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在中国人能到俄罗斯打工吗十几年户照过期而且在俄罗斯和当地

俄罗斯族:我们也是中国人
作为俄罗斯人的后裔,中国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俄罗斯族,就这样星星点点地散落在边境线以南。
&作为俄罗斯人的后裔,中国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俄罗斯族,就这样星星点点地散落在边境线以南。他们没有世居民族的先天优势,可又有着欧罗巴人种的鲜明外貌,总是能被人一眼认出。想要融进新的家园,捷径就是改造自己的外貌,他们与汉人通婚,让后代能看起来不那么&特别&。带着&战斗的民族&的基因,一代代地变成真正的东北人。
从黑河市到逊克县的路上,要绕过几个林场,一路上鄂伦春族自治村、满族自治村鳞次栉比。俄罗斯族却没有自己的自治区,逊克县的边疆村就是他们第一代、第二代在中国扎根的地方。现在到了第四代、第五代,高鼻子和蓝眼睛被扁平的脸和深色的眼睛取代,或许,这是属于中国俄罗斯族的基因&进化&。
棕色麂皮风衣&Ermenegildo Zegna
针织毛衣&Herm&s
董德升(彼得洛夫)
43岁,农民、业余演员
董德升是俄罗斯后裔第四代,太奶奶起就从俄罗斯来到中国生活,爷爷叫彼得洛夫伊里奇。董德升不会俄文,问了人,知道自己也应该叫彼得洛夫。虽然年轻的时候他也是金发碧眼的英俊少年,人到中年,在酒精的作用下还是发了福。
彼得洛夫的微博有七千多个粉丝,他并不是个会刻意经营自己的人,他只是在记录农村生活。老家的菜窖、冰冻的黑龙江都是他记录的素材,加上几句漫不经心的解说,让人觉得亲切,也因为一张外国脸却说着一口纯正的东北话而觉得新奇。这是每个人见到他的第一印象,被这种违和感逗乐,但一旦接触下来,你就会渐渐忘了他的样子,而被他的真诚深深折服。
苗中林(瓦西)
85岁,退伍老兵
苗中林今年85岁,俄罗斯的基因在他身上已经不那么明显。见到他时他穿着一件军绿色的外套披在肩上,端端正正地坐在椅子上。苗老出生在二战前夕,像那一代的所有人被历史的大潮推动着,少年时就当了兵,加入了抗美援朝的步兵队。
苗中林的母亲是俄罗斯人,父亲是山东人,小时候母亲叫他瓦西。从小,他跟母亲之间是用俄语交流,他跟母亲的感情很深,母亲去世后他便不再说俄语了。他时常想念母亲,在他印象里,母亲总是梳着两条辫子,对家人总是照顾得很周到。
苗老有着那一代人特有的谨慎和内敛,经历过战争和文革的洗礼,生活再多的苦难也只剩下接受,他从很早就知道,反抗只能让自己更难受。现在他每天看看抗战剧,儿媳妇照顾着他的三餐,他什么也不用操心。
Bottega Veneta
赵振诚(瓦宁)
53岁,农民、餐馆老板
一只黄狗在栅栏旁狂吠,虎视眈眈地看着几个陌生人。它的主人瓦宁(赵振诚)正在蒸馏白酒,我们的到访显然打断了他的工作。不一会从木屋后的一团白雾中钻出来,黑色的卷发已经被雾气打湿了。他进了屋,摘下帽子,把压扁的头发用梳子梳了梳,头发又变得蓬松了。
瓦宁有着一半的俄罗斯血统,一双碧蓝色的眼睛在白雪的反射下更加明亮。他有点害羞,话不多,对于不时会有到这寻找俄罗斯族的外地人来说,他已经对人们的猎奇心感到有点疲惫。他并不想利用自己的模样交朋友,他有着自己的生存方式。
几年前政府把他们的村子打造成民族风情村招揽游客,这样他们原本的生活多少会被打扰,另一方面旅游确实会让他们增加一些额外的收入。瓦宁也在村口的荷花池边开了一家俄罗斯口味的小餐馆,他从母亲那里继承下来的俄罗斯菜也有了用武之地,夏天荷花盛开的时候餐馆生意最为火爆。漫长的冬天他就自己酿酒,当雪化开的时候就有人来喝了。
