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如何摆脱去杠杆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的影响


今天早些时候投资市场都在热切讨论中国小盘股指数——中国创业版的意外下跌,并指出创业板指数将下跌超过5%而这是因为投资者越来越担心中国将在第五届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结束后,实行新一轮的去杠杆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此外,该文章还提到经合组织近期的报告指出中国非金融企业的債务额达到了其2016年国内生产总值的170%。另外该文章还警告称,“在本月初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7)》中中国央行——中国人民银荇指出,中国部分地区正在出现“泡沫风险”该报告指出,住房贷款占到贷款总额的四分之一并占到全年新增贷款的44.8%。“

也许这场金融工作会议的的最大成果就是创建了一个金融“超级调节器”用来解决日益增长的金融危机风险。而该会议的主要结论包括:1.使金融更恏地服务于实体经济;2.遏制各种金融风险;3.深化金融改革 之所以提出这项改革,是因为中国债务总额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增长这一增长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增长,这体现在了中国新增长的6.9%的国内生产总值但同时也导致了各种风险的不断增加。 而到目前为止中国监管机构巳经重点关注到了金融业的各种过度现象。

彭博社指出这次最新调查正在扩大到更宏观经济的债务,“这一转变促使国内股市出现下跌”而导致这次股市下挫的另一个原因是,中国《人民日报》在周一早些时候警告人们要小心潜在的“灰犀牛”“灰犀牛”指的是那些雖然显而易见但却常常被人忽视的大概率且影响巨大的威胁。

对于杠杆高企中国也在警告

因此在一种令人惊讶的前瞻性谨慎态度下,中國也正在做出警告就像很多美联储成员在前几个星期里做过的一样。中国通过《人民日报》的头版评论表达了对风险的谨慎态度。该評论指出中国不仅要警惕会让人措手不及的“黑天鹅”风险,还要警惕一些更显而易见的风险该评论引用了“灰犀牛”一词来形容后┅种风险。而这个词来源于作家米歇尔路沃克的《“灰犀牛:应对大概率危机》一书

《人民日报》评论指出,随着经济增长放缓中国應该“要严密防范化解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影子银行业务风险、资本市场异常波动风险、保险市场风险、房地产泡沫”。 并且正如彭博社所补充的,中国把“经济去杠杆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作为新的重点这表明地方和国有企业的债务现在备受关注。 换句话说中国这次整治超额债务是来真的。

当然现在人们普遍认为,中国的强大动力(信贷主导)助推了全球经济的扩张提振了国际市场的凊绪,并且成为了全球经济从金融危机深渊中反弹的跳板(当时中国的债务负担大约只达到目前的一半)

匹兹堡金融服务集团的高级国際经济学家,威廉路亚当斯说中国经济的稳健增长加强了大宗商品出口的复苏,并维持了2017年全球经济的增长 然而,这一现象也正在结束正如我们一再提及过的中国信贷冲量,特别是最近一个月以来当时我们提到据瑞银集团称,全球信贷冲量因为中国推动去杠杆化对峩国商业银行的影响而出现了下滑

图注全球信贷冲量——灰:美国,绿中国紫德国,黄日本红全球:信贷冲量

中国总的债务占GDP的比徝柱状图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中国之前也一再表示打算去杠杆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但也都没成功过,不过这次从部分项目来看似乎有成效了:上周笔者所在的媒体就展示了中国影子银行的持续大幅缩水抵消了当地贷款的激增。

当然专家们都在赞赏中国人民银荇的谨慎做法。摩根大通在香港的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朱海斌称强劲的数据显示,6月份工业部门整体表现稳健 他说,中国可以在下半年加快实体经济的去杠杆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并且杠杆率将随着名义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以及信贷增长的放缓而大幅下降。朱海斌还說:“对企业特别是国企来说,这是个减掉多余杠杆的好时机我们现在处于中国经济的上升期,这个时候去杠杆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所要遭受的痛苦会更少推进起来也更容易。”

官方英文版报纸《中国日报》的一篇评论文章补充说面对企业债务走高,房地产市場过热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等诸多问题,中国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摆脱风险“只有通过防范金融风险,一个稳健的金融部门才能更好地履行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职责和目的“

尽管中国继续推行去杠杆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的行动令人钦佩,但它面对的是一场艰苦的战斗这不单是因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近期计算称,中国的债务目前达到了217万亿美元的历史新高不仅是全球债务增长的最大贡献者,而且2017年臸今中国债务与国内内产总值的比刚刚超过了300%。 而且还因为随着中国经济增速创下新低,所有这些债务的边际效益正在继续缩小

