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太复杂,看看古人的理想社会是如何逃避现实的

三十五 你干什么都是对的

昨天一位病友咨询我:“王老师,我一放学就想玩电脑游戏,但是我内心中想,你不能玩,否则你的学习会很糟。所以我一直在纠结这个问题,很苦恼。王老师,你能告诉我怎么解决吗?”我说:“不要控制,你干什么都是对的。”他疑惑的望着我,我说:“是这样的,无论你干什么,你都是对的。”

森田疗法对神经质病友说“为所当为”,什么叫做真正的为所当为呢,其实简单点说,那就是在当时,你干什么都是对的。像那位病友问我的,我一放学就想玩电脑游戏。玩就玩呗,想玩就玩,尽情的玩,放纵的玩;如果你说玩游戏会影响学习,就不玩游戏,认真地写作业,复习功课。相反,如果你玩的时候想写作业,写作业的时候想着玩,那才不是“为所当为”呢!因为“为所当为”就是叫你在当时的状态,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不要想其他的事情。

有学者说,强迫症患者有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利用小孩子的思维模式去解决成人的现实问题”。现在我就对这句话进行一番解读。

我们想象一下:2,3岁的小孩是不是有时会问你诸如1+1为什么等于2,人为什么分为男人和女人的问题,这时你就不会骂他笨,说他傻,相反,你会耐心的解答他:“你现在还小,当你长大了,你就知道答案了。”但是我们强迫症患者会经常问自己或别人,1+1为什么等于2啊,男人为什么分为男人和女人,那么别人就不会为他解答这个问题,相反会反问他怎么问这个问题(其实这是强迫性穷思竭虑,强迫症的一种症状)

那么为什么我们强迫症患者为什么会有这种“用小孩子的思维模式去解决成人的现实问题”呢?现在强迫症学术界没有个确定的答案,我本人比较赞同的一种观点是:患者在逃避现实,在利用退回到小孩的假想来逃避承担责任,躲在自己的乌托邦不肯面对现实的原因。

引子:本文的例子涉及到一些敏感的事情,请心脏不太好者以及敏感者最好不要看,以免引起不良反应。谢谢!

许多强迫症病友曾经问我:“王老师,我害怕煤气爆炸,我整天都惴惴不安。” 我对他们说:“是的,煤气是有可能爆炸,你要接纳这件事情。”这些病友被我这样一说,心里怕的更凶了。其实事实就是这样,一切都有可能。

一个健康的人,昨天看的还是好好的,今天有可能病倒在床了,一个你干的很好的工作,在不经意之间,你就被辞退了,连号称“世界永不沉”的船泰坦尼克号也撞上冰山沉了。一切都有可能,不要在骗自己了,不要再沉溺于幻想了,未来是充满无数变化的,连最伟大的人也猜不到未来的事,我们要坚强的面对这些事情,我们要做一个强者,不要活在自己的乌托邦里,不被要这些事情所打败。即使事情发生了,我们也毫不气馁,从容不迫的面对。接纳所有的事实,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因为我们是强者,我们不容易那么被打败。

许多强迫症病友在咨询我时对我说:“王老师,我痛苦死了,我都想死了。”我笑笑,说:“真的吗?其实不过你嘴上说想死,心里却不想死。因为如果你心里想死的话,你的强迫症就很快就痊愈了。”

我先给大家讲个人吧:森田正马大家都知道吧,他就是那个创建森田疗法的大师。他小时候患有很严重的神经症,在他上学的时候被神经症折磨的很痛苦,由于他是住校学习的,有个月,家中的父母忘了给他寄生活费,他“错误”地认为他父母不管他了,让他自生自灭了。于是,他很痛苦,想:既然父母都不管我了,那我死就死吧。奇怪的是,当他抱着必死的信念之后,他的强迫症状却减轻了许多,他的学习成绩也不像以前那么差强人意了。这件事情给了他很大的启发,最后他一步步摆脱了强迫症的泥沼,创建了森田疗法。

