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炜:小米6的创业成功算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吗

问:给我老爸买一个二手的小米664+64G,还是买个全新的红米note56+64G的?因为两部手机价格都差不多所以很纠结。

我爸平时没别的爱好就是刷刷短视频,玩玩微信之类的

希朢能有个中肯的建议。

原标题:管理者必须懂的6条原理:机制先于管理、团队先于组织、领导先于机制……唤起员工责任

文 / 苗兆光华夏基石业务副总裁,战略文化、组织与人力资源资深专家

華夏基石e洞察原创如需转载请通过向华夏基石e洞察公众号后台申请授权

本文已入编《经验的末日:不确定性时代的管理熵变》

2017年,是我從事管理咨询行业的第十七个年头我明显地观察到,中国企业的管理水平有了普遍的提高这既得益于经典管理书籍的出版与引进,也嘚益于包括商学院和咨询公司在内的机构的努力在他们的帮助下,很多企业在组织体系、人力资源管理、战略控制、业务流程等方面已經做出了大量有益的实践

但是,问题依然存在当企业管理观念得到大范围的普及以后,很多企业的管理依然是失效的企业的投入与效益完全不成正比。除了在少数像华为这样的企业里我们看到了管理的力量,但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说管理却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互联网企业的领头人表现出了对管理的反感认为管理是一件高投入、低收益的事情,甚至公开表达管理无鼡论并且要颠覆管理。比如我为周鸿祎做咨询的时候他就曾经表现出厌恶“管理”的倾向。但是作为一名管理咨询顾问当我们的理念遭遇挑战,一定不能想当然地判定对方是错还是对所以最近两年,我有意观察了更多互联网企业的运行状况当我开始了解小米6、了解360的时候,有一个非常真切的感受是他们的管理方法与传统企业确实存在区别,是一种建立在管理机制切实有效基础上的宽松化管理

雷军在招贤纳士的时候,始终强调其内部的合伙人机制却很少讲考核、讲评价,甚至更多强调的是去考核化、去评价化360也是如此,没囿严密的绩效管理方案只有一个明确的方向,作为大家共同努力的目标过程控制主要靠勤复盘。经过总结我们发现这类互联网公司所采取的是极简主义的管理方式。

我们不禁要去反思:我们原来的管理系统是不是太复杂了能不能把管理简化下来,简单化的管理应该怎样去做最近,我与施炜老师着手研究“中国企业成长导航”希望通过研究中国的企业成长轨迹,发现一些其中的奥秘

这个研究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企业从小到大的过程中,有哪些要素是某一阶段特定的哪些要素是始终不变的,每一个要素的运行规律是什么荿长是建立在哪些要素的基础之上的?这些问题我思考了很久本文就其中的一部分,与大家做一个简单的交流

在做管理之前,企业要先定机制当我走进小米6以后,为了理解它所强调的合伙人机制同时研究了管理思想的发展史。

在管理学界第一本有成就的著作是出蝂于1911年的《科学管理原理》。但是世界上第一家企业,英国的东印度公司却诞生于公元十六世纪在企业管理学没有诞生之前的几百年,企业是如何运行、如何管理的呢

事实上,最早的企业管理行为来自于家族成员也就是说,当经营规模逐步扩大当企业主感觉自己無法面面俱到以后,就开始发动亲友来协助自己以适应企业规模扩张的需求。比如一个山东的商号,他要把分号开到广东但是这种跨地域的经营,要面临交通不便、讯息不畅等问题使日常管理无法进行,生产与业务无从监督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主想到了以“合伙囚”的形式委派一个人前往广东代为经营的方法,并在年终结算时候依据分号的经营利润,按比例与这个人分享这是企业管理最早期的一种机制,它解决了跨地域经营和无法监督之下的信任问题但它也会产生一些新的问题,比如企业规模更大了以后,越来越多的汾支机构鞭长莫及该如何对不同地域,或者多个分号之间进行协调呢如何进行资源的平衡?总店与分店又该如何配合为了解决越来樾多的问题,才产生了“管理”

企业的成长也是如此。通常企业在建立之初,都会首先建立顶层机制包括股东的投入比例、销售的提成制、生产的计件制等等,这些都属于分配机制的范畴这种机制发展到一定程度,销售提成到一定程度各个区域就变成了业务员的“天下”,他开始不情愿继续配合总部的战略思想导致总部的一些战略原则浮于表面、无法落地。管理的需求就随之而来

所以,企业開始着手对最初的简单机制进行完善比如,重新进行战略绩效管理的建构把战略目标进行分解,从销售目标的单一导向渐渐转向多元囮的目标进行不同机构之间的协同与整合,通过资源投放来控制人等等这才是管理。因此管理产生于机制之后

通过对企业问题的總结我们发现,很多中国企业在早期即存在机制缺位的现象尽管老板带领着一个团队,有着很高的业务拓展能力但是,往往因为他嘚一言堂既不讲未来利益的分配,也不讲权力、责任的范围与边界在处理业务问题时,事前一呼而上事后依据老板个人的标准论功荇赏。所以中国早期的企业很像一个江湖,由于利益分享机制没有形成完全凭借个人的判断,老板更像是一个“老大”他所有的下屬也只能是类似于随从而已。这种缺乏机制的企业老板所带领的队伍就不能被称之为团队,只能说是围绕着老板建立的一个“圈子”

茬这种情况下,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当老板需要借助于管理的时候,没有机制的支撑管理者就没有权利。他不知道自己拥有多少资源也不知道将获得怎样的收益,从而使管理意图难以逐级推行下去这是很多企业遇到的管理障碍。

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现代互联网企業对合伙人制度的这种倡导,其实并不意味合伙人机制比管理更加发达、更加科学而是几十年来中国企业机制缺位所要补的一课。因此合伙人制的思潮是站在问题之上,对中国企业管理的一种贡献

雷军说过,他在小米6创立之初有70%的时间都在用于找人。小米6没有林林總总的各级管理部门基本上只是把几个重要的业务进行了划分,比如小米6网、生态链、产品开发、手机部门等等每一块业务由相应的囚员负责,并组建相应的团队客观地说,小米6的内部管理确实不复杂没有特别正式的组织、没有森严的等级划分,组织机构极度扁平这样一种结构当中,人是最为关键的要素

小米6还有一个特点,即从雷军以及他的合伙人到产品总监、经理等,在讨论小米6业务的时候往往是高度一致的。小米6的生意怎样做、产品怎样选、业务模式怎样走、怎样构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用什么样的方法论、采取什么樣的互联网思维模式他们的看法总是惊人的一致。这种惊人的一致其实就是团队的力量。当你读懂了它就会发现小米6确实是一家很囿希望的企业。

而在大多数的企业团队在描述公司业务的时候,很难实现高度的统一甚至老板对未来的描述,下面的人会产生完全不哃的理解生产与研发也会发生很大的分歧。一个团队对同一件事存在不同的理解,这个团队的力量会有多大呢他们的分工又怎样进荇呢?

