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际经济学英文版学

关于经济学的九个陷阱!
来源:摘自查理·芒格的《穷查理年鉴》
美国著名投资家查理芒格,是沃伦·巴菲特的黄金搭档,这位今年已经90岁高寿的老人,作为巴菲特一生中的最佳搭档,他既是伯克希尔公司副主席,又是西科金融公司主席。在过去的45年里,他和巴菲特联手创造了有史以来最优秀的投资纪录——在过去40年里,伯克夏股票以年均24%的增速突飞猛进,目前市值已接近1300亿美元,拥有并运营着超过65家企业,今天来听听他的关于投资的真知灼见。
第一、致命的不关联性,导致“只有锤子的人”综合症,经常高估自身的价值。
我想出了一个现代的名词为怀特海不喜欢的方法命名,那就是“痴狂”。这是一种完全疯狂的表现方式,经济学像其他学科一样太孤立了。
这种失败的本质造成了我常说的“只有锤子的人”综合症,这种说法来自一句俗话:对于一个只有一把锤子的人,任何问题看起来都很像钉子。
由于“只有锤子的人”综合症的出现,对于一个笨手笨脚的人而言,配备全套的工具是唯一的秘方——你不只是有一把锤子,你得有所有的工具,这样你就会有不止一种的策略。
你必须使用那些工具清单,否则你就会错失很多机会。但如果你拥有完整的一套工具清单,在脑海里一一按清单回顾,你就会找到用别的方法无法解决的问题的答案。
你明明知道它们的重要性,却没有数据支撑。实际上,每个人都会:
(1)高估有数据支撑的材料;
(2)不会把那些可能更重要但难以权衡的材料列入全盘考虑。这也是我一生努力避免的错误,我一点也不后悔自己一直这样坚持。
摩尔根是近代最伟大的生物学家之一。当他到加州理工学院时,他采用一套非常有趣而又极端的方法,以避免多计算能被计算的、少计算不能被计算的错误。加州理工学院到处都有弗里登电动台式计算机,但摩尔根禁止生物学系使用弗里登电动台式计算机。
他回答说:“我就像1894年沿着萨克拉门托河河岸寻找金子的人,凭借一点智慧,我就能摸到、捡起一大块天然金子。只要我能做到,就不会让我系里的人在沙矿开采中浪费稀有的资源。
但令人吃惊的是,如果你有几种好的智力谋略,你不做沙矿开采比能不断地用托马斯·亨特·摩尔根所采用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第二、没有遵循自然科学的根本的、完整的思想。
曼昆研究经济学的方法的错误在于他从来不加归类地汲取其他学科的营养,从来不标出他的“舶来品”是来自物理学、生物学、心理学、博弈论或是本来是什么,他完全不把这种概念归于其源头的基础知识。
如果你不那样做,就像在使用无序的档案系统管理公司,会降低你的实力。尽管如此,若他吸收了一直以来对我帮助很大的自然科学的精华,会做得更好。
我为曼昆不加归类的拿来主义命了名,有时我称之为“随心所欲”,有时我称之为“吉卜林主义”。
当我称之为“吉卜林主义”是,我想让你们思想吉卜林的诗歌,好像是这样的:“当荷马弹起他美妙的七弦琴时,他听到人们在歌唱,在大地、在海边。他想他或许会需要,他走了过去,记录了下来,正像我一样。”
曼昆就是这样做的,他就是直接拿来所用。这比不拿好,但比起不假思索、全盘吸收以及全盘运用,随意删减要糟糕得多。
第三、物理妨羡
这个词是借用世界上伟大的愚人之一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所描绘的阴茎妨羡,他在他的那个年代很受欢迎,这种观念也广泛流行。
物理妨羡对于经济学影响的坏例子之一是导致固定模式的有效市场理论的采纳。逻辑上,当你按照这个错误的理论推断,你会得出像任何公司买自己的股票都是错误的结论。
在经济学中,那种精确的、可靠的公式不可能会有的,包括波耳兹曼常数在内。对于物理方式的精确追求对人们来说是有百害而无一益的,像来自麦肯锡的那个可怜的傻瓜。
爱因斯坦强调简单,他的名言就是“一切都应尽量简单,但又不可过于简单”。斯达恩似乎也有类似重复的说法,我也很喜欢:“如果某物不能永存,它最终就会消亡”。
说到莎朗·斯通对这门学科的贡献,是因为她曾被问及她是否有过“阴茎妨羡”的烦恼,她回答说:“绝对没有,我已经对付不了我现有的烦恼了。”
当我谈到这种偏颇的精确,即对于可靠的、精确的公式的希望,我想起了阿瑟·拉弗,他的麻烦就在于他对于偏颇的精确过于热衷,那不是成人处理自己事情的方式。
但一旦你把许多偏颇的精确放入像经济学这样复杂的体系中,错误累积起来比麦肯锡公司不够资格的合作伙伴在为《华盛顿邮报》做咨询时所犯的错误更糟糕。所以说经济学应该效法物理学的基本思想,而不能苛求物理学公式中寻求精确的方式,经济学如果那样做将会频频出错。
第四、过于强调宏观经济学
我要批驳的第四点是过于强调宏观经济学而对微观经济学重视不足。我认为这是错误的,就像不懂解剖学和化学而试图去掌握医学。微观经济学也很有趣,它不仅可以帮助你正确地理解宏观经济学,而且是个练杂耍的好地方。
让我通过解决两个微观经济学问题来证明微观经济学的力量,一个简单些,另一个稍难些。
第一个问题是这样的:伯克夏·哈撒韦在堪萨斯城刚刚新开了一家家具和家电商店,在伯克夏刚刚开这家店的时候,全国最大的销售家具家电的商店是伯克夏的另外一家店,每年销售额达3500万美元。在陌生城市里的新店开始的销售额达5000万美元之多。从开业的那天起,3200个停车位每天都爆满。因为建筑师不懂生理学,女士洗手间外排起了长龙。这家店经营得非常成功。
现在你怎么解释它的巨大成功呢?好,让我来告诉你们吧。在一个陌生的城市里经营一家高价店是不会取得巨大成功的。如果经营价值达5000万元的家具,那家店的规模一定很大,因为家具本身体积就很大。大店有什么优势?它有大量可选择的品种。所以除了具备低价、选择范围广的商品之外,还有什么可能会促成这样大的成功呢?
开一家这样大规模的店要花一大笔钱呢,所以以前没有人做过。这样,你又讯速找到了答案。当你有了几个基本概念之后,这些看起来很难解决的微观经济学问题便会迎刃而解。
我再给你出个稍微难一点的问题:在西北部有一个叫莱斯·史瓦布的轮胎连锁店,在过去50年间一点点夯实了基础,逐步走向成功并开始和生产轮胎的大公司所属的分店竞争,在与好事多超市和山姆会员店等连锁超市的竞争中,莱斯·史瓦布连锁店以价格折扣取胜而崛起,现在是史瓦布连锁店的销售额达到了上千万,莱斯·史瓦布已80几岁了,没有什么教育背景,竟然完成了这么伟大的事业,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这个人一定做了很多正确的事情,在他所做的事情中他一定利用了曼昆称之为“激励超力”的法则,有一套非常灵活的激励系统来提高人们为其工作的积极性,还会有灵活的人事挑选系统等等。他也一定善于做广告,属于艺术家类型的人。
日本人向来都很成功,他必须在日本轮胎入市的潮流中抓住商机,所以,一个有才干而又有热情的人不得不做对很多很多事情,并使用灵活的系统辅助以保证万无一失。想到这个答案不是太难,但这成功的个例还会有别的解释吗?
我运用一些在许多复杂系统中很有用的粗略的运算法则,那些运算法则是这样的:极大的成功很有可能是由以下几个因素中的部分组合而成的:
1、一个或两个变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
2、增加成功的因素有助于推动更多的因素组合成功,其常常以非线性的方式出现,正如一个人被自我抵制力的极限和物理学中决定性的物质所左右,结果常常不是线性的。多一点物质因素,你会得到更出色的结果。当然,我一生都在追求出人头地,所以我对能说明问题的典型很感兴趣。
3、很多因素都表现得极为优秀。
4、赶上并驾驶某种大潮流。
我常给我的家人出些小难题,不久前我给他们出了这样一道题:“在美国有一项运动,是一对一的比赛,并且有全国冠军。有一个人在相隔65年的两次比赛中都拿了冠军。现在,请说出运动的名称。”我有个儿子是物理学家,他的思维方式受我耳濡目染,立刻给出了答案,他是这样推理的:
这项运动不可能是需要手眼协调的运动,没有人能在85岁高龄赢得全国台球联赛,赢得全国网球联赛更没有可能,也不可能是国际象棋,他知道这项运动有复杂的规定而对耐力也有相当高的要求,实在太难了。但这令他想起了西洋跳棋。“哈哈!即使你是85岁高龄,只要有很丰富的经验,你就能在这项运动中表现不俗。”
第五、经济学中综合运用的内容太少
“你们能否举几个例子说明如果你想提高销售量,得提高价格吗?”
