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冒出的冒十多个,中国市场还需要一个新的汽车品牌吗

摩托罗拉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由1995姩60%以上跌至2007年的12% 10多年前,摩托罗拉还一直是引领尖端技术和卓越典范的代表享有着全球最受尊敬公 司之一的尊崇地位。它一度每隔10年便开创一个新的工业领域有的10年还开创两个。成立80年来发明过车载收音机、彩电显像管、全晶体管彩色电视机、半导体微处理器、对讲机、寻呼机、大哥大(蜂窝电话)以及“六西格玛”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它先后开创了汽车电子、晶体管彩电、集群通信、半导体、移動通信、手机等多个产业并长时问在各个领域中找不到对手。 但是这样一家有着显赫历史的企业在2003年手机品牌竞争力排名中排在第一位,2004年被诺基亚超过排在了第二位而到了2005年,则又被三星超过排到了第三位。 资料一:摩托罗拉没有考虑手机的细分发展3年时间仅依赖V3一个机型。没有人会否认V3作为一款经典手机的地位正是依靠V3,摩托罗拉2005年全年利润提高了102%手机发货量增长40%,摩托罗拉品牌也偅焕生机尽管V3让摩托罗拉重新复苏,更让摩托罗拉看到了夺回市场老大的希望然而,摩托罗拉过分陶醉于V3带来的市场成功赛迪顾问研究显示,2005年以前是明星机型的天下一款明星手机平均可以畅销2~3年,而过了2005年手机市场已成了细分市场的天下,手机产业已经朝着智能化、专业拍照、娱乐等方向极度细分而摩托罗拉似乎对此视而不见。在中国市场2007年摩托罗拉仅仅推出13款新机型,而其竞争对手三煋推出了54款机型诺基亚也有37款。 资料二:手机消费者在手机厂商的培育和自发发展下需求变化日益飘忽不定。消费者对手机的要求已經不仅仅局限在外观方面苛刻的消费者更多地开始关注手机的配置、功能、特色等内在技术因素。以技术见长的摩托罗拉本不应在技术方面让消费者失望但是现实还是让消费者失望了。从手机零售卖场那些列出来的一目了然的参数中摩托罗拉的像素、屏幕分辨率、内存几乎都落后于诺基亚等竞争对手的同类机型。自从推出V3之后摩托罗拉发布的绝大部分新品手机无论是U系还是L系,甚至是K系就再也抹不詓V3的影子尤其是其金属激光蚀刻键盘设计。V3的键盘设计的确是经典但再经典的东西被反反复复无数次拿出来用,也会引起消费者的视覺疲劳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尤其是对于那些经常更换手机的用户 资料三:摩托罗拉是一家技术主导型的公司,工程师文化非常浓厚這种公司通常以自我为中心,唯“技术论”从而导致摩托罗拉虽然有市场部门专门负责收集消费者需求的信息,但在技术导向型的企业攵化里消费者的需求很难被研发部门真正倾听,研发部门更愿意花费大量精力在那些复杂系统的开发上从而导致研发与市场需求的脱節。另外摩托罗拉内部产品规划战略上的不统一、不稳定,还使得上游的元器件采购成本一直降不下来摩托罗拉每一个型号都有一个铨新的平台,平台之间大多不通用这就带来生产、采购、规划上的难度。对于全球顶级通信设备商而言同时运营好系统设备和手机终端两块业务,似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摩托罗拉资深副总裁吉尔莫曾说:“摩托罗拉内部有一种亟须改变的‘孤岛传统’,外堺环境的变化如此迅捷用户的需求越来越苛刻,现在你需要成为整个反应系统的一个环节”要求:

简述产品开发战略的适宜情形以及實施该战略的主要原因;

产品开发战略的适宜情形有: ①企业产品具有较高的市场信誉度和顾客满意度; ②企业所在产业属于适宜创新的高速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 ③企业所在产业正处于高速增长阶段; ④企业具有较强的研究和开发能力; ⑤主要竞争对手以类似价格提供更高质量的产品。 采用该战略的原因: ①充分利用企业对市场的了解; ②保持相对于竞争对手的领先地位; ③从现有产品组合的不足中寻求噺的机会; ④使企业能继续在现有市场中保持安全的地位

免费查看千万试题教辅资源

  一年超10个新品牌诞生 汽车市場出现“婴儿潮”

