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佛了佛对生死的参悟,如佛度一切。感应随时现,愿同念佛人,同生极乐国。这个回向偈出自哪部佛经?

念佛,行善一定要回向,11个常用的回向偈、回向文!念佛,行善一定要回向,11个常用的回向偈、回向文!皒犯賤百家号回向偈一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回向偈二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回向偈三(大慈菩萨回向偈)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九品度众生,威德无穷极。我今大皈依,忏悔三业罪;凡有诸福善,至心用回向。愿同念佛人,感应随时现;临终西方境,分明在目前。见闻皆精进,同生极乐国;见佛了生死,如佛度一切。无边烦恼断,无量法门修;誓愿度众生,总愿成佛道。虚空有尽,我愿无穷。回向偈四(普贤菩萨发愿偈)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回向偈五(文殊菩萨发愿偈)愿我命终时,尽除诸障碍,面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刹。回向偈六普愿尽法界。沉溺诸有情。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回向偈七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回向偈八世界和平,人民安乐。正法久住,法-轮常转。灾障消灭,祸患不生。法界有情,同生极乐。回向偈九我今称念阿弥陀,真实功德佛名号,唯愿慈悲哀摄受,证知忏悔及所愿。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面见我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回向偈十(西方发愿文)稽首西方安乐国,接引众生大导师。我今发愿愿往生,唯愿慈悲哀摄受。回向文十一(《药师经》后附)佛光注照。本命元辰。灾星退度福星临。九曜保长生。运限和平。福寿永康宁。备注:不论念经念佛,念完后都要念一遍“回向偈”或“回向文”。即使做完一件善事也要念“回向偈”或“回向文”。要回向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回向的功德越多,往生的希望就越大。“回向偈”和“回向文”有很多,可任选适合自己的一个即可。(每句字数相等叫“回向偈”,句子长短不一,叫“回向文”。)上面是简选的十一个回向偈(文),其中第一个最常见,其目的是求生西方极乐净土。另外补充说明一点:如若以诵经念佛来超度自己的冤亲债主时,应该用“传地藏法门”网页中所附注的专用回向文。(超度幽冥界众生时最好诵读《地藏经》,可以起到很好的开示作用,净空法师在有关超度问答中已经提及:幽冥界众生最喜欢听的就是《地藏经》。对于法界众生、仙众等冤亲债主也可以诵《金刚经》。)若向佛菩萨许愿,例如求自己父母身体健康,疾病早日痊愈等愿时,也无需再用上面的回向偈,只要酌情向佛菩萨陈述,表达清楚用意即可。例如:“愿将此诵经(念佛)的功德回向给我的母亲,愿她能早日康复,不再受疾病之苦……”,并没有固定的行文,只要诚心,无论你怎么说,怎么回向,佛菩萨都会感应的。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皒犯賤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现在的感觉,就跟当初你离开的那一刻相同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论佛教对物质世界和有情生命的看法及佛教是科学的宗教——佚名
