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贵州,但祖籍鲤鱼田的李氏家族名字大全,想寻根问祖,求得关心和帮助

寻根问祖与移民文化_百度经验
&&&&&&生活常识寻根问祖与移民文化
百度经验:jingyan.baidu.com& &&& & 寻根问祖可能是人之本性。“我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是人类永恒的追问,它的探索肯定是社会前进的动力之一。牛年春节期间,随父亲进行了一次寻根活动,结果证明我是移民。清朝道光初年我的祖辈就从湖北来到了四川,这不但为“湖广填四川”的民间传说提供了又一个实证,而且引发了我对移民文化的再思考,甚至想到当今中国亿万农民工的大流动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移民运动,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力资本的流动,它不但是推动中国社会变革的巨大力量,而且对世界也是重大事件,其意义不亚于欧洲文艺复兴。& & 我的老家在重庆三峡库区的坝上村,那里与奉节县接壤。正月初一那天,具有50年党龄的父亲说,三峡工程引发百万大移民,其后效应值得研究,因为县城是新建的,乡镇是新建的,住房也是新建的,我们都成了移民,好像与过去没有关系,但可能正像库区的长江水,表面风平浪静,其下却激流涌动。父亲富有哲理的话引起我的深思,也让我想起一个更加久远的悬念,那就是我们的根在哪里?童年时候听大人们讲故事,“鸡不叫狗不咬,半夜团年是黄州佬”。我们家当时就是腊月三十凌晨2点吃团年饭,父母每次都是把我们从熟睡中叫醒,一直弄不清楚是什么原因。现在想起可能我们是湖北黄州人。于是,决定去寻根问祖!父亲把我们领到一个叫牛头山的地方,说老人们讲,祖坟就在那座山上,但具体位置不清楚了。当地的一位堂弟手拿砍刀带路,我们在原始密林中穿行了一个多小时,终于登上了一座大山梁,在一片小凹地里见到了几座旧坟。墓碑只有一块,风化非常严重,经过艰难的辨析,认出了“道光初年……湖北省黄州府麻城”、 “咸丰年”、“李明二” 、“李坦春,字学隆”、“十月初六迁墓”、“谭家甲”、“孝男李世华……孟氏,堂世贵、世春、世祥”等关键字词,父亲高兴极了,连声说“就是他就是他!小时候听爷爷讲过这些人名,我们与孟家就是亲戚!”可以肯定,祖坟找到了。我当时也很激动,一是了结了父亲多年的一个心愿,二是这么多年来墓碑还幸存,三是证明了我就是从黄州府入川的移民,但属晚期,“湖广填四川”有根据。当然,这里的“四川”指的是川渝分治之前的四川,因为我已是重庆人。在酷似金字塔的山峰下,我远远地照了几张相作为纪念和资料。返回的道路更为险要,一步之外就是万丈深崖。我真佩服祖先们的神奇和伟大,在那工具落后的年代,他们是如何把那么沉重的物体搬上山顶的?这让我想起被称为巴蜀一绝的三峡悬棺和宜宾珙县僰人悬棺。先人们把重达数百斤乃至上千斤的棺木,悬挂到三峡江边距地面100米左右的峭壁上,长期以来考古学家们百思不解。在珙县洛表镇麻塘坝一带险拔峻峭的岩穴之间,许多棺木半悬山崖,这就是著名的僰人悬棺遗迹,现已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对于古人们为什么要选择悬棺这种形式,以及他们到底是如何把沉重的棺木安置到绝壁之上,考古界都还没有公认的解释。我的祖先也许学习了悬棺葬的思想和做法。& & 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明分置湖广、广东、广西三布政使司,湖广始专指两湖之地。清因之。又因省治在湖北,俗呼湖北人为湖广人。”有关专家告诉我,清代湖北省黄州府辖有黄冈、麻城、黄陂、黄安、罗田、广济、黄梅等8县。麻城李姓、陈姓人家颇多,素有“九李十三陈”之说。如宋埠镇就有“下李湾、中李湾、上李湾”、“ 李家坝”。麻城最大的李氏家族是“季八公”家族。& &&麻城人又很重视家族文化,不少人家现在都还保全有很老很老的族谱,且许多大姓在1990年前后都新修了族谱,其中不少族谱都记载了家族成员中迁出者的名号。因此,若知道自己由麻城入川的第一代先祖的名号,就能寻到根。文献记载,邓小平、刘伯承、张爱萍、罗瑞卿、李鹏等同志的“根”都在湖广。李鹏同志的先祖名是李朝翰,由麻城“季八公”家族的老谱能找到。近日读到中共麻城市委办公室凌礼潮先生写的《麻城县孝感乡之谜》,他提出孝感乡是一个“移民基地”的论断,从那里源源不断迁出的人众,几乎填充到了四川省的每一个角落。而今天的四川人特别是农民工又辐射全国各地,真是“风水”轮流转。当时,麻城县人口较多,因天灾,或因贫困,或图改变环境,向往着享有两千多年“天府之国”美誉的乐土,举家攀邻纷沓而至。四川本身因战乱、疾病、虎害而人口稀少。移民沿着江汉平原,顺着长江,穿过三峡,涉水跋山,进入到重庆,分流到川西平原。这条水路从湖北进入最为方便,湖南次之,所以湖北湖南的移民到川渝落业的最多。另外还有从汉中经剑门入川的。& &&由于麻城孝感为移民入川的集散之地,故川人多把孝感视作寻根问祖的朝宗圣地。而当年的麻城孝感今属何地,尚无定论,有的直指今湖北孝感市,也有的考证说是在今湖北红安县城关镇一带。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湖广填四川”的事实客观存在。咸丰《云阳县志》说,在云阳“邑分南北两岸,南岸民皆明洪武时由湖广麻城孝感敕徙来者,北岸则皆康熙、雍正间外来寄籍者,亦惟湖北、湖南人较多”,“编入保甲,使其安心务农”。& & 史料显示,往西南地区大移民,起于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开始是“江西填湖广”,随后演变成“湖广填四川”。因为经宋元之际的战乱,两湖已是人口稀少、土地荒芜,而江西却是当时中国的第一人口大省。与此同时,湖广的面积却是江西的2.5倍。人口与土地的这种关系,使江西人口大量流入湖广。因此“湖广填四川”,在很大程度上又是江西填四川。有关研究表明,至少有312万江西人口在往湖广流动的同时,又与湖广人口一道,流向四川和云贵,这说明我们的根可能还在江西!血管里流淌着江西人的血液。清朝的大规模移民发生在1671年至1776年之间,实际延续到光绪年间。据推算,在年内接纳的移民占当时四川总人口的62%,川东约为95万人,川中约为215万人,川南约为312万人,四川合计接纳移民共达623万人。可见,四川是典型的移民大省。据清末《成都通览》对当时成都人口构成所作的统计:“现今之成都人,原籍皆外省人”。其中,湖广占25%,河南、山东5%,陕西10%,云南、贵州15%,江西15%,安徽5%,江苏、浙江10%,广东、广西10%,福建、山西、甘肃5%。在同一时期之内,居民省籍来源如此之广,并竞相迁入同一个省区,在中国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应当说,成都就是移民城市。& & 在一定意义上说,人类的文明史就是一部移民史。无论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欧洲人涌向美洲,还是中国历代的大迁徙,人类总是在或被迫或主动地辗转变化着自己的居住地。所以, “移民城市”的概念,其实是相对某一时段而言, 就像个性鲜明的“上海人”、“香港人”,在20世纪上半叶,也几乎全是由外来移民所构成。随着人口迁移所产生的移民文化,对于一个时代、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建设,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她对本土文化来说,是一种创新的文化。由于移民是文化最活跃的载体,不同的移民承载着不同的文化,所以一个地域的移民来源越多,那么移民文化就越丰富。经济是形,文化是魂。文化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本”,多元文化是一股发展的动力源泉。移民文化不是简单复制,而是由多种文化的相互冲击、互相融合、兼收并蓄而形成的,一般具有多元性和包容性,甚至会形成一种完全不同于移居地原来文化的新文化。因为移民传带的外来文化总要面对本土文化,为了取得延续和扩大,往往必须做出调整和改变。移民在传播某种文化的同时,也使本身发生量或质的变化。即使移民很少,活动有限,他们所传带的文化因影响过小而被本土文化同化,但实际上还是可能造成本土文化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化。一般说来,这类变化是积极的和进步的。移民文化往往兼有各地文化的优点,却又在互相的冲突中淘汰了各自的弱点,就像海洋一样吸纳着大小河流,又把它们汇成一个整体。但海水已不是任何一条河里的水,移民文化并不是迁出地文化的复制或转移,具有较少包袱、较少框框的特点,具有较大的开拓性和开放性,比较容易接受新生事物,比较乐于进行新的探索和试验,这正是移民文化独具的魅力。& & 川渝地区的文化应该是典型的移民文化,开放、开拓、和谐、和睦。成都的城市精神“和谐包容、智慧诚信、务实创新”正是移民文化的充分体现。古代有“湖广填四川”,现代四川有军政人员南下、学生求学、干部调动、留学回归、经商办企业等增加了大量外来人口,特别是“三线建设”从东部输入了大量的熟练工人、技术人员、专家学者、党政干部,工业化、城镇化又引领大量农村人口进城,所以川渝文化是“杂交文化”,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今天,重庆和成都都是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如何联手打造成渝经济带,再创西部辉煌,巴蜀文化和移民文化潜力的充分释放可能是重要的一环。四川要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和西部经济发展高地,也需要丰富多彩的移民文化来支撑精神家园,需要“新四川文化”和“新四川人”。移民带来思想的解放,观念的碰撞,资本的流动,财富的增值。川渝对外的充分开放合作必须发展移民文化。事实上,开放和兼容的文化心态决定了一个地区宽松的文化氛围,轻松的文化心理,开阔的文化视野,多样的文化生活。同时城市是具有语言特征的,“只有具有自己语言特色的城市才是有文化的城市”。北京、上海、重庆、成都、广州,都是中华文化璀璨的明珠,其城市方言也显现出地域的独特性。但交际场上,语言从来都不会构成障碍。无论你是四川人、湖南人,还是河南人、东北人,只要会说普通话,哪怕南腔北调,甚至夹杂外语,都能在这里畅行无阻。& & 个人是元素,家庭是细胞,社会是组织,个人的移民史因为家庭的移民史而丰厚。人们在寻根问祖中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奋斗的动力和幸福的源泉,当然也有痛苦的烦恼和巨大的压力。