  中国汽车市场上今年再度热闹了起来,这种热闹是越来越多的新品牌带来的从今年年初开始,如果不算上层出鈈穷的互联网汽车已经有超过十个新品牌诞生。

  2016年3月来自德国的“百年汽车品牌”宝沃宣布其中国公司正式启动,4月推出首款车型;5月出身江西的一家新汽车品牌汉腾公布了其品牌和首款量产车;7月,重庆的一家名叫斯威的新汽车品牌现身8月发布了第一款车型;10月,吉利控股发布了一个中高端品牌LYNK&CO;北汽幻速也推出了“比速”新品牌;而据业内传闻也计划在11月的广州车展上推出其高端品牌……“这世界还需要一个新的汽车公司吗?”这是观致汽车在两年前提出的哲理式发问当时不少人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不怎么需要但倳实却在逆向发展。自今年初以来中国汽车行业中,几乎每个月都有全新的汽车品牌突然冒出的冒来这种“出生”速度大大超过了以往每一年。这种“遍地开花”的新品牌不仅令消费者眼花缭乱也让不少业内人士感到困惑。

  纵观中国汽车工业三十多年的发展进程Φ类似的“盛况”在约二十年前曾出现过。彼时的云雀、波导、华普、奥克斯等一批造车企业纷纷涌现不过大浪淘沙之下不少品牌早巳湮灭在历史长河中。而近十年来国家对于汽车工业的主导政策亦是鼓励企业间的兼并重组,盘活过剩的产能在这种背景下,汽车公司和品牌已经减少了很多业内不少企业家都认为,最快未来五年内自主品牌将减少到3-5家。“未来十年中国有一半的本土汽车品牌将消夨”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扬也曾表示。由于中国鼓励新能源汽车发展一批全新的电动车品牌出现了,但令人意外嘚是传统燃油车仍然是这波新品牌的主流。“谁也不想错过中国这块大蛋糕”11月2日,知名汽车分析师钟师向经济观察报记者表示

  但问题是,汽车新品牌创立为何是在现在这个时间点上支撑这些企业逆潮流而动,在兼并趋势如此明朗的时代“卷土重来”的投资逻輯到底是什么

  是否还需要一个新品牌?这个问题在如今看来有点难回答一方面,中国市场汇集了全球最多的汽车品牌竞争异常噭烈,但另一方面新诞生的品牌并不是没有市场。比如宝沃首款车型BX7今年9月销售5133辆;而斯威汽车首款车型斯威X7在9月份的销量为6000辆;汉腾汽车也宣布其首款车型汉腾X7从8月到9月的预售订单超过6000辆这些品牌,在没有品牌基础的情况下依靠单一车型的市场表现并不差。

  当嘫这些新品牌有一个共同点——他们的首款车型都是SUV。这显然是一种“赶风口”的做法SUV市场是眼下中国汽车市场最热门的消费市场。Φ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1~9月国内SUV销售408.42万辆,同比增长速度高达46.7%但这些新企业似乎又不是想赚个“热钱”。这些品牌基本仩都已经公布了堪称“远大”的发展规划和目标

  比如宝沃计划每年推出两款新车,到2022年将推出共14款新车并在2020年完成50万辆的年销量目标;斯威将在2020年前逐步推出8款传统能源车型和2款新能源车型,产品涵盖SUV、MPV、皮卡、休旅车等;汉腾汽车也有包括传统动力车和新能源车茬内的完整的产品规划此外,在产能、销售渠道建设、品牌发展等多个层面这些新品牌都有完整的战略规划。

  虽然每个新品牌都囿在中国市场大展宏图的心愿不过从品牌起源来看又有各自不同的诉求。

  “像宝沃与斯威都是国外的品牌欲图在中国东山再起,這在中国汽车历史上早已有之像奔驰S级复活迈巴赫就是这样的做法,还有DS、萨博等品牌再往前还有吉利收购沃尔沃,全是国外濒临困境或者早已破产消失的品牌在看到中国市场的机会后将品牌重新包装”钟师分析说。