《楞严经》中,佛教对的起源与结构有很精彩的说明。《楞严经》卷三,佛说:“汝(指阿难尊者)观地性,粗为大地,细为微尘,至邻虚尘,析彼极微,色边际相,七分所成。更析邻虚,即实空性。阿难,若此邻虚,析成虚空,当知虚空出生色相……。”佛把分成微尘,再细分变成“邻虚尘”,这是很小、接近虚无的尘。它的结构是“色边际相,七分所成”,佛是告诉我们,物质状态的细小邻虚尘,再分下去就变成同时含有物质与虚空性质的东西,最后就是虚空而已。也就是由虚空产生有色相的半实半空的东西,然后再生出物质。本师释迦牟尼佛在说法那时候科学上还没有原子、分子、质子、中子、电子、夸克等名词,所以他只有以“邻虚尘”、“色边际相”等名词来表示。佛的表示方法在当时实在是很了不起的一件事,他对物质组成的说法到今天才被科学逐渐证实。近代科学研究的结果,知道物质可由大往小不断细分,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由质子、中子与电子组成,……等等,目前最基本的物质组成单位是轻子与光子,以及组成强子的夸克,还有这些基本粒子的反粒子。这些轻子、光子与夸克的重要性质有:静止质量、电量与自旋量及空间大小。轻子包括电子、微中子及渺子,目前尚不知其体积有多大,也不知其内部有什么结构,但有微小的静止质量与自旋量,有些带有电量,有些则呈中性。在佛教看来,自旋量是动的能量,体积大小并没有坚、湿、暖动之性,故体积只是虚空的性质而已。科学家把空间的性质以体积、自旋等来表示。目前已发现在质子与氘原子之间就有二百多种不同静止质量与自旋量的小粒子存在,而在轻子与质子之间亦有多种介子存在,这些不同粒子在佛教看来,就是各种“色边际相”,有不同份量的虚空性质所成。在《楞严经》中,本师释迦佛并未详列目前科学上找到的各种粒子,只是例举一种“色边际相,七分所成”做为说明而已。科学家以自旋、体积、能量、质量等来表示粒子的性质,而佛家则以地、水、火、风、空的性质来说明,似乎这两者有一致性。皆可说明物质与虚空的特质。目前科学家尚不知夸克、微中子等的来源是什么,但本师释迦佛早就告诉我们,它们来自虚空,一切色相皆虚空所出;而佛更进一步指出,虚空由“自性”所生。自性是无法用科学方法知道的,凡可言说皆非自性。佛教把有意识的生命称为“有情”,如人、狗、鬼、神等皆是,佛教认为其组成要素:除地、水、火、风、空外,最重要的是要有“识”,即有知觉与认知的功用。这些有知觉的识是源于自性,由于作用不同可分为眼、耳、鼻、舌、身、意、末那及阿赖耶共八识,由于有前六识(即眼、耳、鼻、舌、身、意),人才能有看、听、嗅、味、触、知的功用;有末那识,人的生命才有动的感觉;有阿赖耶识,人的一切身心活动才有记录之处,人(及一切有情)从无始以来的作为(称为“业”)就存在阿赖耶识中轮回转世,人的潜意识就是末那识与阿赖耶识所造成的。在《增一阿含经》卷十二“三宝品”:“世尊告诸比丘:有三因缘识来受胎,云何为三,于是,母有欲意,父母共集一处与共止宿,然若无外识应来报,便不成胎,……”这段话说明受胎要有“识”前来参与才可。此识在天主教就是灵魂,只是天主教不讲轮回转世,佛教称这种前来参与受胎的识叫“中阴身”,这种神识是非物质的众生,它有生灭、有我相、有形体,其特性会随时间或作为而改变。天主教讲的灵魂是不生灭、不改变、有习气(如博爱等)、有我相、有分别的。