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角在形容深山老林之中心情寺庙里学的金刚身,后来去大户人家做护卫的小说,

第一章 有缘老母暗宠护

中岳嵩山,历史悠久,三教荟萃,源远流长。这是一座驰名中外的文化圣山。千百年来,嵩山优美的自然风光令多少英雄豪杰躬身折腰,令多少骚人墨客扼腕叹息,留下了数不清的人文景观和神秘的传说故事,为嵩山涂上了更加神秘的色彩。作为国教的道教在这里繁衍生息,发扬光大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了。后来佛教、儒教相继进入,使嵩山成为独有的三教争雄并存的人文景观。在嵩山少林寺内存放的《混元三教九流赞碑》是一幅佛、儒、道三教领袖合体像,它绝妙地体现了“三教一体,九流一源”的真实内涵。在嵩山地区,以道教洞天中岳庙为代表的庙、堂、观、宫等道教圣地星罗棋布。在这些道教场所中,峻极宫作为道教洞天中岳庙的下院,给人留下的印象是极为深刻的。几十年来,峻极宫从三间草房起步,直到现在发展为一片辉煌建筑,这里面凝结了创造者多少的心血和无私追求的汗水!为峻极宫的创建和道教文化的弘扬作出不可磨灭贡献的人,就是已故道长朱丙须(又名朱须)。他一生坚守清门,含辛茹苦,至诚笃信,万难不屈,直至功德圆满,终成正果。

正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在峻极宫安阳宫的庭院内,矗立着一通别致的石碑,它真实地记述了峻极宫创始人——已故道长朱丙须的千秋功德。

碑文曰:“郑州市道协成员、峻极宫道长朱须,宣统三年出生于荥阳县桥楼乡核桃园村。其父朱乾元抚养三子一女,道长排行令郎,从小天资聪明,学习专心致志,平静如水,机敏睿智。七岁读私塾,十五岁拜名中医张巧为师。白耕田间夜研医理,意气风发,胸怀大志。性格坚强,忠正刚直,多所涉览。英雄有谋,文采斐然,策略得当,五经四书全通读。青少年随祖母吃斋行善,拥有儒释道方面的学问和造诣。一九四六年别故里昄依嵩山,拜刘铁锚为师。兄弟及信士开创嵩山洞天峻极宫,首盖草房三间、券洞三孔,并塑金粧神像。他心性诚信干练正直,对人宽厚,对己严谨,风度潇洒,举止不俗。辛勤老实本分做人,恩师委以重任,诸把全权给他,日操耕耘,夜读经纶,刻苦攻读,勤勉治事,以人为镜,广纳贤才,使峻极宫香烟缥缈,红烛高照。一九四九年新中国诞生,道长夜以继日,鼎沸操劳日常事务,饱尝荒凉孤独之苦。孝敬恩师,为刘铁锚、郑善人、吴铁头、燕秀明仙逝送终。一九五八年在曲河陶瓷厂做饭,后回二郎观野猪坡种菜。一九六九年重归石船,孤守洞天文化遗产。一九七六年他颐养天年之际,选贤举能,知人善任,激励善男信女布施钱物,建安阳宫大殿五间。一九八九年建皇姑殿。一九九零年,他年届髦耋,夕阳晚照,余霞满天,又翻修峻极洞、三皇洞、三教洞,塑金身四十五尊。一九九五年建三佛殿,他近享期颐,精神更怡,闺阁灵秀,彩绘壁画。又建关帝庙,整个峻极宫金碧辉煌,焕然一新。生前对嵩阳书院学校捐资奉献功不可没,蜚声后世。登封市委、市政府、嵩管委为表彰朱道长,特邀中央电视台、甘肃电视台、郑州和登封电视台,拍摄峻极宫轶事专题片。市委书记周海深挥笔为新建的三佛殿题写匾名。朱道长爱国爱教爱社会主义,一生含辛茹苦,艰苦创业。乐善好施,宽厚仁慈。尊老爱幼,谦恭待人。众善奉行,素有贤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功冠千秋,德昭后世,深孚众望,名留青史。丹心昭日月,刚正炳千秋。高风传梓里,亮节昭后人。美德常与天地在,英灵永垂宇宙间。一九九八年戊寅年岁孟冬十月二十一日谷旦”

说起这通石碑的来历,倒是非常奇特。那年朱道长仙逝后,天色忽然暗淡下来,整个峻极宫悲情凝重。众弟子和信徒连续做了数天的道场为师傅超度。之后,道长被安葬于峻极宫附近的山坡上,让他的魂灵与峻极宫厮守一起,让他的精神与中岳嵩山同在。他的儿子朱留成接替道长职务后,接受建言,决定为父亲刻立功德碑,连续数日做着必要的筹备工作。可是,选来选去竟选不来一通合适的碑石,这一拖就是几个月。这天晚上,新道长烧罢晚香后回房休息。刚刚躺下,便幽幽入梦。忽觉天空一阵仙风吹来,南方一道电光倏然而至,只见夜空中一片莲花花瓣飘然落下,落地后忽然变成一块光滑结实的碑型巨石,只看得他目瞪口呆,又惊又喜。这时,忽然半空中有仙音传来:“我乃观音老母,送你石碑一通,让你父亲的功德万古流芳吧!”新道长忽的醒来,发觉自己做了一个梦。他揉揉眼睛,深觉疑惑,半信半疑地来到院中察看时,竟真有一通碑石稳当当地躺在那里。他喜不自胜,急忙喊来众弟子将梦中之事一一道来。众弟子听的真切看的明白,唏嘘不断,视作神旨天意。新道长联系父亲的一生确与无生老母有着特殊的缘分,这正是无生老母降临授意,来成就父亲一生之功德。急率众弟子进入宫内老母的神像前跪地告拜,感谢无生老母大恩大德。新道长尊老母旨意,不敢怠慢,加紧施工,半月之后,碑石勒成,敬立于此。

于是,道长功德显于其上,永留后世。

让我们把视线拉回到一百年前的清朝末年。

有资料显示,甲午战前,在列强的侵略下,中国社会经济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一方面,由于通商口岸不断增加,洋货大量倾销,使中国封建经济(首先是通商口岸附近)受到冲击,开始解体;同时,土货大量出口,世界资本主义附庸的地位逐渐形成。另一方面,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开始变更:鸦片战后,中国相继出现了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官僚资本主义雏形性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社会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是战争直接破坏了中国部分地区的封建经济基础。日军侵入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当地人民受到蹂躏、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损失惨重。二是战后巨额赔款,迫使清政府进行三次政治大借款,沉重的债务负担压在中国人民的头上,列强控制了中国的财政经济命脉。三是《马关条约》设厂的规定,适应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的需要。战后短短几年设厂930余家,分布在各行业,危害极大。此外,列强还争夺中国的筑路权、开矿权。四是甲午战后列强继续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年输入量仍在逐年增加。这使中国白银继续大量外流,穷了中国、富了列强,并在继续破坏着中国的社会经济。

  其次,政治斗争的演变及各阶级的动向。甲午战后,在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派、维新派以成立兴中会和发动公车上书为标志,几乎同时登上历史舞台,但在19世纪末年演主角的却是资产阶级维新派。

  维新派通过上书与宣传活动,把光绪皇帝争取过来。1898年6月11日,光绪发布《明定国是》诏书,戊戌变法正式开始。此后的103天里,维新派人士研究变法措施通过光绪皇帝发布诏书向下推行,在政治、经济、军事、文教诸方面实行改革。这些改革措施在政治制度方面对专制政权虽然并没有多大冲击,但也为顽固派和后党所不容。从变法开始的那天起,慈禧太后就一直准备推翻新政。1898年9月21日,慈禧发动了政变,把维新派、帝党通通打了下去。

继戊戌变法之后,中国的农民阶级又掀起了大规模的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义和团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到处打击教会势力,打击帝国主义侵略者。为了屠杀中国人民,进一步侵略中国,1900年6月,帝国主义八国联军在大沽登陆,向天津、北京进犯,义和团展开了抗击八国联军的英勇斗争。矛盾中的慈禧太后,决定向帝国主义宣战,但在宣战后,清政府并没有调集大军到前线抗击八国联军,而是让义和团打头阵、当炮灰,慈禧还暗地里命令清军屠杀义和团。这样、义和团前边顶着帝国主义的炮火,背后又不断遭到封建主义的冷枪,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下失败了。

八国联军侵占了北京城,慈禧太后不得不携带光绪及其亲信崇臣逃往西安,清廷成了流亡政府。同时,慈禧留下庆亲王奕劻和李鸿章向列强求和。八国联军入京后,帝国主义在是否还维持中国现状、是否还承认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朝政权两个问题上进行了激烈的争论。这就是说以慈禧为首的清王朝已经到了灭亡的边缘。1901年9月7日《辛丑条约》签订了,就这样,清政府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人民的工具。

在19世纪末年,中国工人阶级身受帝国主义、本国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生活极苦,革命性最强。但是,当时中国工人阶级还没有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他们虽然有一些罢工斗争,但主要是作为农民阶级的同盟者参加农民阶级的斗争,有时也参加资产阶级的斗争。

  广大的农民阶级在中外反动势力的残酷压榨下,生活极为贫寒。侵略战争的掠夺,赔款及借款的转嫁,广大农民倍受其害。由于农民生活日趋贫苦,被迫起来斗争。他们把历时30多年的反洋教斗争发展为全国规模的反帝爱国运动,体现了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也反映了农民阶级的强烈爱国主义思想。然而,在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中,广大农民发现清朝封建统治者及部分反动军队是站在列强一边屠杀中国人民的。血的教训使农民阶级有了进步:在1901和1902年的斗争中,提出了“灭洋、剿清、兴汉”及“扫清灭洋”等口号,表明农民阶级已经自发的把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任务结合起来了。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在登上历史舞台之初,力量还比较弱。1895和1900年进行了两次武装斗争。起义失败后,革命派加紧进行民主革命的宣传活动,随着保皇党人队伍的减员及人们的觉醒,革命派的队伍在不断扩大,并为进行更大规模的斗争而准备着。