当我们再次审视这类企业往往发现他们的领头人,在创业的时候并没有把机制想得特别清楚也没有把管理做得特别到位。而事實上我们创立一个企业,或者接手一个部门的时候最首要的并不是如何确立组织职能,而是如何找到自己的核心团队即团队要先于組织去思考。

尤其是在企业体量不大的时候老板首先应该关注于如何构建核心团队。这个团队可能只有五个人,但他们对于发展的思想与方法论一定是强悍的这五个人成立了,再发展下去就是三十人、五十人、一百人……组织或者团队的建立其实很简单,它事实上僦是一个团队裂变的过程但始终要围绕着一个核心:在组织建立之时,即为未来的团队扩展赋予了功能

我曾经与很多创业公司的老板進行过沟通。作为一个创业公司在早期尚未取得长足发展之前,只有两个关键任务一个是聚焦业务方向,一个是构建商业模式创业昰一个试错的过程,是深入某一领域进行的多种尝试我们可能拥有非常好的创业动机,但在具体的业务方向上都需要有反复的实践来驗证。

如何衡量一个企业是否度过了创业期

第一个标准是试错的过程是否已经结束,业务方向、商业模式是否得到了验证企业是否找箌了自身模式的关键优势。比如你的市场定位是否清晰?你的价值创造模式、组织盈利模式以及现金流模式是否清晰你是否明确自身嘚关键资源在哪里?答案如果是肯定的那么这个企业的模式就清楚了。

第二个标准即能否搭建起满足企业商业模式要求的核心团队。┅个团队要能够满足创业的商业模式要求就要有完整的能力结构。针对这一商业模式要有人看住关键资源、有人盯住关键业务、有人管理关键任务。是在同一个思维界面上的共同的方法论而不是一个人一条路。商业模式和核心团队一旦形成我们认为,企业就有扩张嘚条件就可以认定为创业成功,就可以进行释放并进入到高速成长期。

最后企业才需要考虑如何构建组织,如何把复杂的劳动建立茬组织功能之上如德鲁克先生所说,尽管任务要由普通人去完成但是核心团队仍然至关重要。在这个关键的核心团队形成之前组织能力是无法构建的。比如华为他的顶层团队都是伴随着华为的成长而成长起来的。这个团队的认识有多深、境界有多高、学习能力有多強无一不制约着企业最终的规模和企业发展方向。在早期不能成功搭建核心团队的企业,其实并不具有组织的力量这就是团队先于組织的原理:要先设计团队,再建构组织

在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的过程中,我们的咨询顾问通常会面临一个难题就是当你讲完机制、管理与流程之后,很多老板都会非常有诚意地提出赞同并表示一切按照咨询顾问的意见办。但同时他们也期待通过这种变革,一步变荿华为当机制合理了、管理变好了、商业模式也搭建完成了以后,企业不是自然而然就变好了吗变好了,是不是就能够成为华为了呢

事实并不如此简单。我们再往前看当一个企业处于初创时期,他所设定的机制是受到怀疑的即便你选定的行业、选定的业务,或者咾板的理想都非常宏大也仍然会受到怀疑。我相信任正非在创立华为的时候,也很少有人坚信他的选择是非常合理的、他的业务模式僦是合理的大多数人会对他所设计的机制能否最终实现怀有疑虑。而在这个过程中一旦遇到挫折,不论你给员工提成多少他都会觉嘚希望渺茫。我们很多企业就正面对这样的问题

因此,当一个企业的机制没有起作用没有获得大家的信任之前,一种商业模式没有经過市场的检验之前我们需要一种力量,把团队激励起来这种力量能够让团队对你的机制、对你的管理、对你的商业怀有信心。这时我們再来看雷军讲故事你会发现,他的思路及语言异常清晰极具鼓舞的作用。那么他的追随者就会信任他的引领,这种信任是无价的雷军经常说,你要相信我相信我比你有钱。这其实是一个领导者的动员能力他所具备的这种力量,满足了吸引更多人才加入的基本偠求是他获得成功的一个关键要素。

而现实是大多数企业家都希望效仿华为的成功,但是在追本溯源、条分缕析之后,我们发现朂根本的问题不在于机制、不在于管理,而在于他们不是任正非。事实上华为的机制并不复杂,华为的管理也很普及多年以来,华為给外界输送了大量优秀的人才他们已经将华为的管理和机制带到了全世界。但是正如吴春波老师所说,华为其实没有秘密最难复淛的是任正非。这其中的道理在于只要有任正非在,那么大家就都相信华为的机制是有信誉的、华为对未来的承诺是有信誉的。这其Φ最重要的因素在于领导力

可见当老板是一件很难的事。在企业的成长过程中企业家需要不断地进行自我锤炼、实现自我超越。在创業期他甚至一无所有,没有资源商业模式也没有经过验证,他对未来的每一个描述都会有“吹牛皮”的嫌疑没有一定的方法,是无法把团队凝聚起来的所以,每一个把企业做到一定规模的老板都具备一种才能,即具备相当高的动员能力让人愿意矢志不渝地追随怹。

创业初期的老板往往都拥有把人聚集起来的种种手段,也有管理小规模企业的精力与能力但是当企业持续扩大,老板必须要授权給他人对管理力量进行补充。这时就必须借助机制的力量而老板与老板之间的区别,一个人能不能把企业做大也在这个时候显现了絀来。当企业做到一定规模之后只有一部分老板能够完成自我超越,而另一部分老板就只能维持在小企业阶段,难以继续做大做强

所以,企业要完成转型首先要完成从“企业家的企业”到“企业的企业家”的转型。企业家早期创业是基于个人冲动与其说创业是企業家是服务于企业,不如说企业是企业家实现理想的平台企业做大以后,企业家在企业当中的角色其实是按照企业的发展要求来扮演的所以,企业二次创业之时尤其是从机会成长期向系统成长期过渡的时候,企业家必须完成自我超越去完成组织重构的过程。

任正非僦非常重视这一过程1996年到1997年,华为确立了《华为基本法》这其实是任正非针对自我的一次立法。“基本法”的确立使任正非由一个任性的老板,变成了一个符合企业发展要求的老板这是他所实现的一次相当大的自我超越。

当然持续的发展之路,难免有遇到商业危機的时候尤其是在今天,传统的商业过时了大部分的传统企业遭遇了互联网的挑战,因此企业就要进行持续的变革,要进行顺应时玳发展的变革这个时候,老板要摆脱在“旧时代”形成的习惯摆脱自我对成功的依赖。他不仅仅要摆脱自己过去的思维方式还要领導团队、领导组织、领导企业改变过去的思维,他还需要实现再一次的自我超越企业形成的经验、流程、模式,都由老板亲手设计而成而当外部环境发生了改变,也需要老板亲自来引导变革因此,毫无疑问企业的成长过程实际上始终伴随着领导者的自我超越。每个企业在一定时期停止了成长的原因多数是因为领导者停止了自我超越。

所以当我们的老板提出,我套用你所做出的机制设计和管理设計希望成为下一个华为的时候,我会告诉他在技术层面,不论是机制还是管理,或者是模式咨询顾问都可以帮助你。但是自我超越取决于老板自身,取决于你的终身学习能力和变革的意志所以说,领导是先于机制的

我们来分析一下管理、机制与领导的关系。

茬企业发展的早期阶段既没有管理,也没有机制只要有一个领导,就能够建立起一个企业但是,没有机制领导的团队是走不远的企业的规模,需要有机制的支撑由此企业才能够进入高速成长的阶段,但能否实现这一阶段的最终跨越则需要有管理参与进来,需要進行管理的协调否则企业的发展就会受到严重的制约。

企业是这样的一个成长过程所以,一定是领导力—机制—管理这样一个先后的順序反之,当管理失效往往是因为机制难以支撑,这时候当老板授权给现在的管理人员去承担责任的时候,既没有授权的机制作为保障也没有利益的机制作为保障,因而管理人员缺乏动力和资源去落实管理。而机制成立的前提也是让员工充满信心使之愿意跟随機制的引导去努力奋斗。这一切的前提来自于领导的引导来自于领导力。这是一个层层递进的关系

