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诸在家者 指甲上耕田种稻在家可吃饭 我之出家众 生活无贫穷 出自哪部佛经

--(1933)[]
想出家的孩子
《净土》2011年第四期 作者:赵文竹阿诚是一个高高的,白白的,一脸英气的小伙子,在大雪封山的时候,他背着一个旅行包,口中哈着白气,眉毛和发梢都结着冰花,出现在祥翁的屋子里。阿诚说他最近产生了一些心理矛盾,面临一种抉择,希望能得到祥翁的指点。阿诚说,他在大学时就接触了佛法,立志,毕业后没找到合适的工作,在他看来,许多工作本身便是不善之业,他不想干,可真能赚到钱又对社会有真实利益的工作岗位几乎就找不着,他跑过几个道场,参加过佛门的夏令营等活动,又先后在几个素食馆打过工,后来到了一个儿童经典导读班做老师,教背诵儒家经典。阿诚说:我这几年东一头西一头撞了好几个地方,尝试了好几种活法,好像都不是自己想要的,好像都不是究竟,眼瞧着自己也老大不小了,父母一个劲儿催我找对象结婚,可我心里很矛盾。我想,又面临一个结婚生子的问题,不知道该如何定夺。祥翁说:那我要问问你,你学佛到底想解决什么问题?想求顺利?求发财?求幸福,求健康长寿?还是求天下太平?阿诚说:这些问题都不是我想要求的,我想求的是了生死,明心见性,亲证佛法,广度众生。祥翁说:这事大了,可不是随便说说就行了的。阿诚说:我是真心的,我不怕吃苦,我一定要在此生超越生死轮回。祥翁说:如果你真是这样发心,那太殊胜了,那我就不客气地告诉你,你不要谈什么女朋友了,甚至什么素食馆,什么经典导读都不要做了,你该去出家。阿诚说:出家这个问题我还真想过,这个念头一直没断,可是一直没下决心,许多人劝我不要出家,好像六祖大师也说过,学佛,也得,不由在寺。祥翁说:六祖是说过这话,可他那是对居士说的,他能说我们在家人就没有希望了吗?很多人由于种种因缘,此生不能出家,六祖若说在家人不能成道,那我们这些在家居士就都该去上吊了。六祖这是鼓励的话,要我们建立信心的,六祖的话有分寸,在家也得,不由在寺,是说在家也可以甚至得道,不是必须出家才行,并没说在家出家都一样,更没有说在家修行更好的意思。你可以查考一下,历史上真正开悟证道的大德祖师,很多,在家人又有几个呢?点得出来的也只有傅大士、庞居士等寥寥几人而已,而且这有限的几个人都不是一般人,其福德智慧均超一流,非常人可比,可见大有来头。即使如此,他们也还是行常人所不能行,忍常人所不能忍,不营世务,专注修行才真正成就的。就拿庞居士一家来讲,有儿不娶,有女不嫁,家财万贯最终却全部抛进江里,一家人进山隐居修行,开荒种地,粗衣素食,这和出家有何区别?他们如果不这样做,而是一边开着公司算计着赚钱,或者当着大官玩弄着权术,或者抱着娇妻美男卿卿我我,一边哼哼呀呀念几句经,诵几句咒,就成佛了?那简直是开玩笑。阿诚说:我听到一个说法,说末法时代,修行不如在家人,而且有人说在家修行才是真功夫。祥翁说:不知道这种说法出自何典,即使真有这种说法,我们也要知道,末法时代很长,一万年,我们现在才刚刚算个开始。目前的情况还没有糟糕到那种程度,出家人成就的还是比在家人多得多,只是出家人一般注重专修,不事张扬,其成就不为社会所知。而在家人往往比较高调,有些人能说能讲又能写,在社会上有一些影响,因此给人一种感觉,好像社会上的佛学家挺多,庙子里的出家人却没什么动静,这是一种假象。佛学家和成道不是一回事。当然的确有的人理论很棒,影响较大,最终走得也很潇洒,可真正走得潇洒精彩的大多还是出家人。真正有成就的大多是潜修默证不事张扬的人。即使如今也常有出家人圆寂时放光现瑞或烧出舍利,这些情况在家人又有几个人呢?你看连我这种一身习气毛病的人如今都成了角色,在许多人眼里俨然算个大德了,否则就不会有这么多人辛辛苦苦进山参访了,这本身就很荒唐。我自己最终能否走出个样子都很难说,因此我才不敢轻易外出讲话招摇,不敢自充善知识,更不敢说我自己修的比出家人好,这是实在话。我看那些无视出家人,自以为比出家人更有道的大多是不知深浅的狂妄之人。若说出家众中得道者是千百中不得一人,而在家的老百姓中得道者可说是亿万中不得一人,这是有着大差异的,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不可人云亦云。至于说什么在家修行才叫真功夫,那更是无稽之谈,这是什么人讲的?如果是出家人讲的,人家那叫客气;如果是在家人讲的,这个讲的人是不是个大成就者?