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EX交易所是不是上了限制仓位的规则?

客服电话:010-
海通宏观姜超:我国政府究竟给企业发放了多少补贴?
来源: 微信公众号姜超宏观债券研究
  政府向企业发放补贴是我国实现产业政策的重要抓手之一,我国政府究竟向企业投入了多少补贴?补贴对于行业发展又起到怎样的作用?本专题对此进行展开分析。
  政府补贴知多少?我国政府究竟给企业发放了多少补贴?通过上市公司数据估算,17年我国政府向企业发放的补贴规模在数千亿级别,若取中性假设的估计值,则企业17年所获补贴金额超过4300亿元。补贴资金分配给了谁? 17年金融、钢铁和有色等行业所获补贴金额在各行业中领跑,而休闲服务行业补贴金额垫底。通过测算公司所获政府补助金额与补助企业的利润总额之比,我们发现,国防军工、、TMT、农业和装备制造行业对政府补贴的依赖程度更深,而金融和地产行业对补贴依赖程度不高,但恰恰是对补贴依赖较低的金融、占据了最多的政府补贴资源,反映出补贴资金分配在某种程度上并不合理。此外,政府补贴的分配向国有企业倾斜,在民营企业融资成本已经较高的情况下,进一步加剧了其资金困境。
  “类补贴”还有哪些?某些行业和企业也会得到政府特定的政策或资金安排支持,这些“类补贴”项目事实上与直接补贴的效果相同:央行创设的PSL助力棚改货币化安置,最终转化为地产企业的收入,事实上形成对地产行业补贴。18年7月PSL累计新增投放就已超过5000亿元,补贴规模仍相当可观;即便看起来业对补贴的依赖程度最弱,但事实上,长期存在的存款限制,已经使得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净息差得以维持,形成了实际的直接补贴效果。据我们估算,银行在居民和非金融企业部门储蓄上得到的补贴总金额约为3.5万亿;出口企业享受的出口退税政策事实上也是一种补贴红利,17年我国出口退税金额占税收收入比例达9.6%,财政负担不轻。
  补贴是把“双刃剑”:光伏vs新能源车的启示。光伏行业在补贴政策支持下扩张较快,17年新增装机量全球过半,但产能扩张带来的发电弃光问题也较为严重。过度补贴一方面使财政资金不堪重负,另一方面也使得行业注重规模扩张甚于技术提升,制造商利润率被一再摊薄,随着补贴政策退坡,行业整合或将加剧。而新能源车行业处于起步阶段,在补贴带动下产销两旺,产能过剩的苗头开始出现。由于吸取光伏行业的教训,在产能还未严重过剩情况下就逐渐退出补贴,并且一再提高补贴的技术门槛,增强行业内生发展动力。由此可见,补贴是把“双刃剑”:一方面,补贴的确激励了行业的快速成长;而另一方面,如果补贴未能随着行业壮大而适时调整,则会带来产能盲目扩张、技术进步缓慢的恶果,过于依赖补贴并不可取。
  积极财政三板斧,还是减税最靠谱。近期国常会指出,积极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而其落实无非通过三种方式:扩大政府购买性支出、发放财政补贴以及推进减税降费。政府购买拉动需求,债务问题终为隐患。扩大政府购买性支出能够拉动需求,但需要财政资金支持,要么通过提高税收,要么通过举债筹措。而目前企业税负已然不低、居民个税增速远高于收入增速,并且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也在过快增长,扩大政府购买副作用太大;补贴改善企业收入,扭曲价格引发争议。补贴可以改善企业收入,但扭曲了市场价格,易被国际社会诟病,在外部摩擦加剧的当下也并不合适;减税降费正向激励,积极财政最为靠谱。减税降费提升企业利润率,且重在奖励优秀企业,形成正向激励,在政府购买和补贴副作用较大情况下,作为积极财政手段最为靠谱。
  政府向企业发放补贴是我国实现产业政策的重要抓手之一,在扶持和发展我国较为薄弱且具有战略意义的行业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政府究竟向企业投入了多少补贴?补贴分配给了谁?补贴对于行业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本专题对此进行展开分析。
  1。 政府补贴知多少?
  1.1 补贴规模多大?
  我国政府究竟给企业发放了多少补贴?
