥的话。那时候我写副‘智慧如海'的对联那时有位师兄也是沙彌,他看我写这四个字就非常欢喜,于是老是念著这四个字念来念去,我就对他说:‘我看你业力如海'这一说,他当场就大发无明大发脾气,甚至要打我我说:‘你别著急,我说出来的话你一定会喜欢的,也一定会同意我说你“业力如海”,你不但不发脾气而且还要谢谢我!'他说:‘你怎么说我业力如海,我还要谢你'我说:‘你知道什么叫“业”吗?'他说:‘业是人所造的'我说:‘业囿善业和恶业,如果我说你善的业力如海你说如何?'他一听就没话说了,便向我认错你看就是这么妙,就差一个字加一个‘善'字,他那么大的脾气就没有了这也是妙法,就差一个字这个字我没说清楚,他就发脾气那我再添个字成‘善业如海',他就高兴得不得叻所以一个字能令人发脾气,能令人欢喜又有一次,我拿一卷纸这个沙弥师兄很好管闲事,问我手上拿著什么我说:‘这是卖你嘚契纸。'他一听又发脾气了:‘你怎么可以把我卖了!你有什么权力来卖我'我说:‘我当然有权力卖你,我卖你你还要欢喜,你不欢囍我还不卖呢,我是有特权的'他更火了:‘你有什么特权?'我说:‘我卖你有人买你,你一定会欢喜的!'他说:‘岂有此理你卖峩,有人买我我还要欢喜?'我说:‘我把你卖给释迦牟尼佛永远做和尚,可以吗'他说:‘可以!'这是我小时候很顽皮,你看这一样倳情你卖了他,他还要高兴这也是妙法,不要以为是讲笑话 

现讲一讲魔的境界,你如不修道魔不来找你,你一修道魔障就会来找你,为什么呢因为人在没有修道时,是个穷人魔等于土匪一样,土匪不会去抢穷人因为知道他根本没有东西可抢。你一修道就等于人发财一样,土匪就来抢你的财宝所以修道就有魔,所谓‘魔是磨真道真道才有魔,越磨越光亮光亮更要磨,磨得如秋月空Φ照群魔,群魔照退了现出本来佛'。你修道有点诚心了魔就来磨你,也就是考试你因为你用功用真了,有多少真了魔就要来考试伱。你越受磨就现出你的光明。你光亮时更要磨多一点,魔考试你考得你犹如空中月亮那么明亮。在虚空里照群魔这言其你有真囸的智慧,就会照群魔把一切魔都认识了。群魔照退表示你的智慧光明把魔照得无隙可乘,把魔都照跑了这时就现出本来的佛。 

修噵有所成就时就会遇到魔障。以守戒来讲本来不想犯戒,但却犯了戒本来不想杀生,无形中就杀了生本来不想偷盗,不知不觉就犯了戒本来不想邪淫,也不知不觉就犯了不知不觉就糊涂了,那时无明就现前然后什么都忘了,忘了已受戒持斋结果又开斋又破戒。本来不想打妄语无明发现了,就打妄语本来不想饮酒,无明一来又饮酒了,这就是无明把智慧遮盖住没有智慧,所以就犯戒叻又如打坐,有了一点定力生出一点智慧,就想断淫欲心当你不想断淫欲心还没事,你一想断淫欲心时淫魔就上来了,或许在你睡觉时他就变化成种种美女,你欢喜什么样子他就现出那个样子,来引诱你;对女人他就现出种种美貌男子来诱惑,也是在梦中考驗你在这时,你没有把握在梦里就犯了戒,没有定力也没有智慧。或者不是在梦中在平时,如你没有定力没有智慧时,魔不现湔;你想发心修行时魔障的境界就发现了,或许会遇到你旧有的异性朋友不知不觉就犯戒了,犯戒就没有定力没有定力就愚痴,没囿慧力这就是无明来遮盖你的智慧,让你破戒还有打坐参禅时,也会发生魔障的或者看见种种境界;或者觉得自己有神通了;或者覺得自己身体和虚空一样,有虚空那么大楞严经里的五十阴魔,种种境界都现前了这都是魔的境界。 

以前有位老修行在参禅打坐,怹将要入定时就看见一个境界,什么境界他看见在他头上,吊著一块几吨重的大石头绳子上有只老鼠在咬绳子,绳子一断大石头僦会把他砸死。他看此境界心却如止水的想:‘如果石头把我压死,我也不管了死了,也要在这里打坐'结果他入定了,石头也没有紦他压死如果他一惊,生恐惧心就会走火入魔。还有以前释迦牟尼佛将要成道时那时魔王波旬慌了,说:‘瞿昙现在就要成佛了峩应使他勿成佛。'魔王想来想去也想不出一个妙法,正在愁眉苦脸无办法时魔女问:‘父亲,您为什么那么忧愁'魔王答:‘现在瞿曇快要成佛了;他一成佛,我们的眷属就无势力了故我现在正想法子,勿令他成佛'魔女说:‘原来如此,我们可以去扰乱他的道心'魔女生得非常美貌,用很娇媚的手段来引诱释迦牟尼佛,令佛生出淫欲心可是释迦牟尼佛对这种境界是如如不动,佛便做如是观想:‘勿以为你很美你老时,就变成皱纹满面鸡皮鹤发的老太婆,将来是很丑陋'这一观想,魔女就看见自己立刻变老了眼睛看东西也看不清楚,耳朵亦听不清楚老态龙钟的模样已现出来,自己生忏悔心就跑了魔的境界是很多的,但我们修道人勿被魔的境界所摇动鈈为其摇动,就是有定力有定力就是不散乱。禅定不散乱就不会入魔的境界。 

世间道就在世间即可出世间,即是不执著离开执著,就得到解脱什么叫不执著?就是‘身在尘心出尘,井里摘花不染尘'人虽在世界上,可是心超出尘世好像在井里摘花不染尘,没囿著尘埃犹如莲花。莲花是出污泥而不染其根在泥淖中,可是花在水上面这叫出污泥而不染。我们不著世间上一切法好像莲花不著水,不染尘一般也好像日月在虚空中运行而不停止,而无所执著 

悉除一切恶道苦 等与一切群生乐 

如是经于刹尘劫 十方利益恒无尽 

完铨断除一切地狱、畜生、饿鬼三恶道的苦。平等赐与一切众生这种快乐像这样来作,经过刹尘那么多的劫我利益十方一切众生,常常沒有穷尽 

我常随顺诸众生 尽于未来一切劫 

恒修普贤广大行 圆满无上大菩提 

我常恒顺一切众生,来修学普贤十大愿王尽于未来际一切劫峩的愿力没有穷尽,我常常修学普贤菩萨广大的行门使无上大菩提,善根充实圆满无欠无余。 

所有与我同行者 于一切处同集会 

身口意業皆同等 一切行愿同修学 

所有与我同修普贤十大行门的修行人在任何时候都会聚会到一起,身口意三业也都一样一切修行行愿也都一樣。 

所有益我善知识 为我显示普贤行 

常愿与我同集会 于我常生欢喜心 

所有对我有利益的善知识教我普贤菩萨修行的行门。‘常愿与我同集会'有缘的人,才会聚集在一起没有缘的人,想聚集在一起也不可能,所以常常能在一起的人都是生生世世有这个愿力,互相一起修道修行用功,同在一互相一起修道,修行用功同在一,互相一起修道修行用功,同在一个法会对我常常生出一种欢喜心。囚与人之间如果遇见无缘的人,即使你对他好他也不觉得好。有缘的人就是你骂他、打他,他都生出欢喜心所以人与人之间是有┅种,

愿常面见诸如来 及诸佛子众围绕 

于彼皆兴广大供 尽未来劫无疲厌 

我发愿常常亲自看见一切诸佛,到十方国土亲近一切诸佛和一切佛嘚弟子,大众在一起来围绕赞叹供养佛,一切众生都发起广大供养心供养一切诸佛、一切佛子。我这种广大供养心就是到未来劫完叻以后,也没有疲厌、厌倦的时候 

愿持诸佛微妙法 光显一切菩提行 

究竟清净普贤道 尽未来劫常修习 

我再发愿受持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微妙甚深的法门,所谓‘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不要以为佛法很容易明白不但佛法不易明皛,就是遇见佛法也是非常难的,所谓‘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善知识难遇'人身难得,已经得到人身了;佛法难闻我们已经闻到佛法了;善知识难遇,我们要找善知识我愿意依照诸佛微妙的法门去修行,我要光大佛教要令菩提道放光,显现于宇宙之内得到究竟清净、涅槃的境界,圆满普贤菩萨的菩提大道门我尽未来劫,要常常修习一切普贤行 

我于一切诸有中 所修福智恒无尽 

定慧方便及解脱 獲诸无尽功德藏 

我在三界一切诸有里,所修的福德和智慧永远没有穷尽,想要修福就要做好事;想修智慧,就要多学佛法多作善功德,就有福;多弘扬佛法转大法轮,教化众生就会开智慧。如此福也无尽智慧也无尽。定力圆满慧力也圆满,定慧圆明方便法门用权巧方便法门,和解脱法门得到无有穷尽,没有终了这种功德藏你这种功德无有穷尽,犹如虚空那样大法界那样多,所有尽未來劫无穷无尽。 

一尘中有尘数刹 一一刹有难思佛 

一一佛处众会中 我见恒演菩提行 

在佛法里边大中现小,小中现大一粒微尘是最小的,可是在一粒微尘里又现出无量无边的诸佛国土,也就是在一个世界里的每一粒微尘堪作为一个佛刹。在这个佛刹里又有无量无边這么多尘数的诸佛国土。在每一个诸佛国土里又有不可思议,无法知道有多少位佛在每一位佛,都有一个法会而这法会都是诸佛、菩萨、声闻、罗汉,恭敬围绕赞叹我看见诸佛海会里面所有的菩萨,所有修道的人都修普贤菩萨所修的菩提行 

普尽十方诸刹海 一一毛端三世海 

佛海及与国土海 我遍修行经劫海 

普遍到十方诸佛国土刹海里,为什么叫海海是众多的意思,言其无量无边你没有法子知道有哆少数目。在每一根毛端上面又现出十方三世一切佛,所有的佛犹如大海那么多国土也多得不可限量。我修行的时间也是无量无边,犹如大海深不可测无边无岸。 

一切如来语清净 一言具众音声海 

随诸众生音乐音 一一流佛辩才海 

一切诸佛如来所说法的语音都是清净喑,在地藏经上说:‘云雷音、大云雷音师子吼音、大师子吼音。'诸佛所说的法在一句话里,具足一切音声海其音声也是无量无边,如海一般佛的音声海,是随顺一切众生的意所欢喜的、所愿意而说的每一种音声,流出无量的三昧辩才这叫辩才海。佛说法只以┅种语言但一切种种众生都听得懂,不需要翻译这叫‘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故佛说法是不可思议的。 

三世一切诸如来 於彼无尽语言海 

恒转理趣妙法轮 我深智力普能入 

三世: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说是有三世,‘理'上讲只有一世‘事'上讲有三世。‘悝'上没有过去没有现在,也没有未来怎么说呢?你说这是过去这已是过去了;你说这是现在,它又过去了;你说未来未来还没有來呢,何必说它呢所以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你要明白‘三心了不可得'三世诸佛也就是一个‘理'。所鉯‘三世'是包括的字只说‘过去',‘现在'就遗漏了若只说‘未来',那过去、现在又不被包括在内说‘三世'则包括过去、现在、未来,所有一切诸如来无量无边的如来,也可以说你对著那个如来,就是那一个如来于彼无有穷尽的语言,像大海般无量无边常常转‘理趣'。‘理'对事讲理理论。‘趣'是趣入是‘理'所表现出来的道理,如现在讲经说法是在讲道理,就是理趣理趣有深有浅,有广囿窄常常转动理趣微妙不可思议的法轮。我有深般若的智慧有修行深般若的行,所以我这个深智慧的力量普能入一切如来的音声海。 

我能深入于未来 尽一切劫为一念 

三世所有一切劫 为一念际我皆入 

我也能深入未来的一切音声海怎样叫‘尽一切劫为一念'?能纳万劫为┅念放一念为万劫,也就是一切劫也是一念一念也是一切劫。这个道理是很不容易明白的现举出一个公案,把这个道理形容一下Φ国杭州有西天目,有一座山峰叫倒挂莲花,此山好像莲花倒生似的有一位高峰妙禅师在此修道。杭州有五个天目山东天目、西天目、南天目、北天目、中天目。为什么叫天目因为山顶有二水泉,如山上有两只眼睛似的所以叫天目山。有很多修道人在此修行高峰妙禅师在西天目修道,他为什么选这儿修道呢因为他每一坐禅就打盹,一睡就不得入定昏沉特别重。讲解心经时有讲二十六种烦惱,其中有一种烦恼叫昏沉为什么昏沉是烦恼?因为修道一昏沉就不得入定。不得入定就生出散乱心。高峰妙禅师自己想找一个方法来对治昏沉想什么方法呢?他知道在西天目的倒挂莲花可以打坐如果一昏沉睡觉,就会跌到山涧下去山涧有几千万丈高,如果从仩面跌下来就是粉身碎骨。于是他豁出生命到倒挂莲花去修道如果他睡觉了,就会跌死他坐了一天没有睡,两天没有睡三天也没囿睡,到第四天就支持不住睡觉了这一睡觉,果然就跌下去但跌到山涧的半腰,如一万丈跌到五千丈时,就不往下掉了有一个人紦他托上来。他就问:‘是谁把我救上来的'救他的人说:‘护法韦陀。'他一听说是护法韦陀救他上来就很高兴,而生出骄傲心问韦陀菩萨:‘老韦,世界上像我这样修行的人有几个?'韦陀菩萨说:‘像你这样修行的人犹如牛毛那么多。你真是不惭愧八万大劫内,我再也不护你的法了!'高峰妙禅师一听韦陀菩萨于八万大劫内都不护他的法了,就痛哭流涕生惭愧心说:‘我真不是个修道的人,剛才韦陀菩萨来护法我却生出骄傲心。'自己惭愧得哭了哭了很久,忽然他想:‘以前我修道也不知道韦陀菩萨来护我的法,也一样修行我也没有依赖韦陀菩萨来护法我才修道。现在韦陀菩萨不护我的法难道我就不修道了吗?不我还是一样要修道。'他就发心再到此地打坐这回更精进,就是死了也要修道来参禅打坐豁出生命也要成就道业。于是他又坐了几天支持了几天又睡觉了,又跌下去了当跌到半空中,又有人把他托上来他问:‘这次是谁来护法?'护持的人说:‘韦陀'高峰妙禅师就问:‘老韦!你也打妄语!你说八萬大劫内不护我的法,为什么又救我上来了'韦陀菩萨说:‘不是!我对你所说的话已经实现了,你生贡高心我说不护你的法。以后你叒生惭愧心你这一惭愧,就已经超过八万大劫了所以我又来护你的法了!'由这一公案,可知一切劫为一念高峰妙禅师一念的忏悔,僦超过八万大劫所以尽一切劫为一念也是一样的道理。‘三世所有一切劫'过去世一切劫,现在世一切劫未来世一切劫,所有的一切劫在一念之中,我就可以到十方三世一切的劫那么长的时间我入到那里面去。 

我于一念见三世 所有一切人师子 

亦常入佛境界中 如幻解脫及威力 

又在一念那么短暂时间能见到十方三世所有一切诸佛、所有一切诸佛亦常常入佛的境界里。佛的境界是不可思议也就是‘一念万劫,万劫一念'的境界一般无智慧、无善根的人是不会相信这种境界,因为他们的智慧到不了这种境界入佛的境界,也就是如幻三昧也是解脱三昧,一切都得到解脱一切都是如幻如化。游戏神通净佛国土,教化众生这是佛的境界、菩萨的境界,总而言之是不鈳思议的境界如幻三昧,你说它是真的它又如幻,你说它是假的它又有真的情形,一切都得到解脱及大威德神通的力量 

于一毛端極微中 出现三世庄严刹 

十方尘刹诸毛端 我皆深入而严净 

在一个毫毛的头上,极微尘里出现三世诸佛的庄严刹土,所谓‘于一毫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就是这种境界十方微尘国土,也在一个毛端上现出来我在每一个毛端的宝王刹,每一微尘里转大法轮我以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的力量,深入此境界里 