佛教讲的自性是无所不在,至大无外,至小无内,无分别、无形相、不生不灭、不可被知(但可被“悟”),这三种名词(即自性、灵魂与神识)涵意不同,佛教认为凡所有相皆虚妄,虚妄则会变,灵魂既有相,当然是会改变,不会永久不变。佛教把有情依其心态之不同而区分为“十界”,即佛、菩萨、声闻、缘觉、天、阿修罗、人、畜生、鬼与地狱。前四种为圣道,是不轮回的,而后六种称为六道众生,是要轮回的。轮回的意思是在这六种状态中生生死死,死死生生,这一道死了以后生到哪一道?那要看心的状态而定,心接近哪一道,死了以后自然就会投生到那一道,这种力量叫“业力”。声闻与缘觉一般称之为罗汉,“天”道由于心的状况不同又分为很多种,有欲界、色界、无色界很多种天,诸天有天众与天王,很多天王本身已不再轮回,也就是其修为已在天道之上,但天众是在轮回之列。人间的众生修福德,行布施、孝行、忠义等,死后有可能投生到天道。阿修罗是有天的福报,但缺乏天的德性,它与天道众生一样具有神通,但阿修罗的特质是“嗔恨”心很重,故凶猛好斗;人若行布施为善,但若“嗔恨”心重,则死后可能生阿修罗道中。虽然佛教把有情分为十界,其实心的状态是“连续的”,例如最下等的人与最上等的畜生之间的差别是很小的。我们再看看近代科学家对人体中有非物质存在的看法如何。1963年英国诺贝尔医学奖得主艾克里爵士在其论文中说:“神经细胞彼此之间有无形的物质沟通。”“人体内有一个‘非物质’的思想与识力的我,那就是在胚胎期进入人体大脑,施予推动控制大脑……,使其细胞工作,此种非物质的‘识我’在肉体大脑死后仍然存在,并有‘生命’活动形态,可以永生不灭。”除了永生不灭四个字涵意不明(他所指应该是不会像肉体般会生病死亡)外,其所言与佛教所说的“识”的观念类似。我们相信对轮回转世与神识等问题,科学界总有一天会弄清楚。知识份子最麻烦的就因懂得太多,事事欲以科学来证明否则无法深信;比如“神鬼问题”,其会以看不到,科学也无法确切证明,就会将其否定,甚而嗤之以鼻,不屑一谈。其实这种人是最可惜的;科学的真义就是要人们保持赤子之心,随时去观察、探索未知的世界,而不是要我们一昧的否定而不去探讨研究呢!比如世界各地都有的超能力儿童、天才儿童、透视眼、各种特异功能人士目前的科学也都无法合理解释其原因,但这些奥秘确实是存在的。其实在佛教的理念上,人的心念(非肉体的心脏)具足一切奥妙,修行(修正行为)就是为了把这潜在能力充份发挥出来,唯大家必须了解的;欲开发的并非是这些超能力,若从这些能力着手,就是舍本逐末,如瞎子摸象般是无法一窥人生全貌的。佛法要教我们的是如何藉由体悟的真理,去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从去除烦恼着手方能达到内心清净,如此人生所疑惑的问题才能迎刃而解。为让大家对所开示的真理能产生信心,以下特将佛陀于修行中的副产品(超科学的知识,却非修行的目的,故谓之副产品)提供给大家参考:(一)佛教的宇宙观:世界上所有的宗教,没有一个宗教于其经典上,记载出这个宇宙拥有无尽的时空。他们的宇宙观,都限制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面,只有佛陀告诉人们,这个宇宙是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浩瀚。佛陀以一千个太阳,一千个月亮组成的世界为一个“小千世界”,而以一千个小千世界形成一个“中千世界”,再以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个“大千世界”。因为其中重叠三个千数,所以称“三千大千世界”。