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让苏联犹太人移民以色列列

原标题:2017年俄罗斯和乌克兰成为以色列移民的主要来源国

2015年12月24日,俄罗斯移民在耶路撒冷会议中心参加活动,纪念前苏联俄裔犹太移民来以25周年。(图片来源:Hadas Parush/Flash90)

犹太通讯社——2017年是近十多年来俄罗斯人和乌克兰人移民以色列人数最多的一年。

以色列移民吸收部合作机构最近更新的报告显示,本年度俄罗斯成为移民以色列人数最多的国家。根据以色列犹太人及其亲属回国的相关法律,来自俄罗斯的移民数量为7224人,来自乌克兰的数量为7182人。以上数字包括以游客身份前来以色列和在以色列申请犹太移民身份的俄罗斯人。

最新报告的图表显示,以色列去年共有18598名合法移民中,其中50.4%的移民来自俄罗斯或乌克兰。此外,来自法国的犹太移民有3424人,位列第三,之后分别是2996名美国移民、1312名埃塞俄比亚移民和973名白俄罗斯移民。

2014年两国领土冲突导致的金融危机是乌克兰和俄罗斯移民数量增加的主要原因。

去年亦是首次出现俄罗斯和乌克兰移民在本国完成皈依犹太教后再移民以色列的情况。

2016年,Maslul项目开始为这些国家的移民提供犹太皈依仪式。如果移民不符合正统犹太法中犹太人的定义,但有犹太祖先或配偶,那么移民可以接受该项目的服务皈依。

Maslul项目利用一个点系统,在超正统首席拉比的监督下,移民可以在皈依正统犹太教之前来以直接开始皈依研究。本月,该项目的Olga Kisilenko成为首位完成项目成功皈依犹太教的参与者。去年三月,她与八岁大的儿子鲍利斯(Boris)移民以色列。鲍利斯的父亲是犹太人,去年晚些时候去世。

Kisilenko的皈依过程持续了近3年,她说:“过去在基辅皈依更为容易。”

2016年,以色列犹太机构Triguboff研究所和United Israel Appeal澳大利亚分会启动了Maslul项目,以解决来自前苏联国家数千名非犹太移民的融合问题。

Triguboff研究所的首席执行官沙罗姆·诺曼(Shalom Norman)在接受犹太通讯社采访时表示,Maslul项目的几十名参与者都将于今年结业,此外另有上百名参与者在莫斯科和基辅参与Maslul项目。

人们总乐于用自己的价值观判断一场大事件的是是非非,因此,既有人因为反感恐怖主义而支持以色列,也有人因为同情弱者而支持哈马斯,最后纠结起来,也不过是开口骂这一方还是骂那一方的结果罢了。然而,在开口之前,人们却很少思考过,为什么中东地区总是不安稳,总是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冲突?事实上,很多人看待巴以冲突仍是从情感出发,抱着一方以大欺小、一方反帝反霸的态度,这是我们一贯被灌输的理解,但遗憾的是,传播最广的未必就是事实,至少在以色列建国,以色列和世界许多国家的形象并非我们所熟知的那几副脸谱……。

  没有苏联,以色列不可能成立,或成立了也可能消灭。苏联当时是中国的老大哥,当时也支持以色列建国,下面是抄录部分以色列建国历史。

  1945年战后,欧洲已成一片废墟,盟国的管区内有150万难民无家可归,其中半数以上是犹太人。难民的吃、穿、住都成了盟国头疼的问题,很多犹太人不得不继续住在集中营里,穿着纳粹发的囚服。他们不能回家,因为家园不是被毁于战火就是被人占据,也没有政府和法律帮助他们。东欧的反犹情绪仍然高涨,老百姓经常暴力袭击“犹太还乡团”。在波兰克勒茨(Kielce)还发生了130多名返乡犹太人被集体屠杀的事件。1946年,随着苏军拖拉机带来的共产主义,更多的东欧难民的涌入西欧,主要是德国、奥地利境内的美军管区,仅犹太难民人数就达到250万。这个时候,犹太人团体和同情犹太人的组织开始向英美政府施压,要求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国,至少是兑现承诺,先把10万犹太人送往巴勒斯坦。

  英国态度坚定,坚决不将犹太人送往巴勒斯坦。在欧洲的美军也报告,认为难民问题是犹太复国主义者的阴谋。尽管如此,难民问题必须得解决,即使维持这250万犹太人的悲惨处境,也是美国的一笔昂贵开销。

  苏联出于争取以色列执政的工党的考虑,一改从帝俄时期就固有的反犹态度,为以色列建国出了大力,并对以色列国的建立和巩固给予了外交和军事上的支持。苏联常驻联合国代表葛罗米柯在联大一番感人的演讲,对181号决议的顺利通过起了重要作用。