四、管理可简化为PDCA(戴明循环)

P是計划,包括目标与时间;D是执行;C是检查要检查执行过程有没有遵循既定计划的目标和方向;A是纠偏,要建立纠偏的机制对检查出来嘚偏差,要找到纠偏的措施从而制定新的计划,形成新的循环PDCA就是著名的戴明循环。

而日本人认为PDCA过于复杂,对管理要化繁为简所以,他们将这个循环简化为三个环节即PDS。PDS的过程视检查和纠偏为一体是回头审视一个计划的执行是否存在偏差,并思考如何调整的過程并根据调整来执行新的计划。

企业的内控就是由无数个PDCA发展出来的在企业的管理当中,要有几个重要的管理循环要有基于提高愙户价值的循环。企业如何改善和实现客户价值这不是一个被动的过程,而是要检查它、改进它以期达成客户价值的最大化。

怎样提高客户价值比如,一个企业设计出来的产品和服务实际上是指企业的开发流程。这是从客户需求出发的企业需要做的是,对它进行萣义实现这一需求的价值。当产品被设计出来之后还要呈现给需求端,由他来进行检验

制造和生产、交付的过程也是一个戴明环。當客户把需求的订单提交过来企业内部就要对生产的组织过程进行审视,检验产品品质、交付周期是否达到了客户要求

在客户价值循環中还有一个戴明环是客户服务。在服务客户的过程中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是否有解决的预案如何发现问题、解决或改善问题。还有如何升华客户关系?你试图以怎样的方式与客户建立关系并打造持续交易的基础?客户怎样认知你都需要在企业内部,采用一系列嘚功能去实现比如,企业希望借助于品牌获得信任希望通过种种沟通的方式,让客户了解你的品牌那么在沟通之后,你需要回过头來检验这个过程看看你所定义的与他所理解的是否一致,这也是一个循环所有这些循环都是基于提升客户价值来建立的。

与客户价值循环并列的还有一个很重要的PDCA循环就是基于股东价值的循环。企业要存续下去必须围绕着股东价值进行管理,必须提升股东价值股東只有感知到企业所提供的价值,他才愿意继续成为你的股东比如企业的市值管理,包括企业的战略目标管理或者说平衡计分卡管理,它为什么要从四个维度来衡量企业的战略是否成功因为,当企业处于这四个维度的平衡点的时候企业的可持续价值是最大化的,它其实是企业的顶层目标是围绕着股东的价值去经营的结果。

那么目标管理如何实现?计划预算过程、目标管理过程、战略绩效管理过程等等无一不是围绕着实现股东价值来进行的一个又一个PDCA循环。它们的过程也并不复杂无非是在目标管理的过程中,如何实现目标、洳何发现并纠正偏差是用考核的方式去调整,还是进行重新制定这都是PDCA的循环。

此外与客户价值循环和股东价值循环同样重要的还囿基于员工价值的PDCA循环,这也是同样重要的内容企业要围绕员工提升价值,提高他的才干与能力去管理其最终的目标是让员工成为一個最重要的资源。企业可以让员工设定自我成长的目标然后通过引导与培养,辅助他完成这个成长其中,衡量某人有没有按照要求去荿长其实是围绕着客户价值判断的。如果员工实现了价值成长他创造财富的能力会有所增加。这时再辅以机制的支持,就形成了一個PDCA循环

这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几个PDCA循环。

那么在管理中要遵循哪些原则?

我们说管理最重要的是管住经营的要害环节即基于业务的提高、基于经营的目标,我们要衡量其中有哪些关键的资源要做出哪些关键的活动,做到关键任务有人盯、关键活动有人管、关键资源有囚看这是建立PDCA循环要遵循的三个基本原则。

这其中所有的任务、资源、活动都可以由一个又一个的PDCA循环来构成。我们说管理是简单的但是有很多企业做得不足的地方恰恰是不能形成闭环。尽管能够认识到一些管理的常识和原理也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去落实,但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很多时候对老板下达的任务,下属没有回馈闭环无法形成,管理自然无效遗憾的是,很多企业都忽略了这一点管悝的无效恰恰是因为忽略了这些基本的常识。

很多企业表示要学华为也要做一个“基本法”。听说了《华为基本法》六君子就到处想辦法请彭剑锋老师们去做咨询,期待通过一部“基本法”的建立实现企业的自我超越。但是管理最基本常识的第一条,就是企业所做嘚每一件事最终都要形成PDCA闭环。很多企业的实践也证明这一过程至关重要。尽管这是一个常识但是仍然有很多企业没有做到。

五、機制可以简化为分权、分利和评价

中国的企业习惯于谈机制比如说治理机制、决策机制、激励机制等等。大家都在强调机制企业内部確实也有很多可以用机制来表达的内容。那么企业的基本机制到底有哪些呢?我读过任正非发表过的每一篇文章试图从中寻找到一些基本的道理。当我看到他的第七十篇文章的时候我的体会是——

第一,任正非对华为所做的早期思考是他认为企业要做大,不分权是鈈行的他个人虽然有技术背景,并且也已经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但等他创办华为的时候,仍然有大量的技术术语是他不能理解的所以怹认为,必须得有其他的决策者如果仅仅由他个人对所有的业务,包括自己不懂的业务作出决策那是对结果的不负责任,所以他要分權权力下放以后,可以由不同的人对自己最擅长的部分去作决策这是企业做大的前提。

第二任正非对分配的态度。在华为有这样┅个段子。我的朋友曾经在华为某分公司做经理有一次,他陪任正非拜访移动公司的一个客户对方问任正非,华为成功最核心的要点昰什么任正非很幽默地做了一个数钱的动作说:“主要是分钱分得好。”任正非有一个基本的假设就是每个人都有追求金钱的欲望。茬这个前提下如果钱分不好,人是没有动力的人都要挣钱,要养家糊口要用财富帮助自己实现社会地位,并拥有权利所以要分钱。

分钱的学问很大要是分错了,把股权给了那些产生短期结果的人就产生了冗余;当你把产生结果周期很长的那类人分配以短期的提荿,比如针对研发人员那么他自然不会对企业的长期结果承担责任。所以分钱、分好钱是一个关键要素,是企业成长的第二个基本机淛

如此,麻烦就来了麻烦在于,老板在掌握着权力和利益的时候因为企业是他的,他带有天然的公正性他知道企业最缺少的是什麼,不会因为偏好而牺牲企业的利益尽管老板会有自己不喜欢的人,但也会尽可能地合理使用这是他的公正性决定的。但是当老板紦权力分给别人,把利益分给别人由他的下属进行进一步分配的时候,他们是依据客观评价还是基于个人好恶呢?这就不容易控制了分权之后,如何防止权力的滥用就成为一个很大的问题。

同时分钱也一定不是无条件的,一定是企业与员工对成果的分享这是分錢的要害。难点在于个人成果如何衡量?他的成果输出是什么短期的成果一定要匹配以短期的激励、长期的成果一定要匹配以长期激勵,成果的大小也决定了分配的额度这些如果衡量错了,让人们觉得不公平问题就会不断产生。

很多企业在发展的初期几个股东在談合伙和股权分配的时候,往往过于重视自身利益但是我要提醒他们,如果利益机制的设计有失公道有些觉得自己拿得少的人就会退絀,这个体系就难以维持下去所以,如何合理地分钱是关键能不能产生合理的结果、机制能否平稳运行也是关键。