也许大家要问我,为什么当他抱着必死的信念后,他却“神奇”的康复了呢?其实这种康复是必然的,因为当他抱着必死的信念生活时,他就放开了一切,淡然了世间的所有事情,真正达到了“顺其自然”,真正的与自然融为一体,与自然和谐了,所以他就能康复。

其实我也是一样的。记得我是98年得强迫症的,直到05年在治疗了7年期间也反反复复,病情很不稳定。在 05年秋天的一天,我对自己说:“你的命已经在8岁时的那年车祸中死亡了,现在你活的是你多余的生命。”(注:我8岁时出了一场车祸,使我昏迷68天,72天才苏醒)后来“奇迹”出现了,我的强迫症状一点点好转了,一天比一天轻了,我非常高兴。当我在2006年6月28日的时候,我在院子里削苹果,削着削着,突然脑中一下清醒了,所有的强迫症状,强迫思维都不再纠结了。我太高兴了,这就是“置死地而后生”的功效吧。

今天在群里,一位病友问我:“我总是因为强迫症而引起血压升高,而到医院却查不出我患有高血压。这是怎么回事?”我说,血压升高是因为你强迫症而引起的紧张,去医院查不出高血压,是因为你的血压升高是暂时的,是可以恢复的,所以你不要烦。

我那时得强迫症的时候,也和大家一样,产生过植物神经紊乱。我那时是肚子疼,而且没有准确位置,就是隐隐的疼。为此,我还去医院挂了8天消炎水。现在我知道,神经症容易产生植物神经紊乱,当你有躯体反应时,或者哪儿不舒服的时候,去医院又查不出什么器质性的病变,这时你就要好好考虑是不是植物神经紊乱了。

这个植物神经紊乱还有种特点,它符合你的情况,让你获得好处。怎么说呢,比如说肚子疼吧,有的人一去学校,一坐进课堂,肚子就疼,一放学,或者离开学校就不疼了。其实,这是你心理在作怪,因为你去了学校,去了课堂,你就得学习,而你的内心是不愿意学习的,所以你就说你肚子疼,在“客观”上造成了不学习的条件,造成了父母关心的条件。你得到了好处,所以你更不愿学习,更一进学校就疼,恶性循环。我是不赞成这种做法的,因为这是一种逃避现实,这样的行为给你逃避现实提供了一个“恰当”的理由,但是这个理由是不成立的。我建议,如果大家在刚开始出现这种想法的时候,就要防微杜渐,就要把它扼杀在摇篮之中,否则,会越陷越深的。

曾经有位强迫症病友问我:“王老师,如果我有一次考试没有达到理想的结果,头脑中就反复的思考这个事情,造成很伤心,很难过,那我该怎么办啊!”我问他:“你是不是每次考试都不能达到理想的结果?”他说:“也不是,我基本能考出正常的水平,达到满意的效果,但是我就是不能让自己一次考差。”我说:“那就是你的认知出了差错了,你想每次都得到满意的结果,如果哪一次没考好,你就认为你不行,你这是‘以偏盖全’的思维啊!”

心理学有种不合理的思维叫做“以偏盖全”思维,就是 患者给自己极高的要求,希望甚至苛求自己每次都成功,如果有一次不能成功,就觉得自己一事无成,造成很失落的感觉。这主要是因为完美主义情节在作怪,患者希望自己每次都能成功,不允许有一次失败,但是这是不可能的,我们都是人,不是神,不能保证每次的决策都没有点偏差,都不失败,所以有这种思维的病友无疑是失败的,因为如果他们得到一次失败,就认为自己全是失败,所以就很容易退缩,很容易逃避社会。所以我们要摒弃这种不健康的思维,允许自己出错,知道自己的“一次出错不代表永远都是错的”,这样才能改变自己,促进强迫症的痊愈。

四十一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许多病友都问过我:“王老师,为什么我这么痛苦,我得了强迫症,而别人却快乐的活着??”我说:“你不痛苦,因为你才过了人生的一小部分,说不定你以后的生活很快乐,‘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啊!”

