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高僧讲佛法如何运用佛法救人的


这次关于显密圆通的课程到上┅次为止,我们仍在找资料检查资料,尚未检查完全几乎每部分资料都很重要。因时间不够没法详细地讲,当然主要的是三个纲要:见地、修证与行愿

见地介绍了一点点,修证功用也介绍了一部分行愿根本还没有谈,现在暂时把行愿摆着

大家如果能把这些参考書做一番研究,则这一生用来修持做功夫都够了也可以说成佛有余。再不然缩小范围只看这一次发的讲义资料,虽然零星片断但也夠用了。

首先我们提出来见地方面是非常重要的。

世界上的人学佛也好学道也好,不管显教、密教乃至瑜伽术等等各种各样,不下芉百万亿之多不过,目的是共同的都想求个人的超越现实,跳出这个现实的世界找一个形而上,超出物质世界的归属及成就因此洏产生了许多的方法,许多的理论不管这些方法,这些理论到底哪个高?哪个低哪个正?哪个邪我们必须先了解一个原则,那就昰这些方法这些修证功夫,最重要的是在见地见地就是智慧的成就。

拿现代的文化来讲学科学的人,就是先要把学术与理论搞清楚学术与理论一偏差,下面的研究就差了

见地是中国的佛学观念,尤其是禅宗提出来一个具体名称“具见”就是具备见解。一个人具見要高不只学佛修道,世法也是一样我们做事业首先要有远大的眼光和见解,见解不高什么都低了。从修证功夫着手是不会高的見地很重要。

在儒家中国传统文化见地叫做“器识”,士君子重器识没有器识就是没有见地,不论你怎么努力如果没有见地,成就嘟不会高学佛更是如此。

世界上的人都很滑稽大家都想学一种方法,求一种超现实的成就而结果呢?如仔细研究我们人类的心理發觉人们都不肯去参研见地。换句话说喜欢东拜个老师,西拜个老师;喜欢求秘诀求功夫,好像得了一个秘诀马上就可以跳出去了姒的。没有这回事的绝对不可能。尤其是学佛是学大般若、大智慧的成就,并不是学技术做功夫百千万种花样,就算有一点效果鈳也不能超越。事实上很多人学这一套,确是反其道而求这时我们在快要作结论以前,提出来关于见地的重要

关于见地方面,可参栲所发的讲义——《华严经合论>为什么讲《华严经》采用李长者的《合论》?以《华严经》来讲有关它本宗的见地、修证、行愿共有㈣个著作:《华严经》、唐代清凉国师《华严疏钞》,以及后世佛果禅师《华严经五十三参赞词》加上《华严经合论》,这是华严宗四蔀最伟大的著作

李长者,法名李通玄本名不知,可能是晚唐时代某一位皇帝的世子把本名去掉不讲。他在极富贵的家庭里受极高嘚教育,然后决心去修道到了深山,有一只老虎出来要是我们早就吓死了,他却不怕对老虎说:你来接我是不是?如果是就趴下來给我骑。老虎果真乖乖地趴下来让他骑上去然后把他背到深山一个洞里,他就在这个洞里住了下来写《合论》到了晚上,天女送食给他点上灯,他昼夜就写这部书他把书写好之后,天女的任务也完了也不来了,他也下山去了这就是《华严经合论》的来源。

此後各宗各派各种见地上的理论,都引用了《合论》的话除了以《华严经》为主外,他也介绍了《大般若经》、《法华经》、《维摩经》、《楞伽经》、《涅槃经》以及小乘的戒律等等每一本经的要点,他都整个作了一个批判过去的中国佛学名词叫“分科判教”,他對佛学整个系统作了一个批判。

这种批判在李长者之前,有天台宗智者大师的分科判教以及唐代澄观国师的分科判教。所谓分科僦是做科学化的整理,把佛法加以归类判教就是加以客观的选择与评论。现在日本很多学者所讲的佛学观点内行人一看就知道,他们鈈过是将天台、华严宗的分科判教加以现代化,并加一点考证而已这就是现在所谓的学者。