第三任正非除了認识到分钱和分权都是企业发展必须要做的事之外,他还思考了第三个问题即在保证分权和分钱机制到位以后,还必须要做好评价机制评价的关键是行权者是否公正地使用了权利,分钱是拿到收益的人是否实现了必要的结果这是评价的核心。

因此企业的基本机制就昰三点:分权机制、分钱机制、评价机制。

分权机制很多人会强调责任,而我始终强调权力因为权力是实现责任的前提条件。权力和責任是两个方面当我们面对老板的时候,多谈责任是令人愉快的实际上,很多时候这个责任人并没有能力去履行责任,因为他没有足够的权力调动不了更多的资源,所以权力是履行责任的关键。

在做分权机制的时候最为关键一点,是要实现权力与责任的平衡仳如,我们研究了华为的“铁三角”华为认识到,很多基于市场的决策必须要让基层的业务员、让那些最贴近客户的人去做。华为把幾千项权力交给了一线员工尽管这样的权力会产生很多问题,但是一旦一线拥有了权力就会掠夺性地拉动后端资源。通常客户都愿意与高级别的技术人员直接交流,因为这样做会减少沟通成本反之则会过多地浪费精力,并会过度消耗之后的资源这种权责的不对等會造成企业成本的增加。那么既然一线员工拥有调动资源的权利,他就要承担相对应的盈利责任你所拉动的每一个资源都是有价值的,也是要计价的并需要他为其付费。如果一线员工过度地使用了资源但他的订单却没有盈利,那么他将承担相应的责任。因此要通过这种权责的平衡来保障资源被合理使用。

分利机制分利包括分盈利、分地位,但我们主要谈分钱分享成果。分享机制的关键是要紦资源往哪儿调动的问题是根据战略的要求而来的。很多企业在进行利益分享的时候普遍过于追求结果公平,但分利机制的重点在于進行战略的前移要注重未来实现的目标。这是企业想把资源牵引到哪里去的问题是设计分利机制的关键。

有一个“北京板爷”的故事比较发人深思。有人发现“板爷”的家庭与“秀才”的家庭一样,都是代代传承下来的这是什么原因呢?难道“板爷”的儿子就紸定也是“板爷”吗?于是就有人深入到“板爷”的家庭,发现原因是家庭的机制一个板爷有四五个儿子,人口多、经济条件差所鉯伙食也很差,肉、菜都很少只能吃窝头。吃饭的时候孩子们就会抢着吃。为了减少争抢“板爷”定了个规矩,他说以后,谁拉貨多谁就能吃肉拉货少的就只能吃窝头。这样的分配机制把孩子们都引入到成为优秀“板爷”的这条路上,所以孩子们都努力去拉车这样的机制是基于战略的,没有公平可言秀才的家庭亦然,他以读书作为激励所以就使得后代都向着读书的方向去努力。官僚家庭吔一样他们的子女,很容易对政治产生热情所以,世代遗传的家风其实多半是分配机制的作用。这也是分钱、分利的要点

如何给丅属分钱?哪个层面的人应该拿到哪部分最关键的是要看工作性质决定的结果所产生的周期。比如研发人员他产生结果的周期很长,高层决策者的每一项决策对企业的影响会长达数年甚至数十年,那么这部分人就必须使用长期激励机制,包括股权包括设定锁定期,直到成果产生才能分享收益等等

有些人的成果是短期而直接的,比如生产工人做完种种产品,马上就可以实现销售那么他就只能拿到短期的提成,这是很重要的把长期激励分配给产生短期结果的人是没有意义的,无法起到激励的作用也无法使他对结果承担责任。反之如果把短期的激励分配给承担长期结果的人,未来就会处于风险状态

而分配的结果,有些会对企业整体产生影响有些则会对局部产生影响。如果是对局部的影响不一定关系到总的利润,那么它可能是一种成本会影响费用,这是在成本上的分享那种能够对整体产生影响的分享才是利润分享。

分享的另一个关键点是有些人对于利润产生影响,是利润中心;有些人对成本产生影响是成本中惢。前者分享利润后者分享成本。销售对收入产生影响可以对收入进行分配。

而对于一些费用中心来说分享则显得比较复杂。比如研发、管理人员包括很多职能部门的管理人员。他们所做的工作需要大笔的费用投入既不影响成本,也很难直接影响到当期利润所鉯从长期来看,应该划归投资范畴比如,当销售以费用与客户建立长期的关系这笔钱今年花出去,会为明年的客户关系打下更深的基礎这就是投资。而对于研发的投入而言在大部分情况下,当期很难产生结果这就是对明年甚至更久远的未来的投资。如果今年不做研发投入明年就可能没有产品卖,也就是明年才能够产生结果不影响当期利润,这种投资的影响是长远的对这类费用或者说投资的結构,要进行合理的匹配追求短周期与长周期的平衡。

在费用中心的分享上很多企业容易走入误区,比如将节省下来的费用用于分享。这其实是一种败笔是上下合谋扼杀企业的未来。正确的做法是把这类费用当作投资来管理,用未来分享的方式与股权去联动。

評价机制主要的判断标准是有没有达到目标比如关键任务有没有达成目标?关键资源有没有实现升值关键流程有没有达到效果?这是偠评价的内容需要强调的是,在评价机制当中要关注的基本点是,越往基层越要有评价过程越往高层越要有评价结果。

很多企业的誤区在于工人拿计件工资、业务人员拿销售提成,以此评价基层人员的工作结果但是仔细分析就会知道,业务员能卖出多少产品、创慥多少销售额这事实上与个人努力是不完全相关的。产品的优劣不由他决定、交付的周期也不由他决定而对于工人来说,他的工作目標要完成多少件产品,取决于销售的量市场越大,他的产出就越多市场萎缩,他的产出就要减少所以,对基层人员进行结果考察并不利于他绩效的提升。

很多时候对结果承担责任的往往是高层,因为只有高层才有资源整合的能力比如,只有到了很高层面他財能够组织产品和销售的对接,以达成所期待的结果而对于基层来讲,最重要的是在过程中实现要求比如销售人员,他的每一个动作嘟是按照业务的要求去做的工人的每一个运作都是按照操作规范执行,那么他的工作就是合格的所以,对于基层而言要尽量评价过程,而对于高层则要尽量去评价结果

同样,越是新业务越要评价结果越是成熟的业务越要评价过程。原因很简单对于新业务来说,甴于所有人都不熟悉而无法规范流程规范的流程是操作人员在过程中反复试错的结果,如果把过程管死了其实并不利于他的探索和应對,也不利于他形成经验成熟业务则不同,我们既有丰富的经验也有规范的流程,应该按照什么样的动作去做会经历哪些阶段,所囿人都了然于心是一个规范的业务。如果一些工作人员违反了这些规范或者没有按照过程的要求进行,或者他的发挥极不稳定那么會逐步把我们的优势消耗掉。因此对于基层人员,一定要管理好过程但是在现实中,很多企业都做反了他们认为,成熟的业务大镓都熟悉、都懂,所以我们不用管而对于新业务,老板不放心所以要经常听取汇报。在不断听取汇报的过程中一些原则性的东西丧夨了,比如缺乏预算然后业务的规范性也丧失了。所以对结果的评价也是我认为的评价的关键点。

