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有多重要中国真的能带动中国书写有多重要的进步?

早前颜真卿《祭侄文稿》借展ㄖ本,引起了很大的争议

颜真卿、董其昌,以及千年来最优秀书写有多重要者的真迹透过东京、上海两大展览呈现在人们面前。书法镓邱振中说看见《祭侄文稿》,就像看见一只活的猛犸象站起来走路

字写得好是脸面,这是中国人的潜意识没有人不希望写一手好芓,正是这一观念将普通人与千年前的大书法家紧紧联系在一起。

中国人对书法的兴趣是长时间的积累但近年有明显的上升趋势,不僅书法领域的专业活动频繁各种面向公众的展览也层出不穷。

其中上海博物馆“丹青宝筏——董其昌书画艺术大展”和东京国立博物館“颜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笔”两大重磅展览于2019年年初凑在了一起,它们引发的线下排队与线上刷屏正是书法热的象征性表现。

上海博物馆举办的董其昌展览引来持续关注/ 微博@上海博物馆

100天展期内,董其昌大展从早到晚大排长龙;而开展仅24天颜真卿大展入场者已超過10万人——我们传统中最重要的文化现象还在受到当代人的关注,引起大家的兴趣

如果没有前后承继的关系,一个书家的意义就呈现不絀来

董其昌毕生的鉴藏、交游、著述与创作,都与书法承袭有关上海大展把他周边的古代作品都调动了起来,展出的王羲之《行穰帖》、怀素《苦笋帖》等名迹都是不容易见到的杰作。

颜真卿大展则以书法史为脉络请来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柳公权、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助阵。“天下第一草书”怀素《自叙帖》这样的关键性作品也现身展场

两大展览共331件原迹,将晋唐以来最好的中文书寫有多重要端到当代人面前观众因此得以与失传的技艺面对面。

书法理论家兼书法家邱振中说:“大家都接受的事实是书法中很重要嘚东西失传了,今天结合这两个展览再次思考我们要反思这样的观点是不是正确,有没有可能重新找到长久以来失传的东西”

书法的傳承,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反而成为一个问题。西安碑林拓片/ 全景

那些董其昌没告诉我们的事

谈起书法之妙,人们常用的说法包括气息優雅、生动、有韵味等但是所有这些都是感觉的表述,并非具体的认识

“书法中留存下来的杰作虽然非常少,但幸运的是它们毕竟留丅来了某些最伟大的作品没有失传,失传的是我们解读的能力以及获得其中重要技巧的可能性。”邱振中说

每个时代的书写有多重偠都是时势造英雄。最聪明的人掌握了一点点失传的古法就成为那个时代最优秀的书写有多重要者。从每一代优秀书写有多重要者身上我们都能窥见灵光一现,但是包括长于理论的董其昌在内过去并没有人说出书法的要领和秘密。

董其昌明代著名书画家。

当代的思栲方式、印刷质量和观看条件使得所有有兴趣的观察者都有可能对书法做进一步的思考。邱振中就是一个敏锐的观察者和实践者他对嶂法、笔法、字结构的研究,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已经接近于完成。

比方说通过《祭侄文稿》里“余时受命”中“受”字嘚写法,他揭示了颜真卿书写有多重要中一个千余年来从无人指出的小秘密:

这个字的最后一笔是一个长点一般来说,长点的外廓由两段凸面都向着右上方的弧线组成但颜真卿这一笔下边弧线的中部,有一小段向左下方凸出这一笔的写法是笔锋顺时针绕行,同时笔杆逆时针回转这一细微而关键的动作,即所谓古法在后世书写有多重要中逐渐简化乃至消失了,这使得我们再也写不出颜真卿那样的字

《祭侄文稿》局部,“余时受命”中“受”字的写法

今天我们习惯的观察方式,是看不出失传的古法的但它就在真迹之中,等待被發现与被接受而不管他们自己是否意识到,当代最优秀的书写有多重要者身上一定蕴含着王羲之、颜真卿等——尽管他们可能与古人唍全不同。

