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临高人是什么民族族

【摘要】:正“临高人”是指散居在海南岛西北部,其中包括临高县全部及海口市、琼山县、澄迈县、儋县一部分地区讲“临高话”的五十余万居民。近年来发表的文章依据临高人的语言与壮语有同源关系,认为“临高话”接近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泰语支的壮语,主张将“临高话”定为壮语的一种方言;“临高人”应当与壮族认同,即是壮族的一支。本文认为仅依据语言即断定“临高人”的族属是欠妥的。本文拟就临高人的历史渊源、语言、体质、风俗习惯等方面的资料进行综述,对“临高人”的族源和族属提出自己的看法。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詹慈;[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03期
练铭志;[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詹慈;[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03期
刘剑三;[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2期
游汝杰;[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3期
高娃,蔡雪丰,姜子全;[J];黑龙江民族丛刊;1993年03期
付晓;[J];设计艺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范生姣;;[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人瑞;;[A];闽台谱牒民俗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王天杞;;[A];闽台婚俗——“福建婚俗的调查和研究”研讨会论文集[C];1990年
苏光辉;;[A];闽台岁时节日风俗——福建省民俗学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1年
邱水才;;[A];闽台婚俗——“福建婚俗的调查和研究”研讨会论文集[C];1990年
邱水才;;[A];闽台岁时节日风俗——福建省民俗学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1年
刘运娟;甘应进;陈东生;;[A];福建省首届海洋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张任青子?侯晋;[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曹誉百?喻孝鹏;[N];西部时报;2007年
本报记者 蔡俊;[N];乌鲁木齐晚报;2010年
本版策划 王海霞 本报记者 徐涟 整理;[N];中国文化报;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褚潇;[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有一个有趣的说法,有人说他们是壮族人,有人说他们是越南的京族人。各位能论述一下吗。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

  长流人法定族属是汉族,你问的问题,参考本版的《临高史话:海南“临高人”族属识别专题(二)》帖。
  长流话(及石山、永兴、十字路等土话)与临高话在语言学上是同一语言,其底层词汇与壮族语、泰国语有很密切的关系(均属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与黎族语关系稍远(黎族语属壮侗语族黎语支)。

  我感觉长流人应该跟明末时袁崇焕有一定的关系,有可能是当年袁崇焕的旧部逃到南海来的.

  长流话是 临高语言的一种 临高语按语音大致可分为 临城片和琼山片 两大片,临高语分布于整个临高县,及澄迈北部 海口西郊等地使用人口近80万 长流话应属于 琼山片,语言学上 临高话属于,壮侗语系 侗台语族 BE语支,民族学上 被认为是 泰系民族的一支。 因此长流人虽为法定上汉族,但实际客观民族属性上为非汉族。

  • 评论 :客观上是按照语言区分汉人么?楚时期百越属于楚地算楚人么?汉时期楚地并入,楚地人算少数民族么?你真搞笑,汉人是文化族群,普通话也不是汉话,是满人的汉话,那你的逻辑是不是算满人?

  作者:长流 回复日期: 15:37:00
  我感觉长流人应该跟明末时袁崇焕有一定的关系,有可能是当年袁崇焕的旧部逃到南海来的.
  临高人的主体在秦汉时已定居琼北,其它来源应该只是补充。

  见血封吼回的帖不带标点的啊,很容易联想到其它ID

  临高人先民在秦代就开始在海南岛北部定居了,其他市县讲海南话的海南人其先民大多是在宋之后才迁移到海南的,所以讲海南话的人在临高话中被称为"别kie "----也就是客人的意思。

  其实长流人的祖先大都是在宋、元、明代时从福建、浙江一带迁徙过来的,有各姓族族谱为证。为什么从不同地方来的客人后来都讲长流话了呢,我想可能是入乡随俗吧。那么谁又是长流地区的原住主人呢?这就有待查证了。

  长流地区的原住民是古骆越人,现在的长流人,多数是汉族,先祖是宋,元时期从福建莆田迁移过来的,讲的语言,是古骆越语演变过来的.

