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承包一个17层的企业承包建造办公楼工程如何入账,一楼是商铺,二楼以上为办公区,每层一千八百个平方,请问有没有必要分开报价

青海(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_百度百科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
[qīng hǎi]
(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
本词条已参考进行整理;如果您有建议或想参与整理,欢迎您与一起交流。
青海,简称,省会,位于中国,雄踞世界屋脊的东北部,是中国上的重要省份之一。青海省东西长约1200公里,南北宽800公里,面积为72.10万平方公里。境内山脉高耸,地形多样,河流纵横,湖泊棋布。横贯中部,峙立于南,矗立于北,茫茫草原起伏绵延,浩瀚无限。、之在青海,中国最大的内陆高原也在青海,因此而得名“青海”。与、、、接壤,辖、两个地级市和玉树藏族、、、、、等6个民族,共48。青海省有、、、、等43个少数民族,2017年常住人口598.38万。青海有着“”的美称。青海东部素有“天河锁钥”、“海藏咽喉”、“金城屏障”、“西域之冲”和“玉塞咽喉”等称谓,是、、的,被誉为“”、“”、“中华水塔”。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青海的地形大势是、高山和河谷相间分布的高原。2014年11月,青海省区被列入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
2017年,青海省地区生产总值2642.80亿元。
9日18时,中央气象台发布暴雨蓝色预警:8月9日20时至10日20时,黑龙江北部、内蒙古中部偏南地区、山西北部、陕西北部、宁夏北部、甘肃中部、青海东部、四川盆地中南部、云南中西部、广西南部、广东南部、海南岛等地的部分地区有大雨或暴雨,其中,海南岛西部局地有大暴雨到特大暴雨;上述局地伴有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小时降水量20~50毫米,局地70毫米。
青海历史沿革
青海名称由来
因境内有国内最大的内陆咸水湖——而得名,简称青。
唐、宋属;元朝其土地属管辖;明朝属等;清朝初为地,后分设西宁办事大臣,又称青海办事大臣,为青海得名之始。
民国初设,后属甘边宁海镇守使,之后建青海省,省名至今未变。
青海建制沿革
旧石器时代晚期,青海先民即在今柴达木盆地、昆仑山一带活动生息。
秦汉时,羌人部落有150多个,每一部落有首长,互不统属,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生产力低下,属原始社会形态。
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西汉王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出兵击败河西匈奴,设令居塞,并在河西设4郡。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汉军征讨河湟羌人,在湟中设“护羌校尉”,开始经略湟中,筑西平亭(今西宁市)。从此,汉王朝开始了对青海东部的控制。汉宣帝神爵元年(前六十一年),赵充国奉命平先零羌杨玉得胜后,罢兵田于河湟,设“金城属国”,先后设置临羌(治所在今湟源县)、安夷(治所在今平安县)、破羌(治所在今乐都县)、允吾(治所在今民和县)、允街(治所在今甘肃省兰州市红古区)、河关(治所在今贵德县)7县,青海东部地区正式纳入中原封建王朝郡县体系。三国时,魏文帝黄初三年(222年),凭依汉西平亭故城,修成西平郡城。
四世纪初,吐谷浑人迁入甘青地区,后向青海境内发展,并建立了吐谷浑国。其盛时,势力范围东南至四川松潘,北到青海祁连,东到甘肃洮河,西达新疆南部,东西长约1500公里,南北宽约500公里。吐谷浑人自进入青海至唐龙朔三年(663年)亡于吐蕃止。东晋十六国时,前凉、前秦、后凉、南凉、西秦、西夏、北凉相继统治过青海河湟地区。
7世纪,松赞干布统一西藏高原,建立了吐蕃王朝。先后兼并了羊同、苏毗、白兰、党项诸羌,尽得其地。唐“安史之乱”后,吐蕃进一步东进,控制了青海全境,统治近200年。唐末,“嗢味”一度控制河湟地区。五代十国时期,青海吐蕃部落分散,不复统一。
宋时,唃厮啰势力渐强,以青唐城(今西宁)为中心,在河、湟、洮地区建立了以吐蕃为主体的宗咯地方政权,臣属于宋。徽宗初,唃厮啰政权势力日衰,宋军遂进占河湟地区。崇宁三年(1103年),宋改鄯州为西宁州,是“西宁”见于历史之始。北宋亡后,金和西夏占有河湟地区约一个世纪。
南宋理宗元庆三年(1227年),成吉思汗进军洮、河、西宁州,青海东部地区纳入蒙古汗国版图。忽必烈即位初,在河州设吐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管辖青、甘一带吐蕃部落。至元十八年(1281年)设甘肃行中书省,辖西宁诸州。
明洪武六年(1371年)改西宁州为卫,下辖6千户所。以后又设“塞外四卫”:安定、阿端、曲先、罕东(当今海北州刚察西部至柴达木西部,南至格尔木,北达甘肃省祁连山北麓地区)。孝宗弘治元年(1488年),设西宁兵备道,直接管理蒙、藏各部和西宁近地,“塞外四卫”由西宁卫兼辖。明初青海东部实行土汉官参设制度。在青南、川西设有朵甘行都指挥使司,又在今青海黄南州、海南州一带设必里卫、答思麻万户府等。
十六世纪初,厄鲁特蒙古4部之一的和硕特部移牧青海,一度成为统治青海的民族。清雍正初年,罗卜藏丹津反清斗争失败后,清朝在青海设置青海办事大臣,统辖蒙古29旗和青南玉树地区、果洛地区及环湖地区的藏族部落。青海东北部西宁卫改为西宁府,仍沿袭明朝的土司制度,属甘肃省管辖。
民国元年(1912年)北洋军阀政府任命马麒为西宁总兵,民国四年(1915年)又任命其为蒙番宣慰使和甘边宁海镇守使。从此,马家军阀统治青海近40年。民国十七年(1928年)9月5日,南京国民政府决定新建青海省,治设西宁。民国十八年(1929年)1月,青海省正式建制。