  不要忘记,苏联及控制下的东欧各国才是战前犹太人的主要家园,大部分犹太难民本应返回那里。但是战后的苏联-东欧集团,不说纵容、至少是没有有效制止民间对犹太人的迫害。在分割巴勒斯坦的建议上,苏联对美国完全没有异议,而且大力欢迎。这可不是“顺水人情”,而是有好处的。一是犹太人有地方可去,能够减轻苏联-东欧内部的排犹压力,二是迫使英国势力从中东地区撤退;三是自身势力有机会扩展到中东,因为犹太人普遍有社会主义理念。当时CIA的前身OSS就很担心未来的犹太国会成为苏联卫星。

  而曾在《贝尔福宣言》中信誓旦旦地表示支持犹太人复国的英国,却在此时投了弃权票。1948年5月14日英国托管结束,犹太人的以色列按联合国决议,宣布正式建国。当时尚在延安的中国共产党表示支持,华北解放区的《冀中导报》社论为此欢呼道,“定名为以色列的新犹太国家,于14日宣告成立,两千年来没有祖国而到处流浪受着侮辱与屠杀的犹太人民,他们要求建立犹太国家的愿望,开始实现了。”

  苏联的承认是在5月17日,虽然比美国晚了三天,但是更有意义。因为此时刚建国的以色列已经在阿拉伯军队的三面合围下面临亡国之灾。5月15日埃及、外约旦、叙利亚、黎巴嫩、伊拉克五国的四万军队从东南北三个方向开进了以色列(西边是地中海),而以色列没有国防军,只有哈加纳等民兵武装。5月18日,美国代表奥斯汀向联合国安理会提交议案,认为巴勒斯坦局势构成“对和平的威胁”,建议安理会下令双方立即在36小时内停火。苏联代表要求安理会对美国提案立即表决,并要求阿拉伯国家立即停止行动。那是冷战刚开始的时候,美苏双方能如此一致,真是绝无仅有的事。

  以色列能以一支由几路游击队拼凑起来的乌合之众赢得独立,并不是我们历来宣传的英美帝国主义的支持。首先,怎么都谈不上有什么英国的支持。约旦当时与英国签有条约,尚属保护国,进攻耶路撒冷的约旦军团是英国军官指挥的。以色列各线都取胜,就是无法夺回圣城,约旦军团的战斗力就是不同。英国出动飞机帮埃及监视以色列停火状况,飞越以色列上空并击落以色列飞机,遇难的驾驶员恰是以色列第一任总统威茨曼的儿子。这位威茨曼也是俄国移民。美国虽然第一个承认以色列,但碍于英国的面子,开始时并没有向以色列提供军火。倒是苏联,趁机拉拢,以色列独立战争初期的武器装备,从步枪到飞机,主要来自捷克斯洛伐克的德制军火库。以色列共产党主席,一个波兰统治时期的爱沙尼亚移民,在得到斯大林批准后,还是第一个在独立宣言上签字的。在1948年,要预言以色列会倒向冷战中的哪一边,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而且,以犹太人的聪明,他们何必要一边倒?

  为什么以色列赢了,阿拉伯败了

  以色列能赢得独立,首先是犹太民族的英勇奋斗。是德国集中营的幸存者,刚到巴勒斯坦,就拿枪上了前线,无怨无悔,战死在耶路撒冷郊外;是年青姑娘哈达莎·李普希茨(Hadassah Lipshitz),在向上级报告敌情时不幸中弹,她坚持通话--血在流淌,嗓音渐弱,直至牺牲,令电话另一头惯见死亡的老军人都觉得无法承受;是美国空军驻扎在欧洲的犹太士兵,冒着军法审判的危险,深夜拉开机库大门,开着B-19“空中堡垒”飞向以色列,还未见到自己的民族国家,先去开罗投了一圈炸弹。当然也有国际支持,但首先是民间支持。欧洲左派人士视以色列建国为弱小民族的独立解放,掀起了西班牙内战后最大的志愿军行动,有五千人奔赴巴勒斯坦,与犹太军民并肩战斗。(当时中共的新华社和翼中日报也发文表示祝贺)志愿者之中,一百五十多人倒在那块土地上。以色列对战争并非毫无准备。在开战前5天,阿卜杜拉国王已经在安曼秘密约见了梅厄夫人,告诉他自己扛不住阿拉伯联盟的压力,不得不对犹太人作战了,而且他本人就是阿拉伯联军的总司令。

  我们已经知道第一次中东战争以阿拉伯人的失败告终。当时中东犹太人60万,阿拉伯人4000万;以色列民兵3万,其中一半是4月份以后“火线从军”的,而阿拉伯联军4万人,其中1万是英国训练的精锐之师阿拉伯兵团,混有英军士兵并由英国格拉布将军指挥,只有这支军队取得一些胜利,占领了东耶路撒冷并保持到19年后的1967年。