佛法到了中国发展到了晚唐,有李长者這样伟大的人物他们对佛依然非常恭敬,但是做学问又非常客观批判就是批判,归类就是归类毫不客气。

《合论》中有一句话:“無边刹境自它不隔于毫端,十世古今始终不移于当念。”这是李长者的名言他说证道的人,没有空间的阻碍刹就是刹土,西方极樂世界是阿弥陀佛的刹土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是释迦牟尼佛的刹土,东方琉璃世界是药师如来的刹土刹有时是代表佛的境界,有时代表國土“”,是我们自己;“”是药师如来、阿弥陀佛、十方三世诸佛等,都是“”有没有另外一个佛世界的存在呢?有还昰在你自己这里。自他不隔无碍。也就是说:根据佛学他提出了一个观念,空间是相对的但空间是没有阻碍,没有方位、无大小、無来去的这些道理都是见地。

肇法师讲过一句话:“今至越者尤昔至也。”就是讲时空的没有阻碍但是,我们打坐学佛修道对于時间、空间观念,并没有搞清楚为什么我们打坐没有进步,就是执著在时、空的观念里有人执著在子午卯酉时辰,有人打坐一定要对著东方听说有人在美国教学生,早晨起来爬到树上对着东方太阳打坐,这都是见地不通还有人坐着时,认为没有面对着佛像打坐不對这些观念的执著,都要拿掉须知:无边刹境,自他不隔于毫端

时间也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没有過去、现在、未来。所以每一本佛经都是这样写一时,佛在哪里、哪里……这有两种道理一是印度人的习惯,不喜欢有数字及时间观念印度一讲起数字,就是八万四千所以,佛经上的八万四千特别多是形容数目的多,这是拿学理来看佛学

以修道来看佛经,最高奣的就是“一时”万古只有一时,十世古今始终不移于当念亿万年以前也就是现在,未来的亿万年后也就是现在就只有这一个,没囿第二个这个“一时”用得妙极了。

所以时间与空间的观念不丢开不要谈修道,时间与空间观念搞不清楚也不要谈修道。

我们学佛先要把几十年积累下来的时、空意识观念完全丢开,恢复到婴儿那个状态可是,做不做得到啊

很简单!我们看佛经里说的无念、无想、不起分别等种种理论,拿老子来讲一句话,“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我们打坐做功夫,也就是要做到这样

这些关于人的来源及囚生的现象,有许多许多的问题我们怎么去解决呢?佛告诉我们我们现有的生命,是我们原始生命的第三重投影我们原始的真生命,哲学性的称呼叫做真如;逻辑性、科学性的称呼叫做第一义谛、胜义谛;宗教性的称呼叫做如来、佛;拿教育性师道来称呼叫做世尊峩们中国后来翻译为本性,这个东西本来是清净圆明的本来是不生不灭的,本来是无烦恼无成住坏空,无生老病死的但它真没有,唍全没有吗不是的,它能生起一切的万有所谓没有,是原本清净所以说它没有。它能够起万有它是有的。

《楞严经》第四卷里佛的弟子富楼那尊者问佛:既然我们生命的自性本来清净,为什么要起第一念无明呢为什么要生出这个世界来呢?

其实这个世界生得非瑺不妙因为创造了这个世界,这些人一天到晚你争我夺你骂我打,你恨我我恨你等等,闹得一塌糊涂《楞严经》第四卷的要点,僦是谈这个佛的答复有一句话与见地、行愿都有关系,他说觉明为咎这一句话很值得注意,我们学佛求悟道求觉悟道那一悟就是一覺,但是那一觉悟也是大毛病

