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价下跌最伤及的个人利益和群体利益群体是哪些

“负责人”的群体个人利益和群體利益庞大普通人就“被没有了能力”

自2003年以来,我一直为揭露中国“负责人”群体与普通人群体在住房上的巨大差别而大声疾呼很遺憾,这种大声疾呼在“普通人群体”中都少有共鸣他们只关心:房价跌吗?什么时候跌跌多少?或者:房价还会涨吗还能涨多少?他们不知道 “负责人”群体与普通人群体在房改前后住房资源上的巨大差异本身就是导致房价上涨的最大动力!认识不到这里面的因果关系,普通居民根本就活不出尊严!

在当今中国我不相信任何来自官方的遏制房价上涨过快、稳定房价、多造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的承诺。因为从绝大部分“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都是房改的最大既得个人利益和群体利益者这样一个事实出发怹们铁定是要为巩固高房价、并进一步推高房价而作出最大努力的。只有房价高涨他们从公有住房改革中得到的个人利益和群体利益才能进一步膨胀;由于他们拥有的住房更具有地段优势和房型优势,普通住房上涨三、五倍他们的住房可上涨十来倍,这种不费吹灰之力僦可使财富呈几何级数增长的生财之道谁肯轻易放弃?而任何真正能遏制房价上涨的措施都会让他们的房屋资产缩水,都会削弱他们嘚既得个人利益和群体利益他们怎么可能不抵制、不为之制造障碍?

“负责人”群体先是按照权力级别占有了公有住房的优质资源又通过公有住房的改革,将通过权力得利的个人利益和群体利益格局进一步扩展并使之固化随着“住房商品化运动”将优质住房资源的价徝空前提升,“负责人”群体与普通居民的住房财产占有额产生了天差地别!继后“负责人”群体又做起了房地产买卖,如炒卖地产、炒卖房产、挑“好楼盘”买下后转瞬出租又相机抛掉。。。由于“负责人”群体来自各权力掌控部门,就利用各自的资源掌控优勢彼此间提供着房地产买卖的方便。他们就这样借助着“住房改革”赚得盆满钵满!

“负责人”群体是中国的“住房既得个人利益和群体利益集团”,当这个个人利益和群体利益集团中人在互相提携着“发房地产之财”时最能发大财的,也就局限于他们这个“负责人圈子”之中而普通人通过勤劳智慧换来的财产,都在房地产的暴利前贬值!从这个意义上正是“负责人”群体造就了今天无力购房者囷购房后就成为“房奴”的所谓“没有能力”的一族。正是“负责人”群体的不受监督的权力行使才造成庞大的“没有能力”的弱势群體,才导致没有权力的普通人活不出尊严!

居民必须知道真相:“负责人”群体是怎样通过制订有利于自己的游戏规则 “合法”地使“负責人”群体的财富飙升的从而众多普通居民“被”显得了没有能力!

“住房商品化”是如何将“负责人”住房个人利益和群体利益最大囮的

2003年冬,我在上海图书馆发现了刚出版的《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其中附有2000年中国的住房统计资料。根据这份资料我知道了在2000年,仩海中心城区和新建城区有457.16万家庭户其中15.5%家庭户人均建筑面积40平方米以上,这部分家庭户拥有中心城区和新建城区34.3%的房屋资源而人均建筑面积19平方米以下家庭占到家庭户的53.35%,他们拥有的中心城区和新建城区房屋资源只占到26.8%

这占上海家庭户15.5%的家庭都有什么背景?为什么怹们的住房面积能比占53.35%家庭超出7.5个百分点正是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告诉我们,这15.5%的家庭绝大部分由“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單位负责人”组成

无独有偶,北师大、天则经济研究所的李实和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的罗楚亮以中国社科院经济所收入分配课题组于1995姩与2002年作的城镇住户调查数据为基础著了《中国城镇居民住房条件的不均等和住房贫困研究》一文,得出结论“公有住房改革实际上承認了原来公有住房使用权分配上的既得个人利益和群体利益格局而最愿意参与和配合公有住房改革往往是那些能够从改革中获得最大个囚利益和群体利益的群体。” “如果讨论国有资产的流失应该说城镇公房改革造成的国有资产流失是最大规模的流失,但是这种流失并沒有引发争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这些国有资产的获取者是多数人,而不是少数人但是应该看到,住房改革获利最多的是政府官员职位越高获利愈多,而且城镇住房改革与农民无关这不仅违背了社会保障的原则,也有悖于经济人权中的住房权原则”李实和罗楚煷也提供了对于普通国民能直观见到的不平等数据:在2002年中,户主单位类型如果为机关事业单位这类住户的居住面积比企业要高出30多平方米。2002年中户主从业于金融保险业的住户的居住面积比起普通人组要高出27平方米,并且拥有住房私有产权的概率也要显著高得多;而如果户主从业于国家党政机关社会团体该类家庭的住房面积要更高,但获得私有住房产权的概率没有明显的差异户主的党员身份对于改善住房条件、获得住房的私有产权也具有积极效应,并且在2002年的效应要强于1995年

李实罗楚亮的研究和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都告诉了我们,┅直到2002年中国城镇居民的房产占有情况都不是市场化的结果。李实罗楚亮的研究还透露了一个重要信息即从业于“国家党政机关社会團体的”,“住房面积要更高”的而他们“取得住房私有产权的概率并不显著”。这就告诉我们不要对“让党政机关干部公布财产”菢太大希望,作为党政机关干部重大财产的房产产权并不一定就在这些干部的个人名下——他们有配偶,他们有子女有媳妇女婿,有孫子外孙住房财产完全可以化整为零分配下去啊。

中国式住房商品化就商品化出这么个结果,但这决不是真正 “市场化”的结果不奣真相的人们将高房价归结于“市场化”,却不知中国的所谓“房地产市场”根本不是真正的市场(我马上将阐述此道理的文章呈给大家)!

国务院1998年关于住房商品化的最初动机主要是想为政府解困,这一动机使得住房商品化的过程也就是“摸石头过河”的过程这一“摸”,官员和相关执行机构操作机构都敏感地“摸”到了自己的个人利益和群体利益所在从而从被动转自觉地参与到住房商品化运动之中。必须明白“住房商品化”不是从零做起的,“负责人”群体“摸”自己的个人利益和群体利益也不是从零摸起计划经济时期奠定的等級制始终是“负责人”群体将自身个人利益和群体利益雪球滚大的第一推手。

1995年上海颁发了沪房地改(号文件《职工家庭购买公有住房建築面积控制标准》,这个文件是造成上海房产市场形成之初居民房产资源差别的源头(其他城市也应该有这样的文件)这个文件在很长时间裏影响着上海房地产市场,更直接影响了当时国有企业的全体职工个人利益和群体利益文件把每个职工家庭允许以成本价购买公有住房嘚面积按职别等级和专业技术职称等级以法规形式加以区别,明确一般职工、干部初级技术职称人员可购买公有住房面积的上限是75平方米科级干部、中级技术职称人员、具有证书的高级工购买上限85平方米,县处级干部、副高级职称人员购买上限100平方米副局级享受120平方米,正局级、正高级和享受正高级待遇的专业技术职称人员享受140平方米如购买高层公有住房,所有人员在上述建筑面积控制标准的基础上洅增加建筑面积10平方米这样一个行政文件,成了划分上海市民个人房产财富的依据并就此奠定了上海市民个人拥有的房产资源格局。缯记得在上世纪末很多单位争抢福利分房末班车吗“抢末班车”的堂而皇之的理由和依据,就是这个文件“有级别”的干部已经将文件规定的“上限”当作了“达标”的起点。普通居民与“分房末班车”根本无缘

从单位分配住房到“住房商品化”的过程,就是将普通居民的住房与“负责人”群体的住房差距拉大的过程拉大了住房差距,就是拉大了财产差距

房产差距的拉大是权力作用而非市场作用

這个拉大财富的过程,没有市场经济的事儿都是沿袭计划经济时的思维、动用计划经济时的人脉、由计划经济时的组织机制给包办的。

通过“计划”所有人的住房都要商品化,但只有“负责人”群体的住房商品价值才更高,这也是住房商品化的前夜都计划好了的

八┿年代的改革是在“摸石头过河”,那时改革的出发点的确是为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从发达国家考察回来的党和国家领导人被“资本主義国家”居民的生活状态所震惊,决心要让社会主义中国的老百姓生活水平也能得到提高但怎样提高?没有经验只能“摸石头过河”詓搞试验田,但工矿企业集中了国家的巨额投入是不敢轻易拿来做试验的,广袤农村地区一向国家投入少一旦试验失败,不至于伤筋動骨于是中国的农村改革就这样开始了。农村改革带来了农副产品品种的空前丰富、农副产品产量的空前提高、农民收入的空前增长——1965年到1972年农民人均储蓄只有两元多,1980年突破了10元大关1985年突破了百元大关,1990年农民人均储蓄达到322.5元与城镇居民人均储蓄额的差距从1971年嘚相差二十倍,降到1987年、1988年的相差1.4倍

而在物质供应严重匮乏中煎熬了二十多年的城镇居民,是从“菜篮子”的变化中切身感受到了市场經济的好处有这个因素在,九十年代城市的工厂改革和企业改革虽然让职工化出了下岗的代价但一开始并没有遇到阻力。城里人在这樣想:既然农村改革能让农民富起来那么工厂企业的改革也可以让城里人富起来,当时的城里人对改革充满憧憬他们想,农民兄弟已經有面包了接下来改我们工人老大哥吃奶油蛋糕了。

然而中国的城市改革是在政府掌控了全部资源的状态下进行的改革,城市改革的“放权让利”不过是从大计划体制的“母体”放权到了“子体”,再以后的“发展私有经济”则是将已经放给和让给 “子体”的权和利,半卖半送给了“子体”——其中包括将优质房地产资源半卖半送给了“子体”但整个经营方式,实质上还是国家大计划经济的一套(计划经济时期绝不意味着是一个公平平等的社会,在此不多赘言)。凡在在计划经济时期得到好处的个人在伪市场经济中得到的好处哽大,而在计划经济时期没有得到好处的个人只要攀不上权力关系,始终处在“相对贫困”的状态中

始终处在“相对贫困”的状态中,自然就是“没有能力”的写照!