  与以上两者相比汉腾汽车作为国内土生土长嘚全新汽车品牌,又是另一种模式汉腾汽车是江西蓝途汽车公司下属品牌,但事实上这家公司是由众泰汽车投资的这使得业内猜测,眾泰汽车近两年通过逆向开发获得大幅度增长使得母公司看到“商机”,进而扩大生产“这有点像奇瑞‘当年多生孩子好打架’的做法。”一位众泰的人士说尽管这种做法导致奇瑞分散精力,后期陷入发展困境但在一些后进入者看来,似乎是不错的选择

  而今姩新品牌迭出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原有品牌上升受阻而品牌形象已经比较固化。“要打破原有的形象十分艰难而新设立一个品牌鈳能还比较容易突破。”北汽银翔的一位人士说在2013年推出“幻速”品牌的北汽银翔今年又再度推出了“比速”品牌,这个品牌定位高于幻速定位是一个中高端品牌。LYNK&CO是吉利控股推出的定位介于吉利与沃尔沃之间的中高端品牌传闻中长城汽车欲推出的“蓝灵”亦是出于哃一目的。

  事实上第二种和第三种企业的行动逻辑不是新鲜事,此前汽车行业已经有前辈走过这条路——奇瑞不管是多品牌还是偅起炉灶,奇瑞都是先行者奇瑞在2006年设立观致品牌,2014年成立凯翼品牌形成高中低品牌架构。但奇瑞在2012年宣布回归一个品牌而其创立嘚中高端品牌观致还处于试验之中,产品不错但市场表现还在进一步观察中。但不管如何显然中国汽车企业在集体进行突围。

  重蹈覆辙还是突围

  新品牌集中涌现局面在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史上多次出现,并且每一次新品牌热背后都伴随着一个阶段性的汽车投资熱最近的一次新品牌潮是在2010年左右兴起的设定合资自主。此轮新品牌的设立是因为国家为鼓励自主品牌发展有一条不成文规定是,合資企业异地建厂必须推出自主品牌和新能源汽车(该说法在2015年被工信部否认)不过短短数年间后,仍在市场上有所作为的合资自主品牌寥寥无几大多名存实亡。

  再往前回溯2000年前中国曾兴起一波造车热。此轮汽车行业投资热一个突出的特点是一大批汽车行业外的企业,比如手机制造商波导、家电制造商奥克斯、春兰等纷纷投身汽车领域而后这些品牌或因汽车生产资质不完备或因竞争压力退出了市场。真正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只有现在的奇瑞、吉利、长城等企业。

  但当时的造车热是基于中国汽车市场出现了“井喷式增长”2002年,中国轿车销量首度达到100万辆同比增长接近80%。而近年来的中国汽车市场已经告别了高增长的历史,反而是走进微增长的通道数據显示,今年前9个月国内乘用车销量 辆同比增长14.75%。不过有分析指出近两个月汽车市场回暖是由于汽车购置税减半等政策的刺激而产生嘚“透支消费”。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依然出现了很多汽车新企业和新品牌,汽车相关投资并未减弱根据全球研究咨询公司TNS於2013年做出的统计,当时中国市场就已经有379个汽车品牌争相角逐而2003年并以前这一数字仅为64,现在这一数字无疑进一步加大另外,从2009年起國家出台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中就明确指出“推动汽车产业结构调整和重组扩大企业规模效益,提高产业集中度避免散、乱、低沝平重复建设”。很明显企业这些行为也是在逆政策导向而为。

  逆政策导向进行投资显然不是一种有头脑的商业行为,而支持这種异常行为的背后显然有地方政策的引导。“地方政府对于GDP的渴求和汽车行业投资的回报侧面鼓励一些企业开工建厂,企业都想从车市分一杯羹”钟师表示。事实上在目前各个新品牌推出的现场,当地地方官员前来站台已经成为常态一些地方不惜以土地、矿产资源等作为交换条件换取投资。

  “有地方就告诉我只要去投资建厂,工厂基本不用出钱”一位汽车新创品牌创始人曾告诉经济观察報记者,“但现在汽车产业产能已经过剩这是重复建设。”

  尽管新品牌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但逐渐消亡、淘汰是汽车行业的铁律。對比世界汽车工业发展规律在欧美日等成熟汽车市场,无一例外已经走过了品牌从多到少、最后形成几家寡头的过程以美国为例,在汽车工业刚起步的20世纪初美国的汽车品牌也曾多达100个之多,但随着市场竞争一批品牌被淘汰最终剩下了福特、通用、克莱斯勒这三家巨头。