浅蓝色提花大衣&Miu Miu
长袖针织连身裙&Bottega Veneta
30岁,文化宫教员
代宏坤已经是俄罗斯族的第四代,太姥姥和太奶奶是俄罗斯人。她有着东北女孩的大大咧咧性格,也有着80后女孩的独立和干练。她用业余时间开了一家韩国用品店,干净的店面和琳琅满目的商品在逊克县城里显得格外醒目。店里的客人络绎不绝,当地年轻的女孩已经成了她的常客,定时来买化妆品。
代宏坤也跟她的店一样充满了时尚感,她跟大城市里的女孩儿一样爱玩。她不好意思地说:&昨晚喝大了,脸都肿了,拍照可能不好看。&我问她喝了几瓶,她说喝的是白酒。
平日里,她在县文化宫工作,负责当地的文化活动,像每年要在俄罗斯风情村举办&巴斯克节&,她要一边组织当地人排练节目,也要亲自担当文艺骨干。即使只有八分之一的俄罗斯血统,能歌善舞必然遗传自这一部分。
对代宏坤来说,混血只不过是个很普通的属性,家族的历史变革跟每个闯关东的家族史一样,都带有一丝悲壮的传奇色彩,变成讲给女儿听的睡前故事。
毛衣背心&Gucci
董新月(阿尼雅)
董德升的小女儿既天真又活泼,一点都不怕生,见到漂亮的姐姐,就直接冲上去抱住。任何一个父亲有一个这样的女儿,一定都会捧在手心里疼爱。每次董德升出远门回来,新月都会冲上去抱住爸爸使劲地亲,而爸爸也总是最记挂女儿。
她像个男孩似的有着用不完的精力,小嘴也停不下来,总是吵着哥哥陪他玩。哥哥也特别疼她,放学回家第一件事总是要先逗上她一会儿,她就像是哥哥的大玩具。新月也古灵精怪,总能翻出有女孩送给哥哥的情书,然后开心地大声读出来。
下午三点,新月被爸爸接回家,一天下来,头发总是乱蓬蓬的。妈妈就会抓住还在蹦跳的她,把她的马尾重新梳好。她深棕色的眼睛忽闪着,不仔细看已经看不出异国色彩。
空军夹克&Moncler
印花丝巾&Herm&s
李国全(安德烈夫)
40岁,工厂门卫
李国全比哥哥董德升早几年接触做群众演员,然后介绍董德升给哈尔滨的于哥,他们就被算作外籍演员的备选,有需要俄罗斯形象的角色就会联系他们。有时候他们就一起去拍戏,在剧组里待上几天。他看上去比哥哥更加沉稳老练,至少性格上比较内敛,不像哥哥心情全写在脸上。
李国全也曾在哈尔滨闯荡过,不管他到哪,也总有人瞅着他的长相说三道四。年轻的时候血气方刚,真的急了,冲突也不是没有过。很多时候他也习惯了,但一想起被人斜着眼睛看的滋味还是受不了。现在自在多了,在工厂打工,黑白倒班,一天上白班,再一天上夜班,过好自己的日子最重要。
饰边针织开衫&Gucci
李颖(妮莎)
14岁,学生
李国全的女儿李颖像个假小子,浑身透着一股侠气。她从小练田径,专攻中长跑,在省里也拿过名次。她有着青春期少女的叛逆,有时候她怪爸爸让她练田径,有时候她也觉得很辛苦,但一说起跑步,她就眼睛发光,说3000米,跑下来一点感觉都没有。
过几天她还要去山东参加集训,早早地体验团体生活。她有了体育特长,高中将会在齐齐哈尔的体校度过。虽然一身男孩子气,可面对镜头,却突然变得温柔羞涩,一笑起来露出两个酒窝。
彩色毛衣背心&Prada
18岁,学生
董新阳是董德升的儿子。他高高的个子,戴一副眼镜,不太爱说话,但据说是全班最搞笑的。除了有能当相声演员的天赋,学习成绩也总是在年级前列。他爸妈有时候觉得奇怪,他们从来没督促过他的学习,也没见他怎么努力,怎么一考试就考得那么好。董德升和老婆就开着玩笑说一定遗传了自己,满面笑容里全都是满足。
浅褐色皮西装外套Berluti
邱常利(寥瓦)
53岁,业余演员
作为边疆村最有名的俄罗斯族,邱常利感到很自豪。他的俄罗斯名字叫寥瓦,他的母亲在战乱时带着他和哥哥来到中国,又嫁给了一个姓邱的中国人。