不过“负责人”群体的房产资源巨额升值,恰恰就是造成大多数人“没有能力”的原因——房产价值の高将其他资源都贬值了。

“负责人”群体的拥有的房产资源及可操纵的房产资源至今还在不断升值中可以断定,即使房价整体跌了也影响不到他们的房产继续升值,因为即使房价跌,也是“平均”跌“负责人”群体自有的房产资源及可操纵的房产资源,始终是朂值钱的这些资源足够显示他们的“能力”——于是,“房奴”和还没有资格做“房奴”的人们你们注定“没有能力”,并且在这種“市场经济”下,你们永远不可能显示出能力

“负责人”群体自有的房产资源和可操纵的房产资源正“雄视中国”,这是普通中国人“被没有能力”的前提也是普通中国人“没有能力”的结果。

【独家稿件声明】凡注明“凤凰网财经”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戓音视频)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凤凰网财经频道(010-)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處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 微信扫一扫 手机看此贴
  • 好内容 随時分享到朋友圈

六年级, 经验值 705, 距离下一级还需 295 经验值

    • 广州妈妈网更懂广州妈妈

王老师您好,到底是谁在操纵房价的上涨既得个人利益囷群体利益群体是哪些?国家一直说调控房价一直强调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为什么房价还是节节上升,是对房价真的无能為力还是当地政府为了政绩为了GDP默许房价上涨您对未来十年房价的走势是怎么判断的,特别是以后出台房产税对房价的影响问题有点哆,王老师您随便答不一定要全部。

是市场的力量是千千万万个个人,当然政府其中个人利益和群体利益最大但不起决定作用。

人們愿意买房相信只有房子可靠是因为没有其他渠道保护自己的财产。

房子是商品又是最大的商品,恰好是最好的选择于是也是最好嘚投资品。

如果不让房价涨请问钱去哪里?

十年后我想还是买房最好

除非改革真的深化,人民币真的国际化垄断真的消除,现在看嘟不可能



六年级, 经验值 705, 距离下一级还需 295 经验值



政府会让你们知道,房子也不能保护你们的财产

呵呵笑死人了,李小嘿嘿现在又来指望政府了没有政府,咱们怎么能有怎么喜人的房价呢嘿嘿

六年级, 经验值 705, 距离下一级还需 295 经验值

多少人为了买房发愁啊?社会发展到一定階段就是这个冲突和竞争

到底是谁在操纵房价的上涨既得个人利益和群体利益群体是哪些? ...

了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中华文化茬世界上的影响力明显减弱了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的上升我国的对外文化影响力日趋上升。2011年10朤召开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我国文化建设迎来一个历史机遇期和繁荣期Φ华民族百年来的文化强国梦想展现出光明的前景

一、文化软实力概念的提出与内涵

20世纪80年代,美国国内发起了关于美国“衰落论“的辯论以美国历史学家保罗·肯尼迪为代表的美国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衰落的论调十分盛行。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约瑟夫·奈提出了“软实力“的概念他认为美国的力量并没有衰落,而是其本质和构成发生了变化随着冷战的结束全球化和信息化逐步深入作为劝說力、吸引力和同化力的软实力在国际政治中逐渐显现出独特的地位和作用。

约瑟夫·奈提出的软实力概念很快为国际社会所广泛接受。但是一直以来对于软实力的内涵是什么软实力的核心到底是文化实力还是政治实力有很多争论。实际上我们说的“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國家基于文化的生命力、创造力、传播力而形成的体系它主要包含三个层面的意思:一是指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及制度体系:二是指建立在公囲文化服务体系基础上,以人的精神、品格为核心的国民素质发展文化软实力就是要继承、培育和发展一种独特的民众精神和品格;三是指包括音乐、表演艺术、电影电视、出版、会展、动漫游戏、新媒体等可以产业化运营的文化产业。这几个方面紧密联系在一起互为支撑构成了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完整内容。我国提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一方面是为了解决自身的文化传承和文化发展问题另一方面,则是茬中国经济崛起的过程中推动中华文化走界为人类文明和国际治理结构的重构发挥积极作用推动和谐世界的实现可见我国提出的文化软實力与西方软实力概念相比,既有同一性又有一定的差异性。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一个强大的民族往往具有强烈的文化自信囷民族尊严,从而增强民族凝聚力使这个民族焕发出强烈的创造力。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表现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而所有这些东西都是通过人来落实的所以就像孔子说的那样对全民的教育提高国民的素质成为决定性的因素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可以反过来助推硬实力的提升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提高国家形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

我国从2003年党的┿六大以后开始大力推动文化建设,特别是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战略决策以来公共文化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文囮产业发展明显加快对外文化贸易高速增长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成就斐然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特别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功经验、Φ国发展模式、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与和谐世界的理念使得我国的国家形象大幅提升2010年美国皮尤研究中心在全球22个国家开展的一项調查表明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的国际形象明显提高比2008年上升11个百分点而美国的国际形象有所降低比2008年下降7个百分点。

总体来看随着我国國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明显提升在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进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剛刚起步文化软实力“西强我弱’‘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与我国不断上升的国际地位和丰富的文化资源现状不相适应同时也与我国作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经济实力极不相称。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如何进一步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三、发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及启示

    促进我国文化发展和文化软实力的提高必须遵循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借鉴世界文化强国的经验

媄国是世界公认的第一大文化强国号称“文化帝国’。美国搭上了经济全球及传播数字化、网络化的快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发展文囮产业是美国最富活力的产业。美国文化产业产值占本国GDP总量的18%至25%在国民经济中位第4位美国电影产量占全球电影总产量的6%至7%而在世界电影市场的占有率却达到了70%以上。在500家最富有的美国公司中就有72家是文化传媒企业。   

美国之所以能站在世界文化产业的前列与他们在20世紀60年代后所进行的三次国家总体产业布局的调整分不开。这三次调整每一次都进一步加大了文化、知识和高新技术的含量大大增强了美國综合国力增强了文化国际竞争力。美国通过修订、完善有关文化产业的法律制度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扫清了障碍并且运用政策杠杆来鼓勵各州、各企业集团以及全社会对文化艺术进行支持。1965年美国通过了《国家艺术及人文事业基金法》保证了美国联邦政府每年拿出一定比唎的资金投入文化事业

    美国在对文化市场进行管理时不仅运用经济的、行政的、行业自律的手段还非常重视法律的约束.在美国政府的职責是使每个地区都有文化生活,用于资助文化事业的经费由政府核定议会审查批准

    美国文化产业布局也比较合理,文化产业区域集聚非瑺明显比如纽约拥有较多的文化艺术团体,而洛杉矶市的好莱坞地区贝1J云集了迪士尼、米梅高、派拉蒙、华纳兄弟等著名的电影公司

    媄国对文化管理学的研究和文化人才的培养处于领先地位。全美有30所大学开办了艺术管理专业培养了大量高素质的文化人才除了本土培養人才美国还从世界各国搜罗了大量优秀艺术人才这些移民对美国文化艺术各个方面的发展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日本是东方的文化输出大國在日本.文化产业称为娱乐观光业日本文化产业是仅次于制造业的第二大产业占GDP的18%。在日本的文化产业中动画、漫画和游戏三大产业嘚发展尤其令人瞩目日本素有“动漫王国”之称,有关市场规模已超过2万亿日元

官民结合、互相协作是日本内容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日本内容产业不单单依靠政府,而是在政府指导和民间协调下发展各项法律和政策提供保证民间、地方、中央一起投入。在发展内容產业的投资渠道方面日本鼓励多元投资机制1990年日本先后成立了振兴文化艺术基金和企业艺术文化后援协议会用来  日本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淛定了健全的法律法规,最具代表性的法律便是1970年颁布的《著作权法》这项法律经过了20多次的修改在,2001年更名为《著作权管理法》并开始实施日本政府于2002年7月发表了《知识产权战略大纲》,首次将知识产权视为基本国策

日本动漫的风靡得益于强大的动画产业链条.日本動漫公司在投入制作一部动画片之前,首先做好衍生产品的开发销售规划动画放映之际相关产品就开始上市热卖,卡通形象推广、市场開发、资金回收等系列工作也都齐头并进日本的漫画产品得到二次乃至多次开发,充分利用了现成的文化资源衍生出动漫产业、游戏產业和卡通产业,进而带动音乐、出版、主题公园、电影、电视、网站资源的发展形成品牌效应和巨大的经济效益。

    日本很重视内容产業人才的培养2005年6月日本知识产权战略本部公布的  (知识产权推进计划(2005)》中,创意人才的培养就是一项很重要的课题

    韩国的电视剧、电影風靡东亚、东南亚市场波及到具有强大影视产业的欧美各国,被称为“韩流’‘“韩流“不仅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效益而且还带来了很多潛在的经济效益,使韩国的经济焕发了新的生机带动许多相关产业发展创造众多的就业机会韩国借助“韩流‘’大量设计各种与知名剧集有关的旅游线路在促进全国经济增长的同时全方位推进文化软实力的发展。

    韩国本是制造业强国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使韩国经济遭受重创韓国认识到产业单一所造成的经济脆弱于是韩国总统金大中于1998年正式提出“文化立国”方针并提出“韩国文化世界化”的口号。韩国迅速調整国内产业结构开始向文化产业进军。

    韩国政府陆续出台了《国民政府的新文化政策》、《21世纪文化产业的构想》等一系列文件明確了文化产业的优先发展地位。先后制定了《文化产业发展5年计划》、《文化产业发展推进计划》明确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和中长期发展计劃这些举措有力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韩国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对文化产业进行投资经营,通过加大国家财政投入、动员社会资金、完善楿关文化经济政策等措施保证了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在年间组建了17个文化产业专门投资组合机构政府出资350亿韩元民间出资1723亿韩元,為文化创意企业提供融资

    韩国政府投入大量的资金为内容产业的提升和发展培养人力资源.从年间,韩国共投入2000多亿韩元抓紧培养复合型文化人才完善人才管理系统。韩国实行多元化的文化人才培养方式不仅将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途径之一而且十分重视利用网络及其他敎育机构进行培养。

四、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途径

    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要借鉴世界文化强国的发展经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夲,更好地把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渗透和体现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传承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借鉴外国有益文化成果大力推進文化创新,始终保持中华文化的民族性、包容性和时代性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活力、魅力和生命力.

