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菩提子是什么树的种子菩提?

查看: 866|回复: 11
三种菩提的区别是什么呢?
在线时间492 小时
头像被屏蔽
该用户从未签到帖子积分精华
三种菩提的区别是什么呢?
有人只承认小乘佛法是佛说,不乘认大乘佛法是佛说。实际上,三乘菩提道及三乘菩提法都是佛亲口说。那么,三乘菩提的区别是什么呢?
请看《优婆塞戒经卷第一·三种菩提品第五》的经文:
北凉昙无谶译
  善生言:"世尊,如佛所说,菩萨二种:一者在家;二者出家。菩提三种:一者声闻菩提,二者缘觉菩提,三者诸佛菩提。若得菩提名为佛者,何故声闻、辟支佛人不名为佛?若觉法性名为佛者,声闻、缘觉亦觉法性,以何缘故不名为佛?若一切智名为佛者,声闻缘觉亦一切智,复何以故不名为佛?言一切者,即是四谛。"
  佛言:"善男子,菩提有三种:一者从闻而得,二者从思惟得,三者从修而得。声闻之人,从闻得故,不名为佛;辟支佛人,从思惟已,少分觉故,名辟支佛;如来无师,不依闻思,从修而得,觉悟一切,是故名佛。"
  "善男子,了知法性,故名为佛。法性二种:一者总相,二者别相。声闻之人,总相知故,不名为佛;辟支佛,同知总相,不从闻故,名辟支佛,不名为佛;如来世尊,总相别相,一切觉了,不依闻思,无师独悟,从修而得,故名为佛。善男子,如来世尊,缘智具足。声闻、缘觉虽知四谛,缘智不具,以是义故,不得名佛。如来世尊,缘智具足,故得名佛。"
  "善男子,如恒河水,三兽俱度,兔、马、香象。兔不至底,浮水而过,马或至底,或不至底,象则尽底。恒河水者,即是十二因缘也。声闻渡时,犹如彼兔;缘觉渡时,犹如彼马。如来渡时,如彼香象。是故如来,得名为佛。声闻、缘觉虽断烦恼,不断习气,如来能拔一切烦恼、习气根原,故名为佛。"
  "善男子,疑有二种:一烦恼疑;二无记疑。二乘之人断烦恼疑,不断无记;如来悉断如是二疑,是故名佛。"
  "善男子。声闻之人,厌于多闻;缘觉之人,厌于思惟;佛于是二,心无疲厌,故名为佛。"
  "善男子,譬如净物,置之净器,表里俱净。声闻缘觉,智虽清静,而器不净;如来不尔,智器俱净,是故名佛。"
  "善男子,净有二种:一者智净;二者行净。声闻缘觉虽有净智,行不清静;如来世尊智行俱净,是故名佛。"
  "善男子,声闻缘觉其行有边;如来世尊其行无边,是故名佛。"
  "善男子,如来世尊能于一念破坏二障:一者智障;二者解脱障,是故名佛。如来具足智因智果,是故名佛。"
  "善男子,如来出言,无二无谬,亦无虚妄,智慧无碍,乐说亦尔。具足因智、时智、相智,无有覆藏,不须守护,无能说过。悉知一切众生烦恼,起结因缘、灭结因缘,世间八法所不能污,有大怜愍,救拔苦恼,具足十力、四无所畏,大悲三念,身心二力,悉皆满足。"
  "云何身力具足?善男子,三十三天有一大城,名曰善见。其城纵广满十万里,宫室百万,诸天一千六十六万六千六百六十有六。夏三月时,释提桓因,欲往波利质多林中欢娱受乐,由乾陀山有一香象名伊罗钵那,具足七头。帝释发念,象知即来。善见城中,所有诸天,处其头上,旋行而往。其林距城五十由延。是象身力出,胜一切香象身力,正使和合如是香象一万八千,其力唯敌佛一节力。是故身力,出胜一切众生之力。世界无边,众生亦尔,如来心力,亦复无边。是故如来,独得名佛,非二乘人名为佛也。"
