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特碰见埃及 沙特 沙漠谁的优势大?

居然有人争埃及和沙特谁是阿拉伯的老大?【地理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255,840贴子:
居然有人争埃及和沙特谁是阿拉伯的老大?收藏
这有啥可争的?不是沙特是谁
聘请当地重点中学老师一对一讲解,熟悉当地教材考纲,解决孩子实质学习问题,免费试听
经济:沙特+10
民生:沙特+10
影响力:沙特+20
建设规划:沙特+5
军事:沙特+8美国支持以及世界第2的军事开支
政治势力:沙特+10g20成员,中东最大产油国话语权极大
文化:沙特埃及平埃及文化悠久,沙特却是伊斯兰文化中心
资源:沙特+10
科技:沙特+10西方支持较多
基本常规比较项目没啥了吧
那你觉得你发这个贴有意思吗?浅而易见的事
然而只是为了水一水。阿拉伯国家老大当然是沙特。没啥好争竞的
不明觉厉,这样水真的好么,太丧心病狂了
沙特老大?谁承认了
埃及纳赛尔时期,起码是公认的老大
埃及是被阿拉伯化的,非真正的阿拉伯
我觉得资源方面可以加更高,沙特国王一句关于石油的事就可以影响石油价格
埃及先比过叙利亚吧,还跟沙特争
石油开采完了呢,
号称要抹去以色列的伊朗呢?
问过大韩人民么
埃及天天闹事
二战后长期以来确实是埃及,只不过近年来埃及混乱衰弱,至少海湾地区沙特影响力要更大了
管他是谁,关我吊事
以前是埃及,现在沙特更牛皮
登录百度帐号沙特埃及要建大桥,先还两座岛再说
4月7日至11日,沙特阿拉伯国王萨勒曼·本·阿卜杜勒阿齐兹·阿勒沙特(Salman bin Abdulaziz Al
Saud)对埃及展开国事访问。鉴于长期以来两国在也门和叙利亚问题上的立场不一,一些学者认为,沙特此访意在修复两国因此出现的嫌隙。
此访中,除了沙特向埃及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助其渡过经济难关的一揽子经贸合作十分抢眼外,沙特国王还宣布将在两国间建造跨海大桥,与此同时,埃及内阁提出将向沙特转移亚喀巴湾(Gulf
of Aqaba)湾口两座无人岛蒂朗岛(Tiran)和塞纳菲尔岛(Sanafir)主权。
目前,岛屿主权转让虽然尚未经埃及议会批准,但埃及国内已出现认为政府行为不妥,甚至有将其视为“卖岛换援助”,称这是“卖国行为”。那么此次埃及政府意欲“转让”岛屿是什么情况?而经济援助下的沙埃两国又为何如此“活络”?一系列外交互动下的沙特在中东乱局中又将扮演怎样的角色?
扼守战略要地、见证大国博弈的小岛
提到蒂朗岛(Tiran
Island)和纳菲尔岛(Sanafir),恐怕多数人并不了解甚至从未听说过。如果从地图上看便会发现,蒂朗岛的位置正是在闻名世界的埃及旅游度假胜地——沙姆沙伊赫(Sharm
el-Shaykh)对岸。
构想中的沙特-埃及跨海大桥和蒂朗岛与沙姆沙伊赫的相对位置
而蒂朗岛则扼守着亚喀巴湾内埃及塔巴港(Taba)、以色列埃拉特港(Eilat)、约旦唯一港口亚喀巴(Aqaba)和沙特的哈奇(Haql)连通外界的交通要道蒂朗海峡((Tiran
Straits)。
亚喀巴湾北部海洋划界中间线与港口(来源:International Boundaries Research Unit
Maritime Briefing)
回看历史,蒂朗岛和纳菲尔岛的归属几经变化。20世纪50年代,沙特国王应埃及请求,将两座岛屿的控制权交给埃及总统纳赛尔,便于埃及封锁蒂朗海峡,直接封锁住以色列唯一拥有的能绕开苏伊士运河、直接经蒂朗海峡连通红海进而进入印度洋的港口。
空中俯瞰亚喀巴湾以色列的埃拉特(Eilat),对岸便是约旦领土
尽管距离以色列经济中心较远,货运量也小于以色列在地中海的港口,但埃拉特作为以色列南部唯一出海通道,其战略意义远大于经济效益,因而地处航线关键位置蒂朗海峡附近的任何举动都会引起以色列的关注。
比如1956年第二次中东战争(又称“苏伊士运河危机”),以色列发动战争的主要目的之一,便是打破埃及长期禁止其船只通过蒂朗海峡和苏伊士运河。而在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前的日夜,埃及总统纳赛尔调兵再度封锁蒂朗海峡,并同约旦还缔结《共同防御协定》,对以色列南部和东部形成包围之势。不过最终在以色列声东击西的攻势下,包括蒂朗岛和沙姆沙伊赫在内的西奈半岛很快落入以军之手。
1979年,埃及和以色列达成《戴维营协议》,西奈半岛逐步回到埃及手中。但由于蒂朗岛的军事敏感地位,至今不允许平民登岛,仅有埃及军事哨所和多国观察员部队与观察员(The
Multinational Force and Observers ,MFO)驻扎。
从埃及西奈半岛一侧眺望蒂朗海峡和蒂朗岛
此次埃及内阁所说的“转让”岛屿尚未获得议会批准,官方的解释称是“归还”给沙特。因为追溯历史的话,两座岛屿当年就是沙特借给埃及对付以色列的。不过已经拥有多年的土地如今要还回去,如何赢得国内民众的支持,是摆在埃及政府面前的棘手问题。
经贸合作“热络”下的埃沙关系迎拐点?