强迫症是个很痛苦的病症,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它的痛苦而全盘否定它,悲观的看待它,事情都是两面的。就拿我来说吧,8岁的车祸使我成为了残疾人,12岁父母又离异了,16岁又得了强迫症,可以说一个人甚至一辈子都不可能遇见的任一事件却同时发生在我的身上,但是我却没有那么悲观的看待它,变成残疾人使我更深入的懂得了生命的意义,父母离异使我变的更加成熟,强迫症痊愈后我能帮助大家治疗强迫症。

所以告诉大家事情有不确定性,不要那么悲观的认为它就是失败的。当你接纳了强迫症的时候,你也就走上了治疗强迫症 的正确轨道了。

四十二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许多病友都问过我:“王老师,为什么我这么痛苦,我得了强迫症,而别人却快乐的活着??”我说:“你不痛苦,因为你才过了人生的一小部分,说不定你以后的生活很快乐,‘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啊!”

强迫症是个很痛苦的病症,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它的痛苦而全盘否定它,悲观的看待它,事情都是两面的。就拿我来说吧,8岁的车祸使我成为了残疾人,12岁父母又离异了,16岁又得了强迫症,可以说一个人甚至一辈子都不可能遇见的任一事件却同时发生在我的身上,但是我却没有那么悲观的看待它,变成残疾人使我更深入的懂得了生命的意义,父母离异使我变的更加成熟,强迫症痊愈后我能帮助大家治疗强迫症。

所以告诉大家事情有不确定性,不要那么悲观的认为它就是失败的。当你接纳了强迫症的时候,你也就走上了治疗强迫症 的正确轨道了。

在心理学界,流传着这么一句话:你想接纳什么,你就选择什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我举个例子来说吧。

有的强迫症患者整天担心煤气爆炸,所以他们就对“煤气爆炸”的新闻事件、道听途说十分敏感。如果一听到了某处煤气爆炸的消息,他们就会说:“对吧,我想的没错吧,煤气是会爆炸的。”此后他们会更加关注煤气爆炸事件,如此恶性循环,强迫症症状就会固着下来。

他们殊不知,煤气爆炸是小概率事件,在“煤气爆炸”以外,我们一直过着“煤气没爆炸 ”的生活,而且这种生活是占绝大部分的,是“煤气爆炸”的上千倍甚至上万倍。

其他的强迫症症状也是一样,是“万分之一可能”,甚至是“亿分之一可能”,但是由于我们选择了这方面的内容,所以我们对另外部分就熟视无睹,造成了我们思维的“狭窄性”,所以我们治疗强迫症要“敞开胸怀”,所有的都接纳,“来者不拒”,这样才能恢复我们思维的“全面性”,才能治疗好偏执的“钻牛角尖”。

我们强迫症病友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怕承担责任,怕得艾滋,怕煤气爆炸,终究的原因还是因为我们怕承担责任,害怕得艾滋,害怕煤气爆炸的后果。

我们已不是小孩子,已经长大了。有些患者已经成家,甚至已经升为人父人母,我们既要照顾年长的父母,也要照顾自己的孩子,所以我们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但是强迫症病友缺少的就是这一点。

我们害怕得病,所以我们洗手,洗的一遍又一遍,手都洗白了,手都洗破了。难道害怕得病就不会得病了吗?难道恐惧病症的后果病症就不来了吗?不会的,该来的病还会来,我们应该承担起可能患病的责任,我们应该有能力对付患病的后果,我们已不应该生活在自己给自己圈起来的“乌托邦”中,我们应该直面变化的世界,我们应该承担其对自己的责任,哪怕它的后果是毁灭性的,我们也绝不逃避。这样我们就能更加成熟,从性格上陶冶自己。