  "以是义故,名无上师,名大丈夫,人中香象、师子、龙王调御示导;名大船师;名大医师;大牛之王、人中牛王;名净莲华,无师独觉,为诸众生之眼目也。是大施主、是大沙门、大婆罗门,寂静持戒,勤行精进,到于彼岸,获得解脱。
  "善男子,声闻、缘觉虽有菩提,都无是事,是故名佛。"
  "善男子,菩萨有两种: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萨,分别如是三种菩提,是不为难,在家分别,是乃为难。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恶因缘所缠绕故。"
由上经文可知,三乘菩提道及三乘菩提法都是佛亲口说,且知三乘菩提的区别是什么了。
在线时间1820 小时
该用户从未签到帖子积分精华
只有佛的菩提算数。前两者不是圆满的
在线时间3624 小时
TA的每日心情开心 17:15签到天数: 9 天连续签到: 1 天[LV.3]偶尔看看II帖子积分精华
声闻和缘觉都有一定的微细“执”在,
所以未能圆满。
佛无所“执”所以圆满了。
在线时间3624 小时
TA的每日心情开心 17:15签到天数: 9 天连续签到: 1 天[LV.3]偶尔看看II帖子积分精华
声闻和缘觉都有一定的微细“执”在,
所以未能圆满。
佛无所“执”所以圆满了。
另,声闻是听闻佛说的法而行菩提道,
缘觉因宿世因缘而能于今观十二因缘而行菩提道。
佛是经历前两者而终悟通能无所执而行菩提道。
在线时间492 小时
头像被屏蔽
该用户从未签到帖子积分精华
我们学了多年的大乘佛法,可是一般人我见、我执、我慢还是非常厉害,四圣谛的法义也没有修好,也还是大凡夫一个。问题出在哪里呢?末学认为,与大家对于真正的小乘经典的佛法没有认真学修好、或者没学过有很大的关系啊!
所以,我建议一般学佛者先好好学修真正的小乘经典的佛法来打好基础。然后好好学修《楞严经》等经典来回小向大,然后再学修其他的真正的大乘佛法就可能效果好多了
在线时间492 小时
头像被屏蔽
该用户从未签到帖子积分精华
我们学了多年的大乘佛法,为何大多数人还是大凡夫、而很少有证果之人呢?
我们学了多年的大乘佛法,为何大多数人还是大凡夫、而很少有证果之人呢?为何大多数学佛人的我见、我执、我慢还是非常厉害,四圣谛的法义也没有修好呢?问题出在哪里呢?
是现今之人修持不努力吗?可是也有很多人很努力啊!而为何佛陀时代有很多人证果,而现时代却少有人证果呢?
末学认为,这可能与大家对于真正的小乘经典的佛法没有认真学修好、或者没学过有很大的关系啊!有很多人学佛多年,连小乘经典都没有看见过,更别说学修了!
所以,末学建议一般学佛者先好好学修真正的小乘经典的佛法来打好基础。然后好好学修《楞严经》等经典来回小向大,然后再学修其他的真正的大乘佛法就可能效果好多了。
在线时间492 小时
头像被屏蔽
该用户从未签到帖子积分精华
我们学了多年的大乘佛法,为何大多数人还是大凡夫、而很少有证果之人呢?
我们学了多年的大乘佛法,为何大多数人还是大凡夫、而很少有证果之人呢?为何大多数学佛人的我见、我执、我慢还是非常厉害,四圣谛的法义也没有修好呢?问题出在哪里呢?
是现今之人修持不努力吗?可是也有很多人很努力啊!而为何佛陀时代有很多人证果,而现时代却少有人证果呢?
末学认为,这可能与大家对于真正的小乘经典的佛法没有认真学修好、或者没学过有很大的关系啊!有很多人学佛多年,连小乘经典都没有看见过,更别说学修了!
