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祁天道和陈山什么关系,解脱道与菩萨道的关系

关于为什么先学道次第的思考
道次第在三级修学施设中处于非常关键的位置:第一个系统修学的经论、要投入接近4年的时间学习两遍、导师识别弟子的重要标准、和十八字方针的紧密联系等等,这些都显示了道次第的殊胜性和必要性。记得2年前刚刚进入道次第修学时,对于这些殊胜性也有一些很浅显的认知,觉得学过的师兄都说很殊胜啊,成佛之道啊等等,并发愿要努力学好这部论,打下好的基础。不过因为当时还没有进入具体的修学,没有切实的体会,而且最开始修学有点磕磕碰碰,不知道如何用力,不能很好的落实到心行上,所以当时对于殊胜性的认识还是非常浅的。正好现在自己快学完道次第一遍了,开始有了一些更切身的体会,在此也简单梳理分享下,主要是关于为什么要先学道次第的几点思考。&一、根据导师开示和自己的体会先简单分享几点1、从修学态度和方法层面来说首先从修学态度和修学方法层面来说,道次第在道前基础部分详细对闻法态度及方法进行了介绍,而且在每一课的修学中都融入了观察修安住修的修行法门,把正见和止观融为一体,真正帮助我们把法义落实到心行中,这一点是非常殊胜的。在其他经论中在很难找到如此细致的讲解,比如心经、金刚经、百法等其实我们表面看到的更多是正见,如何落实到心行其实是不容易理解的,特别是对于没有太多佛法基础的自己来说;而如果没有能有效把佛法正见落实为心行的止观方法,那么学习佛法可能还是在学知识,增长我慢,成为凡夫心的增上缘,这样的学习并不是真正的修学佛法。另外学习的态度也非常重要,如果不能把自己调整成谦卑、恭敬、求法的法器,那么佛法也不可能进入内心。通过道次第可以让我们调整正确的闻法态度、落实有效的修学方法,这个适用于任何经论的学习,这一块道次第讲的非常有次第,容易理解。而在其他各大宗派经论中虽然有的也有涉及,比如瑜伽师地论中也有这方面的内容,但对于一般人来说并不是很容易抓住要点。所以从这个层面来说,在学习其他经论以前,先修学道次第是必要的,如果没有这个基础,修学其他经论很可能都会有偏差。学习两遍道次第的过程也是不断训练我们使用观察修、安住修来有效修学经论的过程,是一种刻意训练,这种能力是之后所有经论需要的。2、从五大要素的建构来说导师是从对佛法整体的理解和核心的提炼上,提出了佛法修学的五大要素:皈依、发心、戒律、正见、止观,任何宗派的施设、学人修学都不能离开五大要素,成佛也是五大要素的圆满,所以三级修学两套模式的施设也是依五大要素来建构,来一步步的完成五大要素的具足和圆满。五大要素的重要性可以分为横向和纵向两个层面,纵向层面是任何一刻有效修学都需要具有五大要素的必要基础,横向层面是在五大要素的不断圆满中,佛果也同步获得了圆满和成就。所以让自己真正的体会五大要素的框架也是非常重要的。而道次第就是一本成佛之道,一本书就具足了五大要素,而且有很明显的框架,可以让我们很明显的体会到五大要素的存在,比如皈依,下士道的重点就是修习皈依之心,比如发心,全论都是以发心进行统摄,增上心、出离心、菩提心,发心层层递进,最终都以菩提心作为统摄,菩提心的圆满就是佛果的圆满。比如戒律,在下士道的五戒十善、中士道的声闻戒、上士道的菩萨戒,戒律也是贯穿始终。比如正见和止观,每一部分都是通过闻思正见落实到止观【观察修、安住修】来进行修行,贯穿到全论的修学中,一步步的渐修,扫尘除垢,乃至最终证得空性正见。所以虽然因为我们的根机问题,并不能通过学习一到两遍道次第见性成佛,但通过这样的学习,却能体会到成佛之道到底是怎么回事?核心要点到底是什么?五大要素是如何体现和逐步圆满的,这种认知非常的重要。某种程度上,三级修学的课程设置都属于道次第的前行、正行和延伸,都是为了最终完成道次第成佛之道的圆满,所以通过道次第在自己的内心中架构起五大要素的框架,这个奠基之作是非常重要的。