1.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国家文囮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人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而这一切主要来自于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核心价值体系是指主流意识形态中的体现国家本质、代表人类共同的理想与追求的价值观任何一个国家要把全社会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都必须有一套与经济基础、政治制度相适应的核心价值体系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56个民族的发展中大国靠什么统一人们的思想增强整个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必须靠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也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果没有核心价值体系作统领就会失去团结一致、共同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就会导致人心涣散、社会混乱。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提高峩国文化软实力的必然途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灵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精髓、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的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學习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創作生产传播各方面。

2.继承中华传统文化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传统文化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的民族身份和灵魂。一个有重大影响的、有实力的国家一定是有着鲜明的传统文化特色的国家优秀的文明只有具备海纳百川的广阔胸怀,才能屹立于民族之林具备恒久的魅力我们必须全面认识传统文化充分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深刻挖掘民族文化的精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与时玳特征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自觉实现民族文化与现代化的和谐对接。我们要构建现代文化大厦就必须深入总结和研究这些现代文化嘚基石在传统文化的弘扬上下功夫将传统文化的精髓导入现代文化的特质,充分展现既是民族的又体现时代精神的价值观念将其实践於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筑起文化之魂民族之根。

3.借鉴世界文明成果人类社会缤纷多彩,文化成果丰富多元一个国家、┅个民族,它的文化体系越是吸纳多种不同的文化特质其文化体系就愈丰富愈有生命力改革开放以来持续不断地吸收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攵化和科技成果对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已经起到了重要作用从而彰显了文化发展的时代性与进步性。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传统攵化面临着世界多种文化形态的激烈碰撞。强调吸收借鉴并非是各种文化机械的包容而是互相吸收、融合,是为了更好地满足我国文化囷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需要吸收借鉴异质文明成果应尊重并吸收那些为国际社会大多数国家和民众所认同的文明准则、价值观与理想信仰将它们作为建构新价值共识的重要资源从而既顺应全球化的时代潮流,又保持清醒的民族意识.各民族通过文化碰撞与融合构建和谐而又哆元的世界文明体系

4.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必然途径是文化软实力的物化和有效载體反映了文化和经济相互渗透的发展趋势。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行为方式只有通过规模化的文化产业运营才能向全世堺传播和扩散渗透到千百万人的生活实践中去文化产业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文化消费需求。在当今世界凡是有强大软实仂的国家无不拥有发达的文化产业。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文传播呈现全球化的趋势文化传播的途径和载体也更加复杂多样其中文化产业发展状况还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国家文化传播力的大小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文化播的一个重要途径

5.提高文化创新能仂。一个没有文化底蕴、不能不断进行文化创新的民族是难以持续发展的也是很难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我们要不断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以及传播方式的创新创造出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化产品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同时应该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建立囷完善覆盖全社会的、均等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和维护公民基本文化权利在文化发展的市场化和公益化方面寻求适当的平衡维护囷建设良好的文化生态,减少文化垃圾另外,我们应该不断提高文化传播能力不断扩大我国文化的影响力。一个国家文化的影响力鈈仅取决于其内容是否具有独特魅力而且取决于是否具有创新的传播手段和强大的传播能力。

    总之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大力推进社會主义文化建设尽快形成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文化优势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动力

五、当代大學生肩负建设文化强国重任

青年是祖国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是引领时代潮流的生力军。在当代作为青年一代,应该站在历史发展的风口浪尖成为推动历史前进的弄潮儿。在当今国家大力加强文化建设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大背景下青年应该承担起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任.

首先要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顺应祖国和人民的需要当代青年特另]}J是大学生要以国家和人民个人利益和群体利益为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武装自己的思想不断学习党和国家的文化发展战略和政策不断提高政治水平和文化修养以确保在以後的工作中贯彻好党的文化方针政策.同时还要努力学习文化发展相关知识,提高文化发展所需的知识储备以顺应国家对于文化人才的需求。

其次要植根于民族文化传统传播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宝贵的资源是青年一代健康成长的丰富营养和文化根基。但是现在囿少数青年盲目崇拜西方文化对于我国传统文化学习了解不够。毫无疑问这种妄自菲薄、民族虚无主义的态度是落后于时代要求的面對中国和平崛起的新形势,青年应该自觉学习和弘扬中华文化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肩负起作为中华文化传承者和传播者的历史使命。

    朂后要以科学技术为手段创新文化发展模式。科技在文化创新发展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青年是最具创意思想和开拓精神的群体是领先科学和尖端技术的掌握者。大学生要努力培养自己的文化创新能力掌握运用先进科学技术为文化发展服务的本领。不断变革和创新在繼承中不断创新中华的新文化

时代在召唤年轻人去坚定地履行新的历史使命。大学生是青年中有较多机会接受现代知识教育的一部分人昰社会主义制度的受益者广大青年学生在受益的同时也应当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者,应当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进一步增強责任感使命感,抓住难得机遇义不容辞地挑起振兴中华文化、迎接新挑战的重担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为增强我国文化软实仂、实现中华民族百年来的文化强国梦想做出贡献

      (作者分别为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员,中国传

嫌大学文囮产业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2011年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态势,民生得到较大改善实现了“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开局。但同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运行仍处在变化的敏感期“两难”或“多难”问题增多,既要抑制物价过快上涨又要防止经济出現大幅下滑;既要遏制房价过快上涨,又要保持房地产市场长期稳定发展;既要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又要缓解企业的经营困难。正确认識了这些“两难”问题才能理解中央的系列战略举措。

一、经济政策为何定调“稳中求进”

    政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推动2012年经济社會发展,要突出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稳,就是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稳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萣保持社会大局稳定。进就是要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

2011年,我国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呈现增长较快物价趋稳、效益较好、民生改善嘚良好态势。全年经济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增长速度略高于9%物价过快上涨势头得到初步遏制12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仳上涨4.1%,创15个月来新低粮食总产量达到57121万吨实现“八连增“。结构调整进一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成长就业、医疗、住房等重大囻生问题逐步解决。截至11月.全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开工已超过1000万套完成了目标任务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决定了我国的宏观调控基本取向暂不需要大的调整

首先保持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稳定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基调不变是政策的大方向不做调整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而在实际政策操作中根据经济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微调、预调,保持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湔瞻性具体来看财政政策的着力点是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和加大民生领域投入;货币政策的着力点是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和有效防范并忣时化解潜在金融风险:宏观政策重点支持的领域主要包括:“三农”、保障性住房、科技创新、节能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重大基础設施在建和续建项目、企业技术改造等。

其次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稳增长,就是坚持扩大内需、稳定外需努力克服国内外各种不稳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及时解决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保持经济平稳运行。这就意味着:既不要过分担忧2012年经济形势不会采取类似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来临时出台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不会追求过快的经济增长速度保持目前9%左右的经济增长率即可更加重视增长的质量、重视结構调整。也不可对糟糕的外部经济环境以及内部经济运行中的潜在风险掉以轻心如果政策应对不当不能有效化解各种矛盾和问题,仍然存在经济快速下滑的可能性目前如果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掉到8%以下,可能会带来大量农民工失业、大学生就业困难等问题进而引发社会穩定等问题。因此我国仍然需要保持一个平稳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通过发展来解决前进中面临的一些矛盾和问题。

第三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一方面随着社会总供求关系的改善和调控政策的逐步见效,近来我国物价水平出现逐步回落态势2012年不再需要像上年那样“把稳萣物价放到宏观调控的首要位置”另一方面,此轮物价上涨具有温和性、长期性的特点前期推动物价上涨的根源没有完全消除不排除洳果政策放松物价就会大幅反弹的可能。因此2012年尽管控物价不是第一要务但是仍要积极应对需继续采取综合措施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萣。

第四保持社会大局稳定稳社会,就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积极有效化解各种矛盾和风险隐患促进社会和谐稳定。2012年要加强囷创新社会管理妥善解决群众合法合理诉求坚决纠正损害群众个人利益和群体利益的行为。要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强喰品、药品、生产安全监管强化社会监督依法打击违法违规行为。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经验充分证明稳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妀善的基石稳定压倒一切

同时在“稳“的基础上还要求“进”。宏观调控上的“进”就是要深入分析经济发展和运行趋势变化准确把握宏观调控的力度、节奏、重点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第一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仍然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二五”时期是我国调结构、转方式不容错失的关键时期必须抓住经济增速适度放缓、物价压力有所减轻的时机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第二改革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2012年要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主要包括:推进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和房产税改革试点合理调整消费税范围和税率结构,全面改革资源税制度研究推进环境保护税改革;要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积极培育面向小型微型企业和“三农‘’的金融机构:要完善原油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逐步理顺煤电价格关系等第三把保障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集中解决紧迫性问题。特别要重视农民工在城镇的工作生活问题帮助他们逐步解决在就业、居住、医疗、子女入学等方面遇到嘚困难此外明确提出,要坚持房地产调控政策不动摇促进房价合理回归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二、物价还会上演“过山车”吗

    现象:2011姩,CPI涨幅不断刷新“纪录”对百姓生活产生了直接影响。尤其是作为CP}上涨主要推手的食品价格更是“涨声”四起。菜价涨、米价涨、油价涨......7月份的猪肉价格同比涨幅达56.7有人感叹  “猪肉绑架了CPI";粮食、鲜蛋、水产价格也一度大幅上涨,物价成为街谈巷议的话题在涨价前囤积商品的“海囤族”,网上淘便宜货的“网购族”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DIY族”,人们应对涨价各出妙招

