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门:诵经的基础上念佛,怎样念佛才能往生得力,否

修持净土法门所依据的经典有《佛说阿弥陀经》《佛说无量寿经》《佛说观无量寿经》《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圆通章》《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和《往生净土论》,俗称五经一论。(编辑整理:少林禅院德政禅师)。

净土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乃如来普为一切上圣下凡,令其于此生中,即了生死之大法也。于此不信不修,可不哀哉。此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信,则信我此世界是苦,信极乐世界是乐。信我是业力凡夫,决定不能仗自力,断惑证真,了生脱死。信阿弥陀佛,有大誓愿。若有众生,念佛名号,求生佛国,其人临命终时,佛必垂慈接引,令生西方。愿,则愿速出离此苦世界,愿速往生彼乐世界。行,则至诚恳切,常念南无(音纳莫)阿弥陀佛,时时刻刻,无令暂忘。朝暮于佛前礼拜持诵,随自身闲忙,立一课程。此外,则行、住、坐、卧、及做不用心的事,均好念。睡时当默念,不宜出声。宜只念阿弥陀佛四字,以免字多难念。若衣冠不整齐,或洗澡、抽解、或至不洁净处,均须默念。默念功德一样,出声于仪式不合。无论大声念,小声念,金刚念(有声,而旁人不闻。)心中默念。均须心里念得清清楚楚,口里念得清清楚楚,耳中听得清清楚楚。如此,则心不外驰,妄想渐息,佛念渐纯,功德最大。(编辑整理:少林禅院德政禅师)。

须知念佛根本道理,是要人生信发愿,求生西方,了脱生死。不可只发求世间富乐,不求生西方。能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世间灾难,亦可消灭。(编辑整理:少林禅院德政禅师)。

修持净土念佛法门,当以信愿行为宗。信者,当笃信佛力。弥陀如来在因地中,发四十八愿,愿愿度生,中有念我名号,不生我国,誓不成佛。今者因圆果满,故我今念佛,必得往生。次信佛力慈悲,摄受众生,如母忆子。子若忆母,如母忆时,定蒙接引。次信净土法门,如永明禅师四料简所言。较诸余法,其间大小难易得失,迥然不同。虽有余师称赞余法,不为所动。乃至诸佛现前劝慰,令修余法,亦不退转,此乃真所谓信也。愿者,愿以此生誓往西方。不取多生修习,于秽土中头出头没,从迷入迷。复愿既生西方,回至娑婆,度脱一切众生。行者,真实依教起行。大势至念佛圆通章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则知念佛之法,当都摄六根。都摄六根之前,尤当先摄二三根。二三根者,何也。即耳口心是也。将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一句一句,一字一字,口中念得明明白白。心中念得明明白白。耳里听得明明白白。稍有不分明处,即是不真切而有妄想。(祗念不听、易生妄想、)念佛固要字句分明,不加思索。其他看经亦然。切莫一路看一边分别,则获益少而情想多。(编辑整理:少林禅院释德政禅师)

他力指的是十八愿,即彻底投诚皈依,仰仗弥陀愿力。自力指的是修净业三福和自性念佛。能否往生靠的是他力,往生后品位的高下靠的是自力,自力和他力之间相互促进,共同增长。

