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在小米香港上市股价价多少

    千呼万唤始出来。5月3日,小米集团正式向香港联交所(以下简称“港交所”)递交了招股说明书,成为港交所“同股不同权”改革以来首个“吃螃蟹的企业”。

    “同股不同权可以保证管理层把握公司控制权,从而更专注于公司创新。”老虎证券告诉南都记者,比如在美国上市的京东商城,出资只占20%的刘强东,通过只持有B类股票,便获得了83.7%的投票权。

    小米并没有公布股权分拆及上市后的A/B股比例,从目前已发行股份看,小米董事长雷军本人占股31 .4%,如计入总股本ESOP员工持股计划的期权池,则雷军的持股比例为28%,按照A类股10票投票权计算拥有超过50%投票权,已是控股股东。

    前不久,港交所表示为拓宽香港上市制度而新订《上市规则》条文,新增了三个章节进行修订:容许未能通过主板财务资格测试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容许拥有不同投票权架构的公司上市;为寻求在香港作第二上市的大中华及国际公司设立新的便利第二上市渠道。这个制度在4月30日开始生效。这也是港交所第一次提出“同股不同权”,三天后,小米成为吃“头啖汤”的企业。

    实际上,四年前阿里就试图以“同股不同权”的制度在香港上市,但未能如愿最后转而在美股上市。摩根大通董事总经理兼香港环球投资银行部主管刘伯伟表示,如果阿里巴巴等在香港上市,那么香港的交易量可能会增加30%左右。

    老虎证券告诉南都记者:“同股不同权,股东和管理层可以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管理层不用担心股东辞退,更有精力投入公司经营与创新,也可避免2015年万科与王石遭遇宝能资本狙击的情况。”

    这次港交所显然不愿意再错过小米。小米招股书显示,其设置A/B类股,前者投票权10票,B股则是一票,但没有显示股份分拆及上市后的A/B股比例。按照目前已发行的股本看,小米A类股占总发行股本31%,由董事长雷军及总裁林斌两人行使投票权。雷军本人则持有20 .5%的A类股及10 .9%的B类股,折算下来拥有55 .7%投票权,占据控股地位,林斌则拥有30%投票权。

    除了联交所的“同股不同权”,小米还有可能再尝国内市场的另一个“头啖汤”———通过中国预托凭证(CDR)方式在A股同步上市。在4月20日香港举行的一个论坛上,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就“传闻小米在香港上市后会发行CDR”的提问回应称,未来相信会出现一家公司同时或先后在香港和内地CD R挂牌。

    雷军近日提出的5%的硬件净利润率远低于市场同行,但符合小米“硬件+新零售+互联网服务”。“小米不是单纯的硬件公司,而是创新驱动的互联网公司。”尽管硬件是我们重要的用户入口,但我们并不期望它成为我们利润的主要来源。“在董事长公开信中,雷军对小米的商业模式如是定位:“我们把设计精良、性能品质出众的产品紧贴硬件成本定价,通过自有或直供的高效线上线下新零售渠道直接交付到用户手中,然后持续为用户提供丰富的互联网服务。”

    小米招股书显示,小米2017年营收1146亿,净利润54亿,净利润率仅为4 .7%,达到雷军提出的要求,其没有显示单独手机业务的净利率,但尚未扣除营销、研发成本的毛利率也仅有8%。

    相比之下,雷军更期望创造利润的互联网服务的毛利率则比硬件高出近8倍。招股书显示,2017年,小米互联网服务收入98.9亿,毛利59.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69 .3%,毛利率则达到60 .2%。“互联网服务收入具有明显的规模效应,”一位业内人士告诉南都记者,考虑到小米用户入口在硬件端,转化率更高,未来毛利率甚至还会进一步提高。

    招股书援引艾瑞咨询的数据显示,去年小米总共售出手机9141万部,跻身全球前五,而消费级IoT (物联网)则连接了超过1亿台智能设备,全球占比1 .7%,几乎是全球第二与第三的总和(苹果、亚马逊均为0.9%)。

    更重要的是,基于硬件连接的用户拥有更长的停留时间。中国最大社交软件微信2017年公布数据显示有4.7亿月活跃用户,50%用户停留时间90分钟。相比之下,目前小米MIUI1 .9亿月活跃用户尚不能跟微信媲美,但平均每日在线时长达4.5小时则比任一单一互联网服务平台都高出数倍。

