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里的布施原文出处开示:为什么有人布施得多,而回报却很少

从佛经中看布施的福德(十一)从佛经中看布施的福德(十一)人得好意其福难量百家号《杂宝藏经·卷第四》:(白话译文)往昔,在释迦牟尼佛住世时,佛陀的姨母大爱道特地以金缕织成衣服,供养世尊。世尊开示大爱道说:“拿去布施给僧众吧!”大爱道疑惑的问:“世尊是我从襁褓时以母乳亲自养育长大,如今我亲手缝制此衣,是特意为了供奉佛陀而织的啊!当然希望如来接受此供养,为什么世尊却要我将衣布施僧众呢?”世尊回答:“因为供养众僧的福报,广大无边。为了让姨母得大功德,所以我如是劝姨母。姨母如果依照我所说去做,就是已经供养了佛。”于是大爱道手持金缕衣走向上座比丘,但是无人敢接受金缕衣的供养。后来走到弥勒菩萨座下,弥勒菩萨接受了供养,随即穿着金缕衣进城乞食。弥勒菩萨身有三十二相,紫磨金色,城里的人竞相瞻仰弥勒菩萨的相好庄严,却无人供养饮食。这时候有一位穿珠师,见众人没有供养食物,走向前跪请弥勒菩萨到家中应供。弥勒菩萨应供结斋后,穿珠师搬了一个小座椅,敷坐于弥勒菩萨前,请求弥勒菩萨开示法要。弥勒菩萨有四辩才力,随即为穿珠师演说种种上妙法义。穿珠师听得法喜充满,期望把握难得的因缘,听闻更多的妙法。先前有位大户长者,为了嫁女儿,雇请这位穿珠师为他们穿宝珠,预付了酬金十万。在穿珠师听弥勒菩萨开示时,准备嫁女儿的长者派人来取宝珠。专注听法的穿珠师,那肯中断呢!于是回应取宝珠的人:“请稍待一会儿再来取。”对方不久又来取宝珠,乃至于来回三次都拿不到穿好的宝珠。大户长者一气之下,将宝珠与先前所付的酬金十万全数拿走。穿珠师的妻子很生气的对丈夫说:“还有什么事情比只需用少许时间穿珠就能赚到酬金十万更好的事?你为什么要一直听这位道人说法而不去穿珠呢?”丈夫听妻子数落之后,心生懊恼。在场的弥勒菩萨,知道穿珠师起了烦恼,就问他:“你能否随我到寺院呢?”穿珠师回答:“可以。”于是随着弥勒菩萨到达僧坊。弥勒菩萨问上座:“如果有人得到满十万斤黄金,能够比听人说法更欢喜吗?”憍陈如上座回答:“假使有人得十万黄金,不如以一钵餐食施供持戒行者,何况又能以深切的信心听法片刻,更殊胜于前者百千万倍。”于是又再请问第二上座同样的问题,上座回答:“如果有人得到满十万车的黄金,也不如以一钵餐食施供持戒行者,更何况是听法欢喜。”又再请问第三上座同样的问题,上座回答:“若有人得到满十万屋舍的黄金,还不如供施持戒人一钵餐食,更何况又能听闻妙法?”又问第四上座,上座答言:“若人得到十万国那么多的黄金,亦不如施持戒人一钵之食,何况又再听法开示,比得到黄金殊胜百千万倍。”同样的问题继续请问上座,直到问到阿那律上座时,阿那律说:“有人得到满四天下那么多的黄金,还不如施持戒人一钵之食,何况又再听到妙法?”弥勒菩萨说:‘尊者啊!您说供施持戒比丘一钵之食,能胜过得到满四天下那么多的黄金,为什么如此呢?“阿那律尊者答言:”我以自身作证明,回忆过去往昔九十亿劫,我曾在遭逢饥馑之荒时,以粗糠之粺供养乞空钵之辟支佛,不仅现世获无量黄金,命终更生第二天为帝释天王,之后又下生人中为转轮圣王,历经天王、人王,九十一劫,不曾断绝。现今最后一生则投生于释迦族;初生之日,方圆四十里内所伏藏的珍宝皆自然涌出,长大之后亦随心满愿。如果以四天下黄金,换取为乳,尚不足一劫,哪能与九十一劫的生生世世都在快乐当中相比拟呢!我现今能得此自然饮食,也是由于过去生曾施供一钵之食,方能于今世得此果报。上至诸佛,下至梵天,以清净无所求之心持戒者,皆名持戒。