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如何忏悔自己的业障重怎么消除南怀瑾

  从虚假信息看新闻从业者责任教育缺失

  1937年21岁的南怀瑾投身抗战,率一支近万人的流亡队伍转战川、滇、黔后来“挂印封金”到了四川宜宾,身上没钱了便箌《金岷日报》求职。

  经社长简单面试南怀瑾谋了个扫地端茶的差事,立时便上了岗他用一个小时将报馆打扫得干干净净,其间社长顺口问他会不会写文章,并当场拿出纸张笔试散文一篇南遵命下笔,方写数行社长看了便说:“不要写了,我这里正缺一个副刊总编立刻上任。”就这样“两个小时从工友升到了副刊总编辑。”

  任职后不久的一天凌晨排版后南怀瑾突然发现版上还缺一塊,便灵机一动“创意”了一条《征婚启事》“打补丁”大意是:杭州某小姐,为避战乱逃难至此家破人亡,谁要娶我要求条件,等等

  而这一虚假信息带来的结果大大出乎了南总编的预料,回信竟多达一千多封实在无法一一回复,又被社长批评“恃才傲物”南怀瑾无奈只得又刊登了一条虚假信息,称该征婚小姐在赴重庆途中不慎坠江溺亡

  “不少应征回信的男士报上了自己的生辰八字,还附了照片……这件事我一辈子都忘不了”南怀瑾说他为此忏悔了一辈子,近70年过去了他依旧感慨:“做新闻事业,做出版业不能馬虎不能忘记自己是个文化人,文化人应对社会道德负责对自己负责,不能玩花样”

  抛下南先生传奇的谋职一幕不讲,单说这件令南大师自责了一辈子的“虚假信息事件”联系《新闻记者》数年来评选的“年度十大假新闻”,联想到近年来普利策奖也会搞出假噺闻的闹剧不能不让我们正视这样一个严肃的命题,即如何应对新闻从业者责任意识的教育缺失

  近10年来,我国新闻出版事业特别昰城市纸媒得到了迅猛发展媒体之间的竞争渐呈白热化,对同一新闻源的争夺不时出现无序的状态全国范围内尤其是同城媒体之间,茬诉求规避同质化的所谓竞争原则下有些媒体片面追求轰动效应,刻意拓展新闻的“内幕”和“外延”功能为了“挖深度”、“搞原創”、“争独家”将“策划新闻”等同于“新闻策划”,以致人云亦云、狐假虎威、道听途说甚至张冠李戴、耸人听闻的问题新闻、虚假噺闻屡见不鲜

  与此同时,一些新闻院校为迎合市场需求竞相上马培养经营型、管理型“新闻全才”逐渐成为课程设计主流,不少院校放弃了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学习放弃了社会责任、新闻道德、职业操守的培养。并借口适应社会转型试图脱离传统教育方法“另辟蹊径”更甚者,有的大学教师竟想开设“新闻炒作课”这完全与新闻专业的立学精神背道而驰。

  也就难怪南怀瑾先生不赞同“媒体”这个概念了他说:“以中国固有文化讲,做媒的是两边骗的出版和新闻或电台、电视台,怎么能叫‘媒体’呢他应该是文化敎育事业的先驱,具有领导和中介的功能”“前途怎么走,这是个大时代趋势的问题”“新闻出版业必须从整个社会大文化大教育着眼。”

  “报刊按其使命来说是社会的捍卫者,是针对当权者的孜孜不倦的揭露者是无处不在的耳目,是热情维护自己自由的人民精神的千呼万应的喉舌”

  强调新闻的责任意识,历来就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显著特征这就要求我们的媒体始终保持对党的事业負责与对人民负责的一致性。在此理论指导下的社会主义新闻责任涵盖了三个层面:一、新闻业责任;二、媒体责任;三、新闻从业者责任三者同时作用于社会。更有学者依据传播学基本原理针对信息时代的新闻事业提出了五大社会责任:传播责任(引导舆论、服务社會);安全责任(保密原则、大局原则);监督责任(批评精神、维护公信);道德责任(扬善惩恶、传承文明);文化责任(抵制低俗,明辨美丑)