    而目前每用户互联网服务月贡献收入(ARPU值)57.9元,其中广告与游戏分别占比56.7%及25.6%,腾讯手游ARPU值则已经超过120元,从这个角度讲,小米的互联网收入还有巨大的上升空间。

    从股权结构看,小米多位创始人、核心高管均有持股,除了雷军及林斌分别持股31.4%及13 .3%,黎万强、洪锋、许达来、刘德、王川分别持股3.2%、3 .2%、2 .9%、1 .5%、1 .1%,上周离职的黄江吉及周光平亦分别有3.2%及1.4%。据投行人士向媒体透露,小米香港IPO计划筹资100亿美元,最新估值为1000亿美元。如果按此估值计算,雷军身家或达到314亿美元,持股最少的王川也有11亿美元。

    而跟随小米8年创业的员工同样“媳妇熬成婆”。南都记者了解到,从2010年4月1日到2018年5月1日,共向超过5500名员工(董事和高管除外)授出但未行权股份2 .22亿股,行权价为0-3.44美元,归属期为1至10年。也就是说,这5500人平均每人拥有4万股。招股说明书显示,截至2018年3月31日,小米拥有14513名全职员工,也就是说平均三个员工就有一人拥有期权。

    “小米早期不好招人,给的期权很高,一些普通员工可能都有20万股。”有知情人士向南都记者透露,小米现在的期权授权按照工号来,同一级别员工,入职较晚的员工拥有的期权会比早期的少。“2015年前小米曾按几美元的价格行权2-3次,当时卖了股票的员工估计现在得后悔死了。”

    同样如果按1000亿美元市值以及已发行的20 .9亿股本,每股股价将达到47.84美元,也就是那些持有小米期权8年的普通员工可能都有上千万美元的身家,按5500人平均4万股算也都上百万美元了。“其实说起来很诱人,但是雷军此前一直强调‘五年之内不上市’,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等。”一位业内人士如是感慨。

    这也印证了雷军在公开信中的最后一句话:“厚道的人运气都不会太差,永远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将发生。”

  ■本报见习记者 向炎涛

  上市首日即破发的小米近日来一扫阴霾,股价一路攀升。截至上周五收盘,公司股价报收21.45港元/股,较7月9日开盘价的16.6港元/股,已上涨29.22%。多位受访的业内人士认为,小米股价上涨有多方面的因素,比如绿鞋机制护盘、首日可发行衍生工具、将加入指数成份股等利好消息的释放。

  但也有机构人士认为,小米这种上涨走势未必能长期持续,待这一波上涨过去之后,股价会慢慢回归价值。

  同花顺数据显示,7月10日,小米冲破发行价大涨13.1%至19港元/股收盘;7月13日,小米盘中一度飙升至21.8港元/股,最后报收21.45港元/股,当日涨幅为11.37%,总市值高达4799.68亿港元。

  而从成交额来看,7月13日,小米交易额达76.22亿港元,远超腾讯控股(381, 1.00, 0.26%)当日46.79亿港元的成交额。

  值得注意的是,继李嘉诚、马云、马化腾以个人名义认购小米股票之后,在过去一周时间里,雷军再次展示了其强大的朋友圈,大佬们纷纷为其站台。财经媒体人吴晓波发文称买入20万美元小米股票,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更是表示,以个人资金从二级市场认购了1亿美元小米股票。7月13日,美的集团也在互动平台表示,美的集团持有小米接近1亿股。

  不过,受访业内人士认为,大佬站台并不是小米股价上涨主要因素,投资者不会因为大佬买单而跟随,小米股价上涨主要原因还是一系列利好消息的释放。

  香港南华金融(0.03, -0.00, -3.23%)集团高级策略师岑智勇对《证券日报》记者分析表示,小米上市首日即开放期货、期权、衍生品交易,这在过往是非常罕见的,能起到削峰平谷的作用;此外,加入指数成份股让沪港通投资者也可进行买卖,有买方支持,预计公司股价仍会上涨一段时间。

  据7月9日国际指数编制公司富时指数发布消息称,将于7月13日收市后正式将小米纳入富时中国50指数,并于7月16日生效。同日,香港恒生指数(28525.44, 44.61, 0.16%)公司也发布指数变动通知称,小米将被纳入恒生综合指数,7月23日生效。