  中国的地主阶级,仍处于统治地位,在19世纪末期,地主阶级拼命维持封建专制的清朝政权,极力镇压任何旨在推翻清朝政权及改变政权性质的活动。其中顽固派虔诚地遵守“天不变、道亦不变”的信条,不允许清朝政权有任何改变。而地主阶级内部的改革派、洋务派虽然也主张维持封建政权,但却主张学习西方的长处,即“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他们由经济方面、文化教育方面提出一些改革措施到在政治制度方面提出一些新的施政方针。特别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的洋务派领袖刘坤一、张之洞、袁世凯等,在危机的形势下,不断从内部敦促清政府实行新政。而且这股势力也在不断壮大,坚持保守倾向的人越来越少了。

  再次,帝国主义侵华手法的更替。在近代,列强侵略中国,不外乎利用战争与和平两种手段,这两种手段又往往是交替使用的。甲午战后,帝国主义利用和平的手段侵略中国。取得了片面最惠国待遇的帝国主义列强,依据《马关条约》加强了对中国的侵略:在经济方面,除商品输出外又加强了资本输出;在政治方面,掀起了以划分势力范围为中心内容的瓜分狂潮;在文教方面,主要是外国传教士活跃于中国广大城镇与乡村,他们吸引教徒,建学校、出报刊、印图书,在思想文化上麻痹中国人民。义和团运动爆发后,帝国主义马上又采用了武的一手,组成八国联军侵入中国。八国联军踏上中国领土之后,一是镇压了义和团运动;二是疯狂地屠杀中国人民,惨死在帝国主义屠刀下的群众不计其数;三是疯狂掠夺,中国人民在经济文化上的损失是无法估量的;四是把清朝的最高统治者赶出了北京城,使之成了流亡政权。

  而当列强扩大侵略的目的达到之后,重新又拿出了和平的一手,即提出所谓“保全”政策。1900年12月24日,11个帝国主义国家向中国抛出了《议和大纲》12条。1900年末以后,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手法是和平的,但条件却是十分苛刻的:除巨额赔款、拆毁大沽及大沽至京所有炮台、允许列强在京山线12个重镇驻兵外,特别是清政府不得不承认自己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工具。从此,列强以《辛丑条约》为护符,利用和平的手段,对中国人民进行更加残酷的掠夺,中华民族的危机仍然相当严重。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刚刚步入20世纪的中国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当时摆在时代面前的突出任务有二:一是救亡,这是19世纪下半叶以来,中国各进步阶级、阶层所进行着的事业;二是发展民族经济,使国家强盛起来,这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改革派所一直努力奋斗的事业。然而,在当时站在时代最前列的则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他们已经提出了民主共和国的救国新方案,并为之奋斗。

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年份。清政府出卖铁路修筑权,激起中国人民的反抗,四川等地爆发保路运动,10月10日,武汉地区的革命团体文学社和共进会发动武昌起义,接着各省纷纷响应,这就是辛亥革命。作为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的帝制,开启了民主共和新纪元,使共和观念深入社会中上层人士思想中。作为民族革命,辛亥革命的成功也对中国国内的民族关系及同时期亚洲其他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辛亥革命前后的一系列事件不仅结束了此前立宪派实行君主立宪的努力,而且对此后中国宪政与法治发展,中央及地方政治,中央与地方关系等都起到了关键的影响。

就在辛亥革命爆发的前几个月,也就是这年的三月十九日(农历二月十九日)凌晨,当一缕晨曦在东方天际微微露出时,从荥阳县乔楼乡核桃园村的一个庭院里传来了婴儿的啼哭声,一个小生命诞生了。这家主人姓朱,名乾元,是个勤劳纯朴,实实在在的庄稼人。朱乾元夫妇初得贵子,喜添新丁,一天到晚总是乐呵呵的。

可是,没过几天,这小家伙竟哭闹不止,任凭怎样拍哄,都无济于事。朱乾元夫妇想是孩子饿了,可喂给奶水他又不吃;疑心孩子生了病,请来大夫诊治,可大夫说孩子没病。孩子的哭闹折腾得父母左也不是右也不是,令他们心乱如麻,心急如焚,但束手无策,毫无办法。邻居有一位慈眉善眼的大娘,家里敬着一尊观音老母神像,平常总爱烧个香磕个头,对神灵异常信奉。她听说朱家的孩子哭闹不止,好心来探视。她觉得这孩子不饥又不渴,没灾又没病的,那连续不停地哭闹一定有所缘由,就从家里将观音老母神像请到朱家,恭恭敬敬地安放在朱家堂屋正中的条几上,恭敬香裱,跪在菩萨面前虔诚地祷告起来:“大慈大悲的观音老母呀,您老人家是不是看中了这个有灵性的孩子啊!要是那样的话,您就劝劝这孩子赐福给这孩子吧,将来等孩子长大了就让他给您当弟子,好好侍奉您老人家。”说完这些,她连续叩了几个响头,虔诚之心众人皆知。可奇怪的是,不一会儿功夫,孩子竟奇迹般地停止了哭闹,用一双大眼睛盯着神像目不转睛地看着。大家见此情景,幡然醒悟,终于明白了孩子哭闹的原因。都说这孩子与观音老母有缘分,一定会得到观音老母的庇护的,将来也一定会有大能耐大造化大出息的。

转眼间,小家伙已经3岁了,父母也早已给他起了个名字叫丙须。正所谓3岁看大,已经3岁的丙须,身体胖胖的,眼睛大大的,机灵可爱,又会说话又很懂礼貌,十分讨人喜欢。在父母的引导下,小丙须每天都要给家里安放的观音老母神像烧香叩头。时间长了,小丙须心里就产生了好奇。一次,祖母带他给神像烧香时,小丙须忽闪着眼睛看着神像问:“奶奶,她是谁?咱为啥要给她烧香磕头?”祖母笑笑说:“她是观音老母,是天上的神灵,也是你的母亲呢。”小丙须又问:“那为什么我有两个母亲呢?”祖母又笑笑说:“她是你天上的神灵母亲,现在的母亲是你的生身母亲。两个母亲将来你都要孝敬侍奉呢。”小丙须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此后,当小丙须和别的小朋友在一起玩耍的时候,他就会很骄傲地说:“我有两个母亲呢,一个是天上的母亲,一个是地上的母亲。”把小朋友们羡慕得不行,说你好幸福哇!小丙须现出得意洋洋的样子,显得非常的自豪。

那时,丙须70多岁的祖母是个虔诚的宗教信徒,每天都要给神像烧香磕头,念念叨叨求助神灵。她知道观音老母宠爱她的孙子,从此后,不管到哪里烧香叩拜神灵都要让小丙须跟着,和她一起烧香叩头,祈求神灵保佑她的孙子。时间长了,小丙须渐渐对神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感情,也成了一名小小的信徒。

在小丙须7岁那年,父母把他送到本村的一所私塾读书。

私塾是旧时私人所办的学校,以儒家思想为中心,它是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私塾产生于春秋时期,作为私学的一种,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除秦朝曾短暂停废外,2000余年延绵不衰,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它与官学相辅相成,并驾齐驱,共同为传递中华传统文化,培养人才,勤苦耕耘,不懈奋斗,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私塾一般要教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亦有直接教读“四书”的。教法大多为先教学生熟读背诵,然后在适当的时候由教师逐句讲解。除读书背诵外,有习字课,从教师扶手润字开始,再描红,再写映本,进而临帖。学童粗解字义后,则教以作对,为做诗做准备。“四书”读完后,即读“五经”,兼读古文,如《东莱博议》、《古文观止》等,并开始学习作文。由于科举取士深入人心,学塾也重视制科文字(八股文)的习作,为科举考试作准备。学规极严,订有严厉罚则,体罚为平常事。

学堂很近,就在村子里,离丙须的家不足半里地。学堂是个庙宇改建的。私塾学堂开设有国文课、算术课,还有音乐课……在私塾里读书,先生体罚学生是很平常很随便的。一个学堂的学生大约有十多个,几乎人人都被先生体罚过,挨板子、罚站、不让回家吃饭等等。挨板子是较重的一种体罚,往往把学生的手或屁股打得红肿,几天也好不了。可是小丙须在私塾读书很聪明,从来没有被先生体罚过。一是他特别好学上进,学习非常刻苦,门门功课都是第一,不管是读书背诵、润字描红、映本临帖、作诗作对等等,他总是一丝不苟,认认真真,把作业完成得非常好。二是他机灵有眼色。平时遵守纪律,不迟到,不旷课,不惹先生生气;不骂人,不打架,更不惹事生非,是先生十分宠爱的学生。

有一年,丙须家遭了一场官司,有几亩土地让一家地主霸占了去,父亲一气之下得了病,整天躺在床上咳个不停。母亲整天忙里忙外,还得侍候病人。爹不忍心,就说,叫丙须别上学了,留在家里,也多个使唤的。丙须虽然不愿意,但是看见母亲那日渐消瘦的面孔,心一下子软了,就自个儿停了学。每天,丙须帮母亲做完事就要溜出去,独个儿呆在学堂门口,痴痴地瞅着那深深的庙门出神。虽然他在那里读过一年多的书,可现在不是那里的学生了。那里面飞出来的读书声、唱歌声常常把他弄得心荡神痴。母亲说他掉了魂儿,他只是傻笑笑。母亲从来不对他发脾气,每当看见他在学堂外面转悠,总是轻声地喊他回来。有一天,母亲突然问他:“须儿,你想读书吗?”他想,母亲为啥突然间问起这事儿来?谁不想读书呢?但是,父亲的病一直不见好转,家的境况越来越艰难,怎忍心让母亲一个人苦撑着?这读书的事,是不能再想了,就死了这条心,断了这个念头吧!因此,他没有回答母亲的话,只是轻轻地摇了摇头。可是母亲毅然决然地说明天就让他去读书,他还有点不相信,可看到母亲那严肃认真的模样,才知道是真的,便一头扑进母亲的怀里哭起来。母亲的这一决定又让小丙须有了重新上学的机会,他高兴透了,表示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长大了为家里争光。后来,父亲的病渐渐好了,小丙须上学的事就稳定了,一直没有停下来。

失而复得的学习机会让小丙须十分珍惜,学习特别刻苦认真,但不幸的是,他复学不久的这年夏天,小丙须突然又患病闹起了肚疼,一连数日拉稀屎,疼起来在地上打滚。没几天时间他就成了皮包骨头,又黄又瘦,体质虚弱,如一片树叶,似乎被风一刮就会飘起来。因为在家养病,整整又耽误了一个多月的学习。等他养好病回到学堂时,所学的课程已全部学完了。可他并不着急泄气,在先生的特别指点辅导下,他刻苦努力,仅用二十天的时间就把课程全部赶学完了。后来在一次先生安排的摸底测试中,小丙须依然名列前茅,把那些小同学们羡慕得不得了。