作为中东阿拉伯世界的两个大国,埃及和沙特的双边关系走向对地缘政治的影响巨大。自穆尔西下台后,沙特提供的一系列巨额投资和背后的用意着实引人关注。
根据埃及《金字塔报》报道,两国联委会商议向两国元首提交的合作项目达35个之多,最大项目是在法尤姆省北部建设沙特工业园区,此外还有总额达15亿美元的西奈半岛开发项目,包括新建9处居民点和全长90公里的公路等。据“金字塔在线”披露,萨勒曼此访将为埃及带来近220亿美元的投资。
沙特提供巨额的投资和经济援助,令外界再次对两国关系在历经穆巴拉克时代“亲密”和穆尔西时期的“纠结”后,能否迎来拐点表示关注。回看埃及总统塞西执政以来的两国关系,双方在一些问题如也门危机取得一定共识,形成了近乎“准同盟”的立场,但在另一些问题上却是“各有各的做法”。尤其在叙利亚问题上,双方分歧较大。
在塞西看来,防止叙利亚国家机器崩溃和恐怖势力扩散是优先考量的,阿萨德总统是政治方式解决叙利亚问题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埃及支持的解决方案同俄罗斯和伊朗的立场较为一致。
然而,沙特的态度是坚持阿萨德必须下台,沙埃两国就如何向后阿萨德时代过渡产生分歧。由于沙特是埃及当前经济的主要投资者和支持者,对塞西政府雄心勃勃吸引外资,进而提振经济有重要作用,因此埃及一直未明确对阿萨德去留的态度,低调地对沙特做着说服性工作,在俄罗斯、西方国家和沙特等阿拉伯国家之间做着协调者。
利益交换与博弈在国与国交往中是长期存在的。埃及在经济上需要沙特的支持,沙特同样希望得到埃及战略上的支持。埃及乱局五年后,实现国内稳定对沙特的国家利益至关重要。因为对沙特来说,埃及的稳定与发展是阿拉伯国家整体稳定与发展的重要基础。
目前,沙特作为区域经济实力最强、但军事实力较弱的国家,不仅要面临也门和叙利亚危机,还要同伊朗“低烈度”竞争。因此,在地区战略布局中,争取埃及的支持成为沙特外交政策中的重点之一。
难以服众的“威信”,沙特稳固影响力不容易
透过近年来沙特在中东地区的外交活动不难看出,沙特已在“阿拉伯之春”后的中东乱局中,不仅重树了区域影响力,还成为中东地区影响力最大的国家。
中东乱局何时休?
比如在埃及,2013年7月政变将依靠正义与发展党与穆兄会密切的关系,进而影响埃及政治进程的土耳其淘汰出局,沙特则通过联合海湾君主国支持塞西政府并影响埃及局势发展,不仅削弱卡塔尔和伊朗的区域影响力,还强化了沙特在埃及的影响力。
在叙利亚,沙特出钱出枪,意图通过支持叙利亚反对派,打压同伊朗关系密切的阿萨德政权,进而遏制伊朗拓展区域影响力。不过目前,由于叙政府军在战局中开始占优,沙特和伊朗对战局的影响力近乎势均力敌。
正如近日在沙特首都利雅得举办的第三届中沙关系论坛上,中国驻沙特大使李文成所指出的那样,“阿拉伯之春后,埃及影响力显著下降,沙特成为中东地区影响力最大的国家,这一局面在未来几年内不会发生大的变化。”毕竟,如今的中东地区,几乎找不到有如沙特一样,政局相对稳定、对国际能源市场有重大影响武器装备采购额在2014年达到808亿美元历史新高的国家了。
然而靠枪杆子和金钱堆积起来的“威信”,也不是那么的讨人喜欢,不仅面临着周边强国如土耳其和伊朗等的竞争与挑战,还面临着西方国家的“打压”。
2015年12月,沙特曾宣布组建包括34个国家的伊斯兰反恐军事联盟,然而一直唯沙特之命是从的巴基斯坦否认加入了这个反恐联盟,更是夸张地表示是看到电视新闻才知道“被组了”,马来西亚和印尼也表示自己还没同意加入这个联盟。日,布鲁塞尔的欧洲议会则以359:212票的绝对优势通过决议,要求欧盟国家对沙特进行武器禁运。理由是沙特主导的对也门胡塞武装的打击已经伤及到了平民,造成了“灾难性的人道主义形势”。不仅如此,一向关系交好的美国和沙特,也因为在反恐问题和地区领导力上的争夺出现嫌隙。看来沙特要想在中东树立绝对权威,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岛屿换援助——埃及沙特间的亲密与裂痕
日:作者是海法大学政治学院国际关系系博士研究生&中国网&
  沙特国王萨尔曼7日抵达埃及首都开罗进行为期5天的国事访问,允诺给予其大量援助和投资。不过,萨尔曼11日带着实质性的收获——红海的两座岛屿回国。埃及内阁9日宣布向沙特转移阿卡巴湾湾口两座无人岛蒂朗岛和塞纳菲尔岛的主权,并解释称这只是两岛回归沙特。由于担心被以色列占领,沙特曾于1950年将两座岛屿转让给埃及。
  两国国家,两座小岛
  作为两个中东大国,在21世纪再次出现彼此之间的“领土更替”事件,实在是会引来广泛的关注。一方面,现代国家体系,尤其是冷战结束之后,领土主权的变化已经绝少发生,一些国家版图的变化往往会伴随着激烈的战争和冲突,因此两国之间此次关于蒂朗岛和塞纳菲尔岛主权和平更替,世所罕见;另一方面,蒂朗岛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而且此次“归还”沙特之后,埃及和沙特似乎将会加速建立横跨蒂朗海峡的跨海大桥工程,贯通亚洲和非洲,这一项目更引得世界关注。
  此次埃及和沙特之间的“主权更迭”所涉及的蒂朗岛扼亚喀巴湾进入红海的通道,是约旦唯一出海口,也是以色列南部重要出海通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蒂朗岛所处的蒂朗海峡宽6公里,是红海和亚喀巴湾分界。蒂朗岛分隔为两个通道,分别为开往约旦和以色列的港口大型船舶通航;蒂朗岛的东侧和沙特阿拉伯之间也有一个较小的通道,仅可供小船通过。
  不过地理位置重要归重要,在历史上蒂朗岛长期处于“荒岛”状态。在历史上蒂朗岛从公元5世纪开始先后被撒拉逊人、拜占庭帝国、阿拉伯人统治。然而由于蒂朗岛呈荒漠化,岛上无常住居民,因此在近代以前,很难在岛上设置大规模的居民点。1950年以色列建国后不久,由于担心以色列会偷占蒂朗海峡,于是地理位置重要的蒂朗岛连同塞纳菲尔岛一起呗沙特交付给埃及军队使用,以扼守蒂朗海峡,掐断以色列在红海的对外通道。
  然而时过境迁,随着上世纪70年底以色列和埃及关系正常化,蒂朗海峡航行自由也得到了相关协议的约束和保证,在蒂朗岛和塞纳菲尔岛上,也仅有埃及军事哨所和多国观察员部队的观察员驻扎。蒂朗岛逐渐和埃及西奈半岛的旅游胜地沙姆沙伊赫“融为一体”,岛屿周围水域迷人的水下世界,也吸引着世界的潜水爱好者前来一试身手。