答案是:对于这一问题有四种答案。很少的人能想到第一种答案,但几乎没人想到其他答案。
1、奢侈品:提高产品价格更能提高其作为“炫耀品”的功能。
2、非奢侈品:像我上面提到的后一个因素一样,高价格传达给消费者的信息是:高价位的商品意味着高价值的商品,这对于把高信任度作为一种重要因素的工业商品特别适用。
3、提高价格并以合法的方式使用额外的收入以便更好地改进产品或改善销售系统。
4、提高价格并以不合法或不道德的方式使用额外收入以便利用代销机构或其他对终端消费者有害的方式,如公共基金提成等。
利用额外的佣金贿赂客户的销售代理就是在背叛客户去贿赂经纪人,把客户的钱变成高佣金的产品。
这个策略并非是人类品质中吸引人的闪光点,我一生中几乎完全避免使用这一策略,我认为不必要花你一生的时间销售你自己都不愿买的东西,尽管是合法的,我不认为这是个好主意。
对于经济学问题,即使是在高等学院的背景下,人们对于综合内容的掌握是多么得少。这种失败不是源于教授们知之而不授,是源于教授们对于此类综合的一知半解,他们受教育的方式也大相径庭。我不记得凯恩斯或是加尔布雷思曾说过,经济学教授们都是很吝惜自己的观点的,他们在学校里学到的几个观点能令他们受用一生。
一旦尝到了综合考虑问题的甜头,你立刻会想到“这些事相互影响吗?”它们当然会相互影响,那正是现代经济体系力量的源泉之一。
我敢打赌:在这个国家中的每个经济学部门做这个测试,都会得到足够的有关综合性理论的论证,他们可能会谈到罗纳尔德·寇斯,可能会谈到交易成本。会想起一些他们的教授传授给他们的东西并将之全盘托出,但真正理解它是怎么组合在一起的,我很有信心地预言大多数人难以自圆其说。
我举一个与此有关的例子,就是因发现普朗克常数而获得诺贝尔奖桂冠的马克思·普朗克,他曾经想研究经济学,但放弃了。为什么世上最聪明的人之一的马克思·普朗克最终选择放弃经济学呢?他的回答是:“经济学太难了。你能得出的结论总是无序的、不确定的。”经济学难以满足普朗克追求有序的愿望,所以他选择了放弃。
第六、极端的、产生逆反效果的心理无知
假如你在拉斯维加斯拥有一个小小的赌台区,有50个标准的投币机器,外观一模一样。但在一排投币机器中有一台机器与众不同,无论你随时把它摆在50台中哪个位置,当一天结束后你走到机器旁,你总能从那一台机器得到比别的机器多25%的筹码。
那台机器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人们已经使用了现代电子学让近距脱靶的概率更高,那台机器比正常的机器更频繁地瞄准柠檬、葡萄射击而脱靶,这吸引了更多的玩家。很简单,显然是心理作崇:那台机器的所作所为正好触发了一些基本心理反应。
如果你知道些心理学因素,如果你脑海中有一份清单,只要浏览一下这些因素,你就会突然恍然大悟怎样来解释这样的现象。如果你想像踢驴比赛中的单腿人碌碌无为地度过一生的话,你就做我的座上客吧。如果你想像一个双腿强壮健全的人那样成功的话,你得学习这些方法,包括了解心理学,同时还要研究微观和宏观经济学。
我认为如果你是个经济学家的话,当诸如功能性经济障碍以成功解决以及能解决许多问题的简便的策略涌现出来之后,再说不知道如何理解问题,解决问题就没有借口了。
萨穆尔·约翰逊。他说,从本质上说,如果一个学者稍作努力就能轻易改变无知而他却维持不变的话,他的学术行为等于是背叛。他说如果你是一名学者,你就有义务尽可能地不做傻瓜,所以,你得尽可能不断地探索,清除学术体系中可以清除的无知。
第七、对于第二以及更高的顺序效果关注太少
当我做气象学者的时候,我发现这个东西很令人恼火,经济学使气象学看起来像个茶话会。
而是经济学的规律使得购买纺织品的人受益,拥有纺织厂的那个人并没有得到更好的收益。我认为学校的工作做得不够,不然的话,这样愚蠢的事是不会频频出现的。
我不采用正式的规划设计,我不让人们为我这样做是因为我不喜欢伏案工作、呕心沥血,但我还是看到人们一直那么愚蠢地工作,不管他们怎么愚蠢,许多人还是对此深信不疑。在美国,做愚蠢的案头规划是一种有效的销售技巧。
游戏已经上升为一种艺术形式,在游戏人类系统的过程中,人们学会了欺骗。这对文明有好处吗?这对经济纯净有好处吗?见鬼,绝对没有。那些设计容易让人钻营的人是要下地狱最底层的。
只能说那些无知的立法部门设立了奖励欺诈的激励制度,立法部门不少成员曾上过法学院,他们没有考虑其危害文明的行为,没有考虑撒谎和欺骗的第二顺序结果和第三顺序结果。所以,经济学中充满了这些欺诈行为是不足为奇和司空见惯的。
正如从心理效应预见的“互利倾向”一样,对一门颇为高深的大学课程,教授总是会给一个A等。所以维克多·尼德霍夫在哈佛经济学系没报名选别的课程而是报了最高深的大学课程。理所当然,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A等。一时间,在哈佛的人可能把这当成新的奇人奇事。这是有点荒唐,但这种策略是有效的,维克多·尼德霍夫因此名声大振,人们称这种方式为“尼德霍夫选课式”。
开始时你们接触到的是有12亿多农民的落后国家,最后他们变得越来越强大,将来可能比你们还强大。李嘉图没有证实先前领先的国家将取得这样一个结果,他没有尝试确定第二个以及更远的结果。
如果你想和经济学教授谈论这些观点的话,他们就会惊恐地回避,因为他们不喜欢这类谈话。我尝试过三次,这样做确实会破坏他们有序的行规。当你忽略了第二个、第三个顺序结果时,事情就更简单了。
在三次尝试中,有关这个话题我得到的最好的答案是来自乔治·舒尔茨他说:“查理,对于这个问题我的观点是:如果我们停止与中国贸易,其他发达国家与之的贸易往来会照常进行,我们阻止不了中国相对于我们上升的趋势,我们也会失去李嘉图诊断的贸易优势。”这样的说法显然是正确的。
我认为他很机智,他甚至比我年长,也许我应该学习学习他。
第八、对于“间接贪污行为”的关注不够
在经济学中对于最简单的、最基础的代数原理注意得太少。加尔布雷思认为:如果你有未被披露的公款挪用,也就有了凯恩斯认为的经济刺激效果,因为那个被盗用了钱财的人认为自己还是像以前一样富有,于是照样挥霍无度;与此同时,盗用钱财的人得到了新的购买力。从加尔布雷思的观点看,这样的分析是正确的。
我认为美国业主的几十亿资金被完全浪费于投资公共证券组合的事宜。只要市场不断向前,那个浪费了财力的人就感觉不到,因为他不断关注的是上升的价值。对于那个因投资建议而获利的人而言,当他为了钱而在兜售有害的东西时,钱财看起来完全像正当的收入,事实上却是未披露的间接贪污行为。我把自己的观点对独立思考的、渴求知识的大学生们开诚布公、可能会对他们通过论文有所帮助。
第九、对美德和罪恶效应重视不够
经济学并非只令人想起一栏栏的数据,经济学中还蕴藏着巨大的美德效应。帕乔利修道士所创造的复式记账法的传播是经济学的一大美德,他令商业变得更加不可操纵,使它变得更诚实。
接下来的现金出纳机为人类道德作出的贡献比公理会更多,它使经济学系统能运行得更好。一个容易导致欺诈的系统会令文明毁于一旦。
一旦有了极其可靠的信度风范,经济体系会运行得更好。至少在过去一代的美国人中,取得信度风范的传统方法是通过宗教,宗教慢慢灌输给人愧疚感。这种来源于宗教的羞愧感一直是信度风范巨大的动力,对于人类的经济成果帮助很大。
本杰明·富兰克林在他生命后期想要美国政府实施的体制,他不想让政府高官拿薪水,而是像他自己那样,或者像完全没有薪水的摩门教会的统治者那样。
为了取得最好的效果,有时候道德看起来是不公平的。但这像大多数世俗的结果一样,通常总是不被认可。在体制功效中,渴求完美的公平会引起很多可怕的问题,一些体制对个体而言应该是有意的不公平,因为总的看来,他们对于我们大家是更公平的。
这样,在显然的不公正中可能就存在着美德。我经常引用一个例子:在一支舰队里,如果你的船搁浅了,即使不是你的错,你的职业生涯也要结束。我认为为了确保每个人得到更多的公正而牺牲某个无过错的人的公正是每个船长竭尽全力为确保船只不搁浅而采取的方法,为了所有人更多的公平而容忍个别人极少的不公平是我所推荐的做法。
一旦有了资金市场,经济就要求其必须像赌场一样快速而有效,但事与愿违。
另一个很有趣的问题是由于嫉妒而生的罪恶效应。在希伯来人的法律中,嫉妒很巧妙地得到了很强烈的谴责。那些希伯来人知道人是多么会嫉妒,也清楚因此会惹出多少麻烦。他们是有点夸张,但他们这样做是对的。
记得曼德维尔有关蜜蜂的寓言吗?他说得令人信服——不管怎样,对我而言是这样——嫉妒是沉迷于铺张浪费的巨大驱动力。所以,这是一个可怕的罪恶,在摩西的十诫中是禁止的。
我的长辈们就告诉我数学中他们碰到过更多无法根除的缺陷,认定没有悖论就没有数学。如果你是个数学家,无论你多么努力研究,都必须要容忍数学中的悖论。
如果数学家们在创造数学体系时都不能把悖论从中清除的话,可怜的经济学家们也永远清除不了,我们就更不用说了。没关系,生活有了这些悖论,才多了份有趣的色彩。当我遇到似非而是的说法时,就会认为自己是个十足的傻瓜,或者自己快接近所研究的学科边缘了,甚至考虑该属于也给生活增添了乐趣的那一种。
正如我得出的结论一样,我想再说一个故事来证明从一个有限的体系中得出一种错误观念并坚持遵守是多么的荒谬。接下来要说的是从一个古老的国家来到美国的赫曼·黎波维茨,他是生产钉子的,他埋头苦干、兢兢业业,终于,他的小钉子生意逐步昌盛起来了。把生意交给我们的儿子打理吧。
所以他就去了佛罗里达,把生产交给了儿子,但他每周都要看财务报表。没过多久,财务状况就急剧下滑,情况变得很糟糕,他乘上飞机回到工厂所在地新泽西州。他离开机场去工厂的路上看到了一副巨大的室外灯箱广告牌,上面是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的图像,下面有一行图注:“他们使用了黎波维茨牌的钉子。”
他回到佛罗里达,之后又收到更多的财务报表,情况日益恶化。他不得不再飞往工厂。在路上,他又看到了那个灯箱广告牌,现在他只看到一个空的十字架。哎呀,原来耶稣被十字架压倒在地上,图上写着:“他们没有使用黎波维茨牌的钉子。”
是的,你可以嘲笑这种做法,很荒唐,但很多人死守着失败观点的做法同样荒唐。凯恩斯说:“不是引进新观念难,而是摆脱旧观念难。”爱因斯坦说得更好,他把自己的思想归功于他的“好奇、专心、坚持不懈和自我批评”。他说“自我批评”的意思就是要善于毁掉自己最喜爱的、最难得的观念。如果一个人能善于抛弃自己的错误观念,那就是他最杰出的天资。
我所极力主张的是利用更广泛的多学科综合策略,手法娴熟地帮助经济学以及其他各科发展。我还积极主张人们不要为无法清除的复杂和悖论气馁,那只不过给问题增加了趣味。凯恩斯给我的启示是:大体的正确比完全的错误要好。
如果你们巧妙地沿着多学科的道路走下去,你们将永远不希望回头。因为那样做,无异于砍去你们的双手。
持续关注 剖析不断
展望宏观纷呈,把握当下精彩!
