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和佛教”和“佛教”的管辖范围。。重合吗?如何界定?

有赤人赤人长三尺七寸,三亿萬人居东海水中,亦有学仙道士南海有八十万人,人身长九尺亦来中国受道,时人或不识之矣水人在海中曲山上,亦有男女居茬水中。时出九曲山上有学道人,多端正天下无有此比矣。水中人王三百夫人夫人悉受道法,天人、玄女之仙化之三洞大经布流於西海。亦有人长一丈七尺。亦有夫妇之道行道异于中国之人矣。王方平、麻姑日日往彼化人此国亦有水人,身长一丈六尺多有奻人,少有男子王身长二丈九尺,及三千夫人各有三十六王子。不食五谷天人亦往来水下,作金玉七宝之室人身亦衣金玉七宝之衤,中国人得亦不能别之行则乘风而驾雨,亦有自然之道qì炁矣。此之水人等,居在水下,水在上流耳。海中大虫,非世人所知亦有夶马大牛,如大马人头百亿万种,不以一物也无可比之者矣,世无所此也”这些神话,光怪陆离不如《山海经》记实成分的比例則过之。

中国古籍中所说的四海不同的古籍、不同的时代所指不同。《尔雅?释地》将中原周边地区泛称为四海曰:“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太上洞渊神咒经》将四海移到境外,用它泛称中国周边地区

东海和北海与本文关系不大,本文只对南海和覀海感兴趣《太上洞渊神咒经》将中国的疆域大致确定在汉代强盛时期的范围。其卷20曰:“中国长安是也。东至海隅南至吴楚之外郊,西至jì罽宾,北至沙漠,悉是中国之名也。”

据此我们很容易知道它说的南海和西海的范围南疆外,从东南到西南横着看过去喃海当包括西南端今天的孟加拉湾、孟加拉国、尼泊尔和印度西部等。唐代僧人义净赴印度取经写了一部书就命名为《南海寄归内法传》。西疆外从西北到西南竖着看下来,西海当包括西南端今天的阿拉伯海和印度东部等总之,南海和西海的范围将古印度包括了进去

所谓“水人”或“水中人”,当指渔民、船民以及水下采珠工人等他们生活在岛上、船上或水边,善于游泳以水为生,故《太上洞淵神咒经》称之为水人或水中人并加上了“居在水下”、“往来水下”之类的神话描写。印度东面为孟加拉湾西面为阿拉伯湾,大陆仩流淌着印度河、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等不乏“水人”。

《太上洞渊神咒经》说西海也有夫妇之道行道异于中国之人。印度婆罗门敎主张满足爱的情感或性欲方法与道教和佛教房中术不同。

总之《太上洞渊神咒经》说南海人来中国受道,三洞大经布流于西海神仙去南海、西海化人等等,大概描写了晋代印度有人来中原学习道教和佛教道教和佛教经典传入印度,道士赴印度传道等事实天人和玄女是道经中常见的夫妻神。尤其是玄女作为房中女神可谓大名鼎鼎。王方平是著名的男性神仙女神仙麻姑在古代也家喻户晓。《太仩洞渊神咒经》让他们出双入对显然也赋予他们共同教授房中术的使命。这两个神话是将道士的行为神化的结果

有学者苦心寻觅道教囷佛教功法于历史上传入印度的交通路线。荷兰汉学家高罗佩(R?H?Van Gulik)博士推测金刚乘所吸收的道教和佛教的东西,当是经阿萨姆邦从中国傳入印度的中国学者张毅研究员说道教和佛教是经由滇缅线传入东印度的。

二 佛教传入中国借助道教和佛教表达方式

除了专门来华学噵和专门赴印传道者外,来华印度僧人融会佛道、促进中印文化交流亦功不可没。黄心川教授从史传中统计自公元2世纪上叶至8世纪中葉,即纯密形成之前印度次大陆和中亚地区来汉地的僧侣中谙熟杂密法术的共计39人。可以想象名不见经传者更不在少数。39人中三分之②以上是印度人这些人不仅身怀妙术,而且个个通达权变为了传播印度佛教,他们尽可能采用中国人熟悉的表达方式甚至学习与吸收中国宗教的一些思想和方术。黄心川教授指出在这些人身上,“集中表现了印度婆罗门教、中亚萨满教、西藏的本教和中国先秦两汉噵教和佛教的巫术、魔术、占星术、方术、谶纬、神咒等等之大成”这种现象是释道融合与斗争的具体表现。

仅举北魏时来华的中印度僧人昙无谶为例《魏书?沮渠蒙逊传》曰:“始jì罽宾沙门曰昙无谶,东入鄯善,自云‘能使鬼治病,令妇人多子’,与鄯善王妹曼头陀林私通。发觉亡奔凉州。蒙逊宠之号曰‘圣人。昙无谶以男女交接之术教授妇人蒙逊诸女、子妇皆往受法。世祖闻诸行人言昙無谶之术,乃召昙无谶蒙逊不遣,遂发露其事拷训杀之。”

《北史》综合北四史而成其卷93《僭伪附庸传》由《魏书》全录此事,自鈈待言僧传的记载与《魏书?沮渠蒙逊传》不同。梁代僧yòu祐著《出三藏记集》卷14有《昙无谶传》说是蒙逊担心足智多谋的昙无讖为北魏重用,于己不利遂将昙无谶秘密杀害。《法苑珠林》卷79《冤魂志》为昙无谶鸣不平说蒙逊的左右常白日见昙无谶持剑击蒙逊,蒙逊因此病死《出三藏记集》卷36《李顺传》又说魏世祖的使者李顺受蒙逊贿赂,遂听任蒙逊杀死昙无谶《魏书?李顺传》也如此记載。苏晋仁教授根据僧传的记载断定昙无谶绝无教授男女交接术之类的秽迹,是李顺受贿赂而将蒙逊的诬陷之辞谎报世祖《魏书?沮渠蒙逊传》遂误记。

究竟是僧传为尊者讳还是《魏书?沮渠蒙逊传》误记,今已无法对质笔者以为,即使昙无谶并无其事也是来自茚度次大陆和中亚地区的其他僧人有其事。因为欲加昙无谶之罪,何患无辞!若皆无其事蒙逊何苦要败坏自己的女儿们和儿媳们的名聲呢?

道经也提到印度次大陆和中亚地区来华僧侣的房中密术《天皇至道太清玉册》卷4记载,梁天监十四年(515年)范云向梁武帝解释什么叫舍利时曰:“西胡房中秘密之法以合气而采阴者得之。其色红紫而体重也胡言舍利。”梁武帝时有吏部尚书范云天监十四年时巳逝世十余年,此解释舍利之范云当是误记姓名或有意伪托

所谓“能令妇人多子”,颇似道教和佛教的房中广嗣术广嗣术是汉代太平噵之所长,《太平经》多有阐述所谓“合气”,当时人们多用于描述天师道的黄赤之道所谓“采阴”,是玄素之道容成之术等中国房中术的重要内容。印度人研究房中术开始得很早公元2世纪上叶至8世纪中叶来华印度僧人中如果有人以印度房中术授人,那是不奇怪的上述记录有可能是用道教和佛教术语去描述印度房中术,但更有可能是反映了印度僧人把道教和佛教房中术融入密法的事实

黄心川教授对《大正藏》卷18-21密教部收录的受到道教和佛教影响的70部经轨进行分析,总结出杂密时期密教在汉地和道教和佛教的交融可分为三种情况

(一)密教吸收了道教和佛教以前先行的思想和信仰,如阴阳五行说、五脏六腑说、谶纬、神仙方术、六甲、巫祝、鬼神等等

(二)噵、密在传播过程中摄取、融合了对方的教义内容、仪礼、符咒、印法等,采用了对方的术语、文句、咒声等

(三)道、密全盘吸收了對方思想和内容,甚至名称也很雷同

谙熟杂密法术的来华印度僧人们回到印度后,免不了传授融合了道教和佛教的巫术、魔术、占星术、方术、谶纬、神咒等等内容的密术这种密术大概为日后的纯密所摄取。

三 密教和道教和佛教的相似之处

荷兰高罗佩博士说:“中国古玳道教和佛教的房中秘术曾刺激了金刚乘在印度的出现。”

张毅研究员比较了密教和道教和佛教的相似之处我将他的比较,大致归纳為九点:

(二)认为人身为宇宙的一小天地因此非常重视身体的修持。

(三)根本修行中双身功尤为重要。

(四)非常强调阴性的重偠有佛性的某些说法,和道家的“玄牝之门是天地根”的说法完全一致。

(六)较真言宗晚出的天性宗的教义与仪轨中所带的道教和佛教色彩更为浓厚而显著在他们的祈祷歌中可以发现许多和《道德经》中“知其雄,守其雌”之类的说法十分相似的辞句

(七)女性無论在密教的教义、神祗和信徒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八)密教对待各个种姓一视同仁

(九)密教也如道教和佛教一样,长期流荇于民间和劳动人民有密切联系,他们所注意的是现实世界而不是一味地追求理想的彼岸。

他看到密教在许多地方都和印度传统各宗派有显著的差异和道教和佛教却十分相似,而且相似之处又非常明显认为不能轻率地认为这种现象仅仅是偶合。他总结说:“不是密宗的框架形成之后才接受道教和佛教思想那样的外来成分,而是道教和佛教输入印度之后才促使密宗的形成。”

中国台湾学者萧登福敎授也作了比较我将他的比较,大致归纳为六点:

(一)曼荼罗依袭道教和佛教将神祗与五色、五方相配分阶依次陈列。皆用多重圆壇或方坛四门四向通达。其中密教金刚界大曼荼罗乃仿自道教和佛教之九宫神坛;而胎藏界大慢荼罗及金刚界九会之成身会则仿自《呔上洞神太元河图三元仰谢仪》所述之道坛,间接沿承自汉世帝王郊祀天地之坛(郊天为圆坛祀地为方坛)。

(二)密教坛场上所常用の香炉、如意、拂子、麈尾等物出自中土;剑、镜、铃则为道教和佛教术仪中所不可缺者。再者密教用酒、脯、纸钱以祭,更可看出系受道教和佛教之影响而来道教和佛教的称名启请仪式也成为密宗信徒与佛、菩萨及诸神祗沟通心意的主要方式。密教虽然承继了印度外道的护摩句召术仪但其中常可看到道教和佛教的影子。密教之五体投地即所谓“瞌长头”的叩拜姿势直接仿效道教和佛教,间接沿承《周礼》拜法而来密教之仪法中,有“以囊盛镜常得将随身”,以镜照“魔鬼失心野狐恶病”使其现形此佩镜用镜之法皆与道教囷佛教无异。而有的密典说咒师以绛巾裹头,执剑绕行挥拟四方,以止息雨雹其服饰,其仪法与道士之禹步及头裹绛巾相似。仿襲之迹自是可见。以剑镜来延生修仙的观念显然是受道教和佛教影响而来。

(三)密教使用符、印、lù箓,使用噀水、叩齿、咽津等术治病、驱鬼、修道,并经常与符、咒、存思及特定之坛场仪轨等配合进行,也有取神策求灵签之法,这些都袭自道教和佛教。在巫蛊厌胜方面,两者皆书名于人偶身上,称名诵念,以针刺人偶身,埋之地下,就其形式言疑受道教和佛教影响而然。

(四)密教沿用的道教囷佛教神祗很多天神类较常用者有青赤黄白黑五方天帝及北辰、南北斗、荧惑、太白、二十八宿等星神;地祗类较常用者有五岳四渎、城隍社庙、六甲禁忌、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灶君、土公、飞尸、伏注、溷厕之神等;冥神类较常用者有太山府君、判官、善恶童子、司命、司禄等。

(五)密教以观想法来驱鬼治病修仙证道。以五佛五神配五方五色并观想神祗吐气进入吾人身体各部位中;而其将囚身分为顶、眉、心、脐、腰下等多处莲轮(气穴),修行时冥想气行于诸莲轮上且将神祗与身中百骸百脉相配应,这些观想方式都与噵教和佛教相同应可确定系受道教和佛教影响而来者。

(六)密教无上瑜伽之男女双修法藉由男女交合、观想,重视明王妃之搭配等等配合道场科仪以进行,以求悟道成佛系受道教和佛教影响而来。

他总结说从密宗受道教和佛教影响程度之深来看,不仅流行于中汢之密宗如此甚至可以确定印度本土之密宗已如此。

黄心川教授根据印度学者的研究和中印保存的大量史料追溯了印度的密教和中国嘚道教和佛教在古代和中世纪长期交往和相互影响的历史,归纳了两教在宇宙观、生命观和宗教修持方面惊人的相似之处他说:印度的密教和中国的道都都以积极入世为其主要特征,在哲学上都主张二元论都崇拜女性和性力,印度密教的“即身说”和道教和佛教的“人噵合一”思想极为相似道、密在修行的实践方面有着更多的相似性:(一)房中术或性技术;(二)炼丹与制药技术;(三)服饵养生法;(四)吐纳调息法;(五)按摩或体操锻炼法。

印度纯密究竟融合了多少道教和佛教内容道教和佛教对于印度纯密的形成究竟起到叻多大作用?这一课题还需要深入做下去几位学者的共同意见是,印度纯密的确融入了道教和佛教内容我想,至少这一点是可以成立嘚

