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如何遇到问题正面面对对

对于当前国内经济发展的形势,几乎所有人都能感同身受,对于今年来中小私营企业的发展形势,无论是高层还是市场都无比重视,在当前经济环境下,经济下行压力有所显现。

而正是此时,需要中小私营企业肩负起拉动经济的大旗之一,但现在的中小私营企业遇到重大的挑战,对此,央行释放出新信号,对于中小私营企业甚至是国内经济有何影响?

私营经济遇到的重大问题当前中小私营企业遇到的重大问题之一是融资问题,现在为了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央行及有关部门也已经采取了很多措施来改善,比如疏通货币传导机制等,当然,受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环保要求趋严和强监管、去杠杆等政策影响,中小微企业融资在贷款规模、审批效率、抵押担保要求等方面存在问题,仍需要进一步的去改善。

值得一提的是,在去杠杆任务的经济环境下,实体经济中的企业部门杠杆率有所分化,具体为企业部门中的国有企业负债杠杠率在降低,而私营企业的负债杠杆率在增高,有数据显示:2017年以来: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略有下降;从61.1%下降至59.4%;私营企业资产负债率明显上升,从52.2%上升至55.6%。

而这也就导致了在去杠杠的经济环境下,私营企业的现金流相对紧张,融资难度会变的相对上升,中小私营企业更是首当其冲。私营企业的负债杠杠率上升,带来的是利息开支加大,同比利息支出上升11.8%,利息支出又冲击到其收入及利润,尤其是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有所显现的时候更是如此。

所以说,解决私营企业中的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便能够很大程度上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活力,带动整个实体经济的发展,当然也要注意融资风险防控。

值得一提的是,近日央行行长易纲提到:“金融部门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对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在贷款政策、发债政策等金融政策上都一视同仁“。“采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监管政策等“几家抬”的办法,激发金融机构的积极性,畅通政策传导机制,进一步加大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

从央行行长的所释放的信号来看,是对私营中小企业的利好,是在通过顶层来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下一步关键看落实情况。

目前来看,上层建筑都十分关注中小型私营企业的发展,央行行长易纲以及另一位都提到过一组关于中小微企业对国内经济的重要性:截至2017年末,小微企业法人约2800万户,另外还有个体工商户约6200万户,中小微企业(含个体工商户)占全部市场主体的比重超过90%,贡献了全国80%以上的就业,70%以上的发明专利,60%以上的GDP和50%以上的税收。

从数据中以看出中小企业对国内经济的重要性,也正是在当前国际经济竞争关系错综复杂,海外贸易带来的不确定风险,以及国内经济有所下行压力的时候,越是需要对私营中小企业予以支持与帮助。

现在来看,不仅仅是要从资本融资支持力度上对私营中小企业给予支持,还要从营造良好的经营氛围,减小企业的各种成本上入手,从而使得国内市场更具健康与活力,才能有更强大的信心来应对海外经济的各种挑战。

  3545位企业家参与的问卷调查显示,当前企业发展面临多种困难和挑战:一是产能过剩问题日益突出,呈现出行业面广、绝对过剩程度高的特点,消化过剩产能可能需要较长时间;二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足,企业家发展动力不强。

  面对当前的困难和挑战,多数企业经营者表达出积极应对挑战的意愿:一方面通过提升管理水平应对日益上升的成本压力,主动转型,积极应对挑战;另一方面,企业经营者期待政府坚定深化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决心,进一步推进与市场化、改善民生和防范金融风险相关的各项改革。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企业家调查系统组织实施“2013·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追踪调查”,发出问卷10000份,回收问卷3545份,样本覆盖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各个行业,其中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分别占6.4%和93.6%;大、中、小型企业分别占11.1%、31.1%和57.8%。职务是企业董事长或总经理、厂长、党委书记的占92.8%。