六、领导的责任唤起员工的责任感

領导在企业中应当承担怎样的责任

德鲁克认为,领导最关键的责任是唤起员工的责任感要让员工认识到,他要对企业的目标承担责任比如,企业如果认为客户是重要的那么这个员工就应该对客户承担责任。企业认为哪一个环节是重要的员工就要主动为这一环节承擔责任。

有责任的员工和没有责任的员工区别很大我去过很多的企业,家家都要学习华为人人都要成为奋斗者,所以就做出了“996”規定,要求员工早九点上班晚九点下班,一周工作六天很多企业要效仿互联网公司,夜里要灯火辉煌大搞加班文化。但是这些都昰奋斗者精神的表象特征,问题在于超时加班导致了成本的上升,员工也已筋疲力尽而最终的绩效结果并未产生。

再回过头来看华为以奋斗者为本的理念并非一开始就有。在奋斗者这一概念还没有产生的时候任正非就明确说过,那些负责任的和管理有效的员工是公司最大的财富即是说,华为在奋斗者概念提出之前他所强调的是员工负责任。有责任和没有责任是不一样的前者在“8小时以外”也會想着公司的事儿,他对他所承担的责任有长期监管、长期思考的心理预期当变化发生时,也有随之调整的动力与能力但是,如果没囿责任意识事事都需要公司来安排,对公司来说管理成本则大大增加,工作效率无法提升

有人说,我要建立一个奋斗者机制行不荇?我认为这种责任很少能够通过机制来实现,单靠机制是牵引不出奋斗者的机制对奋斗者的成长有利,但是更重要的责任是领导

領导如何唤起员工的责任感?我认为有三点

(1)每一个能够唤起员工的领导都能够描述未来。很多时候员工的热情并不是唯一由利益來引导的,他主要是受到领导所描述的未来的吸引并被唤起了斗志,从而愿意加入到这个团队中来在小米6,大家都很乐意互相交流内蔀的故事从中我们看到,小米6的很多机制也是粗放的比如,他们下达任务的时候也不是事事都有明确的机制,但大家的热情恰恰在於共同的理想在于对未来的期许。做企业一定要有远大的志向和宏大的追求。雷军的魅力就在于他有呼唤这些人责任感的能力。他嘚下属评价说雷军能够让一个财务投资人去操创业者的心,并且收入还不高这正是雷军对未来描述和牵引的力量,吸引了一批人来跟著他一起实现小米6的梦想去改善世界。

团队的兴奋度不是机制刺激出来的而是受到了理想的牵引。所以领导者要擅于描述未来。

最菦我做顾问的一家企业的老板,有骨干员工离职的困惑我帮助他寻找原因,发现这家企业的发展很不错而他的员工要去的那家公司卻不见得有很好的未来。但是那个公司的团队非常活跃,老板也是那种有特别魅力的人能够把大家调动起来。一个很沉闷的人进入箌某家公司以后,居然可以完全被调动起来是受到了氛围的感染。我要说明的是我不赞成所有的公司都要制造像传销组织一样的激励氛围,因为这种氛围或许带有迷惑性时间也许会证明,这个员工跳槽的选择并不明智但是,老板通过描述未来对员工热情的呼唤依然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2)每一个想要呼唤员工责任心的领导,都有成就下属的勇气下属有成就感,并为自己感到骄傲他的工作具有快感,他就会有责任心容易被自己激励,进而形成自驱力我一直认为,那些分配机制的作用是牵引而不是激励。机制做不到激励因為这是领导的职能。真正的激励是领导的职能而领导对下属的激励是无形的。

德鲁克说到目前为止,管理学没有得出如何激励员工的結论那么,如何激励员工就是不打击员工的士气,让他们有成就感有很多时候,领导人尽管有一定的水平但也难免存在一些误区。很多领导愿意给别人以恩惠但同时会让人觉得欠他人情。我们不妨想一想作为一个普通人,你愿意和你的债主每天相处吗还是宁願与向我借债的人在一起?答案一定是后者因为相对来说,这样才能令我们产生优越感所以,很多时候领导总是希望单方面给员工鉯恩惠,甚至不惜用种种手法故意降低员工的价值然后再去给他以超越价值的奖励,似乎这样就能够实现激励但事实上,如果员工感覺不到付出这时候的激励反而会滋生被动的工作。如果在给人恩惠的同时能够让他感觉到自己贡献,他才能够在二者之间寻找到良性嘚互动

(3)一个真正懂得人性的领导者,要善意地示弱一些老板的误区是,他总是希望把自己包装成为完人让人感觉自己更高明、哽英明。但是常识告诉我们人们并不愿意长期同一个处处比自己强的人相处。人性都是不愿意处处被否定的尤其是被别人的行为否定,这是一种不友好的体验领导人能否成事,不在于自身的能力有多强而在于有多少人来帮助你。所以一个真正懂得人性的领导者,偠善意地示弱要主动去调动下属的责任感,而不是处处显示自己把自己包装成为完人。

领导人呼唤员工责任感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幫助员工克服工作中的障碍员工绩效不佳的原因,往往既不在于意愿也不在于态度。多数情况下可能是能力的问题,或者是环境所導致的那么答案就有了,能力不是一下子提高的无论是内在的动力,还是外在的压力都无法在短时间内得到解决。而环境的问题怹自己又无力解决,这个时候领导人的支持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作者苗兆光华夏基石业务副总裁,战略文化、组织与人力资源资深專家

该文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如需转载请通过向华夏基石e洞察(ID:chnstonewx)公众号后台申请并获得授权。CEO经营哲学已获授权

原标题:施炜:OPPO、vivo为什么会赢

  • 攵/施炜,“华夏基石e洞察”智库撰稿人著名管理学家,中国人民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首席研究员

  • 本文根据施炜博士在华夏基石e洞察管理思想高级群3群《OPPO、vivo的成功之道》主题分享整理

OPPO、vivo之所以引人注目首先当然是因为这几年取得了骄人的业绩。2016年OPPO和vivo在中国智能手机市场仩,份额名列第二名和第三名第一名是华为。但OPPO和vivo这两个品牌加起来的份额是第一为什么这两个品牌可以加起来呢?因为它们的历史淵源可以共同向上延伸到步步高步步高是段永平先生创办的很著名的消费类电子产品的品牌,以往做过电话机、DVD机、语言复读机、儿童學习机、电子词典等一些不算很大众的但也不算很小众的电子产品创始人后来因种种原因去美国做投资了,但是在步步高这棵树根上生絀了两棵既独立又关联的大树一棵是OPPO,一棵是vivo

OPPO和vivo引人注目的第二个原因在于它们的竞争对手都是一些世界级的巨头。华为也是世界级嘚企业三星、苹果就更不用说了。在一个寡头竞争的领域它们能够脱颖而出,而且保持了快速的增长这是非常令人惊叹的。

这两个品牌引人注目的第三个原因就是它们的模式似乎跟这几年来大家热炒的互联网模式、社交网络模式关系不大,当然不能说一点关系都没囿但似乎不是用所谓的互联网模式来运作的。小米6手机也很成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品牌的跃升,采用的是比较典型的互联网的模式比如说软件的多次迭代;构建社群,和具有专业能力的粉丝互动;通过网络直销等等。

OPPO和vivo采取了相对传统的一种营销模式这种模式在中国市场上已经出现很久了,一度是消费品营销的主流模式也就是所谓的深度分销。分销这个概念有的时候容易引起歧义,因為国际惯例的分销和中国的批发比较接近广义的分销,其实就是销售也包括零售。有些行业也把分销说成是零售深度分销目前已进囮为深度营销,因为深度分销比较强调渠道、强调终端实际上现在的深度营销又有了进步,是一种立体的营销不光是在渠道和终端环節上发力,而是包括品牌推广、产品定位等的系列、整体做法

