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工作发展计划的工作有哪些,最好发展的又是哪个,在lielang这种工作也很多吗

===依然不满意,第三次重写中====&br&&br&&br&========第二次重写===========&br&&br&根据价值感和能量消耗的不同,我们把大脑从事的活动大致分成以下四类:&br&&br&一是价值感低能耗也低的「琐事」。这种事人往往不刻意去做,在有精力时顺手做掉。有阵子我用了个很差的洗衣机,为了不伤衣物,很多衣服需要手洗,那时在洗衣服这件事上我就经常拖延,后来换了个好的洗衣机,洗衣服变成了一件只需随手往洗衣机里一扔的小事,从此以后就再没有拖延不洗衣服的毛病了。&br&&br&二是有一定价值感且能耗低的「趣事」。刷朋友圈、刷微博、刷知乎就属于此类了。这类活动都以输入为主,对信息处理的要求不高,却能够满足或社交或娱乐或信息方面的需求,尽管密度不高、或深度有限,但毕竟投入精力小,偶尔还能得到惊喜,而且此类活动普遍被设计成通过即时反馈对大脑进行奖赏的特性,可谓是性价比颇高的活动。&br&&br&第三类是「难事」,指那些具有较高价值但要求较长时间投入、深度处理能力、耗费很多精力的活动,包括深入思考、写作(或其它输出)、解决棘手问题等。理性告诉我们,这些「难事」具有长期价值,是真正需要我们投入精力去做的事情。但另一方面,它们的价值并不能立即体现,而且过程看上去很痛苦,所以往往拖延到不得不去完成、预期到可能比过程痛苦更严重的惩罚性后果时,才赶紧投入精力去做。驱动我们去做「难事」的本应是价值感,然而真正促成我们行动的却是来自外部的压力。&br&&br&还有一类特殊的活动就是「不活动」,也就是大脑处于放空和休息的状态(走神不算)。乍听起来这应该是最容易进入和维持的状态,然而实际情况是除了少数「无所事事」的懒人,绝大多数正常人一开始都难以让自己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做。当你尝试什么都不做的时候,大脑认为你是想偷懒,会向你发出干扰信号,你可能感到深深的焦虑,不由自主地想让自己做点什么。&br&&br&显然,如果我们的大脑能根据价值的高低来选择任务,就不会有拖延的问题了。然而日常经验告诉我们,我们知道自己该去做「难事」,实际却选择了「趣事」。&br&&br&大脑在这里犯了一个错误。为什么?&br&&br&从事「难事」时,大脑开启的是高功耗模式,从事「趣事」时,开启的是低功耗模式,而放空和休息,可以认为是大脑的节能模式。&br&&br&大脑不能一直处于高功耗模式很容易理解:正因为能量消耗大,因此启动就要求具备很高的条件,一是任务要给人充分的价值感,否则大脑认为不划算,二是大脑积蓄的能量要足够,否则没有能力完成。大家都有这样的体验,当我们对任务充满激情或者精力特别充沛时,我们更容易集中精力去处理真正重要的事情而不受干扰。&br&&br&但为什么大脑默认的模式是低功耗模式而非节能模式呢?&br&&br&也许是因为大脑不允许我们偷懒吧。当大脑的储备不足,难以进入高功耗模式时,大脑选择难度更低的任务而非选择不执行任何任务,或许在大脑看来,执行低难度任务的条件仍然是具备的,而且执行这些任务对人是有收益的,所以认为这是效益更高的做法。大家不妨回想一下,除非到了固定需要睡觉的时刻,人即使感到十分疲倦,想让自己停下来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做依然是一件难事,很容易感到焦虑。我猜想这种焦虑很可能是大脑的一种「防呆滞」机制,不允许你停止对环境进行监控并作出反应。&br&&br&这是大脑的本能,乍一看似乎也合理。然而这个本能没有考虑到的是:能量的消耗是线性的,不同的任务可以累加,而价值却并非线性的,不同的任务并不能累加,一直做价值小的事情并不能累积起来完成一件价值大的事情。「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但如果不加训练,读一万首诗也是作不出自己的诗来的。&br&&br&大脑的机制是从人类以体力活动为主的时期逐步形成的,人所面临的环境跟我们现在所处的以重脑力活动为主要活动的时期很不一样。对大脑而言,频繁的重脑力活动是超负荷的,所以经常出现能量不足的情况。此时大脑自动「跳频」到低功耗模式,转而从事难度较低并有一定价值的任务,然而低功耗也是需要消耗能量的,结果就更难以进入到高功耗模式完成理性要求的高价值任务。&br&&br&强行要求大脑进入并保持在高功耗模式无异于「超频」,不仅困难而且也是有损害的,此时正确的做法应当是让大脑进入到节能模式,让大脑处于彻底休息的状态,使精力逐渐恢复到足以启动高功耗模式的水平,再去从事「难事」。&br&&br&通过冥想来快速恢复精力,提高「专注力」,就是这么个道理。《大学》里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也强调了深入思考的起点恰恰是「止」、停下来。&br&&br&因此,为了为了克服拖延症,并让大脑有效地思考,至关重要的是学会「主动」让大脑放松和休息。这一方面是为了让大脑得到足够的能量补给,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大脑能够有效地工作。大脑不仅像CPU需要控制能耗,还像磁盘需要经常运行「碎片整理程序」才能有效思考,因此放空和休息是必要的。&br&&br&而之所以要强调「主动」,是因为我们必须意识到,可能跟我们直觉的不一样,大脑在累的时候并不会自己乖乖地去休息,它必须要你有意识地去控制它才能够停得下来。&br&&br&最后总结一下,为了避免拖延,也为了大脑更有效地工作,当感到精力难以集中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当感到焦虑时,此时一定要遏制住去做其它被认为更「有趣」的事情的冲动,你需要做的只是&b&停下来什么都不做&/b&。休息并不是浪费时间,休息比你想象的更有价值。&br&&br&&br&&br&========第一次重写===========&br&&br&有5000多人关注了这个问题,可见拖延症多么普遍。&br&事实上,每个人都是拖延症患者,程度或深或浅而已。&br&&br&每个人都在谈论拖延症,但能够给出具有行动意义的建议的少之又少。大部分建议都建立在良好的自制力基础上,但拖延症的直接原因正是缺乏自制力,所以多数建议只能是空中楼阁。包括这个问题下的多数答案,以及那些专门探讨拖延症的书籍。&br&&br&出于对答案的不满意,我尝试着结合所知的理论和自己的体验探求更系统的认识。下面欢迎你同我一起思考。&br&&br&题主提到“心急如焚、时间很紧”时打游戏、抽烟,其实类似的行为还有玩手机、刷朋友圈、浏览新闻、看肥皂剧等。题主问:为什么我们要做什么事?&br&&br&答案简单到骗不来赞:因为这些事让我们快乐。这些事的共同特点是能让我们沉浸其中,暂时忘掉所面对的压力。虽然是暂时的。&br&&br&至于这些事为什么能让我们快乐,动机老师在他的答案里已经作了说明:因为多巴胺。如你所知,大脑里有无数个神经元,为了发挥作用,这些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讯,由于它们没学会打电话,所以只能通过化学物质来传递信息,这些化学物质被称为“递质”;多巴胺就是神经递质中的一种,它主要负责传递情欲、兴奋、欢愉这类感觉(没错,它被称为“爱情的毒药”),也就是说,大脑产生正能量就主要靠它了。但这里要纠正一下动机老师,他说打游戏激发的不是真正的快乐、只是渴望。其实大脑在感受层面是分不清“真正的快乐”和“渴望”的,我们主动选择做这些事,只是因为它们能刺激多巴胺的分泌,让我们感到快乐。动机老师的说法暗含了一个假设,似乎是压力导致了多巴胺的分泌,然后多巴胺引发渴望导致了人去玩游戏,但事实是玩游戏导致了多巴胺的分泌,而不是反过来。&br&&br&说到这里,问题算是回答了一半:为什么心急如焚、时间很紧时我们抽烟、打游戏?因为在压力下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负能量,所以想找点乐子让自己高兴一下。你没理解错,其实就是逃避。这是大脑趋利避害的正常反应。只不过,快乐来得很短暂,等游戏打完,需要解决的问题依然在那里,时间却更为紧张了,负能量爆棚,陷入了恶性循环。&br&&br&这里可能有些人会问:为什么打游戏会有乐子?主要是游戏的设计符合大脑本身固有的奖赏机制,其核心的特征是对任务给予即时的反馈,且任务的难度在具有挑战性的同时又不至于无法完成。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为了让人多去干这类活,大脑逐渐产生了通过分泌多巴胺来对这类任务给予奖赏的机制,其结果就是在人从事和完成这类任务时产生兴奋感。&br&&br&我们问为什么的目的是为了知道怎么做。这里有个现成的答案:停止逃避,面对问题。只不过这个答案依然简单到骗不来赞:“废话!”“就是做不到啊!”&br&&br&要想知道怎么做,我们还得知道在面对压力时,为什么想逃避,以及明知是正确的行为(赶紧干活)但做起来怎么这么难。&br&&br&总地来说,这是压力消耗了有限的能量,激发了焦虑情绪,并最终导致恶性循环的结果。&br&&br&拖延总是与压力和焦虑如影相随。我们不会仅仅因为时间很紧而拖延,我们拖延往往是出于两个原因,面对的任务有难度,或者打心底里不愿意做这件事。&br&&br&当我们面对这些情况,大脑会发生信号要求进入紧急状态,这意味着即将发生巨大的能量消耗。为了应付这个特殊状况,人的身体会启动特殊的“压力模式”,身体里会分泌一种激素——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类似,肾上腺素也是种递质,使人产生紧张、恐惧等情绪。同时,它还是种激素,能让人呼吸加快、肌肉收缩、心跳与血液流动加速等,为身体活动提供更多能量。在遥远的原始时代,这种模式是为了应对一些紧急和危险的情况的(比如碰到怪兽),它能够将能量集中起来并在短时间爆发,对能量的消耗也远大于正常状态下。我们人类老祖宗在进化的时候没想到的是,在现代社会,怪兽消失了,但让我们感到紧张产生压力的人和事却多了。我们不得不长时间处在有压的状态下,时不时地激发“压力模式”,导致身心疲惫,直到能量被消耗迨尽。&br&&br&在产生压力的早期,人处于高度兴奋状态,能够更好地应对紧急任务,但当身体储存的能量消耗得差不多时,体内发生了一系列复杂的过程:&br&&br&一、由于压力并未解除,肾上腺素仍在继续分泌,大脑被迫维持在压力模式下,并保持高水平的能量消耗,以试图解决压力下的紧急任务。&br&&br&二、由于能量被大量消耗,血糖降至较低水平,而已有研究表明血糖与自制力直接相关,血糖的降低会导致自制力下降,从而使人难以将注意力集中于当前事务。&br&&br&三、由于自制力的下降,注意力开始涣散,大脑出于趋利避害的本能,会寻求更容易获得奖赏的其他任务(可称为“奖赏任务”)。打游戏等活动正符合奖赏任务的特征。需要注意的是,打游戏这类活动虽然能够通过刺激分泌多巴胺等使大脑神经兴奋,但这些活动本身还是会消耗能量的,因而一段时间后多巴胺水平回落,人将面临更深的焦虑情绪。&br&&br&四、但压力系统并未不想交出对大脑的控制权,于是大脑出现内在冲突,即继续专注紧急任务与转移至奖赏任务的冲突,或者说已分泌的肾上腺素与待分泌的多巴胺之间的冲突。由于自制力下降,奖赏任务逐渐获胜。&br&&br&五、但不受激素支配的理性大脑不断拉响警报,提醒仍有紧急任务需要完成,于是大脑在潜意识层次不断重新评估两个任务间的优先秩序,冲突仍在继续,产生严重的焦虑情绪。大脑内两个主意不断打架导致能量被进一步消耗,再加之评估和决策本身也是需要能量的,因此身体的能量表终于亮黄灯,在焦虑情绪的作用下,陷入恶性循环。&br&&br&了解到大脑内所经历的惊心动魄的斗争过程,或许我们可以对拖延症给出更有效的应对建议了:&br&&br&一、增加能量储备。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一副好的皮囊是精神能量的来源和基础。身体好的人才能够应对更大的压力。