  族谱这东西越久远就越不可信,攀附名人的现象太常见了。鉴于长流使用的语言,基本可以认为他们是汉人与当地非汉原住民的融合体。

  • 评论 :其实为啥长流地区汉人讲长流话其实很简单,因为汉人并不是同一时间一起涌入,而是分阶段的,慢慢被语言影响,长流人大多数是临高迁移过来,因为古时候海口只是一个码头并不是城市,那时候城市也就文昌,临高,儋州之类的,肯定要先去城市定居先

  族谱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姓氏的象征和血脉.任何人是不能更改或遗忘的.我们那里每家都有一本族谱,上面记着姓氏的来源,先祖从何而来,一代一代的传下去,让每个后人都了解自己的姓氏和先祖.对于语言呢因为没有足够的了解,不能下决论,在很多国家都有华人,而华人的第二代第三代有的不会说国语,也不能说他们与外国人的融合体.

  过分信赖族谱,也不妥。族谱这东西,上部分模糊,下部分清晰。很乱。因为后人以祖上是名人为荣,就产生了虚假的部分。这有很多例子了。
  比如,从族谱来看,海南绝大部分人家的族谱,都说是福建人。而说自己家是黎族人的,没有多少。。。。。那么,以前那么多融入版籍的黎族人,又去了哪里?难道说都没有后代?这是不可能的。。。
  另外,族谱,开始流行记载族谱,最先是在上层社会,一般的普通人家,记载族谱应该是明清以后的事。那么,宋元以前的那些土著,没有族谱记载的,他的子孙后来怎么没见写着,我的祖先是土著?

  • 评论 :呵呵你去看看海南汉人迁入史就知道了,海南越往北越是汉人地,琼山,海口文昌等等,南边山区就是少数民族了,琼中,陵水,保亭等等,少数民族是被汉人杀到南边的,越是沿海汉人越多,越是山区就是少数民族多,以前海南历史有介绍的,各朝各代海南汉人和少数民族的争斗多如牛毛
  • 评论 :海南历史整一部就是汉人和黎苗人的仇恨史,以前有过介绍,海南的黎苗造反的频率数量是中国之最,但都是小打小闹,毕竟岛民人口基数小,没有啥大浪,每次中原改朝换代就是黎苗人的悲剧,因为代表又会有新的汉人跨海逃难来抢土地了。
  • 评论 :再来说说族谱,族谱是汉文化中维持父系传承的产物,除了少数偷认祖宗的,基本大多数还是靠谱的,因为这个东西可不像现代那样,古代是很严肃的,官府备案,而且大多数朝代宗法都大于国法,各朝代也基本靠宗族治民!比如你犯了错,官府说罪不至死,如果族长认为你该死,打死你官府也不纠的

  从族谱来看,海南绝大部分人家的族谱,而说自己家是黎族人的,没有多少。。。。。
  福建人大规模迁入海南,应该是明末及整个清朝。现在的海南汉族(包括讲海南话、儋州话、临高话、军话)绝大部分都说先祖来自福建,甚至还有部分黎族人也是这么说的。这个传说与海南汉族使用多种方言的现状是不太相符的。
  问1:既然先祖都一致来自“福建莆田甘蔗园村”,为何后代分别讲着海南话、儋州话、军话等不同的方言,甚至是临高话、哥隆话、黎语等独立于汉语的语言?鉴于海南话与闽南话属同一语系,基本可以认为海南话族群的主体应该是福建移民。至于为何大家都说来自福建,我认为与海南全岛范围的同姓联谱有关系。以前的人很重视宗族关系,认为同姓的同一祖宗,其结果当然就是通过修谱,同姓的全都追溯到同一祖宗。
  问2:“先祖来自福建,入乡随俗使用当地语言”说法。现代临高长流等地居民都自称祖先来自福建,反过来说也就是古代土著居民全都绝了后。可见当时迁来临高长流的汉民占当地人口的大部分,再考虑汉文化比土著文化先进。请问,居主导和统治地位、拥有先进文化的大量汉族移民会放弃自己的文化及语言,而全部改用相对落后的文化和语言吗?