小丙须在私塾学堂不仅学习好,而且还十分勤快。每天打扫卫生、擦拭课桌黑板、浇灌花木等,他总是跑在前头,时常受到先生的表扬。在课间休息时间,小丙须又十分会做游戏,如扮个小马、小狗、小兔什么的,逗得小同伴们嘻嘻哈哈笑闹不止。往往一到课休时,就有一大帮小同伴跟着他玩耍,踢毽子、跳绳、打毛旦(用棉线缠成团缝在一起如皮球形状)等玩得非常投入,非常开心。在私塾学堂三年光景,他读完了包括《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以及“四书”、“五经”、上下论语等课程,并学会了作诗对句、数学计算等,成了先生最合格最优秀的弟子。

按照清朝政府的婚礼习俗,男女十五、六岁或十二、三岁即可结婚。男婚女嫁,皆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没有婚姻之规定,男子十三、四岁,女子十二、三岁,就达到结婚年龄,可以自便。这项法令,继承了宋明的立法,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虚岁十四、五岁的少年就可以成亲,是一种早婚制度。早婚是当时的习惯,在统治阶层和缺少劳动力的贫穷人民家庭中尤为流行。社会下层的缺少劳动力的家庭,为了获得劳动人手,常给年岁尚幼的儿子娶年长的媳妇,形成小女婿的社会现象。 清代的婚龄法规虽然没有强制青少年结婚,但实际是鼓励早婚,鼓励人口的滋长。

在这个婚姻习俗的影响下,社会上早婚现象十分普遍,清末民初依然流行。所以,在丙须13岁时,他的父母就为他讨了一房妻子,使他这个“小大人”成了一家之主。二年后生了个女儿。一家三代人在一起生活,其乐融融,日子过得也算满足。

丙须结婚后,懂事了许多,分明是个成熟的“小大人”了。他对妻子很好,很负责任,二人相濡以沫,恩恩爱爱,从不吵架斗嘴。有了女儿后,二人呵护有加,视若掌上明珠。丙须两口人对父母很孝顺,有好吃的总是紧着父母吃,自己只吃一些粗食。那年父亲生了病,丙须守在床前端吃端喝、擦屎刮尿,一侍候就是半个多月,从不嫌弃,这让父亲十分满意,总夸须儿长大了,懂事了,出息了,像个大人了。丙须还有两个弟弟,当时也只有几岁,他们兄弟在一起生活从不争这争那,不闹矛盾。作为大哥哥,他对两个弟弟最是谦让,很有点当兄长的派头。

一次,他八岁的弟弟领着侄女在一起玩耍,不知为什么三弟伸手打了侄女一下,恰巧被丙须的妻子看见,就不分青红皂白的搧了三弟两巴掌。丙须知道后就把一家人召到一起和解,说我们是一家人,兄弟如手足,有点小事就不要去计较。我们能成为一家人,这是天大的缘分,更应该去珍惜这份缘分。大家要学会宽容 宽容是一种美德。 一大家子人实在不容易,这就要求我们全家人互谅互让,辛勤付出,不怕吃亏。因为一点小事就红脸,就闹别扭不值得。一家人没有隔夜的仇,有什么矛盾大家说开了不就好了!所以我希望我们一家人不能有内讧,家和万事兴嘛!大家好好想想我说的有没有道理?当即,妻子红着脸说:“你说的对,我不该护短伸手去打小三子,万望请小三兄弟原谅嫂子。”小三子急忙站起来拉住嫂子的手说:“是我的不对,我都这么大了,不该和小侄女争东西。”两个人互谅互让,立即就和好如初了。事情过后,父母都夸丙须毕竟是上过私塾学堂的人,懂那么多道理,很会处理家事,真是长成大人了。丙须真诚地说:“我们是同根生、兄弟手足情,只有彼此真诚相待,互相关怀,互相尊重,才能长久地和睦相处,这个家才能发达起来。”

一个诺大的家庭,里里外外的家务事是很多的,地里的农活也多,一天到晚总也干不完。十多岁的小丙须很勤快,天天跟着家里的大人下地干活,不偷懒,不学刁,不耍滑,不怕苦累,俨然是一个成熟的农人。回到家里挑水、扫地、洗刷碗筷或修补农具、饲喂畜生等样样拿得起放得下。父母总夸他既懂事又勤快。那时,家里还有个小菜园,供应着全家一年的菜蔬,一家人都很看重,什么时候种什么,种多少要有个精细的打算和计划。小丙须几乎天天往菜地跑,上肥、浇水、捉虫,不停地干这干那。没多长时间他就把那一套“种菜经”学透了,每年每季要种什么总是他说了算,连父亲也会听他的。就是这点经历和经验为以后他给队里种菜打下了很重要的基础。

丙须15岁那年,还拜了一位中医名家张巧为师学习了一段中医。 那时,农民们普遍有个思想认识,即:学会武艺不压身。就是学好一门手艺,一辈子就有了吃饭的门路了。丙须的父亲一直有这样的想法,他很希望丙须能学成一门手艺,将来不愁吃喝,有个比较稳定的生活。那时的丙须十分好学,更希望自己能掌握一门两门手艺,但学什么却是茫然无知,无所适从。父亲一直在给他寻找着门路和机会。

一天,父亲忽然说要他拜师学习中医,并说已经和人家说好了。丙须很高兴。因为学医当医生为父老乡亲治病疗疾很受欢迎,是个高贵的职业。一旦学好了,能为乡亲们解除病痛,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是一件很大的大善事,这是其一。再者也是为了自己将来的生活出路,所以,他欣然从命。很快,在父亲的引领下,见到了当地很有名的中医大夫张巧。张巧见丙须是个又机灵又聪明的孩子,很高兴收他为徒。当即,按照当时当地的风俗习惯举行了拜师仪式。从此,丙须正式跟着张巧师傅学起医病疗疾的知识来。

张巧师傅出身于中医世家,他医术精湛,品德高尚,在方圆百里内很有声望。丙须能拜这样的人为师,感到非常自豪。

中医学是在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和经验积累,反复总结而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传统医学科学,是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具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学发源于先秦,其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到秦汉时期。它历史地凝结和反映了中华民族在特定发展阶段的观念形态,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是中国和世界科学史上一颗罕见的明珠。

当丙须了解到我国中医悠久而光荣的历史和独一无二的医学理论时,他异常兴奋,他决心从基础学起,将来为更多的人治疗病疾,解除病痛,让我国这种具有独特风格的传统医学科学发扬光大。

丙须在学医当中非常有心思,只要是师傅说过的他都铭记在心。一次,他第一次陪师傅上山采草药,师傅一边走一边指着山上的花花草草说:“这都是药材,都是治病救人的好药材啊!”丙须感叹说:“治病救人的药材到处都有啊!”师傅说:“当然啦。你看前面那片刺藤上面一个个红红的,咱们叫‘蜂笼罐’,就好像装满了蜂蜜的小罐子,可甜了。”“这也是药吗?”丙须问。师傅看着他说:“是啊,这是金樱子,以后可要记住了,金樱子煎的甜药水可以治疗尿床呢。”师傅边走边给丙须介绍,丙须都一一记在心里。之后,他和师傅又多次上山,师傅边走边教,丙须跟着师傅学认了许多中草药。这些中草药是凉性是热性,性能药理是啥,能治啥病,他都记得清清楚楚。

有一次,村里一家人的孩子不听话挨了打,结果那孩子突然面色苍白,手脚发凉,出气困难,大人慌忙中来找师傅救治。师傅切完脉,让拿两口缝衣针来,然后倒上半碗酒,将针在酒中洗了洗,在病人的两个手腕内侧上一点各扎了一针,然后用大拇指在胸口反复揉推,几分钟后,病人面色有了血色,出气也顺畅了,很快和常人一样了。救活了小孩,在回家的路上,丙须问师傅为什么缝衣针能救人?师傅笑着说:“不是针能救人,是针扎了穴位救人了,刚才扎的是内关穴,这个穴位能调理胸部的气机,我手推的是儃中穴,此穴为气海,是人生气后,气郁在胸中,针刺激穴位,使郁积在胸中的气体散去,气顺了,病也就好了。”在以后的日子里,丙须跟着师傅学了很多治病救人的方法,他都牢牢记在了心里。

可是,一年之后,师傅因有紧要事必须要离开家乡到外地去,丙须只好中断了学习,无可奈何地与师傅告别了。尽管他跟师傅只学了一年时间,但他也学到了不少医疗知识,在他后来的人生经历中还真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帮了他不少的忙。从他和师傅告别后,他再也没见过他这位最好的师傅。他曾试图寻找师傅,可由于经济条件限制一直没有成行。后来,经济条件好转,他又千方百计打听师傅的下落,但终究年代之久,不知师傅流落何方,更不知师傅还在不在人世,最终也没有获得师傅的一点信息。后来年龄越来越大,腿脚越来越不灵便了,那份心也就慢慢地淡化了。不过,每当他想起那段学医的经历时,对师傅的怀念之情就会强烈起来,会使他痴痴地陷入深思之中好久好久。知遇之恩难以相报,成了他一生的遗憾。

1937年7月7日,日本军队在华北制造了“卢沟桥事变”,悍然发动了侵华战争,抗日战争爆发。那一年丙须26岁,一直在家里务农。他听说日本鬼子烧杀抢劣无恶不作,很想当一名八路军战士上战场去杀日本鬼子,但他不知道八路军在哪里,怎样找到他们。

这年年底的一天,村里的保长突然来到朱家,通知丙须去开会。当时对会议的内容和任务讲的很明白,就是抽签当壮丁。丙须知道,当壮丁就是去国民党队伍里当炮灰。这些年,国民党军队年年来村里抽丁或抓丁,到队伍上却不抗日是专打共产党打内战的,所以,村里的青年人对国民党是深恶痛绝,都不愿去为他们卖命。再者一旦去了十有八九回不来。村里人一听说抽丁或抓丁的来了,总要想办法逃避。

所谓的抽签当壮丁,是国民党政府为了扩大军队,即在全国实行“抽壮丁”制度,将农村在家务农的青壮年扩充进军队。“抽壮丁”制度的具体作法是按家庭现有男性青壮年人数“三丁抽一,五丁抽二”。尽管是参军抗日,但人们对于这种强制性的征兵方法极不拥护。原因一是当局腐败,军队管理体制落后,尤其是士兵没有生命保障,当兵等于送命,群众称之为“当炮灰”;二是不管家庭具体情况,按人口强行征用;三是有一定势力的大户人家能用钱开路免征,实际上征用的全部是穷苦百姓的子弟。这些百姓子弟不愿去,就由乡公所派乡丁来捆人,强制带走,这就是著名的“抓壮丁”。因此,当时农村到处出现“躲壮丁”的现象。只要躲过“征丁”阶段,就等于躲过了一劫。当时,农村实行的是“保甲制度”,十户为一甲,十甲为一保,甲有甲长牵头,保有保长负责。在“抽壮丁”过程中,以甲为单位抽签,适合抽丁条件的所有农户都要参加抽签,然后按签的顺序决定谁家先征,哪家后行。

当时丙须去开会,保长就说:“你们家抽签不抽签就是你了。”因为丙须家有弟兄三个,两个弟弟年龄尚小,所以就只有丙须了。保长还对丙须交代说:“你回去准备一下,马上就走。千万不要跑,叫抓住可就没命啦!”