好的身体对脑力劳动者的意义并不比对体力劳动者的意义小。&br&&br&二、通过放松身体减少能量消耗。人一旦进入压力模式,心跳加速、血液加快、肌肉收缩,产生大量的能量消耗,但身体上的能量消耗对我们所面对的智力问题毫无意义,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去控制自己的身体,采取一些放松的措施,比如控制呼吸、放松肌肉等,减少大脑之外的能量消耗。&br&&br&三、及时补充糖分。恰当地补充糖分可以快速增加血糖含量,并能在增加能量的同时增强自制力,因此焦虑的时候来点糖水或糕点是不错的选择,只是要防止蛀牙和肥胖。&br&&br&四、化解内在冲突。内在冲突是焦虑情绪的重要来源,它导致大脑在不同任务间频繁切换,是造成能量消耗的重要原因。如果能专注在事情本身,那就无异于为紧急任务的处理增加了能量储备。因此,要发挥理性大脑的作用,尽量控制内在冲突,把注意力集中到任务本身而非是否需要完成任务上。尤其在面临不愿意去做的事情时,这个办法效果显著。比如我个人就曾认为洗衣服是不创造价值的琐事,所以每次洗衣服前都很痛苦,最后往往堆积如山,但后来告诉自己避免关注自己的不情不愿,而仅仅将它看作是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把注意力放在任务本身,洗衣服终于不再是我的困扰。动机老师在他提供的答案中说到内疚和自责反倒加重拖延症,我认为原因就在于内疚和自责本身就是种内在冲突。他所倡导的所谓用“爱”来拯救拖延症,也可归结于化解内在冲突。&br&&br&五、训练自制力。Baumeister & Tierney在所著Willpower中提出自制力跟肌肉一样,是可以被训练的。平时可有意识地训练自己在意志上的耐受力,增强对奖赏任务的抵抗力。&br&&br&六、休息。要记住当我们产生打游戏/刷微信/看新闻等想法时,并非我们真的喜欢这些活动,而是因为大脑太累了, 它需要点时间来恢复能量。此时我们需要的不是做什么,而是什么也别做。因此一个至关重要的建议是:当我们实在坚持不了继续专注在紧急任务时,最好的做法是停下来,出去散个步,或做点运动,让身体和大脑都休息一下。我们要谨记在心的是,虽然刷微信/看新闻等活动并非没有意义,但在我们面临紧急任务且身心疲惫时,务必远离它们,因为它们可能会耗尽我们仅剩的那点能量,并使我们长久地丧失恢复的能力。&br&&br&&br&========最初的答案===========&br&&br&&br&关于情绪和自制力的关系, &a data-hash=&fbbdebd53e0& href=&//www.zhihu.com/people/fbbdebd53e0&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动机在杭州& data-hovercard=&p$b$fbbdebd53e0&&@动机在杭州&/a& 兄已经说得比较清楚了,对于在已经产生压力和焦虑的情况下如何避免进一步消耗自制力,也给出了实用的建议。不过对患有拖延症的人而言,仅仅原谅自己往往是不够的,即使当时奏效,也难免打游戏的冲动卷土重来。所以我愿补充一个视角,希望有帮助。&br&&br&&b&要促成行动上可持续的改变,我们需要认清拖延症的本质&/b&。&br&&br&实际是长期收益与短期收益的抉择问题。“学习“的目的是获取长期收益,实现以后带来的愉悦是巨大的,但过程却是痛苦的,因为学习需要集中注意力和动用脑力,消耗大量能量(意志力即是其中一种,且意志力是有限的,《willpower》这本书中有提及:&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ook.douban.com/subject/6761669/&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Willpower (豆瓣)&/a&)。“打游戏“则不同,由于游戏本身的设置(符合产生“心流(flow)“状态的几个前提,参见:&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en.wikipedia.org/wiki/Flow_%28psychology%29&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Flow (psychology)&/a&),人可以在游戏里得到&b&即时反馈&/b&,这种反馈能够刺激神经中枢,带来正面的情绪反应,因而是有短期收益的。&br&&br&不幸的是,进化为我们配备了一个容易屈从于短期诱惑的大脑。人类的高级认知模块是在相对较近的进化年代出现的,然而原始的情感和条件反射模块却在千万年的进化长河中忠实地保护着我们在自然环境中生存下来并努力繁衍后代。因而人实际拥有两个大脑,为表述方便我们可称其为“情绪大脑“和“理性大脑“(刘未鹏,&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mindhacks.cn//escape-from-your-shawshank-part3/&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逃出你的肖申克(三):遇见20万年前的自己&/a&)。&br&&br&回到“学习“和“打游戏“的问题,“打游戏“带来的立即可得的短期愉悦是受“情绪大脑“支配的,而选择“学习“以获得未来收益则需要“理性大脑“充分发挥作用。&br&&br&“情绪大脑“是人身上更为原始和本能的力量,尤其&b&在焦虑的作用下,人身上更为高级的理性认知能力被抑制,因而更容易屈从于短期快乐&/b&。这就是为什么deadline越近,我们反倒花更多时间在玩游戏、看新闻等并无理性价值但却能够获得“成就感“的事情上的原因。&br&&br&所以锻炼意志力虽然是可能的一种途径(《willpower》这本书推荐的方法),但对我们这些普通人而言太难了,我认为放弃游戏选择学习的&b&关键在于抑制情绪的强大力量以及创造条件让理性充分发挥作用&/b&。&br&&br&通途或许是:&b&禅&/b&。&br&&br&有专门的书探讨这方面的内容(如&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ook.douban.com/subject/3296364/&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Zen To Done (豆瓣)&/a&),不过这类建议总是把事情讲得很复杂,是“术“。我认为“道“在于先消除情绪,用禅本身的术语即是清空。&b&只有当情绪不再左右大脑,理性的作用才得以发挥&/b&。&br&&br&所以当下次出现焦虑时,请不要强迫自己去做什么,因为那样会使你的内在起冲突,消耗有限的意志力(参见本人读书笔记:&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ook.douban.com/review/5574013/&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比自助手册管用的科普读本——以及从内在冲突角度对意志力的解读 (评论: Willpower)&/a&),你要做的是&b&停下来,不去做什么&/b&,内观自己的情绪,回溯它的源头,通过这个方式让你的焦虑情绪平复下来,并重回理性的轨道,也因而&b&重新掌控了你自己&/b&。
===依然不满意,第三次重写中==== ========第二次重写=========== 根据价值感和能量消耗的不同,我们把大脑从事的活动大致分成以下四类: 一是价值感低能耗也低的「琐事」。这种事人往往不刻意去做,在有精力时顺手做掉。有阵子我用了个很差的洗衣机,为了…
有时候我们有一个错觉,压力能给我们带来动力。但其实不是这样。压力会从很多方面造成拖延。在压力下,大脑会更容易屈从于诱惑。无论是烟、零食还是游戏,都会分泌一种叫多巴胺的物质。这种多巴胺并不会带来真正的快乐,它激发的是人的渴望系统,它让你误以为做这些事会带来快乐。而人在压力状态下,对能分泌多巴胺的诱惑几乎没有任何抵抗力。&br&&br&如果你不喜欢多巴胺之类的说法,更通俗点的理解方式是这样的:&br&压力会产生更多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这是负能量。处理这些负能量本身就需要消耗大量的意志力和心理资源,就是要消耗正能量。于是我们陷入了这样的怪圈:压力越大,我们越需要时间和精力来放松,那就玩会游戏吧。玩过游戏后回头一看,原本就很紧迫的时间又消失了些,压力更大了,只好继续放松。压力和拖延就这样形成了恶性循环。&br&&br&另外,如果玩游戏中你有内疚和自责,那不仅会加重压力,还会产生这样的效果:好吧,我都已经玩游戏了,那再玩一会又何妨?你越是自责,越是容易自暴自弃,就变成你说的这效果了,明明觉得不好玩,却玩个不停。&br&&br&怎么办?&br&&br&给你两条建议:&br&&b&建议之一,是区分渴望和真正的快乐。&/b&有时候我们玩游戏或者做其它的事,是因为大脑激发了我们的渴望系统,让我们误以为会带来快乐。但其实不是。如果你能清醒地意识到,并不断提醒你自己这一点,游戏对你的诱惑就会减少些。&br&&br&&b&建议之二,处理内疚和自责。&/b&这个我稍微说得长一点。&br&&p&我们本能地以为内疚和自责是我们对抗拖延症的朋友。我们相信,当我们屈从诱惑或者开始拖延时,需要有一个严厉的自我对我们提出批评和指责——就像孩子的我们的父母和老师所做的那样。我们从不怀疑充斥在成功学和励志小品中的口号:“想成功吗?那就对自己狠一点。”我们也觉得,自己之所以拖延,就是因为对自己不够严厉。于是我们更加自责。&/p&&br&&p&可惜这是一种错觉。&/p&&br&&p&&b&通常的情况是,当我们在上一次拖延中对自己态度越严厉,下次越可能继续拖延。&/b&很多研究表明,内疚和自责会让我们陷入“放纵—自责—更严重的放纵”的恶性循环。&b&内疚和自责会降低我们的自尊,让我们觉得自己懒惰、一事无成,因而更容易放纵自己。内疚和自责也会带来更多的压力,而压力也会让我们更容易屈从诱惑。&/b&&/p&&br&&p&那怎么办?如果不对拖延感到内疚,难道还要庆祝吗?&/p&&br&&p&也许是得庆祝。和我们的常识相悖的是,研究发现,当人们屈服于诱惑时,不让他们感觉到内疚,相反让他们感觉到快乐,居然能够增加人们抵御下次诱惑的能力。这是因为一旦摆脱了内疚和自责,我们反而能够思考为什么会失败,而不是简单地把原因归于自己,我们反而能够在和诱惑的战争中重整旗鼓,学着不轻易放纵自己了。&b&一旦摆脱了内疚和自责,我们也不用消耗大量的心理资源去安抚内心的挫败感了——这样,我们反而有更多的心理资源来增强我们的自控。&/b&&/p&&br&&p&&b&通常,我们认为意志力是规条戒律条,是理性的。但这些意志力的研究却发现,要增加自控能力,同样离不开自爱和自我怜悯,这些感性的东西。&/b&&/p&&br&&p&如果你是一个孩子,虽然已经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却因为贪玩的天性没有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你希望爸爸妈妈怎么教育你呢?而如果你是这个孩子的父母,你又会怎么对待他呢?&/p&&br&&p&孩子需要的,不是严厉的批评,当然也不是放纵,是那种带着爱的规范,慈爱而坚定。坚定是不忘目标和方向,慈爱是能够原谅和接纳,毕竟孩子只是孩子。&/p&
这个孩子就是你自己啊。&br&&br&说到这儿,我又要劝大家放弃治疗了。&b&告诉自己,自己只是一个凡人,了解自己意志力的限度,接纳自己的不足,爱自己,是你重新积聚正能量的不二法门。因为说到底,能把我们从拖延症中拯救出来的,还得靠爱啊。&/b&&br&&br&另外推荐 《自控力》这本书,对类似你的例子,有详细描述。
有时候我们有一个错觉,压力能给我们带来动力。但其实不是这样。压力会从很多方面造成拖延。在压力下,大脑会更容易屈从于诱惑。无论是烟、零食还是游戏,都会分泌一种叫多巴胺的物质。这种多巴胺并不会带来真正的快乐,它激发的是人的渴望系统,它让你误以…