期货、股票请: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关于经济学博士申请
我的图书馆
关于经济学博士申请
经济学科在美国
钱颖一教授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作了题为“经济学科在美国”的报告(注:红色文字为本人所加)。
1981年从清华大学毕业后赴美留学,分别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统计学硕士、耶鲁大学运筹管理科学硕士和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
1990年开始工作,先后在斯坦福大学经济系、马里兰大学经济系和伯克利加州大学经济系任教。
以他这样的经历作出的演讲,对于许多希望了解美国经济学科情况的读者,肯定是非常有意思的信息。
钱颖一 :清华本科→哥伦比亚统计学硕士→耶鲁运筹管理科学硕士→哈佛经济学博士→斯坦福大学经济系→马里兰大学经济系→伯克利加州大学经济系。
本文将介绍经济学科在美国的情况。由于美国代表了目前全世界现代经济学教学和研究的前沿,了解经济学科在美国的情况,对于如何参与国际经济学界的学术活动是很有必要的。我介绍以下四个方面的情况:
第一,美国大学中经济学科的设置;
第二,美国大学的经济学教育;
第三,美国的经济学博士教育模式在欧洲;
第四,中国学生申请留学美国攻读经济学学位时应注意的事项。
一、美国大学中经济学科的设置
首先,我们注意到的是国内的大学通常设经济学院,而美国的大学都是设经济系。经济系通常设在文理学院内(也有少数设在管理学院内的)。
文理学院一般分三个部:自然科学部、社会科学部和人文部。
国内习惯把社会科学和人文统称为文科。但是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是很不一样的。
人文主要包括文(学)、(历)史、哲(学)等;
社会科学主要包括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等。
在一所大学内,文理学院是大学的核心,是最重要的部分。这是因为文理学院的主要教学对象是本科生和博士生,前者是大学教育的主要对象,而博士的培养与科研密切相关。所以文理学院是任何一所综合性大学的学术核心。这个核心之外是职业学院(professional school),主要的有法学院、商学院、医学院和工学院,这些职业学院通常只招研究生(也有例外,特别是工学院)。
美国不少大学的管理(商)学院是研究生院,没有本科生。如果本科想念管理(商)的话,可以主修经济学。经济学不仅是社会科学中最重要的学科,而且在一所大学里也是举足轻重的学科。所谓重要是说,相对其它学科而言,它的教授人数比较多,主修的学生也比较多。经济系在文理学院里是大系。相对而言,经济学科在社会科学的各学科中会被认为是最“成熟的”学科,这也增强了经济系在整个学校中的地位。那么,经济系内部又是怎样的呢?在美国,一个系是一个行政单位。虽然经济学科内有多个分学科,但经济系内并不正式划分教研室,只是有一些组织比较松散的“领域”(field),比如,宏观、理论、计量、产业组织、劳动经济学、公共财政、发展经济学、国际贸易和金融等等。通常每一个领域每周有一次研讨会(workshop 或seminar),请校内和校外的教授来讲论文,比如宏观研讨会、发展经济学研讨会等等。如果某人经常去某个研讨会,那末他就会被认为是那个领域的了。由于任何人可以参加多个研讨会,他可以同时属于多个领域。管理(商)学院中的经济学科是怎样的呢?以往美国的商学院以教学为主要任务,但是最近二三十年来,较好的商学院对研究越来越重视了。
一般商学院内设有多个小组(group),如金融、会计、市场营销、组织行为、管理、信息技术等。有的商学院里也有经济学小组(economics group),通常远不如经济系的师资力量强,但个别的商学院中的经济组特别强。需要注意的是,商学院中的经济组与有些大学设在商学院中的经济系是不同的,前者面向MBA,后者面向本科生。
商学院的某个领域研究好不好,首先看它招不招博士生。商学院的首要任务是培养MBA。培养博士是为教授研究教学提供辅助,优异毕业生则成为师资来源。商学院中的博士班(所有小组累加起来)通常比经济系的小。MBA需要学一些经济学的基本知识,主要是微观经济学。因此,商学院中经济学以微观经济学为主,教学注重实用。MBA学生是不同的群体,他们交了很高的学费,是来学技能的。MBA学生听不懂的话,他们说你教的不好;而本科生或博士生听不懂的话,他们说自己学的不好。因此,对教授来说,教MBA学生要比教本科生、博士生花更多的时间。
比较国内和国外对经济学科内的领域设置,需要特别澄清什么是金融学的问题。我发现国内和国外对金融学(finance)这一领域的理解有很大的不同。一个国内学生说他是学金融的,到了国外会发现他学的在那里不被称为金融。相反,在国外是学的金融,在国内又可能不叫金融。为什么会这样呢?这需要仔细地分析。
美国大学:
大学→社会科学部→经济系→领域 ①宏观②理论③计量④产业组织⑤劳动经济学⑥公共财政⑦发展经济学⑧国际贸易⑨金融等。
职业学院→商学院→小组①金融②会计③市场营销④组织行为⑤管理⑥信息技术等
美国大学→学术(本科、博士)
美国商学院→职业技术(MBA)
首先,国内所说的金融是指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指的是货币银行学(money and banking)。它在计划经济时期就有,是当时的金融学的主要内容。人民银行说我们是搞金融的,意思是搞货币银行。第二部分指的是国际金融(international finance),研究的是国际收支、汇率等问题。改革开放后,凡是以“国际”打头的专业招生分数都非常高的,更不要说加上金融二字了。这两部分合起来是国内所指的金融。为了避免混乱,我们且称之为“宏观金融”。有趣的是,这两部分在国外都不叫做finance(金融)。
国内金融:①货币银行学②国际金融(国际收支、汇率等)
而国外称为finance的包括以下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corporate finance,即公司金融。在计划经济下它被称为公司财务。一说公司财务,人们就会把它跟会计联在一起,似乎只是做做表格。之所以应把corporate finance 译成公司金融而不译成公司财务,就是因为它的实际内容远远超出财务,还包括两方面。一是公司融资,包括股权/债权结构、收购合并等,这在计划经济下是没有的;二是公司治理问题,如组织结构和激励机制等问题。第二部分是资产定价(asset pricing),它是对证券市场里不同金融工具和其衍生物价格的研究。这两部分合起来是国外所指的finance,即金融。为了避免混乱,我们且称之为“微观金融”。
国外金融:①公司金融(公司财务、公司融资、公司治理)②资产定价
根据这一分析,我们便清楚了。国内学生说自己是金融专业的,他们指的是宏观金融,但是按国外的说法,这一部分不叫finance(金融),而是属于宏观经济学、货币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这些领域。国外说的finance(金融),一定指的是微观金融。在美国,货币银行和国际金融通常设在经济系,而公司金融和资产定价通常设在管理(商)学院。经济系也会有一些研究公司金融的教授,因为这一领域与微观经济学,特别是产权和激励理论,有密切关系。事实上,很多研究公司金融的教授都是经济系毕业的。北京五道口人民银行研究生部的学生,按照国内的说法当然是学金融的。但是在美国,他们学的就不叫金融了。可见在金融这一领域,国内和国外的理解存在很大差别。
国内金融:宏观金融,国外叫①宏观经济学②货币经济学③国际经济学等领域。国外课程设在经济系;
国外金融:微观金融,国内叫①公司金融②资产定价。国外课程设在管理(商)学院;
讲经济学科设置不能不谈及经济学与数学的关系。我是数学系本科毕业的,后来转学经济学,我想从这个经历谈谈这一关系。数学对经济学非常有用,而且越来越有用,但是经济学不是数学。数学只是经济学的工具,数学与经济学是互补的而不是替代的关系。我们用数学工具帮助做经济学的分析。现在几乎每一个经济学领域都用到数学,有的领域多些,有的领域少些。但是多数的,主要的领域是靠经济学知识,而不是数学取胜。最终是经济学的想法决定一篇文章,而不是数学推导。整体上讲,国内的大学数学水平普遍很高。相比之下,美国大多数大学生的数学基础相当差,但是他们的经济学直觉(economic intuition)却很好。
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它不是数学。从某种意义上讲,数学不是科学,而物理是科学。物理是研究自然界中的物质世界,经济学是研究社会中的经济世界,两者都是科学,其理论都必须经过经验数据的检验。而数学是不需要用数据来检验的。当然经济学与物理学还是不可相比的,原因是经济学无法象物理学那样做可控实验。60年代时经济学家过分乐观,以为有了计量方法,所有经济学理论都可以检验了,象物理学了。现在发现并非如此。
二、美国大学的经济学教育
美国大学的经济学教育主要是大学本科生和博士生教育,而硕士生教育并不重要。如果说美国的本科生教育并没有什么突出的话,美国的博士生教育却已形成一套独特的、逐渐向全世界流传的模式。从课程设置、考试筛选、到论文指导,美国的博士生教育模式的成功使得美国在经济学教育上在全世界占有绝对优势,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所以美国模式值得认真研究、借鉴。
1.考大学不报考专业,考博士不报考导师
国内的惯例是考大学报考专业,考博士报考导师。比如,考本科报考国际金融专业,考研究生、博士生报考某某博导的。在美国,考本科不报考专业,考研究生也不报考导师。在美国,本科生考的是学校,本科生招生委员会是全校统一的,有一个校招生办公室。学生入校一年以后,再去选择主修专业(major)。但主修专业并不具体到诸如国际金融、财政学、保险学这样的分学科,而只是在经济学、政治学、数学等大类中选。