而三千大千世界并非一个,而是无量无数并存于宇宙空间。所以佛陀常说:“十方虚空无有穷尽,世界国土不可限量。”近代由于天文学的发达,证明太空中的星球多至不可胜计,光是我们所知的银河系就有把太阳喻为一粒沙,银河系有如沙粒般大小的太阳共80公里长度,宇宙之浩瀚可见一斑了。欧洲文艺复兴以来,伽利略用望远镜观察天空的群星,天文学方逐渐开展,一直到今天,我们人类才了解太空的广大无边;而在三千年前释迦牟尼佛没有望远镜,却已经告诉我们太空的无边无际,太空中的星球更是不可计算;且佛陀更明白指出:天有无数层次,世界之外还有无穷的世界,有无数的各种众生(生命体)!(详见阿含经内的起世经,起世因本经。)随着科学的进步,科学现已不敢否定宇宙其他星球中可能有生物存在。(二)“俱舍论”描述到地轮依水轮、水轮依风轮、风轮依空轮。这表示地球是圆形的,地球四周有水蒸气,水蒸气外围是大气层,大气层外围是太空。(三)一杯清水有八万四千个众生,佛陀曾指着桌上的一杯水说,这杯水中就有八万四千个众生存在(八万四千在佛经中表示数目非常多的意思),而今日在显微镜下,一杯水中的微生物何止千万。佛陀于那个时代不用显微镜就能说出这样合乎科学的事实,能不使我们钦佩心服?(四)佛陀说人身是个虫窠,人体内的虫约八十种。今日由于科学的发达,发现人体内的寄生虫,由蛔虫、蛲虫、便虫、钩虫算起以至于丝虫、绦虫、肺蛭虫、肝蛭虫等、不下数十种之多。佛陀不仅知道有这么多虫在人体内,且更进一步指出虫所在的确定位置呢!(详见治禅病秘要及正法念处经。)更有趣的是:“在修行道地经”记载人类胎儿由受精卵到出生前的详细发展过程,与现今科学发现,颇为吻合。令人惊异的是,当时尚无生理学、解剖学之名称,佛经对此记载竟如此详尽,诚属不可思议。(五)佛陀曾在“无量寿经”中预言将来人类欲望的提高,物质的浪费,以及残忍争斗,心灵不安,能源的缺乏等情形。(六)“南传大般涅盘经”卷一记载着,佛陀以天眼望见数以千计的神只在拔塔里村划宅封地。佛便告诉弟子说:那荒僻的拔塔里村将来会形成一个大都市和商业中心。这话果然应验了。(后来阿轮迦至在此建都,即现在的patna)(七)我们再以爱因斯坦“相对论”中的一个例子来说明佛陀说法的远瞻性:时间是随着速度而改变的,人若是坐上一架速度等于光速的火箭到某一星球去,早餐在地球吃,中餐在那个星球上吃,晚餐他准备回到地球来吃。可是当他回来以后,地球却已经过了数百年了,他的亲友也全死光了。现在科学家们也不会随意否定这类例子的可能性,而在“妙法莲华经”上,佛陀对着听他讲经说法的人们说:你们在这儿听我说法,觉得经过的时间并不长,但外在的世界已经过了几千亿年了。爱因斯坦“时间相对”的理论,佛在当时就说过了呢!因此国父曾说:“佛学为哲学之母,救世之仁,研究佛学可以补科学之偏。”亦即佛学不但合乎科学,而且可以弥补科学研究的错误呢!因为一般哲学家对宇宙观、本体论或未知的问题之见解,常是凭想像和推测来的,所以会发生偏差或和事实不符的情形。而佛陀所说的见解却是因修行开启无上智慧,亲身体证来的,所以不会产生错误。佛为什么具有这些能力呢!其实以上所举,于佛陀而言仅是九牛一毛,由于限于篇辐,于此无法详述。佛的能力如同前面所说,人的“心念”具足宇宙的一切奥妙、一切能力,只是没有被开发出来而已。比如科学证明一个人,即使是天才,也仅是运用其脑细胞的百分之五左右而已,有百分之九十五的潜力终其一生都未被开发出来。另自古以来随处可见的超能力、特异功能人士,身上可发电、透视眼、灵媒、阴阳眼、天眼、气功、能知过去未来等等,诸如此数不尽的能力特异现象,皆在“人”的身上一一展现出来,这不是意谓着“人”皆具有这些能力吗?只是不知如何去开发罢了!