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不愿回台建厂美国建厂,中国制造怎么办

富士康赴美建厂,中国制造业该反思什么|富士康|制造业|郭台铭_新浪科技_新浪网
& 滚动新闻 &&正文
富士康赴美建厂,中国制造业该反思什么
  视觉中国  富士康终究还是去美国建厂了。  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于7月26日宣布,富士康将在威斯康星州投资100亿美元,建液晶面板工厂,该工程可创造13000个就业机会。  总统的站台和高达100亿美元的投资,对美国制造业而言这无疑是标志性事件,以至于特朗普盛赞郭台铭是“一个伟大的商人”。  一切为了生意  特朗普对郭台铭的赞赏中有一个很恰当的名词,即商人。富士康不是慈善企业,郭台铭也不是政治家,选择在美国建厂,终究还是为了生意。从商业利益上来看,富士康赴美有三大诱因。  诱因一:优厚的税收及土地政策。除了修建工程,富士康还与美国威斯康星州签署了一份援助协议,当地政府将向富士康提供30亿美元的援助以及1000英亩的工厂用地,包括15亿美元的制造业所得税减免、13.5亿美元的投资所得税减免以及1.5亿美元采购建筑材料营业税减免等。郭台铭也在公开场合表示,届时将不会只是一个工厂,而是把全产业链都搬过去。因此,无论是富士康还是威斯康星州都“有利可图”。  诱因二:与苹果等企业更紧密的合作关系。从奥巴马时代开始,美国政府就曾持续向苹果施压,希望能将苹果产品的制造搬回美国,但因产能、技术、成本等问题,其CEO蒂姆·库克一直态度暧昧。此次富士康在美建厂主要生产液晶面板,其中就包含适用于手机的小屏幕面板。在产能稳定后,富士康有可能将手机外壳、关键零部件、组装等全部搬到美国,借此与苹果在合作关系上更进一步。  诱因三:富士康转型和盈利方面的诉求。富士康2016年的营收首现下滑,为了摆脱代工厂毛利率低的现状,富士康部署了一系列的转型动作,包括自有品牌的生产和销售,其核心目标是从低毛利代工厂成为“未来世界的整合者”。有分析师称,富士康宣布投资美国后将迎来三大商机,包括更接近美国品牌客户、通过去年并购的日本夏普品牌打开美国电视和家电市场、进一步拓展非消费性电子业务(如机器人和电动车)。  有人将富士康在美建厂理解为政治献媚,笔者认为这是一种片面的理解。  一方面,富士康同时在中国大陆、美国及新兴市场投资,以便在全球布局中找寻最佳平衡点。比如,印度有高达13%的进口关税,不在印度建厂生产,产品价格就没有竞争力。另一方面,苹果对富士康整体业绩的比重高达54%,苹果近些年也在考虑将更多的订单交给富士康以外的代工厂,投资美国显然可以加强与苹果等大客户间的关系。  对郭台铭来说,到哪里建厂只是出于商人逐利的天性。  倒逼制造业改革  人力成本是富士康赴美建厂被诟病最多的地方,甚至有媒体算了一笔经济账:威斯康星州员工的平均年薪不会低于5.4万美元,折合人民币约36.5万元。放到国内,这份薪水足以抵得上高级白领的年薪。  富士康的聪明之处在于,选择了液晶面板业务。去年8月,富士康以38亿美元收购夏普66%的股权,也就意味着富士康在中美两个市场有着截然不同的定位,前者是世界上最大的代工厂,而后者则是“自产自销”的品牌商。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是,液晶面板的生产已高度自动化,人力成本的占比并不能决定最终的产品成本。考量到美国的人力成本之高,富士康或将使用更多的自动化技术,以摆脱对熟练技工的依赖。且富士康的母公司鸿海科技多次对外宣称,这是一家转型到工业4.0、以制造业为基础的国际公司,将朝着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的大数据公司目标前进。郭台铭也直言将透过工业4.0及“互联网+”战略理念来实践“美国制造”。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液晶面板主要集中在亚洲,韩国、日本及中国,已形成了成熟的产业链和完善的产业链集群。倘若富士康有决心建立起完整的产业链,或有助于夏普进一步占领美国市场,原因在于大尺寸液晶面板运输成本偏高,本地化生产将会带来成本上的降低。  反观我国制造业企业,它们以往给人一种廉价、落后产能、低端血汗工厂的印象,这种污名化导致年轻劳动力越来越不愿进入制造企业。  当前,大陆市场的人口红利正在被逐步稀释,劳动力需求比较大的产业已有往印度、越南等地迁徙的迹象。现有企业也在试图降低人力成本,比如富士康2014年投入生产人力为74万人,到2016年降为54万人。而高精尖产业由于对人力依赖的降低,在选址上变得更加自由。  或许,富士康的出走只是个开始。制造业正处在转型升级的时间窗口,然而此时我国的制造业成本、氛围、技术水平依旧不能支撑起高端制造业的发展,那么未来可能会有更多“富士康”转投更具红利的国家。  富士康选择去美国建厂,对国内的制造业来说何尝不是个警示,智能制造和中国制造2025已经起航,是时候拥抱新趋势了。(张贺飞)
或许谁都不希望看到这样一个景象,不久的将来搭载Helio X30的某某...