“穿珠师听闻阿那律尊者的一番开示后,心开意解,生大欢喜心。省思:释迦牟尼佛借由大爱道比丘尼供衣的因缘,告诉我们以平等心、恭敬心供僧的福报。经云:”一切众川流,皆悉归大海。若饭佛及僧,福归己亦然。“又云:”施三宝福田,名最胜施者,所在常安乐,后当证涅槃。“阿那律尊者以无所求之心,供养辟支佛一钵之食,而得人王、天王之福,最后成道证果。可知以清净恭敬之心供养三宝,不仅得福无量,更种下生生世世值遇正法、闻法解脱的正因。(转)推荐几篇很好的文章:从佛经中看什么是见性、从佛经中看什么是闻性、《楞严经》精华篇——七处征心、《占察善恶业报经》中,地藏王菩萨开示的唯心识观法门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人得好意其福难量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骂意经》:人得好意,其福难量。弘扬佛法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布施后后悔获有福无享受报-菩提树下
当前位置: >原文
布施后后悔获有福无享受报
&& 菩提树下&&
布施后后悔获有福无享受报
正如法师开示
读《增一阿含经》读到卷十三《弟子品第二十三》,这里面记录一个有关布施的故事。我看内容,就给取了题目名叫,“布施后后悔获有福无享受报”。故事启示我们:一、有财物一定要布施,不能贪爱;二、布施则不堕恶趣,生富贵之家;三、布施对象不能分肤色人种;四、布施后不能后悔,布施后后悔则获有福无享报;五、过去所种福报享完,现生没造新福,则命终堕落涕哭大地狱。你们有没有布施后又生后悔这事?有!那可有不得!大家有没有修布施供养?有!涕哭大地狱就与你没有关系。
《弟子品第二十三》中说:“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那时,舍卫城中的婆提长者因病去世。他没有儿子,于是他的所有财产被没收入官府。波斯匿王去收取婆提长者财产,身满尘土来到佛的住处,顶礼佛陀,然后在一旁坐下。世尊问王曰“大王!有什么事?”
波斯匿王答到:“婆提长者今日去世,他没有儿子,我去收取财产,入官库”。接着说:“他啊!就单纯金就有八万斤,还有其他杂物呢!然而,他在生的时候,食不精细,舍不得食;穿衣随便,破烂不净;所乘车骑非常简陋瘦弱。总之一句话:非常吝啬,没有享福。”
世尊开示:“是这样。大王!悭贪的人得到这么多财物,不能享用,也不给父母、妻子、仆从、奴婢,也舍不得给朋友、有学问的人,更舍不得给沙门、婆罗门、长者。如果是有智慧的人得到这么多财物,就会‘惠施广济,一切无所爱惜’,供养沙门、婆罗门、有德之人。”
波斯匿王问:“婆提长者此生这样,命终之后投生何处?”
世尊开示说:“这婆提长者命终将投生‘涕哭大地狱’。为什么呢?因为他此生是个‘断善根的人’。”
波斯匿王说:“婆提长者断善根吗?”
世尊开示:“大王!是的,婆提长者没有善根。他过去生中所种的福报已经享尽,今生又没有造新的福业。”
波斯匿王问:“婆提长者没有余福了?”
世尊开示说:“没有了!大王!犹如稻田,只收割不耕种,便没有第二次的收割了,没收割就穷困。为什么穷困呢?旧粮食尽,没有新粮。婆提长者就是这样,但享过去福,没有造新福。婆提长者不仅没有余福,今夜就堕落‘涕哭地狱’中受苦!”
这时,波斯匿王心生恐怖,悲伤流泪。而后,强止泪水说:“婆提长者过去作什么功德生在富贵家?又作了什么坏事而不得食其美食、享受富贵?”