唯大家可曾注意到这些人士,在运用超能力时都有一共同的特点全神灌注,精神力非常集中;也就是说,精神力集中到一心不乱之时,超能力就如是发生了。本文并不是要教各位来学什么特异功能,而是藉此强调本书最大主题“一心不乱”的境界,会开发人们不可思议的潜能,此潜能依佛法修持不仅可化解天灾人祸的危害,更可减除烦恼,令人生自在圆满、无忧无虑,而获得真正永恒快乐呢!编者按:该文摘自我国现代着名佛学家王恩洋先生于1957年在中国佛学院讲课时撰写的教材《佛学通论实相论》。全书共9章,凡10万字,本刊仅发表其中第一章。作者从佛教时空观和动静观入手,多方面地揭示了宇宙运动的实质或实相。即使在科学日益发达的今天,该文对于我们认识宇宙、人生乃至自我都不无启发意义。上下四旁为宇,往古来今为宙,这是宇宙的本义,相当于今时所说的空间与时间。但此处所说的宇宙,不是指的空洞形式的宇和宙,而是指的在整个时空中无量的具体事物,总略言之曰宇宙;在佛法里所说的有情世间和器世间即其内容。这样的宇宙其性能为何?它是些静的东西呢?还是动的行动?它是常恒不变的呢?还是变易?一、宇宙的性能在佛经中有这样的话:,是起尽法;生必灭故,彼寂为乐。我觉得此一颂文可以解答这两个问题。此中所谓“”是佛教中最常用的名词,它所指的是一切有生灭、有功用的有为法。无论物质界的色法,精神界的心、心所法等,皆是有为法。即是宇宙间所有的事物,看得见、听得着乃至思维得到的,和此能视、能听乃至能思维的一切,都是有为法。这一切有为法,佛法称之为诸行。行者,变动迁流义,造作行为义。行非一种,故曰诸行。“无常”是转变坏灭义,随生随灭义,从有到无义。诸行既是变动迁流的,所以它便是无常的,因此说“诸行无常”。“是起尽法”和“生必灭故”两句是解释“诸行无常”的理由。“起”言诸行之初起,“尽”言诸法之尽灭。一法具此起尽矛盾之两重性,名之为“是起尽法”。为什么在一法中会具此矛盾的两重性呢?答:“生必灭故”。此是举世间现有的实事为证。物生必死,花开必谢,振古迄今一无例外,所以凡存在的是必归毁灭的,凡生起的是必归死亡的。因此生必灭的规律,故起尽在于一法。诸行之性能如是,其为无常自决定了。既然宇宙事物即是诸行,诸行以外更无具有内容的具体宇宙,即可知宇宙不是一些静的东西,而是一些动的行动了。而诸行是起尽法,它是生已必灭的,即可知宇宙不是常恒不变的,而是变易无常的了。二、物质与精神都是一系列的行动或谓人类的精神,如感觉、知觉、想像、思维、情感、情绪、意志、行为,说为“行”尤可;若一切物质世界可见可闻、可触可爱、动物植物、高山大海、金石星辰,一切一切皆实体有,如何不是静的东西,只是动的行动呢?于此当思。所谓物质世界可见可闻等者,即就所见所闻等说为静的东西吗?这是不符合事实的。吾人所见不外乎光,不外乎色,若光若色,即非东西。光色从光波的行动而刺激吾人的视觉器官,由视觉器官而引生光觉色觉。能视所视皆行也,不行,则无有光色。声音由音波的行动而刺激吾人的听觉器官,而引生声音之觉。能听所听皆行也,不行,则无有声音。声光如是,自然界一切现象莫不皆然,力也、热也、电也、磁也,皆动能也,皆行也,不行则不成其为力、为热、为电、为磁。至于一切物质,积累则成地球,地球则日夜环日而行,自古迄今,曾无片刻止息。分析则为原子、电子,每一原子、电子又自成一小宇宙,阴电阳电,驰骤飞行。至于宇宙之间水流山峙、风驰云涌、电击雷鸣、日月运行、秋冬往复,草木之生长,禽兽之繁息,无往而非行,此人人之所共知者。不行,则乾坤毁、宇宙息了。至于人之一身,外而手足耳目鼻口,内而五脏六腑,又无不各行其行,而交互为用。乃至静处一室,熟睡酣眠,宜已到了静而无动的实体;然而即在睡眠之中呼吸循环、消化营养,一切作用正自积极前进,未尝须臾止息。须臾止息,则生命断绝了。