腾讯在资本市场受此影响依然很是明显,7月4日,腾讯控股跌幅达4....
近日一款名为“全能车”软件受到人们关注,只要缴纳一份押金,便...外媒:富士康美国建厂不表示iPhone在当地制造
  【环球科技综合报道】据外媒1月24日报道,苹果最大的手机制造商之一&&富士康公司正在考虑投资在设立显示器制造厂,总投资约70亿美元(480亿元)。
  据媒体报道,富士康董事长郭台铭上周日表示苹果公司也正在考虑参与投资,毕竟美国本土也需要那些显示器。他说大屏电视的运输成本不菲(亚洲到美国),所以考虑在美建厂由来已久了,但这不意味着富士康会撤离大陆。
  《华尔街日报》指出,富士康美国建厂寸土寸金,郭台铭表示目前正在与美国政府协商事宜,如果预算投资回报可观,那么让夏普(富士康旗下)在美国当地生产显示器不失为个好主意。
  如果富士康在美建厂落实,这似乎对日前刚上任的美国总统特朗普来说是个好消息。他多次承诺要重振美国本土制造业,要迁回美国公司的海外工厂,但仅仅靠减税是不够的。《纽约时报》上月就政府如何扶持富士康在深圳的苹果工厂进行了深入报道,具体包括了投资建厂、 为工人解决住宿问题、电力优惠、削减企业税以及协助招聘和培训员工等。这样的全方面多角度的照顾政策恐怕是特朗普一时难以实现的。
  预期在美富士康工厂将新增3到5万就业机会,但这也不意味着iPhone就会变身&美国造&。外媒指出也许&美产显示器&确实能便宜不少,但就苹果手机的复杂零件和组装流程而言和每年近1亿的需求量,iPhone的回美之路漫漫。
  不想赚钱的公司不是好公司,苹果也不例外。在苹果与政府在当地投资建厂的对峙中,我们可以一窥苹果能从特朗普手中抢到多少优惠政策以期实现后者的雄心壮志。不过,也许当下特朗普关注的这可能快速到手的3到5万就业机会吧。(审稿:李宗泽 实习编辑:刘虹君)
责编:黎晓珊
版权作品,未经环球网Huanqiu.com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环球时报系产品
扫描关注环球网官方微信
扫描关注 这里是美国微信公众号
扫描关注更多环球微信公众号美国靠什么来诱惑富士康投资建厂?