此法门属于理事双修的弥陀中道圆融信仰,既符合净土三经的整体逻辑思想,又与善导大师的教理要点一致;既有特异法门之方便,又有通途法门之内涵。

只要建立起坚如金刚、固若磐石的信心并维持到临终不改变,就已经拿到了往生的保证书,因为由信启愿,由愿导行,只要真信,“信愿行”三资粮就自然具足。但需要注意的是,除了极少数善根极其深厚的人可以生而信之以外,其他绝大多数人,都要学而信之和修而信之,即通过教理的学习、念佛、修净业三福等来培育、建立和巩固信心,这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修净业三福虽非往生的必要条件,但也应依照个人的实际情况加以选择性的修持,既可促进信心的增长,亦可提高往生的品位,一举两得。自性念佛指的是明了自身本具佛性,当体具足自性弥陀的大乘原理后,字字清楚,句句不乱,耳听心入、自念自听的念佛,这种念佛就是弥陀念弥陀。有了坚固的信愿心和明晰的教理认识,再随着功夫的深入,就可以水到渠成地逐渐进入“事一心不乱”及“理一心不乱”的高层次念佛,这与修天台宗的止观、密宗的三密相应、唯识宗的转识成智、禅宗的开悟等他宗修法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大集念佛三昧经》曰:“当知如是念佛三昧,则为总摄一切诸法”,印光大师也教导我们要“老实念佛,莫换题目”。因为念佛可以得到修他宗的利益,但修他宗却得不到念佛殊胜圆顿的利益。当然从能否往生的目标来说,只要信愿坚固,散心称名一样能成就,但还是鼓励取法为上,尽可能地尝试和实践自性念佛。

除了如法修行外,平日里既要有定能往生的正面思维,又要经常检验自己的信愿心是否坚固,逐渐建立起以弥陀信仰为重心的生活方式;敦伦尽分,闲邪存诚,在家做个好成员,在单位做个好职工,在社会做个好公民;对弥陀本愿没有怀疑,对世间红尘没有眷恋;临寿终时,弥陀应愿现在其前,观音势至迎上金莲,如愿往生到功德无比庄严的极乐净土。

净土法门,其大无外。全事即理,全修即性。行极平常,益极殊胜。良(诚然,的确)由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故得因该果海,果彻因源。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行门,无不还归此法界。三根普被,利钝全收。等觉菩萨,不能超出其外。逆恶罪人,亦可预入其中。统摄律、教、禅、密之宗,贯通权、实、顿、渐之教。于一代时教中,独为特别法门,其修证因果,不得以通途教义相绳(衡量)。(《无量寿经颂》序)

以果地觉,为因地心:令友所问,以果地觉,为因地心者。以阿弥陀佛所证之菩提觉道,即阿弥陀佛一句万德洪名,包摄净尽。念佛众生,果能恳到执持忆念。则以弥陀果德,熏染自己业识妄心。熏之久久,业尽情空。心与佛合,心与道合。全众生心,成如来藏。(印光大师《答丁福保居士代友人问一则》)

因该果海,果彻因源:该,即赅,包括,包含。彻,通。念佛众生的因地之心包含了阿弥陀佛的果觉之海,阿弥陀佛的果觉之海贯通了念佛众生的因地之心源。

念佛法门,乃律、教、禅、密诸宗之归宿,人、天、凡、圣成佛之捷径。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行门,无不还归此法界。小知见人,均谓是愚夫愚妇之法门。岂知华严会上,善财以十信后心,受文殊教,遍参知识,随闻随证。末后至普贤菩萨所,蒙其加被开示,所证与普贤等,与诸佛等。普贤为其称赞如来胜妙功德,令其发十大愿王,以此功德,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并劝尽华藏世界海诸菩萨,一致进行,求生西方。夫华藏海众,无一凡夫、二乘及未破无明之权(权宜,变通)位菩萨。最下者,即为圆教初住。其人已能于无佛世界,现身作佛,及随类现种种身,以度脱众生。此后从二住,以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位位倍胜。是诸菩萨,皆以十大愿王,求生西方。彼何人斯,敢与彼抗?(致广慧和尚书)

十信后心:十信位的最后阶段,如果再进一步破一分无明,即入圆教初住菩萨位而证法身,从此成为法身大士。

俾带业往生者,直登不退。断惑往生者,速证无生。此全仗阿弥陀佛大悲愿力,与当人信愿念佛之力,感应道交,得此巨益。较比专仗自力者,其难易天地悬殊也。然每有愚人,卑劣自居,不敢承当。亦有学者,大乘自命,不屑修习。须知五逆十恶之人,临终地狱相现,善友教以念佛,未满十声,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以卑劣自居者,可以兴起矣。《华严》一经,王于三藏,末后归宗,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回向往生西方,普劝善财及华藏海众,一致进行,求生西方,以期圆满佛果。此之法门,何敢视作小乘?况善财已证等觉,海会悉证法身,彼尚求生,我何人斯(耳),不屑修习?岂但高竖慢幢,直是毁谤《华严》。欲张大乘之虚名,亲造谤法之极祸。(《念佛恳辞》序)

