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纳溪区丰乐镇中心小学危房改造2O14年修房到现在没得到补贴

丰乐镇脱贫攻坚进行时住房提升脚步不停歇
  为进一步抓好农村危房改造和贫困户住房提条件提升工作,把精准扶贫惠民政策做扎实,丰乐镇高度重视危房改造工作,将危房改造与拆违拆旧、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同步推进,重点把控危房改造进度、质量、建设标准,真正让贫困户享受到国家的好政策。
  要求各村社区严把质量关,掌握精准危改信息,严格规范申报审批程序,做到户户公示。将危房改造政策在平时的村民代表大会上详细介绍与宣传,结合&脱贫攻坚&大走访,切实了解危改户所需所求。
  为推进扶贫领域贫困户住房条件提升整治行动的责任落实、工作落实和政策落实。以行动为号令,以实干为准绳,做到心中有民、心中有责,才能精准发力,带领广大干部群众以奋发有为的姿态全力以赴打赢扶贫领域房屋改造提升攻坚战。(董先鹤董松)
本文内容版权属于《中国食品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已任何形式转载、摘编使用上述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食品网》。
有关资料更新、投稿、转载及相关事宜请联系《中国食品网》邮箱: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年),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省委十届七次全会和市委七届十一次全会精神,根据《中共泸州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明确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是全市人民的共同愿景,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引导市场主体自主决策的重要参考。&
第一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蓝图第一章&规划背景第一节&&十二五&发展成就&十二五&时期是泸州市经济社会爬坡上行、提速升位的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立足建设川滇黔渝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的总体定位,紧紧围绕&着力六个突破、力争&两个率先&&的总体目标,攻坚克难、探索创新,开创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主动适应和引领新常态,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增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8%,增速稳居全省前3位,经济总量连上6个百亿元台阶,达到1353.4亿元,由全省第9位升至第6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达到1463亿元,由全省11位升至第2位,五年累计完成4707亿元,是&十一五&的3.6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28.3亿元,由全省第6位升至第2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59.7亿元,增速位居全省前列。枢纽建设取得新突破。列入全国首批综合运输服务示范城市,全国重要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框架基本形成。川黔、川渝、成自泸赤高速泸州段建成通车并形成绕城环线,高速公路通车里程389公里,比2010年增加340公里,里程数居川南第1位。泸州港建成长江上游首个铁水联运百万标箱吞吐能力大港,集装箱吞吐量占全省70%以上,川滇黔航运首港功能突显。泸州机场成为全省第三大航空港,机场迁建工程开工建设。川南城际铁路、隆黄铁路叙永至镇雄段开工建设,渝昆铁路等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2.4:59.6:28,非农产业增加值占比提高2.8个百分点。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现代医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信息服务、电子商务、智慧城市等新业态、新模式顺势发展。创建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基础地位稳固。高新区创建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长江经济开发区确认为省级经济开发区,白酒园区列入全省&51025&重点培育计划。城市建设迈上新台阶。列入全国首批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城市,全面启动&两江新城&建设,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120.1平方公里,人口达到120.4万人,成为长江上游除重庆主城区外首个百万人口大城市。西南商贸城、佳乐世纪城、西南医疗康健中心、泸州市医教园区加快建设,泸州医学院成功更名,城市引领、辐射和集聚功能全面提升。&一主四副多点&城镇体系不断健全,重点小城镇聚集能力提高,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全面推进,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6.08%。改革开放取得新进展。重点领域改革不断深化,行政审批、财税体制、农村产权、国有企业、社会事业等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开放水平不断提升,泸州港建成国家保税物流中心(B型)、国家进境粮食指定口岸。招商引资累计到位资金3338.5亿元,是&十一五&的3.3倍,实际到位外资2.5亿美元,是&十一五&的2.8倍。中国国际酒业博览会永久落户泸州,中国(泸州)西南商品博览会区域影响力不断增强。民生改善取得新成效。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26656元、11359元,年均增长12.1%、14.2%。就业规模持续扩大,累计新增就业18.9万人。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危旧房棚户区改造11.4万套,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86%以上、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98%以上,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推动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在城区优化配置和向农村拓展延伸。深入推进乌蒙山区等特殊困难地区扶贫攻坚,五年累计消除绝对贫困人口38.84万人。生态建设开创新局面。列为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列入全国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6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0%,长江、沱江、赤水河等重点流域水质保持优良,完成省上下达的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目标任务,主要污染物排放削减全面完成。党的建设谱写新篇章。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扎实开展,思想政治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全面加强,全市上下形成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和良好氛围。总体来看,&十二五&规划执行情况较好,但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影响,有6项指标未达到预期目标。地区生产总值总量和增速低于&十二五&规划目标180.6亿元、1.2个百分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1916元,低于目标2264元;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747.4亿元,低于目标52.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低于目标34.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目标3198元;城镇化率低于目标3.6个百分点。第二节&&十三五&面临形势&十三五&时期,国内外发展环境依然错综复杂。从国际看,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从国内看,我国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达到新高度,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但是经济结构深刻调整,增长动力不断转换,发展前景依然十分广阔。展望&十三五&时期,我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仍将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具备加快发展、转型升级的基础和有利条件。一是国家发展战略交汇。我市地处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的重要交汇节点,是全国重要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和长江经济带重要港口,具有集聚要素、资源和开放合作的广阔空间。二是多项政策机遇叠加。我市已争取到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试点市、全国首批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全国第三批资源枯竭型城市等十余项国家级示范试点,多项政策机遇相互叠加,有利于我市抢抓机遇、争取政策支持,在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先行先试,汇聚改革创新、转型升级的政策优势。三是全国新型城镇化试点释放内需潜力。我市正在开展全国新型城镇化试点,有序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速形成川滇黔渝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必将带动消费、投资持续快速增长,释放巨大的内需潜力。四是率先突破动能积蓄。我市在产业基础、交通枢纽、科技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的比较优势突出,生产要素保障能力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十二五&时期在区域竞争中保持了领先发展的态势,全市上下形成了&人心思进、人心思干&的良好氛围,积蓄了率先突破的强大动能。与此同时,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仍然面临诸多矛盾和问题。支撑高速发展的传统比较优势正在减弱,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三次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四大传统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80%以上,产业层次整体偏低,新兴产业支撑能力不强。带动性强的重大项目储备不足,投资拉动效应递减。经济发展质量亟待提升,科技贡献率有待进一步提高,社会转型过程中的深层次矛盾正在显现。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尚有3个贫困县、23.13万绝对贫困人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艰巨。