日,西宁解放。
日,青海省人民军政委员会宣告成立。
日,青海省人民政府正式组成,以西宁为省会。
青海行政区划
截至2016年,青海下辖2个,6个民族,27个县,7个民族,3个县级市,6个市辖区,5个行政委员会。基层行政单位有:369个乡,34个,36个镇。
区划详情行政区市辖区、县级市、县车牌代码
、、、、、、
、、、、、青B
()、、、
()、、、
()、、、、
()、、、、、
()、、、、、
青海地理环境
青海位置境域
青海位于中国西部,地理位置介于东经89°35′——103°04′,北纬31°9′-39°19′之间,全省东西长1200多公里,南北宽800多公里,总面积72.2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十三分之一,面积排在新疆、西藏、内蒙古之后,列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第四位。青海四周相邻的省、区,北部和东部同甘肃省相接,西北部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相邻,南部和西南部与西藏自治区毗连,东南部与四川省接壤。
青海省人民政府
青海地形地貌
青海全省地势总体呈西高东低,南北高中部低的态势,西部海拔高峻,向东倾斜,呈梯型下降,东部地区为青藏高原向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地形复杂,地貌多样。各大山脉构成全省地貌的基本骨架。全省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省内海拔高度3000米以下地区面积为11.1万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15.9%;海拔高度米地区面积为53.2万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76.3%;海拔高度5000米以上地区面积为5.4万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7.8%。青南高原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一半以上;河湟谷地海拔较低,多在2000米左右。最高点位于昆仑山的布喀达板峰为海拔6851米,最低点位于海东市民和县马场垣乡境内青海省最东端与甘肃交界处,海拔1644米。青海省地貌相接的四周,东北和东部与黄土高原、秦岭山地相过渡,北部与甘肃河西走廊相望,西北部通过阿尔金山和新疆塔里木盆地相隔,南与藏北高原相接,东南部通过山地和高原盆地与四川盆地相连。省内平原面积为19.7万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28.3%;山地面积为34.1万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48.9%;丘陵面积为10.2万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14.6%;台地面积为5.7万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8.2%。
青海省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地处青藏高原,属于高原大陆性气候。其气候特征是:日照时间长、辐射强;冬季漫长、夏季凉爽;气温日较差大,年较差小;降水量少,地域差异大,东部雨水较多,西部干燥多风,缺氧、寒冷。年平均气温受地形的影响,其总的分布形式是北高南低。青海省境内各地区年平均气温在-5.1~9.0℃之间, 1月(最冷月)平均气温-17.4~-4.7℃,其中祁连托勒为最冷的地区;7月(最热月)平均气温在5.8~20.2℃之间,民和为最热的地区。年平均气温在0℃以下的祁连山区、青南高原面积占全省面积的2/3以上,较暖的东部湟水、黄河谷地、年平局年气温在6~9℃左右。全省年降水量总的分布趋势是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境内绝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祁连山区在410~520毫米之间,东南部的久治、班玛一带超过600毫米,其中久治为降水量最大的地区,年平均降水量达到745毫米;柴达木盆地年降水量在17~182毫米之间,盆地西北部少于50毫米,其中冷湖为降水最少的地区。无霜期东部农业区为3~5个月,其他地区仅1~2个月,三江源部分地区无绝对无霜期。全省年太阳辐射总量仅次于西藏高原,平均年辐射总量可达兆焦耳/平方米,日照时数在小时之间,太阳能资源丰富。
青海自然资源
青海水资源
参见:、、
青海省集水面积在5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达380条。全
柴达木盆地
省年径流总量为611.23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居全国15位,人均占有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3倍,黄河总径流量的49%,长江总径流量的1.8%,澜沧江总径流量的17%,黑河总径流量的45.1%从青海流出,每年有596亿立方的水流出青海。地下水资源量为281.6亿立方米;全省面积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有242个,省内湖水总面积13098.04平方公里,居全国第二;青海水资源总量丰富,但供需矛盾仍然十分突出。长江、澜沧江流域人口中、工农业经济总量少,但水资源丰富。
青海矿产资源
青海省境内祁连成矿带以有色金属、石棉、煤为主;柴达木盆地北缘成矿带