  一般的领土争端理论认为,如果一些特定的领土无人居住且距离政治文化中心较远,那么此块土地发生领土变迁就相对较为容易。此次归还蒂朗岛和塞纳菲尔岛,正是无人居住的小岛。而归还沙特之后,埃及和沙特之间关于建设跨亚喀巴湾大桥的方案将会加速启动。
  难产的跨海大桥
  关于建设横跨亚喀巴湾大桥的计划,从1988年第一次被提出开始,在历史上已经提出过多次,不过由于种种原因最后被拖延和搁置。亚喀巴湾大桥计划如果贯通,将会使得海峡内的国家尤其是以色列受到巨大冲击,一方面跨海大前的建成将很可能冲击以色列南部海滨城市埃拉特的海运作用,另一方面便利的沙特-埃及交通将会使得以色列-西奈边境地区面临更大的安全压力,极端分子将很可能会利用埃及-沙特交通更加便利向西奈和加沙地区渗透。不过以色列转而向穆巴拉克提出警告,极端分子以西奈半岛为基地袭击以色列,也会危害西奈半岛的稳定和安全。所以2005年埃及总统穆巴拉克几乎在最后时刻决定搁置跨海大桥建设。
  尽管从当初提出设想到如今已经将近30年,但是亚喀巴湾大桥仍然仅仅停留在设想层面而已。从历史上的规划看,该桥在沙特的具体起点可能会在沙特的西北部的塔布克省,而在埃及的具体终点的可能会在西奈半岛旅游胜地沙姆沙伊赫周边。建造一座规模宏大的跨洋大桥,当然十分烧钱,预计将会耗费大约50亿美元左右,而且由于建造区域地形复杂,相应的技术难题较多,因此施工时间恐怕也会很长。
  其实此次沙特国王萨勒曼访问埃及,除了塞西政府归还岛屿和公开要修筑跨洋大桥的计划之外,沙特和埃及此次相互“秀亲密”更值得我们关注。除了沙特大手笔的向埃及继续提供了17个价值220亿美元的协议之外,埃及也投桃报李的给予了沙特国王萨拉曼最高礼遇。萨拉曼被埃及授予了“尼罗河奖”,这是埃及国内最高的奖项,仅仅被授予为埃及做出了突出贡献的重要任务。历史上获得此奖的人物包括第一位阿拉伯语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纳吉布·马哈富兹、南非前总统曼德拉、埃及前领导人萨达特、英国的伊丽莎白女王、以及阿曼的君王卡布斯(上世纪70年代埃及与以色列签订和平协议引来阿拉伯世界的孤立,卡布斯治下的阿曼是唯一一个力挺埃及的国家)。
  除了进行表彰,埃及国内官方媒体还用“欢迎国王陛下回到您第二个家乡”这样的标题来向沙特示好,而埃及总统塞西更是宣布将会在萨拉曼访问埃及的五天时间中时刻陪同。关于热烈讨论的跨洋大桥计划,塞西更是提议将会以萨勒曼国王的名字命名。如此高规格的礼遇,在埃及历史上真的罕见。
  沙特-埃及的关系  
  其实这些高规格的礼遇和大量的亲密背后,是沙特和埃及之间关系的裂痕。在2015年萨拉曼继任沙特国王之后,沙特的外交政策转向强硬,更加积极介入叙利亚事务、直接介入也门内战以及对抗伊朗,都彰显出沙特咄咄逼人的态势。沙特利用海湾国家合作委员会、阿拉伯联盟和伊斯兰大会组织等国际组织不断造势,也希望传统大国埃及能够加入自己的阵营之中。
  2011年埃及动荡之后,前穆巴拉克政府不少高官都选择前往沙特逃难并受到了沙特的保护;而2013年塞西夺取政权之后,沙特也向埃及给予了大量的经济和社会援助,帮助埃及度过难关,甚至有学者认为,如果沙特停止经济援助,埃及政府将马上倒台。然而与沙特不同,埃及塞西政府一直希望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不愿意过多的介入到地区纷争之中。所以当2015年3月沙特介入也门内战之后,沙特多次要求埃及派兵援助,而埃及也似乎在外交层面支持了沙特,比如派兵参加了今年2月在沙特举行的多国军事演习,但是塞西一再强调“埃及军队只在埃及国内执行任务”,不愿意支持沙特的军事行动;此外埃及还与沙特在如何对待叙利亚内战以及对伊朗关系问题上立场有所差别。因此在今年2月份曾经有消息指出沙特将会断绝一系列对于埃及国内的基础设施经济援助,显示出沙特-埃及关系的深刻危机。
  不过沙特确实需要埃及,毕竟沙特仍然需要埃及作为其在阿拉伯联盟平台进行外交支持,也需要埃及在未来于西亚和北非巨大的影响力。而对于埃及来说,2013年之后来自于美国和欧盟关于其“践踏人权”的指责仍然不绝于耳;不久意大利刚刚由于一名留学生乔里奥·拉加尼在埃及遭杀害,而召回了驻埃及大使以示抗议;而俄罗斯则更是由于西奈客机失事事件与埃及关系不佳,所以此次沙特来访,埃及塞西政府更是喜出望外,双方彼此秀亲密,也就不足为奇了。
  应当指出的是,沙特恐怕低估了埃及国内受到的政治反对派压力,因此关于埃及将会“归还”沙特岛屿事件一经传出,埃及国内舆论哗然,沙特的反应则显得吃惊不小;此外尽管沙特和埃及彼此需要对方在外交上的支持,但是亲密的外交秀下仍然涌动着彼此在地区事务上的分歧。未来的沙特-埃及关系,恐怕仍要有诸多考验。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C罗PK萨拉赫!遇到这样的埃及梅西总裁腿软了吗?_豪门巡礼_腾讯视频
三倍流畅播放
1080P蓝光画质
新剧提前看
1080P蓝光画质
纯净式无框播放器
三倍流畅播放
通用代码支持视频在iPhone/iPad/Android上播放
扫码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随身看视频
立即下载腾讯视频APP
请根据您的设备选择下载版本
187.5万
187.2万
186.7万
171.0万
<a href="javascript:void(0);"
class="btn_next"
r-on="{click: onNext}"
r-show="{page
<a href="javascript:void(0);"
class="btn_next "
r-on="{click: onNext}"
r-show="{page &#xe620;
体育热播榜
?1,048,812
?20,811,316
?17,142,840
?16,915,001
?12,483,832
?12,104,402
?9,161,345
?8,596,247
?8,199,253
?8,048,082
?7,097,029
?9,953,771
?8,097,832
?7,455,353
?7,388,411
?7,041,614
?6,302,012
?5,907,502
?5,306,253
?5,139,442
?5,041,675登录没有账号?