  ——产能过剩带来的困难加重

  关于当前企业经营发展中遇到的最主要困难,调查显示,企业经营者选择比重最高的八项依次是:“人工成本上升”、“社保和税费负担过重”、“企业利润率太低”、“整个行业产能过剩”、“资金紧张”、“国内需求不足”、“缺乏人才”和“未来影响企业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太多”。

  调查发现,近年来成本上升一直是企业发展面临的最主要困难,比重呈现上升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整个行业产能过剩”带来了企业竞争加剧、价格下跌并进而导致“企业利润率太低”。因此,综合来看,产能过剩问题是近年来影响我国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本次调查了解到目前不同行业企业产能过剩的具体情况。调查显示,认为本行业产能过剩“非常严重”的企业经营者占12.8%、“比较严重”的占58.3%,两者合计比2012年上升了4个百分点;认为“基本不存在”的占28.9%。

  从不同行业看,纺织、造纸、化纤、非金属制品、钢铁、有色金属和电子设备等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产能过剩“比较严重”或“非常严重”的企业超过八成。

  调查表明,在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的同时,也有一些行业存在良好的发展空间,这为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转型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产能过剩还体现在设备利用率的下滑上。调查显示,认为2013年设备利用率在“75%及以下”的企业经营者占51.2%、“75%-90%”的占32.9%、“90%以上”的占15.9%,企业总体平均设备利用率为72%,与2012年的调查结果基本持平,比2010年下降了6.3个百分点。从不同行业看,食品、服装、化工、化纤、橡胶塑料、非金属制品和钢铁等行业平均设备利用率低于70%,相对较低。

  调查还发现,超过2/3(67.7%)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消化目前的过剩产能需要3年以上的时间,其中认为需要“5年及以上”的占22.7%。从不同行业看,化工、医药、钢铁、有色金属业和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及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等行业企业有超过三成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消化过剩产能需要“5年及以上”的时间。

  调查表明,企业经营者认为消化目前的过剩产能可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足

  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足首先体现为内需不足。调查发现,虽然当前的政府投资需求相对较旺,但是民间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仍显不足。其中,民间投资需求不足还体现在民营企业未来的计划投资额增长速度仍然较低。调查显示,民营企业选择明年计划投资额“增长”的比“减少”的多23.3个百分点,虽然略高于2012年但仍明显低于2011年及2010年的调查结果。

  消费需求不足也能从相关行业的产销情况上得到印证。以批发和零售业以及住宿和餐饮业为例,调查显示,关于企业目前的生产(服务)量和销售量情况,批发和零售业企业认为“减少”的比“增加”的分别多12.1个百分点和13.2个百分点,住宿和餐饮业企业认为“减少”的比“增加”的分别多30.7和36.7个百分点,均要低于所有行业的平均水平。

  此次调查了解了企业经营者对有关说法的同意程度,调查显示,关于“目前愿意做实业的企业家越来越少”和“做企业家越来越难”这两个说法,表示“非常同意”或“比较同意”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71%和85.1%,评价值分别为3.88和4.19。

  关于“假如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仍愿意做企业经营者”这一说法,表示“不大同意”或“很不同意”的占27.8%,总体评价值为3.31,要低于2012年的调查结果。

  关于“目前是非公有经济发展的最好时期”这一说法,表示“不太同意”或“很不同意”的占37.9%,总体评价值为2.84。

  关于“我希望我的子女成为企业家”这一说法,表示“非常同意”或“比较同意”的占38.2%,评价值为3.03,略高于中值3,与2012年差别不大。

  企业家发展动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压力的增大。调查显示,关于“与去年相比,企业目前的经营压力”这一问题,选择“明显加大”的企业经营者占39.4%,选择“有所加大”的占45.1%,选择“基本没变”的占12.1%,选择“有所减轻”或“明显减轻”的仅占3.4%;关于企业家对自己压力的感受,认为自己“压力很大”的占31%,为近5年来的最高值,认为“压力较大”的占60.4%,认为“压力较小”或“没有压力”的仅占8.6%。