东晋的陶渊明写了一篇《桃花源记》,给我们描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从此,“世外桃源”便成了人们逃避现实的最理想的所在。

当人们不满意自己的现状,却又苦于无法逃离现实时,往往会通过幻想架构自己的理想国,也就是理想社会。其实在陶渊明之前,已有三个古人在精神上架构或找到了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国。这三个古人,一个是黄帝,一个是老子,一个是孔子。

黄帝是通过梦游的形式,找到自己的理想国的。据《列子》记载,黄帝即位十五年,曾“斋心服形,三月不亲政事。昼寝而梦,游于华胥氏之国”;这华胥氏之国,即是黄帝向往的理想社会的状态,譬如“不知乐生,不知恶死,故无夭殇;不知亲己,不知疏物,故无爱憎;不知背逆,不知向顺,故无利害;都无所爱惜,都无所畏忌。入水不溺,入火不热……”黄帝梦游华胥氏之国后顿悟:“今知至道不可以情求矣。”后来黄帝按这理想国的模式治理社会,于即位二十八年,“天下大治,几若华胥氏之国”。

而老子的理想社会,即是《道德经》所说的“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换言之,就是:什么都可以有,却不用,简朴生活,保持本色,与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 这就是老子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至于孔子,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却是“大同世界”。据《礼运大同篇》记载:“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恶其不出於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概而言之,就是:整个世界都是一家人,爱人如爱己,没有欺骗,没有伤害,互相信任,互相援助。

无论是黄帝的“华胥氏之国”,还是老子的“小国寡民”,其实也多有大同的理念。老实说,孔子所描述的“大同世界”,哪怕在今天看来,也仍使人不禁“心向往之”

然而,历史发展到现代,因科技的高度发达,现代人对“理想国”的架构却比古人高明得多。古人架构“理想国”,只能靠梦游、幻想和文字描述,而现代人,却可通过网络、影视、网游、动漫等现代技术,将人的理想、幻想、梦想以虚拟的形式架构成宛若真实的世界,并展现给人看。而且,这样的“理想世界”,花样更多,形式更多,内容更丰富,通过虚拟的技术,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你做不到的。

所以,现在是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是各类文化大爆发的时代,也是人人都可通过自媒体充分展现自我的时代。好像几千年来的文明沉淀,就是为了今天的展现。

现在几乎人手一部手机,手机成了现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在什么场合,无论是走路,坐车,等车,吃饭,休闲等,低头看手机,成了现代人的生活常态。有些人甚至上床也要玩一两个小时的手机,否则可能都睡不着觉。因看手机的人越来越多,所耗费的时间越来越长,有远见的人开始为这种现象担忧,有人甚至将看手机与抽鸦片相提并论。

但换另一个角度,我却是这么看,现在的人生存压力大,名利情也没有古人那么寡淡,因而更易受名所累,为利所劳,为情所困。所以,活得累,几乎是现代人的同感。面对这样的生存环境,可能现代人比古人更想逃避现实,更想去寻找自己的“理想国”。现在的人之所以大多沉迷手机,感到离不开手机,也许是因通过手机网络所架构的虚拟的世界,大多数人都从中寻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理想国”,只要进入其中,就会暂时忘记眼前的烦忧,而乐在其中。所以,我觉得,手机的网络世界,已成为现代人可暂时逃离现实,缓解生活压力的“世外桃源”。

柏拉图曾将世界划分为“理念世界”和“事物世界”两种。“事物世界”是可感知的现实世界;而“理念世界”是不可感知的,寄托的是人的灵魂。所以,人在现实生活的同时,经常看看手机,暂时进入属于自己的“世外桃源”,寄托自己的精神生活,我以为也是无可厚非的。有时精神上适当的减压和放松,更有利于过好现实的生活。当然,若沉迷到不可自拔,甚至损害健康的地步,那就本末倒置,得不偿失了。

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人的理想社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