  “加入恒生综合指数首先会有战略配售型基金进入,另外会有机会变成沪港通、深港通指数(成份)股,这是最重要的。”富途证券行政总裁邬必伟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不过,7月14日,沪、深交易所联合发布通知称,同股不同权架构公司暂不纳入港股通标的。这也意味着,小米作为首家“同股不同权”公司暂无缘港股通,市场已有声音担忧小米上涨行情或会暂停,股价或会承压。

  除受利好消息影响,小米IPO即启动的绿鞋机制或也是稳定股价的一大帮手。交银国际(1.75, 0.02, 1.16%)首席策略师洪灏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小米股价上涨很重要的原因是上市初期的价格稳定机制,作为小米承销团的大摩、高盛等会在交易市场采取一些价格稳定措施。待一个月价格稳定期过后,小米股价很可能回落。

  据了解,小米在IPO时启动了绿鞋机制,即超额配售选择权机制,通过绿鞋发行了约2亿股新股,这几乎是香港公司发售股份的两倍,从而稳定上市之后的股价走势。

  事实上,即便小米股价涨势喜人,业内对于小米股价是否真正反映了其自身价值仍说法不一。

  “一个好的公司不一定是好的股票,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在采访过程中,多位受访业内人士对《证券日报》记者表达了这一观点。

  有小米利益相关方对《证券日报》记者坦承,小米公司是一家好公司,雷军也是非常优秀的企业家,但好的股票要看在哪个位置买入才合适。

  在洪灏看来,小米上市首日破发表明市场对小米仍然是心存疑虑的。“它(小米)必须持续增长得非常快才能够得上现在的估值。” 洪灏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以小米现在的“硬件+互联网+新零售”的“铁人三项”模式来说,事实上,苹果已经做得非常好了,但是市盈率仅在16倍左右。而小米现有的商业模式还谈不上成功,目前超过70%的营收都是来自硬件。这几年小米增长非常快,但是增长来源都是低利润的增长。小米需要向资本市场证实自己的商业模型和故事。

  小米招股书显示,目前小米主要的营收来源仍然是硬件,其中,智能手机收入占比为70.3%,IoT与生活消费产品占比为20.5%;互联网服务仅占比为8.5%,其它占比为0.6%。招商证券(10.14, 0.04, 0.40%)香港某分析人士对《证券日报》记者直言,如果从价值投资来看,香港市场上有大把股票比小米便宜,安全边际也更大。目前市场给予小米较高的估值和定价或许是考虑其科技和生态链属性。“小米本身吸引人的不是手机,而是打造的整个生态,这才是它的护城河,小米需要的是不断加固自己的护城河。”

  不过,小米早期投资人GGV(纪源资本)管理合伙人童士豪则力挺小米“铁人三项”模式。其在小米上市当天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小米本身的“铁人三项”模式,一般的公司都没有听过,他们需要时间去理解,这是很自然的一件事情。他认为,小米的模式不仅在中国可用,在海外同样适用,在海外仍有非常大的增长空间,而小米互联网服务业务的潜力也远未被挖掘。

  “港交所对于科技股还需要更多时间去理解,这十几年的时间里,港交所的券商只看到一个腾讯起来,大部分投资者还没有见证过内地大批科技企业的成长。但人都是很聪明的,给他们点时间都能看懂。”童士豪如是说。

  南方财富网微信号:

原标题:小米上市首日跌破发行价,未来小米股价会继续跌还是逆势涨?

小米上市了但开盘就跌了,未来小米用心经营股价反弹或可期

今天小米正式上市了,但一开盘就迭了。小米开盘价报 16.6 港元,较 17 港元的发行价下跌 2.35%。截至中午休盘,小米股票成交量为 3.17 亿。下午开盘后,小米股价在16至17之间徘徊。怕是买了小米股票的人都在想,小米的价格会不会像产品一样,成为“性价比”最好的一支股票?

