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到1949国民党为何国民党失去大陆的原因纪录片

《上海纪实-档案》 1949国民党溃败大上海(4集合并)

用或其他应用扫描二维码

《上海纪实-档案》 1949国民党溃败大上海(4集合并)

若未安装客户端,可直接扫此码下载应用


名称:《一寸河山一寸血》
蒋纬国监制,历经10年,采访见证人800人,45集纪录片,5次再版。《一寸河山一寸血》,一部台湾拍摄史诗历史记录片,一部真实反映中国抗战的纪录片。[1]
出品时间:初版是在1995年,以《一寸河山一寸血》为名推出;1997年,为纪念卢沟桥事变60周年,摄制组完成重返旧战场之旅,走访大陆十一个省,纪录片修改第二版,以《卢沟烽火60年》为名推出; 1999年再次修订第三版,以《山河岁月》推出。第四版,仍然以《一寸河山一寸血》为名。2007年,卢沟桥事变70周年,得到郭台铭资助,修订出第五版《走进中日战争——一寸河山一寸血》。
网络流传的42集版为第四版,一般为RM或者RMVB格式。
第二集 中日战争的源头 
第七集 淞沪会战(上)
第八集 淞沪会战(下)
第十集 失去海岸线的勇士们
第十三集 徐州会战(上)
第十四集 徐州会战(下)
第二十三集 在北风中出击
第二十四集 突出封锁线
第二十五集 火并大江中游
第二十九集 历史的血迹
第三十集 死亡工厂731
第三十二集 悲情.豪情
第三十三集 一狼、二虎、[四强]
第三十四集 黎明前的黑暗
第三十五集 惊天泣鬼保衡阳
第三十七集 蒋夫人与战时妇女
第三十九集 最后的坚持
第四十二集 永恒的祷念
2007修订第五版40集全+后记(DVD-MKV-480P),原盘一共11张碟,一张碟4集,从DVD压制成MKV格式后没有切割。此版算是网上最清晰的版本,这个版本的和以前的版本稍微有些不同,增添了一些新的东西。比如29集关于共产党敌后作战的部分。这套DVD目前售价16000台币,折合人民币3600元。
16.徐州会战.下.血战台儿庄
34.一狼、二虎、四强
《一寸河山一寸血》讲述了中国正面抗日全史,行文流畅生动,配图精美。 图书作者是被誉为“抗战历史狂人”和“田野历史学者”的关河五十州。16K、简体中文、单册328页。图书共分五册:“长城以北”、“华北风云”、“落日孤城”、“万里烽烟”、“等待黎明”,由武汉出版社于2011年9月出版了前三册,后两册将陆续出版。
《一寸河山一寸血》以全新的视角,讲述了中国正面抗日全史。它也是离新中国最近的历史,那是个社会结构、思想经济全面动荡转型的时代,新中国就是从那里走来,而我们就生活在新中国里,我们之所以会是现在这个样子,与那个时代密不可分。了解它,有助于我们了解自己这个时代。
本书以皇姑屯事件和“九一八”事变为发端,以东北沦丧为起点,再现十四年抗战历史背景下的风云人物、精彩往事。本书犹如一部恢宏的画卷,作者以或幽默、或深沉、或激越、或悲壮的笔调,带你走近张作霖,走近蒋介石,走近汪精卫,领略他们曾经有过的铁甲与鲜花,情义与权谋,眼泪与欢笑,欣慰与悲怆。
《一寸河山一寸血01 长城以北》部分人物简评
张作霖:由赌始,由赌终的东北王。
张学良:“老子英雄儿混蛋”的官二代典型。
杨宇霆:才能比郭嘉高,觉悟比杨修低的悲剧人物。
马占山:因抗日由土匪转型而来的将军,引领时代风潮的全民偶象。
蔡廷锴:世界名将,极具荣誉感的军人。
萧振瀛:交际手腕超牛的民国纵横家。
杨杰:日本人口中的“中国两个半参谋长”之一。
《一寸河山一寸血02 华北风云》部分人物简评
黄 郛:被蒋介石两次利用、两次抛弃的结义二哥。
何应钦:“黄埔系”仅次于蒋介石的二号人物,国民党亲日派的代表。
宋哲元:冯玉祥麾下五虎将之一,军人主政的失败典型。
张自忠:知错而能改的民族英雄,“二战”中同盟国牺牲的最高将领。
傅作义:民国第一擅守之将,防御力天下无双。
汤恩伯:最“土鳖”的国民党“海龟”将领。
《一寸河山一寸血03 落日孤城》部分人物简评