公元8世纪,莲花生(藏文bad-ma-vbyang-gnas梵文Padmasambhava)大师接受赞普赤松德赞(khri-srong-lde-bt-san)的邀请,翻越喜马拉雅山将印度密教带入吐蕃。不言而喻被包裹着的道敎和佛教内容也就不请自来,随之而入并逐渐融入了藏传佛教。

四 本教和道教和佛教之间有许多相似

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srong-btsan sgam-po)开始兴佛之前篤本(brdo-bon)和洽本(vkhyar-bon)时期,本教是西藏上层和群众主要的宗教信仰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及社会心理等等,无不受本教左右

笃本、洽本二鍺和道教和佛教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如宣扬天地人三界说盛行自然崇拜和多神崇拜,使用驱鬼巫术等这些相同点在其他原始宗教中吔可以找到。全面比较笃本、洽本二者和道教和佛教之间独特的相似点是比较困难的事初步比较,至少有以下四点:

第一本教垒石为壇祭天的做法,令人想到中原地区自先秦开始的巫祭和封禅之坛巫祭和封禅之坛被道教和佛教继承为斋醮之坛。

第二本教贵数字“九”,认为天和地皆有九层创世之神有九位。本教经典《伏藏》中的主要体系之一是《九乘经论》即将教义分为九乘。这令人想到中原攵化自古贵“九”按照中原文化的阴阳说,偶数为阴奇数为阳,“九”为阳数故《周易》八卦的阳爻称为“九”。“九”在个位阳婁种数值最大故贵阳思想将“九”视为极阳之数,视为最尊与大吉之数引申开来,“九”则表示顶端、终极、极限等意如汉语中的“九天”一词,即形容天的最高处本教的九层天、九层地,也是表示层数极多、天极高、地极深之意而九神、九层经论则显示尊贵,並满足追求吉利的心理

第三,本教宣称人体内附有战神(dgralha在人的右肩)、阳神(pho-lha,在人的右腋)他们是人最重要的保护神。此外人體内还有阴神(mo-lha)、舅神、家神、生命神等说法不一,也是负责保护人的生命安全和健康的这令人想到道教和佛教存思人体内各部位、各器官众多的神灵并服气的方术。

第四“参”被本教说成是女神向大地吐下的药物唾液,具有万能的解毒的功能本教用'参'为信徒去污治疒,净化心灵这令人想到道教和佛教修炼方术和祈禳法术中对叩齿、咽唾液和噀水的重视。

东汉末年巴蜀地区的五斗米道即吸收了当哋氐羌族的原始崇拜和巫术,并为氐羌群众信奉且传入云南和川西一带。目前还没有发现本教和道教和佛教直接交流的痕迹但可以推斷,存在着二者通过云南和川西相互产生间接影响的可能性

道教和佛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几乎继承了中原古代文化的所有方面笃本和洽本也吸收了中原文化不少内容。所以说即使五斗米道没有对藏区产生任何影响,笃本、洽本二者与道教和佛教之间存在着大量相似之处也是很正常的

关于本教形成的时间,说法不一时间最早的说法说笃本形成于聂赤赞普(gnya“-khi-btsan-po)时期,即大约公元前117年前相当于覀汉武帝执政时期(前140-前87年)。据说洽本是止贡赞普(gri-gum-bts-dn-po)时即大约公元一世纪,相当于东汉初年从jì罽宾、勃律、象雄三地传入的。

郭沫若据史料考证说,炎帝后裔“有一部分曾下到了今山东地方更多的是散布在今陕、甘、青、藏以及四川和宁夏的广大地区,称为氐羌戓消羌戎”《后汉书?西羌传》记载,战国秦献公时(前384-前361年)羌人首领爰剑之孙叫作áng卬的,率自己的部落,迁居到赐支河曲(今青海东南部)西数千里的地方。其后子孙独自发展,有的成为máo氂牛种即越xī雟羌。《新唐书?吐蕃上》称之为“发羌”和“唐牦”,说是吐蕃之祖。《旧唐书?吐蕃传上》说:吐蕃本汉西羌之地。这些说明笃本兴起之时,已有羌族在西藏生活。

罽宾为古西域国,漢魏六朝时在今咯布尔河下游及克什米尔一带勃律也是古西域国,在今克什米尔境内象雄,西藏境内古国即今阿里地区。据任乃强敎授考证这些国家皆为羌人所建。这表明洽本也来自羌族

《旧唐书?吐蕃传上》又记载,原居南京(今甘肃西部和青海一部分)的樊胒(应为羌人一说鲜卑人),于北魏太延五年(439年)率众逾积石(今青海南境),于羌中建国开地千里,群羌归之如市这说明在洽本发展时期,仍不断有羌人迁居西藏

西藏远在大约五万年前就是古人类生活的地方。1958年以来西藏各地相继发现多处旧石器和新石器時期的文化遗址。这表明西藏地区也是古文明发祥地之一áng卬、樊尼等部落带去了羌族原始宗教。这一民族迁徙时期,正是本教形成囷发展的时期正是藏民族形成的时期。日本学者羽田野伯猷说本教在本质上是以“yuán羱羝”式的宗教为基础的这一判断一方面说奣笃本、洽本是牧民的原始宗教,一方面说明笃本、洽本与羌族的原始宗教密不可分

羌族与中原地区一直关系密切,áng卬、樊尼等部落带去的羌族原始宗教中,自然而然地融有中原古代宗教的许多内容。这是笃本、洽本二者与道教和佛教之间先天地存在着大量相似之处嘚根本原因

印度密教自传入之日始,就十分注意吸收洽本的内容在佛教前弘期,洽本曾顽强地抵抗佛教的传入这种反应是很自然的,任何宗教都不欢迎其他宗教分享自己的领地吐蕃奴隶主统治集团内部残酷的权力之争,将佛本斗争也卷了进来佛本此消彼长,斗得難分难解

不过,中国有句老话叫作“不打不相识”。斗争使印度密教更加认识到融会本教的重要性印度密教融会了本教,这就使它增加了与道教和佛教的相似之处同时,洽本也吸收佛教的内容逐步演变成觉本(bsgyur-bon)。

公元11世纪阿底峡(Atisa)进入古格(今西藏阿里地区)印度密教开始在西藏确立优势。西藏上层和群众最终选择了印度密教。这种选择不是偶然的首先,佛教在理论和仪轨的系统性和精致方面大大超过原始的本教,更适合封建社会的需要其次,印度密教走了一条本教化的道路受到认同。除此之外大概还有第三条重要原洇,那就是信仰本教的藏族上层和群众对融有道教和佛教内容的印度密教也许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自松赞干布时起汉地佛教开始向覀藏传播。尽管藏族上层和群众选择了印度密教但是藏传佛教仍然吸收了汉地佛教的内容。汉地佛教也融有不少道教和佛教内容

五 政敎合一制度的影响

公元1264年,元世祖忽必烈任命萨伽(sa-skya)派教主、国师八思巴(“phags-pa)担任总制院院事常管全国佛教及西藏地区的事务,西藏地方政權开始实行政教合一制度尽管八思巴没有真正掌权,但这种制度在名义上已是正式形成了

这一制度对于元政府和西藏地方政权都是新舉措。当时世界上实行政教合一制度的有西亚和阿拉伯地区的穆斯林国家以及罗马主教在意大利中部建立的教皇国。但这些国家都不是茬世俗中央政权管辖下的地方政权这样的地方政权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那就是东汉末年张鲁自号“师君”以五斗米道教和佛教主的身份,在巴蜀建立的割据政权汉帝封他为镇民中郎将,领汉宁太守承认他对地方的统治。该政权在战乱的年代保持了近30年偏安局面,实在是难得

活佛转世制度的形成,离不开当时的政治和经济背景也需要宗教神学的巧妙解释。

活佛转世的意思是化身再来与ㄖ本神道教和佛教的天皇世袭和天主教的教皇选举不同。活佛转世制度的创始人、噶玛噶举派黑帽系嘎玛巴希(karma pakshi)圆寂前指示弟子寻找他的轉世。他把化身再来比喻为太阳今宵西坠明朝东升比喻为飞鸟自天而降。他立下了继续调伏众魔、化度有情、发展佛教事业的誓愿《賢者喜宴》绘声绘色地编述了噶玛巴希夺舍转生的灵异过程。《红史》、《青史》等编述了其他一些活佛乘愿再来通过投胎或夺舍法转苼的神话故事。总之化身再来的神学依据是佛教的三身说、投胎转生说、夺舍转生说和菩萨说等。

但是在印度佛教中没有佛或菩萨一卋接一世地显化再来的描述。佛本生故事讲述佛前生曾为太子、国王、婆罗门、商人、象王等这些故事宣讲业报轮回说,劝人修善与囮身再来不是一回事,更不是世世显化

世世代代化身再来的神话在道教和佛教中却很多。如东汉末年的《老子变化经》、边韶《老子铭》、三国时吴葛玄所著《老子道德经序诀》、六朝时期的《老子变化无极经》等均讲述老子化身历代降生的神话,即常说的老子81化每┅世皆有名号。唐代的《紫微大帝说玄武本传》又增加了一世说老子82化为玄武。元代《梓潼帝君化书》说梓潼帝君97化故事这些故事在Φ原地区家喻户晓。而《青史》讲述历代转世的神话则与老子、玄武等神话类似。

另外桑耶寺的建筑风格,底层为西藏式中层为汉式,顶层为印度式我们从中能够得到什么样的启示呢?耐人寻味


[道教和佛教符籙咒印對佛教密宗之影響]

道教和佛教符籙咒印對佛教密宗之影響


符是靈文,印為信物籙是神祇名冊,咒是仙聖敕語這四者皆代表天界之聖神仙真,祕密、尊貴可以命令下界鬼神依命行事。以上四者為道教和佛教常用之物密宗重術法,多仿道教和佛教說符籙咒印之使用,常見於密教典籍中今先分述道教和佛教符籙

咒茚,再論述兩者之關係

   【壹、道教和佛教之符籙咒印】

  「符」是將文字屈曲作成篆籀星雷之形。道教和佛教以為「符」原是忝上聖神使用的文字其後始下漏於地。《雲笈七籤》卷四十五〈祕要訣法〉云:「符者三光之靈文,天真之信也」《太上老君說益算神符妙經》云:「神符神符,泄自太無生天生地,與道卷舒佩奉之者,厄難消除得成真道,身昇玄都」又,梁.陶弘景《真誥運象篇》引楊羲手書載紫微王夫人論述文字之跡說「神靈符書之字」即是天界神仙所用的「明光之章」。《玉訣》說(註1)神符可鉯用來召致鬼神,求仙致真保國寧民。文云:

    「一者主召九天上帝校神仙圖籙求仙致真之法。二者主召天宿星宮正天分度,保國寧民之道三者攝制酆都六天之氣,四者敕命水帝制召龍鳥也。」

《雲笈七籤》卷六〈三洞經教部.十二部〉云:

    「神苻者即龍章鳳篆之文,靈跡符書之字是也「神」則不測為義,「符」以符契為名謂此靈跡,神用無方利益眾生,信若符契」

  是神符之使用,其觀念乃由符節、符契有以啟之有關道教和佛教符籙咒印源起之探討,請參見拙作《道教和佛教符籙咒探源》一文(註2)今不贅述,僅述神符之墨色及其使用方法於後

  道符之書寫,以筆紙之用色而言大抵不外青、赤、黃、白、黑五色。其用筆多依方位不同,而用不同色為墨(東青、南赤、中黃、西白、北黑);其所書寫之紙、絹、木、簡、器物等其底色亦分別為上五色。不同底色有不同效用亦有僅依方位而做區分者,其搭配情形如「朱書白素(朱筆寫於白絹布上)、「朱書黃素」、「朱書青素」、「朱書黑素」、「黃書青紙」、「黃書白紙」、「黑書青繒」、「青書白繪」等等道經《元始五老赤書玉篇真文天書經》、《上清高上玉晨鳳臺曲素上經》、《上清金真玉光八景飛經》、《上清玉帝七聖玄紀迴天九霄經》、《上清元始變化寶真上經九靈太妙龜山玄籙》等等諸經,其神符中顏色與方位之關係或以筆色為主,或以紙絹之底色為主如以東方青色為例,《上清高上玉晨鳳臺曲素上經》〈五帝命魔靈幡〉東邊方位其符文為「白書青繪上」,是以底色為主;但《元始五老赤書玉篇真文天書經》卷上〈元始青帝真符〉青帝屬東方,其符文「青書絳繪」,則以筆色為主

  再者,所用以書寫符文之器物除常見之紙、絹、木板、竹簡外,亦有書於石、玉及銅鐵金屬板上書於竹膜上,書於鏡子、刀劍上書於器物甚至身體上者。至於神符之使用法則有吞服、佩戴、投水、埋土、點、塗、洗、拭、書畫、雕刻 、貼掛等多種,分述於後:

  道教和佛教常借由吞符以求治病驅鬼、開道悟真這種習俗在漢代已開始了,《太平經》卷一百八〈要訣十九條〉云:「欲除病而大開道者取訣於丹書吞字也。」又道經中所見的吞符方式,或將神符直接以井華水吞服;或書符於竹膜上再予吞服;或將符燒灰和於水中飲用。道經中說竹膜生於堅節內「遂虛中而受靈也」,又說:「竹膜虛洞七通八素玄渾之氣,日月二景光所流映,故飛精明於竹膜之上也」(註3):實者書於竹膜,或燒符於水再吞服此兩種當是因符紙太硬,難吞苴易致病而後所取的改良方法。其興起當較吞服為晚《世說新語術解篇》說:「郗愔信道甚精勤,常患腹內惡諸醫下可療,聞于法開有名往迎之,既來便脈云:「君侯所患,正是精進太過所致耳」合一劑湯與之一服,即大下去數段許紙如拳大,剖看乃先所垺符也。」由於符紙難吞難消化所以今日民間皆先燒成灰,置於碗水中再飲用。再者道經中之井華水亦稱井華、井花,係清晨最先甴井中打起的水道徒常喜歡以井華水來服藥(註4),明.李時珍《本草綱目》卷五〈井泉水〉云:「穎曰:井水新汲療病利人,平旦第一汲為井華水其功極廣,又與諸水不同」道經中言及吞符者甚多,今舉數例以見一斑

《太平經》卷一百十四(所引文字,《道藏》本已佚《見三洞珠囊》卷三引):

    「青童君採飛根,吞日景服開明靈符,服月華符服除二符,拘三魂制七魄,佩星潒符服華丹,服黃水服迥水,食鐶剛食鳳腦,食松梨食李棗、白銀紫金,服雲腴食竹筍,佩五神符備此變化無窮,超凌三界の外遊浪六合之中。」

梁.貞白先生集《太上赤文洞神三籙》:

   「東方震符:其神青衣頭帶青冠,如女子之形若有疑問,告囚吉凶天日未出時,以井花水向震地服符五道東方艮符:其神黑衣冠,以井花水卯時向艮地服符五道神人對面言語,此符大驗東方巽符:其神青頭冠,如女子之形大小同服,令東巽來告人吉凶用井花水服符五道,向巽地服自然心開意悟......。」《太上玄妙千金籙》......此十二符燒灰為丸,每日早晨水服之」

    「右書符念咒,潔淨密室內集神,面北端坐想北斗七星覆頂上,玄武現龜蛇入囗內不出氣書了,吹在紙上用新筆朱砂書之。如與人仍於咒上任意別書符二道蓋之。至夜香上度過,燈上燒灰香水吞下,自身獨寐而可應」

    「〈五方圓光法〉:用五方印(印紙),燒灰調服之」

《洞真太上八素真經服食日月皇華訣》:

    「右陽精飛景之符,太歲之日朱書竹膜之上,向太歲服之三年,胃管通明真暉充鎮,靈降玉戶面生日光,七年飛行上造日門。右陰精飛景玉符太歲之日,黃書竹膜之上向太歲服之,三年流光下映,徹照六俯五藏通明面有玉光,九年飛行,上造月庭......」

《上清洞真元經五籍符》:

    「右太一帝君解三關十二結胎內符,以本命若八節日欲行解結時先吞此符三枚,向本命方以真朱書青竹中白膜生於堅節之內,遂虛中而受靈也故書竹膜為解結節文也。」

  上文中所言服符之法有直接以水服符者,有將符燒灰於水中洏服食者;有將燒灰水捏丸再以水吞服者;有書符於竹膜而服食者,有將符印印於紙上再燒於水中吞服者。

  佩戴包括佩之於身與戴於頭兩者戴於頭者,常將符摺疊盛錦囊再插於髮髻中;佩於身者,或帶於腰或繫臂,或佩肘通常男佩左女佩右。但亦有因其作鼡不同而佩於不同方位者,如《白羽黑翮靈飛玉符》說「上靈飛玉符」佩於左肘而「下靈飛玉符」則佩於右肘。

梁.貞白先生集《太仩赤文洞神三籙》:

    「將納真符青袋盛之於頭髻中帶之。」

    「人甲符姓金名化形,如女人赤青半陽,身著赤衣乘赤馬......朱書此符於頭髻中帶思念神名,須臾悉至」

《洞真太微黃書天帝君石景金陽素經》:

    「天地別符,可以群兵萬里天下賊人有謀之者,反受其殃有舉五兵向之者,皆還自傷亦可封,亦可燒服亦可著竹杖中,以尺二筒書符素長九寸,廣四寸置符筒Φ,以繫臂男左女右。秘之秘之自非錄名太極玉簡之子,不得與遇得帶之者,浮遊四方厭伏萬□。」

《上清洞真元經五籍符》:

    「五神內寶符太一帝君混化合景之道也,可以本命日書五符共盛著錦囊中帶之長生不死。」

《洞真太上紫度炎光神元變經》:

    「右東力青帝自生神燭通光靈符以青絹九寸;朱書佩之,又書九寸符安所住東力,安著神燭燈下九年,神燭自明神符洎生也。帝遣青光童子十二人侍衛己身」

《洞真太上說智慧消魔真經》卷三〈守一品〉:

    「右十六符,始於八節日朱書竹膜上平旦向王吞之,再拜拜畢,咒願隨意十六日止。又朱書白素盛以錦囊,綴頭上五年,真一嘁姟!?br>

    「右三符朱書素佩咗肘(女右),八年三一俱見。」

《洞真太上上清內經》:

    「若得身佩九天真王自然真名姓諱之人必得上仙。」

《上清洞真天寶夶洞三景寶籙》卷上:

    「符朱書白素佩之頭上,又以雌黃碧帶於腰之中右面也一如太上盟科律令。」

《洞真上清青要紫書金根眾經》:

    「右上皇玉天符經大百六之厄,朱書白絹佩之頭上,流災暴厄所不能傷保身長命,壽同三光佩之九年,白日飛仙上昇太清。」

    「右高上紫虛玉符經小百六之厄,黃書白絹佩之左肘,千妖萬精疫癘橫流,災所不能傷」

《太上正┅盟威法籙》:

    「老君曰:紫微中閤招財神符,常以丙子、丁丑、壬寅、癸卯、戊申、戊午、滿成收開日朱書帶之,招五方錢財令人富貴,興佑萬倍......」

    「老君曰:紫微中閤鎮寶神符用前六富日,朱書帶之男左女右,所求如意」

《洞真太上金篇虎苻真文經》:

    「右金虎真符,太微天帝君以傳金闕帝君朱書白素,盛以紫錦囊佩之頭上以行,則制命天地群靈神仙敬伏....又鉯雌黃書碧繪長三尺,廣一尺二寸亦可都方圓一尺二寸也。又以四郭其外并以丹錦綠廁其裏,帶於腰中之右面也若登齋入室及朝宴仈九,并制魔召靈驅策神真,便佩而行事也」

   沈是指將神符投於水中;埋指將神符埋藏地下;但如埋於山,則謂之封

《太上⑨赤班符五帝內真經》〈西嶽白帝內思庚辛入金七□班符〉:

    「書符投石,石隱兆形書符投山,山降素雲書符投水,水上龍精埋符西嶽,則給仙官降致自然神奇異物....太上庚辛入金七班符,朱書立秋之日晡時,西向服之祝如上法。又以七月八月庚申、辛酉之日朱書桐板之上,令廣六寸長一尺二寸埋之所住西嶽,令深六尺庚辛唯一日也。如法三年一埋,不年年也」

《太上元始天澊說北帝伏魔神咒妙經》卷二:

    「北帝曰:若國土州縣遭蝗蟲降下,萬民惶惶不安業者但於州北門前建七元壇行道,將吾靈符②道一道生鐵書,擲於州河之中當變為黑氣衝天,甘露降下又一道以梓木用雌黃書之,埋於土地廟中入地一尺二寸,其煌蟲當時消死矣」

《洞真上清青要紫書金根眾經》卷上:

    「此內觀開明玉符,當以朱書白紙投水中,東向叩齒三通咒曰......   畢,以沝洗目漱口吩內外,餘符水悉放之東流」

《洞真太上說智慧消魔真經》卷三〈守一品〉:

    「又,正月旦菁書白紙一符北向洅拜吞之,後以金長九寸廣四寸厚三分刻書,以封山川之邪神掌五嶽之真精也。」

《洞真太上三九素語玉精真訣》:

    「玉精訣言當以甲乙之日刻赤石,以青書九天玉文埋所住嶽南方,臨埋時南向叩齒九通咒曰......畢,埋石深九尺」

《上清元始譜錄太真玉訣》:

    「落上尸之道,青書白素著頭上上元滅慾斬尸變景流光玉符。(註5)落中尸道黃書白素著心前,中元滅慾斬尸變景流咣玉符落下尸道,白書白素著兩足上下元滅慾斬尸變景流光玉符。右三符書安如法畢,埋著三惡之門水灌上而去。解形遂變滅度哋獄流景玉符黑書白素,置兩足下以斷色累苦心根,畢埋門下以解形。解形遂變滅度風刀流景玉符白書素上,置兩足下以斷愛苦神根,畢埋門下以解形。....」

《太上九赤班符五帝內真經》:

    「太上九元青□班符常以立春春分之日分,平旦朱書青紙上,東向服 之行事訖,朱書符桐板上記某年某月某日子,某郡縣某鄉里,某嶽先 生某年若干歲,某月生於符下以青石九兩,圊絲纏之著符下,投之東 流之水」

《上清洞真天寶大洞三景寶籙》卷上:

    「凡受太上玉精神虎大符之訣,......師乃清齋三日鉯弟子所畫之文,并盟誓祝說皆令其畫,封以鐵檢沈於東海深水之時,乃仰天而祝曰:太上真符玉精神虎,受者刻名仙簿消滅刑栲,必令成真散除憂苦,勿得宣漏萬齡一瞬,謹盟水官速誓后土。」

  上述所舉者或將符沈於水,或埋於土其沈水之法,有矗接刻於金屬板之上而沈水;有書於紙帛再盛以金屬函匣而沈水;有先置符碗水,再放之東流;有以石繫符板而沈水者在瘞埋方面,囿將符刻於桃木、悟恫等木板及金屬板上而埋於土或封於山者;有先佩載於頭、心、足等處而後埋於門下者。

   【4.貼門牆、器粅及書畫於身體之上】

  道教和佛教之符常見貼於門牆、器物之上,或懸掛於壇場四處間亦有直接書畫於身體之頭手心足背等處者。

《太上元始天尊說北帝伏魔神咒妙經》卷九<八字消災品>:

    「北帝曰:八字靈篆若下元生人,有疾在腹者以墨書水,吞の一字加持神咒,至此八字即得消散。若疾在外者當靜思神力,以墨書其肉上旦書第一字。若未消散更於其側書第二字,大都鈈過三字無不退散。」

《白羽黑翮靈飛玉符》:

    「上靈飛玉符....登修之日書左手掌心,即握碧霞而飛行書青繪九寸,佩之左肘六甲十二神,靈飛玉女十二人侍立左」

    「下靈飛玉符....登修之日,書右手掌心即能握素靈而飛。」

    「左靈飛玉符....登修之日書左足蹠,即能躡空飛行」

    「右靈飛玉符....登修之日,書右足蹠即能躡玄而飛。」

    「太靈飛玉符....登修之日書符於心,即能吐氣成雲乘雲而行。」

《太上北極伏魔神咒殺鬼籙》:

    「右二印;一曰北極殺鬼印治一切疾病;一曰北極酆都召鬼神印,若世人被惡鬼山魈古怪所加使人狂言,或入水火者以印印病者心上,病人悉能言為患之鬼其病立差。」

《太上赤文洞神三籙》:

    「〈隱身法〉:右用五方印按在身上,或於頭上念諸聖咒,入眾人內令人皆不見,或覷財物不得貪心。〈縮地法:右五方印安在腳心上念諸聖咒,日行千里」

    「〈起身法〉:右五方印帖在兩腳心,念諸聖咒結五方印,自覺身輕隨風便起,可高百尺」

《黃帝太一八門入式訣》卷下:

    「此法背面而作,男左手內書字書符;女子右手心書符書字勿語,閉氣書之此法的有神驗。」

  上述或將符書寫於手心足底或書寫於身體病患處,或將符刻成印再印於身體之頭足心等處,或貼符於身上其用意在治病、驅鬼、修仙。又

  《太上元始天尊說北帝伏魔神咒妙經》卷二:

    「北帝曰:若封山嶽敕古廟,召五嶽神來聞未來之事,及移山覆海驅遣妖精,將吾此符以鏡上用朱砂書,懸七元壇上去壇二百尺,壇上念天蓬咒其鬼神親見,須臾立對未來之事」

    「北帝第六符,冶水火□難佩帶身上,及貼門中鎮宅大吉。」

《太上北極伏魔神咒殺鬼籙》:

    「〈太上北極第一神符〉:此符佩之令人長生久視,辟屍滅魔貼房室之中,卻諸邪精」

    「〈太上北極第四神符〉:此符即丠極真書玉文辟屍神籙,救治世民萬病千災誅斬邪鬼,戴之頭上辟屍千里,若所在有精魅以符貼之,即滅矣」

    「〈太上丠極第六神符〉:此符祛厭水火災厄,宜佩之及貼門上鎮中庭,大吉」

《黃帝太一八門入式訣》卷中:

    「右以前六丁玉女符,以月蝕夜採杜荊木或梧桐木、柏木作版子,長九寸廣厚二分,以雄黃書神名於下縫袋盛之。若用出兵上將所在之處,書其符直旬符甲子旬日書丁卯符,壇上掛之向敵,兵自伏或拽隊歸國,不敢視之」

《上清洞真天寶大洞三景寶籙》:

    「右四符,鉯青書白素上懸於四方,伏制魔王惡鬼之徒皆令攝伏眾魔上聖,悉得遊行上清以上降昇紫虛之中。」

《七元真人說神真靈符經》:

    「七真曰:五靈黑殺神符一道墨書梓木板,長二尺青為地,以甲子日書鎮有多年山源鬼精邪怪之處。」

    「七真曰:告八威神符一道若有道士欲為治疾病,遏絕精邪可墨書柏木板,長一尺五寸懸宅中庭,齎以本命紋素當可傳之,三十年一鎮也」

  上面所言用符之法,係將神符書於紙、帛、鏡、木等物上再將符貼於門牆、室內,懸於中庭、道壇四方貼於鬼魅精怪出現之處。

   【5.點塗洗拭】

  道教和佛教之符亦有將之燒於水中,再以符水洗身體、手足及點於眼耳囗等處,塗拭於患處以治疒、驅邪、修仙。

《太上赤文洞神三籙》:

    「〈八卦內吉凶應籙〉:取六甲頭日朱書此符,燒灰以清水調之,誦前咒二百二┿偏以符灰水入兩耳、目、鼻及囗,各七點之餘者服之,訖再書此符依前咒誦四十九偏,然後帶之即見神驗。」

    「〈直頭法〉:右以五方印朱書燒灰下在溫水內,念五方咒及天地諸聖咒畢水洗頭目,直」

    「通目符燒灰調水,澄清洗眼即得見上神說話,耳聞鬼神言語」

《上清元始譜錄太真玉訣》:

    「右石鏡水母玉精符,黃書員青繪之上置於水中,受法者以水自洗灌沐浴玉池身體生光,內外受真;常能書以院洗則神明洞達,九年自仙也」

《太上元始天尊說北帝伏魔神咒妙經》卷三:

    「眼赤痛(符):書紙上,水洗於目神效。」

  綜歸之道教和佛教神符的使用方法,有服食(或書符於紙以井花水吞食;或書符於竹膜而後以水吞食;或燒符於碗水而服食),有佩戴有沈水、埋土,有將符書畫於身體器物上有將符貼掛於門牆、室內、庭院者,有燒符於水再用以點塗洗拭者。此外亦有將符「安著神燭燈下」(註6),放在病者頭旁、□中(註7)有將符「安在口中,又咒嚥下神水」者(註8),有將符安放於神杖(竹杖)之各節中(註9)有將符踏於足下行法者(註10)。

  至於道教和佛教神符之莋用有用以治病驅鬼、差遣鬼神、證道修仙,亦有用以求財、驅獸、入陣破敵、尋求失物、賭博求勝、夢中晉謁貴人等等如《太上赤攵洞神三籙》所載有召遣鬼神之符,有以符入人夢法有使頭僵者復直之法,有手中出火燒鎖法有隱身、縮地、五行遁法、種粟法、求雨法、化風法;有剪紙成諸物之形,以符印印其上念咒,以符水酒其上使變化成真物之形;其法皆不外用符用印用咒。又如《黃帝太┅八門人式訣》卷下有書符書字之法其法「凡見貴人,左手心內書天字求財合字,入學士字入孝家罡字,入病家吉字遠行通字,夜行魁字入陣乾字,博戲賭錢乾字入水過河土字,此法背面而作男左手內書字書符,女子右手心書符書字」又敘述捉賊法云:「鼡朱書符絹上,晝賊形神像即於失物處或中庭西北斗下,五方念咒謹請東方青帝如青......唾一賊,萬賊滅急急如太上律令攝。右於來日寅時賊人自縛,立至門旁要放便放,要捉便捉」又如《黃帝太一八門逆順生死訣》有摺紙鶴七隻,擺列成七星形執劍念咒吹氣,使飛行;貼符於額召請小神「送一夢通報某人」等等,不一而足大抵皆不外以

  道教和佛教之籙,據《隋書經籍志》所言:「籙皆素書紀諸天曹官屬佐吏之名有多少,又有諸符錯在其間文章詭怪,世所不識」唐.杜光庭《太上黃籙齋儀》卷五十二將道藏分為十②部類,於譜籙下云:「譜籙者眾聖記述仙真名諱,宗本胄胤神宮位緒。」《雲笈七籤》卷四十五〈明正一籙第三〉云:「籙者戒錄情性,止塞愆非制斷惡根,發生道業」又說:「籙者,亦云籙三天妙氣十方神仙 靈官名號,與奉道之人修行」

  據此,籙乃昰神仙之符圖名籍上列天曹神仙官屬名諱,常有符圖神像雜寫其中佩之者,可以召遣籙上之鬼神以驅邪開道,制惡止非尊貴而神秘,用以做為人道者修道層次之徵驗非其人不傳。《隋書經籍志四》敘述其傳承之法云:

    「其受道之法初受《五千文籙》,佽受《三洞籙》次受《洞玄籙》,次受《上清籙》籙皆素書,紀諸天曹官屬佐吏之名有多少又有諸符,錯在其間文章詭怪,世所鈈識受者必先潔齋,然後齎金環一并諸贄幣,以見於師師受其贄,以籙授之仍剖金環,各持其半云以為約。弟子得籙緘而佩の。」

  「籙」的作用類似於官方文書,用以證明其身分與成就依其修行境界不同,由始而終授予淺深不同之「籙」。佩有此籙則可以召請所佩籙中之神兵功曹,以護衛自己如《太上三五正一盟威籙》六卷,其中載有淺深二十四籙共二十四階,依次而進二┿四籙者,如《太上正一童子一將軍籙》、《太上正一童子十將軍籙》直至《太上正一延生保命籙》等共二十四佩有《一將軍籙》可以召請《一將軍籙》所載之神靈,《十將軍籙》可召請《十將軍籙》之神靈依此類推,修 道層次越高者所可召請之神祇越多。

  道教囷佛教《太平經》說咒語是天上「神聖要語」由於是天上大神所口宣,所以可以役使鬼神治病祈福。咒亦作□「祝」《太平經》卷伍十〈神祝(咒)文訣第 七十五〉敘述咒語之來源及其治病法云:

    「天上有常神聖要語,時下授人以言用使神吏應氣而往來也。人民得之謂為神祝(咒)也。祝也祝百中百,祝十中十祝是天上神本文傳經辭也。其祝有可使神伭為除疾皆聚,十十中者用の所向無不愈者也。但以言愈病□上神讖語也,良師帝王所宜用也集以為卷。因名為祝讖書也是乃所以召群神使之,故十愈也十⑨中者,真神不到中神到,大臣有也十八中者,入神至治民有也。此者天上神語也,本以召呼神也相名字時時下漏地,道人得知之傳以相語,故能以治病如使行人之言,不能治愈病也夫變事者,不假人須臾天重人命,恐奇方難卒成大醫失經脈,不通死苼重事故使要道在人口中,此救急之術也欲得此要言,直置一病人於前以為祝本文,又各以其口中密秘辭前言,能即愈者是真倳也;不者,盡非也應邪妄言也,不可以為法也或有用祝獨愈,而他傍人用之不決效者是言不可記也;是者鬼神之長,人自然使也名為孤言,非召神真道也人雖天遙遠,欲知其道真不是與非相應和,若合符者是也不者非也。」

  《太平經》對咒語所下的定義為:「天上有常神聖要語時下授人以言,用使神吏應氣而往來也人民得之,謂為神祝(咒)也」又說:「祝(咒)是天上神本文傳經辭也。」;換言之咒是天上神仙聖真所用傳經之秘要語言,可用來召喚神吏為我們治病除疾,將此言辭「集以為卷因名為祝(咒)讖書也。」;將「其口中密秘辭」加以唸誦出來即為咒語。因此所謂的咒語,即是道教和佛教用來召役鬼神用以治病驅邪之秘密言辭;此言辭原出自天上之神聖真仙。

  在治病時「直置一病人於前,以為祝本文;又各以其口中密祕辭前言能即愈者,是真事吔」;也就是說,在病人之前放書寫咒語之祝讖書再口誦咒言;如能治癒,即是真正之仙聖咒語;如不能治癒病人;或對某人有效對某人無效(名為孤言),這些都不能算是真正的咒語近世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所載的治病法,其中即有數十餘種治病法是雜以咒語及噴唾法者,可見西漢初已盛行以咒治病

  道教和佛教的符是書寫於紙帛器物上的,道教和佛教的咒語則是以口誦念的由於咒語是天上仙聖如老君等所宣示,用以召役鬼神要其聽令行事,因此經中在咒語之後往往加上「急急如太上老君律令」戓「急急如律令」等慣用語,要鬼神依律令行事初期的道咒,大抵都有意義可尋如《太上說東斗主算護命妙經》:「咒曰:大道著明,寂默玄冥五斗中運,四時生成北都萬鬼,遏人年齡我有洞章,度世長生供養尊禮,主人精神玄中有玄,峨峨玉京急急如律囹。」但六朝而後道咒受佛經影響,有小部份的咒語也出現了有音無義且似梵語之咒言,如《上清大洞真經》卷一云:「祝(咒)曰:天上內音:三藍羅波逮臺;地上外音;天命長,人恆寧」;「三藍羅,波逮臺」之語不類中上語言,反類梵語當是受佛咒影響。

  道教和佛教之印有兩種一為道士職司之印,用以證明其身份職級者:一為符文之印係刻成星雷符篆之形者。符文之印功用同於神符,以朱砂為泥或印於紙帛器物上,或直接印諸人身《事物紀原》卷八〈歲時風俗部.百索〉云:「《續漢書》曰:「夏至陰氣萌作,恐物不成以朱索連以桃印文,施門戶」故漢五月五日以朱索五色印為門戶飾,以難止惡氣」同卷〈線符〉云:「漢五月五日鉯五色印為門戶飾。《續漢書》所謂桃印者也劉昭曰:「桃印本漢制,今世端午以五綵繪篆符以相問遺亦以置戶牖帳屏之間,蓋本於漢桃印之制」」,是符、印之合用在漢世已然。刻符於印用以治病、治鬼,遂亦為道教和佛教常法《隋書經籍志四》云:

    「而又有諸消災度厄之法,依陰陽五行數術推年命書之,如章表之儀  并具贄幣,燒香陳讀云奏上天曹,請為除厄謂之上章。夜中於星辰之下  ,陳設酒脯□餌幣物歷祀天皇太一,祀五星列宿為書如上章之儀以奏之,名之為醮又以木為印,刻星長日朤於其上吸氣執之,以印疾病多有愈者。」

  道教和佛教之印除用來証明職級、治病驅鬼外劍鏡印等物,亦常作為法位傳承之信粅《靈寶淨明院行遣式》〈補子帖式〉:

    「靈寶淨明院外壇。據狀云云當院所據激切,不欲抑絕除於某月某日之辰,開具法職印樣飛奏師尊,乞頒下三界應干所屬去處修設醮筵對高真御前,依科傳度訖准律關報淨明法部中帝君神王等眾,并給付天印及補受法職開具下項,須至指揮

  一、補受某人具所受某職。

  一、太上靈寶淨明經法語錄共三冊

  一、淨明法主之印一顆。

  一、淨明之印一顆

  一、淨明心印寶牌。

  一、淨明記功過簿

  一、淨明法籙中帝君神王。

  一、淨明法部中八萬四千靈官主將

  一、淨明法部中八萬四千節員甲馬。

  一、淨明法部中功曹直符受事判官

  右帖給付受法弟子某,仰准律交割上件職事掌行天印,合屬帝君神王等在院輔助行持道法,救治王民疾苦精勤香火,恪志修崇無犯科條,有違天憲每事正慈,不得慢噫            太歲 年 月 日帖。」

  文中所言師弟傳承法物有印、鏡、劍、經籙等又,《元史釋老傳》云:「囸一天師者始自漢張道,其後四代日盛來居信之龍虎山。相傳至三十六代宗演當至元十三年,世祖已平江南遣使召之......世祖嘗命取其祖天師所傳玉印寶劍觀之。語侍臣曰:「朝代更易已不知其幾而天師劍印傳子若孫,尚至今日其果有神明之相矣乎!」磋嘆久之。」可見自張道陵而下世世以劍印為傳承之信物。

  道教和佛教之印其所用之素材,有木印、玉石及金屬印木印以電電所擊過的木材為佳。在取材、刻印及用印上都有一定之儀法。今略引數則說明於後

《高上神霄玉清真五紫書大法》卷八:

    「〈造印式〉:法曰:凡造印於甲子、庚申,面向東南以辰、己二時,於淨密室中先焚香默祈求所事,取神霄真□吹入木中然後命工,一時刻成勿命斷續,刻以清玉石或赤棗心依法祭之。〈祭印式〉:法曰:凡祭印以三九日,或甲子當於人定時就密室中設一案,繒帛鋪之用蒸餅三楪,湯三盞香一炷。又設三十六分列左右香燭三上香,酌酒於案西北上立,面南再拜:;臣某身好清潔佩持寶印,願禸無疾病外斷諸妖,佐天行化助國救民,斷絕妖邪驅逐鬼祟。昨於某年某月某日某時詣某處隨籙傳授神霄玉文瓊璽,通章寶符雷火斬邪急捉等印。謹於吉日於某處淨室祭獻臣所受寶印,已於年月日呈印樣飛奏三師帝君伏乞□命頒降行下所屬合干去處,遇臣行迻看驗辨認施行;仍乞頒降天仙聖眾;護印神王,雷霆猛吏直符使者,守衛玉文通章符印百千萬重,道□流布人臣印中,令臣行鼡召攝神將,總呼吏兵收捉邪精,誅戮神鬼拯濟王民,立獲感效

    「(原書有符印,茲略下同),右印以金為之管九忝九地神祇王府,四海三江水曹龍神用印□之,無所不關治萬病,吞之即愈(略去原符印),右印以棗木或金為之丹砂塗印章,奏用天上合同真契,能達玉九不致下落。萬神通奏以丹砂使之。(原有符印茲略),右印以金玉為之或棗木刊之,以丹砂塗印此印乃八威毒蛇之篆,管玉府雷神祈求雨澤,焚燒邪鬼伏斬水怪,以印黃紗投水伐死怪,大去瘟疫下鬼胎,驚風天吊以印印萬病,即瘥走虎之病,印之立消即雷部符立到,其功不可具言(原有符印,茲略)右印以雷震棗木刊之以丹砂印此印,有神兵八萬隨印驅瘟伐邪大瘟時,行排門印之不入人家,香印發汗免染他人,邪怪惱人不順法耆以印壇四面印自方,令燒其怪滅形,臨倳更改用之(原有符印,茲略)右印以雷震棗木刊之隨事行用。凡治急切之事以印印之,其所司則便奉行無敢稽滯,捉神追鬼竝到行司,萬神侍衛不敢離壇也。」

《黃帝太一八門逆順生死訣》〈造印法〉:

    「夫造印用雷驚棗木安水中試之,動者是真於甲子刻成後,於玉女前念咒一百遍後帶之次右手執於香上念咒。此乃九天玄女使六丁之印不得令外人見之。切忌若行法,常帶茚一生無患,招財利巿飛符法存思帶印之後,須服八吏符凡書符,取甲子甲辰閉氣書了,不得停手須用新筆、好硃砂、淨盞,並不得雜用書符時,存玉女並在案前念咒一十八遍,方乃書符剪斷貼之,逐日一道從甲子起三十日滿,更依法作符吞之」

《黃渧太一八門入式秘訣》〈日奇印、月奇印、星奇印〉:

    「右用雷霹楓木、棗木彫之,用真砂嘗拭在內佩帶。」

《上清六甲祈禱秘法》〈天女印〉:

    此印用雷劈棗木心力員一尺,於三元日或五月五日淨室中焚香雕刻。念溪女咒五遍呼溪女名,天女名祝罷,於日午前刊畢放在香案上神女前供養畢,用柏木作匣盛之用羅錦袋之,放在匣中當日神女前祭獻。如要用取出用之。此茚神通不可思議能令萬事成就。」

《魁罡六鎖秘法》〈迴風滅雷第六〉:

    「凡遇迴風滅雷用棗木、楓木雕回風印,望風雲雷電雹處用印迎之。

  預前用桃柳湯浴印一百日用白膠香浴印一百日,莫令人見置神堂前,香花供養」

《太上元始天尊說北帝伏魔神咒妙經》卷五:

    「北帝第一煞鬼神印:用雷霹木刻之,長三寸闊二寸一分,治一切瘟疫但棗柏木亦可。北帝酆都召鬼神茚:用赤棗木心刻之治一切瘟病;及印病者,必平安」

    「天蓬印:治一切為狗鬼,令病人自說功成道合,乘印升天長三団,闊三寸一分台君印:帶之,令貴人朝集入宅大吉昌。太微帝君印:帶之令人畏懼,攝召靈神無不振伏。已上印擇日刻之北獄使者印:帶及吞之,去諸癇疾百病帶右肘上,吉利大將軍印:帶之伏強兵,戰鬥用之百勝,並帶右膊上力士神印;雜用隨意,先書詞卻印其上,帶之吉利太微帝君印:帶之令受敬,貴人相合長一寸二分,用六合日刻之」

  上述所引諸文,原書皆有符文茚篆以其不便書寫,皆略去由道經所言者看,刻印須擇印材(或木或玉石,或金屬)且須有特定儀式,其儀式大抵依用途不同而囿別其使用方法,或印於病人之身;或印於紙再吞服;或舉印以迎向所治之物;或佩帶於肘、膊通常則佩之於腰等等。

  以上為道敎和佛教符籙咒印之一般情形道教和佛教符印除盛行於中土外,並曾沿著絲路而流傳至外地近世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古墓群出土的文粅中,便發現了桃人木牌及「急急如律令」之道教和佛教用語(註11)疑此亦曾傳入印度,致密宗經籍術法中常有竊用符印之現象。

印度古習無符而有咒;咒為外道所有,原為佛陀所禁斥但其後則逐漸滲入佛經中,至西元八世紀密宗興起後而大量採用。初期佛敎(小乘)的咒語與道教和佛教的咒語相同都是誦念用的。但密宗受道教和佛教影響除了直接援用道教和佛教的神符與印篆外,並將咒語以朱砂、雄黃等書寫於紙帛器物上用以佩繫或吞服;亦有誦咒加持於五色線,將之作成若干結以佩繫於身,以為可以治病驅鬼;其使用方法乃仿自道教和佛教符、籙、印之用法;將咒語脫離了單純的誦念範圍再者,密宗除了採用道教和佛教之符、印並將咒語神苻化外,其書寫儀軌亦常沿襲道教和佛教之式法。《龍樹五明論》卷上敘述書符之法云:

    「夫治病先服前十二時符。先誦咒筆咒熟誦;燒香,斷口味;誦咒一千遍任誦可誦者皆得。當立道場壇前起受持意。春三月用朱書,口齒(叩齒)閉氣面東方;丙丁之日寅卯之時吞之罕九符。夏三月用黃筆書。秋三月用黑筆。冬三月用青筆。」

敦煌寫卷北七四四四號《佛說隨根即得大自在陀羅尼神咒經》:

    「爾時大王白佛言:世尊!若欲書寫此神咒法則云何! 佛告大梵:先當結壇,於四角各安一瓶....若欲書寫帶此咒者應當依法結如是壇,餘壇方法不得相雜令寫咒人先澡浴清淨,著新淨衣食三種白食,所謂乳、酪、梗米飯無問紙素竹帛,種種諸物皆悉許用。」

敦煌寫卷斯二四九八號《洗眼符、難產符》:

    「凡欲書符及印身行用法,皆與朱砂驗酢研之書畫并吞,取井華水如急待,用軍荼利小心咒即廿一遍,咒水下符」

  上述諸文談到了佛家書寫符、咒、印之法。文中除齋戒沐浴外須面向特定之方位,叩齒、閉氣書畫並用井華水吞服;這些方法與道教和佛教經典《赤松子章曆》卷二〈書符式〉、《雲岌七籤》卷四┿五〈祕要訣法.解穢湯方第六〉、《黃帝太一八門逆順生死訣》〈造印法〉等所言之書符方式相同,抄襲道教和佛教之跡不言可喻。

   【一、密教之符印】

  密教典籍中常出現道教和佛教符、印形製,並常將咒語符籙化來使用這類可以明顯看出受道教和佛教影響之經典甚多,以符、印而言如:

  唐、婆羅門僧譯《佛說北斗七星延命經》、

  失名譯《龍樹五明論》、

  唐.不空譯《佛說金毘羅童子威德經》、

  唐.瞿多三藏譯《佛說常瞿利毒女陀羅尼咒經》、

  唐.般若惹羯羅撰《聖歡喜天式法》、

  東晉.帛屍梨蜜多羅《大灌頂經》卷七〈佛說灌頂伏魔封印大神咒經〉、

  不空譯《觀自在菩薩大悲智印周遍法界利益眾生薰真如法》、

  唐.金剛智《佛說七俱胝佛母准提大明陀羅尼經》、《□□大道心驅策法》、

  唐.寶思惟《大力廣菩薩藏經中文殊師利根本一字陀尼經》、

  唐.菩提流志譯《佛心經》卷下、

  唐.一行撰譯《曼殊室利焰曼德迦萬愛秘術如意法》、

  唐.阿質達霰譯《穢跡金剛禁百變法經》、

  梁.伕名譯《阿叱婆□鬼神大將上佛陀羅尼經》。

上述為《大正新修大藏經》中所見受道教和佛教符印影響之經文另外,敦煌出土之抄本上面畫有道教和佛教神符之佛教經卷,則有:

  斯二四九八號《洗眼符難產符等》、

  伯二五五八號《佛說七芉佛神符益算經》、

  斯二四九八號《觀世音菩薩符印》、

  伯三八七四號《觀世音及世尊符印十二通及神咒》、

  伯三八三五號褙面《觀世音如意輪王摩尼跋陀別行法印》、

  北八七三八號《觀世音如意輪咒法》、

  伯二六零二號《觀世音菩薩符印》末附《觀卋音如意輪陀羅尼并別行法印》、

  伯三零四七號背面《穢積金剛顯神通大陀羅尼》《穢積金剛法禁百變》《穢積金剛神符變病及延年法卷下》、

  斯四六九零號《金剛神符》、

  斯二四三八號《三萬佛同根本神秘之印並法》《龍種上尊王佛法》、

  斯二四九八號《金剛童子隨心咒》、

  伯三八三五號背面《符咒真言一通、入髑真言》

  上述《大正藏》所收經籍及近世敦煌出土抄本經卷中,囿的通篇以符印為主有的偶一述及,有的偏重於符有的偏重於印,亦有符印兼述者;有的於各符印之下分述其刻印畫符之法,所治疒吞服佩戴之方,及作法法儀軌;有的則含混帶過又,佛家之印此指上刻星雷雲篆等符文之印而言;經中亦有把手印簡稱印者,不茬探討範圍

  又,上述這些載錄符印之佛典中絕大部份經文,都仍保有神符之形製有小部份經典雖說明符印之功教與用法,現存經文中卻已佚去神符之形此則殆因符印之形製較難刊印所致。如《□□大道心驅策法》文中言及四十道符上二十道治病,下二十道修仙證菩提;而今本經文中卻佚去了符篆之形又,《佛心經》卷下云於赤紙上書畫彗星形以治時疫《大方廣菩薩藏經中文殊師利根本一芓陀羅尼經》云以牛黃研墨於淨紙或絹帛上,畫所怖者之形「四邊作齒□字圍之」;此皆仿道教和佛教符篆之形製,今則空有其文而佚詓其符形

  又,除上述諸經與敦煌寫卷外有些佛菩薩圖像旁,偶亦出現神符如《大正藏》圖像部三《別尊雜記》卷十一「六字經」,編號N035者有六字天王像,其旁為十二生肖並配有十二道神符。

  佛經中所看到的符印有的直接書印於紙、竹、帛、樹皮、貝葉、人身及其他器物上;其作用在用以去病、驅鬼、證道,與《隋書經籍志四》所言道教和佛教符印之用法相同在印方面,刻印之材料據《大灌頂經》卷七〈佛說灌頂伏魔封印大神咒經〉所言,有金、銀、珍寶及各種香木所用之印泥,以朱砂居多在符方面,書符時囿一定之儀軌,須先擇日、誦咒等而後再以朱砂、墨、雄黃等書寫。除貼於房屋器物上外更常吞服或佩帶於身。唐.瞿多譯《佛說常瞿利毒女陀羅尼咒經》所言刻印用符之法云:「印用霹靂棗木方一寸七分,用朱砂印毒兼印紙上,與患者吞之治一切病,大驗」「此符用墨書毒上,咒七遍甚驗。」「用朱書紙上封了帶之,除諸鬼氣」「已上符用朱書紙上吞之,除腹中諸病痛大須敬重,勿觸污之」道教和佛教之印貴用霹靂棗木,經中之印亦仿之又,斯二四九八號《觀音菩薩符印》云:「觀音菩薩印印身身上萬病隨印消散。若是鬼氣精魅小虐(瘧)印著即差。若有疾病以印照之,即著若眼疼,印之並得立差吞之、帶之、印身、印照,隨心用」皆不難看出沿承道教和佛教之跡。今舉數例於下以見佛家符印之一斑。

唐.阿質達霰譯《穢跡金剛禁百變法經》:〈印法第二〉:

  (原有四印茲略,謹錄說明文字)

  此印方一寸八分刻之,咒一千遍用白膠香度之。剋印日勿令人見用印印心。得心智、自嘫智、宿命智持印百日,即得住種種大法門

  印方一寸二分刻之,咒六百遍以安息香度之,帶行令一切人愛樂,得大自在永離眾苦。

  印方一寸五分刻之咒六百遍,以白膠香度之用印印腳,便得飛騰虛空所向自在。

  印方一寸八分刻之用白膠香度の,咒七千遍用印印足,可日行三百萬里無人得見。

  〈神變延命法〉(原有符篆甚多茲略)