若他是个大成就者,他不可能如此自是,更不可能对凡夫众生做如此误导;如果他不是位大成就者,那就纯属不知天高地厚。阿诚说:我听有人讲,学佛要发大心,要广度众生,抛家舍业舍弃众生出家那是自了汉,在家才能行菩萨道。祥翁说:这更是无稽之谈。释迦牟尼当年如果不出家,六祖慧能如果不出家,这个世间如果没有僧团住持,佛法能传到今天么?绝不可能。如果那样,即使如今还有个佛法的名字,也早就和鬼神外道混成一团了,或者沦为世间的一种所谓哲学理论了。什么叫菩萨道?就是菩萨所行的道,前提是你必须具备菩萨的见地,菩萨的证悟。菩萨有出家菩萨,有在家菩萨。出家菩萨住持佛法,在家菩萨护持佛法。你如果是得了道的人,以其特定的因缘,根据众生的需要,示现在家相,以种种方便化导众生,这叫倒驾慈航,非常人所能行。如果你是凡夫,没有得道,你自己都找不到岸,你在水里挣扎,东扯西拉那叫什么菩萨道呢?那叫不知死的鬼。至于我们世间人仰慕菩萨、学习菩萨,甘心情愿舍弃自己的利益甚至生命成就别人,那只能算是菩萨种性,还不能算是真正的菩萨道,因为你只能解人暂时的危难,救人暂时的命,却没有能力让人出离生死苦海,你即使为此舍弃了你这一期的生命,也只能算世间的小善。菩萨种性并不意味着你就是菩萨,这就像一颗树种子不能算是一棵大树是一个道理。从理论上讲,每一颗树种子都可能成为大树,但它成为大树需要土地、阳光、水分、温度和时间等诸多条件,缺了任何一个条件便不可能成为大树。事实上,世上的种子无量无数,可最终真正有机会长成大树的万中无一,你说是吧?学菩萨更是如此,那要经过无量劫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精进修行。你只要没有证悟,即使你受持了菩萨戒,也是在学着菩萨的样子做人,那叫因地菩萨,还是菩萨的种子,当然这种子已经种在地下了,可最终是否会长成树,还要看水分、营养、天气等诸多条件,即使长出来,是否能长成大树,会不会被人砍掉或被火烧掉还是不一定。你受持菩萨戒没有?没有,这不结了。你想一想,你忙了几年,连孔孟的世间善法还没有真实地了解,只是信佛仰慕佛法,连佛法的边还没摸着呢。佛经讲,即使你以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供养布施,也还只是世间小善,出不了生死,你又做了多少呢?不做坏事,专做好事,还只是世间法,连小乘罗汉的出离生死都做不到,怎么有资格谈什么行菩萨道呢?社会上有些学佛的居士,分明是由于情爱放不下,家庭放不下,生事造业之心放不下,因而出不了家,却又怕人家说他学佛不真实,就给自己找说法,说什么在家行菩萨道,实践大乘法,这叫自欺欺人。其实除了凤毛麟角极个别人外,绝大多数人学佛又出不了家,不是世间心放不下、出离心发不起来,就是受到种种制约,因缘不成熟,总之是业力所系。承认这一点,正视这一点不耻辱,这是一个佛门弟子应有的态度。而硬要充人物,挣面子,为自己找说法,这本身就是学佛不上路的表现。出家学佛乃大丈夫事,非帝王将相所能为,帝王将相还放不下江山,放不下所谓的伟大事业,说穿了就是还热衷于生事造业。阿诚说:人们讲,世间事总得有人做,都出家修行了谁来建设国家,谁来保卫国家,谁来给出家人送钱送粮盖庙建房子?祥翁说:事实上是不可能所有人都出家的,出家绝对需要大福报,你即使想做个混饭吃的和尚也需要前世有缘,没这个缘分没这个福报谁会为你剃度?有些人刚想出家还没出家就突然发生巨大障碍甚至死掉了,有人出家想受戒刚登戒坛就突发重病甚至死掉,这都是业障太大,福报不够所致。同样在这个世间做人,每个人的来路不同,有人前世有修行甚至出过家,有更多人是从三恶道刚刚爬上来混得了人身的,这些人甭说出家修行了,就是想在世间找个正当职业混饭吃也是很难的。他们如果不杀生,不打妄语,不搞歪门邪道就找不出别的活法,为什么会这样,就是没福。你以为披上袈裟就这么容易?一个人哪怕演戏扮和尚披上一阵儿袈裟,那也是前世种下的福报因缘呐!一个人福报不够,心性不到那个程度,即使逼他出家也逼不走的,你信不信?假若现在国家颁布一项法令,全体国民都必须出家,不出家的全部杀头,那也没用,肯定还有大量人要跑到深山或移民国外去结婚生。好了,不妨我们再假设一下,假如我们全民都出家了,社会又会什么样子。你想想,我们全国人都出家了,在山里打坐修行,粗衣素食,不蓄财产,那银行很快就关了,房地产就不要搞了,环境也不会破坏了,空气就自然干净了,天也蓝了,山也绿了,干涸的泉水也流出来了,土地中自然又长出了各种丰美无任何污染的蔬菜食物。