  无论是“责任层次论”还是“责任五元论”,归根结底其具体执行者和落实者还是新闻从业者本身。“随着科技的飛速发展新媒体很快会变成旧媒体。但是新闻学的基本价值、批评精神、新闻采访报道技能与知识永远不会过时”

  在新闻学基础敎育中积极探索开设新闻伦理学、社会伦理学课程,在新闻从业者中不断深化“三项教育”不打折扣地实践“三贴近”。在现实条件下只有这样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市场经济环境中牢牢坚守新闻教育的道德底线,使责任意识真正成为新闻从业者的自觉行为从而充分保障噺闻管理、媒体经营与采编行为的公正和秩序,使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不辱使命真正服务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大局。

  2006年8月4日文汇报、仩海人民出版社、上海电视台联办南怀瑾先生“中国传统文化与大众传播”讲座

  马克思1849年在针对《新莱茵报》的审判庭上

  《新闻戰线》2004年第09期董岩《应当加强对新闻责任的研究》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李希光《转型中的新闻学》

  (作者系河南商报本地新聞部主编)

【佛诞节南怀瑾老师礼佛】

圆覺自性就是我们心性的本体,也就是《华严经》所讲的“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心就是佛,佛就是众生三者一体。若真想见佛不昰要见到佛的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基督教说不崇拜偶像,佛教也是一样不崇拜偶像《金刚经》上说:“若人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得见如来”

但是,基督教讲究不崇拜偶像却拜起了十字架。佛教反对崇拜偶像为什么又拼命拜佛像呢?其实不是拜佛像而是拜自心。当你一念诚恳恭敬拜下去的时候心无杂念,心即是佛而且你把佛像当成真的佛拜,立假即真万法唯心,因为伱的诚心感应道交,自助天助只要你的心造得出来,它就是真的自然就有功效。

讲到拜佛很多人见到我,就跪下来磕头我一辈孓最怕这一套了,无论男女老幼或是在家、出家向我磕头我一定马上先跪下来。假如人家向你磕头自认为是善知识予以接受,完了!囿这一点傲慢心就完了!所以我叫你们赶快回拜人家,并且要非常真心诚敬拜佛也是一样,一合掌对佛万分恭敬,此时你的心谦恭咹祥得利的是你自己。

所以要多拜佛,多求忏悔学佛不拜佛,这算什么学佛有些青年知识分子拜佛觉得不好意思,好像很丢脸┅点气派、一点胆量都没有!要拜佛就拜佛,目中无人恭恭敬敬拜下去,这才是大丈夫连这一点心量都没有,还学什么佛

“于实相Φ,实无菩萨及众生”实相就是见道的真正境界,相就是现象、境界“相”在中国文化里用得很多,《金刚经》讲:“无我相、无人楿、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心经》讲:“是诸法空相”,这些都是相我们学佛经常听到说不要着相,凡是看得到人、事、物都是相看不到的思想、观念也是相,拜佛像也是相

那么,拜佛像不是也着相了吗这是什么道理?因为拜佛像而对三世诸佛起恭敬心由此領悟自性,真正受益得利的是自己礼拜的是自己。

不只是拜佛像很多出家人或在家人喜欢拜经,一句一拜或一字一拜。以前有位大囷尚拜《法华经》一字一拜,拜了八、九年有一天时节因缘到了,拜到了一个字--屎突然发现不对,我拜佛可以为什么要拜大便?这一下大彻大悟了这是拜佛经的功德。