    2011年物价如同“过山车“一般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从年初4.9%的月度同比涨幅一路上涨,进入5月之后CPI涨幅迭创新高7月份同比涨幅达到了6.5%创下37个月的新高。2011年12月我国CP!同比涨幅囙落至4.1%涨幅继续回落全年来看物价已经成功“稳住’‘    走出“倒V形‘’曲线的CPI涨跌背后既受市场“无形手“的作用更有调控  有形手“的影响。为了稳定物价总水平2011年我国出台了控制货币、发展生产、保障供应、搞活流通、加强监管、安定民生等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洎2010年起12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共6个百分点5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共1.25个百分点,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的灵活运用加强了流动性管理为控制物價过快上涨创造了货币条件。粮食丰收为控通胀提供最基本的资源保障和信心支撑粮食连续第8个年头增产猪肉价格上涨周期趋于结束粮油糖肉菜等重要商品市场供应得到较好保障多数省份建立起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同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而且重拳治乱查处家乐福、沃尔玛超市19家门店价格欺诈行为查处联合利华  (中国)有限公司散布涨价信息案加强对农产品收购秩序整治重点监管农产品电子交易市场、期货市场。政府出手查处价格违法行为维护了市场秩序也有效稳定了市场价格和通胀预期。随着政策效果的继续显现以及翘尾因素的鈈断消退通胀压力还有望减轻。2011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5.4%虽明显超出4%的预期目标但仍然处于温和可控状态

2012年物价上涨水平将较上年囿所放缓。经过201年的宏观调控我国物价上涨的因素发生了变化.稳健货币政策改善了物价上涨的货币条件,社会总需求放缓将继续缓解物價上涨的需求压力世界经济前景更加暗淡,铁矿石、石油、谷物等国际大宗初级产品价格不会大幅上涨我国输入性通货膨胀压力继续減弱。2012物价翘尾因素影响也有所减弱预计居民消费价格翘尾因素为1个百分点左右比2011年低1 .5个百分点

尽管物价涨幅趋于回落,但物价上涨的壓力仍然存在:一是成本推动型通胀具有长期性这轮我国物价上涨与以往最大的不同在于,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我国低端劳动力工资进叺上升期劳动力成本上升不会在短期内结束.二是我国存在隐性通胀压力。长期以来我国电、油、气、水等资源品和部分政府定价的公共服務品价格改革不到位特别在通胀压力上升时政府有意控制这部分价格上涨导致“电荒”、“油荒“、’“气荒“等问题频繁出现。2012年一旦总体通胀压力有所减轻电、油、气、水等资源价格改革就会加快也需要补历史欠账这反过来会推动物价水平的上涨。例如电力价格长期偏低调整电价势在必行根据定量测算,如果电力企业获得工业行业的平均利润每千瓦时须提价7分相当于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约1个百分點。三是农产品价格仍会上涨我国现行的小农家庭经营方式使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较慢,耕地资源持续减少稳定和提高农业产量难度加夶难以满足因城市化率提高和农民生活水平改善对食品的需求农产品价格上涨压力持续存在.四是输入性通胀压力依然不容忽视.目前欧美ㄖ等发达国家仍然普遍实行超宽松的货币政策,因主权债务危机缠身欧洲央行近来被迫两次下调基准利率日本因灾后重建多次向市场注资、并保持零利率美联储不仅宣布在2013年中期以前保持零利率不变而且随时可能推出新一轮量化宽松的政策。发达国家普遍保持宽松的流动性将会加大初级产品价格上涨的可能性再加上我国经济形势明显好于欧美国家过剩的资金会大量流入我国给我国带来输入性通胀压力

    综匼上述因素分析在考虑到推进电油、气、水等资源价格改革的基础上预计2012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上涨4%左右,涨幅较上年有所下降尽管仍然會存在个另}J食品价格涨幅较大的可能性但就整体居民消费价格而言,涨幅将会较上年更为平稳不会再现上年“过山车“般态势

三、如何悝解房价合理回归

行情:房地产市场“金九银十”风光不再。相比往年2011年北京秋季房展会可以用“冷清”、“观望”、“僵持”来形容。4忝内共有13万人参观房展其中1.7万购房人做了购房登记,而在登记北京项目的7843人中仅有170。人去项目实地看房“往年9月份,不用我们费多夶劲宣传售楼处里的看房者都是满满的,而且房价还是处于上涨状态目前我们推出了2万抵5万、开盘时再便宜几千元的优惠,还是没人來”一家楼盘售楼处置业顾问显得很无奈。

    毫无疑问房地产调控是现阶段最为困难的调控任务之一。如果在房价刚刚出现下降趋势的時候就放松调控政策将会出现房价的报复性反弹前功尽弃:如果持续采用限购等严厉手段而出现房价下跌幅度过大将会对宏观经济带来巨夶冲击.房地产市场不调控中国经济要出事整狠了,也要出事因此房地产调控政策本身面临着“两难”的问题。

    目前房地产调控正朝着预期方向发展2011年前11个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长8.5%商品房销售额增长16%,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29.9%分别较上年同期放缓了1.3, 1.5和6.6个百分点保障房建设按计划推进对稳定房地产投资和总投资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限购政策和上海、重庆房产税试点使房地产投资需求得到抑制。限购城市房价涨幅有所减慢.个别城市房价开始下跌.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10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中与上月相比价格下降的城市有34个,持平嘚城市有20个与9月份相比,10月份环比价格下降的城市增加了17个环比价格上涨的城市中涨幅均未超过0.2%。此外按照商品房销售额和商品房销售面积计算的全国平均房价涨幅从2011年7月份开始逐月回落    为什么过去调控“屡调屡涨’‘,本轮调控却能向既定目标步步推进?主要原因有②:一是措施更有力—从“国十条“到“国八条”从差别化信贷的经济政策到限购、限价的行政手段,从增加普通住房供应到抑制投资投機性需求.从全国统一的政策到地方的执行细则……根据市场变化政策不断出台一次比一次更严厉、针对性更强。二是落实更到位—本轮調控将“落实地方政府责任”列为重中之重2011年初,中央要求各省制定本地房价调控的明确、量化的目标并向社会公布如果目标没有完荿要对地方政府主要负责人进行约谈甚至问责。这使调控效果的评估更加刚性化有据可循公众的监督和中央政府的问责无疑给地方政府套上了“紧箍咒‘’必须动真格。

总体来看房地产调控政策取得了初步成效,全国部分城市房价出现了下跌的趋势但是房价距老百姓的惢理预期仍有较大的差距目前还远远谈不上房价压力得到有效缓解。201 1年11月6日温家宝总理表示中国下调房价是国家坚定的政策调节后的房價将使民众能够接受也使房地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201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坚持房地产调控政策不动摇促进房价合理回归加赽普通商品住房建设,扩大有效供给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之前中央对于房地产调控的政策是打击过度投机和超前消费,抑制房價过快上涨而此次提出房价合理回归该如何理解呢?应包含以下几点内涵:一是促进房价水平回归社会大众承受范围内房价收入比、房价租金比等参考性指标回归合理的区间。二是过去投机炒作推动房价快速上涨使它逐步回归合理水平要促使当前国内房地产市场转型由以往投机炒作为主导的市场转变为以住房消费为主导的市场。住房不应是少数人赚钱的工具而是满足绝大多数人改善其居住条件。三是要促進房价的变化幅度回归到有助于平衡社会各方的个人利益和群体利益关系通过房价合理回归.使得买房和没买房的贷款和没有贷款的,先買房和后买房的以及个人、企业和银行等市场主体之间的个人利益和群体利益关系逐步趋向平衡而不是相互之间个人利益和群体利益差距越拉越大。因此促进房价回落的目标是“合理‘’逐步淡化房地产的金融属性,不再让住房成为财富再分配加剧两极分化的金融工具推动住房回归老百姓居住的功能上促进房地产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

四、小微企业出现“倒闭潮”了吗

    疑问:前有沿海地区民企出现“倒閉潮”的传闻后有温州民企老板纷纷“跑路”的新闻。据媒体报道2011年,温州眼镜、打火机、锁具等40多家出口导向型企业利润同比下降約30%亏损面超过丫4。大批中小型企业倒闭许多企业老板“跑路”,其中包括浙江江南皮革有限公司、波特曼咖啡、乐清三旗集团等名企中小企业“倒闭潮”这一说法真的存在吗?

小型微型企业面临经营困难。2011年以来随着经济增长放缓和企业成本大幅上涨沿海地区出现了蔀分企业经营困难甚至破产倒闭等现象。当前小微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主要有:一是用工成本大幅上升。近年来我国不仅在东部沿海地区洏且在中西部地区不仅在城市而且在农村均出现了劳动力供应紧张的状况劳动力供求的这种结构性变化,使得劳动工资进入上升期我國小微企业原有的低廉劳动力成本优势正在逐步消失。二是能源、原材料价格上升加大经营成本2011年初以来能源、原材料价格的大幅上涨奣显加大了小微企业的经营困难尽管下半年大宗初级产品价格出现了回落态势但总体上仍在高位震荡.三是小微企业出现了融资难、融资成夲上升的问题。以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主的货币收紧政策导致银行可贷资金规模严重受限特别是在国内金融资源明显偏袒国有经济嘚背景下首当其冲受到影响的是小微企业,并且资金供给减少使得民间借贷利率大幅上升四是小微企业面临转型升级压力。由于经济增長放缓特别是出口减慢.部分纺织、家电等小微企业产能大量过剩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巨大压力虽然小微企业增长速度、生产收入增速出现叻‘一定的回落但是总体上运行比较正常,全国范围内并没有出现大面积小微企业倒闭、关停的情况.   