最近我在写营销方面的书,把中国几十年来市场上的一些成功模式做了总結发现深度营销模式是我们中国人对世界营销的重要贡献,是基于中国市场的特征的一种有效的市场开发方法中国市场最主要的特征昰什么?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多层次的立体市场。

二、中国立体市场的特征

中国这样一个巨大的市场从一级城市、省会城市、地级市,到县城、乡镇、村庄六个层次的差异是比较大的。首先表现在顾客群的差异上也就是说,同样一种产品比如说手机产品戓彩电产品,六个层次的顾客特征是不同的大城市的顾客知识较丰富,和品牌的信息不对称比较少自主性比较强,受渠道的影响比较尛

总的来说,越往下面层级的市场消费者越容易受渠道的影响,自主决策的能力就越弱这里不是贬低这些消费者,就是这么一个特點这也涉及到知识的传递,涉及到消费者的一些其他特殊的诉求比如说,越是低层级的市场消费者对于渠道的服务就越依赖。如果掱机坏了只能去找渠道,不像大城市可能有独立的服务商。

从通路(主要是指零售)角度来看越是到次级市场,通路的分散度就越高在北京、上海很少能看到的传统业态(店态),比如说独立的手机卖场或者小型的连锁手机卖场,在一些不是特别发达的地级市和縣城虽然经过多年的整合,至今它们依然是渠道的主力或者说是渠道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三四级市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传播效率相对洏言比一二级市场要高要去运作一个品牌,如果在北京、上海投入广告通常需要一个天文数字,因为城市太大了媒体高度分散。北京的公共交通线路那么多做一两路的公共车身的广告,不太可能引起广泛的注意而县城(包括一些比较小的地级市)不太一样,它的街道不是很多人流集中的空间或者广场比较少,在传播上抓住了一些制高点抓住了一些关键资源,就能很快营造出一种密集的、立体嘚、顾客反复接触的信息环境

在促销方面,三四级等次级市场也更方便一些比如在卖场门口搞一个拱门,搞一些活动敲锣打鼓,放放音乐……这在县城比较好弄当然在乡镇就更容易做到了。但这在北上广深是不可行的城管也是不允许的。

中国次级市场(次级是个廣义的概念包括三四五级)的特殊性,我们刚才从顾客、渠道、传播环境三个方面做了简要的介绍这样的背景下,针对三四五级市场前面提到的深度营销模式就应运而生了,而且历久不衰

三、OPPO、vivo的“三高”模式

OPPOvivo这两个品牌跟三四五级市场的特征有什么关联?它们昰如何去开发这样一个立体市场的我觉得,OPPOvivo的做法和营销策略组合基本上符合营销教科书的规范,符合营销的普遍规律同时也贴匼中国的市场国情。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两个品牌的营销特点就是基于精准目标市场定位的整合营销,基于中国多层次市场的深度营銷

我们先来看一看目标市场的定位。从品牌的调性来看OPPO和vivo比较年轻,比较东方比较清新。品牌的调性反映了其所面对的顾客这两個品牌的目标顾客很显然是年轻人。向下可以延伸到学生比如高中生、大学生,往上可以延伸到小白领(城市里二十五六、二十七八岁嘚小白领)在年轻的小白领中,这两个品牌的定位又偏女性不能说完全针对女性,但更受女孩子喜欢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调性更加柔美,这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这种定位跟小米6就不太一样。因为小米6偏专业强调和懂行的顾客进行比较深度的交流,包括在技术上、在软件上的交流而三四五级市场的女性顾客(包括男性顾客)对技术是不太懂的,是非专业的同时,OPPO、vivo的定位虽然是年轻人但给囚感觉比小米6更高一些,就是说价格不是那么低小米6的价格一开始较低,目标市场定成了一些收入偏低的年轻人当然最近小米6也在做絀一些努力,改变这种状况

大家都知道,大部分国产手机品牌不能说有什么特别的核心技术但是在应用技术层面,在应用功能层面莋一些基于顾客导向的创新,实际上是非常有效的近一段时间以来,OPPO、vivo都在主打照相这样一个价值维度单反、双摄像头、1600万像素、柔咣自拍、“照出你的美”等等。用这样的一些价值诉求和价值主张很简单,吸引了大量的年轻的、比较爱美的、有点自恋的、热爱生活嘚消费者

面对这样的顾客群,在推广和宣传上这两个品牌也同样是一个系统的整合性的考虑,比如说去抢占一些目标人群高度关注的紸意力资源(明星资源)在抢明星资源的时候,也没那么多纠结现在的年轻人,尤其是女孩喜欢谁就找谁,谁红找谁谁是国民老公找谁,所以曾经找过宋仲基现在找彭于晏,都是有国际范儿的、年轻的、比较洋气的有时不止找一个,而是找一组比如说杨幂、李易峰、TFBOYS,包括国外的内马尔等等。这个实际上也是一种强势推广的策略这里边有一些粉丝营销和互联网营销的意味在里面。

有一些品牌在选择代言人方面我个人觉得很有意思:为什么这么选?比如说选梁朝伟梁朝伟已经是个岁数比较大的大叔了,近期也没有特别嘚作品尤其是电视剧的作品,偶尔在大荧幕上出现一下选梁朝伟是跟哪个人群连接呢?跟小年轻连接不起来跟中年顾客也不是特别恏连接——大妈也喜欢小鲜肉。所以像这样的一种策略我觉得叫人摸不着头脑。

从OPPO、vivo选明星的做法上就能看出它们的思维方法,就是准确而简单其他有些品牌,包括选国际巨星的实际上对国内的特定人群影响非常小。当然这里边也涉及到资源的投放OPPO和vivo的模式就是高毛利、高品牌投入、高顾客认知价值,这样一个三者之间的循环

除了请明星之外,这两个品牌在传播的媒体上包括一些重大的事件、重大的庆典、重要的电视栏目,它们基本上都在现场从不缺席。选择一些顾客认同度比较高、一定能够引起广泛反响的媒体和事件来進行广告的投放很多人把营销复杂化,要大数据云云其实像这样的媒体选择,基本上不需要什么大数据分析凭经验,凭对媒体的理解和观察就能够得出正确的结论

刚才我们说了,OPPO、vivo是一个三高的模式(高毛利、高广告投放、高顾客认知价值)没有采取低价路线。囿的品牌特别强调性价比说我的东西很好,卖的价格那么便宜按道理应该是势无可挡地抢占市场份额,但是事实似乎不是这样OPPO、vivo主仂产品的销售价格已经在元之间了,不能算很便宜可能比华为要略低一点,但非常接近。

手机这种产品比较有意思是消费者随时随哋用的,而且是在公开场合、在社交的网络里用的这种产品除了实用性的功能之外,有很强烈的心理价值凡是有心理价值的产品,总體上来说就不能太便宜对顾客来说,太便宜就是没有面子太便宜就显得自己的收入不是很高。这样一弄之后好像只有比较特立独行、比较边缘的人,才用比较便宜的手机或者收入比较低的人,才用比较便宜的手机这样的观念在社会上一形成,实际上不太有利于特別强调性价比的品牌OPPO、vivo产品的价值定位,强调了高品位的体验和社交功能是很精准的。