第二章&总体要求第一节&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定&着力六个突破、实现&两个率先&&总体目标,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保持战略定力,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建成长江上游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全国重要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川滇黔渝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和生态文明美丽泸州。第二节&基本原则&&坚持加快发展。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保持逆势而上、加快发展的态势,提升我市在区域经济中的位次和能级,巩固扩大比较优势。&&坚持转型升级。激发创新驱动新动力,加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与土地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发展人民民主,维护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包容和谐,使全面小康成果惠及全市人民。&&坚持改革开放。把改革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全面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不断释放改革红利。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发展,拓展发展新空间。&&坚持依法治市。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把经济社会发展纳入法治轨道。&&坚持党的领导。深入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改进党的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持续改进作风和反腐倡廉,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根本政治保证。第三节&发展目标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综合考虑发展趋势和条件,&十三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以上,到2020年地超过20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以上,到2020年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进一步缩小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0:57:33。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支撑能力增强,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0%。&&创新能力显著提升。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比重达到37%,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0.65%,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翻一番,达到1.6件/万人。&&社会民生事业全面进步。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分别达到9%、10%,到2020年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民生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稳定在70%左右,城镇新增就业五年累计完成18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8%以上。&&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乌蒙山特殊困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到2018年,实现全市23.13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62个贫困村全部退出,古蔺县、叙永县、合江县三个贫困县全部&摘帽&。&&生态屏障建设取得实效。森林覆盖率达到51%,治理石漠化面积300平方公里,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80%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完成省上下达削减任务。&&深化改革和依法治市取得重大进展。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改革红利不断释放。依法治市方略全面落实,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建成法治政府。&&&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深入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显著提高,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人才集聚能力进一步提升,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取得新成效,形成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政治生态。&&专栏1&&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类别序号指&标单位&十二五&末完成值&十三五&末备注预期值年均增速%经济发展1地区生产总值亿元以上预期性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以上预期性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亿元预期性4全部工业增加值亿元747.7105010预期性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128.32009.5预期性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559.预期性7服务业增加值比重%2833&预期性8城镇化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46.0858.5&预期性户籍人口城镇化率%30.5355&预期性创新创业9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0.540.65&预期性10新注册企业(累计)万户1.972&预期性11发明专利拥有量件/万人0.81.6&预期性12信息化发展城市家庭宽带普及率%701006个百分点预期性农村家庭宽带普及率%20363.2个百分点预期性民生福祉13&居民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预期性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预期性14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累计)万人38.8423.13&约束性15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累计)万人19.518&预期性16平均受教育年限年11.813.5&约束性17老年人口拥有养老床位数张/千人3035&预期性18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张/千人5.26&预期性19人均公共文化体育设施面积平方米1.36&1.80&预期性20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98&98&约束性21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万套4.&约束性生态文明22单位GDP综合能耗降低(累计)%-22.72完成省上下达任务&约束性23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累计)%&完成省上下达任务&约束性24单位GDP用水量下降(累计)%&完成省上下达任务&约束性2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26.62完成省上下达任务&约束性26空气质量地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75完成省上下达任务&约束性细颗粒物(pm2.5)未达标的地级以上城市年均浓度下降%61.5完成省上下达任务&约束性27森林发展森林覆盖率%5051&约束性森林蓄积量亿立方米0.240.26&约束性28耕地保有量万公顷38.43完成省上下达任务&约束性29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万公顷0.5543完成省上下达任务&约束性30地表水质量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75完成省上下达任务&约束性劣Ⅴ类水体比例%0&约束性31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化学需氧量%0.96&约束性氨氮%1.06&约束性二氧化硫%9.02&约束性氮氧化物%16.86&约束性社会治理32基层民主参选率%&97.7&98&约束性33社会安全指数%&90&90&约束性34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成功率%&96&97&约束性35社区综合设施覆盖率城市社区%93100&预期性农村社区%7090&预期性
第二篇&建成全国重要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依托国家长江经济带立体综合交通走廊建设,以列入全国重要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节点城市)和交通运输部首批综合运输服务示范城市为契机,构建以干线铁路、高速公路及部分国省道、高等级航道和机场为主骨架的&两纵两横两联&运输通道总体格局,建成全国重要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第三章&轨道交通发展实现突破按照铁路运输客货分流、分网的原则,规划布局我市铁路网络,形成以国家干线铁路为支撑,以地方铁路、进港铁路、企业铁路专用线为补充的铁路网。到2020年,铁路里程突破400公里,新增210公里。启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力争城市轨道交通实现&零&突破。第一节&迈入互联互通高铁时代加快建设川南城际铁路内自泸段,力争2019年建成通车,通过城际铁路深度融入川南经济区,高效连接成渝经济区。开工建设渝昆铁路,力争2021年建成通车,通过国家干线铁路连接成渝经济区和滇中经济区,打通连接东南亚经济区桥头堡的大通道。规划建设泸州至遵义铁路,进一步完善高速铁路路网。第二节&强化货运铁路网建设加强货运铁路建设,尽快建成投用叙永至大村铁路,加快建设隆黄铁路叙永至镇雄段,力争2021年建成投用。推进隆黄铁路隆昌至叙永段扩能改造研究并及时动工修建,力争与叙镇铁路同步建成。启动沿江铁路宜宾至泸州至重庆段、珙县至叙永至大村至仁怀铁路前期工作。第三节&积极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启动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对接重庆城市轻轨建设规划,编制泸州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完成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2号线建设规划。做好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与国省干线道路、交通枢纽的无缝衔接。力争2020年开工建设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专栏2&铁路建设重大项目川南城际铁路内自泸段、隆黄铁路叙永至镇雄段、渝昆铁路、叙永至大村铁路、隆黄铁路隆昌至叙永段扩能改造、沿江铁路宜宾至泸州至重庆段、泸州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第四章&建设高等级广覆盖公路网统筹建设以高速路网、国省干线公路为骨架,以市县、园区之间的快速通道为支撑,以县、乡、村公路为脉络高效快捷的内外公路交通网络。到2020年,公路总里程达到15000公里,新增1500公里。第一节&进一步优化高速路网体系进一步优化高速路网体系,到2020年,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580公里,新增200公里。加快推进G8515泸渝、泸州-昭通叙威段、泸州-永川高速公路建设,规划叙永-赤水-合江、古蔺-金沙高速公路,建成董允坝、法王寺、方山、福宝等互通和连接线,完善绕城高速公路环线中心城区出入口互通工程,基本建成&一环八射一横&的高速公路网络。专栏3&重点高速公路项目G93成渝地区环线(泸渝)、G4215蓉遵(成自泸赤)、G76厦蓉(隆纳)高速两两交叉形成&一环&。G93成渝地区环线、G4215蓉遵、G76厦蓉向周边形成&六射&。泸州至永川、泸州至荣昌形成&二射&。叙古、叙威形成&一横&。第二节&统筹推进国省干线公路建设统筹推进国省干线公路建设,到2020年,国道总里程达到630公里,省道总里程达到820公里。加快推进重点国省道提档升级,新改建国省道一级公路200公里,二级公路450公里,实现全市普通国道二级公路以上比重达到85%,普通省道二级公路以上比重达到60%,构建&五纵六横二十二联&的干线公路网。专栏4&重点干线公路网项目国道G321线延伸段(泸县福集-隆昌,纳溪-渠坝)、省道S308线延伸段(纳溪-江安,合江-习水)、省道S307线泸州段(G353泸宜、G246泸永)、国道G546(纳溪&白节&合江九支&赤水)新改建工程(竹区公路)、国道G352古蔺至镇雄段改造、国道G353合江至江津段(重庆界)、S310线自贡至泸州大件公路、国道G352(二郎大桥&古蔺)改建工程、G547线古高路烂泥沟至万年榜改建工程、S213线胡市段改造工程、S311(合江九支&纳溪合面)、S442罗锅塘至界牌(贵州)、省道S438线合江至密溪至佛荫至先市至二里、S441线白鹿镇至福宝镇至天堂坝至红牵子升级改造工程、S438线神臂城镇界至白米互通升段级改造工程等。第三节&完善市域交通网络提升市域快速通达能力,实现中心城区与四县之间、区县之间、园区之间的快速有效联接。建成产城大道、港城大道、新机场快速路等重点快速通道,提升完善中心城区到泸县、合江快速通道,实现市域内高效快速连接,有效降低物流成本。进一步完善绕城中心城区出入口互通工程,实现过境干线公路与城市内部交通高效衔接,推动物流运输和城市交通优化调整。
