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德意志第三帝国国旗有第四帝国,国旗大概是这几种吧

原《大西洋月刊》资深编辑,美国保守派作家
如果德意志第三帝国还想要继续,就需改变现有的领导者对自己的地位的认知。矛盾的是这可能要求他们意识到他们目前所管理的这个复杂体系不可能从松散的帝国演变为欧洲联邦,它有成效的统治只能交由一个更谦虚的、自我批评的、无私的社会精英。
每周一分十一秒,精心烘焙的好奇心
我的身后是表情凝重的德国球迷。很多人在脸上画着国旗,手里举着国旗。除了世界杯期间,我似乎从未在德国见到过数量如此多的国旗“共聚一堂”。德国人,怕是当今世界上最不“爱”国的了。
独立国家战略研究团队,《经略》网刊
欧洲语境下的少数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本就是一对相伴相生的矛盾共同体。对于德国这类非传统移民国家来说,由于国家认同更多地由战后宪法决定,因此国内少数民族的两种认同之间的冲突不大,民族认同对国家认同较少产生威胁。
战略管理咨询公司Debrouillage创始人
一斗牛犬因咬死两主人,被政府处死。德国约60人为此示威游行,称“安息吧,C 是媒体、政治和无能的当局谋杀了它”。他们称狗为“英雄”,是“自由斗士”,他们甚至以切·格瓦拉的名字命名死去的狗——“Chico-瓦拉”。
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研究员
上周三,德国总理默克尔开启了任期内的第11次访华。 在美国退出《伊核协定》的大背景下,默克尔此次访华有意突破“经济的巨人,政治的侏儒”的困境。不过,德国还没有完全达到习近平主席所提出的超越意识形态差异进行合作的高度。
德国时政专栏作者
默克尔此次访华,除反应两国经贸关系非常密切之外,还是一次在新的国际格局中重新调整德中和欧中战略关系的重要契机。中方对此一直很感兴趣,但默克尔的公文包里是否带有这个方案呢?
德国时政专栏作者
这或许也是“魏玛三角”的某种宿命吧:平日大家都并不真心重视这个平台,甚至长期闲置冷冻;一旦出现危机和各有所需时,三方才高调宣示合作的意愿,而且每次都反复使用类似的语言:“重新激活”。而这个外交辞令所反映的恰恰是机制的“半死不活”。
德国时政专栏作者
德国“叛国罪”虽然与西班牙的“叛乱罪”有雷同之处,但德国这一条款的前提是“使用暴力”,或最起码也要“不惜”使用暴力。对普吉德蒙的另一个指控是“挪用公款罪”,便于引渡,但判决则会轻许多,而且西班牙只能据此指控进行庭议和判决。
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研究员
默克尔政府对柴油车禁令一直持反对态度,但大众汽车几年前因为在排放软件上作弊,让公众对柴油车所谓的达标持严重怀疑态度。
地理+人文+设计,全球视野新三观
所谓的“难民带来危险和犯罪”的命题并不为真,至少不是那些真实的难民直接带来了德国社会危机。只是他们的出现,促使了那些本就想要犯罪的人找到了掩护,这才导致了犯罪率的上升。
德国时政专栏作者
德国议会中第三大党“选项党”,日前高票通过了一项决议,解除了本党党员参加民间排外势力“培己大”联盟集会游行活动的禁令。党内许多极端右翼人士为此弹冠相庆,称该决定为“里程碑”。忙于报道组阁困局的德国舆论,只以很小篇幅对此作了报道。
地理+人文+设计,全球视野新三观
虽然德国和中国东北隔了欧亚大陆,但大家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粉丝、猪肉作为酸菜的最佳搭档。东北有名菜酸菜炖粉条,德国也有酸菜炖粉丝;东北有酸菜汆白肉,德国有酸菜配肘子,还都是逢年过节的大菜。
德国时政专栏作者
默克尔又一次证明自己押对了宝。当然,默克尔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丢到了政府中极为重要的财政部和内政部;又迫于党内压力不得不提前进入“换代交接”程序。但是,她重新成功地扳回了控局的主动权,为自己争取到了极为宝贵的战略缓冲时间。
在深圳搬砖的中产阶级
实际上中国能造,但是德国或者日本或者美国不能造的高端产品还非常多。所以正确的说法是,中国是全球唯一一个横跨高中低端的超级工业大国。我们现在的短板是,高端产业上份额还不够高,我们目前还不能制造的东西还很多,还需要不断补强。
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研究员
德国社会的不满情绪随着旷日持久的组阁谈判而不断蔓延。社民党的舒尔茨跟目前德国外交部长加布里尔撕破了脸;兼有权力和责任意识的默克尔也将在未来财政部长的施政纲领上遭遇右翼选择党的挑战,多变且不确定性递增的国际局势也深刻影响着德国的组阁方向。