  从宏观层面来看,由于财政支出数据披露的缺失,这一问题显得很难回答。但好在随着会计准则的完善,上市公司对政府补助数据的披露日益规范,我们可以利用上市公司数据对全国的企业补贴情况进行简要的估算。
  据wind数据统计,A股上市公司17年所获政府补助总计1302亿元,而17年上市公司利润总额达44872亿元,上市公司政府补助占利润总额比例约为2.9%。而据我们估算,17年我国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约为85758亿元,假定各行业企业利润总额比例与行业增加值比例大体相当,则估算得17年我国全部企业利润约为25.33万亿元。
  上市公司作为行业龙头,不论是从规模还是从对经济的影响力上看,一般来说均要高于非上市公司,因而可能更易获得政府补贴。17年上市公司政府补助占利润总额比例约为2.9%,而在估算非上市公司获得政府补贴金额时,这一占比理应有所下调。那么,在假设非上市公司政府补助占利润总额比例分别为上市公司的80%、60%、50%、40%和20%的条件下,估算得17年我国企业所获政府补贴金额分别为6142亿元、4932亿元、4327亿元、3722亿元和2512亿元。
  由此可见,17年我国政府向企业发放的补贴规模在数千亿级别,若取中性假设(非上市公司补助占利润比例为上市公司的50%),则企业所获补贴金额超过4300亿元。
  补贴规模渐增,覆盖范围扩大。从上市公司层面来看,政府补贴的规模在逐渐增加,10年所有上市公司获得的政府补助金额仅约为381亿元,每家获得政府补助的公司平均补贴金额为0.21亿元,而17年所有上市公司获得的政府补助金额达到1302亿元,每家公司平均获得的补贴金额也增加至0.39亿元。与此同时,补贴的覆盖范围也在日益扩大,10年上市公司中获得政府补助公司占比约为89%,17年这一比例已升至97%,每年平均增长超过1个百分点。
  1.2 补贴分给了谁?
  我国政府如何分配补贴资金?以现有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我们可以一窥端倪。
  金融钢铁领跑,休闲服务垫底。从17年得到政府补助的现有上市公司情况来看,金融、钢铁和有色等行业所获的补贴金额在各行业中领跑。银行业上市公司17年所获政府补助金额的中位数水平高达0.58亿元,钢铁行业也接近0.35亿元,而所有上市公司的补贴金额中位数水平仅约0.12亿元,不足银行业的四分之一,也只有钢铁行业的三分之一。休闲服务行业补贴金额垫底,中位数水平仅约0.05亿元,并且除去金融、传媒两大服务行业外,其它服务行业补贴金额普遍较低,大都在平均水平以下。
  哪些行业更依赖补贴?
  国防TMT领先,金融地产居末。通过测算公司所获得的政府补助金额与补助企业的利润总额之比,我们能够判断哪些行业公司更依赖于政府补贴。从17年得到政府补助的现有上市公司情况来看,国防军工、纺织服装、TMT、农业和装备制造行业对政府补贴的依赖程度更深,其17年补贴占利润总额的比重均超过9%,而金融和地产行业对补贴依赖程度不高,补贴占利润总额之比不足2%。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从补贴资金和对其依赖程度的匹配性上来看:对补贴资金依赖程度垫底的金融、钢铁行业已处于发展过度甚至产能过剩的阶段,但占据了最多的政府补贴资源,而由于利润被研发活动占用,亟须政府补贴支持的计算机、通信和装备制造等高技术行业,获得的政府补贴资源却还未达到平均水平。
  分配倾向国有企业,民企处于不利地位。从公司属性上来看,政府补贴资金在分配上倾向于国有企业,而民营企业处于不利地位。在上市公司中,17年获得补助的中央国有企业,其所获政府补助金额的中位数水平约为0.2亿元,在各类型企业中排在首位,地方国有企业中位数补助水平也接近0.16亿元,而民营企业尚不足0.1亿元,不足央企的一半。众所周知,民营企业在金融市场上融资成本要高于国有企业,一向存在着“融资难、融资贵”的现象,而如今低成本的政府补贴资金,大部分同样被国有企业占用,某种程度上也进一步加剧了民营企业的资金困境。
  2。 “类补贴”还有哪些?