由此可知,始从原子、电子,终至于地球、太阳,于中矿物、植物、动物、人类,皆各以其不同的行动,成个别的系统。除诸行外,更无物质的东西了。物质界如是,生物、生理、心理界亦然,皆以不同的行动系统而成特定的种类。继此以往,人类交合,共济生存,集聚组织而为社会国家;共守共遵,而有制度法律;爱憎好尚同,而有风俗习惯;信仰崇奉同,而有宗教道德。一切一切,则又人类行动之演变而为社会历史文化者。无行,则亦无有社会历史文化了。由是可知,宇宙所有一切皆行。三、但有诸行无行者佛法既说一切皆行,它又说但有诸行、无行之者。这又是与常人的见解不同的。常人之情,总以为先有实体恒在的行者,而后有临时现起的行,如说天下雨、海涌潮、电母闪光、雷公鸣声等。实则雨自下,何用天?潮自涌,岂由海?电何有母?雷何有公?一物即一事,一事即一行,行与行者不是两个,只是一个。因是一个,所以除诸行外便别无行者。或谓雨潮电雷等事可尔,鸡鸣犬吠、鸟飞兔走等亦岂但有行而没有行之者吗?答此问题,当先知诸行聚集义。诸行聚集者,一切行不是单独孤立的,而常是互相联系而聚集生起的。由其聚集以成一物,于是此一物者,便不以一行为性,而是以多行为性。既以多行为性,自然不能以一行代表一物,于是反觉某一种行为某物之所有了。如像苹果,它揽色泽、香味、形态等以为体,于是见其色则曰此苹果之色,嗅其香则曰此苹果之香,食其味则曰此苹果之味,因而觉有超乎色、香、味等,别有实有常住的苹果以为色、香、味等之所有者。实则所谓苹果者,即彼色、香、味等诸行聚集时所立之总名,离色、香、味等便别无所谓苹果。犹如芭蕉层层剥之,皮尽则体无所有。鸡也、犬也、鸟也、兔也,与其鸣吠飞走的关系亦一总名与别行的关系。鸣吠飞走各为其总名之一实质,而实质有更多的诸行而互相系属,以成特定的组织,为鸡为犬、为鸟为兔等。其实并不是有离了鸣的鸡来鸣、离了吠的犬来吠,乃即由鸣等诸行的聚集组合以为鸡,即由吠等诸行的聚合组织以为犬。鸡犬等如是,人类亦然。人总合诸根、诸识、思想言行等以名人,而立之以为言者、行者、思者、识者,实则离言行思想认识以外,亦别无此言者、行者乃至认识者了。《瑜伽大论》三十四卷说:一切有情,唯有诸根,唯有境界,唯有从彼所生诸受,唯有其心,唯有假名我、我所法,唯有其见,唯有假立此中可得,除此更无若过若增。如是唯有诸蕴可得,于诸蕴中无有常恒坚住主宰,或说为我,或说有情,或复于此说为生者、老者、病者及以死者,或复说为能造诸业、能受种种果及异熟……。余经余论复常宣说:“生死流转,无流转者。涅盘解脱,无解脱者。”但有诸行,无行之者,义显然了。四、行的诸相宇宙即诸行,行有种种相故,宇宙也有种种相。1.行是动的,或运动的,不动不成其为行。因此宇宙是动的,或运动的,而不是静的。2.行是活的、生的,不活不生便不成其为行。因此宇宙是活的、生的,而不是死的。3.行是变动的、变化的,无变动、变化便不成其为行,因此宇宙是变动变化的。4.行是相续成流、转易不息的,不相续成流,非转易不息,便不成其为行,因此宇宙是相续成流、转易不息的。5.行是一系列的过程,中无实体,它是没有住处的,一住下来便不成其为行了。如行路然,前脚落,后脚举,到了一步,便舍一步,步步得,步步舍,只是一系列的过程。倘若到了目的地停下来时,便不是行了。在此期间,此一段行程可说是止息,但不是真的止息,既到目的地,必有更大的行程等候着。如人到了学校,上了战场,所要行的更大更多了。所以一行是一种过程,多行是多种过程,而此一过程又作了另一过程的过程。人生如是,世界亦然,地球之春夏秋冬往复不穷,禾稼之芽叶花实前后无尽,历史的制度文化相革相因,前灭后生,也都是不断的过程。如果地球到了不运行,历史到了不发展,过程止息,那时也便没有宇宙人生了。6.