我们还可以举一个类似的例子就是优衣库。優衣库到中国来是“二进宫”大概在2000年之前,优衣库第一次来中国把自己定位成一个比较廉价的品牌。因为比较廉价就不能租赁特別好的地方比如A类核心商圈的卖场,只能在地下室或者二三楼装修也不好。东西卖得很便宜但中国消费者不认可,不符合他们对外资品牌的期望认为这个品牌可能是山寨的,和国内很便宜的服装没什么区别2000年之后,优衣库重新进入中国市场在此之前,优衣库在日夲也进行了营销或经营变革不把自己定位成绝对便宜,而是定位成好产品好品质不太贵,比较实惠一到中国上海,在淮海路租赁几芉平米的特大卖场装修不能说是豪华,但是非常漂亮灯光明亮,立体的衣架给人感觉这是一个大品牌,是个比较高档的品牌价格叒挺便宜。实际上优衣库在中国市场的定位比日本市场稍微往上拉了一点点定位于中国年轻的中产阶级。同样的产品价格比日本卖得偠贵一点。

刚才我们讲了OPPO、vivo这两个品牌的目标市场、产品的价值定位、价格、推广方面的一些特点下面就要讲到它们成功的非常重要的┅个支柱:渠道和终端。

大家都知道三四五级市场渠道比较分散,分散也就意味着谈判力比较弱我们大家回顾一下这几年中国手机市場的发展,线上出现了寡头如京东、天猫;线下也出现了寡头如苏宁、国美当然还有一些地方的寡头。这些寡头在跟上游制造商博弈的時候是占主导地位的,可以切割制造商的附加值制造商在和这些寡头打交道的时候,实际上是左右为难的不和这些寡头打交道,就沒有一个高效率的通路;但如果打交道呢价格透明,不断地搞促销活动就把附加值打没了。所以现在像彩电行业,很多厂家就非常痛苦

线上通路与此相似。不进入线上通路好像要失去年轻人,因为年轻人喜欢到网上买东西但是电子商务平台上,如果不低价货昰走不动的;如果不去搞一些引流的活动,也不会有太多人关注而一旦搞引流活动,一旦搞低价那么线下的渠道体系就受到很大的影響。

OPPO和vivo由于定位主要是三四五级市场零售寡头对它们的影响相对小一些。在县城里卖手机卖得很多的小寡头影响只是区域性的。同时区域的小寡头以及其他手机零售店在面临全国大寡头的时候是弱势的,急需在纵向的价值链上取得支持希望跟厂家、跟上游的制造品牌携起手来。在这样的背景下OPPO、vivo用了一种来源于家电并发扬光大的模式,叫做掌握流通价值链

掌握流通价值链,我们从下游倒过来看首先是要掌握零售环节,掌握终端环节从OPPO、vivo的实践看,掌控终端大概有这么几个动作或做法:

第一个动作是精细化的终端布局比如┅个县城大概有多少个卖手机的,一开始开几家店选择哪些经销商、零售商合作,这个是要进行策略思考的不是说渠道开得越宽就越恏。因为开宽了每一个零售终端的销售意愿就下降了。在零售终端层面需进行策略型的布局,保持好零售终端之间的协同关系避免橫向的冲突,比如说乱价啊比如说诋毁啊,等等这样就在零售层面上,有一个最佳的结构而结构会产生能量。品牌比较小的时候渠道宽度可以窄一点。随着品牌地位的提升宽度可以慢慢拉大。

第二个动作就是终端的建设包括硬件的建设和软件的建设。硬件的建設比如店头、店招、柜台、门前的拱门、气球等等,抢占零售终端的宣传资源软件的建设就是促销员队伍建设,派大量的、强劲的、囿力量的促销员进入终端当然也可以去培训合作经销商的促销员。总而言之有一群像卫士一样守住了渠道的最后一个闸口。以前我写攵章曾经把零售终端比喻成最后一个闸口,通过它水流向了消费者。把这个闸口守住了也就意味着别的品牌的水流被堵住了。这实際上就是构建零售壁垒的战术

有了硬件和软件之后,第三个动作是激活终端即终端活性化。始终把终端的温度保持在一个高度天天囿活动,3天一小搞7天一大搞,强劲的推广和促销这样,消费者一进入卖场就进入了一个信息高度密集、温度非常高的“场”。进入這个“场”之后肯定就要消费

在决胜终端的软件方面,这两个品牌在国内基本上已经做到极致了包括怎么接待,怎么说话怎么和顾愙沟通,怎么介绍产品等等。这种背景下其他的品牌在同一个卖场里,如果没有采取和这两个品牌一样的做法份额就被OPPO、vivo一点点抢赱了。这种战术叫做渐进式地增加零售张力

提高渠道的动力,就是让经销商(当然首先是零售型的经销商)有非常强烈的意愿去力推OPPO和vivo嘚产品这跟我们前面讲的逻辑是对应的:三四五级市场的消费者,比较容易受到推广和渠道推荐的影响自主决策的成分要稍微少一些。提高渠道动力的关键是保持价值链利益的均衡即厂家挣多少,代理商挣多少零售商挣多少,要有一个合理的切分和界定

保持零售商的销售意愿,我们特别强调一下一定要维持住市场的秩序这个市场的秩序就是价格体系。因为价格体系一乱整体渠道利益的结构就被破坏了。首先上游的供货口不能多,即流到各个零售终端去的水流要从一个渠道里流出来比如说从一个区域的代理商流出来。不能讓零售商到哪儿都能拿到货到批发市场能拿到货,到运营商能拿到货到线上也能淘到货,这个就乱掉了最恐怖的事就是多个出货口;对零售商来说,有多个货物来源但是每个出货口的价格水位不同,就像大坝一样大坝上有好几个孔,不同的高度一定是水流汹涌。

这就涉及到电商的问题了不是说电商不能搞,但是电商不能变成低价格的标杆一旦变成低价格的标杆之后,线下渠道体系就不能生存所以,线上可以卖新产品甚至价格可以卖得高一点。如果反过来思考问题的话把线上作为一个价格的标杆,而且是一个比较高的標杆那么线下的价格体系就维护住了。

保持零售销售意愿的第二个关键就是前面已提到的渠道宽度问题一个县城或者一个乡镇,每个掱机店都卖渠道的利益体系是不能维护的。因为毕竟市场的容量有限大家都不好卖的时候,任务又重这个时候,就会有人偷偷地放沝降价这个也会带来灭顶之灾。

3、市场化交易一体化管理

掌握渠道价值链的关键之一在于上游对零售终端的辅导、支持。主要是来自於区域的代理商以及厂家的营销组织根据中国市场的国情,不能盲目地说要扁平化要去中介,这都是教条主义的说法中国市场那么夶,县、乡镇那么多零售终端数量庞大,怎么去中介化实际上还是要保持和一些区域代理商的稳定合作。这个传统从步步高的时代就傳下来了比如说自己的员工去成为代理商,比如和代理商双向参股;和代理商结成利益共同体深化双方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这样的┅种合作模式我曾经把它概括成一句话,叫市场化交易一体化管理。即厂家和代理商之间是市场化的交易只有市场化交易才能确定各自的责任边界,才能形成理性的交易行为比如你要无限制地压货,我是代理商我有自己的利益,就会顶住这样就不像厂家自己办嘚区域销售公司那样,库存会成为不可承受之重

所谓一体化管理,是指厂家和代理商在文化上、在流程上、在信息上、在运作模式上是┅体化的通过市场化交易、一体化管理,使得代理商既是厂家的又不是厂家的。这就有点互联网模式了在一体化管理的基础上,代悝商执行厂家的用意、策略、主张去服务终端,去管理终端这样,厂家避免了区域营销团队过于庞大、代理商避免了能力滑坡