大三上过一节“Effective Business Communication”的课,Business Communication基本是美国大学商学院的必备课程,不同学校不同教授的教法不一样,但感觉教科书上的内容太有限。随后深入研究了如何在陌生社交圈开口的问题,读了Amazon上搜索出来的关于Networking的第一页面的所有书,并做了很多笔记。&br&&br&于是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翻出了在Evernote里的笔记,考虑到有一些可能只适合美国的社交场合,这儿只摘录一部分我觉得跨文化通用的。&br&&br&&b&1. Start with food and drinks&/b&&br&食物和酒往往是打开话题的最好催化剂,哪怕是一个简单的下午茶,少量的cookie往往也可以引出适合的话题,甚至可能是一块甜点的做法,一杯咖啡的醇厚与否。主动给别人倒茶倒酒,都是很礼貌很温和的方式去博得一个好感。这不是所谓的讨好,而是尊重,这是做人不卑不亢的基础。很多Senior级别的人都会通过这种方式去观察别人&br&&br&&b&2. Break the Ice first&/b&&br&Icebreaking是Communication里一个探讨很久的话题,无数次遗憾的经验告诉我,做第一个伸出手的人,做第一个开口的人,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很多人无法走出内心的Comfort zone(舒适区),总是羞于开口,女生可以说矜持,男生你怎么也矜持,你不能总是期待着别人来了解你,谁都没有这个义务,大家都很忙,主动直接是最好的方式。&br&&br&&b&3. Curiosity is the priority&/b&&br&有人说:“经过了几次比较陌生的人,你把他们当好朋友,倾吐了想法,他们并且从中获益了,但是反过来对外宣传说你是骄傲的臭傻比时,你大概才会和我一样明白人类可能生来不是善的。”&br&&br&对此,我持有不太一致的看法,因为结识别人的过程,总伴随着好奇,又伴随着故事的分享,这个故事包含的是你们彼此的成功或失败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故事本身可以展现你是谁和你持有什么样的价值观(To make people know what you stand for and value)。&br&&br&所以纵然我是个年轻人,我也不担心别人宣传我是骄傲的臭傻逼,更何况“经得住多少诋毁,才经得起多大的赞美”,你无须担心别人的标准,你只需做好自己,不知道你是否发现了,朋友圈是在随着你成长的节奏。你无法取悦每个人的标准,你又不是人民币,Don't be afraid to be a debatable person.&br&&br&&b&4. Don't lie, even you won't meet this person again&/b&&br&回顾人类的历史,不难发现大部分的社会关系的建立,无非围绕着部落,村庄,城邦。大航海时代的开始,改变了这一格局,国家之间建立了外交关系,而普通人的社会关系也开始跨越五湖四海。传统意义上的部落、村庄、城邦关系得以稳固,归根结底在于人们之间知根知底,有较高的透明度,信息的交流速度虽然比较慢,但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障碍。而这个时代信息交流的速度日新月异,完全无障碍之余,准确度也越来越高,这导致你的每一个谎言可能需要更多的谎去圆,所以保持个人的透明度尤为重要,因为你的一些真实信息在LinkedIn/Facebook/Twitter/知乎/微博上完全可以被搜到,你的谎言可能都活不过一个晚上。&br&&br&所以拒绝谎言,保持应有的真诚,这会对别人了解你带来巨大的便利,更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消除陌生的隔阂,利于进一步的建立信任。你完全可以把每一次别人对你的试图了解当做自我营销的机会,真诚的展现自己。&br&&br&&b&5. Be a good listener, then ask a good question&/b&&br&旁观过很多人在陌生场合的对话,大多数对话从姓名,籍贯,工作,求学经历开始,泛泛的聊聊兴趣就没了。&br&&br&所以,我喜欢问这几个问题:&br&&b&1)你最有激情的事情是什么?(而不仅仅是兴趣)&/b&&br&&b&2)你的短期目标是什么?(包括生活和工作)&/b&&br&&b&3)有长期目标吗?(而不仅仅是梦想)&/b&&br&&br&有人说,初次见面,就问这个,不合适吧,我跟你又不熟。其实的结果无非是俩个,一个是很多人从来没有想过这三个问题,你让TA发现需要琢磨这三个问题;一个是TA非常惊讶你认真的问了这三个问题,因为这三个问题势必包括了工作,求学经历和兴趣这三个主题,并在此基础之上,你们进行了一个Tunnel Test:&br&&br&&b&这个Tunnel Test检验了以下俩种可能:&/b&&br&&br&o 你们是否有共同或相似的激情所在?&br&o 你是否有能帮到别人的地方?&br&&b&这是我(或者能成为你的)在任何一场谈话中优先考虑的事情。&/b&&br&&br&&b&6. Take the notes&/b&&br&1968年,一位叫杰弗瑞·斯坦普斯(Jeffrey Stamps)的牛津学生在一个Party上遇到了一个叫Bill的家伙,不同于大多数社交场合的寒暄,在互相问候姓名后,这个Bill掏出地址簿和笔,开始询问:”Jeffrey,你在牛津做什么呢?“杰弗瑞说:”我是Fulbright Scholar,现在牛津的Pembroke学院求学。“ Bill在本子上记下了Pembroke这个词,然后询问了Jeffrey的本科学校和专业。Jeffrey很好奇的问:&Bill, 你为啥要记下这些?”&br&“啊,我打算进入政坛发展,并竞选阿肯色的州长,所以我要记录下每个见过的人。“Bill合上地址薄,微笑的对Jeffrey回答。&br&&br&多年之后,Jeffrey Stamps回忆到这一幕时,依然记忆犹新。&br&&br&(以上故事节选自Keith Ferrazzi的Never Eat Alone,P40)&br&&br&让Jeffrey Stamps印象深刻的这位叫Bill的年轻人,其实是罗德奖学金得主,他从牛津毕业后又进入了耶鲁法学院,1976年,Bill当选阿肯色州总检查长,两年后,当选阿肯色州长,这是当时美国最年轻的州长(32岁)。1982年再度当选阿肯色州长,并执政十年。1992年,Bill当选第42任美国总统,他的全名是William Jefferson “Bill” Clinton。&br&&br&讲这个故事并不是说让你拿本子随时记下你认识的人,因为如果你现在还这么做未免有点creepy了。但这不代表你不可以借鉴,克林顿所处的那个年代记笔记是不得已为之,如今人手一个iPhone和Android,你不应该仅仅交换微信或者名片,你还可以借助Evernote这样的工具记录别人的细节。&br&&br&&b&你可以去记录下每一个新认识的人,你有理由相信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一部乐章,难道除了他们姓名,电话号码,头衔,学历这些标签之外,他们的其他想法不值得你了解?&/b&他们有怎样的目标和追求?我是否有能帮助他们的地方?同时,他们所经历过的重大挑战(职业类的和非职业类的),又能给我什么样的启示?&br&&br&&b&7. Close the conversation smoothly.&/b&&br&你在一个Cocktail/Networking event上,是寻求信息与交换信息,所以你势必需要创造和很多人交流的机会,交换名片,聊完之后,如何在开启下一场对话前平滑而不失礼的关闭这段对话显得异常重要。开篇提到的食物和酒又成了最好的道具,&br&“Hey, I’m going to grab a cup of drink, do you want something?”&br&大凡有社交经验的人都知道,这是一个关闭对话的信号:&br&“No, thanks! It’s very nice to meet you. Keep in touch!”&br&“Nice to meet you too! Let’s definitely keep in touch.”&br&&br&&br&&b&8. Be a Giver&/b&&br&沃顿商学院教授亚当·格兰特(Adam M. Grant Ph.D.) 去年年出了一本书,叫“Give and Take: A Revolutionary Approach to Success”,格兰特在书中指出,人际交往网络里有三种,一种是Taker,一种是Giver,还有一种是Matcher,这儿重点想谈一下Giver.&br&&br&Givers贡献者&br&贡献者的显著特点是他们不带任何回报目的的进行积极贡献,他们置别人的利益优于自我利益之上,贡献者并不认同食物链理论,基于帮助别人成长也是帮助自我成长的一种信念,积极的为各式各样的人提供帮助。贡献者和索取者的区别不仅限于金钱或者物质方面的差别,而更多的是一种对待他人的态度。&br&&br&这也是我为什么会在每一次无论熟悉还是陌生的谈话中努力思考 “我有什么帮到TA的地方?”&br&但是你或许会问:&br&&br&o 为什么我们从感情上更讨厌索取者,自己却成为不了奉献者?&br&对索取者的警惕是普遍的,但因为我们总是时刻警惕着别人最糟糕的一面,导致了我们诱发出自己最糟糕的一面也不可避免:怕成为别人眼里的的笨蛋,于是我们不情愿的背弃了我们高贵的品质---慷慨。&br&&br&o 贡献者是不是真的是笨蛋,老是吃亏?&br&还真的不见得,格兰特的研究表明,同一行业里,贡献者的收入往往是最高或者最低的,索取者偏中下,交换者偏中上。他进一步总结发现,贡献者在四个职业方向上又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社交,协作,评价,施加影响。&br&1. 贡献者在社交网络更受欢迎,已经无可置疑。&br&2. 贡献者商业协作工作里,产出往往更高,更容易受到同事尊敬。&br&3. 贡献者评估他人的过程往往也是发现自我和发现他人价值的过程,日积月累,对人才的评估能力会大大增强。&br&4. 贡献者施加影响力是一个综合化的过程,包括:销售,说服,谈判,这些软技能帮助别人支持我们的商业想法和观点。&br&&br&自信,自如不等同于外向,很多“外向”的人,其实并不自信。&br&如果你抱着来贡献价值而不是索取价值的目的来开启每一次对话,你会更加自如和自信,而懂得慷慨和乐施的人,你的生命也会更加饱满。:)&br&&br&坚信帮助别人学习和成长,让他们释放激情和潜力(Unlock their passions and true potential),力争每一次的交谈都能撞出一点火花,和别人共同学习和成长,也在帮助自己学习和成长。&br&&br&保持求同存异的态度,基于相似的价值取向结交朋友,而不仅仅是头衔/名校这些光环。用乐观和创造力去感染身边的人,力求既能做到纵情向前,也能做到虚怀若谷。去除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更多的关注一些比“自我”本身更重要的事情。&br&&br&引用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来结尾,来自好莱坞演员,同时也是著名的天使投资人Ashton Kutcher:&br&&br&Be Smart. Be Generous. Be Thoughtful.&br&-----------------------------------------------------------------------------------------&br&对于能把这么长的答案看完的人,我由衷的说一声,谢谢!=D&br&同时,请告诉我能为你做点什么?