他之所以有名,是因为他很早就开始演戏,因为形象好,在群众演员里常常站在最前面。只不过,现在他头发白了,牙也掉了,还耳背得厉害,拍戏的机会就少了。但这并不影响他对人的热情,他从卧室里取出一只旧手提箱,从里面小心翼翼地拿出珍藏多年的资料。几大摞相册里面都是他拍戏的纪念,还有跟名人的合影。他指着照片里西装笔挺的自己和坐在他旁边的时髦女郎说:&那时候的女朋友有一个团那么多。&
他对演戏十分热衷,并且有自己的想法,他认为自己是非常专业的演员。导演只要告诉他角色他就能自己发挥,有时候甚至还给导演建议。除了那些历史剧里的群演角色,他在一部纪录片《我是中国人》里演过其中一个人物,片子里寥瓦喝醉了,用二人转的调子语无伦次的拼凑出他的心里话。抗战时期,寥瓦的哥哥加入了宪兵队,从此他们家就打上了&特务&的烙印,寥瓦的日子也不太好过。
因为各种原因,寥瓦成了无国籍人士,他没有护照,只有一张侨胞证上写着他的名字和出生日期。他说在俄罗斯他还有些亲戚,他也曾穿越边境线找过他们,他用不怎么流利的俄语找到了他的舅舅,没过几天就被警察遣返回了中国。当他再次试着跨越边境线回俄罗斯时,已经没有机会了。他住在边疆村的老房子里,房子刚刚被政府统一翻修过,搭起尖尖的木房顶,刷上了彩色的油漆,看上去很有俄罗斯风情。
摄影:庄严 策划、造型:董江威
采访、撰文:王潇音
鸣谢:逊克县县委宣传办
接听死亡的人
面对人工智能,柯洁或许代表了人类最理想的姿态
每周精选推荐
如何打理亚洲男人的发型?
曾经跟你的青春有过共鸣的书是哪一本?
穿衣清秀,脱衣有肉。
世界上卖的最好的敞篷跑车来自哪里?
时装剧里的“优质男人”正变得越来越速成和急功近利,就像这个越
当代青年是怎样一步一步被猫俘虏的?猫这个物种,为什么能在网上中国人需要了解却不了解的俄罗斯-青年参考
新闻排行榜 热点新闻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 &&& 往期回顾 & &&&
中俄“上热下冷”、俄语人才缺乏、对俄报道“偏科”——
中国人需要了解却不了解的俄罗斯
&&&&日,黑龙江黑河口岸在装运防火砖,准备出口俄罗斯的布拉戈维申斯克市。据统计,今年以来黑河口岸共出口防火砖100多万块,创历史新高。业内人士分析,随着俄罗斯经济复苏,其工业发展较快,防火砖市场出现供不应求现象。图片来源&CFP
&&&&一位俄罗斯外交官对我说:中国人喜欢芭蕾舞,但除了《天鹅湖》,就不知道俄罗斯还有什么其他芭蕾舞剧;中国人喜欢苏联歌曲,但多数人只知道《三套车》、《喀秋莎》和《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这3首,对俄罗斯现代歌曲基本不了解;很多中国年轻人除了流行歌手维塔斯外,就不再知道其他俄罗斯歌手,对俄罗斯的文化和历史也很陌生。
&&&&俄罗斯的远东城市符拉迪沃斯托克最近很忙,不但在上个月突破性地承办了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20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而且还在10月16日迎来了第5届俄中旅游行业人才培养论坛。
&&&&现在,不仅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乐于前往俄罗斯旅游(2011年有84.5万名中国公民访俄,其中游客23.5万人),两国的贸易额也在与日提升。就在今年的APEC期间,俄罗斯总统普京对记者们说,俄罗斯和中国互为邻居,“有一种特殊的关系”,两国每年贸易额升至1000亿美元的目标“肯定会达到”。