吃的少,吃的简单,水土又好,打坐经行之余随便在什么地方埋下几粒种子,我们就吃不完,那我们还有什么事业可做?大家都持戒了,警察失业了,国家机器用不着了,部队也用不着了,你说外国人会来侵略吗?其实人家来侵略也是我们的业力所感,你如果没那个业力,他惹得起你么?当然啦,你不修行,你杀心没断,瞋心没断,你一边打坐,身边还藏着一把匕首,草丛中还藏着机枪,那对方一下子就能感受到你的敌意和你的杀气,还没容你反应过来,他就把你捅死了,那你还是欠他命。祥翁的话,说得阿诚直笑,他以前听了许多一本正经的说教,从来还没听到祥翁这么活泼有趣的说法,出家修行这么严肃的课题,让祥翁这么一番谈笑风生,许多疑惑轻而易举地迎刃而解了。当然出家毕竟是人生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选择,阿诚还有一些放不下,他说他父母也信佛,对他学佛不反对,可还是不希望他出家。他爸爸说即使他一心想出家,也要先结了婚,给他们留下个孙子再走。祥翁问阿诚对这个问题怎么想。阿诚说他眼下还拿不定主意,父母的想法好像也有道理,谁不希望身后有人接续香火呢?再说孔圣人也一再教导我们要遵守孝道啊!祥翁笑了笑,阿诚的想法很有代表性,中国的出家人第一道难关就在这里。于是他又耐心地给阿诚讲,你知道你这是怎么回事么?这叫爱缠。亲情是一张牢固的网,家庭是我们生命轮回的渊薮。别的东西好办些,这个爱缠最难突破,你现在有父母两条绳子拴着,就已经很难走脱,当你再有了爱妻,再栓上一条绳,这根绳比父母这两根绳牢固的多,你要走,她要寻死上吊,你怎么办?如果你再有了孩子,那就更麻烦了,不用孩子拽你,你自己就放不下了。你别盲目自信,到时候就明白了,你怎么办呢?你说等孩子上完学你再出家吧,先在家赚钱。孩子毕业了又要找工作,这事很大,你再为他奔忙找工作。刚刚工作有个着落,孩子又该结婚了,要办嫁妆,买房子,那你可有得累了,你是大款还好些,你不是大款,那就要贷款,你看现在有几个买房子不贷款的?这下你又欠下债了,还债吧,债没还清,孙子又出世了,儿子儿媳忙工作,怎么办?你老婆可能病了,你照顾老婆,还要帮儿子带孩子。就这样,一生一晃眼儿就过去了,什么明心见性,什么证道涅槃,八万四千劫以后再说吧!我不是在吓唬你,你放眼看看这个世间,我给你这个假设还算好的,人生的种种厄运、遭遇都是不可预计的,明天你是否还活在世上,很难说。你别不爱听,生命就是无常,无常鬼为什么叫无常鬼?就是由于他不守常规。我对你说,其实我自己也在不断提醒自己,随时都不能失去觉照,否则一气不来,就不知跑到哪里去了。再说孝道。孔子讲的是世间之小孝,孝亲养亲续香火,佛家的出世大孝,没有几个人明白。如今有不少佛门居士在弘扬孔子文化,这很好,这是一种方便,对社会有好处也给自己增福报,可搞着搞着不知不觉之中把最初的学佛根本给丢了,把孔子的世间善法和佛的出世法混同一谈了,甚至依据儒家的理论反过来认为佛家没有孝道,这是很颠倒的见解。儒学是世间善法,儒家是讲做人的,是修治齐平的学问,是一种人间游戏规则。孔子很伟大,但孔子只说明人道,不解释其他五道,因此儒学不能了生死,不能出离轮回。儒家的孝道只能是奉亲养老,接续香火一种形式,这种孝道是一条线,当子孙断绝了,似乎生命就断绝了,孝道也就走到头了。而释迦牟尼佛看得更彻底,更圆满,他看到了生命的轮回,生死是一种假相,人我是一种分别,众生一体,视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这个孝就广大无边了,不是一条线了,而是尽虚空遍法界地散发开来了。这样一来,一个人出家修道成就了,那他就不光孝敬了这一世的父母,也孝敬了无量劫以来的一切父母,他不仅仅关照了父母一世的保暖,也成全了父母的法身慧命,这种大孝功德无以形容,是世间法中的一切孝道都无法比拟的。为什么说一子出家九族升天呢?这一点我自己就有很深刻的亲身体会。我儿子也出家了,他出家前很有孝心,在深圳工作给我捎钱,我和老伴既知足有一个好儿子,又无时不担忧着他会不会顺利会不会有什么闪失,总之离不开一个情。后来儿子出家了,当然我们仍然惦记他,可这时每当想起他都是一位庄严的僧宝形象,我们自然就生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这是一种极大的加持,我们的生活更加丰满充实,更加祥和,而且没有了子孙的挂碍。若说身后的香火,一个出家人身后的香火,哪个俗人比得了呢?我岳父起初听说他这个外孙出家时,简直气坏了,要我逼他还俗。