大矣哉,净土法门之为教也。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直指人心者,犹当逊(xùn不及)其奇特。即念念佛,即念成佛,历劫修证者,益(更加)宜(应该)挹其高风。普被上中下根,统摄律、教、禅、宗。如时雨之润物,如大海之纳川。偏、圆、顿、渐一切法,无不从此法界流。大、小、权、实一切行,无不还归此法界。不断惑业,得预补处。即此一生,圆满菩提。九界众生离是门,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萌。是以《华严》海众,尽遵十大愿王。《法华》一称,悉证诸法实相。最胜方便之行,马鸣示于《起信》。易行疾至之道,龙树阐于《婆沙》。释迦后身之智者,说《十疑论》而专志西方。弥陀示现之永明,着《四料简》而终身念佛。汇三乘五性,总(全部,皆)证真常。导上圣下凡,同登彼岸。故得九界咸归,十方共赞,千经并阐,万论均宣。诚可谓一代时教之极谈,一乘无上之大教也。不植德本,历劫难逢。既获见闻,当勤修习。(印施《极乐图》序)

挹其高风:挹,这里同揖yī,作zuō揖。对它的高风作揖,即仰慕它的高妙。

得预补处:预,参加,加入。补处,一生补处的简称,菩萨阶位的最高位,即等觉位。因经此生的系缚即可补佛位处,故称一生补处。得预补处,即获得加入到一生补处之位。

群萌:这里指众生。萌,民。

三乘五性:三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五性,定性声闻、定性缘觉、定性菩萨、不定性、无性(即一阐提,意译为信不具、断出世间善根之人)。

真常:真实常住,这里指不生不灭的佛果。

[摘自印光大师《佛法修行止偏法要》]

我们念佛的目的,就是为了往生极乐世界,同时这六字名号就已经具足了信愿行,不必另外再刻意地去发愿。《阿弥陀经》里面所说的「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这是说明愿往生、称念名号的人就必定往生的道理,并不是要你现在念佛就先发个愿,等一下念佛又要发个愿,不是这样的。

发愿回向,有从佛那一边来讲,有从我们这一边来讲。

从佛那一边来讲是:阿弥陀佛在我们都不知道,甚至还在造罪业不晓得轮回到哪里去的那个时候,就主动为我们发愿,要为我们成就一个极乐世界,把极乐世界送给我们,好像父母亲发愿,要为儿女完成什么什么的。所以阿弥陀佛是在为我们发四十八大愿,完成极乐世界。同时,把所有的功德纳入六字名号当中,然后将这个名号回向给我们,作为我们的功德,这个回向就是恩赐,就是给的意思,将这个东西给你。

阿弥陀佛将六字名号功德给我们这一种没有善也没有行的众生,使我们有了这个功德,无形中就有大福善、大功德、大修行,所以从弥陀来讲,是弥陀将六字名号发愿回向给我们。

从我们这一边来讲,是我们蒙受弥陀的救度,随顺弥陀,愿往生极乐世界,这一种随顺愿往生的状态,从我们这一边来讲,是我们这里的回向发愿,这一种功能通通具足在六字名号里面。

弥陀的发愿回向与我们的发愿回向通通具足在六字名号里边,所以信愿行通通圆满具足地在里边了,我们不必另外再回向,即使回向发愿,与一般人的回向、发愿也不一样。一般人的回向发愿是:自己去念佛,累积念佛的数目功夫回向给阿弥陀佛,或者是累积其它的善根、福德,通通回向到极乐世界去。如果是这样的话,是自力的,是不晓得这一句名号的原理,不懂得弥陀的慈悲,等于是拿一把刀插在弥陀的胸膛上,让弥陀伤心,因为你这样做的话,要往生就困难了,就必须回向才能往生,而且不懂得弥陀的慈悲,虽念这一句名号,跟弥陀的悲愿不相感通。