  阿拉伯人的失败在于不团结,没有统一号令,没有明确目标,为争夺利益互相倾轧。正如巴勒斯坦的阿拉伯历史学家穆萨·阿拉米所评价的:没有人真正关心巴勒斯坦,大家都在想如何瓜分巴勒斯坦。

  以色列人也是派系林立。一直生活在巴勒斯坦的2万多犹太人和欧洲犹太人(称为阿什肯纳齐,正是一位钢琴大师的姓氏)就没什么往来,语言、文化、风俗都大异其趣,阿什肯纳齐里有亲共的、有亲西方的。60万人的以色列第一次大选的时候就有25个政党。这种差别使以色列人在讨论和平问题时很难达成一致,但是面对生死之战,所有犹太人都放弃纷争,因为事关存亡。阿拉伯人能有这种灭亡的危机感吗?

  没有美国就没有以色列,还是没有苏联就没有以色列?

  50年能够将人们的价值观多次改变,不变的是对弱小者的同情心。2400多名志愿者(大部分不是犹太人)从52个国家赶来,维护这个弱小民族的生存权利,带来了以色列急需的专业技术,也留下150条生命。还是不要纠缠以色列建国的合法性吧,就象一个孩子,也许不该出生,但是既然生出来了,就考虑如何长大的问题。

  何以人们把对中东问题上的不满都指向美国,以至把以色列的建国也说成是美国阴谋?相比之下,对英国的指责就不成比例地少,难道英国不是始作俑者?苏联,作为当时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超级大国,挟共产主义全面得胜之势,不也是和旗下东欧各国全力支持并武装以色列吗?

  在1950年之前,苏联把第一次中东战争定义成阿拉伯国家的侵略战争,是非正义的;1950年,苏以关系恶化后,苏联又有了新定义,即这场战争是受英美帝国主义挑动的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的反动政府之间的战争,也就是双方都不仁不义。1957年苏联同埃及等阿拉伯国家交好后,说法又改成了以色列是第一次中东战争的发起者。如今这样一个信口开河的国家已不复存在,俄国人大概有了新定义,要么怎么有大批俄国犹太人移民以色列呢(其中很多是假冒犹太人)?但是苏联这种朝三暮四的战争观,至今仍在影响着很多中国人。不管怎么说,苏联与阿拉伯国家之间有军火凝成的友谊,与以色列人有文化联系(大部分以色列人是俄裔、波兰裔),它本来应当在卖军火之余,顺便也为中东和平做点贡献,然而没有,甚至在人们清算中东冲突根源时也溜掉了。

  从以色列建国的历史可以看出,与俄罗斯人打交道时要小心,这是个自私自利的民族。为了国家利益,可以出尔反尔,什么原则都可放弃。和中国这个北方邻居对话,只能学习他们的思考方式。

  为何中以没有在50年代建交

  据说以色列建国时红都延安彻夜庆祝,新华日报也发表了长篇社论,所以后来以色列对新中国特别感激,而对在建国时投弃权票的国民政府冷淡,一直拒绝和台湾建交,是这样吗?

  当时苏联支持以色列建国并提供帮助可是绝对历史事实,中以之间的友谊还是很悠久的吧。以色列国于1948年5月成立时,包括新华社和《冀中导报》等中国共产党的通讯社和报纸在内的中国舆论界普遍表示欢迎。同样,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时,以色列也表示热烈欢迎,并于1950年1月9日正式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中东地区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国家。对此,周恩来总理复电表示感谢,鉴于以色列与中国前国民党政权没有关系,因此中以之间不存在任何影响两国建立邦交的双边问题。于是,1950年6月,两国在莫斯科开始举行建交谈判。同年9月,以色列代表在联合国投票支持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联合国所有机构中的合法席位。另一方面,在中国政府的安排下,数千名犹太人离开中国移居以色列。

  本来,双边关系不断升温,两国不久就会建交的前景十分看好。但朝鲜战争爆发后,两国建交谈判的形势逐渐发生了逆转。两国在莫斯科开始建交谈判后不久,以色列外交部就指示其驻苏联代表:在远东局势发展未明朗前,不再与中国就建交问题采取任何具体步骤。1951年2月,美国策动联合国大会通过了指责中国“侵略”的决议。在美国的压力下,追随美国的以色列政府停止了与中国就建交问题进行的接触和谈判。这样,中以两国就失去了建立外交关系的一次良机。

齐齐哈尔购物,苏宁易购网上购物商城,全国联保,100个城市苏宁半日即可送达.苏宁易购,支持货到付款,7x24小时为您提供不间断的优质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苏联犹太人移民以色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