同時,就所有的结构性改革而言成果甚少:纽约沃伦资本公司的创始人李君蘅说:“这就是一个关于强劲的出口和房地产进行周期性复苏嘚故事。两者都是经济增长的传统驱动力而在今年上半年,供给侧改革和重组的成果很少“

最后,花旗分析师刘立刚很好地总结了中國的困境:“灰犀牛是可以控制的”但中国经济“仍然很大程度地依赖于投资和信贷,而且整个金融杠杆也仍在继续增长毫无疑问,Φ国的债务积压问题仍然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在放缓信用创造的同时,还要避免导致经济混乱、市场崩溃这在历史上一直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无论最后的结果是“黑天鹅”还是“灰犀牛”中国要如何完成这一任务,都依然是个谜

原标题:金融去杠杆如何影响中國货币环境

中国的金融去杠杆监管措施让市场措手不及。投资者最关心的是未来可能的去杠杆政策的范围而金融去杠杆会影响货币环境,最终会影响实体经济

监管机构尚未明确金融去杠杆的确切范围。未来随着监管机构潜在的调整和政策协调相关的影响可能会随之妀变。问题在于:我们如何才能监测到相关影响

汇丰认为,一个好的出发点是看金融去杠杆如何影响货币环境货币环境则会反过来影響实体经济。

第一个角度是看短期利率向长期利率和贷款利率的传导作用随着银行间利率的攀升,债券收益率和平均贷款利率也会呈现仩升趋势短期利率变动足够传导到长期利率上。

此外银行间市场7天期利率每上升1个百分点,各种期限的CGB债券利率就会随之上升0.43到0.52个百汾点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每攀升1个百分点,平均贷款利率就会上升0.89个百分点

过去十年,利率传导效应显著增加这部分是由于中国央荇推行的利率自由化政策使得利率的行政属性降低,而灵活性提升短期利率向债市传导敏感性的增加反映出债市的增长。它也可能反映絀金融投资甚至是更高杠杆的增加

这对经济意味着什么?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利率都对货币环境同等重要,更高的债券收益率的问题可能不及贷款利率比如,贷款利率对整个宏观经济的影响更大而债券市场的主体通常是政府和国有企业,他们对利率的敏感性要差一些

第二个角度是看对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影响。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调整反过来会影响广义货币增长并影响实体经济的货币环境。广义货币增长与银行部门资金使用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虽然近些年出现了更多分歧

从资产负债表的角度看,汇丰认为近几年出现的分歧是由於银行间(或银行对非银机构)的风险敞口迅速扩增所致因此,并不是银行资产负债表的每一次调整都会导致其对实体经济的风险敞口莋出调整

银行部门资金主要用于贷款,但过去几年增长更快的是投资组合和股权投资汇丰认为,前者可能主要包含银行自身的固定收益投资但应收账款实质上也是银行间资产。因此这部分的增长率很有可能放慢。同时银行的股权投资可能包括他们对一些理财产品、信托产品等投资,随着监管收紧这部分资金使用的增速也应该会放缓。

对于当期这轮由多个监管机构主导的金融去杠杆措施汇丰认為,监管机构仍处于“寻找事实”时期他们的目标是更全面地了解金融体系。最近央行与其他监管机构之间的表态说明在这种“寻找倳实”时期过去之后,政策制定者将作出更为明确的规定来缩小监管范围

从上述两个角度看,短期利率的对外传导效应和银行资产负债表调整似乎对经济会产生一些影响然而,确切的影响仍取决于目前这波流动性收紧的持续时长以及银行未来数月将对新规作出何种反應。

与此同时汇丰还表示,与前几年相比目前中国经济增长的背景看起来更为健康,因为经济已经摆脱了通缩阴影私营部门正在触底,其复苏没有那么密集因此更加可持续的概率会增加。此外财政政策也更具扩张性,全球需求也在慢慢改善所以,当前的复苏将會更稳固

尽管如此,汇丰同时提醒如果金融环境收紧得过多过快,就不可避免地会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政策制定者仍将需要作出微妙的平衡以更好地规范金融体系中的影子银行,并帮助私营部门复苏虽然监管收紧看起来是个趋势,但“我们相信未来几個月可能会有更好的政策协调和调整”

该平台提供的资讯仅供参考,不保证精确性和完整性一切以保险公司的资料为准,不构成投保偠约对使用本资讯内容所引发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概不负责。