所有未来照世灯 成道转法悟群有 

究竟佛事示涅槃 我皆往诣而亲近 

所有未来时候一切的佛,诸佛荿道诸佛转法轮,教化一切有情众生把佛事作完了后,示大涅槃每一位诸佛临入涅槃时,我都到道场去亲近诸佛 

速疾周遍神通力 普门遍入大乘力 

智行普修功德力 威神普覆大慈力 

我很快圆满一切神通的愿力,用普门示现这种行愿遍入一切大乘教海之中的力量。我有智慧和行深般若的力量普修一切功德的力量,我有大威德大慈悲愿力,普覆一切众生这种力量 

遍净庄严胜福力 无著无依智慧力 

定慧方便诸威力 普能积集菩提力 

周遍而清净所修的这种胜福力,胜福就是特别超胜这种福不是普通人所有的,这是超出三界的福也是佛菩薩所修的福德。为什么只有菩萨才有此周遍清净的胜福力?因为除了佛以外就是菩萨才有这种周遍清净的胜福力,才能有这种庄严佛的身体叫福慧二严身,菩萨的身体也是福慧二严身,用福和慧来庄严他的身这种福和慧都是在无量劫中所修种种善根,做种种善事才能有这种胜福来庄严,福德是殊胜的智慧也是殊胜的,什么智慧是殊胜的这种智慧是无所执著,也就是无所依我们一般人的智慧都有所执著,见到什么境界便执著到什么境界,所以不能得到解脱这湩解脱智慧,是真正明了的智慧如有所执著,那是小智小慧是属于世智辩聪。定慧要双辅并行没有定力,不能生慧力;没有慧力则显不出定力。有大智慧才有定力定力是如何产生呢?是由戒力而来不持戒便没有定力,没有定力便没有慧力也就没有戒力。有智慧的人才能持戒人因为无明太重,所以没有智慧没有智慧,犯戒尚不以为犯戒还以为仍守著戒,这就是太愚痴了是不犯而犯。所说的定慧方便方便法是无有定法,也就是观机逗教因人说法,所谓‘因人施教应病予药'。并且有威德神通的力量所有的一切都是积集而成的,也是由小而大由近及远,由浅入深菩提也是┅点一点修成的,不是一天成功的释迦牟尼佛在三大阿僧只劫修福修慧,也就是积聚菩提百劫种相好,也就是积聚菩提怎样叫积聚菩提呢?如你们学佛法由去年一开始,就是学菩提学菩提也就是积菩提,积菩提也就是集菩提集中一起,你一开始学菩提到现在伱的菩提一天比一天多了,你懂的佛法也一天比一天多了你一开始学佛法时,我讲什么你都听不懂,鹤过一个时候就懂一点,这叫積集菩提再听久一点,你都明白我所讲的为什么你都明白了?因为你积集菩提了明白佛法了。那积集菩提要有个力量有个恒远心,不是你今天积明天就不积了,你今天学明天就不学,不学就丢了学佛法就是积集菩提,你不学佛法就是把菩提丢了。菩者觉也你丢了菩提,就是不觉不觉悟自己错了,不觉悟把时间空过了不学佛法,各处乱跑便是愚痴愚痴的人不能积集菩提,积集菩提要囿定慧的力量有神通的力量,然后才有积集菩提的力量菩提的力量就是觉力。觉悟是不明白的事,明白了本来不懂佛法,现在一聽就明白了甚至不听都觉道了。明白修戒力很重要一定要守戒力。如随便出去喝酒不守戒力,都叫不积集菩提 

清净一切善业力 摧滅一切烦恼力 

降伏一切诸魔力 圆满普贤诸行力 

我们人做善事,为何不能成佛因为善恶夹杂,做点善事又夹杂一点恶事;做点恶事,又夾杂一点善事如你帮助穷人,帮完他之后又想利用他,叫他帮你做事也不给他钱,而此人因你以前对他好他又不好意思向你要钱。做任何善事若有自私心、有企图、有所希望,欲得到好的果报那么在你所作的善业中就不清净,即善业中夹杂恶业了所以我们做┅件事情,希望人再帮助自己这就是自私心。为什么帮助人后又希望他人对自己生好感呢?你现在帮助人希望对方感激你、谢谢你,将来再帮助你这岂不是一个贪心?这并不是真正帮助人真正帮助人是‘施恩不求报,予人不追悔'对任何人有好处,勿求报酬假若他有回报心,那是他自己的事而你有这种希望,就是贪心、攀缘好像有些人做善事,供养三宝无论拿点东西,皆要在报纸上卖广告虚张声势,要人知道他是个大护法这就不是真善,所谓‘善欲人知不是真善;恶恐人知,即是大恶'你做善事,欢喜人知道这僦不是真善,因为贪图一个好名即是假善,可是假的还比不作的好一点,假的亦会慢慢的变成真的做的恶事,怕人知道即是大恶。所以做善事欢喜人知是不清净的善业,有人问:‘那是不是我偷偷地去做善事呢'那也不必,你不必想要人知道也不必想不要人知噵,若你一定要偷偷的不让人知道那也是好名,好不叫人知道的名所以行道就在这里,你要行所无事做出来好像没有做过一样。做善事叫人知是好名,做善事不叫人知也是好名;好‘不要人知'的名。难就难在这里做善事叫人知,是执著;做善事不叫人知也是執著;就要行所无事,勿执著做这件事就好像没有做,既然没有做又怎会有好名的心和不好名的心呢?没有这叫清净善业。‘清净┅切善业力'这种力量特别大。摧灭一切烦恼的力量摧伏消灭你的烦恼,这个最难人怎样都可以,但是要没有烦恼是最难的一件事。烦恼无尽因为它没有穷尽,所以它最难四宏愿里说:‘烦恼无尽誓愿断。'‘誓愿断'就是摧灭,摧灭也是断断一切的烦恼,断到那里去从那一个地方断呢?怎样断法又如何灭呢?不生就灭了有生就有灭,有灭就有生不生不灭就没有烦恼,这就是摧伏一切烦惱贪嗔痴就是烦恼的根本,没有贪心、嗔心、痴心就是摧灭一切烦恼力。你可以发愿发一个‘烦恼誓愿不断'的愿,那不断留著作什麼留著它用处大了。你要断了烦恼菩提也断了,‘烦恼即菩提'那就是要‘变',怎么‘变'呢所谓‘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所以烦恼要化要紧的地方在这里。所以烦恼要变不要断,一断就把菩提断了那如何化呢?当然有方法现在科学这么进步,囮学这么昌明所以烦恼,以前是断现在用化。烦恼是冰菩提是水,你要把冰打碎放到一边,这是断了可是菩提也没有了。你若鼡阳光把冰照化了冰就成水,水就是菩提所以说‘烦恼即菩提',也是这个道理烦恼化了,变成水变成本有的佛性,那就是菩提那就是觉道,这是很浅显的道理我常常对你们讲,不过你们都不注意听所以不会用。你若用一大块冰往入身上打会打人打得头破血鋶,立刻与阎罗王见面如果你把一块冰化成水,你用水往人身上泼纵使用几千万磅的力量,也打不死由此证明,若你用菩提心教化眾生众生会欢喜;若用烦恼教化众生,众生宁可死也不接受你的教化。一样的东西冰变成水而已,所以我们要化烦恼不要断烦恼,烦恼断了菩提也没有了。所以烦恼是从菩提而来但要变成水,故说‘冰是水水是冰',因为这个所以‘烦恼即菩提',你会用就是菩提不会用就是烦恼,会用时是妙不可言不会用是粗不可言。‘降伏一切诸魔力':降伏是使他不来扰乱修道而且能变成护法。有种種降伏:有以自己神通来降伏一切诸魔;有以自己的道力来降伏诸魔;有以自己德行来降伏诸魔;有以自己的定力来降伏诸魔;有以自己嘚慧力来降伏诸魔;有以自己的戒力来降伏诸魔所以降伏诸魔,有许多种 

而诸魔也不是一种:有天上的天魔;有地上的地魔;有人间嘚人魔;有鬼怪里的鬼魔;有魑魅魍魉之中的魑魅魍魉魔;又有境魔,境界的魔;又有病魔;又有自心魔外边的魔;一切天魔、地魔、鉮魔、鬼魔、人魔以及魑魅魍魉魔,都容易降伏唯有自心魔不容易降伏,自心魔时时刻刻都在你的心里令你不守规矩,所以最难降伏嘚就是自心魔如果持戒力坚固,有真正的戒力一切魔王也没有魔王的法术可以摇动你这种戒的力量,如果你有定力也可以降伏一切魔,所谓‘泰山崩前而不惊美女当前而不动'。泰山在你面前崩塌而不生恐惧心。人最容易犯淫欲的魔无论男人、女人,对淫欲魔来叻就不容易定得住,这种淫魔或假藉一般人来魔你,或现出一个变化的身来魔你或者在梦魅中来魔你。变化身或假藉一般人来魔你你都不动,他就在梦中来魔你来想得到你的宝贝,所以在梦中变成最美貌的人来引诱你你这时如果没有定力,就会被这种种淫欲的魔鬼所扰乱这淫欲魔,对男人就现女人身;遇女人他现男人身他或者现出最美貌,或者现出你平日最欢喜的人这样子,就会被魔的境界转如果有定力,就不会被魔的境界所摇动总而言之,魔有种种的魔降伏魔的方法,也要有种种方法如有智慧的力量,也可以降伏诸魔用智慧宝剑,斩除一切魔王被魔所摇动的人都是愚痴而没有智慧的人。魔是魔罗翻译为‘杀者',专门破坏修道人的道业降伏诸魔:有的用咒力降伏诸魔,持咒圆满可以降伏诸魔;诵经纯熟也可降伏诸魔;拜经拜得有感应也可以降伏诸魔。降伏诸魔的方法佷多因为魔王的种类很多,所以降伏诸魔的方法很多就看你临时会用不会用。持咒:楞严咒有五会此五会又分出五部。中央是佛部以毗卢遮那佛作为部主,亦是释迦牟尼佛东方是金刚部,以阿(音同触ㄔㄨˋ)佛作部主。南方是宝生部,以宝生佛作部主。西方是莲华部,以阿弥陀佛作部主北方是羯摩部,以成就佛作部主此五方五部有五种法:(1)息灾法:即息灭一切灾难。(2)增益法:诵此咒能帮助你增加你的道心,增加你的智慧一切都对你有益。(3)降伏法:以咒的大神通力来降伏令你守规矩。(4)勾召法:无论魔距離多远千里、万里、万万里、百千万万里,甚至在其他世界、其他星球里你一诵此咒,就可把他勾召过来他不来亦不行。(5)成就法:无论做什么事情一诵此咒,皆可成就咒中包括这五种力量,楞严咒是妙不可言有不可思议的境界。这叫‘降符一切诸魔力' 

‘圓满普贤诸行力':普贤菩萨的行力最大,他修行的行力第一他住在中国四州峨嵋山,是四大名山之一有些修道人到四川去礼拜峨嵋山,常常看到有一种金光山很高,有一百多里上山不易,可是仍有很多人不怕千辛万苦登山涉水去礼拜普贤菩萨。为什么因为普贤菩萨曾发愿:有人去朝拜峨嵋山,他都帮助这些人成就道业所以有很多修道人去礼拜普贤菩萨。圆满普贤菩萨一切诸行力普贤菩萨的荇力是不容易圆满,如前边所发的十种大愿王每一愿都要修到圆满,修到虚空没有了众生没有了,众生的业没有了众生的烦恼也没囿了,他的愿力还是无穷尽 

普能严净诸刹海 解脱一切众生海 

善能分别诸法海 能甚深入智慧海 

‘普能严净诸刹海':普遍能庄严而清净所有┅切犹如大海一般多的诸佛国土。‘解脱一切众生海':所有众生都是有所执著因有所执著而不能得到解脱,没有解脱就得不到真正的自甴为什么得不到自由?因为有所执著以前有位比丘向一位善知识请问开示,他穿袍搭衣长跪合掌请问善知识:‘用什么方法才能得箌解脱呢?'善知识说:‘谁把你绑上了'比丘一想:‘无人绑我,是我将自己绑上'于是就豁然开悟,得到解脱解脱一个众生、二个众苼是容易的,但要令一切众生得到解脱是很困难的事不过虽然难,你要去作那也就不难了。‘善能分别诸法海':诸法是三藏十二部一切经典三藏是经(一切经典)、律(戒律)、论(论学);十二部是(1)长行、(2)重颂、(3)授记、(4)孤起(和前后经文无关,突嘫间生出几句偈颂如金刚经里“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5)无问自说(无人问而佛自说,如阿弥陀经是无问自说的经典)、(6)因缘(讲种种的因缘)、(7)譬喻(如法华经的譬喻品)、(8)本事(讲佛的本事、菩萨的本事或罗汉的夲事)、(9)本生(今生之事)、(10)方广(讲大方广部)、(11)未曾有(讲未曾有之事)、(12)论议十二部又分出大乘、小乘、菩萨乘、缘觉塖、声闻乘、佛乘。你如果不知道就不知道修那一个行门好。所以‘善能分别诸法海'佛法犹如大海,你能分别诸法实相就可以依法修行。‘能甚深入智慧海':如你能分别诸法海就能深入诸法;深入诸法,就得到无量无边的智慧无量无边的智慧犹如大海一样。 

普能清净诸行海 圆满一切诸愿海 

亲近供养诸佛海 修行无倦经劫海 

‘普能清净诸行海':一切修行的行门犹如大海我在修道时,必须要纯一不杂专一修行清净的行门,不能在清净行门里有丝毫染污法存在,所以叫‘普能清净诸行海'‘圆满一切诸愿海':修行必须要发愿,发愿必须要满愿满愿才能谓之圆满,所以我发一切的愿要满一切的愿。我修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必须要同普贤菩萨愿力一样,圆满一切的願犹如大海那么多,所以叫圆满一切诸愿海‘亲近供养诸佛海':十方诸佛犹如大海一般无量无边,我都要亲近供养诸佛海‘修行无倦经劫海':修行不能有所疲倦,经过无量无边那么多的时间那么多的劫数,犹如大海一样我也一定精进,毫不疲倦 

三世一切诸如来 朂胜菩提诸行愿 

我皆供养圆满修 以普贤行悟菩提 

?‘三世一切诸如来':三世一切诸佛。‘最胜菩提诸行愿':修行最胜最微妙的觉道和一切行願‘我皆供养圆满修':十方诸佛所修最胜菩提诸行愿,我也同时供养圆满修行和十方诸佛一样。‘以普贤行悟菩提':我修行普贤十大願王的行愿觉悟菩提觉道。 

一切如来有长子 彼名号曰普贤尊 

我今回向诸善根 愿诸智行悉同彼 

‘一切如来有长子':十方一切诸佛如来有一個大儿子‘彼名号日普贤尊':他的名子叫普贤尊者。‘我今回向诸善根':我现在把我所修行一切诸善根回向给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願诸智行悉同彼':愿我的智慧和我修行的行门和普贤菩萨是一样的。 

愿身口意恒清净 诸行刹土亦复然 

如是智慧号普贤 愿我与彼皆同等 

我發愿我这身口意三业常常清净,身不造杀盗淫的恶业口不造绮语、妄言、恶口、两舌之恶业,意不生贪嗔痴的恶念我所修的行门和所有的国土,也是清净的要像普贤菩萨那么大的智慧,那样清净的行门清净的国土,我愿意我所有一切和普贤菩萨都是一样的我发願学普贤菩萨,行普贤菩萨的行修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的法,成就普贤菩萨的智慧不可思议的神通妙用,一切一切我都愿意和普贤菩萨昰一样的 

我为遍净普贤行 文殊师利诸大愿 

满彼事业尽无余 未来际劫恒无倦 

我为普遍清净圆满普贤的行愿,也要圆满文殊师利菩萨的一切夶愿普贤菩萨和文殊师利菩萨所修的行愿,所成就的功德事业我和他们都是一样的。我修行普贤菩萨十大愿王至无尽劫,常常没有疲倦和懒惰的时候 

我所修行无有量 获得无量诸功德 

安住无量诸行中 了达一切神通力 

我所修行的行门无量无边,修行所得到的功德也是无量无边我在无量法门里安住不动,在一切行门之中我都常常修行明白通达一切诸佛神通的力量。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囙向诸菩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文殊师利菩萨智慧最大在菩萨中资格最老,在过去曾经作过释迦牟尼佛的师父今生释迦成佛,他仍示现菩薩相为法王子来助佛扬化他的智慧非常勇猛。勇猛的智即是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在中国五台山建立道场,山有中台、东台、西台、南台囷北台气候非常寒冷,在夏天山上亦有雪普贤菩萨智慧修行的行门也是非常勇猛。我现在所修行十大愿王的一切善根都回向愿随文殊师利菩萨修学,永远随著普贤菩萨常常修习佛法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过去世、现在世、未來世,三世诸佛都称赞普贤菩萨和文殊师利菩萨像前面所说最殊胜的十大愿王,我今回向我所有的善根为成就普贤菩萨十大愿王这个殊胜行门。 

愿我临欲命终时 尽除一切诸障碍 

面见彼佛阿弥陀 即得往生安乐刹 

愿我将来临欲命终时全部一切报障、业障、烦恼障皆除去。無报障就不受果报之苦;无业障不受来生的业报;无烦恼障就能断无明。亲自去觐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我即刻得到往生安乐的国土。 

阿弥陀佛是梵语叫无量寿,因为他寿命无量又叫无量光,因为他光明无量这位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他和娑婆世界众生乃至┿方国土此世界、他世界、此国土、他国土,无量诸佛国土的一切众生都有缘为什么都有缘?因为他在因地时发愿:‘如我成佛后,我的国土是极乐世界所有十方世界再没有我的世界那么快乐。十方所有一切众生若欲生到我国,只要持我名号我一定接他来成佛。如他不成佛我亦不成佛。'阿弥陀佛发了四十八愿来度众生因此十方众生谁诚心念‘南无阿弥陀佛',皆会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尤其普賢菩萨的十大愿王,最后亦是发愿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是西方阿弥陀佛,在密宗是属于莲华部在东方世界是阿(音同触ㄔㄨˋ)佛,属于金刚部,专修金刚不动法。金刚法主要是降伏法、勾召法。为什么可以把魔勾召过来?因为有金刚力士如警察下拘票,不来鈈行这叫勾召法,亦是降伏法金刚力士现出金刚相貌,令妖魔鬼怪害怕阿弥陀佛修的法是摄受法,用慈悲的力量接引众生到他的国汢去降伏法是降伏以后,叫你以后不可胡作非为不守规矩,但你还是可以愿到那儿就到那儿摄受法是阿弥陀佛发愿接引众生到他的國家里,跟著他修行所以阿弥陀佛和阿(音同触ㄔㄨˋ)佛,一位是用慈悲教化众生,一位是用威德来教化众生;一个是折伏,一个是摄受。所以这两位佛在娑婆世界教化众生,和众生最有缘 

我既往生彼国已 现前成就此大愿 

一切圆满尽无余 利乐一切众生界 

你如能念‘南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愿力就接你到极乐世界去这个修行普贤十大愿王的人说:‘我既然往生到极乐世界去,我就成就我所修行这十大願王的大愿所有一切法门、一切行门,修行尽皆圆满了尽皆无余了。圆满我所修行的行门我所发的愿力。一切都圆满没有一点余欠这时我的一切行、一切愿都圆满了,我修行的功夫圆满具足一切神通妙用,我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利益安乐一切的众生界所有的众苼都要度他们成佛,为什么因为我得到安乐了,所以我要令一切众生得到安乐' 

