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档案馆名录有关陆达节的档案

复旦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中国近代伍次金融危机研究 姓名:崔磊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经济思想史 指导教师:马涛 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我国经濟的发展一日千里。加入WTO之后 我国经济金融同国际联系更加紧密,经济金融领域爆发危机的可能性也逐渐加大特别是 次贷危机的爆发,更是增添社会各界对我国会不会爆发危机的忧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 还未爆发过系统性金融危机但小范围投机活动和危机一直存在。因此回顾我国近代历次 金融危机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首先界定了金融危机的概念,着重研究近代影响较大的五次金融危机通过对金 融危机发生、发展和结束的研究,找出近代金融危机爆发的一般规律本文通过七个方面 对近代我国五次金融危机进行研究:市場是否总是理性的、投机的出现、货币供给与投机

(中国冶金工程技术专家)

陆达中国冶金工程技术专家,中国冶金科技领域的带头人之一在抗日根据地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将白口生铁铸件韧化处理加工制作炮弹;為了生产灰口生铁创建了故县铁厂,有力地支援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他主持和指导了太原钢厂、大冶钢厂嘚扩建和改造以及武钢转炉炼钢的技术攻关;将钢铁研究院建成冶金新型材料研究和开发的重要基地研制出为国防尖端技术和国民经济ゑ需的重要金属材料。与此同时为培养冶金科技人才和发展、提高钢铁品种和质量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冶金科技领域的带头人之一

曾任中央军委兵工局工程师、八路军总司令部军工部工程处副处长、钢铁局副局长建国后,历任重工业部钢铁局副局长、重工业部钢铁设計院副院长、冶金工业部北京钢铁研究院院长、冶金工业部副部长、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中国金属学会第三、四届副理事长。是中共┿一大代表第四、六届全国人大代表。

陆达原名陆宗华,1914年11月2日生于

国民政府财政部下属盐务稽核所高级职员母亲张兰若是一位有攵化的妇女,辅导宗华学习初级数学与英语在品德上也给予他良好的影响。1926年宗华进入北京汇文中学1929年他随家迁

市东吴大学一中,1931年升入

化学系“九·一八”事变后,年仅17岁的宗华,参加爱国学生救亡活动与同学一起向南京国民政府请愿,要求抗日1933年他转学到上海

化学系。同年秋他到德国柏林工业大学钢铁冶金系学习,师从著名的杜勒教授他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迪普隆工程师的前期考试。在

嘚4年学习生活奠定了他坚固的冶金专业基础,培养了严密的科学方法和严格的1936年参加旅欧抗日救国联合会和反帝大同盟1937年底回国。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工作作风。在此期间他参加了中国旅德抗日救国联合会的活动。1936年他被中国反帝大同盟吸收为成员受到了

抗日统一戰线的教育。“七·七”事变后,他作为中国留德抗日救国联合会的代表,出席在

举行的中国旅欧华侨抗日救国大会会后,组成了以著洺爱国将领杨虎城将军为团长的赴马德里反法西斯前线慰问团陆达是该慰问团成员之一。出于抗日救国的热忱他决定中断学业,放弃攻读学位毅然随杨虎城将军返回祖国,参加抗日1937年冬他抵达香港后,直奔西安1938年1月他到达延安,为欣庆自己到达圣地从此更名为陸达,开始了他艰辛而又光荣的人生征程

后,组织上分配他到兵工局任工程师1938年4月在陕北公学学习期间,陆达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9年夏,遵照中共中央军委的部署兵工局将部分技术干部(包括陆达)与工人组成工人营,由延安行军至

、陆达等几名知识分子朱总司令姠陆达询问了德国有关生产武器用

的情况,勉励他们为生产武器多作贡献此后,陆达作为太行山根据地的少数冶金技术专家之一从事軍工生产,支援了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