大三上过一节“Effective Business Communication”的课,Business Communication基本是美国大学商学院的必备课程,不同学校不同教授的教法不一样,但感觉教科书上的内容太有限。随后深入研究了如何在陌生社交圈开口的问题,读了Amazon上搜索出来的关于Netw…
德国工业的成就源自于一百多年工业革命的悠久积累与深厚沉淀。&br&而天朝的差距,我认为,不在于技术投资,不在于创新意识,而恰恰在于对“积累”与“沉淀‘的轻视。&br&&br&————————————————————————————————&br&轻松一点,咱们先来讲段子。你是否也听过类似的故事:&br&1. 大公司的生产线会发生空包装的问题,于是斥巨资请来博士生研究改造。同样的问题,小作坊的农民工用一台电风扇把空包装都吹走了。&br&2. 美国航天局斥巨资开发能够在太空使用的内压式墨水笔,而苏联宇航员——用铅笔。&br&&br&咱们最喜欢这类小聪明了,还乐此不疲的传诵。&br&而每一次传诵的潜台词就是:哈哈你看,高学历有什么用,知识渊博有什么用,还不如我拍拍脑袋抖个机灵来的管用。&br&连武侠小说也是这样,苦练几十年的人注定只是绿叶,主角只要捡到本秘籍就可以天下无敌了。&br&——其实,我们追求的就是一种自慰:别人付出的努力不值一提,我总能找到不努力也成功的方法。&br&&br&但很可惜,现实不是这样的。&br&——如果你知道苏联最终仍旧是斥巨资采购了美国的太空笔,如果你愿意思考其中的原因,那么你自然也该知道,每一个乐于“分享”那种故事的人,都是在为自己贴上无知的标签。&br&——小作坊当然可以用电风扇吹走空包装,但如果你是一万条生产线的大企业,你去装一万个电风扇吗?一万条线的空包装,且不说产能和良品率的问题,光是每天捡盒子就能要你的命。&br&&br&电风扇的方法不好吗?&br&对于小作坊来说,你当然可以说这是好方法,至少是暂时的好方法。&br&但问题是,这个方法具备普遍意义吗?能够适应更庞大、更复杂的环境吗?&br&这就是问题了。&br&&br&小聪明、小机灵通常只在小作坊模式下有用,当企业规模扩大了、技术级别提高了,各种问题自然接踵而至,装电风扇这种小伎俩又能够支撑多久呢?苹果这级别的公司是靠小聪明走到今天的吗?&br&拿小作坊的“权宜之计”,去嘲笑大作坊“严谨踏实”,这就是裹足不前的原因了。&br&所以中国不缺一夜暴富的土豪,却没有底子够硬的龙头,此绝非偶然。&br&别人辛苦几十年研究出来的技术和管理模式,这样的积累不是抖个机灵就能一蹴而就的。&br&除了看到别人的"突破",更请看到别人的"积累"。以现代科学而言,后者甚至更为重要。&br&&br&说的难听点,对投机取巧的追捧,其实就是对不劳而获的幻想。&br&社会风气如此,只能让人徒呼奈何。&br&不好意思乱跑火车了。如果能用简单的三个字来回答题主的问题,我会说:&b&正 三 观&/b&&br&&br&———————————————————————————————&br&吐槽完了,回到正题。长文慎入,容我慢慢道来&br&&br&现代科技的核心精神,其实不在于梦笔生花式的突破创新,而在于承前启后式的层层递进。达到这个目标的方式,就是三个字:标准化&br&&br&标准化指的是一种建立共同认可的标准、由此创建沟通渠道、提高沟通效率的过程。比如使用统一的文字,这就是最简单的标准化,从此有了文明有了历史有了人类的一切。。。&br&说的更简单一点,就是一种让别人能够继承、复制你的工作的表达能力。&br&由此,后人能够在你已达到的成果上进一步努力,任何发展与进步,必须要能积累下来才有意义。&br&&br&&b&举个栗子&/b&&br&假设你是一个没有语言的猿人,今天你想吃烤野猪了,你有两种选择:&br&1. 你学一声猪叫,有几个弟兄听懂了,于是你们几个组团去刷野怪&br&2. 你也可以发明一个系统性的语言,从“我”到“打猎”到“野猪”,然后再花力气推广你的系统,花力气教育你的弟兄,终于有一天你可以用每个人都理解的语言说:“弟兄们,今天吃烤野猪,咱们走起!”&br&&br&所以哪一个方法更容易?很多人肯定觉得是第一种,我只要叫一声就行了嘛。但是你考虑过复杂情况么?如果今天你要猎杀10头野猪呢?如果你要推大boss猛犸象呢?如果要指挥队友,A中单B补刀?如果有人死活就是听不懂你的猪叫呢,你咬死他?&br&&br&标准化就是一种远见,一种将个体方案投射到复杂环境、把每一步都为将来铺路的思考方式。&br&我们当然无法要求所有人都具备这种远见和精神,但正是那些为未来而思考的伟人,才能在文明历程上留下印记。&br&至于很多人认为的标准化等同于流水线,以为只适用于大批量廉价产品,这是不了解其本质。&br&&br&&b&再举个栗子,看看中西方的差异&/b&&br&就以做菜为例。让我们比较一下中西方的菜谱,以示公平,咱们都做烤鸡:&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3aa24598aeeca75daddeed51d0d07da4_b.jpg& data-rawwidth=&844& data-rawheight=&3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44&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3aa24598aeeca75daddeed51d0d07da4_r.jpg&&&/figure&&br&即便不懂英文,你也一定看得到差别:右边充满了精确的数字和单位,甚至一只鸡该有多重、能够喂饱几个人都写的清清楚楚。而左边的,不出意外,当然就是各种“少许”、“适量”。&br&如果你是初学者,请问你会选择哪一边的菜谱?哪一边的更能让人学会、学好?&br&(美帝1 cup = 8 oz,1 tablespoon = 0.5 oz,都是精确的计量单位)&br&&br&中国菜的博大精深源于其深厚的底蕴,而正因为标准化的缺失,所以美食的传承变得十分困难,传统美食正在不可逆转的流失。&br&你是否也抱怨过,口味正宗的XXXX越来越少?就因为没人知道适量到底是多少,大师傅也许能够把握平衡,传到下一代时就没人记得了。&br&而更讽刺的是,居然一天到晚有人分享:“老外学做中国菜,看到‘盐少许、糖适量’都崩溃了。”&br&——分享时甚至还充满了自鸣得意之色,简直让人以为天朝美食是靠着“少许”、“适量”来统治世界的。每次看到这种分享我都难过的胃疼。&br&这种对标准化的轻视——甚至可以归结为对逻辑思考的轻视,正是意识形态上的根本缺陷。&br&(要扯得更远,甚至可以谈到中医。。。这里且按下不表。)&br&&br&标准化不代表单纯的精确化,核心意义是降低沟通成本。&br&中餐食谱的问题不在于有没有数字,而在于大大提高了学习难度。&br&如果我太蠢了,就是看不懂“适量”是多少,怎么办?你咬死我?&br&你让人从模糊中揣摩数字,和让人从数字中自己调节,到底哪一个成本更高?&br&举个极端例子,有一天人类都死绝了,火星人挖掘出了这两份食谱,西餐的分分秒秒就给你重现出来,而中餐的就只能扔垃圾桶了。然后火星人还会说,西餐真好吃,中餐一坨屎。你心痛不心痛?&br&相比较,肯德基麦当劳这种垃圾食品,虽然水准不算太高,但品质始终如一。别说经历几十年都不会失传,而且你去街上随便拉一个人都能做出同样水准的食物——别小看了这个能力,人家就是靠这一条横扫全球。反观天朝,连兰州拉面都越做越差,还口口声声的不屑于人家的科学方法。这正是让人痛心疾首之处。&br&&br&&u&总有冥顽不灵的人要说,每个人口味不同,所以只能写适量...&/u&&br&第一,难道整个西方国家所有人都口味统一一成不变,所以不需要写适量?&br&第二,中餐是因为“适量”才好吃?你走进一家饭店,难道大师傅一眼看穿你的咸淡口味,再给你做一盘“适量”的菜?&br&第三,真把几克几克写明白了,你就不能自我调节了?你比我还蠢啊?&br&要学人辩论,说话前先试着说服自己行吗?&br&&br&&u&还有人会说,中国菜是艺术,不适合标准化...&/u&&br&首先,你的拉面饺子就是艺术,别人的汉堡披萨就是流水线出来的垃圾。这种狭隘的民族主义正是不思进取的遮羞布。&br&其次,先掌握了标准化的,再融合自己的突破,那才叫艺术。而如果连最基本的标准法都搞不定,那叫“没学会”,说的多好听都没有用。下棋也要学打谱,绘画也要学明暗,如果有人一上来就不肯学基础,那是纯粹的耍流氓。&br&再次,很多人不仅轻视了标准化的重要性,更轻视了其难度。那些写”少许“、”适量“的人,他们仅仅是不想写数字吗?恐怕他们也写不出来吧。不是我瞎说,同一个菜让他烧两遍,估计咸淡口味都不一样。别说什么”适量“是为了创意发挥了,&b&你创出来了也没用,因为你创完了自己就给忘了&/b&。很多不写数字的,不是不想,是不能尔。&br&&br&回到工业设计领域,我来讲讲什么叫艺术。&br&艺术就是今天造栋3层楼的房子,没什么大不了。但是未来30年、可以往上加30层、可以往下加30层、可以你来加也可以别人来加,这就叫艺术。&br&&br&不是我马后炮,拿中餐当例子时我便预想到了反弹。执意谈中餐,多少有点钓鱼的意思。现在看看下面的回复,啧啧,我还有什么话说。所以我才必须写这文章,不管你听进去多少,我仁至义尽。&br&楼下正巧有厨师朋友说了,正规厨师培训还是会写数字的。可惜一帮外行孜孜不倦的辩证“适量”的重要性,可见大多数人的意识缺陷。心真累。&br&&br&&br&如果你以为我在黑中餐,那只能说你没有理解本文的精神。&b&我黑的是对传承的轻视。&/b&&br&漫漫五千年华夏文明,失传了的文化瑰宝还嫌不够多么?&br&木牛流马你会造么?&br&高山流水你会弹么?&br&干将莫邪你会铸么?&br&奇门遁甲你会摆么?&br&六脉神剑你会使么?。。。&br&这些你都不会,no can no BB。所以他们无论有多牛B,又有什么意义呢?就是让你多一个吹牛B的段子?&br&&br&中医的巅峰是几千年前的华佗,中餐的巅峰是民间某处的不知名小店。&br&这种迷信于”高手在民间“,”绝技在从前“的想法,说白了,只能证明有些人的思维还停留在未开化的阶段。你让这些人去挑战“德国制造”?痴人说梦罢了。&br&武侠小说总是喜欢说,资质平庸之辈拘泥于招式而不知变通,于是自诩有资质的投机者们便兴高采烈的以为只要会变通就行了。殊不知你连基础都没打牢就胡乱变通,取死之道尔。&br&&b&这正是当今的大多数中国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b&&br&而这些人,也正是华夏文明失传的帮凶。&br&&br&——有不少人问,天朝的标准化教育要怎么解释。&br&事实上教育行业是必须要标准化的,任何发达国家均是如此。&br&天朝学生缺乏创造性、独立性等问题,是教学内容的问题,和行业本身的标准化完全是两回事。你们以为哈佛耶鲁就没有教学大纲吗?