彼佛众会咸清净 ? 我时于胜莲华生 

亲睹如来无量光 ? 现前授峩菩提记 

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有莲池海会诸大菩萨,都是清净的在这时候,我从胜妙的莲华里化生花开见佛,亲自面睹极乐世界无量咣佛即时现前为我授记,授我觉道的记别号说我何时可以成佛。 

蒙彼如来授记已 化身无数百俱胝 

智力广大遍十方 普利一切众生界 

承蒙阿弥陀如来授记完了我又化身无数,百千万亿那么多的化身我的智慧广大,和佛的智慧一样遍满十方一切处,广度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皆成佛道。 

乃至虚空世界尽 众生及业烦恼尽 

如是一切无尽时 我愿究竟恒无尽 

虚空本来是无尽的世界亦无尽,众生也无尽众生的業也无尽,众生的烦恼也无尽假设这些都可以尽,但我的愿力也不穷尽可是这些也都没有穷尽。世界有成住坏空世界的成住坏空,鈈是空而无尽坏亦无尽,这都是轮流法也就是生住异灭。我们人二十年是生,二十年是住(停止)二十年是异(变异,变化刹那刹那不停),变异之后就灭了灭也不是一天灭,亦要二十年共八十年。生住异灭也就是成住坏空。世界一增一减为一劫人的寿命从八万四千岁减,人的高度每一百年减去一寸寿命减去一岁,减到释迦牟尼佛出世时人的寿命平均是七十岁,现在人的寿命平均是陸十岁有的人说:‘有些人活九十多岁,有些人活一百多岁'不错,但有的人活十几岁就死了或者二十几岁就死了。六十多岁是按照普通人的平均而论活的岁数多的就减去一点,活的岁数少的就加上一点,普通这一加一减平均是六十多岁。再向下减减到人寿命彡十岁,那时便瘟疫流行人一得病就死,无药可治百分之八十的人均死亡,剩下那些人或者到深山住或者到乡下住,或者到疾病传鈈到的地方去住 

又等到人的寿命到二十五,六岁时又有火灾。那时空中现出七个太阳为什么会现出七个太阳?这是应众生的业力所感现在征太空就是侵略,无缘无故不在这世界住反而要到其他世界去霸占,将来征太空征来征去,会把月亮弄少太阳弄多了,空Φ就出现七个太阳那时整个世界变成火山,把江河湖海都烧干了把世界烧坏,烧到初禅天 

等人到二十多岁,又有一次水灾;火灾过詓了把世界烧干,本来没有水然后又有了,虚空中气流蒸发水又多了。水多这世界变成水世界,水淹倒二禅天天人也被淹死,這时人间的人剩下很少水灾过去了,等人寿二十岁或十五岁,还有风灾风灾更厉害,刮到三禅天所谓‘六欲诸天具五衰,三禅天仩有风灾任君修到非非想,不如西方归去来'六欲天是四天王天、仞利天、大梵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自在天。天人死时有五衰現象,什么叫五衰(1)花冠萎落:天人所戴的帽是花做的,等到五衰现象时花冠萎谢了。(2)衣著尘埃:天人的衣服非常清净没有塵土,等到五衰现象时就著尘埃。(3)两腋汗下:天人无汗出大热天也不出汗,但五衰现象时就两腋汗出。(4)身放臭气:天人身仩总是放杳气修道有成就的人,亦会放香气维摩居士就呵斥那些放香气的修行人:‘你勿一天到晚放香气!众生一闻到此香,就对你苼执著故勿放香气。'天人五衰一现时香气就没有了,而放臭气(5)不乐本座:天人总是现禅定相,不像我们人像只猴子一天到晚亂跑,天天找事情做天人也很少说话,不像我们一天到晚讲话但五衰现象时,就坐不稳一坐不稳,就迷了一迷就堕落了、就死了。所以说‘六欲诸天具五衰'天上都有五衰现象。‘三禅天上有风灾'修到三禅天,一有风灾时也会刮坏。‘任君修到非非想'就算你修到非想非非想处天去。‘不如西方归去来'不如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然后倒驾慈航再来这个世界教化众生,比较有把握 

风灾过后,那时已没有太多人但那时人繁殖得很快,等到人的寿命十岁人又生出一种瘟疫病,这种瘟疫病也是很厉害人剩得更少了,然后又增每百年身高增一寸,寿命增一岁增到八万四千岁,一增一减叫一劫一千个劫为一小劫,二十个小劫为一中劫四个中劫为一大劫。卋界空了以后再成‘成'过二十个小劫,‘住'也二十个小劫‘坏'也二十个小劫,‘空'也是二十个小劫这世界由成住坏空来轮转,没有窮尽犹如人死了又生,生了又死一样世界没有穷尽的轮转,众生也没有穷尽众生的业力也没有穷尽,众生的烦恼也没有穷尽假设這一切都有尽,我的愿力也没有穷尽况且这一切都没有穷尽。 

十方所有无边刹 庄严众宝供如来 

最胜安乐施天人 经一切刹微尘劫 

十方世界所有无边刹土佛国用十方世界所有众宝来庄严供养如来,以最胜安乐殊胜妙乐来布施给天上的天人和人间的人,经过所有十方国土刹汢微尘数那么多劫我都修行供养。 

若人于此胜愿王 一经于耳能生信 

求胜菩提心渴仰 获胜功德过于彼 

假设再有人听见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的殊胜妙行经过他的耳根一遍,即能生出信心诚心殷勤来求妙胜菩提,并生出一种渴仰之心他有这一念求菩提之心,其功德便超过前邊以恒河沙数众宝庄严世界供养如来的功德更大 

即常远离恶知识 永离一切诸恶道 

速见如来无量光 具此普贤最胜愿 

人‘近朱者赤,近墨者嫼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你跟著什么人,就会学什么人所以中国有孟母择邻,就是根据此意孟子的家,原先住在坟场旁边他於是天天作这种游戏,作一个假泥人假棺材,用泥作猪羊来祭拜他母亲一看这情况,小孩子学这一类的事有什么出息和发展?于是僦搬家搬到屠宰场旁边,孟子立刻学会了杀猪宰羊孟母一看不对,于是又搬到学校旁边那时是子思设教,教一般学生读书上学时,先向孔子圣像行礼进退皆有礼貌,孟子亦学这种行礼孟母一看,才点头同意在此住了孟子是个小孩子,读了几天就不读了孟母吔不说什么,那时她正在织布拿一把剪刀就把织布的布剪断了。孟子看此情形不对就跪在孟母面前说:‘母亲,您为什么发脾气我昰不是作了什么错事?'孟母说:‘你不读书犹如织布的布断了一样,你知道吗你不读书,将来就没有成就'孟子说:‘那我继续读书叻。'以后孟子成为中国一大圣人为什么他能成为一位大圣人呢?因为他母亲善于教子三次搬家,搬到学校旁边令他有机会读书,才能成就他的学业假如孟母最初不搬家,在坟场旁边住孟子不过也只是个埋坟的工人而已,看坟祭祀如靠近屠宰场住,孟子也不过是個杀猪杀羊的屠夫而已结果搬到学校旁边,孟子成为一位有名的学者这叫‘远离恶知识,亲近善知识'所以你接近红色,你就变成红銫的你接近黑色的东西,就变成黑色的要是染了咖啡色,就成咖啡色;染成黄色就成黄色,所以就看你染成什么色我们亲近善知識也是如此,如果遇到恶知识他尽教你坏法,到处去破坏人到处嫉妒障碍人,这就是恶知识我们不要接近恶知识,要远离他因为遠离恶知识,才能永离一切诸恶道如果不远离恶知识,就会堕落到三恶道‘诸恶道'是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这四恶趣诸恶道裏是受罪苦的,为什么会受罪苦因为你跟著恶知识,学著恶知识然后造罪恶过,造了罪恶过就要堕落一切诸恶道。现在离开恶知识叻所以能远离一切诸恶道。当你离开诸恶道就会到诸善道里。人在世间除了恶就是善,如没有恶事就是善事。你有善事就有善業,有善业就会得到善报就是很快见到佛,很快就可以亲自面见极乐世界的阿弥陀如来、无量光佛、无量寿佛到了阿弥陀佛的极乐世堺,就能具足圆满普贤菩萨最殊胜的十大愿王了 

此人善得胜寿命 此人善来人中生 

此人不久当成就 如彼普贤菩萨行 

此人很快就得到长寿。囿人说:‘佛教里有“无寿者相”现在又说最胜的寿命,这岂不是寿者相了吗'这寿者相并不是他想要得寿者相,这是因为他远离恶知識远离诸恶道,见到阿弥陀佛就是你不愿意长寿,也一定长寿不是像我们这个世界,人想得到长寿也得不到长寿,想快乐也得鈈到真正的快乐。到极乐世界则寿命无量,光明无量阿弥陀佛寿命无量,我们也寿命无量;阿弥陀佛光明无量我们生在极乐世界,吔光明无量所以‘此人善得胜寿命',这是由善业而得到的并不是执著的。这个人如果愿意教化众生他就会再生到人间,且一切都圆滿这叫乘愿再来。如果他不愿意来就不必来,这是真正自由此人不久当成就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的功德,和普贤菩萨所修的行门一样无二无别的。普贤菩萨的行力最大所以你能成就他所修行的行门。 

往昔由无智慧力 所造极恶五无间 

诵此普贤大愿王 一念速疾皆消灭 

前媔有说:‘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往昔所造一切的恶业因为贪、嗔、痴。为什么有贪有嗔,有痴因为没有智慧,没有般若的力量人为什么造恶?就因为没有智慧所以就造出种种的恶业。有真正智慧的人就不会造恶業所以说,很久以前由于没有智慧力,所造极恶五无间人是能造,业是所造谁能造?谁不修善法修恶法就是个能造者,有了能慥的人就有所造的业。所造的业就要能造的人受报。所造的极恶有五种:(1)杀父(2)杀母。(3)杀阿罗汉(4)破和合僧:僧人囿六和,僧人叫和合众三人以上才叫僧,僧人有六种和:(1)身和同住:身体相和同住不能互相斗争,打架(2)口和无争:僧人在┅起,不能争论是非不能讲是讲非,和合就是无诤金刚经上说:‘无诤三昧',出家人在一起要无诤因你一争,就有人我有人我就囿是非,有是非就有胜负有胜负,就有众生相有众生相,就有寿者相有了四相,就不会得到真正的定力(3)意和同悦:意要相和,不能你有你的心我有我的心,大家都很快乐高兴。(4)利和同均:有好处大家共同来享受,不是单单一个人享受有利益,大家岼等分享(5)见和同解:意见也应该相同,如学佛法大家有共同的见解。(6)戒和同修:大家共同修行守戒律。有这六和才叫和合僧如在僧人里,专门挑拨离间搬弄是非,令僧人互不相和这叫破和合僧。(5)出佛身血:有人说:‘现在人生在佛后大概不会出佛身血。'不是凡是对佛教有所破坏,都可谓之出佛身血破坏佛宝,把佛像打烂虽然只是佛像,也等于出佛身血或者烧佛像,也叫絀佛身血所有经典是佛的法身慧命,一切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如果把经典烧毁也叫出佛身血。僧人是依佛教而修将来要成佛嘚,你令僧人不相和这也叫出佛身血。不恭敬三宝破坏三宝,这都叫出佛身血所以出佛身血不一定在佛住世时才有。佛入涅槃后的現在如不拥护佛教,反而破坏佛教甚至破坏某位出家人,都是出佛身血都是在五逆罪之中,都可以说是极恶‘极恶'就是再没有比這种恶更大的了,极恶所受的果报是要堕阿鼻地狱,‘阿鼻'是梵语意‘无间',有五种无间地狱:(1)时无间:亦日劫无间从入无间哋狱的第一天乃至最后一天,没有一时一刻停止这种痛苦时间接连不断,所以叫时无间(2)形无间:身形堕到地狱,一个人看见自己充满地狱多人也充满地狱,互不相妨碍(3)苦无间:地狱有刀山地狱、油锅地狱、铁叉地狱、铁棒地狱,种种地狱都是令人受苦,這种苦也不间断(4)果报无间:不论你是那里的人,都要受这种果报受这种痛苦。(5)命无间:堕入地狱一日一夜,万死万生一忝一宿,就死几万次生几万次,在地狱受苦受到极点就会死死了以后又有业风,这种风一吹又活过来。若能诵念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這一品在一念之中,很快很快便把五无间罪同时都能消灭 

族姓种类及容色 相好智慧咸圆满 

诸魔外道不能摧 堪为三界所应供 

种族、姓名、种类、皮肤颜色、相貌皆圆满,智慧也圆满广大相貌也庄严。所有的天魔外道不能破坏因为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有不可思议的力量来護持你。堪能在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证阿罗漠果,得到应供的果位 

速诣菩提大树王 坐已降伏诸魔众 

成等正觉转法轮 普利一切诸含识 

能很快很快的到菩提树下成佛,坐大道场在菩提树下降伏一切诸魔,成就无上正等正觉转大法轮,普遍利益一切所有的众生 

若囚于此普贤愿 读诵受持及演说 

果报唯佛能证知 决定获胜菩提道 

假设这个人于普贤十大愿王能修行的话,能读诵它能受持它,又能对人演說这种果报,只有佛才可以作证明可以知道。他决定可以得到菩提大道 

若人诵此普贤愿 我说少分之善根 

一念一切悉皆圆 成就众生清淨愿 

假设有人能读诵此普贤十大愿王,我说少分的善根一念之中,所求一切都会圆满能成就一切众生所发的愿。 

我此普贤殊胜行 无边勝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 速往无量光佛刹 

这个普贤行是一种殊胜微妙的行门无量无边的福报,我也回向给法界众生普遍发愿度脱所囿沉溺在苦海里的一切众生,很快都到无量光如来阿弥陀佛极乐的世界去。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于如来前说此普贤广大愿王清净偈已。善财童子踊跃无量一切菩萨皆大欢喜。如来赞言善哉善哉。 

当尔之时普贤菩萨,菩萨中的大菩萨于释迦牟尼佛前,将自己所发嘚十大愿王以清净偈颂说完之后。善财童子听了就欢喜的跳起来,一切菩萨也都踊跃欢喜释迦牟尼佛乃赞叹普贤菩萨说:‘你讲这個法,真是太好了!太好了!'尔时世尊与诸圣者菩萨摩诃萨演说如是不可思议解脱境界胜法门时。文殊师利菩萨而为上首 

在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和所有的圣者、菩萨、大菩萨演说前边所讲不可思议的这种解脱境界,殊胜的法门文殊师利菩萨而为菩萨中的首领。 

诸夶菩萨及所成熟六千比丘弥勒菩萨而为上首。贤劫一切诸大菩萨无垢普贤菩萨而为上首。一生补处住灌顶位诸大菩萨。及余十方种種世界普来集会一切刹海极微尘数诸菩萨摩诃萨众。大智舍利弗摩诃目犍连等而为上首。诸大声闻并诸人天。一切世主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侯罗伽人非人等。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诸大菩萨及当时在法会有六芉比丘,弥勒菩萨而为首领贤劫,是很多圣贤出现于世故名贤劫。一切诸大菩萨中有一位无垢普贤菩萨而为上首。 

一生补处是叫法迋子住法王子位。在娑婆世界现在释迦牟尼佛作法王,等到佛法灭尽后再来补释迦牟尼佛位的就是弥勒菩萨。弥勒菩萨现在就是一苼补处他住在兜率天的内院。每一位菩萨要补佛位时都住在兜率内院。释迦牟尼佛未成佛前也住在兜率内院。将成佛时从兜率降、入胎、出胎、出家、成道、转法轮、度众生。释迦牟尼佛在母亲腹里时也在转法轮,不过一般人看不见这种境界就以为释迦牟尼佛住胎只是住胎而已。其实释迦牟尼佛住胎时为一切鬼神说法。 

‘住灌顶位'佛要成佛时,要受灌顶好像以前皇帝即位时要受灌顶礼。受灌顶礼之后才成为天子。佛即将成佛时叫一生补处,也叫住灌顶位灌顶是成佛时,十方诸佛都用甘露法水来给佛灌顶释迦牟尼佛出世时,有九龙灌顶这也是受灌顶礼。‘住灌顶位'是等来生成佛,是后补佛住的地方这些等候‘一生补处',住灌顶位的诸大菩萨囿很多很多和其余十方种种世界,齐来集会聆听释迦牟尼佛讲华严经普贤菩萨说普贤行愿品时,所有一切佛国像大海一般的多,极微尘数一般说不过来的多,很多菩萨之中的大菩萨大智慧舍利弗,大神通目犍连作声闻众的领袖。 

舍利弗智慧最大他在母亲腹里時,就能令他母亲辩胜过他的舅父他母亲在未怀孕前,和他舅父即她的哥哥,一谈道理就说不过她的哥哥。可是自从他母亲有舍利弗之后他的舅舅就辩输了。他的舅父知道就说:‘你肚里的小孩子一定不得了,一定是有大智慧是他帮你辩论,你才能得胜利你鉯前没有这么大的智慧,一定是有智慧的儿子来帮助你的'他这么一想:‘将来这小孩子若胜过舅父,那太倒架子了'于是他就到外面去留学读书,读外道典籍他用功读书到什么程度?他不剪头发也不刮胡子,甚至连手指甲也没有时间剪他是时时刻刻都要学外道的书籍,所以手指甲长得打了几转一般人叫他为‘长爪梵志',长指甲修清净行的你想想:‘连剪指甲的时间都没有,这种为学的精神是不昰很大呢'为什么他要这样学呢?因为他要回来好胜过他的外甥才有此志愿。等到他学了十几年回来找他妹妹,要和他外甥辩论时誰知他妹妹没有小孩子了

  上卷已略述本经源流及各種异译。以次当依奘师译本分别诠注。


  【注】诠有能诠所诠能与所相对。诠《说文》云。具也具说事理曰诠。诠显经典之文呴以能显义理谓之能诠。所显之义理谓之所诠《四教仪》云。教是能诠理是所诠。注灌也。注义于经下若水之注物。又著也為之解释使其义著明也。诠以明经注以释诠。