  • 评论 :这个以前有一个研究过的,当时宋灭,很多汉人四处越海逃亡,元时期汉人地位低下,造成很多汉人改变自己的语言习俗避祸

  至于族谱家谱是不能改的这一说话,我表示怀疑。秦朝之前,姓张、王、李的人非常少,现在却是三大姓。
  如:姓“邱”的部分人改为“丘”,还有就在前两年,广西姓“鸡”的很多人就改为姓“奚”。以前看中央台关于泉州波斯人后裔的一个节目,他们的族谱在明朝时就曾经与当地一位汉族大员联谱共过一位先祖,现在为了改少数民族,当然要改为波斯人祖先。
  可以想象,在封建社会中,化外之民是被歧视与压迫的,况且汉文化确实是当时较先进的文化。所以琼北及沿海地区就再也“没有”土著人后裔了。

  • 评论 :姓氏有啥奇怪,李在中原本来不是大姓当然也不小,但唐大封国姓很多外族改姓李,像大多数李氏族谱都写陇西李,但学过历史的都知道陇西的李恰恰是外族混杂最多

  “海二中”,来来来,握个手。你说的,就是我想说的啊。不过我水平差,表达不好。
  海南有个同姓联谱的做法,这样一联,谱就不可信了。
  土著不可能会绝户的,他们肯定是融入了汉族,然后,也被联进了汉族的族谱,这样,就造成了没有土著。。。。。
  我这个说法还曾经被人砸过。。。。。。。。。。。。。。今天终于见到个相同看法的人。

  • 评论 :首先你要看族谱是怎么写的,扯这个本身就没意思,华夷之辨早就说明了汉人本来就不是血统论而是文化论,夏是西戎,商是东夷,周又是西戎,刘邦和项羽是楚人南蛮,再来说中原最早的炎黄争斗,最早中原是炎帝,黄帝打败炎帝占据黄河流域,苗族是炎部落后裔,你说谁才算纯正种族的汉人

  握手,可能还是会有人来砸的。临高人族属那个帖,中间有一段骂得很厉害啊。
  关于联谱,记得大约十年前海南某大姓修谱,就曾经请当时的某位少数民族副省长牵头。
  还曾经在天涯版某县见过一个帖,几位姓符的说过他们原本姓“苻”,后因80年代初派出所打不出“苻”字,全改成了“符”。其实这两个姓是不一样的啊,但全弄混了。更别说几百年前了,当时识字的人没几个,大多数人只能人云亦云了。

  我在20年前,曾经亲自见到过,同县某地同姓的派来一个代表,找作为族长的先祖父商谈,说他们族在修谱,要求我们家族也一起,并入他们的族谱----------并说,同姓皆为一家,都是出自同一地方。这样的事,我见到的有2次,每次都被我祖父拒绝。
  原因很简单:他们始祖从宋就已经来了,我家始祖是在清初才入岛的。要是一连进去,我们后辈的,看族谱的时候,就把始祖搞错了。
  在本地,同姓相联的事是有很多的,每次一到修谱时,都要派出很多代表,往各个地方去找同姓的,出自一族的也联,不是出自一族的也要说服人家联进来。在宗法社会,这种做法,对于联与被联的人来说,都有好处的-------联别人的,户族更大了,被联的,也找到更大的家族靠山了,同在一个族谱里了,都是兄弟了,家族大了,跟外姓人争夺地盘、利益的 时候,势力也就大了。

  话语不可能定为族成分.只能是环境造成,因为当时迁移不是成个族群迁来的,是一个,或者一家,所以来到陌生环境必需与当地融合同化,你必需学会当地的语言,一代至两代后,本家方式就消失了.这很简单的事与拿来争论,低能.