还有一位和尚拜《心经》也拜了好几年,有一天拜到“无眼耳鼻舌身意”不对呀!摸摸洎己的脸,脸上明明有眼睛、耳朵、鼻子为什么《心经》说没有?这一下悟道了

所以,不拜偶像拜的是佛法。但是你真把它当相來拜也对,真把它当佛来拜也对等于我们游子想到父母的样子就难过,一样的道理

“若佛灭后,施设形像心存日想,生正忆念还哃如来常住之日,悬诸幡花经三七日,稽首十方诸佛名字求哀忏悔,遇善境界得心轻安,过三七日一向摄念。”

若佛逝世以后,就要设置佛像这并不是崇拜偶像,而是因他立我利用佛像使自己起恭敬心、谦卑心、慈悲心

“心存日想”心中作日轮观,在心窩与肚脐之间观想一个太阳在日轮中加上一尊坐姿或立姿之佛也可以。

“生正忆念”就是时时刻刻心中有佛,心中想着一个佛这就昰真正念佛,不是嘴巴念

“还同如来常住之日”,这一切的修行就如同佛还在世间一般如同中国儒家所谓的“敬神如神在”,拜佛的時候就如同佛活生生地在前面一样,一念至诚自他相应。

以前有个外国朋友过世我叫一个同学给他买一部纸棚的汽车,还有冰箱洋房也要。另外一个朋友问我你也相信这一套?我说你不信啊我信得很,烧完就不信了烧的时候,绝对相信一念至诚,自他相应过后即空。你说这是纸做的真有用?就有用诚则灵。假如你拜佛的时候心不恭敬不诚恳,当作是运动即使拜一万次也没有用,芉万注意!道理就在一个“诚”一个“敬”

“悬诸幡花”,香、花、灯、水、果、茶、食、宝、珠、衣十种供养样样俱全。衣服、卧具、饮食、汤药都可以拿来供养注意!供佛也要像刚才所讲的诚恳恭敬,如同泡一杯茶给我最敬爱的爸爸妈妈不可以随随便便。否则不要供,没有用不但没有用,还有罪过

“经三七日”,经过二十一天“稽首十方诸佛名字”,顶礼膜拜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诚诚懇恳,恭恭敬敬“求哀忏悔”,诚诚恳恳地忏悔以前的一切罪过洗净自己以前所造的污垢,净化自己的心灵如此日日夜夜诚敬礼拜懺悔,持续二十一天注意!要专心,昼夜都在干唷!对不起!这句话不恭敬应该说昼夜都在拜!(众笑),我随便惯了先向诸位求懺悔。

“遇善境界得心轻安”,如此诚敬礼拜忏悔身心自然起反应,并与诸佛菩萨感应头顶发生清凉,百病消除而且觉得有光自頂上灌过来。佛在别的经典告诉我们假如佛过世以后,找不到一个善知识的话你就皈依佛,佛亲自给你灌顶给你清凉灌顶,给你光奣灌顶“过三七日,一向摄念”再过二十一天,收摄身心修行止观法门。

--------------------

佛经上所说嘚香有多种有烧香、涂香、末香、熏香等等。我们这个禅堂平常很少烧香,用一种喷的檀香代替烧香会染污空气,烧得太多邻居还會出面去告你其实真正供养佛菩萨,用心香最好

得定的人,戒律自然清净这就已经供了香了,这就是心香所谓心香一瓣,你在佛湔一站两手合掌礼拜,心中一念清净就是礼拜,是真正的香供养

若你礼拜下去,心中还有一点烦恼就是不干净的礼拜。真正礼拜心中无所求,无所念无我相,也无礼拜之相就是心香供养。所以为什么上香供佛要上三枝呢三枝就代表了戒香、定香、慧香。

“供养于十方无量亿如来,诸佛及己身无有分别想。”这是真讲功夫了

我讲一下自己的经验给你们年轻同学参考。我在杭州的中学读書时交了一位和尚朋友,他拿本《金刚经》给我一定要我念。我这个人在这方面可能与你们不同既然朋友一定要我念,我就念吧洏且是用最笨的方法,老老实实去念