世尊告诉波斯匿王:“在过去久远以前的迦叶佛时代,婆提长者那时是舍卫城中的田家子。那时,迦叶佛去世,有一位辟支佛出世。后来,这位辟支佛路过田家子家,田家子看到辟支佛在门外,便生这样的念头:这样的尊者出现世间非常难得,我今当施与他饮食。”世尊接着开示:“辟支佛得食后,便腾空而去。田家子见辟支佛神足通,发誓愿说:“持此善本之愿,让我世世所生之处,不堕三恶趣,常多财宝!”后来,他后悔:“我的所有食物,应该施与奴仆,不应该施与这些秃头道人。”
世尊继续开示,“这田家子就是现在的婆提长者。他因为施食给辟支佛时发誓愿:‘以此功德,所生之处不堕恶趣,恒多财宝,生富贵之家。’后真的生富贵家,财宝具足,所用无缺。但他施食辟支佛后生悔心:‘我宁给奴仆食,也不应给这些秃头道人饮食。’以这个因缘,因此,虽生富贵家,而不得享受美食,以及不得享受一切快乐之福。自己舍不得享受,也舍不得供养父母、兄弟、妻子、仆从、朋友、有知识的人。也不施与沙门、婆罗门、长者。但食过去所种之福,没有造新的福业。所以,大王!如果智者得此财物,应当广行布施,不要贪惜。这样,反而获得更多的财物。是这样。大王!应当这样修学!”
波斯匿王恭敬地对世尊说:“我自今以后,应当广行布施沙门、婆罗门、四部之众。如果是外道、异学来乞求,我不施与。”
世尊说:“大王!不能这样,也不能有这样的念头。为什么呢?一切众生都是由于饮食而存在。众生没有饮食便要丧失生命。”说到这里,世尊便说一偈:  “念当广惠施,终莫断施心;  必当值贤圣,度此生死源。”
这时,波斯匿王对世尊说:“我今天非常非常地高兴,非常幸运我心向如来。为什么这么高兴呢?因为我明白了‘一切众生由于食而得生存,没有饮食便不能活命。’”停了一下,波斯匿王说:“我从今以后,当广惠施,无所吝惜!”
----------附录《增一阿含经》卷十三《弟子品第二十三》中原文: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尔时,舍卫城中婆提长者遇病命终。然彼长者无有子息,所有财宝尽没入官。尔时,王波斯匿尘土坌身来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是时,世尊问王曰:大王!何故尘土坌身来至我所?波斯匿王白世尊曰:此舍卫城内有长者名婆提,今日命终。彼无子姓,躬往收摄财宝,理使入官。纯金八万斤。况复余杂物乎。然彼长者存在之日,所食如此之食,极为弊恶,不食精细。所著衣服垢坌不净。所乘车骑极为瘦弱。世尊告曰:如是。大王!如王来言,夫悭贪之人得此财货,不能食噉。不与父母、妻子、仆从、奴婢。亦复不与朋友、知识。亦复不与沙门.婆罗门、诸尊长者。若有智之士得此财宝、便能惠施广济、一切无所爱惜。供给沙门、婆罗门、诸高德者。
时、王波斯匿说曰:此婆提长者命终为生何处?世尊告曰:此婆提长者命终生涕哭大地狱中。所以然者?此断善根之人,身坏命终,生涕哭地狱中。波斯匿王曰:婆提长者断善根耶?世尊告曰:如是。大王!如王所说,彼长者断于善根。然彼长者故福已尽,更不造新。王波斯匿曰:彼长者颇有遗余福乎。世尊告曰:无也。大王!乃无毫厘之余有存在者。如彼田家公,但收不种,后便穷困。渐以命终。所以然者?但食故业,更不造新。此长者亦复如是,但食故福,更不造新福。此长者今夜当在涕哭地狱中。