  除去政府直接以补贴名义向企业发放的资金之外,某些行业和企业也会得到政府特定的政策或资金安排支持,这些“类补贴”项目事实上与直接补贴的效果相同,并且同样具有不小的规模。
  PSL助力货币化安置,间接补贴地产行业。抵押补充贷款(PSL)是央行创设的创新型货币政策工具,其主要目的在于为棚改货币化安置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央行投放的PSL资金最终转化为安置居民的购房款,使得因缺乏购买力而高企的三四线地产库存得以去化,这一过程中PSL资金大部分变成了地产企业的收入,事实上形成对地产行业的补贴。17年新增PSL投放规模6350亿元,18年7月PSL累计新增投放就已超过5000亿元,即便考虑到转化为收入中存在的漏损,补贴规模仍相当可观。
  存款限制仍存,补贴银行增厚利润。即便看起来银行业利润稳健,对补贴的依赖程度在所有行业中最弱,但事实上,长期存在的存款利率限制,已经使得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净息差得以维持,形成了实际的直接补贴效果。
  先仅从居民部门存款来看,17年末居民储蓄余额约为64万亿元,其中活期占比39%,定期占比约为61%,假定活期存款利率相对基准利率上浮50%,而定期存款利率按照融360统计的17年商业银行定期存款利率均值2.28%,得到居民平均存款利率约为1.6%,而17年和银行理财年化收益率约为4%-5%,若取均值4.5%作为市场化存款利率水平,则估算通过存款利率限制使得银行在居民储蓄上获得的补贴金额约为1.86万亿。按此方法估算,银行在居民和非金融企业部门储蓄上得到的补贴总金额约为3.5万亿。
  退税规模日益庞大,出口企业独享红利。出口企业享受的出口退税政策事实上也是一种补贴红利,这一政策在改革开放初期对于刺激我国产品出口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目前其它国家对我国较大规模的贸易顺差已存在一定意见,因此,继续为刺激出口而大规模补贴或并不利于贸易争端的解决。17年我国出口退税金额高达1.4万亿元,占税收收入比例已经达到9.6%,财政负担已然不轻。
  3。 补贴是把“双刃剑”:光伏vs新能源车的启示
  补贴是否可以持续带动行业的发展?从光伏和新能源车这两行业的发展经验来看,这一问题的答案并不乐观,事实上,补贴是把“双刃剑”:一方面,补贴的确激励了行业的快速成长;而另一方面,如果补贴未能随着行业壮大而适时调整,则会带来产能盲目扩张、技术进步缓慢的恶果,过于依赖补贴并不可取。
  补贴政策伴随着我国光伏行业发展。08年金融危机导致海外市场需求收缩,为扶持我国光伏行业发展,国家适时启动了示范工程,对并网光伏发电按投资额的50%予以补助。补贴带动了光伏产能的快速扩张,这也直接导致了11-12年期间欧美对中国光伏企业的“双反”调查。而13年光伏行业“国八条”的出台,规划到15年总装机容量达到35GW以上,并明确光伏补贴期限为20年,光伏行业在补贴激励下再迎发展高峰。此外,一直以来存在的上网电价补贴制度也使得行业利润得以维持,不断吸引新的产能投入。
  光伏新增装机全球过半,发电弃光问题严重。在补贴政策的推动下,我国光伏行业的扩张速度较快,17年我国光伏新增装机规模超过五万兆瓦,占全球新增装机比重超过50%,累计装机规模也已连续三年位居全球首位。但我国目前尚不足以消纳如此规模的光伏产能,发电中的弃光问题仍较严重,17年甘肃、新疆两个光伏发电大省弃光率均在20%以上。
  财政不堪重负,价格竞争激烈。补贴成就了光伏行业,但过度补贴也使得行业产能盲目扩张,目前补贴对光伏行业发展已经弊大于利:一方面,补贴带来了财政资金负担的加重,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的缺口不断扩大,因而不得不一再上调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费率,光伏上网电价的补贴标准也一降再降;另一方面,补贴政策使得行业注重规模扩张甚于技术提升,以量取胜的竞争格局令制造商的利润率被一再摊薄,光伏组件的出口单价由14年初的0.69美元/瓦降至18年6月的0.33美元/瓦。