  [因为当时迁移不是成个族群迁来的,是一个,或者一家,所以来到陌生环境必需与当地融合同化,你必需学会当地的语言,一代至两代后,本家方式就消失。]
  既然是一家人或一个人,他(他们)的后代与谁通婚?

  长流地区传统有这样说法,哪个姓氏最先立村的这个姓氏会兴旺不起,最终会断根。从目前长流地区存留的村庄里的姓氏考证来看,多多少少也印证这个说法。据我所知,长流地区有小姓主动归入大姓的习俗,这可能有旧时代小姓总被大姓欺负的陋习,是否也是长流地区各方面变迁的一个缩影?至于长流地区人的祖先大都是在宋、元、明代时从福建、浙江一带迁徙过来的,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同门后裔 语言不同
    笔者在调查中了解到一个有趣的现象,海口长流地区吴氏族人都是迁琼始祖吴贤秀的后代,但他们说的方言却与岛内其它吴氏后裔们不同,灵山大林、道群、十字路等吴姓族人所说的都是海南话,而长流西秀一带吴姓族人所讲的方言都是长流话——即临高语系(古骆越语)。在像传桂、康安、棠甘等吴姓人集中的村落,村民除了所说的长流话外,大多数还能说广东话(粤语),而在其它市县的吴姓人却很少有人会讲粤语。
    传桂村82岁吴国裕和62岁吴仁儒向笔者介绍说,他们的确是迁琼始祖吴贤秀的子孙,是四百年前,明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迁徙过来的,至于他们所说的语言为什么和其它的吴氏子孙不同,他们也弄不明白,可能和古代居住地有关,因为在长流西秀一带49个自然村中大家说的都是长流话。
    笔者从《传桂村志》(2002年编撰,笔者注)上看到,长流地区吴姓先祖是吴贤秀第25世孙吴汝恭,汝恭生孔亮,孔亮生吴长和吴发祥两兄弟。吴发祥是康安村的先祖,吴长是传桂村的先祖。目前整个长流西秀有五个村有吴姓。康安、传桂、棠甘等村绝大多数都姓吴。据《吴氏族谱》记载,长流一带吴氏子孙都是吴贤秀次子吴玟的后裔。
    史料载:长流地区吴氏一支,是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由吴贤秀第25世孙吴汝恭从灵山大林迁居今长流博养西边沙滩的吴仙村,因公元1605年7月13日夜,琼北发生大地震,整个村庄被毁,吴氏族人陆续迁徙他乡,后逐渐形成了康安村(明代叫谭安村)、传桂村为中心的吴氏族人聚居地。

  长流高氏人口极少,仅区区三百余人,且均聚居在文毓村内。长流高氏以前没有族谱,两年前,被省内高氏族谱修缮人士认定是200多年前从文昌迁移至此。
   真否?敬请有识之士考证。

  另外,仅从语言上考证一个区域人口的构成及来源似有偏颇。诚如上面一位朋友所言,许多华侨华人在国外的后代已不懂讲汉语,几百年后又该如何看待他们?

  一百多年前,有很多广东人到古巴谋生,连续几代娶的都是黑人。估计他们的后代在相貌上跟当地黑人应该没多大区别了,难道大家还会认为他们是中国人吗?

  是不是汉族人看长相就知道了。
   我在去年和几个汉族朋友回海南的途中遇见了两位长流兄弟,第一眼看他们长得有些像黎族人,浓浓的眉毛,深陷的眼眶,高耸的颧骨。他们的面部特征看起来比我这个标准的黎族人还要棱角分明!听到他们在用他们的母语在进行交流,乍一听有一点点像黎话。我便很客气的上前问,“你们说的是不是黎话的一种?”一位长流兄弟回答,“是长流话。”
   过后我和自家一位黎族兄弟谈起此事,我兄弟说长流人的身份证上写的是汉族。
  我当时就很纳闷——是不是汉族人,你把你自己的脸对着镜子一照不就知道了!

