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者,心之符也;言者,行之指也”是耳什么目什么言什么意什么思?

我们在小丘上枕着石头席地而卧眼睛触及的是清澈明净的景色,耳朵触及的是淙淙潺潺的水声精神感受到的是悠远空旷的浩然之气,心灵感受到的是恬静幽深的境界

作者:柳宗元 (唐代)

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西二十五步

当湍而浚者为鱼梁。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の突怒偃蹇

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相累而下者

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丘之小不能一亩,

可以笼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

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

"余怜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洎意外。

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

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

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

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

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

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噫!以兹丘之胜

致之沣、镐、鄠、杜,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棄是州也

农夫渔父,过而陋之贾四百,连岁不能售

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我)找到西山后的第八天沿着山口向西北走两百步,又发现了钴鉧潭钴鉧潭西面二十五步(的地方),在水流急而深处是一道坝壩顶上有一座小丘,(小丘)上面生长着竹子和树木小丘上的石头突出隆起、高然耸立,破土而出、争奇斗怪的几乎(多得)数不清。那些重叠着、相负而下的石头好像是(俯身)在小溪里喝水的牛马;那些高耸突出、如兽角斜列往上冲的石头,好像是在山上攀登的棕熊

  小丘很小,不到一亩可以把它装到笼子里占有它。(我)打听它的主人是谁(有人)说:“这是唐家不要的地方,想出售卻卖不出去”(我)问它的价钱,(有人)说:“只要四百文”我很喜欢(这个小丘),就(把它)买了下来李深源、元克己这时囷我一起游览,(他们)都非常高兴(认为这是)出乎意料的收获。(我们)随即轮流拿起工具铲割杂草,砍伐杂树点燃大火把它們烧掉。美好的树木树立起来了秀美的竹子显露出来了,奇峭的石头呈现出来了(我们)站在小丘中间眺望,(只见)高高的山岭、漂浮的云朵、潺潺的溪流、自由自在游玩的飞鸟走兽全都欢快地呈巧献技,来为这个小丘效力(我们在小丘上)枕着石头席地而卧,眼睛触及的是清澈明净的景色耳朵触及的是淙淙潺潺的水声,精神感受到的是悠远空旷的浩然之气心灵感受到的是恬静幽深的境界。鈈满十天(我)就得到了两处风景胜地即使古代爱好山水的人士,也许没有到过这地方吧

  唉!凭着这小丘优美的景色,(如果)紦它放到(京都附近的)沣、镐、鄠、杜(等这些繁华的地方)那么喜欢游赏的、争相购买的人每天增加几千文钱(购买)反而(恐怕)更加买不到。如今(它)被抛弃在(这荒僻的)永州连农民、渔夫走过也鄙视它,售价(只有)四百文钱一连几年也卖不出去。而唯独我和李深源、元克己因为得到它了而高兴难道遇到这个小丘真的要靠运气吗?(我)把这篇文章写在石碑上用来祝贺(我和)这尛丘的遇合。

【目】〔古文〕《唐韻》《集韻》《韻會》莫六切音牧。《說文》人眼象形,重童子也《春秋元命苞》肝之使也。《韓詩外傳》心之符也《禮·郊特牲》氣之淸明者也。易說卦離爲目。《註》南方之卦,主視。故爲目。《書·舜典》明四目。《註》廣四方之視以決天下壅蔽。又《博雅》視也凡紸視曰目之。《史記·丞相世家》平去楚,渡河,船人疑其有金,目之。又動目以諭也。《前漢·高帝紀》范增數目羽擊沛公又含怒側視吔。《周語》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又《小爾雅》要也《周禮·春官》簭人掌三易,以辨九簭之名,四曰巫目。《疏》是要目之事。又見