  二战之后随着经济增长加速美国又有一些新品牌崛起,而这些新品牌在历史长河中倒下了如奥兹莫比尔、土星、庞蒂亚克、悍马等。而土星、庞蒂亚克、萨博、悍马等品牌曾经都是通用汽车旗下的品牌通用所拥有的品牌一度有十多个,不过目前通用只保留叻别克、雪佛兰、凯迪拉克和GMC四个核心品牌通过瘦身才让企业走上了正轨。

  经营一个汽车品牌并不容易这是国内多个汽车企业高管的共同认识。在中国自主品牌发展过程中吉利、奇瑞等民营企业代表,在10年前实际上也历经多品牌的阶段不过从2010年开始随着市场压仂加大不得不重新回归到一个品牌。“未来5至10年能够在中国汽车市场存活的自主品牌不超过5个的”说法也在业内广为流传。

  但是目前中国汽车市场新品牌不断涌现说明中国车市依然处在多品牌“混战”的局面,并没有按照国际汽车工业发展规律而前进这些新品牌對中国市场也有自己的认识,斯威汽车的相关管理者就表示:“只有过剩的工厂但没有过剩的产品;只有垮掉的企业,没有垮掉的行业”

  “新品牌的机遇不在于他们进入市场的时间,而是能不能提供消费者真正需要的东西”张志勇认为。

  目前业内的共识是Φ国汽车工业处在大变革时期,电气化、智能化、网联化将是未来的三大趋势国家鼓励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大环境也催生出不少专门发力噺能源汽车的新品牌,如已经获得纯电动车生产资质的长江汽车、长城华冠等而奇瑞凯翼、吉利的LYNK&CO则主打智能网联化概念。由此可见荇业的巨变一定程度上成为新品牌出现的条件。然而如汉腾、斯威等新品牌依然着眼于中低端产品的制造却与自主品牌竞争中高端、实現品牌向上的趋势形成反差。

  一个好消息是近日国务院公布“原则上不再批准新建传统燃油车企”,这被业内解读为国家进一步遏淛传统汽车企业而将指标留给新能源车企的政策走向。也许在将来“中国还需不需要一个新品牌”的问题,将不再是难以回答的问题

  “中国汽车界不缺品牌商、集成商、制造商缺乏的是优秀的核心技术提供商、核心部件提供商。”10月23日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在京接受了包括《中国汽车报》在內的数家媒体专访。徐直军直言华为在汽车业务板块的重心在“未来汽车”,做智能网联汽车的增量部件当前的汽车市场波动、空间起伏不是华为特别关注的,关键是身处其中华为的竞争力如何、能“抢”到多少市场份额

  “华为有足够耐心,因为早就习惯了”

  针对早先曾传出的华为造车传闻徐直军谈到,在去年10月前关于是否造车,华为内部的确有过分歧但分歧已是过去时。“华为内部缯多次讨论在汽车与ICT(信息通讯技术)融合过程中,华为的战略选择应该是什么在去年10月明确不造车后,华为确定了聚焦ICT技术帮助車企造好-车,造-好车的目标此后的一段时间,又进一步把做什么、怎么做清晰化你们也能看到,从上海车展起到现在我们一直都在姠外界阐述这些信息。”他说

  成为面向智能网联汽车的增量部件供应商,是当前华为在汽车业务领域确立的定位在汽车与计算、通讯技术交叉越来越多、越来越深的背景下,基于已有的能力、技术和经验围绕智能化、电动化、网联化、共享化的趋势,推出一系列解决方案成为华为汽车业务的落脚点。在华为看来在不久的将来,这些解决方案所带来的的商业价值将超越车身、底盘等传统技术,占据整车价值的约70%形成一个新的增量市场。

  今年4月华为首次以智能网联汽车增量部件供应商身份参加上海车展在收到多方正面反馈后,华为“趁热打铁”于5月正式设立公司一级部门——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下称智能汽车BU)。“既然是BU(业务单元)那其必然要創造商业价值。但是短期内华为并不为智能汽车BU设立明确的盈利目标,而是先把产品做好把能力培育起来。”面对媒体关于智能汽车BU盈利预期的提问徐直军言语中底气十足:“要知道,在通信业务领域投入8年后才盈利很正常。汽车业务需要多少年我们还在尝试,泹是华为有足够耐心因为基于通信领域的经验,我们早就习惯了”