陈纳德:在历来最受中国人喜欢的老外里,马可波罗是老大,他就是老二。
高志航:日本空军怕了,欧美空军服了,中国空军战魂。
陈 诚:保定军校的学生,黄埔军校的教官,有“小委员长”之称的牛人。
胡宗南:努力可以弥补缺陷,貌不惊人的小个子,却是“天子第一门生”,最励志的国民党将领。
唐生智:信佛的国民党高级将领,“南京大屠杀”的间接缔造者。
张冲:李宗仁人称老猛仔,他是小猛仔,一个出身绿林,智勇兼备的少数民族将领。
正面抗日历史,有很多值得我们骄傲的记忆,《一寸河山一寸血》勾起了我的很多记忆。——南京受降仪式亲历者、原中国远征军新编第6军第14师少校营长 赵振英
凡我炎黄子孙,不该也不能忘记正面抗日历史。看到《一寸河山一寸血》的出版,我很欣慰。——原中国驻印军第50师特务连连长 尤广才
《一寸河山一寸血》披露了很多正面抗日史实,让全民族对那段历史更加正确了解、认识和记忆。——原中国驻印军新30师90团2营及中美混合战车指挥组战车营二级翻译官 卢少悦
实事便是真理,历史的真实性是任何人不能更改的。《一寸河山一寸血》是一部凭事实说话的书。——原第74军军部炮兵团观通排中尉排长 汪家骏(现名汪吉佑)
1942年~1945年春间,亲身经历缅北反攻战役,涉险临危,从无悔意!唯念为民族生存而牺牲,葬身于异国他乡莽莽丛林之同袍魂无寄所而悲愤难耐。——原中国驻印军新1军新38师师部谍报队少尉组长 梁振奋
关河五十州,原名赵劲,江苏常州人,精研中国近代史,多年来致力于正面抗日战场的研究,寻访抗战老兵,记录整理四百多万余字笔记,因熟知中国抗战历史,语出惊人,痴心求证,被誉为“抗战历史狂人”。为还原真实可靠的抗日战史,三年前毅然重走正面抗日战场,在田间地头探查战时印迹,被称为“田野历史学家”。
(摘自《一寸河山一寸血》作者自序)
我相信,书有书的命运,就像本书所书写的这段历史,在它发轫之初真相就摆在眼前了,曲折、繁复、虚饰都不是它的全部,只要你在不断的接近,就有意义。
这本书最早的书名叫《正面抗日战场》,但只出了第一部“我的家在松花江上”、第二部“烽火大地”,之后就因故停了下来。其间,有很多朋友在网上留言,问第三部何时面世,对此我也不知如何作答,因为我当时也不知道确凿答案。
唯一可以告慰大家的是,作为作者,我从来没有想到过放弃,也一直在努力,直到有了《一寸河山一寸血》。在这本重新出版的书中,凝聚了一些新的写作思考,尤其是吸收读者意见,加快了叙述节奏,因此它既是《正面抗日战场》的续篇,同时也是一个新的起点。
为了保持延续性,以免突兀,第一部“长城以北”把原先《正面抗日战场》的第一部、第二部综合了起来,并沿着这一线索继续下去,从二十九军参加长城抗战起,写到了长城抗战结束。因为这个原因,“长城以北”的部分内容与《正面抗日战场》前两部不能不有所重复,谨以说明。
借这个机会,需要特别感谢在困顿时期帮助过我的朋友和前辈。
有杨琦和她所在的关爱抗战老兵网,后者数十年如一日地给抗战老兵们送去温暖,显示的是一种来自民间的道德良知,同时他们也收集和积累了很多珍贵的第一手口述资料,这些对本书帮助很大。
有我曾登门拜访过的那些抗战老兵,如现居上海的夏世铎、祝宗梁,现居南通的汪吉佑,现居北京的赵振英、尤广才。这些老人都已九十岁以上高龄,但思维仍十分清晰,能回忆起当年的很多往事。其中,汪吉佑、尤广才两位老先生都是参加过一线作战,打过硬仗,立过大功的抗战英雄,其叙述更给我笔下增添了很多闪亮的元素。
还有很多我见过面或从未谋面的网友、书友,他们有的和我一起踏访过战场原迹,拜谒过烈士墓园,还有的给我寄来过抗战资料及图片,无法一一列举,在此一并致谢。

免责声明:本论坛发布的任何言论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红满堂BBS观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民党失去大陆的原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