&登录超时,稍后再试
免注册 快速登录
埃及沙特抢夺中东老大
  摘自《》 作者:&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在前两次的中东战争失利之后,本应同仇敌忾的阿拉伯民族,却再次陷入了不同利益国家的矛盾纠纷之中,领袖纳赛尔主导的泛阿拉伯民族主义运动引起了部分王权国家的担忧,埃及和围绕阿拉伯世界老大的地位率领各自的阵营展开了较量。本章内容将为你讲述鲜为人知的阿拉伯盟主争夺战。
  一、革命的埃及VS保守的沙特:阿拉伯新格局的形成
  1956年的第二次中东战争催化出泛阿拉伯主义的巅峰时代,这就是阿拉伯合众国的诞生。不过好景不长,巨大的石油利益很快就瓦解了阿拉伯世界的凝聚力。其中,埃及与沙特的矛盾日益恶化,双方甚至发展到兵戎相见的程度。
  1.埃及与沙特的对垒:也门内战的历史根源
  1962年,也门爆发政变,一群少壮派军官在纳赛尔主义的感召下,推翻了君主政体,宣布建立共和国。纳赛尔非常振奋,他一贯认为阿拉伯的世袭君主们为了自己的私利,阻碍阿拉伯世界的政治统一,他不仅要对外反帝,同时还要对内反封建,每推翻一个君主政体,纳赛尔就欢欣鼓舞。
  不过,也门的巴瑞德王子并没有被杀死,而是逃到了山区,当地保皇派的部落仍然效忠于他们的伊玛目。他们继续支持巴瑞德王子进一步跟新政府斗争,双方发生了激烈的内战。这就是现在也门内战的历史根源。
  沙特对此非常紧张,生怕在自己的南部边界出现一个纳赛尔式革命性的共和国,所以大力支持巴瑞德王子。纳赛尔则派遣了埃及的精锐部队进入也门支持新政府。于是,沙特和埃及进行了长达5年的代理人战争,一直打到1967年的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前夕。
  2.革命高于一切的时代
  巴瑞德政府其实是什叶派,而造反的军官是逊尼派,沙特当然是逊尼派,那么,沙特国王居然去支持一个什叶派的国王,而反对逊尼派的叛乱者,这在今天看来简直不可思议。这说明一个问题,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民族主义革命的精神席卷整个中东的时候,阿拉伯民族主义的情绪完全压倒了宗教派系的矛盾,当时的主要矛盾是保守的沙特与革命的埃及之间的矛盾。
  这些年轻军官根本不管你是什叶派还是逊尼派,这都不重要,他们就要革命,要推翻王朝统治、推翻帝国主义,这是当时整个中东社会的普遍思潮。在这种强大思潮面前,所有的宗教派别以及其他各派根本就没有发言的余地。
  二、不掺和也门内战,以色列的经济发展迅猛
  在纳赛尔闹革命时,以色列却在埋头抓生产。从年,也就是建国的头五年,以色列经济增长率高达15%,在之后的15年里保持了近10%的增长率。以色列的人均收入在1950年时仅为的25%,到1970年时已经达到美国的60%,这说明以色列不仅实现了经济规模的巨大飞跃,而且经济质量也大幅提高了。
  1.头25年,以色列政府主导经济模式创造奇迹
  以色列在现代国家建设中创造了一个真正的奇迹,不仅是经济规模的空前扩张,同时人均收入的增长也代表以色列经济增长的质量得到了大幅提升。
  创造这20年经济奇迹的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犹太人有着非常高的劳动力素质。众所周知,犹太人自古以来非常重视教育,强调读书的重要性,所以犹太人的劳动力素质非常高。联合国曾做过一个全世界各国成年人阅读率的统计报告,报告得出,中国成年人一年平均只读4.54本书,而以色列的犹太人平均每年阅读64本书,是中国的10倍以上。正因如此,犹太人的劳动力素质应该是比阿拉伯国家高很多,这导致以色列劳动生产率的提升非常迅猛。
  第二,以色列政府的干预发挥了主要作用,特别是对基础设施的大规模投资,极大地提高了以色列的经济潜力。比如,为了解决以色列全国降雨量不均匀的问题,国家输水工程将北部加利利湖的水通过管道输送到南部干旱的沙漠地区。投资本身不仅刺激了经济增长,而且南部的经济潜力也得到了有效释放,把南方本来无法发展经济的地区变成了可以发展经济的地区。另外,基布兹公社住房的快速发展也刺激了建筑和民用工业的大发展,使建材、五金、家具等行业都得到了全面振兴。在重工业方面,汽车工业和飞机制造业的诞生,也是政府支持的结果。在以色列当时的条件下,发展这种重工业是很难靠私人资本建立起来的,我们看到现在以色列能造战斗机,这是当年政府打下的基础。
  2.以色列经济转型未能实现
  其实,任何一个落后的国家要实现超越式发展,都必须经过一个时期的政府强力干预,主要是集中投资,大幅改善基础设施,例如水利、桥梁、交通设施等,因为私人是不会投资的,风险太大,投资回报太慢。不过,当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大型基础设施投资趋于饱和时,私人企业就该登场了,因为他们的特长就是在越来越复杂的市场中发现新的机会。拿中国举例,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已经到了新常态阶段,政府?续投资基础设施30多年了,该建的已经建得差不多了,这时就应该开始进行转型了。以色列也是这种情况,到1966年,以色列具备了从中央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条件,经过近20年的大规模投入,主要的大型基础设施投资都接近尾声。1966年全年,以色列没有新的投资目标,这导致以色列经济第一次遭遇了零增长。