&&&&但是,中俄关系在稳定发展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上热下冷”的现象,两国普通民众间互不了解、互不理解甚至误解的情形,确还时有发生。
&&&&我们的邻国俄罗斯:一个“斯芬克斯之谜”
&&&&24年前,我就曾前往符拉迪沃斯托克进行采访,之后又多次来到俄罗斯进行报道。多年的实地接触告诉我:俄罗斯的民族性格就好像一个“斯芬克斯之谜”。
&&&&曾近距离见证过“1991年戈尔巴乔夫辞职、苏联国旗落地、俄罗斯三色旗升起”的我,一直想得到苏联“解体之谜”的答案。
&&&&19世纪俄罗斯学者丘特切夫说过:“用理性不能了解俄罗斯,用一般的标准无法衡量它,在它那里存在的是特殊的东西。在俄罗斯,只有信仰是可能的。”
&&&&一位在俄罗斯工作了多年的记者同行,曾这样总结他对俄罗斯的感受:“看一两本书仍读不懂的国家,驻三四年仍猜不透的国家,跑五六个地方仍认不清的国家,飞七八个小时仍飞不出的国家,耗九年十年真情仍交不亲的国家——我们无法选择的邻国俄罗斯。”
&&&&很多中国企业不了解俄罗斯市场到底是什么样子
&&&&我在上世纪90年代曾在莫斯科长期驻站,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知道了一家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真实经历。
&&&&一年夏天,无锡一家公司的4人小组匆匆来到莫斯科,联系了几家俄罗斯客户后,就让国内发一个集装箱的商品到莫斯科。大量轻纺产品运抵莫斯科后,他们把这些商品赊给莫斯科以外的一些中小城市的百货商店和个体商人销售,合同规定,商品销售后须将进款返还给中国公司。
&&&&但是,无锡公司每次去要货款时,那些商店和商人总说,商品还没卖掉,其中一个秃顶、细眼的犹太个体商人,承认货已卖掉却不肯付钱。他早已把中方人员看透:商品不是他们个人的,是否卖掉不是关键,赔钱也不在乎。
&&&&果然,半年后,这家无锡公司就难以为继。一方面,他们所住的外交公寓要付高额房租,租用的办公室要付天价租金,每天的交通和生活费也很昂贵。另一方面,公司却没有任何进账,明知俄罗斯人赖账却无可奈何。
&&&&于是,他们只好“打道回府”,临回国前却仍阿Q精神十足地留下了豪言壮语:不管赚钱不赚钱,我们来了俄罗斯就是胜利!
&&&&后来我才知道,他们是为了完成“走出去”这个口号的任务而去莫斯科的,毫无经验又不善经营,使公司受损,自己却毫发未损,回国后报告说“俄罗斯人不好合作,在俄罗斯不能做事”,就万事大吉。
&&&&俄罗斯中国总商会会长蔡桂茹说,很多中国企业不了解俄罗斯市场到底是什么样子,就急于到俄罗斯合作兴业,而当遇到一点困难时,就说“这个地方不好,我回国去了”。有些企业人员在莫斯科只待一两个星期,还没了解俄罗斯同行是怎么工作的,俄企是什么样子,俄罗斯的消费和需求是怎样的,就匆忙回国了。
&&&&截止2011年底,俄罗斯累计利用外资3472亿美元,其中中国对俄投资276亿美元,仅占7.9%,名列塞浦路斯、荷兰、卢森堡等欧洲小国之后。2011年中国对俄投资18.8亿美元,还不到当年俄吸引外资总额的1%。
&&&&不少去俄罗斯出差的中国人,实际上从一开始就没有抱着合作的愿望。一些省、市、县的团组就是想去俄罗斯“公费旅游”,签协议和意向书只是为了回国后能向本单位或上级领导交差,敷衍了事。
&&&&俄罗斯朋友告诉我,起初他们对接待中国团组很感兴趣,以为真能达成一些协议,开展一些合作,可渐渐才明白,与许多中国团组座谈、签约都是“白搭功夫”。很多中国代表团和考察小组回国后就如石沉大海,杳无音信,那些合同、协议和意向书成为废纸。于是,俄罗斯人不愿再浪费时间和精力接待各种中国代表团了:“老子不陪你们玩了!”