我那时住学校宿舍,早上一定四点起床去操场练功夫练完了有时再钻回床上,和大家一起睡到吹起床号再起床就是有这么一股傻劲。现在早上又要多个活动念《金刚经》我就一人躲到会客室去念,当然也不希望别人撞见认为我咾土落伍,居然读起佛经来了

老实说,刚拿到《金刚经》时我根本不明白内容,不过心里就生欢喜管他是般若还是菠萝,也不去找佛学字典就这么规规矩矩,恭恭敬敬念了下去这样念到第四天,念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我就没有了,经典吔没有了都空了。我觉得奇怪就不念了,跑去找那位和尚告诉他我把《金刚经》念跑了。他是学禅的见了我就向我道恭喜。我说峩不再念了他也说不必念了。

后来我又找到一位师父问他要怎样去学佛?他说学佛一定要发愿然后早晚作功课。我表示敲木鱼诵经峩做不到他给我一本《普贤行愿品》,要我早晚念培养心愿。

你们学密学显的有没有磕满十万个大头,拜十万次佛每天香花水果佛前供养个三五年不断?没有的话不要求通什么气脉。还有没有起码读一万遍《普贤行愿品》我相信你们在家出家的都没有做到!我當年学佛可是十多年如一日,再忙也要做即使我到现在,还是有个自己的佛堂虽然有同学偶尔会帮我供佛,但是每次清理佛堂我一萣自己动手。

你们拜佛时还做不到无念的拜所以一拜下去,心中要观想到十方三世亿万不计其数一切佛前都有个我在礼拜供养,这都偠能观想得出来所以说“供养于十方,无量亿如来”尤其是学密宗的,如果观不成功也就不要吹牛学密了,不如买瓶蜂蜜喝喝多好!

如此拜佛拜到后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我拜十方三世一切如来,一切如来也在合掌拜我这因地上的佛我们现在虽然还不是佛,可昰都有成佛的因谁说我们不能成佛!如果连这样的气魄都没有,那也不用学佛了因此说“诸佛及己身,无有分别想”

根据《普贤行願品》,我们供养十方诸佛也就是供养我们自己。道理就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之故

------------------

所有十方卋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
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

诵咒观想修准提法,一开始念时意一观想,心中不论观想明点或是月轮乃至准提佛母,口中念着咒子虽然不必再念普贤菩萨这四句偈,但意念上要作到“所有十方世界三世诸佛”尽在心中遍礼无余。不呮是准提佛母三世--过去、现在、未来的佛,人师子--人中之大导师、天人师也就是佛,都要包括在观想里面

你说我观想不起來,不是要你幻想而是你念头这样一带就晓得了,比如现在我在念咒子同时“我以清净身语意”这一念已经含摄在修法里面了。身业現在安坐坛场中修法语业念着咒子,意业正修观想观想十方三世一切佛,一一佛前都有一个我在顶礼“一切遍礼尽无余”,所有三芉大千世界国土都到了一切都在这一念,这就是密宗的观想

你说我还是观不起来,那就作个比方从你开始学佛至今,一定到过不少寺庙在这一念中,曾到过的寺庙大殿上都有一个我在那里拜佛这样应观想得起来吧?观想就这么容易啊!只要念头上轻轻带一下刹那间意念上就修到了嘛!每天要如此修,这并不难啊!要是一时做不到也要恳恳切切地将这四句偈好好念一遍,如此而修以后一半工程就晓得怎么用功了。一念到经文时心中同时观想到,口到意即到

普贤行愿威神力普现一切如来前,
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

现在观想功夫又进一步了!功夫的训练就是修啊!就是修持自己心行在一念中成就无量礼佛功德。刚才教你们观想譬如现在修持准提法,正念时所有十方世界一切准提佛母之前,一切如来之前都有我在恭敬顶礼,你说这样作得到吗应该要深信不疑,这是普贤如来的行愿力哪一位是普贤如来呢?就是你--自性的普贤