&br&拿教育反驳标准化的人,我只能说你们其实还是没有理解这三个字。&br&&br&&b&再来更多栗子,看看什么叫战斗力超群&/b&&br&先来个洋气点的栗子,圣经里有一段我特别喜欢:&br&人类最早是说同一种语言的。有一天大家聚在一起,计划造一座巴别塔(通天塔),以挑战至高的上帝。&br&“&u&耶和华说、看哪、他们成为一样的人民、都是一样的言语、如今既作起这事来、以后他们所要作的事、就没有不成就的了。” (旧约11章)&/u&&br&上帝当然不能由着你们这群二货胡来。全知全能的神是怎么应对的呢?放地震、暴风雪、流星雨?当然不会那么低端。&br&上帝做了一件很微妙的事情:“&u&变乱他们的口音、使他们的言语、彼此不通。”&/u&&u&(旧约11章)&/u&&br&于是愚蠢的地球人只能各自为战,没过多久就GG了。&br&&br&再来个本土化的栗子:但凡说到秦始皇的功绩,必会提到“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这也是在执行标准化管理的一个实践。&br&后人无论怎么黑,这段功绩都是黑不掉的。而事实也确实如此,统一了这些标准,华夏才能作为一个整体而做强做大。&br&&br&这就是标准化思维的战斗力,明白了没?&br&为什么小聪明不行。小聪明就是你的方法别人用不上、别的场合用不上,所以放到整个文明长河里是没有意义的。&br&你解决了这个个别问题,很好,我为你的创新精神而喝彩;但是人类的技术水平提高了吗?很难说。如果整个民族,解决每一个问题,都只能构成独立事件,无法串联在一起,那无论多聪明都只能是原地踏步。&br&而指望个体的创新突破能够瞬间打败别人整体的百年传承,这无异于痴人说梦。我说得更直接点,这不是“能不能”的问题,而是抱有这种幻想便证明了一个人的愚昧与浅薄。&br&&br&科学技术就是如此,&b&你必须要搭好一个稳固的台阶、才能跨入更高的境界。&/b&投机取巧的人宁愿爬树、踩高跷,因为那样成本低、见效快。但是,这些人很快会遭遇瓶颈、并且迟早会掉下来的;&b&而更遗憾的是,无论他们曾经爬的多高,其成果都烟消云散,后人只能重新开始&/b&。&br&只有一步一个台阶的往上积累,人类才能达到前无古人的巅峰,正因为每一个巅峰都成为了后人的起点。&br&&br&&br&———————————————&br&地图炮固然令人难过,虽难免错杀,但中靶者想必也不少。&br&很多朋友也提到了,天朝目前的局面有很多历史因素及客观因素,这些都是事实。只是这些背景分析就不在本文的覆盖面内了,改天再写一篇好了。&br&当然,工业化积累本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成就。也正如众多回复里所说,国内有识之士者也正在缓步前进。所以本回答黑的爽快,却未全盘否定。就当是我为天朝发展推波助澜吧&br&同时,若您觉得我吐槽的有理,避免日后成为本答案吐槽的对象,那便不枉了我的满纸荒唐言。&br&&br&最后,感谢所有支持、赞同、反对、批评、对骂、对喷...的朋友。是你们的参与,让本答案持续进化。&br&更多思考及文字请光临个人同名主站:&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ingdengxing.co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丙等星&/a&&br&&br&___________&br&本文已授权微信号:丙等星(bingdengxing)、在美国(laimeiguoba) 转载。&br&其余转载请联系本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br&谢谢。&br&&br&&p&还有什么想聊的,欢迎来找我&/p&&p&&a href=&https://www.zhihu.com/zhi/people/679808#record-128640& class=&internal&&丙等星的值乎&/a&&/p&
德国工业的成就源自于一百多年工业革命的悠久积累与深厚沉淀。 而天朝的差距,我认为,不在于技术投资,不在于创新意识,而恰恰在于对“积累”与“沉淀‘的轻视。 ———————————————————————————————— 轻松一点,咱们先来讲…
&p&清醒梦(lucid dream)。&br&&/p&&p&-&/p&&p&-&/p&&p&-&/p&&p&这个绝对算的上冷门max+小众max+入门难度high+乐趣extremely high+存在价值extraordinarily high的一门爱好了。&/p&&p&-&/p&&p&此坑甚大,入坑需谨慎。我为此改变过作息时间,每天花10min~1h甚至2h记录自己的梦,更不用说每个晚上从第一个NREM开始到第五个REM结束,对别人来说毫无意义的一段时间,早已被我变成了生命中的另一种意义。此外,还有一些人为此付出了更多更多别人难以想象的时间和精力。在此请允许我对他们表达诚挚的敬意。&/p&&p&-&/p&&p&此坑甚广,入坑时你会接触到各个领域的科学普及,不由自主的了解很多方面的知识。结果就是,从清醒梦坑出发,有人入了药理研究的坑,有人入了东西方各类玄学的坑,有人入了艺术创作(尤其是音乐创作)的坑。。。我从一年多前一半被拉一半自己跳进了解梦坑,又差点掉进心理学坑。之后掉进另一个奇葩无比的坑,不过又及时爬了出来。最近,我在无偿翻译一本外国的清醒梦著作,搞不好还会因此掉进翻译坑。。。&/p&&p&-&/p&&p&不过,此坑的价值也是巨大的。最最入门的level就是,它让你看到了一个世界的另一面,原先隐藏在黑暗中,隐藏在每天被遗忘了的8小时中,隐藏在无意识层面下的,这个世界的另一半的可能性。继续深入,从心理学的角度,自身探索的角度,意识的角度,甚至是哲学的角度,清醒梦都有数不尽的价值等着我们每一个人去发掘。相信我,只要你能从中发现你需要的价值,清醒梦一定会为你的人生带来巨大的惊喜。在此不详细介绍了,后面如果有机会我会逐条解释。&/p&&p&-&/p&&p&如果读到这里,你对我所说的这一切有了任何形式的好奇心,欢迎继续阅读下面的正文,也欢迎你和我一样进入清醒梦这个大世(shen)界(keng)。(由于篇幅限制,我没办法在这里展开介绍清醒梦,只能尽量写一些在百度百科或者别的入门资料中见不到的个人感悟。想要认真了解这个领域的人,可以从&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aike.baidu.com/link%3Furl%3DWS7ngq534LfUPnwaU8F5KXBivuhGWjVZCj5KYkfplndf6-76HTNk5tImMX6AydWFJnLAirybXOZvegt6vovQxq&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清醒梦_百度百科&/a&以及&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tieba.baidu.com/f%3Fkw%3D%25C7%25E5%25C3%25F7%25C3%25CE%26fr%3Dala0&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清明梦吧_百度贴吧&/a&这里的精品区看起。)&/p&&p&-&/p&&p&-&/p&&p&-&/p&&br&&p&//正文&/p&&p&-&/p&&p&1:什么是清醒梦?&/p&&p&-&/p&&p&选取 Lucid Dream: Gateway to the Inner Self 中的定义:the conscious awareness of being in a dream while you're dreaming. 我给出的翻译是,在梦境中有意识地认识到自己在做梦。Lucid Dream 这个词最早由荷兰医生Frederick Van Eeden在1913年提出,在中文被翻译成“清醒梦”或“清明梦”,在日文中被翻译成“明晰梦”。这个词大多数时候用来描述“梦中知道自己做梦”这一现象,但在清醒梦爱好者眼中,这个词更多的被看成一种可以在不断练习、不断感悟中提升技巧的一门爱好。是的,我相信,对于大多数人,都可以通过合适的方法和不断的练习而掌握“主动获得高频率的清醒梦”这一能力的。&/p&&p&-&/p&&p&当然,有些常识是必须要了解的,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p&&p&-&/p&&p&验梦(reality check),即检查自己是否正在做梦的手段。验梦的手段有很多种(比如扳手指看能否超过极限,捏住鼻子看能否呼吸,观察手表的指针是否规律转动等等),但都遵循着一种思路:尝试做出梦境中能做到而现实中做不到的事,以证明自己身处梦中(严格按照定义,尝试飞翔或捅自己一刀也算是验梦方式)。但是,目前的验梦手段都有不同程度的缺陷,即这些事情虽然在现实中做不到,梦境中也不能保证百分之百做到。理想的验梦手段应该是,分别在梦境中和现实中做出这个动作,一定会得到两个有明显差异的不同结果。可惜的是,这种验梦手段目前还没有发现。除此以外还需要记住:1.梦中五感俱全,掐自己一下很难说会不会疼。2.忘掉盗梦空间吧。3.忘掉盗梦空间吧。&/p&&p&-&/p&&p&假醒(false wake),即“梦到自己醒来”这一现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早上起来,刷完牙洗完脸,却再一次醒来,发现刚才的行为都是做梦。这种现象没有什么神秘的,从解梦的角度说就是一种潜意识的愿望满足罢了。不过,在尝试清醒梦时,假醒现象会变得非常常见,我经常动不动就在同一个早上从相同或不同的地方醒来好几次。这时候,验梦的重要性就体现了出来,因为这种情况下,一个人几乎无法判断自己是否真的醒了。(不过不去验梦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最多在梦里白白折腾几分钟。科学常识告诉我们盗梦空间中永远醒不来的梦是违背我们自身生理结构的。)&/p&&p&-&/p&&p&睡眠麻痹(sleep paralysis),在中国有种通俗的叫法叫做“鬼压床”。混知乎的应该都知道这个现象早已有了科学角度的解释。不过放在清醒梦的领域中,睡眠麻痹还有更多的意义(比如在睡眠麻痹的状态中可以很轻松的引导出清醒梦)。&/p&&p&-&/p&&p&睡眠周期(sleep cycle),指人在夜间睡觉时身心状态的变化规律。一个睡眠周期约90分钟,如此推算一晚上约有四五个左右的睡眠周期。周期的前半段叫NREM(非快速动眼期),很少发梦,后半段叫REM(快速动眼期),发梦频繁。一晚上,靠后的睡眠周期中REM的比重更大,因此入睡六小时后是练习清醒梦效率最高的时间段。