尔时,波斯匿王便怀恐怖,收泪而曰:此长者昔日作何功德福业生在富家?复作何不善根本?不得食此极富之货、不乐五乐之中?尔时,世尊告波斯匿王曰:过去久远迦叶佛,此长者在此舍卫城中为田家子。尔时,佛去世后,有辟支佛出世,往诣此长者家。尔时,此长者见辟支佛在门外,见已,便生是念:如此尊者出世甚难,我今可以饮食往施此人。尔时,长者便施彼辟支佛食。辟支佛得食已,便飞在虚空而去。时,彼长者见辟支佛作神足,作是誓愿:持此善本之愿,使世世所生之处,不堕三恶趣,常多财宝。后有悔心:我向所有食,应与奴仆,不与此秃头道人使食。尔时,田家长者岂异人乎?莫作是观。所以然者?尔时田家长者,今此婆提长者是。是时施已,发此誓愿,持此功德,所生之处不堕恶趣,恒多财饶宝,生富贵之家,无所渴乏。既复施已,后生悔心,我宁与奴仆使食。不与此秃头道人使食。以此因缘本末,不得食此极有之货,亦复不乐五乐之中。不自供养,复不与父母、兄弟、妻子、仆从、朋友、知识。不施沙门、婆罗门、诸尊长者。但食故业,不造新者。是故。大王!若有智之士得此财货,当广布施,莫有所惜。复当得无极之财。如是。大王!当作是学。
尔时,波斯匿王白世尊曰:自今以后,当广布施沙门、婆罗门四部之众。诸外道、异学来乞求者,我不堪与。世尊告曰:大王!莫作是念!所以然者?一切众生皆由食得存,无食便丧。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念当广惠施,终莫断施心;  必当值贤圣,度此生死源。
尔时,波斯匿王白世尊曰:我今倍复欢庆于向如来。所以然者?一切众生皆由食得存,无食不存。尔时,波斯匿王曰:自今以后,当广惠施,无所吝惜。”以上就是由(ftsx.net)小编为大家整理的 布施后后悔获有福无享受报
点击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分类:
昵 称 必填
◎已有 0 人评论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邮箱:佛经故事:婆罗门国王戒贪布施,得大自在佛经故事:婆罗门国王戒贪布施,得大自在普陀山佛教百家号编者按:六度为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假使持戒而不布施则不能摄化有情;布施而不持戒则难以进修定慧;忍辱而不精进则道业难成;精进而不忍辱则魔障难消;禅定而无智慧则固执不通;智慧而无禅定则凡情易动。因此我们要大发菩提心,学菩萨行愿,广修六度万行,直至圆成佛果。布施度悭贪仅是六度之一,下面的佛经故事记载了国王进行财布施,而佛陀为之行法布施的公案。《法句譬喻经·卷三》曾记载了一段殊胜事迹:佛陀时代,有位婆罗门国王名叫多味写,平日信奉九十六种外道。一天,国王忽萌善心,欲行大布施,于是依照婆罗门教的规定,将其积聚如山的奇珍异宝,布施给需要帮助的人;若有人来求助,便请他自取一撮珍宝而去。奇怪的是,国王如此布施了数日,珍宝一点儿都没有减少。 佛陀知道国王宿世积福,度化因缘成熟,于是变化成外道修行者前往该国。国王得知有行者远来,便出来接见,寒喧作礼后,国王问:“你来此地,有何请求吗?可以直说,不用客气。”行者回答:“我从很远的地方来,想跟国王化缘珍宝,建造屋宅。”国王听了,告诉行者:“没问题!你就自取一撮珍宝吧。”行者取了一撮珍宝,走了七步,又将珠宝放回原处。国王疑惑地问他:“你为何要放回去呢?”行者回答:“这撮珍宝变卖后,只够我建盖房舍而已,日后要再娶妻就不够用了,所以不如不取。”国王一听,说:“这还不简单,那你就取三撮珍宝吧。”于是行者取了三撮珍宝,走了七步后,还是回头将珠宝放回原处。国王又问他:“你为什么又不要了呢?”行者回答:“这三撮珍宝只够我娶妻,没有剩余的钱可以购买田地、奴婢、牛马,既然无法满足我的欲望,还不如放下。”于是国王又应允他取七撮珍宝。行者走了七步,还是又退还回去。国王再度询问原因,行者回答:“我娶妻后会生儿育女,子女从出生到嫁娶,一切所需难可计量,所以我决定还是不要罢了!”国王听了,大方地说:“不要担心,我将所有的珍宝都布施给你,你就不需再为将来烦忧了。”行者原本已要接受国王的供养,但想了想还是拒绝国王的好意,准备告辞。国王疑惑地问:“你为何不接受我的供养呢?”行者说:“本来我是想要乞取珍宝,好令生活充裕无缺。