  当时,以色列跟现在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是比较相近的,都是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现在以色列的经济学家在回顾当年经济史的时候就提出,那个时候政府应该进行经济转型了,要退出经济的第一线,把经济资源释放出来,让民营企业施展拳脚,但是,实际上以色列并没有转型。
  因为正要转型的以色列经济碰上了1967年突如其来的第三次中东战争。
  其实,埃及和以色列双方都没有做好挑起战争的准备,这是一次典型的战略误判。纳赛尔希望赢得一场不流血的胜利,他摆出了气势汹汹的开战架势,却根本没有做好战争准备;而以色列则面临着要么先发制人发动打击,要么就等着亡国的命运,别无选择。
  从埃及方面看,纳赛尔与沙特在也门的代理人战争已经拖了5年之久,埃及最精锐的部队深陷也门内战,早已师老兵疲,此时绝对不是发动对以色列战争的最佳时机。从另一个角度看,纳赛尔的革命激情在1958年达到巅峰之后,就一直处于衰退之中,泛阿拉伯主义的理想在利益和内斗的折磨下,已经开始退潮了,纳赛尔把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本国经济发展上。但纳赛尔身为阿拉伯世界的盟主,不得不摆出战争姿态来声援自己的战友―叙利亚。
  就以色列方面来说,其实它也不想打仗。原因很简单,它的大哥美国当时正深陷战争的泥沼,几十万美军被套牢在越南动弹不了,所以美国人强烈警告以色列不要打,因为要是打得不顺的话,美国没有能力增援。在丧失美国外援的情况下,以色列内部对是否开战很犹豫。
  三、第三次中东战争:不情愿地开战
  当时以色列的经济正面临着转型的问题,所以并不想跟埃及打仗,但就在双方都无心开战的情况下,竟然打了起来。主要原因来自当时埃及的一个战友―叙利亚。叙利亚曾要求跟埃及合并,建立阿拉伯联合共和国,这件事情一开始是成功了,1958年双方也合并了,但是纳赛尔的政策是偏左的,他统一了埃及和叙利亚之后,所执行的政策是国有化政策,将叙利亚的银行、大型基础设施,甚至企业都收归国有,这个政策激起了叙利亚很多民族资本家的强烈反对,本来坚决拥护纳赛尔的这些人就动摇了,因为动了他们的奶酪。所以,到1961年,埃及和叙利亚的共和国就散架了。
  1.叙利亚内部再次兵变引以色列空袭
  1966年,叙利亚再次发生政变,属于什叶派分支的阿拉维教派的极端分子掌了权。为了获得多数逊尼派的支持,他们采取了对以色列更加冒险的政策。埃及与叙利亚结成了军事同盟,纳赛尔并不是为了开战,而是希望能管住这些冒险的战友。但叙利亚当权者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越来越激进,他们不仅大力支持巴勒斯坦的武装人员不断攻击以色列,而且在1967年4月直接卷入了与以色列的空战,结果遭到惨败。
  2.埃及老大哥无奈出手帮助叙利亚
  纳赛尔不得不出面为小兄弟找回面子,于是进行战争动员,将埃及军队开进了西奈半岛。在第二次中东战争结束后,以色列就退出了西奈半岛,为了防止以色列和埃及再打起来,联合国的部队一直驻扎在西奈,形成一个“防火墙”,将埃及军队与以色列隔开。纳赛尔觉得,埃及出兵西奈半岛,是在“防火墙”之后的,这样做不会引起冲突,而且还能“秀”个政治姿态―虽然埃及对叙利亚人是支持的,但纳赛尔并不是真想打仗,而且当时埃及也真的没有实力打这场仗。
  沙特人嘲笑埃及军队总是躲在联合国军队的身后,不敢动真格的,这算哪门子好汉,还充盟主呢?纳赛尔受不了这种刺激,于是日,埃及外交部部长通告要求联合国撤军,这本来只是秀个姿态而已。没想到联合国秘书长吴丹不知吃错了什么药,也没跟安理会商量,就命令联合国部队撤军了,连纳赛尔也大吃一惊。这是一个历史谜案。联合国部队一撤,纳赛尔就面临着打还是不打的问题。要是光说不上的话,就说明埃及是包,全世界看得很清楚,所有阿拉伯兄弟也都在盯着埃及看。纳赛尔简直是骑虎难下,只能无奈地表示,既然联合国的部队撤了,那咱们埃及就上吧!所以埃及军队就占领了联合国军队撤出后的阵地。
  3.以色列应战先发制人,横扫阿拉伯大国
  在联合国撤军之后,埃及占领了当时联合国驻军的一个重要城市―沙姆沙伊赫,封锁了亚喀巴湾。而以色列军队则驻扎在亚喀巴湾最北端的城市之一―埃拉特。由于不能使用苏伊士运河,埃拉特港是以色列进行亚洲和非洲贸易唯一的出口。因此,埃拉特港、亚喀巴湾以及红海的贸易线,对以色列来说都非常关键。
  当时以色列国内人口几百万,国内市场过于狭小,经济发展必须要靠对外贸易,以色列的对外贸易占GDP的比例高达50%以上。
  对于以色列来说,埃及在占领沙姆沙伊赫后又封锁了蒂朗海峡,这就等于卡住了以色列人的脖子。这个时候以色列就别无选择了,不打也会亡国。
  约旦此时也必须选边站,如果不支持埃及和叙利亚,它就会成为阿拉伯人的叛徒,以后在中东就会混不下去。约旦曾占领约旦河西岸和耶路撒冷的一半,这是它在巴勒斯坦冲突中所得到的最大好处。以色列的北边是叙利亚,西边是埃及,东边还有约旦,这就形成了三面夹攻以色列的态势。以色列要是打得不好,三个方向遭进攻,美国又帮不上忙,就真有亡国的可能。
  这次犹太人发了狠,二战之后,他们的性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年纳粹迫害他们,并把他们赶进毒气室时,没有一个人反抗,而这种迫害差点使犹太人灭种,所以经历过二战,犹太人明白了一个道理:当面临生死存亡的时候,一定要拼死一搏,说不定还有机会,绝不能坐以待毙。