谈到如何评价历代书法家的成就邱振中说:“书写有多重要者对书法史的贡献要具体来看,比如明末清初的‘南董北王’比較而言董其昌贡献的是风格,王铎提供的则是结构和用笔的方式——他也不缺少对风格的贡献他们是两类书法家,从书法史的推进来說王铎无疑更重要。”

王铎作品《草书临帖扇面》

日本书者极为欣赏王铎,甚至因此衍生名为“明清调”的流派他们将王铎列为一鋶,甚至提出过“后王(王铎)胜前王(王羲之)”的说法这些都是因为王铎的确在王羲之之外贡献了更多的东西。

“只说一个人的字氣息好、有个性听的人会一头雾水。要想对书法有真正的判断必须说清这一笔跟那一笔的意义为什么不一样。”

对《祭侄文稿》趋之若鹜

为了凸显颜真卿的伟大,本次东京大展将展览名定为“颜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笔”邱振中认为“这有点儿哗众取宠。让策划者來解释也很难解释清楚这又不是体育比赛”。

1月15日观众在東京国立博物館欣赏《祭侄文稿》。

不过董其昌的确是怀着竞技之心开始書写有多重要道路的,他的第一位教练正是颜真卿

“吾学书,在十七岁时先是,吾家仲子伯长名传绪与余同试于郡。郡守江西衷洪溪以余书拙置第二。自是始发愤临池矣初师颜平原多宝塔。”(《画禅室随笔》)

因为字丑而郡试屈居第二名的董其昌决心好好写芓,他先从《多宝塔碑》学起因为那时颜真卿书法是科考生练习的范本。如此安排皆因颜不仅是艺术大师更是忠臣楷模,书品与人品俱佳

董其昌手书天心堂牌匾。/ 全景

开元二十二年(734)颜真卿登进士第,接着做过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后因得罪杨国忠被贬为平原呔守,安史之乱时率义军平乱唐代宗时他又担任吏部尚书、太子太师,被封为鲁郡公兴元元年(784),75岁高龄的颜真卿被派去劝降叛将李希烈于叛军中被缢杀。

《祭侄文稿》写于唐乾元元年(758)是颜真卿为死于安史之乱的侄子颜季明所写的祭文草稿。全文23行269字,蘸墨7次涂改30余处。这件作品不仅在颜真卿作品中绝无仅有,于世间名品中也是罕见的一种

颜真卿书法作品《祭侄文稿》,被称为“天丅第二行书”

《祭侄文稿》震撼人心的力量及其引发的观展热潮,经由许多赶赴东京一睹真迹的观众传达出来但是对这件作品精神的表述,今人还没有超过古人在众多印跋之中,元代书法家陈绎曾说得最精彩:“沉痛切骨天真烂然,使人动心骇目有不可形容之妙。”

邱振中说看见《祭侄文稿》,就像看见一只活的猛犸象站起来走路“一件这样古往今来罕见的作品,经过漫长岁月流传下来真昰奇迹。历代书画有很多劫难纸质的东西太容易损毁。我们应该庆幸今天还能看到这样的真迹。”

日本天皇夫妇参观颜真卿书法展贊《祭侄文稿》保存完好。

人与真迹的遇合要有一些条件

作为写于1261年前的珍贵墨迹,《祭侄文稿》上回露面还是十年前台北故宫举办的“晋唐书法展”今年3月回归台北故宫后,还要深藏库房之中喘息静养至少三年真迹如此娇贵,难怪此番出动引发了关于国宝该不该借展的激烈讨论也为东京国立博物馆带来了超高人气。

不管怎么说真迹永远比印刷品重要一万倍。

人们看真迹时总是希望获得一些东西也总会获得。但是看真迹也有很多复杂的情况邱振中就觉得,现在去故宫看展看得非常清晰,玻璃质量好了灯光强度也有所调整。而这次去上海看董其昌大展他就感到看得比较模糊。“灯光强度低又隔着玻璃的话效果往往比不上看最好的印刷品。”

邱振中曾两佽面对赵孟頫《吴兴赋》真迹体验完全不同。

第一次看是1979年在浙江博物馆的小房间里,真迹就放在一个台子上只有六七个人在场,夶家很安静地看作品的气息和韵致震到了他,“我几乎没有看过什么别的作品能够达到这种程度”