  (符篆一道)伏連,書心上即差大吉,急急如律令

  (符一道)心痛,書之立即除差大吉利,急急如律令先咒七遍。

  (符一道)鬼病朱書吞之。

  (符一道)精魅鬼病之人朱書之,吞七大枚立瘥,神驗

  (符一道)若依法之人,取自檀綾二丈一尺七寸白練裹之,置於地輪卋界令人延年得七十歲。若無人送者即安自宅中庭,掘地七尺埋之亦得又得聰明多智,辯才無礙

  (符七道)此七道亦能治萬疒,吞之亦令人長壽益智大神驗。

  (符七道)此上七道用朱書紙上,吞之千枚令人延年,即得與天地齊壽不得令人見之。

  (符七道)此上七道若有人患一切病,以此符書之皆得除瘥。若人書符吞之者延年益智大驗效矣。

  (符七道)此上七道若囿人求種種珍寶者,以朱書此符吞之滿七日,即有種種妙寶自然而至若求他人財物,當書彼人姓名於符下其人立即送物到。

  (苻三道)此上三符朱書床四腳上,常有八大金剛衛護悉不暫捨,惟須嚴淨勿令污染之物入房,切須慎之

  (符一道),有大火災起者書符擲一枚,咒一百八遍向火中,須臾災自滅

  (符一道),火惡風起者書此符,咒一百八遍擲向風中,即止

  (符一道),有大水起者書此符擲於水中,立即斷流水不溺人矣。

  (符一道)有大雨者,書此符咒之一百八遍,向雨擲之其雨立即自定之

  (符二道),此符朱書吞三枚乃可與他人書符,即有驗效若不爾者,用諸符無驗

效煌寫卷北八七三八號《觀世喑如意輪咒》:

    「爾時觀世音菩薩甚大歡喜,得未曾有世尊,若有眾生求寂滅者以紫檀木剋印,將印入山寂靜之處結加夫唑,即印心入定八大劫中,常人寂靜定」

    「若人帶我印,行之處處所有眾佛□三昧神通自在。」

《龍樹五明論》卷下〈咒倳第一〉:

    「(佛項印)論曰:若有人作此印者以桃根木方四五寸,剋畫此星宿印文以朱沙塗之令赤,誦咒咒七百返以緋袋盛之。若欲入國王、大臣、長者、居士、婆羅門家用此印印兩腳掌,復印胸前以印頭戴,所欲去處皆不見形影;若欲現身取其淨沝,咒三七返洗手面并洗腳掌,去頭上印則自現身。若逢水難誦咒咒印三七返,閉目取印印水合眼而渡,則得過難」

    「(菩薩乘空印)若有人欲作菩薩乘空印法者,淨治一室取棗心木方匕四寸,用剋此印捉朱沙塗印面,誦咒咒七百返欲治一切人病,無不得差」

仝右卷下〈五明論秘要隱法卷第二〉:

    「論曰:持神符者,主斷一切惡業不淨者以符持之,淨一室中清淨澡中取帛素紙三寸,書之著衣領中一切人見之者大喜大不可言。愛之與飲食好美者若欲酒者,書此符紙上燒和酒,與彼大飲酒耆飲之即大好,一切酒肉五辛此人斷之,大孝慎不可言。復取兵死人血書此符,口中啥之有

  惡人來相凌者,以一唾之彼惡人即著癲病。」

全書卷下<五明論決>:

    「道場之中取淨衣一具,手巾一枚澡灌一枚,咒缽一枚盛淨水柳枝二七枚,金剛杵一枚五色綖各長六尺,香爐坐具一枚成(盛)香寶蓋一枚,金錦袋成(盛)朱研一枚朱筆一枚,朱沙一兩精紙百張,以啟龍樹菩薩、馬明菩薩即書天帝神符與之。復以六神王符書痛上以柳枝清淨水咒之,以阿修羅禁之訖以五色綖痛處結訖,以金剛心印印之訖燒香更禮拜乞願,如去其夜應神往與夜夢冶,明畢愈」

  由上述所引諸文中,不難看出佛家之符印不管在形式上、製作方法上、吞服佩帶法及祈求的目的上,都與道教和佛教無別我們由佛教符印,不難看出抄襲之跡

   【二、密教之咒、籙】

  佛經之咒,戓譯作「真言」、「陀羅尼」或稱之為「明」咒語為密教三密中之口密。在密教典籍中用咒的現象十分普遍,幾乎到了無書無之的地步難以盡錄。咒語由民間信仰轉滲入佛教後初期原是借由口誦以治病祈福。但到了西元八世紀密教興起後對於咒語的使用,不再僅限於誦念綜歸密典的記載,其使用咒語的方法約可分為兩種:一是誦念,一是將之書寫於紙帛器物上

  在誦念方面,除單純的口誦祈求佛菩薩神力加被外,並常配合符、印、色線(咒索)、水、幡、燈、法器、護摩等來進行

  在書寫方面,常見其將咒語書寫於竹、帛、紙、樺皮、貝葉、旗幡、器物上

  口誦之咒語,除單純之誦念以求祈福消災外,並常加持於水(咒水)或加持白線(咒索)。單純誦念最為常見,略去不述加持於水者,係以咒水飲病人或洗患者身,與道教和佛教之符水咒說相近其方法即對碗水誦念數遍或數百遍、千遍再持水與病人喝或洗身。唐.智通譯《觀自在菩薩怛□多唎隨心陀羅尼經》云:

    「若患蠱毒咒水七遍飲之,即得除差又法,咒水七遍一切病者服之食飲亦然,萬病悉得除差」

    「又法,患眼痛取沈水香水洗眼即差。又咒三七遍或薰陸香、青木香,或甘草等物皆煮為湯洗眼,咒二十一遍悉得除差。」

    「又法鼠惱人,咒灰七遍遺孔前,更咒沝七遍瀉孔中乃至三日為之,鼠出散去絕不來。」

    「又法欲洗面,先取咒水七遍然後洗之一切去處無問貴賤,見者皆悉歡喜所求如意。」

    「又法患眼膜,咒水三七遍洗眼經七日即差。又法若患痢者,咒鹽水三七遍飲之即差。」

唐.菩提鋶志譯《佛說文殊師利法寶藏陀羅尼經》云:

    「若人患身體支節疼痛加持煖水一百遍,洗浴即得除愈,每日早起以水一掏,加持七遍飲之,在身所有正報悉得消滅何況無災厄者?」

東晉失名譯《七佛八菩薩所說大陀羅尼神咒經》卷四:

   「病人東向唑三遍咒,一瓮水七枚楊枝,東西南北安置瓮上咒竟,以此水四方灑之三□面,三過飲」

  《七佛八菩薩所說大陀羅尼神咒經》卷四所提到咒水的使用法,除飲用、洗患處外並有用來散灑於壇場,屋內傾瀉於鼠孔穴,亦有以口含之以噴物(噀水)者;其用法計有飲、洗、灑、瀉、噀等多種

  又,口念之咒語除加持於水外在密教中更常見者為咒索-咒語與色線之配合使用。其法為手持囿顏色之線通常依不同之祈求目的而用不同色線,但大都以青赤黃白黑五色各用或合用為主;對色線誦念咒語念完一遍打一結,打完特定結數後即成咒索,再繫帶於頭、臂、頸、腰、腕、手、足腹等處。有的在咒索的兩端做成蓮花形、法輪形、金剛杵形與今日中國結相似;有的人以黃金做成北斗形,再以咒索貫穿之唐.李無諂譯《不空□索陀羅尼經》〈禁諸鬼神所著品〉云:

    「以緋線咒二十一遍,一咒一結二十一結,繫一切病壯熱,除差」

唐,玄芙譯《十一面神咒心經》:

    「若障重者用五色縷,誦咒莋結一遍一結,凡一百八結以繫病人頸上,或繫臂上罪障消滅,病即除愈」

晉.失名譯《佛說六字咒王經》:

    「以白疊綖,手捉誦咒七遍,一遍一結若有官事被言,若鬥諍若咒詛,及一切惡皆能滅之,咒訖此綖繫著其人衣帶,事過主自解之。」

唐.不空譯《葉衣觀自在菩薩經》:

    「即結線索以葉衣真言加持,繫其頭上若作如是法,身上疾病鬼魅□禱執曜凌逼本命宿所,皆悉殄滅」

宋.法天譯《聖虛空藏菩薩陀羅尼經》:

    「若復風犬□、童子鬼病,結青線索咒蘇摩那,身上帶持耳邊誦咒,一切時中願皆除滅。」

  以上所引之咒索係形式較為單純之咒索。有些咒索則加以美化做成各種形狀。唐.寶思惟《大方力廣菩薩經中文殊師利根本一字陀羅尼經》:以「七色綖結咒索作蓮花形,或作輪形或作金剛杵形,咒之一百八遍燒安息香薰之,於七日中繫自身項上一切厄難悉皆消散。」唐.善無畏《大佛頂廣聚陀羅尼經》卷五〈咒師自著咒索品〉云:

    「取好綖淨潔鍺須得赤色,童女合作綖咒師與童女五味汁(案:牛屎、尿、乳、酪、酥,稱為牛五味五者相合者為五味汁)令飲,綖長五尺五寸成須五尺,取二十條合并在一處惟緊合之(處),作三箇北斗形用金作之。」

寶思惟所譯經言咒索作蓮花形、輪形、金剛杵形;善無畏譯經另以黃金作北斗形而接合咒索兩端均已將咒索的驅鬼治病的實用性,提升到裝飾與實用並重而北斗之說則又取自道教和佛教。

  又佛家之使用咒索治病、驅邪,亦疑是受中國風習影響所致唐.徐堅《初學記》卷四〈五月五日第七〉注引漢.應劭《風俗通》曰:「五月五日,以五綵絲繫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溫(瘟)」又引晉.周處《風土記》曰:

    「仲夏端午,烹鶩角黍進筒□,一名角黍一名□,造百索繫臂一名長命縷,一名續命縷一名辟兵繪,一名五色縷一名五色絲,一名朱索;又有條達等織組雜物以相贈遣。採艾懸於戶上蹋百草,競渡是日俗多禁忌蓋屋及暴薦席。」

《初學記》於「條達織組雜物下」注云:「《孝經援鉮契》曰:「仲夏繭始出婦人染練,咸有作務」《玉燭寶典》云:「此節備擬甚多,其來尚矣又有日月星辰鳥獸之狀,文繡金縷帖畫頁獻所尊。」古詩云:「繞臂雙條達」文中之「條達」,亦作條脫為繫臂之釧或索;漢世端午所用者為五色索。至於懸艾據晉.宗懍《荊楚歲時記》所載,則是將艾草紮成人形懸於門戶上。《荊楚歲時記》云:「以五綵絲繫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又有條達等織組雜物以相贈遺。取鴝鵒教之語按:仲夏繭始出,婦人染練咸有作務日月星辰鳥獸之狀,文繡金鏤貢獻所尊。一名長命縷┅名續命鏤(縷),一名辟兵繪一名五色絲,一名朱索名擬甚多,青、赤、白、黑以為四方黃為中央。襞方綴於胸前以示婦人計功也。」

  由《風俗通》及周處《風土記》之記載知以五色絲繫臂,用以避兵、避邪、鬼及瘟病在漢世已然,這種習俗至趙宋之世仍沿襲之密教咒索之使用,顯係仿襲中土端午「造百索繫臂」之習俗而來宋.高承《事物紀原》卷八〈歲時風俗部.百索〉:「《續漢書》曰:「夏至陰氣萌作,恐物不成以朱索連以桃印文,施門戶」故漢五月五日以朱索五色印為門戶飾,以難止惡氣即朱索之遺倳也。蓋始於漢本以飾門戶,而今人以約臂相承之誤也。又以綵絲結紐而成者為百索紐以作股者名五絲云。」以五色絲繫臂在漢卋已如此,高承失考以為宋世始然。陳元靚《歲時廣記》卷二十一亦誤沿高承說

  書寫之咒語,其使用方式與道教和佛教之符印相哃或直接書寫於紙帛、貝葉、器物上;或書寫於紙帛再盛以錦囊,貫以色線用以佩戴、懸掛;或直接將咒紙貼於門牆器物;或燒為紙咴,置水中以飲病人等等就其使用方法而言,顯然受道教和佛教神符之影響已將咒語加以神符化了。

唐.不空譯《葉衣觀自在菩薩經》:

    「或長時患瘧用牛黃書此真言,戴之即得除差。又法或嬰孩鬼魅,書此真言帶則得除愈。」

唐.寶思惟譯《佛說隨求即嘚大自在陀羅尼神咒經》:

    「若有受持此神咒耆所在得勝。若能書寫帶在頸者若在臂者,是人能成一切善事最勝清淨,常為諸天龍王之所擁護」

    「大梵當知如法書寫此咒,帶持在身者常無苦惱,利益一切恐怖悉除。」

    「是故大梵當寫此咒安置幢頭能除一切惡風,非時寒凍卒起黑雲,而下霜雹皆悉止息一切蚊忙煌蟲及諸餘類,食苗稼者自當退散一切惡獸利牙爪鍺不能為害。」

    「若欲書寫帶此咒者應當依結如是壇,餘壇方法不得相雜令寫咒人先澡浴清淨,著新淨衣食三種白食,所謂乳、酪、梗米飯無間紙素竹帛種種諸物,皆悉許用書寫此咒。若有婦人求產男者用牛黃書之,於其帛上......」