在这时起床清醒一会,再躺回去练习清醒梦的行为叫Wake Back to Bed(WBTB,回笼觉),是清醒梦爱好者常用的练习时段。&/p&&p&-&/p&&p&(补充)一段清醒梦会怎样结束?大概可以分为三种:慢慢被梦中的情节或潜意识所迷惑,梦境变成普通梦。或是因为情绪过于激动或外界干扰等原因,梦境结束而醒来。(这个又叫掉线。)再或是梦境结束,却开始了下一段梦境。。。而这其中,怎样不被情节带跑,怎样稳定自己的梦境,怎样维持潜意识等变量的平衡,又有一番足以长篇大论的技巧了。&/p&&p&-&/p&&p&除此以外,还有不少零碎的常识和知识,在此不作详细介绍了。&/p&&p&-&/p&&p&哦对了,还有一条。忘了盗梦空间吧,忘了盗梦空间吧,忘了盗梦空间吧。那。就。是。个。电。影!&/p&&p&-&/p&&p&-&/p&&p&-&/p&&p&2:清醒梦里能干什么?(物理篇)&/p&&p&-&/p&&p&你所能想到的任何事。&/p&&p&-&/p&&p&事实上,上一句话并不完全对,梦境中确确实实有一些很难做到的事情。(比如,试着回想现实中的睡姿,这几乎是做了就会被踢出梦境的事。)但是梦境中不存在任何物理规则的限制。而这也是梦境最大的优势,以及大多数清醒梦爱好者在清醒梦上投入无数精力的原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能飞、能穿墙、能遁地、能■■■■、能环游世界,听着就够过瘾了对吗?&/p&&p&-&/p&&p&但事实上,这些都只是皮毛中的皮毛。“没有物理规则的限制”几个字,其实是细思极恐的。不信?&/p&&p&-&/p&&p&在梦中,你是可以用一百种不同的方法去别的地方的。闭眼再睁开、拉开任意一扇门、跳进井盖、让周围黑下来再变亮。。只要你想得到。&/p&&p&-&/p&&p&我曾经在梦里切下过自己的一只手,然后再让胳膊从原处再生出来了一只手。身上两只手和手中的一只,都在我的掌控之中有自己的触觉、移动能力。当时的感觉,就像是身上的神经无缘无故分出来了一条,去操控第三只手。同理,还可以让自己分裂成两个人,用一个意识操控两个身体。(这个我没有试过。)甚至,干脆让自己的身体消失,让自己融入梦中环境的一部分。“用天的眼睛看天,用地的眼睛看地,用水的眼睛看水。”(不过,这个不容易做到就是了。)说起梦的环境,我有一次做了不完全的清醒梦,意识三分清醒七分糊涂。我被潜意识告知,客厅里面是梦境,客厅外面是现实。奇怪的是,当我走进客厅,我就明白这是梦境,当我走出去,我就真的忘了这是梦境,去干其他的事了。再往下说,据说梦境中有一些十分奇特的意识状态。有多奇特呢?。。。。总之很奇特就是了。(实在不好意思,不是我不想说,而是我真的不了解。在这方面,我听过一些我认为靠谱的说法。但是毕竟没有亲身经历过,这种玄而又玄的事就不在知乎上乱说了。而且,继续往下探索,一定会走到宗教、哲学、玄学的领域,在这方面就更不能随便乱说了。那、那啥,你们有兴趣就自己想象一下吧。)&/p&&p&-&/p&&p&白天,我们的眼球也被物理规则限制着。那梦中没有了限制,我们能看到什么?不管是看远处还是看近处,任何物体的任何细节,只要你愿意,你的潜意识就能为你脑补出它们。在一些思维清晰、心态合适的清醒梦中,我们很容易就能得到与白天相同、甚至比白天更清晰的五感。(想象一下,面对一条百米长的街道,马路上的每一粒沥青,两旁商店的每一个门面和附在门面上的灰尘,每个行人衣服的材质,这些细节的信息在同一时刻被你的大脑制造出来,又反馈给你的大脑。。我艹,你们都不知道有多美。)对了对了,记得三体中的那个“四维空间”吗?说不定在梦中也能模拟出相似的画面吧,有机会了一定试试。说到这里,又有一个问题冒了出来,梦中制造的信息量有上限吗?会溢出吗?这个我也不知道了,不过有兴趣的清醒梦爱好者可以去挑战下自己的极限?总之,梦中你看到、听到的任何事物,其实都能理解为潜意识灌输给你的信息流,而这其中,包含了怎样的信息,则是有无尽的可能了。&/p&&p&-&/p&&p&还有,如果你是个吃货的话。。。(此处省略万字长文,我知道,你们懂。)&/p&&p&-&/p&&p&说点汉子们喜闻乐见的事情吧。既然梦里什么都可以干,是不是可以■■■■啊?“是的呢!”不仅如此,自控尺寸,自控人数,还有一些发挥想象力的事情,看客们可以慢慢脑补了。不过,上面不是说过掉线的事情吗?不幸的是,往往在干这事的时候,梦者是最容易掉线的,搞不好还要洗内裤←_←。但是,常加练习,多在现实中积累经验,你会变得越来越厉害的。&/p&&p&-&/p&&p&物理篇就说到这吧。总之,在梦里真的是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这其中的万般玄妙,我所能描述出来的也不过一二而已。&/p&&p&-&/p&&p&-&/p&&p&-&/p&&p&3:清醒梦里能干什么?(灵感篇)&/p&&p&-&/p&&p&清醒梦中另一个现实不具备的优势,就是潜意识与显意识的关系。白天,我们的潜意识被显意识所压制,(个人觉得)这是因为人类几千年演化出来的白天工作需求所致。但是在晚上,显意识反过来被潜意识所压制。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梦中的很多举动在白天看来不可理解:看见一个没头的人走路丝毫不觉得奇怪,对一些白天看来极其普通的事物感到不可理喻的恐怖/愤怒,对别人说的话不假思索的相信。。。反过来,梦中我们无意识得到的一些灵感/作品,或是梦境本身曲折起伏的情节,都有很多让我们在白天惊叹不已,甚至潸然泪下。至于清醒梦,潜意识与显意识处在某种平衡之中,思维更像是介于梦与醒之间:一方面,我们清晰地知道自己希望得到的梦境/灵感是什么,并在梦中直接提出要求;另一方面,潜意识又能像在普通梦中一样,给出那些让我们惊叹的答案和回应。&/p&&p&-&/p&&p&梦中的感情是敏感的,纤细的,天马行空的。在一片黑暗中,没有了白天一切外界环境的干扰,一切微妙的内心感受都会被数倍的放大,一切在白天被我们的粗神经所麻痹的美感,都会在潜意识的操纵下变得分毫毕现,直到它们跃然成为一个个光影离奇的梦境。不严谨的分一下类的话,这种对内心的微妙感受,或许就是解梦的价值所在;而这种对美的微妙感受,则成为了无数艺术家,甚至是其他领域的研究者追求的灵感来源。&/p&&p&-&/p&&p&很多人都说,在梦中或是快睡着的时候听到过难得的旋律。我也有过很多次这样的经历,大多数是交响乐/室内乐/钢琴曲的片段(最近在听东方的同人社团swing holic,满脑子都是jazz呀呀好幸福),还有一些各类风格的歌曲。这其中,有的不怎么好听也不怎么难听,也有些包含着仅在我个人意义上的美。当然,梦中的灵感远远不仅限于音乐(但是我接触到的梦中灵感中,确实有大多数是以音乐的形式呈现的),无论是诗词、画作、设计,都时不时地会在梦中以灵感的方式出现。从历史的角度上说,无数艺术与科学的灵感都来源于梦中(注意,不是清醒梦),如苯环的发现等,在网上也能找到很多资料。&/p&&p&-&/p&&p&甚至,很多梦的情节本身就是足以让人留恋、遗憾、赞美、潸然泪下了。在我记录下的普通梦中,有一些俨然就是构思精妙、一气呵成、白天无论如何也复制不出来的短篇小说。它们或有着跌宕的剧情,或有着触动心弦的感情。去年有段时间,我心里堆积了点事情,内心一直如一大团毛线绕在一起。有一天的梦里,潜意识用了一种近乎精妙的结构,把那一段时间我最真实的内心感受从各个角度表达的淋漓尽致。我纠乱的情绪在梦中一点点被推动到了顶点,梦的最后,我对着城市的夜色发泄般的嘶吼着直到醒来。那一天,只觉得心里有一大口气吐了出来,很多事自然而然的想通了,心情却变得更加不爽。&/p&&p&-&/p&&p&但是,那些用文字远远不足以记录下来的,是每个梦境自带的那份独一无二的氛围和味道。我曾在半梦半醒中看到了那个对我来说完美的异性(类似《三体》中罗辑幻想出的女孩);曾在听过东方的bad apple后,在一次梦中将整首歌的气氛浓缩成了一个女孩,于是梦的情节也带上了一份让人赴汤蹈火的神秘。(我至今不敢把这个梦记下来,怕自己无力的文字只会破坏梦中原有的气氛。),曾梦到过一座远在天上、古老而繁华、灯火通明、回荡着隐隐太鼓的夜城,过了很久,才发现那俨然就是我想象中的辛弃疾的《青玉案 元夕》前半阙。诸如此类,数不胜数。。。&/p&&p&-&/p&&p&以上种种的美妙,我想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而无论是对梦境本身的关注,还是对清醒梦的爱好,都让我有了机会去接近这块隐藏了太多神秘的宝藏,甚至有意识地得到它们。自从接触清醒梦以来,我的一个感受变得越来越强烈:所有形式的艺术,音乐也好小说也好梦也好,在某个层面上都是相似共通的:我们对自身的认识与反思,对外界的种种感受,对死亡或孤独或种种的恐惧,对人生意义的探索。。。而梦境在这些艺术形式中,或许便是最原始、最接近内心深层的一种了。&/p&&p&-&/p&&p&-&/p&&p&-&/p&&p&4:清醒梦里能干什么?(心理篇)&/p&&p&-&/p&&p&上一段里,我把潜意识的牛逼之处做了个不靠谱的分类:对内心感受的敏感体察,对美的敏感体察。而我觉得,在解梦领域中,我们之所以解的是梦而不是别的什么(=_=///),正是因为梦境能毫不留情、准确得当地反映出我们内心最真实的想法。这些想法和感受,有些是我们白天不愿去思考的(如,我是个大傻逼),有些是我们白天忽视了的(如电影中的哪句话触动了心底的伤疤),有些是我们白天即使认真思考也未必能认识到的(如,我为什么不快乐)。而从这些隐藏在心中的微妙感受中,又能进一步折射出我们的性格、其中的缺陷、有可能带来的后果等等。关于解梦的知识,由于自身知识有限,也由于篇幅限制,我没法展开了说,有兴趣的请出门左转心理学。另外,这一段如果有误请指出!&/p&&p&-&/p&&p&但是,我想说的是,既然我们可以在醒来后分析梦中的感受,为什么不能在清醒梦中有意识的探索梦境的含义,甚至直接在梦中通过一些行为改变内心中的负面部分?事实上,这确实是可行的,也是很有效的一个办法。&/p&&p&-&/p&&p&先说探寻梦的意义。这个比醒来后解梦要容易多了:一旦知道这是梦境后,你可以直接问身边的任何一个人:刚才的XXX有什么含义?我刚才为什么会伤心/愉快/愤怒?潜意识会充当起梦中的角色告诉你答案的。当梦中有鬼怪/僵尸/哥斯拉什么的追你时,你可以直接停下来,面对他们询问:为什么要追我?(因为你有急支糖浆!)你想要什么?(你的草莓味胖次!)你甚至可以暗示自己,让他们和你并肩坐下来,告诉你他们自己代表了什么等等。周围找不到人也不用担心,梦里的你是万能的,只需要给自己的潜意识一个理由就行了:拿出手机,按下通话,仰望天空:“喂,是上帝吗,我需要你的帮助”。。。&/p&&p&-&/p&&p&清醒梦更大的好处就在于,知道了梦境的含义后,你可以直接在梦境中改变它们。评论中有人提到,在清醒梦中随便做一些事是否会影响到自己的性格等等。很不幸,这个很有可能会。