  企业战略选择及政策建议

  ——企业积极转型,应对挑战

  面对当前企业发展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多数企业经营者表达出积极的意愿。调查显示,关于“为了企业更好地发展,企业未来一年应着重采取的措施”,企业经营者选择比重最高的六项分别是:“加强管理降低成本”、“增加创新投入”、“引进人才”、“开拓国内市场”、“更新设备”和“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这个排序与前两年相比基本没有变化。调查表明,企业经营者表示,针对当前成本上升的困难,企业将采取“加强管理降低成本”的措施;针对产能过剩和利润率太低的困难,企业将主动转型,采取“增加创新投入”、“引进人才”、“更新设备”等措施;针对国内需求不足的困难,企业将采取“开拓国内市场”的措施。

  从企业最希望投资的行业也能看出企业跨行业转型意愿的增强。调查显示,关于“企业最希望投资的行业”,选择“其他行业”的企业经营者占38.3%,比2012年提高了4.8个百分点,为近五年来的最高值;选择继续投资“本行业”的占61.7%。从不同行业看,纺织、服装、化纤、有色金属业和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及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等行业转型意愿更加强烈,超过半数的企业经营者希望投资其他行业。

  从企业经营者对企业遇到困难时选择什么样的出路,也能看出企业转型意愿的增强。调查显示,当问及“假如企业的停产、半停产情况持续下去,您将如何打算”这一问题时,打算“产业升级”的企业经营者占52.2%,与2012年持平,明显高于2011年;打算“进入新行业”的占19.6%,比2012年上升了0.9个百分点;打算“去其他地区发展”的占3.6%,而选择“退出不干了”的企业经营者占24.6%,比2012年略高了2.3个百分点,但仍明显低于2011年。

  ——企业创新意愿增强,创新成效初步显现

  创新是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式之一。调查发现,企业经营者对创新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创新的动力有所增强,创新成效初步显现。调查显示,关于“为了企业更好地发展,企业未来一年应着重采取的措施”,企业经营者选择的与创新相关的选项 (包括“增加创新投入”、“引进人才”、“更新设备”等),与去年相比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这表明企业经营者对于创新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

  调查还了解了企业的创新动力。调查显示,与去年相比,认为创新动力“有所增强”或“明显增强”的企业经营者占63%,“基本没变”的占28.1%,“有所减弱”或“明显减弱”的占8.9%。

  企业研发投入的上升也反映了创新动力的增强。调查显示,认为今年研发投入“增加”的企业经营者占42.5%、“持平”的占42.4%、“减少”的占15.1%;“增加”的比“减少”的多27.4个百分点,这一数据比2012年上升了6.6个百分点。

  新产品销售比重反映了企业的创新成效。调查显示,认为今年新产品销售比重“增加”的企业经营者占36.9%、“持平”的占47%、“减少”的占16.1%;“增加”的比“减少”的多20.8个百分点,这一数据比2012年上升了6.3个百分点。

  创新环境的改善是企业创新动力增强的重要原因。调查显示,认为目前企业创新的外部环境比5年前“明显改善”或“有所改善”的企业经营者占54.1%、“基本没变”的占26.8%、“明显恶化”或“有所恶化”的占19.1%。

  ——顺应潜在经济增长率放缓趋势,完善和稳定宏观经济调控政策

  调查发现,企业家已经认识到未来中国经济将从高速增长逐渐过渡到中高速增长的阶段,潜在经济增长率将会有所放缓。本次调查了解了企业经营者对当前及未来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的判断,调查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平均为7.2%,5年后将下降到6.9%,10年后将进一步下降到6.5%。

  基于对未来潜在经济增长率放缓的判断,企业经营者对2013年和2014年的GDP增速持有比较理性和平稳的预期。调查显示,企业经营者预计2013年GDP增速为7.2%、2014年GDP增速仍为7.2%。