几年后他外孙回家看他,我岳父一见就服了,他后来对我讲,孩子出家是对的,你看他现在的言行举止和气象,就是非同一般,和他从小一块长大的小兄弟们比,简直是天壤之别。我岳父特意要我给他弄一张孩子穿僧装的照片,说要挂在床头,天天看着,并发愿念佛。你看这个力量有多大?为什么说许多出家人的父母至亲没有学佛也升了忉利天?就是因为这些人有亲属出家的缘故,在八识田中种下了很深的三宝种子。出家这种大孝大善是一般世间人没法想象和体会的。我们再从历史上看出家的功德。唐朝皇帝尊崇出家人,因而有了大唐盛世;清朝顺治皇帝出家,才有了身后的雍正成道与康乾盛世;宋朝杨家将有功于社稷,毕竟杀业太重,有杨五郎出家,从而使一个大家族免于因杀业而沉沦;元世祖忽必烈打下江山,当然这也是他有这份福报,可毕竟杀人太多,他的女儿因此发愿出家,为父母还业债,为天下人祈福,至今北京潭柘寺还有元世祖女儿的灵塔。儒家有二十四孝,在世间法上来说是很了不起的,可其中哪一个又能和这种出世大孝相比呢?阿诚说:惭愧我学佛这好几年,连佛法的这种大孝都没有真正有所认识,今经祥翁您一番开示,令我茅塞顿开。可尽管如此,父母却很难理解呀,怎么能说服他们呢?祥翁说:情这个东西力量太大了,你即使从理论上把父母说服了,他们也未必会真舍得你出家,历来出家难,就连释迦牟尼佛不也是半夜逾墙而去的吗?这很说明问题。后来怎么样,父亲让大批大臣高官出家从而积下无边福德,母亲也上升忉利天,听佛说法。我们这个世间的人毕竟都是凡夫,能够主动支持儿女和丈夫出家的极其稀有,这正说明爱网难出,生死根深,我们自己都挣不脱这个网,我们还谈什么广度众生,哪里会有能力帮助亲人和大众解脱生死轮回呢?阿诚听到这里说:祥翁,我这回真听明白了,真正学佛,还是出家更好,当然我一下还不能作出决定,我还要仔细地理顺一下。祥翁说:出家是大事情,不能头脑发热,轻率决定。我并不轻易劝人出家,今天是观察你有这个根器,也有这个福报和条件,觉得像你这么精彩有道根的小伙子,不出家太可惜了,这才说了以上的话。可出家就要真出家,不能出了家还牵牵挂挂地弄些俗事情,披上袈裟就要荷担如来家业,僧人是人天师表,绝不是个混饭吃的职业,出家如果不修行,还去争名夺利,敛财猎色,饮酒食肉,或演说外道邪法,那就不如不出家,因为那样会玷污三宝形象,破坏信众信心,那比俗人拆庙撕经罪过还大,要下无间地狱的,求升反堕,智者不为。阿诚说:如今这样的假出家人还真不少见,说实在的,我就是由于见到许多不如法的出家人,才对出家法产生动摇怀疑的。祥翁说:我没见过,不敢乱说。你现在还没有出家,我提醒你,我们在家人不要轻易妄评和讥毁出家人,即使见到不如法如律的出家人,我们也要学会往道上会,不要起瞋念起分别,否则有过失。如今已入末法时代,僧团中混进一些败类不稀奇,正因如此,有正信有大志的青年人才更该去出家,做暗夜之明灯,做中流之砥柱,从而使正法久住,功莫大焉。阿诚很真诚地向祥翁保证,说我决不辜负祥翁今天一番苦口婆心,我若出家,必做一个勇猛精进的合格僧人。法缘相应,言谈投机,不觉间过去了近两个小时,阿诚起身告辞,虔诚礼佛,拜别而去。看着阿诚消失在胡同尽头,祥翁满意地点点头:是个弘法利生的好苗子。祥婆说:什么人都不敢轻看,没准什么时候,这小伙子再上门,就是具足威仪的比丘师父了。纵诸在家者 指甲上耕田 我之出家众 生活无贫穷 出自哪部佛经_百度知道
纵诸在家者 指甲上耕田 我之出家众 生活无贫穷 出自哪部佛经
答题抽奖
首次认真答题后
即可获得3次抽奖机会,100%中奖。
哎呦呦切克闹3
哎呦呦切克闹3
擅长:暂未定制
可能签文。可能你当地签,和外地签不同。所以查不出。
为你推荐: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在家众应知拜佛礼仪_百度文库
您的浏览器Javascript被禁用,需开启后体验完整功能,
享专业文档下载特权
&赠共享文档下载特权
&100W篇文档免费专享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在家众应知拜佛礼仪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藏传净土法 第二十七课-菩提树下
当前位置: >原文
藏传净土法 第二十七课
&& 菩提树下&&
第二十七课
1、居士可分几种?请具体说明。
2、为什么说:在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下,守持一分以上的戒律相当重要?