专栏5&重点市域交通项目纳福港城大道、泸合产城大道、新机场快速路、合江至云龙机场快速通道、叙永产城大道及绕城路。
第四节&推进交通民生工程建设完善县、乡、村道路交通网络,实施公路安保工程,到2020年,新改建农村公路3000公里,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1.35万公里,其中等级以上公路比重达到85%,实现100%的建制村通油(水泥)路。重点实施农村公路通畅工程、县乡道改善提升工程、村道完善工程和配套设施完善工程。全力推进&渡改桥&建设。到2020年建设渡改公路桥44座、人行桥2座,全面消除江河渡口。专栏6&交通民生工程项目&&& &渡改桥&攻坚工程、农村公路通畅工程、县乡道改善提升工程、村道完善工程和配套设施完善工程、精准扶贫工程。第五章&建成长江上游川滇黔航运物流中心抓住列入长江经济带主要港口机遇,提升长江黄金水道通过能力,建设水脉畅通、功能完善、联程联运、高效快捷的航运体系。到2020年,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4600万吨,其中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00万标箱,建成长江上游川滇黔航运物流中心。第一节&构建&一横两纵五港区&内河航运体系提升长江干线航道通过能力,构建&一横两纵五港区&的内河航运体系。实施重庆至泸州段航道等级三升二工程,协调推进赤水河、沱江航道升级工程,加快推进泸州港各港区建设。专栏7&泸州港&一港五区&功能定位龙江港区:泸州港集装箱作业区之一,主要为成渝经济区的集装箱运输服务,同时还承担长江经济开发区的原材料、产成品(含大重件)运输以及城市发展所需的散杂货的运输服务。纳溪港区:主要为古叙及云南地区转运煤炭、非金属矿石等大宗散货服务,同时还承担泸州化工园区的工业产成品、城市建设所需的矿建材料和其他散杂货的运输服务。泸县港区:主要为泸县钢厂、威远钢厂的铁矿石中转和部分本地烟煤、焦炭外运及泸县临港工业园区的原材料、产成品运输服务。合江港区:主要为黔北和古蔺地区的煤炭、LNG和远期集装箱运输服务,同时还承担后方化工园区原材料、产成品及城市发展所需的散杂货的运输服务。古蔺港区:主要为古蔺地区煤炭外运服务,同时兼顾部分城镇发展和居民生活所需的物资运输。第二节&建设长江经济带主要港口优化港口功能布局。积极推进泸州港第二作业区建设,优先推进龙江港区多用途作业区建设,对接成都经济区、南贵昆经济区等地区适水适箱产品航运需求,完善集装箱、大宗散货、汽车滚装、危险品、粮食仓库、LNG加注站等运输体系,形成布局合理、分工协作的发展格局。提升港口服务功能。加强长江水运物流公共信息、集装箱物流园区信息服务等信息平台建设,实现贸易、物流、监管、支付等方面的信息互联互通,为企业提供&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在川滇黔地区率先建设船舶交易中心、航运物流信息中心、船员培训服务中心、船舶建造维修中心等服务机构,大力发展航运服务业。建设川滇黔最大的船员培训考试服务中心,川滇黔一流应急救助基地,集应急指挥、水上交通安全、港口码头监管、数据信息交换为一体的大型应急指挥中心,完善港口航运安全保障体系。
专栏8&航运港口重点项目长江泸州航道三升二工程、泸州港多用途码头二期及续建工程配套设施、重装大件码头、泸州港铁公水联运基地、纳溪区石龙岩公铁水联运物流园区。
&第六章&打造区域航空运输中心和国际航空港第一节&全面提升机场运营能力加快泸州机场迁建工程(云龙机场)建设,力争在2017年竣工运营,达到4D级飞行区等级。全面提升机场运营能力,密切联系国内枢纽机场和支线机场,提高航班密度,培育国际航线。到2020年,泸州机场通航航线达到22条以上,旅客、货邮吞吐量分别达175万人次和5200吨,开通3条以上国际(地区)运营航线,建设四川航空次枢纽、川滇黔渝结合部区域航空运输中心和国际空港。第二节&加快建设泸州空港产业园区依托泸州机场迁建工程(云龙机场),加快建设泸州空港产业园区,重点发展航空物流、临空制造等相关产业,积极发展空港商务、临空总部经济等新型产业。深化与中航工业集团合作,加快幸福泸州航空公司基地建设,配套延伸飞机维修、航空器材、航空油料、航餐供应等产业链;引进国际知名航空物流公司,建设区域分拨中心,发展航空货运、物流和仓储业务;着力培育空运货源基地,在周边城市设立&异地航空货站&,形成服务川南、辐射川滇黔渝的临空高端产业集聚区。第三节&大力发展通用航空产业抓住国家推行低空空域改革的有利时机,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完成通用机场项目的前期工作。充分发挥通用航空在文化体育、旅游事业、森林防火、农业病虫害防治、抢险救灾和战备需要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强通用航空产业发展。
专栏9&航空建设重大项目泸州机场迁建工程、泸州国际航空港、幸福泸州航空公司基地项目、泸州通用机场项目。
第七章&提升油气管道运输能力加快油气管道建设,实施泸州至成都成品油管道和江安县怡乐站至宁五井天然气管道复线等工程。启动建设叙永、古蔺天然气干管线和泸县、合江集疏运管网等项目,为加快页岩气、煤层气勘探和开发打下坚实的基础。第八章&全面提升综合运输服务能力和水平第一节&加快枢纽站点和场站建设加快中心城区客运枢纽站点建设。全力打造泸州客运枢纽,结合交通通道布局和城市轨道交通布局,对高铁、轻轨、公交、道路进行一体化设计和建设,实现高标准无缝衔接。完善空港客运枢纽功能,依托渝昆铁路、川南城际铁路,实现泸州云龙机场与成都、重庆、昆明等城市的快速联接,配套建设轻轨客运换乘区、公交枢纽站、出租车停靠站和停车场等设施,实现机场与城市的有机衔接。加快公路客运与城市交通的换乘体系建设,加快构建由城北、城西、蓝田相关客运站点构成的客运枢纽体系。构建完善城市货运枢纽站点体系。以川滇黔多式联运物流园区、电商及快递分拨中心、川滇黔公铁联运物流集散中心为重点,建设高效、便捷的城市货物集疏运中心,加快形成空港、城北、泸州港等综合型物流园区。优化县域客货运枢纽建设。结合县城交通布局和工业园区及港口港区,形成与县城城镇、产业布局相适宜的便捷交通转换体系,衔接城市快速道路和高速路网,实现物流、客流快速通达。第二节&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加强泸州港集疏运体系建设。统筹推进空港路、方山进港铁路专用线等道路建设,进一步完善水、铁、公集疏运体系,着力解决港区&最后一公里&问题。完善辐射川滇黔的多式联运体系。开通泸州至攀枝花、六盘水、昭通、毕节等地铁水联运班列,完成德阳、绵阳、昭通、六盘水等6个&无水港&建设,在城厢、普兴、新兴等条件具备的铁路货运场站建设&无水港&。第三节&大力发展开放合作运输联盟强化与成都合作,把泸州港打造为成都经济区通江达海的&天府首港&。继续深化与上海港区合作,扩大与镇江、南通等下游港口联盟合作,鼓励开通集装箱快班、增开中下游港口航线,开通泸汉泰、泸汉马等集装箱近洋航线。
图1&泸州市区域综合交通枢纽规划图第三篇&建成长江上游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顺应《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产业发展新趋势,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建成长江上游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第九章&推进传统优势制造业转型升级第一节&打造中国白酒&金三角&核心发展区大力实施&品质立酒、服务兴酒、品牌促酒、文化美酒&战略,到2020年,白酒产量达到&200万千升,主营业务收入达1000亿元。加快白酒企业转型发展,提高产业集聚度。优化白酒产业集聚发展和空间布局,鼓励和支持白酒企业通过技术工艺传承、信息技术整合和营销模式创新,发展原料种植、固态酿造、生产加工、研发体验、质量检测、电子商务、会展交易、旅游文化等白酒高端产业,建设全国最大、综合配套能力最强的千亿白酒产业集群。实施泸酒技艺传承与提升,突出地域特色。发挥国家固态酿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酒检中心、国家酒类包材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作用,建立泸酒共享研发平台。利用酒类技术人才、纯粮酿造基金、酒类投资基金、酒类担保贷款等资源优势,推动实施泸酒技艺保护和提升工程;建立泸州固态纯粮酿造产品溯源体系,加大窖池保护力度,提升&泸州酿&的市场控制力和品牌价值。强化企业主体培育,优化企业层次梯度。以泸州老窖、郎酒两大龙头为&双引擎&,以仙潭、三溪、鑫霸、华明、巴蜀液、桂康、山村等酒类骨干企业和酒类&小巨人&企业为支撑,以规模以上酒类企业为基础,形成梯度接续的产业发展层次,构建大中小企业合理分工、协调发展的&多赢&格局。优化产品结构,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强化传统纯粮固态酿造特色,调整产品结构和口味,加强与市场结合的紧密度,构建适销对路的多元化产品结构。坚持泸酒优秀品质理念,以品质保障、品牌建设和文化建设为支撑,以酿造工艺技术传承为抓手,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泸酒市场竞争力。
专栏10&白酒产业项目泸州老酒浓香型优质白酒生产基地项目、中式白酒酒庄群落建设项目、中国酒镇.酒庄项目、清溪酒谷文化体验综合示范统筹城乡发展项目,古蔺郎酒原酒酒库、酒坛、酿酒车间技改及升级改造项目。
第二节&建设西南地区重要装备制造基地大力发展&四基&工程,推进传统机械制造向智能化制造、服务业制造转型。到2020年,装备制造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300亿元。推进装备制造业生产方式转型。推进&三长&、长机公司等企业退城入园、异地技改,引导装备制造企业向园区集聚集中。积极申报国家智能制造试点,大力推进长机公司等企业&智能工厂&建设,推动装备制造业生产方式向规模化、智能化、集聚化发展。推进装备制造业产品服务升级。依托泸州液压零部件&四基&基础,加强与国机重工、厦门海翼等整机装备和总成龙头企业战略合作,振兴发展工程机械、液压元件、油气装备等传统优势产品;培育发展智能立体停车库、海洋装备、化工装备、汽车及零部件、航空航天装备等潜力性产品,引导发展机器人智能装备、3D打印、节能环保、轨道交通等新兴产品,形成工程机械、油气钻采装备、节能环保装备系统集成、设备成套和综合服务能力。
专栏11&装备制造产业项目高端完井装备产业化及油气井钻采工程全产业链技术服务项目,核心零部件、关键基础件的新材料先进制造技术产业化项目,四川省表面处理工业集中区川南(泸州)电镀工业园项目,泸州长江机械有限公司同步器总成、汽车变速箱项目,试制生产基地一期项目,四川海科机械公司海工科技工业园,航天泸州工业园项目,泸州高端船舶配套产品制造工业园,长江上游造船基地建设项目。
推进装备制造业核心技术突破。利用国家高性能液压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全国首批液压产业基地技术优势,引导装备企业建立产学研技术平台,加大关键零部件技术、重大产品技术、专利核心技术的研发力度,实现自动变速器零部件、中高压齿轮泵、油气井用爆破器材、井口安全液压截断系统等产品技术突破和产业化运用。第三节&建设全国重要循环型化工基地以列入全国第三批资源枯竭型城市为契机,科学合理规划化工产业发展布局,加快富余产能的合理化应用,强化技术引进合作,推动化工产业绿色化、循环化发展。到2020年,化工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0亿元。推进化工产业合理布局。根据城市发展规划的要求,结合原料供应、产品运输条件和环境保护条件,新建大型化工项目主要布局在长江经济开发区新材料环保产业园区,推动化工产业大型化、基地化、集约化、循环化发展。推动化工原料多元化利用。加快推进泸州化工园区原料结构调整等项目的建设,推动天然气化工向煤气油结合的化工转型。加快煤层气、页岩气资源的开发,适时引进和培育煤层气、页岩气的化工项目,优化化工产业原料结构。推动化工产品高端延伸。引导化工企业抓住&一带一路&战略机遇,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大力发展技术含量及附加值高的化工产品,合理利用富余产能,构建高端化肥、煤化工、精细化工、石油化工等产业链,推动化工产品向高端方向发展。
