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真 是什么意思,佛学解释为什么胎停如何解释

佛弟子被引向消极、失望、悲观、厌世、逃世的一面,这是不恰当的
佛弟子被引向消极、失望、悲观、厌世、逃世的一面,这是不恰当的
傅味琴讲于开化文殊院
菩提心网站
我们常会听到“末法时期修行非常困难”,对这句话我们要有正确的理解。由于有人引导错误,大多数人都被引向消极、失望、悲观、厌世、逃世的一面,这是不恰当的。人总要积极向上,哪可以消极悲观?何况我们佛弟子尤其是出家人担负如来家务,那要有大雄大力的精神、坚毅不拔的意志,也就是要有坚强的出离心和坚固的菩提心,千万不能受这种错误引导的影响。应该告诉大家有困难、有办法、有希望,要积极向上,要拥有出离心、菩提心才能够克服一切困难。
懒惰自私的话,听久了都会受影响
前面那种错误的引导,只有懒惰、自私的众生才会认可,勤奋、善于求知、有伟大的理想的人,就觉得不是个味道。但是听久了也会受影响,好像命该如此,生在末法时代只好这样,没办法。我们佛弟子都希望正法久住,有谁希望释迦佛事业快快消灭啊?
末法时期众生修行虽有障碍,我们能发心,
也有能力把它转变过来
末法时期众生修行有障碍,虽然是事实,但环境是外因,自己是内因,还是以内因为主。我们能发心,也有能力把它转变过来。只有懒惰的人不想改变,所以末法时期有人就兴起了另一条路线,叫大家厌离娑婆,求生极乐。这么一来,人们对娑婆世界更加失望,更加消极厌世,就促使娑婆世界释迦佛的教育事业很快地消灭。
不要对众生说消极厌世的话,更不应该在别人
弘扬正法度众生的时候,说闲话、拆他台
不是往生极乐世界不好,而是他们说的话不恰当。比方说你现在还能活二十年,这二十年里,你为什么不发菩提心、弘扬佛法、广度众生呢?更不应该在别人弘扬正法度众生的时候,说闲话、拆他台,那到底有功德还是有罪过?
自己起的障碍得由自己去消除,
佛不是万能的,只有自己才能解脱自己
困难和障碍是我们自己形成的,即使环境起了些障碍,还是内因为主,我们可以反过来把它消除嘛。比如我三叉神经疼还没好,医生叫我不能受凉,要戴帽子,帽子是我自己戴上去的,我当然有能力自己脱下来,这是很简单的道理,从前有句话:解铃还靠系铃人。释迦佛也说:众生决定能解脱,可是要自己解脱自己。
现在有人越说越奇妙,完全否定了“自己解脱自己”的释迦佛的教导,提出一切要靠佛,还说“佛是万能的”。这么一讲,人们再也不靠自己,一天到晚求佛,把佛教变成了神教。“佛是万能的”,这句话是极其错误的,这不是佛说的,是人说的,完全违背佛法道理。佛教根据现实说话,你说佛是万能的,你关起门来拜一天佛,米会从窗外飞进来吗?信神的人说:“神是万能的”,既然万能,信神的人怎么后来也死了呢?神也没有使他永远不死嘛。
尊重事实,错误的观点也能转过来,
放不下名利,也就难以接受正法
我讲法一般人都很喜欢听,可是每个地方总有一些人观点不同,后来形成反对派,我们千方百计去团结,他们观点还是转不过来。有人劝他们,“你们何不去跟傅老师交流交流?彼此了解了解,这样对团结有好处。”对方的头头说:“我不去,跟傅老师谈,都是他的理由,我再也说不出理由来了。”你没有理由了,你应该认可啊。我讲的都是释迦佛的道理,都是事实,事实胜于雄辩嘛。当然,他们认可了,他们就走到正法这条路上了。可是他们放不下名利,宁愿避开。
愚痴人最容易受迷惑,只要说好话就听得进去,
哪怕是好话中的假话也听得进去
我的讲法都是摆事实讲道理,刚才我指出“佛是万能的”这句话是错误的,就是摆的事实。不要说米不会从天下掉下来,你一天到晚求佛让你的手变长一点,把月亮摘下来给孩子玩玩,你手也不会长。这是利用众生的愚痴──愚痴人最容易受迷惑。还利用佛弟子一颗善良的心,你只要说佛菩萨怎么好,怎么了不起,善男信女们都听得进去,连说假话也听进去了。
自身形成的障碍,是长期薰习而成的无形力量,
还得由自己从转变中消除
我们在修行上产生困难、形成了障碍,这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既有我们今世受的影响,也有前世受的影响。长期薰习形成一股很强的力量,对我们修行产生障碍,就叫业障。业障是自己形成的,还得由自己去消除。
拿新的名词来启发一下,业力中比较重的,多次造作以后形成的就是习惯势力。不好的习惯势力一养成,必然会对你产生障碍。医学里有一种病,叫强迫观念症:你明知不好,却摆脱不了,它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强迫你受这种观念的控制。
比如说,我六岁死了父亲,这个强烈的刺激,把我希望父亲病好的愿望抑制了,从此我开始出现严重的口吃,连自己的名字都说不出来,一直到成年都没有好转。后来还是我自己慢慢训练,自己对自己心理治疗,才有所转变。
可是我一高兴,讲话也不口吃,因为高兴的时候就把口吃忘了。所以口吃的人生理上没毛病。再比如口吃的人唱歌、唱戏从不口吃,而平时不口吃的人一紧张,说话也会口吃。所以口吃又正常又不正常,如果你伴有强迫观念症、恐怖症、有心理障碍,就不正常了。
我那时每到说话时,心里老是怦怦跳,自己给自己打招呼,“说话别口吃”,因为口吃的样子太滑稽、太丢脸了。谁知道不想倒好些,越提醒自己,就越说不出来。明知道别想,可是等到要说话的时候,这个怕口吃的念头又跳出来,这就叫强迫观念。自己摆脱不了,就形成了业障,而这障碍是自己形成的。
其实想它干什么呢?人家要笑就笑喽,人家要说我闲话,就说喽,这么想倒没事了。
孩子心理力量薄弱,父母提醒他说话不要口吃,
往往会导致他产生心理障碍和恐惧感
附带告诉你们,如果你们孩子口吃,千万不要提醒他,你不提醒他,没几天他就忘了。往往是父母犯的错误,“你怎么说话磕巴了?多难听啊。说得慢一点,以后说好一点。”这么一提醒,反而使他忘不了自己口吃,倒是害了他了。你们看我现在说话一点心理障碍也没有,一点强迫观念也没有,还不是我自己扭过来的。
我对付自己强迫观念症的办法就是: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我从前强迫观念症还有很多,我走人行道,一定要走在方格的中间,如果迈在方格的边线上,我会把脚缩回来重新走。明明知道这样不自在,但到时候自己会强迫自己这么做,不做就难受。后来我就想了一个办法: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每次脚都踩在线上,没多久这个习惯没了,以后站在线上也不在乎了。
克服修行障碍,要靠你自己的顽强意志,
无法消除自己业障的人,又怎能消除别人的业障
所以克服修行障碍、消除业障,要靠你自己的顽强意志。哪怕你出两万块钱,请人家来给你消业障,一天到晚吹吹打打,业障还在你身上。这些人如果能消除你的业障,为什么不能消除他自己的业障呢?说“做法事可以请佛菩萨来做加持”,这些假和尚有这个水平吗?一天到晚想红包包的人,来的都是魔加持。
离开了自力求他力,实是愚人,
观世音菩萨手拿念珠,念的也是观世音
成佛是自己,下地狱也是自己,都是自己的事情,离开了自力求他力,实是愚人。佛一再教导,要自己解放自己。
以前有个居士问老和尚,“我们手拿念珠,念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手拿念珠念谁啊?”换成现在人一定会回答:是阿弥陀佛。还是从前的老和尚知道,他回答:“观世音菩萨也在念观世音菩萨。”这句话就对了,要自己念自己啊。哪有一个学生自己不上课,每天叫妈替他上课的,即使妈考了第一名,也是妈的成绩,不是你考出来的。不要让伟大的佛教失去了本来面目,小路线错误还容易纠正,大方向错误就很难纠正。
修行就是改变自己,要断烦恼,
首先认识烦恼,光是知道,不改变也没有用
修行就是改变自己,你不改变自己,能证阿罗汉、能成菩萨、能成佛吗?世间上的人也主张改变自己、帮助别人。把坏人都杀掉,不是一个办法,只有帮助他改变自己,让坏人变成好人,才是好办法。
要改变自己首先要对自己了解、认识,要有自知之明。能海上师说过:要断烦恼首先要认识烦恼。自已应该要经常觉悟,认识到自己的烦恼。光是知道,不改变也没用啊,好比知道自己是什么病,你不吃药有什么用啊?
佛称出家弟子是多闻贤圣弟子,不听法本身就是业障,
长期不听法,就养成了不听法的习惯势力
业障形成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我今天只说两点,第一点,不肯学佛法,违背佛的教导。佛叫我们要多闻,佛称出家弟子是“多闻贤圣弟子”,贤圣怎么来的?是从多闻开始的。今天有的人反而主张:“不要多听,越听多越糟糕”,所以形成了修行人很难转变业障。
不听法本身就是业障,长期不听法,养成不听法的习惯,偶然来听一次法,也会坐立不安,一面听一面打妄想:“这有什么听的呢?还不如回去念佛。”还好,因为我经常讲故事、说笑话,比较风趣一点,那么慢慢听进去了。可仍有个别人坐立不安,因为他已经养成不听法的习气了,这就是业障。有人头一次听法打瞌睡,第二次第三次听法还打瞌睡,以后一到这个时候,一听法就会打瞌睡,长期的习惯势力就形成听法的业障。
不听法是在培养业障,使你觉悟不过来,
是非好坏全弄不清楚
今天口口声声“业障业障”的人,有几个人能解说清楚业障是什么?只会说“业障就是你前世干了坏事”,其实也包括今世干的坏事。听经打瞌睡就是坏事,因为障碍了你听经。不听法非但什么也没有,而且一天天在培养业障,使你觉悟不过来,是非好坏全弄不清楚。
由于内外的干扰,这个心始终在散乱,
聚集不起来,佛给了我们方便,就是修戒定慧
第二点就是干扰太多。即使是一次的干扰也会影响修行,长期干扰当然更是障碍我们修行。不光外面环境会干扰你、给你障碍,自身心理上养成的习气,也会产生障碍。由于内外的干扰,这个心始终在散乱,聚集不起来,即使我们在修行也很难修得好。因此佛给了我们方便,就是修戒定慧。
修戒定慧就是方便,修好戒定慧就能成就,
何用再来一个方便法门
佛对我们已经够方便的,四十九年教法归纳起来就是戒定慧,修戒定慧就是方便,何用再来一个方便法门?还不如根据佛指导的方便好好修。
比如说,你假如没有文化,经书看不懂,有没有一个方便能使你深入经藏啊?有哇,你把能海上师编的《戒定慧基本三学》学好,你就能成就。
“只要一句,样样不要”,这不是佛告诉我们的方便,
佛讲过要“勤修戒定慧,熄灭贪瞋痴”
说,“戒定慧也不要,最好只要一句。”释迦佛的教导里没有这个方便。难道整部《佛说阿弥陀经》就是一句:开头是“南无阿弥陀佛”,到最后仍然“南无阿弥陀佛”,有这部经吗?《佛说阿弥陀经》里的话,全叫你修戒定慧啊,七宝行树、八功德水、五根五力,四宝围绕,全是讲的三十七道品。四宝就是四念处,五根五力,七宝行树是比喻七觉支,八功德水是比喻八正道,哪一种修法里没有佛法的内容?