3、同样行持善法,在家人和出家人有什么差别?
4、解释颂词:“孔雀虽有色严身,不如鸿雁能远飞,白衣虽有富贵力,不如出家功德胜。”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总的来说,藏地和汉地的净土法门没有本质上的区别,都要对阿弥陀佛生信心、积资净障、发菩提心、发愿往生极乐世界,但在具体修持方法上,藏传净土法有不共的窍诀,所以大家既要学习汉传净土法,也要学习藏传净土法。
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曾经说过,任何对净土法门有信心的人,只要具足了往生净土的四种因,都有往生净土的缘分。大家应诚信此理,不能认为:往生极乐世界者都具足神通、等持等无量功德,像我这样业惑深重的人怎么可能往生极乐世界呢?麦彭仁波切曾说:“佛陀的金刚句根本不会有任何欺惑,既然承认佛说的往生极乐世界者具有如是功德,那为什么不承认佛说的往生极乐世界之因呢?”所以大家要对往生极乐世界充满信心。当然,要真正往生极乐世界,平时的积资净障非常重要。凡夫人经常造各种罪业,甚至是违犯戒律的严重罪业,如果这些罪业在临终前没有忏悔清净,就会对往生净土构成障碍。现在修持净土法门的人虽然很多,但明白往生的顺缘和违缘的人却不多,希望佛友们搞清楚这些关键的道理。
下面继续宣讲正论——应当发愿出家之理。
在家人对家室非常贪执,其实这是一种很不好的习气,希望居士们不要紧抓着家室至死不放,在子女长大成人、能够自立之时,最好出家为僧、受持戒律。除了少数具善缘者外,要让所有的人在年轻时就放下一切而出家为僧,这显然是不现实的。但那些已经到了晚年的人则要考虑:你们为子女操劳了大半辈子,现在他们已经成家立业了,你们应该选择出家的光明大道,为什么还放不下狗窝[1]一样的家呢?
藏地自古以来有人老出家的传统。以前法王如意宝传讲《贤愚经》时说:“今后学院要成立居士林,我们要鼓励居士林的老居士们出家,虽然他们人老了,不一定有闻思修行的能力,但如果能以出家的身份离开人间,这也有无量的功德。”大家也清楚,自从喇荣居士林成立后,许多一辈子埋头造业的在家人有了出家行持善法的机会。在学院的影响下,现在藏地许多地方都成立了居士林,很多居士林的老菩萨在临终前都出家了。今后,汉地的老居士们也没有必要一直耽著子女,能出家就应尽量出家,而且老年人不会活很久,要出家更得抓紧时间。本来我们学院要求对发心出家者观察四个月,但如果是上了年纪的人,看到他满头的白发,我总是想:不知道这个人还能活几天,还是赶紧让他出家吧。不要说观察四个月,有时候我连四天都不观察,马上就给他剃度。(不过有些老年人出家后,在家的习气还是比较重。以前有一对老居士发心出家,出家后也受了戒,但那个女的见到男的还喊:“老公!老公!”男的很不好意思:“不要这样喊!不要这样喊!”虽然这些老人的言行不是很如法,但无论如何,他们的相续中种下了解脱的种子,这是毫无疑问的。)
出家后最好住在清净的寺院里,但现在许多寺院不愿意收留老年人,这些老年人想住山也不一定能住得下去,如果实在没地方,住在自己家里也是可以的。有些老人可能有这种顾虑:出家后还呆在家里,子女会不会在人前不好意思?其实这没什么不好意思的,谁家有出家人,这是他们家的福气,这家人应该感到自豪。
如果有些人实在没有出家的缘分,只要能受持一分以上的居士戒[2],也会今生幸福、后世安乐,在弥勒佛出世时一定会获得圣果。有些论典中说,若在迦叶佛时代守持过戒律,在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下会获得解脱。按照根霍堪布的教言,如果在迦叶佛时代闻思修行过佛法,在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下会获得解脱。也就是说,若在前佛的教法下种过解脱因,则在后佛的教法下必定能得解脱果,这是一种无欺的缘起。所以大家应受持一分以上的戒律。
现在有些人认为,在家人跟出家人的区别只是有头发和没头发,其他方面都一样,他们经常说:“出不出家都无所谓,只要做个好人就可以了。”还有些人认为,守戒只是外在的形式,只要心中有佛就可以了,这些人经常说:“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其实,这些都是不懂佛法的愚痴说法,在家与出家绝对是不同的,在家人根本无法与出家人相比;守不守戒的差别也很大,对济公和尚那样的大成就者来说,喝酒吃肉确实是“佛祖心中留”,但对凡夫人来说,喝酒吃肉则是“贪嗔心中留”。