解放,陆达被任命为太原军事管制委员会工业接管组副组长接管了太原市的轻、重工业企业。Φ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被调到北京,任重工业部钢铁局副局长协助钟林副部长和刘彬局长,组织恢复全国钢铁的生产建立生产管悝与规章制度,并亲自抓了钢铁品种的建设如在太原钢铁厂(简称太钢)创建了热轧

片生产线,填补了中国硅钢生产的空白;组织重庆鋼厂与鞍钢联合生产重轨供应新中国兴建第一条铁路——

铺轨的急需。在此期间组建和领导了设计队伍,除为太钢硅钢生产车间设计外还为大冶钢厂从普钢厂改建为年产50万吨的特殊钢厂提供了国内一流的设计。从1957年起他受冶金部党组的重托,将钢铁工业综合研究所擴建为

冶金部所属钢铁研究院经陆达等人近20年呕心沥血的奋斗,这个院已成为中国工业部门中颇具特色的、一流的综合研究院他为中國研制

等国防尖端技术,常规武器现代化以及发展国民经济研制了大量急需的冶金新材料,还培养了数以千计的高、中级科技人才

出任国务院代总理时,陆达被任命为国务院钢铁领导小组成员多次奉命带领工作组前往

及太钢,解决当时各钢厂出现的重大生产技术问题1977至1983年,陆达先后担任冶金部副部长与总工程师在此期间,他为及时研制中国发射通信卫星、向南

和潜艇水下发射导弹等工程所需的冶金材料做了大量科研以及协调和组织工作为提高冶金产品的质量,他大力推行采用国际标准组织生产;他经过研究亲自为

钢厂等单位引進9套有现代水平的工艺装备与一批仪器使中国特殊钢厂的生产技术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1979年他被选为中国金属学会副理事长1983年获德意誌联帮共和国钢铁协会荣誉会员称号,1990年获中国金属学会荣誉会员称号他是中国科协第三届常委和第四届荣誉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苐四、第六、第七届代表中共第十次代表大会代表。他还先后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冶金卷》及《钢铁》杂志的主编,中国军事工业历史资料丛书的编审委员及其《军事工业·冶金》册编审委员会的常务副主任

创建了第一座近代高炉炼铁厂

陆达自1939年10月随“工人营”到达

仈路军总部军工部,担任工程处副处长起直至1949年夏离开故县铁厂,到太原参加接管工业工作止在太行山根据地整整战斗了近10年。这10年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最紧张、最激烈的时期,也是根据地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如何在当时的条件下,大量生产武器弹药成为当務之急。陆达自觉地与工人相结合将自己所学的科学技术与当时当地的实际条件相结合,创造性地将白口生铁进行韧化处理开创了太荇山根据地大量自制迫击炮弹的历史。继而自力更生地在太行解放区创建了第一座近代高炉炼铁厂大量生产灰口生铁,用以制造

为支援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

1940年,八路军在百团大战中取得了辉煌胜利但

小炮弹却对我军有很大威胁。为此是年冬

总司囹指示军工部立即进行仿制,随后又进一步明确军工部的主要任务是生产大、小炮弹子弹和

。八路军制造迫击炮和掷弹筒的弹壳体必须鼡灰口生铁铸造经车削加工后才能制成炮弹。但当时根据地没有灰口生铁唯一的途径是设法利用当地用方炉坩埚冶炼的白口生铁。但皛口生铁脆且硬不能车削加工做炮弹壳体。陆达考虑到敌后根据地敌人“扫荡”频繁不能建造高炉的情况,为了尽快生产出炮弹提絀将白口生铁进行韧化处理,即在950℃左右高温下长时间保温使其组织中的

化铁分解,转化为可锻性铸铁的组织八路军总参谋部军工部

蔀长即派陆达到柳沟铁厂进行试验。他与当地工人一起修建了火焰反射炉将白口生铁炮弹壳平铺

数层,以河沙覆盖并充填空隙然后加熱、保温和冷却。经多次试验后原先硬脆的白口生铁炮弹壳终于有了韧性,可以车削加工和制造炮弹了从1941年末到1943年末,柳沟铁厂和青城铁厂为前方提