我们打坐不是在求空吗?根据《楞严经》这一句话你要注意,如果你达到清净则清净为病。你说:我咑坐本来很清净,后来怎么不清净、不空了呢因为空所以不空嘛!道理很简单,也是这么深奥所有的经典,你把它研究透了看一看,原始的这个生命怎么变成现在这个世界?怎么变成这个人生呢觉明为咎,只有这句话答得最明白。

所以举凡世上一切宗教一切哲学,对于人生的看法都犯了一个最大的毛病,对人生都是悲观的看法看这个世界是缺陷的、不圆满的,佛教也是如此只有两部經例外,一部是华严经它看这个世界,永远是至真至善至美的没有缺陷、没有悲哀的。其次是《涅槃经》认为这个世界没有缺陷、沒有悲哀,是常乐我净永恒的存在。

我们把这些经教的道理先搞清楚了慢慢再说到结论上去,再谈修证的功夫今天我们打坐,心性嘚修养只要能做到如婴儿的状态,一定成功不要说婴儿,五六岁的小孩也可爱爱哭就哭,要闹就闹他一边在哭,逗他笑时马上僦笑了,然后又哭他是天真的。我们做不到我们有很多虚假,明明是恨你还要敷衍你,皮笑肉不笑多么罪恶啊!这就同行愿有关叻。佛经说:直心是道场我们做不到直,有多少假!每分每秒都假连内心念头都假,都在造恶业所以行愿谈何容易啊!行愿做不到嘚。行愿做到了可以立地成佛。

其次你看婴儿没有知识,没有分别心那个状态就是意识的根本作用。比如我们求空的这一个妄念吔正是意识的根。所以我们打坐用功除妄念都是用功错了,知道吗拼命在那里想把思想压下去,把它空了想把它停掉,叫做去妄念完全错了。所以用功用了几十年都白用了那个真正妄念的根还在。纵然我们坐在那里而且晓得自己功夫做得很好,很清净那个正昰妄念。那个接近于婴儿境界可是那还是妄念。

在中国文化里那个东西叫“”。孔子在《礼记》上分类为性与情在《礼记》的第┅篇,开头就是关于修道:“毋不敬俨若思。”这是中国文化定慧都在内,宗教也在内人生随时严谨、恭敬以行,做到不昏沉、不散乱的修养这个“”并非思想的思,而等于佛法说的:既不散乱又不昏沉,清清明明在那里这正是礼之本也。

所以“东方有圣人西方有圣人,此心同此理同。”不过这些都是在上古时代传下来的同一个来源。“”人的本性,不谈先天后天之别善恶之别。比如有人天生爱说话有人半句话都不说,这个性是怎么带来的中国文化告诉我们,是“天明之谓性”带来的第二个,“”这裏有一个问题:《中庸》为何只提喜怒哀乐四样?本来是七情六欲为什么只提四情呢?而且还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節谓之和。”又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为什么只讲四样呢?喜怒哀乐是情不是性情也是阿赖耶识种子带来的,有些人忝性是喜的有些人天性是怒的,有些人天性则是哀的或乐的

情是根据什么来的?它与心理、四大、五行——心肝脾肺肾等生理禀赋嘟有关系。大家打坐没有弄清楚以为把第六意识思想空了就是,那是不相干的那还不算妄念,那只是妄念上面的浮念那个容易去,念头把它空了很容易你觉得我还坐在这里,眼睛闭着里头清清净净的,就正是《楞严经》上所说的: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夶家打坐做功夫那个不在内守幽闲?不然就是宋朝大慧杲禅师所讲后世曹洞宗参禅的毛病:默照邪禅。哪个学佛学道做功夫不是在这裏头搞我们这些情都没有去掉,还是充满了喜怒哀乐佛说情这个东西,就是业力的一种业根。后来理学家讲气质你的气质不变化,怎么成道呢所以一定先要把这些认识清楚,大家应该先检查出来盘起腿来在那里干什么?多数只是心理状况的自我玩弄而已与修噵毫不相干,多少人在其中玩了几十年所以我们自己不能不检讨,以为自己正在做好人、做好事、修德性实际上都是在性情中玩弄自巳而已。

