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是辱骂孩子的后果人大代表的后果

原标题:杨琴代表:临近除夕大家已无心工作,建议春节假期延长至十天

春节七天假期够不够?来自湖北代表团的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卫生学校副校长杨琴建议可适当延长至十天,即腊月二十六、七至正月初八左右。

全国两会期间,杨琴向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交了《关于适当延长春节七天假期的建议》(下称“《建议》”)。《建议》提到,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但目前的七天长假已不适应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也存在许多现实矛盾和问题。

杨琴认为,适当延长春节七天假期有助于缓解交通压力、尊重客观现实、拉动内需能。

在破解巨大交通压力方面,《建议》指出,七天假期,时间短,人口出行过于集中,对交通、公共服务形成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出行难、买票难成为常态。

据统计,2017年春节假期全国旅客发送量4.08亿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2.1%。2018年春节假期,全国交通累计发送旅客4.19亿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2.7%,其中最高峰日客运量近1亿人次。出行人数呈年年上升之势,不仅一票难求,也增加了出行的安全隐患。

《建议》继续提到,尤其对于一些在外地工作的游子,按目前的假期规定,回家团圆存在不确定性,甚至成为不可能。根据杨琴本人的调查及掌握的情况,老百姓要求适当延长假期的呼声带有普遍性。

《建议》还认为延长春节假期尊重客观现实。伴随每年年终各项评比、检查的开始,人们心绪也逐渐被带到即将到来的假期氛围中,而且每年临近除夕前的那几天,到了中国人所谓的“小节”时节,心已经处于过年状态,工作效率并不高,而全国人民大都开始沉浸在过年的氛围中了,相应的工作事务也不多。

杨琴最后提到,这是拉动内需、带动消费的需要。春节假期既是团圆节,其实也是消费节,通过消费拉动经济发展。

因此,杨琴建议,结合交通状况、传统习俗、国民需求、客观现实、经济增长等方面的情况,恳请相关部门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适当延长假期。具体建议为从现在的七天即除夕至初六延长至十天左右,即腊月二十六七至正月初八左右。

原标题:人大代表建议春节假期延长至10天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奉化市滕头村党委书记傅企平建议,把春节假期延长至10天。“春节是家人团聚的重要时刻,可是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觉:春节长假实在太短了。”

傅企平说,虽然春节假期名义上是7天,但除去两个周末调休,实际假期只有3天。很多人工作的地方离老家很远,有的来回一趟,路上就用掉三四天。

他列出春节假期太短的三点弊端:首先,春运压力集中,要在几天内完成几亿人口的“大迁移”,运输部门的压力非常大;其次,按照传统习俗,正月十五之前都属于广义的春节,很多地方至今仍保留着元宵之前不开工的习俗;此外,消费拉动作用相对较小。

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侯露:春节假期能否延长为10天,并恢复五一七天长假。“我们在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之后,是不是可以适当放慢一点脚步,给大自然一个休养生息的时间,也给老百姓更多时间去读读书、回归家庭。”

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教授蔡继明:7天的假期已经不短了,放假太长对经济活动、社会活动造成负面影响。现在不是农耕社会,已经工业化国家,生产都是有严格系统的程序,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好打乱。而且现在是开放国家,跟国际社会建立不可分割的联系。春节假日过长,会影响跟国际的交往。

截至昨晚10时,来自某网的数据显示,春节假期延长到10天的网上支持率达89.69%。

@广东省汕尾市网友:中国人再远,再穷春节都要回家、而回家路途耽误的时间或许比假期还长。因此,确实应该延长春节假期。我认为最大的不利后果是给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增加了成本费用。恐怕对假期延长最有意见的当数民企老板。

