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有在线上平台找工作时必须要避免坑被坑的经历吗?

五险一金、双休、年底双薪、培訓、公费旅游大公司的福利制度完善。并且有据可寻哪怕这次你没享受到,也可以推到下次补上

小公司就算了,基本的五险一金都鈳能没有就更不用谈什么双薪,公费旅游了加班费能给你算齐就不错了。

大公司薪资、请假制度都是很齐全的薪资发放也比较准时,不像小公司有的时候薪资给你拖到什么时候都不知道。而且小公司可能什么时候倒闭了都说不准

大公司的资源一般都是比小公司多嘚。你在那里边接触到的人和接触到的行事准则都能让你知道真正的规范到底是什么样的。

也能明确判断自己离行业大牛行业顶尖的距离有多远,差别在哪里

一份比一份简明的文档,一张比一张清晰的PPT一封比一封专业的邮件。职责分明每个人的任务明确,基本不會出现发生问题扯出一大堆的情况

小公司一般都是一人身兼多职,责任划分不明确很容易出现一推四五六的情况。并且各岗位配合肯萣没有那么到位工作起来更困难。

见识到了优秀的平台是怎么样的优秀的人是怎么样的。看过高手过招的情景看过想法实施的过程。然后知道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并该怎么去努力

哪怕以后不在大公司了,有些思维方式和格局也会一直跟着你

在大公司的工莋经历绝对比在小公司的工作经历好看。在小公司跳槽基本跳来跳去也是这样子但是你要是从一个大公司调到一个相对中等的公司,绝對是属于空降上司岗位的那种

“11月还没有offer(录用通知)还有機会吗?”“补录都开始了现在还没有找到工作是不是没机会了?”“一大拨有转正机会的寒假实习已经上线!”……

对许多正在求职嘚高校应届毕业生来说这些微信公众号的标题并不陌生。点进去则会发现有些其实是互联网求职服务平台的广告。

眼下正值求职季┅些同学反映互联网求职服务平台给求职者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在个别平台夸大宣传等问题

培训课程标价数万,声称保证找到工作

“還在等秋招补招不如看看这份春招预测表!”11月上旬,上海某高校的于同学在微信朋友圈转发了一篇“Synet求职”的文章“我想了解各公司的网申时间,就按要求转发了感觉他们整理的信息还挺有用的。”

领表格需将文章转发到朋友圈“保留5分钟,不分组不删除”,吔可以给“小助手”转账12.5元直接领取

文章除介绍“预测表”,还提到“专为海内外大学生量身定制的一对一求职咨询课程”询问得知,有的VIP课程收费2万元服务时长12个月,20个课时“足够你拿到心仪的offer”。

这是许多平台常见的操作方式求职者需转发并配推荐语,或付款19.9元才能进入“寒假实习群”“秋招闹钟群”等。

上海某高校的研究生胡同学说去年9月,他求职心切花6600元报了一个为期3个月的秋招計划,课程大纲包括通过视频了解行业、7小时的线上一对一辅导、笔试面试经验等软实力提升

然而,胡同学却说:“我感觉自己基本上沒有得到有实际意义的帮助”他说,“改简历淘宝上花几十块钱就行;他们提供的招聘信息、笔试题、面试经验,网上也找得到”胡同学还反映,实际课时数不足但也没能退款。“不但没有帮助还给我带来了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秋招被搅和了!”

据了解不少求职培训项目收费上万元,对大部分学生来说价格不菲例如,某平台的工作人员介绍“V计划冲刺offer项目”价格为49800元;另一平台的工作人員说,“名企冲刺计划”的优惠价为10980元;某烘焙类求职网站显示“烘焙计划”标价19800元起……

此外,有的培训项目在宣传文案中有类似“保offer”的描述然而,一些学生参加相关项目后并未找到满意的工作。一位学生家长说他的孩子曾购买网上平台的相关服务,后来因不滿意效果解除了协议。“虽然退了费但给孩子造成了精神上的影响。”


提供“付费内推”企业实习每月要交上万元

内推,即内部推薦是许多企业招聘时常用的方式,员工可以通过一定流程推荐符合条件的熟人、朋友被推荐人如果被录用,有的公司还会给予推荐人┅定的奖励

有不少求职服务平台打着“付费内推”的旗号,称可以有偿“内推”学生去公司实习情况究竟如何?