  日,以色列空军先发制人,仅用一个小时就摧毁了埃及和叙利亚的空军,6天击败了埃及、叙利亚和约旦。以色列不仅占领了西奈半岛和加沙地带,而且夺下了叙利亚的戈兰高地,将约旦赶到了约旦河东岸,完全控制了西岸和耶路撒冷,圣殿山也落入了以色列的手中。经过6天的战争,以色列的国土扩大了三倍。这是军事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以色列在没有其他国家帮助的情况下,凭借自身力量横扫了阿拉伯世界的几个国家!其实,以色列之所以胜利,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时的埃及在战略上没有做好战争准备;叙利亚则是军事冒险主义,闹得厉害但基本功不行。
  四、战争胜利拖后以色列经济转型
  以色列本来要进行经济转型了,结果突发的战争使国土面积扩大了3倍,于是马上又开始建设基础设施,在戈兰高地修公路、铁路,在其他地方修道路、桥梁、电力等。1967年,以色列的基础设施投资增加了7倍。于是以色列又开始走投资拉动型经济发展的老路,经济转型又被拖后了,而且一拖就拖了十几年。20世纪70年代赶上了石油危机,全球经济萧条;80年代初又赶上了第五次中东战争。直到1985年,以色列才开始真正的转型。以色列的经济转型已经耽误了很长时间,至今尚未完成。
  1.巴勒斯坦解放组织逐渐崛起
  1967年,虽然以色列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大获全胜,但是它也给自己“刺激”出了一个新的敌人,而且直到现在都是最顽固的敌人,这就是巴勒斯坦解放组织。
  以前阿拉伯世界并没有“巴勒斯坦人”这一说法,他们是住在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他们的情感认同从属于埃及、约旦或叙利亚。从1947年到1967年的20年里,巴勒斯坦人经历了三次中东战争,每次战争他们都是最大的受害者,他们失去了家园、失去了财产,以色列拒绝他们返回家园,阿拉伯国家也不愿接受他们,他们不得不一直生活在难民营里,成为所有人眼中的麻烦。这种悲惨的经历促使他们形成了一种新的身份认同,即巴勒斯坦人,而非普通的阿拉伯人。面对阿拉伯正规军的无能,巴勒斯坦人终于明白,别人是靠不住的,他们只能自己发展武装,并用武力夺回自己的家园。
  于是,巴勒斯坦的难民营里就崛起了一股新力量―领导的法塔赫―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真正走到了中东舞台的最中央,在后来的各种冲突事件中曝光率都很高。阿拉法特腰挎手枪,身穿卡吉布军装,头戴阿拉伯头巾,四处打击以色列人,当时,他那种很酷的形象风靡全世界。
  这股敌对力量的兴起给以色列人带来了几十年的头痛问题。以色列虽然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但是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给它带来了严重的副作用。
  五、第三次中东战争严重打击纳赛尔
  如果要问,第三次中东战争对谁打击最大?答案肯定是纳赛尔。他的声望在阿拉伯世界中受到了重创。埃及对内没有搞定沙特,对外屡次被以色列打脸,而且每次都被打得鼻青脸肿,三次战争一次也没打赢过。经过这次惨败,纳赛尔可以说是心力交瘁,觉得闹革命这条路确实很难走,埃及的经济也没发展起来,埃及(,)对生活也并不满意。不过,虽然纳赛尔在军事上失败了,但整个阿拉伯世界还是认他是旗帜和灯塔。纳赛尔自己开始担心起来,他深感自己的革命事业后继无人。
  1.纳赛尔看好卡扎菲
  1969年,利爆发了革命,又一帮信仰纳赛尔的年轻军官起来造反,推翻了王朝,建立了共和制。这时,年轻军官上校开始崭露头角,当时他还不到30岁,口若悬河,革命激情四溢,最后夺取了利比亚的统治权。
  卡扎菲是纳赛尔的铁杆粉丝,纳赛尔的《革命哲学》一书对卡扎菲的影响仅次于《古兰经》。他革命成功之后,立刻跑到埃及拜见纳赛尔,对卡扎菲来说,纳赛尔就是大哥,卡扎菲好几次提出要让利比亚与埃及合并,由利比亚来打头阵,两国团结起来一起灭掉以色列,这是他一辈子最大的梦想。纳赛尔对卡扎菲很欣赏,觉得他很像自己年轻时的样子,充满革命激情。
  2.随时随地刷存在感的卡扎菲
  不过,卡扎菲性格不太稳定,有点神叨叨的,他经常不经邀请就突然跑到埃及,对着埃及人长篇大论地发表演讲,如阿拉伯人抗击以色列义不容辞、穆斯林妇女的地位、开罗夜总会乌七八糟等等话题,搞得埃及人不胜其烦。
  这其中还有一个有关中国代表团的故事。在穆巴拉克时代,中国的一个国务院代表团到埃及开罗去谈判,卡扎菲又是突然不请自来,本来两国正在召开国事会议,结果突然有工作人员告诉总统说卡扎菲来了,穆巴拉克说我没请他,他怎么又来了?然后穆巴拉克只能向中国代表团道歉,先去招待卡扎菲再回来接着谈判。
  卡扎菲的革命热情非常高涨,他的政权成立之后就立刻派军队支援埃及,参加埃及跟以色列在苏伊士运河防线上的军事冲突;他还派自己的军队直接到了黎巴嫩和叙利亚,支援约旦和黎巴嫩的敢死队,参加游击武装,跟他们并肩作战。在整个阿拉伯世界中,卡扎菲成了最活跃的一股力量。
  3.出师未捷身先死:纳赛尔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纳赛尔本来想培养卡扎菲,但1970年纳赛尔的身体就彻底垮了。几次中东战争的接连打击,加上统一阿拉伯世界的目标没有达成,最后纳赛尔出师未捷身先死。
  纵观整个中东近代史,纳赛尔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受到了全部阿拉伯世界共同认可的领袖。1970年,纳赛尔去世,参加葬礼的人数超过了400万人,打破了吉尼斯纪录。对阿拉伯世界来说,纳赛尔是一座灯塔,是一面旗帜。纳赛尔的死,标志着泛阿拉伯主义的革命精神走向了尽头。