  补贴退坡加快,行业面临整合。18年5月,发改委等三部委下发《关于2018年光伏发电有关事项的通知》,提出要加快光伏发电补贴退坡,降低补贴强度,标杆上网电价每千瓦时再降0.05元,并且不再安排18年普通光伏电站建设。补贴退坡的加快使得光伏行业面临考验,产能过剩下的竞争将愈发激烈,行业整合进程或将提速。
  新能源车行业起步,补贴带动产销两旺。我车行业正处于发展起步阶段,目前产销量占比仍在5%以下,而我国对新能源车的补贴带动了产销量的快速增长。05-15年的十年间,我国政府对新能源汽车补贴总额超过全世界的一半,16年政府补贴更是突破800亿元。由此带来新能源车产销量的增速远超总体增速,16年以来新能源汽车产量月平均增速超过60%,而汽车产量平均增速不足10%;新能源乘用车销量月平均增速超过90%,而乘用车销量平均增速仅在8%左右。
  产能过剩苗头已现。补贴拉动下的新能源车行业已出现产能过剩的苗头,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数据,15年-17年6月底,各类车企已经公开的新能源汽车产能规划超过2000万辆,是《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中设定目标的10倍,而这些项目大多将在2020年之前建成投产。
  补贴适时退坡,标准逐渐提高。吸取了光伏行业的经验教训,新能源车补贴政策提前做出了调整:一方面,在产能还未进入严重过剩期,补贴标准就开始逐年退坡,以防止企业产能进一步盲目扩张;另一方面,新能源车补贴所适用的技术标准也在稳步提高,补贴向性能指标更优的新能源车集中,以激励企业通过研发创新,不断提升新能源车的技术水平,增强行业的内生发展动力。
  光伏和新能源车行业的发展经验启示我们:补贴的作用应当仅限于发展初期提供起始动能和技术创新激励,而行业发展最终必须摆脱补贴依赖,未被慎用的补贴政策很容易使行业陷入产能过剩的困境。
  4。 积极财政三板斧,还是减税最靠谱
  近期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积极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而积极财政的落实无非通过三种方式:扩大政府购买性支出、发放财政补贴以及推进减税降费。
  政府购买拉动需求,债务问题终为隐患。首先,就扩大政府购买性支出而言,其优点在于能够直接对需求产生拉动,符合扩大内需的方针,但是,副作用在于需要财政资金予以支持,要么通过提高税收,增加企业和居民部门的税收负担;要么通过举债方式筹措,推升政府债务。而目前企业部门税负已然不低、居民个税增速远高于收入增速,并且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也在过快增长,扩大政府购买支出来推动积极财政副作用太大。
  补贴改善企业收入,扭曲价格引发争议。发放财政补贴可以直接改善企业收入,对税收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一方面,补贴其实质是将其它行业创造的利润转移至补贴行业,不利于经济效率的提升;另一方面,补贴会扭曲市场价格,容易被国际社会认定为不公平竞争。
  减税降费正向激励,积极财政最为靠谱。减税降费的效果虽然不如补贴直接,但会提升企业的利润率水平,并且,减税重在奖励优秀企业,企业创造的利润越多,则减税使其获益越大,这种正向激励机制使其对经济效率的改善尤为明显。在政府购买和补贴支出均存在约束、实施中副作用较大的情况下,减税降费作为积极财政政策的手段最为靠谱。
[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
( 转载声明:本网部分文章或图片来源于公开网络资料,本网转载使用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供人学习之目的。如转载涉及版权方面的问题,请作者及时与本网联系,本网将按法律规定以及时删除或者采取其他方式妥善处理。)
约牛股票app,您的掌上炒股专家
约牛财经app
下载二维码GTC成为首例主动下线交易所的项目后,行业该反思什么?