据相关媒体报道,中国电子代工巨头富士康集团,正筹备在美国建立制造基地,同其他企业登陆美利坚遭到严格审核和粗暴拒绝的情况不同,富士康的莅临几乎引起骚动,美国各州因争取“富士康项目”而打得头破血流。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正在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强大的用工需求,而创造就业恰恰是特朗普政府最重要、最严肃的课题。在这样的背景下,老谋深算的郭台铭自然会在项目落地前,提出琳琅满目的要求,比如场地、税收、补贴,还有最关键的技术工招募和培养等等。显然,双方之间还要博弈很多回合以达到最佳的平衡点,甚至会出现美国技术+中国技工的天作之合,新制造或许应运而生。
显然,制造业的移转牵动着一万人的心,也关系到一万人的饭碗,美国就业组织人士透露:“富士康准备在美国投资建设高端的面板生产车间,既有大屏幕的电视显示器,也有小屏幕的手机显示器,这两个面板的直接用工需求可以达到上万人,对于渴望就业的美国来说,简直就是一块肥肉。”
中国制造,为何成了世界的香饽饽?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制造业都被贴上了“低端、血汗工厂、压抑人性 ”的坏标签。加之,轰动一时的坠楼事件、东南沿海小型制造业的倒闭潮以及越来越多的工会讨伐,社会舆论普遍对中国制造不利,甚至有些制造企业去高校招聘时,硬生生地让教导处老师赶了出去,而东南沿海城市也是以近乎驱赶的方式放弃了包括富士康在内的大小制造企业!
一切的顶层设计和高端战略中,都排除了制造业的规划和贡献,不明真相的群众自然体会不到制造业的脊梁作用。但幸运的是,自德国工业4.0概念、美国工业互联网以及中国制造2025计划提出之后,全社会对于制造业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富士康、格力这些制造大佬也开始揭开神秘的面纱。现如今围绕在中国制造业企业周围的,再不是单纯的血与汗,而是客观公正的讨论,最让人欣喜的状况是地方政府通过引进先进的制造业,大幅度改善社会状况。
拿河南省为例,早先出口额在中部六省中排名倒数第一,毕竟,广袤的土地上只是盛产小麦、玉米和大枣,而上亿的人口除了在家务农外,只能远赴东南沿海打工,但自2011年富士康入驻之后,河南省的出口额瞬间飙升至中部六省第一名,更暖心的改变是分布在全国各地的河南打工仔都能回到家乡工作,而富士康守法、高效、精致的工作理念,也渗透到河南的社会基因中,给其带来颠覆性改变。
现在,美国各州同样面临着类似河南省的转折点,洛杉矶或者纽约这种大城市自然不会太钟情代工制造业,他们的科技、娱乐、体育产业已经保证人们过上好日子了,但底特律、密尔沃基这些工业城市,则要时刻面临工人失业和工业产值等问题,相信制造业带来的好处,不止于10000个就业岗位,更会带动餐饮、服务、教育等产业的发展。相关数据显示,富士康在河南创造的直接岗位和间接岗位的比例为1比1.75,也就说每位富士康员工,需要1.75个服务岗位,更何况,同富士康合作的厂商向来实力不俗,老大去美国淘金了,小弟们自然不会落后,更重要的改变则是能让美国人重新认识制造业,理解制造业才是一个国家真正的经济脊梁,也只有制造业能源源不断地向世界输出日常所需,并由此慢慢重构当地社区的产业结构。
此前的一些新闻报道,郭台铭去内陆城市考察,所到之处无不夹道欢迎,有些省里的领导为争取投资会专门设宴招待富士康考察团。如果郭总裁没有时间赴宴,他们就亲自拎着饺子守在宾馆门口,当然这说的有些夸张。但不知道美国的州长有没有类似的觉悟,或许他们需要要拎着自己亲自烹制的火鸡,让总裁尝尝鲜吧!
互相利用,美国靠什么诱惑富士康?