只要一句样样不要,这不是佛告诉我们的方便。佛讲过要“勤修戒定慧,熄灭贪瞋痴”,你能把戒定慧修好,你不看《大藏经》也没有关系。已经够方便的了,还要怎么方便?
遇到障碍,可以暂时过渡一下,
如果长期不“勤修戒定慧”,那就是懒了
如果你戒定慧一时修不起来,还要有方便,那也是个过渡,临时用一下,最后还要归到戒定慧上。比如这一次我三叉神经疼,嘴巴一动它就疼,疼起来很厉害的,是抽疼、刺疼,不能说话,只好用笔写。那么吃饭咋办?口一开就疼,更别说咬了。后来我想出一个方便,吞下去。你们学生真不开窍,说,“老师,今天我菜煮得很烂。”青菜这么长,再烂,我也吞不下去啊!(众笑)粥也不能太厚,只能喝喝薄粥。这个方便使我度过难关,可是不能长期这样。天天肚子饿,时间太久了人就瘦下去了。我是因为病,只好方便一下,可不能因为懒,去方便。
宣传戒定慧用不着的人,都是不肯学佛法的人,
这就给末法时期修行人制造了大障碍
小时候,庙会里有表演踏高跷的,其中一个表演懒汉,头颈里挂了一根绳子,吊了一只大饼,连手去拿饼都懒得动,要吃饼,头一低就吃到,懒到这样了。可是几口之后就吃不到了,只好饿死。懒人讲方便,有好处吗?方便可不能给愚人拿去乱搞。我们听佛的话,修好戒定慧已经够方便了。那些宣传戒定慧用不着的人,都是不肯学佛法的人,这就给末法时期修行人制造了大障碍。
自由散漫是戒的障碍,昏沉掉举是定的障碍,邪知邪见是慧的障碍
修戒定慧也要排除障碍,戒有戒的障碍:自己自由散漫,外面环境干扰;定有定的障碍:昏沉、打妄想;慧有慧的障碍:到处乱听,受了邪知邪见的影响,结果你接受正知正见就有障碍了。所以一定要避免干扰,才能修得好戒定慧。
越学法越对佛敬仰,越修行信心越坚固
昨天我们讲了“入家堕火宅”,今天讲“偕行迎风炬”。你学法越多,越是对佛敬仰,越修到后来越是信佛信得坚固,佛的智慧,哪怕你悟到一点,你也会信心增强。学得少的人遇到一点困难就退心,以为佛一会儿这么说一会儿那么说。其实你再学下去,这些矛盾就能统一起来,佛说法始终是前中后一贯,都能贯通,都非常圆融的。
出家人有威仪能给居士做榜样,
所以在家同学很羡慕出家同学
比如说走路,佛教导我们走路要讲威仪,出家人有威仪能给居士做榜样。我们这些老同学虽然是居士,可是内心深处都想出家,他们深深看到在家居士远远比不上出家同学,内在的素质就两样,所以他们很羡慕出家同学。出家人有三千威仪八万细则,居士只有五戒,能比吗?
出家同学走路要稳重缓行,能进门不动水面
拿走路来说,出家同学走路不能匆忙,要稳重,缓缓而行,就像风飘过去那样,不能摇摆,两手不能乱动,除非有特殊原因要赶时间。即使行动快,也不应该着急。我们虽然难以做到佛在世时那样庄严,至少应该学学。
佛刚灭度不久,有一个老太太请一位阿罗汉比丘到家里应供,这个老太太故意在门旁边放了一盆水,这位比丘跨进门的时候,水面稍微动了一动,老太太就说:“我年轻时请六群比丘”,六群比丘是佛在世时在佛门里调皮捣蛋、受佛批判的六位比丘,“他们进门,水都不动的。”意思就是说你的威仪还比不上佛在世时的六群比丘。可见佛那时的出家人威仪多好,哪有像现在有些出家人那样,走路摇摇摆摆的?
人们对错误不敢说话,所以歪风邪气泛滥,
正知正见就消失了
老太太是个居士,照样能批评比丘,佛经上也没有说老太太犯了“说四众弟子过”,也没有指责她:“说出家人不对,罪过!”现在人缺少佛的教导,把帮助人改正错误、提高水平,说成有罪过。帮人改进提高会有罪过吗?打击、诽谤才有罪过!是非好坏都分不清楚,就会在佛门里散布错误的影响,散布到最后,人们对错误不敢说话,所以歪风邪气泛滥,正知正见就消失了。
不说四众弟子过,不等于不教育四众弟子
我常说:不说四众弟子过,不等于不教育四众弟子。我为什么不受他们影响,因为我身边有两个宝:一面镜子,是正是邪一照就照出来;一块防毒蛇咬的药,接触这种言论不会中毒。
个性硬压不好,年轻人要保持天真烂漫、愉快开朗
我们居士也应该学习出家人的威仪。你们年轻人个性不同,硬是勉强,你们也做不来,个性会随着年龄转变的。你们这么年轻聚集在一起,到我这儿来学法,人家看你们全是宝,真是稀有难得,别的地方看不见的。年轻人的个性硬是压住,那是违反客观规律的,我从来不这么干,所以我容许你们天真烂漫、天天愉快、开朗。
在家居士唱世俗歌不好,
唱“我们走在大路上”并不坏
我今天还听到你们在唱《我们走在大路上》。有的人说,佛门里怎么唱歌?我们又不是唱狼呀(郎呀)狗呀(哥呀)。不得歌舞观听,那是指世俗上唱的那些污染的歌曲。
《我们走在大路上》就是说我们走在菩提心大道上,鼓励人不好吗?你们唱“摩啊摩啊摩诃萨”唱得这么起劲,就不许我们唱“走在大路上”?(众笑)唱念本身也在唱嘛。(众笑)当然喽,要一下子转变中国佛门的观念也很困难,出家同学唱歌,人们会说闲话,所以出家同学不勉强,但我认为唱这种歌并不坏。
修行没修出童子相,
怪不得现在佛门里面暮气沉沉
保持你们的天真烂漫,有什么不好啊?菩萨法修到后来就是像童子那样,你没有水平还学不像哩。怪不得现在佛门里面暮气沉沉,所以你们观西方的太阳,别观出暮气沉沉来。
成年人保持童年的天真,能去掉
很多烦恼,任性放纵就不恰当了
天真烂漫是好的,任性放纵就不恰当了。我常说:你们中年人应该保持一点童年的天真,能去掉你们很多烦恼。有时候我是故意避开你们,怕你们对我不了解,看见我这种样子要说我闲话,退失信心,“这个老师怎么一点不庄严啊?怎么像个老顽童?”其实对付烦恼最调皮的方法就是胡闹。这是纯洁的天真的胡闹,不是干坏事的胡闹。
我们不是学小孩子的无知,
而是在修好一颗纯洁的心
我们不是学小孩子的无知,是学小孩子的天真纯洁,修行就是要修颗纯洁的心。我这几年生病,根源归纳起来三点,第一点,太辛苦;第二点,经常训话,容易冒火,虚火上升;第三点,精神太紧张,心理压力太重。我给自己做心理治疗,就是解决这三方面问题。
能做到心胸开朗,少打妄想,这样的修行,
既是用功,又能使身心健康
我每天出去走一走,看看蔚蓝色天,看看青山绿水,这样心胸就开阔了,就少打妄想了,这也是心理治疗。也不浪费时间啊,还是在用功,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风趣要掌握分寸,放松放松就可以了,
别笑得捧着肚子蹲下去
事师组要帮助我保持愉快,所以看见我总是笑嘻嘻的。在苏州看病的时候,一按门铃,楼上就响了“叮──当”。旁边同学跟我开玩笑,没有门铃她也学“叮──当”。那么我也学会了,以后到门口,没有门铃,我也经常说:“叮──当”,引得大家哈哈笑笑。这里边有不清净吗?放松放松不好吗?
我不是提倡你们都“叮──当”,你们要掌握好分寸,轻松轻松就可以了,不要太过分。比如说笑,最好是微笑,笑出声音是可以的,仰天大笑就不恰当。我喜欢说幽默话,有的人听了,捧着肚子笑得蹲下去了,那样子就不是天真烂漫了。
排着队走比并排走少障碍
再回过来说,走路大有学问,从中可以知道如来讲的法,法法融通。在如来智慧里,一个法就包含了一百个法,乃至无量的法。可是你要悟到这个境界才起这个作用,你悟不到,不要空口说大话。
比如说,四众弟子走路排队,比丘比丘尼在前面,后面男居士女居士,一方面是对出家人恭敬,一方面,排队走威仪非常好,还可以避免两个人并排走,我临时想到的就这三方面,可能还有其他好处。光是走路,做到如法,就能产生这么多功德,就会避免很多麻烦。两个人并排走麻烦很多,会互相干扰,也修不好,因为你心有牵挂:旁边有一个人,不理不睬总不好;他跟你说话,你一句话也不说,人家要怄气。有时候小住同学一定要跟我出去走走,如果并排走,我不说话,他会想:老师怎么不理我,是不是讨厌我?众生的习气就是容易多心,他用世俗上的习气来看你,你不得不应付,这样当然会对修行产生障碍了。
干扰会形成放逸,放逸本身会招来干扰,
男女并排走很危险
干扰会形成放逸,干扰也是从放逸中产生的,放逸本身会招来干扰。尤其是男女并排走非常危险,除非旁边是你爸爸、妈妈、哥哥、妹妹,那还可以,因为你不会产生男女心。女儿给爸爸洗脸、洗头也是可以的,不过干扰还是有,因为还得说话呀。从前有一个居士,路上看到一个喝醉的老汉吐得满身脏,有个比丘尼在用毛巾给他擦,居士就说:“你是比丘尼,怎么可以给男人擦身呢?”这是戒律上不许可的。比丘尼回答说:“醉汉妻弟尼身舅”,这个老头妻子的弟弟是我舅,“尼身舅母叫姑夫。”算下来,这个醉汉是她爸呀。不过这种事,出家人还是尽量避免为好。
“偕行迎风炬”,男女并排走,好比身旁的火炬,
被风一刮,火就吹到身上,因此要小心避开
男女并排走路,不光是干扰,还很危险,这儿就说“偕行迎风炬”,就好比你手里拿着火炬,迎着风走,火被风一刮,就吹到身上把你烧死,有这么危险。
比丘看见妇女走过来,要小心避开,因为她本身就是一个火炬,会把你烧死。
男女并排走:即使心清净,发生误会,
也很难讲得清
做居士的当然放得很宽,只要不干坏事也就算了。但还是小心为妙,即使心很清净,不被牵动,发生误会也很难讲得清楚。
从前有一个女的去跟男朋友约会,远远看见男朋友跟一个女孩子靠得很近,好像在拉她的手,这个女的挺不高兴。一见面,男的问她为什么不高兴,“你刚才为什么拉前面女的手?”男的解释,“我没有拉她手,我是看她手上手表几点钟。”这么解说那么解说,这个女孩子方才转过来。男孩子还放心不下,还要再跟她解说,女孩子说:“我已经没事了。”就是我已经明白了。这种事有人想得通,有人想不通,女孩子气量特别小,男女之间还是小心为好。
男女并排走,样子不好看,毛病很多,
年轻人会从手拉手发展到抱腰抱头颈
并排走路,样子就不好看,稍微靠拢一点就算了。有人头还靠过去小声讲话,那么人家要误会,以为他们两个人在亲热。(笑声)男女并排走路,毛病很多,我年轻时,年轻男女乃至结婚以后夫妻走路,大都是各管各走,最多手拉手。后来学洋派,胳膊挽胳膊就像X。现在升级了,抱腰了,如今从腰升上去,有的男女青年走路抱头颈。据说连外国人都看不惯:你们说我们黄色,我看你们比黄色还黄色。人不约束自己能行吗?