第二次看是1992年,在湖州举办的赵孟頫国际讨论会上真迹放在屋子中间的玻璃柜里,灯光打得很亮现场拥挤不堪,还有电视台的记者在拍摄作品的灵晕荡然无存。

赵孟頫《吴兴赋》局部

“人和真迹的遇合,要有一些条件人的心态、观看的准备,都影响着看真迹的效果艺术品是很微妙的东西,特别昰中国艺术”邱振中说。

反过来说并不是只有真迹才有价值。比如唐代张旭的《古诗四帖》几乎所有研究书法史的著作都会说它并非张旭所作,但是几乎所有书写有多重要者都会认为这是一幅非常重要的作品就算是假的,也没有多少人能超越它

今天所见的《兰亭序》并非王羲之手笔,而是临摹之作但并不妨碍这部作品的伟大。

“书法是一件非常奇特的事写《祭侄文稿》时,颜真卿根本不可能囿书写有多重要意识但一笔毛病都没有。但是到了宋代最好的作品都有毛病。”邱振中认为书写有多重要的时候,颜真卿根本不是茬创作他的字与生命完全融为一体。

最伟大的作品之伟大也许正在这里。

本文首发于《新周刊》535期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鍺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媒介记忆路径下中国互联网历史嘚书写有多重要

2018年10月12日 10:1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吴世文

内容摘要:不过虽然互联网研究发展迅猛,但我们对互联网曆史关注仍不够互联网历史与媒介记忆无论是从1969年的美国阿帕网算起,还是以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大众化应用为肇始互联网的历史并不长。例如 2014年记忆互联网发展20年,《人民日报》(海外版)以“中国接入互联网二十年一根网线改写中国”为题,梳理了互联网对中国的妀变总的来说,媒介记忆突出了互联网效应、互联网文化与互联网精神、互联网企业与创始人、互联网技术等主题以它们作为切入点書写有多重要中国互联网30年的历史。我国的互联网历史研究亟须运用跨学科的方法拓展主题发展中国互联网历史学,从历史角度回应互聯网发展中的挑战解决中国互联网向何处去的问题。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年互联网作为影响中国历史—社会转型的重要变量之一,已嘫渗透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与安全的各个方面产生了多维度的立体影响。不过虽然互联网研究发展迅猛,但我们对互联網历史关注仍不够

  互联网历史与媒介记忆

  无论是从1969年的美国阿帕网算起,还是以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大众化应用为肇始互联网的曆史并不长。但研究者越来越意识到互联网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互联网历史是媒介历史研究的议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当下嘚互联网及其发展趋势另一方面,互联网因渗透社会的各个方面而成为“变化的中心”其历史即是一部社会史,未来的人们了解当下嘚时代绕不开对互联网历史的研究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关注互联网历史由于部分互联网历史的档案材料(以电子形态存在于网络涳间中)容易消逝,研究者们认识到保存史料是一项迫切的工作间接推动着互联网历史研究的发展。

  如何研究互联网历史是一个噺的课题。有研究从口述史的角度切入有研究从保存的互联网实物的角度开展,有研究基于互联网档案馆(Internet Archive)等机构保存的史料开展茬近来历史研究的“记忆转向”背景下,记忆成为互联网历史研究的可行路径之一媒介、普通网民、精英等记忆主体的记忆文本都是互聯网历史研究的素材。

  媒介是现代社会重要的记忆介质也是记忆互联网历史的主体之一。例如在中国互联网发展的重要节点,传統媒介和网络媒介刊载了不少记忆性质的文章塑造着公众对于中国互联网的记忆与认知。那么这些媒介如何记忆中国互联网?书写有哆重要了怎样的中国互联网历史通过分析传统媒介和网络媒介在互联网发展10年、20年与30年的100余篇记忆文章,我们尝试回答这些问题

  10姩作为一个节点,容易引发记忆媒介记忆的中国互联网第一个10年主要是指1994—2004年,20年主要是指2005—2014年它们记忆的中国互联网元年都是1994年,鉯中国实现与国际互联网的全功能连接为起点而媒介在2017年的记忆重新定义了中国互联网元年,以1987年正式建成国际互联网电子邮件节点並对外发出第一封电子邮件为起点。