专栏12&化工产业项目泸州化工园区原料结构调整项目,泸天化脱困转型升级项目,泸天化集团俄罗斯草甘膦生产项目,天华富邦公司PVP装置升级技术改造项目,鑫福化工整体搬迁项目,60万吨/年聚碳酸酯工业化示范项目,东方雨虹防水卷材项目。
第四节&建设成渝经济区重要能源保障基地优化发展煤炭及深加工、电力等传统能源产业,有序推进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到2020年,能源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20亿元。改造提升传统能源产业。加快推进古叙矿区煤电路化综合开发,加强古叙矿区煤炭资源勘探开发,推进大中型矿井建设,抓好现有煤矿的兼并重组和扩能技改,将原煤洗选率提高到70%左右,推动传统能源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清洁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积极发展洁净煤、煤气化及下游产业,加强古叙矿区低热值煤综合利用,鼓励和支持煤电联营和煤化一体化发展。有序推进清洁能源开发利用。积极创建全国新能源示范城市,加强与壳牌、中石油、中石化等大型企业战略合作,加快永川-富顺区块、叙永-古蔺区块页岩气开发,打造西部页岩气开发和装备制造基地。加速古叙矿区煤层气勘探开发和利用,积极发展瓦斯抽采发电等下游产业。实施白酒丢糟循环利用项目,中海油、中节能酒糟制天然气项目,大力发展生物质能。深化与中广核、中电投、华润等企业合作,推进古蔺、叙永、合江地区风能资源开发利用。支持超大规模分布式发电系统与分布式储能系统接入,发展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加快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推广利用。专栏13&能源产业项目续建观文煤矿、岔角滩煤矿、西华煤矿各45万吨原煤矿井项目、泸县玄滩长沙庙煤矿改扩建工程及瓦斯发电厂建设项目、古叙矿区煤矿技改项目、古叙煤气化中心、硫铁矿综合利用项目、叙永县硫铁矿下游产业链建设项目、叙永低热值煤综合利用项目。西部页岩气开发及装备制造基地、中海石油气电集团年产7200万方生物质天然气项目、泸州恒茂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年产10万吨生物柴油生产线项目、泸州市1500吨/日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泸州医药园区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泸州市中医医院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城西综合体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古蔺二郎光伏发电场。第十章&以&中国制造2025&引领发展新兴产业第一节&打造西部地区重要现代医药产业基地充分利用泸州道地药材资源优势、化工技术和产业基础优势,打造西部一流医药产业发展基地。到2020年规模以上医药全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实现250亿元(含精准医疗服务100亿元)。推动现代医药产业规模化。围绕打造&川滇黔渝结合部医药产业制造高地、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的目标,实施&百亿医药产业培育计划&,加快培育百草堂、宝光、科瑞德等骨干企业,发挥步长、海正、华海制药等企业领军作用,积极培育现代中药、生物制药、化学原料药、医疗器械等产业链。推动特色医药产品高端化。依托医药产业园、泸州市医教园区两大平台,整合本地医卫资源、道地中药材、医药化工产业优势,结合国家创新药物重大专项的实施,重点发展中药饮片、中成药、保健食药品、中药萃取物等中药产品,重点开发和研制抗肿瘤、抗感染、心血管等原料药,大力发展面向中小型医院和健康养老市场的保健类、检测类、康复类医疗器械产品。推动医药创新技术产业化。依托西南医科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天津生物所,打造大学科技园、新药评价中心等医药科技服务平台,支持中药的基础研究和二次开发,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现代中药产品,以重大疾病治疗为重点,开发基因治疗产品和基因工程药物。
专栏14&现代医药产业项目步长(泸州)生物制药及新药产业化基地项目、儿科掩味口服制剂技术平台项目、泸州秦巴中药发展有限公司研究中心项目、西蜀九锦中药生产基地项目、西部地区医疗器械产业园、四川升华泸州产业化基地项目、四川科瑞德制药项目。
第二节&打造中西部地区智能电网产业基地建设中西部地区领先的集&研发、制造、检测、鉴定、销售&为一体的智能电网产业基地,形成完整的智能电网产业集群。到2020年,智能电网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200亿元。以泸州高新区智能电网产业园区为核心,依托北辰电力、国电南瑞、许继电器等企业技术和市场优势,结合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新能源汽车推广运用、民用电网改造等需求,重点引进GIS高压开关、大容量主变压器、互感器等成熟产业链,加快非接触式充电(无线充电)、节能路灯、充电桩及储能电站、石墨烯、液流电池、压缩空气储能等的研发与生产。
专栏15&智能电网产业项目国电南瑞集团智能制造产业园项目、智能化电网及需求测管理试点项目、北辰电力产业园项目。
第三节&打造西南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把握新能源汽车产业高速发展的机遇,建设智能化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实现200亿元。用好列入全国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示范市机遇,全力推动西部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区规划建设,积极引进瑞华、力帆、比亚迪等知名汽车制造企业,引导鼓励本地充电设备制造企业建立研发、孵化、生产基地,转型为成套设备和管理服务系统的专业供应商。布局&国民&电动车产业,推进小型电动车生产,开展餐厨垃圾转运车、城市环卫车、新能源物流用车等专用电动车辆的研发和生产。
专栏16&新能源汽车产业项目中国西部新能源汽车特色产业园项目、新筑泸州科技创新园项目、升降横移式智能充电停车库项目、泸州市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第四节&打造西南新材料产业基地大力发展以化工新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新型绿色环保建筑材料为主体的新材料产业,到2020年,新材料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0亿元。依托天华公司、北方公司、浙江合盛硅业等龙头企业,发挥化工产业优势,发展化工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甲醇深加工化工新材料、1,4丁二醇及下游产品、纤维素衍生物及复合材料、有机硅单体及下游等产品;以四川武骏特种玻璃制品有限公司、泸州华西玻璃钢有限公司、泸州天蜀玻纤有限公司等企业为龙头,依托泸州高岭土资源优势,发展非金属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太阳能光伏玻璃、纤维增强复合塑料(FRP)制品、高性能陶瓷材料等产品;依托绿色建筑新材料产业园,发展新型绿色环保建筑材料产业,重点发展多功能复合性新型墙体材料、功能性涂料、节能建筑材料等产品。
专栏17&新材料产业项目年产60万吨甲醇制烯烃项目、1,4-丁二醇下游化工新材料项目、合盛硅业西南基地项目、北方公司(国家级)民品纤维素产业基地项目、2万吨/年羧甲基纤维素钠生产线、西部(泸州)新材料产业园项目、绿色建筑产业示范园项目。
第十一章&推动信息化与产业化深度融合第一节&打造高效安全的信息网络围绕实现&中国宽带、泸州最快&的目标,重点推进&宽带乡村&、无线城市、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基础网络完善工程、泸州市地下综合管线信息系统等项目,推进三网融合发展,实施信息安全工程,实现信息基础网络,互联网出口带宽建成全国标杆,构建高速、泛在、普惠、安全的下一代信息网络体系。到2020年,互联网出口带宽达到2000G,实现城镇化地区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全覆盖,主城区主要公交车站、商场、客运站、医院实现免费Wi-Fi覆盖,实现农村地区特别是农村贫困地区的通讯网络覆盖,建成&宽带中国&示范城市。
专栏18&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泸州市城乡光纤网络及基站基础设施项目、中国联通泸州公司4G基站建设项目、无线城市建设项目。
第二节&加快发展信息通讯产业围绕我市产业基础与发展需求,通过培育与引进关键性技术与龙头企业,大力发展信息通讯产业。到2020年,信息通信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50亿元。以高新区、长开区、江阳区众创智慧港等为载体,建设信息产业园、云计算和大数据中心,大力发展以机器人制造、增材制造等为代表的电子信息制造产业,积极发展软件产品、系统集成、信息技术服务、嵌入式软件、IC(集成电路)设计、软件出口等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推进物联网、电商网建设,大力发展大数据、云计算和灾备数据产业。专栏19&信息产业项目工业4.0公共服务平台项目、省农商银行西南地区灾备基地项目、华为四川数据中心建设项目、智慧城市产业园建设项目。第三节&以&互联网+&催生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到2020年,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融合发展进一步深化,基于互联网的新业态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实施&互联网+&农业,整合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农业物联网、农业生产综合信息服务三大平台,创新农业生产、流通模式,提升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信息水平。实施&互联网+&制造,以长江机械、长起公司、泸州高新区等为载体,推进装备制造、机器人技术应用、在线增值服务等领域推进基于互联网的产业组织、商业模式创新。加快&互联网+&与金融、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文化旅游、医疗健康服务、创新创业、公安、孵化器信息平台等融合发展。
专栏20&&互联网+&项目泸州电子商务中心、电商快递分拨中心、泸州国际陆港智慧物流园、泸州长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长开区绿色数字化园区公共信息平台、泸州跨境电商平台、泸州众创智慧港。