在美国,“研究生”(graduate student)是硕士生和博士生的统称。美国的主要研究型大学(research university)经济系的研究生教育通常不设硕士项目,只设博士项目,而它们颁发的硕士学位只是通向博士学位过程中的“过程学位”。因此,在研究型大学里没有“考研”、“考博”之分。在美国的研究型大学中,助理教授不是国内意义上的“助教”,而是货真价实的“博导”,因为助理教授有资格指导博士论文,一个博士生选择助理教授做论文委员会主席也是可以的。如果一所大学只有学士或硕士学位,那么就不是研究型大学。按国内的说法,只有“博士点”的才是研究型大学。而在美国的非研究型大学里,确实有以硕士为“终极学位”(terminal degree)的经济学硕士项目,要念一、两年。
研究型大学:本科→经济学博士
非研究型大学:本科→经济学硕士
在美国的大学,报考博士是考这个学校的经济学博士项目(Ph.D. program),既不是考某某专业,也不是考某某人的博士。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人考过我的博士,尽管我带过不少博士生。在培养博士的模式上,我们可以拿美国与欧洲做比较。欧洲通常是师傅带徒弟的模式,和我国基本相同。而美国在博士生教育上有重要的制度创新。它是一种大生产的模式,像批量生产汽车一样,而不是师傅带徒弟的小作坊式的。两种模式,各有利弊。欧洲模式至少有一个优点,就是如果某个学生确实很出色,导师的个人关怀可以多些。但是实践证明美国模式,总体上有优越性,好处是博士生前期培养是大批量生产,标准化,保证基本质量,同大批量生产汽车是一个道理。而后期专业定向后又能得到数个教授的个人指导。因此,在美国,报考项目而不报考导师是有深层次的制度性原因的。
2.本科生教育
美国的经济学本科教育,一年级实行通才教育,即学生必修公共课如各国文化、历史、生物学原理、心理学原理等,代表一个受教育的人应当具有的知识。一年级经济学原理也是作为公共课上的,往往是一个学期,有时是两个学期。二年级选主修专业后,经济学专业的学生首先必修中级宏观、中级微观、计量经济学(包括概率统计)、微积分和线性代数。完成以后要求修两门领域课,如国际经济学(包括国际贸易、国际金融)、产业组织、公共财政、劳动经济学,一般都是应用性的领域。
本科教育通常分两轨:一是普通轨,一是优等轨(honors)。普通轨的学生一般不需要写毕业论文。而优等轨的学生水平较高,要求分数高一些,有时为他们单独开一些课,比如,介于中级微观和高级微观之间的微观经济学。优等轨的学生要写毕业论文。他们的论文比较规范,特别是在主要的研究型大学中。这是因为他们有一流的经济学家指导做研究,这一点让其它国家较难效仿。其它国家可以把课程开全,开好。但是,指导学生做规范的研究就是另一回事了。因此,毫不奇怪,中国和俄国的学生在美国学校中,往往课程学得很好,但是开始做研究时常遇到很大困难,觉得无处着手。一个基本原因是他们在本国受的本科教育中,通常来说,做经济学研究这一部分或是空白的,或是不规范的。
本科教育:一年级实行通才教育→二年级开始选主修专业
本科教育通常分两轨:普通轨(不要论文),优等轨(要论文)。
3.博士生教育
美国的主要研究型大学的经济系的博士项目每年招大约20-30名学生。第一年是标准化课程,有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每一门课要上一年。这些课程的考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些课程结束之后,大约在 5月、6月或8月、9月,有一个综合性考试(又称资格考试),考这三门的内容。这是在美国念博士的第一关。一般给两次机会,第一次考不过,还可以考第二次。这将决定你是否可以继续学习。这是作为一个博士生基本知识的考试,通常得分B以上才能通过。考卷上不写名字只写代号,以保障评卷时没有偏向。考分也没有可以讨价还价的余地。这个考试是要淘汰人的,有时刷掉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与此相比,很多欧洲大学的经济学博士教育中没有这种考试。第二年选两个领域的专业课,一年后也要考试通过这两个领域。由于是分领域,这一阶段的考试人数就比较少了,方式也多种多样,可以闭卷也可以口试。可以看出,头两年的教育模式是大规模生产的模式,它的目的是要求学生在写论文以前都受到一致的基本训练,并达到一个基本的专业标准。
第三年起就要开始写论文了。在美国,学生要找导师,导师也找学生,是“双向选择”,有一个“内部市场”。学生并不是找定一个导师,通常要找三个导师成立论文委员会,当然主席是主要导师。比如你想写一篇理论上借助博弈论工具来研究中国改革的论文,那么你可以找一个研究博弈论的,找一个研究转轨经济学的,再找一个研究制度经济学的。这样的话你就可以充分利用所有这些人的优势,又有非常大的灵活性。另一方面,这种“市场搜寻”方式也可能给你带来很大的困惑,有时中国学生不知该怎么办,因为国内那种一个导师对一个学生的关系显得比较简单。
论文大致有两类,一类是理论的(theoretical),一类是实证的(empirical)。你要写理论的,你就必须有新模型、新结果。如果写实证的,你就必须有新数据或新方法、新发现。仅仅是新观点、新思路是不行的,必须要有具体结果。论文答辩很大程度上与欧洲和国内不太一样。在欧洲和国内,博士论文答辩是一个很隆重的仪式,要把外面的人请来。这一点美国不一样,没有仪式。重要的是你的导师们决定你能不能答辩,他说你还没准备好,你就不能答辩。有的学校则要先通过“论文预答辩”(thesis proposal)。而论文答辩本身只是个形式,贴个布告,谁爱来谁来。多数情况下除了几位导师以外,没人来。美国的约束机制不是在论文答辩上面。一是靠答辩前导师们的把关,二是靠事后的市场机制,学生毕业求职时,由市场来检验质量。
美国的经济学博士教育模式已经非常规范了。不管是哪个大学,只要是主要的研究型大学,课程要求、淘汰机制、论文写作,就其模式而言基本上都是一样的。当然,教授和学生的数量和质量在不同学校是不一样的。
经济学博士培养:第一年考试淘汰→第二年考试淘汰→找三个导师写论文(理论的、实证的)→答辩
三、美国的经济学博士教育模式在欧洲
美国的博士生教育模式在世界上是独特的。追溯历史,是在20世纪初从德国的研究生教育模式演变过来的。当时美国主流大学(比如东部的常青藤大学)的教育只重视人文知识,并不强调研究。在美国最先开创现代研究生教育的两所大学是芝加哥大学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经过几十年的演变,美国的博士教育模式——这里讲的是经济学——与欧洲的就很不同了。但是欧洲也有特例,比如英国的伦敦经济学院,它长期以来一直采用的是美国的经济学博士教育模式(此外,它的经济学硕士项目亦很有名)。
近年来,欧洲的不少大学在试图改革,向美国模式靠拢。特别引人瞩目的是欧洲大陆两个地方由从美国回去的经济学家办起了“特区”。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打破传统方式,师资主要招聘美国毕业的博士,用英语教学,移植美国的考试、淘汰方式培养经济学博士。欧洲的其它大学中尽管也有归国的留美学生,但由于每一个地方的人数不够多,还谈不上在整体上推行美国的经济学教学模式。
一个是位于法国南部的图卢兹(Toulouse,欧洲空中客车集团总部所在城市)。拉丰(Jean-Jacques Laffont)教授在70年代末从哈佛大学取得博士后回法国。先是在巴黎大学,试图推行改革,但阻力太大。后回到家乡图卢兹,在图卢兹社会科学大学内办起一个“特区”,后来发展成为研究所。90年代中,梯若(Jean Tirole)教授辞去MIT的教职加盟拉丰的研究所,大大壮大了其实力。目前它们已有一二十名国际知名的教授,它们培养的博士可以角逐美国的经济学学术职位。它已成为一个受到国际承认的经济学教学研究机构。
另一个是位于西班牙巴塞罗那市的Pompeu Fabra大学。这所大学1990年才建立,几乎与香港科技大同时建立。马斯可莱尔(Andreu Mas-Colell)教授90年代中辞去哈佛大学的教职后回到故乡主办它的经济系。这个系虽然起步晚,但是起点高,学生来自欧洲和拉美各国,用英语教学。这是继图卢兹之后又一个按照美国经济学博士教育模式办学,并逐渐受到国际经济学界承认的教学研究机构。
这里还需要介绍一下位于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也是欧盟所在地)的布鲁塞尔自由大学。80年代末德沃特里庞(Mathias Dewatripont)从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后回到母校创建“欧洲高级经济研究中心”(ECARE),试图在欧洲的首都建立另一个经济学上的图卢兹。经过几年的经营,到90年代中,这个中心已经具有相当实力了,比当时的Pompeu Fabra要强大。但后来,由于几位实力教授相继离开(Erik Bergl?f去了斯德哥尔摩经济学院;Patrick Bolton去了普林斯顿大学;Gérard Roland去了伯克利加州大学),实力就大不如前了。这说明,在大学的教学、研究中,教授是最关键的。由于美国有全世界最多的经济资源和最好的研究环境,欧洲的大学还是很难与美国的大学竞争。因此,要在美国以外创办并且维持一个有实力的、受国际承认的的经济学教学和研究中心,并非易事。
四、中国学生申请留学美国攻读经济学学位时应注意的事项
中国学生申请出国学习经济学有各种各样的理由。有的是对经济学有兴趣,有的是为了将来转到工商管理或其他专业,有的只是为了出国。本节谈一谈中国学生申请留学美国攻读经济学学位时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1.知己知彼
每年美国的主要研究型大学经济系收到的中国学生申请约占总量的四分之一。过去的七、八年间,我在经济系的研究生招生委员会,发现每年500份申请表中约有150份是中国学生的。很多学校不招收直接从中国申请的学生,原因很简单,信息不对称。如果某些学校历年连续直接从中国招收学生的话,你就会发现一定是系里有与中国有特殊关系的教授。一个美国教授判断远在中国的学生是很困难的。比如让我来决定一个委内瑞拉的学生是否应被录取,我也很难判断。申请者常感到非常困惑,不知如何申请才有效。同样,看申请表的人也感到非常困惑,不知怎么挑选。两边都有信息不对称问题。通常录取的最终决定权在一个由四五人组成的招生委员会。一个教授在百忙之中,看一份申请表不超过几分钟。你可能觉得挺冤枉,准备了这么半天,这么快就看完了。但是没办法,这么多表格,看得很辛苦。
由于现在美国大学中来自中国的教授逐渐增多,因此录取中国学生时,通常会征求他们的意见,即使他们不在招生委员会里。这就需要引起国内申请人的注意。因为这些人对国内学校的情况很清楚,对申请中的技巧也很了解。