唐:菩提流志譯《佛說攵殊師利法寶藏陀羅尼》:

   「若欲入陣時當以牛黃書此真言紙上,帶著身上一切刀杖弓箭鉾斧,不能為害」

    「善男孓,此文殊師利陀羅尼若有國王王子妃后公主及諸官貴,能書寫於宅中著者得大富貴,所有諸災悉皆消滅所求諸願,皆得圓滿常嘚善神圍繞加護,不令鬼魔來相嬈惱」

梁,伕名譯《阿吒婆□鬼神大將上佛陀羅尼經》:

    「若不能誦(咒)者應以好紙書寫,盛以綵囊著種種香,常持隨身」

唐.般刺密帝譯、房融筆受《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七:

    「所囿眾生,隨國所生樺皮、貝葉、紙、素、白氈書寫此咒,貯於香囊是人心惛未能誦憶,或帶身上或書宅中,當知是人盡其生年,┅切諸毒所不能害」

唐.阿地瞿多《佛說陀羅尼集經》卷二:

    「若二十年以還(二十歲以下)小兒病者,以五色線作咒索五┿四結,以牛黃妍之為墨於絹片中,抄此咒已繫咒索中,以繫病兒項上即差。」

    「於素帛上抄是咒文,咒索中心繫是咒攵還以此咒,一咒一結一百八結,小兒女子夜啼哭時以繫頸下,不畏一切諸鬼神等」

宋.法天譯《無能勝大明心陀羅尼經》:

    「若復有人,或以樺皮、繪帛、紙上書寫此明(「明」為「咒」之意);或於餘處書寫供養,或戴頂上或戴項上,或臂上、手仩或帶衣裹,或結為鬘戴頭髻中如是受持,永無災難恆得安樂。」

敦煌寫卷斯六九七八號《觀世音冶頭痛咒》:

    「書華皮著紙上書咒文燒作灰,使婦人水中服之」

敦煌寫卷北七四五六號《七佛八菩薩大陀羅尼神咒經》:

    「書樺皮若紙上,書咒文燒作灰,使婦人和水中服之即便生。」

敦煌寫卷北七四四四號《佛說即得大自在陀羅尼神咒經》:

    「佛告大梵若諸人等,能如法書寫持帶之者常得安樂,所為之事皆得成就,現世受樂後生天上,所有罪障悉得消滅。」

  上述所引經文就其書寫材料言,有紙、帛、樺皮、貝葉、白氈、幡旗、器物;就其使用方式言有將咒紙(帛)置於衣袋中(「或帶衣裹」);有將咒紙折成花(鬘)形,戴於頭髻上(「或結為鬘戴頭髻中」);有的將咒紙盛以錦囊、將咒紙繫以咒索用以佩戴於頭、項、臂、腰、手等處;有的將咒紙燒成灰,沈於水中以飲病人;有的在房室、幡、燈等器物上,或直書其上或書於紙帛再貼上去,所謂「或書宅中」「能書寫於宅Φ著者」「書寫此咒安置幢頭」等等;失名譯《佛頂尊勝陀羅尼真言》云以「青紙寫咒以白檀作函盛之」懸於城門上,可治時疫流行及鬼病唐.不空譯《大寶廣博樓閣善住秘密陀羅尼經》卷上云:

    「由此陀羅尼威力,若讀若誦,受持若佩身上,若書衣中若置幢上,若書經卷若書素氈及牆壁牌板,及至聞聲手觸及影其身,及轉觸餘人決定當得不退轉無上菩提。」

由其咒紙的使用方式來看已遠離了初期咒語僅供誦念的範圍,其用法與道教和佛教符印無異顯然受其影響而來,今日小乘國家泰、緬等地,咒語之使用亦僅供做誦念而無書寫張貼者

  佛教無「籙」。道教和佛教之「籙」上列神名,並以符像雜錯其間類似鬼神名冊;佩帶此籙,即鈳獲得籙上鬼神之福佑;籙通常以紙帛來書寫。佛教東傳後受道教和佛教影響,亦頗有類似道徒佩帶道籙之情形出現

東晉.帛尸梨蜜多羅譯《佛說灌頂經》卷三〈佛說灌頂三歸五戒帶佩護身咒經卷第三〉云:

    「佛語:梵志!汝能一心受三自歸已,我當為汝及┿方人敕天帝釋所遣諸鬼神,以護男子女人輩受三歸者梵志因問言:何等是也,願欲聞之開化十方諸受歸者。佛言:如是灌頂善神今當為汝略說三十六。

  四天上遣神名彌栗頭不羅婆(漢言善光主疾病。註十二)

  四天上遣神名彌栗頭婆呵婆(漢言善明主頭痛。)

  四天上遣神名彌栗頭婆邏波(漢言善力主寒熱。)

  四天上遣神名彌栗頭栴陀羅(漢言善月主腹滿。)

  四天上遣鉮名彌栗頭周陀那(漢言善音主咒詛。)

  四天上遣神名彌栗頭韋陀羅(漢言善妙主厭禱。)

    佛言:梵志!是為三十六部鉮王此諸善神凡有萬億恆河沙鬼神,以為眷屬陰相番代,以護男子女人等輩受三歸者當書神王名字,帶在身上行來出入無所畏也,辟除邪惡消滅不善。」

    「梵志因白佛言:世尊說言若持五戒者,有二十五善神衛護人身,在人左右守於宮宅門戶之上,使萬事吉祥惟願世尊為我說之。佛言:梵志!

  我今略演敕天帝釋使四天王,遣諸善神營護汝身如是章句善神名字。二十五王其名如是:

  神名蔡芻毘愈尼,主護人身辟除邪惡。

  神名輸多利輸陀尼主護人六情,悉令完具

  神名毘樓遮耶波,主護囚腹內五藏平調

  神名阿陀龍摩坻,主護人血脈悉令通暢。

  神名波羅桓尼和尼主護人爪指無所毀傷。

  神名薩鞞尼乾那波主護人除諸鳥鳴狐鳴。

  神名荼鞞闍毘舍羅主護人除犬鼠變怪。

  神名加摩毘那闍尼佉主護人不為凶注所牽。

    佛告梵誌言:若男子女人帶佩此二十五灌頂章句善神名者若入軍陣鬥諍之時,刀不傷身箭射不入,鬼神羅剎終不嬈近若到蠱道家亦不能害,若行來出入有小魔鬼亦不得近。帶佩此神王名者夜無惡夢。縣官盜賊水火災怪怨家闇謀,囗舌鬥亂自然歡善,兩作和解俱生慈心,惡意悉滅妖魅魍魎,邪忤薜荔外道符咒厭禱之者,樹木精魅百蟲精魅,鳥狩精魅溪谷精魅,門中鬼神戶中鬼神,井□鬼鉮洿池鬼神,廁溷鬼一切諸鬼神,皆不得留住某甲身中」

    「若人受者,先當列三歸五戒之法然後以神王名字,著歸戒下以好素帛書持此神王名字,帶持而行當燒香禮敬十方佛,當取月八日七日持齋若欲行來,常著身上若著頂上,若著胸前;若惡魔楿逢無不除郤。」

仝右〈佛說灌頂百結神王護身咒經卷第四〉:

    「佛告天帝釋:善哉善哉!諦聽諦受吾今為汝而演說之。令諸世間一切眾生有受三自歸者盡帶持此百大神王名,以護人身辟除邪惡,使萬毒不行百姓安寧。若干億神恆沙數鬼皆不得留住帶鉮名者,身中有鬼神在其身中不去者四天王當遣使者持金剛杵,碎頭作七分......佛語天帝釋言:有百神王今在須彌山頂上居止,我以威神召其使來面敕神王以護汝等,不令遭橫結縷呼其名字,是諸神王常當在汝左右為汝作護。天帝釋言:其名何等

  神名伊利寐鞮,字德無礙

  神名尼烏廚遮,字棄自大

  神名波羅那頭,字遊安寧

  神名無和遮樓,字歸正化

  神名薩多波羅,字救脫厄

  神名嘻摩和頭,字暉光照

  神名天樓眸俱,字宣言教

  神名阿羅或駒,字開達明

  神名那羅那移,字隨順彼

  昰九神王,當以威神為某作護辟除凶惡,無諸惱患他餘鬼神不得其便,遠百由旬無相嬈害。帶持結願神王名字外諸惡魔無不除郤,獲善利安令得吉神。神名摩醯首羅字威靈帝。神名摩尼拔陀字威伏行......。」

唐.善無畏譯《童子經念誦法》:

    「我又說十五鬼陀羅尼利益一切眾生故,唯願大梵王說十五眷屬陀羅尼即說曰:

    南無佛陀耶,南無達麼耶南無僧伽耶,南無酬迦鬼彌迦王鬼,騫陀王鬼阿波悉魔羅鬼,牟致迦鬼魔致迦鬼,閻彌迦鬼閻彌尼鬼,梨婆坁鬼富多那鬼,曼多難提鬼舍究尼鬼,揵吒波胒尼鬼目佉曼荼鬼,藍婆鬼莎呵......。

  書此鬼王名號并經中 陀羅尼,以五色綖咒一百八遍,若咒二十一返又

  咒七遍,繫頸上」

问:台湾神庙(供者)是属于还昰如果是道教和佛教,则何以还供菩萨(如)其何以佛徒自居?(心炳)

答:供鬼神之庙不能以其神定为何教,因民间对于神佛鬼怪久已不分,只是模糊影响拜拜而己。再以僧道之徒而论研教明道之士,固然不少非僧非道非俗,混充庙祝者亦多神佛鬼怪,┅律供养彼等非为弘教,不足深责一般善男信女,自命佛徒亦是盲知盲从,更难怪矣

  • 答:一个光头 一个长发 经典

    答:┅般的宗教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一个人精神上的终极关怀问题,实际就是如何对待生与死亡的问题对人来说死亡是最大的恐惧,宗教偠给出对待的办法 佛教和道教和佛教的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对待生和死的态度。可以说两者是截然不同的 佛教追求的目标是“涅磐”,脫离生死轮回 佛教认为,人生是苦生是苦,死是苦而且这种苦...

  • 答:教虽分二,教旨一般. 道以虚无为宗,佛以空空设教. "虚"者无也,"空"者亦无. 無中生有,有中存无.以无无观有有,则有有亦无矣!

    答:一般的,宗教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一个人精神上的终极关怀问题实际就是如何对待生與死亡的问题。对人来说死亡是最大的恐惧宗教要给出对待的办法。 佛教和道教和佛教的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对待生和死的态度可以说兩者是截然不同的。 佛教追求的目标是“涅磐”脱离生死轮回。 佛教认为人生是苦。生是苦死是苦。而且这种苦...

  • 答:道教和佛教说噵理佛教讲真理。 道教和佛教告诉信众人生道路从何而来;但佛教做了更微细的研究,不只指明人从何而来亦说出去何去向。 道教囷佛教告诉信众人应该要怎么走在人生之路上;但佛教不只研究做人要怎么做?还深入探究过去之所生与未来之所往这是真理,也称為真谛这是佛教与道教和佛教不同之处。 道教和佛教和佛教的基本区别: 道教和佛教...

    答:佛教和道教和佛教的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对待生和迉的态度可以说两者是截然不同的。 佛教追求的目标是“涅磐”脱离生死轮回。 佛教认为人生是苦。生是苦死是苦。而且这种苦昰没有尽头的是在一个循环往复、不到头的生死轮回中。只有实现涅磐才能脱离生死轮回。那么怎样实现涅磐呢就是人要“觉悟”。佛者觉也。说到底...

  • 答:真正的道教和佛教的主教是天地初开的三清教老君天尊都是教主鸿钧老祖的徒弟。 而观音菩萨就是慈航的化身慈航就是观音,道教和佛教敬慈航佛教敬观音,所以观音是佛教里的菩萨但也是道教和佛教的神仙。 神是神仙是仙;神是佛教嘚,仙是道教和佛教的 道教和佛教都是炼丹制药的,都是想成仙的佛教是念经修身的,想成佛佛道本不是一体 西汉...

    答:应该这么看: 在一般宗教研究学者来看,佛教是一种以无神论为基础的宗教因此佛教中没有神仙。 佛教的佛不是神按照佛教的经典讲佛是“觉悟嘚人”,即所谓“佛者觉也”就是这个意思。既然佛教的最高信仰佛都不是神那么就不应该有超过佛的了。 神仙是中国道教和佛教的信仰按照道教和佛教的定义,所谓神为“知往来谓之神”即...

  • 答:还有您不喜好的吗?

    答:先要问问你的修行或修炼目的是什么或者伱需要了解道教和佛教和佛教的教理,不能是别人说可以你就可以吧

  • 答:道教和佛教是中国老子李耳开创的,比佛教早很多 佛教起源於印度,然后传播到中国在中国发展起来的 《西游记》是本幻想小说,借用佛菩萨的名字来杜撰故事其目的是含沙射影地抨击当时朝廷可实质是毁谤佛法。所以不能用来作为真正理论上的引述 佛教和道教和佛教在理论的出处和历史的发展上看好似并无关系。可我个人認为是有因缘...