那么,我们还念回向偈吗?还念回向偈,那是早晚做功课的时候,最后念「愿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同发菩提心,往生安乐国」等二十个字(这一首偈在我们每一本书的后面都有)。这首偈是善导大师所写的,意思是在传播弥陀的回向。

愿以此功德,是弥陀的愿心,以他所累积的功德平等施一切,平等的布施给每一位众生,使每一位众生信顺往生极乐世界,所以叫做平等施一切。使十方众生同发菩提心,这个菩提心就是愿往生极乐世界的心,闻信弥陀的救度而愿往生,回心转意愿往生,这一种心就是这个法门的菩提心。所以这个法门的菩提心不是另外再去发一个菩提心,称名愿往生的心,就是我们的菩提心,就能够往生极乐世界,所以说同发菩提心,往生安乐国。安乐国是我们的目标,是弥陀功德回向的,平安、喜乐、安全、安稳、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的,所以叫做安乐国。

(一)因有弥陀的救度,净土法门才称“易”

在佛法的八万四千法门当中,净土法门属于“特别法门”,特别在哪里?

这个“他”,不是你我他的他,不是任何人,因为人都是凡夫;也不是阿罗汉,因为阿罗汉没有发救度众生的利他之心;也不是其他菩萨,因为菩萨救度众生的功德还没有圆满──这个“他”是指阿弥陀佛,他力就是阿弥陀佛的力量。

净土法门的特色是:“本愿称名,凡夫入报,平生业成,现生不退。”如果浓缩的话就是“易”。

“易”这个特色,在佛法修持中是特别的。特别在哪里呢?在于被救度,十方众生都被阿弥陀佛所救度。修行与救度是相对的,净土法门是他力救度,不是自力修行。

如果解脱只能靠自己修行,那对我们来说就都没有希望了,因为我们没有修行的力量,我们有的都是造罪造业、往三恶道去的力量。我们哪有超越生死轮回的力量呢?因为要超越生死轮回,起码要断除贪、瞋、痴,不贪求世间的五欲;如果不能达到这个境界,就不可能脱离三恶道。这方面我们做不到,可是,阿弥陀佛有力量、有能力帮我们超越生死轮回。

阿弥陀佛成佛就是为了十方众生,他的力量在于救度我们(凡夫),乃至阿鼻地狱的众生。他不但能使我们脱离三恶道、脱离六道轮回,而且能够让我们往生极乐世界,并且快速成佛。所以,因为有阿弥陀佛的救度,我们才能够解脱轮回;因为有阿弥陀佛的救度,我们才能够容易修行──虽然是说修行,但其实是无修之修。

怎么说呢?我们只要信受阿弥陀佛的救度,此后就随个人的根机、因缘专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能够这样,救度是当下的事情,当下就被阿弥陀佛救起来了。就像石头,它能不能度过大海,关键不在于它的大小、重量,而是在于有没有乘靠的凭借:如果有船乘靠,再大、再多的石头也不会沉入海底;如果没有乘靠船,即使再小的石头,一落水面,也必定直沉海底。同样的,能不能离开生死轮回,关键不在我们的罪业大小、轻重,也不在会不会修行,而是在于我们有没有信受弥陀的救度。

阿弥陀佛的救度是主动、积极、平等、无差别地,将他修行的功德回向、赏赐给十方众生。十方众生如果能够信受的话,阿弥陀佛的功德就是他的;如果不信受,就永远无分。

所谓信受,也不是多么的玄妙、高深、困难。信就是相信,受就是领受。相信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相信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为我们建设的,是我们的;相信阿弥陀佛的存在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要救度我:这就是相信。此后就只要领受他的救度就可以了。

那什么是领受救度呢?就是专念名号,这样就是被阿弥陀佛救到了。等同我们这块很重的石头已经靠在阿弥陀佛的大愿船上,可以确定这块石头无论如何都不会沉入海底了;只要时间一到,必定能够顺利到达彼岸。