  汉族属于北方黄种人,面部特征为:脸扁,眼细,两眼距离远,眼睛与眉毛的距离远,鼻子是黄种人中最高的,从侧面看汉族人的眼眶与眉骨齐高,颧骨很低。汉,满,蒙古,朝鲜,这几个民族的长相是很接近的,这就是共性。而长流人具有很明显的南方黄种人的特征,长相与汉族人有着明显的区别。
   汉人一看长流人的长相就知道非我族类,一听其语言又更加知道非我族类,而长流人还要不断的做解释说自己的祖先是从哪里哪里迁来的,自己绝对是汉人,这何其哀也!

  • 评论 :你真是搞笑,五胡乱华杀的北方基本没汉人了,还汉人属于北方黄种人,你是多厚脸皮扯出来的?各朝各代外族入侵首先都是毒害北方,你的根据是啥?

  汉族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是先进文化和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因此在古代总会有一些人数稀少民族渗于汉族当中,担心受到歧视,害怕受到不公的待遇。
   但是中国发展到了今天各民族和谐共处,共同进步,已经不会再有旧社会那样的血腥互斗。
   敢于承认自己的民族属性,靠着自己的脊梁坚强的活在世上,无愧于先人,这是一件多么让人自豪的事啊!

  长流自古是汉人入琼必经之路.当年路博德将军,就在此征服了骆越人.从汉代至今,汉人基本征服了此地,除非长流用墙隔起来,不让汉人进,我才会相信长流人不是汉人.长流话和黎话一点都不像,长流人的风俗习惯和黎人的风俗习惯也不像.长流人的祖先是福建莆田人,跟福建人的长相有点相像.汉人和满族、蒙古族、朝鲜族的长相也是不一样的.蒙古族、满族、朝鲜族、身材比较高大,比较壮实.长流至今出了不少文化名人,进士,现在在海口经商的很多,有很多在海口买地,买房,这是黎族人,其它地方的人不能相比的.

  是不是汉族人看长相就知道了(念昭夷语)。想此厮必定相术大师了,不然怎敢做出如此断言。

  =========================
    汉族属于北方黄种人,面部特征为:脸扁,眼细,两眼距离远,眼睛与眉毛的距离远,鼻子是黄种人中最高的,从侧面看汉族人的眼眶与眉骨齐高,颧骨很低。汉,满,蒙古,朝鲜,这几个民族的长相是很接近的,这就是共性。
  =========================
  这种长相应该指的是千年前的汉人,当然现在的北方汉人也具有这种特征。
  现在的汉族是以文化认同为基础而形成的,即文化民族。讨论民族属性时,单纯从血统方面考虑似乎不妥。

  跟“海二中”再握个小手,我跟你的意见是一致的,见:
   作者:小灰刀 回复日期: 23:26:00
    作者:流星1号 回复日期: 17:18:00
      临高新盈周遍曾经居住过黎族人,我记得在初中的时候去栽野果看到了一个石卑,刻着好象是4个字,黎民什么。。
    这是准确的...古代,这个地方,是黎族人的聚居地,后来,逐步汉化了.我还是哪句话,民族的属性不是以血缘来划分,更不是以族谱来划分的,族谱不可全信,语言,民俗,文化,信仰等是民族的标记.

  作者:印度小子 回复日期: 22:16:00
  汉人和满族、蒙古族、朝鲜族的长相也是不一样的.蒙古族、满族、朝鲜族、身材比较高大,比较壮实.
  ==============================
  看过古装戏的人都知道,演员化妆是模仿古人的,为什么都要把眼睛描成又细又长的丹凤眼?
  古汉人属于北方蒙古人种,其长相与现在的满族、蒙古族、朝鲜族应该是相似的。单眼皮就是北方蒙古人种的一个重要特征,北方人单眼皮比例远高于南方人,到了闽南两广海南,基本都是双眼皮了。
  还想说的一点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汉族黎族”与古代人说的“黎、客”应该是有区别的,古代的“黎”指的是海南原住民,不是单指我们现在所说的黎族,而“客”指的是外来移民。

  作者:一笔够消 回复日期: 22:38:00
    是不是汉族人看长相就知道了(念昭夷语)。想此厮必定相术大师了,不然怎敢做出如此断言。
  呆子。我说的是以西方人种学为依据:即一个群体的个体之间必定有相似的面部特征和肢体比例。不同群体的两个个体之间的面部特征和肢体比例必不相同。还相术大师,你以为这是在五公祠墙外算命的?