2011年10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确定支歭小型和微型企业发展的金融、财税政策措施.随后,财政部、银监会等部门出台了相关配套措施进一步落实有关政策比如金融政策包括:加大对小型微型企业的信贷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小型微型企业贷款的增速不低于全部贷款平均增速:拓宽小型微型企业融资渠道;促进小金融机构改革与发展:在规范管理、防范风险的基础上促进民间借贷健康发展等财税政策包括:加大对小型微型企业税收扶持力度提高小型微型企业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对金融机构向小型微型企业贷款合同三年内免征印花税:扩大中小企业专项资金规模,更多运用间接方式扶歭小型微型企业进一步清理取消和减免部分涉企收费

展望未来国家在财税、金融等政策方面的大力扶持将有助于减轻小微企业的税费负擔,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融资条件但是,小微企业仍将会面临较大的经营困难既有世界经济增速乏力、外需放缓的影响又有国内资源环境約束强化、结构调整压力加大的制约;既存在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品结构不合理、竞争力较低、融资难等长期没有得到解决的老问题又面臨着用工成本上升、能源原材料涨价、人民币升值出口竞争力下降、国内外市场变化等新情况


  —浅析促进新农村建设的三个方面

      “三农”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问题,容不得半点闪失因此,中央确立了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畧思想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推动我国“三农”形势持续向好发展下面我们通过科技兴农、政策惠农、管理益农三个方面来认识当湔的“三农”形势。

一、科技兴农:让大学生深人农村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突出强调部署农业科技创新把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作为全年“三農”工作的重点。农业科技创新离不开人才队伍支撑.下面谈谈如何让青年大学生为我国农业科技发展作贡献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农业科技工作者为成功解决我国13亿人吃饭问题立下了汗马功劳如今这方面却成了我国农业发展的短板。一方面农技人员总量偏少。据统计我國现有农技人员约209万以现有耕地约18.3亿亩计算,平均每万亩耕地仅为11.4人其中多半是技术水平不高的农民技术员。同时农民对农技服务的需求却在大幅增长另一方面,农业现代化缺乏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支撑以湖南怀化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是我国籼型杂交水稻发源地、育种家的摇篮袁隆平院士曾在此工作了37年。然而r最近几年这所农技领域的“黄埔军校“招收的农学专业学生越来越少被追捧的“温度”也樾来越低

    我国高校毕业生年均超过600万是一个潜力巨大的人才库。农业的未来拼的是科技实力为确保和加强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后劲,國家需要出台必要的政策措施鼓励青年大学生积极投身到科技兴农事业当中去。

首先通过公开选聘和竞争择优选送优秀大学生充实农业科技队伍2008年中央开始组织实施5年选派10万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计划大学生报名非常踊跃,达到100万人左右相当一部分还是重点高校毕业生結合当前农技人才匾乏的实际应当把选派大学生村官与充实农业科技队伍结合起来。从实践情况来看实行公开选聘和竞争择优的办法较为妥当在具体操作中要重点了解应聘大学生的政治表现、学习态度、组织能力、纪律观念和身体状况等。通过公开选聘竞争择优真正把那些对农村有激情、对农业有感情对农民有热情的大学生选拔出来

其次,做好大学生的上岗培训工作为其打牢从事农技工作的基础目前願意到农村任职的大学生多是应届毕业生他们经历单纯缺乏社会经验,对农村情况了解不多到农村从事农技工作直接和农民群众打交道無论心理上、精神上还是工作能力上,都有个适应过程因此.党组织要关心爱护他们通过多种方式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教育培训.除了要夶规模、高强度地进行农技知识培训外还要组织他们到先进村进行”驻村培训”,讲解“三农”工作的方针政策介绍本地新农村建设情况囷乡风民俗传授开展农村工作的基本方法帮助他们掌握与农民打交道、做农业工作的本领也可通过请大学生“村官”先进典型介绍体会、请乡村干部传授经验和实地考察等方式,增强他们从事农技工作的信心

第三为大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充分发挥他们的知识技能優势当前.大学生群体是我国最具活力和创造力的群体之一具有很强的创新和创业精神。大学生应聘到农村从事科技工作将成为新农村建设中最活跃的一支生力军。要充分发挥大学生从事农技工作的作用就必须为他们干事创业成才提供舞台、创造条件让他们在农村有位鈳为、有为有位。要根据农技工作需要和本人的优势特点为他们安排能发挥作用的岗位并给他们压担子、分任务让他们有事做有用武之哋。同时要根据大学生的专业特长使他们到农村后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办成一些农业科技方面的实事将科技成果和先进适用技术渗透到农业苼产的各个方面全方位发挥科技的支撑作用

第四,完善吸引大学生从事农业科技工作的保障和激励机制农村条件比较艰时事报告大学苼版一22苦引导大学生到农村从事农技工作,既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又要研究制定激励保障政策。应当参照大学生“村官”的相关政策為吸引大学生从事农技工作制定可行的激励保障措施。比如2008年为了顺利实施5年选聘10万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计划中央有关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意见》对选聘到村任职的高校毕业生规定了八条政策待遇.这些政策规定对于引导高校毕业到农村任職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样也应当制定相应的政策吸引大学生从事农业科技工作,并根据实际及时调整和完善为他们集中精力做好农业科技工作创造条件

第五做好优秀大学生农业科技工作者的跟踪培养工作。选派大学生到农村从事农技工作只是完成了工作的第一步。大量细致的工作还在跟踪培养、加强管理、提供服务上这方面的工作做好了,大学生在农业科技领域干事创业、施展才华、锻炼成长才有鈳靠的保证要全面加强对从事农业科技工作的大学生的组织领导。尤其是县(区)一级的相关部门要把这项工作摆在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ㄖ程.形成“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的工作机制。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制定大学生从事农业科技工作的行为准则强化工作纪律健全考核办法,建立业绩档案实行制度化、规范化管理各基层单位要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及时总结大学生农业科技工作者选派工作中嘚好做法和好经验,树立大学生从事农业科技工作的先进典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要加大对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营慥良好的大学生从事农技工作的氛围通过对先进典型的宣传引导新任的大学生农技工作者在农村工作中砒砺品格更好地为农业现代化建設服务。

二、政策惠农:继续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近年来加快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已经成为我国共建共享和谐社会提升全社会发展水平的重大历史任务。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城乡社会事业发展被置于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农村教育、医疗卫苼、养老、文化、乡村道路建设、人畜饮水、农村能源被纳入公共财政支出范围,城乡分割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体制开始打破城乡一体化發展进入新阶段

首先,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95.5%的村通公路,98.7%的村通电97.6%的村通电97.6%的村能接收视节目。24.5%的村饮用沝经过集中净化处理33.5%的村有沼气池20.6%的村完成改厕。15.8%的村实施垃圾集中处理34.4%的村地域内有50平方米以上综合商店或超市“十一五“时期我國进一步加快农村水、电、路、气网等础设施建设。以水利建设为例自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效.2006年至2010年已累计解决2.15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累计直接投资超过千亿元。以大型灌区节水改造、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及国家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为重点的农村水利设施建设继续推进

    其次,加快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城乡住房保障体系逐步建立2008年,中央财政拨款2亿元支持贵州省农村危房改造試点.在此基础上,2009年中央财政再次划拨40亿元补助改造近80万户农村危房。2010年中央扩大试点实施范围支持完成120万农村贫困户的危房改造。2011姩将中西部地区全部县  (市、区、旗)纳入农村危改工程支持完成265万农村贫困户危房改造。同时城镇住房保障体系也在逐步完善。2007年国务院出台《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我国进入加强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建设的阶段廉租房、经济适用住房为基本保障方式。2010年开工建设580万套保障性住房城镇住房保障范围扩大以公共租赁住房为主的保障方式逐步建立。在这个保障体系中农民工也被纳入保障范围目前山东、安徽、云南、河北等省份的一些城市已经将这项惠民举措付诸实施。

    第三城乡义务教育均实现免费公共财政对义務教育的保障水平提高。2005年末我国开始推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2007年,“免杂費、免书本费、逐步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的时事报告大学生版一25  “两免一补一政策覆盖到全国农村(含县镇)学生由此,全国40万所农村中小學的1.5亿农村(含县镇)义务教育学生不仅全部免交学杂费而且享受政府提供的免费教科书上千万名农村贫困寄宿生的生活补助标准也在提高各地在继续巩固义务教育普及的基础上,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工作重点在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标准化、城乡教师资源统筹管理、解决外來务工子女教育、促进初中生源均衡等方面均取得了积极进展2008年全国小学净入学率达到99.5%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8.5%,自当年秋季学期起城市义务敎育学杂费也全面免除标志着我国城乡统筹的义务教育普惠制度已经初步形成

第四,覆盖城乡居民的医药卫生服务体系已经基本建立2002姩10月,国务院组织召开了全国农村卫生工作会议并以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名义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明确提出“逐步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8年末全国已设立乡镇卫生院3.9万个村卫生室61.3万个89.4%的行政村设卫生室农村县、乡、村三级卫生网逐步健全。新农合制度全面普及医疗保障覆盖人口逐步扩大。2010年全国新农合参合农民8.35亿参合率达95%。我国的新农合制度以年人均150元的成本為8亿多农村人口提供了基本的医疗保障已经成为我国农村的一项重要社会保障制度.

第五,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城乡低保体系趋於完善.1997年国务院下发《关于在全国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标志着我国城市居民低保制度开始实施。到2010年底全国共有1145.0万户、2310.5万城市低保对象获得最低生活保障.城市低保平均标准251.2元月人均补助水平189元全年各级财政共支出城市低保资金524.7亿元党的十六大以来,农村低保制度的建设步伐明显加快2007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低保制度在全国农村得以建立2010年底铨国有2528.7万户、5228.4万人得到了农村低保.全年共发放农村低保资金445亿元全国农村低保平均标准为每月117元乙人,月人均补助水平74元2010年底,全国农村得到五保供养的人数为534.1万户、556.3万人全年各级财政共发放农村五保供养资金98.1亿元

第六,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加快城乡养老保障體系初步建立。2009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我国全面启动“新农保“试点探索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補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新农保制度目前新农保试点已经覆盖西藏和四川、云南、甘肃、青海4省藏区新疆南疆4地州与边境县、贫困县以忣其他省份的边境县民族自治地方的贫困县和牧区县。截至2010年底全国共有27个省份的838个县市区和4个直辖市的大部分区县开展了新农保试点覆盖面(覆盖农村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24%. 2010年农村参保人数达到1.03亿领取待遇人数达到2862.55万。2011年7月1日起我国开展了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使年满16周歲(不含在校学生)、不符合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条件的城镇非从业居民可以在其户籍地参加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范圍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一致。2012年我国将基本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

必须强调的是虽然我国在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方媔已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由于城乡“二元’‘结构根深蒂固、影响广泛公共资源城乡配置失衡问题仍旧很突出。尽管城乡“二元“格局已有所松动但形成统一的制度安排尚需时日

三、管理益农:创新农村社会化管理

    当前我国农村正经历着空前广泛的社会变革,农村社会管理工作面临着复杂的新形势和许多新挑战.一些地方相继出现的大规模群体性事件充分表明农村工作的难度在不断增大。在这种情况下创新农村工作方式、加强农村社会管理比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

近年来云南、浙江、江苏、河南、湖北、广西、西藏等省区为了加强囷改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积极创新基层工作方式,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这些省份从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大专院校选派干部到建制村或农村社区担任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并以乡镇为单位组建工作队。这些选派下乡的干部不仅给农村带来了资金和项目也带来叻先进的生产经营理念和社会管理方式有力地推动了农村改革有效地维护了和谐稳定.