&&&&俄罗斯人对中国的公款请客和浪费现象,也常有讥讽。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一位学者对我说,过去中国人请客是四菜一汤,够吃即可,现在每餐至少十几个菜。
&&&&有些俄罗斯客人来华访问,开头一两天胃口还好,但被丰盛的美味佳肴招待两三天后,就胃口大减、吃不动了。客人很尴尬,如果不吃,似乎前几天他们关于中餐的溢美之词不够真诚;如果继续大吃,确已无胃口,且会吃坏肠胃。
&&&&俄罗斯人对“中国接待单位赠送礼物过多过滥”也反应不一。有几个俄罗斯人告诉我,中方送他们的东西之多,令他们担心回国时行李超重。有的俄罗斯人非但不领情,反而挖苦说:“我们参观汽车厂时,真担心他们送给我们每人一辆汽车。”
&&&&这是因为,俄罗斯人在苏联解体后已改变了用公款大吃大喝大送礼的“慷国家之慨”的做法,而他们的简约接待又使那些去俄罗斯回访的中国人感到心理失衡。有好几次,中国代表团成员在莫斯科对邀请单位的接待十分不满,又不好直接向俄方表达,就悄悄对我说:“俄罗斯人这种接待水平,与我们对他们的接待相差太远!”
&&&&中国每年出版15万本新书,只有20本译自俄文
&&&&总的来说,中国人对俄罗斯的了解程度,超过俄罗斯人对中国的了解,普通中国公民对俄罗斯人的友善程度,也超过俄罗斯人对中国人的程度,但一些中国人对俄罗斯的不了解和误解,依旧十分严重。
&&&&在俄的中国商人与当地人之间,似乎总有一堵文化隔阂的墙。
&&&&一个俄罗斯外交官对我说:中国人喜欢芭蕾舞,但除了《天鹅湖》,就不知道俄罗斯还有什么其他芭蕾舞剧。中国人喜欢苏联歌曲,但多数人只知道《三套车》、《喀秋莎》和《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这3首,对俄罗斯现代歌曲和乐曲基本不知。很多年轻人除了流行歌手维塔斯外,就不再知道其他俄罗斯歌手,对俄罗斯的文化和历史也很陌生。
&&&&中国不少中老年人对俄罗斯文化有误读:对列宁主义知道得很多,对东正教文化知道得很少;对沙俄及中苏友好时代的俄罗斯文艺作品知道得很多,对中苏友好以后的俄罗斯文艺作品知道得很少;有些人自以为很了解俄罗斯,其实并不了解。
&&&&现实是,部分中国人对俄罗斯的了解和认识,基本停留在苏联时期或者苏联解体初期、即20世纪90年代的水平。
&&&&近20年来,中国人对俄罗斯的了解和认识,有很多“空白点”——对俄文化艺术和音乐方面的认知如此,对俄罗斯现代文学作品的认知也是如此。
&&&&我们这个文化大国译介现代俄罗斯文学作品实在太少,老的翻译工作者老了,中青年译者有的没有兴趣,有的嫌翻译费太低,辛苦几年翻译一本图书,每千字只有80多元翻译费,还要扣除20%的所得税。
&&&&自撰有关俄罗斯的作品更是“无偿劳动”,不给作者付稿酬出版社才肯出。一些出版社只愿意出版西方文学作品,而不愿出版有关俄罗斯的当代书籍。
&&&&所以最近20多年没有出现像曹靖华、高莽、草婴这样高水平的俄文翻译家。俄罗斯文学对中国人再也没有产生像20世纪20至50年代那样的巨大影响力。
&&&&中国几乎出现了20年之久的俄罗斯文学断层,对“多元、多样、多变”的当代俄罗斯文学了解甚少。这也是中国人对当今俄罗斯缺乏深入了解的重要原因之一。
&&&&今年8月底参加第19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的俄罗斯出版商协会主席切切涅夫说:“中国是美国和英国之后的世界第三大出版国,每年出版15万本新书,但其中只有20本译自俄文。这太可笑了!”