丙须急忙回到家,把保长的话述说了一遍,让家里人出出主意。

二弟说:“哥你千万不要去,去了就回不来了。”

“那怎么办?”丙须十分着急。二弟沉思了一下说:“要不你就跑吧,家里的事交给我,等躲过一阵子再回来。”

丙须说:“既然如此,就只有这么做了。反正当了兵也是死,不如现在赌一把,兴许还有活路。”可是跑往哪里跑?一时又没了主意。

这时,只听门外一声喊叫,被抽中的壮丁要出发了。丙须一家人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现在,整个村子都设立了岗哨,恐怕很难跑出去。还是父亲出了个主意,说是前些日子他在后院挖了个地窖,放了些白菜、萝卜什么的,外人没人知道,还有一些干草堆在那里,很安全。不行就在那里先躲一躲,到了晚上,等岗哨撤了再想办法逃出去。丙须说:“行,只有这样了。”就急忙钻了进去。

父亲刚把干草恢复了原样,保长就带着人闯进来了。“丙须呢,怎么喊了半天也不见人影?”

父亲母亲都说:“丙须已出去集合了,咋没看见?”

保长说:“不会是跑了吧!”

父亲说:“不可能,真的是刚出去。说不定已经在场子上集合了。”保长示意手下去搜,手下在屋里院里和后院转了一圈,也没看出什么破绽,就急忙出门走了。

过了一会儿,大门外忽然传来杂踏的脚步声和大声的吆喝声:“丙须那小子跑了,把好路口,仔细搜查,别让他出村!”不一会儿,外边平静了许多,却发现门外有人在晃动,是他们把这里暗暗监控了起来。丙须一家躲在屋里提心吊胆,气都不敢出。直到那天的后半夜暗哨才撤离了。

丙须是黎明时分在弟弟的帮助下才逃出来的。因为他不敢再等了,天一亮,那些保安团还要来村里搜查,一旦被搜出来可不得了,不是被打得皮开肉绽,就是折磨的你生命垂危,还得强行被送到队伍上逼着当“炮灰”,横竖都得死。逃出村子后,他不敢走大路,只顺着山林野地拼命地跑。他知道,无论如何也不能被他们抓住,一旦被抓住就要被打死。为了求生,他只有不顾一切跑跑跑,跑得越远越好,越远就越安全。等天大亮的时候,他估摸着跑的有三四十里路了,早已经跑出了地界,觉的安全多了。他见前边有一条小水沟,有清水荡荡流着,就趴在那里喝足了水,洗了洗脸,觉得清爽了许多。可是,由于跑得急切,又饿着肚子,他忽然感到十分疲乏,就来到附近的小树林里躺下休息。这一躺下就不知不觉地睡着了。他睡梦中隐隐约约听见一个老婆婆对他说:“你躺在这里作什么,等着被抓呀!你还不快跑,前边不远就是嵩山地界,到那里就安全了。”他忽然惊醒过来,发觉自己做了一个梦,回想起老婆婆说的话,心里顿时害怕起来,就一骨碌爬起来急急往前面的一个小山头上跑去。等他跑上山顶回头望去,发现他刚刚躺过的地方有一队兵士在那里徘徊,似乎在寻找着什么。顿时,他吓出了一身冷汗。这时,他才知道是观音老母又一次救了他。他通的一声跪在地上面对南方叩了三个头,默默地说:“感谢老母救命之恩,将来我一定会报答您老人家的大恩大德!”遂站起身来,用手背擦去眼泪,大步不停地向嵩山方向奔去。

丙须逃难到嵩山后,是当地的老百姓收留养活了他。在这里整整两个月的时间,他走遍了嵩山的峰峰岭岭,沟沟壑壑。有时候,他也顺便采一些中草药,帮助老百姓治一些小疾小病什么的,所以,大家都很欢迎他。在这里虽然时间不长,他却对嵩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这里的人,对这里的一沟一壑,一草一木都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感到嵩山太伟大了,太迷人了,也太神秘了。尤其是他觉得寺庙里幽雅清静的环境真是太美妙了,是人生至高无上的新境界呢。所以,当他后来要离开嵩山返回家去的时候,他真的是有点恋恋不舍了。但他不能不走,他家里有年近七旬的父母,有妻子女儿,有兄弟姐妹,所以他只得一步三回头地离去了。不过,他觉得他和嵩山有一种前世的因缘,早早晚晚他是要回来的,不定哪天他也许会重新回到嵩山的怀抱,永远都不再离去。

民国30年(公元1941年),丙须已进入而立之年。这时,两个弟弟都已相继结婚,全家三代人在一起生活,全家已是个十口人的大家庭了。在这个大家庭里,丙须成了主角,成了全家的顶梁柱。

丙须很有文化素养,知识丰富,再加上他懂些医学,这在十里八村很有名声。当时农村教育十分落后,农民中很少有识文断字的,而丙须却成为了农民中的“大知识分子”。他的文化才能得力于他自小上了好几年私塾,加上平时他勤奋好学,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所以,在方圆附近他成了一位出类拔萃的、有头有脸的“文化人”。平常村里人谁家算个账、写幅对联、写封家书什么的唯他莫属。他也总能十分热心地为大家服务,随叫随到,绝不推脱。丙须是个文化人,想的较多的自然还是文化事。多年来,他一直有在村里办一所私学的愿望。因为他看到当时社会局势动荡不安,战事频繁,农民穷困潦倒,大多数农民的孩子上不起学,令他感到十分痛心。他想,古人都希望“家有塾”,即:家家户户要有教育子弟的场所。古人尚且有这样的理想,何况今人!所以,他要办一所私学,让贫困的农民子弟有学上、有书读,将来能增强本领,出人头地,为国家出力流汗做贡献。可是,他这个愿望却一直没能实现。因为这是一件大事,是一件人生的大事,他必须要认真对待。加上当时他的家庭也相当贫苦,挤不出相应的资金,一直不具备办学的条件,所以,一拖再拖而没有办成。

这年,他觉得这件事情不能再拖下去了。尽管家里依然很穷,但他决心想尽一切办法也要把私学办起来。村里的乡亲们听说丙须要办私学,都非常支持。这家掂来几块木板,那家送来几根板凳,还有的拿来几个铜板等等。乡亲们的热心支持更加坚定了他办好私学的信心和决心。他把家里自己出力流汗,辛辛苦苦建起来的三孔窑洞腾出来,在几个朋友的支持帮助下,制作了课桌、小凳子等等一些必需的教学设施,于是,全村第一所私学学堂就办起来了。

学堂办起后,第一次只招了十多个学生娃娃,因为,农民们太穷了,连很低的一点“学费”都缴不起。其实,所谓的“学费”就是一个学年四斗麦子四斗玉米(八斗约合400斤),这是当时私学学堂很一般的收费标准。为了让全村的贫苦人家的孩子能上得起学,丙须将收费标准一降再降,后来一个学年只收300斤粮食,这就使一般人家的孩子都能上学了。但是还有一些特困家庭的孩子仍然上不起学。比如,有这样一个家庭,男人被抓了壮丁,一个女人带着两个孩子,家里还躺着一个年迈多病的婆婆。女人是又要下地干活又要照顾婆婆和两个孩子,得空出去给富人家打短工挣一点钱,还不够给婆婆看病吃药,一家人的生活如何过得下去?对这样家庭的孩子,丙须实行全部免费就读。像这样的家庭,全村不是三户两户。这些优惠“政策”的实施,吸引了众乡亲,都愿意把孩子送到他这里来上学。办私学,想不到的开支很多,资金经常都十分紧张。往往急需要购置一些教学用品而没有钱时,他就把自家的粮食粜卖一些用作学校的开支。那时的教科书都是木板刻印,手工装订而成,价位较高。往往学校拿不出足够的钱刻印教科书,但为了保证教学需要,他背着家人偷偷将粮食卖掉购回“朱子家训”、“教经”等课书,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等知识。由于他心怀远大理想,痴心教学事业,又想了许多办法,此后,学生人数逐渐多了起来,学堂也越办越好。

丙须之所以有这样人性化的思维方式,因为他有着一个全新的思想认识。他认为,教育就是要让人性有更完整更全面的开发,所以教育是开发人性的工程。那一般的百姓就是只有过生活,他有一个行业可以养家糊口也就够了,所以如果一个人生来一辈子沒有受教育(就是沒有所谓人性的开发),那么这个人生下来就只能是为了生活而奔忙,生活了一辈子,老了死了,与草木同朽,这是很值得悲悯同情的。他希望所有的百姓都能够开发人性的內涵。所以孔子讲“有教无类”,這“类”不是贫富的差距,也不是男女的分別。“有教无类”的“类”是社会的品类、社会的地位。“有教无类”的意思就是教育并不限制于贵族,平民也可以接受教育。自从孔子以后,教育其实是更加普及的,乃至于民间就继承了孔子的精神,民间开始也有教育。贵族办教育,民间也办教育。说到底,丙须的思想意识就是这么一句话:让广大的贫苦农民的孩子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他的这一教学思想是先进的,永远都不会过时。