当然必要的时候,并排走还是可以,比如你有要紧的话要跟他说,一前一后说话不方便,并排走,好讲话。
结婚的苦三天三夜都讲不完,夫妻必须并肩走,
相互把对方烧痛,你不会还得从头学起
结婚的苦三天三夜都讲不完,一结婚连走路都没有你的自由,夫妻两个人出去一定要并肩走,如果你走得快一点,你的太太就要怄气,“走路都不跟我一起走,走得这么快像充军那样。”你说:“你快一点跟上来啊。”她说:“你为什么不慢一点?”这个架是吵不完的。
年轻时我比较天真,男女间的事我不太懂的,刚结婚,我们到北京,住在姨妈家里,姨父知道我们经常闹矛盾,所以他不得不对我这个外甥教育教育。姨父陪着我们出去玩,我么自管自走在前面,他马上跟上来,跟我悄悄说:“拉着她手走。”我还得重头学起,(众笑)真是苦啊。
靠我太近,我修行修不好,
因为干扰多,修行人的走路就是经行
现在事师组看见我年纪大,又是高血压,又是脑动脉硬化,怕我一摔跤要出事,总要有两个人陪着保护我,上下坡的时候扶一扶。可也给我添麻烦,后来我不得不提醒:你们跟在我后面要远一点,起码一丈远,看着我就是了,不准跟我并排走。靠我太近,我修行修不好。我散步也是在经行,靠得太近,后面一个人的脚步声、呼吸声都传到耳朵里,我还能修得好吗?而且并排走,心里总有所牵挂。
细节做不好,也会影响我们的修行,
凡事做得恰到好处,就是般若智慧
说“傅老师,你规定一丈远,我来个十丈远怎么样?”也不恰当,我回头一看,怎么没人了?是不是给哪个拖走了?我还要找你。(众笑)
这些说起来是细节,做不好,都会影响我们的修行。凡事做得恰到好处,就是般若智慧。
出家同学千万不要比丘跟比丘尼并排走。假如靠得远一点还好,靠近了人家就要说闲话。说到底现在懂戒懂法的人还是有,老家风人们还是知道的,社会上人也要说闲话,所以应该要保持距离。
保持距离就是美,
保持距离就有修养,就有品德
我虽然没有学过美学,美学我也懂一点,什么最美?保持距离最美。懂得美学的人都很讲究距离,越靠近越不美。比如远处看这棵树多美啊,走近一看,树上墨黑的,全是灰尘泥巴,还有虫在爬,美什么呀?还是眼不见为净吧!一幅油画远距离看,美得很,近距离看,都是一团一团,黑的白的红的绿的油墨。
我从前看过一部很短的电影,叫“早春絮语”,拍的是在农村林荫道上一个男青年一个女青年的背影,他们一会走拢,一会走开,一会又走拢,一会又走开,始终保持着距离,这个镜头真美啊。哪有像现在男女青年走路,幸亏身体不是面粉团做的,如果是面粉团的话,恨不得挤成油饼那样。所以保持距离就是美,保持距离就有修养,就有品德。
亲近善知识,也要保持距离,
靠得太近,别人觉得难受啊
亲近善知识,也要保持距离。女的去亲近男善知识,要保持距离,男的亲近男的善知识也要保持距离,靠得太近,别人觉得难受啊,人难免有股臭气,就是你不放屁,每个人的口臭也够难受的。
特别是出家人,男女之间不能靠得太近。在家人有时候只能放宽一点,因为你要求高了,亲戚朋友客人很不习惯。
对人虽要慈悲,但也要提高一点警觉
从前我在成都看到一个出家人,年纪还不大,可是他样子非常严肃,只要女居士稍微靠近他一点,他就不客气,马上脸一唬:“走开点。”当然喽,这样子人家感觉好像太不慈悲,所以我们还是自己心里多提高一点警觉。
世间人被男女的火烧死的不知道有多少,都是从靠近开始的
世间人被男女的火烧死的不知道有多少,都是从靠近开始的。前两天看报上报导,一个女的在走路,忽然一个男的跟上去,跟她说,“我给你介绍一个工作,我是开饭馆的,你就到我饭店里,我正需要人。”女的是从农村来的,警惕性也不高,听说有工作当然好喽。男的又跟她说,“你先到我饭店里去看看。”就领着她,哪有什么饭店,是领到他的家里去,不是给她找工作,是要她做老婆!这个女的已经有丈夫了,女的一看不对,想逃,门锁起来了,硬是被关了八天。后来女的想个办法逃出来,马上报警。这种事情如今多得很,还不是从两个人靠近说话开始啊?所以这一点,我们在家居士也要提高警惕。
内有种子,外有欲火,烧到身上,
就会烧死修行人的法身慧命
“偕行迎风炬”,风一吹,肯定火扑到你身上,把你烧死。因为这样说话容易随便,起了男女欲念,渐渐就会发展到犯罪。我们是修行人,应该要懂得,即使皮肉身体没有烧死,法身慧命也被烧死,因为你起了男女心,一掉进爱河,你的法身慧命就难保。佛经有句话:宁入热铁网,不堕爱河中,最关键还是我们在人生的旅程里,要听释迦佛的话,要符合戒律的标准,要提高觉悟。
今天讲到这儿。
作为出家人,尽量不要带着居士东走西走,
尤其是男女之间要分开
今天规定我只能讲一个小时,还好不是嫌我啰嗦,而是照顾我的健康。(众笑)上次讲到“偕行迎风炬”,作为出家人,尽量不要带着居士东走西走,尤其是男女之间要分开。可是中国佛门长期以来形成一个风气,经常有出家人带了一帮居士去朝山。从前有个寺院当家,说是请我们去讲法,等到要开讲了,他又带着居士去朝山了,每个人还要交两千元钱,这个风气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形成的?
男女同坐,对出家人来说
就像掉在深井里那样可怕
今天讲“同坐处深井”,男女同坐,对出家人来说就像掉在深井里那样可怕,有句成语“坐井观天”,青蛙坐在井底看看天,就说天很小。看久了它心量也会小,因为眼睛看出去只有这么小,而且一掉进深井,很难跳得出来,这跟我们修行大不相同。凡夫的心量已经够小的了,一结婚,气量更会变得极小极小,真是受苦受难啊。有了男女的爱,人就变得渺小了。修行就是把心修大。
“一切唯心造”,修行修颗心,
发心就要发广大菩提心
“一切唯心造”,心最重要,我们做凡夫是这颗心做的,下三恶道也是这颗心,修菩萨行也是这颗心,成佛也是这颗心。实际上修行有条总路线,就要修广大心。比如我们发心,就要发广大菩提心,菩提心是念念不忘众生,众生无边我们心也无边。
做老众生,一切都老化了,累积的心理压力太多,
负担太重,力量就薄弱了
凡夫不大可能一下子达到这个境界,因为生生世世流转,已经是老众生了,一切都已经老化,要改起来真吃力。比如你们年轻时学法修行成就就快,老年人就慢了,因为老化了,一生中累积的心理压力太多,负担太重,所以一到老年心理力量就薄弱了,不变老年痴呆症还算是好的,所谓的老年痴呆症还不是年轻时压力太重造成的?
小时心量大,长大了心量就慢慢小了,
世俗环境里再混下去,会越来越愚痴颠倒
一般人小时候心量大,长大了心量就慢慢小了,为什么会变小?首先是受父母影响,接下去受外边的成年人影响、受社会环境影响。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比方说,小孩子跟邻居小孩做好朋友,邻居小孩子来了,他忙着把玩具拿给他玩。后来孩子妈回来了,脸上有点严肃,邻居小孩就想回去。小孩子就说:“这个玩具你拿回去玩。”你看气量多大。
邻居小孩就不敢拿,等邻居小孩一走,妈就说话了,“你怎么不懂事?这个玩具很贵的,妈是买给你玩的,你怎么给人家玩?”变成气量大的人不懂事,气量小的人懂事。所以还是佛说的话不错,众生大颠倒。在世俗环境里再混下去,会越来越愚痴颠倒,心量越来越小,人所以受苦,原因就在这里。
实际上阿罗汉心量也不小,
如果心量小他能舍得掉一切吗?他能断烦恼吗
修行就是修个大。人们常说阿罗汉是小乘,实际上阿罗汉心量也不小,如果心量小他能舍得掉一切吗?他能断烦恼吗?这是跟大乘比较而言,大乘称大,小乘就称小,可是阿罗汉心量比凡夫大得多啊。假如阿罗汉称小,我们凡夫是小里小。
菩萨的心量比阿罗汉大,佛是大到最后圆满了,
最大就是什么也没有
无论了生死,还是修菩萨道、成佛,心量必须要大,菩萨的心量比阿罗汉大,佛是大到最后圆满了。圆满了,大也没有,小也没有,什么也没有,就像虚空那样无边无际。最大就是什么也没有,一有就小。比如这个茶杯有啊,这个茶杯就小。桌子比茶杯大,桌子有,桌子也不过这么点,房子也大得有限。一有就障碍了空,一有就普及不了空,要什么也没有才能跟空相应。我们修行人,将来的成就就是无边无际的空,我们的觉悟是明,空跟明合起来就是你成佛的法身。我们今天说法,就是要你明白这个道理,明白了,你要去实践,心量要放大,大了还要大。
离开家到这儿来,就是离开小投入大
你们离开家到这儿来,也已经离开了小。家里五个人,这儿有一百个人,是家里的二十倍啊。你说:“世俗上的人,比这儿还要多。”可是多到这么样,你也想不起来,我们这儿一百多个人天天和你在一起,还是现实一点好。
不度众生进佛门,还说因缘成熟自会来,
就致成了今天佛法衰落
而且天天会来新同学,假如几天没来新同学,那你发发菩提心去度几个来。那些外国宗教都在起劲地拖人,哪怕你不欢迎他,他也无所谓。如今佛门里的人却懒得很,高高在上,不肯发菩提心,还说了句漂亮的话:因缘成熟自会来。(众笑)这是不懂因果,把因果里的士用果都踢掉了。当然也不能怪说这话的人,因为中国佛门从古以来,这种不恰当的话多得不得了,就致成了今天佛法衰落,还不是我们自己造成的?
过去读书人,一失意就入山做隐士,以一为孤高,
影响了佛门,无形中就把菩提心架空了
说起来佛法非常伟大,可是受了儒教的影响就变成这样的局面。儒教追求功名,一失意就想躲进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到深山里做隐士,钻进小圈子里。从前儒教诗人就是喜欢孤高,一个人,一杯酒,欣赏一朵菊花,佛门一的风气一漫延,无形中就把菩提心架空了,把佛门变成既不像佛教又不像儒教又不像道教,成了三不像。
佛教就是佛教,不要受其他教派影响
佛教就是佛教,不要受其他教派影响。有些人想,儒教有时气量也蛮大,讲究仁义道德,也主张忍,忍就是气量大,可是由于智慧不够,漏洞百出,结果越忍越愚痴,来个百忍堂,自己媳妇被人家拖走了也要忍。你百忍堂功德圆满,媳妇倒霉了,这能算得上气量大吗?