&&&&北京二中的一位俄语老师对我说,现在学生们对俄语和俄罗斯不感兴趣,对英语和西方文化却很感兴趣。全北京只有二中、人大附中和通州潞河中学开设俄语选修课,而这3所学校的学生中报名选学俄语的也很少。原因很简单,就是高考的外语是英语,大学不要学俄语的学生。因此,中学生有谁愿意学俄语?教师中又有谁愿意教俄语?
&&&&大学里教、学俄语的情况稍好些,但是名气很大的中山大学等高校10年前就取消了俄语专业,像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这样的学校,每年也只招3个班数十人而已。由于俄语沦为“小语种”,恐怕短期内很难涌现出大量出色的俄语人才。
&&&&而俄语人才不足,又必然会对中俄相互了解、理解与合作带来一系列问题。例如,湖北两家出版社出版的俄罗斯古典文学名著,人名等译法极不正确,读来味同嚼蜡。科技部一位专家告诉我,现在中国科技部门缺少俄语干部,致使很多俄文科技材料不能译介过来,科技合作也受到影响。
&&&&谁能代表俄罗斯,如何理解俄罗斯
&&&&作为曾长期从事俄罗斯报道的新闻工作者,我也深切感到,中国人对俄罗斯缺乏了解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中国媒体。
&&&&虽然近20年来中国媒体关于俄罗斯的报道远比俄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多,但我们的报道存在“三多三少”的问题:关于俄政治和外交报道多,关于俄社会、经济、文化和生活的东西报道少;对中俄双边关系、领导人访问报道多,关于普通人的生活报道少;关于中俄两国一致的东西报道多,对分歧或有争议的问题报道少。
&&&&2008年,俄罗斯电视台推出一档名为《俄罗斯名人》的节目,由全国电视观众推选历史上最能代表俄罗斯的3个人物,也是俄罗斯民族的象征性人物。
&&&&这项活动分4个阶段进行。在第一阶段,俄罗斯科学院俄罗斯历史研究所推举出500位名人,供全国电视观众评选;第二阶段,观众经过评议和投票,从500人中选出50人;第三阶段,观众再从50人中选出12人;最后阶段,观众选出3名最能代表俄罗斯的伟人。
&&&&进入“决赛”的12人按得票多少排列的次序是:13世纪上半叶率领俄罗斯军队战胜瑞典军队和条顿骑士团的涅夫斯基、年担任沙俄政府总理的斯托雷平、大刀阔斧地进行面向欧洲改革的彼得一世、被誉为“诗歌的太阳”的普希金、风流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十月革命领导人列宁、1924年1月至1953年3月担任苏联最高领导人的斯大林、帕维尔一世时期沙俄军队最高统帅苏沃罗夫、化学元素周期律发现者门捷列夫、著名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伊万雷帝和亚历山大二世。
&&&&最终的前3名是:涅夫斯基(524575票)、斯托雷平(523766票)和斯大林(519071票)。
&&&&《消息报》评论指出,“俄罗斯名人”的评选结果客观反映了俄罗斯人民的选择。涅夫斯基名列前茅是因为他在俄罗斯民族遭到外族入侵时奋起反抗,捍卫了俄罗斯的独立和文明,“拯救了俄罗斯”。斯托雷平名列第二是因为他为适应资本主义发展需要,实行新的国家杜马(议会)选举法和农业改革,通过取消村社经济、培植富农阶层等手段,有力促进了经济发展。而斯大林能够名列第三,是因为观众“选择了胜利、力量、廉洁奉公、国家思维和帝国雄心”。
&&&&选出这3位代表人物,反映了当今俄罗斯人的心态、价值观和世界观。特别是强调“走俄罗斯民族自己的道路”、“我们需要伟大的俄罗斯”的斯托雷平,对普京的影响非常明显。
&&&&中国媒体经常流传所谓普京的豪言壮语“给我20年,还你一个强大的俄罗斯”,实际上是出自斯托雷平。日他在萨拉托夫《伏尔加报》上宣称:“给国家20年的稳定,国内的加上国外的,您将认不出今天的俄罗斯!”