    丙须办学堂有一个指导思想就是:强调个性化教育。个性化教育不仅是古代传统教育所提倡的教学理念,也是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教育理念。他的这个教学思想就是他在运用传统教学经验和他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得来的。就今天看来,他的这个教学思想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私塾教学里,个性化教育一直蕴涵其中。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就形成了“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育思想,并付诸实践。他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施于不同的教育,对不同学生的同一问题也常做不同的解释。而以后的尊孔子为圣师的私塾教师自然也将这个性化教育思想传承下去,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运用并充实这个教学思想。随着古代私塾教学的不断发展至成熟的明清私塾,个性化教育也随之并成为其中的一个优秀的教育经验。朱丙须不仅将古代这个教学思想发扬光大,并且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完善和再创造,切切实实把它体现于私塾教学的全过程中。根据他个人遗留下来的一些资料,经过归纳整理,将他的这一思想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朱丙须私塾教材的选择是围绕学生个体特征进行的,体现了重视学生,将学生作为教育的核心的个性化教育思想。

一是根据学生心理年龄特征选择教材。儿童爱听故事,容易接受具体形象的东西。私塾教材适应儿童这一共同的心理特点,在教材中加入许多简短的故事和浅显的诗歌,有的还附有插图,以引起学生兴趣。教材浅显易懂,形象具体,生动活泼,切于实用。各书都注意以典型人物、历史故事、民间谚语、流行成语等作为重要内容,把讲故事和讲历史结合起来,儿童喜欢听,愿意学。通俗易懂,易于理解,有启迪教育意义。

儿童喜欢大声朗读,从儿童这一心理特征和中国单音节文字特点出发,不仅注重教育的内容,而且非常注重语言的通俗、浅显、明了,讲究行文的节奏和韵律,易于学生诵读。根据儿童的阅读心理特点,私塾的教材在行文上力求各句成对,大体押韵,多采用韵语及对偶句式,读来琅琅上口。如《三字经》,三字成句,或三字倍数成句,句句押韵;《千字文》全书千字,四言押韵,无一复字;《百家姓》采用四言体例,句句押韵,易学易记,无疑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提高了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二是根据学生需要选择教材。根据学生家长有关学生学习的需要,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材。因为私塾是面对广大的适龄儿童的,接受来自不同家庭的学生。每个学生的经济能力和受教育目的各不相同,作为小学,它是大学的基础,是贡监、生员的摇篮;作为普及性教育,他为社会培训大批有一定文化的民众。所以私塾的教学内容也大体上有两种:对准备应科举考试的学生必须进行系统全面的识字、知识教育,和阅读、作文训练,使最终学会作八股文;对不准备应考的学生则着重教常用字,特别使和本行业有关的字,以及应用文的阅读和写作,使之能读会写,便于手工商等专业的运用。而教材也根据学生的需要而有不同选择,前者以读书博取功名出身,需要读广泛的书籍,因而教普通常用字,一般选用《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等;后者只是初识文墨以适应现实生活,就教专业常用字。根据学生的需要选择教材,能够很好的确定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内容和方法,顺应学生个别差异,体现了个性化教育的理念,让学生更有效率的发展自己。

三是根据学生自身知识能力选择教材。大体按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自身知识能力而进行教学,教材也与之相适应。学生大致上是5~9岁入塾的,所以5~9岁是私塾教育的初步阶段,为了适应学生这个阶段的学习状况,其主要选择的教材为《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四言杂字》等既吸引学生又便于记诵,并配合学生这个集中识字阶段的教材;在这一年龄段中程度较高的,就进入读写基础训练阶段,这是学生逐渐过渡到读《四书》的阶段。因为在学会常用字之后,马上读《四书》,是显然不符合学生学习自身能力的;所以需要有个过渡期,应有过渡性阅读材料来适应学生的自身需要。因为学生从押韵对偶的读物到不押韵的、文字比较难懂的经书,还必须有个缓冲。这个缓冲就由读散文故事来承担。按照学生的自身知识能力而选择私塾教材,顺应学生原本的资质,循环渐进地教学,不做人为的拔高,体现了个性化教育。

个性化教育有两个基本前提条件,一是发现并尊重学生现有个性,二是提供有利于学生个性提升的物质条件。所以在发现和尊重受教育者现有个性,以及有利的物质条件基础上,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集中识字教学和习字教学,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智能、道德品质、情感意志等素质的发展。

一个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集中识字教学。集中识字为先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汉语特点的。儿童要能读会写、首先得扫除文字障碍,“汉字不是拼音文字。学习汉语汉文,不能象欧美的儿童那样,学会了二三十个字母以后,可以一边识字,一边很快就能成句地乃至成段地阅读。学汉字,必须一个一个地认,一个一个地记;在认识一定数量的汉字之前,是无法整句整段地阅读的。”1所以儿童学习要先集中识字,掌握一定得识字量才开始阅读和写作。如果不集中识字,过早地让儿童学习成段成篇的文章的话,儿童认得的字太少,学习内容势必受到文字的限制,贫乏单调,落后于儿童的智力发展,不能满足儿童的学习欲,不适应学生的认知规律。

识字教学方法较多,有指物识字、六书识字、卡片识字、圈列识字、拆字识字、带读识字、对比识字、析义识字。这些识字教学方法都非常生动具体,在教学过程中,多种方法兼用。注意利用汉字的特点,循环渐进,尽量通过对字形字义的分析来帮助学生认读。

再就是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习字教学。写字教学有一大致步骤和方法:扶手润字、描写、描影、跳格、临贴。写字教学中对扶手润字尤为重视,扶手润字就是私塾先生扶着学生的手,教其执笔写字。扶手润字,是非常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因为这个年龄的学生手力较弱,不便于握毛笔书写,而且学生的理解能力也有限,只有通过私塾先生的手把手教,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才会明白如何运笔。在习字训练中,私塾先生非常重视个别教育,常常在学生中巡视,发现问题如运笔方法、握笔姿势、笔画肥瘦、间架结构等,当面指正。对写字指导要细致认真,要求十分严格,强调一定要一丝不苟,并用打圈圈的办法评定优劣,以激发学生习字的兴趣。

三、阅读教学和写作训练

由于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私塾的规模一般都比较小,私塾先生与学生以及学生家庭的关系非常密切,私塾教师对学童的家庭情况、学业程度、思想状况都比较了解,因此在进行因材施教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私塾教学中的阅读训练和写作训练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私塾先生根据学生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

一是体现个别化阅读。阅读首先要解决断句问题,教会学生“逐字逐句点读分明”是私塾先生的首要任务。一般采用范读、带读的方式帮助学生初步掌握断句和字音,继而让学生朗读,随后才进行讲解。私塾先生的范读和带读,以及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大多数都是在一对一的师生之间进行的,私塾先生不仅可以根据学生的资质确定朗读的长度和难度,适应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而且还可以近距离观察学生朗读,起督促作用,防止学生无所用心或只用口耳不用心的现象,并随时纠正学生口误音误,保证其朗读准确性,提高阅读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私塾先生针对不同学习程度和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给予不同的指导。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要求要高,阅读范围要广,难度要大;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就尽其能力,安排适合该学生学习能力的学习要求。在阅读训练的初步阶段,学生的知识结构、领悟能力等方面还未完善,需要私塾先生更多的时间来引导入门。学生常常是被叫到面前,私塾先生读一句,学生跟读一句;教到一个段落,私塾先生反复领读几遍,再让学生回到自己座位上诵读,读熟后再到先生课桌前背诵,没有错漏,私塾先生再教新的段落,这样既能照顾到学生的学习程度,还培养学生勤于读书的良好习惯。

二是具有针对性的作文训练。一对一的属对训练是作文训练的基础训练。学生首先是通过学习《声律启蒙》之类的书籍来掌握词性,这种类似游戏的属对训练符合学生喜欢游戏的心理特点,而且能够根据学生的应对,了解学生的情况并给予有针对性的训练补充。对于儿童来说,进行属对训练比讲枯燥的语音语法词汇知识更有效。同时属对训练是形象思维训练的最好方法之一,反复的应对训练,正是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积累表象、发展想像力训练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作文作诗教学内容往往都是自定,有一定的灵活性,通常都会根据学生生活经历和学业程度或现实生活出题,使题目贴近学生,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并能够使学生更容易找到作诗作文的切入点,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在对联训练时,私塾先生出上联,要求学生对出下联,私塾先生所出的上联,均根据学生的情况而定,程度稍低的学生,难度稍小;程度较高的学生,对上下联要费一番脑筋,既不至于使学生望而却步,能“跳一跳,摸得着”,也不至于使学生轻易得手,得不到锻炼。这些不同的教学顺应了不同学习程度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要求。

作文作业修改要有针对性。这最能够体现个性化教育理念。私塾先生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常常将学生唤到桌案前,采取耳提面命的方式,当面批改作业。这有利于抓住学生学习中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对策,使学生有深刻的印象。在修改时往往运用连圈断句,对突出佳句加上连点的方法,标志精华之点。学生的作文篇篇都有眉批总批;一一指出问题所在,深入分析犯错误的原因等等,如在批改学生作业时,发现学生有了进步,就在作业的批语中写下一些激励性的话;发现学生学习有一些退步,就思考其根由,设法补救;对于学生出现的某些偶发性事情,还能够设身处地地从学生实际出发,寻求解决办法。

朱丙须的教学思想始终贯彻在他教学的全过程,使他的学校办得很富有特色。不过,他命运多舛,几年后,想不到的一件事使他不得不中断了他心爱的学校,从此,和教育工作永远断绝了关系。

转眼到了民国35年(公元1946年)。蒋介石挑起内战,妄图一举消灭共产党,内战大火熊熊燃起。这年,朱丙须已经35岁了,他在教学中正干得春风得意。较丰富的文化知识水准,使他悟透了人世间的许多道理,也看透了社会的本质,也造就了他勤劳勇敢、秉性刚直、为人忠厚、胆大心细、极富正义感的性格特点。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就在这年的秋天,他却惹出了一场大祸。

在核桃园村附近,经常有一伙国民党士兵在活动,不时到村里骚扰百姓,抢粮抢款、捉鸡抓狗,闹得人心惶惶。一天,有两个吊儿郎当的兵痞,来到村里“巡视”,在一家农民家的院子里看到有几只母鸡在觅食,不管三七二十一进来就抓,吓得这家人紧闭屋门不敢出来,任凭他们把鸡撵得四处乱飞。

朱丙须从学堂回家路过这家门口,正好看见那两个兵痞一人挑着一只母鸡走了出来,他立即意识到兵痞又来抢劫了。因为连月来这种事经常发生,可村民们是敢怒不敢言,任凭他们抢来劫去也无人阻拦。大家都是抱着忍气吞声,破财免灾的心理躲得远远的。所以,就助长了这些兵痞们的“熊心豹子胆”,便更加肆无忌惮起来。朱丙须也曾碰到过不少这样的事,也是忍了又忍才忍住没有闯出祸事来。这次碰到兵痞又在肆无忌惮地抢东西,他气愤极了,忍了几忍终于没有忍住,把手一伸挡住两个兵痞说:“你们还有没有王法,随便抢老百姓的东西,良心都叫狗吃了!”