成佛就要修大乘法门,修到彻底空,就成佛了
修就是修个大,要成佛就要修大乘法门,不修大乘法门不可能成佛。还要修对一切一切全要空光,《文殊法》里有二十空:“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一直修到彻底空光,什么也没有了,就成佛了。
你有一个“我”,心量已经够小的,
人的形体跟心量也有关系
如果你有一个“我”,心量已经够小的,“我”只是一个呀。再看看你这个人呢?这么矮小,从前的人身材高,现在人矮,说说笑话:女孩子总比男孩子矮一点,可能是女孩子气量小的关系。(众笑)人类的形体跟心量有关系的。
人都以“我”为准则,把自己一颗心
绑起来,那你这颗心也大不了
你看释迦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跟我们就不同,这是生生世世修行修来的。人小,心可以放大一点。偏偏心里执著一个“我”,执著“我”的人都以“我”为准则,把自己一颗心绑起来,那你这颗心也大不了。
一有“我所”,气量就小了,
前面有个“我”字,就把别人排除了
更糟糕的还去执著“我所”,凡是属于我的东西都是“我所”,也就是我所有的东西:有房子,“我的房子”;有汽车,“我的汽车”;有家具,“我的家具”;有老婆,“我的老婆”;做朋友的时候,“我的朋友”,“我的情人”。一有“我所”,气量就小了,因为“我所”的“所”,前面有个“我”字,就把别人排除了。
众生就是由爱而执著,由懒而不肯转变
比如说,他家有一间大厅,你说:“你这个厅给我们用用好吗?”“这是我的厅啊。”是“我的”就不肯给你用,哪怕是一只茶杯,一执著也不肯给你用。一被执著的心绑住了,就大不了啦。为什么会执著?因为你爱。不爱这个东西,你会抓得这么紧吗?为什么不肯转变转变呢?因为懒。众生就是这两个东西:由爱而执著,由懒而不肯转变。
比如一个小孩子拖鼻涕,他倒不是爱鼻涕,他懒啊,他就缩鼻涕,(众笑)缩进去,又拖出来,宁愿缩,不愿擦。妈看见了,就把他抓过来,硬是把它擦掉。
懒的人还说掩饰自己的话,我从前念书时有个同学一直缩鼻涕,人家说:“你怎么不擦掉,多脏!”“我这两天伤风。”伤风了,鼻涕也可以擦掉啊,即使你有理由也是懒。
不能因为有理由就不断烦恼,
修行千万不能以某种理由来掩饰自己
就好比起烦恼的人总是跟我讲理由,我可以承认你的理由,这次是别人不对,可即使别人不对,你也得断烦恼!不能因为有理由就不断烦恼,别人不对,你起烦恼也不对。修行千万不能以某种理由来掩饰自己。
男女的爱一来,人就变了,有的人连
自己父母也不照顾,缩到只有一个人
你爱你的东西,已经不像修行人了。所有爱中最最麻烦的就是男女的爱,男女的爱一来,这个人就变掉了,因为心变了。凡是娶了老婆的人,心中只有一个人,就是老婆,对兄弟姐妹就没有从前那样照顾了,有的人连自己父母也不照顾,缩到只有一个人。
爱就是毒,在毒中求得一点快乐,
道德、良心全会抛掉
我年轻时在上海公园里,看到一个老妈妈在向周围的人哭诉:“孩子的爸死得早,我是给人家缝缝、洗洗,把孩子拉扯大,还供他念书,给他娶媳妇。现在他娶了媳妇,结果帮媳妇打我耳光。”因为爱了自己老婆,就不爱妈了,所以爱就是毒。中了毒的人什么也不管的,只想在毒中求得一点快乐,什么道德、良心,全会抛掉!
儒教的“养儿防老”思想,
远远比不上佛教一切众生皆父母的思想伟大
孩子这样做当然不对,可是这个妈从前怎么样教育孩子的,也要研究研究吧,可社会上的人从不研究。在我看来,妈也有错,妈心量太小了。世俗的心态,就只停留在你是我儿子,我是你的妈。佛教可不是这样思想,佛教的思想是:我虽然是你的妈,一切老年人都是你的妈,一切众生皆父母,你对他们也应该像对妈一样,这个心量多大啊。儒教的“养儿防老”思想能比得上佛教思想的伟大吗?
如果孩子对一切老人都照顾得很好,对自己的妈会不好吗?
所以把大缩小,缩到一个人身上,靠不住的
假如以佛法去教育孩子,这个孩子对邻居老太太也照顾得很好,待一切老人都很好,对自己的妈会不好吗?所以把大缩小,缩到一个人身上,靠不住的。结婚的时候都缩到一个人身上,所谓爱情伟大、爱情专一、爱情神圣,结果离婚排队,(众笑)靠得住吗?
受迷惑的时候,天地这么大,
众生这么多,他都不考虑了
为什么人们不讲这种道理?因为在迷惑中还没醒过来。佛弟子再不醒过来,信什么佛修什么行啊?当年轻男女谈恋爱、受迷惑的时候,天地这么大,众生这么多,他都不考虑了,好像天下就是他们两个人。(众笑)世间上人说这种爱伟大、神圣,只有两个人还伟大?连妈都不要了,还神圣?所以世俗上的一切,都有点毒,迷惑性很强的,很容易勾起你心里的贪瞋痴种子,所以很合拍。
追求的时候有快乐,等你得到了你就没有快乐了
别看男女青年相爱时,恩恩爱爱,好像非常合得来。真实的情况是,一个人在追求的时候会有一定的快乐。比如,你看到别人做这份工作,你非常羡慕,你也想做,你去追求的时候有快乐,等你得到了你就没有快乐了。老话说“吃一行,怨一行”,往往一个演员出名了,被别人捧啊追啊,他却告诉他的孩子:“你再也不要当演员了。”差不多每一行都是这样。
夫妻的快乐可不是真正爱的快乐,那是淫欲的快感,
恋爱发展成了淫爱,那更是自私,更是苦啊
所以有人说,人就是在追求欲望的时候才有点快乐,等追求到了,快乐就没了。外国人说:结婚是恋爱的坟墓。因为一结婚就是追求到了,什么快乐也没有。夫妻间经常起烦恼吵架。即使你做了大总统也不例外,美国从前有个总统说:老婆就是蚊子,一天到晚在耳朵边“嗡”个不完,还有什么快乐?
有说夫妻也有夫妻的快乐,夫妻的快乐可不是真正爱的快乐,那是淫欲的快感,恋爱发展成了淫爱,那更是自私,更是苦啊,因为男女之间要求不同。
为了满足对方的欲望,够苦的了,起了烦恼,
你气他,他气你,你对他误会,他对你误会
举个现实的例子,你已经累极了,可是对方兴致勃勃,你必须要满足他的欲望,所谓做了他的老婆了,还得尽义务啊。你苦得不得了,你想得到他的安慰,你不知道他多疲劳啊,或者他心里在起烦恼。那么你气他,他气你,你对他误会,他对你误会。
一起了疑,女的总会想到男的是不是外面有二奶啦?男的想女的是不是变心啦?结果心量越来越小,越来越钻牛角尖,越钻牛角尖,就越是狠心,所以外国人从前如果两个男的爱上一个女的,大家拿出枪来决斗!爱到最后,渺小到你死我活。据说还有公证人,说好时间同时开枪,谁死谁倒霉,女的看见谁没死,就嫁给谁。这个女的也是糊涂虫,他枪法准?小心你也会被他打死。(众笑)
坐井观天的人,境小了,心也小了,
因为被境障碍了
“同坐处深井”,这是一个比喻,出家人男女同坐就好比坐在很深的枯井里,就很难跳得出来了。也好比坐井观天,不是天小,是你看到的天小了,因为你被环境障碍了。境小了,心也小了。
小家庭里不能久留,犹如鸟笼中的鸟,
留久了,也就习惯了
为什么要出家?不出家你在小家庭里永远是小,因为你被小家庭的环境障碍住了。小家庭里不能久留,留久了你的心也会变小的。比如飞鸟,它的心很广阔,整个的太空都是它的家。可是被人抓到鸟笼里去了,因为看它漂亮,爱它啊,那么抓进去供他一个人欣赏,天天给它吃点小米、水。鸟笼只是这么一点点,开始这只鸟儿不习惯,拼命扑楞翅膀,想逃出去,结果逃不出,慢慢也习惯了,觉得鸟笼里也不错,因为有吃有喝。
来了一个好心人,提醒他,“鸟啊,太空才是你的家,我放你走,你回老家吧。”把笼门一开,如果当初抓的时候把门打开,它一下子就飞出去了。养久了,你把笼子打开,鸟变掉了,它不想出去了。你把它推出去,它把头伸出来看看,(众笑)外面什么样子啊?这么大,心里害怕,头仍然缩回来。(众笑)
离开了小才会大,想在小里求大,不行的
出家人还俗就好比这样,想想还是鸟笼好,仍然缩回去了。你们今天不算出家,也算离家,修行总要离开家。离开了小才会大,你想在小里求大,不行的,好比从前有句话,在资产阶级思想里改造资产阶级思想,行不通的。
环境对我们的障碍还不大,有情的障碍就大了,
人中间障碍最大的就是男女的爱
一切障碍都来自环境,环境里无情对我们的障碍还不大,有情的障碍就大了。有情就是众生,对我们来说主要是和人起障碍,人中间障碍最大的就是男女的爱。
生活中思想观念上也有大小,
末法时期证果证道难,因为都脱离实际了
可能有些人有点想不通,这也难怪,中国佛门大跟小始终没有好好研究过。经常听到大乘小乘,这是在大乘小乘里讲大小。生活中思想观念上也有大小,就很少有人研究了,人离不开生活的,为什么末法时期证果证道难,因为都脱离实际了。
释迦佛讲法都是讲生活里的事,
讲爱的苦也是讲生活里的事
当年释迦佛可不是这样,释迦佛讲法都是讲生活里的事情。比如释迦佛讲爱的苦,都是讲生活里的事,《十卷譬喻经》里讲,有一个人娶了一个老婆,后来年纪大了,又娶了一个年轻的老婆。跟大老婆睡在一起时,大老婆年纪也大了,全是白头发,就讨厌他头上的黑头发,想你有黑头发,人家看见了跟我不相称,把他黑头发拔掉。去陪小老婆睡,小老婆满头黑头发,看见他白头发讨厌,把他白头发拔掉,结果他的头发全部拔光。(众笑)意思就是说你结了婚,将来什么也没有,你的老婆会不讨厌你吗?
不能只爱一个人,抛弃了千千万万的众生
有些人就想不通:老师,有些伟人,他对老婆还是很爱啊。要知道爱有各种各样,他爱老婆也爱老百姓,爱老婆就像爱人民中间的一个。
你呢?只爱美人不爱江山,(众笑)抛弃了千千万万的老百姓,只爱一个人,就像个昏君,昏头昏脑了,有了爱,个个昏头昏脑。从前拿破仑打仗很厉害,称为英雄。他每到一个地方打仗,总要给他老婆写情意绵绵的信。老婆一封信也不回他,弄得他苦得不得了,心里气啊,想老婆可能不对了。确实他在前方打仗,老婆就在后方找别的男人。后来拿破仑知道了,给她写了最后一封信:“你把我的心都撕得粉碎!”所以他失败了,他还有心思打仗吗?
众生只爱一个人,菩萨是爱千千万万的众生
众生只爱一个人,菩萨是爱千千万万的众生,菩萨即使爱你,你不过是他爱的千千万万众生中间一个。世俗环境是你只许爱我,不许爱别人,如果你眼睛往旁边瞄一瞄,马上就妒忌,要提防你,是不是心变了?