学术界应当研究,移民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关系。在探讨川渝移民现象中,我悟出了几个浅显的道理:第一,移民是普遍现象,非移民是特殊情况,几乎天下所有的人都是移民至少是移民后代;第二,移民是一种动力,凡是移民聚集区都是创新能力很强的地区,只要管理同步,就会经济发达,社会进步,比如美国、香港、上海、深圳等;第三,“湖广填四川”是人类移民史上最辉煌的篇章,规模大、省籍广、时间长、知名度高,今天川渝农民工的大流动正是古代移民的大演绎,他们继承了祖先敢于闯天下的宝贵基因;第四,寻根问祖是人的共性,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是一种感恩行动,我们需要发扬移民文化和精神;第五,人类社会是一场接力赛,人生是一个过程,无数过程的积累就是结果,因此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把握好每个环节最关键;第六,从数学角度来讲,人生就是有理数轴,连续有限,但不可导。经验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投票(0)已投票(0)有得(0)我有疑问(0)◆◆说说为什么给这篇经验投票吧!我为什么投票...你还可以输入500字◆◆只有签约作者及以上等级才可发有得&你还可以输入1000字◆◆如对这篇经验有疑问,可反馈给作者,经验作者会尽力为您解决!你还可以输入500字相关经验000016热门杂志第1期房屋装修全攻略3361次分享第2期愚您同乐398次分享第9期实用房子装修攻略1576次分享第1期欢度春节 合家团圆278次分享第1期年货选购技巧588次分享◆请扫描分享到朋友圈李氏家族寻根网站吧-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
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排名:
本吧签到人数:0
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
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
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
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我李氏一宗,闻先人遗言,祖山东,来时不知是父子,或是兄弟,直知是二人,更不知家园何事、离家出
云文仕组永承,只知道六个行辈。麻烦各位宗亲看下有一样的吗
确切地址吗
寻落居山东惠民县恵民村 李義 李方 李焕 李才 李尤 五兄弟后裔孙
附:老族谱
附:老族谱
寻找是什么时候 从哪里搬到河南安徽一带的 有知道的联系我 李祥杰 电话
#江西李氏,你们家谱中有“明朝前期兄弟三人迁入安徽凤阳的记载吗”我们急待去寻根。联系电话
各位好:: 我叫李世文,祖上是从永平府迁安县XX九甲黄白舍到达东北黑龙江,族谱片段为: 李
各位好:: 我叫李世文,祖上是从永平府迁安县XX九甲黄白舍到达东北黑龙江,族谱片段为: 李
发贴红色标题
签到六倍经验
兑换本吧会员
赠送补签卡1张,获得
助攻总额: 43W
发表后自动分享本贴
使用签名档&家谱序言/李姓家谱
家谱来源“”一词,最早出现于北京,是从《乘》衍生出来的。春秋时晋国李性图腾、李姓、家谱、姓氏、家族&的史书名《乘》,后因称史籍为史乘。北宋诗人、书法家著有《宜州乙酉家乘》,是记载私家之事、日记性质的作品。此后,有人撰写家谱时,袭用“家乘”之名,意为家族之史。“谱牒”是古代记述氏族或宗族世系的书籍,因魏、晋、南北朝时特别重视门第,有司选举必稽谱牒,所以古代的谱牒是地主官僚保持门阀的工具;这里所说的“家乘谱牒”,指记载一姓一族世系和有关事迹的书或图表,即或、,里面有各种字辈。李姓家谱序言我族旧为湖茫,原籍丰城县湖茫里(今江西省丰城市段乡湖茫村)。明洪武初年,我祖李民迁居寿光县斟灌庄(今山东省寿光市洛城镇),后遂称斟灌李氏。 明朝近三百年间,我族人在寿光这方热土上辛勤劳作,繁衍生息,蔚成巨族;清代,我族考取功名者达200多人,有15人考中举人,有6人考中进士,3人钦点翰林,其中,官至刑部侍郎,李封官至湖北巡抚、兼署湖广总督、刑部左侍郎,官至广西布政使、顺天府府尹、宗人府府丞,人丁兴旺,析村而居,遂成北海望族。 嗣后,列强入侵,军阀混战,山河破碎,民不聊生,我族有识之士为了寻求救国的真理,谋求民族解放的独立与富强,毅然投身革命,抛头颅、洒热血,多人献出宝贵的生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经济快速发展,国家繁荣昌盛,我族人从工从农,从政从商,多有建树。
家谱编修/李姓家谱
家谱种类繁多,数量惊人,据说美国犹他家州谱学会存有115种,北京图书馆家谱、家族、李姓、家族网&收藏有67种,民间保存者不计其数。从时间上说,李姓族谱始于宋代,盛于明、清,还有一些是近现代的,基本上都是私修,而且有初修、续修、再修等版本。修谱的主要目的是“尊祖收族”,并对宗族成员进行“尊尊亲亲之道”的伦理教育,也就是尊敬祖先,加强宗族团结,明确怎样为人处事。族谱的主要内容是记载李姓世系(即世代相传的统系)和重要人物的事迹,一般前有序文、凡例,后记、、、、等。序文介绍李姓起源、分支始祖、本谱编修宗旨等。
李姓祖训/李姓家谱
祖训明明我祖,汉史流芳,训子及孙,悉本义方,仰绎斯旨,更加推详。 曰诸裔孙,听我训章:读书为重,次即农桑,取之有道,工贾何妨; 克勤克俭,毋怠毋荒;&孝友睦姻,六行皆臧;&礼义廉耻,四维毕张; 处于家也,可表可坊;&仕于朝也,为忠为良,神则佑汝,汝福绵长。 倘背祖训,暴弃疏狂,轻违礼法,乖舛伦常,宗祖,得罪彼苍, 神则殃汝,汝必不昌。最可憎者,分类相戕,不念,偏伦异乡, 手足干戈,我民忧伤。愿我族姓,怡怡雁行,通以血脉,泯厥; 汝归和睦,神亦安康,引而亲之,岁岁登堂,同底于善,勉哉勿忘。 家训敬祖宗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子孙之身,祖宗之所遗也。尤木有根无根则枯,如水有源无源则涸。子孙永世得享,承国乐利之泽,祖宗积庆之所致也。不敬祖宗则忘本,忘本则枝叶不昌。时,晨昏香火,必敬必恭,无厥无慢。至於立身修德,,此尤敬祖宗之大本大原。凡我族人念之。 敦孝悌父母之恩,天高地厚,恩情罔极人伦。十月怀胎,三朝乳哺,推乾就湿,抚
家族网、家族、家谱、李姓家谱、家族名人&摩,忧疾病,闻饥饱,调寒暑,父母受尽万苦千辛,方得子女成人长大。为子女者即幸遇父母有寿,急急孝养,难报天恩。人生时日限也,万一错过,殁后即披麻带孝,三牲五鼎,竟亦何裨?且孝则天佑,不孝则天谴,吲敢拂违,自罟。凡我族人念之 睦宗族宗族者,同宗共祖之人也。虽有亲疏贵贱之别,其始同出于一人之身,故尧典曰亲睦九族,周室则大封同姓宗亲之谊,由来重矣。今世俗薄淡间,有挟富贵,而厌贫贱,恃强众,而凌寡弱者,独不思富贵强众,皆祖宗身后之身耶?观于此,而利与害共,休戚相关,一体同视可也。倘有博众以暴寡,藉智以欺愚者,当睦宗族为念,,凡我族人戒之。 端伦常尊卑有别,,乃定於天人,忤长上乃乱天伦也。须坐则让席,行则让路,口勿乱宣,事不乱专。智不敢先,富不敢加。谦恭,绝去骄傲放肆之态,方是为伦常之理。先贤云:幼而不事长,贱而不事贵,不肖而不事贤,谓之。子弟者不肯安分循理,任情倨傲。行不让路,坐不让席,揖不低头,言不逊顺,曾不思尔将来也。做人尊长,尔做示人,亦将忤尔忤人,实所以自忤。凡我族人念之。 友昆仲兄弟姊妹,同气连枝。父母左提右携,,飨食传衣,亲爱无间,且一本所生,同胞,除却兄弟姊妹,更有谁亲?且从父母分形而来,子女之身来自父母,若兄弟姊妹相戕,是戕父母矣。念及父母安忍戕兄弟姊妹乎。勿听他人离间撺掇。兄弟姊妹中纵有不是,大家逊让些何妨?若锱锱铢铢计较多寡,彼此相戕,则父母之心不安,死亦不能瞑目。诗云:,和乐且耽。凡我族人念之。 和夫妇夫妇为人伦之始。夫和其妇,妇敬其夫。夫以修身齐家事为本,妇以人伦道德情操为重,同事耕耘理家创业,夫妇协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休戚与共,,白头偕老,同建和谐家庭,万事兴矣。凡我族人念之 教子孙家之盛衰,不在田地多寡、帛金有无,且看子孙何如耳。古云:未看山前土,先观屋下人。子孙果不肖也,眼前富贵不足恃;子孙果贤也,眼前贫贱不必忧。然人未有生而皆能贤者也,当其幼时不可失教。禁其骄奢,戒其淫逸,出外亲正人。闻正言,则心胸日开,聪明日启,久之义理明白,世务通晓,自能担事,振家声,光大门楣。人非同类,切不可令子弟往来。古语云: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泥不染自黑。又云:与善人亲,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之化矣;与不善人亲,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时时求教于先生长者。故子弟不宜避宾客,若一味回避,偶接正人必至如樵夫牧竖,手足无所措,大为人所鄙也。家有一贤子孙,则家门生色,子孙不肖,则家门。故为父母者,切不可不教子孙。有不如教便当责训。至若女子,亦尚且当教他亲兄弟,务教以节孝廉耻。为女者,兼悉三从四德,纺绩针指、厨爨井臼,则长大适人,必成贤妇。如或不教,则儿女不才,有辱门庭。凡我族人念之 尚勤俭俭可助贫,勤能补拙。勤俭者,起家之本,传家之宝,立业之基,人生当务也。勤而不俭,则财流于奢,俭而不勤,则财终于困。人世间,见名门世族,以祖考勤俭为成立之本,下代之福,因子孙奢侈而败家之业。盖俭则富贵长保,家计不难振兴。倘男不务耕作,女不事内,好逸恶劳,鲜衣美食,一旦,习惯俯仰无资,将祖资财一败而空,拖衣漏食。节俭者治家之要义也。饮食莫嫌蔬食,衣服莫嫌布素,&房屋莫嫌湫隘,婚娶莫竞妆奁,死丧莫竞斋醮。晏腊有时,不可常时群饮,设席数肴成礼,不必杯盘狼藉,,费一文不如节一文。当务勤俭。凡我族众念之。 恤孤寡鳏寡孤独,天下最苦,无告之人也。无家产者,朝不能保暮,饥不能谋食,寒不能谋衣;有家产者,鳏寡不能自行,孤儿幼弱不能自主,凡百家事,皆听于人。我族有此种种苦愁,谁诉?亲房伯叔族众当秉公代为经事,阖族尊长俱宜加意怜悯,竭力扶持,庶穷于天下者不致颠连失所、无靠矣。凡我族人念之。 戒人之好讼,虽其人之无良,总起於无赖者之教唆。然无赖之徒,专以人之告状