所以,虽然我们娑婆业报未尽,还在六道苦海当中,但已经不是六道轮回的凡夫;虽然还没有到达彼岸,但已是极乐世界的圣众。一旦肉体业报偿完,自然离开这个世间,到达极乐世界。也可以说,我们现在虽然还没有离开这个世间,但已坐在阿弥陀佛的船上。

这个方法很容易。一个法门,如果根机锐利的做得到,根机低劣的做不到,那就不容易了。每个人都做得到,所以说,“易”是净土法门特色;换句话说,唯有符合这个特色的,才是真正的净土宗。

而且,阿弥陀佛对十方众生的救度是平等、无差别的。所谓十方众生就是尽虚空、遍法界所有的众生──不管是阿鼻地狱、饿鬼道、畜生道的众生,或是人道、阿修罗道、天道的众生,乃至超凡入圣的阿罗汉或者证入法性的菩萨,阿弥陀佛都平等地看待。因为在阿弥陀佛的心中,没有差别观念,没有瞋,没有害,没有怨,没有恨:冤亲平等,自他一体。

阿弥陀佛视十方众生是他身体的一部分──是他的手,他的脚,他的头,与他是一体的。既然对十方众生是一体看待,阿弥陀佛送给我们的功德当然也没有差别,每一个人都可以平等地领受阿弥陀佛的功德:大菩萨所领受到的功德是这样,小菩萨或者凡夫所领受的也同样是这样──大菩萨没有增加一点,我们罪恶生死凡夫也没有减少一点。

阿弥陀佛送给我们的,是可以使十方众生当下消除生生世世所有的罪业,当下离开六道生死轮回,当下往生极乐世界,往生极乐世界就可以当下成佛的功德。这样的功德,我们信受了,此后就只要专念他的名号就好。

所以净土宗的宗旨是“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广度十方众生”。往生极乐世界不是逃避到那里去享受清闲,而是为了到那里成佛;成佛之后跟阿弥陀佛一样,再来广度众生。

有人或许会认为自己根机低劣,只要能到极乐世界就好了,不敢有广度众生的愿心,也认为不可能有这样的力量。其实不是这样的,只要到了极乐世界,我们的心量就会扩大,心境就会升华,就跟阿弥陀佛同样的具有无量光、无量寿、无量智慧、慈悲、愿力、功德,所以就自自然然会到十方世界去广度众生。所以“广度十方众生”是净土宗最终的目的。

凡夫说法度众总有不容易的地方;但是只要往生到极乐世界,成就和阿弥陀佛一样的无量光、无量寿,和阿弥陀佛同样以四十八愿为愿,届时要广度十方众生,就轻而易举。《往生论》就说,到十方世界救度众生就好像游玩一样,赏心悦目,不辛苦,是舒适、清爽的。所以我们信受弥陀救度,不但是为了解脱自己的生死轮回,也是为了解脱十方众生的生死轮回。

(二)信受弥陀的救度也算修行吗

只是“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这样算修行吗?是的,也是修行,佛法没有不讲修行的,只是和一般的“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或者参禅、打坐、诵经、拜忏、朝山,或者入定观想等,想完全靠自力解脱是不一样的。

可以说,依纯正净土法门来信愿念佛,是修而非修,行而非行;不修而有大行,不行而有大功德。因为念佛也不用特别费时间──白天可以念佛,晚上可以念佛,清晨、夜晚都可以念佛;也不用特别找场地,任何地方都可以念佛──大雄宝殿固然可以念佛,佛堂固然可以念佛,客厅、房间、厨房,甚至洗手间也可以念佛;也不简别根机,任何人──圣人、凡夫,善人、恶人,出家、在家,男女老少……通通都可以念佛,因为没有任何时空因缘能障碍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能不受任何障碍地救度任何众生。所以士农工商都可以念佛,都可以把念佛落实在他的行住坐卧里面。