@草根博览:这样的呼声很多了,希望的节假日期方面有更灵活和更人性化的政策。

@网友荆玉夷人:应该取消双休,尤其是公务员,把双休的假期多放在春节、中秋、端午上,每年应该在差不多的四个时期放长一点的假。春季清明,夏季七夕,秋季中秋、国庆,冬季春节,各放七天假,放假日期不应固定,可在十几天时间期内由单位自行调节放假日期。

昨日上午,身着便装的全国政协委员毛新宇在人民大会堂,再次受到媒体“围攻”。

每年两会,毛新宇都是媒体追捧热点。在大会堂东门广场短短的100来米距离,各种录音设备、长枪短炮将其重重包围。

毛新宇表示,自己今年预备了几个提案,两个与生态文明建设有关,一个是改善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治理沙漠化,另外一个是“加大力度治理淮河污染”。往年常提的一些民生领域问题,今年还会继续。

此外,他还关注反腐问题。他表示,新一代中央集体对反腐败已下了很大决心;对于反腐败问题,应长期持之以恒、真抓不懈。

此前他对媒体表示,反腐败关键在于给人民群众更大的民主权和监督权。这些本应属于人民的权利,有时却不能受到领导干部尊重,甚至被肆意践踏,这是最令人气愤的。

但昨日,对如何反腐,他称“不好回答”。

“如何看待网友评论?”

毛新宇答,大家应该把关注点更多集中在代表建议和委员提案上。“我了解网上对我的关注。很多评论对我有很好的期待的,他们也是希望我更好地做一个政协委员。”

【博文】 政府工作报告说,要为人们自由迁徙、安居乐业创造公平制度环境。自由迁徙应是公民基本权利。自由迁徙,既包括农村向城市迁徙,也应包括城市向农村迁徙。当下,由乡入城、由城入乡都缺乏制度保障,大城市愈加拥挤,乡村愈加破败。希望“四海为家”梦成真。

【跟帖】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第一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看到“自由迁徙”这个词。其实自由迁徙已是大规模城镇化进程中的现实,农民工虽实现了自由迁徙,但没享受到公平待遇,背后是制度问题。

【跟帖】 @尤文小明:每次拖着大行李箱,从北京木樨园坐汽车回家,都会经过天桥,也就看到桥墩下打工伯伯的铺盖和用木棍支起来的锅。心里不是滋味,很酸。

全国政协委员、住建部部长姜伟新遭遇媒体围追堵截:我头发都白了,一半为了房价,一半为了(你们)记者。“国五条”刚出台,要先看看市场的反应再说,政策不可能让十三亿人都满意,只能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符合长远利益。

全国政协委员、商务部部长陈德铭:三一重工状告美国政府一案,美国还没有法院表示要正式受理,商务部将继续跟踪事件进展。按照入世的规定,商务部在企业受到损害时,有权进行保护。公平贸易局和企业损害调查局,会如实地尽政府的义务,为企业提供服务。(沈玮青)

作为十一届全国人大的大会新闻发言人李肇星评本次大会新新闻发言人傅莹:她是非常优秀的女孩。(语罢,他自己也哈哈大笑,补充道,“是非常优秀的女外交官。”)

全国政协委员沙振权建议将每年7月最后一个星期定为“劳动者暑假”,放假1周左右,作为对遥遥无期的“带薪休假”制度的一种过渡政策。“带薪休假”好落实吗?

【回应】 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教授蔡继明表示,带薪休假1994年写进劳动法,但没有实施条例,因此难以落实。1999年,我国推行了黄金周制度,五一和十一,春节,有了三个长假,劳动者呼吁的声音变小,企业认为有三个长假,不愿落实,而政府认为民间没有强烈要求,也就没有落实带薪休假的压力。