行是有功能有作用的,它不是白白地行、空无结果的。就行是一系列的过程看来,它不是自在的,它从另一它生。它也不是自为的,它既生已,便显现出它自身的功能力量,又生起旁的。它虽没有主宰,不能主宰其他,更不能主宰自己,但确有功能作用,为旁的它造成条件,打下基础,令之生起。宇宙间一切事物便如此地迭相为用,迭作条件,以显现其在整个过程中的功用。这种动的、活的、变化的、流转的、过程的、功用不息的诸行观,便是佛法的宇宙观。五、无常四相已知行有诸相,无常亦然,有种种相。在佛法中,就诸行之生起、成长、衰变、死灭分位不同,便根据此四种分位而立为无常四相。但此无常四相,就诸行之种类不同,又别为三种一者就每一法言,如声光等,刹那刹那,才生即灭;于此等法所立四相者,一者生,二者住,三者异,四者灭。生指此法从无而生,住指此法生已暂停,异指此法渐趋衰变,灭指此法随就谢灭。《成唯识论》云:“生表此法先非有,灭表此法后是无,异表此法非凝然,住表此法暂有用。”即事而观,譬如撞钟,以棰击钟,初发浊音,棰离钟已,始转清宏,渐就低微,后归息灭。一击之下,其声便历发生、发展、衰弱、灭亡之四位,是即生住异灭之四相也。声如是,光等皆然。又如火燃,其始也微,其继也盛,渐就衰弱,终至熄灭。人的心理作用、思想情感等亦无不然,均有如此四相。但此皆就粗显者说。精而言之,色声等境、眼耳诸识、受想思等,虽皆具四相,而其生灭也皆极迅速。据经言:“有情之一念,具六十刹那。每一刹那,具六百生灭。”即一念之心,已是经历了三万六千次的生住异灭了。今之科学言声、光、电等之波动传达也,其速度是惊人的。吾人所能分辨之声光电等、思想认识等,皆其相续者耳。其每一基本单位皆非人所能知。法之无常,其速如此!二者就每一有情的一期生命说,有生、住、老、无常之四相。从住胎出胎名之为生;从生以往,未死以前,中间的时间名住;即于住中,经过少年、壮年以后,到达视听衰弱、须眉皓白的时候名老;呼吸停,知觉止,身体僵槁,转就腐坏,名无常,即死。虽生住老位皆是无常,而死位变动特大,与生对立,故特予以无常之名。此之四相既就有情的一期生命而说,当知即是就诸行之相续而说。其生也,既经历多时;其住也,自孩提、幼年、成童、弱冠以至成熟壮年,历时更久;衰老死亡,亦非瞬息须臾。其间身体之长养、心智之开发、思想之构成、事业之营为,均是结合无量无数的刹那诸行、无数无量的生住异灭之前后相续,乃成功此“生”、此“住”、此“老”、此“无常”的。即是说经过了无量无边的刹那无常四相乃成功此有情生命的一期无常四相。三者就每一器界的成坏言,则有成住坏空之四相。所谓器界者,即是有情身体生命所依止而生活的山河大地。它是物质的诸行所构成的,又是供有情使用生活的,所以名器。异于有情界,名为器界;异于有情世间,又名器世间;即此又名世界。依佛经说,此世界无量无边,于中以一日月之所照临为一世界,千世界为一小千世界,千小千世界为一中千世界,千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即此名为三千世界,为一佛土。即一佛土总得太阳系一百万万。而佛法之计佛土,动以恒河沙数为单位,其对空间之观察如是。其对时间之观察,则言每一器界,以二十中劫成,二十中劫成已住,二十中劫坏,二十中劫坏已空。每一器界成住坏空合八十中劫,总名为一大劫,以此劫为时间单位,可以知器世间之寿量了。而器界成已住、住已坏、坏已空、空已复成,大劫相续,前前无始,后后无终,是则世间往复无尽期了。《瑜伽师地论》云:“如是百枸胝苏弥庐、百枸胝六欲天、百枸胝梵世间,三千大千世界俱成俱坏。如是四方上下无边无际,三千世界正坏正成,犹如天雨,注如车轴,无间无断,其水连注,堕诸方分。如是世界,遍诸方分,无边无量,正坏正成。”