所以,末学建议一般学佛者先好好学修真正的小乘经典的佛法来打好基础。然后好好学修《楞严经》等经典来回小向大,然后再学修其他的真正的大乘佛法就可能效果好多了。
在线时间492 小时
头像被屏蔽
该用户从未签到帖子积分精华
上楼修改为:
我们学了多年的大乘佛法,为何大多数人还是大凡夫、而很少有证果或明心开悟之人呢?
我们学了多年的大乘佛法,为何大多数人还是大凡夫、而很少有人证果或明心开悟呢?为何大多数学佛人的我见、我执、我慢还是非常厉害,四圣谛的法义也没有修好呢?问题出在哪里呢?
是现今之人修持不努力吗?可是也有很多人很努力啊!而为何佛陀时代有很多人证果或明心开悟,而现时代却少有人证果或明心开悟呢?
末学认为,这可能与大家对于真正的小乘经典的佛法没有认真学修好、或者没学过有很大的关系啊!有很多人学佛多年,连小乘经典都没有看见过,更别说学修了!
所以,末学建议一般学佛者先好好学修真正的小乘经典的佛法来打好基础。然后好好学修《楞严经》等经典来回小向大,然后再学修其他的真正的大乘佛法就可能效果好多了。
在线时间492 小时
头像被屏蔽
该用户从未签到帖子积分精华
众生修苦集灭道,只有知常住不变的如来藏,才能叫修四圣谛法。
请看《大般涅槃经卷第七·如来性品第四之四》的经文摘录:
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
众善男子。所言苦者不名圣谛。何以故。若言苦是苦圣谛者。一切牛羊驴马及地狱众生应有圣谛。善男子。若复有人不知如来甚深境界常住不变微密法身。谓是食身非是法身。不知如来道德威力。是名为苦。何以故。以不知故法见非法非法见法。当知是人必堕恶趣轮转生死。增长诸结多受苦恼。若有能知如来常住无有变易。或闻常住二字音声。若一经耳即生天上。后解脱时乃能证知如来常住无有变易。既证知已而作是言。我于往昔曾闻是义。今得解脱方乃证知。我于本际以不知故轮转生死周遍无穷。始于今日乃得真智。若如是知。真是修苦。多所利益。若不知者。虽复勤修无所利益。是名知苦名苦圣谛。若人不能如是修习。是名为苦非苦圣谛。苦集谛者。于真法中不生真智受不净物。所谓奴婢能以非法言是正法。断灭正法不令久住。以是因缘不知法性。以不知故轮转生死多受苦恼。不得生天及正解脱。若有深知不坏正法。以是因缘得生天上及正解脱。
若有不知苦集谛处而言正法无有常住悉是灭法。以是因缘于无量劫流转生死受诸苦恼。若能知法常住不异。是名知集名集圣谛。若人不能如是修习。是名为集非集圣谛。苦灭谛者。若有多修习学空法。是为不善。何以故。灭一切法故。坏于如来真法藏故。作是修学。是名修空。修苦灭者。逆于一切诸外道等。若言修空是灭谛者。一切外道亦修空法应有灭谛。若有说言有如来藏虽不可见若能灭除一切烦恼尔乃得入。若发此心一念因缘。于诸法中而得自在。若有修习如来密藏无我空寂。如是之人于无量世。在生死中流转受苦。若有不作如是修者。虽有烦恼疾能灭除。何以故。因知如来秘密藏故。是名苦灭圣谛。若能如是修习灭者。是我弟子。若有不能作如是修。是名修空非灭圣谛。道圣谛者。所谓佛法僧宝及正解脱。有诸众生颠倒心言无佛法僧及正解脱。生死流转犹如幻化。修习是见。以此因缘轮转三有久受大苦。若能发心见于如来常住无变。法僧解脱亦复如是。乘此一念于无量世自在果报随意而得。何以故。我于往昔以四倒故非法计法受于无量恶业果报。我今已灭如是见故成佛正觉。是名道圣谛。若有人言三宝无常。修习是见是虚妄修非道圣谛。若修是法为常住者。是我弟子。真见修习四圣谛法。是名四圣谛。
迦叶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我今始知修习甚深四圣谛法