  基于对GDP增长理性、平稳的预期,企业家期待宏观调控政策保持基本稳定。调查显示,当问及“未来2年内,经济增速在什么情况下政府需要加大政策刺激力度”这一问题时,超过八成(81.4%)的企业经营者选择了“7%以下”,其中,认为经济增速在“6%以下”政府才需要加大政策刺激力度的企业经营者超过了1/3(34.4%)。

  ——积极推进市场化改革,为企业转型创造良好环境

  调查发现,一方面企业家主动转型和创新,应对当前发展中的困难与挑战;另一方面企业家也期待政府进一步深化改革,鼓励和推动企业升级。本次调查了解了企业经营者对今年以来推动有关改革和相关政策的评价。调查显示,以4分制计算,按照评价值高低排序,企业经营者评价最高的六项改革依次是:“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合理提高劳动者报酬”、“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和“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而对“防范地方债务风险”、“房地产调控”和“国有企业收益合理分配”的评价相对较低。

  关于以上各项改革的迫切程度,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选择比重最高的六项依次是:“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制度”、“优化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简政放权”、“房地产调控”、“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和“防范地方债务风险”。

  本次调查还了解了各项改革的难度。调查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难度最大的六项改革依次是“房地产调控”、“简政放权”、“优化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防范地方债务风险”、“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制度”和“国有企业收益合理分配”。

  调查表明,企业家对当前多数改革的成效持积极肯定的态度。同时,企业家认为当前最迫切的改革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与市场化相关的各项改革,包括优化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简政放权和推动民间资本有效进入金融、能源、铁路、电信等领域;二是与改善民生相关的各项改革,包括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制度和健全全民医保体系;三是有效防范金融风险,主要是防范地方债务风险。值得注意的是,企业家也认为这三个方面的改革难度很大,这表明目前的改革已经进入了深水区,因此期待政府坚定深化改革、彻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信心,积极应对和克服改革中的困难与挑战,为企业转型升级创造更加良好的外部环境,将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落到实处。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合作伙伴关系、信息技术进步以及管理思想的创新,使得企业之间竞争的方式也发生了转变,从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向供应链和供应链之间的竞争。采购领域的变革速度越来越快,越来越多的企业打破原有的思维方式,以供应链管理的思想为指导。

使采购从以交易为基础的战术职能上升为以流程为导向的战略职能。从发达国家企业的实践经验看,有效的供应链管理对于企业增强成本控制、高效利用资源、改善服务和增加收益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全球信息化网络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初步形成,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科技进步和需求多样化使得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企业面临着缩短产品的交货期、提高产品的质量、降低产品成本、改进服务等多方面的压力。所有这些都要求企业对不断变化的顾客需求做出快速反应,因此许多企业推出了大规模定制生产,用定制的个性化产品去占领市场,赢得竞争的胜利。

然而,定制生产模式也存在着不可回避的问题,如:生产批量小,产品品种多,设备利用率低等。随之而来的是这种生产经营方式在采购环节上也面临着许多:PA待解决的难题:多品种、小批量的准时制采购难以形成批量采购,产品质量难以控制,交货期难以保证等。

本文正是结合FIC公司在采购工作中实际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系列解决对策,从而在企业的实际采购管理活动中增加产品采购批量,提高产品质量,缩短产品交货期,保证准时制采购活动的实现。

二.FIC采购管理面临的问题

实际工作中,FTC公司为适应准时制生产模式管理活动的要求,采取以销售订单驱动生产订单,以生产订单驱动采购订单,供应与需求双方都围绕订单运作的生产运行方式,企业的采购方式与生产方式是并行的,也就是要求企业的采购方式必须实现准时化、同步化运作。当生产部门在接到供应部门根据销售部门所签订订单所制定的生产计划后,开始安排生产;同时,采购部门在接到供应部门根据生产部门所反馈的物料需求计划后制订采购订单,当采购部门产生一个订单时,供应商即开始着手物品的准备工作。与此同时,采购部门编制详细采购计划,制造部门也进行生产的准备过程,当采购部门把详细的采购单提供给供应商时,供应商就能很快地将物资在较短的时间内交给FIC公司。当需求发生改变时,制造订单又驱动采购订单发生改变。企业的生产目的是为订单生产,而不是为库存生产;企业的采购目的是为订单采购,而不是为库存采购。准时制采购使企业适应了多变的市场需求,增加了供应链的柔性和敏捷性。