一是创新联系群众方式,架起沟通群众服务农村的橋梁担任新农村建设指导员的卞乡干部一律吃住在村工作在村与农民朝夕相处成为农民信得过的”贴心人“.例如2007年至2010年,云南省前四批噺农村建设指导员共走访农户766万户制定驻村工作计划61488份帮助驻村制定和完善各项制度97226项特别是2009年入秋以来在云南省抗旱救灾中这些下乡幹部积极投身救灾第一线,哪里灾情最严重哪里就活跃着他们的身影;哪里群众最需要,指导员就将援助之手伸向哪里成为抗旱保民生嘚重要力量.他们积极为农村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已经成为党和政府沟通群众服务农村的桥梁成为贯彻群众路线、密切党和农村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二是机关工作重心下移成为推动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力量。各地通过选派机时事报告大学生版一26关干部丅乡使得机关工作向农村倾斜更多地把机关服务延伸到农村地区这些选派干部也成了机关工作贴近农民的直接载体。他们通过直接调查為驻在村制定帮扶规划同时派出单位根据帮扶规划充分运用自身掌握的资源引导资金、技术、信息、知识流入农村例如云南省的下乡干蔀人均为驻村争取项目0.81个资金4.43万元。此外各新农村建设总队“因人派村、因村定人“充分发挥干部的一技之长有效地改善了农村的社会倳业面貌。来自世博集团的杨复兴博士结合白族语言与英语的直接相似性开发了一套具有白族特色的英语教材和教学模式在大理白族自治州13所小学试点后400多名白族儿童英语学习效率提高了50%以上深受当地少数民族群众的欢迎。

三是排解农村矛盾纠纷维护了农村社会和谐稳定随着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村的各种个人利益和群体利益矛盾冲突增多.农村的和谐稳定面临着众多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新农村建设指导員把化解矛盾纠纷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针对因干群关系、土地承包、土地征用、环境污染、移民搬迁、集体资产处置、村务公开、邻里纠紛和宗族问题等引发的矛盾纠纷利用指导员的特殊身份深入细致地了解农村矛盾纠纷的来龙去脉,配合上级查明情况督促并协助村干部協调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同时下乡干部还协助村委会抓好安全生产、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工作。指导員驻村工作拓宽了农民群众个人利益和群体利益诉求的反映渠道把“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常态化有效地把社会不稳定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减少了因矛盾纠纷激化而引发的越级上访、群体性事件及民转刑案件,维护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四是建立信息收集网络提供了农村应急管理的基本条件.近年来,自然灾害性突发事件频发各类事故时有发生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增多.群体性突发事件也有所增加。當突发事件发生时由下乡干部组成的庞大而高效的农村信息收集报送网络就成为农村应急管理的基础。下乡干部驻村后肩负着开展村情囻意调研的任务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通过调研他们及时掌握农村生产生活情况的最新动态.同时在突发事件爆发或危机事件处理中上级部門通过这个渠道能够及时准确地向农民发布信息,增强农民与政府协调一致解决问题的信心也可以防止农村小道消息的传播,消除人们嘚心理恐慌保持社会稳定

五是构建来自基层一线的党政干部培养链使农村成为锻炼干部的摇篮。除对农村地区进行帮扶外各地把农村看作干部施展才华、锻炼本领的广阔舞台。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到农村以后扎根基层帮助群众解决行路难、饮水难、上学难、就医难等实际困难赢得了广大干部群众的信任一些表现突出的人在农村经受锻炼后得到了提拔重用。比如“80后’‘傈僳族党员张晓东从2007年开始连续伍年在福贡县马吉乡马吉米村担任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在帮助村民致富、救助困难群众、推进马吉米村新农村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得到叻村民和乡村干部的一致称赞后被任命为马吉乡副乡长。

    新农村建设工作队已经成为农村基层的一支能战斗、有活力的队伍被群众广泛称為上面派来的好干部、农村发展的生力军实践充分证明.,选派干部驻村工作对机关干部磨炼意志、砥砺品质、转变作风、提高能力成效奣显对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成效明显对密切城乡关系、干群关系、党群关系亦成效明显。因此完全有必要将这些經验推而广之以促进农村的发展

(作者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副研究员)


产业转移与大学生就业0孙久文

事实证明,产业转移的发生既能促进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带动区域经济高速发展也会对当地的人文环境、社会稳定和就业产生巨大的影响。当前中国在承接产业轉移,逐渐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时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需求变得更加迫切。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面临新的发展趋勢,使我国时高素质人力资源的需求不断扩大也将为莘莘学子带来更为广阔的就业空间。

一、国际产业转移的历史与趋势

    一般来说国际產业转移是指某些产业从一个国家或地区通过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等多种方式转移到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过程随着全球经济特别是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发达国家和地区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传统垂直分工已经向水平分工转变并迅速普及发达国家的经济重心转向服务业國际产业转移也随之加快。

    1.国际产业转移的进程及特点    自工业革命以来全球共发生了四次大规模的产业转移每次产业转移都极大地影响了卋界经济的发展格局带来工业生产率的飞速提升促成了产业转出国与产业承接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第一次国际产业转移发生在第一次科技革命后期的18世纪末19世纪上半叶转移路径是从英国向欧洲大陆和美国转移。美国是这次产业转移的最大受益国第一次科技革命完成后渶国成为第一个“世界工厂“。当时仅占世界人口2%的英国在19世纪前70年里一直控制着世界工业生产的1/3-1/2世界贸易的1/51/4。美国作为英国的殖民地擁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和资源条件通过承接来自英国的产业奠定了其后来领跑第二次科技革命的物质和技术基础并在19世纪末一跃成为世界第┅大工业强国也是第二个“世界工厂“。可以说第一次国际产业转移推动了“世界工厂“的首次变迁

第二次国际产业转移发生在二战後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产业转移的路径是从美国向日本、西德转移20世纪50年代,美国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大背景下对国内的产业结构进行叻重大调整将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转移到日本和西德自身则致力于集成电路、精密机械、精细化工、家用电器和汽车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第二次国际产业转移对世界经济影响巨大,西德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强国日本成了第三个“世界工厂‘’。也可以说第二佽国际产业转移推动了“世界工厂”的第二次变迁

第三次国际产业转移发生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主要区域在东亚地区日本是这次国际產业转移的主要产业输出国而亚洲“四小龙“(韩国、新加坡、中国的香港和台湾地区)则是这次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第三次国际产业转迻持续了大约20年由日本所推动的东亚地区的产业转移引领了东亚崛起的“雁阵飞翔“。20世纪80年代末之前日本在这一“雁阵“中处于“雁首”的地位。第三次国际产业转移催生了亚洲“四小龙“的经济发展奇迹。

第四次国际产业转移发端于20世纪90年代延续至今这次国际產业转移之所以独立于上一次产业转移是因为这次产业转移的输出地、转移的目的地等方面和前次产业转移相比,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并且具备新的特征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际产业转移的产业输出地不仅有日本还包括亚洲“四小龙”以及美国。产业承接地包括东盟四国r但主要是Φ国大陆地区在此次产业转移中中国大陆地区成最大的受益者。除了对亚洲‘四小龙”产业的承接中国大陆地区还以广阔的市吸引了ㄖ本、美国和欧洲的大量投资从而使自身的制造业得到迅速发展。也可说对第四次国际产业转移的承接奠定了中国作为世界制造大国的國际地位。2.国际产业转移的发展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第四次产业转移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2008年國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受其影响,国际产业转移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

一是更加重视东道国本土的市场消费需求。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欧美等发達国家高福利政策和超前消费模式作用下形成了加工基地类型的国际产业分工体系。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发达国家超前消费能力不断削弱高福利政策也难以为继世界生产加工能力严重过剩。为了应对危机世界各国一方面纷纷采取刺激消费的政策另一方面又力图防止本国嘚消费能量被别国汲取消费市场成为产业转移的关键关注点中、印等新兴工业化国家拥有庞大的消费潜力和市场规模从而成为各国扩大消费出口的焦点。同时各国也希望本国消费市场尽量带动本国经济发展因此未来国际产业转移将以满足东道国消费市场需求为主要特点。

二是围绕获取技术和科研成果的产业转移日益突出技术发展是企业获得比较收益和超额利润的重要手段。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各国(或哋区)都把科技创新作为走出困境的根本手段。一方面通过加大研发投入保证科技创新战略实施;另一方面以获取技术和科研成果为特点的產业转移更加明显。金融危机后持续走高的技术研发成本迫使跨国公司将研发外包作为降低成本的首要举措因此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外资並购的热点领域这些领域重点涉及电子、IT和医药制造等行业。   

三是研发中心伴随生产转移的趋势日益明显金融危机以来,东道国市场的朂终消费在国际产业转移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当生产转移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时为生产和市场竞争服务的研发中心的转移就非常必要。跨國公司在东道国设立研发机构既可以充分利用海外相对廉价的科技资源也可以满足东道国市场最终消费的需求并且随着竞争日趋激烈研發中心的研发能力和研发层次必须不断提高才能立足于东道国,成为东道国创新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四是围绕能源和原材料优势進行产业转移。能源和原材料作为重要的要素投入对工业增长意义重大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虽然原材料和能源价格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下降泹是各国围绕能源和原材料所展开的博弈进一步加强。能源和原材料出口国丰富的资源和相对廉价的成本将吸引相关加工产业向这些地区集聚例如沙特阿拉伯凭借能源优势正在成为世界石化生产的重地。预计到2015年该国石油化工产品的年产量将达到8000万吨总投资额将超过1000亿美え五是新兴产业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热点。金融危机以来随着世界传统制造业成本条件的变化产业转移呈现出从发展中国家再向后发国镓转移的态势同时随着传统产业的国际产业分工体系基本完成以及能源等原材料竞争日趋激烈际产业转移的新增长开始向新兴产业转移。为谋求将科技创新优势迅速转化为经竞争优势美、日、德等发达国家都确定了新兴产业的重点领域。各国在竭力把握新兴产业核心技術和知识产权源头的同时纷纷通过国际产业分工尽快将技术转化为大规模、低成本的生产能力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叺和信息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发达国家通过产业转移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大调整。与此同时我国充分利用劳动力成本低、市场容量大等比較优势积极吸引外资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投资环境不断改善恰好满足了世界产业结构新一轮大调整大转移的要求。在发达国家进行国际產业转移的内在动力增强与我国对国际产业的吸引力增大两方面共同作用下国际产业向中国转移明显加速我国目前正处于国际产业转移的核心地带.   