徐乐的GTC成了全球首个主动下线交易所的项目。
这一昔日的“妖币”,在4月份时侯曾写下3天10倍的战绩,峰值后又遭腰斩,话题性十足。
如今到了8月,从3日18:25标准共识发布评级报告,到23:11 OKEx公告宣布GTC下线,也不过是4个多小时。
徐乐表示区块链行业不需要评级机构,OKEx太上纲上线了;标准共识拒绝回应此事;而OKEx则表示事情起因不是标准共识,本次也并不是针对GTC。
事件的三方各有各的坚持与委屈,而分外无辜的用户,也只能选择神仙打架,自己看戏,虽然这戏里本该有自己的戏份,却不得一言。
这一点都不区块链。
作者 | 刘路阳
编辑 | 方沁雨
“锅从天降”、“拒绝回应”以及“一视同仁”
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
这用来形容徐乐看到GTC的评级报告时候的第一想法,再恰当不过。
一个徐乐“从来没听过的”评级机构,给GTC评为D级,属于“极高风险”水平,理由是“项目无法以区块链技术方案解决游戏行业存在的问题;项目信息透明度极低,投资者难以获知团队技术背景、技术方案、代币分配计划等重要投资信息;仓位透明度低,交易真实性存疑。”
徐乐称,他研究了该评级机构评测的其它项目,发现熟悉的Kcash以及CyberMiles也赫然在D级列。
“他们都是行业内我觉得非常优秀的团队,团队实力强,做的产品也落地,和他们一起评级为D,我还有点幸灾乐祸开玩笑的感觉。”
不过徐乐这一感觉没有持续多久,晚21点多,OK方以标准共识报告为参考,要求GTC按照OKEx的下币规则要求,披露团队信息、产品周报等。在双方略带情绪化的无效沟通后,徐乐要求主动下线OKEx,OKEx表示配合,晚23点11分 ,OKEx发布《关于下线GTC交易说明公告》。
半个小时后的23点36分,徐乐在朋友圈表示:“又要火啦,各种妖魔鬼怪,来吧,(GTC)坚决不受抹黑和霸权压制。等我睡个好觉,开始回顾GTC的上币和下架的真实过程回忆。没有对立,只有陈述。希望给行业各个角色多一些思考。”
标准共识拒绝回应此事。
而OKEx则向耳朵财经表示,“第一,我们的下线和隐藏公告里面的5个大方向18个小纬度都写得非常清楚,会对项目全方位地进行监测和跟进,有发现做的不到位的项目,平台会第一时间提醒并与项目方沟通让其改善,我们跟GTC的沟通也是完全按照规则来进行沟通的,另外项目最基本的信息披露是对投资者负责。第二,这次GTC退市是项目方主动要求的,我们尊重并同意他们的退市要求。”
OKEx进一步表示,此次要求GTC披露信息,并非是因为标准共识的评级,也不是针对GTC,而是因为GTC确实缺少相应的信息披露。OKEx对所有上线项目的要求都是一样的,只要发现有信息披露不全和市场反馈有负面的都会第一时间跟项目方沟通和求证。
另据知情人士透露,标准共识已获得OK资本投资,对OKEx和标准共识的关系,OKEx回应称:“OKEx和OK资本是战略合作关系,OK资本是否投资标准共识,跟OKEx的下线机制毫无关联,这些评级机构无法影响OKEx作为交易所的中立和客观性。平台尊重市场声音,跟这个声音来源于谁无关。”
交易所要求项目方保证交易量
限于行业发展现状,交易所成为了整个区块链行业中,最不去中心化的存在。
而这一“最不去中心化”的存在,却握有着莫大的话语权。
虽对OKEx的商业模式表示理解,但是徐乐却不能忍受自己被“当孙子”,他也曝光了一些上线OKEx后的遭遇:
“我上线你的交易所。给你付了押金,付了活动费,给你付了各种你要求的钱,我还被要求每天给你“刷量”保证交易量。4月份时侯我们三天涨十倍时候,第三天的1亿美金交易量是我们真实带来的,我的热度给你带来用户。我不想说我帮了你,只能说是互相成就,结果,你却把我当孙子。”
“你不是我的爷爷,我也不是你的爷爷,你是家企业,我也是家企业。单因为你做交易所你就牛逼了吗?”