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

不但将念佛落实在行住坐卧,也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也就是说,我们为什么生活?为了念佛。生活就是念佛,念佛就是生活;念佛生活化,生活念佛化。

要怎样养成呢?所谓“生处转熟,熟处转生”。一般人对念佛很陌生,对妄想杂念、闲言杂语却很熟悉;现在则要将它完全回转过来,把陌生的念佛念得纯熟,把妄想杂念、杂言闲语转为陌生。当然,对于初学的人来说,这方面需要有一段时间来培养。

从哪里着手呢?一天的生活从念佛开始。早晨起来先静坐念佛,有五分钟的时间就静坐念佛五分钟,十分钟、二十分钟、三十分钟、一个小时皆可……不管时间多久,早晨起来就先静坐念佛。先不要动脑筋去想:要准备什么早餐,今天要做什么事,要如何规划……,都先不要做这些。我一直强调,早晨有三静(净):心里宁静,空气清净,环境安静。念佛人应利用这三静(净)的时间来念佛,就会特别地入心。

寂静的心如果达到没有烦恼,没有杂念,那就是佛性的显现。以一天来说,经过一夜的睡眠沉淀,早晨的心是比较寂静的,是最接近佛性的时候。我们利用寂静的心境来念佛,杂念比较少;杂念比较少的话,则字字句句都发自于心,出之于口,入之于耳,又回入到我们的心。每一句、每一字都灌入到我们的阿赖耶识里面,成为我们解脱轮回的金刚种子,这个就是寂静念佛。这种方式很能够让我们熟处转生,生处转熟。希望大家尽量利用早上的时间静坐念佛。

如果腿不方便静坐的话,也可以经行念佛或礼拜念佛,总之以念佛为主;其他都是为了能够念佛而做的方式──静坐也好,经行、礼拜也好,都只是方便策略,目的就是念佛。

念佛不要赶数目,也不要赶速度。有多少的时间,我们就一句一句、一字一字,清清楚楚地去念,有多少时间就念多少佛。如果念得太快,心根本不在佛号上,本来是六字,结果变成三个字、两个字,而且念得模糊不清楚,这样不好。阿弥陀佛没有要求我们要念多少数目或要念多快,阿弥陀佛只要求我们要尽一辈子信受他的救度,尽一辈子忆佛念佛就可以了;也没有要求我们要念佛入定,也没有要求要入念佛三昧,更没要求一定要二十四小时不断地念佛:这些要求通通没有。

(三)离开净土法门没有人间佛教

现在很多人强调人间佛教或人间净土。真正来说,离开净土法门就没有人间佛教,也没有人间净土,因为,没有往生极乐世界,就一定还在六道轮回。而且,佛教所说的“净”是没有污染,没有贪着。我们还有贪瞋痴,有妄想杂念,会追逐五欲,遇到顺境就快乐、欢喜,遇到逆境就痛苦、悲伤、怨恨,哪里会有净呢?

谁才是净呢?只有佛才是真正的净。《仁王经》说:

唯佛一人住净土,十地菩萨居果报。

即使十地菩萨也还在果报当中,唯有佛才断除见惑、思惑、尘沙惑。破了四十一品的无明,才算是净。

有人甚至强调“心净土净,心净的当下就是净土”,不一定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净土。这种说法完全是错误的,自迷迷人,自惑惑人,害人也害己。为什么?释迦牟尼佛说:“三界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在这三界火宅中,无论你出生在哪里,都是火,都离不开火,都离不开苦恼,都不能安乐。也就是说,人只要活在这世间,凡夫情境哪有净土可言?因此只有往生极乐世界才能得到真正的安乐,究竟的安乐。

慈悲是佛法的根本,所谓“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佛出现在世间,讲经说法四十九年,讲了三藏十二部经,一定有一个救度十方众生的法,这个法就是弥陀救度的净土法门。如果拿掉净土法门,佛教就谈不上真正的慈悲──拔苦与乐了。总而言之,佛出世的本怀,就是要宣讲阿弥陀佛救度的法门,使十方众生都来领受,都来往生极乐世界。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样念佛才能往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