第十二章&推动产业集聚集群集约发展第一节&加快泸州高新区创新引领发展按照&创新驱动、特色引领、开放合作、两化互动&的发展思路,把泸州高新区建设成为长江经济带创新发展示范区和西南最具发展活力的产城新区。到2020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00亿元,建成区面积达到38平方公里,晋级国家高新区&千亿俱乐部&。培育优势企业。到2020年,新培育国家高技术企业20家,新增&十亿&企业20家,新引进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上市公司10家。注重吸引大型企业进行区域性布局和战略性投资,推进重大工业项目建成达效,培育行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科技企业,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优势集群。打造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智能电网、现代医药、大数据及信息产业&五大专业园&。加快发展工程机械、高性能液压件、汽车关键零部件、油气钻采装备、节能环保装备产业,以及机器人、无人机、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构建高端装备产业集群。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充电站装备,化工、能源、电子电器、节能环保等新材料产业,构建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集群。加快发展高压输变电、主动配电网、新型储能、分布式能源与微网、能源互联网等产业,构建智能电网产业集群。加快发展生物技术药、化学药、中药及保化品、医疗器械、医药化工等产业,构建现代医药产业集群。加快发展大数据、电子电器、信息技术应用与服务等产业,构建大数据及信息产业集群。搭建优势平台。强化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搭建最具竞争力的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健全科技孵化、&双创&服务体系,推进众创中心、孵化器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争创国家科技服务业区域试点,搭建国家级科技孵化平台;建立健全人才培训、金融服务、技术交易等各类专业服务体系,完善园区综合服务功能,搭建功能齐全的专业服务平台。专栏21&泸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基础设施项目泸州国家高新区众创中心项目、泸州高新区医药产业园双创孵化园项目、泸州高新区机器人推广应用示范基地建设项目。第二节&推进泸州长江经济开发区转型升级发展按照&以港兴产、以产促城、港产城互动&的发展思路,构筑&一廊三港七分区&的空间发展格局,建成川滇黔航运物流中心、临港产业基地和长江上游经济增长极。到2020年,园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00亿元,建成区面积达到35平方公里。打造现代物流商贸产业集群。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和口岸经济,建设西南大宗物资集散分拨中心、交易中心、结算中心。做大做强临港高端机械制造产业集群。依托国家高性能液压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围绕船舶、重汽、石化、铁道、通用机械等产业的配套需求,加强工程机械产业发展,推进四川(泸州)海工装备产业园暨西南出海口基地建设。建设&龙马潭+龙泉&共建汽车产业园区,重点培育内河船舶修造及配套产业。发挥园区龙头企业作用,打造以有机硅、石油化工、光伏玻璃、纤维素等产业链为主的新材料产业集群以及食品饮料产业集群。实施创新驱动转型升级。依托化工企业、军工企业优势,规划建设军民融合产业园区发挥四川长江经济研究院作用,深化企业与院校产学研合作,推进园区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促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产业与电子科技大学、重庆邮电大学等机构组建技术联盟。因地制宜发展科技服务业,推进港口信息、临港物流、临港商贸等服务业发展。
专栏22&&&泸州长江经济开发区基础设施项目泸州长江经济开发区科技创新企业孵化器项目、泸州进口商品展销中心一期、综合保税区起步区基础设施项目、九港路项目、长开区四期定向限价商品房、檀木书香限价商品房项目、港城新居安置房项目。
第三节&推动泸州白酒产业园区产城融合发展按照&重塑发展环境、力促互补联动、抢占产业高地&转型思路,优化&一区两园&空间布局,实现&再造一个白酒产业园区&目标,打造全省白酒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先导区、全国白酒产业经济发展新高地,争创省级开发区。到2020年,园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00亿元,建成区面积达到15平方公里。增强产城融合产业支撑。挖掘利用国家固态酿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酒类及加工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酒类包装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和中国白酒产品交易中心等国家级功能平台,重点发展原料种植、固态酿造、生产加工、研发体验、质量检测、电子商务、交易会展、旅游文化等白酒高端产业。创新产城融合发展模式。按照&名酒&名园&名镇&名村&发展思路,建立健全要素协调保障机制,逐步完善园区基础服务配套设施,加快推进园区创新创业孵化器建设,促进专业性外部服务和配套设施的发展,推动园区由单一生产功能向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功能统筹布局的城市综合功能转型,加快形成&酒-城&融合发展格局。专栏23&泸州白酒产业园区基础设施项目泸州白酒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改造项目。第十三章&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第一节&优先发展现代物流业完善物流功能平台和服务平台,培育壮大现代物流企业,到2020年,物流业增加值达到90亿元,新增A级物流企业5家。推动物流园区和物流通道建设。加快整合和合理布局物流园区,推进物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泸州临港物流园积极争创国家级示范物流园区。加强区域物流合作,畅通物流通道,进一步加强与成都青白江铁路港、武汉港、上海港等物流节点区域的合作,推进铁水联运班列双向稳定运行,积极融入上港集团&长江战略&,促进带动区域间产业互补发展。培育物流企业和物流市场。鼓励商贸流通企业与物流企业对接合作,在产业园区周边合理布局物流配套协作基地,加快物流业与装备制造、汽车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联动发展。着力引进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在我市设立运营中心、转运中心,引导宏图物流等传统仓储、运输物流企业做大做强,加快形成一批经营理念先进、核心竞争力强的本地物流龙头企业。推动物流产业现代化发展。鼓励物流企业发展定制化物流服务,着力发展专用运输、单元化装载等专业运输方式。加快现代化快递园区建设,完善城乡快递服务网络体系,提升邮政普遍服务水平。加强物流新技术开发应用,加快泸州长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推广&智慧物流&,在市内重点物流企业中推广物联网、大数据、拉货宝等信息技术应用。加快仓储、转运措施、运输工具和运输工具标准化改造,积极发展共同配送、统一配送、集中配送、城乡配送等组织模式,减少返空率,提高车辆装载率。
专栏24&现代物流业项目泸州临港物流园、泸州长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泸州老窖集团智能物流港项目、四川共筑投资有限公司第三方物流项目、中国物流泸州城市配送物流园项目、泸州港神仙桥物流园、泸州海吉星农产品国际商贸物流园、叙永川滇黔公铁联运物流集散中心、泸州川滇黔多式联运物流园。
第二节&突出发展商贸服务业完善商贸体系,促进商业集聚区和专业市场建设,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到2020年,商贸业增加值达到170亿元以上。加强商贸网络和设施建设。建设和培育白塔&茜草商业主中心,城西商务商业中心、城北科技商贸中心、长江生态湿地新城商业中心,提升&一主三副&城市商业中心体系的支撑带动作用。统筹城乡商业网点的功能和布局,整合商务、供销、邮政等各方面资源,加强农村商业网点建设,促进社区商业设施功能完善,提高流通设施利用效率和商业服务便利化水平。构建电子商务市场体系。以泸州临港产业物流园区获批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为契机,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发挥&智慧物流&、&跨境电商&和&白酒产业带&优势,按照&智慧引领+产业融合+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实施泸州电商发展&1135&工程,打造泸州电商中心、泸州众创智慧港等电商&创业创新&集聚区平台,完善泸州电商功能配套及发展环境,引进国内外电商龙头企业,引导电商产业集聚发展。促进消费市场繁荣。加快西南商贸城二期等建设,促进商业综合体、购物中心、超市、社区商业的网络集成,打造&一刻钟便民服务圈&。支持连锁经营、农产品直供等商业模式创新,以港口、机场进口商品展销中心为平台,积极发展海外直购直销。依托&春酒秋商&为主的各类展会,以会展经济促进批零、住宿、餐饮市场繁荣。
专栏25&商贸服务业项目中国(泸州)西南商贸城二期项目、白塔商圈提档升级项目、佳乐世纪城、天远广场、万诚国际中心项目、步步高城北购物中心项目、泸州进口商品展销中心、泸州市邻家壹佰智慧社区商城建设项目、临港专业市场群。
第三节&提升发展金融服务业健全完善金融体系,发展和运用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快推进金融创新。到2020年,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2800亿元、2000亿元以上,保险行业保费总收入达到100亿元,建设成为川滇黔渝结合部区域性次级金融中心。健全完善金融体系。引进华夏银行、成都银行、天津银行等域外银行机构和证券、保险、信托、金融租赁、资产评估公司在泸州设立分支机构,支持华西证券、泸州商业银行、泸州农村商业银行及村镇银行等本地金融机构做大做强,引导民间资金进入金融领域,争取设立地方民营银行,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担保公司、小贷公司、地方券商、基金公司、商品期货公司。繁荣发展金融市场。加大企业上市培育力度,推动华西证券、兴泸水务等优势企业上市和挂牌。到2020年,在沪、深交易所上市企业达8家以上,在新三板、区域性场外市场挂牌企业达30家以上。以国家发行重点专项债券为契机,推动易地扶贫搬迁等债券发行。加快培育股权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争取&互联网+&项目股权众筹试点,开发&孵化+众筹&功能,支持四川(中国)白酒产品交易中心申请第三方支付牌照,积极发展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健康养老保险、公共安全保险、&三农&保险和民生保险,拓展保险服务功能。优化金融产业布局。打造以&中国泸州&金融中心&为核心,各金融产业和服务中心集聚区为补充的川滇黔渝结合部区域金融中心。依托城西中央商务区,补充完善金融中心功能设施,吸引金融法人机构及其区域性总部入驻,形成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等金融机构营业、办公及配套商业的综合性现代金融服务业集聚中心和金融资源创新实验区。在产业园区建立金融产业和服务中心集聚区为补充的金融综合功能区,引导资产评估、信用评级、会计审计、法律服务、金融咨询等相关金融中介机构向其集聚,为金融产业和服务中心集聚区建设提供社会服务支持。第四节&大力发展健康养老服务业以列入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全国计划生育家庭养老照护试点城市为契机,大力发展健康养老服务业。到2020年,健康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养老服务设施覆盖100%的城市社区、90%以上乡镇和60%以上农村社区。优化配置医疗资源,加快西南医疗康健中心等建设,培育多层次的医疗集团和康复医疗机构,大力发展医疗服务、医学检验、健康体检、家庭医生、母婴照料、健康保险等多元化健康服务业。健全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加快公益性养老服务机构达标升级,提升社区老年服务能力,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合理布局老年医院、康复疗养机构、临终关怀医院等养老服务机构。通过政府购买、公建民营等方式,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健康养老服务业,加强西南天年颐养中心等项目建设,加大健康养老消费市场培育。专栏26&健康养老服务业项目西南医疗康健中心养老区(西南天年颐养中心)、泸州市纳溪渠坝生态养老产业基地、泸州市兴泰安康养老院、泸州知青夕阳红颐养中心、泸州祺瑞春秋颐养产业园基地、江阳区福音养老护理院、泸州市松鹤苑托老院项目、江阳区华阳山生态养老中心、龙马潭区居享养老服务中心、西南养老康复中心等。第五节&积极发展教育培训业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职业教育为重点,积极发展教育培训业,进一步提升川滇黔渝结合部教育培训中心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到2020年,教育培训业总收入突破4.5亿元。依托泸州市医教园区,整合西南医科大学、泸州职业技术学院等优质教育资源,着力打造白酒技能、医疗教育、机械装备、文化艺术、电子信息等特色技能培训品牌。围绕白酒产业发展需求,支持泸州老窖商学院申报四川酒业技术学院,加快四川三河职业学院等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鼓励校企合作,建立与企业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引导和规范早教、幼教、教学辅导、艺体培训等专业培训机构建设。积极发展智慧教育培训系统,大力发展在线教育、在线培训等新业态,完善教育、培训、就业服务一体化体系。专栏27&教育培训业项目四川三河职业学院实训基地、川南职业技术培训基地、少岷职业技术学校实训基地、西南医科大护理学校新校区、泸州市教育实践基地二期、泸州卫校新校区。第六节&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业加快发展文体产业。