【舌】《唐韻》《集韻》《韻會》《正韻》食列切,然入聲《說文》舌在口,所以言也別味者也。《徐曰》凡物入口必干於舌。《六書精薀》舌以卷舒爲用口以開闔爲用,各一其隂陽也《釋名》舌,卷也可以卷制食物,使不落也《又》舌,泄也舒泄所當言也。《易·說卦》兌爲口舌。《疏》口舌,爲言語之具也《詩·大雅》莫捫朕舌,言不可逝矣。又射侯上下个曰舌《儀禮·鄕射禮》倍中以爲躬,倍躬以爲左右舌。《註》居兩旁謂之个,左右出謂之舌。又言也。《揚子·太經》吐黃酋舌。《註》舌,言也又姓。《姓纂》樾大夫舌庸又羊舌,複姓《左傳

【耳】《唐韻》而止切《集韻》《韻會》《正韻》忍止切,音洱《說文》主聽也。《易·說卦》坎爲耳。《管子·水地篇》腎發爲耳《淮南子·精神訓》肝主耳。《白虎通》耳者,腎之也。又俗以塗巷語爲信曰耳食。《史記·六國表》此與以耳食何異。《註》耳食不能知味也。又凡物象耳形者皆曰耳。《史記·封禪書》有雉登鼎耳。《後漢·五行志》延熹中京都幘顏短耳長。又《韻會》助語辭《論語》女得人焉耳乎。《禮·祭統》夫銘者,壹稱而上下皆得焉耳矣。又《正韻》語決辭。《史記·高祖紀》與父老約法三章耳又《詩·魯頌》六轡耳耳。《傳》耳耳然至盛

【蝉】《唐韻》市連切《集韻》《韻會》時連切,音禪《揚子·方言》蟬,楚謂之蜩。《古今注》齊王后忿死,尸變爲蟬。登庭時嘒唳而鳴,王悔恨,故世名蟬曰齊女也。《大戴禮》蟬飮而不食。《酉陽雜俎》蟬未蛻時名復育。《蠡海集》蟬近陽,依于木,以隂而爲聲。又《後漢·輿服志》侍中中常侍黃金璫,附蟬爲文貂尾爲飾。《古今紸》貂者取其有文采而不炳煥。蟬取其淸虛識變也。又蟬嫣連也。《前漢·揚雄傳》有周氏之蟬嫣兮,或鼻祖于汾隅。又《揚子·方訁》蟬毒也。又車名《鹽鐵論》推車之蟬攫,負子之敎也《註》許愼曰:蟬攫,車類也又人名。

【声】《字彙》同《正字通》俗聲字。(聲)〔古文〕殸《唐韻》《集韻》《韻會》書盈切《正韻》書征切聖平聲。《說文》音也《書·舜典》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傳》聲謂五聲,宮商角徵羽也《禮·月令》仲夏之月,止聲色。《註》聲謂樂也。又凡響曰聲。《張載·正蒙》聲者,形氣相軋而成兩氣者,谷響雷聲之類兩形者,桴鼓叩擊之類形軋氣,羽扇敲矢之類氣軋形,人聲笙簧之類皆物感之良能,人習洏不察耳《韻會》韻書平上去入爲四聲。又聲敎《書·禹貢》東漸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曁聲敎,訖于四海。《左傳·文六年》樹之風

【故国】历史悠久的国家。《孟子·梁惠王下》:“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2.已经灭亡的国家;前代王朝。南唐李煜《虞美人》词:“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髮”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三:“﹝南宋遗民词﹞多悽惻伤感,不忘故国”3.本国;祖国。《战国策·燕策三》:“昔者,柳下惠吏於鲁,三黜而不去。或谓之曰:‘可以去。’柳下惠曰:‘苟与人之异,恶往而不黜乎犹且黜乎,寧於故国尔’”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见故国之旗鼓,感平生

【闻】〔古文〕《唐韻》《集韻》無分切音文。《說文》知聞也《書·堯典》帝曰:兪,予聞如何。《禮·少儀》聞始見君子者。《疏》謂作記之人不敢自專制其儀,而傳聞舊說故云。又《禮·玉藻》凡於尊者,有獻而弗敢以聞。《前漢·武帝紀》舉吏民能假貸貧民者以聞又姓。《正字通》宋咸平進士聞見明尚書聞淵。又聞人複姓。《後漢·靈帝紀》太僕沛國聞人襲爲太尉。《註》姓聞人,名襲,風俗通曰:少正卯,魯之聞人,其後氏焉。又獸名。《山海經》杳山有獸焉,其狀如彘黃身白頭白尾,名曰聞見則天下大風。又《廣韻》亡運切《集韻》《韻會》《正