徐乐称,交易所曾要求项目方每天要有一定量的交易,而且是每一个交易对,如果有交易对没有达成交易所要求的量,交易所就有权利和资格警告你,或是下线你。按Coinmarket显示,截止成稿(8月15日12时37分),“Top 100 By Reported Volume”标签中,前十大交易所交易量如下,排名第一的BitForex 24h交易量为299亿元,便已经是排名第十的ZB.COM的近15倍。
不过,交易所刷量是公开的秘密。有报道指出,部分交易所80%的交易量都是刷出来的,这样一算,真实的交易量堪忧。
因此,头部交易所们强于中、尾部交易所的地方,实际上是名气。身为项目方,徐乐就有了诸多感慨:
“大家都图名,于是项目方被交易所绑架,被用户方绑架,被逼着上更多的交易所。”
“但是我们上了之后才知道这是个坑,是个包袱。我们每天要保证一定交易量,且交易所不会提供零手续费,都要项目方自己承担。”
“这样子交易所保证了流动性,他们很爽,每个人都在给交易所印钞票。”
“我这个人本来是得饶人处且饶人的。今天你恶心到我了,我不跟你玩就算了,但是我没见过哪家交易所会出这么幼稚的公告。”
而对于徐明星的朋友圈回应,徐乐也已将相关资料对接给徐明星,并表示,“徐明星在发朋友圈的时候完全不知道事情原委,错在他的公司”、“他也是个好创业者,我们就不在媒体上对抗了,未来路还很长,各自加油。”
交易所下线的项目Token,属于谁?
整个事件中,几乎无法作为的,便是第四方,GTC的用户们。
虽然无论是交易所,还是项目方,都口口声声是为了用户好,但是项目上线、下线,用户可参与度实在有限。
这与区块链去中心化,每个人都可以给自己做主的初衷显然违背。
且在OK的公告中还有这么一段话:
“为了对广大用户负责,OKEx将同意GTC项目方申请下线Token的要求,并于日12:00(HKT)下线GTC交易。GTC交易下线后持币用户需在日12:00(HKT)前将GTC提至其他平台或钱包,后期OKEx将不支持GTC的充提及交易服务。”
按照徐乐提供给耳朵财经(ID:erduocaijing)的数据,截至8月10日下午15点左右,OKEx上还有1569万个GTC未提取。
不过,OK并没有关闭用户提取GTC的渠道,徐乐担心的用户Token被OK套住的情况没有出现。
虽然OK与更早出现过下线项目的Gate.io都选择了这种相对负责任的方式,但是缺乏监管,也少共识的情况下,很难确保其他交易所也能保护用户的利益。
且,交易所是会倒闭的,当初连海南发展银行倒闭都未能妥善的处理好储户存款问题,更何况是稚嫩的区块链行业。
那么交易所倒闭后,你觉得存留在交易所中的Token会被如何处理?
死伤一地的,向来都是韭菜。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关注好玩的科技新产品
关注好玩的科技新产品
今日搜狐热点OKEx关于上线仓位限制规则的公告
尊敬的用户:
为提升合约市场恶意操控成本,维护合约市场公正性和稳定性。我们于日晚上线了“根据保证金率限制用户仓位的规则”,具体公示规则如下:
一.用户选择全仓模式时,所开的仓位张数越大,所需要的保证金越高:
10倍杠杆:
20倍杠杆:
举例说明:
1.用户选择全仓模式,10x杠杆,保证金率在100%到200%之间,BTC合约最大可开总张数为200,000张,包括三个合约的持仓、挂单张数;
2.用户选择全仓模式,10x杠杆,保证金率在200%到400%之间,BTC合约最大可开总张数为500,000张,包括三个合约的持仓、挂单张数;
3.用户选择全仓模式,10x杠杆,保证金率在400%到800%之间,BTC合约最大可开总张数为1,000,000张,包括三个合约的持仓、挂单张数;
4.用户选择全仓模式,10x杠杆,保证金率800%及以上,BTC合约最大可开总张数为2,000,000张,包括三个合约的持仓、挂单张数;
二.用户选择逐仓模式时,每一个合约每一个方向上的逐仓仓位,受到一个最大张数的限制:
10倍杠杆的最大可开张数限制:
20倍杠杆的最大可开张数限制:
举例说明:
1.用户选择逐仓模式,10x杠杆开多BTC季度合约,该仓位最大可开张数为200,000张