2.关于从国内申请
过去几年中,我看过几百份国内来的申请表。我觉得国内学生恐怕过高地估计了GRE分数的重要性。如果GRE分数太差,可能有问题,但是在2000以上就不大说明问题了。根据我个人观察,中国学生的英语会话和写作能力与GRE分数(如果在2000以上的话)基本无关。这是我的看法,可能别人不这么看。录取时看的几个分数中,GRE是一个因素,但现在它含的信息量越来越小了,尤其是中国学生的平均成绩远高于其他的国际学生。大学本科成绩(特别是国内名校的)是挺重要的,因为它是一个硬信息,特别是几门关键课程的成绩,像数学、统计、宏观和微观经济学等。
推荐信理应是最重要的,但国内的推荐信由于种种原因,大多内容空洞。无非是说这个学生非常用功,特别聪明,这些词没有什么信息量。具体地描述和比较,往往提供的信息量更大。如果我知道的一位教授写到,“这个学生是五年来我所推荐的所有出国学生中最好的(或第几好的)学生,我过去推荐的学生现在在美国的某某大学学习或工作”,这样的一句话就非常有信息量。
说来奇怪,“个人陈述”(personal statement)是含有相当多的信息的。而现在有公司专门帮助申请人包装,甚至是一条龙服务,但是从那里出来的东西多是套话,没有什么内容。比如,前两年是说我们家祖宗三代,我爷爷就没赶上上大学,因为是战乱,我父亲没上大学,因为赶上文化大革命,我们家只有我才上了大学,到你们大学是我的梦想。这两年又变了,开始先来一段诗,比如海明威的。这些东西没有什么信息。我觉得,写个人陈述应简明扼要。你要设身处地想美国人看那么复杂的东西很费劲,也没那么多时间。若你说你是山西考第二名考到北京大学的,美国教授没有概念。若你说你是省里100万考生中的第三名,就清楚多了。除了说高考成绩外,还应谈你在大学的特别经历,以及对今后学习、研究的具体想法。至少要有一、两处闪光点,这样才会引起注意。
这些年的一个事实是,国内的女生申请的成功比例远大于男生。如果从100份申请表中不看性别地挑出五份最好的话,恐怕都会是女生。女生的成绩单、个人陈述各方面往往超过男生。我在这里特别提请男生注意。过去总是说女生只是会考试,做研究就不如男生了。事实上,近几年来在美国的中国女生的博士论文水平不亚于,甚至可能超过男生。在我看来,这有两个基本原因。一是女生的英语一般较男生好,因此与导师的交流也较畅通,所以在研究上容易上轨道。第二个原因是较深层次的。一些在国内学经济学的男生往往想做大战略、大问题,出国后不容易转变思路,安下心来做具体问题。这不仅浪费了宝贵时间,而且还容易给导师留下一些不好的印象。而女生往往一开始就踏踏实实找数据,做模型,论文很快上路,进展也快,自然又给导师留下好印象。加上较高的语言和交流能力,她们在美国找工作时,比中国来的男生就有优势了。
3.关于转学
一般来讲,转学的最大优势是可以得到美国教授的新的推荐信。如果继续用国内的老的推荐信,学校就会有所怀疑。中国学生在申请转学时的一大顾虑是担心美国教授因不愿意看到刚来的学生走而不写好的推荐信。因此中国学生很不好意思去找美国教授写信。这是一个错误。一般来说美国教授比较通情达理。你可以提两种理由。一是专业理由,可说自己的研究兴趣与这里教授的强项不太一致。你也可以提个人理由,比如女朋友或男朋友在别的城市。如果是这两种理由,经常教授会说“尽管我很不愿意让你走,但我仍然愿意推荐”。但要注意,如果你想去读MBA,作为在学术界工作的教授,是会有点看法的,因为那是“职业学位”(professional degree),而非学术学位。但我很少听说某个教授因不愿意让一个学生走而把他说得不好的。
国内学生申请:①GRE、GMAT分数②本科成绩③推荐信④个人陈述
转自《比较》杂志。
美国国家考试种类
一、 美国研究生申请:GRE\GMAT\TOEFL\IELTS\LSAT考试
考试(346分)
  GRE (英文全称Graduate Record Examination,简称GRE)是美国研究生的入学考试,适用于除法律与商业以外的其他各种学科与专业的研究生考试。GRE考试分为两种,一种是普通GRE考试(GRE General);另一种是专项GRE考试(GRE Subject)。考生需要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申请学校的要求参加其中一项或双项考试,大部分中国学生只需要参加普通GRE考试即可,申请法律或商业学研究生以LSAT或GMAT替代GRE普通考试。GRE考试是美国研究生院(除管理类学院,法学院) 要求申请者所必须具备的一个考试成绩(即是选拔培养学生的重要依据),也是各大学研究生院决定是否向申请人提供奖学金的重要参考条件。
新GRE满分346,语文和数学是170分,作文还是6分
GMAT考试(800分)
  GMAT (英文全称Graduate Management Admission
Test,简称GMAT)是一种标准化考试,目前已经被广泛地用做工商管理硕士的入学考试。作为当前最为可靠的测试考生是否具备顺利完成工商管理硕士项目学习能力的考试项目,GMAT专门帮助各商学院或工商管理硕士项目评估申请人是否具备在工商管理方面继续深造学习的资格。因为GMAT的主办方GMAC,其成员包括世界各地许多知名的商学院,所以GMAT成绩获得全球各大商学院的普遍认可,是目前世界范围内申请攻读MBA时最被普遍要求申请者所提供的一个考试成绩。其考试科目包括会计学、经济学、管理学、普通管理、生产管理、行政管理、国际贸易、固定资产保险、财政、市场、保健、交通、数学分析、管理信息系统及行为科学等十多个专业学科。
GMAT分为作文,逻辑、语法和阅读,数学。总分800分。
作文:不是特别难,但是忌用模板,电脑批改。在考试后2周内出成绩。数学:小学初中高中的数学。没有大学的内容还算比较简单。主要是怕读题读不懂,真正做的话没有问题。逻辑,语法和阅读是GMAT的语文,这个稍微难一点,但是难就难在我们的思维方式需要洗牌,因为这个是以西方思维来考的,思维要转换。
  LSAT (英文全称Law School Admission Test,简称LSAT),是美国法学院入学委员会法学院设置的入学资格考试,部分加拿大的法学院也采用此考试标准。作为美国法学院申请入学的参考条件之一,LSAT成绩将作为预估申请入学者在法学院的正确且合理的推论与判断能力、分析及评估能力之表现,没有资格报考的限制。简而言之,LSAT是为测试赴美加地区留学学生的英语能力,其成绩只是作为申请入法学院的评估条件之一。几乎所有的法学院都要求申请人参加LSAT考试,几乎所有的法学院都要求申请人提交LSAT成绩,考试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每部分时间为35分钟,另加30分钟的写作。三个方面的内容是阅读理解、逻辑推理及分析推理。
LSAT考试每年举办四次,分别在二月、六月、十月及十二月。中国大陆地区六月和十二月在北京大学有固定考试。部分中国大陆地区考生会选择在二月丶十月时到香港参加在那里举办的LSAT考试。
LSAT考试满分为180分,最低分为120分,其计算方法是根据选择的正确的答案的数目来确定。选对25个左右,分数大概为130分;选对39个左右,分数大概为140分;选对55个,分数大概为150分;选对72个,分数为160;选对87个,分数为170分;选对98个以上,分数为满分180分。一般好的学校要求的成绩都在160分以上。考试成绩一般在考后五周左右由主办机构寄出。LSAT成绩在5年内有效。
以上介绍的美国留学需要参加的一些考试,这里需要提出的是,莫以分数定前途,不要误以为拿到高分就一定能申请到顶尖名校。要知道,考试成绩毕竟只是你留学申请过程中的必要条件之一,美国院校更看重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每年SAT满分的“高考状元”被名校拒绝也是屡见不鲜的。当然,考试分数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还是能反映出学生现有的学习水平和英语能力的,学生如果有不错的考试成绩,在申请中还是占有一定优势的。
二、美国本科申请:SAT 考试\ACT\TOEFL\IELTS\AP考试
1、SAT(2400分)
SAT(英文全称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简称SAT)被称为“美国高考”,是由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举办的学术水平测验考试。它既是美国大学的入学条件之一,又是大学发放奖学金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SAT分为SATⅠ和SATⅡ两部分,其中SATⅠ为推理测验。SAT1满分2400,考数学、阅读、写作,每部分800满分。SATⅡ为专项测验。一般中国高中生申请进入美国的本科学习只需要参加SATⅠ考试即可。SAT也是美国高中生进入美国大学所必须参加的考试,其重要性相当于中国的高考,也是世界各国高中生申请进入美国大学本科学习能否被录取、以及能否得到奖学金的重要参考。SAT考试每年有7次,但该考试在中国大陆不设考点,大陆的考生主要到香港地区或新加坡去参加考试。SATI和SATII不能同时考,因此你如果选考SATII的话,就要去两次香港。
2、ACT(36分)
ACT(英文全称American College Test,简称ACT)与SAT一样,均被称为“美国高考”,是美国高等院校决定录取和评定奖学金发放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ACT同样被很多美国大学承认,以美国中部和西部的院校居多。ACT考试分为四个部分:文章改错(English),数学(Math),阅读(Reading),和科学推理(Science
Reasoning)。另外,作文为选考。ACT考试不分I和II,它本身相当于SATⅠ考试。与SAT考试不同的是,ACT更像一种学科考试,它更强调考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同时也考虑到了对考生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的。从时间上看,ACT考试比SAT紧张;从难度上看,ACT考试比SAT更容易一些,尤其对中国的考生来说,选择ACT考试可能更容易在短期内获得相对满意的成绩!