1.中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历程

   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起步阶段(1979年至199年)。在这一阶段受制喥的制约和文化观念的限制外国企业在华投资还处于小规模、试验性阶段,我国引进的外资较少;外商直接投资更少.我国主要承接以轻纺笁业为代表的轻工业行业.如服装、玩具、鞋帽及家用电器等加工贸易是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方式这一时期广东省利用国家给予嘚优惠政策、灵活措施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利用外资抢占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先机,实现了经济腾飞   

第二快速发展阶段(1992年至2001年)。在这一阶段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了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制度基础.外国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开始在我国進行大规模、系统化的投资。1996年至2001年我国实际利用的外商直接投资额一直维持在400亿至500亿美元的水平o’我国以承接资本和劳动密集相结合的產业为主承接方式也日趋多样化。跨国公司在华投资逐渐增多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和环渤海地区.上海在此阶段加快了承接国际产业转迻的步伐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发展。  

 第三高速增长阶段(2002年至今)。在这一阶段我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市场更加开放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创造出巨大的市场空间,进一步增了我国对国际产业的吸引力2002年开始,我国进入承接国际产业转移高速增长段发达国家开始将已經发展成熟的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型产业,如电子信息、用电器、汽车、石化产业等向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大规模转移经过30多年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经济开始步入以结构调整为主要特征的新阶段产业转移的重点也开始从东部沿海地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变为国内区域之间嘚产业转移.即部分产业由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内陆地区进行转移.

   2.我国产业转移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我国疆域辽阔区域间资源条件存在着较夶差异。东部沿海地区由于处在改革开放的最前沿政策和制度条件比较优越,再加上便利的交通地理环境与浓厚的商业文化底蕴使其荿为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区域,并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实现了较快的发展

我国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中,除了区位选择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的特点外所承接的产业主要集中于制造业,涉及钢铁、化工、交通设备、通信器材等传统制造业中资本与劳动密集的行业以及低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产业近年来跨国公司以我国沿海大城市为核心,已经建立起与全球产业链相连接的产业集群国内国际的资源和要素也已大量向珠三角、长三角及环渤海经济圈这三个地区集中市场规模、产业链、企业群、城市群的良r}互动越来越明显.

虽然根据联合国貿发会议调查中国仍然占据最具投资吸弓}力国家的榜首但是国际金融危机所引发的国际产业转移新趋势,在给我们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吔带来了挑战.为了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就需要中国特别是科技基础较好的东部沿海地区增加技术投入和政策性扶持加快产业升级,发展經济附加值更高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同时东部沿海地区传统的高消耗及劳动密集型产业也需要向中西部地区以及越南等国家转移。

另外茬金融危机冲击下,国际市场需求急剧下降东部沿海地区外贸订单大幅减少出口增速迅速回落经济发展速度下降同时,虽然通过承接产業转移东部沿海地区经济保持了多年的快速发展但其产业仍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导处于产品价值链的低端环节主要依靠低成本、低价格获嘚竞争优势。随着经济持续发展该地区资源环境约束矛盾日益突出土地、劳动力、能源等生产要素的相对优势逐渐丧失。在国内外经济環境发生变化的压力之下迫切需要“腾笼换鸟”通过产业转移来提升本地区的产业结构增强竞争力。

再者东部沿海地区已拥有完整的产業体系企业也在资金、技术和经营管理等方面有了相当的积累从而具备了承接更高梯度产业的国际转移以及向区域外进行产业转移的产業基础和技术条件。同时随着中西部地区交通、通信和能源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制度环境、投资环境、市场环境大大改观以及低廉的土地、劳动力成本,丰富的资源和潜在的巨大市场需求使其成为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理想之地。 

综上所述东部沿海地区良好的产業基础和技术条件能够确保其在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中保持重要承接区域的地位。而随着既有的比较优势逐渐丧失以及资源环境条件的約束不断加大东部沿海地区已开始通过承接具有较高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出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和高能耗产业逐步实现产业结构升級而中西部地区则凭借其低廉的土地、劳动力成本和丰富的资源以及巨大的市场需求潜力正在成为劳动密集型及资本密集型产业的理想承接地。

三、产业转移对就业的影响 

通常情况下产业的转移往往伴随着劳动力的转移对产业承接国家或地区而言伴随着产业转移相应的僦业机会也会转移到产业承接一方。同时随着产业结构的提升,承接地区就业劳动力结构也向受教育程度更高的专业人才倾斜对产业轉出国家或地区而言产业转移可能造成就业机会的丧失。但是产业转出国通过产业转移优化了该地区的产业结构新兴产业的发展会创造出噺的就业机会并由于新兴产业的产业层次更高,就业劳动力结构也进一步得到优化.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世界范围内发生的四次大规模產业转移不仅加速了业转出国家与产业承接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引起双方的产业结构调整而且对各的就业规模和就业结构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苐一次国际产业转移期间美国通过承接英国的产业转移吸纳了大量产业工些生乞些困甘人就业改善了就业劳动力结构走上了工业化道路。1859年至1909年美国加工业工人人数由130万增至660万;工业产值也由18亿美元增至200亿美元。独立战争前夕美国大学生总数不足300人1890年高等院校入学人数达箌23.8万一战前夕美国的工业实验室发展到365个,从高等院校吸收了1万多名科学家和工程师从事科研工作

第二次国际产业转移推动了美、日、德等发达国家劳动生产率的迅速提高。1950年至1970年主要发达国家工业生产平均增长4倍左右年均增长率约为6.1%.其中美国经济增长2.4倍,日本增长17.5倍西德增长6.5倍并且,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对就业劳动力的科学技术水平要求也逐步提高。1930年至1968年美国就业工人增长60%工程技术人员增长叻4.5倍科研人员增长了9倍。

    第三次国际产业转移中日本作为主要产业转出国,不仅成功实现了产业升级而且维持了较高的就业率改善叻就业劳动力结构。1975年至1990年日本就业人口从5314万增至6168万,增长率约为5%左右同时,作为主要承接方的亚洲  “四小龙”不仅创造了经济发展渏迹并且劳动就业率也大幅提升在20世纪80年代,亚洲“四小龙’‘的失业率都在4%以下

第四次国际产业转移中中国作为最重要的产业承接國形成了完整的产业体系保持了经济长期高速发展。经济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增加了劳动力就业改善了劳动力就业结构1992年至2007年,我國就业人口从59432万增至76990万增长了29.5%同一时期,第一产业就业人口由58.5%降为40.8%降低30.3%;第二产业由21.7%增至26.8%增长23.5%:第三产业由19.8%增至32.4%增长63.6%, 2002年以来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维持在4%左右。四、抓住产业转移的机遇通过承接国际产业中国迎来改革开放以来最强劲的经济增长并且随着工业的发展,为众多勞动人口提供了长期稳定的工作机会吸引大量农业人口进入工业生产在扩大就业、提升就业劳动力结构的同时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并苴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工业发展对高素质、专业化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强也给广大青年大学生带来了长期稳定的就业

金融危机爆发后铨球经济发展速度放缓,产业的劳动力吸纳能力降低时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到2010年在校大学生已达3000万高等教育入学率已达26.5%,高校毕業生大幅增加这种就业需求的降低与劳动力供给的加给大学生就业带来巨大的挑战。但是危机以来国际科技与产业转移的新趋势和国内經济发展的新形势加速了中国的产业结构升级和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发展这为综合素质相对较高的大学生带来了空前的就业机遇和更加广阔嘚就业空间

    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发生的趋势性变化虽然为大学生就业带来了新机遇.但是青年大学生仍需针对这些趋势和变化做出必要的调整以便能够抓住新机遇顺利就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一是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新时期的就业观。首先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到2020年我国大學学历人口将达2亿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40%。因此大学生要解决就业问题,就必须转变就业观念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而不是紧盯公务员、倳业单位、大型国企等传统岗位其次随着国外和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向中国中西部地区进行产业转移中西部地区必将加快发展步伐同时吸納大量的技术和管理人才。青年大学生应该认清形势选择到能够发挥自己专业才能和创造力的中西部地区就业而不是挤在竞争激烈的东部沿海地区

   二是提高自身专业素养掌握就业主动权.科技含量更高的技术密集型国际产业转移新趋势以及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趨势都需要专业化的技术和管理人才。而为抢占新兴产业发展的制高点也需要大量综合素质高、专业化强的人才加盟因此,青年大学生應努力学好专业基础知识优化知识结构提高科学文化素养积极参加社会锻炼,以便在这一波科技创新的大潮中大显身手

    三是从“打工型”就业向“创业型“就业转变。国内外产业转移的新趋势为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和工业发展带来了巨大机遇也为大学生搭建了广阔的创業舞台。青年大学生可凭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良好的科学素养依托国家扶持政策积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变“找饭碗“为“造饭碗“以创業促就业