家族网_李姓家谱最著名的序言&为酒肉之窟,为张威之门,故或两人本无甚怨,装出剖腹之情,而构成大嫌。本人尚可含容,捏作骑虎之势,而使之先发插名作证,便作主盟。两家索贿,反倒,弄讼者於掌股之上,搅得邻里撩乱,鸡犬不安。渔讼者之财,破讼者之家。即讼者事后懊悔,亦摆他不去。若而人者,国法之所不容。即逃得国法,亦皇天之所必诛者也。凡我族人念之。 安生理士农工商者,然视其天赋择业,士者实去读书,农者实去耕耨,工者实去造作,商者实去经营。若生而愚鲁,不适读书,家道贫寒,无田可种,又无本钱做买卖,又不会做手艺,便与人佣工,替人苦力,也是生活。只要勤心鬻力,安分守己,此中稳稳当当,便有无限受用。至若妇女,亦要勤纺绩,务针指,操井臼,协同丈夫,共成家业,方是贤妇。凡我族人念之。 勿非为 非为者,或包搅金帛,侵欺花费,终者竟要卖产赔补不足,殃及子孙,甚而危及性命。或赌博,或群聚酣饮,倾败家业,因而陷死妻儿老小。或掇拐掏摸,或抢夺,或争斗撒泼,或毁廓侵坟,或占人田土,或伪造货币,或横行乡里,或挟制政府,或嘱托赞剌,此皆亡身破家之举,受祸不浅。凡我族人戒之。 忌毒染世人蠢蠢,吸嗜烟毒!日久难收,体魄渐削,形若骷髅,力莫能举,处不能事,名声泯灭。终朝烟雾缭绕,男女混杂,晨错夕颠。典当家财,帛金耗尽,绝嗣戕年。全无利益,自取。堕其术者,凡我族人绝禁之! 慎嫁娶 男婚女嫁者,人伦之始,联婚不可不慎。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古之常情。执德为首,男女婚姻,不能包办代替,嫁女择佳婿,娶媳求贤女,嫁女勿计厚奁,勿取重聘,勿贻误族女。时下婚嫁,多俗见,或厚赀以耀聘,或竭财以侈妆名。为争门面,则败家产而为。昔者有云;婚姻几见闻丽华,金佩银饰众口夸。转眼经年人事变,妆奁卖与别人家。则女之适人,必戒而行;娶妇事翁姑,经事理,执妇道。凡我族人宜知之。 勉诵读崇师道,习圣贤之书,明君臣父子之大伦,忠孝仁义之大节。人不读书,大伦大节何由而知?子弟颖悟者少,迟钝者多。必须延贤师,访益友,涵育熏陶,终归有成。为人子弟者,当体父兄之心,交相劝勉,勿恃聪明,勿安愚昧,勿沽名而钓誉,勿勤始而,随其性之敏钝,以为读书多寡总要细心体认,着意研习,刻刻不忘于久之,隅坐向难析疑。勿生厌薄,勿可荒嬉,耳提面命敬而听之,自有融会贯通处,亦得以所学训子弟开愚蒙诵读之益大矣。我族子弟勉之. 重交游 志同者为友,道合者为朋。交游以信为先,信者相通,守望相助。既诺勿欺,订交勿苟。然宜谨慎,择善而握。与善者交如入馥香之室久而自香,,尤宜亲厚。善乎平仲,相敬耐久。凡我族人念之 谨丧祭丧祭者,慎终追远之大事也。丧尽其礼,祭尽其诚。父母在生之时,尽力供养,逝后要从俭治丧,勿须无财大操大办。丧事从简,也不能俭而不顺民情。当慎谨治丧执事。凡我族人切记之。&&&&&&&&&& 远酗酒酒浆之酿就,非以为祸,冠香丧祭,礼用,洗爵尊戽,献酬交错。惟彼贪夫。不知节治。终日醉乡,颠狂失措,耗所损精,形骸脱落。贪杯误事者,不胜数也。凡我族人远之远之。 出异教邪教惑众蔑国,触逆国法律条,邪说,法所不允。更有甚者无赖之徒,往往假祸福之事,以售无稽之谈。实则诱取资财,阳窃向善之名,阴怀不轨之计。一旦发觉惩逮株连,遗患无穷,凡我族人应出其异教,以正家风。& 省自身遵圣训,洁身自律,日当三省,常思己过,莫论他人是非,切不得自甘自戕,辱没家族声望,保其永世清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乃人生要意。则家风正耶。享用斯人,永利后世。凡我族人记之。
李姓起源/李姓家谱
李(Lǐ)姓出自,的后代皋陶,在尧舜时担任掌管刑狱的理官,他的家族网,李姓寻根,家谱&子孙世袭了“大理”职务,并以官为姓,称为“”。商代末年,皋陶后代理征因办案公正,得罪了,被暴君无故处死,其妻带着儿子利贞逃难,一路上以木子为食才得以活命。为了不忘这段蒙难的历史,利贞的母亲决定将“理”姓改为“木子”构成的“李”姓。从而就成了李姓的得姓始祖。。李氏是中国第一大姓氏,人口近一万万人,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七点九四。起源主要有三:出自嬴姓,皋陶之后传说皋陶也叫咎繇,是上古东夷族首领少吴氏曾孙。商朝末年,后裔因直谏纣王而被杀害。其妻契和氏携幼子利贞外出逃难,走到今河南西部伊河流域“伊侯之墟”(也就是伊侯曾经居住过而后已经荒废了的地方)时,母子二人饥饿难忍,疲惫不堪,幸好契和氏发现附近树上结有一些“木子”,母子二人靠吃野果保全了性命。后到豫东,在离淮阳不太远的苦(gu)县(治所在今河南鹿邑东)安家落户。为感激“木子”保命之功,同时为躲避纣王追缉,又因皋陶曾任尧、舜的大理之职(掌管刑法的官),理、李同音通用,自利贞开始改理氏为李氏。出自他族改姓三国时,平哀劳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北魏鲜卑族有复姓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汉化政策,改为汉字单姓李氏。唐李思摩,原为突厥颉利(东突厥)族人,名阿史那思摩,唐太宗赐为李氏。李嘉庆,本蛛鞘族人,姓茹,名常,徙幽州,为朔方部将,以战功赐姓李,更名嘉庆。,本朱邪氏,名赤心,沙陀突厥酋长之子,因随从康承训击败庞勋起义军有功,被赐姓李名国昌。另有回族李姓、苗族李姓、壮族李姓、瑶族李姓、白族李姓、畲族李姓、犹太人李姓等。赐姓改姓唐朝大规模赐姓,是李氏宗族庞大的转折点。受唐朝赐姓者,见诸史籍之人颇多。据《路史》及《唐书o宰相世系表》所载:、、、、、、、、、、、、、、、,皆以立功被赐国姓李氏。
李姓迁移/李姓家谱
始祖:李利贞 李姓从形成时起,族人世居今河南一带,春秋时期的,是正史中立传的第一个李姓人物。据《新唐书》记载:李姓始祖李利贞娶陈国契和氏家的女儿,生子李昌祖,后在陈国任大家族网、凤池李姓家族宗庙&夫,住在苦县。的儿子叫,彤德的曾孙,被周康王赐采邑于。其后代分出两支,一支在陇西(治所在今甘肃临洮),为陇西房;一支在赵郡(治所在今河北邯郸西南),为赵郡房。后来,陇西房又分为三十九房,赵郡房又分为东、南、西三组。 两汉、三国时期,李姓人又在许多地方开辟出新的聚居点。西汉时,李姓有徙居今山东、江西者。到东汉、三国时,李姓有更多的人走向四面八方,向东北发展至今辽宁一带,向西北发展至今宁夏一带,如东南发展至今江苏,向南发展至今广东、湖南、湖北,向西南发展至今云南。十六国时,先后出现了两个政权——大成国和西凉国,提高了李姓声望。隋唐时期,李姓随陈化父子入闽留居当地,子孙散处龙溪、漳浦诸县。武周时因避祸,宗室李姓部分人从长安、洛阳逃到比较安静的江南定居。“安史之乱”时,又有一批李姓人逃往江南避难。随后,因平定“”出镇徐州,进封临淮王,徙居金陵(今江苏南京),从此形成金陵李氏,后分衍于江西、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唐宣宗时,因“牛李党争”,李派首领李德裕被贬为崖州(治所在今海南琼山东南)司户,子孙有部分人留居当地,成为最早徙居海南的李姓人。 唐末至五代年间,河南一些李姓人随王潮兄弟入闽,定居于、,后又分支、、、等地,进而又向西发展,分布于广东、广西一些地方。唐代以后,出于多种原因,李姓播迁更加频繁,分布地更为广泛。特别是宋代“”后,中原人大规模南迁,有的追随宋高宗赵构,有的则自找去处,总的流向是长江以南地区。迁徙江南的李姓人,以寓居浙江、江苏者为多,其次还有迁至上海、江西、湖北、湖南、福建、广东、广西等地者。 明清时,李姓已遍布全国大部分地区。除大陆地区外,李姓还是少数在海外形成大族的姓氏,如在越南,自1009年起,李姓朝廷历八主二百一十六年,李姓人口急剧扩充,成为越南的大姓。在朝鲜,自1392年起,李氏朝鲜历二十七王五百一十九年,至到日本侵占为止。李姓发展为朝鲜第二大姓。目前李姓人口列全国第一位。 炎黄子孙,华夏一统。天下李氏,同宗陇西。海外李氏华人与中华李氏同出一源,血浓于水,情系大唐。他们秉承着盛唐帝王之血脉,施展着帝王般的雄才大略,裂土封疆,称王海外,延续着李唐盛世的帝王霸业。海外李氏,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南部周边国家,如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其次欧、美、澳洲等国家和地区;非洲则是李氏人口相对较少的地区。 朝鲜李氏 越南李氏 日本李氏 新加坡李氏 南洋李氏 欧美李氏 澳洲李氏 非洲李氏
李姓字辈/李姓家谱
李氏派语:国正添必茂,高起彰,宗荣征瑞庆,光昌,德盛繁家祉,修悠发久祥,于时增振耀,弈稷衍其行。 东山李氏派语:世开国运,文士宏兴,正心诚意,盛德日新,英才应遇,家族网·李鸿章家族、家谱、李姓名人&克建功勋,荣华继美,光宗显亲。 高桥李氏派语:世德相承远,扬泽锡恒光,文明昭裕启,家声庆福长。 善邑曲江李氏派语:本曰守承先世逢,绍廷政学安邦国,书田基业振家声,景运文明光祖泽。 云湖李氏原派语:义根思远,荣秉,应开永世,枝芳助茂。新派语:瑞集星垣,祥徵齐宇,德绍前徽,光昭祖绪。 李氏派语:子民享盛世,国祚自长春,祖德周贤士,宗功汉彦臣,贻谋宏远大,文允启开新。 湖南宁乡李氏派语:鞠公口占原派:崇志奉正宗,祖方应兆龙,荣华发达茂,永远曜先公。一修原派:文光恢世绪,良泽启廷封,长振家声大,祯祥国祚雍。三修新派:忠孝功名显,诗书道业隆。派次:宏开景象,家世克昌,承宜祖德,永锡贤良。 湖南沅江李氏派语:景继修凤玉应,春世时之成,大学文名显,鸿勋泰运新,克勤功益懋,遵道治常隆,守训承先志,敦行尚本真,有恒斯建业,能立定增荣。 南郭李氏派语:居均元景,丕基式廓,文献日存,英明代作,规启来哲,道裕先觉,美继西昆,盛传东洛,奕叶香腾,新枝,甘雨和风,增辉花萼。 龙船港李氏派语:德以仕大,万,赐隆先光,开联荣荫,人文蔚起,升朝辅政,世泽孔长,家风愈盛。 腾冲叠水河李氏派语:自立根肇守,诚振本性生,天其钟有庆,端显永炳文。 甘肃陇西李氏初定派语:经纶道节展奇才,辅佐天家登相台,宪章祖训扬先泽,洪起心传庆方来。重定:经纶承祖泽,光裕振家声,肇建洪模永,宗支裔代荣。通谱班次:享叙传,洪基肇吉安,泰和家政协,鼎甲焕新班。 京江李氏派语:福泽由天定,心田在而耕。 井岗李氏派语:秀公九族亲,甲第冠千军,石羊发基址,均志李连陛,应尚仕忠臣,国太永安宁,荣华光宗祖,富贵远传名,道德辉先泽,诗书裕,文章称寿世,学业建经纶。 衍庆堂李氏偶公股前派:万荣道兴恺,明常崇德彰,春应贞元泰,雍熙乐允祥。贤公股前派:才文寿妙广,永玉万森崇,应一启振家,声川长必祥。偶贤两支合汀后派:忠义开鸿绪,龙族著烈光,经纶昭实学,历官方,根本培深厚,芝兰奕世香。 三桥李氏字辈:远世思明德,昌时衍,彦奇蕃克绍,盛。 岩田李氏字辈:仁信兴邦本,忠诚忠具辉,高实从正发,滋赞美明颀,俊秀潜龙跃,簪缨起凤飞,诗书光德业,文采焕珠玑。 高密李氏字辈:元宪诒敦迪,嗣符亶毓;衍祚最隆翼,永传赞厚。&&&&&&&&&&&&&&&&&&&&&&&&&&&&&&&&&&&&&&&&&&&&&&&&&&&&&&&&&&&&&&&&&&&&&&&&&&&&&&&&&&&&&&&&&&&&&&&&&&&&&&&&&&&&&&&&&&&&&&&&&&&&&&&&&&&&&&&&&&&&&&&&&&&&&&&&&&&&&&&& 舒城李氏字辈:&& 大启贤能,用光家帮,克守先训,永世荣昌,&&