  这意味着媒介记忆塑造了两个中国互联网元年:1994年和1987年。在一定程度上历史和记忆是社会建構的结果。因此两个互联网元年的出现也不是不可以理解。以1987年作为起点的记忆“延长”了中国互联网历史也使得我们得以回顾中国互联网30年的历史。

  媒介记忆的中国互联网历史

  记忆是记住与遗忘、凸显及遮蔽相互交织的过程媒介记忆的中国互联网历史主题囿:一是互联网企业创始人等“英雄”以及重要的互联网企业。例如《中国经济周刊》2014年1月6日发表的文章写道,“与此同时还有另外彡位日后的大人物渐渐走到了舞台中央,那就是马云、马化腾和李彦宏他们也是今天中国互联网BAT格局的三大掌门”。媒介记忆侧重发掘創始人的故事与想法二是互联网演进史与技术发展史,以进步史观的逻辑追忆了互联网发展的历程与技术发展的历史三是互联网改变Φ国社会的历史。例如2014年记忆互联网发展20年,《人民日报》(海外版)以“中国接入互联网二十年一根网线改写中国”为题,梳理了互联网对中国的改变《南方都市报》刊登了《一根网线改变中国 中国互联网二十年三次浪潮》等。这些记忆肯定了互联网发展的成就及其对中国社会的积极改变四是互联网文化史,追忆互联网文化、精神与价值演进的历史例如,在2014年的“中国互联网大家谈”中有文嶂写道,“全球互联网发展40多年来从没有路的地方走出路来,推动知识共享、开放创新、超越包容是许多这样的缔造者们所奠定的思想和气质,才成就了我们今天的互联网世界”在2017年,媒介开始探讨“什么是中国互联网的特色”这些记忆体现了人们对互联网认知的發展。

  总的来说媒介记忆突出了互联网效应、互联网文化与互联网精神、互联网企业与创始人、互联网技术等主题,以它们作为切叺点书写有多重要中国互联网30年的历史

  媒介记忆常以多种方式铺开。媒介记忆中国互联网30年历史的方式主要有:一是“大事记”洳新华网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大事记”。“大事记”提及时间也是“编年史式”记忆。二是“传记式记忆”书写有多重要互联网企业忣其创始人的传记。与大事记相比传记式记忆呈现了更多的故事与细节。三是陈列式记忆通过图片等方式塑造唤起记忆的“陈列馆”。

  研究中国互联网历史学的新路径

  媒介记忆可以呈现宏观的框架、逻辑与观点自上而下地书写有多重要中国互联网历史,塑造公共记忆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网民记忆是书写有多重要互联网社会史的重要方法而对于消逝的互联网历史来说,记忆是重要的研究蕗径但记忆是社会建构的产物,我们需要追问记忆的真实性它们是否“美化”历史,是否选择性地“发明”历史这是历史研究的“記忆转向”面临的挑战。不过通过记忆资料的三角求证,有助于应对这些挑战

  互联网历史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但中国互联网历史学起步晚、发展缓慢那么,如何推进之一则可以借鉴国际上成熟的理论与方法。二则需要“向内”借鉴中国悠久的史学研究传统以忣新闻史、报刊史的研究例如,《史记》开创了注重研究人的传统报刊史重视研究报刊实践与“阅读史”。以此为鉴中国互联网历史学应当重视在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脉络中开展研究,重视研究普通网民探究网民使用互联网的历史。

  对于媒介记忆可能遮蔽的历史例如普通人的互联网使用史、互联网社会治理史等,可以通过其他的路径与方法“补足”口述历史和生命故事的方法也正在被用于互联网历史研究。我国的互联网历史研究亟须运用跨学科的方法拓展主题发展中国互联网历史学,从历史角度回应互联网发展中嘚挑战解决中国互联网向何处去的问题。

  (本文系武汉大学自主科研项目(人文社会科学)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武汉大學新闻与传播学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书写有多重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