以贵金属、有色金属、煤炭为主;柴达木盆地以石油、天然气、盐类矿产为主;东昆仑成矿带以有色金属、贵金属矿产为主;“三江”北段成矿带以铜、铅、锌、钼等有色金属矿产为主。按矿产种类的区域分,大致有“北部煤,南部有色金属,西部盐类和油气,中部有色金属、贵金属,东部非金属”的特点;矿种上,有矿产种类多,共生伴生矿产多,小矿多,矿产地部分散,矿产资源储量相对集中的特点。全省盐湖类矿产资源(钾、镁、钠、锂、锶、硼等)储量相对丰富。石油、天然气、钾盐、石棉及有色金属(铜、铅、锌、钴等)矿产品的供应已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现各类矿产135种,查明矿产88种,单矿种产地数1121个,其中,大型184个,中型224个,小型713个。在已探明的矿种保有资源储量中,有56个矿种居全国前十位,镁盐(氯化镁和硫酸镁)、钾盐、锂矿、锶矿、石棉矿、饰面用蛇纹岩、电石用灰岩、化肥用蛇纹岩、冶金用石英岩、玻璃用石英岩等11种矿产居全国第一位,有25种排在前三位。
青海土地资源
青海的畜牧业
截止2015年,青海省土地实测总面积共69.66万平方公里(0.6966亿公顷)。其中农用地面积4510.50万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64.75%。农用地中耕地面积58.57万公顷,牧草地面积4081.21万公顷,林地面积354.15万公顷,园地面积0.61万公顷;建设用地面积33.99万公顷,占全省土地面积0.49%;未利用地面积2421.99万公顷,占全省土地面积的34.77%。青海土地类型多样,垂直分异明显,大致以日月山、青南高原北部边缘为界,以西为牧区,以东为农耕区,自西而东,冰川、戈壁、沙漠、草地、水域、林地、耕地梯形分布,东部农业区形成川、浅、脑立体阶地,地块分散,难以连片开发集约利用。东部耕地占全省总耕地面积的90.8%,宜耕后备资源主要分布在柴达木盆地、海南台地、环青海湖地区及东部地区。
截止2015年,青海省草地面积4193.33万公顷,其中可利用面积38
66.67万公顷,分为9个草地类,7个草地亚类,28个草地组,173个草地型。在各类草原中,高寒草甸为2366.16万公顷,占全省草地面积的64.92%,是青海天然草地的主体。在草地总面积中,可利用草地占86.72%,其中夏秋草场1825.35万公顷。在全省173个草地型中,以莎草科牧草为优势品种的草地型有40个面积为2091万公顷,占全省草地面积的57.37%。全省可利用草地每年总产牧草8093万吨。全省耕地面积58.57万公顷,2015年农作物播种面积55.84万公顷,比上年增加0.47万公顷。其中粮食作物面积27.71万公顷,占总播种面积49.62%;经济作物播种面积17.70万公顷,其中,油料作物面积14.47万公顷,占25.91%;蔬菜种植面积4.96万公顷,占8.88%;枸杞2.96万公顷。农作物复种指数95%。2015年主要农产品产量为:粮食102.72万吨、油料30.48万吨、蔬菜166.4万吨、水果1.5万吨。主要农产品品种有小麦、青稞、玉米、油菜、蚕豆、豌豆、马铃薯、胡麻等。主要水果品种有红元帅、红星、红富士、贵德长把梨、软儿梨、杏、桃、李子、樱桃、沙果、核桃、花檎、草莓、西瓜、葡萄等。
青海动物资源
青海省有陆栖脊椎动物类约1100种,有经济价值动物250种,鸟类别294种、兽类103种,分别占全国的1/4和1/3。其中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一、二类动物有69种。珍稀动物有:野骆驼、野牦牛、野驴、藏羚羊、盘羊、白唇鹿、梅花鹿、麝、雪豹、黑颈鹤、藏雪鸡、天鹅等。皮毛、革、羽用、肉用动物主要有水獭、喜玛拉雅旱獭、赤狐、猞猁、香鼬、兔狲、金猫、石貂、豹、岩羊、原羚、黄羊等。药用动物主要有马鹿、水鹿、毛冠鹿、棕熊等。家畜家禽主要有“互助黑猪”、“八眉猪”、牦牛、藏系羊、玉树马、贵南黑紫羊、环湖改良细毛羊、骆驼、山羊、黄牛、犏牛、“浩门马”、河曲马、大通马、柴达木马等。其它有益动物主要有灰鹤、鸿雁、豆雁、大鸨、岩鸽、藏马鸡、金雕、啄木鸟、猫头鹰等。
青海植物资源
青海省有高等被子植物近1.2万种,蕨类植物800余种,其中,经济植物75类331属1000余种,涉及药用、纤维、淀粉、糖类、油料、化工原料、香油蜜源、野果野菜、观赏花卉等植物种类。药用植物约500余种,其中,著名中药50多种,主要有冬虫夏草、大黄、贝母、枸杞、甘草、雪莲、藏茵陈、党参、黄芪、羌活、莨菪、麻黄等。纤维植物有50余种,主要有紫斑罗布麻、箭叶锦鸡儿、马兰、芦苇、狼毒、芨芨、山柳等。油料植物有香薷、沙棘、文冠果、薄荷、宿根亚麻等70余种。淀粉类植物有蕨麻、锁阳、黄精、玉竹等50余种。化工原料植物主要有油松、金露梅、地榆、柽柳等50余种。香料蜜源植物有丁香、忍冬、百里香、玫瑰等40余种。野果和蔬用植物有草莓、山楂、山葡萄、猕猴桃等40余种。食用菌类有发菜、蘑菇、黑木耳等10余种。
青海人口民族
截至2017年底,青海省常住人口598.3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92万人。按城乡分,城镇常住人口317.54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3.07%,比上年末提高1.44个百分点;乡村常住人口280.84万人,占46.93%。少数民族人口285.49万人,占47.71%。全年人口出生率14.42‰,比上年低0.28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6.17‰,比上年低0.01个千分点。全年人口自然增长率8.25‰,比上年低0.27个千分点。全省人户分离的人口为98.75万人,其中流动人口82.06万人。年末全省户籍人口584.69万人,其中城镇户籍人口240.66万人,占总户籍人口的41.16%;乡村户籍人口344.03万人,占58.84%。
青海的世居少数民族主要有、、、和,