郡望堂号/李姓家谱
君望 战国置郡。此支李氏开基始祖为秦司徒长子李崇。  汉置郡,治所在邯郸(今河北邯郸西南)。此支李氏开基始祖为秦太傅李玑次子李牧。 &西晋置郡,治所在顿丘(今河南清丰西南)。此支李氏为陇西李氏分支,开李姓、陇西堂、家族、姓氏&基始祖为西汉名将李广一世孙。  汉高帝置郡,治所在卢奴(今河北定州)。此支李氏为分支,开基始祖为李玑第三子李齐。  汉时置郡,治所在乘乡(今四川金堂东),东汉移治雒县(今四川广汉北)。此支李氏为陇西李氏之后,开基始祖为李尚(李广之父)。  在今辽宁、河北、山东三省之间,渤海湾沿岸一带。  治所在襄城(今河南襄城)。  治所在安陆(今湖北云梦)  治所在梓潼(西魏改巴西,今四川梓潼)。  公元226年改涿郡,治所在涿县(今河北涿州)。  公元前202年改砀郡为梁国,治所在睢阳(今河南商丘南)  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 堂号陇西堂 因为李氏望出陇西郡,故名。 其它堂号:①郡望堂号:赵郡、范阳、顿丘、渤海、丹阳、安邑、平凉、姑臧、敦煌、绛郡、武陵、牛山、颖川、常山、平棘、辽东、江夏、广陵、汉中、柳城、略阳、鸡田、武威、高丽、西哉、代北、河南、京兆、南阳、梁国、广汉、梓潼、中山、襄城。②自立堂号:绵远、平棘、衍庆、笃谊、本立、雍穆、培元、善庆、世美、、追远、师俭、敦复、崇礼、如在、敦本、青莲、叙伦、四平、百德、敦睦、三鉴、四平、龙门、五经、思孝等。 世德,
家族网o李姓/李姓家谱
家族网简介“国有国史,省有省乘,县有县志,族有族谱,意义均在于记载其发展的历史。具有史实意义……自民国二十六年六次续家谱以来,又五十多个春秋了。家族人丁繁衍兴旺,支脉广布。随人口增加、星散,多有面而不识,不知列祖列宗之后人。因此,有必要重续家谱,以使后代明祖明宗,知其家族血脉之渊源……” 是专门为华人家族提供寻根,建立家谱,管理家谱的互动社区
家族网、家谱、家族、姓氏、寻根&网站。汇聚了全球华人,您可以与家族人员一起编写家族历史,探讨家族名人,整理家谱,共同追溯姓氏起源。每一个家族都有辉煌的家族历史和千古流芳的家族名人,家族网通过互联网各种功能和工具,为华人家族提供(在线家谱),(可依据时间编写家族史),群组(家族讨论区),个人空间,家族空间等多形式的娱乐互动应用。对此,家族网对人们和个大家族以及家谱文化做了充分的研究和调查,我们发现:姓氏、寻根、家谱依然在人们心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国人叶落归根的思想和传承家族的意识是不可被磨灭的。于是,家族网决定唤醒沉睡已经的家族文化,在每个人都认为的时候,家族网要用亲情和文化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不但让每一个人知道自己家族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还要让每一个人都能找到自己家族的人,一起分享家族了去,共同编制自己的家谱,形成多种形式的家族互动和家族帮助。 李姓百科李姓百科是家族网为周氏家族成员提供的免费姓氏寻根服务,集合了图书馆、博物馆、网友等众多资料,编织了中华李氏家族的起源、迁移路线、分布图、家族史、家族景点等。
李姓名人/李姓家谱
,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即老子,字聃,亦称老聃,一说字伯阳。楚国苦县(河南鹿邑)人。传说是东周王室管理典籍之史官。孔子曾向其问礼。著《道德经》五千言。认为“道”是天地万物之本原。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儒家“仁义”观和墨家“尚贤”说,在中国思想史上有深远的影响。《史记》称其“,清静自正”,是“隐君子也”。是见于史书记载的李姓第一人。 李悝(前455-前395),战国时法家。初为魏国上地之守。前406年,被魏文侯任为
李氏家族、祠堂&相国,主持变法。经济上主张“”,奖励农耕,推行;政治上主张“食有劳而禄有功”,赏罚严明,剥夺贵族特权,以法治国。著《法经》,分《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具法》六篇,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法典。其中《杂法》禁止赌博、欺诈、贪脏、淫侈等。李悝变法为魏国称雄奠定了基础。《汉书·艺文志》有《李子》三十二篇,列为法家之首。一说即李克。 ,战国魏臣。子夏弟子。经翟璜推荐,任中山相,佐中山君(即太子击)治国,有政绩。《说苑·政理》载:他曾建议魏文侯,要“食有劳,禄有功,使有能,赏必行,罚必当”,“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汉书·艺文志》著录有(《李克》七篇,列儒家。清马国翰有辑本。一说即李悝。 李冰,战国时水利家。秦昭王时任蜀郡守。他在前人治理岷江的基础上,征发民工在岷江中游令灌县地方,凿筑离堆,采取在中流作堰的方法,修成都江堰,将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两支,内江主灌溉,外江主泄洪排水,既消除岷江长期存在的水患,又引水开渠灌田数百万亩,当地人民世代收其利。 李兑,战国赵臣。前295年,公子章反叛,他与公子成起兵保惠文王,杀公子章及其党徒,困死主父于沙丘宫,以功迁司寇,后至相国,封。主张合纵抗秦,曾与苏秦协力,发动。见《史记·赵世家》。 (?-前228),战国末赵将。长期驻守雁门,智勇兼备,能攻善守,治军有方,颇得军心。十余年间,屡败东胡,降服林胡,匈奴不敢犯边。赵孝成王十五年(前251),以副将从廉颇大破燕军。赵王迁三年(前233),率军向秦反攻,在肥累大败秦军,因功封武安君。后赵中秦反间计,他被杀,秦遂灭赵。 李斯(?-前208),秦代政治家。楚上蔡(今河南上蔡西)人。少时为郡小吏,后受业于荀卿。战国末年入秦,初为吕不韦舍人,以贤任为郎,遂向秦王献灭六国、成一统之计,受秦王赏识,拜为长史、客卿。前237年秦宗室贵族提出“逐客”主张,他上书劝阻,又得秦王采纳重用,迁任廷尉。秦统一中国后,官至丞相。他力主废分封,设郡县;提议焚诗书,禁私学;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均为秦始皇采纳。又以小篆为标准统一文字。前210年,秦始皇死,他与赵高合谋,伪作始皇诏书,逼迫始皇长子,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后遭赵高所忌,诬以谋反罪,腰斩于咸阳,灭三族。 李广(?-前119),西汉将领。陇西成纪(甘肃秦安)人。善骑射。文帝时,因击匈奴有功为散骑常侍。景帝、武帝时,任陇西、北地等郡太守。智勇善战。匈奴称之为“飞将军”,不敢犯边。元狩四年(前119),随卫青攻匈奴,以失道被责,自杀。 李广利(?-前88),西汉将领。汉武帝宠妃李夫人之兄。中山(今河北定县)人。武帝闻西域大宛产良马,名为汗血马,遣使前往购买,使者被杀,钱物被抢。武帝乃封广利为贰师将军,于太初元年(前104),率众数万攻。但路途遥远,又多高山大漠,所过诸城皆闭不给食,攻之不下,士卒逃、死者十分之六七。广利被迫撤兵,回到敦煌,途中来去2年。武帝闻之震怒,下令退入玉门关者立斩。三年,武帝命复攻大宛,派精兵6万,牛10万头,马3万匹,驴、骆驼万余运粮草军资,又增调甲卒18万以为后援,始得攻入大宛外城。大宛以汉退兵为条件,送良马3000余匹。汉军返至玉门关人仅万余,马剩千匹。广利被封为海西王。征和三年(前90),复率7万骑出五原击匈奴,兵败投降,旋为单于所杀。 李延年(?-约前87),西汉音乐家。中山(郡治今河北定县)人。乐工出身,父母兄弟亦皆为乐工。因犯法被处腐刑,供事于狗监。善歌,又善创造新声。其妹得幸武帝,称李夫人,他被任为协律都尉,宠幸与韩嫣相等。曾为《汉郊祀歌》十九章配乐,又作新声二十八解。李夫人死后,其弟犯罪,被族诛。 李陵(?-前74),西汉将。字少卿,陇西成纪(甘肃秦安)人。李广之孙。少为侍中建章监,“善骑射,爱人谦让下士”,“有广之风”(《汉书》)。武帝时,为骑都尉。天汉二年(前99),率步骑五千余出居延北击匈奴,遇敌十万余,陷重围,他苦战九天,终因矢尽粮绝而降匈奴。武帝闻之,族其家。后病死于匈奴。 李固(94-147)东汉臣。字子坚,汉中南郡(陕西汉中)人。少好学,博览经典,结交英贤。顺帝时,上书陈外戚、宦官专政之弊,任议郎、荆州刺史等。后任将作大匠、大司农。冲帝即位,迁太尉。冲帝死,他议立清河王,为梁冀所忌,被免职,杀死。《后汉书》称其“据位持重,以争大义,确乎而不可夺”。 李膺(110-169),东汉臣。字元礼,颍川襄城(今属河南)人。官宦世家。初举孝廉,后历渔阳太守、度辽将军,桓帝时任司隶校尉。反对宦官专权,受到太学生所拥戴,被称为“天下楷模”。为名士“八俊”之一。党锢起被捕下狱,释放后禁锢终身。灵帝初窦武执政,起用为长乐少府,与陈蕃谋诛宦官失败,再遭禁锢。不久卒于狱中。 李育,东汉经学家。扶风漆(今陕西彬县)人,字元春。曾任侍中。专治《春秋公羊传》,谓《左传》“不得圣人深意”。章帝建初四年(79),在白虎观争论五经同异时,以《公羊》经义同古文经学家贾逵相辩难。著有《难左氏义》,已佚。 李左车,秦汉之际谋士。初附赵王武臣,被封为广武君。汉将韩信、张耳击赵,他建议主将陈余出奇兵断汉粮道,使其不战自溃,陈余不纳,果败。旋归附韩信,以“兵固有先声而后实者”(《史记》)说韩信取燕、齐。信用其策,果得齐、燕地。 李典(174-241),三国曹魏将领。字曼成,山阳巨野(今属山东)人。曹魏时期历为颍阴令、中郎将、离狐太守、捕虏将军等。曾主动迁宗族部曲三千余家于邺,受到曹操嘉奖。好学问,礼遇士大夫,不与诸将争功,有儒雅之风。卒后谥愍侯。 李密(224-287),西晋臣。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东)人,字令伯,一名虔。师事谯周。少仕蜀,为郎。晋征为太子洗马。以父早亡,母再嫁,与祖母刘氏相依为命,因上《陈情表》固辞。刘氏死,方赴洛阳,先后任太子洗马、温令、汉中太守等官。以朝中无援而不得为京官,有怨言,被奏免官。 李流(248-303),西晋益州流民起义领袖。巴氐族。巴西宕渠(今四川渠县)人,后迁略阳(今甘肃秦安东南)。李特弟。永宁元年(301)六郡流民起义,推李特为首领,他任镇东大将军,率主力与晋益州刺史罗尚相拒。李特死后,与其侄李雄退军赤祖(今四川绵竹东),自称大将军、大都督、益州牧。后率军破罗尚,进围成都。不久病死。& 李雄(274-334),十六国成汉建立者。304-334年在位。字仲儁,巴西宕渠(四川渠县)人。巴氐族。李特子。少以烈气闻,识达之士皆器重之。晋太安二年(303)继李特和叔父李流为起义军首领,攻克