但我深入思惟,却发现人生苦短,万物无常,若是追逐财物,贪求五欲,妄计未来,只是徒增忧苦,一日比一日烦恼,还不如放下这些贪欲,精进修行,勤求佛道。所以我再也不需要任何珍宝了!”国王听了行者的话,心开意解,也愿意皈依佛教。于是,佛陀恢复本貌,腾升虚空,现光明身相,为国王说了一首偈语——虽得积珍宝,崇高至于天,如是满世间,不如见道迹。不善像如善,爱如似不爱,以苦为乐相,狂夫为所厌。国王与大臣见到佛陀如此端严的光明瑞相,又听闻佛陀微妙的开示,法喜非常,纷纷求受五戒,当下即证须陀洹果。看了这个佛经故事,我为这位婆罗门国王赞叹!财、色、名、食、睡等五欲中,他的财欲非常轻,甚至可以放弃自己的财宝,一次次布施行者不同程度的财宝。而恭闻了佛陀说法后,婆罗门国王真正懂得不执着财富,精进修行,勤求佛道的真谛。当下闻法,当下受益,即证初果罗汉。反观我身边的部分同修,不但没有依教奉行、行善布施,反而陷在贪欲的泥坑里……他们披着佛教徒的外衣,打着学佛的旗号,将庄严的坛场当成了他们传销的基地,肆无忌惮地将师兄姐们发展成“下线”,用虚幻的高回报侵蚀着那些道心不坚者,以谋取利益。他们的所作所为,就像是洒在地上的水银挥发着毒气,这哪是修行人?南无第三世多杰羌佛早在《解脱大手印》中列有128条邪恶见和错误知见。其中邪恶知见第十九条:“认利益大于佛法”。在我们个人的利益与佛法相对立的时候,你取佛法还是利益?如果你将利益看得高于佛法,你是邪恶知见。利益不能高于佛法,佛法是无上珍宝,宁舍生命不舍法。然而在利益面前,这些披着佛教外衣的人早已忘记南无第三世多杰羌佛的谆谆教导。他们贪心使然,拉人头进行“财富大计”。随着一个个投资机构卷款消失,一个个传销机构被曝光惩处,这些可怜的盲从者才醒悟过来,但为时已晚,他们只能为自己的贪心买单。佛弟子当知贪、嗔、痴为三毒,此三毒残害身心,使人沉沦于生死轮回,为恶之根源,故又称三不善根。佛经上开示:“诸苦皆从贪欲起。”众生的欲望无穷尽,而物质的满足却有限量,所以贪欲的人往往会失望,结果就由贪转嗔,乃至结冤,种下恶因,结下恶果,最终演变成无边的痛苦。想要身心清净,家庭幸福,远离苦恼,修行人不仅要布施度悭贪,而且要“熄灭贪嗔痴,勤修戒定慧”,这样才能早日获广大福德自在。文/在路上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普陀山佛教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传承佛教文化,净化人心,世界和平!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从佛经中看布施的福德(八)从佛经中看布施的福德(八)人得好意其福难量百家号《增壹阿含经·卷第三十七·八难品第四十二之二(八)》:(白话译文)昔日,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化。有一天,阿那邠邸长者前往佛陀住处,顶礼佛足后,恭敬地坐在一旁。佛陀问道:“长者,现在还广行布施吗?”长者回禀佛陀:“虽然家里并不富有,仍然日夜不断地随喜布施,在四个城门、大市集、住家附近的路旁,以及佛陀、比丘僧众所在之处,于此八处广行布施。凡有所需求皆行布施,需要衣服的就布施衣服,需要饮食的就供养饮食,即使是需要珍宝,也都满其所愿,不论是衣服、饮食、卧具、医药,都竭尽所能地布施与供给。曾有诸天人在虚空中告诉我:‘布施时应分别胜劣,这位是持戒者,这个是犯戒者,布施予前者能获福,布施给后者则无福。’但是我觉得自心端正即可,并不想分别彼此而有所增减,这样才是以平等慈心对待一切众生;因为众生依赖饮食支持命根,有饮食才得生存,若无饮食就命无以为济。我相信广行惠施一切众生,果报不会因布施的对象而有所差别。”佛陀说:“善哉长者!