下面我们详细分析这方面的差别。
由于所依的身份不同,即使是做同样的善法,在家人的功德根本比不上出家人。《宝蕴经》云:“三千所有一切有情,皆入大乘,具轮王位,各以灯烛器等大海,炷如须弥,供养佛塔,其福不及出家菩萨,于小灯烛涂以油脂,持供塔前,所得福德百分之一。”根据这个教证,一个清贫的出家人花五毛钱供一盏灯,一个富裕的在家人花五万块钱供成千上万盏灯,前者的功德远远超过后者。
在家人虽然能作广大的财施,但这远远比不上出家人修持清净妙法的功德。《宝积经》云:“设满恒沙界,珍宝供养佛,不如一日中,出家修寂静。”意思是,假使以遍满恒河沙数世界的珍宝供养佛,不如一日出家修持清净妙法的功德大。尤其末法时代出家持戒的功德更大,《三摩地王经》云:“于恒河沙俱胝劫,具清净心以饮食,幢幡以及油灯鬘,侍那由他俱胝佛,谁于正法极衰败,佛教即将灭尽时,一日中受一学处,福德远远胜前者。”说得也很清楚,于无量漫长的时间中,以种种上妙资具供养无量如来,这个功德远远不如末法时代一天出家受持一分戒律的功德。
总之,在家居士虽然在世间法方面有一定的能力,但这根本无法与出家人的功德相比。《大智度论》云:“孔雀虽有色严身,不如鸿雁能远飞,白衣虽有富贵力,不如出家功德胜。”就像孔雀虽有美丽的羽毛来庄严身体,却比不上能自在高飞的鸿雁;同样,在家白衣虽然拥有富贵权势,却不如出家人的功德超胜。
佛陀在许多经典中都一再呵责在家的过患,赞叹出家的功德。世尊曾说:“诸在家众如住于火坑。诸出家众如住于凉室。”《文殊师利问经》云:“住家者魔王爱念。出家者令魔恐怖……住家者是黑暗。出家者是光明……住家者多散乱。出家者无散乱……住家者增长烦恼。出家者出离烦恼。”
与在家人终日忙于养家糊口相比,清净戒律的出家人根本不必为生活操劳,这是一种无欺的世俗缘起。佛陀曾说:“纵诸在家者,指甲上耕田,我之出家众,生活无贫穷。”如今,全世界都处于金融风暴后的大萧条中,许多企业停产、倒闭,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许多世间人痛苦万分。在座的道友如果没出家,可能现在每天也在为了生活四处奔波,处于患得患失中,但现在大家根本不用感受这些痛苦。上个世纪50年代末,藏地出现了严重的饥荒,每天都有人饿死,但法王如意宝说,就是在那样的困难时期,出家人的生活还是很不错,经常有信士提供生活顺缘。
看到佛经中的教言,再联系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我深深地感到出家人的生活太快乐了。一个人是否快乐,主要取决于内心。如果贪心很大,始终处于渴求的状态中,即使有再多的财产,内心也不会快乐。如果贪欲微薄,恒时知足少欲,自然会活得快乐。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一个在家人去商场,这个也想买、那个也想买,贪心不断滋生;而出家人到了商场,什么都不需要买,不会产生贪心。世间有一个半杯水的比喻:在一个悲观主义者和一个乐观主义者面前放半杯水,悲观主义者会很伤心:杯子里有一半是空的!而乐观主义者会很欢喜:杯子里有一半是满的!在家人就像悲观主义者一样,总是看空的那一部分,觉得这也没有、那也没有,自然活得痛苦;而出家人就像乐观主义者一样,总能看到满的那一部分,对一切都很知足,自然活得快乐。从医学的角度来讲,如果人的内心恒时痛苦,他的身心是不健康的,如果人的内心恒时快乐,他的身心是健康的。在家人和出家人的身心状态存在如是差别,所以很少能见到长寿的在家人,即使有些在家人能活到高寿,但也是老眼昏花,一副老态龙钟之相,相比之下,出家人中却有许多精神矍铄的老寿星。
当今时代,有些人见到出家人活得快乐自在,他们不理解这是佛陀的加持和出家人自身的功德所致,反而认为出家人只会享受,从来不回馈社会,就像寄生虫一样。其实这是一种极大的邪见。当然,我们并不否认有个别人虽然出了家,但他们既不闻思修行,也不利益众生,只是肆无忌惮地享用信财,这种人也算不上真正的出家人,佛陀在戒律中也遮止这种人享用信财。但如果是一个戒律清净、精进闻思修行的出家人,则根本不是社会的寄生虫,他对众生的利益非常大。