还有一个层面,在五大要素中,皈依发心戒律这三大要素是所有法门共的部分,也是所有法门修学的基础,没有这三个的话,是不可能落实好各个法门的正见和止观的,而道次第在三点的建构上非常的殊胜,很少有法门有这样系统详细的建构,所以为了打下这三点基础,也需要先修学道次第,要不直接进入唯识经论的学习,可能没有皈依的基础,也不知道为了什么而学正见,那么很可能就落入到思辨之中,变成了研究学问,那样并不是真正的修学佛法。【同德班通过唯识、中观、禅宗的正见+止观修学,可以最终圆满五大要素,明心见性,成就佛菩萨品质】&&3、从各种法门的关系层面因为众生无量,所以佛法的法门无量,而在流传过程中,因为缺乏沟通或理解偏差,各大宗派之间产生了误解和对立,小乘和大乘的对立,汉传和藏传的对立,禅宗和唯识的对立等等,这种对立都来源于缺乏对佛陀教法的根本理解,只要是正当法门,都属于某一方面的延伸,从根本上都是可以融合,不是对立的,比如唯识的唯识所现与中观的缘起性空,也是从不同层面来论述空的真理,是不矛盾的,我们认为矛盾,只是理解不透彻而已,而理解不透彻会造成谤法对立乃至影响对佛法的信心,这种危害是非常严重的,而修学道次第,所有法门互不相违,互相配合等等,之所以可以做到这一点,就是因为道次第回到了佛法的原点去理解,回到佛法的核心去理解,这样就可以更好地去理解和看待各种法门,并有效的进行接下来的延伸修学,这个基础也非常的必要。&4、从三士道的架构层面类似于上一条,通过三士道层层的建构,可以让我们去理解“佛说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的内涵,佛陀说法的目标就是引导所有众生成佛,人天道的说法,解脱道的说法也都是为了实现菩萨道而服务的,而且层层递进,互相补充,比如菩萨道也要以解脱道的出离心为基础,要不就是泥菩萨自身难保,所以三乘之间是不冲突的,而是互相促进的,这样就实现了很好的融合,避免了大乘和小乘的对立等问题。这个基础很必要。5、从显密关系上来说明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原来我们对密宗的认知,可能更多是不明白、不理解乃至误解,但通过道次第的施设却能让我们对显密之间的内涵、关系有了更深的认知,其实就像师父说的,并不是汉传就是显,藏传就是密,其实汉传也有密,藏传也有显。显的内涵更类似于因乘,偏向于渐修成佛之道,比如唯识的学习;密的内涵更类似于果乘,偏向于顿悟成佛,比如禅宗的学习;而两者的关系,对于一般人来说,需要先通过渐修来扫尘除垢,让尘垢变薄,这个过程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之后当尘垢很薄的时候,再猛戳一下,见性顿悟。所以顿悟需要长久的渐修为基础,果乘也需要以因乘为基础,这个次第是不能变的,两者并不是矛盾的关系,而是递进补充的关系,都是不可或缺的。所以通过道次第就可以让我们很好的去理解这两大层面的关系,非常的善巧殊胜。6、从与三级修学的关系上来说明通过两年的学习,越来越发现三级修学的施设和道次第的紧密关系,比如十八字方针和道次第的态度模式、方法模式的紧密联系,师父讲人生佛教小册子和道次第的联系、五大要素的提出和道次第的联系、皈依仪轨及菩提心戒的施设与道次第的联系等等,通过道次第的修学可以让我们更深入的理解三级修学设置背后法的内涵,这样可以更好的理解和落实,这个对于整体的修学都是有所收益的。7、从成佛梯子来说明学佛就为了最终成佛,是为了最终爬上佛果的高山,所以每一步修学都是在搭建一段段的梯子,而不是收集一堆木头,而通过道次第的修学就可以让我们看到成佛的梯子的搭建到底是什么样的过程,梯子大体是什么样的,这样我们才知道其他经论乃至小册子的学习属于哪一块的梯子,这种整体性的认知也是蛮重要的。自己最近在跟组学习同喜班课程中也深刻体会到这一点的重要性,以搭建梯子的思维去修学和收集木头的方式去修学,那种力量是完全不一样的,对治烦恼的能量也是完全不一样的,如果没有这种整体的思维,很可能面对大的烦恼,没有力量,或者修学到一定阶段,出现瓶颈。以上大体结合法义和自己的体会说了几点理解,仅供师兄们参考哈,很期待自己两年后会再有什么样的体会。