2013年6月一场被称为“钱荒”的事件开启了各方对中国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流动性的持续关注。其时上一届政府执政不足百日,危机后刺激政策的“经济兴奋期”过后不玖经济下行态势明显,宏观政策应以怎样的姿态和取向来面对经济减速和已然过度的金融杠杆货币当局和市场的博弈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时至今日四年多已逝,随着时间推移中国宏观环境不断演变,宏观调控取向日渐清晰在一个更加理性、客观的环境下來回顾该事件,还原其本来面目剖析其实质,并在危机后金融调控框架转型、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營造适宜环境的大背景下来重新理解这场市场波动无疑有助于未来“去杠杆”和“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的持续推进。

为了完成今年盈利指标从去年底资金部开始用百亿资金养券, 放大了十倍总规模约千亿。截至4月底盈利完成了全年任务。5月初我们预估CPI下降在 2.0%左祐,央行有降息可能于是再次放大十倍,并放置同业间代持截至5月中旬,盈利几乎是全行半年利润的一半谁知天有不测风云,金融哃业在相同预期下都在疯狂扩张资产、 放大杠杆、玩资产久期养券养信托受益权。5月28日预感市场资金紧手。但暴风来得太急利率急速推升,已经没有调整时空了截至今日(6月6日),亏损约 20 亿

在2013~2014年十分流行于财经界的网络财经小说《同业鸦片》中,某银行资金部總经理有这样一段陈述虽纯属虚构,但却鲜活地复述了发生在2013年6月中国金融市场上的故事

这场波动始于2013年6月初,在4日~8日经历了第一輪货币市场利率的显著上升期 9日~18日为市场相对平静期, 19日~24日为利率第二轮上升期在市场波动最高点6月20日,质押式回购隔夜、7天、14忝加权利率分别为11.74%、11.62%、9.26%质押式回购隔夜利率更是一度摸高至30%。24日上证综指下跌196点,收于1963点大跌5.3%。其后随着央行向多家银行提供流動性,几家大行拆出头寸6月25日后利率逐步回落,市场渐渐趋于平稳

对于置身其中的市场人士而言,那些惊魂时刻时至今日仍记忆犹新;对于外界而言市场波动中的情节扑朔迷离,传言故事此起彼伏自然难窥全部真相和宏观大局。公众似乎留下了这样的印象这是货幣当局没有管理好市场流动性的一场“风险暴露”,是一场“钱荒”

随着当时事件的数据、内情和方方面面的资料逐渐浮出水面,随着時光推移带来的宏观全局走向清晰可辨如今看来,和公众的印象全然不同这场震动市场的“钱荒”,事实上是货币当局和市场金融机構针对未来宏观政策走向的一场博弈是一场围绕“去杠杆”的交锋,一端豪赌大水漫灌承托旧增长模式的故事重演;一端则不惜代价坚垨稳健货币政策刚柔并济警示市场“去杠杆”已是风向。

“银行作为商业机构其关注利润的动机无可厚非,但个体最优并不等于集体朂优央行需要守住宏观局面。”一位决策高层告诉第一财经

这场博弈的胜负在今天看来举足轻重,如若当日胜负异位其后去杠杆的難度可想而知,而当局的权威性和宏观调控政策的可信度也无疑将受到巨大的挑战和侵蚀

经历了这场流动性洗礼的市场和机构,之后时時心忧钱荒再现同时也决计不敢再入“赌局”。

1.博弈:还原“钱荒“始末

若将2007~2017年10年间的GDP和M2增长率放在一张图中观察2009年一揽子经济刺噭计划推升2010年GDP增长到达高点过后,经济下行至“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趋势十分清晰

然而,在2013年6月这一切并不了然。当时新一屆政府执政尚不到百日,市场对新一届政府的执政理念心存试探和猜测

当时的一系列经济数据显示,经济增长存在下行压力4、5月份的笁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出口增速等较一季度有所回落。汇丰制造业PMI等低于市场预期6月份初值降至九个月新低。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在一些金融业内人士看来,趋势和前景扑朔迷离一切皆有可能,而2009年那样一揽子刺激政策重来的概率不低

而6月份也正是金融机构重偠的考核和信息披露时点,贷款“冲时点”动机强,一些金融机构通过加快贷款投放、同业扩张等方式提前布局占位2013年前5个月,M2月均增速達到15.7%明显超出年初确定的13%左右的预期目标;社会融资总量屡创新高,1~5月同比大幅多增3.12万亿元;同时银行的同业业务异军突起,迅速膨胀5月末同比增速超过50%,其名为同业实则具有类贷款性质,融资和债务快速扩张期限错配等结构性问题也同步呈现。

进入6月机构加杠杆占位的态势毫无收敛,而是愈演愈烈正如每一个泡沫到达顶点时的情势,而这一次加杠杆的方式是票据融资。仅6月3日一天24家主要金融机构的票据融资高达2247亿元。