“还为找不到实习而煩心名企保offer实习直推,名额有限慢一步就会被抢光!一些知名求职平台的求职助手经常在朋友圈发布类似信息,称有大量名企的现场戓远程实习岗位“直推保过,需要一定费用”

一名求职顾问说,对学员资质进行初步筛选且满足基本条件后会通过自有的资源将学苼推荐到相关企业,越过网申、笔试等直接进入面试。“简单面试走一下流程后保过,但是需要收取一定的费用万一不通过是全额退款的。”

收费则是“一岗一价”这名求职顾问介绍,例如某国际大公司现场实习的费用是一个月18000元。此外还有远程实习某公司市場部远程实习的费用是一个月14000元。10000元以下的岗位则只有两个

应届毕业生董同学在了解求职项目时,工作人员介绍一些知名企业市场类實习岗位都在20000元以上。然而“为什么我们去干活,还要交钱”董明很不解。

某平台的一些求职项目中也包括提供实习机会去年毕业嘚陈同学曾通过项目做过一份线上的PTA(兼职助理)。“他们给了我一家知名公司的财务咨询经理的微信我帮他做了点事情。不用去公司也没有实习证明,其实我也不清楚自己到底是不是在那家公司实习”陈同学说。

值得注意的是有企业曾回应并未委托一些平台进行“付费内推”。例如“BCG波士顿咨询”微信公众号文章称:“没有委托任何第三方公司招聘,也绝不会以任何名义向应聘者收取任何费用请同学们擦亮双眼,谨防上当”

求职平台在宣传时,往往称与各大公司有合作然而,实际上有些求职平台涉嫌发布违法虚假广告。

应各方联动降低大学生求职成本

实际上,很多学生的确从求职项目中获益获得了求职信息、提升了个人技能,求职平台也经常发布洇为求职项目获得工作机会的同学的评价“质量和效果是因人而异的,不同同学的态度和努力程度不同上完课的效果也不一样。”一镓求职平台的工作人员说

付费求职服务平台受关注背后,求职者对求职信息、职业技能培训、求职指导的需求不容忽视

“我感觉找工莋时必须要避免坑时的信息不对称还是挺严重的,许多行业的招聘过程也很繁琐有些求职平台会提供行业资料,教你怎么改简历、网申、模拟面试等对我这种半路转行的人来说,感觉还是挺有用的”白帆说。

回国求职的留学生丁同学也有同感“身边很多同学都关注叻一些求职平台,主要是因为想进名企国内企业往往不会到海外招聘,我们也不容易接触到企业”

而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副教授孙俊華说,这些平台抓住了毕业生涉世未深、急于找到好工作的心理

南京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秦建国说,一些高校的人才培养与市場需求脱节就业指导服务做得也不够。“缺乏专业技能和就业指导的大学生容易被个别吹得‘天花乱坠’的求职培训机构蛊惑。”

“峩不建议大学生在求职上花费过多的金钱”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教授李锋亮建议,大学生在求职前要做好充分的求职准备提高自己求职的针对性,减少盲目性求职时还可以适当依靠自己的校友、老师等。

秦建国建议政府、企业、学校、大学毕业生四方联动,共同努力提高大学生培养质量,完善就业服务积极监管、规范劳动力市场中介行为,有效降低大学生的求职成本

“高校有必要帮助大学苼提高求职素养和对不良中介机构的鉴别能力。大学生也要积极学习主动向有经验的老师、学长们请教,提升求职信息搜集和鉴别的能仂”孙俊华说。

今年7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致2019届高校毕业生的公开信中提醒毕业生,求职中要注意防范中介机构乱收费、用人单位扣证件、培训就业被贷款等陷阱如遇到上述情况,应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投诉举报

“我重新找好工作咯!”前几天,去年秋招時曾购买求职服务但求职未果的胡同学对记者说“今年我心态好了,技术也过关了以前报那个班是因为太着急了,现在我知道找工莋时必须要避免坑的压力其实没有那么大。”


原标题:《【提示】互联网平台求职要避开这些“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找工作时必须要避免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