但由企业自身所生产产品、生产管理方式以及与其相结合的采购管理方式的特点所决定,HC公司在采购管理实际工作中存在着一些皿待解决的难点问题,这些难点问题如果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将影响企业采购管理目标的实现,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

1.供应商交货及时率低影响准时制采购的实现

交货及时率是准时制采购所强调和考察的主要指标。FIC公司的供应商交货及时率低的影响因素很多。首先,在FIC公司的供应商中,有一部分供应商由于缺乏现代企业管理理念,根本没有意识到交货及时率对采购方以及整个的供应链运营运作的重要影响,另外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方法落后,在生产计划,生产加工,质量检验,包装运输各个生产环节中存在问题,无法保证交货及时率。其次,FTC公司的小批量订单使供应商无法保证交货及时率。每个供应商都有自己生产计划,当FIC公司反复的给供应商下单,由于供应商的生产任务量大、生产计划安排得很满,供应商会按照自己企业的实际情况来制订生产计划和安排生产,这样,缴获及时率无法保证。

2.多品种、小批量准时制的产品采购方式采购工作量大

准时制生产系统是在自动化、电算化的情况下,合理规划并大大简化采购、生产及销售过程,使原材料进厂到产成品出厂进人市场能够紧密的衔接,尽可能减少库存,从而达到降低产品成本,全面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及综合经济效益目标的一种先进系统。为了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销售订单需求的不同,FIC公司目前采用的正式这种先进的准时制生产系统,多品种,小批量定制的安排生产,结合这种生产方式,公司在采购管理工作中推行的是准时制采购,以用户需求驱动生产订单,以生产订单驱动采购订单,最大限度地降低采购成本,最大限度地降低产品库存,最大限度地提高对用户需求的响应速度。

但由于订单驱动下的采购管理需求是离散的,消耗是不稳定的,频繁按需求批量生产,造成了日常采购工作任务繁杂。

小批量采购造成公司采购成本增加多品种,小批量准时制采购对供应商的交货期有严格的控制和要求,使得供应商无法整合采购商的采购订单,造成供应商送货频繁,同时也会造成公司由于收货造成的关务整理费用,仓库检验,收料费用。

制造业供应商管理包括供应商的筛选,资信评估,合作评估及合作制度等,现在本公司并未重视这项工作。通常的情况是,采购大权由某位负责人独掌;对供应商缺乏评价,即使采用招标制,考察的内容也局限于价格,从而导致不能选出合格的供应商,并在日后的合作中遭受损失;对供应商的合作状况没有记录和评估,产品及服务得不到改进。与现有供应商之间的关系难以协调且不易发展新的供应商。即使是以招投标方式的采购,也同样面临地域限制,流程不透明,过程烦琐,人力与资金耗费巨大等限制。上述因素均造成了企业整体采购成本的居高不下,难以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而形成规范高效的采购管理。采购管理成为企业在发展中的瓶颈。

三.针对FIC公司采购问题提出的对策

结合HC公司采购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Inc公司应该通过对采购物品及其供应商的战略地位,完善对供应商的开发、选择与评估体系来加强供应商管理,通过实施策略采购,电子采购等一系列具体可行的采购管理战略,提高企业采购管理工作效率,降低采购成本,加强与供应商的战略合作,最终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1.策略采购的大力运用