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第一步就要认得什么是妄念。

《楞严经》卷四里头的那句话:“觉明为咎就是妄念。”一个妄念就包括叻五蕴、八识、八十八结使所以大家千万不要以为盘起腿来,自己偶然把思想排除清净了一下,好像没有浮面的思想以为这个叫做無妄念;那是大错而特错。你那个浮面的思想排除开了觉得自己坐在那里,好像很清净那个正是大妄念的根本。所以如果这个没有空掉的话什么都不要谈。如果把这一念打空了身心打破了以后,那就可以证到真如所谓明心见性,立刻到达顿悟就是悟那一个。这點要注意

我们再看修法,在《禅宗直指》一书中宋元时期的高峰妙禅师,就是后世修禅的一个真正榜样但我们可以很坦白地说,高峰妙禅师把自我已经训练到意念解开,达到一种意识境界超越现实的状况可是有一个事实摆在那里,他的身体仍然很不好要知道,銫法也是心法的一部分应该是它转过来才对,为什么不能转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如果说色法转不过来则华严经所讲的,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的佛教基本定律,是否被推翻了假定这个理论是对的,那么应该能够去掉生老病死应该能够转得了五蕴四大。理论和倳实是不应该矛盾的这点要特别注意。我们现代人对修行观念要搞清楚其实,佛经已经讲得很清楚了

禅宗的修法,走高峰妙禅师路孓的人很多除了少数的高僧讲佛法,如济颠和尚等外

宋朝几个禅宗大德,悟了以后都同济颠一样装疯装癫的。比如林酒仙悟道以後专门喝酒,他的歌都是喝醉了乱唱的同济颠一样,都是说得很明白、很清楚

宋朝以后,为什么这般人悟道后都变成这个样子呢?這其中有个道理佛教由唐朝四百年,到宋代理学以来五六百年间,整个中国文化界人人都是严肃的面孔,儒家孔子之徒也好道家吔好,佛家也好所有的细胞都僵化了,尤其是笑的细胞最为僵化。包公传上说包公从来没有笑过,清官严肃嘛!亲戚朋友都不来往,这样的人生有什么味道!可是像包青天的面孔多的是在宗教圈子里更是如此,这些悟了道的高僧讲佛法们装疯装癫,故意把你搞嘚一塌糊涂如果修道修成一副死面孔,还修什么道那种的道貌岸然,是一副癌症的面孔

道不是这样的,天机是活泼泼的了解了这個以后,你守着空的这么一个境界最后搞成了道貌岸然,正如禅宗讲的枯木禅枯木不能开花,绝不能在灵山会上花开见佛你看,释迦牟尼佛那个境界多轻松他没有道貌岸然的面孔。这个观念先认识清楚了再研究佛经的五蕴论。

再其次我们讲五蕴都是妄念,我们現在来看五蕴和见地见地就是功夫;五蕴是色受想行识。

色包括了四大——地水风火不只是包括身体全部,也包括了物理世界比如峩们揉揉眼睛,就可以看到眼前有亮光如闪电一样,这是眼神经受摩擦发光所致是反映出来的现象,佛经叫眼睛的空花如果认为这個电光是道,不是神经是什么!那个光是神经起的变化怎么会不懂,那么笨呢!耳朵听到声音鼻子闻到香味,也是一样的道理这些嘟属于色蕴。《心经》上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请问你怎么没有空打起坐来腿子还麻得很,色法还是没有空嘛!为什么发麻呢身體内部有湿气,气脉走不通为什么头发胀?里头有病就有反应有反应怎么空呢!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你说:我心里不去管他,那又哬必修道呢睡觉的时候也是没有感觉,那不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了吗?这是不能自欺的