&&&&遗憾的是,对于历时7个多月、有数千万俄罗斯人参与的这项重要社会政治活动,自始至终没有一家中国媒体进行报道,致使中国公众无从得知这一重要信息。
&&&&中国公众对今日俄罗斯认知上的空白点,着实需要努力加以弥补,其中翻译界和新闻界尤应作出自己的贡献。
&&&&(作者历任新华社、《中国青年报》和《光明日报》驻俄罗斯记者,现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欧亚所副所长、研究员)
<INPUT type=checkbox value=0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您(@)目前可用积分:3512940跟帖回复
共获得打赏:
凯迪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发现信息价值
微信扫一扫
分享此帖文
延伸阅读|最新热帖
[总是除名]
[闭上双眼陶醉]
[管理办法]
[捷虎如风]
有启发就赞赏一下
优秀帖文推荐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1:39:41 &&
&&&&中国(大陆)p2p骗子公司一般享有十几层保护伞:&&&&1、政府颁发的营业执照;&&&&2、政府颁发的税务登记证;&&&&3、政府颁发的组织机构代码证;可能还有“开户许可证”;&&&&4、政府官员站台(剪彩等);&&&&5、官方媒体鼓吹(广告);&&&&6、明星学者捧场;&&&&7、骗案显现,但公安拒绝受理报案,骗子逍遥法外;&&&&8、公安受理报案,但规定繁琐的报案资料格式,或拒绝受理远程报案(例如,骗子公司在青岛,受害人在乌鲁木齐,受害人报案必须亲自到青岛,还得错开节假日),致使受害群众报案难度加大几倍乃至几十倍,维权成本巨大(多数受害群众承受不起),骗子则安然坐享群众的血汗钱;&&&&9、公安受理报案,但迟迟不立案,骗子洋洋得意或乘机转移(隐匿)赃款;&&&&10、公安立案但迟迟不破案,骗子长期像没事人一样到处招摇过市,有足够时间转移(隐匿)赃款;&&&&11、公安破案但不认真追赃,骗子保住全部或部分赃款;&&&&12、法院判刑畸轻,骗子很合算,短短刑期换来几百万、几千万甚至多少亿资产,比打工族、上班族强一万倍;同时,受骗群众陷入绝境。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8:02:19 &&
腐化、堕落,怎么G产,宇宙真理呢?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8:05:18 &&
&&&&&&&&&&&&&&俄罗斯五大福利制度!&&中国老百姓难以置信!&&&&第一住房不要钱:“在俄罗斯居民住房不收费,人均18平方米以下的部分无偿转给个人,18平方米以上部分也只收很少的钱。”&&&&第二用水没水表:用于日常生存所必需的“自来水、热水(一天24小时供应)、供暖,从来就不收费,索性连水表都省了。”&&&&第三看病不花钱:“手术免费,住院免费,治疗免费,唯一不免的只有药费。不管你是不是俄罗斯人,只要在俄罗斯境内的任何人得了病,救护车就给你往医院拉,就给你治。”&&&&第四教育还倒贴:“学生上学一律免费,教科书均由学校无偿提供。而且所有的学校一律免费供应全体学生一顿丰盛的、营养充分的早餐或午餐。”如果你实在想不通问一问俄罗斯的家长,他会告诉你另外一个“没想到”,“学校不供餐,让孩子们到哪吃饭呢?”&&&&第五失业要批准:“为了控制失业人数的增加,俄ZF规定,大量解雇人员,必须在解除劳动协议前3个月向国家就业处提出申请,得到批准后方可解雇。”……怪不得有人总说俄罗斯人开郎、乐观、坚毅,要我说这不完全是俄罗斯民族的特有性格,试问你要能过上这样的生活还会闷闷不乐?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8:12:18 &&
只要是土地多、人口少生活就会幸福!而我们国家的老百姓尤其是南方人都喜欢生孩子!和印度一样生活不会幸福的。历史进入21世纪了中国人的生育观念仍然没有改变,毫无希望的民族!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8:20:06 &&
