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析圣象破坏运动确立了皇权富贵车?高于教权的原则

世界历史上至少有两次“破坏圣像运动”:

一、8~9世纪在拜占廷帝国发生的破坏基督教会供奉圣像、圣物的运动;其实质是反对正统教会统治势力和教会修道院占有土地的政治斗争。基督教内长期存在圣像崇拜,而反对圣像崇拜的社会力量也在拜占廷帝国境内发展。皇帝利奥三世于726年掀起了全社会的“破坏圣像运动”,君士坦丁五世时,破坏圣像运动达到高潮。君士坦丁五世采取严厉措施对付圣像崇拜派。787年,尼西亚会议,宣布恢复圣像崇拜 。813利奥五世即位,反圣像派重新得势。 843年,皇帝迈克尔三世的皇太后狄奥多拉摄政时,再次宣布恢复圣像供奉,大批圣像破坏者以异端罪被处死。圣像破坏运动从此结束。

二、1566年8月11日“破坏圣像运动”,是由尼德兰手工业者、平民和农民发动的反对天主教会和西班牙殖民统治的人民运动,是欧洲历史上著名的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的一个组成部分。

毁坏圣像运动是8、9世纪拜占庭教俗统治集团发动的禁止使用和崇拜圣像的社会斗争。这场运动以涉及面广、影响极大而著称。学者们以这场运动标志当时的历史,称运动发生的百余年为“毁坏圣像时时代”。它是中期拜占庭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毁坏圣像运动的发展过程极其曲折,这场运动以皇帝利奥三世(717-741年在位)在公元726年夏季颁布的《禁止崇拜偶像法令》为开端,至公元843年幼帝米哈伊尔三世(842-867年在位)统治时期,摄政皇后塞奥多拉颁布反对毁坏圣像的《尼西亚法规》为止,共持续了17年在这117年里毁坏圣像运动经历了两个阶段。从公元726年到公元812年为第一阶段。其间,利奥三世发起的毁坏圣像运动引发了波及社会各个阶层和各个角落的有关如何对待圣像的争论。

狂热的基督教教徒纷纷以各种形式反对发起毁坏圣像运动的统治者,其中不乏流血事件的发生,民众起义也是此起彼伏宗教大会,撤换了反对毁坏圣像的大教长日耳曼努斯,代之以拥护毁元730年,利奥三世召开坏圣像的大教长阿纳斯塔修斯,并制定了有关的宗教法规,为毁坏圣像运动提供了宗教理论上的依据。利奥三世死后,他的儿子君士坦丁五世(741~775年在位)继位,毁坏圣像运动随即进一步升级。君士坦丁五世使这场运动的教义“之争演化为对崇拜圣像者的迫害,由此引弓起了全社会的动荡。君士坦丁五世下今人人宣誓不得崇拜偶像,焚毁了大量的圣像艺术品,并且使用石灰水清除教堂内的圣像壁画,甚至还处死反对派的高级教职人106员,关闭由他们控制的修道院,没收修道院的财产,强迫修士修女还俗。

世俗皇帝这一过激的行为促使罗马教皇最终摆脱了拜占庭皇帝的控制,在法兰克国王矮子丕平的支持下,建立起了教皇国毁坏圣像运动到了君士坦丁六世(780~797年在位)继位之初却发生了重大转折。以摄政皇后伊琳尼为首的反对毁坏圣像者占据有利形势,大举反攻倒算,不仅全面废除了以前历代皇帝毁坏圣像的法令和教法规,而且反过来对参加毁坏圣像运动的教俗人士进行大肆迫害。公元787年召开的“尼西亚宗教会议”公开反对毁坏圣像,下令人人崇拜偶像,并规定世俗君主无权干涉教务。毁坏圣像派的势力一度销声置迹,直至米哈伊尔一世(811~-813年在位)退位。毁坏圣像巧动的第一阶段开始于皇帝利奥5五世(813~820年在位)的继位,利奥是毁坏子像派的定支持者,他以君士坦丁五世为样,重新推行前代坏圣像派皇帝颁布的法今,废除了公元787年尼西亚基督教会议的决议,并开始新一轮对反毁坏圣像者的迫害。