梦中潜意识所占的比例更大,你的某些行为会直接给潜意识造成一定程度的暗示(既有可能是正面的也有可能是负面的),也会影响到白天的心情、判断力、甚至潜移默化影响性格都是可能的。(如果有机会可以试试:在早上的清醒梦中,到一个风景宜人、心情愉悦的地方结束梦境,这种愉悦的心情能在白天继续维持下去。)所以说,在梦中还是积点德好,别想着“这是虚幻的地方干什么都无所谓”,然后带着报复/发泄的心理去干些增加仇恨值的事情(给老板来一刀啊,杀人放火强奸啊什么的)。(喂,我梦里的那些情节都是妹子和我情投意合的!)(还有我觉得,只要心态摆正,在梦里以格斗游戏的角度杀杀小兵什么的倒不会有问题。)&/p&&p&-&/p&&p&那么具体应该怎么做呢?这里告诉大家一个万用的、有效的、对待梦中负面情绪的方法。(注:这个方法出自清明梦吧原吧主@孤帆一点 ,在此对她表示敬意。)那就是——熊抱。和梦中每一个危险的、恐怖的、消极的、让你感到不舒服的形象熊抱,用自己的情感去融化自己心中的负面思想。不仅如此,这也是个极其有效的在梦中克服恐惧的方法,不解释,去试试你们就知道了。除此以外,还有很多积极改变自己梦境的方法。上面说了,在清醒梦里多积点德——碰见跌倒的老奶奶扶一下,她来讹你,你就拥抱她,给她钱也行。碰见路边的大坑,挥手修复一下,想象不出来画面的,打电话叫施工队也行。从心底带着真诚的祝愿去对待梦中的人物景物,因为它们很可能就映射着你内心的某些情绪。我有一次梦见妈妈因为一些小事反反复复的和我发生矛盾。这时候我知梦了,我本想从阳台直接飞走,可突然改变了决定,拐回来拉我妈妈坐下,诚挚地与她沟通。潜意识跳过了细节,梦境的内容最终变成了:妈妈理解了我的想法,我也理解了妈妈的感受,心中一片大圆满。。。&/p&&p&-&/p&&p&-&/p&&p&-&/p&&p&5:如何做清醒梦?&/p&&p&-&/p&&p&好了,上面说了那么多,其实都是我编的,我编不下去了,感谢大家阅读。&/p&&p&-&/p&&p&开玩笑的。&/p&&p&-&/p&&p&目前,在全世界的清醒梦爱好者中,大体有两类主动引发清醒梦方法:Dream Induced Lucid Dream (DILD,梦中知梦)和 Wake Induced Lucid Dream (WILD,清醒入梦)。说俗了,DILD就是让自己在梦中明白过来“我在做梦”,而WILD就是在醒着时通过一系列技术,手动让自己进入梦境。这种分类方法,能把绝大部分的入梦技巧都归纳到“知梦”或“入梦”两类之中。不过,在说起WILD(入梦)时,很多人喜欢使用另一个词:Out-of-body Experience (OBE,出体)。事实上,这是个歧义很大而且很容易引起误会的词。很多人会把它和“灵魂出窍”等等联系起来。但是,在清醒梦这个领域中(而不是别的什么玄学),“出体”这个词指的(且唯一指的)是,在清醒入梦的过程中,自己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模拟出“变成灵魂从肉体内出来”这一假象,为了能更自然的从现实过渡到梦境的一种常用手段。实际上,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任何东西从任何东西中出来,整个过程也只是梦境的一部分。一个人通过出体引发清醒梦,不能代表他相信灵魂论,也不能代表他否认灵魂论。(至于是否真的有灵魂,灵魂是否真的能从肉体中出来,这个话题不在清醒梦的讨论范围内。这里不作多叙。)&/p&&p&-&/p&&p&梦中知梦一类的方法,大部分的原理都是通过白天的自我暗示,使梦中的某些景物刺激到自己,或在梦中人为的回想起白天的暗示,从而引发知梦。很多人都相信,白天各个时段中,睡觉前的那段时间暗示效果最强。因此,睡前躺在床上念一百遍“我在做梦”就是一种梦中知梦的引导方法。更常见的方法是扳机知梦,但这个方法争议比较大,取舍在于个人。&/p&&p&-&/p&&p&清醒入梦一类的方法就比较多了。比起纯粹靠运气的梦中知梦,这些方法无疑在成功率上更有保障,但涉及到的技巧也会杂七杂八,甚至很复杂。这是个大话题,无论哪种方法发在这里估计都要上千字,有兴趣的人还是去各大论坛仔细研读比较靠谱。&/p&&p&-&/p&&p&不过,除了“知梦”和“入梦”两类方法,还有一些很难被界定类别的方法,或是不属于这两类的方法。常见的如 Sense Induced Lucid Dream (SSILD,中文的别称叫作“太玄功”),“鬼压床”入梦(上面说过了),药物引导的清醒梦。(上面也说了,这是个大坑。如果能在这方面深入研究,写几篇论文什么的,搞不好都能去混个国外的PhD。不过貌似更多人从这踏入了精神药物的坑,去玩LSD或者DMT那些了。)&/p&&p&-&/p&&p&引导清醒梦的方法差不多就说到这了。我使用的方法主要以SSILD(太玄功)和观想为主,不过,每个人具体情况不同,不断摸索才能找到自己适合的方法。以上我所介绍的关于清醒梦的内容,都只是皮毛中的皮毛。如果有想认真入门的,推荐去阅读一些老外们撰写的清醒梦著作,或是去相关的论坛找相应的技术贴。(这里我还要多说一句,书籍一向是十分靠谱的。论坛如清明梦吧,深入浅出,语言易懂,但是又鱼龙混杂,有不少可能会对新人起到误导作用的技术贴。(不指明。)各位知友还需自己判断。)&/p&&p&-&/p&&p&另外,[我知道你们讨厌心灵鸡汤,我知道你们讨厌心灵鸡汤,可是我偏要说],在任何爱好中所能获得的乐趣,都是与自己投入的努力成正比的,清醒梦是个起步需要花点功夫的爱好,但是当你坚持下去后,你所收获到的乐趣和价值一定会超过你所付出的投入的。&/p&&p&-&/p&&p&(正文到此结束,谢谢大家支持!!!)&/p&&p&-&/p&&p&-&/p&&p&-&/p&&p&//日后补充以及日后吐槽&/p&&p&-&/p&&p&1:关于回忆梦境&/p&&p&-&/p&&p&多谢@Juliet G 的提醒,回忆起自己的梦并记录下来,对于一个做梦爱好者来说是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很多人看到这里是不是想说“诶呀好巧我平时不做梦的”,但是,这只是因为他们没有刻意回忆自己的梦。事实上,一个拥有正常生理机能和作息时间的人每天晚上都会做N个梦的(N≥3),只不过因为梦的一些机制,使得我们如果不刻意回想就很难记起来它们。即使刻意回想,往往也只有刚醒来的几分钟内能将它们回想起来。&/p&&p&-&/p&&p&既然回忆梦境这么难,我还干嘛要回忆?这么做有何意义?&/p&&p&-&/p&&p&首先,对于清醒梦来说,虽然这个很容易记住,但你不去回忆它就想不起来它。(废话,老子辛辛苦苦的练习成果和梦里的■■■■怎么能忘掉!)其次,再说普通梦。普通梦就不用回忆了吗?普通梦就没有价值了吗?可是,有很多很多的普通梦也是美到爆的啊![我以前做过一个梦,梦见。。]好了,话就到这,我相信不少人看到这会有共鸣的。想想那些曾经让你哭过笑过遗憾过的黄粱梦,当你知道你每天早上花五分钟用心回忆自己的梦,你就会收获更多更多这样难忘的瞬间,不知道你会不会有一丝心动。更不要说,我有一些记录下来的梦境,稍作修改就是一篇精彩的短篇小说了。&/p&&p&-&/p&&p&那么应该怎么回忆?&/p&&p&-&/p&&p&一般来说,回忆梦的黄金期只有刚睡醒的那几分钟,典型的过了这村没这店。刚醒的时候,别动手机别动水杯,坐着或者躺着回忆刚才的梦。如果有一点片段或是淡淡的感觉,就反复回忆那一点能想起来的内容,顺藤摸瓜,直到回忆出整个梦境。遇上情节曲折跳跃的,很容易回想着思绪就断了。如果真的想回忆起来怎么办?往死里想,往死里回忆,把别人拉过来讲自己的梦,等等。。回忆出来之后,精彩的可以记下来,有解梦价值的也可以记下来,情节平淡的梦完全可以让它们随风飘走了。&/p&&p&-&/p&&p&回忆梦境也是一种能力,一个人经常回忆梦境,回忆的过程也会变得越来越容易。有时候,若是梦中恰好存了一丝清醒的觉知,醒来后更能行云流水地将梦境回想起来。&/p&&p&-&/p&&p&-&/p&&p&-&/p&&p&2:“到底什么才算清醒梦?我这个梦是清醒梦吗?”&/p&&p&-&/p&&p&看到评论中有问这个问题的,那么再强调一下:只有在梦中意识清楚地认识到,“这是个梦境而且我在做梦”这个概念,才算得上。另外,有些梦中,我们的意识没那么清楚,隐隐约约知道这是梦境,或不完全认识到这是梦境,这些梦可以叫做“半明梦”。至于其他情节复杂的,有假醒内容的等等,只能算“很有意思的普通梦”。&/p&&p&-&/p&&p&-&/p&&p&-&/p&&p&3:清醒梦是否存在危害?&/p&&p&-&/p&&p&看到有人邀请我答这个问题了。改天有空一定去回答。在这里简要的说一句:除了上面说的在梦里做坏事可能会影响到性格外,目前我所接触到的、以及人们普遍的认知中,清醒梦在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中未发现任何危害。(如果把“在这上面花太多精力,影响到作息和白天的正业”也算上的话,那么还是有的。)&/p&&p&-&/p&&p&-&/p&&p&-&/p&&p&4:玩清醒梦会分不清梦境和现实吗?&/p&&p&-&/p&&p&不会的。事实上,只要你白天意识正常,没有心理疾病,没喝醉没吸毒,是根本不会对现实产生怀疑的。[只有在梦里,才会分不清梦境和现实]。再加上,已知的验梦方式只可能验出“这是不是梦境”,也就是说,只可能在梦中出现错误结果,不会在现实中验出梦境的。那么问题就简单了:在梦里分不清梦境和现实,无非就是少做了一场清醒梦,根本不用担心。&/p&&p&-&/p&&p&-&/p&&p&-&/p&&p&5:关于盗梦空间&/p&&p&-&/p&&p&再次重申:这!只!是!个!电!影!&/p&&p&-&/p&&p&电影就得要艺术效果对不对?电影就得要逼格对不对?电影是为了赚票房为了让你们能膜拜导演的构思的对不对?&/p&&p&-&/p&&p&什么几个人用一台机器联机做梦,什么跑到别人梦里当偷窥狂,什么拿一块大陀螺当验梦工具,在目前的科技下或目前的共识中,都!是!不!可!能!的!(虽然现在有很多人质疑联机共梦是否有可能,我也没有足够的资料证明它是真是假,不过我从个人角度来说仍是不相信的。)&/p&&p&-&/p&&p&(补充)对了还有,那个什么什么多层梦境。。做梦就是做梦好吗,哪有什么梦里做梦!梦里做梦还是梦好吗!另外,根据现在的研究,越清醒的梦境在时间上越和现实同步好吗!六倍加速什么的,你以为是加速世界啊!&/p&&p&-&/p&&p&再吐槽一句,诺兰他自己也是个清醒梦爱好者。所以说,有人问起“清醒梦是不是盗梦空间的周边啊?”我只能回答,“盗梦空间其实是清醒梦的周边来着。”&/p&&p&-&/p&&p&-&/p&&p&-&/p&&p&6.有没有关于清醒梦的书籍可以推荐?&/p&&p&-&/p&&p&很遗憾的是,国内关于清醒梦的书籍几乎为零,相比起国外严肃科学的研究,国内现在也只是停留在“有这么一群清明梦同好”上。