积极探索环境保护新道路0周生贤

      “不解决环境问题,人类将生活在幸福的坟墓之中”“没有环境保护的繁荣是推迟执行的灾難”,“不进行环境保护人们将从摇篮直接到坟墓”……严酷的环境问题,唤醒了人类的环保意识      “十一五”期间,我国把环境保护擺上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将主要污染物减排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出台了一系列加强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和举措我国环境保护从认识到实践发生重要变化,污染防治和主要污染物减排成效明显环保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十二五”时期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阶段,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强化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与环境质量改善程度比较低的矛盾日益凸显,环境保护任務十分艰巨一、进一步强化环境保护的战略地位    当前我国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根本扭转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能源消费量鈈断上升污染物产生量仍将增加环境压力继续加大.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一是污染减排任务非常艰巨实现主要污染物减排8%一10%的目标,既要消化污染增量又要削减污染存量。二是环境污染依然严重湖泊富营养化问题日趋严重部分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安全受到威胁。我國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下降受污染耕地威胁食品安全三是损害群众健康的环境问题比较突出。化学品污染事件频发仅2011年就连续爆发了渤海蓬莱油田漏油、云南曲靖铬渣非法倾倒等环境事件。垃圾围城现象愈演愈烈29%的城市没有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四是生态保护和农村環境保护113待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生态补偿、生物安全等任务艰巨矿产、旅游等资源开发中的生态保护措施难鉯落实。农村地区生活污水肆意排放、生活垃圾无序堆放现象普遍.化肥、农药不合理使用问题突出畜禽和水产养殖污染严重。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进一步强化环境保护的战略地位。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绝不宽容污染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但仍是发展Φ大国人口多、底子薄资源相对不足环境容量有限这是我国国情的基本特征。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是第一要务環境是重要前提所面临的突出难题就是,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绝不用停止发展的方式来保护环境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绝不宽容污染。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和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阶段发达国家一两百年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快速发展的30多年里集中显现呈现明显的压缩型、结构型和复合型特点。我国面临的环境压力比世界上任何国家都要巨大资源环境问题比任何国镓都要突出解决起来也比任何国家都要困难.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环境友好、生态优先的理念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大力推进节約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    2.环境保护是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的重要抓手。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既相互制约叒相互促进正确的经济政策就是正确的环境政策,正确的环境政策也是正确的经济政策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必须在转变发展方式上丅工夫在调整经济结构上求突破在改进消费模式上促变革。加强环境保护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和推动力环境保护对转变经济發展方式具有先导、优化、倒逼、扩容、增值等综合作用,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杀手铜‘’控制阀“和“助推剂”3.优美宜居的生态環境成为人民群众的新期待。经济发展关系人们的生活水环境状况决定人们的生存条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的需求层次不断高在解决温饱以后改善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努力方向就是创造优美宜居的生态环境,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吃上安全嘚食品当前,影响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还不少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出偅拳、用重典严打环境违法行为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    4.环境保护可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将生态文奣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总体布局.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規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环境问题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制约因素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設的主阵地和根本措施.环境保护取得的任何成效任何突破.都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贡献加强生态环保不是放弃对发展的追求,而是要茬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和谐我们要高擎生态文明建设的大旗,勇于担当生态文明建设的倡导者、引领者和踐行者在更高层面上、更大范围内审视和解决我国突出的环境问题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5.环境保护倳关中华民族长远发展人类文明的进程表明自然生态环境就是自然生产力民族的强盛、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兴衰,无一不与生态环境有著紧密的联系.汹涌澎湃的尼罗河孕育了璀璨的古埃及文化幼发拉底河的荣枯消长直接影响巴比伦王国的盛衰兴亡地中海沿岸优美的自然环境成为古希腊文明的摇篮奔腾不息的黄河长江滋润着绚丽厚重的中华文明但是因生态环境恶化造成文明衰亡的例子也俯拾皆是。我国古玳辉煌的楼兰文明已被埋藏在万顷流沙之下水草丰茂的美索不达米亚、小亚细亚如今变成不毛之地闻名于世的北非撒哈拉文明因水源丧夨而消亡.为子孙后代的福社着想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着想我们应该更加重视环境保护,保护好今天赖以生存的镓园维护好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根基            ‘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积极探索环保新道路护工作新局面”这是第七次环保大会的标誌性成果也是做好作的重要指南。全面开创环境“十二五“环保.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是对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深刻揭示昰做好环保工作的战略方针。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我们不可能用停止发展的办法來解决环境问题.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所在。这就要求我们努力做到在发展中保護发展的目的是为人民谋福社环境问题已成为重大民生问题,我们绝不能为了发展而宽容污染否则,就会出现“开上宝马车喝不上干淨水’‘的尴尬局面那是对现代化的讽刺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下加强环境保护是稳增长的重要引擎是转方式的重要推动力量可以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努力推进在保护中发展    2.探索环保新道路是对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环保实践的系统总结,是引领环保事业不断前进的鲜明旗帜.在2011年10月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上环境保护部作了关于环境保护工作情况的报告报告指出.“十一五”時期国家将主要污染物减排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环境保護是重大民生问题、积极探索环境保护新道路等战略思想.受到人大常委会委员们的一致认可。在2011年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年会上Φ外委员和与会专家对积极探索环保新道路的内涵和目标给予广泛赞同。这充分说明积极探索环保新道路已经上升为国家意志和人民意誌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成为全社会共同推进环境保护工作的旗帜。    3.环保新道路的内涵是“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代价尛’‘就是要坚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以尽可能小的资源环境代价支撑更大规模的互生宜~竺一到~叫后经济活动。“效益好“就是要堅持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相统筹寻求最佳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排放低”就是坚持污染预防与环境治理相结合將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最低水平把经济社会活动对环境损害降低到最低程度。“可持续”就是要坚持环境保护与长远发展相融合通过建设資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4.探索环保新道路的根本要求是大力推进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融合正确處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始终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一大难题。两者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离开经济发展抓环境保護是“缘木求鱼“脱离环境保护搞经济发展是“竭泽而渔’‘。必须紧紧围绕主题主线的要求把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作为发展的基本湔提把环境保护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充分发挥环境保护推动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先导、扩容、增效和倒逼作用以环境容量优化区域布局,以环境管理优化产业结构以环境成本优化增长方式推动创新转型和绿色发展。    5.探索环保新道路的核心是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人们苼存与发展的基本载体是环境,环境状况与人的健康状况息息相关创造优美的生态环境已成为社会建设的新任务成为人民群众的新期待荿为社会文明进步的新标志。必须强化以人为本、环保为民惠民利民的理念集中力量优先解决重金属、化学品、危险废物和持久性有机汙染物等关系民生的环境问题,严厉惩处环境违法行为切实维护公众的环境权益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吃上放心嘚食品在优美宜居的环境中生产生活    6.探索环保新道路的目标是着力构建六大体系。一是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环境保护宏观战略体系把環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统筹考虑、统一安排、同时部署。二是全面高效的污染防治体系建立覆盖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的污染防控体系从生产源头和全过程减轻环境污染,提升污染治理能力三是健全的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环境评价指标,重点解决环境质量评价结果与人民群众实际感受不一致问题四是完善的环境保护法规政策和科技标准体系。加强环境保护法制建設出台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实施重大环境科技工程和重点领域科技专项健全以人体健康为目标的环境基准和标准。五是完的环境管理和执法监督体系落实执法责任,健全执法程序形成权责明确、规范、监督有力、高效运转的执法监督系统。六是全民参与的社会荇动体系有效的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使绿色消费、适度消费成为全体公民的自觉行动成人人关心环保、参与环保、践行环保的良好氛围。三、全面推进“十二五”环保事业新发展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环保事业充满希望的五年,也是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我们要正确处悝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这个难点解决影响科学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这个重点,积极应对污染减排这个热点扎实完成2012年偅点任务不断推动环保工作迈上新台阶    1.全力完成年度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2012年确定的年度污染减排任务是:与2011年相比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减少2%氨氮排放量减少1 .5%氮氧化物排放量为零增长要按照(国务院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和全国节能减排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偠求抓紧分解目标任务,完善各项措施严格控制增量加大考核问责力度。把结构减排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严格建設项目总量指标前置审核,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排放继续强化工程减排和管理减排加快污染物治理、重点治污工程、烟气脱硫脱硝、污水處理设施建设加强机动车减排开展农业和农村污染减排。严格监管保证治污设施正常运行挖掘治污潜力提高治污效率根据核查结果,对未完成年度减排目标任务的地方和企业集团严格执行项目“区域限批”和“行业限批”并对有关责任人进行问责。    2.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價制度大力推进战略环评突出抓好化工石化等高环境风险产业园区、流域梯级开发、重要航道建设等规划环评健全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嘚联动机制。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作为新改扩建项目环评审批的前置条件加强对石化、钢铁等行业项目环评管理建立健全建设項目环境风险评价体系对于没有认真兑现环评承诺造成较大环境风险和环境影响的地区和企业集团坚决实行“区域限批”和“行业限批”措施。全面推进建设项目环境监理继续强化环评全过程监管,制定环境影响评价办法    3.优先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国务院领导同志对健全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工作十分重视温家宝总理2011年11月15日在会见国合会外方委员时指出,要重视完善环境监测标准逐步与國际接轨,使监测结果与人民群众对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的切实感受更加接近李克强副总理在第七次环保大会讲话中要求,要抓紧修订和發布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改进空气质量评价方法依据各地空气污染特征、经济发展水平和空气质量要求分期实施.逐步与国际标准接轨,使評价结果与人民群众切身感受相一致    环境保护部在这个问题上的态度一直是鲜明的、积极的。2011年8月9日(人民日报》刊文指出必须把人民群眾对环境的切身感受与监测数据统一起来环境质量好不好,群众感受说了算;群众信任哪里来科学数据是关键要避免出现’‘两张皮’‘,人民群众深受污染之害、苦不堪言而监测数据喜气洋洋、自说自话    就《环境空气质量标准》问题我们有四点要求:一是要尽快出台。該标准已不能适应我国空气质量管理需要必须抓紧修改完善增加细颗粒物(PM2. 5)浓度限值、臭氧(03) 8/1、时平均浓度限值尽力争取早发布二是要分期實施。我国不同地区的空气污染特征、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管理要求差异较大新增指标监测需要开展仪器设备安装、数据质量控制、专業人员培训等一系列准备工作。要指定一些经济技术基础较好且复合型大气污染比较突出的地区率先实施该标准积极鼓励各省(‘区、市)根據区域情况和工作需要提前实施2012年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开展PM2 2013年在113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开展监测r2015年在所有地级以上城市开展监测。2016年1月1日这是该标准在全国实施的关门期限届时全国各地都要按照该标准监测和评价环境涳气质量状况并向社会公布监测结果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要做到“三个率先’‘率先实施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率先争取早日和国际接轨率先使监测结果与人民群众感受相一致。三是要组织开展研究对PM2. 5和03形成机理以及相应的控制工程技术和预警应急预案要進行科学的、系统的、深入的研究。四是要逐步与国际接轨标准制定必须与环境质量现状和技术水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个人利益和群体利益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