佛告迦叶。善男子。谓四倒者。于非苦中生于苦想。名曰颠倒。非苦者名为如来。生苦想者。谓于如来无常变异。若说如来是无常者。名大罪苦。若言如来舍此苦身入于涅槃如薪尽火灭。是名非苦而生苦想。是名颠倒我若说言如来常者即是我见。以我见故有无量罪。是故应说如来无常。如是说者我则受乐。如来无常即为是苦。若是苦者云何生乐。以于苦中生乐想故。名为颠倒。乐生苦想。名为颠倒。乐者即是如来。苦者如来无常。若说如来是无常者。是名乐中生于苦想。如来常住。是名为乐。若我说言如来是常。云何复得入于涅槃。若言如来非是苦者。云何舍身而取灭度。以于乐中生苦想故。名为颠倒。是名初倒。无常常想常无常想。是名颠倒。无常者名不修空。不修空故寿命短促。若有说言不修空寂得长寿者。是名颠倒。是名第二颠倒。无我我想我无我想。是名颠倒。世间之人亦说有我。佛法之中亦说有我。世间之人虽说有我无有佛性。是则名为于无我中而生我想。是名颠倒。佛法有我即是佛性。世间之人说佛法无我。是名我中生无我想。若言佛法必定无我是故如来敕诸弟子修习无我。名为颠倒。是名第三颠倒。净不净想不净净想。是名颠倒。净者即是如来常住。非杂食身非烦恼身非是肉身。非是筋骨系缚之身。若有说言如来无常是杂食身。乃至筋骨系缚之身。法僧解脱是灭尽者。是名颠倒。不净净想名颠倒者。若有说言我此身中无有一法是不净者。以无不净定当得入清净之处。如来所说修不净观。如是之言是虚妄说。是名颠倒。是则名为第四颠倒。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我从今日始得正见。世尊。自是之前我等悉名邪见之人。世尊。二十五有有我不耶
佛言。善男子。我者即是如来藏义。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即是我义。如是我义从本已来常为无量烦恼所覆。是故众生不能得见。
由上面经文可知,众生若不知常住不变的如来藏,则虽说修苦集灭道,但不能说是修四圣谛法。众生只有知常住不变的如来藏,则才能说修苦集灭道四圣谛法。
而四圣谛法是小乘法,而无限广深阐明如来藏的是大乘法。可见小乘法中暗中蕴含了大乘法。由此可见,三乘菩提正法怎么不是佛说的呢!可见,有人只承认小乘法是佛亲口说、而不承认大乘法是佛亲口说的说法,是极其错误的。
也由上经文可知,三乘菩提正法是相互联系的,广大众生学修佛法,若想真正超凡入圣、了脱生死、早成佛道、普度众生,那么就应该小乘大乘的法门都努力学修,这样深入经藏得智慧如海,才容易做到。
在线时间492 小时
头像被屏蔽
该用户从未签到帖子积分精华
《佛藏经·念佛品第二》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尔时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于此法中云何为恶知识。云何为善知识。佛告舍利弗。若有比丘教余比丘。比丘。汝当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比丘。汝当观身取是身相。所谓不净。当观一切诸有为法皆悉无常。观一切法空无有我。比丘。汝当取所缘相系心缘中。专念空相。当乐善法。当取不善法相。取不善法相已。为令断故观念修习。谓为断贪欲观不净相。为断嗔恚观慈心相。为断愚痴观因缘法。常念净戒深取空相。勤行精进为得四禅。专心求道观不善法皆是衰恼。观于善法最是安隐。一心修道分别谛观。善不善法谛取相已。唯观涅槃安隐寂灭。唯爱涅槃毕竟清净。如是教者名为邪教。谓是正教而是邪教。舍利弗。如是教者名恶知识。是人名为诽谤于我助于外道。亦为他人说邪道法。舍利弗。如是恶人我乃不听受一饮水以自供养。我说教者不说受者。舍利弗。于我法中多有如是增上慢教。舍利弗。若受教者受戒五岁。不能悉舍如是所教。于是教中勤心精进。自有得无所有。比丘不往咨问。我说此人虽有五岁犹名邪见。杂外道法顺行魔教。舍利弗。