李香君、家族、家族网、美女&成都。次年,自称成都王,旋继帝位,国号大成。在位时,“简刑约法”,“兴学校,置史官”,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晋书》),中原人士多往避难。以疾卒。谥武帝。 李充(约317-?),东晋文学家。江夏(治今湖北云梦)人,字弘度。幼好刑名之学,善楷书。王导辟为掾。后为大著作郎。整理秘阁典籍,在荀易分类基础上,分为经、史、诸子、诗赋四部,开中国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之先河。官至中书侍郎。著有、《学箴》、《释庄论》等,原集已佚。 李暠(351-417),十六国时期西凉的建立者。400-417年在位。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人,字玄盛,小字长生。出身凉州大族。北凉段业任为敦煌太守。天玺二年(400)自称凉公,建立西凉政权,年号庚子。招纳中原流人,重视农业、教育,死后,子歆继位。 李安世(443-493),北魏臣。赵郡平棘(河北赵县)人。历任主客令、给事中、刺史等。太和九年(485),鉴于百姓困散,豪右占夺,建议实行均田,以济弱抑强,增加政府税收,为孝文帝采纳。任相州刺史时,“敦农桑,断淫祀”,举贤才,打击不法豪强,使境内肃然。有“圣朝不贵金玉”语留世(《北史》)。 (450-498),北魏臣。字思顺,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人。献文帝末为生。迁。聪明善断,行为谨慎,为冯太后私宠。孝文帝太和十年(486)建议行“三长制”。迁中书令,封陇西公。赏赐月至数千万。帝亲政,依为心腹。冲知无不言,竭诚奉公。参定改制,国贵皆服其决断。主持营建洛阳新都,尽心竭力,受人赞誉。帝征齐,冲为左仆射守洛阳。兄弟亲戚,虽痴呆者,俱有官爵。李彪因冲荐得帝信任,不复敬冲。冲怒极上表劾彪,并自劾。遂发狂疾,卒。帝还洛,抱病望冲墓,流涕不止。谥文穆。 &   李诡祖,淄川五松山人。生日九月十七,成道日七月二十二。民间称,文财神,又称财帛星君,增福财神,福善平施公。魏孝文帝时任令,清廉爱民,善降水妖,去世后立祠祭祀。道教中李诡祖乃太白金星,属金神下凡,在天庭的职衔是“都天致富财帛星君”,专管天下的金银财帛。唐武德二年(619年),被唐高宗赐封“都天致富财帛星君”,唐明宗天成元年(926年)被赐封“神君增福相公”,元世祖()被赐封“神君福善平施公”。&   淄川五松山和曲周都有祭祀李诡祖的“增福庙”和李相公墓。明代文人伍福有《谒李相公墓》一首:&   太白陨落何茫然,相公飞升列仙班。&   足蹬般河长流水,头枕天齐连绵山。&   玉书神护星君位,圣赐财帛石室间。&   惠泽万民增福公,平施天下福善仙。&   “文财神”李诡祖在民间最受欢迎,他的绘像经常与“福”“禄”“寿”三星和喜神列在一起,合起来为福、禄、寿、财、喜。李诡祖画像文雅非凡,,头戴朝冠,身穿红袍,白脸长须,面带笑容,左手执“如意”,右手执“聚宝盆”,写着“招财进宝”四字。身后二童子为他打着日月。左青龙,右白虎,口吐孔钱和元宝,显得这位财神爷神通广大,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源源而来的金印财宝。&   邯郸地区有民谣《正月初五迎财神》:&   爆竹一响把门开,增福相公进家来。&   相公本是天上仙,家住淄川五松山。&   相公是咱曲周人,阴阳两界都为神。&   左如意,右元宝,财也来,福也到。&   左青龙,右白虎,福禄寿喜进我府。&   上管官,下管民,管了福禄管财运。&   一撒金,二撒银,撒完摇钱树,再撒聚宝盆。&   保你五谷丰登收成好,保你五子登科六六顺。&   春节时,一般人家必悬挂此图于正厅,祈求财运、福运。正月初五,各商店开市,一大早就金锣爆竹、牲醴毕陈,以迎接财神。据《古禾杂识》记载:“初四日午后接灶,至夜则接路头,门前各悬灯二盏,中堂陈设水果、粉团、鱼肉等物,并有路头饭、路头汤,鄙俚之至。”&清人顾铁卿《清嘉录》中引了一首蔡云的竹枝词,描绘了苏州人初五迎财神的情形:“五日财源五日求,一年心愿一时酬;提防别处迎神早,隔夜匆匆抱路头”。“抱路头”亦即“迎财神”。我国北方地区有在正月初一拜财神,的习俗。是日家家户户摆供品为财神祝寿,祈求财神赐福,保佑来年财源广进,五谷丰登,幸福美满。蒲松龄在他的《穷汉词》里面描写了这种习俗:“大年初一,烧炷名香,三盏清茶,磕了一万个响头,就把财神爷爷来祝赞祝赞。忙祝赞,忙磕头,财神在上听缘由;听我从头说一遍,诉人肚里愁。”&   唐朝皇帝李渊登上帝位后,马上奉老子李耳为祖先,同时赐民间供奉的财神李诡祖为财帛星君,借名人提高门第。这样做的结果是,不但掌握了全民的意识形态,同时成为施舍财帛和民生的主宰。传说唐武德二年,李世民的母亲曹太后生了一种怪病,就像鬼缠身一样,昼夜不得安宁。看遍了国手圣医,都不见好转。于是李世民发榜在全国征求神医。这时候一个来自齐地的云游道人来见李世民,他说尽管我大唐王朝的建立是顺天应时,但期间难免杀戮过多,游魂冤鬼找不到归宿,所以迁怒于太后。今有齐地淄川神仙姓李名诡祖,又是圣上的本家。这个李神仙曾在北魏孝文帝朝治相府事,后在五松山得道成仙。诡祖的谐音是“鬼祖”,所以主裁阴阳两间冤狱,最能驱神役鬼,祛病消灾。可在太后处设立李神仙牌位,求其显灵,保证能医好太后的疾病。李世民依计而行,太后果然很快就痊愈了。李渊感激李神仙的神功,于是赐封李诡祖为“都天致富财帛星君”。&   成书于元明时期的道教经典《三家源流搜神大全》(即《三教搜神大全》)有增福相公一图,这位增福财神穿一品朝服,戴丞相帽。称:“李相公讳诡祖,在魏文帝朝治相府事。白日裁断阳间冤狱,夜间主判阴间是非,兼管随朝三品以上官人衣饭,及在世居民每岁分定合有衣食之禄。至后唐明宗天成元年(公元九二六年)赠为神君增福相公”。明《万历续道藏》所收《搜神记》也记载:“增福相公九月十七日生。李相公讳诡祖,在魏文帝朝治相府事。白日管阳问央断邦国不平之事,夜判阴府是非狂错文案,兼管随朝三品以上官人衣饮禄料,及在世居民每岁分定合有衣食之禄。至後唐明宗朝天成元年赠为神君增福相公。”& 李春,隋桥梁专家。开皇、大业之际,在赵州(河北赵县)南门外河上设计与建造赵州桥,又称安济桥,桥全长50.82米,面宽近10米。单孔,跨径37.37米,拱弧矢高7.23米。造形美观奇特、建筑精致牢固。为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石拱桥。 李轨(?-619),隋末割据者。字处则。武威姑臧(甘肃武威)人。隋末任司马。617年起兵,自称河西。次年称帝,年号安乐,攻据张液、敦煌等地,由其户部尚书掌握枢密。唐高祖密遣修仁兄兴贵入凉,他任为左右卫大将军。后修仁兄弟引胡兵破其城,他被擒,斩于长安。 李百药(565-648),唐史学家。字重规,李德林子,定州安平(属河北)人。仕隋,历太子舍人、礼部员外郎等职。大业末,任建安郡丞。贞观初,为中书舍人。著《封建论》,反对分封功臣;以《赞道赋》讽太子之淫。奉诏修五礼律令,又依其父旧稿,兼采他书之长,历十年成《齐书》五十卷,即今《北齐书》。又长于五言诗。《旧唐书》称其为“名臣之子,才行相继,四海名流”。有文集三十卷。 李渊(566-635),即唐高祖。唐朝建立者。618-626年在位。字叔德,陇西狄道(甘肃临洮)人。《旧唐书》称其“倜傥豁达,任性直率,宽仁容众,无贵贱咸得其欢心”。隋末,为太原留守。大业十三年,起兵攻入长安,立炀帝孙杨侑为帝,次年废侑自立为帝,建唐朝,建元武德。武德九年,被迫传位给次子世民,自称太上皇。 李延寿,唐史学家。相州(治今河南安阳)人,字遐龄。贞观时,累补太子典膳丞、崇贤馆学士。曾与著作佐郎同修《》,又参预修撰《晋书》。转御史台主簿,兼直国史。曾撰《太宗政典》三十卷,历迁符玺郎,兼修国史。其父大师多识前代旧事,常以为南北朝修史互相诋毁,详于本国,略于他国,每致失实,因拟改撰、未成而殁。他继承父业,修成《南史》(宋、齐、梁、陈)、《北史》(北魏至隋末)二书。 李靖(571-649),唐初军事家。三原(今属陕西)人。字药师。通书史,知兵法。初事隋,后归唐,拜行军总管。武德四年(621),以李孝恭长史,参予击萧铣,擒辅公祐,多建殊功。太宗践祚,授刑部尚书。又破突厥,擒颉利,拓地至大漠,封代国公,迁尚书右仆射。吐尔浑寇边,复以靖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进兵讨之。改封卫国公。卒谥景武。后人录其论兵语为《李卫公问对》。 李密(582-618),隋末瓦岗起义军首领。字玄邃,一字法主。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十二年入瓦岗军,献计翟让,击杀隋大将张须陀。后自统一军,号蒲山公营。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九月,因麻痹轻敌,为王世充击败,部众或降或散,他率残部投降唐朝。不久,又叛逃东走,至熊耳山(今河南宜阳南),为唐军截击杀死。 李子通(?-622),隋末江淮地区农民起义首领。东(山东枣庄)人。少家贫,以渔猎为生。初投长白山相起义军,后投杜伏威。旋率二万人占据海陵,自称将军。皇泰二年(619)攻占江都,自立为帝,国号吴,建元明政。620年,为杜伏威所迫,降唐。622年,又叛唐南逃,被捕杀。 李建成(589-626),唐高祖李渊长子。隋大业十三年(617)随父起兵,屡立战功,封陇西郡公,从平长安。武德元年(618)立为皇太子。五年,与弟齐王元吉领兵击灭刘黑闼。后因与弟世民争夺皇位继承权,武德九年在玄武门之变中,与弟元吉被世民所杀。后追封为息王,谥隐,史称隐太子。 李孝恭(591-640),唐将领。唐高祖李渊堂侄。少时沉敏有识量。封河间王。武德初年,招降巴蜀三十余州,拜山南道招慰大使,率军击败萧铣,攻下荆、湘,开置屯田,建立铜冶。武德六年(623),招降岭南四十九州。次年,与李靖俘起义军领袖辅公祏,克扬州,任扬州大都督。他统帅李靖、李勣、黄君汉、张镇州、等将领,攻取江南地区。贞观初年,任礼部尚书,封河间郡王。他生活豪奢,有歌舞伎百余人,然宽恕进退,无矜伐之色。 李勣(594-669),唐将领。本姓徐,名世勣,字懋功,曹州离狐(山东东明)人。家富有,初从翟让,以功封东海郡公。败后降唐,任右武侯大将军。封曹国公。赐姓李,避太宗讳,取单名。后从李世民镇压窦建德、刘黑闼等起义军。贞观三年(629)与李靖出击东突厥,以功封英国公。高宗时官至司空。《旧唐书》称其为“近代名将”。 李道宗(600-653),唐宗室。高祖李渊堂侄。唐立,授左千牛备身、略阳郡公。从秦王讨灭刘武周。出为灵州总管,破梁洛仁及突厥兵,封任城王。贞观元年(627),迁鸿胪卿。三年,助李靖破突厥,亲执颉 李白、李姓名人、家族网&利可汗,迁刑部尚书,徙封江夏王。贞观十五年(641),护送文成公主至吐蕃,与松赞干布成婚。《新唐书》称其“晚好学,接士大夫,不倨于贵”。后遭诬,流象州,死于途中。 李淳风(602-670),唐天文学家、数学家。