3、TOFEL(120分)
TOEFL(英文全称Test of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简称TOEFL)由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ETS)主办,专门用来测试非英语国家学生的英语水平和掌握英语的熟练程度一种标准化考试。目前除了美国、加拿大等大部分国家的高等院校外,欧洲(如英国、法国、德国、爱尔兰、比利时、荷兰等)、大洋洲(如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以及亚洲(如新加坡、日本、香港等)、非洲(如南非等)一些国家和地区也都已承认托福考试成绩。TOEFL考试有4个部分,阅读,听力,口语,写作,每部分满分30分,总分120。
4、IELTS(9分)
IELTS(英文全称International English Language
Testing System,简称IELTS)是由英国文化委员会、剑桥大学地方考试委员会和澳大利亚教育国际开发署共同举办的国际英语水平测试。此项考试是为申请赴英语国家留学、移民的非英语国家学生而设,用来评定考生运用英语的能力,是全球规模最大的国际英语语言测试体系。雅思考试主要被英联邦国家(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等)承认,现在美国有超过3000所院校承认成绩。
雅思考试总分为9分,其总分取听说读写4科的平均分。分值为0.25一个档,既高于0.25取0.5,低于0.25取0。例如,4科平均分5.23,则总分为5分,4科平均分5.27,则总分为5.5分。6分是读本科的一个报签分, 6.5分是读研究生的一个报签分。一般来说6.5分以上,即为所谓的高分。雅思考试没有过与不过的标准,这主要取决与你所申请的院校及专业对你雅思分数的要求。如果你所申请的院校及专业录取分数线较高,相应的,你需要取得的雅思成绩就越高。
5、AP(5分)
AP是Advanced Placement的缩写,即大学预修课程,该考试适用于全球计划前往美国读本科的高中生。AP成绩不但可以抵扣成功申请美国大学的同学入学后相应课程的学分,而且AP成绩也成为美国各大学录取学生的重要依据。美国高中AP课程是由美国大学理事会(The College Board)主持,在高中阶段开设的具有大学水平的课程,有22个门类、37个学科,已在美国15000多所高中里普遍开设。它可以使高中学生提前接触大学课程,避免了高中和大学初级阶段课程的重复。目前,已有40多个国家的近3600所大学承认AP学分为其入学参考标准,其中包括哈佛、耶鲁、牛津、剑桥等世界名牌大学。AP考试每年5月举行,目前已经在全球80个国家开设。
三、 美国高中申请:SSAT考试\TOEFL
Junior考试\SLEP考试
1、SSAT考试(2400分)
  SSAT考试的全称是Secondary School Admission Test,译为美国中学入学测试,相当于中国的中考。它创建于1957年,开办至今在全球已设有750多个考场,中国的台湾、上海、香港均设有考点。SSAT主要考察学生的数学、英文程度以及理解能力,是外国中学生进入北美顶级私立中学的一个敲门砖。
2、TOEFL Junior考试(900分)
  TOEFL Junior 初中托福考试是一项低风险的测评,用以衡量在以英语为媒介的教学环境中,中学生在学术和社交方面的英语水平。该考试是一项普通英语水平测试,不涉及任何专业学科知识。它包括听力、语言形式和含义、以及阅读理解三部分。作为一项衡量英语水平的测评,TOEFL Junior 初中托福考试为学校、教师、家长以及学生提供了一个客观的测评标准。目前,新东方前途出国现已成为ETS TOEFL Junior中国办公室战略合作伙伴,并成为TOEFL Junior 考试报名点,更多详情敬请咨询前途出国美国中学部(http://liuxue.xdf.cn/ushighschool/index.shtml)。
3、SLEP考试(67分,42分合格)
  SLEP是Secondary Level English Proficiency Test的缩写,即中学生程度英语水平考试(母语为非英语国家的学生初中, 高中的英语能力测验),形象地说就是初高中生的托福。日前,ETS官方网站正式发布消息称:2012年6月30日,SLEP考试将正式被TOEFL Junior考试取代。TOEFL Junior考试是ETS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专为全球11—15岁中小学生开发的权威英语能力测试。该考试不仅可以作为中小学生北美高中留学的英语能力认证,更可以测评现阶段学生的英语水平,为提高英语能力或者将来参加托福考试提供权威指导。更多ETS官网TOEFL Junior信息(英文),可访问:http://www.ets.org/toefl_junior
美国经济学博士申请
(网络下载)本文比较适合旨在申请美国top 30博士项目的同学,希望能对有志于学术的、或还在迷茫自己前途的同学们有所帮助。对于经院同学来说,出国读博是条非凡却也孤独的路,需要浩大的心智准备。诚心祝愿这篇美国经济学博士申请的文章能让你们在抉择阶段有更清醒的认识,在准备阶段少走一些弯路。
  第一、关于申请
  美国各大院校的经济学网站(Economics Department- Graduate
Program),主要关注他们的项目介绍、课程设置、老师档案、学生profile、出路记录、申请要求等等。
&  第二、关于定位
&  来自中国的申请人非常多,据一位Y校老师说有时超过所有其它国家申请人总和,鉴于每个国家的申请人是放在一起比较以及录取的,了解自己在国人中的比较优势会更有利定位。
&  中国申请人中,最有优势的是海外军团,现在直接去美国读本科的人很多,他们的条件(GPA、数学双学位、LOR等)在美国人看来也比国内的同学优越。而国内读书然后飞跃的人中,真正对博士项目有比较深入了解的可能只有一半左右,其他不少是为了作出国跳板、对于学术既无兴趣亦无研究的,这些人的竞争力并不是很强。
&  剩下的人中,不少Econ PhD申请人有硕士文凭。硕士生于本科生的优势具体体现在更多的研究项目、更好的老师推荐信、高级经济学的课程、发表的论文等等,诸如Chicago、 Cornell等高校在近年多收国内硕士生。所以,如果只想去top的学校,不妨读一个北大(CCER和光华均可)、清华的硕士。而清、北、复、武、人、 交等数理和研究基础都很好的本科生则可跳过此步,尤其清北本科近年的申请结果很让人敬佩。
&  由于华人老师、国际交流等因素,国外大学对于国内高校的排名非常熟悉,所以本科出身在申请中也占了比较大的作用。一个最为标准的成功申请人最好是清北硕士/本科、高GT、高GPA & rank、数量多且分数高的数学课程、牛推、一定的研究经历和成果。然而,这样的背景对大多数人来说望尘莫及,那就可以用一些自己特别的闪光点补足这个(视个人情况而定,很难一概而论)。记得一个Brown的老师就曾经抱怨道:所有中国学生的profile是如此的相似,给录取委员会(AdCom)造成了相当大的困扰。
&  根据这些信息,我们就可以对自身进行定位。经济学申请总体比理工科要难,本科能直接申到top 20的人很少,大多数人的定位在20-80之间, 定位与选校在自身条件并非卓越的情况下谨慎为佳。当然,另一种定位思路是出于PhD学位给自身带来的效用,经管类的同学选择很多,PhD过程的缺点(背井离乡多年、艰深晦涩的课程、鲜有亲友)和不确定性也很大,这种思路也无可厚非。在对学术非情有独钟的情况下,如果是好学校就去,不是理想的学校宁愿工作,人生又能几回搏呢。
&  第三、关于选校
&  在没有个人自身条件限制的情况下,选校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  1) 经济博士项目排名
&  好的项目往往方向齐全、师资卓越、学生优秀,peer effect不言而喻。学术圈看出身,好的项目对于你将来的发展至关重要。为此,我仍然坚持被人诟病的观点:50名以后的项目不值得去。
&  2) 专攻方向的排名这个决定你与项目的匹配程度。
&  经济学的主要几个专项有:宏经/微经(分理论和应用)、产业经济学(IO)、博弈论、计量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劳动经济学、公共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经济史、货币银行学、制度与政治经济学、实验与行为经济学等。如果对商业经济学、金融学、能源与农业经济学特别感兴趣,可以分别申请商学院和农经的博士项目。
&  接下来就是如何选择个人专攻方向的问题了。我是这样的经验,首先是本科生课程中找到自己擅长又喜欢的课程;其次是研读北美博士项目中该课程的课件、书籍和前沿论文30+篇(这些可以在MIT等公开教学资源中找到),了解该领域的经典理论和最新动态;最后是对该领域找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和个人贡献,可能的话写成成果。依照以上的程序我选择了国际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世经的课程设置给我影响很大= =)。
&  3) 自己和推荐人与该校的联系
&  如果自己认识某个学校的教授并与其做过申请上的沟通,抑或自己的推荐人毕业于该校或在该校任职,那么这些学校可以成为你重点考虑的对象。美国人毫不排斥networking.
&  4) 对中国学生及母校相对比较友好的学校
&  这个很难盖棺定论,每年AdCom成员变化、申请人构成变化都会引起结果的不确定。收中国人多的学校自然申请人也多很多倍,收的人少的内殴竞争相对宽松。几个相对友好的学校有:UPenn, Cornell,U-Wisconsin, PSU, WUSTL, UC系列, BU, OSU, ASU, SUNY系列等等(友好学校往往对少数录取人提供奖学金)。友好也是有针对性的,PSU去年年底在北大进行面试并发放了6个 fellowship,UPenn在前年收了6个清华,其它学校难以有这样的机会。
&  5) 过去学生的出路
&  大多数学校项目的网页上都会有就业记录(placement record),选择比较辉煌的地方自己将来的发展亦有保障(注:经济学一般没有博士后作为缓冲,博士毕业时直接凭论文在job market跟人PK)。一般而言,在美国经济学博士的出路中,一流是研究性大学的教职,二流是政府相关职务(机关、世行、智库等),三流是业界(投行、 咨询等)。学生出路除了与学生本身实力有关以外,还和导师的声誉、关系、推销学生的努力程度有关。所以,一些牛校的placement不一定好(比如 Columbia、Cornell),一些排名相对靠后的学校非常有竞争力(BU、PSU)。虽然是个人选择,但是还是强烈建议各位准博士往学术方向靠拢,不然对后面的申请人对所读学校都有比较不好的影响。读到一半拿硕士文凭去华尔街也是很伤人品的事情,这个有不少前车之鉴了。既然我们都体会过申请的艰辛,那么维护中国学生的声誉、为以后的同胞们考虑也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  6) 其它
&  地理位置、学校综合排名、个人偏好等相对次要的因素。
&  第四、关于时间安排
&  一般而言,请起码提前一年准备经济学博士申请,不仅是一些考G考T的机械准备,包括专攻方向的确定、研究经历和论文、高级课程的自学、数学工具的准备,均是浩大的持续工程。G和T均是越早越好,申请也尽量在截止时间前一个月完成(十一月左右为佳),以防突发情况。
&  对于同时准备飞跃和工作的极端情况,可以参照我今年的经历:G、T上半年解决,八月完成80%的申请资料(选校、PS、LOR、WS、推荐人的联系),开学后两个月一边提交网申一边投简历找工作,基本在十月完成申请。十一月会有一波外企、四大、咨询、投行的面试,十二月是一波中资银行和国企的面试。虽很累也有时会因为时间紧张没有做到完美,但熬过去就好了。在二月等学校消息的过程中,有一些还OK的工作在手感觉会淡定很多。
&  第五、G/T成绩
&  人文社科类的标准化考试要求比理工科要高得多,所以G和T不可大意、越高越好。G的Q拿满分应该不困难,V最好&= 600, AW&=4.5。这是个苛刻的要求,但我咨询不少老师申请的时候人家总是第一句问:你G考得怎样,重要性可想而知。T尤其是口语部分会决定TA的