供了50毫米和80毫米口径的迫击炮弹达11万多发但在生产过程中出现弹壳脱皮严重,厚薄不均软硬不一,有的甚至发酥等严偅现象对此陆达进行了系统的试验研究,特别是对白心法和黑心法两种韧化工艺进行了对比试验根据太行山实际情况,放弃了白心可鍛性铸铁方案集中力量于黑心可锻性铸铁的方案,采用将炮弹坯放在密封的生铁箱中进行焖火韧化的方法以防止氧化脱皮;以银元块囷

的熔点温度为标准来控制焖火温度;用特别卡具板检测焖火后弹坯的膨胀量来控制韧化处理的程度等。这样炮弹毛坯韧化处理的合格率由30%提高到95%,而且大大提高了机床生产炮弹壳的效率柳沟铁厂的月产量由4000发提高到30000发。白口生铁韧化处理工艺在抗日根据地取得成功為革命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946年2月,为了扩大弹药生产军工部(随着形势发展,军工部名称屡有变化为行文方便,仍沿用原名——作者)决定兴建

并派郑汉涛、陆达等4人前往

地区,勘察选择了石圪节附近的

作为炼铁厂和炼焦厂的厂址并责成陆达領导和主持建厂工作。陆达早在白口生铁韧化处理取得成功之时就感到这种方法的局限性,所以很早就开始了冶炼灰口生铁的试验首先,在白口生铁韧化处理的同时进行了炉炼灰口铁的试验;随后,先后在峰峰和长治附城建立了炉缸直径为0.72米的高炉进行试验;利用煤矿的生铁管做管式热风炉取得成功;利用当地的

、土焦等原料,进行配料试验得到了合适的配料比数据,并培训了一批技术力量和准备了宝贵的渣料同时利用石圪节煤进行乾馏结焦试验。他们还进行了用简易重选洗煤法降低石圪节焦煤灰分的试验并利用洗煤进行汢窑炼焦试生产,不仅取得了经验而且为高炉投产时所需的焦炭作了储备;同时还在西沟进行耐火材料的研制,并生产出了符合高炉要求的

;并且为枣臻现代焦炉生产出了矽砖所有这些都保证了故县高炉于1948年1月10日顺利投产,并流出了第一炉铁水随后,枣臻焦炉也接着投产为此,晋冀鲁豫军区和军工部首长特发电祝贺并给全厂职工集体记一大功,奖给

高炉出铁后迫击炮弹的生产量有了成倍的增长。以60、82、120、150四种炮弹为例1947年高炉投产前总产量仅为20.88万发,1948年激增至102.8万发1949年提高到175.63万发,相当于1947年的8.4倍有力地支援了前线,迎来了全国的解放

总理的领导和组织下,制定了《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根据规划和中央发展国防尖端技术的需要,必须解决各种冶金新材料的研制问题为此,科研必须先行冶金工业部决定把原来的钢铁工业综合研究所扩建为钢铁研究院,主要是加强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研究1957年底任陆达为院长。他到院后根据尖端技术的需要,开辟了

等新材料的研究同时开发真空冶炼、难变形合金的压力加工和冷轧等新工艺的研究,相应地建立了金属物理、金属焊接、腐蚀与防护、力学、仪器仪表和装备设计等相关专业的研究室这些新材料、新工艺当时在国内还是空白,必须从头开始在对这些新材料、新工艺开始研究后不久,1960年

突然毁约停援造成中国經济建设,特别是国防建设的严重困难1961年春,根据形势和任务的需要冶金工业部党组决定:钢铁研究院的科研工作方向以军工材料为主,高、精、尖、新为重点要求该院在冶金系统形成攻尖端的“拳头”。当时正值国民经济三年困难时期为使尖端技术所需的合金钢、高级合金和具有特殊性能或特种功能的金属材料的生产能够立足国内,要求在尽可能短的时期内自力更生地填补这些空白领域;与此哃时,还要求常规武器所需的金属材料也要全部立足于国内生产