中国佛门口说大话的夸大风气,
就导致了基础还没有培养好,已经被他推掉了
中国的佛门常有人口说大话,说了又做不到,可是人家听了你这么说就放松了,那就把佛门修行架空了。有句大话:只要心清净,和尚尼姑合板凳。这个话说得真是大,那么请问你心能保持清净吗?你心清净了,你就成为迦叶尊者第二。
只有迦叶尊者才能无持无犯。你一个凡夫众生能做得到吗?用这种大话来掩饰自己,本来应该受批评,反而受恭敬,人家还以为你是大成就,了不起。结果把戒冲掉。哪有一个小孩子拖着鼻涕,自称大学毕业?中国佛门这种夸大的风气,就导致了基础还没有培养好,已经被他推掉了。
听法时,出家人混坐在男女居士里,就不恰当了
从前别的地方请我去一个大讲堂讲法,大讲堂里男女混杂坐,居士倒也罢了,连出家人也混在男女居士里,这就不恰当了,我们这里就不准这样。应该按照佛门规定,排排好,比丘比丘尼、男居士女居士分分开,居士必须坐在出家人的后面。
居士受八戒那一天也要清净,我受八戒那一天,看见女的旁边有空位置我也不坐,宁愿站着,因为受八戒是非常清净的。那时候,上海的有轨电车行驶的时候,还要打铃的,铁门边上有根铁链条,开门就用铁链条一拉,我想站在电车司机旁边,不大容易碰到人。开始上来几个男的,站在我面前,我觉得很好,你们来保护我。过一会男的进去了,上来个女的,里边没位置了,就站在我的旁边,可把我吓坏了,这把火可别烧到我身上了。我只好让,这个女的又不懂,我往边上让,她更进来了。(众笑)我实在没地方让,幸亏门边上有这根铁链条,我只好身体靠在铁链条上,上身伸到外边,这个女的傻乎乎看我,以为我有神经病。(众笑)现在世俗上的人看我们这么修行,就说“这个人脑子有没有毛病啊?”(众笑)
居士要保护出家师父的清净,所以还是离开世俗为好,
离开了世俗就没有这些麻烦了
如果跟比丘师父同时坐车,比丘师父假如有位置坐,我马上坐在他旁边,假如比丘师父站着,我就站在他旁边,女的来了,我就在这儿挡住,进行保护。(众笑)居士要保护出家师父的清净。所以还是离开世俗的好,离开了世俗就没有这些麻烦了。
男女并坐时,要好好的看着自己的心,
要有害怕心,不要让心飘出去
有人说出家修不好,在家修得好。实际上在家很难修的,因为在家人都是随随便便,他们认为随随便便不算犯错误。出家人随便了,师父就要提醒你,免得你戒律不清净。在家人戒律少,你要想在家里修得好,那你要修好自己一颗心。作为居士,你跟世俗人在一起的时候,可以大方一点、自然一点,免得人家看你有精神病。但当男女并坐时,就要好好的看着自己的心,要有害怕心,不要让心飘出去。
你真能做到心清净,男女并坐也没有关系。但是我们为了好好修行,还是规章制度执行严一点好。否则你心里起一个恶念头,你必会被它所害。
修行人,男女间少看看,即使不是钱被偷光,
至少你法上的财被偷光了
这是我有亲身体会。抗战刚刚胜利的时候,有一次坐公交车,我面前站着一个女孩子,也不是非常漂亮,可是她耳朵上戴了金耳环。那个时候戴耳环的人很少的,我又是年轻,年轻人都喜欢东看西看,就朝她看,看了一会儿,回家一摸,口袋里钱没了。(哄堂大笑)
你们哄堂大笑,我是提高你们警惕喔,少看看,免得你将来会受到损失。(众笑)你不是钱偷光了,至少你法上的财被偷光了。因为时间关系,今天就讲到这儿。
归敬请戒缘起之十义颂解
能海上师编集 傅味琴浅说
稽首礼诸佛 及法比丘僧 我今学毗尼 令正法久住
尊者舍利弗 请问于世尊 过去等正觉 何者法久住
何者法不久 愿如来指授 佛告舍利弗 毗婆尸式弃
拘留孙迦叶 四佛法久住 由广说经法 结戒亦说戒
拘那含牟尼 毗舍二如来 不广说经法 未结戒说戒
时人根善利 但说教授戒 诸恶莫作等 皆除惑证道
彼二佛示灭 种种姓出家 时久生疲厌 无经律摄持
令正法速灭 若众花散置 无线贯串故 被风则涣散
尊者跪合掌 愿如来制戒 令诸弟子众 依戒修梵行
正法得久住 流润尽未来 佛语舍利弗 时至我自知
结戒有十义 遍通各各戒 一摄取于僧 二令僧欢喜
三令僧安乐 四未信者信 五信已增长 六难调者调
七惭愧者安 八断现有漏 九断当有漏 十正法久住
结戒义有十 遍通二百五 九断当有漏
十正法久住
进入戒律的城得有门
律海十门,律就是戒律,海是广大,为了要进入戒律的城,总得有门可入,门就是戒的方便,有了门就可以很方便地进去。十门就是有十个门,第一个是《制戒缘起十义门》,说明佛为什么要制定戒律,由于什么原因佛制定戒律。戒是非常严肃的,我们今天讲律海十门,当然应该有严肃的态度。
稽首礼诸佛
顶礼十方佛
诸佛是指十方佛,怎么知道十方都有佛?是佛说的,佛既然说了,我们的知见要跟佛说的相符合,不能任意改变。佛教就是佛的教导,佛的教授教诫,改变了就不是佛教了。佛说礼佛要礼十方佛,当然你可以礼一尊佛,以一尊佛来代表十方佛,心里要有礼十方佛的观念。释迦佛告诉我们十方佛平等平等,无有高下。
不能让释迦佛靠边站
我们皈依释迦佛,释迦佛是本师,就是我们根本的师父。大雄宝殿供的是本师释迦牟尼佛,一个初进佛门的看见释迦佛就要拜,另一个拖拖她袖子“走走走,阿弥陀佛在那边,先拜阿弥陀佛。”(笑声)在这个娑婆世界从古以来师父给你授三皈依,哪个师父给你说“皈依你现在还没有见到的阿弥陀佛,皈依你现在还没有听到的阿弥陀佛讲的法,皈依你现在还没有去到的极乐世界的僧众。”眼里只有阿弥陀佛,不要释迦佛,可不能忘本啊!有居士请我到她家去,给我看她家的小佛堂,我说你怎么不供释迦佛?“供的供的。”“在哪里?”“在这儿。”我往里边看,噢,靠边站(众笑),哪个大雄宝殿释迦佛靠边站的?错了还以为没错。
礼释迦佛代表十方佛
有些无知的人也懂得礼十方,手拿一把香,朝东方拜,西方拜,上方拜,下方拜。当然不必朝着十个方向礼佛,只要你有一颗向十方佛恭敬顶礼的心。十方佛谁为代表?当然释迦佛喽!释迦佛就像我们佛弟子大家庭的爸那样。
及法比丘僧
法门都好,不能不学戒定慧
礼佛、礼法、礼僧,是顶礼三宝。要尊重法,可不能依人不依法!什么法门都好,可不能不学戒定慧,那是共同道,每个佛弟子都要修,不能因为唸佛而不要戒定慧,那就错了。大家学能海上师法流,就不能不学戒定慧。学法不得半途而废,也不能中断念诵,也不能不听法,你们请法时我都给你们讲清楚,这也是为了要尊重法。
佛弟子都应该持戒、修禅定、求智慧
戒就是戒律,定就是禅定,慧就是智慧。一个佛弟子,皈依了三宝后,就必须要好好地学戒定慧。老年人深入经藏有一定困难,随你发心,但首先要学好戒定慧,这是作为一个佛弟子应该要做到的。
佛在世时没有宗派
佛教传到中国来,分了宗派。当年佛在人间时是没有宗派的,佛教只有显密二教,教证二法。佛四十九年的说法虽广,但总的都可以归纳到戒定慧上来。原来中国有十大宗派,现在少了,有的自然消失。多年前我还在南京碰到一位学华严宗的。
希望宗派朝好的方向去发展
所谓宗派的形成,例如有人专门研究《华严经》,弘扬《华严经》,人们就称他华严宗。原来没有现在有了,说它是发展吧,也不对,佛教没有发展,因为已经圆满了,还有什么发展?原因是从那个时候起,佛弟子已经不喜欢全面地学,凭自己的爱好,我只学这部经,只研究这部经,讲这部经,别人就称他是什么宗。如果这种变化能往好的方面去发展,问题不大,所以宗派一开始可能是利多弊少。好比高中毕业,他不想考大学,宁愿进一个专科,专学一门,找起工作来容易。不光是佛教在中国出现了宗派,社会上人也很早就朝这个方向发展了。
只会一门,就叫不圆满
现在社会上工作往往只做一门,学会打电脑,就专门打电脑,凭这一点每个月拿工资。至于生活经验,没有,其它的工作经验,没有,世俗上的一切经验,没有。现在来到这儿,什么都要干,怎么去应付人家,也不会,打电话应该怎么打,也不会,该说的说,不该说的不要说,也不会,还要我教他。可是他打起电脑来一等,这就叫不圆满。一个人连做人都不会做,生活都搞不好,那还能行吗?还好有我这个老师在,还能全面撑住,假如老师走了呢?谁也没有全面的经验,那岂不是一团糟吗?
宗派搞片面和诽谤,就弊多利少了
宗派原先还保持着法上的完整,只是在修持上各有各的修持方法,所谓“宗”就是修行用功的意思。可是到后来各宗派都不重视修证,有的光是在理论上翻跟斗,有的连佛法的理论也不要了。净土宗愿生西方,本是件好事;念佛本来是心里念的,初祖主张要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要法门无量誓愿学,要精通戒定慧,以后各祖就逐渐改变了,到现在成了只要一本经,一尊佛,一句佛号。其他各宗派也都有类似现象,搞片面,搞形式,逐渐脱离了佛法的完整和全面,再加上宗派间的彼此贬低和诽谤,这样就弊多利少了。
只要一句半语,成道极为困难
释迦佛曾经说过,到了末法时期,魔王波旬就要进入我的法里,穿我的衣服,剃我的头,住我的庙,吃我的饭,尽干破坏佛法的事。那个时候人们受魔王波旬的影响,认为一句半语就能彻底究竟,所以要想证果成道极其困难。
如今末法,谤法严重
如今末法时期,谤法的现象极为严重:为了打击别的宗派,有说修禅定要着魔,其实禅定是降魔的;又说修密宗要发神经病,要下地狱的,他们还以为这么说有功德,其实是在谤法。谤法的人是不能往生极乐世界的。法只能恭敬,不能贬低。每个宗派都是佛法,应该说全好,只有不学戒定慧,不好,你皈依三宝,为什么不要法宝?《金刚经》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要断烦恼,怎能不学佛法呢
再说,做早晚功课都发四宏誓愿,发了誓愿不做到岂不是骗了佛?“众生无边誓愿度”,怎能只管自己关起门来修?“烦恼无尽誓愿断”,要断烦恼,怎能不学法呢?“法门无量誓愿学”,怎能不深入经藏呢?“佛道无上誓愿成”,怎能说成佛是打妄想呢?
皈依佛,怎能不听佛说
把佛法改变了,佛的教导不照着做,听人话,不听佛的话,依人不依法,这就不好。佛再三教导,要依法不依人。即使你最崇拜的人,如果把佛法讲错了,你听佛的还是听他的?说:“别人这么说,我又不懂。”不懂就要广学多闻,深入经藏呀!如果一本经能把佛法都讲全,那佛又何必要说四十九年法呢?好比一个早晨不可能把所有好事全做完。你学得不广,听得不多,又怎么去辨别他人讲对讲错呢?你是皈依佛,可不是皈依人啊!怎能只听人说不听佛说?