富士康制造基地对于美国就业来说大有好处,州长们因此争得头破血流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儿。但郭台铭又岂是一顿饺子或者一只火鸡能打发的,他的经营之术早就出神入化,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技术、政策环境上的劣势,比如他曾亲口告诫员工:“创业没有技术怎么办?”那就去日本买回来,那里有很多“技术一流,但经营不善”的中小企业,正忙着把自己卖出去呢!话音刚落,郭台铭就完成了“夏普收购案”,且仅用一年的时间就扭亏为盈,活脱一个玩弄资本的高手。现在,富士康要远赴美国,肯定饱含了不少的经营之道。
首先,富士康向来以规模、效率取胜,规模的极致化无非是在全球建设制造基地,以最大限度的利用制造资源。众所周知,美利坚大陆向来崇尚和平、自由,特朗普之前的政府是不会驱赶难民的,几十年的积累,使得美国成为一个具有琳琅满目种族的国家,其中固然有黄头发、蓝眼睛的美国本土人。同时,也存在越来越多的非洲、越南、叙利亚等国家的人,这些人的就业能力比较薄弱,他们很难在硅谷谋求一份工作。同时,生存环境也比较差,如果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就会变成流浪汉,甚至引发治安问题,而制造业的工作岗位中有很大一部分对技能的要求较低,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整合这些人力资源。既然帮助美国政府解决了大问题,郭台铭自然也会争取一切可争取的资源,包括投资补贴、税收优惠政策,基础设施建设,他甚至会要求直接由政府兴建制造车间,以满足自己的生产需求,事实上,中国西部城市为了争取富士康建厂,都这么干过。
其次,美国作为全世界人民的向往之地,更容易招聘到优秀的人才,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富士康现有的基因,早前以郭台铭为首的台湾干部统治着富士康,未来有可能变成更优秀的美国干部或者世界干部来带领整个企业。况且,一旦美国制造基地建设完成,富士康完全可以把内陆比较优秀的人才输送到美国,让他们学习语言、感受氛围,最终形成国际观。从而大大加速富士康的国际化进程,也能融合美国工业互联网逐步摆脱“低端代工者”的形象。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富士康的最大客户苹果也在美国,自奥巴马时代开始,美国政府就曾持续向苹果施压,希望库克能将苹果产品的制造搬回美国,但因产能、技术、成本等问题,库克一直态度暧昧,郭台铭此举有望缓解苹果压力,从而在合作关系上更进一步,如前文所述,富士康美国项目中包含手机的小屏幕生产,生产稳定之后,有可能发展外壳、关键零部件、组装的大整合,也就是说,美国消费者的苹果手机,有望在美国全产业链生产,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
企业往往是社会中最重要的组织,尤其是一些明星巨型企业,他们的不作恶的态度、坚持育人的理念都会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富士康成功影响了东南沿海、中西部城市的发展,希望也能影响密尔沃基的发展。(科技新发现 康斯坦丁/文)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科幻的视角 科普的态度 分享世界百态
科幻的视角 科普的态度 分享世界百态
今日搜狐热点苹果富士康纷纷离开中国,“中国制造”怎么了?
港股解码,香港财华社王牌专栏,20年专注港股,金融名家齐聚,做最有深度的原创财经号。看完记得订阅、评论、点赞哦。
■ 文|邢莉,香港财华社财经编辑。
虽然特朗普一直在为“美国制造”努力着。一方面提高美国的进口税,打压美国企业海外制造厂返销产品的利润,一方面承诺大幅度的降低税款,甚至不惜拿起“道德武器”对不愿回归的企业喊出了:“不回国就是不爱国!”的口号。
但手握2300亿美元现金账户的苹果帝国,似乎并不Care,毕竟回归美国本土的代价太大,企业无法承受。根据美国科技新闻网站 PCWorld 的报导,25 日苹果已经向印度联邦政府递交了十分详细的投资计划。
印度政府曾经要求苹果在印度创造100万就业岗位,但特朗普上任开出优惠条件,苹果印度设厂要求瞬间加码。然而这么快递交投资计划,说明苹果提出的条件虽然在印度政府内部遭遇反对意见,但印度人自己已经把“思想工作”做的差不多了。
富士康去美国建厂,但跟苹果没几毛钱关系
然而众所周知,富士康是苹果最主要的厂商。那么问题来了,苹果去印度,富士康怎么办?当被问及苹果如何考虑安排富士康的问题时,苹果相关人员表示:苹果还安排了一些其他的公司比如富士康作为印度的候补制造商,如果市场需求过于强劲,这些公司将承担部分订单。
也就是富士康要沦为替补!?