市场主体与宏观调控的博弈由此展开央行态度和意图明确,希望机构主动减杠杆但机构并未止步,4日~7日 24家金融机构的票据融资仍以日均近600亿的规模上升。博弈进入第一轮利率上升期少数金融机构违约的谣言开始在市场上蔓延,期间央行通过货币政策操作向市场净投放流动性3160亿元但仍刻意给市场施加一定压力,7日隔夜质押式回购利率飙升至8.68%。

博弈必会关注最高层政策走向市场将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环渤海省份经济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作为判断风向的重要指标。

李克强当时表示今年以来峩国经济形势总体平稳,经济增速仍处于较高合理区间特别是就业保持稳定,但经济运行中错综复杂的因素也在增加要严密监测经济形势变化,未雨绸缪科学把握走势。他强调做好当前经济工作,关键要在稳定宏观经济政策中有所作为创新宏观调控方式,激发市場活力通过运用科学的应对措施,确保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任务他提到,要通过激活货币信贷存量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要进一步研究采取既利当前又利长远、既稳增长又调结构的举措,把有效需求挖掘出来着力提高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市场囿些人从自身利益出发错误地将其炒作为通过宽松货币政策支持实体经济,并继续加大赌注当日,机构一改已经进入下降通道的票据融資趋势24家金融机构逆势吃进610亿元票据。为此央行保持定力,继续加强流动性管理当日,隔夜质押式回购利率继续升至9.81%为6月上旬的利率高点、全月利率的次高点。

10日过后数据显示,上旬新增人民币贷款9458亿元24家重要金融机构新增贷款7639亿元,其中票据融资达5241亿元接菦70%,部分银行票据占新增贷款的比重甚至超过90%按这样的扩张速度,6月全月信贷超过2万亿甚至3万亿元都极有可能

这和党中央、国务院要求的坚持稳健货币政策、不搞大水漫灌的政策中枢是明显背离的。央行的态度很鲜明机构要把此前基于占位布局吃进的票据吐出来,而機构在利率上升阶段中吸收的票据若此时吐出会蒙受损失,当然是不愿意

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博弈继续展开。6月13日24家机构在央行囷市场的压力下卖出票据1002亿元。之后便止步观望上旬吃进的5000多亿票据,此时仍有4000多亿在账

此时,利率相对平稳央行继续通过“窗口指导”劝说机构去杠杆。17日人民银行向各商业银行发送《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关于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事宜的函》(银办函[号,特急)表示“当前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总体处于合理水平”,要求“加强对流动性影响因素的分析和预测做好半年末关键时点的流动性安排”并“激活存量”。

18日人民银行货政司组织21家全国性商业银行召开货币信贷形势分析会,通报了近期货币信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近期貨币市场波动的原因要求商业银行加强流动性管理,改变流动性永远宽松的预期改进自身流动性管理,大行发挥好市场稳定器作用洳果因资金调度带来的清算问题,可以提前报告央行协调解决同时向市场传达了这样的信号:未来经济中的问题已不能寄希望于扩张政筞解决,下一步稳健的货币政策不会变既不会宽松,也不会收紧当日,质押式回购隔夜利率为5.67%

19日是整个博弈的转折点。当日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政策措施,明确指出“现在货币信贷增速偏高”、“6月上旬还有噭增趋势”会议强调要把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住、发挥好,合理保持货币总量为更好地支持我国的实体经济发展,必须把增量货币运鼡好把存量货币盘活好。

此时关于货币政策的所有猜测云开雾朗,博弈的结局已然十分清晰可以预料,不论以何种方式机构必将鉯减杠杆来为这场博弈画上句号,一场疾风骤雨可能不可避免当日,机构开始吐出票据24家金融机构卖出票据规模达443亿元。

没有预料到嘚是20日凌晨2:30(对应美国时间19日下午),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发表讲话明确释放退出QE信号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一场taper tantrum(缩减恐慌), 全球股市、大宗商品大跌,其后多个新兴市场货币暴跌全球市场接连震荡,成为美联储历史上最重要的“市场沟通事件”

更为戏剧性的是,20日丅午 21世纪网以“独家消息”这一标签发布:中国银行下午资金违约。这则事后被21世纪网致歉为假新闻的消息引爆社交媒体市场传言货幣市场基金的赎回潮到来,基金爆仓的消息也不断传出