其中土族和撒拉族为青海所独有。5个世居少数民族聚居区均实行区域自治,先后成立了6个自治州、7个自治县,其中有5个藏族自治州(玉树、果洛、海南、海北、黄南藏族自治州)、1个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1个土族自治县(互助土族自治县)、1个撒拉族自治县(循化撒拉族自治县)、2个回族自治县(化隆、门源回族自治县)、2个回族土族自治县(民和、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1个蒙古族自治县(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自治地方面积占全省72万平方公里总面积的98%,区域自治地方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81.55%。此外全省还有28个民族乡。
2017年,青海省地区生产总值2642.8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3%。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38.41亿元,增长4.9%;第二产业增加值1180.38亿元,增长7.2%;第三产业增加值1224.01亿元,增长7.9%。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0%,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4.7%,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6.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4348元,比上年增长6.4%。
2017年,青海省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08.70亿元,比上年同口径增长13.5%。其中,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46.14亿元,增长9.3%;上划中央收入162.56亿元,增长20.6%。在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中,增值税88.64亿元,增长5.7%;企业所得税23.23亿元,增长36.1%;个人所得税8.96亿元,增长39.8%。全省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530.26亿元,比上年增长0.4%。其中,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增长25.0%,城乡社区支出增长18.9%,文化体育和传媒支出增长11.5%,教育支出增长9.8%,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7.7%,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增长5.5%。
2017年,青海省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897.14亿元,比上年增长10.3%。按产业分,第一产业投资137.57亿元,增长4.8%;第二产业投资1308.71亿元,增长0.5%,其中工业投资1204.79亿元,增长1.0%;第三产业投资2450.86亿元,增长16.8%。基础设施投资1663.97亿元,增长15.9%。民间固定资产投资1226.50亿元,增长1.2%。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卫生和社会工作等短板领域投资大幅增长。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1445.43亿元,比上年增长12.5%。高技术制造业投资101.09亿元,增长31.2%。新材料产业投资106.78亿元,增长25.1%。盐湖化工产业投资149.82亿元,增长18.9%。装备制造业投资55.40亿元,增长1.1倍。轻工纺织业投资109.35亿元,增长86.4%。高耗能行业投资679.98亿元,下降7.7%。全年全省房地产开发投资408.59亿元,比上年增长2.9%。其中,商品住宅投资213.66亿元,下降6.2%;商业营业用房投资97.08亿元,增长1.1%。
2017年,青海省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001元,比上年增长9.8%。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11351元,增长10.9%;人均经营净收入2861元,增长8.8%;人均财产净收入949元,增长10.0%;人均转移净收入3840元,增长7.4%。全年全体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5503元,比上年增长4.9%。恩格尔系数为28.7%,比上年降低0.2个百分点。全年全省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169元,比上年增长9.0%。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20568元,增长9.8%;人均经营净收入1899元,下降5.4%;人均财产净收入1613元,增长11.1%;人均转移净收入5089元,增长11.7%。全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1473元,比上年增长3.0%。全年全省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62元,比上年增长9.2%。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2704元,增长9.7%;人均经营净收入3764元,增长17.7%;人均财产净收入326元,增长0.4%;人均转移净收入2668元,下降0.4%。全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9903元,比上年增长7.4%。