一些老外写的书质量都很不错,不过很多都没有翻译版。&/p&&p&-&/p&&p&恩,自己也没有看过几本...推荐两本上来吧。Robert Wagon的《Lucid Dream: Gateway to the Inner Self》,Stephen LaBerge的《Exploring the World of Lucid Dreaming》。英文好的可以去看看。(别问我要链接!!我!也!没!有!了!)&/p&&p&-&/p&&p&-&/p&&p&-&/p&&p&7.关于药物引导清醒梦&/p&&p&-&/p&&p&这个话题,我自己并不了解。可是突然想到了这个帖子,奉上干货。&/p&&p&-&/p&&p&&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tieba.baidu.com/p/&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清醒梦辅助工具的实验&/a&&br&&/p&&p&-&/p&&p&其安全与否,请大家自己判断。如果有懂的人,还望指教。&/p&&p&-&/p&&p&-&/p&&p&-&/p&&p&8.凡事都有度,生活为重,切勿入迷。(多谢 &a data-hash=&215d94eeba1f871adac0& href=&//www.zhihu.com/people/215d94eeba1f871adac0&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柿充& data-hovercard=&p$b$215d94eeba1f871adac0&&@柿充&/a&提醒)&/p&&p&-&/p&&p&-&/p&&p&-&/p&&p&p.s.好想疯狂的吐槽知乎评论区的设计啊。给官方反馈过两次希望变成翻页式设计,可看来官方另有考虑呢。我现在不要说手机,电脑都几乎翻不到最下面的评论了。希望探讨或有疑问的请私信我吧QAQ。&/p&
清醒梦(lucid dream)。 ---这个绝对算的上冷门max+小众max+入门难度high+乐趣extremely high+存在价值extraordinarily high的一门爱好了。-此坑甚大,入坑需谨慎。我为此改变过作息时间,每天花10min~1h甚至2h记录自己的梦,更不用说每个晚上从第一个NRE…
有篇挺有意思的文章,对汉语与英语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劣势做出详细的分析。我想或许能为你解答一二,我将贴上作者的原帖地址,虽然要看原帖需要注册,但我认为对一个写出科普性的精彩文章的作者,以这种方式表达最起码的感谢是需要的!&br&————————————————————————————————————&br&注:这篇文章是&a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www.zhihu.com/people/06f3b1c891d0d504eea8af& data-title=&@冷哲& data-hash=&06f3b1c891d0d504eea8af& data-editable=&true& data-hovercard=&p$b$06f3b1c891d0d504eea8af&&@冷哲&/a& 这龙的天空写的,现在冷哲已经来到了知乎,非常感谢他给我带来的启发式思维,在此鞠躬。&br&&br&&br&&blockquote&&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lkong.net/thread--1.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提示信息 - 龙的天空lkong.net&/a&&br&&br&首先要承认标题只是个噱头。总看到有人在争论到底汉语是先进还是落后。虽然我不是专业人士,但是就用点通讯和存储上的概念来聊聊为什么汉语是一种非常先进的语言。需要注意的是,虽然以下的论证都是基于实际的实验数据,但是计算都很粗糙,而且实验的规模都不大。换句话说就是,虽然在这里汉语占优,但是换一批实验参与者,可能就倒过来了。现在实在没有什么特别全面的测试。所以下面的数字大家看看就行,不必太过认真。世界主要语言的效率其实都已经达到当前人脑的一个瓶颈了,总体看差异不大。我的目的也主要是打击一下逆向民族主义者。&br&&br&一、语言水平高低的评判准则&br&口语,放在今天来分析,实际上是一种通讯协议。就是说,语言实际上是把人的思想通过发音器官变成一串频率不同、波形不同的声波,然后有另一个个体的听觉器官和相关的脑部组织重新转变回思想。通讯协议,就是一个规则,一个规定了应该如何把思想/信息转变为易于传输的信号的规则。计算机上,通讯协议基本上有这么两个评判标准:传输效率和抗噪能力。所谓传输效率,是说,在单位时间里,按照该通讯协议能够传输多少信息。所谓抗噪能力,是说这种通讯方式能够在多大的噪音下仍然保证绝大多数信息正确传输。&br&&br&传输效率又有两个方面,一个是编码效率,一个是传输速度。编码效率是说,这个通讯协议能够把一个信息用多短的一串信号来表达。传输速度是说一段信号,能够以多快的速度传输。&br&评价一种语言的口语是否先进,就要分析上面这几个问题。&br&&br&文字,则是一种数据存储方式。存储格式的要求与通讯协议不同。存储格式要求存空间小、读写速度快。相比于读取速度,书写速度是次要的。这是因为平均下来一次书写对应很多次阅读,而人在阅读文字上花的时间一般远远大于书写。尤其是现代社会,手写越来越少,计算机输入、打印、印刷都大大加快了记录文字的速度。而阅读速度却没有多少提升。因此在现代社会,阅读速度就在定义文字水平上占据了更重要的地位。&br&&br&需要注意的是,下面的讨论中“音节”均采用西方语言学定义。粗略地讲就是一组连续元音与其前后的辅音共同构成一个音节。比如To、Bliss、Strength是单音节,汉语Ba、Chuang也是单音节。虽然单音节词的发音长度并不完全相同,但至少是可比的。&br&&br&二、语言的分类&br&&br&这个世界上的语言大致分为两种,一种叫做分析语(或称孤立语),一种叫做综合语(其下又划分为黏着语、屈折语等子类型)。简单地说,综合语可以通过改变词的形态来表达不同的意思。而分析语则单纯通过词与词之间的关系来表达不同的意思。&br&&br&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br&&br&中文(分析语):我昨天告诉他了。&br&英文(综合语):I told him yesterday.&br&&br&英文你首先可以看到told和him两个变形。其中把tell变成told表示过去发生的动作,把he变成him表示客体。而中文用昨天来直接指明时间,如果不指明时间则需要用“已经”、“过”之类来表示过去,而并不改变词的形态。中文还通过各自的位置来体现谁是主体谁是客体。&br&&br&实际上,英语已经是综合语中非常接近分析语的了。比方说英语的未来时态用的词形和一般时态没有区别。而很多其他语言中不同的时态都是用不同的词形来表达的。再比方说英文对于各个词的位置有明确的规定。而很多其他综合语,诸如拉丁语中,词的位置可以不固定。换句话说就是可以说出这样的句子:Him yesterday told I。然后通过词形里的主格词形和宾格词形来判断究竟是谁告诉了谁。&br&这是非常糟糕的,因为在读取的时候,总是有先后的差别。我们希望的读取顺序是:先读取我们的大脑需要先处理的部分。分析语天然就有这种优势。很多综合语在逐步的发展中也确立了类似的规则,比如拉丁语的后裔之一——法语。&br&&br&上古古汉语也曾是一种综合语。但是由于汉字的限制,古汉语的词形变化仅存在于口头中。比方说文言文中的使动用法,如“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中的臣(使臣服),在上古时期,是需要在汉字发音前加“s-”音来标识的。这就是一个典型的综合语的词形变化。&br&&br&有人认为现在的汉语仍然带有一定的综合语色彩,他们认为加入诸如“了”、“的”这种助词实际上就是词的变形。这种看法就只能见仁见智了。&br&&br&从整体发展趋势来看,世界各地的口语都是从综合语向分析语发展。虽然不能说分析语就一定优于综合语。但是这个趋势说明分析语的某种特性符合历史的发展。这个优势就是数据的压缩。&br&&br&三、数据压缩:分析语的高超之处&br&&br&当年计算机发展到了新的时代,人们开始研究如何在计算机上存储视频文件。一开始的方案极其简单,就是把一帧一帧图像全部都存储下来。但是这无疑是低效的。因为这里面的冗余信息太多。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夜晚的场景,画面上很多地方都是黑的。何必把每一个点的色彩反复记录呢?所以接下来的一个思路就是,不再存储每一帧图像的完整信息,而存储下一帧图像与上一帧图像之间的差异之处。两幅图像中颜色一样的部分全部跳过。&br&&br&分析语恰恰就具有这样的效果。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人在用汉语谈论昨天发生的事情时,只需要一开始提及“下面这些事情都发生在昨天”,后面就再也不必提及时态了。而英文,则需要反复使用时态来表明这事情发生在过去。在交流时你需要时刻考虑时间、主格/宾格、数量、主动/被动。这对交流是有影响的。当然熟练使用这种语言之后会大大降低考虑这些的时间,但是即便熟练的综合语使用者还是会在这方面犯错。在上下文的帮助下,这些变化都可以省掉。时间变形,可以依靠在第一句中加入时间状语完成描述,其后描述相同时间段的句子就再也不用考虑描述时间了。这就是分析语的数据压缩能力。&br&&br&当然,这并不是说分析语就一定优于综合语。在缺乏上下文的情况下,一句综合语可以用比较简单的形式传递比较多的信息。但是随着人类社会交流量的上升,一次交流的上下文就变得丰富起来,很多在单词、单句的条件下很有效率的信息交流方式,也就显得越来越冗余了。因此世界上的各个主要语言纷纷向分析语靠拢。&br&&br&另外,有的人认为分析语劣于综合语,他们是这样说的“综合语只用几个字母组成一个词缀就能表示一个特定含义,而汉语做不到”。这就是没有看到,在当今世界上的实际交流中,上下文总是很丰富。这种变形的方式在单句下很有价值,但在实际交流中就没有什么意义了。&br&&br&关于各个语言的表意效率,也就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为什么说销售是最好的工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