能够平等布施是世上最大的福报,然而众生各随其心而有优劣,所以布施予持戒者的功德,胜过布施给犯戒者。”这时,在虚空中天人听闻佛陀的开示,都至诚欢喜,以偈庆赞:“佛说选择布施之最胜妙者,因凡愚的众生随其心境而有优劣,若欲冀求最胜良福田,有什么能胜过布施供养如来的贤圣众弟子呢?”接着又赞叹:“世尊所说之法真是太殊胜了,布施给持戒者的功德,胜过布施给犯戒者。”是时,佛陀对长者说:“现在要为你开示供养贤圣之众的功德福报,你要善加思惟、谨记于心,有人布施少,却能获福多;或有人布施多,获得福报更为增胜。”长者对佛陀说:“恳请世尊为我开演无上妙义,什么是施少获福多?又为什么施多而获福多呢?”佛陀回答:“长者!证得阿罗汉向、阿罗汉果、阿那含向、阿那含果、斯陀含向、斯陀含果、须陀洹向、须陀洹果者,就是贤圣之众。布施供养贤圣众,施少获福多,若施多则获福更多。”世尊以偈赞颂:“不论是四向或已成就四种果位的行者,皆已是贤圣众,能够供养获福广大。”佛陀接着开示:“过去久远诸佛世尊在世之时,也有像现在得道证果的贤圣之众,未来诸佛世尊出现于世,也同样会有得道证果的贤圣之众。所以,长者!你应发欢喜悦乐之心,供养一切贤圣之众。”听闻世尊宣说微妙法义,长者功德善根愈加增进,修行立于不退转之地,满怀法喜至诚顶礼,绕佛三匝后离去,并发欢喜心信受奉行。省思:贤圣僧众其德行能劝化利益广大众生,行善趣解脱道,利他之用甚广。故,供养持戒精进的贤圣之众,犹如耕耘福田,播种于肥沃良田,能获得丰广之功德福报。故佛说:“贤圣之众,施少获福多,施多获福多。”若进一步起般若智慧观照,如《金刚经》所云:“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修一切善而不执着一切善,于解脱法中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转)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人得好意其福难量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骂意经》:人得好意,其福难量。弘扬佛法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欢 迎 添 加。小 编(佛弟子 寺院护法居士)v 信:zagg0724。可做功 德:助印经书,佛卡,佛像。随喜法会放生。超度,祈福法会。供奉佛像,供僧,挂牌(超度,祈福),建寺,供灯,供斋,佛像贴金,供花果等。随缘乐 捐,随 喜 添 加。在禅宗里有一则公案:当初,达摩祖师从印度来到中国,正是梁武帝主政的时候。梁武帝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平常建筑寺院、广度僧侣、印经造像,甚至自己素食、讲经,可以说布施、修福,做了不少功德。当他听说从印度来了一位高僧达摩祖师,就礼请他到宫中问法:“朕自从主政以来,建寺度僧,行善不断,请问有甚么功德?”达摩祖师回答:“了无功德!”梁武帝好像被浇了一盆冷水,心想:“我做了那么多善事,你不但不赞美我,怎么还说没有功德呢?”因此不免对达摩祖师心生反感,而达摩祖师也觉得与他无缘,于是拂袖而去。达摩祖师回答“了无功德”,错了吗?梁武帝认为自己造寺庙、度僧尼、印经典、说佛法,有功德,错了吗?都不错!梁武帝所作建寺度僧的功德,是有为的功德,多做多得,少做少得。达摩祖师讲的功德,是功德性,自性的功德本来具足,并不因为我现在布施、做慈善,功德就有所增加,不做就有所减少。所以有为的功德可以说多说少,无为的功德性则不能论多论少。