4、精細化的渠道激励政策

终端管理里的很重要的一点是精细化的渠道激励政策。主要做法是:分品种短周期——不同的品种比如X9、R9这样不同的產品系列短周期比如一个月甚至更短的时间,给零售商下达任务完成任务的话,每台既有销售的利润空间再加上额外的激励。这样針对经销商很柔性地、很细致地来制定奖励政策对于逐步扩大零售份额,非常有效

精细化的奖励政策,基于对数据的掌握比如对经銷商经销存的数据的动态掌握,对流速(产品销售速度)的了解实时的数据采集系统对于深度营销至关重要。

上面就是我们讲的掌控流通价值链的一些做法是基于渠道和终端的。我前面讲了现在深度分销已演变成了深度营销,也就是说对市场的掌控、市场的开发已鈈仅仅限于零售终端了。这里我提出一个营销理念就是营销决战在店外。

这两个品牌经常以零售终端为根据地、为阵地,走出去到尛区,到电影院到广场,到各个消费者出现的多场景里去进行主动营销,举办一些主题性的促销活动到店外去引流。这里边也有点互联网的思维我们不能认为引流只发生在虚拟空间,发生在线上其实线下也是要引流的,也要把顾客挖掘出来把潜在的顾客挖掘出來,这样对其他品牌来说就是釜底抽薪了。

6、团队是胜利的根本保证

OPPO、vivo每个区域市场无论是厂家自己的业务团队(包括导购团队),還是经销商的团队(包括零售商的团队)规模相对较大,都有非常强的敬业精神和激情深度营销模式实际上是人员密集的。前几年的時候很多厂家总觉得人比较难管,要减少人要削减销售费用,实际上这个思路是不适合中国国情的

人员要密集开发,费用怎么办密集开发本身会带来流量,产品的价格也比较高还能带来一定的盈利的空间。这也是一种压强攻击的策略:在区域市场上投入的人比較多,但是相应地份额、利润比较大还可以提升品牌的附加值。

深度营销这种模式最终的战斗力和保证在于团队的管理、团队的建设,这也是这个模式不容易被别人模仿和学习的地方因为构建这样一个团队非常难,利益上要广泛的共享文化上就有高度的一致性。这兩个品牌即员工持股的范围是比较广的业务员的收入是比较高的。光收入还不行还要有相应的配套措施,比如员工的训练啊对员工嘚关怀啊,等等

从OPPO、vivo营销团队建设的实践上,选用优秀的大学生将他们培养成有文化、高素质、骁勇善战的营销尖兵至关重要。

五、罙度营销模式要注意“份额的魔咒”

深度营销的模式有没有什么限制有没有什么内在的问题和矛盾?肯定是存在的这个内在的矛盾是什么呢?就是当市场份额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会出现份额的边界。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刊登在《销售与市场》杂志上,叫做《份额的魔咒》

这个“份额的魔咒”是什么意思呢?通过主动营销、决胜终端、密集开发这种方式市场份额可以比较快地提升,但提升到了一定嘚边界之后如果再提升,渠道体系就有可能崩坍因为再要提升的话,就需要扩大渠道的宽度原来一个县城4个网点卖,现在变成8个网點宽度一宽,零售终端的销售意愿就会下降行为就会扭曲。

此外如果厂家非常强地要求份额和销量的话,就有可能导致批发渠道行為的失控代理商销量达不到厂家的考核要求,就会去用各种方式甩货比如甩给批发市场,或者甩给大零售商有些大零售商明明卖不叻这么多货,但如果低价给它也会吸纳进来再去批发。大零售商为什么要搞批发因为一举两得,一方面增加自己的流量、销售额、流沝也有一些利润,有一定的边际贡献同时又把小零售商打死了,何乐而不为呢这个时候,这些大的零售商包括线上的寡头们对厂镓送过来的这种“炮弹”,是欣然接受的所以当年很多品牌,最后都毁在自己手里

一定程度上来说,都是考核惹的祸强硬的压力,玳理商、区域营销团队行动就扭曲这样的教训,希望各个厂家记取包括OPPO和vivo用这种模式做到现在,其实也要防范这样的苗头我不是说現在已经有了,但是务必要防范

总的来说,深度营销模式是一种挑战者模式,适用于处于市场追随和挑战地位的品牌用这种方式迅速崛起,在产品上可以模仿在节奏上可以跟着领导者走,不用去引领市场

但要成为领导者,用这种模式恐怕还不能实现必须要找到適应大城市的模式,需要进入一个新的营销境界比如说真正的产品竞争力,真正的供应链管理能力更加强大的品牌影响力,以及对大渠道的控制力那个时候,所需要的资源和营销的技术跟现在的三四级市场又不一样了。

六、华为能不能向OPPO、vivo学学什么?

大家可能比較感兴趣的是华为能不能向OPPO、vivo学习我觉得短期内华为在三四级市场上学OPPO、vivo还是比较困难的,为什么呢我们不要小看和县城、乡镇的经銷商打交道的能力,因为这个能力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培养起来的要经过长期的积累,也要有文化的传承欲使团队的文化、团队的风貌、团队的行为特点更适合三四级市场,更贴合经销商、消费者的心理动机和期望需要一个过程。

华为在做法上未必需要完全模仿OPPO和vivo因為华为现在已经成了市场领导者,必须创新模式这两个品牌是按挑战者的方式来做的,实际上是聚焦策略而华为的目标市场要宽阔得哆,营销模式也应更加立体和复杂

华为是个学习型的组织,经常借鉴比他市场地位差一些的企业那么,华为要向OPPO、vivo学什么我觉得要學习简洁、准确的营销思维方式。OPPO、vivo虽然是“三高”模式总体来说成本还是比较低的。在营销的范式或者流派里有一种叫激进式营销,就是说不采取铺张的、特别流程化的方式来做营销什么意思呢?有一些大的国际品牌比如宝洁、可口可乐等它们的传统的运作模式昰高度流程化、组织化的。而有一些中小企业包括在日用品领域这几年异军突起的品牌,没有那么长的流程没有那么复杂的组织,而昰几个人或几个小组经常和目标顾客融合在一起,精准理解需求提炼出产品的卖点,迅速地打造所谓的极致产品这样比数十人、数百人按照流程一项项走,最后的结果可能还要更准确也就是说,做营销不能一味地做加法可能也要做做减法。

此外OPPO、vivo的实践,对于華为手机如何融入三四五级市场如何在终端和顾客沟通是有借鉴和启发意义的。

我相信OPPO和vivo的做法给那些坚守营销的本质、坚守营销基夲规律的企业会带来更多的信心。我们不要被一些浮躁的概念化的东西所吸引经常有人问我,有什么新的模式吗我的回答就是,卖东覀才是真正的硬功夫任何模式都是手段,和顾客形成水乳交融的关系才是目的所以不能偏离目的来谈手段。

(文字整理/编辑 吴林君)

——————————————

华夏基石e洞察(微信号ID:chnstonewx):由我国人力资源管理泰斗、咨询业开拓者、《华为基本法》起草人之一的彭劍锋教授领衔资深媒体人及企业文化咨询专家宋劲松先生联合创办,我们努力提供最具原创性、思想性和实践意义的管理文章是中国頂尖管理智库平台和原创中国管理思想策源地。权威、理性、睿见高级管理者必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米6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