大批主教和教职人员或被解除教职,或被监禁和流放。这种迫害到塞奥弗鲁斯一世(829-842年在位)统治时期又有新的发展,反对派的教士被施以酷刑。直至塞奥弗鲁斯之子、年仅6岁的米哈伊尔三世继位时,摄政皇后塞奥多拉重申崇拜圣像教义,全面复辟,重新颁布反对毁坏圣像的《尼西亚法规》,同时她再次确立皇权对教权的控制和对教会事务的干涉权。为了平息因毁坏圣像运动引起的社会动荡,她实行亲数安抚政策,为过去因这一运动受到迫害的教俗人士平反,从而使这场在拜占庭帝国持续了长达17年之久的浩劫宣布结東。坏圣像运动有着长期的宗教教义争论的基础,可以说它是基督数神学和哲学力图摆脱犹太教和古典的希腊罗马哲学,并最终形成独立的神学体系的结果。毁坏圣像运动的发起,有着深刻的宗教政治及经济等各方面的历史和现实原因,其中的利害关系极为复杂。

长达一个多世纪的破坏圣像运动,在拜占庭国家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方面都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毁坏圣像运动给帝国的政治和军事领城带来了最直接的影响,我们甚至可以说这一运动是宗教统治者和世俗统治者之间政治斗争的结果,如此一来掌有军权的世俗皇帝必然会为了自已的利益发动武力来镇压狂热的圣像崇拜者,而在教会内部也存在两股相互对立的势力,他们水火不相容,争斗也在所难免,在世俗君主之中不乏支持崇拜圣像的群人,他们所发起的反攻倒算也不甘示弱,毫不亚于毁坏圣像像运动的手段,他们对毁坏圣像我士大肆迫害毁坏圣像运动在军事方面的影响是与其政治影响紧密联系在起的。

早在坏圣像运动爆发以前,帝国各地教会对如何对待子像问题就有两种意见,其中中四方省区支持崇拜圣像,而东方省区则相反。英明的拜占庭世俗统治者利用了要坏子像的主张稳定了东部军区的军心,酸了士兵的上气,从而使得拜占庭军队在东部线节节取胜驶,成功地实现了当时的军事进攻和战略目标毁坏圣像运动还成功地遇制了教会产业意剧膨胀和有效地防止国家人力资源的流失,在帝国经济方面产生了重要响,。世俗统治者面对经济实力甚至雄厚于自己的教会,特别是在帝国连年战争、瘟疫不断、人力资源消耗严重、国库入不敷出的情况下,借毁坏圣像运动之机,通过颁布法今,有效地实现了从经济上打击教会的目的,大幅增加了国家的税户和收入毁坏圣像运动在拜占庭文化发展过程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此间,虽然有大批教堂修道院和一些早期宗教艺术作品被毁灭,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但但是,世俗风格的民间艺术却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展现了世俗艺术和亲教艺术同时发展、同时繁荣的局面。这一B时期,是阿拉伯帝国在军事上趋向于衰弱而文化上趋向于发达的时期,拜占庭和阿拉伯文化有了经常的和平交流,从而在拜占庭和阿拉文化区同时出现了西方所不达到的文化艺术繁荣。这种文化艺木荣为后来西欧的文复兴运动准备了丰富的资料。