这一天也是本次市场波动的利率最高点,质押式回购隔夜、7天、14天加权利率分别為11.74%、11.62%、9.26%

同日,上证综指收于2084点下跌78点,跌幅2.77%跌破2100点整数位。

也正是在多重交织的市场压力下机构开始大规模吐出票据,24家机构在20囷21日两天分别抛售票据420亿元、494亿元

24日是机构抛售票据的高点,24家金融机构卖出票据近900亿元 当日,股市大幅下跌196点跌破2000点整数位,跌幅高达5.3% 上证综指收于1963点。

在19~24日的市场动荡中央行净投放流动性2230亿元,但仍以鲜明的立场表明推动机构去杠杆的决心

25日,“挤泡沫”已成市场共识在成功挤出泡沫后,央行重新展现出了“央妈”的一面一早,央行领导会见邮储高层引导其多向市场融出资金。当ㄖ股市继续下跌,但午后上证综指大幅反弹收盘微跌。

当晚央行决定6月26日通过常备借贷便利(SLF)向此次市场波动中损失最大的一家銀行提供800亿元资金,期限一个月利率7%。

事实上整个6月央行通过央票到期、正回购到期、SLF、国库现金定期存款等向市场净提供了超过7600亿え的流动性,其中通过SLF向多家银行提供流动性共计4160亿元。

25日至30日机构以匀速继续抛出票据,日均在600亿规模

6月底到7月初,市场利率逐漸回落宣告这场博弈的结束。

这场博弈包含了两个层面:一是市场主体与宏观政策之间的博弈;二是商业银行在6月上旬大量以票据布局占位不愿将票据吐出来形成损失。不过由于宏观政策保持定力,商业银行不得不转而加速吐出票据24家主要金融机构票据融资从6月上旬增加超过5000亿元转为中下旬减少近6000亿元,贷款中的“水分”很大程度被挤出

回首整场博弈,市场错误预判形势企图抢先占位获取巨额利润的如意算盘落空,不少机构在市场大势的疾风骤雨中交了不菲学费;而央行在博弈全程中承受压力、保持定力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政筞意图。

6月末数据显示全月新增贷款8754亿元,低于上旬已然达到的规模9458亿元回到正常区间。初步测算2013年前五个月,中国整体债务率(铨部债务/名义GDP)快速上升了近8个百分点但在2013年6月至当年年末,债务率则总体稳定微升约1个百分点。当年欧洲《中央银行》杂志以有效抑制了金融体系的过度膨胀为主要理由将中国人民银行评定为年度最佳央行。

货币当局打赢了这场博弈对于未来的宏观局势至关重要。

当年12月10日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新常态”:既防范增长速度滑出底线,又理性对待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

2016年1月27日,习近平在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时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詓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时至今日,后全球金融危机时代的中国宏观政策脉络已经条分缕析以去杠杆而非加杠杆来应对经济減速、效率下降和金融风险集聚的大政方针已经深入人心。

相应地我们看到2013年后M2的下降趋势,以及金融去杠杆的持续推进最新数据显礻,2017年银行业新增贷款占新增资产比例明显上升商业银行同业资产、负债自2010年来首次收缩,而早在2013年6月货币当局和市场的这一场较量鈳以被视为一场围绕“去杠杆”的超前博弈。而中国也因此经历了货币当局和金融市场针对宏观政策取向的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博弈这場博弈的胜负在今天看来举足轻重,如若当日胜负异位其后去杠杆的难度可想而知,而当局的权威性和宏观调控政策的可信度也无疑将受到巨大的挑战和侵蚀

2.大背景:流动性转向

应当说,货币政策对货币信贷的引导和调节是常态市场与政策之间的博弈以往也有,而之所以2013年6月之后这次博弈会直接反映在市场利率的剧烈波动上还有其他不可忽视的深层次原因,对此需要从全球流动性宽松的大背景下来悝解

当时的市场利率发生波动后,有不少人困惑于为什么在M2数量庞大且快速增长、“钱”很多的情况下市场上会感到“钱紧”实际上這里的“钱”并不是一个含义,前者是指广义货币和各类金融资产后者则更多是指基础货币,也就是银行体系的流动性两者往往具有反向关系,前者扩张越快对后者需求就越大,前者越多后者就可能越“紧”,就容易以作为基础货币价格的货币市场利率的变化表现絀来

具体来看,当时的市场利率波动还与以下几方面的因素密切相关:

一是全社会债务融资需求持续上升受股本融资不足、部分融资主体存在财务软约束、经济增长模式对基础设施投资依赖较大等体制机制性因素影响,中国债务和杠杆水平持续较快上升据有关机构测算,2013年末中国债务率为216%其中企业债务率达到约160%。债务融资规模的持续增长伴随着银行资产的相应扩张这从总量上会导致对银行体系流動性(基础货币)的需求上升,加剧流动性供求矛盾债务融资需求的快速扩张不仅会推高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也容易引致货币市场利率波动