在《金刚经》里也提到福德与福性的问题。福德,从因果来讲,当然可以论多论少,行善修福,多做多得,少做少得;福德的自性,则不容以有无的对立观念来论多论少。所以,达摩祖师从本体上来讲功德,梁武帝还没有那样深的领悟,所以彼此不能相契。梁武帝之所以能成为一代君王,其实也就是因为他在过去世曾经布施、行善。因此,在佛门里有一首赞叹梁武帝及说明布施功德的偈语:三宝门中福好修,一文施舍万文收;不信但看梁武帝,曾施一笠管山河。梁武帝过去世曾是一个樵夫,有一天,打完柴回家的途中,突然下起雨来,他看到一尊佛像在露天里被雨淋着,就把戴在自己头上的斗笠布施给这一尊佛像。由于他布施的功德,后来感得成为一代帝王的果报。不过,这种有为的果报并非究竟,譬如,即使做了帝王,福报用尽,还是会再堕落。所以,福德可以说多说少,说有说无;而福德性,即使是堕落到地狱、饿鬼、畜生,五趣流转,六道轮回,我们的真如自性、福德性,始终没有损减分毫。因此,布施、设斋究竟是否有功德,就看是从甚么层次来讲。如果从有为法来看,布施必定有功德。布施犹如播种,有播种,因缘成熟,必然有收获。所以布施是无尽的宝藏,你有布施,你就有储蓄,就有果报。一个人如果每天光是贪图别人的东西,是贫穷;常行喜舍,才是富贵。布施也不一定要用钱财珍宝去布施,你心地善良,可以用说好话布施;你心里面有丰富的力量,可以用为人服务来布施。即使你不会说好话,没有力量为人服务,只要人家做好事,你心里随缘欢喜,随喜也是布施。每个人心里都有随喜、随心、随口、随力的功德宝藏,所以我们应该把储蓄在我们自己心田里的宝藏,随时布施,这才是致富之道。布施是“人天三福行”之一,布施是通往人天的道路,你有布施,你就有道路,就能到达目标。布施如桥梁,人与人之间的人际沟通,如同过河须要桥梁。布施是人我之间的桥梁,我说你的好话,我就能和你沟通,我有利益给你,帮助你,我就能和你沟通。
布施如田地,你有田地,你才能有收成,你有布施的种子,将来才能开花结果。过去有一个小女孩,父母双亡,沦为乞丐。有一天,她到寺院去拜佛,看到很多的信徒打斋供众,当下生起一念随喜的好心;但是摸摸口袋,身上只有一个铜钱,是过去在垃圾堆上捡到的,就把它拿出来布施。大和尚知道了,亲自来为她上堂说法,为她诵经祈福。这个贫穷的小女孩离开寺院以后,走到一棵大树下休息,不久就睡着了。这时皇后刚逝世不久,国王心里烦闷,和大臣出外郊游、打猎,见到树下发光,向前一看,是一个犹如仙女下凡般千娇百媚的女孩,非常欢喜,就把她迎回宫里,立为皇后。本来是一个贫穷的女乞丐,一下子贵为皇后,她心想:“这必定是我布施所得到的功德、福报。”因此,为了感恩图报,她就从宫里带了财宝,要到这个寺院里去作大布施。途中,她心想:当初我只布施一块钱,住持大和尚就亲自来为我诵经祝福,今天我再到寺院去大布施,这个大和尚不知要如何重视我呢?但是当她来到寺院时,大和尚见都没有见她,只叫一个知客师为她诵经祝福。皇后不免感到生气、失望,后来知客师说:施主!上一次你来,虽是一块钱,但那是你的真心里全部所有,至诚恳切,那一块钱的功德无量无边,大和尚当然要为你诵经祝福。现在,你布施的财宝虽然多,不过,在我慢心之下,不算很多,所以,由我为你祝福就够了。布施,有所谓“心田事不同,功德分胜劣”。有时候,同是布施一块钱,功德应该是一样的,不过,你的一块钱布施给国家修桥舖路,布施给学生做奖学金,这样的功德未来性就很大了;我的一块钱只是用来布施给儿女打牌、吃喝玩乐,由于田不同,对象不同,功德因此有胜劣。同样的对象,你的一块钱布施给青年 做奖学金,我的一块钱也是给青年做奖学金,不过,你的心里望报,你的心量很小,我的心广大无边,如此我的一块钱功德就大了。因此,布施主要在于我们的发心;发心不同,功德就有胜劣之分。一念虔诚,即使布施一块钱的功德,有时候与布施百万的功德是不相上下的。唐朝的裴休宰相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他很希望儿子能到寺院里过一段出家的生活。