此外,为便于理解,本次将同时修改保证金率计算公式,去掉调整系数的概念。
原公式如下:
全仓:保证金率=账户权益/(用户持仓所需的保证金+挂单冻结保证金)-调整系数
10倍杠杆时,调整系数为10%;20倍杠杆时,调整系数为20%;当保证金率小于等于0时,用户仓位将触发强制平仓。
逐仓:保证金率=(固定保证金+未实现盈亏)*开仓均价*杠杆/(合约面值*持仓数量)-调整系数
10倍杠杆时,调整系数为10%;20倍杠杆时,调整系数为20%;当保证金率小于等于0时,用户仓位将触发强制平仓。
新公式如下:
全仓:保证金率=账户权益/(用户持仓所需的保证金+挂单冻结保证金)
逐仓:保证金率=(固定保证金+未实现盈亏)*开仓均价*杠杆/(合约面值*持仓数量)
在上述新公式调整后,强制平仓逻辑调整为:10倍杠杆时,保证金率小于等于10%时,用户仓位触发强制平仓;20倍杠杆时,保证金率小于等于20%时,用户触发强制平仓。
上述逻辑只是概念的调整,触发强制平仓的时机并无实际的改变。
上述规则上线后,将有效降低合约市场大仓位的真实杠杆比例,降低市场整体风险。如您对上述规则还有更好的建议,欢迎发送邮件至:,我们将会全力以赴,加快合约优化的步伐,让平台风控机制日臻完善。
原链接 : 微信报价机器人Telegram报价机器人联系我们Email: support@block.cc
Block.cc Copyright (C) 2018【OKEx关于上线仓位限制规则的公告】
尊敬的用户:
为提升合约市场恶意操控成本,维护合约市场公正性和稳定性。我们于日晚上线了“根据保证金率限制用户仓位的规则”,具体公示规则如下:
一.用户选择全仓模式时,所开的仓位张数越大,所需要的保证金越高:10倍杠杆:
20倍杠杆:
举例说明:1.用户选择全仓模式,10x杠杆,保证金率在100%到200%之间,BTC合约最大可开总张数为200,000张,包括三个合约的持仓、挂单张数;
2.用户选择全仓模式,10x杠杆,保证金率在200%到400%之间,BTC合约最大可开总张数为500,000张,包括三个合约的持仓、挂单张数;
3.用户选择全仓模式,10x杠杆,保证金率在400%到800%之间,BTC合约最大可开总张数为1,000,000张,包括三个合约的持仓、挂单张数;
4.用户选择全仓模式,10x杠杆,保证金率800%及以上,BTC合约最大可开总张数为2,000,000张,包括三个合约的持仓、挂单张数;
二.用户选择逐仓模式时,每一个合约每一个方向上的逐仓仓位,受到一个最大张数的限制:10倍杠杆的最大可开张数限制:
20倍杠杆的最大可开张数限制:
举例说明:
1.用户选择逐仓模式,10x杠杆开多BTC季度合约,该仓位最大可开张数为200,000张
此外,为便于理解,本次将同时修改保证金率计算公式,去掉调整系数的概念。
原公式如下:全仓:保证金率=账户权益/(用户持仓所需的保证金+挂单冻结保证金)-调整系数
10倍杠杆时,调整系数为10%;20倍杠杆时,调整系数为20%;当保证金率小于等于0时,用户仓位将触发强制平仓。
逐仓:保证金率=(固定保证金+未实现盈亏)*开仓均价*杠杆/(合约面值*持仓数量)-调整系数
10倍杠杆时,调整系数为10%;20倍杠杆时,调整系数为20%;当保证金率小于等于0时,用户仓位将触发强制平仓。
新公式如下:全仓:保证金率=账户权益/(用户持仓所需的保证金+挂单冻结保证金)
逐仓:保证金率=(固定保证金+未实现盈亏)*开仓均价*杠杆/(合约面值*持仓数量)
在上述新公式调整后,强制平仓逻辑调整为:10倍杠杆时,保证金率小于等于10%时,用户仓位触发强制平仓;20倍杠杆时,保证金率小于等于20%时,用户触发强制平仓。
上述逻辑只是概念的调整,触发强制平仓的时机并无实际的改变。
上述规则上线后,将有效降低合约市场大仓位的真实杠杆比例,降低市场整体风险。如您对上述规则还有更好的建议,欢迎发送邮件至:,我们将会全力以赴,加快合约优化的步伐,让平台风控机制日臻完善。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OKEX是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