岐州雍(今陕西凤翔)人。通晓天文、历算、阴阳之学。贞观初为将仕郎,直太史局,造浑天仪,著《法象志》。并主持《晋书》、《五代史志》中《天文》、《律历》、《五行志》的编写,又预撰《文思博要》。高宗时,受诏同王真儒等注《五曹》、《孙子》十部算经。还撰有《》、《典章文物志》十余部书。官至太史令。 李元吉(603-626),唐高祖李渊第四子。小字三胡。李渊起兵后,留守太原。武德元年(618)任并州总管,封齐王。刘武周攻汾、晋时,他逃归长安。后屡随太子建成、秦王世民出战。他支持建成,反对世民。玄武门之变时,与建成同时被杀。追封为海陵郡王,谥剌。又改封巢王。 李义府(614-666),唐臣。瀛州饶阳(河北饶阳)人。贞观中以对策擢第,补门下省典仪。《旧唐书》称其与“来济俱以文翰见知,时称来李。”高宗初,迁中书舍人,兼修国史。因助立武则天为后,迁同中书门下三品。面似温恭,实偏忌阴贼,时称“”。封河间郡公,任中书令。曾奏请重修《氏族志》,提出不论门等,凡得五品官者皆升士流,更名为《姓氏录》。坐罪长流嵩州。 李善(约630-689),唐学者。江夏(今湖北武昌)人,或云江都(今江苏扬州)人。曾任崇贤馆学士、兰台郎等职。学识渊博,但不善治文,人称“书簏”。曾流放姚州,遇赦后寓居、郑之间。曾为《昭明文选》作注,共六十卷;并以讲《文选》为业,学生多自远方而至,传其业,号“文选学”。死后葬于武昌九峰盘龙山,有墓碑可考。 李峤(644-713),唐诗人。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字巨山。高宗时进士,历仕高宗、武后、中宗、玄宗四代,官至中书令。善诗文,与同乡苏味道并称“苏李”;与苏味道、崔融、杜审言合称“文章四友”。明人辑有《李峤集》。 李思训(651-716),唐画家。字建。高宗时官江都令,武则天时弃官潜匿。中宗复辟,历官宗正卿、益州长史。开元时官至右武卫大将军。工书画,尤擅山水树石。笔法工细,设色艳丽,有“富贵”气象。首创金碧青绿山水画,为后世所取法。明董其昌推其为“北宗”之祖。其子昭道亦擅画山水,世遂有“大”之称。 李邕(678-747),唐书法家。字泰和。扬州江都(今江苏扬州)人。李善子。历任左拾遗、南和令、富州司户参军、左台殿中侍御史、户部员外郎、崖州舍城丞、户部郎中、括州司马、陈州刺史、北海太守等。世称“李北海”。为人刚强,生性豪纵,后被李林甫诬陷杀害。工诗善文,尤长碑颂。善书,初学王羲之,后自创新格,反对一味摹仿,时有“书中仙手”之誉。文集已佚,明人辑有《》。碑刻存《麓山寺碑》、《东林寺碑》、《李思训碑》等。 李重润(683-701),中宗子。本名重照,避则天讳改。圣历初封邵王,大足元年受诬陷死。神龙时谥懿德,追赠皇太子。 李昭道,唐画家。思训子。官太原府仓曹、直集贤院、太子中舍人,与父同有画名。人称“小李将军”。善画金碧山水,多点缀鸟兽,并创制海景,画风工巧繁缛,后人曾有“变父之势,妙又过之”之评,但亦有以为“笔力不及思训”。存世《春山行旅图》,传为其所作。 李阳冰,唐文字学家、书法家。字少温,赵郡(今河北赵县)人。乾元时为缙云令,官至将作监。为季白从叔。肃宗宝应元年(762年)作当,李白自那时起依附于他至死。李白死后,他为之编诗集并写序。擅长篆书,得法于《峄山刻石》(秦李斯所书),然而书法变化开合,独创一格。人称“笔虎”,自谓“斯翁之后,直至小生”。后人多效法其篆书笔法。碑刻有《怡亭铭》、《般若台题名》及《额》等,又曾刊定《说文》三十卷,今佚。 李白(701-762),唐诗人。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南)青莲乡人,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北),隋末,先人流寓碎叶(唐属安西都护府,在今苏联吉尔吉斯北部托克马克附近),他即于此出生。幼时随父迁至昌隆。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少年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并好行侠从二十五岁起离蜀,长期在各地漫游,对社会生活多所体验其间曾因吴筠等推荐,于天宝初供奉翰林。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受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政治抱负未能实现,使他对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获得较深认识。天宝三载(744),在洛阳与杜甫结交。安史乱中,怀着平乱的志愿,曾为永王李璘幕僚,因璘败牵累,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飘泊困苦,卒于当涂。其诗风格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是继屈原而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诗,皆为人传诵。有《李太白集》。 李辅国(704-762),唐宦官。本名静忠。入侍太子亨。安史乱起,玄宗入蜀,他劝太子至灵武即位,为肃宗。自任太子家令。判元帅府行军司马事,并改名辅国。专权擅为,群臣无敢议。上元三年(762),肃宗将死时,杀张后,拥立太子豫,是为代宗。被尊称尚父,加中书令,独断朝政。曾谓代宗曰:“大家弟坐宫中,外事听老奴处决”(《新唐书》)。旋罢职,被代宗派人刺杀。 李龟年,唐宫廷乐师。善歌,自撰歌曲,善奏羯鼓、筚篥。因与弟彭年、鹤年皆以歌舞为玄宗所识,便供职梨园。曾作《渭州曲》。安史乱起,流落江南。杜甫《江南逢李龟年》诗即记此。 李光弼(708-764),唐将领。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契丹人。天宝时,历官朔方都虞候、兵马使、节度副使。十五载(756),任河东节度使,与郭子仪合军下井陉,在河北击败史思明旋闻潼关失陷,主动西撤,至德二载(757),守太原五十余日,击退史思明、蔡希德等军,乾元二年(759)邺郡败后,代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副元帅,守河阳(今河南孟县西)。与敌相持,屡挫封临淮郡王。后因宦官牵制,败于洛阳邙山宝应元年(762)出镇徐州,进临淮王。曾派兵镇压浙东袁晁起义军。以惧宦官程元振陷害,不肯入朝,卒于徐州。 李怀仙(?-768),唐将领。柳城(今辽宁朝阳南)胡人,世事契丹,镇守营州。安禄山用为裨将。安史失败后降唐,任幽州、卢龙节度使,迁检校兵部尚书,封武安郡王。广德元年(公元763年),仆固怀恩叛唐,他驻守河北,趁机扩充甲兵,自署文武将吏,私收,不服朝廷管辖。后为部将朱希彩所杀。 李颀(?-约750),唐诗人。籍贯不详,或云东川人。长期居于颍阳(今河南登封西南)。开元二十三年(735)登进士第,曾任新乡尉。后去职,归隐颍阳,炼丹求仙。天宝八载(749)秋,高适任封丘尉,颀有诗,后行踪不详。其诗内容颇为丰富,尤以边塞诗著称。他擅长七言歌行,格律严谨,颇为后世所称许。《全唐诗》录存其诗一百二十余首,编为三卷。有《李颀集》。 李林甫(?-752),唐宗室。小字哥奴.厚结武惠妃,任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封晋国公。《旧唐书》称其“性沉密,城府深阻,未尝以爱憎见于容色”。又“面柔而有狡计,能伺候人主意,故骤历清列,为时委任”。妒贤嫉能,排斥异己,,屡兴狱案,人称“口蜜剑腹”者。掌政达十九年。国事日败,又重用少数民族将领任边地节度使,终酿大乱。 李华(约715-774),唐散文家。字遐叔,赵郡(今河北赵县)人。开元进士,拜吏部员外郎时,安禄山陷京师,署为凤阁舍人,乱平,罢官居家。善作文,“文体温丽,少宏杰之气”,与萧颖士等齐名,有集十卷。 李冶(?-784),唐诗人。字季兰,乌程(今浙江湖州)人。自幼聪敏,五、六岁便能作诗。长大后才貌双全。工诗词,善弹琴。作风潇洒,行为浪漫。后出家为女道士。与陆羽、皎然、刘长卿有密切交往,与朱放、韩揆、阎伯钧、萧叔子等亦很相投。天宝年间,唐玄宗听说了李冶的诗才,特地召她赴京入宫,留居宫中月余,得到丰厚的赏赐,然后返回故乡。后因曾给叛将朱沘写诗,被唐德宗处死。李冶一生中写了许多诗,与薛涛、鱼玄机、刘采春称为唐代四大女诗人。著有《李季兰诗》一卷。 李端(?-约785),唐诗人。字正己。赵州(今河北赵县)人。少居庐山,师诗僧皎然。大历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后为杭州司马。晚年隐居衡山,自号衡岳幽人。为“大历十才子”之一。工诗,才思敏捷,诗多律体。又兼工七言歌行。有《李端诗集》。 李公佐,唐小说家。字。陇西(今属甘肃)人。进士及第。历任江淮从事、洪州判官、扬府录事参军等。著作有传奇小说《南柯太守传》、《》、《古岳读经》、《庐江冯媪传》等4篇。成语“南柯一梦”即由《南柯太守传》而来。明汤显祖《南柯记》、《南柯梦》皆取材于此。《谢小娥传》写谢小娥为父亲和丈夫报仇的故事,后人据以改编为杂剧《龙舟会》。 李肇,唐文学家。赵郡(治今河北赵县)人。贞元间任华州参军,元和末自监察御史充翰林学士;后因事遭贬,大中间任台州刺史。熟悉掌故,留心艺文。有有《翰林志》、《唐国史补》等。 李筌,唐学者。号少室山。陇西(今属甘肃)人。居嵩山之少室,好神仙之道。开元中,为江陵节度副使、御史中丞(一说为荆南节度判官;一说为荆南节度副使、刺史)。时为李林甫所排挤,入名山访道。主张改革政治,反对卜筮迷信。认为天地为阴阳二气构成,人们应以“天地阴阳之道”观察事物变化。又认为战争的胜负主要决定于人事,继承和发展了先秦的军事辩证法思想。著作有《太白阴经》、《中台志》。曾注《孙子兵法》和《阴符经》。 李复言,唐小说家。名琼,陇西(今属甘肃)人。历任巡官、谏官、澄城长、彭城令、尚书郎、寿州刺史、苏州刺史,京北尹等。与元稹、白居易友善,有诗唱酬、所撰传奇小说《续玄怪录》系续牛僧儒《玄怪录》而作。所记多为怪异,以《》、《李卫公靖》、《杜子春》、《张老》等篇较著名,后世盛传“”、“月下老人”,即出自《定婚店》。此书今存宋临安书栅本,共四卷,清胡珽又从《太平广记》中辑得《拾遗》二卷。 李嘉祐(?-779),唐诗人。赵州(治今河北赵县)人,字从一。天宝进士。曾任秘书省正字、侍御史,坐事贬鄱阳令,又量移为江阴令。上元中,出为台州刺史。大历中为袁州刺史,世称李袁州。后闲居于吴越一带。工诗。与严维、刘长卿、冷朝阳诸人友善。有《李嘉祐集》。 李希烈(?-786),唐藩镇割据者。燕州辽西(北京顺义)人。初为李忠臣偏将。德宗时,为淮宁节度使,奉命讨代割据淄青(山东益都)的李纳,他却与之通谋,并和朱滔、田悦等勾结,自称天下都元帅、建兴王。784年初,攻入汴州(开封),称楚帝,年号武成。后被打败,逃归蔡州(河南汝南),被部将陈仙奇毒死。 