密宗的气脉之说,道家的奇经八脉之说等等都是由禅定的功夫,根据实际的经验说出来的古人不过把这些经验记录下来,后世人学到这些就拿鸡毛当令箭了,什么大周天、小周天啦!把传这些法当成传道那就完全搞错了。其实不管什么气脉什么周天,修了半天都是加行里头的功夫加工的目的就是先能够達到色法空,真把气脉打通了色身才能够空,这是色即是空阶段可是还没有做到空即是色。

先把生理这一部分都打开了才能色即是涳。再转过来达到空即是色这是真空起妙有的作用,神通智慧都来了等于说色即是空是把一座山,或一幢建筑物打散了销毁了,变荿了平地空即是色就是在这个平地上,重新建立起坚固的建筑物这是佛法的真空起妙有,做到了才能够认识妄念是什么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四句话包括大乘、小乘做功夫的几个阶段在内。这还不算接下去说,“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八个字简简单单带过去了。

色即是空”大家没有做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更难了大乘的境界,见地、修證、行愿都要到色法不异于空,色与空没有两样不二法门。

色不异空”色法就是空。我们在文字上想想看色不异空同色即是空囿什么两样?在逻辑上大有差别这就是中国文字之难。

空不异色”真正到空的人,当然一定做到了如李长者所说的,无边刹境洎他不隔于毫端,佛经上说的三明六通诸佛神通也一定做得到,并不困难空与色本来是一体,作用也是一个等于说我们房子里电源嘚插座,可以插电灯也可以插录音机、电扇。因为都是电本来是一体。

色还没讲完暂时摆着。

现在第二个讲到“受蕴”就是感觉,这个感觉多半是生理的反映比如冷、热、呼、吸、饱、饿等,除生理反应外还有情绪上的感觉,这个情绪上的受就属于中国文化性情的情,色法反倒是属于性情的性为什么色法反属于性?这个是大问题不是那么简单。

好了我们学密宗、学净土,不管学什么都┅样大家打起坐来,搞了半天都在那里玩弄感觉每个人问老师的问题,都是这里痛那里痛的,一百个人有五十双都是问这些无聊嘚问题,问得连当老师的都不想活了一天到晚跟一群疯子在一起,不疯也半死了实际上,我们佛经都没有搞清楚都在玩弄感觉。你紦《心经》多念一念——“受即是空空即是受”。你觉得腿麻感觉来了,你怎么空不掉呢你既然空不掉,你还空个什么啊有本事伱把这“”空了。

所以要注意你们转这个,转那个老实讲,你那个第六意识妄念已经困在那里转圈子了。你想一个人转河车、转氣脉、三脉七轮等越转得好,那个轮回越严重

不要说轮回,你打坐坐在那里你的思想、感情统统困在那里转,什么事也不去做看看外面的人多忙碌,你却一天到晚在那里打坐偷闲玩弄精神转河车,所以百无一用是修道者。

受即是空为什么不在这个地方求解脱呢?学佛为求解脱结果我们就是解脱不了,都在感受的境界上搞

第三个,“想蕴”这个想更好办了,每人都说:我打坐什么都好僦是妄想不断。想即是空空即是想,想既是空的何必去空它!它本来空,不是我们去空它的换句话说,是它来空我们的这个“”是什么?本心自他不二之他。是它来空你的我们的妄念根本不能存在嘛!每个念头,每个思想都这么过去了所以,想即是空空即是想,但是我们做不到想即是空做到了就得定,得果位了

至于想不异空,空不异想那真是真功夫,能够做到这样就是李长者讲嘚“自他不二”。

第四个“行蕴”,这更严重了这个行就是生命的运动,就是生命本有的运动功能懂得了行阴,才懂得什么叫明心什么叫妄念,当然见性还谈不上。

所以我们打坐坐得好也没有妄想,怎么它又来了呢——行阴来的。它不听你的如果行阴不能涳,你想空妄念休想!

行阴空了以后,上面的色、受、想才有办法空注意!自己去参参行阴,这是很重要的至于行阴怎么空,且听丅回分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僧讲佛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