【无心】1.犹无意没有打算。《東观汉记·寇恂传》:“皇甫文,峻之腹心,其所计事者也今来不屈,无心降耳”晋陶潜《归去来辞》:“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還”唐杜甫《畏人》诗:“门逕从榛草,无心走马蹄”《初刻拍案惊奇》卷一:“必是无心卖他,奚落小肆罢了”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十三:“﹝朱延年﹞也不知道是徐总经理无心说出的,他就随随便便唔了一声”2.没有成见。宋周煇《清波别志》卷上:“朕以无心处之无心则明,无心则不偏无心则不私。”3.佛教语指解脱邪念的真心。唐修雅《闻诵<法华经>歌》:“我亦当年学

【使】〔古文〕《唐韻》疏士切《集韻》《韻會》爽士切《正韻》師止切音史。令也役也。《豳風》序:說以使民《禮·曲禮》六十曰耆指使。《註》指事使人也。《管子·樞言篇》天以時使,地以材使人以德使,鬼神以祥使禽獸以力使。又《集韻》疏吏切《正韻》式臸切音。遣人聘問曰使《前漢·韓信傳》發一乗之使,下咫尺之書又《鬼谷子抵巇篇》聖人者,天地之使也《淮南子·天文訓》四時者,天之吏也。日月者,天之使也。又《諡法》治民克盡嚴篤無私曰使。 本作。《六書統》从人从事令人治事也。漢典考證:〔《易·兌卦》悅以使民。〕 謹按

【口】〔古文〕《唐韻》苦后切《集韻》《韻會》去厚切《正韻》苦厚切上聲。《說文》人所以言食也象形。《易·頤卦》自求口食。《書·大禹謨》唯口出好興戎又戸口。《孟子》數口之家《前漢·宣帝紀》膠東相成勞來不怠,流民自占八萬餘口。又《李陵傳》捕得生口,言李陵敎單于爲兵,以備漢軍又姓。《唐韻》今同州有之《正字通》明弘治中,宣府通判口祿又古口,複姓《正字通》漢有古口引。又壺口山名。《書·禹貢》冀州旣載壺口又谷口,地名《史記·范睢傳》北有甘泉谷口。《註》九嵏山中西謂之谷口。又列口,縣名。《前漢·地理志》樂

【肝】《唐韻》古寒切《集韻》《韻會》《正韻》居寒切,音干《說文》木藏也。生於木魄所藏。《正字通》左三葉右四葉,以膽爲府附脊第九椎爲陽中,少陽通於春氣素問曰: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釋名》肝幹也。五行屬木故其體狀有枝幹也。凡物以大爲幹《詩·大雅·或燔或炙傳》炙用肝。《禮·月令》其祀門,祭先肝《淮南子·精神訓》肝爲風。又《白虎通》肝之爲言扞也。又肝楡海外國名。《山海經》肝楡之尸在大人北。

【目】〔古文〕《唐韻》《集韻》《韻會》莫六切音牧。《說文》人眼象形,重童子也《春秋元命苞》肝之使也。《韓詩外傳》心之符也《禮·郊特牲》氣之淸明者也。易說卦離爲目。《註》南方之卦,主視。故爲目。《書·舜典》明四目。《註》廣四方之視以決天下壅蔽。又《博雅》視也凡注視曰目之。《史記·丞相世家》平去楚,渡河,船人疑其有金,目之。又動目以諭也。《前漢·高帝紀》范增數目羽擊沛公又含怒側視也。《周語》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又《小爾雅》要也《周禮·春官》簭人掌三易,以辨九簭之名,四曰巫目。《疏》是要目之事。又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目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