青海第一产业
2017年,青海省农作物总播种面积558.58千公顷,比上年减少2.75千公顷。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78.61千公顷,比上年减少2.44千公顷。其中,小麦85.92千公顷,减少0.35千公顷;青稞45.32千公顷,减少0.11千公顷;玉米25.06千公顷,减少1.56千公顷;豆类27.74千公顷,减少0.76千公顷;马铃薯93.37千公顷,增加0.26千公顷。经济作物播种面积186.78千公顷,比上年增加9.38千公顷。其中,油料148.84千公顷,增加6.23千公顷;枸杞33.53千公顷,增加1.63千公顷。蔬菜及食用菌播种面积50.24千公顷,比上年减少0.12千公顷。全年粮食产量100.71万吨,比上年减产2.74万吨。
2017年,青海省牛存栏546.56万头,比上年末下降6.6%;羊存栏1387.41万只,下降0.2%;生猪存栏108.77万头,下降12.0%;家禽存栏317.54万只,下降14.2%。全年全省牛出栏132.18万头,比上年增长5.5%;羊出栏726.06万只,增长7.4%;生猪出栏145.54万头,增长5.2%;家禽出栏520.39万只,增长12.3%。全年全省肉类总产量38.33万吨,增长6.4%。
青海第二产业
2017年,青海省全部工业增加值790.6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0%。在规模以上工业中,按经济类型分,股份制企业增加值增长7.7%,国有企业增加值增长5.4%,集体企业增加值增长1.1倍,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加值下降12.6%。按门类分,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5%,采矿业增加值下降8.0%,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增长8.3%。全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36个行业中,24个行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
2017年,青海省规模以上工业中,新能源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0.2%,新材料产业增加值增长22.5%,盐湖化工产业增加值增长9.5%,有色金属产业增加值增长6.7%,轻工纺织业增加值增长14.6%,生物产业增加值增长26.6%,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6.0%。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1.0%。资源类行业增加值下降8.0%。全年全省建筑业增加值390.0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1%。注册地在省内的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406个,实现利润15.82亿元,比上年增长5.8%。
青海第三产业
2017年,青海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39.03亿元,比上年增长9.3%。按经营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728.08亿元,增长9.3%(其中城区消费品零售额427.19亿元,增长8.7%);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10.95亿元,增长9.9%。按消费类型分,商品零售额774.22亿元,增长9.4%;餐饮收入额64.81亿元,增长9.3%。在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商品零售额中,粮油、食品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7.9%,化妆品类增长24.4%,石油及制品类增长12.3%,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7.2%,家具类增长7.0%,汽车类增长6.9%,烟酒类增长6.8%,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5.3%,日用品类增长4.6%,金银珠宝类增长3.2%,饮料类增长1.9%,中西药品类下降12.1%。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零售额6562万元,增长50.7%。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餐费收入833万元,增长47.3%。
2017年,青海省货物进出口总额44.42亿元,比上年下降55.9%。其中,出口额28.75亿元,下降68.2%;进口额15.67亿元,增长50.7%。全年全省新批外资项目14个,比上年增加8个。合同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额1.60亿美元,增长66.7%;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额0.18亿美元,增长20.0%。全年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3.90亿美元,增长26.1%,对外劳务合作派出各类劳务人员517人。
