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一个人与人关系脆弱的句子之间的问题,职场关系。

原标题:一个人有多成熟,就看他如何聊微信

作者丨唐一(插坐学院专栏作者)

朋友阿来刚刚把微信签名改成了:“闭关中,不闲聊。”

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她最近经历了太多莫名其妙、浪费时间和影响心情的微信闲聊

譬如有个人想加她微信,备注说明是“商务合作”,结果加了之后一整天都没有反应,还是阿来主动问:“你找我什么事?”

结果又过了一天,对方才回复,问的却是:“在吗?”

阿来立刻回复:“在的,找我有什么事?”

结果对方又没回复,过了大半个小时才发来一段话:“看了你的文章,你是心理咨询师吗?”

阿来一下子无语了,敢情你连我是做什么的都没搞清楚,就来谈合作?

类似的事情发生太多了,阿来被弄得心力交瘁,据说她准备关掉微信,有事找她直接电话。

微信,可谓新时代的一大发明。

它方便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但也像一面照妖镜,照出了人的成熟度。

真正成熟的人,总能通过微信这个工具,展示自己为人处事的高情商;而不够成熟的人,总能在一句又一句的“在吗?”之中,让人失去对他的耐心。

因为做创业类媒体,我接触过不少创业者、商界人物甚至政府人士,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每次微信聊天,他们发的信息都非常简洁明了,不寒暄不聊家常,有事直接说事。

譬如上星期,有个正在创业的朋友想约我吃饭,向我请教区块链的玩法,他是这么说的:

“唐一,这个周末想约你吃一顿饭,向你请教一下区块链现在的最新风向和玩法,因为你熟悉这方面的状况,我也急需这方面信息,不知道你能否帮忙?下次你如果要找什么创业者做采访,我也能给你牵线搭桥。”

你看,主题鲜明、逻辑清晰,上来就说明找我是为了请教,甚至连我能得到的回报也说清楚了。

如果有人聊微信,一上来只有“在吗?”“有空吗?”,那他的时间一定非常不值钱,要聊的事情也多半不重要,不然哪有心思放在这种寒暄上?

他浪费的,不仅是他自己的时间,还有对方的时间。

要经过一番挤牙膏式的问答,才能知道他们的真实意图。如果他的目的并不重要,那岂不是很浪费别人的时间?

真正成熟的人,会珍惜自己的时间,更会珍惜他人的时间。

他们知道,时间是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不浪费对方的时间,是对彼此最好的尊重

在他们眼里,时间都能直接换算成白花花的银子,每分每秒都是钱。浪费时间,就是浪费钱。

樊登读书会”的樊登老师,说自己很少去旅游。为什么?他说自己算了一笔账,他去讲半天课,能赚8万块。

但如果他去旅游一周,不但赚不了一分钱,可能还要花掉8万。这样一来一回,一个星期的代价就是64万。

他说代价太大了,旅不起这个游。

节省时间,也就是使一个人的有限的使命更加有效,而也即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

无效率地在微信上聊天,则是浪费时间的一大罪行。

明明有事却只会说“在吗?”“有空吗?”,这种没有信息量、转弯抹角的沟通,在效率至上的现代职场,简直就是谋财害命。

有一个身家千万的企业家朋友更极端,他从不用微信,有事交流就打电话。后来他和我说:

“我要和你确认什么事情,打一个电话,3分钟能说清楚;要是发微信,大家你来我往1个小时,或许你还没弄懂我想说什么,我一天才24小时,哪来那么多时间在微信上浪费?”

他的做法有点过分,而且是老板的专利,一般人哪敢只打电话不发微信。但他的意思很明显——时间很宝贵,不能浪费在无用的沟通之中。

大家试想一下,有多少次和同事、客户在微信上,靠打字噼里啪啦说了半天,但什么事情都没谈成?