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

8世纪初,阿拉伯帝国对拜占廷帝国又发动新的进攻。716年,阿拉伯人开始进攻小亚细亚,并推进到小亚西部的帕加马。皇帝狄奥多西三世(715—717)束手无策,但是小亚军区督军利奥击退了敌人的进攻。于是利奥强迫皇帝退位,自己登上皇帝宝座,称利奥三世(717—741)。从此开始伊苏里亚王朝的统治(717—797)。717—718年,阿拉伯人出动水陆大军再次围攻君士坦丁堡,形势万分紧急。利奥巧妙地利用“希腊火”粉碎了敌人对首都的围攻。利奥三世竭力整顿租税的征收,改善帝国财政状况;加强和完善军区制,在亚洲部分建立7个军区,欧洲部分建立4个军区。立奥为了保障新兴军事贵族的利益,安定军士生活,需要大量土地和财产,分封给各级军事长官,由军士农民领取份地耕种,国家从中征收租税和贡物。但是土地大部分掌握在教会和修道院之手,它们还享有免税和免徭役特权,从而严重影响国家的税收和军队的巩固。于是利奥从726年起宣布反对圣像崇拜,掀起一个全社会破坏圣像运动。730年1月立奥召集御前会议,要求僧俗高级贵族在他制定的反对圣像崇拜的法令上签字,拒绝签字者立即免职。圣像破坏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主张和参加破坏圣像的主要是东方各军区的军事贵族、开明僧侣、保罗派信徒以及其他反教会的下层群众;坚持圣像崇拜的主要是正教高级教士、旧贵族、修士以及欧洲地区的民众。君士坦丁堡工商界人士也站在圣像崇拜者一边。运动开始后,教会和修院的圣像、圣迹和圣物被捣毁,土地和财产被没收,修士被迫还俗,参加生产,承担国家赋税和徭役。在帝国范围内,圣像崇拜和反崇拜的斗争异常激烈。教俗旧贵族以海岛为依托发动反政府的叛乱,遭到利奥三世的镇压。731年教皇格利哥里三世也进行干涉,他宣布开除立奥和全体圣像破坏者的教籍。利奥则剥夺教皇在南意大利的征税权和对伊利里亚的管辖权作为回击。君士坦丁五世时期(741—775),圣像破坏运动达到最高峰。753年皇帝在查尔西顿召开宗教会议,有300多主教和修院院长参加,会上通过了反对圣像崇拜、拥护皇帝宗教政策的决议。两派斗争更加激化。修院被封闭,土地和财产被没收;坚持圣像崇拜的僧侣被囚禁、放逐,有的甚至被处决。圣像破坏运动是促进拜占廷封建化的杠杆。教会和修院的地产多半采用奴隶和农奴耕种。皇帝下令将没收的教产分赠给新兴军事贵族和士兵,或者用以奖励在反对阿拉伯人入侵作战有功的军队官兵,从而培植了一大批新兴的军事贵族和领有份地的军士阶层。这就使拜占廷的封建关系得到进一步发展。伊琳娜女皇在787年召开尼西亚宗教会议,谴责圣像破坏运动,宣布恢复圣像崇拜。运动的第一阶段至此结束。813年利奥五世(813—820)继位,圣像破坏运动重新兴起,进入它的第二阶段。但是这个阶段的深度和广度均未超过前一阶段。843年狄奥多拉重新宣布恢复圣像崇拜。历时117年的圣像破坏运动至此终止。但是皇权高于教权的原则继续存在,教会被没收的土地和财产也无法收回。取得土地的军事贵族成为不同等级的大封建主,军士和村社农民迅速沦为依附农民和农奴。拜占廷封建化的过程前进了一大步。

第一种破坏圣像运动是指尼德兰革命的开端.

它的原因是:第一,西班牙的殖民统治,第二,资本主义经济有一定发展,第三,阶级关系的变化,出现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第四,下层人民所受剥削压迫惨重,第五,天主教会实行宗教迫害。

第二种有关破坏圣像运动的说法

利奥大帝统治时期的破坏圣像运动,可分为两时期。第一时期始于780年利奥三世下召破坏圣像,直到皇后伊雷(Irene)任内停止迫害。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大公会议(787年)主张维护圣像崇拜,支持第一次尼西亚会议的立场,会议中声明:圣像如同十字架及福音书等其他实质的象征,应在教会中被保存、礼敬。第二时期则始于815年利奥五世的圣像破坏运动,一直持续到843年皇后提奥多拉(Theodora)全面恢复圣像崇拜,从此圣像的地位完全受到认可,人称为“正教的胜利”,而东正教会亦以四旬节的第一个主日(又称“正信凯旋主日”)来纪念此事。第一时期圣像的首要拥护者为大马士革的圣约翰(St John of Damascus, 675-749),第二时期则为圣狄铎主教(St Theodore, 759-826)。圣约翰因为住在回教地区,避开了拜占庭帝国的掌控,得以更自由地发展其理想;之后回教也多次意外护蔽了东正教的发展。

东正教的主要特色之一,就在于圣像独特的地位。现今的东正教会内充满了许多圣像,包括分隔教堂内殿和中殿的圣像屏风,上面到处都是圣像,还有教堂内各角落祭坛上的圣像,以及墙上的圣像壁画或镶嵌。一般信徒会跪拜、亲吻这些圣像,并在圣像面前点烛,神父们会在圣像前焚香祭拜,在其他行进队伍中也会高举圣像。这些姿势和举动到底有何意义?圣像又代表什么?为什么圣约翰等人会如此看重圣像?