他把别的善知识都否定了
前几年我在厦门,听说有位出家人在寺门口见到我的一个女学生,对她说:“我有法宝给你。”叫她进比丘寮房。这是戒律不许可的,她坚持不进去,说:“你把法宝请出来吧。”她很恭敬地跪下来接法宝,是一些录音带。又陪她在寺门前的路上走走,她知道比丘是不能跟一个女居士单独走的,她就尽量远离一点。他对她说:“你真糊涂啊,现在末法时期了,哪有善知识?要多多唸经听磁带。”她把这件事情告诉我,我问她那些磁带听了没有啊?“没有。”“如果这位师父问你,你怎么回答?”她说她还没有想这个问题,我说你这么回答:“师父,你说现在没有善知识喽,所以我这个磁带也不听了。”(众笑)
佛号岂能替代佛法
《普陀山佛教》有篇文章:“佛号岂能替代佛法?”念佛是好,不能不要戒定慧呀,不能否定“法门无量誓愿学”!皈依法就要做到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要转到释迦佛的观念里来
最近来了一个医生,发心在这儿常住学法,后来没几天就回去了,他说“我是唸佛的,我观念转不过来”。佛弟子的观念应该转到释迦佛的观念里来。你修你的宗,可不要对不修你这宗派的人不敢靠拢,好像修别的宗派的人满身细菌。那天来参加供佛,发给他的供品据说被他丢到垃圾桶去了。法师们也说:“有些人唸佛唸偏了。”海内外都有人说:“某某弘扬净土,但他谤法的胆子也太大了。”
有些话用错了地方,就会形成错见
有些人常背后说我闲话,因为有一次我指出有些话在另一种场合下就不妥当了。例如我在讲菩萨戒的时候,为了把受戒、得戒讲清楚,回忆我过去受菩萨戒时,师问:“汝是菩萨否?”你必须要回答:“我是菩萨。”要敢于回答这句话,才算得戒,可不能用谦虚话来回答:“你们都是菩萨,我是凡夫。”假如人人都这么说呢?那就个个不得戒。当然在另外的场合下,这句话是谦虚的话,但谦虚用错了地方,就会形成种种的错见。
法是药,烦恼是病,哪有等病好了再吃药的
有一次我在居士林讲法,我问居士们一个问题:“一个人生病,是生病的时候吃药还是等病好了以后再吃药?”居士们回答说:“要生病的时候吃药。”如果医生对病人说:“你现在生病不要吃这个药,等病好了再吃这个药。”哪有这种医生?佛也教导我们:病好了不应该再吃药。法是药,烦恼是病。正因为我们有烦恼,所以我们要学法,用法的药来治烦恼病。那天有居士问我:“听人说‘末法时期众生烦恼多,学法是学不好的,要等烦恼没有了,再深入经藏’,这话对吗?”那岂不是等病好了再吃药?刚才你们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这么简单的道理,这么多人会醒不过来,就是受了盲目崇拜的危害,听人话,不听佛话,愚痴颠倒。可别听错了话,走错了路。你能离开佛法吗?离经一字,就是魔说,所以要深入经藏,能学多少算多少。
错话听多了,路不走歪才怪
错误的话听多了,你的路不走歪才怪。现在出现专念一句经名的法门,至于这本经讲些什么,他就不知道了。常有人拿各种各样人写的书给我看,我今天弘扬释迦佛的法都来不及,不伦不类的书别拿给我看。你与其花时间看这本看那本,还不如多花点时间把《戒定慧基本三学》学学好。
修禅不持戒止恶,能行吗
还有更错误的,主张不要戒。说“持戒会给生活带来不方便”,学他的禅可以不持戒。连五戒的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都不要了。一心叫禅。那么你原来生活喜欢杀的,不用改变的话,成了尽管杀,一心杀,不能有怜悯心,否则就成二心了;偷盗也用不着改变,要偷就偷,别想应该不应该。结果众生不安详了,你也不见得会安详。修禅不止恶能行吗?
刚才讲的是法的重要性,戒的重要性。制戒缘起的因缘是舍利弗请如来制戒,目的是为了正法久住。
正法要完整,不要夹杂天魔外道
我们今天有受过三皈五戒、菩萨戒的,为什么要受戒?如来制戒的目的是为了佛法正法久住,法不要灭。正法要完整,不能搞片面,也不能把不是佛法的东西加进来!道教不是佛教,佛讲皈依佛永不皈依天魔外道,对于各种宗教可以礼尚往来,不能混淆!
顶礼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普贤行愿品》中说:“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狮子”,“人狮子”就是佛,“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现在佛,过去佛乃至未来佛三世佛我都顶礼。只要一尊佛,只要顶礼阿弥陀佛,这是人说出来的,不是佛说的。十方佛都是平等的,抬高一尊佛,岂不等于贬低了十方佛?
佛有最大和老二老三吗
好多年前我在上海进寺礼佛,听老人说,“阿弥陀佛最大”。那么谁是老二,谁是老三呢?佛还有大小,他还打个比方:“阿弥陀佛好比校长,其他佛都是他学生。”这是佛经里的话吗?话讲错了就有罪过!
要恭敬法,不要做令人痛心的事
“稽首”就是顶礼,礼诸佛,还要礼法,恭敬法。我在福鼎三年了,说两件痛心的事,我们送佛像照片,这是很有功德的事情,即使家里没有佛堂供,你买一本高贵庄严的照相册,把照片保存在里边,能够把佛像法宝保存在民间、普及民间,这个功德大呢。十年动乱为什么经书没有烧光?因为很多经书都保存在居士家里。还有,家里来了客人,你家里有个照相册给他看看,跟佛菩萨见见面,种种善根,结个缘,不好吗?可是有些人讨厌我们送佛像,原因是只要一尊阿弥陀佛。还竟然发现有这样件事,有一天我在三学讲堂讲完法,我走下楼去,有人在楼梯口捡到一张文殊菩萨照片,被人用火烧了几个洞,这是谁干的啊?竟然对其他佛菩萨讨厌,可能是认为学戒定慧可怜,对文殊菩萨厌恶的这种人搞的。
伪经、会集本都不能称经
以前从来信中知道有两种人不要佛法:一种,练邪教法轮了;还有一种,“我现在唸佛了”,唸佛能不要法吗?如此贬低佛法,排斥佛法。你是皈依三宝的,你不能说我只皈依两宝,不皈依法宝。凡是居士们送来的经书,我都恭恭敬敬收下,至于有没有时间看,这是另外一个问题。是法宝就要恭敬迎接,我只拒绝伪造的经典,伪造的不能称经,还有东抓一句,西抓一句,会集起来的也不能称经。法师说会集本不能唸,有些人就不念了。有个从海外来的出家人却说:“你们尽管念,如果说念了有罪过,这个罪过算在我身上。”我也不知道他懂不懂因果,别人的因果由你来背,因果可以转移吗?
要取外道的长来补佛教的短吗
真正的佛法有人提倡不要多讲,不要多听,但道教的、儒教的、伪造的经典,却讲得起劲,这至少犯皈依戒。“皈依法,永不皈依外道典籍”,你自己皈依的时候跟佛说能做到的,今天怎么学起老子来了?听起《太上老君感应篇》来了?讲起《了凡四训》来了?有人说里边也有好的,意思佛教也应该取长补短么,难道你不承认释迦佛是圆满的?还需要你来补佛教的短吗?
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皈依法,当愿众生”,希望所有的众生,那么首先你自己要做到,“深入经藏,智慧如海”,你是皈依三宝的呀,你能不学法吗?你能不深入经藏吗?有人说三藏十二部怎么学得完,因为学不完,干脆就不学了。好比口渴想喝点水,一看,这么多水啊,我能喝得光吗?干脆就别喝了。肚子饿了,一看,饭桶里那么多饭,别人说你这个肚子怎么吃得了啊?你说对对对,我干脆就别吃了(众笑)。不要怪人家说话巧妙,只怪自己没有智慧。深入经藏,连个深字都不会解说,什么叫深?你站在门口,没有进门,叫门外汉,你一走进门,就叫进门了。你们今天成为佛弟子,已经进门了,进门以后,你再往里迈进一步就叫深。深入经藏并没有叫你三藏十二部都要学完呀,何必吓唬人,吓得很多人不敢学了。
应该鼓励四众弟子走向戒定慧
有很多人不敢跟我学禅定,也是被人家吓的,有人开始对我不了解,说些闲话:“禅定要入魔的,你跟傅老师学什么呀?他讲来讲去戒定慧。”意思我是幼儿园,只能够教拖鼻涕的小朋友。后来呢?我每到一个地方都说我讲的法全是正法,有人又反过来说了:“傅老师是什么根机,你是什么根机?你竟然想跟傅老师学,傅老师教的禅定是如来禅,你这种根机能学得会吗?”其实如来禅是什么他也不懂,把我抬得高高的,可望不可即,就把我架空了。破坏四众弟子走向戒定慧的手段:一种把你贬低,一种把你抬高,吓得人家都不敢学。又有说“我是钝根”,你怎么知道你是钝根啊?“我师父说的。”你师父有他心通吗?“没有。”你师父有宿命通吗?“没有。”你师父有知道你前世事情吗?“不知道。”那你师父怎么凭空说你钝根?恭敬法的人要发愿尽量多学一点才对。
“在家修得好”,去娶老婆了
恭敬僧宝,有说现在的和尚像什么?即使没有宝,也应该恭敬僧呀!还有人说“出家修不好”,出家人完了,“在家修得好”,去娶老婆了。如此的贬低僧,抬高居士,应该吗?要不了多少年,出家人都还俗了,居士再也不想出家了,所以这些话是善知识不是善知识,你们自己要好好分别。现在下课。
度我们娑婆众生的是释迦佛
来娑婆世界成佛,度娑婆世界众生,就是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从释迦佛的教导中,我们知道有十方佛,所以称诸佛。我们能够亲自见到的,亲受教导的,那就是释迦佛,因为我们是娑婆世界众生。十方佛我们没有见过,东方药师佛我们没见过,西方阿弥陀佛也没见过。我想起一个问题,既然没有见过,怎么能够见到药师佛的佛像,阿弥陀佛的佛像?我不想去做历史考证,大概是根据释迦佛介绍的种种功德,或者某位菩萨、某个修行人在定中,佛显现的时候看到,就画了下来,这是我随便说说。
佛法是修行,不是考古学
进了佛门以后,你是真正在研究,在思索,不盲从迷信的话,那就会发现很多问题,我看也用不着对每件事都考古得清清楚楚。人生几何?作为佛弟子,对释迦佛要有信仰,释迦佛无所不知,不说虚妄语。我是知识分子,怀疑特别多。我的办法就是,我搞不清楚的,还没有得到解答的,就先放在一边,也不盲目胡扯,能理解的,能辨别的,我就先把它抓起来,这样越学越多,不懂的慢慢就懂了。有人搞考古,像六十年代的佛学月刊,大多篇幅像考古那样,把石头上刻的经文抄下来,没字的就画上个小方块。我看了实在头痛,直到现在,有人还在研究到底是念“阿(e)弥陀佛”还是念“啊(ā)弥陀佛”。
考证别费时太多,断烦恼要紧
中国的方言那么多,全世界的语言更多了。我年轻时候总是念阿(e)弥陀佛,那么阿(e)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到底应不应该念啊(ā)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好比一个汉语学生说:“上课的是教师。”碰到一个外国学生回答:“No,No,Teacher。”那么到底是Teacher还是教师呢?我看考证考证也好,但别花费太多时间了,断烦恼要紧。
佛说有十方佛,你要考证,你又没有神通飞到琉璃世界去问药师佛,你的名字是不是叫药师琉璃光如来?再到极乐世界问阿弥陀佛,究竟是“阿”(e)还是“啊”(ā)?