提到性价比,小米算得上是其中翘楚了。从某个时间点开始,只要市面上出现个什么价格奇高的科技产品,就有网友呼吁:“小米快做来吧,我们等着你来拉低行业价格。”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因为小米早已成为高性价比的代言人。当然,小米也是不负众望,目前几乎你能想到的电子产品小米都有,床垫、鞋子这样的非电子产品也有,小米之家陈设的品类已达300多款。

对于“性价比”这个词,很多人都认为“便宜没好货”。一些人都在说小米产品不好,问题是,除了小米的产品,你还能买到价格这么低的同类质量的产品吗?北上广深的高收入人群可能不需要小米,但是三、四线城市居民很欢迎小米,因为人们能花更少的钱享受外面大几千元才能买到的产品。大家能看到,像米家电饭煲等具备同样功能的产品,都比市面上的名牌产品要便宜。至于质量,用的住算是质量吗?保修算是服务更好吗?至少比那些杂牌子的产品要好很多。

用上质优价廉的产品,是消费者的基本需求,这在任何时代都不会变。所以,企业也不能只想着如何把市值做高如何让投资者多盈利,更应该为多级市场输送更多老百姓能用得起的产品,这才是一个伟大的企业应该做的事。我们见多了资本运作型的企业,在运营上天天讲概念,在产品上应付了事,而在股市的表现上却能一路飘红让投资者个个都如打了鸡血一般的追捧。

但股票不是企业的全部,还需要靠企业的经营影响股价走势。一个经营做得好的企业,股市表现有可能不好,这与资本市场评估与市场认知有关系;但一个经营不善处处充满危机的企业,其股市表现肯定好不到到哪儿去,投资者稍有不慎就会成为被收割的韭菜,难道这样的企业就是大家乐于追捧的吗?显然这样的企业,并不是适于投资。

那些能够做出受市场欢迎的产品的企业,一般其股市表现都不会太差。像苹果的股价走向几十年来一直是上涨的,当前的总市值已超9200亿美元。如果没有苹果这些年来在产品上的精益追求以及企业的良性运营,苹果市值定然无法做到当前的水平。最近还有研究者认为,苹果合理估值应该在1.2万亿美元左右。原因在于,苹果在保持硬件业务收入的同时,其服务业务正在迅猛增长。也就是说,苹果公司市值之所以会涨,还是因为其业务经营的好。

从苹果手机开始,软件定义产品的时代开启。现在,几乎所有硬件产品都是慢慢的软件定义思维,这是整个电子行业的进步。软件定义思维不只是注重用户功能,更加注重用户体验,而用户需求又逆向刺激了产品创新,更多的功能不断提升产品的用户体验,进而增加用户的忠诚度。

同样,中国的手机厂商也在用软件定义思维做产品,而且做出的产品更适合国人。自小米手机问世以后,中国市场的智能机进入低价时代,同时华为、oppo、vivo、小米等厂商之间的竞争让消费者能够以更低价格享受功能更完善体验更完美的手机。同时,每一个厂商的背后都有一个强力的生产制造供应链,更高的品控也让生产制造工艺不断提升,生产线同样也会适时更新。

需求端的市场竞争逼迫供给端的生产制造升级,是中国手机市场的现状。在这其中,小米是一个搅局者,作为手机厂商,小米以高性价比与粉丝模式改变了中国手机行业固有的商业模式,这算是小米对行业的贡献。当然,随着小米产品品类的增加,小米现在的铁人三项模式,也突破了手机行业靠硬件挣钱的桎梏,将服务收入作为盈利的重要来源。这一点,随着小米IOT消费互联网体量的不断增加,收益会更加明显。

回看过去几年小米的发展,你会发现自小米创建开始就带着“性价比”这个使命。在这个使命下,小米的四大件产品以及小米生态链的产品都通篇一律的价格低廉。前几年,几乎在每个生态链产品发布会上,雷军都会提到“新国货”这个概念,或者说是一种情怀,情怀的基础点在于让更多的人用上价格更低但质量不差的国产科技产品。

在前2个月,小米IPO期间雷军曾现场宣布:“小米硬件的综合净利润永远不会超过5%,如有超出的部分,将全部返还给用户。”但现在站在IOT消费互联网这个角度来看,这既是雷军眼中的使命也是小米的商业模式。因为只有产品价格足够低,才能让更多地方的用户用上小米的IOT产品;只有小米的IOT消费网规模足够大,小米才能实现更多的服务收入,才能让小米在股市商一路飘红。

相信,时间能够证明雷军与小米是正确的。只要小米用心经营,就能换来股价的反弹。

【王吉伟,商业模式评论人,专栏作者,关注TMT与IOT,专注互联网+及企业转型研究。微信公号:王吉伟(jiwei1122)】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米香港上市股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