2017年,青海省邮政业务量6.01亿元,比上年增长24.4%。全年邮政业完成函件业务483.44万件,包裹业务41.71万件,快递业务量1449.71万件,快递业务收入3.88亿元(比上年增长29.3%)。全年电信业务量161.59亿元,增长1.4倍。年末移动电话用户610.88万户,增长13.2%;固定电话用户106.69万户,增长4.5%。电话普及率120.91部/百人。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120.15万户,比上年末增长20.6%。移动宽带用户513.17万户,比上年末增长33.6%,其中,4G移动电话用户436.69万户,增长56.4%。
2017年,青海省接待国内外游客3484.1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1.1%。其中,国内游客3477.08万人次,增长21.2%;入境游客7.02万人次,增长0.2%。实现旅游总收入381.53亿元,增长23.0%。其中,国内旅游收入378.94亿元,增长23.3%;旅游外汇收入3829.04万美元,下降13.3%。
截至2017年底,青海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5826.63亿元,比年初增加256.46亿元,比上年末增长4.6%。其中,境内住户存款余额2141.41亿元,增长6.9%;境内非金融企业存款余额1608.34亿元,下降2.1%。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6222.49亿元,比年初增加642.73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1.5%。其中,境内住户贷款余额629.34亿元,增长21.4%;境内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余额5590.88亿元,增长10.5%。
2017年,青海省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80.18亿元,比上年增长16.7%。其中,寿险保费收入34.34亿元,增长19.1%;财产险保费收入33.34亿元,增长12.5%;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保费收入12.50亿元,增长22.1%。全年保险赔付额29.25亿元,比上年增长6.8%。其中,寿险赔付额6.98亿元,下降9.6%;财产险赔付额16.50亿元,增长10.8%;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赔付额5.77亿元,增长21.1%。
青海社会事业
青海科学技术
2017年,青海省取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510项,比上年增加40项,其中,基础理论成果114项,应用技术成果372项,软科学成果24项。专利申请3181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949件。专利授权1580件,比上年增加223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240件。签订技术合同1016项,比上年增加30项;成交金额67.7亿元,比上年增长19.0%。年末全省共有天气雷达观测站点12个,县级以上卫星云图接收站点52个,地震台站122个,地震遥测台网3个。
青海教育事业
2017年,青海省学龄儿童入学率99.8%,与上年持平;普通初中毛入学率109.3%,比上年下降1.3个百分点;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4.2%,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4.0%,比上年提高2.0个百分点。全年全省研究生教育招生1730人,在校生4112人,毕业生1051人。普通高等教育招生2.59万人,在校生7.92万人,毕业生1.98万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2.80万人,在校生7.50万人,毕业生1.95万人。普通高中招生4.24万人,在校生12.39万人,毕业生3.83万人。初中学校招生7.05万人,在校生20.58万人,毕业生6.82万人。普通小学招生8.50万人,在校生46.51万人,毕业生7.28万人。特殊教育招生1173人,在校生5061人,毕业生414人。幼儿园在园幼儿20.72万人。
高等院校行政区名单西宁(211)、、、、、、、、、海东海西
青海文化事业
截至2017年底,青海省有艺术表演团体12个,文化馆46个,公共图书馆49个,博物馆23个,档案馆55个,广播电视电台46座,中短波发射台26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8.4%,比上年末提高0.2个百分点;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8.4%,比上年末提高0.2个百分点。全年出版杂志287万册、报纸9196万份、图书1215万册(张),其中少数民族文字图书290万册(张)。
青海医疗卫生
截至2017年底,青海省卫生机构6370个,床位3.75万张。其中,医院215个,床位3.19万张;乡镇卫生院405个,床位4500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254个,妇幼保健院(所、站)50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56个,村卫生室4518个,门诊、诊所(卫生所、医务室)803个,卫生监督所(中心)55个。卫生人员4.78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54万人,注册护士1.65万人。
青海体育事业