  • 评论 :你说的古汉人面孔是说秦始皇兵马俑吧?这个专家早就喷过了,秦是西北,人种上肯定是北方蒙古人特征,秦根本就不是中原人好吧?汉人值得是汉文化的族群,凭啥以北方汉人为基准?南方楚地居多,当时楚地以百越人居多,所以南方汉人更多呈现百越人的外部特征,你的意思百越人就不该是汉人喽

  今天大开眼界,不然百年之后都不知道自己的祖先从哪里来的。呵----谢谢各位楼主!!

  。海南话,入黎“畀”黎。《正德琼台志》记载,琼山除府城、灵山、海口附近,其余地方都是“黎地”。

  海南人的来源已基本形成共识的了,黎族人是最早从广西来海南的,是先民。后来由于海南古时分别由广东和广西管辖,也就有广东和广西人迁移来海南,临高人是广西来的,最先占据临高,然后向琼山发展,他们向琼山迁移的时候应该是比较后的了,要不他们就会占据好寺方,而不是占据现在的石头地。儋州人大多是从广东来的,海南话地区的人大多是从海北或者直接从福建渡海来海南,他们的航海技术是最好的,所以占了海南北部、东部、南部的大部分地方。海南人口分布格局基本是这样,同化和入乡随俗的情况也是有的,但不是主要的。

  长流人的脸形就是和一般的人有点不同,这是海口很多人都有同感的

  现在是当汉族容易,当少数民族难,古时那有这么多汉族,很多都是混进去的,可能我也是混进去的了?

  作者:长流 回复日期: 15:37:00  

  我感觉长流人应该跟明末时袁崇焕有一定的关系,有可能是当年袁崇焕的旧部逃到南海来的.

  -------都说族谱不可信(特别是年代久远者),是因修谱人有很多人都是这个观点!!!!

  长流人的某些祖先中有可能自汉族 但那只能是很少数
  如果是多数的话 那他们原先所操的汉语就不可能被相对落后的临高语所同化,事实上临高人除了语言上不属于汉语外 他们的很多文化
  风俗习惯都差异于汉文化 而是保留了很多古越人的遗风
  比如 哭嫁 过三月三等习俗, 从文化语言越南的京族人
  及韩国人都比他们更具有汉文化特征
  -----------------------三月三原本是汉族的节日好不好,只不过现在少数民族过的比较有特色

  过分信赖族谱,也不妥。族谱这东西,上部分模糊,下部分清晰。很乱。因为后人以祖上是名人为荣,就产生了虚假的部分。这有很多例子了。
  比如,从族谱来看,海南绝大部分人家的族谱,都说是福建人。而说自己家是黎族人的,没有多少。。。。。那么,以前那么多融入版籍的黎族人,又去了哪里?难道说都没有后代?这是不可能的。。。
  另外,族谱,开始流行记载族谱,最先是在上层社会,一般的普通人家,记载族谱应该是明.....
  120万黎族人难道是假的吗?kao

  是不是汉族人看长相就知道了。

  我在去年和几个汉族朋友回海南的途中遇见了两位长流兄弟,第一眼看他们长得有些像黎族人,浓浓的眉毛,深陷的眼眶,高耸的颧骨。他们的面部特征看起来比我这个标准的黎族人还要棱角分明!听到他们在用他们的母语在进行交流,乍一听有一点点像黎话。我便很客气的上前问,“你们说的是不是黎话的一种?”一位长流兄弟回答,“是长流话。”

  过后我和自家一位黎族兄弟谈起此事,...........