若有比丘受是教已。闻空无所得法即自觉知。我先受者皆是邪见。于空无所得法无疑无悔。深入通达不依一切我见人见。舍利弗。我说此人名为得清净梵行。舍利弗。若有比丘。成就如是无所得忍。虽现未得无余涅槃。我记是人。弥勒佛时当在初会。时弥勒佛欢喜三唱。是人能于释迦牟尼佛法中。成就无所得忍。舍利弗。若在家出家成就此忍。我记是人必得涅槃。舍利弗。若有人受如是教已。闻空无所得法即时惊畏。是人可愍。无有救者无有依者。直趣地狱。何以故。舍利弗。于佛教中惊疑畏者。是人则为具足恶道。所以者何。我常自说。有所得者是恶道分。何以故。舍利弗。佛所得法无有差别。是与非是若可差别是有所得。舍利弗。人宁成就五逆重恶。不成就我见众生见人见寿见命见阴入界见。贪著持戒著持戒见。贪著三昧著三昧见。依于佛想得于法想。于僧断事成就身见。何以故。于佛法中成就身见不在僧数。舍利弗。佛弟子众心无分别。舍利弗。佛弟子众无不善者。无破戒者。无破见者。无破威仪者。舍利弗。何等为恶不善。于佛众中不在僧数名恶不善。谓心心数法与诸缘合。无真实事但作分别。以分别故计有所得。是人乃至所有言说心心相续。乃至善不善法。于圣法中名恶不善。何以故。舍利弗。所有乐处中必有苦。如来法者灭是苦乐。舍利弗。如来所得。是中无欲亦无非欲。无乐无苦无思无想无修。乃至亦无空想。何以故。舍利弗。若计空想即是我想众生想者。是常想者。是断想者。何以故。舍利弗。随所有想则生诸想。是皆堕邪。舍利弗。空名无念是名为空。空念亦空是名为空。舍利弗。空中无善无恶。乃至亦无空想。是故名空。舍利弗。诸有为法可知可解。空非可知亦非可解。非可思量。是故名空。舍利弗。空非念得。何以故。空无想故。是故名空。舍利弗。何故说行空行。不念一切诸想。乃至空想亦复不念。是名空行。舍利弗。想名乃至心有所念。即名为想。无所念者乃名无想。离诸想故名为无想。随所取想皆是邪见。何以故。舍利弗。于圣法中计得寂灭皆堕邪见。何况言说何况说者。如是空法以何可说。舍利弗。诸佛何故说诸语言皆名为邪。不能通达一切法者。是则皆为言说所覆。是故如来知诸语言皆为是邪。乃至少有言语不得其实。舍利弗。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是无想无念。何以故。如来于法不得体性亦不得念。舍利弗。如来何故说有念处。舍利弗。经说若人得四念处。是人能得诸法体性。能得自身得我得人。无有是处。示法别相空故说四念处。四念处性无性无处。无念无说无有贪著。念性尚无何况念处。是故如来说名念处。舍利弗。诸法若有决定体性。如析毛发百分一者。是则诸佛不出于世。亦终不说诸法性空。舍利弗。诸法实空无性一相。所谓无相。如来悉见。如来以是说有念处。舍利弗。念处名为无处无非处。无念无念业。无想无分别。无意无意业。无思无思业。无法无法相。皆无合散。是故贤圣名为无分别者。是名念处。如来以是说有念处。随顺无所有故。名为念处。随顺念佛名为念处。舍利弗。云何名为念佛。见无所有名为念佛舍利弗。诸佛无量不可思议不可称量。以是义故。见无所有名为念佛。实名无分别。诸佛无分别。以是故言。念无分别即是念佛。复次见诸法实相名为见佛。何等名为诸法实相。所谓诸法毕竟空无所有。以是毕竟空无所有法念佛。复次如是法中。乃至小念尚不可得。是名念佛。舍利弗。是念佛法断语言道过出诸念。不可得念是名念佛。舍利弗。一切诸念皆寂灭相。随顺是法。此则名为修习念佛。不可以色念佛。何以故。念色取相贪味为识。无形无色无缘无性。是名念佛。是故当知。无有分别无取无舍。是真念佛。
在线时间492 小时
头像被屏蔽
该用户从未签到帖子积分精华
《佛藏经》中《念法品第三》的经文分享: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尔时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云何为人亦说是法。为恶知识。世尊。云何为人亦说是法为善知识。