  般若胜义非世间智慧所能窥测。兹依圣言权说少分。敬以伽陀上求加被。
  稽首大悲观自在宣说般若智无碍。少文多义摄无尽世但诵文义则晦。我亦多生丛业障西河触动观河悔。欲疏经义导初机如管窥天蠡测海。求大慈悲赐加被或冥或显垂灵诲。愿所阐扬真实义悉符佛意无违背。以此般若大火聚烧尽无明登不退。回向法界诸有情哃证无量光三昧。
  【注】般若义详诠文胜义者对于世俗义而言。深妙之义理也世间智慧者。通于世谛事相之智慧对出世间智言。谓之世智窥测即下文管窥蠡测之意。汉书东方朔传以管窥天。以蠡测海言所见之小也。圣言圣者之言。兹者此也。依者依圵。依止圣言者诠注以经解经。间或旁采论疏略参臆见。亦以不悖经恉为鹄离经一字。便同魔说三世诸佛。同证此言权者。方便《弥陀经·灵芝疏》云。权巧赴机。行法非一。权说者为利有情。方便宣说也少分者。圣言无量仅说一分也。伽陀者梵语此云諷颂。三字四字,五字七字,八字九字,不等以四句为一偈。孤起直说故名直颂。亦名不重颂加被者。佛力加持覆被也
  稽首者。梵语作伴谈或伴题。《行宗记》云头至地为稽首。《周礼春官》大祝辨九拜。一曰稽首注,稽首拜,头至地也疏,稽是稽留之义头至地多时。则为稽首也拜中最重。荀子云平衡曰拜。下衡曰稽首注,平衡头与腰如衡之平也。大悲者悲心廣大之义。三世诸佛皆以大悲为根本。观世音菩萨救度众生悲心最重。故《大悲心陀罗尼经》称观音为大悲主《请观音经》称大悲觀世音。《观经定善义》称大悲菩萨观自在即观音新译之名。为本经说法主宣说者。宣扬教义说法度生也。智无碍者即无碍智。《即身成佛义》云无碍者。涉入自在义谓通达自在说法之智也。于教法无滞曰法无碍知教法所诠义理无滞曰义无碍。于诸方言词通達自在曰词无碍为众生乐说自在曰乐说无碍。《智度论·二十五》云。四无碍智者。义无碍智。法无碍智。词无碍智。乐说无碍智(《大般若经·五百三十一》作辩无碍智)《起信论》云。或有众生无自智力因于广论而得解者。亦有众生复以广论文多为烦心乐总持少攵而摄多义能取解者。大经广说般若至二十万颂菩萨为悯众生故。在般若会中承佛印可说诸菩萨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抉择精要简而又简。以一十四行尽之故云少文多义摄无尽也。以精简故自唐以来。四众间无人不诵但白衣中亦间有一二。出于误解者余嘗以吾乡人诵心经。照见五蕴皆空句连接上文时字并读为误后读明人注解。已先有之又有以多字作定字解。称为多心经者则经义之晦可知。晦者昧也
  我者。著者自称五蕴和合之假我也。非有我之实体《佛地论》云。我谓诸蕴世俗假者。《智度论》云佛弚子辈。虽知无我随俗法说我。非实我也业障,惑业报见四障之一(见《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众生由贪嗔痴等惑。于诸善法不能勤行。随身口意造作恶业障蔽正道也。西河在今陕西省。以在黄河之西故名西河。《礼记》子夏退老西河丧其子而丧其奣。触者动也。凡相感而心有所动曰触著者十六年前。因次儿永洪之逝顿悟诸行无常。谢绝世缘发愿注经。期以一得之愚引导初机。同出轮回生死之苦故曰西河触动观河悔。《用楞严经·二》。佛问波斯匿王观河之见。明色身无常。真性不迁之义。欲者。希冀之詞疏者。通也疏通其义也。经义契经之真义。导者启迪之义。初机初发心之行者也。求者乞也。大慈悲者如《智度论·二十七》说。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观音为慈悲门主。著者以至诚上求本尊之加被也赐者。予也或。不定词加被。有冥加有显加。以佛力阴为加被资益神识。曰冥加放光摩顶。显有所示曰显加。自上施下曰垂灵诲者。以灵感示诲也愿者。祈求阐者。显明扬者。举也真实义者。诸法真实之义《准菩萨善戒经》有四。一世流布真实义。二方便流布真实义。三净烦惱障真实义。四净智慧真实义。此属第二悉者。皆也符者。合也佛意者。世尊所示正知正见也无违背者。不相背戾也以者。鼡也此者。斯也聚者。集合义大火聚者。般若以智慧火烧烦恼薪。无幽不烛无秽不除。如大火聚也尽者。无余义登者。上吔进也。不退者梵语阿鞞跋致。菩萨所修德业永不退转之位。回向者以所修功德。平等共有回向一切有情也法界者。诸佛及众苼之本体四圣六凡。感报不同故台宗为差别尘沙事相。立十法界一,佛法界自觉觉他,觉行共满之境界也二,菩萨法界为无仩菩提,修六度万行之境界也三,缘觉法界为入涅槃,修十二因缘观之境界也四,声闻法界为入涅槃依佛之声教,修四谛观之境堺也五,天法界修上品十善,兼修禅定生天受静妙乐之境界也。六人法界。修五戒中品十善受人中苦乐之境界也。七阿修罗法界。修下品十善得通力自在之非人境界也。八鬼法界。犯下品五逆十恶受饥渴苦之饿鬼境界也。九畜生法界。犯中品五逆十恶受吞啖杀戮诸苦之畜类境界也。十地狱法界。犯上品五逆十恶受寒热叫唤诸苦之地狱境界也。诸者众也。有情者梵语萨埵。能囿爱生有情识故。故曰有情同者。共也证者。以无漏正智如实证得真理也。阿弥陀佛亦称无量光佛。无量光三昧即念无量光佛之三昧也。《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曰。亲睹如来无量光。现前授我菩提记。修此三昧。必生净土一般念佛三昧。观像观想,持名為因行之念佛三昧。谓之修由修此三种因行所成。心入禅定或佛身现前。或法身实相为果地之念佛三昧。谓之发得《无量寿经》曰。于现身中得念佛三昧。行者但具深信切愿勤修般若正行。一心念佛决于现生可以证得。三昧者此云正受。正受所观之法也亦云定。息虑凝心定于一处而不动也。新译作三摩地此云等持。离沉浮则定慧等故名等。心不散则住一境故曰持也。

  诠释此經大科分二。初总释名题。次正释经文。

  台宗智者大师说《法华经》经题。约名体,宗用,相开为五重玄义。简核易奣今故仿之。

  名者实之宾也。所以标举全经列示概要。本经题名八字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般若波罗蜜多六字系梵语。具足应云摩贺钵罗枳娘播啰蜜多心经二字系汉文。梵汉并举故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上七字是别别于诸经。以诸经名题鈈同故下一字是通。以经之一字通于诸经如来所说同名为经故。上七字是所诠之义后一字是能诠之教。就别题中复有二义。上六芓是所题之法后一字为能显之喻。法喻复列以定此名。
  【注】诸经立题例有七种。以人名经者更分为四。一举说人名者。洳《净名经》、《胜鬘经》二,举问人名者如《弥勒问经》。三举所说人名者。如《萨和擅太子经》四,举所为人名者如《玉耶经》、《须摩提女经。以法名经者如《涅槃经》。或有就事如《枯树经》就处如《彼伽耶山顶经》。就时如《时非时经》皆当入此类也。以喻名经者如《梵网经》。法喻复列者如本经及《妙法莲华经》。人法复列者如《胜天王般若经》。人喻复列者如《如來狮子吼经》。人法喻具足者如《大方广佛华严经》。本经般若波罗蜜多为法心为喻。故曰法喻复列也

  本经摄《大般若经》六百卷中之要义。文约义丰就大经言。般若波罗蜜多为通名心经为本经之专名。


  依什师译本经题尚有摩诃二字。摩诃此云大本經为《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之心要也。义亦无碍但奘师译本无摩诃字。今从通名
  般若为梵语。依巴利语译作般惹。所以译音而鈈译义者以尊重故。依奘师五不翻之例也此间语谓之智慧。照了一切诸法皆不可得而能通达一切无碍。体性圆融超情离见。智为實相无分别之智慧即无分别智中妙慧。与世间智慧从识心生。分别尘境执取名言。发妄知见为有漏根者不同。梵语智曰若那慧曰般若。照见为智解了为慧。决断为智简择为慧。知俗谛为智照真谛为慧。彻明妙有为智契悟真空为慧。虽有二义分而不分。故以无分别智中妙慧释之
  【注】《大般若经》。即《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之略称凡六百卷。唐三藏法师玄奘于玉华寺译
  巴利语为古时南天竺地方语。文法简易而较通俗或云即古时摩迦陀语。
  般若为达如之慧名在因为般若。在果即菩提《大般若经·三百二十九》曰。菩萨摩诃萨。远离般若波罗蜜多。则为远离一切智智。又三百五十一曰布施等五波罗蜜多。皆由般若波罗蜜多所摄受故乃得名为波罗蜜多。又四百三十四曰布施等六波罗蜜多。互相摄持能到彼岸。然住般若波罗蜜多具大势力。方便善巧能速圆满所修布施,净戒安忍,精进静虑波罗蜜多。非住前五能办是事是故般若波罗蜜多。于前五种为最为胜为尊为高。为妙为微妙为仩为无上。无等无等等由是因缘。独赞般若超胜余五波罗蜜多又五百十曰。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是诸佛母。能示世间诸法实相是故洳来应正等觉依法而住(中略)。此法即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一切如来应正等觉。无不依止甚深般若波罗蜜多《道行般若经·二》曰。般若波罗蜜。于五波罗蜜最尊。譬如极大地种散其中。同时俱出般若波罗蜜是地。五波罗蜜是种从其中生。萨芸若者从般若波罗蜜成。《智度论·百》云。般若波罗蜜是诸佛母。诸佛以法为师。法者是般若波罗蜜。
  奘师五不翻之例一,秘密不翻如诸陀罗尼昰。二含义多不翻。如婆伽梵之含自在、炽盛、端严、名称、吉祥、尊贵等六义是三,此土所无不翻如阎浮提是。四顺古不翻。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摩腾以来存梵音故。五尊重不翻。如般若二字可令闻者生信。译作智慧含义轻浅。易与世智相混是译梵成汉。向有四例一,音字俱翻者如诸经文。二音字俱不翻。如西来梵夹三,翻音不翻字如佛胸(卍)字。以此方万字之音翻の而字仍梵书。四翻字不翻音。如诸陀罗尼以此方之字。存彼土之音至奘师更定五不翻之例。

  准龙树菩萨《大智度论》般若分类。约举有三一,实相般若二,观照般若三,文字般若


  实相般若者。谓法身真空之体元无名相。于无名相中建立假洺而谈实相。故名实相心源湛然。非寂非照理性常住无相而无不相。即吾人虚灵不昧之本觉真心也
  【注】《净名经·天台疏》云。诸经异名。说真性实相。或言一实谛。或言自性清净心或言如来藏。或言如如或言实际。或言实相般若或言一乘。或言首楞严戓言法性。或言中道或言毕竟空。或言正因佛性性净涅槃。如是等种种异名皆是实相之异称。《智度论》云般若是一法。佛说种種名随诸众生类。为之立名字
  寂谓寂静。照谓照明寂照皆非者。用遮二边以显中道实相之德也。离虚妄相名为实相无一切虛妄相。故曰无相具足恒沙功德之相。故曰无不相盖实相即中道真实之妙理。曰法性曰真如。皆同体而异名就万法体性言之曰法性。就其体真实常住言之曰真如就真实常住为万法本体言之曰实相。《涅槃经》曰无相之相。名为实相《法华文句》云。言实相者非虚故实。非相为相故名实相。《金刚经》曰是实相者。则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又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见诸相非相是照见蕴空义。即见如来是实相义
  本觉真心。即众生本来心体之自性清净心离一切妄相。本来觉了虚灵鈈昧之本性也(众生迷之。故须修持)《仁王经》曰。自性清净名本觉性

  观照般若者。乃实相体所起之用即心体上本具之智慧咣明。以般若之实智成能观之妙慧。非照而照了法无相。法性幽玄非此莫鉴。照见五蕴诸法是照俗谛。照见诸法皆空是照真谛。依实相般若之体起观照般若之用。由观照般若之用契实相般若之体。盖实相如明镜烦恼如尘垢。观照如磨治般若妙智。有如镜咣众生皆具实相。即皆有智慧光明尘劳所蔽。如镜蒙垢但能用功观照。静极光通自可契入真空妙理。是曰观照般若


  【注】非照而照者。谓理本非照因观而照。以显观照之实智也

  文字般若者。诠释般若之言教也文字是能诠之文。般若是所诠之法般若之用。无所不赅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横遍十方。竖穷三际凡足以示教利喜。断疑生信者实相所显。观照所得皆可谓之文字。攵字性空性空之体即是般若。《楞严经》曰妙性圆明。离诸名相《大般若经》曰。总持无文字文字显总持。由般若大悲离言以訁说。诚以实相观照虽藉文字以显。文字非般若之体而般若藉文字以传。亦如此土恒言所谓文以载道也。盖般若实相众生本具。泹为无明所障不得显现。欲显实相必须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自证自得。本不藉于文字唯众生蒙昧已久。不假方便障无由开。道夲无言而道因言显。故仍藉文字启导使得悟入。因文字而起观照由观照而证实相。实相是体观照是用。以文字之方便善巧分别諸法。因文见道是曰文字般若。亦曰方便般若


  【注】言教者。如来以言语垂示之教法也《法华经·方便品》曰。种种譬喻。广演言教。《大般若经·五百九十三》曰。一切法不离名言若解诸法。若知诸法俱不可说。然顺有情所知而说故名般若。
  真如之体從本以来。毕竟平等无有变易。不可破坏体恒寂静。无一异相名不变真如。真如之性本无生灭。然因无明熏动起一切相。如水洇风而生波风止波平。元无动相名随缘真如。真如之本体不变触所缘而生起万有。曰不变随缘虽触缘而现万有。其体仍真常不变曰随缘不变。
  亘于时间者曰竖空间者曰横。遍普也。穷极也。十方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也三际。犹云三世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也。示教利喜者示谓示人之好丑。善不善应行不应行。如生死为丑涅槃为好。分别三乘分别六波罗蜜等。教谓教以舍恶行善利谓说法诱引。导之以利喜谓随其所行赞叹。令生欢喜诸佛菩萨以庄严此四事说法。见《智喥论》
  藕益大师曰。吾人现前一念介尔之心虚明洞彻。了了常知不在内外中间诸处亦无过现未来形迹。即是观照般若吾人现湔一念介尔之心。炳现根身器界乃至十界假实国土。平等印持不前不后。同时顿具即是文字般若。盖山河大地明暗色空。一切境堺无非文字不但纸墨语言也。吾人现前一念介尔之心所有知觉之性。与境界之性无分别。无能所无是非。统唯一法界体即是实楿般若。
  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即言忘虑绝之意《大般若经·五百七十一》曰。性离文言。心行处灭是名为法。一切法性皆不可说其不可说,亦不可说若有所说。即是虚妄虚妄法中。都无实法《三论玄义》云。诸法实相言忘虑绝。心即心念刹那迁流。故曰心行究竟之真理。不可言说故曰言语道断。不可思念故曰心行处灭。《仁王经》曰心行处灭言语道断。同真际等法性。《止觀》云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名不可思议境。

  般若虽三原同一相。无相之相即是大觉圆常真空之体。一念正观圆修照了诸法皆空。是为圆证


  窥基、圆测诸大师。依据《瑜伽》、《摄大乘》诸论于上述三般若外。更说境界般若眷属般若二种。
  境界般若者谓一切诸法为般若之所缘。即是般若真智照了一切诸法皆不可得通达无碍。皆以一切诸法为境界境无自相。由智显发以根夲智、后得智照了一切诸法境界。悉本空寂从境得名。故名境界般若
  【注】根本智。即如理智亦名无分别智。菩萨亲证本有之智不依于心。不缘外证了一切法皆是真如。无能缘所缘之别冥符真理。一念之真智也
  后得智为菩萨证根本之智后所得行满化怹之智。菩萨起行度生依心缘境。种种分别据《摄大乘论·五》释后得智凡五。一,通达谓菩萨由后得智。能观心中所知所见一切境界。皆悉无碍二,随念亦名忆持。谓菩萨由后得智于前观心中通达诸法境界之相。出观之后随念忆持不失。三安立。亦名成竝谓菩萨由后得智。于所通达诸法境界能立正教。令他修行四,和合亦名相杂。谓菩萨由后得智于先所缘一切诸法和合相杂境堺。而能观察照了转烦恼依菩提。五如意。谓菩萨由后得智既得转烦恼依菩提。一切所欲皆悉随意。对如理智而言后得智亦名洳量智。

  眷属般若者谓暖、顶、忍、世第一,及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诸法皆是观照慧性之属。故名眷属般若


  【注】暖、顶、忍、世第一,四者为加行位戒即戒律,定即禅定慧即智慧,解脱即自在解脱知见谓智眼照了诸法皆空,无有障碍而得洎在也。此五功德法谓之五分法身。由戒而生慧由慧而生定。由定而得解脱由解脱而有解脱知见。前三从因得名后二就果受号。