德国时政专栏作者
虽然,基民盟的领导层和基层至今为止依然“护主心切”,即便有微词,也尽量避免公开摊牌。但看不到“祸起萧墙”,不等于风平浪静。社民党眼下经历的,在不远的将来未必不会在基民盟内再重演。毕竟,默克尔的顶峰期已过,她的政治光环也已不再。
中国社科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
当下中国有那么多真实的现实的重要的问题需要思考和研究,而我们学者们却津津乐道什么阿伦特,难得他们真的是找不着事干了吗?!难道他们真的那么擅长研究那位云里雾里的德国女性,而完全搞不懂或不在意我们的生活、我们身边的事情吗?!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沉重的肉身》
无论在《弗里德里希二世大帝》还是《国王的两个身体》中,弗里德里希二世的突出形象都是立法者,他作为王者缔造了欧洲第一个理性化的宪制国家,并成为人民的王者。在他身上,希腊罗马的古代文明得到传承,这种文明的精髓体现于那个伟大的自然法典。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沉重的肉身》
《国王的两个身体》以英格兰共和革命前的法律文献和文学作品中有关国王的修辞开篇,以但丁的《帝制论》中的政治思想结束,基本着眼点是国王观念的双重含义在中世纪晚期的历史变迁,从而开启了探究现代国家起源的另一条思路。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沉重的肉身》
作为史学家,康托洛维茨当然知道,历史不可预设,也不可逆转。在共和革命已经席卷全球的二十世纪,他无意为已被执行死刑的国王招魂。他不过要提醒世人:国王曾经拥有的另一个身体——作为人民的国体——并没有死。
“德国制造”是这个欧洲强国的标牌,不少中国人对德国印象最深的是其“牛气十足的工业制造业”。100多年来,无论是一战和二战前,战后重建,还是应对全球经济危机,即便美英趋之若鹜追求“金融神话”时,德国始终坚守立国之本,也因此成为在这金融危机中“一枝独秀”的西方国家。可惜这辆德意志战车也会故障,邻国糟糕的表现拖累德国经济。糟糕的产出数据正在削弱其经济陶醉感。德意志第四帝国能统一欧洲吗?
我的图书馆
德意志第四帝国能统一欧洲吗?
 德国总理默克尔2005年初上台时,个人对其印象一般,认为其不过是一个欧洲政客,并没什么过人之处。特别是在2007年,为了显示自己对华的强硬以讨好选民、西方政界及舆论,高调会见达赖以挑衅中国(是德国在任总理首次会见达赖),个人甚至对她恶感有加。    默克尔上台之初外交并不成熟,其在2006年5月访华,双方签署19项文件,中国给其很高礼遇。2007年8月,默克尔时隔一年后再访华,结果回去后一个多月,就会见达赖,这引发中国强烈反弹,中德关系恶化。这在德国国内也引发讨论,德国副总理兼外长当时就批评默克尔。不过,当时的默克尔并不听劝,她在接受德国媒体采访时说“我是德国总理,我有权决定在哪里和谁见面。不会因为对华贸易关系而在原则问题上妥协让步。”    默克尔的这些反华行动,和当时西方一致反华的原因一致,都是因为中国2008年要举办奥运,西方心理不爽,故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要破坏这次中国的大国展示行动,他们要借机打压中国,恶心中国,让中国办不好事。    进入2008年,欧洲国家针对中国的行动更加猖狂,德国总理默克尔2008年3月在藏区流血冲突发生之际即表示未来还会再接待到访的达赖喇嘛,她其后更表明不会出席北京奥运,成为第一个宣布不出席的大国领导人。德国总理默克尔的冲动表现再次受到时任德国副总理兼外长的施泰因迈尔的批评,施泰因迈尔称其为“橱窗外交”,即中看不中用、华而不实的外交。    当时默克尔以及法国总统萨科齐的表现,是因为美国在背后的怂恿,他们试图借此机会围剿中国。结果,搞笑的是,在默克尔确认不出席北京奥运后,小布什最后确认自己将出席北京奥运会,欧洲才知道自己被骗了,自己成了被美国挑弄的小丑。德国总理默克尔是最先反应过来的,她在奥运会后的当年10月份即再次访华修复对华关系。法国则要晚一些,2008年年底,萨科齐还会见了达赖,结果中国领导人绕着法国访问都不去法国,并停掉了一些双方的合作,这才让法国醒悟。    之所以德国醒悟那么快,根本原因在于2008年下半年世界金融危机已经爆发,德国经济从中国这里看到了机遇。之后,法国对华态度180°大转弯也是因为经济方面的原因。