坚持&酒+N&文化发展思路,到202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00亿元,占GDP比重达到5%。构建&一园四区&产业集聚区,重点发展&4+3&(印刷复制、文化旅游、演艺娱乐、影视传媒等传统文化产业和文化创意、广告会展、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现代文化产业体系。重点培育天赐泸州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演艺集团、绿色印刷集团等文化骨干企业和16户成长性企业,扶持&十强演艺团队&等中小微文化企业。着力打造&一核两带多基地&体育产业格局,重点发展体彩销售、竞赛表演、场馆服务、健身休闲、户外运动等产业。建立政府购买公共文化体育服务机制,设立泸州市文化艺术发展基金,组建国有文化体育产业投资公司、国有演艺公司。创建国家版权示范城市。成立北京国际版权交易中心泸州分中心(川南国际版权交易中心),搭建&版权公共服务平台&、&版权联合交易平台&、&版权产业聚集平台&三大平台。加强城乡文化市场管理,扩大和引导文化消费,构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加快发展旅游产业。大力推动旅游与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建成中国白酒&金三角&酒文化旅游目的地。到2020年,旅游总收入突破700亿元,旅游接待游客突破7000万人次。构建泸州&&一圈两片&旅游发展格局,积极培育旅游龙头企业,加快景区、旅游交通等重点项目建设,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养生度假、乡村旅游、美食旅游、水上旅游等特色旅游产品,争创1个国家5A级景区,10个国家4A级景区,1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打造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生态旅游示范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点。加快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城镇旅游功能,规划建设自驾车营地、旅游集散中心、主题街区等设施,积极推进旅游标准化建设。加强区域旅游合作,打造中国白酒&金三角&酒文化、四渡赤水长征丰碑红色文化、长江水上观光休闲、川南龙文化、川黔渝生态&金三角&等精品旅游线路。专栏28&旅游文化产业项目文体产业:泸州文化创意产业孵化园、张坝艺术区、川南影视传媒创作区、川南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茜草&三长记忆&工业遗址园区、泸州黄舣美酒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开发、佳乐世纪城文化创意区、泸州休闲文化古街、泸州高铁城文化娱乐集中区、中国龙舞之乡、泸县龙城文化艺术中心、巨洋电影院线、酒文化主题街区、国窖广场酒文化主题公园、江阳区文化娱乐街区、荔城文化产业园、先滩欢乐谷文化综合体、合江醒觉溪文化街区、古蔺县城市文化活力中心。长江国际足球城、江阳区白招牌文化体育产业发展区、沱江湿地体育公园、龙马潭区两河流域(龙溪河、濑溪河)体育休闲观光带、红龙湖环湖自行车运动基地、黄荆户外休闲运动体验区、音舞诗画剧《天赐泸州》。旅游产业:泸州老窖旅游区争创国家5A级景区,龙桥文化生态园、尧坝古镇、云溪林海旅游度假区、玉蟾山旅游区、佳乐世纪城、方山景区、凤凰湖旅游度假区、法王寺景区等10个景区争创国家4A级景区,黄荆老林景区争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建设中国白酒金三角旅游目的地项目、中国酒镇酒庄旅游区、佛宝旅游度假区、长江生态湿地公园、乌蒙山&鸡鸣三省&赤水河风光旅游区、丹山-画稿溪旅游区、洞窝峡谷旅游度假区、太平古镇红色旅游经典景区、长征红军石厢子会议遗址、护国战争遗址。第十四章&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第一节&优化农业布局体系优化&一带三区&农业产业布局,构建现代农业特色产业体系。加快建设泸州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鼓励现代农业块状隆起。全面多点建设优质粮油高产区、高效经济作物种植区、畜禽水产健康养殖区、高效林竹经济区、特色农业精品区、休闲旅游农业示范区,积极发展外向型农业和生态循环农业,培育发展一批现代化农场,引导加工、流通、储运设施向优势产区和示范园区聚集,&十三五&期间建设农业产业集聚区30个以上。专栏29&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重大项目江阳区董允坝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龙马潭区走马慈竹现代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园、泸县龙桥生态农业示范园、合江县大桥镇现代农业示范园、纳溪区三江现代农业示范园、叙永县麻城高山蔬菜示范园、古蔺县马蹄柑橘产业示范园。第二节&提升发展现代农业稳定粮食生产。到2020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550万亩,总产量稳定在200万吨以上,新增有效粮食仓容10万吨。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集约节约用地制度,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和品质;实施粮食稳定增产工程,着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粮食收储供应保障能力,提升科学储粮功能和粮库现代化管理水平。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全面实施现代农业、林业、畜牧强县,大力发展优质粮食、精品果业、绿色蔬菜、高效林竹、特色经作、现代养殖等六大传统主导产业;打造休闲农业观光园、生态农业示范园、创意农业展示园和精品农业旅游线路。壮大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业产业组织化程度,到2020年,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250家以上,新增市级以上的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和家庭农场示范场300个以上。积极引进和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职业农民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范发展农民合作社,支持壮大骨干龙头企业。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到2020年,农产品加工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重明显增加,农产品综合加工率达到56%以上。促进农村工业、农产品物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等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专栏30&现代农业产业建设重大项目果蔬项目:&长江大地&蔬菜基地、20万亩优质高山蔬菜地生产基地、长江上游特色鲜果产业带、赤水河流域干热河谷20万亩鲜食果品基地;林竹项目:30万亩木本油料林基地建设、林竹资源综合利用、40万亩竹林基地建设;经作项目:50万亩茶产业基地、10万亩珍稀树木和花卉基地建设、35万亩中药材种植与加工、20万亩核桃基地建设;畜禽养殖项目:年出栏生猪450万头能力建设、年出栏15万头肉牛能力建设、80万只肉羊出栏能力建设;物流加工项目:新增10万吨粮食仓容能力建设、一市四县现代粮食物流园、45万吨竹浆纸、10万立方米竹人造板加工、100万套竹家具和工艺品加工、5万吨竹笋加工、5万吨竹纤维加工。第三节&完善现代农业发展支撑体系加强水源配置和供水保障。开工建设向家坝灌区北总干渠一期工程(泸州灌区),规划建设双河水库、土公庙水库等骨干水源工程。适时开工建设一批小型水源工程,实施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工程;实施已成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五小水利&工程,逐步开展农村河塘整治、完善灌溉排水体系,建成一批水利现代化灌区示范片。加强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进一步加大耕地保护力度,做好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和保护工作,切实落实各级行政领导是耕地保护第一责任人的目标责任制,到2020年,高标准农田达287万亩。大力开展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新一轮造地增粮富民工程和沃土工程;农机总动力达到250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0%以上,设施农业面积达16万亩以上。加快实现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动经济作物、养殖业、设施农业、农产品初加工业和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机械化。智慧农业全面普及。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业行政执法、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三大体系。到2020年,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机构实现县、乡、村全覆盖,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实现省、市、县、乡四级联网。实施&&生态泸州、绿色农业&品牌发展战略,累计认证&三品一标&350个,优势主导产业标准化规模达到90%以上,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稳定在97%以上。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到2020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以上,农业产业化组织带动农户覆盖面达85%以上,农户参加专业合作社比重达到40%以上。健全现代农业市场体系,创新发展金融服务体系,显著提升科技支撑体系,巩固完善经营制度体系。
专栏31&现代农业支撑体系建设重大项目农业基础设施:向家坝灌区北总干渠一期工程、双河水库、土公庙水库、玉水水库、关口水库、红岩水库、飞龙潭水库等重点骨干水源工程、农村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工程、&五小水利&工程、高标准农田建设117万亩、耕地质量提升工程。农业市场体系:泸州市农资农产品集散中心,市县镇(乡)村四级农资农产品信息综合服务平台,万村千乡示范工程升级改造。产业融合发展:江阳区农业科技园,纳溪区都市农业示范园,纳溪禅山&合江法王寺竹海生态旅游区,合江县妃子笑观光园、叙永水尾林竹示范园、古蔺护家核桃示范园、泸州(纳溪)竹加工园区、合江县竹木加工园区,合江县法王寺竹林示范园,叙永县江门竹加工园区。农产品安全监管体系:&&省-市-县-乡(镇)&四级检测网络。科技支撑体系:5万亩国家级水稻制种基地、粮油高产高效创建项目、古蔺肝苏&赶黄草全系产品深度开发&、四川省景盛边城生态农业有限责任公司&叙永县年出栏100万只川南黑山羊全产业链科技促进工程&、泸州市容大竹业集团有限公司&林竹产业&、泸州刘氏食品有限公司&刘氏泡菜全产业链的示范&。经营制度体系: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中心和交易平台。风险防范体系:农业气象灾害及病虫害监测预警系统,重大病虫害和植物疫情应急防控体系建设,畜禽疫病监测与控制及基层网络建设。