其实我们人一说到哪里,心就已经自然而然现到哪里你们想想你们嘚家,现在讲你的家门口或家中的东西,一想就起来这就是普贤。念头一到就现出来了这是同时的啊!怎么会说观不起来呢?而现茬我们修行是想佛境界不想世俗境界,观想十方三世一切佛一一佛前有我虔诚礼敬,这就是普贤行愿的大威神力也是你自性普贤如來的大威神力

所以在观佛的时候要你观十方三世一切佛,“普现一切如来前”一一如来前都有一个专诚礼敬的我。“普贤”即是“普现”凭借普贤如来的威神力加被你,你一念真诚清净便到了一一佛菩萨前面都有我,你坐在这里眼闭着也可以,你另一念的身体絀去礼拜有无量百千万亿的化身,一念之间就出去了

“一身复现刹尘身”,坐在这里心一想,到处都是我在礼拜这一想,作得到嗎如果作不到,就要忏悔因这观想道理,没有真懂进去所以作不到。这个并不是什么功夫只要理到了,事就到作不到是理不到,是智慧不够就该夜里自己起来恳切拜佛忏悔。

诸位我们现在先修第一观想--礼敬诸佛十方三世一切世界中,一切佛菩萨前都有我茬顶礼膜拜这作到了吗?岂止如此你那出去的身体,那个身体也是你念头所变的念头所观想的。这观想并不需那么用力这个身体夲有千百万亿的化身,而这个世界是重重无尽的刹是刹土,像现在这一层楼就是一个佛刹这个地球也是一个刹土。这刹土上有无数微塵一尘代表一刹土,一刹土中又有无数微尘所谓帝网交织,重重无尽绵绵密密,尽虚空、遍法界无处不是我,无处不是佛一一佛前都有我,如此一一礼拜下去像这样“一身复现刹尘身”这似乎就比较难些了。要是作到了一切就很轻松。

故修密宗最基本先要拜滿十万次佛这四大所成之肉身,要真礼佛而且还要观想千百万亿化身出去礼拜。现代一般的密宗有什么喇嘛活佛来了,去灌个顶念个咒子,就自以为是在修密但是这个最基础的礼拜功德作到了吗?礼拜是基本学佛的第一步像我们进小学开始上课时,还要先向老師行个礼呢!你跟佛学可真真切切磕过头了吗?所以你须依此所说,礼满十万以上

“一一遍礼刹尘佛”,有无量无边的我我的前媔都是佛,虔诚恭敬地礼拜一切都是我的--本师。像这样修念念都是这样,岂有不成就的所以我把《普贤行愿品》印成那么精致嘚经本,要你们以此修行你们做到了么?告诉过你们我学佛,开始就走这个路线所以进展的快!

整理自《一个学佛者的基本信念》 

------------------

大家要学佛,去哪里见佛啊!“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离开了一切的相就是佛这是真正的佛。那么你说我们在大殿上不需要拜佛了!要拜呀!即假即真相是虚妄,因为礼拜这个虚妄相你自己此心有真正的诚恳,发起了真实嘚诚敬那就是“信心清净”,就可以“能生实相”这个实相的境界就是离一切诸相,一切相皆不着所以,有人不着相的礼佛就是┅念之间,也不必合掌也不必跪拜,他一念之间已经顶礼了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有一个禅宗公案说有一个小孩子要小便,跑到大殿仩转来转去后来对着佛的正面,他就小便了有个法师出来看到说:你这个小孩太没有礼貌,怎么对着佛就小便小孩说:十方三世都囿佛,你叫我向哪一方小便呀

反过来说,十方三世都有佛方方都是佛,中央是毗卢遮那佛中心一念诚敬,十方三世诸佛皆在目前怎么样在目前?离一切相即名诸佛,这个道理必须要搞清楚

------------------------------

怎么樣叫作诚恳的诚呢?中庸上四个字:“至诚无息”不休息的息。怎么叫至诚无息学者注解来注解去,正如一些佛经也是注过来注过去你懂了?我断定你们不懂问题在那里?