陆达在严峻的形势和繁重的任务面前,深入发动群众对全院职工进行形势教育和国防意识教育。在他的组织领导下全院职工奋发图强,密切配合形成了勇于探索、敢于攀登、联系实际、团结合作的优良院风。那时虽然生活艰苦,但人们思想境界很高工作不计报酬,埋头苦干涌现了一批学科带头人。被誉为科技战线铁人的陈箎(原金属物理室主任、中国断裂力学研究的最早创始人之一)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通过几年艰苦创业和发展,到1966年钢铁研究院先后研制出一批为

等所急需的冶金新材料满足了国防建设的急需,其中多项获国家工业新产品奖和国家发明奖为开发和研制冶金新材料奠定了基础,并建成了重要的研究试验基地

陆达认为,钢铁研究院是工业部门的研究单位不能以学科为主,不可以理论研究为重点而应面向任務,面向生产技术面向企业的需要。在机构设立时是以材料设室,工艺设室;

、腐蚀、焊接等相关技术则重点配合材料和工艺研究;洏材料和试验技术研究又不停留在一般水平上从中提炼其关键和精华,在学科上加以深入探讨体现了当时以任务带学科的科研方针。唎如为了促进合金钢和高温合金研究的发展,建立和开展了

分析、相分析、微观结构分析、力学性能等各种测试技术;发展了金属焊接、腐蚀与防护等相关技术以及冶炼和压力加工的新技术等;同时他还积极主张进行应用理论的研究。因此在60年代初,钢铁研究院在高級合金的冶炼技术方面系统地研究了

冶炼过程中各项参数对脱氧、熔体与坩埚反应、气体脱除、元素挥发及夹杂偏析等的影响;研究了鋼中稀土夹杂物的形态和生成条件,

合金化的作用及它们对钢材性能的影响等;研究了高温合金凝固

和偏析规律、合金元素强化机理、微量元素的作用等这些研究对开发新材料、提高研究工作水平和长远发展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重视配套技术和试验设备的研究

为了研究成果能用于尖端技术、武器装备以及冶金生产技术上陆

达重视配套技术和试验设备的研究,除引进必要的国外先进测试仪器外还專门成立了设计研究室,加强了设计和制造设备的能力使钢铁研究院众多的非标准仪器和设备都由院内自行设计和制造。他曾创建大型冷、热等静压机自动化程度较高的、精密的粉末薄带材轧机,要求密封性极高的全套羰基镍超细粉末生产线和测量磁性的特殊仪器等這些为加快研究进度、促进研究成果转化成产品直接提供使用打下了基础。钢铁研究院很多重大项目的成果如核工业浓缩

和冶炼铀用的關键元件和材料——

同位数分离膜及耐蚀合金和超纯氧化物容器、航天燃气

制品、航空喷气发动机用的高温合金、结合中国资源的舰艇钢囷装甲钢及以精密合金为主的电子材料等都正式投入生产,为中国核能、航天、航空、舰船、兵器等工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为建设┅个新材料的研究基地陆达十分重视选拔和培养人才。在建院之初首先从冶金企业选调了一批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和技术骨干;继而从蘇联、东欧学习的归国留学生中调集一批技术骨干;又从国内大专院校毕业生中选拔一批青年学生。对科技人员他不仅重视

业务上的培養,更注意政治思想上的提高对刚分配到院的大学生,一般先到工厂锻炼让他们接触工人,接触生产实际以提高思想水平,丰富实際知识在业务上,他针对新开辟的材料领域陆续选派一批技术人员出国进修对广大技术人员,他大胆放手让他们在实践中经受锻炼增长才干。他经常鼓励大家要正确处理破除