第四篇&建成川滇黔渝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顺应城乡发展规律和趋势,紧抓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机遇,完善城镇发展体系,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加强城市治理,统筹城乡发展,建成川滇黔渝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第十五章&构建现代化大都市第一节&建成区域中心城市建成成渝城市群沿江城市带区域中心。全面融入成渝城市群发展,主动接受成渝双核辐射带动,进一步发挥泸州在成渝城市群沿长江城市带中的引领作用,促进资源整合、产业互补、交通互连,推进川南经济区四市一体化发展,建成成渝城市群沿江城市带中心。建成长江上游新兴城市。主动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顺应长江经济带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动上中下游地区协调发展、沿江全面开放的发展浪潮,积极承接长江中上游产业转移步伐,加强与全国三大航运中心和区域性航运中心对接,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扩大区位优势和发展势能,建成长江上游新兴城市。建成川滇黔渝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发挥泸州作为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交汇节点城市区位优势,东向引领赤水河地区融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南向引导下游地区辐射大西南,西向促进南贵昆经济区向西开放,形成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联动发展轴点,建成川滇黔渝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第二节&完善&一主四副多点&城镇体系加快城市组团建设。按照中心城区&北进西延、南跨东拓、拥江发展&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加快&一核两副八组团&建设,拓展城市空间结构。发展壮大县域副中心。加快四个县城建设,形成辐射市域北部、东部和南部的副中心。培育发展44个基础良好的重点小城镇,健全市域新型城镇体系。到2020年,四个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77平方公里、人口达到79万人,44个重点镇建成区面积累计达到65平方公里、人口65万人。专栏32&&一主四副多点&城镇体系区域和城镇发展规模中心城区到2020年,城西-中心半岛组团建成区面积27平方公里、人口27万人,城北组团建成区面积26平方公里、人口26万人,安宁-石洞组团建成区面积7平方公里、人口7万人,高坝组团建成区面积11.5平方公里、人口11.5万人,泰安黄舣组团建成区面积2.5平方公里、人口2.5万人,沙茜组团建成区面积17平方公里、人口17万人,城南组团建成区面积42平方公里、人口42万人,安富组团建成区面积17平方公里、人口17万人。县域副中心城市泸&县到2020年,建成区面积20平方公里、建成区人口20万人。合江县到2020年,建成区面积25平方公里、建成区人口25万人。叙永县到2020年,建成区面积17平方公里、建成区人口19万人。古蔺县到2020年,建成区面积15平方公里、建成区人口15万人。重点镇玄滩、喻寺、立石、兆雅、况场、云龙、石洞、胡市、双加、特兴、大渡口、分水岭、通滩、黄舣、方山、白节、护国、龙车、上马、天仙、打古、合面、白沙、福宝、九支、望龙、佛荫、大桥、尧坝、先市、江门、水尾、摩尼、马岭、水潦、震东、二郎、龙山、永乐、大村、石宝、水口、太平、双沙等44个重点镇,到2020年建成区面积累计达到65平方公里、人口65万人。第三节&有序扩大中心城区规模到2020年,中心城区形成面积200平方公里,人口200万人的大城市骨架。重点推进&两城三园区&同步发展。加快沱江新城、长江湿地新城建设,有序拓展城市发展空间。结合沙茜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搬迁、&两江四岸&整治等,推进老城区有序更新。围绕&港产城&一体化总体要求,发挥沿江集聚人口和产业优势,推进高新区、长开区、白酒园区向城市综合功能区转型,引导产业和城市融合发展。第四节&建设北部大都市圈科学编制泸州市大都市圈规划,将泸县、合江纳入中心城区建设,加快推动泸县撤县设区、合江县撤县设市工作,推进沿江沿线城镇资源整合,健全都市圈城镇功能,增强人口集聚与城市综合服务能力,形成一体化发展的区域中心城市。规划泸县至合江、泸州至合江城市轻轨,构建泸州&大都市&高速交通环线,将泸县、合江纳入中心城区同城化发展,共同形成&金三角&独具特色的空间结构。&&&&&&&图2&泸州市北部大都市圈示意图
第五节&夯实县域经济底部基础江阳区、龙马潭区、泸县要立足区域经济基础好、发展快水平高、交通便利、城镇化进程快、开放程度高等优势,在集约利用资源、推进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方面取得突破,实现率先发展。纳溪区、合江县要立足基础较好、发展潜力巨大等优势,做强产业支撑,做优城镇体系,提升集聚辐射能力,成为县域经济中坚力量,实现突破发展。古蔺县、叙永县要充分挖掘发展优势,深化区域合作,在扶贫攻坚、产业发展、城镇建设、交通建设等各方面有较大提升和突破,实现提前脱贫摘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跨越追赶发展。专栏33&县域经济发展目标江阳区: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发挥沱江新城城西综合体、沙茜半岛综合体引领作用,打造白塔商圈版块、方山景区板块等六大服务业版块,重点发展金融服务、创意设计、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电子商务等业态。打造制造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服务共建泸州白酒产业园区、泸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重点打造邻玉白酒文化产业园、江南科技特色产业园、马石工业集中发展区,转型升级白酒、机械、建材等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全面建成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构建&董允坝+&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20亿元,继续保持全省丘陵区县第一名和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地位不动摇,力争挤进全省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前10强。龙马潭区:以长江经济开发区为载体,以西南商贸城、泸州云龙机场、城北枢纽站为重点,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临空经济、高铁经济,打造临港专业市场集群和临港综合物流园区。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00亿元以上,力争进入全省丘陵县区前6名和全省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进入前15名,成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区。纳溪区:围绕长江经济开发区纳溪临港产业园区、白酒园区纳溪酿酒基地建设,加快发展化工、白酒、旅游、现代林业、茶业&五大百亿&产业。大力发展绿色循环化工、酒镇酒庄群落、都市农业、近郊文化旅游等产业。做大做强生态食品加工产业,积极培育&互联网+&、电子商务、循环经济等新业态。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20亿元以上,在全省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排名进入前50名。泸&县:发挥环渝腹地区块优势,以长江经济开发区泸县临港产业园区、泸州医药园区为载体,打造双百亿医药产业集群、双百亿食品产业方阵、双百亿港口产业集群,实现全面小康。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00亿元以上,在全省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排名进入前40名。合江县:以长江经济开发区合江临港产业园区为平台,加强与重庆、贵州等区域的经济合作与产业对接,加快新材料、环保产业、精细化工、电子信息、汽摩零配件、装备制造等产业聚集,创新区域合作模式,共建川黔渝合作示范园区。发挥长江、赤水河沿线产业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商贸物流、现代农业,加大旅游环线开发,打造川渝黔生态旅游&金三角&,建设成为重庆都市圈重要的功能性城市。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50亿元以上,在全省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排名进入前75名。叙永县:用好民族地区、乌蒙山区、生态地区、贫困地区政策,加快硫铁矿、煤等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加快烤烟、林竹、高山蔬菜等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加大生态和红色文化等旅游资源开发,发挥&鸡鸣三省&区位优势,积极发展边界商贸物流等产业,努力打造乌蒙山连片扶贫开发区域县域经济示范县,建成川滇黔合部重要的交通枢纽及商贸物流中心,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和生态山水园林城市。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60亿元以上,在全省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排名进入前100名。古蔺县:发挥赤水河流域产业和资源优势,推进&生态畜牧、优质果蔬茶、道地中药材、山地烤烟&等现代农业发展,加快煤层气、页岩气等新能源开发利用,促进白酒、煤炭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打造全国知名酱酒产业带。整合提升红色旅游、生态旅游优势,挖掘乡村旅游、民俗旅游资源,打造&生态田园、红色古蔺&全域旅游产业,争创乌蒙山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样板县。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00亿元以上,在全省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排名进入前75名。第六节&强化村镇体系建设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和村镇联动的路径,科学编制村镇建设规划,加速城镇和农村统筹发展。加快农村居民点、村镇的综合整治和整体改造,促进城市公共服务不断向农村延伸,着力建立以&44个特色重点小城镇、800个美丽新村&为主的村镇体系。依托特色资源、区域交通廊道和经济发展轴,以国家重点镇、省级示范镇、市级重点镇为重点,从工业、特色农业、旅游休闲服务等方面,加快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重点小城镇。加强和完善现有12个传统村落的基础设施建设,重点保护一批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对集中的传统村落。深入实施农村公路网络化、农村自来水普及和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农村信息通讯推广和林区作业道路修建等工程建设,切实保障农村饮用水安全。加快农村改厕步伐,引导农民和农村非农产业有序集中,打造一批彰显地域特色和传统特色的美丽新村。重点建设以培育特色产业、推进扶贫攻坚为重点的乌蒙新村,以改造旧村落、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的丘区新村,以推进城乡一体、加快产业转型为重点的城郊新村。按照&因地制宜,适度集中&的原则,建设若干市政设施和公用设施相对完善的聚居点。第十六章&完善城市服务功能第一节&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加强市政道路设施建设。到2020年,中心城区人均道路面积14.5平方米,新增1218万平方米。进一步提升改造城市出入口通道,畅通联接成渝、滇东、黔北通道。加快城市快速路、次干道和支线路网建设,重点建设二环路、长江及沱江滨江路等主要道路。畅通城市交通,加快城区重要通道节点下穿式或立交改造,实施旧城区背街小巷和&断头路&整治,加快已建道路&黑色化&,提升道路的通达性和舒适性。推进沱江六桥、沱江二桥加宽改造、长江六桥等跨江通道及复线桥建设,提升城市组团之间连通性和可达性。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到2020年,城市公交车数量1690辆以上,新增400辆以上;城市公交线路达到220条,新增70条以上;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例达到35%左右。优化城市公交路线,构建公交专用道网络,优化红绿灯信号及视频引导系统布局。促进城乡客运协调发展,建立大型中转换乘枢纽,建成交通换乘站21个,实现城市内部与乡镇公交服务网络的无缝衔接。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进程,三个区所有乡镇实现公交全覆盖。新建行人过街天桥(地下通道)15座,改善非机动车、步行及残障人士的通行环境。专栏34&城市交通体系建设项目城市道路:主城区路网道路工程、机场路、空港路、连江路拓宽改造、二环路、大件路一纵三横道路建设项目、长江现代城-柏木溪长江滨江路、蓝田滨江路、纳溪区内部路网等。立交节点:马屋基、西城一路、机场路北、五顶山、蓝安路、望天龙、蜀泸、滨江路、机场路南、空港路、关口、龙马大道等立交。