什么是至心讲一件坏事,人到最伤心处没有眼泪,哭不出来了也没有妄想、杂念,傻了那个时候,人等于无念没有念头,空白了那是伤心透顶的至心。

又如我们拜佛有如真佛、活佛在这里,乃至我们合掌或不合掌茬佛像面前一站,这一站就如佛在目前再也没有第二个心思,也没有杂念妄想都空了,这叫至心你怎么会懂呢?你都没有经验过伱伤心也没有到不掉泪的程度。高兴到了极点七情六欲达到极点,人就无念了懂了吧!这叫至心,也叫真诚

你说我拿一支香拜下去,菩萨啊!佛啊!我求忏悔啊!痛哭流涕啊!痛哭流涕也是心心在动念。这一念真忏悔下去连我都没有了,都忘记了

譬如我们做了┅件犯罪的事,要拖出去枪毙到了法场,连路都走不动了两只脚是不是踩在地上也不知道,因为晓得下一秒钟“碰”这么一下,就沒了就不在这个世间了。那个时候不是至心是吓昏了。

反过来看正面至心真诚,一念真诚忏悔不管你信哪一种宗教,尤其在佛前媔一站什么杂念都没有,非常诚恳诚恳到连自己有没有拜下去都不知道了,那已经是大拜了这样叫至心。特别注意啊!大家天天礼佛、拜佛、念佛有没有至心呢?至心就是尽心就是诚恳到极点的诚,所以中庸叫“至诚无息”

那么,中国文化常常有一句话:“心馫一瓣”这是真正心的香了。你说烧一炷香那是烧香,还是物质的这个时候是心香一瓣,我们甚至看到古人诚恳到极点手边没有馫,看到佛地上抓一把泥巴、沙子,在菩萨面前一放、在祖宗面前一放就代表了这个香,那是真的那比你花一万块钱买来的香还要珍贵,因为他至心诚恳而你却不一定是诚心,而且心里还在想你看我,买这么贵的香来供佛!好像佛欠了你似的还要加上利息,好潒佛欠你一万二非得好好保佑你不可,那已经糟糕透了

所以说,一个人至心接受并且“持”,什么叫持修持修持,持就是保持这個心境也就是中庸所讲“至诚无息”,不息就是持行住坐卧永远保持清净的心境,这才是正信

如果来拜佛,烧了一炷香供养了两根香蕉,保佑太太好、先生好、全家都好买彩券要中奖,买股票也要发财样样都好,反正好的都是我的那是功利心,两根香蕉最后還吃到肚子里去这是不对的!至心是至诚无息,心香一瓣

------------------------------

南怀瑾咾师开示:礼佛拜佛的要点和功德

加载中,请稍候......

原标题:南怀瑾老师:注意!什麼是真忏悔要搞清楚

为什么不得成就呢?“由昔业障重怎么消除南怀瑾”由于被过去生所造的业力所障碍了。业障重怎么消除南怀瑾嘚问题讲起来很多,可另作专题讨论在这里不详细讲。

那么被自己的业力所障碍,不能证得道果怎么办呢?“当勤忏悔”忏悔這两个字,我们很熟尤其是我们学佛的人,动不动就忏悔到佛菩萨前面磕几个头,拜一拜哭一场,唉呀!我在忏悔事情过掉以后,又是我行我素这样是不是忏悔呢?这不是忏悔这是作假、自欺。所谓忏悔就是停止以前所做的错误,永远不再犯以后的行为只起善不起恶。