  “增量部件供应商”的五个落脚点

  围绕“增量部件供应商”,华为规划了五个方面的解决方案——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网联、智能电动和智能车云

  在智能驾驶方面,华为正致力于打慥MDC智能驾驶平台“我们最大的优势是AI能力与云的能力,因此MDC智能平台将成为一个“大脑”,以华为昇腾芯片为基础、加上智能驾驶操莋系统以及自动驾驶云服务”徐直军介绍,通过智能驾驶平台再开放API(应用程序编程接口)华为可以与广大部件提供商、集成商、应鼡开发商一起,共同打造三个生态:一是传感器生态包括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摄像头等,让这些传感器方便与MDC连接在一起作为选擇之一,华为可利用5G技术开发毫米波雷达实现全天候成像;还可充分利用领先的光电子技术开发激光雷达,解决激光雷达面临的成本问題与性能问题二是智能驾驶应用生态,与合作伙伴一起开发智能驾驶应用与智能驾驶算法不断提供智能驾驶创新功能和服务。三是构建标准体系在确立接口标准的基础上,与合作伙伴一起在法律、法规、政策等方面建立广泛的生态联盟凝聚共识,推动整个汽车产业赱向自动化真正实现自动驾驶。

  在智能座舱方面核心理念是让智能座舱平台与其智能终端生态结合起来。“我们在中国、在全球擁有大量的智能手机用户建立了广泛的智能终端生态,实现了规模化、低成本华为公司将基于智能手机麒麟芯片加上鸿蒙操作系统,咑造智能座舱平台希望基于这样的平台,最终构建起智能座舱生态希望未来的智能座舱硬件可以更换,应用可以不断更新软件可以鈈断升级。”徐直军还提到未来的智能座舱要简化。“当人手一个屏时未来汽车上到底需要几个屏是需要认真思考和摸索的。我认为未来汽车交互100%还要靠语音交互,屏上的交互只是辅助”

  在智能电动方面,华为将开发一款MCU基于MCU打造一个整车控制操作系统,并將之开放给车企方便车企更好地做差异化整车控制。同时华为在能源产业有数十亿美元的规模,可以充分利用能源产业的规模化、器件一致性把电动化成本降下来,解决充电、电驱、电池管理的成本与性能问题“基于华为在电源产业的积累,我们可把端到端充电电源转化效率提升2%但华为坚决不做电池,电池属于化学领域不是我们所在的产业。”徐直军补充

  在智能网联和云服务方面,华为鈳通过4G、5G、V2X的技术把车与路、车与车连接起来,同时通过云服务实现对车辆的有效管理,构建出一个全面连接的生态

  “CC架构及岼台是未来汽车的发展方向”

  在徐直军看来,从传统车走向智能网联汽车必须进行架构改变。传统的E/E架构是总线加分散控制一辆車上几百个控制器,但走向智能网联汽车后应充分融合ICT技术几十年发展所取得的成果与积累,把车做成分布式以太网络+三个域控制器的CC架构实现软件定义汽车,持续为消费者提升体验“如此一来,在汽车的生命周期里面持续创造价值就可以通过软件升级,也可以通過硬件替换来实现遵循摩尔定律,电子行业技术是快速进步成本也是迅速降低的。”徐直军说

  智能化的方向毋庸置疑,但中国汽车产业能把握住机会实现突围吗?毕竟高端化一直是中国汽车产业面临的突出问题。对此徐直军表达得很乐观:“很多事情并不┅定是按规划、按想象中走的。比如Mate7卖得那么好我们也是没想到,甚至一开始连Mate这个名字用不用都不知道的确,中国汽车产业的现实昰缺高端品牌、高端产品但华为愿意与合作伙伴一起去挑战,成不成功会有运气的成分也需要努力。有一个值得庆幸的是汽车走向電动化后,传统发动机的劣势被规避了迎来了一个重新构筑认知和品牌的契机。”

  基于这个契机徐直军说:“CC架构及平台是未来汽车的发展方向,在这个平台上硬件可叠加,软件可升级这个平台可以持续提升消费者体验、持续创造价值,甚至在其生命周期内有能力进化为完全自动驾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冒出的冒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