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是半地穴干栏式房屋屋,你会用什么食物招待客人

第二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阅读课文P7-8,完成下列问题: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1.地 点: 2.时 间: 3.生产工具: 4.农作物: 5.居住房屋: 6. 饲养: 7. 手工业: 思考: 河姆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这种房屋呢? 自学完成 1.时 间: 2.地 点: 3.生产工具: 4.农耕作物: 5.原始饲养业: 6.居住房屋: 7.原始手工业: 地理环境对原始农耕的影响 农作物: 长江流域河姆渡:以水稻种植为主的水田农业 黄河流域半坡:以粟种植为主的旱地农业 住宅: 长江流域河姆渡:干栏式房屋 黄河流域半坡:半地穴式房屋 半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这种房屋而不是干栏式房屋? 自学完成 1.时 间: 2.地 点: 3.原始手工业: 动脑筋: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哪些进步呢? 练一练 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时代的居民是( ) A 北京人 B 山顶洞人 C 河姆渡原始居民 D 半坡原始居民 * 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如果仅靠在野外采集、狩猎为生,会有哪些不便之处? 结论: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不稳定,需要经常迁徙。 原始农耕分布图 长江流域的浙江 距今约7千年 磨制石器 耒耜 水稻(是世界上最早种水稻的国家) 干栏式房屋 会制造陶器 家畜(猪) 自学完成 河姆渡出土的骨耜和 装有木柄的骨耜复原图 我国是世界上种植水稻 的国家。 河姆渡原始居民居住在长江流域,雨水多气候潮湿;干栏式房屋可防潮、避湿。 这是1973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 猪纹陶制缽,是河姆渡人用来盛放食物的食具 缸 看图分析 右边是河姆渡 原始居民制作的陶器,你能说出它的用途吗? 距今约五六千年 黄河流域的陕西西安 磨制石器(石刀)、木制耒耜 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粟的国家) 猪 狗 半地穴式房屋 彩陶 纺线 阅读课文P8-9“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完成填空: 半地穴式房屋 动脑筋: 半坡原始居民居住在黄河流域,干燥、雨水少,气候比较寒冷,半地穴式房屋既能满足需要又能取暖。 启示:我们应该顺应地理环境、自然规律,因地制宜的进行生产生活。 半坡出土鱼纹陶盆 半坡出土的纺轮 距今约四五千年 黄河流域的山东 黑陶 白陶 阅读教材P9-10,了解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基本情况: 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为什么有随葬品多少悬殊的现象出现? 生产力 发展 剩余产品 出现 私有财产 出现 贫富分化 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了 种植水稻、粟;饲养牲畜;磨制石器;制陶…… 打制石器 磨制石器; 采集渔猎 农耕生活 D

河姆渡文化盛行一种栽桩架板高于地面的干栏式建筑。在河姆渡遗址各文化层,都发现了与这种建筑遗迹有关的圆桩、方桩、板桩、梁、柱、木板等木构件,共达数千件。第4层的一座干栏式长屋,桩木和相紧靠的长圆木残存220余根,较规则地排列成4行,互相平行,作西北—东南走向。现存最长一行桩木长23米,由西南到东北的第 1、2、3行之间的距离大体相等,合计宽约7米,推知室内面积在160平方米以上。第3、4行的间距1.3米,这是设在面向东北一边的前廊过道。建筑遗迹范围内,出土有芦席残片,许多陶片以及人们食后丢弃的大量植物皮壳、动物碎骨等。这座大型干栏式建筑当属公共住宅,室内很可能隔成若干小房间。干栏式建筑是中国长江以南地区新石器时代以来的重要建筑形式之一,目前以河姆渡发现的为最早。除干栏式建筑外,早期稍后,还出现一种立柱式地面建筑,在柱洞底部垫放木板作为基础,有的则是填塞红烧土块、粘土和碎陶片等,填实加固形成臼状柱础,中间立木柱。

半坡人居住的无论是方形的还是圆形的房屋,多为半地穴式,而且以小屋居多,大屋仅一座,位于中央,小屋围大屋而筑。这种环形布局,不会是无意识的,明显地体现着团结向心的一种原则一种精神。上宅文化遗址,也是半地穴式建筑,大多是不规整的椭圆形,屋内都埋有一个或两个深腹罐,是灶塘吧,且兼及存储火种。因没有全部挖掘,不知是否也有大屋 ,也环形布局。我想,有可能同半坡类似的。半坡遗址上,有很多柱洞,其建筑应是用树木枝和其它植物的茎叶再加泥土混合架构而成的,上宅文化遗址也发现了柱洞。这些今天看来实在是不起眼的"马架子窝棚",却是六千年前先民的杰出创造,是中国土木合构的古典建筑的发端了。穴居日久,容易“下润湿伤民”,人们便就地取材,铺茅草、皮毛甚至烘烤地面。屋内设有火塘,但无烟道,一旦失火,就得重新搭造.

原因: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沿岸,而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地理环境的不同造就了他们不同的房屋特点.

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可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问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半坡人的房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