我是佛弟子,我弘扬释迦佛的法
我们要恭敬十方佛,更要知道释迦佛最亲啊!琉璃世界离娑婆世界多远,经书上说东方去此过十殑伽沙等佛土,极乐世界有多远?经书上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还不是过十万亿星球,星球不是佛土,要经过十万个万万的佛土,那离娑婆世界也太远了。我总觉得现在的佛弟子对释迦佛太疏远了,因为我是释迦佛弟子,所以我亲近本师释迦佛,弘扬释迦佛的法。
治病舍近求远,岂不把病拖重了
比方说上海有老医生,本地也有老医生,当然人在本地就在本地看,难道再坐火车赶到上海去看病?释迦佛也是医生,阿弥陀佛也是医生,药师佛也是医生,一样的圆满呀,人间的医生水平有区别,难道佛也会有高低吗?我们人在娑婆世界,就应该听释迦佛的话,好好修行,治好烦恼病,这是符合现实。
释迦佛的弟子要为娑婆世界作贡献
再说释迦佛在娑婆世界度众生,咱们是娑婆世界的众生,这就是因缘。至于你要往生琉璃世界也好,往生极乐世界也好,假如发菩提心不离开娑婆世界,世世常行菩萨道,符合大乘精神,更好。往生的时间是在临命终时,好比我身在福鼎弘扬佛法,培养人才,我就没有回家的念头。假如我为个人打算,我死要死到上海去。那么我现在还没有死啊,何必讲课也不讲了,回上海去等死呢,使这么多发心学法的学生、广大居士,大大失望,真叫苦恼。所以我们身在娑婆世界就要为娑婆世界作贡献,我们是释迦佛的弟子,要报祖国的恩,报佛的恩,就要为祖国作贡献,就要为释迦佛作贡献。
真正现实的利益在娑婆世界
缘有两个:“一个叫亲缘,一个叫疏缘。”释迦佛和我们是亲缘。所以拿我们释迦佛的弟子来说,不能有了十方佛,而忘了释迦佛,不能够因为有他方佛,心不朝着释迦佛。真正讲现实的利益就在娑婆世界。
不要人为地排除学法和学法的时间
我们现在努力地学习、听法,智慧不断增长,将来可以弘扬正法,广度众生。正法熏修越多,智慧越大,妄念、烦恼越少。加上修禅定,培养一心不乱的能力,既提高自己智慧,培养了定力,又弘扬佛法、广度众生。愿生西方净土的人,到临命终时,以一心不乱的能力,执持名号若一日乃至若七日,佛并没有说若一年乃至若七十年(众笑)。把应学的佛法和时间人为地排除掉,这样的做法我个人也是感触万分。
佛教弟子要常随佛学,要自求解脱,再解脱大众
佛要弟子常随佛学,那么我们怎能不学呢?要自度度人啊!我老师也不希望你们来到我面前,既不听课,又不学禅定,也不想将来当法师,没有挑重担的志气,那么你来干吗?若三年若五年若十年,你整天的“老师早,老师好”,不听课像学生吗?!佛弟子就应该听课,应该自求解脱,再解脱大众。
佛法是一切诸佛成佛的道路
及法比丘僧。我们非但要礼佛,还要礼法、礼僧,这是礼敬三宝。礼就是恭敬,要恭敬佛、恭敬法、恭敬僧。佛法是十方三世一切佛的共同道路和超凡成佛的方法,法就是方法。法有善法恶法,小偷学习偷东西的方法,这是恶法。
不走佛法指引的道路,怎叫佛弟子呢
我们学的佛法,是能够使我们不再流转生死,超凡成佛的方法,是能成就如来同样圆满功德的方法。佛法是十方三世,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的一切众生上求佛道的共同道路。佛弟子不走十方佛共同的道路,怎么叫常随佛学呢?你不走佛法的道路,又怎能叫佛弟子呢?常随佛学就是跟在佛的后面学着走。
法是化度众生的工具,教化众生靠的是法。法是使我们成就的方法,是跟烦恼敌人打仗的武器,“临阵无兵工无器”,没有武器怎么打仗呢?没有工具怎么做成器材呢?哪能没有法,不要法?
要法也要烦恼,这种人尽干坏事
有的人要法,但也要烦恼,这种情况非常可怕。有人说:“我到这儿来是学法的,我不是来听批评的。”那就等于法也要,烦恼也要。叫他去掉烦恼他不高兴,“我是来学法的”,变成法不再是消灭烦恼的武器了,这样的佛弟子像个什么样?好比一个士兵,发给他武器,他要,如果不要武器,当啥个兵啊?一打仗,叫他拿枪去消灭敌人,他不乐意,又说:“敌人我也要!”枪也要,敌人也要,这样的人看见敌人会拥抱,还会拿枪做礼物送敌人,结果敌人拿了你的武器尽干坏事。
很多人利用佛法作为烦恼斗争的武器
法也要,烦恼也要,两个都要,结果烦恼掌握了法,利用在法上断章取义,吵起架来全是法义。所以从前有人说过,佛门里的矛盾争论比世间上争论还厉害。世间上人不懂佛法,他懂佛法,跟你争论起来,你还争不过他呢。懂佛法的两个人争起来,都把佛法当武器,都是引经据典,可是烦恼嚣张,这不是我讲得可怕。更有的连佛法都不懂,却用烦恼邪见的言论跟讲佛法的人争个不休。
学佛法是为了断烦恼,树立正知正见
这种既要法又不肯断烦恼,执着自己烦恼习气的人,结果斗争斗到佛门里来了。所以我们学法是为了断烦恼,为了超凡入圣,为了弘扬佛法,度众生,快快成佛,要有这样正确的知见。
佛弟子应以戒为止恶扬善的准则
佛法的内容,总可分为三大类,就是戒学、定学、慧学。
戒学,是止恶修善的行为准则,凡事都要有个准则,没有一个准则,你说你的,他说他的,以谁的为准?我们佛弟子止恶修善应以佛教的戒律为准则;信耶稣就照耶稣十诫为准则;信道教的根据太上老君的话为准则;是张天师的徒弟,你就去抓鬼;信儒教的,你以《四书》、《五经》的封建礼教的仁义道德为准则,总有个准则吧。
听太上老君的,就把佛教的准则改变了
现在还有很多人,有受戒的机会就想去受戒,对持戒却不认真。戒条弄不清楚,不懂的也不问。有人还说:“你们受戒可以,末法时期持戒是持不起来的。”既然持不起来,当然不会认真去持戒了。另一面却学老子《道德经》、《太上老君感应篇》、《了凡四训》,这样,自然就把佛教的准则改变了。
哪有不要戒定慧的佛弟子
我这两天在整理过去同学写的日记,偶尔看到有说“我是修净土的,这儿又不是净土宗,所以我留不住,要走。”这儿当然不是净宗精舍,你是来学佛法的呀。佛法他不要,竟然出现了不要佛法的佛弟子。好像学戒定慧就不是净土宗,学净土宗,佛法也用不着,佛哪会教导你不要戒定慧,不要佛法的?!
戒有别解脱戒,菩萨戒,密乘戒
道教、儒教,别的宗教都讲劝人为善,但各有原则。我们是佛教,要以佛制定的戒律为准则。戒律包括律仪戒、菩萨戒、密乘戒。声闻乘的律仪戒又叫别解脱戒,能够解脱烦恼解脱生死;大乘菩萨戒,是广行菩萨道的准则;密乘戒又叫金刚乘戒,是修密的修行准则。
戒以别解脱戒为根本
如果没有别解脱戒、菩萨戒、密乘戒,修行成了空中楼阁。没有别解脱戒,菩萨戒也就缺支分。你只持别解脱戒,不受持菩萨戒、密乘戒,这还不能算错,至少你能了生死。如果你受菩萨戒,不受别解脱戒,没这回事情,只能叫“轻毛菩萨”。你受了别解脱戒、菩萨戒,不受密乘戒,可以。你不受别解脱戒、菩萨戒,要受密乘戒,也没这回事。所以别解脱戒是根本啊。
戒流于形式,做不到就不能得解脱
学戒首先要学别解脱戒,有的居士还没有受五戒,可以先学起来,不杀,也不偷,不说假话,不邪淫,也不饮酒,你能做到就有功德。受戒不是哄热闹,也不是在自己脸上贴金,受了戒你做到了没有啊?戒本都背不出!要做到才叫保解脱,流于形式是没有用的,红本本仅仅是红本本,你不做到什么都没有,犯戒下地狱。
受了戒什么都搞不清楚,等于画饼充饥
受皈依时要受三皈戒。以前我在深圳时,有个学生说:“我要重新皈依。”旁边一个说:“你已皈依了,那年不是我跟你两个人去受皈依的吗?”他说:“那次皈依,我什么都没搞清楚,糊里糊涂,只是摆个仪式,这有什么作用?我听了老师讲法,才懂得三皈戒,所以我要重受一次。”真正修行可不能流于形式,饼画得再像,仍然是画饼,画饼充饥是不能解决饥饿问题的。下课.