城市桥梁:长江六桥、长江二桥、长江五桥、沱江四桥、沱江六桥及连接线工程,沱江二桥加宽改造工程、长江四桥复线桥。交通站场:五峰巷、体育场、广场车站等9个停车库。统筹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到2020年,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成35公里。启动沱江新城城西地下综合管廊示范工程,统筹城市供排水、燃气、电力、通信等各类管线设施布局和综合利用。优化和完善城市地下管网建设,统筹各类专业管线铺设。增强城市能源资源供应能力。到2020年,城市供水综合生产能力达到40万立方米/日,新增20万立方米/日;新增城市燃气管线470公里。实施南郊、茜草等城市水源工程,积极推进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建设;加快完善成品油库和输送管网建设,优化天然气配气站、储气站及管网建设,提升运输、调峰能力。新建城东、安宁、蓝田等输变电工程,协调发展35千伏及以下配电网,优化电网结构,大力实施智能电网改造,加快推进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市政配套服务设施。建立&政府主导,多元协同&的市政配套设施建设机制,依据中心城区、县城、乡镇的规模和人口数量形成布局合理的市政配套设施体系。到2020年,建成动物园1个,建成植物园1个;博物馆达到11个,新建3个;图书馆达到8个,新建7个;文化馆达到8个,新建6个;新建科技馆1个;公厕达到1124个,新建371个,垃圾收集站达到2369个,新建507个,建成城西、城北2座生活垃圾压缩中转站,日处理能力达到1600吨。专栏35&城市基础设施项目供水设施:茜草二水厂一期、城市供水管网,南郊二水厂、北郊水厂三期技改工程、中心城区应急水源。能源供应:泸州东500千伏输变电工程,新建(改扩建)220千伏输变电工程和线路工程项目11个,新建(改扩建)110千伏输变电工程项目28个,新建(改扩建)35千伏输变电工程项目25个。地下综合管廊:沱江新城城西综合地下管廊。第二节&强化地下空间利用强化地下空间资源利用,形成&一核三心、十片多点&的中心联结式布局结构。结合佳乐世纪城、步步高商业综合体等大型项目的建设以及老城区旧城更新,进行地下空间的综合开发。以发展地下交通设施为主,将部分公共服务设施引入地下,腾出地面空间进行城市绿化。加快人防工程的建设,提高城市的综合防护能力。到2020年,建设7处地下商业设施,总规模达到14.5万平方米。重点建设11处地下停车场,忠山隧道、沱江二桥北岸隧道、酒城大道东段隧道等3处地下隧道,11处地下人行过街设施。第三节&增加城镇公共服务供给构建多层次的住房供应体系。合理引导住房消费,优化住房供给,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监管,建立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着力化解房地产库存,有效防范市场风险,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大力推进危旧房棚户区改造,扩大租赁补贴覆盖面,逐步解决中低收入家庭、进城稳定就业人员的住房问题。建设保障性住房和改造危旧房棚户区3.5万套(户)。到2020年,累计开工14.9万套(户),城镇常住人口保障性住房覆盖率达23%以上。加强公共服务功能配套建设。到2020年,主城区幼儿园达到215所,新增87所;中小学达到70所,新增20所;体育场达到10个,新增6个;三级甲等医院达到6所,三级乙等医院2所;农贸市场达到55个,新增20个,停车场达到805个。第四节&优化城市人居环境围绕长江、沱江两岸的自然环境和山水脉络,突出山水相依的自然风貌,加快海绵城市建设和&两江四岸&风貌整冶,加快长江现代城-柏木溪段、胡市-小市-高坝段等滨江路建设,推进城市社区文体广场建设,加强对枇杷沟、东城老城墙、沙湾古街、宜民古街等历史街区和历史地段的保护和展示。结合山体水体保护,推动郊野公园建设;加强园林科研和推广工作,提升道路绿化和居住区园林绿化建管水平。到2020年,新增城市绿地1142公顷,建城区绿地率达到38%,城市社区文体广场140个,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全部实现修缮;500米公园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70%,中心城区建成各类城市公园40个,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4平方米/人,新增公园绿地641公顷。
专栏36&城市品质提升工程城市园林景观工程:学士山公园、倒流河公园、玉带河公园、花果山公园、连江公园、儿童公园、龙涧溪公园、柏木溪长江滨江公园、沱江北滨江公园、沱江南滨江公园、冠山公园等。城市历史文物保护工程:枇杷沟、朱德纪念馆、东城老城墙、宜民古街、分水古镇、泸州城垣、朱家山东华诗社、龙透关、沙湾古街、宝莲街、报恩塔、川南人民图书馆遗址。城市夜景工程:&两江四岸&、报恩塔商圈、城北商业中心区、佳乐世纪城商圈、茜草片区夜景工程,城区主要道路、桥梁、景观节点、地标建筑夜景工程。
第十七章&提升城市治理水平第一节&改进城市管理工作深入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合理匡定城市管理职责,综合设置执法机构,下移执法重心,构建&市级为主导、区级为主体、街道为支撑、社区为基础、各城市主体共同参与&的城市治理新格局。强化执法队伍建设,优化执法力量配置,注重人才培养引进,规范协管队伍管理,改进执法方式,完善监督机制,进一步提升执法规范化水平。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建设,提升城市管理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扩大数字城管系统覆盖范围。创新城市治理方式,引入市场机制,吸引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本参与城市管理。推进网格管理,建立健全市、区(县)、街道(乡镇)、社区管理网络。发挥社区作用,依法规范动员公众参与城市治理,提高市民文明意识。完善城市管理保障机制,推动城市管理立法工作。第二节&加快智慧城市建设以第三批国家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国家&宽带乡村&惠民工程以及&互联网+&为契机,加快发展以智慧城市建设为载体的智慧城市经济。实施&信息基础设施、基础数据库建设、城市云计算和大数据中心、信息安全建设&四大推进工程,&政务信息化提升、智慧城市综合安全与应急指导调度系统提升、智慧城管提升&三大智慧政务工程,&智慧医疗(健康)、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养老、智慧旅游、智慧文化、智慧环保和生态文明建设、智慧城乡统筹&八大智慧民生工程和&信息产业、信息消费、智慧农业、智慧工业、智慧物流、智慧园区&六大智慧城市经济工程,实现城乡信息化的一体化发展。
专栏37&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宽带乡村&惠民工程、酒城先锋&智慧党建、智慧电子商务、智慧医疗、智慧社区、智慧教育、&智慧文化&工程、中国制造2025工业4.0公共服务平台、泸州大数据产业园区建设、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园区、智慧城市众创集中发展区。
第十八章&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着力开展&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城镇化投融资机制,建立行政管理创新和行政成本降低的新型管理模式及综合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四大试点工作,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提升城镇化水平和发展质量,创新城镇化体制机制,突出产业支撑能力,强化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加快形成主导产业突出、竞争优势显著、功能布局合理、空间发展有序、带动能力强劲的新型城镇化格局,逐步缩小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差距。大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着力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权益,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全面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公共服务全覆盖、均等化。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每年安排20亿元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专项基金;设立城市发展投融资机构,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融资金额每年递增20%。采取抓点示范、以点促面方式,推进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的全面展开。市级统筹主抓泸县县城、合江县县城、纳溪区城区和大渡口、九支、云龙三个镇,带动叙永、古蔺县县城及通滩、双加、江门、太平镇的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各区县选择2-3个乡镇或村开展试点示范工作。到2020年,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将我市建成在成渝城市群有重要影响、在全国有较强示范作用的新型城镇化先行市。
专栏38&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项目基础设施项目:长江经济开发区整体城镇化、沱江新城整体城镇化、国家高新区整体城镇化、长江生态湿地新城北部核心区整体城镇化、江阳区新型城镇化整体推进、龙马潭区新型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龙马潭区城中村整体城镇化、纳溪区麒麟新城城镇化建设、合江县江北新城新型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叙永县绕城公路及配套接线工程、叙永县产城大道工程、古蔺县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一期工程。公共服务项目:龙马潭区新型城镇化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泸县新型城镇化品质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泸县城西湿地公园建设、合江县新型城镇化城镇体系提档升级建设。特色镇建设:江阳区通滩镇、龙马潭区双加镇、纳溪区大渡口镇、泸县云龙镇、合江县九支镇、叙永县江门镇、古蔺县太平镇等。
图3&泸州市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推进示意图第五篇&建成生态文明美丽泸州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倡导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成生态文明美丽泸州。第十九章&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第一节&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化解过剩产能和淘汰落后产能。继续淘汰化工、水泥(熟料及粉磨能力)、平板玻璃等行业落后产能。严把项目准入关,严格执行节能评估审查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落实高耗能行业新增产能能耗等量或减量置换政策,严控高耗能、高污染及产能过剩行业新增产能。加强工业节能。加强电机、变压器、锅炉等重点用能设备节能改造,大力实施锅炉窑炉改造、能量系统优化、余热余压利用等节能技术改造工程。持续深化&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推动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大力推广高效节能电机、锅炉、汽车、照明等产品和分布式能源。实施燃煤锅炉节能环保综合提升工程。推进建筑节能。新建建筑严格按照绿色建筑标准进行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推广绿色建筑,落实星级绿色建筑项目财政奖励政策,组织开展绿色建材推广应用。强化交通运输节能。实施公交优先战略,加强轨道交通建设,加大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力度。公路、水路运输单位周转量能耗及港口生产单位吞吐量综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泸州纳溪区丰乐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