一个兵痞歪着头傲慢地说:“老子在前方打仗,身上都穿成了窟窿,捉你两只鸡吃怎么啦?再说,这又不是你家的鸡,你管得着吗?”

朱丙须把眼一瞪,欲与他争辩。另一个兵痞把枪一横对着朱丙须说:“我看你他妈像个共产党的奸细,跟我们走一趟吧。”丙须见兵痞随便冤枉人,越发气愤,便和兵痞吵了起来。正这时,住在同村的丙须的一个表妹刚好路过这里,见表哥和兵痞吵架,就上前来劝,还骂了兵痞几句,两个兵痞十分恼怒,因为在大街上,一时也拿她没有办法。只被两个兵痞仇恨地淫邪地乜了一眼。丙须见这两个家伙不怀好意,暗暗示意表妹赶快躲开。倔强的表妹就是不走,依然和兵痞吵闹。谁知,这两个家伙咋一咕哝,遂放过丙须,用枪指着丙须的表妹说:“要不就让她跟我们走一趟吧。”丙须见两个混蛋欲行不轨,一时恨上心头,猛地窜上前来一拳就把一个兵痞打翻在地。另一个兵痞横枪就打,因两个人扭在一起不好瞄准,子弹在两个人的身子周围纷纷落下。性急之中,丙须翻身而起,越过一道矮墙,急速向村外奔去。两个兵痞提枪追赶,但没有追上。

直到晚上很晚了,丙须才悄悄回到家里。见一家人坐在一起抹眼泪,一问才知道是表妹被兵痞带出去强奸了。丙须一听,怒火中烧,提一把菜刀就要去报仇,被家里人死死拉住。从此,丙须一直咽不下这口气,他悄悄把家里的杀猪刀磨得飞快,藏在身上寻机报仇。村外就是国民党的兵营,可他不能去那里报仇,那只能是去送死。只有等着那两个兵痞出来,才能瞅着机会。可一连几天也不见那两个兵痞出现。

几天后的一个晚上,丙须乘着皎洁的月光从外边办事回来,刚到村口,忽然发现那两个兵痞喝得醉醺醺的,一摇三晃地从村里走了出来。丙须暗暗高兴,决定乘机收拾这两个家伙。他悄悄藏在一所房子的拐角处,从腰里拔出杀猪刀等在那里,等那两个家伙走近,丙须猛的窜出来照准其中一个兵痞的脑袋狠狠砍去,那个兵痞哼也没哼就翻倒在地上。另一个兵痞见状,大声喊着:“有共产党!共产党来了!”边跑边象兔子一样不顾一切地向村外跑去。丙须见追不上,急忙返身逃回家中。

丙须惹了大祸,家是不能再待下去了。一家人都催促着要他逃出去寻条活路。母亲跪在无生老母的神像前祷告说:“丙须他惹了大祸,万望您老人家保佑他平安无事,俺一家人永远不忘您的大恩大德!”起了身,将自己存放在箱底的一块银元和晚上吃剩下的两个玉米面窝头用手巾包好塞给丙须,说:“你快跑吧,跑得远远的,永远都不要回来。”丙须哽咽着和家里人一一告别后,大步奔出门去,很快便消失在茫茫的夜色之中。