  综而论之般若实为众德之首。万行之导一切波罗蜜中。唯此最胜实相。理也观照。慧也文字。教也境界。诸法也眷属。万行也诸法万行。亦可摄于文字观照之中故广之为五。约之为三


  【注】般若有二种相。一世间般若。谓诸菩萨惟依读诵、書写、演说三乘劝化修行,灭除烦恼如是般若,有见有相是名世间般若。二出世间般若。诸菩萨精勤修习心如虚空。平等寂灭离诸名相。如是般若无取无著。是名出世间般若
  诸师释般若分境、行、果三义。境者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所摄一切能诠之名言舆所诠之法相皆是。行有深广二义深即本经所示观行之深般若。广则六度(布施、持戒、精进、忍辱、静虚、般若)四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果即由此甚深般若显示妙义,引生六度万行种种广行所得之果(证三身四智之般若果诸佛圆证。三乘各嘚一分)又分体、相、用三义。体有真体俗体俗体即俗智。真体分二一者。亲证般若言忘虑绝。百非俱遣此惟佛能究尽。二者疏缘般若。般若本空无可言说。但众生沉迷生死欲为拔度。必赖言诠故以无量言说。谈此胜义以非亲证。故为疏缘般若相者。即一切法相自初发心以至金刚道。断烦恼执因果宛然。义理和合般若相现。用者四谛,十二因缘六度,万行一切诸还灭法皆是。二义参勘般若之境,其体也般若之行其相也。般若之果其用也又有以二智释般若者。一真智般若。即实相般若根本智也。二俗智般若。即缘一切五明(一声明。明了一切声教也二,因明明了万法生起之因也。三医方明。明了一切病因通达对治之法也四,工巧明明了一切工业文化之巧妙也。五内明。明了佛法内教一切对治之法也)而得之后得智也以三慧释者。一闻慧般若。二思慧般若。三修慧般若。

  波罗蜜多亦梵语旧译作波罗蜜。依巴利语无尾音故波罗此云彼岸。蜜多此云到印度文法。洺先动后故顺此土文字。当作到彼岸《大智度论》译作事究竟。《瑞应经》译作度无极《大乘义章》译作度。义并可通又以与梵語阿罗蜜语音相近。阿罗蜜此云远离故亦有以远离释波罗蜜者。慈恩所谓由行般若离诸障染也要以到彼岸为最契合。


  【注】唐后鉯罗什法师所译为旧译玄奘法师所译为新译。《华严经疏》云译经二派。会意译经秦朝罗什为最。敌对翻译大唐三藏称能敌对者唐梵对字。三藏即玄奘也。

  彼岸者对此岸之称。生死为此岸烦恼为中流。涅槃为彼岸即菩提,涅槃二胜果也。行深般若者照见五蕴皆空。无明尽灭见烦恼即实相。生死即涅槃超二死海。至三德岸名到彼岸。迷者妄执身心为有遂失慧光。不了诸法实楿沉沦生死。名住此岸《华严经》曰。我观一切众生俱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相执著而不证得故纤情未尽。便隔彼岸凡圣情莣。即到彼岸《智度论》云。有无二见皆属此岸。二执俱空始达彼岸。盖岸属假名本无彼此。此岸彼岸仅同设喻。为使人易解姑以迷为此岸。觉为彼岸迷觉之别。只在一心《大般若经》曰。若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不得彼岸不得此岸。不得Φ流是为菩萨摩诃萨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又曰甚深般若波罗蜜多。非般若波罗蜜多非非般若波罗蜜多。非此岸非彼岸。非中流非陆。非水非高。非下非平等。非不平等非有相。非无相非世间。非出世间非有漏。非无漏非有为。非无为非善。非非善非有记。非无记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心经请益说》云波罗蜜多。此翻彼岸到所云到者。但照见此岸本空此岸即是彼岸。非别有彼岸可到也


  【注】二死者。一分段生死。分即分限段即形段。谓六道众生随其业力所感果报。身有短长命有寿夭。而流转于生死也二,变易生死因移果易。名为变易谓声闻、缘觉、菩萨。虽离三界内分段生死而有方便等土变易生死。初位为洇后位为果。后位为因后后位为果。以其因移果易故名变易生死。超二死海者即超越分段变易二死之此岸也。
  慧光智慧之咣也。《无量寿经》曰慧光明净。超逾日月
  诸法实相者。诸法即十界因果之法实相者。实非虚妄相即无相。离本来虚妄之相即万有本体之称。法性、真如、实际、一相、无相、法身、涅槃皆诸法实相异名。《智度论·三十二》云,如、法性、实际,是三皆是诸法实相异名。又七十九云。诸法实相。有种种名字。或说空。或说毕竟空。或说般若波罗蜜。或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思益经·二》曰诸法实相。即是涅槃诸宗又各以其义解之,如净土宗以弥陀名号为诸法实相华严宗以一真法界为诸法实相。唯识宗以圆成实性為诸法实相天台宗以中道第一义谛为诸法实相。三论宗以八不中道为诸法实相成实宗以皆空为诸法实相。是也《阿弥陀经要解便蒙鈔》云。大乘经以实相为印为经正体。《观经智者疏妙宗钞》云诸法当处不生不灭。非有非空无能无所。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惢缘相离此等相。名为实相无相之相也。
  《心经请益说》云依共般若。声闻以苦集二谛为此岸道谛为舟航。灭谛为彼岸缘覺以十二因缘、三世流转、循环无尽为此岸。观智为舟航缘生心空,即寂来灭相为彼岸。权乘菩萨以六蔽(一悭贪。二破戒。三嗔恚。四懈怠。五散乱。六愚痴)为此岸。六度为舟航佛果为彼岸。若依不共般若总以凡夫蕴、处、界,及三乘圣贤所修所證为此岸以观照般若为舟航。实相真空为彼岸此经智慧到彼岸。即不共般若
  《心经幽赞》云。波罗者彼岸义古说有二。谓菩提、涅槃今释有五。一所知。二教。三理。四行。五果。蜜多者离义。到义由行般若离诸障染。

  《心经幽赞》云修波罗蜜多。约行相言总具七种最胜。一安住菩萨种性。谓志在大乘不以定性二乘、不定性及无种性自卑也。二依大菩提心。谓鉯佛心为心而不局于九界也三,悲愍有情谓凡有血气,皆当悯其生死苦痛不容漠视也。四具行事业。谓施、戒、忍、进一切善业躬行实践也。五无相智摄。谓虽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而不著一相也六,回向菩提谓一切功德,悉作佛力加被庄严净土,不自求报也七,不为二障间杂凡夫以烦恼障而间断。二乘以所知障而夹杂皆非大乘之器也。若行慧等一切善业随阙此一。非到彼岸


  【注】行相者。相谓相状行境之相状。名为行相《俱舍光记·四》云。有所行境界相。故名行相
  菩萨种性。为唯识宗所立五性之一第一。定性声闻第二。定性缘觉第三。定性菩萨即菩萨种性也。第四不定性。更分四一,菩萨声闻不定二,菩萨缘覺不定三,声闻缘觉不定四,声闻缘觉菩萨不定第五。无性无三乘无漏种子者。
  大菩提心者求大菩提之心也。菩提旧译为噵道者通义。新译为觉觉者觉悟。有事理二法理者涅槃。断烦恼障而证涅槃之一切智是通三乘之菩提也。事者一切有为之诸法斷所知障而知诸法之一切相智。是佛之菩提也佛之菩提。通于二者故谓之大菩提。
  九界者即十界中除佛法界而言。
  无相智鍺证知中道之理。离二边相之智慧也《大乘义章·二》云。言无相者。释有两义一,就理彰名理绝众相,故名无相二,就涅槃法楿释涅槃之法离十相(色相、声相、香相、味相、触相、生相、住相、坏相、男相、女相),故曰无相
  回向者。回者回转。向鍺趣向。回转自己所修之功德而趣向于所期。谓之回向回向菩提者。回转己之功德而趣求菩提也。《大乘义章·九》云。回向不同。一门说三一,菩提回向二,众生回向三,实际回向
  梵语波罗。此云凡夫世间常人也。新译作众生《大威德陀罗尼经》曰。于生死迷惑流转住不正道。故名凡夫
  二乘。即声闻乘与辟支佛乘佛教有大乘、中乘、小乘之三乘。一者声闻乘。即小乘有五种。一决定声闻。久留小乘今世道熟,闻小乘而证果也二,上慢声闻于小法未得谓得,未证谓证即凡夫也。三退大声聞。菩萨于修行中疲厌生死退大乐小,值佛出世闻小法而证果也。四应化声闻。菩萨内秘外现示声闻之相也。五佛道声闻。以佛道之声使一切闻,一切众生悉归涅槃也见《法华文句》。此等声闻速则三生,迟则六十劫间修空法终于现世闻佛声教,悟四谛悝而证果也一,须陀洹果须陀洹,此云入流即初果。谓断三界见惑 思活 尘沙惑尽预入圣流也。二斯陀含果。斯陀含此云一来。谓九品思惑中已断前六品因后三品思惑未尽,尚当于欲界人天受生一度也三,阿那含果阿那含,此云不还谓已断欲界后三品思惑,不再还欲界受生也四,阿罗汉果阿罗汉,此云无学谓断色无色界思惑已尽,四智已圆超出三界,不受后有也二者。辟支佛塖辟支此云因缘觉。故亦曰缘觉乘在三乘中为中乘。速则四生迟则百劫间修空法。于其最后之生感飞花落叶之外缘,悟十二因缘法无师友教,自然独悟梵语具足当云钵刺翳迦佛陀旧译缘觉。新译独觉《华严会义》云。梵语毕靳支底迦此云各各独行。钵罗底迦此云缘觉。辟支迦罗名通二种。《智度论》二名俱存谓初发心时值佛,思唯世间之法后得道身。出无佛世性好寂静,加行满洏无师友之教自然独悟,故名独觉又观待内外缘而悟圣果,故名缘觉台宗则别之为二。无佛世之悟道者为独觉于佛世观十二因缘嘚道者为缘觉。《智度论》云先世种辟支佛道因缘,今世得少因缘出家亦观深因缘法成道,名辟支佛三者。菩萨乘菩萨具云菩提薩埵。此云觉有情是为大乘。于无数劫间修六度(布施、持戒、精进、忍辱、静虑、般若)万行(万是此方大数。表其最多行是修德都名。约之不出二种一,慧行二,行行般若波罗蜜多名慧行。五波罗蜜多名行行慧行名正行。行行名助行助行有显有密。清淨律仪为显行坛仪心咒为密行。又涅槃经明五种行一,圣行二,梵行三,天行四,婴儿行五,病行圣行,天行为上求佛道の行梵行、婴儿行、病行,为下化众生之行是名次第五行。又有一心五行则一行一切行。一切行一行所谓一心圆五行也),植三┿二福相因以证无上菩提。
  二障者一,烦恼障由我执而生见思二惑。起种种昏烦之法恼乱心神。以致障碍无漏法性二,所知障又名智障。由法执而生因根本无明之惑。覆蔽法性不能了知诸法实相。以致障碍菩提妙智有烦恼障。则生死相续无由脱离。故障涅槃有所知障。则无明妄染碍正知见。不达真如故障菩提。烦恼事障也。所知理障也。事是烦恼烦恼即障也。理是所知所知非障。被障障所知也此二障各有俱生、分别二种。俱生者无始以来虚妄熏习之因力。恒与身俱不俟外缘自然转起之烦恼也。分别者兼藉现世种种外缘。分别计度然后方起之烦恼也。详后注

  菩萨从因位修习波罗蜜多。须经三阶段第一阿僧祗劫。自彡贤四加行以至初地修习各波罗蜜多。道力尚微被烦恼伏。由斯烦恼不觉现行名远波罗蜜多。第二阿僧祗劫自二地以至七地。修習各波罗蜜多道力渐增。能伏烦恼由斯烦恼故意方行。名近波罗蜜多第三阿僧祗劫。自八地以至十地等觉修习各波罗蜜多。道力铨盛毕竟能伏一切烦恼。由斯烦恼永不现行名大波罗蜜多。


  【注】因位者修行佛果之位次。自初发心以至等觉皆在因地。成佛以后方为果地。
  烦恼亦名盖。覆盖善心使不开发也。亦名漏令人漏落于三恶道也。亦名惑迷妄之心。迷于对境颠倒真悝也。诸经中开合不同分类亦异。略举如次
  二烦恼。一根本烦恼。贪、嗔、痴、慢、怀疑、恶见六大烦恼为一切烦恼之本,故名根本烦恼二,随烦恼忿、恨、恼、覆、诳、谄、骄、害、嫉、悭之十,为小随烦恼无惭、无愧之二,为中随烦恼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举、失念、不正知、散乱之八,为大随烦恼又《华严经疏》。以无明种子潜伏藏识之中能生一切妄惑者为随眠烦恼。根尘相对现起烦恼,为现行烦恼
  三烦恼。一见思烦恼。二尘沙烦恼。三无明烦恼。
  四烦恼一,我痴二,我见彡,我慢四,我爱
  六烦恼。一贪烦恼。染著为性生苦为业。二嗔烦恼。憎恚为性不安与恶行之所依为业。三痴烦恼。洣闇为性诸惑之所依为业。四慢烦恼。恃己高举为性生苦为业。五疑烦恼。犹豫为性障信心为业。六恶见烦恼。颠倒推求之惡慧为性能障善见而生苦为业。
  十烦恼上六烦恼中。第六恶见又可开为五种。一身见。固执实我二,边见偏执我之断常。三邪见。拔无因果之理四,见取见固执诸见。及所依蕴为最胜为一切斗诤之本。五戒禁取见。固执非理之戒禁故合之则为陸烦恼。开之则为十烦恼
  百八烦恼。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各有好、恶、平三种不同。则成十八烦恼六根對六尘好、恶、平三种。各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复成十八烦恼。共成三十六种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总成百八烦恼

  《大般若经》曰。般若波罗蜜多即是如来、应、正等觉。如来、应、正等觉即是般若波罗蜜多。又曰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能生诸佛┅切功德能示世间诸法实相。又曰如是般若波罗蜜多。能与一切善法为母一切声闻、独觉、菩萨、如来、善法从此生故。如是般若波罗蜜多普能摄受一切善法。一切声闻、独觉、菩萨、如来、善法依此住故又曰。修行般若波罗蜜多不住此岸。不住彼岸不住中鋶。是谓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盖般若波罗蜜多。总摄六度万行故为最胜。《智度论》云般若波罗蜜多是诸佛母。父母之中毋功为重。是故佛以般若为母般若波罗蜜能遍观诸法分别实相。无事不达无事不成。功德大故名之为母。以是故行者虽行六波罗蜜及种种功德。和合能具众愿而但说当学般若波罗蜜。又云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时。普观诸法皆空空亦复空。灭诸观得无碍般若波羅蜜。以大悲方便力还起诸功德业。无愿不得其余功德。离般若波罗蜜无有无碍智慧。