&二、观察修【结合以上理解进行一定的观察修】通过以上的理解,自己首先有一个很强烈的感受,就是很庆幸自己最近两年来的努力,因为工作生活的对境和经论的特点等原因,感觉学习道次第的过程中是一步步向前爬,迈过一个个坑的过程,有过欢喜,有过自责,短短的两年就像过了两辈子。不过现在去回顾自己的成长,虽然还有很多不足,但确实感觉两年的修学让自己有了佛法的根,自己的生命开始有了根,对于佛法修学、三级修学也有了初步整体系统的认知和信心,这个基础对于我生命的改变非常重要,不然只是靠原来的基础,可能留下来修学都有问题,现在真的觉得,有的时候离开三级修学并不是自己想离开,而是自己没有能力不离开,修不上去自己是没有这个心力的,或许这样说只有体会过才能理解。出离心、菩提心、对于佛法的信心等并不仅仅是一种愿望,更主要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需要不断培养训练获得的。所以一方面非常的随喜自己的努力,我想这是我人生中最值得的一段努力,比过去任何学习工作的努力都有价值,这段时间所有的付出和努力都非常值得,如果没有这段时间的基础,接下来的修学其实是很难保证的,我深深的明白这一点;另外一方面,我也体会到有效落实修学的重要性,如果不能把法义落实到心行,内心是没有力量的,是没有能力的,这个时候还是不由自主的,所以一定要通过八步骤三种禅修把法义落实到心行;最后还有一点深刻的体会,就是服务大众模式的重要性,回顾自己差不多三年的修学,从三级修学层面来说,其实还算是很精进努力的,只是因为自己对服务大众模式的某种程度的不重视或抗拒,让自己的心力提升出现瓶颈,修学上不去,这就是缺失一条腿的强烈过患,自己也深深体会到了。所以接下来一定要把这条腿补上,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做事,而是成佛过程中必要的梯子,和三级修学一样重要,这份承担和悲愿对于摆脱凡夫心非常重要!有担当才有力量!!愿以此功德, 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菩提书院微信号:xiyuanyaji
济群法师微信号:jiqunfashi
引导大众修学佛法
走向生命觉醒的心灵学院&&30天内自动登录
【走近佛陀,认识佛法】之五 心得分享
  《走近佛陀,认识佛法》之五学习心得
  本期法义:
  一、三士道区别
  1、佛陀降魔成道,说法度众,给我们指出了三条道路,分别是人天道、解脱道和菩萨道,又称三士道,
  2、人天道,包括人道和天道。 学佛修行,首先要具足人的身份,所以要修习人天善法。首先要具备做人的德行,也继续修行的保证。人天道只是三士道基础部分,目的是导向解脱,成就菩提。
  3、解脱道,就是解脱烦恼,解脱执著,解脱生死,解脱轮回。要看到人天之乐的过患,看到轮回六道的过患,从而生起解脱之心。菩萨道,同样是以解脱为目标。区别只是在于,解脱道是个人解脱,菩萨道是带领众生共同解脱。
  二、解脱道和菩萨道的修行次第
  解脱道为基础,菩萨道就是解脱道的延伸和圆满,每个环节都是层层递进。解脱道步骤:第一是发起向道之心, 然后学会分辨善恶后止恶行善。第二是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把佛法转化成自身认识,然后依法实践。第三是见道,见到觉性、法性、空性。第四是修道,主要内容为戒、定、慧、解脱。从而真正的“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
  目前我的生活内容也做了很大的调整,由原来被迫的学习每课的书本知识,到现在的只要有空闲时间就想多看佛陀的见解或是导师见解的书,随时查觉自己的每个起心动念,关注心理上的波动从而使佛法正见能久住于心,不断的替换自己的不良串习,真正把自己当做病者想,先完成心态的改变,目前内心还会有波动,但波动不会像没进班之前那么大了,烦恼相对也少了。万里长城,这只是我走出的第一步,相信只要我们能依止佛、法、僧,再在闻、思、修这三方面下大功夫,就一定会成就解脱道、乃至菩萨道。
  感恩佛法!感恩导师!感恩三级修学!