据说,当天晚上,国民党出动一队士兵到村里搜捕共产党,搜来搜去却没发现任何共产党的踪迹。也由于前方战事吃紧,这队官兵很快被派到前线去了,这件事就这样不了了之了。


  诗曰:善恶一念似昙花,菩提树下结南瓜,
  因果报应轮回转,祸兮福兮皆可夸。
  西游师徒不知不觉享了若干年清福,弹指瞬间,青山绿水,鸟语花香,佛光普照,烟云万象。有道是: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天下太平已久,难免生出异端;唐僧悟空,成名成佛,终日快乐,早已不闻天地之事,惟有二仙静极思动,虽因果不同,修行有别,也是冥冥之中,注有定数。
  八戒自领得净坛使者一职,不问闲事,埋头吃喝,整日咀嚼,打打饱嗝,伸伸懒腰,过着吃了睡、睡了吃的极乐生活。日久天长,浑浑噩噩,难免闲得无聊、闷得发慌,懵懂之际,不禁抬头望月,胡思乱想一阵,大脑杂念丛生,以至夜长梦多,七梦八梦,竟梦回高老庄,一连数日,与浑家盘旋在若有若无的梦境之中。
  忽一日,佛祖心血来潮,召集各路菩萨神圣,讲经演法,普降天花;大众无不合掌皈依,惟独八戒点卯应差,缩起脑袋,无心听经,左耳进、右耳出,趁着满天缤纷、上下陶醉之际,一溜烟跑到后山佛舍去找悟空。
  悟空自打受封成佛,再无半分乖戾之气,连猴性顽皮也收敛无遗,踏遍灵山,未斗一战,反倒把瘦猴躯干养成弥勒第二。此刻正摊开手脚,无忧无虑地躺在七宝榻上呼呼大睡。
  “哇——”透过一排窗棂扉格,八戒惊叹于成佛之造化,险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比老猪还肥哩!”
  悟空迷迷糊糊地翻个身,继续打呼噜。八戒瞅着四下无人,便壮起胆推门而入,大咧咧地碰了碰师兄;等了片刻,不见动静,又猜他入定走神了,于是用劲发狠猛摇,直摇出一身猪臊,才把悟空从神游八极之美梦中熏醒,连打两个喷嚏。
  “好臭!好臭!夯货休来惹我。”
  “哥啊,醒啦!”八戒喜孜孜地笑着。
  悟空双手搓眼,呵欠连天,略一定神,张口就骂,“该死的瘟猪!哪根骨头又痒了,跑到这儿来讨打。”
  “哥啊,千万勿动那劳什子铁棒!老龙王三番五次拜见如来,要讨回他家的顶梁柱子,反正你也用不上了,何不趁早归还龙宫,亦是一笔天大人情,至少能混上十天半个月的酒席。”
  悟空想气又气不起来,想笑也笑不出来,于是一掌拍在八戒头上,大声呵斥,“少放瘟屁!有啥鸟事就说,休误了老孙瞌睡。”
  “斗战佛兄,”八戒一脸谄媚、低声下气地央求着,“近日,俺那浑家高氏屡屡托梦捎话,叫老猪衣锦还乡、光宗耀祖,羡煞一庄势利小人哩。请佛兄通融通融,派个下山差使。”
  “什么——”悟空一蹦三丈,跌落宝榻,“再说一遍!”
  八戒见势不妙,马上摇头顿足,死命捶胸,涕泪交加,又抬出昔日情份,以求怜悯。
  “哥啊,自打成佛之后,普天之下谁不夸你菩萨心肠!想当初,咱们兄弟情同手足、患难与共、出生入死,历经八十一难才有正果;若不帮小弟这个忙,情愿一头撞死在金箍棒下。”
  悟空天生爱戴高帽,专吃奉承,两耳如棉。八戒早已摸透其禀性,方敢登门。这一番哭诉果然打动悟空,他习惯地抓耳挠腮、搔搔肚皮、抠抠脚趾,寻思了片刻,终于下定决心。
  “八戒快去快回,切记不可声张,更不得惹是生非!”
  “遵命!”八戒挺起胸膛,信誓旦旦,“佛兄万分放心!老猪最是本份,绝无半点纰漏。”
  次日,八戒手托钵盂,大步下山,走出百十里地,看看身后无人,随即腾云驾雾,一路东行,嘴里哼着《莲花偈》。偈曰:
  莲花开,莲花放,莲花座下百花香。布施苦,布施乐,布施好结大善缘,善缘直通九重天。
  莲花开,莲花落,莲花座下施主乐。布施钱,布施饭,布施家产千万贯,万贯佑尔美名扬。
  行了数日,远远望见乌斯藏地界。八戒收住云脚,兴冲冲直奔高老庄而来,刚拐过村口,一不留神,脚下撞着路边一个童子,八戒手快,一把扶住,笑眯眯地张口打听。
  “小施主啊,可知高老太公无恙否?”
  “兀那和尚,鬼叫个啥?”童子一身绫罗绸缎,俨然出自富贵人家,偏偏人小鬼大,公然指着八戒鼻尖吆喝,“还不快滚!”
  “岂有此理!”八戒荣归故里,心中充满自豪,“吾乃候补大佛,领净坛使者——猪悟能老爷是也!谅你小小年纪,乳臭未干,屁也不晓,快快磕头,入庄禀报。”
  童子一听,更加不屑,“呸呸呸!原来是猪八戒,难怪这般寒伧,定是回来要饭,赶快关门去也。”
  “竖子无礼!”八戒大怒,拎起童子往臭水沟一丢,径直奔向高府。只见院门紧闭,八戒后退两步,大喝一声,一头撞开铜门。
  原来那高氏起初颇为念旧,自八戒皈依佛门走后不久,便时常进城打探消息。有一回,路经太白酒楼,稍不留神,撞上三分像人、七分似鬼的钱老爷;这钱老爷家财亿万,又是五毒中人,见了高氏姿色,顿时瞳孔放大,涎水直淌,神魂颠倒,一路跟进高老庄,指名拜见太公,当场掏出大把银票、元宝金条,轻易买通这个乡巴佬。经太公出面做主,扯几把皮条,高氏腰硬心软,扭捏几下,摇身一变,成了阔太太。
  就在四邻八坊啧啧称羡时,钱太太不失时机地怂恿调唆一庄乡老牙婆,把土里瘪气的高老庄更名为钱庄。众人收下银子,欣然出卖祖宗,全庄上下、家家户户,熄火倒灶,齐聚祠堂,行三叩九拜之礼,然后松开裤腰,大吃七天,夜里则围着露天篝火狂欢作乐,以示庆祝。至此,阖庄老幼、鳏寡贤愚,饱受恩泽,皆大欢喜,早把个装神弄鬼、玷污门风的猪姑爷抛出九霄云外。
  此刻,钱老爷正蘸着口水清点银票,钱太太念念有词、拨打算盘,刚算到一半,只听见轰隆一声巨响,以为山崩地裂,正要起身看个究竟,八戒早已一个箭步冲到跟前。
  “娘子,想煞我也!”八戒伸手欲揽。
  钱老爷冷不防被吓了一跳,定睛一瞧,原来是个光头和尚欲行非礼;顿时又气又急,把银票一丢,扑上前去猛拽八戒,嘴里不干不净地乱骂。
  “天杀的秃驴!光天化日竟敢调戏良家妇女,瞎了狗眼,也须有两个洞,认不到老爷的牌匾字号乎?”
  “你算老几?叫太公出来说话!”八戒非但不买账反而一把将钱老爷推个四仰八叉。
  那高太公老而不死变成精,听到动静,从后宅赶到前院,一见八戒撒野,大吃一惊,唯恐闹出人命,急忙堆起笑脸打哈哈。
  “八戒啊,是哪阵仙风把你吹来了,恕老朽接驾来迟。”他一边拉着八戒假装亲热,一边吆喝下人侍候,“快快调开桌椅,摆上斋席,给贤契接风洗尘。”
  “老猪早已加升正果,荤素不忌。”八戒听到接风洗尘,颇为满意,立刻声明今非昔比。然后侧身指着站立不稳的钱老爷,疾言厉色地追问,“这个鸟人是谁?竟敢躲在娘子房里数钱。”
  高太公长叹一声,挤出几滴辛酸老泪,“贤契有所不知也!当年你随唐老爷西天取经,我等望穿秋水,朝思暮盼,更无半点音讯。祸不单行,偏又遇上三年天灾大旱,庄稼颗粒无收,家道中落,最后连草根树皮都吃光矣!幸亏钱老爷菩萨心肠,慷慨解囊,大把大把接济,才不至于全家饿死。阖庄上下,遍承恩惠,感激涕零,一致乞求改名钱庄,以报活命大恩也。”
  言语之间,早有勤快奴仆把酒菜上齐。高太公连忙给发呆的钱老爷递眼色,同时将话题一转,又扯回八戒头上,虚情假意地拿大话套他。
  “且喜八戒荣升净坛之职,功名盖世,享誉八方。今日重游故里,虽仙凡有别,亦当举杯庆贺,聊表微忱。”
  钱老爷貌似粗而人不俗,脑袋更是顶尖多窍,哄神骗鬼,样样在行,“他日使者荣膺佛号,在下愿修七七四十九庙,金镶银嵌,绝不食言。”
  八戒虽是人头猪脑,听到此刻也已明了。只恨那高氏父女引狼入室、雀占鸠巢,正欲发作咆哮,猛然间又记起誓言。
  “哼哼!”八戒强忍满腔愤怒,掉头便走,刚跨出两步,一想到日后被人耻笑,便心有不甘,马上又回过头,恶狠狠地说,“明日公堂之上,再与你这老贼和奸夫淫妇算账!”
  说罢,纵起一阵狂风,忿忿而去。
  八戒气呼呼地返回阔别已久的老巢,原先竖立的石碣早已不见,洞口旁悬挂一块巨大的金字招牌,上书:
  本洞藏天下奇观,荟萃猪八戒因果塑像——蟾宫戏姬,天蓬投胎,野彘吃人,猴猪大战,悟能拜师,八戒打坐,裹头撞婚,西梁鬼孕,濯泉嬉水,狮驼蒸猪,三十六变原形,七十二式妖精。独家正宗,别无分洞,任君观赏题吟;男女老幼,现银十两,酒水免费;美女陪歇,另奉酬谢。
  区区百余字,凡人读得轻松惬意,琅琅上口。惟独八戒七窍生烟,气喘如牛,浑身发抖,手足冰冷。他抡起钉耙,砸烂招牌,口诵《山摇地动咒》,施展无上法力,挟雷霆万钧之势,筑塌云栈洞,断绝是非根。
  可怜八戒一心只顾着衣锦还乡、光宗耀祖,怎知世间人心险恶、见利忘义。刹那间,周身气血沸腾,眼迸万点金星,天旋地转,涌上一阵阵狂涛巨浪般的窒息,压迫着体脉迅速膨胀……
  当晚,趁着夜黑风高,八戒横下心,纵一把大火,将高老庄烧得鸡犬不留、灰飞烟灭。权当出一口恶气,转身失魂落魄地朝西走去。
  相书有云:左眼跳财,右眼跳灾。此谶应在沙僧头上果然灵验。
  沙僧自打流沙河边拜了师父,一路上挑担牵马,提心吊胆,三番五次险遭恶魔毒手,拚死拚活跟到西天,好不容易卸下行囊,受封金身罗汉;本以为从此极乐无边,谁知往五百罗汉当中一站,上摸不着头绪,下看不清门槛;既不懂派系争斗,又不会溜须拍马。每日眼睁睁看着别人吃香喝辣、满嘴流油,自己连块骨头也没啃上,难免生出几分嗔恨,本想去找师父评理告状,怎奈佛门一入深似海,清规戒律横竖排,轻易不敢造次。兼之生性木讷,举止古板,常遭同伴讥笑。
  这天一大早,沙僧便感到眼皮直跳,正在彷徨之际,外头传来八戒私自下山的流言蜚语。下了早课,无端被降龙伏虎叫去训诫一顿,只因同门干系,难逃包庇嫌疑,沙僧枉费了诸多口舌,依旧辩解不清,只得奉命闭门思过。
  沙僧回到禅房,一肚子闷气无处发泄,便仰着脖子灌下两坛烈酒,蒙头呼呼大睡……不知过了多久,迷迷糊糊听到门外一阵阵欢声笑语,似乎在说流沙河吃人作怪之事。一个肥头大耳的罗汉从《轮回经》中,推测九十九个骷髅会带来九十九遭厄运。
  沙僧昏头昏脑地爬起来看时,只见一个罗汉歪着嘴,夸夸其谈天宫之离奇荒诞。
  “卷帘者,乃仆役丫鬟之事也。焉能称之大将乎?”
  有几个罗汉捶胸顿足,放声大笑。有的交头接耳,满口附和……
  大凡排班列位之辈,全看名望资历,对半路出家、后来居上者,无不横妒竖嫉、满怀敌意,乃至于搜疮揭疤、吹毛求疵,嚼起漫天是非,喷人一身污秽,连腥带馊,一把搞臭。
  沙僧禀性刚烈,此刻正逢酒性大发,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拉开房门,抡起哭丧杖冲上前,一阵狂舞乱打,有几个罗汉闪避不及,霎时倒地不起,众罗汉一哄而散。
  诗曰:八字两撇翘上天,脚不沾地方为仙,
  城隍土地皆拜谒,小鬼喽罗忙送钱。
  八戒闯下大祸,自知无处可逃,一路沮丧而归。
  此时,沙僧已被金刚锁链捆缚了三日,滴水未进,直饿得头昏眼花,兀自咬牙苦撑,等候发落。