我们首先针对反对圣像崇拜者所提出的“偶像说”加以澄清,其次介绍圣像作为教义传授的正面价值,最后再补充其教义上的重要性。

(1) 偶像问题:亲吻或跪拜圣像,并不代表崇拜偶像。圣像并非偶像,而是一种象征;所礼敬的对象并非作成圣像的材料,而是所描绘的个人。这在反对圣像的争议前即由修士利安迪(Leontius of Neapolis, 死约650年)澄清:“我们并非尊崇木头,而是被钉十字架的基督…当十字架上的两块木头结合一起时,我会敬拜代表基督牺牲的十架图像,若是两根木头分开,我会把它丢开、烧掉。” 因为圣像仅是一种象征,正教信徒并非加以崇拜,而是予以礼敬;圣约翰就曾针对实体象征的礼敬和对神的敬拜加以详细区分。

(2) 圣像作为信仰教导的一部分:圣像是教会用来教导信仰的工具之一,利安迪就曾说道:“圣像如同展开的书,让我们想到神”。那些缺乏学识或没有时间学习神学的人只要进到教堂,就会从墙上所呈现的学到基督信仰。支持圣像者说,若有外邦人要你让他看看你所信的,把他带到教堂的圣像面前吧。如此,圣像形成神圣传统的一部分。

(3) 圣像在教义上的涵意:这里我们来到反对圣像崇拜者的主要争论–就算并非偶像,即使有其教导价值,圣像是否有其必要?支持圣像者主张,圣像能护卫道成肉身的教义。支持和反对圣像者都同意神永生的特质无法被表现出来–“从来没有人看见神”(约一18),但支持圣像者认为道成肉身能产生具像派的宗教艺术,神因为变为人的样式,所以能被描绘出来。圣约翰就表明,实体形象能表现出有形有体的神:

“以前因为神没有一定的形体,因此完全无法加以描绘。但因为神道成肉身,住在人中间,所以我可以造出神的形象让人看见。我不敬拜物质,但我敬拜物质的创造者–其因为我的缘故来到世上、降卑为形体,使我能得救。我因此不会停止敬拜这位使我得救的形体。”

反对圣像崇拜者就因为未完全考虑到道成肉身的意义,而驳斥这些代表神的形象。他们就像许多的新教教徒,落入了所谓的二元论,认为物质会带来玷污,相信属灵的事必须是非物质的,因此拒绝任何实质上的形体。然而这违反了道成肉身的精神,因着忽略基督的人性和形体,忘了我们肉体就如同灵魂需要被救赎和更新。因此反对圣像崇拜的争论早期就和基督位格的问题紧密相连;这不仅是宗教艺术上的争议,而是关于道成肉身、以及人和整个有形宇宙上的救恩问题。

神因为是有形有体,使物质可被救赎。圣约翰就说:“道成肉身,使肉身成圣”;神使物质成圣,成为“灵的产物”,若肉身成了圣灵的媒介,则木头和水彩亦能。东正教的圣像教义事实上和其相信神物质和精神上的创造物皆可被救赎、得荣耀的信念息息相关。泽诺乌(Nicolas Zernov, )以下谈及关于圣像之于俄国人的内容,就很贴切所有的东正教徒:

[圣像]对于俄国人而言不只是绘画,而是人的灵力透过美和艺术来救赎创造物的动态表现。[圣像]上的色彩和线条不是用来模仿自然;艺术家们主要想表现出人类、动植物、及整个宇宙能从现今的退化状态被拯救过来、恢复到其应有的“形象”。[圣像]是受造物从堕落被救赎的保证…其艺术上的完美不仅反射出神国的荣耀,也是物质回到其原始美与和谐的具体例证,可作为圣灵的媒介。圣像是转化宇宙过程的一部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皇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