佛在这里告诉了我们忏悔的办法“常起希望,先断憎爱嫉妒谄曲”常常生起希望断除业障重怎么消除南怀瑾之心,先断除憎心与爱心憎是讨厌,爱是喜欢正反两面。憎是由瞋心而来是一种仇恨的心理,讨厌这个人讨厌那个人,埋怨这件事埋怨那件事,怨天尤人我们仔细观察人的心理,很好玩!一个人做错了事刚开始,脸红一下过几秒钟,红就退了想了一想,我还是没有錯错的是他,或是别的什么原因才促使我这样甚至归咎于社会问题,不是你的错也不是我的错,是社会的错不要忘了社会也是人組成的,归咎于社会问题这是推托之辞,不负责任的行为把错误推给人家,把责任推开或是排斥一切,这种心理是憎

憎的反面是愛,爱不只是男女之间的爱欲包括了广义的贪爱。爱就是执着、占有假如把自私的贪爱反转过来,变成牺牲自我爱护别人,就是慈蕜

嫉妒的心理属于瞋,嫉妒的心理也有很多种发生在感情方面比较多、比较明显。因为求之不得贪之不足,所以产生瞋恨见不得別人比你好,也因为智慧不明了自己的心结解不开,佛学称为结使小乘佛法归纳为九十八个结使。修行就是去除这些结使把这些结使一个一个解开来,就是修行的成果例如一个内心充满仇恨的人,经过修行变成非常慈悲,或是一个愚笨的人经过修行,变得聪明開通但是,很多人学佛的结果变得越来越笨,脾气越来越大;信了教以后越来越脱离现实生活,变得神经兮兮古里古怪,几乎每個宗教都是如此看了真使人害怕。再说宗教徒彼此之间互相排斥,也是嫉妒;不管男女老幼都有嫉妒的心理你的学问比他好,他会嫉妒;你的事业比他好他会嫉妒;你长得比他好,他会嫉妒你在街上多看女人一眼,夫妻回家保证吵架女人在小地方很仔细,比较愛吃醋有些人对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很好,对比自己地位高的人不理其实,这就是嫉妒心理的反面你为什么要有所差别?能平等对待僦好了他不能平等。修行要从这个地方检查自己不是说我去学了一个法,又会打坐又会念咒,又会结手印这就可以修成佛了。

还囿谄曲谄曲就是圆滑,转个弯讲话拐弯抹角,内心打主意想计谋都是谄曲。谄是谄媚在外表上讨你喜欢;曲就是弯曲,掩饰作假所以佛说:“直心是道场”,你说:“我要骂他就当面骂他”这就是真心吗?不是这是瞋心。

佛告诉我们忏悔要去除切断憎爱嫉妒谄曲这些心理,把内心洗刷干净这才是忏悔。并不是跑到佛堂哭一场就是忏悔了。哭是情绪的发泄哭过以后,心情很平静那是哭累了,别的事情想不起来了你不要以为在佛(或是上帝)前一跪,一哭忏悔之后觉得好安详啊!得到上帝的灵感啊!得到菩萨的加庇啊!那是累啦!不是佛菩萨的感应。不信再过几个钟头,吃饱了体力足了,他的脾气又来啦!注意!什么是真忏悔要搞清楚

忏悔の后,内心洗刷干净之后再来修止、修观、修禅那,“求胜上心”但是,我们一般人相反不求忏悔,就想修止、修观、修禅那;结果越修,心越乱止也止不了,静也静不下先求忏悔,内心纯善到了善的境界,中国人讲“为善最乐”心理产生喜悦,生理发起輕安再来求定,那就容易了

在修止、修观、修禅那三种法门中,“随学一事”随你选择一种修习。但是选定之后,就不要随便更換须易观时再改。一门深入心不放舍,专心一志全力以赴,“渐次求证”一步一步进步,一步一步求证

欢迎订阅【传承网】微信号:iccwcn,传承中华文化分享南师智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业障重怎么消除南怀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