你不值钱,是因为你的时间不值钱。

平庸的人,总会毫无忌惮地在无关紧要的地方浪费自己的时间,却不拿去用在真正有需要的地方。

不珍惜时间,时间只会越来越不值钱,从而陷入廉价人生的自我循环。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很多人不会聊微信的又一大特征是,他们根本不具备准确表达自己意思的能力。

你可能会不服气,不就是聊天,有什么难的?

你所打出来的每句话,都能很好表达自己想表达的意思吗?

对方是否能一眼就看懂?

看懂之后,他是否比较容易接受?

如果你在微信上想找一个人帮忙,你如何在短短几句话之内,组织好语言,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愿,并让对方乐于接受?

前插坐学院副总裁粥左罗曾举过一个例子:

不少人都会在他微信公众号后台发微信求合作,大部分都是这样写的:

“你好,我们需要专业的营销人合作,借你的公众号发文推广或帮我们策划,都需要。欢迎沟通合作。”

首先,你对我这样一个陌生人,我根本不清楚你要推广或策划的业务是什么,你怎么不讲清楚?

其次,共赢才能合作,你光说你需要什么,你怎么不说说我能得到什么?

最后,你起码留个联系方式吧,电话、微信、邮箱都行,啥都没留是什么意思?

写作是沟通,聊天是一对一沟通,一个人连微信聊天都聊不好,那沟通、写作肯定是个问题。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简直不能更多,不少人根本不会表达自己。这种不会表达,不是一句话不说,而是一直说一直说,却没有一个重点。

比如前段时间约一个朋友吃饭,想和他确定时间地点,但他讲着讲着,从NBA说到电影,再从电影说到游戏,说了1个小时,什么都说到了,就是没说到吃饭的事儿。

看着他发过来的一段段文字,我真的有点头大,本来那天事情就多,只能见缝插针,替他说出重点,然后借故离开。

其实,表达能力的缺失,不仅是沟通能力有问题,实际上更是深度思考能力的缺失。

哪怕是最不爱写作文的小学生,说起他喜欢的游戏,也能说得深入、富有激情且打动人心。这是因为对于自己真正掌握的东西,大部分人都能表达得很好。

因此,在微信上说半天都没办法说到重点的人,我们也只能断定,他对自己要表达的东西并没有真正掌握,欠缺深度思考和总结、提炼的能力。

相反,能一针见血说出重点的人,势必具备优秀的结构化思维能力,能对事物进行推理、归纳和概括。

只有这样的人,才能谓之成熟,能在职场上被委以重任,成为老板的得力助手,同事们的带头人。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我的前上司,一个在南方报业出来的资深媒体人,曾经由衷地感慨:

“会聊微信的人,其实都是一等一的产品经理。”

这话怎么说?她的观点是:

发微信给对方,什么时候合适?要避开对方忙碌的上班时间,如果不是重要的事情,也不要耽误对方的节假日。

久未联系的朋友,如何一句话暖场,然后提出自己的需求?如何更好地提出需求,让对方更容易接受?

这一切都要经过仔细考量。不是自己有什么想法,不管时间、场合是否合适,想都不想就给对方发一大串文字。

如果真的不管不顾想发什么就发什么,与其说是没脑子,倒不如说是不懂得尊重对方,不会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

真正成熟的人,都懂得尊重对方,不给对方带来任何麻烦,即便是简单的聊微信也不例外。

职场使用微信的要义在于高效和迅速——如果明明有事却只跟对方说一句“在吗?”,浪费时间不说,本质上是一种信息不对等,被问的一方要承担更大的压力。

有个段子怎么说来着:我在不在完全取决于你找我做什么,如果是借钱,我很忙;如果是请我吃饭,我今天明天后天都有空。

一上来只说“在吗?”“在忙吗?”,其实是把压力的皮球踢给对方,对方怎么回答貌似都不合适,因为一回答,就要承担你要说的未知信息的风险。

因此,尊重对方的人,都会尽力避免让对方陷入这样的尴尬境地之中,一上来就会把所有信息原原本本地交待清楚,至于对方是否答应你,这就是对方的事情了。

尊重别人的另一种表现,就是会尊重别人的需求

我有个习惯,写文章时会关机,确保集中精神,因此有人发微信给我,我常常是一两个小时之后才能回复。

大部分朋友都能理解我的做法,但有些人就不开心。比如有个远房亲戚有事找我帮忙,我在写稿没看到,两个小时后才回她,她立刻发来一段语音:

“有出息了啊,微信这么晚才回,不知道的还以为你是国家领导人,日理万机呢。”

我一下子就无语了,难道我就不能有自己的事情要忙吗?我必须每天守着手机,等你找我然后就立刻回复吗?

真正成熟的人,都会尊重对方的需求,绝对不会以自己的需求为先,用道德绑架来强迫对方放弃自己的需求。

因为他们知道,别人不是24小时待命,一看到微信立刻就能回复;即便对方拒绝,他们也能坦然处之,因为他们也清楚,提要求的是自己,对方完全拥有帮不帮忙、怎么帮忙的权利。

对他们来说,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归根结底还是以相互尊重为前提。只有尊重别人的人,自己才值得被尊重。

可以说,微信,就是一个人成熟度的检测仪。

平时工作、生活,我们一天能有10个小时

一个人的成熟度,往往藏在每一个细节之中,而微信正是了解对方的最好途径。

那么,我们聊微信时,有哪些值得注意的地方?

第一,打电话、发邮件,永不过时

虽然现在很多人都说自己有电话恐惧症,但就节省时间而言,电话还是最佳选择,毕竟你在微信上打字1小时,远不如电话沟通5分钟来得直接。

当然,如果对方不喜欢通电话,那就不要勉强对方,还是老老实实打字聊微信吧。

第二,如果真的要用微信交流,请记住几个原则:

很多人其实也不想先问“在吗”,只是总觉得如果不寒暄几句就求人办事,会显得非常突兀。

相信我,如果你找人帮忙,对方是否答应,绝不是因为你是否显得很有礼貌,而是他能否获得对等的、有价值的回报。

稍微有点本事的人,时间都很宝贵,你半天都没说到点子上,只会让对方更加反感。

即便是想联络感情,这样的寒暄也毫无必要。因为一个有事业、有想法的人,是不会和陌生人以这种闲聊的方式去建立友谊的。

你发微信对方没秒回,可能对方只是一时没看到,不是故意忽视你。对方看到了自然会回复,不要看到对方没秒回就心生不满。

你提出了要求,但不一定能得到满足,对方有答应或者不答应的权利,取决权在于对方。

一旦被拒绝,请不要恼羞成怒,更不要一时意气把对方删掉。

因此,别看聊微信这样一件简单的事情,里面的学问多着呢。

但其中最大的学问应该是:学会尊重他人,从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

?关于作者:唐一,插坐学院专栏作者,本文首发于职场充电第一站——插坐学院(ID:chazuomba),每晚21点21分准时分享,陪有梦想的人一起成长。转载请加编辑微信:hs

专业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专业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专业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专业文档。

专业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专业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专业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专业文档。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下载文档到电脑,同时保存到云知识,更方便管理

还剩5页未读, 继续阅读

 初入职场的新人,由于进入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往往困惑于如何称呼周围的同事。对于新人来说,称呼得体不仅可以处理好人际关系,而且可以为自己赢得好的印象。同样,仔细倾听同事之间的称谓,这不仅可以了解到同事间关系的远近,也可以很好地了解一个公司的企业文化。一个小小的称谓,往往是你迅速融入环境的一条捷径。