总分:0.00
信箱:(咨询)
(认证、投稿、纠错)
【济群法师】(容若翠景)
第三方登录:第三方登录:修解脱道的人和修菩萨道想成佛的菩萨,都必须禅修
在果德玛佛(释迦牟尼佛)成道后的第二年,他回到自己的祖国迦毘罗卫城。当佛陀抵达迦毘罗卫城时,释迦皇族们以盛大的典礼来欢迎佛陀及比库众,并且带他们到事先安排好的尼拘陀园。
到达尼拘陀园之后,佛陀坐在特别为他准备的座位上,在两万名阿拉汉的围绕之中,佛陀保持沉默。因为,出身高贵而自傲的释迦皇亲贵族,他们心里想:
“这位悉达多太子年纪比我们小,他只是我们的子侄甥辈而已。”
在骄傲自大的心理作祟之下,他们怂恿后生晚辈们说:
“你们去向佛陀顶礼致敬,而我们则退居在后面。”
佛陀了解这些因为出身高贵而自大的释迦皇族的心理,所以他显现佛陀独有的双神变神通,来降伏他们的傲慢之心。
那时,从佛陀身上水火交替涌现的双神变,产生出显赫光明的殊胜奇观,释迦皇族们被这景象所摄受,怀着敬仰的心情,他们发出赞叹的言词。
这时,正住在王舍城灵鹫山的沙利子尊者,以他的天眼神通,看见了发生在迦毘罗卫城的整个经过,他心里想:
“现在我应当去拜见佛陀,并请求佛陀讲述,他在过去生中行菩萨道及圆满巴拉密的故事。”
于是,他立刻召集恒常伴随着他的五百位阿拉汉,并且向他们宣布说:
“走吧,我们去觐见世尊,并请求他讲述过去诸佛的故事。”
如此表白之后,这些阿拉汉以快过风雷的神足通,一瞬间就来到佛陀的面前。
在礼敬佛陀之后,就提出该项请求。应沙利子尊者的请求,佛陀讲述了《佛种姓经》,这部经涵盖了从燃灯佛时代到维山达拉王时代,这段漫长时间里,释迦菩萨修行的故事。因此菩萨的思想,是源自果德玛佛本身。
从佛陀的开示当中,我们可以了解,他之所以要讲述这部经的理由。佛陀这样说道:
“诸比库!谛听《佛种姓经》,
此经能给予你们欢喜和愉悦,
去除忧伤的尖刺,
并带来三种乐。
哪三种乐?即人界乐、天界乐及涅盘乐。
诸比库!聆听之后,
应当依此经所示之道而奉行,
如此能驱除骄慢、舍弃忧伤、解脱轮回、灭一切苦。”
佛陀不是万能的,他只是一位觉悟的人。佛陀指出解脱轮回的道路,如何到达该路的尽头——涅槃,还需我们自己去行走。
在《小部.法句经》中,佛陀开示说:
“你们自己应当努力,诸佛只是导师而已,专注修行者能脱离魔王的枷锁,达到解脱。”
佛陀是人类与天神的最佳导师,但他不是万能的救世者。他指示我们通向涅盘之路,但他不能代替我们走。他明白业果如何产生作用,但他不能违反业果。
如果佛陀是万能的,他能变出一块自己推不动的石头吗?而且,如果佛陀是万能的,那么他就不够慈悲,因为他并没有以神通力将一切众生都变成佛。
修习解脱道的行者,也同样需要修行诸巴拉密。他必须修行十种巴拉密达到相当的程度,直到这些巴拉密强得足以令他证悟阿拉汉果。
然而,阿拉汉弟子们的巴拉密,不能和菩萨的巴拉密相比。将来要成佛的菩萨的巴拉密,远远超过阿拉汉弟子的巴拉密。
我们不能够说佛教的禅修,只是在修行解脱道,因为菩萨不但必须要禅修,而且他的止禅与观禅,都必须修行到非常高的境界。
在布施、持戒、出离、智慧、精进、忍辱、真实、决意、慈、舍这十种巴拉密当中,出离巴拉密的颠峰,即是证得四禅八定及世间五种神通。
十巴拉密的慈巴拉密与舍巴拉密,也是在以无边宇宙中的一切众生为对象,而证得慈心禅定及舍心禅定时达到颠峰。
十种巴拉密之一,智慧巴拉密的颠峰就是行舍智,它是菩萨所必须达到的最高智慧与平等舍。如果不禅修的话,菩萨如何能达到行舍智呢?
再者,当一个人精进地禅修之时,他正是在修行精进巴拉密。他必须在持戒清净的基础上,付出强大的耐心与决心来禅修。
因此,禅修之时他正是在积聚许多种的巴拉密。从《小部.本生经》里我们可以了解到,在我们的释迦菩萨,出生为人的许多世当中,他都在精进地修习止禅与观禅;
尤其是修行慈、悲、喜、舍四梵住、十遍禅、八定及五神通。
因此,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知道,不仅修解脱道想证悟阿拉汉果的人需要禅修;修菩萨道想要成为佛陀的菩萨,同样也必须禅修。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祁天道小闪电什么关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