佛告舍利弗。若有比丘教他比丘。比丘汝今当知念佛事空念。所缘处是不应念。汝所念空念亦复空。是无性空能断色想能断取想。是人尔时不得无想何况于念。是人尔时都无所有寂灭无性。不集诸想灭一切法。是则名为修习念佛。念佛名为破善不善一切觉观。无觉无观寂然无想。名为念佛。何以故。不应以觉观忆念诸佛。无觉无观名为清净念佛。于此念中乃无微细心心念业。况身口业。又念佛者离诸想。诸想不在心。无分别无名字无障碍。无欲无得不起觉观。何以故。舍利弗。随所念起一切诸想皆是邪见。舍利弗。随无所有无觉无观无生无灭。通达是者名为念佛。如是念中无贪无著。无逆无顺无名无想。舍利弗。无想无语乃名念佛。是中乃无微细小念。何况粗身口意业。无身口意业处无取无舍。无诤无讼无念无分别。空寂无性灭诸觉观。是名念佛。
舍利弗。若人成就如是念者。欲转四天下地随意能转。亦能降伏百千亿魔。况弊无明从虚诳缘起无决定相。是法如是无想无戏论。无生无灭不可说。不可分别无闇无明。魔若魔民所不能测。但以世俗言说有所教化。而作是言。汝念佛时莫取小想。莫生戏论。莫有分别。何以故。是法皆空无有体性。不可念一相。所谓无相。是名真实念佛。所谓无生无灭无相无为。何以故。如来不名为色。不名为想。不名为念。不名分别。不逆不顺不取不舍。非定非慧。非明非无明。如来不可说不可思议无相。汝今莫乐取相。莫乐戏论。佛于诸法无执无量。不见有法可执可量。是人于佛犹尚不得。何况于念。
舍利弗。如是教者名善知识。第一义中无有决定。是善知识是恶知识。复次舍利弗。若有比丘教余比丘。比丘汝当分别观察诸法。亦复莫念法相。是比丘如是修习心无系著。则能通达诸法一相。所谓无相。是人犹尚不生法想。况我人想。舍利弗。于意云何。念法想者。是人能灭一切法不。不也世尊。舍利弗。如树无根能有枝叶华果实不。不也世尊。如是舍利弗。若人不得诸法根本。是人能生诸法想不。不也世尊。舍利弗。若人不得不念法想。是人能灭一切法不。不也世尊。是人不得于法不得法相。不得于灭。亦不分别无生无灭。是人尔时不生不灭。不名得涅槃者。亦复不名无得涅槃。
舍利弗。如是教者名善知识。第一义中无善知识无恶知识。舍利弗。若人成就如是相者。世间希有。得不颠倒真实见故。是为正见。
复次舍利弗。正见者。名为正作正行正道正解。无有颠倒如实而见。是故如来说名正见。舍利弗。若有众生无有颠倒如实观者。则有正见。若生我想人想众生想者。当知是人皆是邪行。
舍利弗。佛及弟子。不说有我。不说有人。不说众生。不说寿命。不说断常。是故佛及弟子。名为正见。何以故。正观不颠倒故。
舍利弗。一切凡夫于此事中无能入者。何以故。一切凡夫都无正见。但有随顺正见得柔顺忍。不能如实。舍利弗。是名正见邪见差别。如实见故名为正见。见世乐因增长财利是世间正见。是皆欺诳不免生死。舍利弗。佛说世间正见。是说懈怠下劣者法。贤圣不作是念。此是正见此是邪见。所以者何。一切诸见皆从虚妄缘起。舍利弗。若作是念此是正见。是人即是邪见。舍利弗。于圣法中拔断一切诸见根本。悉断一切诸语言道。如虚空中手无触阂。诸沙门法皆应如是。
在线时间492 小时
头像被屏蔽
该用户从未签到帖子积分精华
什么是如来所说的多闻?
请看《杂阿含经》,五十卷之卷一,刘宋元嘉二十年(443)中印三藏求那跋陀罗译之下面(二五)之经文:
(二四)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伽兰陀竹园。尔时。世尊告罗睺罗。比丘。云何知.云何见我此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无有我.我所见.我慢使系着。罗睺罗白佛言。世尊为法主.为导.为覆。善哉。世尊当为诸比丘演说此义。诸比丘从佛闻已。当受持奉行。佛告罗睺罗。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罗睺罗白佛。唯然。受教。佛告罗睺罗。当观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非我.不异我.不相在。如是平等慧如实观。如是受.想.行.识。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非我.不异我.不相在。如是平等慧如实观。比丘。如是知.如是见我此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无有我.我所见.我慢使系着。罗睺罗。比丘如是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无有我.我所见.我慢使系著者。超越疑心。远离诸相。寂静解脱。是名比丘断除爱欲。转去诸结。正无间等。究竟苦边。时。罗睺罗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使.增诸数 非我.非彼 结系.动摇
 劫波所问  亦罗睺罗  所问二经
(二五)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时。有异比丘来诣佛所。为佛作礼。却住一面。白佛言。如世尊说多闻。云何为多闻。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汝今问我多闻义耶。比丘白佛。唯然。世尊。佛告比丘。谛听。善思。当为汝说。比丘当知。若闻色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是名多闻。如是闻受.想.行.识。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是名多闻比丘。是名如来所说多闻。时。彼比丘闻佛所说。踊跃欢喜。作礼而去。
Powered by菩提根是什么?_百度知道
菩提根是什么?
我有更好的答案
菩提根不是树根,而是一种叫做贝叶棕的种子,属于菩提子的一种。菩提根经过长时期的盘玩会变色,经过更长的时间长也可能开片,是制作念珠的佳品。现在市场上有另外一种名叫白玉菩提的菩提子是容易被大家和菩提根混淆的,这二者是不同的:菩提根是贝叶棕的种子,白玉菩提并非油棕的种子,菩提根多年开花结果,白玉菩提年年开花结果。菩提根辨别方法:1、可用火直接燃烧,真实菩提根果实燃烧后呈黑色状,像木炭,燃烧时并伴有植物燃烧味道,塑料树脂类仿品燃烧则会融化,燃烧剧烈。2、直接砸开珠子,其内部会呈小空心状,成熟大珠子会有黄豆般大小的空心。3、可用烧红的针或铁丝烫表面,若能刺进去则是树脂类仿冒。4、真实菩提根珠子打磨时会伴有特殊的香气,砂纸打磨时也会产生粉尘,仿冒品则不能有上述现象。
采纳率:97%
来自团队:
其实,所谓的菩提根根本就不是所谓的菩提树的根部,它是一种植物的种子。这种植物叫做贝叶棕,几十年的时间里只开一次花,然后只结一次果,之后植物便枯萎而死了。这种植物的种子你拿起来粗略的看时不会觉得有什么特别的,就是非常普通的植物种子而已,并且还很粗糙的。但是,你把它抛开之后,就会看到一层巧克力颜色的硬皮,拔掉之后就出现了乳白色的液浆,这就是树脂。几十年的精华凝聚,才会增加佛教徒的道行。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菩提根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已解决问题
谁来告诉我这是什么菩提子?十二颗一串多少钱?