实际上,某个地方有出家人是当地众生的福气,一个国家的出家人越多,对这个国家越有利。当一个出家人安住在修行境界中时,无形中会对维护世界和平、增上众生的福报带来无穷的利益。即便不谈以内在的功德默默地利益众生,仅从外在的利他行为来看,出家人的杰出表现也是在家人无法企及的。一般来讲,不管是弘扬佛法还是作慈善事业,真正为众生付出一切的大多数是出家人;而有些在家人虽然有利益众生的心,但因为不得不考虑家人和亲友的利益,所以要把精力和钱财完全用于其他众生是很困难的。当然我们也不否认,有个别真正发了菩提心的在家菩萨,这些菩萨确实在无私地利益众生,不过这毕竟是少数。
现在不少人对出家人有种种说法,其实如果站在公正的立场,不管从哪方面来讲,出家人都理当值得尊重。我在《佛教科学论》里专门阐述了出家人对世间的贡献,引用了古今中外的大量资料说明这个道理,大家有时间可以看一看。
总之,看看在家的过患与出家的利益,每个人就应当明白,出家确实是件值得欢喜的事,尤其是有过世间生活经验的出家人更能体会这一点。当然,个别福报不够的人虽然出了家,但他们不但体会不到出家的快乐,反而觉得出家生活很寂寞,不如在家人活得潇洒,总觉得自己的选择错了,甚至想脱下现在的衣服,换上在家的衣服,把头发重新蓄起来,这些人真的是着魔了。除了此类颠倒者以外,我想所有的人只要稍微分析一下,肯定都会厌离在家、欢喜出家。下面我们看一则这方面的公案。
从前,舍卫城有一个叫得洛的婆罗门,他有一个妻子和七个已出嫁的女儿。婆罗门的妻子像魔女一样恶劣,每当女儿和女婿们回来时,她总是以粗言恶语骂他们,平时她对婆罗门也经常生嗔恨心,百般折磨。这些女儿和女婿们也憎恨损恼这对婆罗门夫妇。
得洛婆罗门和妻子的关系很不好。其实在家人的生活就是这样,刚开始夫妻之间有一种好感,但一段时间后好感就消失了,甚至将对方视为怨敌,见到对方的身影、听到对方的声音都不舒服,想分手已经晚了,不分手又很痛苦,这样的家真比监狱还痛苦。以前有一个老人对我说:“我家那两个人要闹离婚,我不想让他们离,怎么办呢?”我开玩笑说:“如果你实在不想让他们离,我倒有一个办法。”“什么办法?您教教我!”我说:“用一根绳子把他们捆起来。”她认为我在讲窍诀,急忙问:“怎么捆啊?您给我解释一下。”(众笑)
许多家庭不但没有亲情可言,甚至经常爆发战争,有些是热战,有些是冷战。热战是公开的吵架打架,冷战则是长时间互不理睬。相比之下,冷战比热战更可怕,因为热战只是当时有点“发热”,吵完打完了也就过去了,而冷战那种冷漠的态度带来的伤害才是最大的。有人做过一个实验,准备三个苹果,对第一个苹果称扬赞美,对第二个苹果讥讽挖苦,对第三个苹果不闻不问。一个星期后,第一个苹果没有腐烂,第二个苹果有一点腐烂,第三个苹果腐烂得最严重。冷漠无情的态度对无情法都有这样大的伤害,对具有心识的人的伤害更是可想而知了。有的家庭长期处于冷战状态,连吃一顿饭都没气氛——每个人闷头吃自己的饭,吃完后站起来就走,那种冷冰冰的气氛实在难以描述。我觉得,一方面他们在感情上确实有疙瘩,另一方面可能与这些人的素质也有关系。有些人没有受过人规教育,根本不懂怎么和他人相处,对别人连起码的尊重和爱护都没有,处处以自我为中心,认为别人就应该容忍自己的傲慢无礼,这种人的家庭关系肯定会很糟糕。
一个人给别人带来快乐和痛苦都是很容易的。如果一个人的人格贤善,他在任何团体都会给别人带来快乐,甚至他离开时,所有的人都会觉得好像失去了什么。相反,如果一个人的人格恶劣,也会给整个团体带来许多麻烦。我们学院的有些发心部门用餐时,个别人到了餐厅后谁都不理,好像对谁都特别不满,吃完饭后使劲一撂碗就走,搞得其他人都心神不安:“他怎么了?”“是不是你得罪他了?”“没有啊。”这样非常不好。今后道友们要注意这个问题,在一些部门发心时,除了要做好自己的工作,还要与其他人和睦相处。
到了耕地时,因为老婆罗门家没有牛,于是向邻居借了一头牛,结果不幸将牛丢了。婆罗门十分沮丧,心想:我造了什么恶业,今生遭受这样的果报?回家会受妻子折磨,女儿、女婿们也不让我住,现在又把邻居的牛丢了,我该怎么办呢?他悲伤地坐在田里。这时,他看到佛陀坐在远处的一棵树下,威仪寂静、诸根调柔,于是他走了过去,倚着手杖一边观察一边想:这位沙门真是安乐,他既没有恶劣妻子的嗔恼,也没有坏女儿、坏女婿的折磨,到了耕地时又不需要借牛,他真是无忧无虑呀!佛陀对他的心思一清二楚,于是对他说:“婆罗门,正如你想的那样,我的确没有任何烦恼。如果没有恶劣的妻子,怎么会遭受她的损害呢?也不会有七个女儿、七个女婿的损恼。如果无有要耕的田,也就不会有丢失牛的痛苦。婆罗门,你愿意出家吗?”婆罗门对佛陀说:“我现在把家当作尸陀林一样,妻子、女儿、女婿看成怨敌一样,我还有什么舍不得的呢?如果您开许,我为什么不出家呢?”佛陀开许之后,得洛婆罗门出了家,最终他获得了阿罗汉果。