这楼主估计也就是个中国穷山沟里没见过世面的农民,跑到俄罗斯去租地种菜去了,这些照片别说和中国一些发达城市地区比,就强哥住的这一般地区,像楼主照片里的这些场景也就是我们这十几年前的景象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8:24:31 &&
总感觉从作为白种人的俄罗斯人脸上隐约可以看到东亚人的影子......还有一个怪现象:许多俄毛年轻时长相很“欧洲”,可年纪大了,越长越“亚洲”......再看看北欧(瑞典/挪威/丹麦/冰岛)以及部分德国/荷兰/英国等的白人,那才是较纯种的.......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8:27:45 &&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8:33:47 &&
这么好?给俄罗斯一批美元,把我们的部级以上退休干部全部发到俄罗斯养老。死了再回来。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8:35:24 &&
废除了斯大林极权主义,俄国人才享受这样的生活。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8:43:38 &&
18:12:18&&的原帖:只要是土地多、人口少生活就会幸福!而我们国家的老百姓尤其是南方人都喜欢生孩子!和印度一样生活不会幸福的。历史进入21世纪了中国人的生育观念仍然没有改变,毫无希望的民族!日本.新加坡土地少、人口多,&& 日本人.新加坡人生活就很幸福! 你怎么解释 ?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8:44:54 &&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8:48:47 &&
18:20:06&&的原帖:这楼主估计也就是个中国穷山沟里没见过世面的农民,跑到俄罗斯去租地种菜去了,这些照片别说和中国一些发达城市地区比,就强哥住的这一般地区,像楼主照片里的这些场景也就是我们这十几年前的景象你住的这一般地区也住房不要钱?&& 也用水没水表?&& 也看病不花钱?&& 也教育还倒贴?&& 也失业要批准 ??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9:07:31 &&
共 77881 次点击,359 个回复& 1
跳转论坛至:
╋猫论天下&&├猫眼看人&&├商业创富&&├时局深度&&├经济风云&&├文化散论&&├原创评论&&├中间地带&&├以案说法&&├股市泛舟&&├会员阅读&&├舆情观察&&├史海钩沉╋生活资讯&&├杂货讨论&&├健康社会&&├家长里短&&├吃喝玩乐&&├职场生涯&&├咱们女人&&├家有宝宝&&├消费观察&&├房产家居&&├车友评车&&├猫眼鉴宝╋影音娱乐&&├图画人生&&├猫影无忌&&├影视评论&&├音乐之声&&├网友风采&&├娱乐八卦&&├笑话人生&&├游戏天地╋文化广场&&├菁菁校园&&├甜蜜旅程&&├心灵驿站&&├原创文学&&├汉诗随笔&&├闲话国粹&&├体育观察&&├开心科普&&├IT 数码╋地方频道&&├会馆工作讨论区&&├江西会馆&&├凯迪西南&&├海南会馆&&├珠三角&&├凯迪深圳&&├北京会馆&&├上海会馆&&├河南会馆&&├长三角&&├贵州会馆&&├杭州会馆&&├香港会馆&&├台湾会馆&&├美洲会馆╋凯迪重庆╋站务&&├站务专区&&├企业家园&&├十大美帖&&├视频创作&&├商品发布
快速回复:[转帖]华人归来感叹:中俄生活差距实在太大了
本站声明:本站BBS互动社区的文章由网友自行帖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贴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
【管理员特别提醒】 发布信息时请注意首先阅读 ( 琼B2- ):
;。谢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俄罗斯世界杯中国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