传统的采购是:用合适的价格,适当的时间,适合的数量和质量的物料输送到适合的地点。采购活动是短期的和零散的,在市场竞争、巨大的价格压力和考虑供应商关系等种种因素下,都要求企业用更加策略性的方式去购买产品和服务。策略采购就是针对某一特定物资或服务,通过内部客户需求分析,外部供应市场、竞争对手、供应基础等分析,在标杆比较(benchmarking)的基础上设定该物品的长短期的采购目标、达成目标所需的采购策略及行动计划,计划内容包含采用何种采购技术、与什么样的供应商打交道,建立何种关系,如何培养与建立对企业竞争优势具有贡献的供应商群体,日常采购执行与合同如何确立等。策略采购现己被世界500强的1/3企业采用,通过策略采购,企业一般可以降低采购成本10%、15%。

2.实施年度采购,增加采购批量,降低采购成本

由于销售订单驱动下的多品种、小批量采购,需求是离散的,消耗是不稳定的,频繁按需求批量补给生产会造成因无法形成经济采购批量而使采购成本增加,而且极易受到原材料价格波动的影响。因此,在实际的采购管理工作中,FIC公司应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增加采购批量,平抑采购产品价格,降低采购成本。首先,采购部门可以通过加强与市场销售部门的信息沟通,得到市场需求的准确信息;通过与生产部门的信息沟通,进一步了解企业的生产计划,通过这些措施确定一定时期内的采购需求量,然后根据预测的采购需求量,整合采购订单,与供应商签订年度采购协议,实施年度采购来增加采购批量,即用承包年采购量、分期交货来代替经常性的小批量采购,以形成产品的经济采购批量,降低产品采购成本。其次,通过分析主要原材料和零部件的市场长期价格走势,结合对市场需求的预测,与供应商先期签订订购合同。要确定这些原材料的长期价格走势,然后与使用这些原材料提供相关零部件产品的供应商,针对价格波动较大的产品,与供应商签订跨年度长期订购合同,旨在减小产品价格波动的影响,稳定采购价格,降低采购成本。

3.加强对供应商的过程控制

按照FIC公司现有的采购工作流程,在对供应商正式下达批量采购订单之前,需要对供应商提供的样品进行检验,测试;样品合格后,再进人小批量验证阶段;小批量验证合格后,FIC公司才正式给供应商下达正式批量采购订单。对正式订单的产品验收只是在产品送达工厂时才进行质量检验。可见,FIC公司目前在采购管理方面缺乏的是对供应商的过程控制。

首先,协助供应商建立并完善符合FIC公司要求的质量控制体系,从根本上提高供应商对所提供产品的质量控制能力。只有拥有了完善质量控制体系的供应商才能从原材料采购,工艺准备,人员准备,生产加工,质量检验,包装运输等各个环节进行严格控制,以确保其供应的产品质量符合要求。

其次,与供应商密切配合,制定积极有效的供应商质量目标以及相应的条款以促进供应商持续改进其产品和服务质量。此目标应该包括产品技术参数、公差范围、应用材料以及产品性能等关系到产品质量的重要指标。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对所设置的质量目标的考核与评估,进而达到促进供应商持续改进其产品和服务质量,提高产品合服务质量的目的,加强对供应商的过程控制。

最后,设立考核评估目标的约束激励机制。为提高供应商的合作积极性,保证所设立的质量和成本目标的实现,FIC公司还应与供应商设立双方认可的相应的约束激励机制。相应的约束机制包括:减少订货批量,供应商赔付因其产品质量问题所造成的损失,甚至终止双方的合作协议等;相应的激励机制包括:增加订货批量,对质量稳定的产品实行质量免检,延长双方的合作期限等。所有这些约束激励机制的设立都应建立在进一步巩固FIC公司与供应商的合作关系基础上,而不是破坏彼此间的合作关系。以上采购管理的解决对策力图实现FIC公司缩短采购周期,降低采购成本,提高采购物料质量,快速适应企业所面临的现代采购管理多样化目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正面面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