定学里澄清混浊,生起观证的修持法
“稽首礼诸佛,及法比丘僧”。法,归纳起来是戒定慧三学。上次讲到定学是控制意念,定动止散,澄清混浊,生起现证的修持法。包括世间禅和出世禅。戒学是止恶修善,我们佛弟子的止恶修善,应以佛教的戒律为准则,若广开还应修十善,但是最根本是要持戒,戒学包括律仪戒、大乘菩萨戒和密乘戒,这三乘戒学。
“禅”释“静虑”,滤清众生妄想烦恼
定学也称心学、禅学,由此可知,它是在心理上用功的一门学问。“禅”翻译成汉文,叫“静虑”,是思虑中的一门学问,通过思虑就能够滤干净我们心地的肮脏。这个思虑的“虑”字,打一个比方,在虑字旁边加三点水,就是滤过器的滤,泥沙水通过滤过器就成了清水。所以,众生的烦恼通过静静的去思虑,能够把肮脏的妄想杂念滤干净,禅定就起这么一个作用。
思维为了觉心朗照
如果仅仅止住妄念,不从思虑中开发智慧,那就弄错了,比方说,一缸水,泥沙沉淀下去,这缸水就变了清水,可以起照脸当镜子的作用,但清水的作用还可以止渴,滋养生命。所以不要单以为禅定是止住妄念、入定得到境界、乃至达到禅宗的见本来面目,就好像解决问题了,还应该懂得禅定的作用,是能滋长法身慧命。修行离不开法,止不等于把法止住,即使到也要把法舍掉的时候,那是舍掉对法的执着心,但法仍然在你心里存在,我们把凡夫的思维转变成佛之知见,也就是要觉心朗照。
“舍”是为了要提高
在我们学法的阶段,是不可能脱离第六意识,我们凡夫的一切思维活动全靠第六意识的功效。在你提高的时候,看起来这一步应该要放弃了,并不等于不好而要放弃,也是为了要提高而要放弃。比如说你一年级升到两年级了,不等于一年级的课本不好啊,那是因为升到两年级了,一年级已经完成了,不必要再学了,所以要舍掉了,应该这样理解。很多人搞错了,搞成不要基础,在修行上有些人总喜欢跳越前进,好比看到两年级的学生把一年级功课丢掉了,我何必去拿,我就干脆进两年级,这就错了。修行要现实,不要空想,走路一步步走,饭总是一口口吃。
要止住妄念,要在静中去思考
修习静虑的人,要使这个心的力量在滤的过程中起作用,首先要达到一个要求:“安静”,静中去思虑。我们的心是一向不静的,外面有五欲的引诱,色声香味触的扰乱,心里起的念头,全是五欲的念头,贪瞋痴的念头,所以既不安静,也不清净。修禅定呢,就是要止这些妄想,在思虑中得到觉悟。
众生没有法的依靠,烦恼压不住
静是要使你妄念静下去,贪五欲的心静下去,止呢,完全止住了。你心不静,要想止,那便是硬做了,是用强压的办法。如果你有所依靠,开头还比较压得住,比如举个例子,你想干一件什么事情,已经发心了,有种起欲的心,很喜欢把它干成功,而且心里欢喜干,有这个依靠,还容易压得住,卡拉OK也不去,电视也不看了。如果没有这种依靠,你就压不住。如果这个依靠放弃了,那更压不住。一般在小庙里依靠师父,即使早晚两堂功课,师父也是精神上最大的支柱寄托啊。假如师父你也不恭敬了,早晚功课也不做了,念佛么也随随便便了,那个烦恼心你就根本压不住。众生无始以来习气的力量厉害得很,你至少要有那么一点法的依靠,像世间上社会上发明家、科学家,他就是有个依靠,想要有所研究成就,就是他的依靠。
心力不强,修行就不大起作用
如果没有这种依靠,一个在家人,进了佛门,心力就没有出家人强。出家人心力强,因为他出家的时候已经有了思想准备,我出家了。在家人往往家里烦死喽,还是这儿清净,到这儿,本来发心住三个月,住了三天已经说话了,“我上次来居士蛮多的么,这一次冷冷清清的。”没劲了,住了七天怎么也要跑回去,只说家里有事,媳妇生孩子、老头子、儿子,乱七八糟事一大堆,一到家又烦死了,又想来了,那仅仅是个调剂,没有真正发心修行了生死,进佛门作为精神调剂,修行就不大起作用了。
心情不舒畅,难免起烦恼
有的心情不舒畅,好比阴天太阳开不出来,也没有乌云密布,晴不晴雨不雨的,天天阴天。有时候实在屏不住,就要发泄发泄,哇哇叫几声,闹一闹透透气。从前有个年青人,长期跟大众起烦恼,我给他想个办法,问他:“你到九峰寺去好不好?”他说:“好,好,九峰寺有山,我跑到山上去哇哇叫几声,让我也痛快痛快。”
对环境体会不一样,差别在于定力
这些都是凡夫心态,众生相,有人总想咱们出去旅游一下,你们喜欢跟我在一起,以后去参访三天也好,又不能一天到晚跑,跑到一个寺院总要住个三天,但每人反应会不同。有人会说这儿清净啊,有人说在这儿我得到禅定境界了,有人说这儿唸经特别好,饭也特别香,有人说把我关了三天(众笑)。各人不一样,这在于你的定力。修定难免昏沉,最好不要瞌睡,修定打瞌睡定力一点都培养不起来了。
“静虑”不是死的,取是活动,舍也是活动
所以“静虑”不是死的,是活的,要越修越活,才能够智慧增长,才能够跟烦恼打仗,如果是死水一潭,不开智慧的。“静虑”的静,是活动的静止,而不是死水的静止。比如用世间上科学的话来说,大脑皮层活动过程,有兴奋和抑制。一般人总理解兴奋是活动过程,抑制是停止的过程,其实抑制也是活动过程,仅仅表现不同。所以我们盘起腿来这样一坐,四肢不活动,眼睛也不活动,都停下来了,可是还是活动过程,为什么?在培养你的心力啊,心在活动。所以止住妄念,是止住坏的一面,并不是全部死掉。祖师说把念头打死,这是指妄念的念头。如果你把正念的念头也都打死,释迦佛讲一句,你叫一声:“把念头打死”,那就糟糕了。所以要一分为二,所有佛法都是一分为二,要发扬好的,舍掉坏的,舍也是活动,取也是活动,不能死板板的。
“定动止散”,止是止散乱
“是控制意念的定动止散”,“定动止散”这四个字,每两个字是相对法。动是指妄念在动,众生意念是动的,要把它定下来,众生的心是散乱的,要把它止下来。止是止什么?止散乱。并不是你能够不散了,必要的念头也止光了,那人越来越笨,越来越迟钝。
不能有了老师,自己不动脑子
弟子问佛:“世尊,你为什么要涅槃?”佛说:“我再不涅槃这些弟子都不精进了,他们全依赖我了”。老师也是如此,学生跟老师学习,能够学到老师很多知识,但也会出现一个弊端,自己不动脑筋。一件事情到自己身上,头脑里只稍微转个一转,转三转这个人可算是三思而行了。大都是转一转,那么下一步怎么办?报告傅老师,一报告,自己再也不动脑筋了。长期以来,这个脑子就迟钝了。可惜啊,学了法,修了定,就是不肯动脑子,虽然你现在动的脑子并不是真正开发智慧的能源,可是也是发动机呀。人是凡夫啊,发动发动、思维思维总要的,如果想离开脑子去修法,这话我就不相信。
只求智慧,不求神通
哪有离开了工具能做出东西来,要么是神通。但神通完了,还是恢复原来的,孙行者把身体变成一个庙,过一会,这个庙又变回猴子了。我对神通是一点不受迷惑,我只求智慧不求神通。
神通再大,仍然是凡夫。孙行者一翻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仍然掉在地上,没有不掉下来的东西。只有空,只有成就了法身才不会掉下来。
禅定是心里用功夫,该动的要动,不该动的不要动
“澄清混浊”。修禅定是心里用工夫,要断掉烦恼种子,要增长定力。
要使心不要分散,混浊不清的使它变清,昏昏沉沉的使它醒过来。生活是这样,修行也是这样。太活跃了,尽打妄想,想得天花乱坠,实际上一切的一切都没有你想得那么好。不动脑筋,每天昏昏沉沉过日子也不好。所以修行人应该该动的要动,不该动的不要动。
通过观想出来的境叫观境
把掉举和昏沉的毛病息下去了,定境才会显现。通过观想观出来的境叫观境,观境不过是个桥梁,是个工具,例如我修观太阳,观光明是为了成就光明定,成就法身光明。如果我们不这么利用,就什么也观不成。即使每个人都有法身光明,可是谁也没看见过法身光明,法身光明只有命终一刹那一现就完了。
观境非定境,所现方是真
禅定作的观,到后来观境会越观越清楚,但仍然是观境。要到它不是观出来,而是现出来,才能算数。当你现出来的时候,你已经入定了,只有定才能现得出来。所以现出来的境界是真的,观出来的还不能算定境。现出来的境界跟观出来的境大致一样但又不一样。
观的境,是你平时所见的境
譬如说,在高山上看远方的天边,或者凌晨初明,远方的天空初明的曙光起来了,天边突然跃起一股明亮的光,叫“明光耀起”,天色大明,然后出现黄光、红光,天空变成非常美丽、清洁、辽阔,这是你在高山上,用眼睛所看见的。
阳光非法身光明,但以阳光去引发法身光明
眼睛可不是高级的仪器,心才是高级的仪器,所以修定不用眼睛看。但是你总得有个过渡啊,有过渡就要有个利用。譬如我们看不见法身光明,我们就观太阳光,太阳光跟法身光明相似,但不是真正的法身光明,法身光明没有太阳光这样强烈,也不是把所观的太阳光修成法身光明,法身光明是自己现出来的,太阳光是观出来的,可是你要利用这个观啊。
修定是为了显现真境的修持方法
既然所观的阳光不能变成法身光明,那何必去观阳光呢?观阳光就是为了止住妄念,引发法身光明。止是止住妄念,观是不要让你的心变成一潭死水,要成活水,观能起这个作用。等到真的起作用了,境就现出来。譬如像观前方东方初明,从初明到明光耀起,再到出现红黄的光,如果真是现出来,跟眼睛看的不一样,眼睛看不到这种境界,但又很相似,只是更加清晰,更加明亮,更加辽阔,无有边际。但如果不通过观,你连现一秒钟的力量也不可能,因为凡夫都在妄想里,心没有安静下去,所以修定是为了显现真境的修持方法。
修定时出现非所观的境,都是妄境
在修观的时候,譬如修空观,观蔚蓝色太空,忽然空中现出观世音菩萨来,现出阿弥陀佛来,你会欢喜得了殊胜因缘,其实这是妄境,是从你妄想心里出来的,不能算数的。因为你观的境里没有阿弥陀佛,怎么虚空里出了一个阿弥陀佛?这跟虚空里出了两架飞机同样的是妄境。要真在观阿弥陀佛相好庄严,从开始的模糊到清楚,入定后从定心中现出阿弥陀佛才不是妄境,现出来的明显程度是你作观时是努力不出来的。
临终一心不乱所见到的佛才能起真作用
求往生的人临命终时见到观世音菩萨,阿弥陀佛,是妄境不算数,要定境才起往生作用,什么定境?确实达到一心不乱,这才是真正的阿弥陀佛。从妄心妄境中产生的所见到的佛菩萨,往往是魔和倒引鬼给你开的玩笑。你会上大当。
如果在临命终时,有人高兴地说:“大家看哪,阿弥陀佛来了,阿弥陀佛来接我了。”哈哈哈笑,这说明他在起念。一个念:阿弥陀佛来了,第二个:你们大家看,第三个:你们看见没有,第四个:……哈哈哈哈这就不是一心不乱了,一般人却当作肯定往生了。
有人跟阿弥陀佛撒娇,要金台不要银台
很多年前,上海有个大家熟悉的王居士,长期唸佛,因病住在医院里,他说已预知时至,结果并没有走,他跟别人说:“阿弥陀佛捧着银台来接我,我不去,我跟阿弥陀佛说我要金台,不要银台(众笑)。”不懂法的无知真好笑,阿弥陀佛还看你撒娇:“你不要银台,好,我换一个金台给你。”会有这种事情吗?
善知识的重要性在有修行经验
所以定境跟妄境千万要分清楚,善知识的重要性就在这里,即使你把佛学大辞典,从最后一页倒背到第一页,也还比不上善知识的宝贵,因为佛学大辞典里可没有修行经验,善知识有修行经验呀!有经验才不会走错路。当然这是指有修行经验的善知识。
着相的人容易着魔
没水平的修行人很容易着相,没有学过《心经》、《金刚经》的人,执着得很厉害,没有达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听到好事情,就着相!着相的人,第一,不得成就,第二,容易受骗上当。魔知道你心里着什么相,他就变化什么相给你看,还不如什么都不要,空空空,心包太空就是法身成就,还有什么比这更好的呢?
迷时想俗事,觉时修空观
我有时也会糊涂,有时也会醒来,我是一时晴来一时阴,一时觉来一时迷,糊涂时脑子在想这个事情,那个事情,醒过来了就会修空观,一观天空,屋顶也就没了,一片蔚蓝,像这样子修两分钟也好呀。咱们修的时间实在太少,但是穿马路千万不能观天空(众笑),一不小心对面卡车来了,你一听紧急喇叭声,“迪——”心一慌么,这个时候你两条腿会腿碰腿,也不知该往前往后还是往左往右,所以不能死板板,修行要活学活用。
外道为升天,佛教出三界
禅有世间禅和出世间禅,世间禅不出三界,出世间禅出三界。世间禅九次第定,四禅八定,四禅在八定里,四禅定加四空定,八个。再加一个,未到地定,还没有到初禅定之前,有个定,叫未到地定。那么出世间禅呢,也修四禅八定在八定后面加一个定,叫灭受想定,这是外道不可能有的,修好这个定,就证阿罗汉果,了脱生死,在色、受、想、行、识五蕴里要灭掉受想两蕴。进入灭受想定,那就不再进入生死流转。外道求升天,越高层天的寿命越长,境界越殊妙,所以他们认为已是彻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学如何解释鬼压床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