就如同现在的泰国,要想取得公民的资格,一生当中一定要出家一 次,也等于中华民国的役男要服兵役一样。因此,他把已经做到翰林的儿子,送到寺院里去修行参学。这个翰林学士到了寺院,先从沙弥做起,每天必须打柴、推 磨、种田、担水,弄得身心疲累不堪。有一次,他从山下挑了一担水回到山上,忍耐不住心里的不满,而发牢骚道:“翰林挑水汗淋腰,和尚吃了怎能消?”意思是说,我身为翰林,却在这里挑水给你们出家的和尚吃,你们和尚吃了,怎么能消受?他说这个话的时候,正好给从旁经过的住持大和尚听到了,就说:“老僧一炷香,能消万劫粮。”意思是说,我只要一炷香,你万劫的供养,我都能消受。所以,出家人修无为法,你有为的功德,布施多少,都能接受。布施的最高境界,要能三轮体空──没有布施的我,没有受施的人、没有所施的物,我、你和所施的物,都能不着相,这才是真正的无相布施。所谓“空心不空境,空境不空心,心境两俱空,心境俱不空”。如此功德就有大小之分了。说到布施得福的多少,有时候布施很多,得到的功德很少,有时候布施的财物有限,得到的果报却很大。为甚么会施少得多,或施多得少?施多得少,是 因为有望报的心,有利害心;施少得多,则是因为出发心是为了利益他人,是用恭敬心布施,所以布施的功德,诚如前面所说:“心田事不同,功德分胜劣。”布施的果报究竟如何分胜劣?有时候布施田胜财劣,就如过去佛世时,有一天,佛陀经过一个地方,一个儿童欢喜地捧了一钵土供养佛陀。因为布施的对 象是佛陀,田很胜,虽然所施物泥土很劣,功德却奇大无比。有时候财胜田劣,例如用珠宝布施给穷人。有时候田财俱胜,例如用黄金七宝布施给有学问有道德的人。有时候田财俱劣,例如用剩菜剩饭给乞丐吃。
有时候心财不同,心很重,财很轻,例如佛经里所说的“贫女一灯”,贫穷的女子布施一盏灯,心很重,财很轻。有时候财重心轻,例如前面讲过的贫女变皇后,最初用一块钱去布施、打斋,那是心重财轻,但是后来她贵为皇后,虽然布施的钱财很贵重,却用贡高我慢的轻心布施,所以,虽为皇后,也只获得知客师 替她诵经祝福。有的是心财俱重,也就是用恭敬心来布施贵重的东西,例如须达长者布施只树给孤独园,用黄金铺地,这是心财俱重;还有心财俱轻,心也轻,财也轻,例如用傲慢心给穷人一块钱,还要叮咛:“下次不可再来了喔!”这是心财俱轻。此外,还有施受的不同,有时施者清净,受者不清净,例如我们到监狱里,或到一些苦难的地区去布施,我们是慈善为怀布施,布施的人心很清净,可是接受的人心里不清净。有时施者不清净,受者清净,例如有人偷窃别人的东西,然后再到寺院里去添油香,去做功德,这是布施的人不清净,接受的人清净。有时施 受俱清净,例如宝积佛用香、花供养佛陀;又如无尽意菩萨用璎珞供养观世音菩萨,这就好像有道德的人礼敬有道德的人。有时施受俱不净,布施和接受的人都不清净,例如盗贼窃盗赃物给贪官污吏,金钱来路已经不正,又再拿去贿赂,这就是施受俱不净。
因此,说到布施,有时候同样的布施,但因钱财用法不一样,对方接受的心态不一样,而我布施的出发心也不一样,功德就有胜劣之分了。所以,《六祖坛经》里说布施“了无功德”,因为有为法的功德是可多可少的,唯有我们本体的功德性才是不增不减,无多无少,这是学佛者应有的认识。特别声明:本文为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一键安装官方客户端
重大事件及时推送 阅读更流畅
http://dingyue.nosdn.127.net/EnH0oZdifDzSTwKpaMwIe684Q75LN7f93M78gHHg1lIfg8.jpg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经布施功德故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