提问时间: 09:06:07
浏览次数:6423
该答案已经被保护
十八子分别为:红菩提,千叶莲花,蝉宝,麻蝉,蜜瓜,沙腾,凤眼,半圆金线,大金丝,白玉牙,龙眼,太阳籽,球莲花,天意子,瓷金线,花菩提根,金莲子,龙珠等。 &菩提&一词为古印度语(即梵文)Bodhi的音译,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开悟,突入彻悟途径,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等。广义而言,乃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盘之智慧。即佛、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之觉智。此三种菩提中,以佛之菩提为无上究竟,故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作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遍智、无上正真道、无上菩提。其中,显宗佛教弟子用星月菩提多一些,密宗佛教弟子用凤眼菩提多一些 &&菩提子其质地坚硬历久不变,越用越光泽,新珠色淡黄,使用久则色由浅变深,品质甚高。菩提子本身有多种,按其表面的斑纹及颜色不同而命名。太阳子,驱邪消灾,带给人吉祥、安康。用以做佛珠或单粒佩拎,既有助修行,又美观大方,增加气质。扁圆的形状,隆起办办的曲脊,看似蟠桃,又像细小的蕃瓜。缅茄谐音&免邪&,可驱魔辟邪,镇宅护身,给主人带来幸运的力量和长命富贵,历来为收藏家所珍爱。浙江杭州灵隐山之南有山名天竺山。念珠种类以及作用和使用   果实类的主要念珠   果实类主要念珠及其它法物简介   l、菩提,是梵语音译,是觉悟、智慧、知识、道路的意思,广义讲是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盘的智慧。因佛祖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证道,菩提即为觉悟,成就佛果之意。   2、太阳子,为热带产的一种红褐色坚硬果实,每粒上都有一小白点,看起来好像旭日中天,本身的红褐色如同太阳之火,故名为太阳子。佛教密宗的主尊为大曰如来,他随缘化现于世,破诸黑暗,开显菩提心,光照众生。太阳子,驱邪消灾,带给人十吉祥、安康。用以做佛珠或单粒佩拎,既有助修行,又美观大方,增加气质。月亮代表阴柔,吉祥和平安。据讲,缅茄可驱魔避邪,镇宅护身,给主人带来幸运的力量和长命富贵,历来为收藏家所珍爱。   6、五眼六通,是一种不寻常的果实,蒂落后,顶部有五个小孔,看似五个小眼睛,首尾贯穿打洞,制成佛珠,便称为&五眼六通&。蟠桃相传是王母娘娘所种植的仙桃,可延年益寿。蟠桃果核形状扁圆,表面上有许多凹凸不规则纹理,不需任何雕琢,饶有别致。椰蒂独具特色,冬天不冷手,夏天不畏汗渍。浙江杭州灵隐山之南有山名天竺山。黄色水晶还可调节人的脾胃。如唐密加持念珠真言为&唵,毗庐遮那摩诃,莎诃&。经云:&不应越母珠,蓦过越法罪。   金刚部:合大指与食指之头,余指皆舒而掐之。
答案创立者
以企业身份回答&
快速解决你的电商难题
店铺优化排查提升2倍流量
擅长&nbsp 店铺优化
您可能有同感的问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菩提是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