offer。Yale和Chicago要求各项&=26,Cornell和BU的口语要求也比较严格,考得高一些就不用犯强申的危险了,材料被T,卡在小秘那儿非常划不来。
&  第六、GPA&课程
&  Overall GPA和rank自然是越高越好,尤其是经济基础课程(宏经、微经、计量)和数学课程的成绩优秀很重要。后者在可能的情况下尽可能多修一些,尤其是实分析、微分方程、动态优化、高等代数、拓扑等课程。其中,实分析(Real Analysis)是最有话语权的数学课程, 国外教材主要采用Rudin的Principle of Mathematical Analysis,课程内容90%以上是定理与推演的证明。
&  记得有个JHU的教授开玩笑说:经济学博士项目主要包含三个内容:数学,数学,还是数学。所以,修经济博士一定程度上修了个应用数学学位,申请人必须有心理上的准备。复旦不像北大、交大等校有数学二专,但我们的数理经济班一定程度可以弥补不足。成绩单上有高微、高宏、高级计量的课程自然锦上添花, 如果自己有兴趣也可以学习。一般美国博士阶段通用的教材:微观用Mas-Collel,宏观用Romer or Sargent、Lucas,计量用Greene,我们可以在学习完一定数学工具后自己开始研读。
&  第七、留学文书
&  SOP (Statement of Purpose) 或者PS (Personal Statement) 是表达自己研读博士课程的动机和兴趣的文书, 写得越专业及越具体越好。不要用很傻的故事煽情,也不要对学业无关的东西多加阐述,主要说明自己为什么要读博,做了哪些努力和准备,打算研究哪些领域,为什么选择该校就可以了。因为主要是嘴皮功夫,文书的重要性可能低于其它材料,有的学校直接说It hardly bears any weight on
our decision(Northwestern),但写出自己的诚意还是没有错的。
&  在为什么选择该校的部分,需不需要提某个自己很想跟的老师的名字是个众说纷纭的问题。好处是人家知道你对该校有一定了解,比较坏处是被提及老师不在AdCom或者academically dead(几年没发文章了),那就得不偿失。即使要提,也必须起码看那个老师的5+论文,知道观点、工具、贡献是什么,言之有物。
&  有的学校既需要personal statement (有的也称diversity statement、personal history statement),又要SOP,例如UC系列、Northwestern、Yale等,PS要求写个人成长和环境遭遇对于自己选择读博的作用。但它主要针对对象是美国的少数裔学生,所以你不必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有的学校还要求提交Writing Sample,用英文写一份或能展示idea或能体现计量技能的学术文章,与你专攻领域相关更好,写好可以征求周围老师的意见。
 至于CV或resume,可以列上你的荣誉奖项、研究经历、课程准备、项目摘要、其它活动等等。写时可以参考一些院校经院博士候选人的CV格式,对Latex有大爱的也可使用。
&  第八、推荐信
&  推荐信在经济学申请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里分外国老师和中国老师讨论。
&  在写推荐信的外国老师的选择中,首要因素是熟悉你并且诚心乐意帮助你,帮你上过课是基本条件,如果有研究上的合作或学术上的讨论就更加完美了。美国老师答应你写是一回事,帮你写得好是另一回事,一份平平的推荐信,例如说×××在我课上成绩还不错的信弊大于利,所以在不确定的情况下最好不要奔着对方的title冒险。在你信任他同时他信任你的老师中,如果对方是美国学术圈有发言权的牛推自然是非常开心的事情,如果是AP的强推也非常有利。网推系统中有如下几个选项:该生在你所教本科生中的排名,在你所带研究生中的排名,表达能力、逻辑能力、创新思维、学术潜力、研究工具使用等等,所以你要在平时的接触让对方全方位了解你、认可你。
&  参加学校的交流项目是得到美国老师推荐信的最有效途径。对经院同学来说,复旦本科生阶段有两个项目最值得推崇,一是耶鲁暑期项目,二是加州大学 (UC)项目。前者国内有三所学校有资格参加,清北复。05数理经济的一个牛女学姐拿了Yale推荐信被Princeton金融硕士项目录取。而UC项目是复旦独有的优势资源,每年有几十位各专业的同学可以在各分校入读。经济学方面,Berkeley 和UCLA是传统牛校,UCSD是美国计量经济学家的摇篮,Davis的农经全美前三,UCSB的经济学家几年前领到诺贝尔和平奖,这些分校都有不错的经济学博士项目。此外,交流一年的复旦同学还有机会在春季参加加州大学华盛顿项目,优秀的同学可以在World Bank、Brookings等研究机构参加实习,对policy有兴趣的同学会有很大的收获。
&  而对于中国老师,基本可以分为两类,海归和非海归。海归老师方面,复旦的质和量大大落后于很多高校,包括清、北、交、中财、上财等等,接触不够、我也不是非常清楚他们推荐信怎么操作,应该主要是老师自己写的吧。本土背景的老师,好像我碰到的知道的都是老师让同学代笔,这是个非常不良的风气,但也没有什么办法了,其实老美也知道我们的推荐信是怎么回事。写推荐信时可以包括这些要素:我如何认识该学生,我们学术与课程方面的交往,他/她在我课上的表现与排名,他/她的学术热情与潜力,所有这些最好有实例和细节支持。
&  我不是很清楚中国老师在美国高校的影响力有多大。如果是经常发美国一流期刊、参加国外的学术会议的人应该是比较好的选择。如果是毕业后直接回国找教职的海归,或者在美国做过访问学者,可能说服力就集中在他所毕业或所去的院校。那些行政title很多的老教授不少是淘糨糊的,不联系也罢。
&  第九、研究
&  就我知道和理解的讲一些吧,我把其分为几个形式
&  1) 帮老师做助研
&  这样做一是推荐信有东西写,二是自己也能学到很多东西。找老师时可以找海归老师,也可以找一些手上有政府资助项目的老师,能够比较规范地指导你。干活时可以学到数据分析、文献综述、编程计量等技术,如果只是让你翻译、做PPT的,提出意见或果断换人。复旦经院有的老师不错,陆铭、王永钦、王诚等,如果能跟他们做项目或参加他们每期的seminar会有很大的收获。
&  2) 独立研究
&  复旦有望道和莙政学者两个本科生研究项目,能得到资金支持和老师指导,是很好的学术平台,但我对具体操作不是很了解。校内外也有不少的论文、学术项目竞赛,精力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挑选参加。撇去这些,平日不断地自我充实,看paper写proposal亦能学到很多的东西。
&  3) 论文发表
&  在国内核心甚至权威期刊发表论文在申请中的帮助几乎为零,Cornell的洪老师是这么告诉我的,所以不必花过多的精力在这个上面。
&  能在一流的国际期刊发表的意义就不同凡响了,几乎想去什么学校什么学校都会要。但这发生在中国本科生身上的概率趋近于零。但作为博士申请人,我们起码得对几本顶级刊物如数家珍,AER,JPE,QJE,JET,RES,Econometrica等等。
&  第十、套磁
&  套用Susan Athey 的话:With rare exceptions, you SHOULD NOT
initiate contact with faculty members at schools you are applying to before the
admissions decisions. You will seem like a pest and like someone who doesn’t understand the system.。 pest这个词当年“深深伤害”了我的感情,所以我对套磁持比较悲观的态度。经济学和理工科不同,后者直接决定导师和实验室,前者大多在一年后才能定下方向,所以套磁几乎没有正效用,海发邮件更是不可取。
&  十一、Econ, ARE or B School
&  除了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学院,申请人也可以考虑商学院或者农业经济学院(ARE or Applied Economics)的博士项目。商学院有如下分支:金融、会计、营销、战略管理、技术运营等。农经学院偏经济学在农业方面的应用,注重计量、发经、微经,不含宏经方面的内容。总体上,三者的出路排序:B School && Econ & ARE。商学院的博士项目以小而精著称,一所学校一个方向每年招个位数的人,竞争惨烈。由于求职市场的求不应供,商学院博士的出路非常好,一般直接去华尔街领高薪,即使待在学术圈也是Econ工资的1.5-2倍。在学校funding方面,B
School & ARE& Econ,MBA的敛财在国内高校也可见一斑,所以对于博士生的培养不差钱。ARE一般也有州政府项目支持,尤其是一些中部州和西岸州,资金比较充裕。相比之下,Econ就比较清苦了,不少牛校近来也多发Ad少发offer。
&  十二、其他专业申请人
&  经济学博士也非常欢迎数学、统计、物理、计算机背景的同学申请,但要求有一定的经济学课程准备(宏经、微经、计量)。在经济学技术化的大背景下,理工科的计算和推导能力会成一大优势。但是我仍然坚信最重要的始终还是intuition and idea。An economist is far more than a
technician.
以下内容转载于寄托
&从去年年初开始决定申请出国读经济学博士,到现在申请基本结束,已有一年多的时间。这一年的时间都在匆忙赶路,来不及停下来思考和总结经验教训。4月15号马上就要来了,我的申请结果基本上已尘埃落定,这个时候有必要总结一下:既是为了给其他将要申请的同学如何进行申请定位以借鉴,也是为了使自己认清努力的方向。
& & 中国985高校, 自诩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排名第一。讽刺的是,在寄托家园的论坛上,这个学校被归为其他类别。
& & 本科就读于国际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综合学分绩3.79,排名 5/113。保送了人大的研究生,现在是硕一学生。
& & 托福106, 其中speaking 23; GRE: V153+Q170+AW3.5.&
& & 科研背景:两次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申请时没有写,觉得不会有加分);中国经济学核心期刊论文若干,包括一篇经济研究(二作),一篇世界经济(四作),一篇经济学季刊(通讯作者),一篇工业经济(三作),一篇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二作);英文期刊:申请时已经有两篇working paper (第一作者) 投往CSSCI。
& & 会议:中国青年经济学者论坛;国际经贸青年学者论坛;复旦大学博士生论坛。在今年三月份还拿到了欧洲一个会议的论文入选通知,当时作为补充材料发给了小秘。
& & 推荐信:全是本校老师,1教授+2副教授。
& & 奖学金:个人觉得对申请没有作用,故不罗列。
2. 申请定位
& & 我没有在大四上学期申请是以为当时还没有托福成绩,而且觉得再积淀一年会更有胜算。在2013年本科毕业后,我便开始正式准备申请了。定位选校的时候,我一头雾水,在论坛了发了定位帖子也遇到各种神恢复。我后来咨询了中介,中介给我的定位基本上是美国经济学项目的top30-top50. 后来在GRE成绩和托福成绩出来以后, 自己把定位提高到top 30-40。 由于自己并不想去一般的经济学博士项目,而且考虑到自己暂时还是研究生一年级,以后还有机会冲刺,于是最终选校范围落在top30。
& & 我申请的国际经济学项目,在申请那段时间,我基本上把排名前30的经济系的faculty主页查了一遍,遇到国际经济学研究方向的老师做上标记,最终确定了自己认为国际经济学师资比较强的学校。需要说明的是,我去年的申请很大程度上是抱着试试的心态,一方面觉得自己实力还不够,另一方面是觉得等硕士毕业的时候才是全力冲刺之时。据说连续申请会降低录取的条件概率,为了给自己留条后路,我最终选择了如下七所学校:
& && & Top 10:UC-Berkeley;
& && & Top20-Top30:UW- UCLA; UCSD;
Duke U Penn S University of Virginia.