到2008年,国务院推出带薪休假条例,是因当年取消五一黄金周。为何没有两个都取消?他表示,这还是因为带薪休假没完全落实。

他表示,带薪休假是最好的放假方式,可以满足不同的人在不同时间出行,分散度假,这是不可替代的。但在现有条件下,在带薪休假没全面落实之前,放长假的需要只能统一出现。

他介绍,有关单位的统计显示,目前政府机构、国企、外企等单位带薪休假落实较好,但全行业看只有40%左右的单位实现了带薪休假。

缘何不能全部实现?他表示这一方面是政府没下决心;二是有些企业有误解,觉得带薪休假影响经营,而事实上推行带薪休假,可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也有更好的精力上班,不会降低企业的经营生产力;三是国家对违反带薪休假的处罚力度不够。

原标题:人大教授: 我在大学看到了中小学残酷竞争的后果

在中国的基础教育中,孩子们被越来越紧的紧箍咒勒得喘不过气来,他们每天被拴在桌前十几个小时,原本天真烂漫的童年陷入过度沉重的学习苦役之中。他们拥有的天地太狭小了,他们离课堂外那个精彩的世界也太遥远了。

我在中国的的大学中看到了这种束缚孩子天性的应试教育的后果。我发现大学生们普遍缺乏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进取精神。在刚刚赢得可以在广阔的知识海洋中自由航行的机遇之际,却普遍呈现出无精打采,行动怠惰,无所事事,手足无措。

作者:高钢,访美学者、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本文来源:《遭遇美国教育》。

我们的孩子在中小学时就背负沉重的压力

1995年,我从美国回国后,将自己对美国小学教育的观察与思考写成一篇小文章。《南方周末》、《读者》、《中国教育报》等多家媒体转载。文章发表后的几个月,我当年就读的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举行校庆,我的一个小学同学带着她的即将参加中考的女儿来看我。聊天中,说到了我的儿子,说到了我儿子在美国小学中的经历,说到了美国教育。

这个小姑娘在一旁听着,突然睁大眼睛,惊异地看着我,问道:“叔叔,你是不是写了一篇文章,说你的儿子在美国上小学的事情?”

我说:“写美国小学的文章可不少,你看的是哪一篇?”

小姑娘说:“文章有一段是这么写的:‘美国的小学虽然没有在课堂上对孩子们进行大量的知识灌输,但是,他们想方设法把孩子的眼光引向校园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的海洋;他们没有让孩子们去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但是,他们煞费苦心地告诉孩子们怎样去思考问题,教给孩子们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他们从不用考试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竭尽全力去肯定孩子们的一切努力,去赞扬孩子们自己思考的一切结论,去保护和激励孩子们所有的创造欲望和尝试。’是不是这篇文章?”

我很吃惊,一个小姑娘怎么把这么长的一段话都背下来了?我告诉她,这篇文章是我写的。

小姑娘有些雀跃地说:“叔叔,你知道吗?我把这段话用刀子刻在我的桌子上了。我是在《读者》上看到这篇文章的,看了很多遍,背了下来。我想,我要是在美国的学校上学就好了!”

一个孩子,竟然用小刀把描述美国教育的一段话刻在桌子上,这是为什么?

与孩子聊起来,方才知道,他们的课业太沉重了,以致没有时间做自己喜欢做或者想做的事。学校对她们的管理也太严格了。这个小姑娘无法想象,世界上居然有不用“去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的地方!有鼓励孩子们给总统决策提意见的地方!孩子太渴望在学习中能够自主、能够轻松、能够快乐了,他们太渴望呼吸自由的空气,太向往课堂外那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了!

同学的女儿使我开始思考我们今天的教育。我发现,在中国的基础教育中孩子们被越来越紧的紧箍咒勒得喘不过气来,他们每天被拴在桌前十几个小时,原本天真烂漫的童年陷入过度沉重的学习苦役之中。他们拥有的天地太狭小了,他们离课堂外那个精彩的世界也太遥远了。

我们为什么只把学生的视野、思维甚至行为的准则限制在如此狭小的教科书、课堂和校园之中?我真是担心,在这样的禁锢之下,让孩子们为了几门课程的考分而耗尽他们能量无限的生命,其结果恐怕不止是让孩子失去学习的兴趣,甚至不只是让孩子们生出“敌视”教育的心态,更可怕的是造成了孩子们狭隘的眼界和心胸。

一个孩子比身边的同学高出几分都会受到奖励,以至于他们可以沾沾自喜、洋洋得意,这些为今天的考题活着的孩子们在人类明天的文明进程中会居于什么位置?