当然,德法觉得遭到了美国欺骗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日,在美国支持下,格鲁吉亚发动了对南奥赛迪的进攻,俄罗斯反击打击了格鲁吉亚,迫使格鲁吉亚放弃统一南奥萨蒂。俄罗斯的出兵虽然让美国非常恼火,但这次欧洲国家却没有配合美国,态度很淡定,北约那时候已充分显现半瘫痪状态。从那个时候开始,美欧在很多方面的态度上都有很大差异。    默克尔在经历了对华关系交恶、格鲁吉亚战争和全球金融危机后,外交风格出现明显转变,不再玩意识形态的游戏,转而展开务实外交。2009年12月,希腊债务危机爆发并引发欧债危机,这使得默克尔的外交更加务实。2010年7月,默克尔再次访华,这次中德关系向前跨了一大步。2010年10月,在中国总理出席亚欧峰会期间,默克尔盛邀在比利时的中国总理访问德国,中国总理抽出时间专门飞到德国与默克尔密谈。自此,中德关系在默克尔时代进入稳步发展期。    也正是从欧债危机爆发,欧盟和美国的关系也开始恶化,因为希腊债务危机某种程度上就是美国高盛公司种的经济特洛伊木马。自欧债危机之后的默克尔,几乎成了欧盟的定海神针。她借机引导加速整合欧盟这个平台,不但在2009年12月欧盟诞生了第一任“总统”,还在之后的欧债危机中,不断通过对“欧猪国家”的救援中换取权力,以加速欧盟的整合进程。在这一时期,德国成了欧盟最有权力的国家,默克尔几乎等同于欧盟的最高权力者。    如今,数年过去了,虽然欧盟经济仍然没什么太大起色,但欧债危机并未持续发酵,也没形成特别大的连锁反应,这一切都是在德国的主持下完成的。    2011年,在法国的推动下,北约发动了颠覆利比亚卡扎菲政权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德国一直很稳健,既不表示支持也不表示反对,而是弃权。这么做,使得欧盟在对利比亚战争中可进可退。打下来,欧盟可得利;打不下来,法国退下德国收拾残局。事实上,以德国在欧盟和世界上的地位,德国是有机会参与这样的战争的(至少态度和后勤方面可以参与)。但问题是,德国是二战战败国,一旦德国这么做,在国际声誉上就会有负面影响,这一点德国人和日本人的看法完全不一致。    在斯诺登事件出现后,默克尔更是借机与美国较劲,使得德国在西方国家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美国在西方国家中的信誉进一步下降,德国在政治上也显得更加独立。2013年,乌克兰危机爆发后,德国和法国相对是克制的,但美国主导乌克兰局势之后德法已难有作为。    在美国的不断推动下,乌克兰局势最终演化成一场东欧的重大危机,美国有借此将欧盟和俄罗斯推向新冷战的意思。但在这个过程中,默克尔一直扮演灭火队长的角色。在2014年冬天来临之前,在其主导下,德法俄乌达成停火协议。但由于美国的背后操控,停火一直难以真正实现。2015年2月,又是在默克尔的主导下,德法俄乌四国再次达成停火协议。而在停火协议达成前,又是默克尔连续访问美、乌、俄等国,与各方都进行了长时间的沟通斡旋,才最终促使各方达成停火协议。    客观上,是默克尔的外交斡旋降温了乌克兰局势,否则新冷战可能就难以避免。但是,哪怕如此,美国依然在推动对乌克兰政府军的援助,并准备在今年3月到10月向乌克兰派300名以上的美军,以继续激化乌克兰局势。从美国的种种动作中可以看出,美国推动欧盟和俄罗斯的对立,以及通过乌克兰局势尽量扩大东欧动荡的意图是很明显的。但是,就现阶段普京和默克尔负责任的态度,新冷战恐怕很难如美国所希望的那样打起来。    默克尔的大家风范还体现在对日访问上。据德国之声3月9日报道,德国总理默克尔于当地时间3月8日抵达日本,随即开始为期两天的正式访问。9日周一上午,她在东京发表演讲时表示,直面历史、坦诚过往是达成和解的前提条件。默克尔在“朝日新闻基金会”发表讲话时强调,只有国家能够直面历史,和解才有可能达成。2015年是二战结束70周年,默克尔所指显然是日本对二战历史问题的处理方式。默克尔还表示,尽管德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和大屠杀的责任方,但由于德国没有回避历史,因此获得了国际社会的谅解,而整个欧洲地区也从几个世纪的战争中汲取教训,并于1945年之后采取了和解的态度。她说:“如果没有邻国的大度姿态,和解不可能实现。但更主要的是,德国也有着实事求是面对历史的意愿。”    对于默克尔的警告,日本首相安倍没有正面回应,日本外相岸田文雄后来对记者表示,日本和德国所经历过的二战,以及战后对各种问题的处理,都情况不同,因此,不应该将日本和德国单纯进行比较。    默克尔的这次表态,不但体现了德国人正视历史的态度,还间接提升了中德进一步互信。当然,这么做也充分体现了德国在对美态度上和日本完全不同。