  六、萨达特上台:激情燃烧的岁月结束
  纳赛尔的接班人是萨达特。萨达特跟纳赛尔有着很大的差别,萨达特是个务实派,没有强烈的革命理想,也没有那种激情,也不具备那种人格魅力。他的主要特点就是务实,主张埃及应该先过好自己的小日子,发展本国经济,他对阿拉伯的革命大业没兴趣。
  同年,叙利亚的哈菲兹?阿萨德夺权成功,这就是现在叙利亚总统巴沙尔?阿萨德的父亲老阿萨德。此人也是务实派,他也想夺回戈兰高地,收复国土之后专心进行经济发展。
  七、为了收复失地―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
  埃及和叙利亚要发展经济,面临的一个最大问题―埃及的西奈半岛和叙利亚的戈兰高地仍然被以色列占领着。在领土都还没收复的情况下就要搞经济发展,国内民众的怨气会很大。所以萨达特和老阿萨德商议策划了一场新的战争,主要目的是为了夺回各自失去的土地,这就是第四次中东战争。
  这场战争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消灭以色列,何况埃及和叙利亚的实力加在一起也消灭不了以色列。这场战争实际上是以战促和―埃及拿回西奈半岛,叙利亚拿回戈兰高地。所以这场战争一定得是一场有限战争,不能扩大化。这就是务实派在策划战争时跟革命激情派的不同之处,他们落到了实处。
  1.借力周边阿拉伯国家
  环顾整个阿拉伯世界,唯一有革命激情的就是利比亚的卡扎菲了,他成天催着萨达特搞埃及和利比亚的合并,然后进攻以色列。萨达特觉得卡扎菲难以控制,很不靠谱,他是以消灭以色列为目标的,让他打前锋的话,他会把战争打得无限大。所以利比亚不能作为一个主要的盟友,帮帮忙、跑跑腿、搞搞后勤还行。
  自从伊拉克王权垮了之后,约旦国王侯赛因就很孤独。他没有势力了,这个时候他要么跟着埃及干,要么跟着叙利亚干,如果不参加这场战争的话,他很可能会成为阿拉伯世界的一个弃儿,大家今后都不带它玩。
  2.拧成一股绳的中东大国
  除了以上几个国家,萨达特还转向老对头沙特寻求合作。萨达特是想和以色列打一仗的,不是为了消灭以色列,而是为了在战场上赢得优势,以更有利的条件进行和谈。但是三场中东战争下来,埃及经济损失巨大,不得不依赖沙特的经济援助才能维持经济运转,于是,埃及与沙特的地位开始逆转了。萨达特还亲自去了趟沙特,表示埃及要专心发展国内经济,但是为了发展国内经济必须打赢这场仗,如果打赢了,阿拉伯世界的盟主让沙特当,而且埃及不支持也门了,不搞革命输出了,也不准备颠覆沙特了,埃及要闷头苦干,发展经济。
  接着,埃及、叙利亚、约旦又聚在一起商议进攻计划,这次是务实派第一次合作,计划更实在也更严谨,他们不仅考虑了军事战场,而且想到了经济战场上的石油武器。在前三次中东战争中,沙特、等产油国并没有出太大的力气,只是出了钱,这次务实派要求沙特等国配合正面战场,发动石油战争,对敢于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国家进行石油禁运。所以第四次中东战争时,中东这几个大国真正拧成了一股绳。
  八、第四次中东战争过程
  日,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了,埃及和叙利亚同时对以色列动手。因为10月6日是犹太人的赎罪日,这是犹太人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这一天,所有人都要回到家,反思自己,想想这一年自己干了什么错事。这一天不能开车,也不能用电,一切东西都要关机,前线部队的战士要回到自己家里闭门思过,以色列全国处于停顿状态。所以这一天以色列在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的战线上都没有配置多少兵力,是以色列作战能力最虚弱的时刻。
  1.以色列开局失利损失重大
  于是,中东几个大国选择在这个日子在北、西、东三条战线上同时开打。埃及大举进攻苏伊士运河,横扫以色列的阵地,以色列防线崩溃;北线叙利亚猛攻戈兰高地,以军阵地接连失守。以色列立刻就傻眼了,由于前三次中东战争都打得顺风顺水,以色列就有了骄傲自大的情绪,觉得他们的军事力量天下无敌,根本没有把阿拉伯军队放在眼里。但这次不同,两个务实派?家再加上几个中东大国拧成了一股绳,准备相当充分,而且战略战术都非常对头,所以一开始以色列被打得灰头土脸,整个战线崩溃。这时候以色列就急了,马上开始全国总动员,虽然军事力量很快就动员起来了,但是头两天的战争失利使以色列蒙受了重大损失。如果按照伤亡和人口比例来算的话,以色列这两天的损失等于美国二战的损失比例,这可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比例。
  阿拉伯军队在头两天里打得顺风顺水,两个方向都突破了以色列的防线,一扫前三次中东战争惨败的局面。
  埃及人在初期得手之后,并没有深入西奈半岛,而是转入防御。因为萨达特打的是政治仗,目的在于以战促和。老阿萨德这边也是打的政治战。但是以色列经过分析之后,发现这两条战线的重要性是不一样的。以色列看明白埃及的用心之后,先集中兵力打垮戈兰高地的叙利亚,因为戈兰高地对以色列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它是一个宽阔的平台式高地,在上面可以俯视以色列整个内陆,如果叙利亚拿下了戈兰高地,很有可能继续进攻,深入以色列的内地。经过评估后,以色列认为,叙利亚的危险性更大,他们必须发动反突击,调动军事力量全部向北,击破叙利亚。