  唐僧闻讯赶来,合掌侍立于佛祖座下,唠唠叨叨,反复求情多时,吵得佛祖老耳生茧,不胜其烦,只好施展眼观鼻、鼻观心的看家本领,神游八极,闭塞视听。
  话说悟空守在凌云渡口,见了八戒,二话不说,一把揪住耳朵,一直拧到宝莲台下。
  “启禀佛祖,弟子已将八戒擒下,谨领法谕。”
  如来意念一动,微张法眼,轻启佛口,“八戒,汝可知罪?”
  八戒自知罪孽深重,哪敢吭气,双膝一软,只管磕头猛拜。
  唐僧一脸无光,抬腿朝八戒屁股连踢几下,以示惩罚。
  “都怪弟子管教无方,请佛祖降罪!但念八戒生性愚钝,贪荤厌素,一时冥顽,堵塞了慈悲心肠。恳求佛祖从宽发落,给其悔过之机,正所谓‘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也。”
  如来听他翻来覆去不外乎几句老调重弹,心中颇感失望,满脸不悦地摆摆手,赶他下去。
  “金蝉不可护短!且退一旁作壁上观。”
  悟空一看佛祖态度强硬,情知不妙,赶紧稽首求告。
  “佛祖明鉴,八戒纵火焚庄,闯下滔天大祸,咎由自取。但他临行前,曾禀告于弟子,只怪老孙当日多喝了几盅,迷迷糊糊答应他下山,此事弟子也有一半过失,甘愿领受责罚。”
  “悟空,汝既登佛界,早该断绝手足情缘,如何这般糊涂行事,何日能成师为祖!”如来见他顾全义气,一时也无可奈何,少不得正颜申饬几句,“此事既与汝有瓜葛,若不惩戒,有悖佛理!汝宜自行反省。”
  悟空不敢顶嘴,闷闷不乐地退出殿外,走下台阶,一眼望去,四下春光氤氲,生机无限,不禁触景生情,浮想联翩,感叹不已。
  “多年困守佛山,许久未到天宫游访,日前,王母娘娘广发请柬,开瑶池仙会,一直贪懒未去,何不趁此闲暇,骗她几个蟠桃吃吃。”
  他打定主意,径直驾起祥云,一路逍遥到天宫,驻跸齐天府,广开善门,求缘证果,弘扬佛法。时不时溜进蟠桃园散心闲逛,摘几个仙桃藏入袖中当零嘴吃;空闲之余,再去三十三天找太上老君下棋品茗,好歹骗几粒仙丹打牙祭,自此流连忘返,乐不思归……如来知其猴性未泯,亦懒得理会,权当不知,含糊过去。
  当时,如来排除二佛干扰,举慧眼遥观大千世界、万丈红尘,频频颌首,轻轻喟叹,随即吩咐阿难迦叶,解开金链,将沙僧带到殿前,连同八戒一并处罚。
  “悟能悟净,徒自造孽,扰乱佛界,实属凡心未尽,尘缘未了,故不能领悟妙音真谛,合当从头修行,再厉劫难,另积一番功德,自然升成正果。”
  四大金刚奉命将八戒沙僧押赴东土,不日即到长安上空,一脚将二人踹下云头。
  物换星移,时过境迁。二人举目间无依无靠,连个讨饭钵也没有,真是叫天不应,唤地不灵,只好躺在墙根边,一个发傻,一个犯愁;半晌,忽听得腹中一阵雷鸣鬼叫,八戒强打精神去支使沙僧。
  “贤弟啊,好歹化口斋来充饥。”
  沙僧被锁链捆绑多时,一口米汤未进,早已饿得奄奄一息,连说话的力气都没了,惟有翻翻白眼,无奈看天。
  八戒叹了口气,揉揉跌痛的屁股,扶着墙根慢慢站起,两眼四处乱瞄,很快发现远处有间寺庙,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八戒看出眉目,顿时来劲,伸手去搀扶沙僧。
  “哥啊,上哪去?”沙僧虚弱之极,一动不动。
  “前头有座寺院,正好挂单分斋哩。”
  沙僧听到有饭可吃,这才挣扎起身,拍拍灰尘,“多年未下凡间,不知大雄宝殿可否更迭罗汉名次。”
  “快走,快走,”八戒哪有闲情逸致计较此事,“迟了连馊饭都抢光矣。”
  二人跌跌撞撞奔到庙前,抬头一看,只见三个斗大金字写的竟是“天主堂”,一下子愣住了。
  “咦!莫非老猪饿花了眼,”八戒搓了搓眼睛,满腹狐疑,“哪来的天主堂呢?”
  话音未落,门里头涌出几个红男绿女,刚听完福音,脸上犹自容光焕发,一见二人畏葸不前,探头探脑,便嘻嘻哈哈笑开了。
  “和尚莫非踏错了门槛,还是想改行换教哇!”
  “明明是座寺院,何以变成这般光景。”八戒越想越不对劲,惟恐其中有诈。
  “这和尚忒没见识!此间早年虽是观音堂,后来香火绝迹,被天主的银子买下,自然就归天主教矣。”
  “施主啊,”沙僧拱手作揖,一心指望填饱肚皮,“天主教可否布施斋饭?”
  众人纷纷摇头,又见二人衣裳褴褛,一瘸一拐,不由得动了几分恻隐。
  “嗟呼!此乃天主所赐,好买几顿粥吃。”
  说完,扔下几张花花绿绿的纸钞,扬长而去。
  “多谢天主!”八戒急忙弯腰捡起钞票,兴奋地递给沙僧,“有钱矣。”
  沙僧瞥了一眼,将信将疑,“这洋鬼纸片管用乎?怎的不是银子?”
  八戒天赋异禀,尤其擅长避凶趋吉,哪怕跟石头也能聊上几句;一看沙僧如此呆板死眼,径直凿他几个爆栗。
  “笨哪!如今世道大变,人心不古,好端端的寺院都变成了天主堂。只要能买酒买肉,休管土鬼洋鬼,填饱肚子,才不遭罪。”
  “师兄何不一同前往?”沙僧知他一向贪嘴,少有谦让,今日却格外反常。
  八戒难得遇上好心肠的施主,打算趁此良辰吉日,多攒些票子,“呆子!若不多讨几张,怎知来日方长。”
  “使不得!”沙僧见他讨出瘾头,急忙拖了便走,“再讨岂不成了叫花子。”
  二人一路争争吵吵,刚走到一家饭铺门口,正好撞上一个伙计端着一盆刷锅水欲往外泼,骤见和尚上门,立即拉长马脸,没好气地嚷嚷。
  “去去去!这儿没剩饭施舍。”
  八戒上天下地,走东闯西,见过无数世面,岂会将小小跑堂放在眼里;他抖起手中的洋钞,傲气十足地吆喝。
  “老猪可不是吃素的!快给佛爷弄一桌上等酒菜,两笼馒头。”
  店主闻声从里头跑出来,一见比银票还值钱十倍的洋钞,五官立刻笑成一个大元宝,抬手掴了小厮一个嘴巴,将他喝退,转而向八戒恭维献媚。
  “两位老爷想必是欧罗巴高僧,请恕下人有眼无珠,且到楼上包厢雅座;本店有宫廷御厨之子掌勺,外加陪酒娘子贴身伏侍,包管老爷既享口福,又享艳福,天天乐不思蜀。”
  八戒沙僧乃饿过头之人,眼看酒肉上桌,二话不说,埋头大吃大喝。过了片刻,进来两个蛾眉绿眼、一袭轻纱之酒女,先是斟酒挟菜,然后腻上身来,一边亲嘴喂酒,一边撩拨挑逗……八戒色迷迷地笑着问到。
  “女菩萨是土人还是洋人?”
  “奴家乃正宗长安人氏,有家谱血统可考,不是乡下土鸡野货。”
  “失敬!失敬!可眼睛怎会发绿呢?”
  “客官老爷好不识趣!此乃见钱眼开,虽红绿不同,人人皆爱,有啥稀奇!你摸了奴家这么久,先付十两缠头费。”
  “不忙!好戏还在后头。”八戒一听到讨钱,立即借口拖延;他回过头,只见沙僧被另一酒女摸得面红耳赤、咬牙切齿,于是毫不客气地将二女轰出包厢。
  “哥啊,这回又犯戒了。”沙僧一脸沮丧,内心深感不安。
  八戒一生要戒的东西太多,反而什么都戒不成。如今被贬到凡间,就是凡人,清规戒律,统统都抛到脑后去了。
  “休要犯傻,准备上路吧。”
  他存心赖帐,立马掏出钉耙,一抬手将屋顶筑个窟窿,一蹿而出;沙僧不敢懈怠,紧跟着纵身逃窜。二人翻屋越脊,一溜烟跑过几条街巷,沙僧因吃得太多太快而跑不动了。
  “哎哟!”他弯下腰、捂着肚子抱怨,“又不赶去投胎,急跑个啥?纵然西游,也得让老沙消化消化嘛。”
  “胡扯!长安尚未游够呢。”八戒见无人追赶,才收住脚步,一边喘气,一边发牢骚,“想那西游路上,穷山恶水,遍地妖精,没酒没肉,如何去得!”
  沙僧大吃一惊,他虽有过敷衍了事念头,却从不敢违背佛旨,“万万不可!一旦佛祖怪罪下来,岂不要下地狱。”
  “怕啥!”八戒嘴硬,满不在乎地瞎嚷嚷,“他老人家日日满汉全席,哪有空管芝麻屁事!况且老猪也没讲不去,好歹选个黄道吉日,多备些银两干粮。古人云‘有钱能使鬼推磨!’届时多送些银子打点,自然处处逢凶化吉,一路太平。”
  沙僧被他三言两语,点化迷津,霎时脑聪目明,“依老沙之见,不妨多备几盒烫金名帖,黑白道上套套交情,岂不胜过通关文牒。”
  八戒歪脑筋转得又快又灵,一下子悟出发财捷径。
  “哈哈!这回想不发财都难矣。但凡寺庙住持,见了帖子,谁敢不来巴结孝敬。”
  二人费了半天功夫备妥帖子,就在城中寻寺觅庙,一连找了几条大街,终于在巷口看到一座颓败的庙宇,二人上前推开山门,只见里头栽着几株七歪八扭之桑树,树下胡乱堆放几盆半死不活之花卉,五六个光头和尚正愁眉苦脸地摆弄箕帚,打扫禅院,个个心不在焉,有魂没气。
  八戒一看没人接驾,脸上无光,便用力咳了几声,“这儿谁主事?”
  众人抬起头,见他一身肮肮脏脏,活像个要饭,索性掉过头,懒得理睬。
  沙僧气呼呼地掏出名帖,劈面掷给年长之僧。那老和尚慢吞吞地翻开帖子,昏发老眼陡然一亮,上面赫然印着八个金光大字。
  天竺灵山,大雷音寺……
  后面是一大串梵文,二人晃动金身,一闪即过。顿时惊呆了众僧……
  住持闻讯,连滚带爬赶来接驾,率阖寺僧众如小鸡啄米般,连连磕头谢罪。
  八戒白眼上翻,端足架式,一本正经地宣布:
  “奉如来佛旨,巡查天下万寺!”
  “菩萨老爷降临敝寺,佛门兴旺指日可待!”住持和尚恭恭敬敬地将二人迎入大雄宝殿,面对冷冷清清的香火,他一边干笑,一边诉苦,“如今世风日下,民心不古,满街尽挂十字,吾等天天念经,越念越穷,幸亏菩萨老爷赶来搭救,再迟几日,只怕饿出人命矣。”
  八戒乃撒谎的爷爷,哄人之祖宗,一眼就看穿住持的伎俩。他倒背双手,大模大样巡视一圈,语出惊人。
  “俗云‘庙穷方丈富!’不知此言是否当真?”
  “菩萨老爷千万勿信!”住持和尚大吃一惊,本以为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仙佛,好哄好骗;哪知这两个光头比鬼还精,当即吓出一身冷汗。“此乃无聊之人胡编乱造,恶意中伤;小僧自幼出家,潜心向佛,视功名如浮云,钱财如粪土也。”
  住持和尚见菩萨老爷似笑非笑、似信非信,只好用粪土消灾;他从怀里七掏八掏,接连掏出十几个元宝,分别塞入八戒沙僧袖袍。
  “敝寺在醉仙楼备下一席素宴,邀请几位虔诚信女替菩萨老爷接风洗尘,聊表凡俗敬仰之意。”
  八戒银子到手,焉有不允之理,况且他生性豪迈,对住持和尚的孝心,不仅没有半点假装正经的为难,反而直夸他修行有术,身怀四种禅定,了悟八大神通,“一俟功行圆满,即可白日飞升,永享极乐。”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

  星空下携 我在成都捡了个羌族MM 问候楼主,支持佳作!

  老猪闭门潜修三日,以无上感应,悟出真谛。曰:众生不知佛法无边,一昧打坐念经,戒身忌口,永做光头,实为下乘也。”他一边唾沫横飞,一边手舞足蹈,“欲成正果者,当历劫渡难,将一身皮囊坠入滚滚红尘,于吃喝嫖赌中轮回修炼,直至功德圆满,自然脱胎换骨,成佛成仙,逍遥无限。”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形容深山老林之中心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