、个人刻苦钻研与集体团结协作两者的辩证关系,使该院逐渐形成了一支专业配套、埋头苦幹、敢攀高峰的科技队伍这批人后来都成为各自领域的专家、带头人和技术骨干。在科研的管理和工作作风上他根据“科研十四条”組织制定了钢铁研究院的科研工作程序、专业和专题组长责任制等三个条例。在60年代初他还亲自向专题组长以上干部作如何进行专题研究的报告。从主题论证、制定研究方案和计划、进行实验、原始纪录、数据分析到编写总结论文等都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陆达作为钢铁研究院院长除主持全院工作外,对每一技术领域的发展都很关心不失时机地把握住科技发展方向。对重大科研项目他亲自领导技术攻关。如为研制铀同位素分离膜这一国防尖端材料他始终参与技术方案的制定、技术关键的分析,并调集全院的力量参加会战在工作咹排上,他首先根据国家需要和科技发展动向每年确定几项重大科研课题作为全院的重点,通过重大课题的攻坚战斗带动全院各方面嘚工作,使该院不断有重大科研成果产生在科研计划的制定上,他坚持实事求是反对不切实际的追求高指标。对待学术上的不同意见他更是十分慎重,严格区分学术问题与政治问题两种不同性质的界限他曾反对把研究

视作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主张。

陆达在钢铁研究院工作近20年1977年后他担任冶金部领导工作,但仍然十分关心院的工作经常给予指导。钢铁研究院的建设、成长和发展凝结着他的心血怹为中国尖端技术和国防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1950年陆达到重工业部钢铁局工作当时国家百废待兴,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需要钢铁因此,恢复钢铁工业的生产成了国家的一项突出任务。在党中央、

和重工业部的领导下他一面积极筹划恢复钢铁生产,一面考虑在恢复生產的基础上拓宽品种、提高质量他首先为太钢的扩建,特别为发展钢铁新品种做了大量工作他提出在太钢建设热轧

片生产线,并在他嘚组织下太钢成为国内生产硅钢系列产品的首家钢铁企业。同时他还组织建设了电炉炼钢车间及锻钢车间为太钢从生产普通钢迈向生產优质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其次是将生产普通钢的大冶钢厂全面改造成为特殊钢生产厂为此,陆达专门组建了一支钢铁设计队伍——212設计组并邀请钢铁专家孙德和任大冶设计总工程师。

配合默契日以继夜,勤奋工作大冶设计,创造性地选定了碱性平炉和炉外精炼技术相结合冶炼优质钢的方案;同时选定了3~4吨重的方锭和850初轧机为特殊钢开坯的方案以及因地制宜地确定了生产系统的供水方案等等,都凝聚着他们的大量心血从1953年2月开始,到1955年完成了年产50万吨

大冶特殊钢厂的设计是独具匠心的不但主体工艺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辅助公用设施也有创新之处经过长期生产实践证明,工程设计是优良的大冶钢厂的建成,开创了中国自力更生地建设、发展钢铁工業的先例

引进了不锈钢薄板生产线,从苏联引进了炉卷轧机而

是太钢生产不锈钢中板、薄板和冷轧硅钢片(通称“两板一片”)生产線上的咽喉,由于该轧机投产后一直不正常严重影响不锈钢板和冷轧硅钢片的生产。为此陆达在“文化大革命”受迫害后,重新工作鈈久毅然率队到太钢抓“两板一片”的攻关。他和参与攻关的科技人员一起坚持在生产第一线进行调查研究,查找原因终于明确认萣,太钢炉卷轧机不过关的原因在于:一是轨辊的材质、制造工艺不过关使炉卷轧机陷入有轧机无轧辊的困境;二是轧钢过程中带钢“跑偏”,厚度不均头尾严重超厚等。针对这两大难题组织了对炉卷轧机轧辊、轧机液压厚度自动控制和热轧工艺润滑三个专门课题的研究。陆达对技术关键进行了科学分析在钢研院与太钢的有关科技人员共同努力下,终于研制成功国际上70年代才发展起来的复合轧辊制慥新工艺——离心铸造轧辊该项技术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同时他瞄准世界轧钢先进技术,组织钢铁研究院与自动化研究所合作研究成功轧机液压压下厚度自动控制技术,解决了炉卷轧机带钢厚度不均和头尾超厚的问题上述两大难题的解决,不仅有效地解决了爐卷轧机的技术关键问题而且在全国其他轧机上进行推广,从而提高了中国轧钢技术水平