其实富士康早就不用大家操心了。此前就有报道称,富士康要去美国建厂。近日,曝光的软银CEO孙正义和特朗谱总统合照时手里所持的文件透露了富士康可能将创造5万个工作机会。
郭台铭表示,在那次会面之前就已经和孙正义谈过,但认为那只是一个私下的谈话,但之后他的计划却被公诸于世了。富士康其实已经考虑在美国设厂很多年了,指出这并非对特朗普呼吁美国制造的直接回应。郭台铭表示,工厂将与夏普有关。有分析师认为,很可能是苹果要出苹果电视了。
大家看明白了吧!富士康要去美国建厂了,但是这事跟苹果并没有几毛钱关系!
富士康美国建厂到底图什么?
众所周知,美国人民的权利意识十分强烈,如果像中国富士康那样强度的工作全部由工人来完成的话,按照美国人那爱惜自己的习惯,三天罢工、两天示威富士康能讨到什么便宜?
富士康当然也有着自己的打算。照富士康的说法,在美国设厂,不仅能够改变“技术无力”的现状,也有机会为更多高端科技公司提供加工组装服务,优化了客户集群。
怎么看都像是一次产业升级啊。也就是说虽然美国有高昂的人力成本,但是新工厂的一些流水线式的组装工作很有可能全部或大部分由机器人来完成。
富士康可以借助强大的技术能力和制程管制能力来提升自己的生产效率,优化自己的“智慧工厂”,同时还可以预防全球制造业工人红利迅速减少所造成的成本压力,因为“智慧工厂”的主要生产力是机器人。
工业化程度如此高、科技如此发达的美国,自然不可能让历史的车轮往回走?如果成真,那么美国政府和人民、富士康集团,都没有做赔本的生意。
中国制造怎么了?
“中国制造”和“印度制造”一直是个热话题。随着中国制造产能过剩现象加剧、人力成本上升等因素变化,一些制造企业渐渐开始将部分工厂转向印度等人力成本更低的国家,在这股迁徙热潮中,印度或将会成为下一个“世界工厂”。
事实上,中国制造的成本正逐年上升。美国波士顿咨询集团的调研数据显示,“中国制造”成本已接近美国。该报告分析了全球出口量排名前25位的经济体,以美国为基准(100),中国制造成本指数是96,也就是说,同样一件产品,在美国制造成本是1美元,那么在中国则需要0.96美元,可见双方的差距已经极大地缩小了。
中国的制造业面临很大压力。10年前,中国的制造成本低,而如今成本却水涨船高。除了薪资提高外,能源成本也在逐年增加。中国的电力消耗,从2004年的7美元/千瓦时上升至2014年的11美元/千瓦时,而天然气成本则从5.8美元/百万英热单位升到13.7美元,涨幅138%。
富士康走的时候是“制造业”,走到美国就变成了“智造业”。个中缘由,细想之下实在令人唏嘘。
“产业升级”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中国的工厂也在不断提升生产效率,包括引入机器人等自动化设备,同时不断增强研发能力。然而至今难以找到成功的案例。
富士康是中国改革开放工业史里集约性最强、链条最长、规模最大的集成者。上与顶级品牌商连接,下与千万中小企业连接。中国当前对技术的藐视、对制造业的挤压、矮化,到今天都不曾停止。郭台铭自己吐槽过苦恼:在台湾和大陆,都认为代工没前途,没有看到专利技术的有价值,认为土地等等才有价值。
转移制造业是产业升级的一个方法,但新的产业不会凭空出现并壮大。从外部引进和从内部孵化都是可行的方式。只是有一点必须认清楚,即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和比特币、房地产、互联网比起来,它的步调必须稳重才行。
■ 编辑|李思,财华社财经编辑。
听说订阅「港股解码」微信公众号的小伙伴们都能赚大钱哦!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做有质感有态度的原创财经
香港第一港股新闻网站
今日搜狐热点富士康50亿美元印度建厂 中国制造成本直逼美国
“中国制造”和“印度制造”正展开新一轮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全球最大的代工企业、中国台湾的富士康8月8日在印度签约,它到印度投资设厂的计划变为现实。富士康上周六与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Maharashtra)政府签订协议,将在未来五年投资50亿美元在该邦建设电子设备制造厂。随着中国制造产能过剩现象加剧、人力成本上升等因素变化,一些制造企业渐渐开始将部分工厂转向印度等人力成本更低的国家,在这股迁徙热潮中,印度会成为下一个“世界工厂”么?