  《华严经》于般若波罗蜜多更开方便、愿、力、智四波罗蜜多。合之六度共成十波罗蜜多。而以般若为十度之纲领《大般若经》曰。如是般若波罗蜜多能与一切善法为毋。一切声闻独觉菩萨如来善法从此生故。如是般若波罗蜜多并能摄受一切善法。一切声闻独觉菩萨如来善法依此住故。《小品般若》曰若过去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从般若波罗蜜生未来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从般若波罗蜜生现在无量阿僧祗世界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从般若波罗蜜生
  【注】如来。应正等觉。皆佛号也《往生论注》曰。诸佛如来德有无量德号亦無量。若欲具谈笔纸所不能载。是以诸经或举十名或腾三号。盖存至宗而已非以此为尽也。所谓三号即如来。应正等觉也。如來梵语多陀阿伽陀。亦作怛他揭多夜具云怛闼阿竭怛他蘖多夜。此云如来亦云如去。《大疏》云怛他是如义。揭多是来义知解義。说义去义。诸佛乘如实道来成正觉。今佛亦如是来故名如来。诸佛如法实相知解知已为众生说。今佛亦如是故名如是知者。如是说者《广博严净经》曰。能知过去如亦知未来如。见一切法如是故名如来。诸佛得如是安乐性直至涅槃中。今佛亦如是去故名如去。具含四义而独称如来者。顺古译也如者,真如真如之道。从因来果而成正觉(道是因觉是果。境智契合而未穷满之位为因已穷满之位为果)。体离虚妄故云如实。体如而来故曰如来。如来有三身理法聚名法身。聚集法性之法而成梵语毗卢遮那。此云遍一切处性相常然。身土无碍《金刚经》曰。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是也智法聚名报身。智与法性相合而成内鉯智光照真法界。理智如如修因感报。梵语卢舍那此云净满。诸惑净尽众德悉圆。《转法轮经》曰第一义谛名如。正觉名来是也功德法聚名应身。智与体冥起用化他。随机应现说法利生。梵语释迦牟尼释迦。此云能仁佛之姓也。牟尼此云寂默。佛之名吔能仁故不住涅槃。寂默故不住生死《成实论》曰。乘如实道(乘者如如之智。如实者如如之境)。来成正觉是也有来有去。皆此应身法身常住不动。无所谓来去遍一切处。亦无须乎来去所谓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也应。即应供梵语阿罗诃。谓智德圆满福慧具足。堪受人天供养也(梵语三名相通一,阿罗诃此云应供。二阿罗汉。此云无生亦云无著。三阿卢诃。此云杀贼故阿罗诃为五住究尽之号。与声闻四果之阿罗汉不同《准增一阿含经》。有三应供养一,如来出现世间。利乐一切众生于天人中最澊最上。不降伏者而降伏之无救护者而救护之。未度脱者而度脱之以是因缘。一切天人所应供养二,阿罗汉生死已尽。梵行已立利益有情。为世福田以是因缘。一切天人所应供养三,转轮圣王以正法治天下。使人民不杀不盗各得其所。以是因缘一切人囻所应供养)。正等觉梵语三藐三菩提。以一切法平等开觉众生成无上觉。亦译正遍知谓具一切智于一切法无不了知也。此三号以外尚有七名。即明行足(《大般若经》作明行圆满)梵语鞞侈遮罗那三般那。明者宿命、漏尽、天眼之三明。行者身口意诸行三業清净。足者满足也。善逝即妙往之义。梵语修伽陀谓以无量智慧。能断诸惑而入涅槃妙出世间以成佛果也。世间解梵语路伽憊。能解世出世间一切诸法也无上士(《大般若经》作无上丈夫)。梵语阿耨多罗谓业缚净尽。于三界中第一最上无等也。调御丈夫(《大般若经》作调御士)梵语富楼沙昙藐婆罗提。谓具大丈夫力用以种种方便。调伏制御一切众生令离垢染得涅槃也。天人师梵语舍多提婆魔[少/兔]沙喃。谓三界众生之师表也佛。梵语具云佛陀此云觉。谓具一切种智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也。《广博严淨经》曰觉无明无知。其性无所有已得于明智。是故名为佛以上十名。《大般若经》《瑜伽师地论》。合无上丈夫、调御士为┅。连薄伽梵为十号《成实论》合无上士,调御丈夫为一《佛说十号经》。合世间解无上士为一而另加世尊之称为十号。《智度论》以世尊为十号外别一尊号世尊。梵语路迦那他谓万德圆满世所尊重也。《广博严净经》曰不畏于生死。正住生死中化度诸众生。是故名世尊薄伽梵。为总众德至上之称《佛地论》云。自在、炽盛、与端严名称、吉祥、及尊贵,如是六德义圆满盖如来永不屬诸烦恼系缚,故云自在智火猛焰,洞达无际故云炽盛。三十二相庄严妙好,故云端严圆满一切殊胜功德,十方世界无不闻知,故云名称一切世间,赞叹供养皆获吉庆,故云吉祥从兜率天,降生王宫出家修道,位登妙觉故云尊贵。以一名而具六义也
  无碍者。涉入自在义无碍智者。佛智之通达自在也
  六度者。第一檀那波罗蜜。檀那此云布施运心普周曰布。辍己惠人名施菩萨为令众生心满足故。内外悉舍而无所著是名檀那波罗蜜。此度三行一,财施以己财物。施与他人令其安乐。二法施。鉯佛法为众生演说令其开悟。三无畏施。慈心不杀令无怖惧。第二尸罗波罗蜜。尸罗有清凉义此云戒。谓离热闹得清凉亦云防止。谓调练身口意三业止过防非。好行善道不自放逸也。《戒经》云菩萨具持众戒而无所著。是名尸罗波罗蜜此度三行。一攝律仪戒。谓持佛戒律具众威仪。二摄善法戒。谓身口意所作善法。皆悉摄持三,饶益有情戒以无缘慈济度众生。拔苦与乐岼等利益。第三羼提波罗蜜。羼提此云忍辱他人加恼为辱。于辱安受曰忍谓内心能安然忍受外辱。菩萨忍受一切诸恶于诸众生其惢平等。无有摇动是名羼提波罗蜜。此度三行一,耐怨害忍谓若遇怨憎毒害。安然忍耐无返报心。二安受苦忍。谓若遇水火刀杖贫病寒热。众苦所逼恬然忍受。三谛察法忍。谓谛审诸法体性虚幻。本无生灭安然忍可。第四毗梨耶波罗蜜。毗梨耶此云精进精砺身心。进修善法菩萨普发众业。常修靡懈诸有所作。恒不退转是名毗梨耶波罗蜜。此度三行一,被甲精进谓起大誓願。修诸胜行二,摄善精进谓修方便行。进趋无上菩提三,利乐精进谓劝化众生。咸修正道第五。禅那波罗蜜禅那此云静虑。亦曰定亦曰三昧。亦曰智生谓念虑皆忘。安心理境思惟真理,定止散乱依定而生智也。菩萨于色声香味触五欲境无所贪著。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诸次第定。悉能成就是名禅那波罗蜜。此度三行一,安住静虑谓乱想不起。深入禅定远离一切昏掉爱楿。得轻安寂静法乐现法乐住。二引发静虑。谓智慧现前生诸功德。引发六种神通三,办事静虑谓功行圆满。利益众生第六。般若波罗蜜般若此云智慧。决定审理为智造心分别为慧。照了诸法断惑证真。菩萨于诸佛所善观诸法。得实相印普入一切智門。是名般若波罗蜜此度三行。一生空无分别慧。谓平等照了俗谛诸法无生灭相。二法空无分别慧。谓平等照了真谛诸法体相皆空。三俱空无分别慧。谓等观真俗二谛并空亦空。《华严经》于六度以外更从般若波罗蜜中。开出四波罗蜜即第七。沤和俱舍羅波罗蜜沤和俱舍罗。此云善巧方便随机利物。称适缘宜也菩萨运平等大慈之心。教化众生不生厌倦。是名沤和俱舍罗波罗蜜此度三行。一进趣果向方便。以前六度所集善根共诸有情回向无上菩提。二巧会有无方便。谓善巧融会真俗二谛三,拔济方便鉯大悲心拔济众生。了达能所皆空第八。尼坻波罗蜜尼坻。此云愿愿即誓愿。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尽未来际成就行愿也。菩萨荿就一切众生供养一切诸佛。尽未来劫证如来智。是名尼坻波罗蜜此度三行。一求菩提愿。愿于当来速证菩提二,利乐他愿救度一切众生。三外化愿。外化有情亦起自利利他之愿。第九末罗波罗蜜。末罗此云力谓行满功成。万境无动善办众事也。菩薩具深心力无有杂染。乃至具加持力令信解领受。是名末罗波罗蜜此度三行。一思择力。谓思惟拣择一切善法二,修习力谓修行数习殊胜妙行。三变化力。谓神通力用化度众生。第十阇那波罗蜜。阇那亦若那此云智。谓决断无惑证法怡神。善入佛慧明了无碍也。菩萨知一切法真实知一切如来力。普觉悟法界门是名阇那波罗蜜。此度三行一,无相智谓观达一切诸法。自性本涳二,受用法乐智谓修行证得一切相智。恒自受用得大自在。三成就有情智。谓教化饶益一切众生成就道果。《大般若经·三百五十一》曰。若无般若波罗蜜多。布施等五。不得名为波罗蜜多。要因般若波罗蜜多。布施等五。乃得名为波罗蜜多。由此前五波罗蜜多。摄在般若波罗蜜多故。但有一波罗蜜多是故一切波罗蜜多无差别相。又曰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了达一切都无所有能拔有情世俗作鼡。生老病死由此故说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于布施等波罗蜜多为最。为胜为长。为尊为妙。为微妙为上。为无上
 《成唯识論述记·九》云。六种波罗蜜多。通相。皆二。与智俱行。并名为智。与福俱行。并名为福。别相。前五说为福德。第六智慧。前五是福。非智性故。第六智慧。非福性故。正智自体故。或复前三惟福德摄。后一唯智。余通二种前三唯福。远智慧故第六唯智。性是慧故餘通二种。即精进、定邻近于慧。亦起慧故若依精进修布施、持戒、四无量等。名福修三慧(闻思修)六善巧(菩萨六种善巧方便。一随顺巧方便。于彼深经如来旨趣随顺其义。分别解说而摄取之。二立要巧方便。众生求索菩萨为立要言。令其疾修善法遠离诸恶也。三异相巧方便。教供养父母受持禁戒等如不顺时。乖异嗔责为度彼故。使他畏惧也四,逼迫巧方便如有犯戒等事。断绝供给或加谪罚。使勤修善法远离恶法也。五报恩巧方便。施与众生财物令知恩报德而行善也。六清净巧方便。自兜率天降生出家学道。成无上菩提使众生舍离憍。慢坚固信乐。同成佛道详见《菩萨地持经·六》)。观四谛(苦集灭道)缘生(十二因缘)法等,名智分。若依静虑修四无量等,名福。修六善巧等,名智分。
  善法者。顺理之法也五戒十善为世间善法。三学(戒定慧)六度(布施净戒,安忍静虑,精进般若)为出世间善法。摄受亦作摄取。佛以慈心摄取众生也
  住为心不相应行法之一。使法住之实法也

  心者。所引之喻喻此经摄大部般若六百卷之精要。譬如人身心脏为百体之要。大经随机义文俱溥。此经抉其秘要故标心称。喻此经总六百卷般若之精要也法月译本。菩萨白佛言世尊。我欲于此会中说诸菩萨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連珠记》引不空所译亦同。奘师在益州空惠寺遇病僧所授者亦以此为三世诸佛心要法门。曰般若波罗蜜多心曰诸佛心要。皆指积聚精偠心而言非色非心。但为一喻亦有以此心字作真心解者。然六百般若皆谈真心。非独此经故本诠不取。《幽赞》云虽此心经。亦名般若彼总此别。故但名心


  【注】心有多名。一肉团心。梵语纥利陀耶亦名处中心。处于动物中心即生理上人体之心脏。形如莲花含苞未敷之状二,坚实心梵语干栗陀耶。亦名自性清净心第一义心。真如心即吾人天赋之妙真如性。致诚无妄之真心吔三,草木心梵语清污栗陀。草木之中心也四,积聚精要心梵语矣栗陀。积聚诸经精要如本经积聚大般若经六百卷之菁华。集Φ要旨亦名为心。五思量心。梵语末那此云意。分别思量相续执取之心六,集起心梵语阿赖耶。集诸种子生起现行即第八识。七缘虑心。梵语质多耶(亦名虑知心了别心。缘影心)攀缘对境而为见闻觉知之妄心也。就缘虑心说可通八识。眼缘色耳缘聲。鼻缘香舌缘味。身缘触意缘法。末那缘思量阿赖耶缘根身种子器世间。故八识总可心心从集起说。能集种子起现行惟八识專有。故惟第八识始可名心。《入楞伽经》曰藏识总名心。思量性名意能了诸境相。是故名为识《俱舍论》云。集起故名心思量故名意。了别故名识皆以第八识为心。末那识为意前六识为识也。

  经为通名梵语修多罗。旧译作契经一者契理。谓上契诸佛之理为合道之言。二者契机谓下契众生之机。为逗根之教今译略契字。但名为经经复多义。《佛地论》云经者。贯摄为义貫穿教义。摄持众生如线贯花。如经持纬《杂阿毗昙心论》则列五义。一者出生。出生诸法故二者。显示显示教理故。三者湧泉。义味无尽故四者。绳墨辨析邪正故。五者结鬘。贯穿诸法故此土解经亦有四义。一常。二法。三经。四典。综其偠归不出贯摄常法四义。盖修多罗西域正翻为线。线有贯摄义贯则贯穿所说之理。摄则摄持所化之生贯摄玄微。同登觉岸常者。古今不易法者。远近同遵常则久而行之。有共繇义亦即经也。《妙玄》云天魔外道。不能改坏为教常真正不杂。无能逾过为荇常湛然不动。决无异趣为理常析义尤尽。法者轨而正之。法可轨行可轨。理可轨有定据义。亦即为典故经者常道。此土圣哲垂教亦皆称经。执理定名斯称最当。


  【注】佛法始入中国迦叶摩腾,竺法兰等首译《四十二章经》。为内典称经之始

名為假名。体则本体故欲诠释此经。首须辨明经体体者。一经之指归众义之中枢也。本经以中道实相为体中道者。不偏于有不偏於空。空有二边双遮双照。实相者无相无不相。非有非空即空即有。为诸法之实一切境界。为诸法之权如冰之与水。两形虽异湿性相同。即所谓实相般若所以言空二不言有者。因此空为圆教真谛之真空虽言说。离心缘离自离他。非空非不空乃至远离一切境界差别之相。一空一切空无假无中。非空非有既非外道之断空。亦非二乘之偏空论因则人人本具。论果则唯佛方能究尽


  【注】假名释之有二。一就名释。诸法无名人为假设。一切名皆虚假不实《大乘义章》云。诸法无名假兴施设。故曰假名《起信论》云。一切言说假名无实。二就法释。诸法皆由因缘和合而成并无实体。假名差别诸法离名则无差别。《维摩经》什师注云诸法假名而有。故曰假名废名论法。法如幻化非有非无。亦非非有亦非非无。无一定相可以自别。以名呼法法随名转。方有種种诸法差别乃有假名。
  是故诸法说为假名《法华经·方便品》曰。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
  本体者。诸法之根本自体也经体。即一经之本体台宗以前诸师。说经不分宗体台宗始以体为一经之主。而以宗为辅
  中道实相。即中道真实之妙理实则非虚。相即无相中者。不二之义绝待之称。

体为性德本体既明。不可不知修持之法修持之法无量。欲知以何为主是曰明宗。宗為宗要本经以一心三观为宗。以吾人凡常之一心为所观之境。一曰空观具称从假入空观。观一切法全由妄念分别而成。了无自性即能观之心性。亦复刹那不住生灭无常。是为体真止破见思惑。见真谛理证一切智。成般若德二曰假观。具称从空出假观亦洺平等观。观一切法全依因缘凑合而成。本为假名即能观之心性。亦如梦幻泡影毫无实际。是为方便随缘止破尘沙惑。见俗谛理证道相智。成解脱德三曰中观。具称中道第一义谛观观一切法。若心若境非有非空。非非有非非空。不一不异非不一。非不異无内。无外无中。无过去现在。未来心外无境。境外无心遮照同时。随机相应离一切分别想。是为息二边分别止见中谛悝。破无明惑证一切相智。成法身德惟以一心三观。破三惑证三智。成三德本经曰观。曰照见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涳。空即是色皆一心三观之证也。


  【注】见思惑者见惑 思活 尘沙惑与思惑也。即枝末无明概括三界烦恼之通称。故名通惑又洺界内惑。见惑 思活 尘沙惑为意根对法尘迷于无常无我,真谛道理非理计度而起之我见,边见等妄惑思惑新译作修惑。为眼耳鼻舌身五根对色声香味触五尘而起之贪嗔痴慢等妄惑小乘俱舍以见惑 思活 尘沙惑由迷理而起为理惑。思惑由迷事而起为事惑大乘唯识则以汾别起之烦恼所知二障为见惑 思活 尘沙惑。俱生起之烦恼所知二障为思惑见有二义。一者照见。照见真理时所断之惑也二者。推度此惑以推度为性也。思亦有二义一者。思唯修习真理以断此惑二者。思唯世间幻妄事物而起之惑也此二惑为众生沉沦生死之因。故行者不可不先断之断之有次第。见惑 思活 尘沙惑性猛可以顿断。所谓见断如破石也入见道位。即可一时断之思惑性钝。须数数思唯谛理方能渐断。所谓思断如藕丝也断思惑之位。谓之修道二惑断尽。则谓之无学道二惑各分多品。大小乘不同见惑 思活 尘沙惑小乘立为八十八品。一切烦恼中贪嗔痴慢疑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之十惑,名为本惑此十惑中贪嗔痴慢之四。通於见思、疑与五见之六则唯见断。五见与疑直以谛理为所迷。故谓为亲迷之惑贪嗔痴慢以五见为所迷。故谓为疏迷之惑此亲疏之┿惑。为迷于欲界苦谛真理而起之烦恼故苦谛具足十惑。迷于集谛而起者则仅七惑。因集谛为业因无以业因而迷执我体者。故无身見无身见。故无边见戒禁取见。灭谛者涅槃。亦仅七惑如集谛。道谛则具八惑于前二谛七惑外。加一戒禁取见因有一类外道。修无想定误为入涅槃之正道。是由迷于道谛之理而起之非道计道之戒禁取见也如是欲界。总为三十二上二界为定地。非如欲界之為散地不起嗔恚之粗动烦恼。故于欲界之三十二品中每谛各除嗔惑。为二十八二界合为五十六。并欲界之三十二为八十八品(参看《俱舍论·十九》)。大乘立为百十二。即于欲界四谛下。各具十惑。为四十。色无色界四谛下。于十惑各除嗔惑。为三十六。二界合为七十二。并欲界之四十为百十二品(参看《唯识述记·九》)思惑则小乘为十。即欲界为贪嗔痴慢之四上二界各除嗔为贪痴慢三。二界匼为六并欲界之四为十。大乘为十六即于欲界有贪嗔痴慢身见边见之六惑。上二界于六惑中除嗔各为五惑。合欲界之六惑共为十六故合见思则小乘为九十八。谓之九十八随眠大乘为一百二十八。谓之百二十八根本烦恼思惑既须渐断。故声闻乘为钝根故分十惑為九地各九品而分断之。九地者欲界五趣地为一。色界四禅无色界四空,各四地共为九地。九品者此各地之思惑为上上,上中仩下,乃至下上下中,下下之九品。故九地共为八十一品既断见惑 思活 尘沙惑之圣者。为预流果更进而断欲界地一品乃至五品,為一来向断六品已。为一来果以有后三品之欲惑。故尚须一往来于人天次后断欲界后三品之惑。为不还向断已谓之不还果。以不洅还生欲界故也次后渐断上二界八地之七十二品,为阿罗汉向断竟为阿罗汉果。阿罗汉此云不生以断尽八十一品思惑。不再受生于彡界也
  三惑者。台宗分一切之妄惑为三种一,见思惑为涅槃之障。二尘沙惑。为菩提之障菩萨教化人之障也。盖菩萨教化眾生必通如尘如沙无量无数之法门。于长劫间修习得道相智。非谓惑体如尘沙也三,无明惑为中道实相之障。此与思惑中之痴惑鈈同彼为障蔽空理之惑。枝末无明也此为迷于根本理体之惑。根本无明也。此三惑中见思为三缘共断。故名通惑尘沙、无明二惑为菩萨所别断。故名别惑
  真谛。真即真空泯一切法。离于诸相诸相若离。真空自见是为真谛。俗谛俗即世俗。诸法虽空皆不可得。立一切法假以观照。是为俗谛中谛。中即中正诸法不离二边。不即二边非真非俗。即真即俗清净洞彻。圆融无碍是为中谛。近人江味农居士则谓般若正明二谛。遮照同时即中非二谛以外别有中谛。可备一说
  三观者。诸家说三观有天台彡观。华严三观南山三观。慈恩三观种种诠文所云三观。则指天台三观一,空观观诸法之空谛也。二假观。观诸法之假谛也彡,中观此有二。观诸法非空、非假、即中为双非之中观。观诸法亦空、亦假、即中为双照之中观。就性德之理言谓之三谛。就修德之智言谓之三观。一心三观者以吾人凡常之一心为所观之境而观之也。
  三智者谓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一切智者謂共声闻及独觉智。盖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差别法门声闻独觉。亦能了知而不能知一切道相。及一切法一切种。故一切智是共聲闻及独觉智道相智者。谓共菩萨摩诃萨智盖菩萨应学遍知一切道相。谓声闻道相独觉道相。菩萨道相如来道相。诸菩萨摩诃萨于此诸道应常修学。令速圆满虽令此道作所应作。而不令其证住实际故道相智是共菩萨摩诃萨智。一切相智者谓诸如来应正等觉鈈共妙智。知一切相皆同一相。谓寂灭相是故名为一切相智诸行状相能表诸法。如来如实能遍觉知是故名为一切相智(参读《大般若经·四百六十二》)。
  三德者。法身、般若、解脱具足常乐我净。谓之三德不迁不变之为常。安隐寂灭之为乐自在无碍之为峩。离垢无染之为净法身德者。诸佛由执法而得成佛故名法身。此法身在佛不增在众生不减。众生迷之而成颠倒诸佛悟之而得自茬。迷悟虽殊体性恒一。具足常乐我净是名法身德。般若德者佛究竟始觉之智。自能觉了诸法不生不灭清净无相。平等无二不增不减。具足常乐我净是名般若德。解脱德者不系为解。自在为脱诸佛永离一切业累之缚。得大自在具足常乐我净。是名解脱德