李宝臣(718-781),唐藩镇。原名张忠志,范阳(今河北涿县)奚族。初参与安史之乱,后归朝,拜恒州刺史、统成德军,占有恒、定、易、赵、深、冀、沧七州土地。曾出兵攻讨田承嗣、朱滔。大历末迁左仆射、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德宗时拜司空兼太子太傅。不久饮“甘露汤”卒。 李泌(722-789),唐臣。字长源,京兆(今陕西西安)人。擅写诗。天宝中,玄宗令待诏翰林、东宫供奉。肃宗即位,拜银青光禄大夫,辅佐重要政务,权逾宰相。代宗时中丞、杭州刺史。德宗朝位至宰相。喜谈神仙道术,好空言。 李晟(727-793),唐将领。字良器。洮州临谭(属甘肃)人。初在西北边镇任裨将,屡立战功,后调任右神策军都将。德宗时,率军讨伐藩镇田悦、朱滔、王武俊的叛乱,朱泚叛据长安,他回师收夏长安。任凤翔、陇右节度等使,兼四镇、北庭行营副元帅,封西平郡王。787年被解除兵权。在军四十余年,始终勇敢善战。 李皋(733-792),唐宗室,嗣封曹王。字子兰。历任衡州、潮州刺史,湖南观察使、江西道节度使、江陵尹、荆南节度使。多有战功。曾在江陵(今属湖北)修复古堤二处,辟良田五千顷。又造战舰,用脚踏二轮前进,航速颇快,宋代称为“车船”,为中国古代造船业中一大进步。 李益(748-约829),唐诗人。姑城(今甘肃武威,位金昌东南)人。字君虞。代宗(李豫)间进士,任郑县(今河南郑州)尉,后弃官而去,游历燕(今北京顺义北)、赵(今河北赵县,位石家庄东南),并在北方从军多年。宪宗(李纯)闻其诗名,召为秘书少监,后官至礼部尚书。其诗长于七言绝句,其中所做之边塞诗流传颇广,常被谱入管弦乐中歌唱。著有《李君虞诗集》。 李吉甫(758-814),唐臣。字弘宪,赵郡(河北赵县)人。贞元初,任太常博士。后任忠、郴、饶三州刺史。宪宗即位,召为考功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元和二年(807)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因故出任淮南节度使。六年,复宰相,监修国史,得封赵国公。《新唐书》称其当国“经综政事,众职咸治。引荐贤士大夫,爱善无遗”。著有《元和郡县志》等。 李虚中(762-813),唐术士。籍贯不详。字常容。第进士。元和中,官至殿中侍御史。韩愈为作墓铭,称其最深五行书,以人之生年月日所直日辰干支,推寿夭贵贱,百不失一。世传命书三卷,题鬼谷子撰,虚中注,后人推为星命家之祖。 李绛(764-830),唐臣。字深之,赵郡赞皇(河北赞皇)人。贞元进士。宪宗初,任监察御史、翰林学士等职。直言敢谏,尤疾宦官专横。元和六年(811),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历仕穆、敬、文诸朝。《旧唐书》称其“以直道进退,倾于一时”。后在山南西道节度使任所,因兵变而遇害。死后,其甥夏侯孜辑其生前论谏为《》。 李观(766-794),唐文学家。字元宾,陇西(今属甘肃)人。一说为李华侄,误。二十四岁自江东入京应试。贞元八年(792),与韩愈、李绛、欧阳詹、崔群、王涯、冯宿等同登进士第,时称“龙虎榜”。其年又登博学宏辞科,授太子校书郎。二十九岁卒于京师,韩愈为之作墓志,称其“才高于当世,而行出于古人”。工于古文,名著当世,陆希声谓其文“不古不今,卓然自作一体”(《太子校书李观文集序》),唐末,陆希声编其文为三卷,后赵昂又辑其遗文为外编二卷,今并传。《全唐文》录存其文四卷,《全唐诗》录存其诗一卷。 李翱(772-841),唐散文家、哲学家。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洗)人,字习之。李冲十世孙。贞元进士。元和初,任国子博士、史馆修撰,以言论激烈,久不迁官。后任考功员外郎、礼部郎中,屡因事左迁。晚年官至山南东道节度使。早岁曾从韩愈学古文,文辞为世所重。所撰《复性书》糅合儒佛两家思想。有《李文公集》。 李绅(772-846),唐诗人。字公垂,润州无锡(今属江苏)人。元和进士。召为翰林学士,与李德裕、元稹同在,时称“三俊”。长庆二年超拜中书舍人,受李逢吉排挤,贬端州司马。会昌初入为兵部侍郎、同平章事。四年后出任淮南节度使。与元稹、白居易交游很密,为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全唐诗》录其诗四卷。 李愬(773-821),唐将领。字元直,洮州临潭(今属甘肃)人,李晟子。有韬略,善骑射。初任坊、晋二州刺史。元和十一年(816),任唐、随,邓节度使,率兵讨伐吴元济的叛乱。他善于观察形势,选择战机。次年冬,乘敌松懈,雪夜攻克蔡州,生擒吴元济,进授山南东道节度使,封凉国公。十三年(818),任武宁节度使,和宣武、魏博等军共讨淄青节度副大使李师道。后历任昭义、魏博等节度使,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疾甚,不能军,以太子少保还东都卒。 李真,唐画家。师,擅画人像、肖像和宗教画。贞元间在长安招福寺库院画《鬼子母》壁画,唐安寺和资圣寺有他和尹琳的壁画和绢画菩萨。后人论其作得周昉法度。日本僧空海来中国留学,携归《真言五祖像》等十幅,传为李真等十余人所画,其中《不空金刚像》为存世唐画珍品,今藏日本京都教王护国寺。 李德裕(787-850),唐臣。字文饶,吉甫子,赵郡(治河北赵县)人。《新唐书》称其“少力于学,既冠,卓荦有大节”。历仕宪、穆、敬、武、宣宗诸朝,官至宰相。时为李党首领。在相位时,贬逐牛党(牛僧孺等为首)人物。宣宗时,遭牛党打击,贬为崖州司户。“身为名宰相,不能损所憎,显挤以仇,使比周势成,根株牵连,贤智,而王室亦衰。”著有《》、《会昌一品集》。 李贺(790-816),唐诗人。福昌(今河南宜阳西)人,字长吉。唐皇室远支,家世早已没落。曾官奉礼郎。因避家讳,不得应进士科考试,韩愈曾为之作《讳辩》,谓不必避而竟不应试。早岁即工诗,常骑马出游,得句即投锦囊中,暮归乃足成之。见知于韩愈、皇甫湜,并和沈亚之友善,死时仅二十七岁。其诗善于熔铸词采,驰聘想象,但亦有过于雕琢之失。 李训(?-835),唐臣。初名仲言,字子垂,陇西成纪(甘肃秦安)人。进士擢第。太和中,得文宗信用,迁礼部侍郎、同平章事。《新唐书》称其“大权在己,锐意去恶”。“无阕日,班列几空,中外震畏。”杀宦官陈弘志,王守澄。又以左金吾卫石榴树上有甘露为名,企图诱杀宦官仇士良。事泄,亡至终南山,被杀。 李宗闵(?-846),唐宗室。字损之。贞元进士。元和四年应制科,在对策中指斥时政,为宰相李吉甫所恶,数年不调。吉甫死,入朝。穆宗即位,授中书舍人,因子婿进士及第,遭事李德裕等攻讦,遂结朋党,两相倾轧。太和三年拜相,旋引牛僧孺同知政事,二人唱和,尽逐德裕之党。七年,德裕作相,他被罢免,出任山西道节度使。会昌初,又被德裕贬为郴州司马,不久卒。 李商隐(约812-约858)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河南沁阳)人。开成进士。官弘农尉、秘书郎、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属牛党,故长期遭李党排斥。“能为古文,不喜偶对。”“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旧唐书》)。艺术上构思缜密,富于想象,语辞优美。尤长于七言律诗。在晚唐诗坛上具有重要地位。有《李义山诗集》、《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 李群玉,唐诗人。字文山,澧州(今湖南澧县)人。善吹笙,工书法,诗笔妍丽,文采倾动一时。不乐仕进,专以吟咏自适。亲友强其应试,一举不第,即弃去。裴休任湖南观察使时,非常器重他,为之延誉。大中八年(854),以布衣游长安,献诗三百首。时裴休为相,荐授弘文馆校书郎。后弃官归乡。与杜牧、张祜、段成式等友善,与方干唱酬尤多。其诗多为羁旅游览、送别寄赠之作,情思深婉,韵致清幽,语言流丽。《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其诗集三卷、后集五卷,今传,共存诗二百四十八首。 李舟,唐音韵学家。曾据孙愐《唐韵》加以订正,撰《切韵》十卷,使韵部排列各以类相从,又使四声的次序相配不乱,奠定《广韵》二百六韵次序的基础。已佚。 李可及,唐著名艺人。咸通年间伶官,擅参军戏,精通音律,善歌唱,曾编《叹百年》、《菩萨蛮》等歌舞,深得懿宗欢心,授以都知、、威卫将军等文武官职。唐僖宗时被逐,死于岭南。 李存孝(?-894),唐将领。代州飞狐(今河北涞源)人。本姓安,名敬忠,后被李克用收为义子,赐姓名。勇猛善战,率军与孟方立争夺邢、洺、磁三州,战功居多。历为汾州、邠州刺史、邢州留后等职。因怨赏功不公,又为李存信所构,遂降附汴、赵军。克用率军围城,他最后出降,被车裂而卒。 李振(?-923),五代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字兴绪。李抱真曾孙。唐咸通、乾符中屡举进十不第。至大梁,朱温用为从事。天祐二年(905),唆使朱温贬逐朝官多人,谓此辈自谓清流,宜投之黄河,使为浊流,遂于白马驿(今河南滑县东)杀三十余人,投尸于河。入后梁,授殿中监,迁户部尚书。代敬翔为崇政院使。末帝时,为赵岩及兄弟所离间,所言多不用。后唐兵入汴,他投降后仍被族诛。 李茂贞(856-924),五代时藩镇。字正臣,本叫宋文通,唐僖宗赐今名。深州博野(河北蠡县)人。行伍出身,渐至凤翔节度使,封陇西郡王。昭宗被宦官劫至凤翔,遂挟以抗朱温。兵败城困,被迫以昭宗求和。后唐迁洛阳,上表称臣,改秦王,不久病死。 李嗣源(867-933),后唐皇帝。沙陀人。李克用养子,名嗣源,本名邈。926-933年在位。因骁勇号称李横冲。以功官至蕃汉内外马步军总管。同光四年(926)他合魏州兵入洛京。庄宗死后,称监国,旋即位,为唐明宗,改元天成。次年更名亶,于庄宗弊政多有革除,“爱人恤物”,“兵革粗息,年屡丰登”。但“仁而不明,屡以诛臣下”(《新五代史》)。因变乱频仍,抱恨而终。 李存勗(885-926),即后唐庄宗。五代后唐王朝的建立者。923-926年在位。李克用之子。初嗣位晋王,据太原,与后梁争夺黄河以北地区。曾大败梁军于柏乡,使战局改观。再取幽州俘刘仁恭父子,因梁魏州兵变而得魏博,至贞明二年(916)尽取河北。龙德三年(923)称帝于魏州,国号唐,改元同光,史称后唐。同年灭后梁,迁都洛阳。三年,灭前蜀。自负以“十指得天下”,无政治家器度,任用宰相竟以前朝士族为条件,致将相以比附门第为贵。又贪财如命,任意杀戮。爱狩猎,常破坏民田,糟蹋庄稼。又喜唱曲演戏,致放纵伶官干政,成为一大。终以财政困难,诸军,致被杀。 李珣(约855-约930),五代前蜀词人。字德润,梓州(今四川三台县)人。其祖先为波斯人,故其友尹鹗曾戏称他为“李波斯”。妹舜弦,为前蜀王衍昭仪。珣为秀才,事王衍,蜀亡不仕。