  当以色列开动起军事机器之后,它的战争力量是非常强大的,结果叙利亚被打出了1967年的停火线,以色列占领了全部戈兰高地。由于戈兰高地离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最近的距离只有60公里,如果以色列军队从山上直扑大马士革,要打得顺手的话,60公里一天就拿下了,但是他们打到一半距离的时候就停住了,原因是伊拉克和约旦的军队上来了,伊拉克的坦克部队滚滚而来,以色列没有想到这帮人来得这么快,双方就陷入了胶着的对峙。
  第二个原因是因为当时苏联严厉警告以色列,你要再往前打我就要出兵了,并声称核弹头已经运到了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再打就是第三次世界大战了。在这种压力下,以色列决定见好就收,停止了继续向大马士革的推进。
  这时,以色列再回兵收拾埃及。埃及的战略战术非常保守,因为它只想打政治仗,所以军事部署有问题,战线中间的豁口被以色列发现了,以色列大军就横贯这个豁口,从另外一个方向越过了苏伊士运河,对埃及形成了合围,埃及的第三军团差点被“包饺子”。以色列如果坚决要打的话,是可以吃掉这个军团的。当时,美国派国务卿到中东去调停,警告以色列不要消灭第三军团,消灭了就没有谈判的余地了,埃及只能血战到底。以色列权衡利弊之后,给第三军团留了个口子,保证了饮用水、食物的供应,第三军团才免遭覆灭的命运。然后双方就进入了漫长的谈判。从1973年到1978年,谈判一谈就将近五六年,最后《戴维营协议》终于签订。
  2.埃及拿回西奈半岛,完美实现战略目标
  从战场上看,以色列最后总算转败为胜。从政治上看,《戴维营协议》谈判的结果是,埃及实现了自己的战略目标,双方停火之后,西奈半岛全部归还埃及。这说明萨达特打政治仗的思路是对的,但代价是必须承认以色列的合法存在。1977年,萨达特破冰之旅访问了耶路撒冷,这就意味着阿拉伯国家里面已经有一个大国正式承认以色列的存在了。
  这也是埃及为了收回西奈半岛所做出的重大让步,正是这个让步使得埃及原本的阿拉伯盟主地位一落千丈,再也没能恢复。而叙利亚却没有收回戈兰高地,这个问题直到今天仍没有解决。在这场第四次中东战争的较量中,由于沙特、科威特这些国家一起宣布对援助以色列的欧洲国家进行石油禁运,所以欧洲没有国家敢再向以色列提供援助了,有些国家甚至连美军供应以色列的飞机都不让停靠,只有美国继续向以色列提供军备。这就激怒了阿拉伯人,于是开始对美国进行石油禁运。1973年,美国的加油站频繁断油,等待加油的汽车足足排了一两英里的队伍,整个经济全乱套了,结果是石油价格暴涨、美元暴跌,经济陷入严重的滞涨。
  3.基辛格的政治智慧:石油美元体系的建立
  为了化解美国的石油危机,基辛格去中东沙特斡旋。基辛格是个犹太人,一开始阿拉伯人并不买他的账,但是基辛格非常聪明,他善于找到双方共同利益的交点。
  基辛格跟沙特国王说,你们沙特的主要竞争对手是埃及,革命风潮很激烈,很可能会把你们的王室统治推翻。要想使你们沙特王室永续存在,你们需要我们美国的军事帮助,美军可以确保沙特王室世世代代的安全。沙特早就被纳赛尔主义闹怕了,所以愿意接受美国的军事保护。但是美国提出的交易代价是沙特得游说其他所有海湾国家出口石油的时候只能用美元结算,而不能使用其他任何货币,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全世界买卖石油、能源全部要收美元的原因。基辛格谈的另外一个条件就是允许沙特石油价格涨价4倍,但沙特得把赚来的石油美元用来购买美国国债。这样,美国和沙特双方就达成了协议。这就是为什么沙特、科威特这些国家愿意跟美国走的根源。
  1971年,美元在脱离了金本位之后大幅贬值,所以美国急需给美元寻找一个新的价值之锚,这个价值之锚就是石油,黄金美元转化成了石油美元,美元才得以巩固自身的价值。这实际上跟中国当年搞的商品货币制是一个道理,只不过美国人比中国晚了40年。这一套新的货币体制确保了美元霸权,石油美元体制一直运作到今天。
  九、阿拉伯民主义失败的原因
  从1948年5月的第一次中东战争,一直到1978年9月的《戴维营协议》,在这30年里,以色列与中东各国总共打了五场中东战争,双方谁也没有取得决定性胜利,以色列没有得到和平,阿拉伯国家也没有收回土地,双方仍然处于充满敌意的“冷和平”状态。同时,这30年也是阿拉伯民族主义兴起和逐渐衰落的时期,阿拉伯人没有解决向现代国家转型的根本问题,也没有完成民族认同和政治统一。经过与以色列30年的反复较量,阿拉伯人的挫败感反而越来越强,如果民族主义解决不了问题,阿拉伯人和整个伊斯兰世界势必开始寻找新的复兴之路―这就是伊斯兰教势力的重新崛起。
(责任编辑:孔令孜 HB001)
和讯网今天刊登了《埃及沙特抢夺中东老大》一文,关于此事的更多报道,请在和讯财经客户端上阅读。
提 交还可输入500字
你可能会喜欢
热门新闻排行榜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 传真:010- 邮箱:yhts@staff.hexun.com 本站郑重声明:和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系政府批准的证券投资咨询机构[ZX0005]。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沙特 埃及 哪个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