这种态度和信号,会被包括中国、俄罗斯在内的国家接收,未来会体现在对德国交往上。    从过去5年默克尔的表现上看,她依靠德国的经济实力,做到了希特勒都没做到的事——统合欧洲。在世界大重组的历史时期,默克尔的表现是立足于欧洲而不是和美国立场一致,这又充分体现了老欧洲政治家的底蕴。客观上,德国因为有了默克尔站在了欧洲国家的顶峰;欧盟因为有了默克尔,在大国博弈中稳处一极。未来,世界是否会爆发新冷战,默克尔将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如果不出意外,今年中国举办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将会邀请默克尔出席。鉴于德国在二战时的战败国地位以及后来德国人的悔罪态度,中国很可能会对其进行特殊处理,将其作为正面教材向世界宣示,以对比日本的不思悔改。这种潜在的点,就是默克尔一定要在日本提醒日本尊重历史背后逻辑。    相比日本借美国之力上位,德国走的是一条更加独立自主的光明大道,不但更加磊落,也更加坚实。今天的德国,正在因为默克尔的领导而变成真正的世界大玩家,也正成为老欧洲的领袖国家。    对中国来说,默克尔的这种务实态度,有利于发展中德关系和中欧关系,也有利于彼此展开更加深入的合作。占豪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二战德国靠什么征服世界?超级士兵太阳炮,可能存在的第四帝国!
我们都知道二战时期,德国制定了一个疯狂的计划,用士兵和大炮来征服整个世界,建立起大一统的第三帝国。尽管这个疯狂的计划以失败告终,但是给地球人类带来的伤害,却只能依靠时间的流逝而慢慢弥补。
那么地球那么大,而德国却那么小,他们准备依靠什么来征服世界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二战时期德国的黑科技,有些想法就连现代人看来都会觉得足够天马行空。
超级士兵计划,这是1944年,德国科学家发现的一种奇妙药物D-IX,纳粹曾经在萨克森豪森集中于的囚犯做实验,证明这种药物可以让人拥有更强大的力量和持久力。在这些囚犯们强行军88公里以后,科学家宣布药物研发成功。不过,倒霉的是,还没等超级士兵出动,得到消息的盟军特种部队在间谍的配合下,引爆了他们的基地,超级士兵就此腰斩。
太阳炮,这是纳粹准备在太空建造的一面巨大太空炮,直径超过1.6公里,主要是由以凹面反射圆盘组成,它们可以集中太阳的射线,击中选定的目标区域。这款武器在1923年就已经设计成功,本来是用来给冰冻的河流解封,或者给夜晚的港口照明使用的。德国的高层孩子考虑送一批宇航员到太空中操作这面镜子,并且在太空中定居,来维护这个造价高昂的超级武器,而他们所需要的氧气和食物则主要由南瓜来提供。
而在德国纳粹党已经意识到即将在战争落败的时候,有线索证明他们正在开始筹建德意志第四帝国,这或许是能让他们的纳粹梦想继续坚持下去的机会,他们将掠夺来价值数十亿美元的黄金,偷偷转移到瑞士来维持自己的经济运转。
到目前为止,还有不少阴谋论者认为这个计划仍在继续,并且声称这正是德国经济成功的根本原因,因为他们有第四帝国留下来的资金!不过,让人遗憾的是,这些幻想家根本拿不出什么实际的证据!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希特勒有没有第四帝国_百度知道
希特勒有没有第四帝国
我有更好的答案
德国未统一前(1871年前)称为神圣罗马帝国又叫德意志第一帝国。
1870年在普法战争中,普鲁士击败法国,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凡尔赛宫加冕为德意志皇帝。一直到一战战败德国成立共和国之前这段时间史称德意志第二帝国。
1933年希特勒成为德意志魏玛共和国总理,总统兴登堡死后,他成为德国元首。在他统治德国时期,称为德意志第三帝国。(纳粹德国)
现在德国是共和制,所以没有第四帝国。
采纳率:50%
还没有,纳粹德国是第三帝国,现在的德国没有发展成第四帝国
第三帝国就是截至目前为止最后的啦
希特勒是第三帝国。
其他1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第四帝国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晨烟暮岚)
(晨烟暮岚)
(晨烟暮岚)
(晨烟暮岚)
第三方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德意志第二帝国国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