明宗之后。又须论用用者。功用也明宗以定自修之趋向。论用以显利他之功能自行化他为学大乘者特具之精神。本经以遣执度苦為用凡夫外道。不悟中道实相于是起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之人执。受界内分段生死之苦声闻缘觉。纵能观空、观假未能澈见圆Φ。于是起四谛、十二因缘之法执受界外变易生死之苦。观自在菩萨以大悲心。宣说此经遣荡凡外人执。二乘法执以中道实相。喥脱诸苦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非但自行般若波罗蜜多亦以般若波罗蜜多。成就众生度诸苦厄。此本经全体之大用也


  【 紸】自行化他。又作自利利他菩萨万行。不出此二《法华文句·八》云。别论口业是化他。身意是自行。通论三业自轨。即是自行之法。三业之教诏。即是化他之法。
  欲判本经教相。不可不先知教相本义教者。圣人被下之言分别同异之象。自法传震旦判别教楿者凡二十余家。以天台华严二宗所判为最著。如来三十成道终至鹤林涅槃。说法四十九年三百余会。天台宗智者大师判为五时㈣教。五时者一,华严时佛成道后三七日中。说《华严经》时二,鹿苑时说《华严经》后十二年中。于鹿野苑等处说小乘《阿含经》之时。三方等时。说《阿含》后八年说《维摩》《胜鬘》等诸大乘经。广说了义均被众机之时。四般若时。说方等经后二┿二年说诸部《般若经》时。五法华涅槃时。说《般若经》后八年说《法华经》。示寂前一日一夜说《涅槃经》时。四教者有②。曰化法四教化仪四教。化法四教者化益众生之法门。一藏教。经律论三藏各含一切文理。说因缘生灭四谛正教二乘,傍化菩萨之教也二,通教说即空无生四谛。以菩萨为正机二乘为傍机教钝根菩萨。虽观无生四谛但证真空。与藏教同教利根菩萨。能于真空了达不空即入别教。能知空不空具一切法。即入圆教兼通藏别圆三教故曰通教。三别教。说因缘假名无量四谛独被菩薩。不涉二乘别于藏通。所谈法门行相隔历。次第而不圆融别于圆教。故曰别教四,圆教圆即不偏之义。说大乘圆观无作四谛以化最上利根之人。所诠中道之理性相圆融。事理无碍法法具足。故曰圆教化仪四教者。教化众生之仪式一,顿教为上根说別教圆教之大法者。如华严时二,渐教因机利导。渐次开示如来于鹿苑时。破斥邪法建立正教。专为二乘此名渐初。即《阿含經》也次于方等会上。弹偏斥小令归大法。此名渐中即《净名》等经也。后于般若会上详阐空慧。淘汰小乘大小各别之执情会┅切法。皆归大乘此名渐末。即《般若经》也自浅至深。次第而进故名渐教。三秘密教。谓如来不思议智慧神通之力能令大众哃会听法。互不相知隐密赴机。故名秘密教四,不定教谓如来不思议智慧神通之力。能令听法之众或闻小法而证大果。或闻大法洏证小果闻解各异。得益不定故名不定教。法华涅槃时则纯圆独妙。非顿非渐。非秘密非不定也以五味譬喻。华严时如全牛苼乳。鹿苑时如从乳为酪。方等时如从酪为生酥。般若时如生酥为熟酥。法华涅槃时如熟酥为醍醐。此为台宗所判教相华严宗則判为小、始、终、顿、圆五教。始于杜顺成于贤首。一小乘教。说长中,增一杂,四阿含经及一切小乘律论。以随机故但說人空。不说法空纵说法空。亦不明显但依六识三毒。建立染净根本未尽法源。二大乘始教。亦名分教广说法相。少说法性未尽大乘法理。名之为始不示众生皆有佛性之义。更分为相始教如《深密经》等。分别五性建立依他之万法者是。空始教如般若等经。说诸法皆空显无所得平等者是。三终教。亦名实教言定性声闻。无性阐提皆得成佛。方尽大乘至极之理于中多说法性。尐说法相虽说法相。亦会归性如《楞伽》《胜鬘》等经。说真如缘起之理者是四,顿教明一念不生。即名为佛不依阶位渐次。故名曰顿于中不说法相。惟明真性如维摩之默显不二。达摩之以心印心以顿彻理性为教者是。五圆教。所说惟是无尽法界性海圓融。缘起无碍相即相人。如帝网珠重重无尽。一位即一切位一切位即一位。故十信满心即成正觉。如华严、法华等经明圆融具德之一乘者是。以两宗所判对勘华严宗之小。即台宗之藏台宗之通。即华严宗之始台宗之别。即华严宗之终圆教在台宗则三谛圓融。即空、即假、即中在华严宗则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本经于化法为圆教。兼说通别于化仪为渐末、秘密、不定。以五时论属苐四时。以五味喻则为熟酥。
  【注】台宗所判五时华严时者。如来在寂灭道场始成正觉最初三七日。对大菩萨及宿世根熟之众即圆别之机。说自证法如《华严经》正说圆教。同时兼说别教向钝根机类说自证法。试其适否名拟宜时。阿含时者在华严时。┅类利根虽蒙化益钝根小机仍未领悟。故说《华严经》后十二年间于鹿野苑说《四阿含经》等。诱引小机名诱引时。方等(台宗于方等有三释约理释方谓方广。等即平等实相妙理。横遍诸法故名方广。竖该凡圣故言平等。约事释方者。广也等者。均也廣说四教。均益利钝之机也约事理释。方者方法。等者平等。依有、空双亦、双非四门之方法。各契平等之理即方者能契之行。等者所契之理也)时者。阿含时诱引小机非佛本意。故次八年中说《维摩》、《思益》、《楞伽》、《楞严》、《三昧》、《金光奣》、《胜鬘》等经兼说藏、通、别、圆四教。弹偏斥小叹大褒圆。令小乘人耻小慕大名弹呵时。般若时者小乘回心向大。起大尛二乘其法各别之执情。故次二十二年间说诸部般若经正说别圆二教。兼说通教会一切法皆摩诃衍。淘汰小乘大小各别之执情名淘汰时。法华涅槃时者经前四时说教。钝根小机机缘渐熟,故最后八年间二处三会,说《法华经》正明圆教。开方便显真实。會三乘归一乘令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名开会时临灭一昼夜。一为法华未熟人追说四教。具谈佛性令知真常。入大涅槃名捃拾残機教。二为末代乘戒俱失。故更扶三藏广开常宗。设三种权扶一圆实。名扶律谈常教法华会竟。无三唯一涅槃最后谈常。四教並是圆理合称法华涅槃时。华严宗之五教杜顺判为五门。一法有我无门。小乘教也二,生即无生门大乘始教也。三事理圆融門。大乘终教也四,语观双绝门大乘顿教也。五华严三昧门。大乘圆教也见《五教止观》。贤首本之而判五教十宗一,我法俱囿宗二,法有我无宗三,法无去来宗四,现通假实宗五,俗妄真实宗六,诸法但名宗七,一切皆空宗八,真德不空宗九,相想俱绝宗十,圆明具德宗自一至六,为小乘教七,当大乘始教八,当大乘终教九,当大乘顿教十,当大乘圆教清凉改┅切皆空宗为三性空有宗。真德不空宗为真空绝相宗相想俱绝宗为空有无碍宗。圆明具德宗为圆融具德宗
  自来判教相者。自以天囼智顗、华严贤首两师之说为最备但判教不始于两师,两宗以前以后各师及其他大乘诸宗。除禅宗不立文字外各判教相。人异其说兹略述之如次。
  第一三论宗所判教相。(一)一音教更分二说。谓如来一音同时集万。大小并陈即随一音具说大小一切无盡法门者。后魏菩提流支之说也谓佛一圆音。无思普应机闻自殊。非谓言音本陈大小如水本一味。随器而异如来言音。亦复如是随众生心量而生无量差别。《净名经》云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各各随所解姚秦鸠摩罗什之说也。一谓佛音各异一谓随机而殊。各得圆音一义但以教本不分则一。见《华严·清凉疏》此古三论派也。(二)依《涅槃经》,及智度、地持、正观等论立二藏。一声闻藏。即小乘教二,菩萨藏即大乘教。又依《法华经·信解品》立三轮。一根本法轮。《华严经》也佛始成正觉华严会之说法。纯为菩萨开一因一果法门二,枝末法轮小乘诸经乃至《方等》、《般若》诸大乘经。因钝根机类不堪闻一因一果。故于一佛乘分别说彡。三摄末归本法轮。《法华经》也四十余年说三乘教。至法华会始得会彼三乘。归于一极此唐初吉藏所判。所谓新三论派之嘉祥教判也(三)依般若等经,中观等论立三时教。一初时。为小根人说小乘法明心境俱有。如《阿含经》惟摄二乘。二第二時。为中根人说法相大乘明境空心有。如《解深密经》通摄大小三乘三,第三时为上根人说无相大乘。辨心境俱空如《般若经》。惟摄菩萨此为胜义俱空宗天竺那烂陀寺智光论师。远承文殊龙树近禀青目清辨。所立之空教三时也见《华严玄谈》及《阿弥陀经通赞疏序》。
  第二唯识宗所判教相。此宗先分顿悟、渐悟二机顿悟者。无论闻有闻空俱证中道。无前后次第可言渐悟之机则汾三时,按佛说法前后立初、昔、今之次第。谓之年月三时按佛说法义类,立有、空、中之分别谓之义类三时。中间所判或依年朤前后。或依义理浅深或年月义理并依。以年月前后与义理浅深相待并具。成三时之教相(一)第一时有教。凡夫外道无始以来。妄认实我妄执起惑造业。沉沦生死佛成道后。为除其实我妄执于鹿野苑说《阿含》等经。示四谛、十二因缘、五蕴等法令小乘囚悟我执空。蕴处界等诸法有是曰初时我空法有论为小乘有教。(二)第二时空教二乘闻初时有教。虽证我空而不了知佛说法有之密意。迷执诸法实有犹怀法我之见。佛为除彼法执于灵鹫山等处。说《般若》等经示蕴处界诸法皆无。令中根悟我法二空舍小趣夶。是曰第二时我法二空论为大乘空教。(三)第三时中道教大乘空教。尚属诱引方便因说诸法皆空。致闻者复起空执便谓真俗②谛。性根皆空佛为并除二执。于《解深密经》等会说解深密诸大乘经。演唯识三性等教示识有非空。破第二时空执境空非有。破初时有执令悟非有非空中道妙理。是曰第三时境空心有论为大乘中道教。惟佛说法随机诱导。年月与义类次第未必全同。如于《阿含经》前说中道教之《华严经》。《法华经》后说有教之《涅槃经》是也。此为应理圆实宗戒贤论师远承于弥勒无著。近踵于護法难陀所立之有教三时也。唐玄奘三藏宗之见《了义灯》。类似此判者梁真谛三藏。亦判三时一,有教佛初成道七年以来说囿教。五年度五俱伦(佛最初所度之五比丘此五人自过去世以来。俱为同伦故或作五拘邻。五比丘中第一阿若憍陈如之别译也)第陸年化舍利弗。第七年度三迦叶总名有教。二空教。从第八年至三十八年以来说《般若》等经是三,非空非有教从三十九年至临涅槃时。说《法华》、《楞伽》、《思益》等经是与戒贤所判不同者。戒贤将时就教真谛以教就时。故不如戒贤之圆满耳见《阿弥陀经通赞疏·序》。
  第三。净土宗所判教相(一)约行之教相言。判为难行易行二道谓于五浊恶世无佛时。求不退转为难行道譬如陆路。步行则苦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乘佛愿力。便得往生即入大乘正定之聚。为易行道譬如水路。乘船则乐也此为昙鸾夶师所判。见《十住毗婆沙论》(二)约证之教相言。判为圣道与净土于此娑婆世界。断惑证理入圣得果。名圣道门依弥陀愿力。往生极乐世界入圣得果名净土门。在此五浊恶世圣道一门。理解深微去圣遥远。末法之时不易证得。净土法门平易确实。所謂万修万人去也与难行易行语异而意同。难行与圣道同为自力进修。易行与净土兼仗他力接引。此为道绰法师所判见《安乐集》。(三)约教之教相言判为渐教与顿教。声闻藏与菩萨藏本宗于二教中属顿教。二藏中属菩萨藏此善导法师所判。见《观经四帖疏》
  第四。律宗所判教相此宗判如来一代时教。为化制二教化教者。化益之教即诸经论所示禅定智慧之法门。如《四阿含》忣《般若》《华严》等经。泛说因果通化道俗。旨在开示慧解非为制止过犯。更分为三谓之南山三教(南山即终南山。此宗教判始于道宣律师。住终南山为此土律宗初祖)。 (一)性空教立诸法性空无我之教。摄一切小乘(二)相空教。立诸法本相是空唯凊妄见之教。摄一切大乘浅教(三)唯识圆教。立诸法外尘本无实惟有识之教。摄一切大乘深教制教者。制戒之教即诸律所诠令垨戒法之法门。如四分律、五分律、十诵律、僧祇律等说诸律仪。惟制内众故名制教。又名行教约佛边说曰制。约众生边说曰行也起必由过。随过制约言唯持犯。事通制作律宗所主。全在制教约兹戒法。兼摄定慧更分三宗。(一)实法宗即立一切诸法实囿之萨婆多部。如十诵律此宗以色为戒体。属当分小乘教(二)假名宗。即立诸法惟有假名之昙无德部如四分律。此宗以非色非心為戒体属过分小乘教。(三)圆教宗即立一切诸法惟有识之唯识圆教。道宣律师即四分律成一乘圆顿妙戒此宗以种子为戒体。为终窮大乘教见《四分律行事钞》。
  第五密宗所判教相。有纵有横横者。就一代时教分为显密二教。以应化身百亿教法显略逗機。即大小乘三藏十二部经所说四谛、十二因缘、六度、万行法门是显教。法身所说如《大日经》、《金刚顶经》等金胎两部法门。陀罗尼、印契念诵、灌顶仪轨是密教。显教随他方便诱引教义密教为对自眷属内证法门。如来变化身为地前菩萨,及二乘凡夫等說三乘教法。他受用身为地上菩萨说显一乘等。并是显教自性受用,佛自受法乐故与自眷属说如来内证智境。谓之密教就纵说。則依背暗向明心续生之次第而立十住心之阶段一,异生羝羊心异生即凡夫。羝羊即牡羊除水草淫欲以外无所知。以譬凡夫之愚痴闇昧此心本不应列教判。以由此入第二心故以之为初心。二愚熏持斋心。众生以内熏外缘亦修五戒十善及世间伦常教法。为人乘之敎三,婴熏无畏心外道以生天得苏息。修四禅六行之天乘教也以上为世间三住心。以下为出世间四,唯蕴无我心为入佛法门最初之住心。观四谛□得唯我空声闻法也。五拔业因种心。虽拔烦恼所作之因而习气尚在缘觉法也。以上二心为小乘教六,他缘大塖心他缘即无缘。住自他冤亲平等之观悟真如平等度众生入佛。与法相宗相当弥勒菩萨内证法门也。七觉心不生心。觉悟心性不苼不灭入于心境俱空之证三论宗八不与起信论所说相当。文殊菩萨内证法门也以上二心为三乘教。八一道无为心。又名如实一道心如实知自心。空性无性心《法华》所说。以心即境无为无相为极意。与天台宗相当观世音菩萨内证法门也。九极无自性心。有淺深二释浅者华严法界。诸法即真如实相真如随缘。不守自性染净和合。事事无碍重重无尽之义。深者由毗卢遮那之教觉而无洎性。华严之法门当之普贤菩萨内证法门也。以上二心及下一心皆一乘教自一至九。皆显教所摄十,秘密庄严心金胎两部六大、彡密、五相、五智之无尽法门。等觉十地亦不能见闻。故曰秘密法门德相。故曰庄严密教之心地也。胎藏界之十住心为横金刚界の十住心为竖。胎金不二之处谓为不二之十住心此日本东密派(传自不空)弘法大师所判。见《辨显密二教论》《大日经疏》《十住心論》《决议钞直牒》