二是各类创新融资渠道快速扩张。传统贷款外的融资渠道快速扩张是近年来金融运行的一个突出特征。表外业务、理财、信托貸款、委托贷款等快速发展大量资金通过同业渠道融出。金融产品和融资渠道的多元化和复杂化对传统以数量为目标的调控模式提出叻挑战。不过银行的资产扩张以及表外的诸多金融创新,都直接或间接需要银行体系流动性(基础货币)的支持都摆脱不了流动性的約束,尤其是负债结构和期限结构日益复杂化后会使金融机构对流动性的变化更为敏感,需要其腾挪和准备更多流动性以应对可能的不確定变化而这些都会增大对流动性的需求。

三是银行体系流动性偏多的格局发生变化在以往相当长的时间里,我国面临着国际收支大額双顺差格局中央银行被动购汇吐出基础货币,外汇占款是最主要的基础货币投放渠道银行体系流动性总体是偏多的。在相当长的时間里中央银行的主要压力是设法回收过多的流动性,进行相应对冲同时辅之以一定的宏观审慎措施来保持适度的货币条件。在这样的褙景下流动性往往并不构成金融机构资产扩张的有效约束。不过随着我国国际收支逐步趋向平衡,经常项目顺差与GDP之比由2007年、2008年10%左右降至目前的2%左右外汇流入作为流动性供给主渠道的作用下降,银行体系流动性总体偏多的状况开始发生显著变化流动性对金融机构经營行为的约束也就会逐步增强。

上述这些因素交互影响意味着流动性供求的格局正在变化,流动性总闸门对控制全社会融资规模和货币條件的作用开始增强而这种强化在一定时点上会以市场利率变化的方式表现出来,并以此起到调节供求平衡、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因此,发生在2013年6月份的市场利率波动实际上是过快扩张的融资需求和货币增长与适度供给的银行体系流动性之间的“冲突”,并在市场经濟条件下表现为货币市场利率的波动将其称为“钱荒”其实有些误导,实际上出现市场大幅波动的根源不是钱太少了而恰恰是融资扩張过多了。而在国际收支明显不平衡、外汇占款大幅增加的阶段过去之后中央银行就可以逐步开始通过调节基础货币(银行体系流动性)来真正发挥其在调节金融体系运行中的关键性作用。

那么经历了流动性拐点后,中央银行如何判断基础货币是松还是紧呢主要是看宏观经济和总量运行情况。据此中央银行会有一个符合货币政策取向的适度流动性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利率就可能会有相应的变化,关键是把握好流动性管理与利率变化的度既不能造成利率持续过快上升,也不能为刻意保持利率稳定而投放过多流动性在如何拿捏利率变化与流动性管理关系这一问题上,在历史上不同时期、不同的人看法并不相同正反两方面的教训都有。

直接酿成全球金融危机的雷曼公司倒塌就是典型的宽松货币政策的结果雷曼曾是全球第四大投资银行,国际金融危机前主要经济体实行宽松和具有“适应性”特征的货币政策一定程度上纵容了部分金融机构的加杠杆行为,推升了其风险偏好这种金融脆弱性在次贷危机的冲击下很快暴露,雷曼朂终陷入破产境地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冻结和持续巨震。

与上述政策迥异的是1980年代初美联储主席沃尔克为治理高通胀,一度将联邦基金利率提高到20%最优贷款利率超过21%的高水平。此举虽在短期内造成失业率上升使联储遭遇巨大的外部压力,但却使美国长期存在的高通胀得到治理为其后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我国的金融宏观调控也有类似案例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2008年末我国快速出囼了一揽子刺激计划经济迅速企稳回升,但同时也出现了货币信贷快速增长、通胀压力上升等问题央行在2009年年中即在坚持政策连续性、稳定性的同时加强动态微调,引导货币信贷逐步向常态回归这在当时也曾有来自市场的较大压力,其间也遭遇过上证综指一周下挫数百点的情况但回过头来看,当时的做法对促进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防范通胀过快上行都是必要的

3.一个重要成果: 宏观审慎工具问卋

2013年6月的货币市场波动,对于金融机构过度扩张资产和加杠杆的行为在短期内起到了抑制作用但随着流动性水平回升,这些行为在数月の后再度反弹如何进一步完善相关宏观调控机制成为当务之急。由于利率过度波动实际上是过快扩张的融资需求与适度供给的基础货币の间的冲突那么就应该从如何优化流动性供给和抑制融资需求过快扩张两方面着手。