截至2017年底,青海省有等级运动员487人,比上年末增加106人。其中,国家级运动健将4人,一级运动员135人,二级运动员348人。在第十三届全国运动会上获得1枚金牌、3枚银牌、3枚铜牌。全年销售体育彩票8.17亿元。
青海社会保障
截至2017年底,青海省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77.4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9.93万人。其中,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08.38万人,增加5.25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39.11万人,增加3.90万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9.96万人,增加0.78万人。全省医疗保险参保人数548.99万人,比上年末减少3.50万人。其中,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94.03万人,减少3.85万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454.96万人,增加0.35万人。全省失业保险参保人数41.4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70万人,其中农民工参保人数0.26万人。全省工伤保险参保人数66.1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40万人,其中农民工参保人数10.96万人。全省生育保险参保人数50.0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39万人。年末全省享受城镇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3.2万人,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42.1万人。年末全省共有各类提供住宿的社会服务机构57个,其中养老服务机构37个。社会服务床位9220张,其中养老服务床位5899张。年末共有社区服务中心30个,社区服务站441个。
青海环境保护
截至2017年底,青海省有自然保护区11个,面积2177万公顷,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7个,面积2074万公顷。森林面积45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6.3%。湿地面814.36万公顷,其中自然湿地面积800.1万公顷。国家重点公益林管护面积496.09万公顷,天然林保护面积367.82万公顷。全年全民义务植树1500万株。当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29平方公里,造林面积26.92万公顷。全年市(州)政府所在地城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92.4%。
参见:、、
截至2017年底,青海省铁路营运里程2299公里,与上年末持平,其中高速铁路[[14]]218公里。公路通车里程80901公里,比上年末增加2316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223公里,增加345公里。民航通航里程124969公里,增加4912公里。年末全省民用汽车保有量100.10万辆,比上年末增长11.7%,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82.90万辆,增长12.2%。民用轿车保有量48.55万辆,增长10.5%,其中私人轿车保有量42.15万辆,增长10.2%。
参见:、、(甘青段)
根据《青海省铁路发展规划》,除在建的兰青铁路复线、青藏铁路西宁至格尔木段电气化改造外,青海省将建成西宁至成都铁路,形成青海与西南的便捷通道,达到1913公里;建成格尔木至库尔勒、格尔木到,打通青海西出通道。建成柳格铁路,形成与青藏铁路联络线,铁路营业里程达到2611公里。
格尔木机场
参见:、、玉树三江源机场 、、、
青海民用航空已开通西宁至北京、西安、广州、重庆、深圳、拉萨、南京、沈阳、呼和浩特、青岛、格尔木、成都、武汉、上海、杭州、乌鲁木齐等地的航班。青海现有、格尔木机场、玉树巴塘机场等,可起降大型或中型客机。
青海当地风俗
青海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传统。青海有旧、中、新石器时代的古文化遗址;众多的宗教建筑群;历代的文物古迹;动物岩画和宗教岩画;悠扬的民歌“花儿”,奔放的藏族歌舞,抒情优美的土族民间舞蹈《》、《》;民间佛教绘塑“艺术”,藏族卷轴画“艺术”,艺术;独具特色的民间刺绣。
青海是的,河湟花儿是西北花儿的精魂,是一种,也作为名族地域的曲种之一。花儿又名少年,产于甘肃,并流行于甘、青、宁、新等地区,运用了生动形象的比兴词句,多以情歌为主,唱词浩繁,文学艺术价值很高,被人们称为西北之魂。居住在这里的汉、藏、回、土、撒拉等各族群众,无论在田间耕作,放牧,外出打工或路途赶车,只要有闲暇时间,都要漫上几句悠扬的“花儿”。可以说,人人都有一副唱“花儿”、漫“少年”的金嗓子。青海农民唱起“花儿”,村里的、们就会泪水涟涟。花儿对青海人来说像每天的饮食一样普通。
传统上在秋收季节之前的农历四五六月里,举行。会期四到五天,各地举办时间不一,会场摆设擂台举办歌手大赛。当地百姓也可以登山对歌,即兴演唱,题目不限。
青海重要节日
青海省拟漫画
:藏历1419年十月二十五日,一代宗师宗喀巴在圆寂。后来,每年这一天,整个藏族地区每家每户都点灯纪念这位伟大的佛教领袖。
:土族的重要节日,每年的农历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举办以祈福为目的的跳神活动。