在这个公案里,得洛婆罗门苦不堪言,而佛陀则寂静快乐,在家出家的苦乐差别可谓一目了然。其实不要说佛陀,一个普通的出家人也没有得洛婆罗门的痛苦。出家人的生活自由自在,不会受到任何人的束缚,而在家人的生活没有自由,始终生活在亲人的束缚中。本来,生活在束缚之网中是很痛苦的,但有些在家人不懂这个道理,反而认为依靠亲人能得到幸福和快乐,结果他们的痛苦永无了期。
得洛婆罗门最初并没有真正的出离心,他因为讨厌自己的家人,为了摆脱家人的折磨才出家的。现在有些人也是这样,在生活中遇到了一些挫折和痛苦,为了摆脱这些暂时的痛苦而出家。严格来讲,这样的发心不是出离心,而是一种逃避心。当然,这种心态若能转变为出离心,也有机会趣入真正的解脱道。以前难陀尊者刚出家时也没有出离心,但在佛陀的加持下,他产生了真正的出离心,最终也获得了圣者的果位。
思维正反两方面的道理后,高低、强弱的所有人都要尽量出家,并且守持一分以上的戒律,以便在相续中播下出家和受持律藏的种子。这样的功德非常大,不要说终身出家持戒,即便一天出家持戒也有巨大的功德。《本缘经》中说:“一日一夜出家故,二十劫不堕三恶。”《佛说出家功德经》中记载:一天,佛陀和阿难到毗舍离城乞食,有位王子和一群宫女正在高楼上娱乐,佛陀听到音乐声后,对阿难说:“再过七天,这个王子就会死去,如果他不出家,死后会堕入地狱。”阿难便到王子那里劝他出家,王子接受了阿难的劝告。在前六天中,王子依然尽情享受,到了第七天,他来到世尊面前请求出家,并在一日一夜中修持净戒,之后就命终了。佛告阿难:“这位王子以一日一夜出家持戒的因缘,死后转生到四天王天,成为毗沙门天王之子;于此命终后又生到忉利天,成为帝释天之子;于此命终后又生到夜摩天,成为夜摩天王之子;……如此上下七次往返于六个欲天,都是成为天王之子。最后他会投生到人间,享尽荣华富贵,晚年生起厌离心,出家修道而成就辟支佛果。”从这个教证可以了知,一日出家持戒,不仅免堕地狱,反而超生天界,最终还能获得道果,可见出家与不出家的差别有多大。
《佛说出家功德经》中还说,对出家制造违缘有巨大的过患,对出家制造顺缘有巨大的功德。因此,如果有人发心出家,大家千万不能制造违缘,要尽量成全他们。为人子女的要明白,如果想报答父母的恩德,衣食和钱财不一定能报答得了,而且意义也不大,只有让父母趋入佛门,最好是能成全他们出家,这才能真正回报父母的深恩厚德。
总而言之,每一个人都应厌离在家生活,要把俗家看作牢狱一样。《本生传》里有一句话,“于同牢狱家,永莫思为乐。”所以,一个真正有出离心的出家人,一旦离开了俗家,走上了解脱的大道,就永远不会再羡慕在家的生活,因为他知道已经找到了永久的归宿。希望各位在家佛友认识到出家的高尚,对出家要有希求心,即使今生没有出家的缘分,也要发愿来世成为清净的出家人。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1] 有些人认为自己的房子那么豪华,怎么会像狗窝一样呢?其实,现在大城市有许多养宠物狗的人,这些人把狗窝装修得非常豪华,这些狗窝不一定比人住的房子差。所以用狗窝来比喻有些人的家室并不为过。
[2] 居士戒的学处有五条: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居士首先要皈依三宝,在此基础上,根据受持戒律的多少,可分为四种居士:一是受持一条戒的一分居士,二是受持二条戒的少分居士,三是受持三条戒或者四条戒的多分居士,四是受持五条戒的满分居士。此外,还有八戒居士(又称梵行居士),即终生守持八关斋戒者,如古印度弘扬唯识宗的月官论师。八关斋戒是:1、不杀生;2、不偷盗;3、不淫(不做任何不净行及邪淫);4、不妄语;5、不饮酒;6、不坐卧高广大床;7、不歌舞相视、不过往观听,不涂饰香鬘;8、不非时食。该篇内容就是由(ftsx.net)小编为各位整理 本文地址:https://m.ftsx.net/337908.html
点击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分类:
昵 称 必填
◎已有 0 人评论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邮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在家劳作擅耕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