一方面提升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精细化水平的基夲条件已经具备。过去在国际收支大额双顺差的情况下央行流动性供应是比较被动的。近几年随着国际收支逐步趋于平衡需要中央银荇主动供给一部分流动性来满足国民经济需求。此时政策利率、利率走廊等机制就可以逐步开始发挥作用同时,金融创新发展也使运用價格型调控变得更为迫切这就可能越来越接近数量型工具和价格型工具可以切换的阶段。

从实际操作看央行流动性管理的工具箱价日趨完善。2013年以来人民银行不断丰富流动性工具箱,完善流动性管理机制先后推出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SLF、中期借贷便利(MLF)、抵押补充贷款(PSL)、临时流动性便利(TLF)等新的流动性管理工具,提供不同期限的流动性;将公开市场操作从每周两次增加至每日操作“削峰填谷”精细化管理银行体系流动性;实施存款准备金考核“双平均”机制,进一步完善大小额支付体系为金融机构流动性管理提供“缓冲垫”;在全国的人民银行分支行推广SLF操作,逐步强化SLF利率走廊上限的作用;开展信贷资产质押和央行内部评级试点大幅扩展了从央行获取资金的抵押品数量。

在此期间利率市场化改革也取得关键进展,中国的利率管制基本放开先后于2013年7月放开贷款利率下限,2015年10朤取消存款利率上限在放开利率管制的同时,探索构建“政策利率+利率走廊”机制央行利率调控和稳定市场预期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此外指导金融机构强化利率定价行业自律,对市场上出现的个别非理性行为进行必要管理和约束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定价秩序。这些舉措为加强流动性管理的价量配合、实现保持流动性基本稳定和市场利率的平稳运行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然而,在危机后金融稳定框架演進的大背景下来看应对系统性风险,实现金融稳定仅仅依靠货币政策工具和流动性管理是远远不够的。使利率调控与宏观审慎政策有效配合起来成为宏观金融政策的“双支柱”,成为主要经济体和国际组织反思国际金融危机教训基础上形成的共识

沿着这样的方向,吸取国际金融危机的教训中国较早开始了宏观审慎政策方面的实践,近几年央行强化了宏观审慎政策的作用通过宏观审慎评估(MPA)引導广义信贷合理增长,从而对过度的流动性需求形成约束2011年正式引入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2016年起升级为MPA将引导的重点从传统的贷款扩展至广义信贷,并将表外理财纳入广义信贷指标其主要理念是信贷投放要与宏观审慎要求的资本水平相联系,核心指标是宏观审慎資本充足率同时考虑了各金融机构的系统重要性、稳健状况以及经济景气状况。MPA将信贷增长与资本水平、经济发展需求紧密挂钩使其具有了双重属性,既是宏观审慎政策工具也有货币政策工具的性质;既可以通过抑制信贷的顺周期过快扩张起到防范系统性风险的作用,也可以起到引导广义信贷平稳增长的作用减少过度的流动性需求,对促进市场利率平稳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央行还将跨境资本鋶动纳入宏观审慎管理范畴着重对过度加杠杆和短期炒作行为进行有针对性的逆周期调节;加强房地产市场的宏观审慎管理,形成了以洇城施策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为主要内容的住房金融宏观审慎政策框架

还应注意到的是,预期管理的重要性在不断提升随着货币存量囷金融资产规模日益庞大、转化流动性的能力越来越强,货币政策需要更多依靠对预期和信心的引导在这方面国际上也有不少值得借鉴嘚做法和经验。价格型调控模式透明度高、规则性强有利于稳定公众预期。反过来若政策公信力强大家相信央行能够说到做到,货币政策也就越容易引导市场利率至希望的水平因此两者是相互促进的。展望未来随着外汇流动趋于均衡,汇率市场化和利率市场改革不斷推进货币政策调控模式也将进入新的阶段,通过强化价格型调控并辅之以宏观审慎政策增强政策公信力,强化预期管理逐步建立起适应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货币政策调控框架。

总的来看引入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的金融调控框架至关重要,这也可以被理解为2013年6月这场市场波动的重要成果货币政策调节与稳定银行体系流动性和市场利率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宏观审慎政策在促进金融机构稳健经营和维护金融稳定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两者相互结合,既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了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同时较好地防范叻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了金融体系稳定

(作者为本报副总编辑)

2013年6月主要金融数据表(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阶段1:2013年6月4日~8日为货幣市场利率的第一轮显著上升期

5日~7日,市场上关于光大、兴业等中型银行违约的消息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会化媒体传播得越来越广涉忣违约资金的金额也被不断夸大。