我们真的必须剥夺孩子们的轻松和快乐,真的必须让他们与精彩的现实世界隔绝开来,才能使他们成才吗?

我在大学看到了中小学残酷竞争的后果

美国教育学界提出一个概念,他们认为,孩子们成长的过程中如果出现“提前兴奋”那会对以后他们的成长产生极其不良的后果。最直接导致的可能就是他们厌学情绪的产生。

几年后,我在中国的的大学中看到了这种束缚孩子天性的应试教育的后果。我2003年进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任教。我发现大学生们普遍缺乏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进取精神。

我看过我们学校对学生状况进行的调查,“挂科”已经是极其普遍的现象。对老师布置的难度高的作业公开表示不满,对老师要求阅读的文献敷衍了事,几乎很少有学生有完整的课程之外的学习计划。

课堂上无论是上午的课还是下午的课,总是有一些学生无精打采,甚至埋头睡觉。学生在课堂上的怠惰,肯定是多方面的原因导致。但是,大学生在刚刚赢得可以在广阔的知识海洋中自由航行的机遇之际,却普遍呈现出无精打采,行动怠惰,无所事事,手足无措。

我发现,恰恰是那些似乎社会排位较高的文科院校的学生,这种特征表现得更突出。我不能不想到这些孩子都是在中学比较优秀的学生,他们在中学(甚至是以小学的奋斗为基础)近乎残酷的学习竞争、同类拼杀中脱颖而出,进入所谓的好大学。此时,他们会觉得人生中最难达及的目标已经实现。在经历初中和高中至少6年强大的心理和生理的重压之后,他们普遍疲惫不堪,甚至身心损伤。

别说我们的教育没有让孩子们对自己的一生进行过前瞻、思考和设计,就是有这种设计,孩子们也未必能够聚集起向更高目标前进的身心能量。

我看到,我们大学生需要完成的课程数量,比美国的大学生要多。但是,我们的大学生实际上触及的知识范围、掌握的知识总量和美国的大学生相比有重大差距。

我在我的课堂上做过统计,同样一个学期的一门课程,美国学生的阅读数量是中国学生的五倍以上。如果按照一个学生大学期间要学习50至60门课程计算,我们的学生要少阅读多少东西?

美国大学是主张教师保持自己的教学个性的。但是,他们控制教学质量的标准一是保证学生在专业领域的阅读范围和数量,二是作业环节严格要求。

我们的学生在学习时,基本是阅读一本儿教材,完全是中学的学习模式。我曾经在我的新闻采访写作课程上向学生们介绍国内外同类课程的多部教材,让学生们阅读之后再选择购买。我一是觉得必须开拓学生的视野,二是怕让学生有任何负担。没有想到,那一年学生对我的课程评价中,一个学生提出意见:老师不指定教材。学校教务处按照严格的工作规范,让我给学生书面回答。我真是纳闷:我们的孩子们真是当得到自由的时候都不知道怎么呼吸吗?

我特别吃惊的是,当真有老师布置大量的阅读时,学生们会抱怨,当老师试图组织讨论时,学生们会沉默。如果老师要求严格,就可能导致在学校组织的学生对教师授课的评价调查中得分降低。这样一来,就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渐渐达成一种相互“宽容”的默契。

问题的产生永远是复杂原因的集成。但是整个教育过程的设计缺陷、管理缺陷、运行缺陷,难道不值得我们正视和反思吗?

版权声明:【我们尊重原创。文字美图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可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问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老是辱骂孩子的后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