& & 当时申请的时候将弗吉尼亚看成了保底。申请结果出来后,我发现自己还是太幼稚了。
3. 申请结果
& & 刚才给一个我申请时的推荐老师发短信汇报申请结果,她说结果令人意外(她之前有的学生去了Michigan-Ann Arbor,感谢她亲自为我写推荐信)。我只想说这种结果一点也不例外,因为申请的大环境变了。不卖关子了,我把我申请的结果汇报如下(请原谅我用罗列的方式,因为等待每一个结果的过程都显得很漫长):
& && &UC-Berkeley:Reject
& && &UW-madison: Reject, 并且被调剂到经济硕士项目,因为经济条件限制,不准备去
& && &UCLA:Reject
& && &UCSD:Reject
& && &Duke:Reject
& && &Penn State:Reject
& && &UV:Wait listed, then...Reject
& & 虽然我是抱着试试的态度,不过这样的结果确是让我有些失落,因为觉得自己的付出几乎没有收到回报。但是静下心来一想,这样的结果似乎是理所当然的。
4.经验总结
& & 我的经验总结来自于我自己的申请结果和成功的申请结果的比较,我们学院有申请到去U Penn 和 Columbia 的学长,我想这样的横向对比是有意义的。录取过程本质上来说是一个匹配过程:学校希望招到合格的学生;学生希望去到心仪的学校。一个理想的无摩擦的状况是合格的学生去了心仪的学校。但是,这个匹配市场中存在着诸多摩擦,信息的不完全使学校只能借助有限的手段来了解学生,申请者也只能凭着排名和感觉来为自己选择学校。这段废话引出我将要讨论的对申请过程中重要的信号机制的分析。
&&申请的主要材料都是学校为了了解学生而做出的要求,每样材料都是向录取委员会释放的信号机制。我的录取经历证实了以下这条适用于中国大陆学生的铁律:&
& &推荐信&GRE/TOEFL&学校出身&科研&学分绩。
&&(1) 谈科研经历
&&推荐信和GRE的重要新不言而喻,我想先谈谈科研在申请中的重要性问题。科研为什么排在如此次要的位置?原因很简单,中国本土科研的声誉不好,招生委员会的老师们不会认为一篇中国核心期刊的发表能够证明申请者的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而一般的英文核心期刊也只能说明你之前有发表经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你能够通过他们残酷的博士生资格考试。我有一个师兄硕士期间便在Economic Letters 和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上面发表文章,但是最终只去了排名36的Vanderbilt University。英文期刊尚且如此,那么中文期刊能够为申请加多少分就可想而知了。 大家从我的申请结果也可以看出这一点。
(2)学校出身
&&我们学院建立以来去到最好的是U Penn, 从来没有去到过top 5 的经济学博士项目。Top 5 的经济学项目只要在大陆招人,基本上是在清华和北大招。好的学校毕业意味着你有好的起点,更好的数学和语言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好的学校具有好的声誉,能够获得国外教授的认可,从这个角度上讲,好的学校出身能够为你的科研和学习成绩加分。
(3)GRE/TOEFL
& &很多人诟病GRE和TOEFL两项英语资格考试成绩被中国学生过分地强调了。但是,我想说的是正是因为中国学生的两项成绩都很高,所以老外自然而然地将这看成了筛选中国学生的标准。规则一旦形成,最好的策略就是适应这个规则。中国学生刷G和刷T的决心绝对可以算得上是抛头颅,洒热血。我G和T分别考两次,G集中准备了一个月,T准备了半个多月。 部分因为自己的毅力不够,部分因为自己天生鄙视这种机械重复的备考,我最终只是获得了差强人意的成绩。 现在我的总结是,在时间和资金允许的情况下,让自己的G,T成绩高到不能再高吧。 如果你要去美国top 15的经济学项目,那么GRE上330是基本前提。Standford 甚至明确指出GRE的作文分数要在4.5以上,否则请考出那个分数再来申请。美国对自己设置的考试非常自信,他们坚持认为GRE能够综合反映学生的研究潜力。上330的GRE成绩比上3.9的学分绩更具有说服力。
&&至于T的成绩,我只想说105是基本条件,而其中口语至少要23。T的成绩没有G那么重要是因为美国老师们都知道到了那个环境,只要语言能力不是太差的,基本交流都不会有问题的。
&&(4)推荐信&
& & 有中国人在的地方,就会有“关系”这个概念。其实美国人用这个东西比中国人老练很多。在经济学中,“关系”有对应的标准的学术概念:社会资本。跟美国名校教授的关系是申请的最为有利的助手,国内很多学院开始兴办暑期学校就是为了拉关系,推学生出国。从申请者和学校的角度来说,有牛推当然是一大利好的消息。原因在于牛推荐信能够在申请中给目标学校释放强烈的信号,名教授的学术声望使录取委员会们选择相信他相信他推荐的申请者:不看僧面看佛面。 这样还使招生委员会的老师们减少了筛选成本,何乐而不为?另外,中国大学教授中国外知名的不多,而且集中在少数学校,这也能部分解释学校出身的重要性。
& &在国内经济学教育国际化程度日益加深的背景下,中国本土学生的申请中,TOP30的项目已经基本被拿到推荐信的学生拿下(不信大家可以问问)。大家除了拼GRE,就是拼交流经历,因为交流能够套来推荐信。于是,申请出国又变成了一个跟资金和关系有关的事情。
& &当然,申请博士是一回事,博士读完后工作或做研究又是另一回事。这样过分地强调推荐信的重要性肯定有其筛选合适申请者的弊端,但美国高校这么多年来形成的传统不是轻易可以更改的。
& &我在这里不打算谈论学分绩的重要性,但是我想说有数学背景,修过三高课程的申请者是会有优势的。
& &申请成功的经验可能相似,但是失败的经验却各有不同。我的这份总结也只是希望以一个比较理性的视角来看待现在经济学博士的申请,并试图提供一些对中国本土学生有用的建议。前面说的仅仅针对申请,尤其是我强调科研的次要性,请大家不要误解。如果你是立志要走学术研究的道路,那么上面的总结你完全不用理会。我尽量把这个总结写得偏功利,是因为有人还是需要拿到美国名校博士的title,有利于自己将来的发展,而这个发展不限于学术。
&&从长期来看,名校头衔的光环终究会褪去。无论你读完博士以后在哪个行业,时间过得越长,让别人尊敬你的不是你的博士学位,而是你做的事情,你写的学术文章,你创办的企业,你帮助的人。能够让自己人生得以圆满的绝不会是那被钱钟书先生称作遮羞的树叶的一纸文凭,而是为你热爱的事业坚持不懈的激情。在此而奉劝大家,也是告诫我自己:早做人生规划,理性择校。成功终将属于那些追随自己真实内心的人。
&&【 本文来自闻博全球博士项目分享微信公众号,winphd,欢迎大家关注。】
此文观点来自于American Economics Association 出的一个期刊里面一篇文章。由美国经济学前20的名校密歇根安娜堡的招生主任所写,原文和其他一些谈经济学博士申请和生活的文章可以再附件里下载。当然,也可以去AEA的网站上自行搜索下载。
University of
Michigan Ann Arbor Econ PhD Selection Process:
每年800人申请,最后25人入学。注意的是:学校一般会发50-75份左右的录取,因为大家都是同时申请多个项目,牛人们一般能手握多个offer。另外:waiting list上的人也有很大的几率最后被录取。根据该文,每年最后入学的人有一半来自waiting list上的人。
另外,该文建议:上了waiting list 要积极和学校保持联系,表达持续的兴趣,这样对最后录取有帮助。
流程: (不一定适用于所有其他学校)
1. 800份申请,第一轮审核按照地理位置的不同分区审核。比如该校有一半的申请者来自于海外高校,来自俄罗斯,中国,英国,etc等海外学校的申请者分别由了解该国情况的教授分别审阅。注意:不是看该申请者的国籍,而是看申请者本科或硕士所在学校的国家。比如,中国籍的申请者,在美国念本科的由美国的教授审核,在中国国内念本科或者硕士的由系里的中国教授或者了解中国的亚洲教授审核。
* 如果把国内念书的人放在一起申,那么读了硕士的人我觉得比本科申请的人有很大的优势,一个pool里面读了master的人多了,自然要求得高。美国这个pool里,只有10-20%的人读了master. 所以美本比大陆本申请有优势,估计原因就在这里。
主要考核标准:
1. 经济的课: Intro & Intermeidate Micro/Macro, Econometrics都得上过。
2. 数学课:calculus, linear algebra, differential equations, prob
and stats.
3. GRE: quant part
above 80th percentile, writing score 4 or above, verbal 不重要,还行就成
5. 研究经历:至少有一点经济研究的经验,无论和给教授打工,本科的论文,还是更高端的学术,至少不能使空白。
2. 第一轮审核完,只留300 人。此轮由admission committee详细地阅读你的材料,推荐信,个人陈述就是这一轮审核的关键了,第一轮拼的是硬指标,现在拼的是软实力。由committee里的教授决定你是录取,waiting list 还是rejection.
3. 最后,出于diversity的考量,尽量减少招来自同一国家,相同背景的人。如果来自某一国的申请者过于多且强大,那么自然有些合格的录取者会因为diversity牺牲。但我不认为这个对中国申请者有什么大的影响。
最后,祝大家申请顺利。我也是申请北美经济学博士2015入学的人,志同道合者欢迎一起研究讨论申请。
以下内容转载于360图书馆广南子
一个清华学生在香港留学受到的心灵震憾
98年本科毕业,又顺利地被保研,当时的我只是一个憨憨的书呆子,纯洁的如同高中生,在清华这种和尚庙一般的理工学校里呆了四年,女孩似乎是山下的老虎,神秘得让我一见就脸红心跳。未来是什么对于我就是“读完研再说”,反正成绩还行,不读白不读。天上掉了馅饼,用我的兄弟的话来说。香港正好回归一周年,教育部要选派一批本科毕业生去香港科技大学读研,以加强两地的教育和科研交流。清华当然要占不少名额,系里的几个牛人去了美国,所以这个饼就掉到了我头上,确实是个不错的饼,不用考G、考托、 全额奖学金,连什么手续都是学校和教育部包办了,我分文不花,后来香港科大的联络人抱怨中国的办事效率和程序烦琐,至于怎样的麻烦过程,我至今都一无所知。
      香港科大
     就这么糊里糊涂地来到了香港。依山傍海的科技大学美得如同世外桃源,现代感的建筑更让我们爽眼。当时的一个哥们说:“妈的,就是用银子在荒山野岭堆出来的,这样的物质条件算是让我满足了。”后来得知就是亚洲最美丽校园,倒也丝毫不怀疑。据说是香港政府感到了贸易和服务的优势正受中国沿海城市的挑战,而科技就是竞争力,就下了狠心投钱建了这学校,请来了学者。耗资400亿港币,相当于微软公司一年的纯利。组织的参观,教授的讲话,英语的培训很快就过去了,当时的新奇兴奋也褪得干净,每天面对这青山海景,最后也麻木得没有感觉了。由此可以推测娶一个漂亮老婆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如果不是为了炫耀。教授大多是华人,台湾和大陆出身的不少,反倒香港人是少数派,很多都是在北美的名校里拿了PhD,奔这里的高薪来了,他们的PhD头衔总要和名字相片挂一起, 挂一辈子, Harvard和Standford之类的当然就香了。正教授可以一年拿到一百多万港币,也就是一个月可以买小汽车,比一般的美国大学高。知识真的值钱了,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际经济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