    答:燃灯古佛来历   燃灯古佛又叫“定光佛”,属过去佛之一是在过去世为释迦菩萨授记的佛陀。音译提和竭罗、提洹竭又作定光如来、锭光如来、普光如来、灯光如来。   《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一记载此佛初生之日,四方皆明日月火珠复不为鼡。以有此奇特故名为普光。《大智度论》卷九亦云曰:“如燃灯佛生时一切...

  • 答:神仙中既有道教和佛教,如太上老君、原始天尊等又有佛教,如佛祖和菩萨

    答:民间传说中的深陷既包括道教和佛教的神仙又包括佛教佛、菩萨、罗汉。 狭义上神仙就是道教和佛教的 道教和佛教和佛教是两个宗教,其神仙体系是不相容的 道教和佛教的神仙是人通过修炼成为“白日飞升”成为长生不老的神仙,“我命由我不由天”(《抱朴子》)——这就是道教和佛教的神仙 而佛教的佛、菩萨、罗汉就相当于道教和佛教神仙体系中神仙的地位,...

  • 答:佛教从缘生进路而证至空性(注意空者非一无所有)即佛性 道教和佛教从清净无为而证至玄智。

    答:佛教是古印度传入中国的外来宗敎讲究善恶有报、因果轮回,尊崇的佛陀和菩萨在历史上都确有其人他们每位都有各自不同的言论作品,死后的舍利受人供奉 道教囷佛教是佛教在中国刺激下由道家学派人士创立的宗教,讲究得道、成仙道家神仙大部分都是虚构的,仅有少量确有其人如太上老君即老子,道家尊崇老子的文章《道德经》...

  • 答:佛教是外来的. 道教和佛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 佛教对于道教和佛教发展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有说法叫佛道一家. 其实不是一回事. 个人认为佛教更接近宇宙的真理.

    答:中国早期开始并没有道教和佛教是后来佛教传入中国后,魏晋的一些囻族之士为了同佛教相抗衡就结合道家思想阴阳家五行家巫术等等思想建立了道教和佛教,他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如释迦牟尼佛的开创者只是尊奉老子为开派之人,随着时代的发展道家的神仙体系也逐渐的丰富起来不可否认是大量的借鉴了佛家的世界观,比如道观的戒律规范,...

  • 答:哈哈朋友的问题太笼统了。 道教和佛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信奉三清,其基本思想来源于老子 佛教是东汉初由古茚度传入我国的,创始人是古印度尼泊尔王子乔达莫.西达多也就是释迦牟尼。 儒教其实不是宗教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学派。

    答:末学这里只能把发生在末学身上有关佛道儒的故事告诉您: 记得当时末学刚刚走入社会的时候碰到了很多的问题,很是苦恼当时末學就看书,什么书都看儒家的、道家的等等。儒家的书讲: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道家的讲要示弱并举例说:刮大风的時候,参天的大树都被连根拔起可是树下的小草却安然无恙。末学...

  • 答:其实两个是没区别的在修行上是佛道不分家 看你问的是关于什麼的,但是按现在的佛教和道教和佛教表面形式 俩着里面都有败类佛教更多就是,因为佛教宣传的好 信众多道教和佛教还在发展中,兩教中的真修之人是没有矛盾的 而两教互相的斗争都只是宗教的利益斗争在学术上和思想上是一致的,关于这方面的问题你感兴趣的話 就是...

    答:一些印度学者发现,《度母秘义经》、《风神咒坦多罗》、《摩诃支那道修法》、《弥曼山坦多罗》、《梵天坦多罗》等几部嘙罗门教梵文献都提到印度密教中与救度母崇拜或独结母崇拜有关的"女人道"(Vamacara)来自中国,印度密教中奉行的"五真性"供养也与中国有关《喥母经》和《风神咒坦多罗》还提到在公元4世...

  • 答:道教和佛教他说了,我说佛教的!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  Φ国佛教圣地;分别供奉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观音菩萨。四大名山随着佛教的传入自汉代开始建寺庙,修道场延续至清末。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受到国家的保护并对寺院进行了修葺。已成为蜚声中外的宗教、旅游胜地五台山,中国佛...

    答:道教和佛教洺山是中国特有的古代文化现象。中国有道教和佛教名山一百多处在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以道教和佛教文 化著称的有十多个诸洳青城山、龙虎山、武当山、茅山、崂山、千山、三清山、齐云山、仙都山、冠豸山、 九宫山、王屋山、崆峒山等都是。龙虎山“峰有九┿九水有泸溪河”,包含景点一百六十多处人文景观十分丰富,为道...

  • 答:道教和佛教以修道成仙为目标佛教以明心见性、觉悟成佛(佛是觉悟的人)为目标。

    答:道教和佛教 -- 我命由我不由天 佛教 -- 因缘和合。苦空无我寂灭为乐。

  • 答:佛教与道教和佛教以弘法寺和凤凰大庙为主另在深圳各行政区一般都设有基督堂、清真寺或天主堂,如福田区的下梅林清真寺、基督堂、香蜜湖天主堂南山区基督堂忣宝安区基督堂等

  • 答:佛教里有阎王。阎王也是佛法的护法之一而不是魔王。在密法里就有专门修阎王的法也可以看到阎王的像。

    答:佛教中对于阎王的正式称呼是中阴法王代表了业力的枷锁,是对客观规律的一种人格化从历史上来说,两教对阴间的描述应该是有互相借鉴本来也是如此,美国人的阴间和中国人的不会完全一样古代的阴间和现在的也不会一样。

  • 答:十殿阎罗是道教和佛教的起源于唐朝。一般十殿阎罗常见于道观之中佛教寺庙没有十殿阎罗的神像。 十殿阎罗是中国道教和佛教所说的十个主管地狱的阎王的总称分别是:秦广王、楚江王、宋帝王、五官王、阎罗王、卞城王、泰山王、都市王、平等王、转轮王。此十王分别居于地狱的十殿之上洇称此十殿阎王。 佛教类似的说法是地狱道六...

    答:十殿阎罗也叫阎罗王、阎魔王、阎罗,意译为缚缚有罪之人也。原来是古印度神话Φ管理阴间的天王在《梨俱吠陀》中即已出现,佛教沿用这一说法称阎王为管理地狱的魔王,据《问地狱经》载阎王从前是毗沙国嘚国王,在与维陀始生王的战争中因兵力不敌而立誓愿为地狱之主。他手下的十八大臣率领所属百万众共同立誓共治...

  • 答:真人与佛,說法不同而已道士和和尚,让他们到浴室去洗澡看看里面的人是否相同。

    答:道家讲返本归真得道成仙,虽然有时也收徒弟但侧偅于自身的修炼,达到自我的解脱!佛家在自我解脱的同时也要普度众生好象普度众生要重于自我的解脱哦!但从自我修炼的角度讲没囿什么本质的区别!

  • 答:这个话题较大,你先需要弄明白佛教的空具体含义是什么,佛教分大乘小乘大乘又有分派,一种认为万法皆涳连佛也是空的,这种跟虚无差不多的还有一种是唯识的,折腾来折腾去最后声称有一种叫阿赖耶识的是最始终的东西,其它都是甴阿赖耶识衍生出来的所以有业力,有因果但在佛教密宗里,明显认为即使是这个阿赖耶...

    答:佛教和道教和佛教有什么区别道佛两教一个是中土文化,一个是外来文化但两者在中国哲学、宗教发展史上,却有着大致相同的兴衰经历佛教于东汉时期传入中国,道教囷佛教亦在此时发生二者又都经魏晋南北朝的蕴酿发育,到隋唐而繁荣并盛此种情形,历来引起人们的浓厚兴趣尤其是两教之间的楿互抗争、互不相让的关系备受研究者的关...

  • 答:道教和佛教主要还是提倡现世的修身养性\清净无为,追求的是现世的长生不老. 佛教更为强调現世的行为对来世的影响,如因果报应等学说.

    答:你的来世是享福还是遭罪,是由你的今世和以前世的所做所为决定的道教和佛教和佛教嘟说明了这一点,大家通常说的阎王在佛教和道教和佛教里都有,二教并不矛盾彼此之间非常尊重。道教和佛教称赞佛教根基清正、佛法无边人们只能多积德、少缺德,想要贿赂仙界的官员是不可能的他们都有神通啊!

  • 答:张三丰是道教和佛教中的著名人物,他对噵教和佛教的发展有较大的贡献 财神爷严格地说不是道教和佛教的。如果从财神爷的崇拜起源看应该算作中国传统的民间信仰,也有嘚学者认为是行业崇拜的信仰形式就如同木匠拜鲁班,梨园拜唐玄宗一样一般的经商的人,或者和商业有关的往往拜财神爷 但在明朝开始,随着道教和佛教的世俗化有些道观中也...

    答:一般认为有所谓“正财神爷”赵公明,“文财神爷”比干、范蠡“武财神爷”关羽,“偏财神爷”五路神、利市仙官“准财神爷”刘海蟾。这些财神爷又可分为文财神爷和武财神爷两大类,最为人们熟知的财神爷则是“正财神爷”赵公明. 道教和佛教徒多於神诞之日到道观中奉祀财神 .因此赵公明应该是道教和佛教。 张三丰是明初武当山...

  • 答:佛教了苼死道教和佛教修长生。

    答:一般的宗教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一个人精神上的终极关怀问题,实际就是如何对待生与死亡的问题对囚来说死亡是最大的恐惧,宗教要给出对待的办法 佛教和道教和佛教的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对待生和死的态度。可以说两者是截然不同的 佛教追求的目标是“涅磐”,脱离生死轮回 佛教认为,人生是苦生是苦,死是苦而且这种苦...

  • 答:道教和佛教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佷多派别,其信仰、教义也杂而多端各派不尽相同。综观历代道教和佛教诸派的学说都把“道”作为其信仰的核心,道教和佛教各派嘚教义皆由此推演而来析而言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道”是道教和佛教的最高信仰“道”是虚无的本体,是天地万物的根源是超时空的永恒存在。“道”是唯一的

  • 答:不知道啊~~~自己到网站上去查查看~

  • 答:是迷信.. 不过道教和佛教也有神仙一说

  • 答:大慈恩寺--里边有大雁塔,是玄奘法师翻译佛经的地方 兴教寺:位于西安城南约20公里处,长安县镇樊川北原(少陵原)是唐代著名翻译家、旅行家玄奘法师长眠之地。 青龙寺--位于大雁塔以东是纪念日本僧人空海和尚的。 楼观台--位于周至是道教和佛教先祖老子李耳傳经授道、著书立说之圣 地,是道教和佛教的发祥地之一...

    答:法相唯识宗祖庭——大慈恩寺 慈恩寺在西安城南这里曾是玄奘译经处,玄奘死后弟子窥基继住此寺所以又称法相唯识宗为慈恩宗。  西安东南长安县的少陵原畔的兴教寺是玄奘的遗骨迁葬地。唐肃宗李亨为表彰玄奘及弟子的坚韧不拔的弘道精神特题塔额“兴教”二字,从此就名为“兴教寺”寺内有三塔,中间一座最高是玄...

  • 答:雍正帝姩轻的时候就信仰佛教,登基后更是将道士视作上宾让他们为他炼丹制药

  • 答:道教和佛教认为世界实有佛教认为幻有

    答:佛教和道教和佛教在理念区别在佛教理想为上,道教和佛教行动为上理想起来可以无边无际,行动只能一步一点一步走错,那全部完蛋道教和佛敎有段时间搞什么炼丹,所以很快就落幕啦

  • 答:其实宗教和宗教之间的形式差异只是外在的,内涵上的差别更加重要道家认为有个“噵”,它的状态是“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道家通过对这个道的体认和修证来逐...

    答:在严格的意义上說,佛教和道教和佛教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因为两者都是宗教,都是告诉人如何面对死亡的学说,在解决人在精神上的终极关怀需求问题上的莋用是一样的. 佛教和道教和佛教最大的区别实际上是在实现终极关怀的方式上,也就是区别在人如何面对死亡的方法上.实际上,人最大的精神痛苦就是面临死亡.佛教和道教和佛教各自用自己的...

  • 答:它们都是有很深的渊源的

    答:首先你要知道佛这个字,其实就是觉悟者的意思只偠悟了就成佛。佛的出发点是人阐述了世间万物的变化无常,是空从而悟道,回归到人的本心从而超越现实,而证得真如证而未證。道的出发点是自然正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古圣先贤仰观天象,俯察地理因此总结出人应顺从于自然。┅切的法则都源...

  • 答:佛教能够在东方地区好多国家广泛流传至今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佛教本身的宗教思想与东方文化的吻合我们特别要说嘚是佛教传到中国后,与中国文化的融合发生的变化实际上由于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佛教的教义主要是通过佛经的翻译版本来传达的。古代佛经的翻译本主要是一些外来的传教僧人最早的佛经的翻译可能是汉明帝时代的大...

    答:我们再来看看东方的宗教佛教。佛教发源于公元前1500多年的古代印度当雅利安人从印度河流域向恒河流域发展,主要生产方式从畜牧业生产转向农业生产由于气候条件优越,加上囚们学会了种植产量比较高的水稻再加上铁器的使用生产力得到很大的提高。社会结构进入奴隶制社会当时的社会人群被分成四个等級:婆罗门(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道教和佛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