有诗名,尤工词,为“花间派”重要词人之一。著有《琼瑶集》,已佚。《花间集》录其词三十七首,《唐五代词》辑得五十四首。又精通医学,所著《海药本草》,为宋唐慎微《证类本草》、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所引用。 李克用(856-908),唐将领。沙陀人。因目失明,号“独眼龙”。曾杀大同军防御使段文楚,据云州,后为唐军败。后复起,率兵镇压黄巢,攻破长安、被任为河东节度使,进封晋王。长期割据河东、并与朱温对峙,连年争战。其子存勖灭后梁,建后唐,尊他为太祖。 李昪(888-943),五代南唐建立者。字正伦,徐州(今属江苏)人,吴国宰相徐温养子,故曾改姓徐,名知诰。初为润州刺史,及温子知训被杀,他平定内乱,代知训执掌朝政。温卒,袭封东海王。937年代吴自立,初国号大齐,后改为大唐,建都于金陵,正式建立南唐政权,继续割据江淮地区。在位凡七年。 李守贞(?-949),五代时后晋将领。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初为本郡牙将,后晋时,官至侍卫都虞候,平定杨光远叛乱有功,加同平章事,旋任兵马都监、知幽州行府事。后为契丹所败,降于契丹,任为司徙。后汉高祖入京师,拜太保、河中节度使。乾祐元年(公元948年),与赵思绾、王景崇叛乱,自号秦王。次年,为郭威所败,自焚死。 李璟(916-961),五代南唐元宗,亦称中主,943-961年在位。本名景通,改名瑶,后名璟,因避周庙讳,改景,字伯玉,李昪之子。在位时出兵灭闽、楚两国,后为周世宗所败,献江北地,称臣,去帝号,改称国主。他能诗词,今存词四首,在晚唐五代词中意境较高。后人将他与子李煜(后主)所作词,合刻为《南唐二主词》 李廷珪,五代造墨家。祖籍易县(属河北),后迁居歙州(安徽歙县)。本姓奚,南唐赐姓李。承父祖业造墨,技艺尤精。所制墨,坚如玉,文如犀,时称“”。与“澄心堂纸”、“龙尾砚”并称。弟廷璋、子文用皆袭其业。 李廷珪(?-967),五代时后蜀将领。太原人。少隶孟知祥帐下,后从入蜀。后蜀孟昶时,以战功任兴元节度使。公元955年,任北路行营都统。同年,后周命王景率军攻后蜀,他等驰援,被击溃。965年又被北宋军击败。后降宋,任右千牛卫上将军。 李成(919-967),五代宋初画家。字咸熙,北海营丘(山东青州)人。世称李营丘。纵情诗酒,善画山水。初学荆浩、关仝,后自成一家。以画平远寒林山水见长。画法简练,好用淡墨,画山石若云卷动,后人称为“卷云皴”。与关仝、范宽各为五代北宋间北方山水画三大流派的宗师。传世作品极少。 李顺(?-994),北宋四川农民起义领袖。青城(四川灌县)人。王小波妻弟,茶贩出身。淳化四年(993)随王小波起义。小波死后被推为领袖,率众攻打州县。实行“均贫富”政策。五年正月攻克成都,称“大蜀王”,改元“应运”。其势力北抵剑关,南至巫峡,众至数十万人。五月宋军攻陷成都,被害。一说他逃至广州,后被害。 李昉(925-996),北宋文学家。字明远,深州饶阳(今属河北)人,后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后汉乾祐进士。后周时曾为记室,从征淮南,累擢知制诰、判史馆、翰林学士。宋初,加中书舍人,后擢参知政事,拜同平章事。博学善文,习白居易之风文,浅近易晓。曾参与编纂《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太平广记》等书。 李煜(937-978),五代时南唐国君。字重光,号钟隐,初名从嘉,南唐中主李璟之子,世称南唐后主、李后主。961-975年在位。“为人仁孝,善属文,工书画”(《新五代史·南唐世家》)。初封吴王。嗣立时宋已代后周,故改奉宋正朔。国灭于宋,被俘至开封。后被毒死。前期词作多写宫廷生活,后期多思恋故都之作,抒发亡国之君的哀痛。 李建中(945-1013),北宋书法家。字得中,号岩夫民伯,京兆(陕西西安)人。太平兴国进士。任知州,官至工部郎中。淡于荣利,爱洛阳风土,屡请掌西京御史台,故人称“李西台”。善修养之术,多藏古器名画。工书,字形瘦健,称一时之绝。为黄庭坚等所推重.存世作品有《》、《》等。 李继迁(963-1004),西夏建立者。亦叫赵保吉。宋党项族首领。李继捧族弟。世居银州(陕西米脂)。继捧纳土归宋,他遁去。联络各部族反宋,渐强。袭据银州。辽册为夏国王。继捧奉命返故土讨伐,乃降宋,太宗赐姓名赵保吉。其后叛服无常,屡烦征讨,真宗授夏州刺史、定难军节度使等。咸平五年(1002)攻陷灵州(宁夏灵武),改称西平府。次年都之,宋割与银夏等五州。攻西蕃,中箭。越年死。追尊皇帝,庙号太祖。 李元昊(),即夏景宗。西夏国建立者。又名,小名嵬理。年在位。继迁孙,德明子。1038年称帝,国号夏。制订官制,设汉官与党项官,定军制,全国设左右厢十二,建立,选蕃汉官员子弟入学。创制西夏文字。击败吐蕃和回鹘。对宋多次进行战争。至七年(1044)与宋约和。 李觏(),北宋思想家。字泰伯,世称盱江先生,建昌军南城(江西南城)人。倡立,从学者数百人。皇祐二年(1050)范仲淹荐为太学助教。后为海门主簿、太学说书,以文章知名。其学说有唯物主义因素。认为五行万物是阴阳二气之会合,主张正视人民的“利”和“欲”,拥护庆历新政,力斥佛、道二教。有《盱江文集》。 李之仪(约),北宋文学家。沧州无棣(今属山东)人,字端叔,号姑溪居士。元丰进士。登第几三十年,苏轼知定州时,始辟为幕属。历枢密院编修官、通判原州。元符间,监内,以曾应苏轼辟召,勒停。徽宗初,提举河东常平,又因为范纯仁草遗表、行状,编管大平州(今安徽当涂)。后徙唐州。李公麟(),北宋画家。字伯时,号龙眠居士。庐州舒城(安徽舒城)人。熙宁进士。官至朝仪郎。博学多能。以画马知名,形神兼备。擅画人物,多用“白描”,如行云流水。亦工山水,曾作《》,为世所宝。论者谓其画“以立意为先,布置缘饰为次”,推为宋画第一。存世作品有《五马图》、《》。 李廌(),北宋文学家。字方叔,号济南,华州(陕西华县)人。少孤贫,勤奋力学。以文谒苏轼,深受赏识。为“苏门六君子”之一。中年后绝意仕进。定居颍昌长社(河南许昌)。为文喜论古今治乱,条畅曲折,辨而中理。元祐时,曾献《忠谏书》、《忠厚论》、《兵鉴》于朝。著有《济南集》。 李诫(约),北宋建筑家。新郑(今河南新郑)人。字明仲。曾于将作监任职十余年,参与建筑城门、宫殿、官舍、楼台亭廊宇等工程。以其多年丰富实践经验,耗三十余年劳苦之功绩,考证群书,并与工匠艺人之说教,在北宋喻皓《木经》基础上著《营造法式》三十四卷,分别名利、制度、功限料利、图样等四部分。该书为我国古代完整的建筑专著之一。 李处温(?-1122),辽臣。析津(北京)人。被萧奉先荐为相。遂“因奉先有援己力,倾心阿附以固权位,而贪污尤甚,凡所接引,类多小人”(《辽史》)。保大二年(1122)天祚帝奔逃,他拥立耶律淳为帝,任太尉,乘机大事搜括。不久淳病死,都统萧斡等立淳妃萧氏为太后,主国事,他被揭发私结金、宋,谋为内应,赐死。 李彦(?-1126),北宋宦官。宣和三年(1121)继杨戬提举“”,置局汝州。常指民间良田为荒地,括为公田。焚民,使交田租,诉者即施严刑,致死者盈万。又大量征用农民和耕畜,运送供奉物资,使很多农民饿死或自杀于途中。时有“朱缅结怨于东南,李彦结怨于西北”之语。为“六贼”之一。钦宗即位,被削职处死。 李邦彦(?-1130),北宋臣。字士美,怀州(河南沁阳)人。《宋史》称其“美风姿,为文敏而工”。“善讴谑,能蹴鞠”。自号“子”。太学上舍及第。因勾结宦官,迁中书舍人、翰林学士承旨。宣和三年(1121)拜尚书右丞,历左丞、少宰,人称“”。靖康初任太宰(左相),金军迫京城,力主割地求和。太学生陈东伏阙上书,斥之为“社稷之贼”。 李师师,北宋名妓。居汴梁,本姓王,染局匠之女。幼丧父,入娼籍李家。居汴京金线巷。色艺双绝,慷慨有侠名,号“飞将军”。名士周邦彦等多与往来。《宣和遗事》记,徽宗微行,屡至其家。徽宗禅位后,曾献资助饷抗金,并乞为女冠。靖康之难后,流落南方。   李唐(),南宋画家。字晞古,河阳三城(河南孟县)人。北宋徽宗时入画院。南宋初,流亡临安。后以成忠郎衔任画院待诏。师事荆浩、范宽等。擅画山水人物,创“大斧劈”皴,笔法豪纵,气势雄伟,自成风格,与刘松年、马远、夏珪,并称南宋四大画家。存世作品有《可壑松风图》、《采薇图》、《清溪渔隐》等。 李纲(),宋臣。邵武(今属福建)人。字伯纪。徽宗政和进士,钦宗靖康初为兵部侍郎。金兵入侵,以主战被谪。高宗南渡,首召为相,整军经武力图恢复;而高宗意偏安,黄潜善等又忌而沮之,故不久罢去。卒谥忠定。纲诗文雄深雅健,喜谈佛法。著有《易传》、《论语详说》、《梁溪集》等。 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属山东)人。父李格非,母王氏皆博学善诗文。夫赵明诚,善金石之学。少有才名,长善诗词。“靖康之难”后,流亡至江宁(江苏南京)。夫死后,又流亡至温,衢等地。绍兴二年(1132),改嫁张汝舟,旋离异。后整理赵明诚《金石录》遗稿,进表于朝。长于诗、文、词,又精书法、绘画、音律。词作为婉约派代表,风格蕴藉清丽,豪放悲凉。所著《词论》,主张“词别一家”。其作品后人辑为《》。另有《李清照集》辑本多种版本。 李成(约1091-约1160),南宋叛将。雄州归信(今河北雄县)人,字伯友。初为京东河北路都大捉杀使。建炎二年(1128),叛攻宿州。后受南宋舒、蕲镇抚使之命,连兵数万,攻掠江淮。绍兴元年(1131),降伪齐,屡充金、前锋。齐废,仕金为节度使。十年,攻占河南洛阳、嵩、汝等地,为河南尹,后因故夺官。正隆间,起为真定尹。   李若水(),北宋臣。字清卿,原名若冰,洺州曲周(河北曲周)人。太学上舍登第。靖康元年(1126)为太学博士,奉命使金议和,归任吏部侍郎。金兵陷汴京,次年正月随钦宗入金营。金将逼钦宗易服,他抗言力争痛骂不已,被杀害。金帅粘罕谓:“辽国之亡,死义者十数,南朝惟李侍郎一人!”著有《李忠愍公集》。 李侗(),南宋学者。南剑州剑浦(今福建南平)人。字愿中。称“延平先生”。从罗从彦学,得其《春秋》、《中庸》、《论语》、《孟子》之说。长期居山乡,绝世故。朱熹曾从游其门,为学主“默坐澄心,以验夫喜、怒、哀、乐未获之前,气象为何如。”肯定儒学和佛道等“异端”的不同,在于掌握“理一分殊”之旨,其语录由朱熹编为《延平问答》。 (),南宋将领。字少严,初名孝忠,宁州彭原(今甘肃庆阳)人。靖康初,郡县募兵勤王,他率士应募,补承节郎。用计复陕州,知陕州兼安抚使。建炎四年(1130),据城抗击金兵,败金将娄宿,外援皆绝,坚拒诱降。城破,他率众巷战,矢集身如猾,易衣突围,投河死。乾道中,谥忠威。 李迪,南宋画家。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供职于孝宗、光宗、宁宗三朝画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贵州李氏家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