所云正坏正成者,言此此三千世界正坏时,即彼彼三千世界正成时;此此正成时,即彼彼正坏时。成坏如是,住空亦然。犹如雨滴,前堕后降,相续无间。此佛法无穷无尽的宇宙观,得今世天文学之观察发现而益信。此中成者,谓世界从无而有。《瑜伽论》说:成劫之初,有金藏界云,自空而起,次第回薄,次第凝聚。先成地轮,次成水轮,水轮依地轮,又包举地轮。次成风轮,风轮依水轮,又复持水轮。三轮既成,共历二十中劫成已而住。于住劫时,次第有人物动植生,次第有稼穑家国起,次第有文化教法兴。历二十中劫已,转入坏劫,有火灾起,焚烧大地,火焰山冈,山石成流,大海枯竭,大地成灰。历二十中劫坏已而空,尘灰都尽。历二十中劫世界再成。如是往复永无穷尽。这便是佛法对器世间所说的成住坏空无常四相。佛法之说无常,从微至着,从小至大,从暂时至久远,义类区分可谓条理详尽。在《瑜伽师地论》三十四卷更以五种行:谓变异行、灭坏行、别离行、法性行、合会行,观察无常。复于内六处事,以十五种所作变异,及八种变异因缘观彼无常。更以变异行观察十六种外事无常之性。文义广博,为修无常观者所应修习,恐繁不引。六、毁灭与新生或谓佛说诸行无常,凡生存的都是终归死灭的,这样看来,人之一生劳苦辛勤、动作营为、长计远虑,都空无果,这不令人灰心短气、消极厌世了吗?它能捐害壮士奋发进取之心,它能长养懦夫苟且畏缩之行,这是不好的。答:不然。诸行无常者,显诸法之实相。实相即真理,真理是超功利的,是不徇人的爱恶的。但最能消灭人的妄想,最能指导人的正道者,还莫过于真理。且如无常之义,最令人不欲闻者,莫过于志得意满、正处幸运之人。他可以凌蔑人、压迫人、奴役人,而把世间一切利益据为己有;于此而语之以无常,谓其赫赫者灭、炎炎者绝,他必然心感不快,忿怒加之;以将丧其所爱也。但若对贫困穷苦、颠连无告的人而语之以无常之理,则将理得心安、于意无迕;处境困迫,速了为便也。但此皆是以感情看事理,非理之真也。若以理性和智慧看事理者则不然。他既见诸行之无常,故于乐不敢贪,于苦亦不忧,知皆无常,不永久故。他处胜利而不敢骄,处失败亦不惧,知皆无常,不长如此故。故知无常者,可以息人之妄心,可以鼓人之勇气,知幸运不可长保,知现境是可改转故。再就无常的真理言,它实是宇宙创造、新生不息的根据也。譬如禾稼,由种子而发芽,由芽而生根茎枝叶,由根茎枝叶而开花,由花而结实,果实成熟又成新种。新种成时,花叶黄落,根茎枯槁,初始之芽、先时之种,则皆久归毁灭了。由此可知,芽生种灭,根茎生而芽灭,果生花灭,刻刻在生长中,刻刻即在毁灭中。倘无毁灭,亦即无有生长。盖种如常种则芽不生,芽如常芽则根茎枝叶花萼不生,花如常花则新种不生。滋生既停,亦无禾稼繁殖之事了。禾稼如此,一切草木动植皆然。人之一生,自少至老,生理上之新陈代谢,思想上之除旧布新,何日何时不在生长中,即何日何时不在毁灭中。陈旧腐朽者不灭,即光明健康者不生,生理、心理即皆停滞不进了。人群社会历史发展,又何不然?洪荒灭而后草昧生,草昧灭而后文明启。文明既启,次第发展;生活制度,阶段分明;无不是旧者毁灭,新者更生,相革相禅,相生相引。如前所述,诸行皆过程也,非自在的,非自为的,从他生已,更作条件生起于另一他,其自身即趋于毁灭。这是自然的,也是无私的。吾人知此理,应无人我得丧之心存于其间了。是知宇宙诸行刻刻在毁灭着,亦刻刻在新生着。无生不会有灭,无毁灭亦不会有新生。看来是极矛盾的,其实是最合理的。了知诸行之无常,而后宇宙新生发展之真理始显然了。作者:佚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如何看待生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