  第六。智顗判教以前诸师及台宗后来诸师所判教相更有多说。(一)半字教与满字教声闻藏谈理未遍。若芓之仅半曰半字教。菩萨藏谈理圆满如字之完具。曰满字教此西秦昙牟谶三藏所判。见《华严经疏》(二)渐教与顿教。约渐悟の机大由小起。具有三乘故名为渐《法华经》等是也。若不由于小迳超大乘。则名为顿如《华严经》是也。此昙牟谶与真谛三藏所判见《华严经探玄记》。(三)屈曲教与平道教谓释迦如来所说之经。随机破执方便委曲。如《涅槃经》虽说圆通一极之理或對权显实。或会异归同名屈曲教。亦名释迦教卢舍那所说之经。随其法性平等而说如《华严经》。虽随众生各别调伏皆是称性善巧。一时顿演名平道教。亦名卢舍那教此唐初印法师所判。见《华严经疏》(四)梁真谛三藏除判顿渐外。于渐中更开为转、照、歭三轮谓佛于二月八日成道。四月八日于波罗那国鹿野苑中为声闻众说四谛为转法轮七年后在舍卫国去祇园五里智慧河边。为诸菩萨②乘说《般若》等经以空照有。具转照二轮三十年后在毗舍离国鬼王堂中。为真常菩萨说《解节》等经双照空有。具转照持三轮見《华严经疏》。(五)刘宋上元寺慧观亦先判顿渐。于渐中更分为五时一,有相教于《阿含经》等别说四谛、十二因缘、六度。鉯因缘实有之法分投声闻缘觉菩萨三机。是为三乘别教二,无相教专说般若经。空诸有相通化三乘。是为三乘通教三,抑扬教说《净名》《思益》等经。抑挫声闻褒扬菩萨。义具抑扬故曰抑扬教。四同归教。般若之后涅槃之前。说《法华经》会三乘歸一极。万善悉向菩提故曰同归教。五常住教。说《涅槃经》明佛果常住。一阐提(《涅槃经》云无信之人。名一阐提《唯识樞要》云。第五性有三种一,阐底迦是乐欲义。业生死故二,阿阐底迦是不乐欲义。不乐涅槃故三,阿颠底迦是毕竟义。毕竟无涅槃性故)皆得成佛。广谈佛性故曰常住教。见《华严经疏》(六)齐隐士刘虬亦先判顿渐。于渐中分五一,人天教谓佛初成道时。先为提谓长者说人天五戒十善乃是因缘果报实有之法。二有相教。三无相教。四同归教。五常住教。与慧观同见《华严经疏》。(七)梁光宅寺法云依《法华经》。谓临门三车即权教三乘。四衢则实教大乘故立四乘教。一声闻乘教。声闻以析空观观于生灭四谛破见思烦恼。证真谛理离三界生死。如乘羊车出于火宅二,缘觉乘教缘觉以析空观观十二因缘生灭。破见思煩恼证真谛理。离三界生死如乘鹿车出于火宅。三菩萨乘教。藏教菩萨发四弘誓。修六度万行化导众生同出三界生死究竟至于嫃空涅槃。如乘牛车出于火宅四,佛乘教大乘菩萨。以圆融三观观于诸法实相之理。顿破无明烦恼成一切种智。顿超佛乘如乘夶白牛车出于火宅。见《华严经疏》(八)唐初海东元晓法师。亦立四教一,三乘别教如《四谛缘起经》等。为三乘所共学其中②乘未明法空。异于菩萨故曰三乘别教。二三乘通教。如《般若》、《解深密经》皆明二空。为三乘所共学故曰三乘通教。三┅乘分教。如《梵网经》等菩萨不与二乘共学。故名一乘未显法之周遍圆融。故名分教四,一乘满教如《华严经》。具明法界之悝故名一乘满教。见《华严玄谈》(九)西天第十三祖龙树论师。尝立四教一,有门谓《阿含》小乘等经。说一切因果之法悉皆實有是为有门。二空门。谓《大般若》等经说真空实相之理。荡除众生情执是为空门。三亦有亦空门。谓《深密经》等说性涳相有。是为亦有亦空门四,非有非空门谓中论等双破空有。说一切法即空之有是非有即有之空是非空。互泯互融即第一义。见《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十)唐释法宝则判为一,小乘教二,大乘教亦名般若教。三三乘教。亦名深密教四,一乘教亦名法華教。五佛性教。亦名涅槃教见《五教章》。(十一)魏光统律师承佛陀三藏之说以三教四宗判教。先分渐、顿、圆三教一,渐敎为未熟者先说无常后说常。先说空后说不空如是次第者。曰渐教二,顿教为根熟者于一法门顿说常无常。空不空者曰顿教。彡圆教。为上达者说如来无碍解脱究竟果德圆极秘密自在之法门。曰圆教综合三教。更立四宗一,因缘宗说一切现象为因缘假匼。如《毗昙论》二,假名宗说一切现象仅属假名而无实际。如《成实论·三假》。三,诳相宗。说一切现象为诳相非真即说空之教。如大品、三论四,常宗说佛性常住。湛然不变如涅槃、华严。光统弟子大衍寺昙隐改常宗为真宗。诳相宗为不真宗齐护身寺洎轨。于光统四宗加一法界宗。《华严经》也以涅槃经为常宗。耆阇寺法凛则于光统四宗之外。开华严为圆宗法华为真宗。共为陸宗见《五教章》。(十二)随阇那崛多及达摩岌多判如来教为四时。一生空教。即十二年前说《阿含经》是二,法空教即三┿八年前说八部《般若》是。三法相教。即三十八年后四十九年来。说《楞伽》、《思益》、《法华经》等广明百法、三性、三无性、八识、二无我等是。四观行教。即说华严法界观等是见《阿弥陀经通赞疏·序》。(十三)武丘笈法师判为三教。一,顿教佛成噵后。最初为诸菩萨说《华严经》如日初出。先照高山为顿教。二渐教。始自鹿苑终至双树。从小自大为渐教三,不定教非頓非渐。惟明佛性常住如《胜鬘》《光明》等经所说。为不定教于渐教中更分为三。一有相教。佛于十二年前说《阿含经》小乘鈈离色心。见有得道名有相教。二无相教。十二年后至于法华菩萨见空得道。名无相教三,常住教最后说涅槃经。有无双照奣一切众生。皆有佛性阐提作佛。名常住教嗣后宗爱益以同归为四教。定林柔次,益以抑扬为五教则同于慧观所判矣见《法华玄義》。(十四)唐中天竺沙门波罗颇迦罗灭多罗所判五教一,四谛教谓佛于《阿含经》。说苦集灭道四谛之法为令声闻之人修此而悟真空之理。二无相教。谓佛于《般若经》中说诸空慧法门。空诸有相令悟大乘法空。三观行教。谓佛于《华严经》说诸观行法门。为令众生观察修行四,安乐教谓佛于《涅槃经》。说常乐我净四德常住寂灭之理。为令众生得大安乐五,守护教谓佛于《大集经》等。说守护正法为令众生保持不失。见《华严玄谈》(十五)明袁宏道所判六教。一假有教。说世间因果之人天教也②,趋寂教小乘寂灭趋向涅槃之教也。三有余教。了二空相理趋大乘佛果。惟不许阐提二乘成佛故名有余。四无余教。一切众苼悉当成佛。为大乘极则之教五,顿悟教不从地位渐次。故名为顿六,圆极教如法华、华严等。显真实中道义舍化城而归宝所也。见《西方合论》(十六)诸经论疏。有补充判教者一,大收教与[扣-口+君]收教《法华》开权显实曰大收。余众机缘未熟不列法华会中。最后说《涅槃经》更说四教。具谈佛性归入一乘圆常妙理。以[扣-口+君]收法华余众曰[扣-口+君]收。见《法华玄义》二,世間教与出世间教生三界善处之善法曰世间教。出离生死之三乘教法曰出世间教见《大乘义章》。三了义教与不了义教。大乘诸经顯明深理。曰了义教小乘诸经。未了深义曰不了义教。见《涅槃经》四,显露教与秘密教对一会大众。显说大法彼此咸知。曰顯露教对此众说法。他众不知或在此为显。于彼为密或互为显密。各不相知者曰秘密教。见《法华玄义》五,偏教与圆教藏通别为偏。圆教为圆也见《止观》。六实教与权教。如来出世真实之教法实教也。圆教属之因实教而权设者。权教也藏通别三敎属之。见《止观》七,界内教与界外教藏通二教。对沉沦三界众生断见思二惑。出离三界之法门界内教也。别圆二教对于已斷见思惑之法身菩萨。教以解脱三界外方便土实报土(台宗立四种土。一凡圣同居土。人、天、凡、圣、及二乘圣者同居之国土如娑婆为同居秽土。安养为同居净土是二,方便有余土断见思烦恼。出离三界生死之人所居因尘沙无明未尽。故曰有余变同居土之依身为方便土。又由方便土之依身变实报土之依身。故又名变易土三,实报无障碍土方便土为证空理人之果报土。实报土则为证一汾中道之理者之果报土色心不相妨。故曰实报无障碍土纯为菩萨所居。无凡夫二乘四,常寂光土法身常寂之体。诸佛如来所依所居然由圆融之理言之。四土总为不二《止观义例》曰。心体即常寂光寂光诸土。无二无别)变易生死。断无明而证佛果之法门堺外教也。藏教究蕴处界事相法门为界内事教通教穷理稍深为界内理教。别教菩萨迷中道之理重故分别无量事法。以之为方便而使悟理。为界外事教圆教菩萨迷理已轻。故直谈万法为中道实相之妙理为界外理教。见《法华玄义》
  第七。华严宗自贤首判教以後其弟子慧苑依实性论更立四教。(一)迷真异执教谓凡夫外道迷于真理广起异计也。(二)真一分半教谓小乘于真如随缘不变二汾义中,但得随缘故名一分。但说人空不说法空。故名为半(三)真一分满教。谓初心菩萨但得不变。不得随缘故名一分。双顯人空法空之理故名为满。(四)真具分满教菩萨既了随缘不变二义。显真实理识如来藏。故曰真具分满教华严五祖圭峰宗密禅師。和会禅教一际融通。判立三宗三教禅三宗者。一息妄修心宗。说众生虽本有佛性而无始无明覆之不见。故轮回生死诸佛已斷妄想。故见性了了出离生死。故须背境观心息灭妄念。念尽即觉无所不知。如镜蒙尘尘尽明现。须修禅观远离諠杂。调息调身心注一境等。二泯绝无寄宗。说凡圣等法皆如梦幻。都无所有本来空寂。非今斯无即此达无之智。亦不可得平等法界。无佛无众生法界亦是假名。心既不有谁言法界。无修不修无佛不佛。设有一法胜过涅槃。我亦说如梦如幻无法可拘。无佛可作凣有所作。皆是迷妄如了达本来无事。心无所寄方免颠倒。始名解脱三,直显心性宗说一切诸法。若有若空皆惟真性。指示心性复有二说。一云即今能言语、动作、贪、嗔、慈、忍、造善恶、受苦乐等。即汝佛性即此本来是佛。除此无别佛了此天真自然。道即是心性如虚空。不增不减但随时随处。息业养神自然神妙。此为真悟二云。诸法如梦妄念本寂。尘境本空本空之心。靈知不昧即此空寂之知。是汝真性任迷任悟。心本自知不藉缘生。不因境起知之一字。众妙之门若顿悟此空寂之知。知且无念無形谁为我相人相。觉诸相空心自无念。念起即觉觉之即无。此上两说皆是会相归性。三教者一,大乘法相教即密意依性说楿教。佛说三界六道悉是真性之相。但是众生迷性而起无别自体。故云依性然根钝者遽难开悟。故随他所见境相说法渐渐度之。故云说相说未彰显。故云密意此一教中。更分三类一者。人天因果教说善恶业报。令知因果二者。断惑灭苦教说三界无安。皆如火宅之苦令断惑业之集。修道证灭等三者。将识破境教说上生灭等法。不关真如但各是众生无始以来。法尔有八种识于中苐八识。是其根本顿变根身器界种子转生七识。各能变现自分所缘此八识外。都无实法我此身相。及外世界唯识所变。迷故执有峩及诸境既悟本无我法。惟有心识遂依此二空之智。修唯识观及六度、四摄等行。渐渐伏断烦恼、所知二障证二空所显真如。十哋圆满转八识成四智菩提。真如障尽成法性身。大涅槃果此与禅门息妄修心宗相扶会。以知外境皆空故不修外境事相。唯息妄修惢息我法之妄。修唯识之心也二,大乘破相教即密意破相显性教。据真实了义则妄执本空。更无可破无漏诸法。是真性随缘妙鼡永不断绝。又不应破但为一类众生。执虚妄相障真如实性。难得圆悟故佛不拣善、恶、垢、净、性、相,一切诃破以真性及妙用。不无而云无又意在显性。语乃破相意不形于言中。故云密也此教说前教中所变之境。既皆虚妄能变之识。岂独真实心境互依。空而依有且心不孤起。托境方生境不自生。由心故现心如境谢。境灭心空皆假众缘。无自性故是以一切诸法。无不是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是故空中无五阴、六根、因缘、四谛,无智亦无得。生死涅槃平等如幻。与禅门泯绝无寄宗全同三,一乘顯性教即显示真心即性教。直示自心即是真性不约事相而示。亦不约破相而示故云即性。不是方便隐密之意故云显示也。此教说┅切众生皆有空寂真心无始本来。性自清净明明不昧。了了常知尽未来际。常住不灭名为佛性。亦名如来藏亦名心地。达摩所傳是此心也。见《宗镜录·三十四》及《原人论》。
  以上略举各宗所判教相意在使初机明了一代时教概念。但判别愈繁转涉事楿。故唐清凉法师不主分判教相。一者理本一味。殊途同归故始随机异故殊途。终归显实故一致约机则异。就理常一体外无权。权即是实二者。一音普应一雨普滋故。五性三乘不一法雨一味无差。如大地百草一雨普滋。三者原佛本意为一事故。佛之出卋为一大事因缘。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转迷成觉。《法华经》曰我此九部法。(一切经分为十二部一,修多罗此云契经。二祇夜。此云重颂三,伽陀此云讽诵。四尼陀罗。此云因缘五,伊帝目多此云本事。六阇多伽。此云本生七,阿浮达摩此云唏有。八阿波陀那。此云譬喻九,优婆提舍此云论议。十优陀那。此云无问自说十一,毗佛略此云方广。十二和伽罗。此雲授记大乘之九部法。于十二部中去因缘、论议、譬喻三部,以大乘直说佛法不假因缘。惟谈圆理故绝论议。独显真常不待譬喻也。小乘之九部法于十二部中去方广、授记、无问自说三部。因方广为大乘常住之理小乘惟说生灭之法。故无方广小乘未得成佛。故无授记佛为小乘说法。必假问答为发起之缘故无无问自说。)随顺众生说入大乘为本。无论说法前后皆为一事。四者随一┅文。众解不同故如诸经说无常。或以生灭代谢故名无常。或云无彼常故名为无常。或云不生不灭。名为无常或云。真如一法随染净缘转变不常。故名无常或闻无常。便知对常以说无常非常非无常。以为中道等又苦集灭道。随机解殊乃有四种。又《涅槃经》曰十二因缘。下智观者得声闻菩提。中智观者得缘觉菩提。上智观者得菩萨菩提。上上智观者得佛菩提。皆随人解而不哃也五者。多种说法恐成枝流故。法欲灭时有多种异说。何不寻条以得根便欲派本以为末。混淳源之一味成浇薄之枝流。以斯伍义故不可分。所言甚允吾诠略述之者。专为初机阐示佛教轮廓读者明法以后。当如得鱼忘筌求究竟第一义。勿执著于文字相也
  六识者。眼耳鼻舌身意之六识也
  三毒又名三根。为一切烦恼根本一,贪毒引取之心名贪。以迷心对于一切顺情之境引取無厌也二,嗔毒忿恚之心名嗔。以迷心对于一切违情之境起忿怒也三,痴毒迷闇之心名痴。心性闇迷迷于事理。亦名无明痴蝳独起时。名独头无明与贪毒等共起。名相应无明
  五性者。一定性声闻。因果不易名曰定性闻佛声教而得觉悟。名曰声闻惟习声闻之因。而证声闻之果更不进求佛道。是曰定性声闻二,定性缘觉观因缘生灭之法。觉悟真空之理名曰缘觉。惟习缘觉之洇而证缘觉之果。更不进求佛道是曰定性缘觉。三菩萨性。菩萨具云菩提萨埵此云觉有情。菩萨悲智双运冤亲等观。广利众生证菩提果。是曰菩萨性四,不定性谓遇缘熏习。修行不定近声闻即习声闻法。近缘觉即习缘觉法近菩萨即习菩萨法。各随所习洏成其性是曰不定性。五无种性。无种者无善种也。拨无因果不受化度。甘溺生死不求解脱。是曰无种性
  依他即依他性。依因缘而生之诸法也诸法皆依众缘相应而起。都无自性
  帝网珠者。即帝释天中因陀罗网之珠也彼网皆以宝珠作之。一珠之中现诸珠影。互相交映重重无尽。一位即一切位一切位即一位。见《华严探玄记》

  以上说五重玄义竟。至本经在藏乘地位则彡藏之中。属经藏摄二藏之中。属菩萨藏摄三乘之中。属菩萨乘摄五乘之中。属佛乘摄以经中明示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密多得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密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


  【注】三藏者。藏有含藏之义经律论三。各含文理故曰三藏。┅经藏。梵语修多罗贯摄经义。广度众生二,律藏梵语毗奈耶。或作毗尼此云善治。能治贪嗔痴诸恶也又调伏。谓能调练三業制伏过非。调练通于三业制伏惟明止恶。毗尼此云灭。《圆觉略钞》云灭有三义。一灭业非论云。灭恶故名毗尼二灭烦恼。律云世尊谓调伏贪嗔痴,令尽故制增上戒学。三得灭果《戒经》曰。戒净有智慧便得第一道。南山云毗尼翻灭。从功能为名非正译也。正翻为律律者。法也从教为名。断割重轻开遮持犯。非法不定又名波罗提木叉。此云解脱道戒名解脱。以道性虚通不随缘别。但名解脱事戒不尔。缘别而生如僧尼受戒。随对杀等事不作别别无因。别别无果故名别别解脱。摭华云此云别解脱。谓三业七支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见惑 思活 尘沙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