:伊斯兰教历3月12日,相传穆罕默德的诞辰和逝世都在这一天,为伊斯兰教三大节日之一,另有和。
:每年农历6月17日至25日之间举行“六月会”,是青海同仁县藏族村庄特有的传统文化。活动容宗教、祭祀、娱神、娱人于一体,以盛大的群体舞蹈为中心。
青海饮食文化
青海的饮食口味具有浓郁的高原特色和民族风格,作到色、香、味、形
都与各民族的古风乡俗,边塞风情融为一体。即使是一些源自内地的食品,在青海也经过创造和改良,融入一种浓厚的高原气息。
青海特色美食有手抓肉、烤串、、、羊肉汤、、、、牛肉干等。
青海人民在饮品上喜爱茶叶和。甜点三宝有、、。
青海名优特产
青海省的特产有:,,,,,,,,柴杞(),,,,,,,等。
青海风景名胜
青海已形成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旅游区,日渐配套,可为
国内外旅游者提供多种有效旅游措施。
省内以古墓群,古寺庙,古岩画,古城堡为特征的名胜古迹众多。汉,藏,回,蒙古,土,哈萨克,撒拉等
民族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文化传统,保持着独特的,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和习俗。青海旅游资源丰富,类型繁多。
青海主要景点
中国最大的内陆,面积4,573平方公里,湖面高出海
平面3,260米,是顶峰的2倍。湖水最深处为32米。湖中有(、,海西皮),三槐石和。可供游客游览。诗《青海湖》描写“始终流不出内陆的壮怀踪影,映入日月山眼帘,属于一种水天空旷的雄浑气概”。鸟岛在青海湖的西部,面积约1平方公里每年春季有约10万只从中国南方和东南亚以及印度半岛飞来的十多种候鸟在这里繁衍生息甚为壮观,其集群繁殖密度之大,为亚洲罕见。
在撒拉族自治县境内,为。林区内古木参天,芳草没膝,山花烂漫,鸟雀啾啾,溪水潺潺。生长社热带,亚热带与温带植物540余种,被称为“青海高原的西双版纳”。位于群山环抱中的“”,面积20公顷,景色秀丽,气候宜人。
位于距省会西宁西南27公里的湟中县鲁沙尔镇,是藏传佛
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创始人宗喀巴的诞生地。建于明朝三十九年,已有400多年历史。香火鼎盛,影响深远。全寺建筑格局与众不同由许多独立的佛塔,殿宇,经堂,僧舍组成,是藏汉结合式建筑群,占地40多公顷。大金瓦殿,和大经堂金碧辉煌,光彩夺目,尤为著名。,堆绣,壁画誉为塔尔寺的艺术“三绝”。
长江、黄河均发源于青海境内。长江源头景色秀丽,几十米高的冰塔林耸入晴空,绵亘数十里,婉如一座水晶峰峦,千姿百态。黄河源头风光宜人,水草丰美,湖泊,小溪星罗棋布
,甚为壮观。黄河上游落差大水流急,适于探险性漂流。江河源头是探险,考察胜地,在这里你会领略到那袒露无遗而又神秘莫测的大自然之酶。
位于青海乌兰县茶卡镇,蒙古语为“达布逊淖尔”,是青海省的主要盐产地。与国内其它盐湖不同的是,茶卡盐湖是固液并存的卤水湖,镶嵌在雪山草地间而非戈壁沙漠上。盐湖水域宽广,银波粼粼。漫步湖上,犹如进入盐的世界。自1980年开发以来,茶卡盐湖景区已发展成生态游与工业游并举的3A级新型景区。
西北四大清真寺之一,迄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具有我国古典建筑和民族风格的建筑特点,画梁雕栋,玲珑精致。寺院平时可容3000名教徒礼拜。
位于海东市乐都县,是西北地区保存最为完整、规模宏大的寺院建筑。为藏传佛教寺院,其总体结构布局和北京故宫相仿,人称“小故宫”。拥有历史悠久的壁画和石雕,以佛教为主题,技法纯熟,色彩鲜艳。
青海著名人物
战国初期河湟地区首领,南凉国主,主、、,宋代宗咯藏族政权的缔造者,明朝进士,明末清初厄鲁特蒙古首领,清朝大臣。
达赖十四世名(1934~ ),出身于青海省的藏族农民家庭。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达赖十四世曾派代表团到北京。与代表举行谈判,签订了《》,,重新回到了祖国大家庭。
西汉大将、著名军事家,西汉名将,东汉名将,唐朝名将、,吐蕃大将、,北宋武将何灌、,元驸马章吉,西宁王,歧王脱脱机,明代武将李淳、、刘敏宽等。
元朝吐蕃喇嘛领袖、语言文字学家八思加·洛哲尖赞,清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佛学家土观·罗桑,清代高僧、著名藏族诗人、作家夏嘎巴·措周仁卓,清代诗人吴木式、等。
藏传佛教高僧、清初著名藏学家嘉木样·协贝多吉,清末文人、地理学家,清末平弦艺人李汉卿,清末书法家、张思宪等。
唐初名医,清代中医等。
元代高僧、的启蒙教师曲结顿珠仁钦,撒拉族始祖尕勒莽,藏传佛教高僧三罗,藏传佛教创始人、著名宗教改革家宗喀巴·,藏传佛教格鲁派首领、,清代藏传佛教领袖之一、四世·罗桑确吉坚赞,清代藏传佛教领袖之一、阿旺罗桑嘉措,中国伊斯兰都虎夫耶道祖,清代藏传佛教领袖之一、七世达赖喇嘛噶桑嘉措,清代藏传佛教领袖之一、额尔德尼·罗桑益希,新教开创者等。
农民起义领袖
东汉羌酋、“义从胡”首领、,明末农民起义军首领等。
解读词条背后的知识
.网易[引用日期]
.青海统计信息网[引用日期]
.中国经济网[引用日期]
.中国经济网[引用日期]
.青海省机关党建网[引用日期]
.青海省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青海省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青海省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青海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引用日期]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企业两层办公楼效果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