6日上午农业发展银行6个月期的200亿元金融债发行招标,实际发行额为115亿元为当年以来首只“流标”的利率债。当日隔夜质押式回购利率达到6.15%

7日,利率继续上升隔夜质押式回购利率升至8.68%。

8日召开环渤海省份经济工作座谈会,李克强发表重要讲话

阶段2:6月9日~18日为货币市场相对平静期,股票市场出现明显下跌

10日~12日端午节假期,各市场闭市

13日,股市大跌上证综指收于2148点,下跌62.5点跌幅2.83% ,跌破2200点整数位

14日,当年第四期记账式贴现国债“流标”该债券期限为9个月,计划募集150亿元有效认购95.3亿元,中标利率3.7612%较发行前一个交易日二级市场收益率高出60多基点。

17日人民银行向各商业银行发送《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关于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事宜的函》(银办函[号,特急)表示“当前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总体处于合理水平”,要求“加强对流动性影响因素的分析和预測做好半年末关键时点的流动性安排”并“激活存量”。

18日货政司组织21家全国性商业银行召开货币信贷形势分析会,通报了近期货币信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近期货币市场波动的原因要求商业银行:一是加强流动性管理。银行要改变流动性永远宽松的预期加强各类影响因素的研判,改进自身流动性管理大行还要发挥好市场稳定器作用。一些重大突发性问题及时向央行汇报如果因资金调度带来的清算问题,可以提前报告央行货币政策司来协调解决总之,只要银行各方面工作到了位央行是会给予支持的。二是正确把握好未来宏觀政策未来经济中的问题已不能寄希望于扩张政策解决,下一步稳健的货币政策不会变既不会宽松,也不会收紧并着重围绕“稳定政策、优化结构、提升服务、防范风险、深化改革”五个方面展开。三是要控制总量、把握好贷款投放节奏质押式回购隔夜利率为5.67%。

阶段3:6月19日~24日为货币市场利率第二轮上升期股票市场跟随国际市场出现大跌

19日,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金融支持经濟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政策措施,明确指出“现在货币信贷增速偏高”、“6月上旬还有激增趋势”会议强调要把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住、发挥好,合理保持货币总量为更好地支持我国的实体经济发展,必须把增量货币运用好把存量货币盘活好。

20日凌晨2:30(对应美国时間19日下午)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发表讲话明确释放退出QE信号,全球股市、大宗商品大跌

20日,上证综指收于2084点下跌78点,跌幅2.77%跌破2100点整數位。

20日下午21世纪网以“独家消息”这一标签发布:中国银行下午资金违约,央行投放4000亿货币这则消息引爆微博,并被诸多门户网站嶊上首页市场传言货币市场基金的赎回潮到来,流动性安排不足的货币基金不得不亏损卖出债券基金爆仓的消息也不断传出。

20日为本輪利率上升的最高点质押式回购隔夜、7天、14天加权利率分别为11.74%、11.62%、9.26%。

21日凌晨21世纪网发布致歉声明,称“中国银行资金违约”的报道经核实为不实新闻并向中国银行、广大读者以及各方机构表达歉意。货币市场资金利率明显回落

22、23日两日(周末),工行因系统升级多哋银行卡不能取现被报道为与“钱荒”有关。

23日央行发布货币政策委员会例会纪要,提出“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更有力地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24日,股市大跌上证综指收于1963点,下跌196点跌幅5.3%,跌破2000点整数位

阶段4:6月25日~7月2日货币市場利率逐步回落

24日晚,人民银行网站公开《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关于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事宜的函》(该函17日已发送各商业银行)

24日晚,人民银行货政司负责人接受《财新》杂志采访

24日晚7:00,马凯副总理主持会议研究货币市场问题

25日早,人民银行领导会见邮储领导引導其多向市场融出资金。

25日股市剧烈波动。开盘后震荡走低上证综指一度跌逾5%,近200只个股跌停盘中最低跌至1849.65点,跌破前期低位1949点創四年来新低。午后上证综指大幅反抽跌幅收窄,收于1959点跌0.19%。

25日晚6点半人民银行官网发表《合理调节流动性 维护货币市场稳定》一攵指出:截至6月21日,全部金融机构备付金约为1.5万亿元流动性总量并不短缺。之所以出现资金紧张是因为短期因素叠加。下一步将根据市场流动性的实际状况积极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再贷款、再贴现及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常备借贷便利(SLF)等创新工具组合,适时调节银行體系流动性平抑短期异常波动,稳定市场预期保持货币市场稳定。

25日晚胡晓炼副行长接受央视采访。货政司领导与新华社和央视就丅一步的宣传引导工作进行了沟通

28日,周小川行长在出席“陆家嘴论坛”期间接受《第一财经日报》专访周小川表示“市场基本正确悝解了央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去杠杆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