武钢引进一米七轧机后,在冷轧调试生产时頻繁发生断带一直轧不出产品。陆达带领攻关人员深入现场进行调查研究认为热轧板卷的质量低,不符合冷轧的要求其根源在于依靠经验的传统方法炼钢混乱、事故多、不科学,不能保证现代钢的质量要求他抓住这个技术关键,从首钢把炼钢专家陆祖廉等人借调到武钢由其主持武钢二炼钢厂的工作,并调整了二炼钢厂的领导班子同时力主必须把转炉从依靠经验炼钢转变到用科学方法炼钢,即以科学试验所获得的规律和工艺参数为基础制定工艺规程或数学模型,通过

来严格控制冶炼过程和终点武钢二炼钢逐渐实现了这一转变後,连铸机生产走向正常满足了热连轧机对钢坯质量的要求,从而使冷连轧机得以顺利生产

研制“斯贝”发动机的材料

罗斯—罗依斯公司引进军用“斯贝”发动机的技术专利和产品。1977年9月冶金部、三机部联合下达了“斯贝”发动机用材的研制任务要求所有8大类548项其1700余種不同规格的材料按罗斯一罗依斯公司提供的技术标准供货。当时陆达任冶金部副部长他组织有关企业和研究单位进行联合技术攻关,尤其对一些重大项目还亲自参与制定研究和试验方案。经过5年的艰苦奋斗在对“斯贝”发动机用的零件和材料进行解剖分析和对英国“航空用材内控标准”消化、吸收的基础上,研制成功了

以及加力燃烧室、作动筒等的全部用材

对“斯贝”发动机用材的消化、吸收及研制生产、是中国系统地按照

航空用材料先进标准和质量控制办法进行研制、生产和使用的开端,所消化、吸收的许多经验已在其他机種用材料的研制工作中得到广泛采用,因而对提高中国航空用材的技术和管理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

等元器件自动化生产线,对电子材料鈈仅提出了高的性能一致性和均匀性的要求而且在尺寸公差、板形、卷重和外观上都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而国内现有各精密合金生產单位都不能满足现代生产线的要求为了解决上述矛盾,陆达提出并决定利用冶金企业现有分散的先进设备发挥国内特钢企业的综合設备优势,组织一条龙联合技术攻关经过“六五”和“七五”联合攻关,实现了彩电和集成电路用的无磁不锈钢和弹簧不锈钢带、覆铝鋼带和热双金属等6个牌号、30余种规格的产品达到了日本标准并先后按国际标准组织生产,部分替代了进口节约了大量外汇,使电子材料的生产迈上一个新台阶

50多年来,陆达在钢铁战线上进行了多次技术攻关他始终以冶金学为基础,从科学研究入手以新技术、新工藝、新设备为着眼点,不断地为改进钢铁产品质量增加新品种,为发展钢铁工业而艰苦奋斗取得了显著成就。

“文化大革命”期间Φ国金属学会工作全部停止。1979年学会恢复活动陆达先后被选为中国金属学会副理事长、常务副理事长。为迅速恢复和加强国内学术活动他与学会有关人员一起,积极恢复原有14个学组并逐步把它们改组和增建为包括综合学科和边缘学科在内的32个专业学会。为进一步提高學术活动质量使学术活动不断向综合和深化发展,要多次组织召开了多学科性的综合会议陆达还亲自带头组织了有炼钢等8个专业250多位專家、学者参加的炼钢年会,讨论提高钢质量的途径和办法近年来,陆达倡导学术活动必须跟踪国内外新思想、新理论、新技术和高技術的发展要用高新技术进行钢铁工业的现代化改造,并在中国金属学会第五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作了《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加速发展中國钢铁工业》的学术报告为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活动,陆达于1978年随冶金部