  去你的,长流人长得像黎族?你丫眼睛瞎了,我爸是国字脸,眼睛细小,平嘴唇,河南人跟他工作的时候还以为他是北方人呢? 我妈是高鼻梁,扁脸,平嘴唇,我和我弟弟也一样。 我在海口呆过这么多年,长流人是长得最像南方汉人的。

  作者:一笔够消 回复日期: 23:51:00

  其实长流人的祖先大都是在宋、元、明代时从福建、浙江一带迁徙过来的,有各姓族族谱为证。

  支持你这种说法,我也是长流人

  长流人的脸形就是和一般的人有点不同,这是海口很多人都有同感的
  你大爷的,长流人的脸型和一般人不一样?我去你的吧,我敢说长流人的长相觉不输给下面市县以及海口其他地区

  临高人, 长流人,石山人,龙塘人等等说临高话的琼北人都应该是汉人。判定民族的标准是多方面的,比如语言,文字,服饰,风俗,宗教崇拜等等。上述人除了语言跟汉人不同,还有什么不同?如果要较真,长江以南的人都是少数民族。

  族谱这东西越久远就越不可信,攀附名人的现象太常见了。鉴于长流使用的语言,基本可以认为他们是汉人与当地非汉原住民的融合体。
  你这样说就显得你很无知可笑, 虽然是几年前的老贴,我还是想说几句。汉民族本就是各民族混合的民族。几千年的混血中国在血统上根本无纯汉人。海南不也是多民族融合的社会吗?你自以为你是血脉纯汉人吗?别再让我笑你了。对于语言,。长流话虽说跟临高话相近,但别于临高话,两者根本无法沟通,而且长流话里也有很多海南话的成分。再说海南话也是闽南话和海南当地各少数民族语言混合而成。对于家谱,长流各村姓氏都有族谱记载你又不相信,我不否定有修族谱的,但长流几十个姓氏族谱与石碑。你怎么能全盘否定?!对长流方言和长流人有偏见也不用这么黑吧。

  长流话是 临高语言的一种 临高语按语音大致可分为 临城片和琼山片 两大片,临高语分布于整个临高县,及澄迈北部 海口西郊等地使用人口近80万 长流话应属于 琼山片,语言学上 临高话属于,壮侗语系 侗台语族 BE语支,民族学上 被认为是 泰系民族的一支。 因此长流人虽为法定上汉族,但实际客观民族属性上为非汉族。
  你这样说就显得你很无知可笑, 虽然是几年前的老贴,我还是想说几句。汉民族本就是各民族混合的民族。几千年的混血中国在血统上根本无纯汉人。海南不也是多民族融合的社会吗?你自以为你是血脉纯汉人吗?别再让我笑你了。对于语言,长流话虽说跟临高话相近,但别于临高话,两者根本无法沟通,而且长流话里也有很多海南话的成分。再说海南话也是闽南话和海南当地各少数民族语言混合而成。对于家谱,长流各村姓氏都有族谱记载你又不相信,我不否定有修族谱的,但长流几十个姓氏族谱与石碑。你怎么能全盘否定?!对长流方言和长流人有偏见也不用这么黑吧。

  好象不仅长流吴姓是吴贤秀的后人,好象海南很多吴姓都是。在龙窝就有吴贤秀的祠堂,每年清明天都会有从海南各地来祭祀的。在长流镇的博抚村就修了一个吴氏祠堂。

  长流话跟现在海黎族话有一点的相似点,记得中学时,一个黎族同学讲她们的黎语,我就能听得懂30%。泰语的语调和长流话也很相似的,有时听泰国人讲话,能连猜带蒙猜出一点点大意。

  —————————————————

  泰語、壯族話、臨高話(包括張流話在內)和黎族話都同屬與壯侗語族的,只是臨高話、壯族、泰語是壯傣語隻系的,而黎族話是黎語隻系的。自然有些相似,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汉化最彻底的少数民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