  外企里普遍称呼英文名

  我曾经进入一家从事软件开发的外企实习。作为一名学生,除了借此机会提高业务水平之外,主要目的就是体验一下工作状态。进入公司后给我最深的一个印象,就是彼此之间称呼对方时都要用英文名字,并且也要求我给自己起个英文名字。当我把周围的人基本认全了之后,却发现了一个问题虽然每个人都有英文名字,但这些名字基本都粗制滥造,什么Jim、Tom、Amy等等,一看就是随意取的,没有深入理解其中的含义。虽然上司的名字也很俗气,但大家平时都直呼上司的英文名,倒是显得上级和下属之间很轻松平等。一般来说,具有欧美背景的外企,不论是对上司还是对同事,英文名都是首选称呼,这是他们的企业文化中注重平等、民主的一种体现。

  国企称谓职务很重要

  毕业找工作时,我进入了一家国企。刚到单位上班时,就感觉国企的气氛和原来所在的外企完全不一样,少了一些轻松,多了一些严肃。这从彼此间的称谓里就能听出来。在这里,对于比自己年长的人一般称张工、李工、孙工等等;而对于领导来说往往职务比名字重要,称呼都要带官衔,如刘总、王主任,不太可能出现像外企中直呼其名的现象,这体现了一种层次分明、等级森严的企业文化。而在同辈人之间,如果对方名字是两个字,基本就直呼其名;如果是三个字,则会在姓前面加“小”,比如小李、小张之类的。

  虽然周围的同事有几个和我来自同一所学校,按说如果叫一声师兄、师姐可能会显得更加亲切一些,但仔细观察之后我打消了这个念头。一来这样做可能会让人感觉自己有拉帮结伙之嫌,二来很可能引起其他同事的嫉妒和排斥。下班后可以和你称兄道弟,但在公众场合,还是正式一点的称呼更得体一些。俗话说“入乡随俗”,在称谓问题上,还是跟随大家习惯的称呼更重要。

  工作一段时间之后,除了习惯了彼此间的称谓之外,我还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就是通过大家互相之间的称谓,可以看出单位中的人际关系。有时会听到某些同事间以“哥”或“姐”相称,这显然要比叫张工、李工之类的亲近一些,少了一些客套的味道。仔细观察之后也印证了我的结论,一般这样称呼的,都是彼此间比较熟悉或者私人关系较好的。

  除此之外,有些人直接称呼上级为“头儿”、“老大”等等,领导听到的时候也不会懊恼。这些人显然都是和上级摸爬滚打混出来的老人,一般人是不会这么叫的。而他们在众人面前这样称呼领导,显然也让别人看到他们和领导的关系不一般。时间长了,单位里的人际关系网基本也可以通过这些称谓勾勒出来。

  虽然上班的时间不长,但对于我来说称谓却有着很大的意义。一方面,由于我的认真谨慎,在对领导和同事的称谓上没有出问题,因此给大家留下了好印象;另一方面,同事彼此间的称谓也成为我了解公司文化和人际关系的一条捷径。正所谓小称谓折射大问题,其意义非同一般。作为一名职场新人,你不妨也从称谓入手,努力地快速成长吧。


本站图文信息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删除QQ:


面试过程中,面试官会向应聘者发问,而应聘者的回答将成为面试官考虑是否接受他的重要依据。对应聘者而言,了解这些问题背后的猫腻至关重要。本文对面试中经常出现的一些典型问题进行了整理

德鲁克没有给出如何决策的秘方,世间也没有这样的秘方。动静之间的权衡,是管理者的宿命和挑战。无从逃避,唯有面对,在失败中学习和成长。有一道针对管理者的小试题,说飞机因为故障迫降到

根据《劳动法》规定,工资总额是指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直接支付给本单位职工的劳动报酬总额,由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等部分组成。&nb

一、自己放松有些主试人喜欢利用招聘面谈,来向其他高级同事证明他有高明的面谈技巧,或令应聘者无言以对的口才,他们可能会发问一些极难回答的问题,令面谈气氛向负面方向发展。也有一些主

任何一名拿百万年薪的人才给公司带来的效益应该是上千万甚至更多,同时,要想拿稳每年百万年薪,那么他们付出的努力和承受的压力会是普通人的好几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与人关系脆弱的句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