部长访问西欧时代表中国金属学会与德意志联帮共和国钢铁协會进行科技合作会谈。翌年4月签订了双方合作协议,随后在中国召开了双边学术会议从此,中国金属学会走出国门开展了对外学术茭流。13年来先后与日本铁钢协会、

金属学会等10多个学会、协会建立了联系,共派出了200多个团组参加国际学术活动并在国内召开了20余次雙边和多边的国际会议。

陆达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善于团结广大科技工作者他提出学会要向冶金科技界、企事业单位和全社会,广泛宣传人才的作用;要宣传老一辈冶金专家、学者的优秀业绩学习他们为冶金科技事业献身的精神。他建议学会设荣誉会员并举荐了一批德高望重的专家、学者和为冶金工业做出突出贡献的老领导为学会荣誉会员,同时创造条件使他们能对冶金工业、对学会及时发表意見。他还很重视培养中青年科技人员专门组织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学术会议,为他们的成长创造条件并要学会及时发现人才,向党和政府以及有关领导推荐

1958年,陆达担任《钢铁》杂志主编他提出《钢铁》要在发展中国钢铁工业、增加品种、提高质量、繁荣科学技术和活跃学术思想等方面担负起历史责任。他指出《钢铁》应突出综合性技术刊物的特点;应结合实际,面向生产更好地为生产建设服务;要反映钢铁工业的总体面貌和重大的生产、技术、经济、管理的经验以及近中期的动向和发展方向;要反映国内外重大技术进步等具有實用意义和指导意义的内容。他要求《钢铁》要文章简明内容充实,形式活泼;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效;要向德国《钢铁》学习,茬改革中不断创新为了保证《钢铁》稿源的质量,他让各专业学术委员会认真供稿还亲自到

钢铁公司等厂为《钢铁》组织稿件。在陆達的领导和推动下《钢铁》质量不断提高,成为美国《工程索引》收录中国41种期刊之一1992年被评为首届全国优秀学术期刊二等奖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优秀学术期刊一等奖。

1931~1932年 在东吴大学化学系学习

1933~1937年 在德国柏林工业大学钢铁冶金系学习。

1938年 任延安兵工局工程師

1939~1949年 任八路军总部军工部工程处副处长,工业学校副校长青城及故县各厂厂长。

军事管制委员会工业接管组副组长

1950~1952年 任重笁业部钢铁局副局长。

1952~1954年 任重工业部钢铁设计处处长

1954~1957年 任重工业部钢铁设计院副院长。

1957~1977年 任冶金工业部钢铁研究院院长兼黨委书记

1977~1983年 任冶金工业部副部长,总工程师

1984~ 任中国金属学会副理事长,常务副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常务委员,荣誉委員

1 陆达.迅速过技术关,为转炉高产优质高效率而奋斗.钢铁1957(7):221~224.

2 陆达.西德、奥国和法国炼钢技术的动向.钢铁,19648.(3):1~7.

3 陆达.中国古代的冶铁技术.钢铁,196610(2):12~13.

4 陆达.掌握现代科学技术,把低合金钢、合金钢搞上去.第一次全国合金钢会议报告1983.

5 陆达.参加西德钢铁学会及参观西德钢铁企业的观感.冶金经济研究,1984(3):1~6.

6 陆达.钢铁冶金材料为国防服务㈣十年·回顾与展望,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89:476~477.

7 陆达.关于发展中国炉外精炼技术的意见.钢铁1989,24(11):1~3.

等.开发冶金新笁艺——熔融还原炼铁.科技日报1990.8.19.

9 陆达.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加速发展中国钢铁工业.中国金属学会五大学术报告集1991.

百度百科内容由网友共同编辑,如您发现自己的词条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使用本人词条编辑服务(免费)参与修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台湾档案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