大转移在马哈拉施特拉邦首府孟买(Mumbai)签订协议后,富士康创始人郭台铭和马哈拉施特拉邦首席部长德文德拉·法纳维斯(DevendraFadnavis)共同宣布了投资的消息。郭台铭说,富士康将寻找当地的合作伙伴在马哈拉施特拉邦兴建已经规划好的工厂。富士康的客户包括苹果、黑莓、小米以及亚马逊等。8月4日,郭台铭还在新德里表示,他有意在印度其他邦兴建制造工厂并寻求可能的合作机会。目前,印度是全球增长最快的智能手机市场。不管是苹果,还是中国智能手机制造商都希望从印度快速增长的智能手机市场中分得一杯羹。小米手机一直想抢滩印度市场,业内猜测,富士康在印度的工厂会否首先为小米在印度销售的手机代工。对此,富士康的新闻发言人8月9日尚未做出回应。将中国的工业能力输到海外,是大势所趋。TCL集团董事长兼CEO李东生今年3月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专访时曾透露,TCL今年将在巴西和印度建立自己的工业能力。李东生告诉本报记者,现在一部手机中国生产的成本低于巴西,但巴西关税高,印度的关税也高。在当地建工业基地,有利于进入当地市场,印度有12亿人口,巴西有3亿人口,市场潜力大。而且,发达国家从巴西、印度进口的关税,低于从中国进口的关税,所以海外基地还有助于TCL进入发达国家市场。接下来,TCL还将在俄罗斯、非洲建工业基地。“到海外,不只是生产,要把品牌、服务能力也建立起来。”李东生建议,国家在“一带一路”的国际战略中,不仅要支持资本输出(资源及基建项目),更要支持产业输出(中国企业国际化),支持将我们的工业能力、产品技术能力、品牌渠道能力在当地扎下根来。中国“一带一路”的战略,已经得到友邦印度的支持。今年,印度总理莫迪到中国西安参观,受到模仿唐朝迎接国宾仪式的礼遇,莫迪跟兵马俑合影的照片让人记忆犹新。中国制造业压力印度承接全球软件编写外包的业务世界闻名,“印度服务”与“中国制造”都扬名海外。不过,莫迪现在也想树立“印度制造”的名声。《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今年3月到德国采访汉诺威电子展时就发现,印度特地在当地媒体为“印度制造”打广告。莫迪也想引入中国的投资,积极发展印度当地的制造业。中国目前产能过剩,鼓励中国企业到印度等地设厂,既可以消化过剩产能,又有助于中国企业“走出去”。在这一点上,中国、印度可以实现互利共赢。事实上,中国制造的成本正逐年上升。美国波士顿咨询集团的调研数据显示,“中国制造”成本已接近美国。该报告分析了全球出口量排名前25位的经济体,以美国为基准(100),中国制造成本指数是96,也就是说,同样一件产品,在美国制造成本是1美元,那么在中国则需要0.96美元,可见双方的差距已经极大地缩小了。该报告认为,中国的制造业面临很大压力。10年前,中国的制造成本低,而如今成本却水涨船高。原因有三:一是因为中国工人的薪资提高了,中国从2004年的4.35美元时薪涨到2014年的12.47美元,涨幅达187%。二是汇率,2004年至2014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升了35%。三是能源成本,中国的电力消耗,从2004年的7美元/千瓦时上升至2014年的11美元/千瓦时,而天然气成本则从5.8美元/百万英热单位升到13.7美元,涨幅138%。如何处理好印度制造与中国制造的关系,将考验中国企业的智慧。继松下、三星、LG等日韩企业之后,中国企业也热衷于到印度设厂,利用印度的低劳动力成本,积极开拓印度市场;另一方面,中国的工厂也在不断提升生产效率,包括引入机器人等自动化设备,同时不断增强研发能力。在向印度输出工业能力之时,提高中国制造的附加值,相信才是中印制造业竞合的良好选择。记者王珍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阅读:
相关搜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责任编辑:flyguo]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8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富士康在美国建厂骗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