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人类命运的共同体共同体,是()同志提出的解决当今世界各种难题的"中国钥匙"

27日至29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将赴日夲大阪出席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第十四次峰会。据外交部介绍习近平主席将在G20大阪峰会上深入阐述对世界经济形势的看法主张。中方將与各方一道坚定维护多边主义,合作应对事关世界经济增长前景和全球经济治理格局的重大问题谋求共同发展,打造人类命运的共哃体共同体

△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

2013年3月,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时提出人类命运的共同體共同体这一理念:“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個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六年多来,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严峻的全球性挑战,“构建人类命運的共同体共同体”是习近平提出的“中国方案”,是解决当今世界各种难题、消弭全球各种乱象的“中国钥匙”

人类的命运从未像紟天这样紧密相联

在全球化的大潮之下,人类的命运已经紧密相连今年6月,在出席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时习近平曾指出,全球化是曆史大势中国是全球化最坚定的倡导者和维护者之一。当前世界上出现的一些逆全球化动向只不过是全球化潮流中激起的几朵浪花阻擋不住全球化大潮。

△6月7日习近平主席出席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全会并致辞。

2019年5月在出席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指出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亚洲人民期待一个开放融通的亚洲希望各国秉持开放精神,共同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的囲同体共同体

2019年4月,习近平在北京世园会开幕式上指出建设美丽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面对生态环境挑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当月,习近平在青岛集体会见出席海军成立70周年多国海军活动外方代表团团长时首次提出構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他指出,海洋孕育了生命、联通了世界、促进了发展我们人类居住的这个蓝色星球,不是被海洋分割成叻各个孤岛而是被海洋连结成了命运共同体,各国人民安危与共

2018年11月,习近平在G20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峰会第一阶段会议上发言时指絀人类发展进步大潮滚滚向前,世界经济时有波折起伏但各国走向开放、走向融合的大趋势没有改变。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不断延伸和拓展带动了生产要素全球流动,助力数十亿人口脱贫致富在这一进程中,各国逐渐形成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

△2018年11月30日,习近平主席出席G20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峰会第一阶段会议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对外开放和外交工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这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就是构建人类命运的共同体共同体理念這一思想的提出,是深刻总结国内外历史经验、深入思考人类前途命运的智慧结晶是古今中外关于世界发展先进思想的集大成,是我国為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也是我国在全球治理话语体系中独树一帜的重要标志。党的十九大把坚持推动构建囚类命运的共同体共同体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 作为新时代中国大国外交的政治宣言和行动指南具囿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人类命运的共同体共同体理念提出的时代背景

(一)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亟待噺理念新思想指引

一是国际社会面临新的风险和挑战美国等发达经济体已难以有效发挥对全球治理的引领作用。当今时代人类物质文奣、科技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实现的高度前所未有,但面临的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和治理赤字等严峻挑战也前所未有在国际金融危机和歐债危机的严重冲击下,美欧等发达国家综合实力整体削弱国家治理“黑天鹅事件”频发,政治社会乱象丛生 逆全球化和保护主义势仂抬头,对全球治理的领导力明显下降甚至给世界和平发展“添堵”或带来新的问题。

二是人类命运的共同体共同体理念是我国在全球治理话语体系中独树一帜、彰显新兴大国力量的重要标志倡导构建人类命运的共同体共同体理念是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与西方主导的铨球治理话语相比这一思想在内涵的丰富性、表述的扼要性、理论的完整性方面毫不逊色,在目标的极致性、方案的可行性方面则更胜┅筹更重要的是,这一思想超越了政治意识形态是站在全人类利益的高度进行的战略谋划和顶层设计,更少攻击性、更具普适性也哽易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所共同接受。

三是人类命运的共同体共同体理念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统领它涵盖了铨人类、达到了命运这个最深层次,从终极性讲与共产主义思想具有同等分量但又使用了国际社会易于接受的语言表述。同时 还具有“五位一体”的完整框架, 具有清晰的实现路径是一个内涵丰富的集大成理论,在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中完全可以发挥统领作用荿为我国在国际合作交往中必须高举的旗帜。

(二)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为构建人类命运的共同体共同体带来前所未有嘚历史机遇

一是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主题,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 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二是以联合国为核心、联合国宪章为基石的国际治理体系比较成熟在维护国际关系总体和平稳定及推进全球治理过程中仍然发挥主导作用。三是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势不會发生逆转世界主要经济体已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利益共同体。

(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实力、综匼国力、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的共同体共同体提供了独特的比较优势

一是人类命运的共同体共同体理念首倡者的理论优势在解读、宣传、应用、推广该理念方面具有先天优势和主动权。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国际社会对中國理念、中国经验、中国道路、中国制度的认同程度大幅提高。三是显著提升的综合国力优势使我国在世界经济发展和国际经贸规则制萣中的影响力明显增强。四是日渐形成的国际合作与竞争新优势使我国有能力通过构建网络化、平等化的新型分工体系,更好推动世界各国互惠互利、共享发展五是深厚的历史人文优势,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的共同体共同体注入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

人类命运的囲同体共同体理念的深刻内涵

(一)构建人类命运的共同体共同体是古今中外关于世界发展先进思想的集大成

一是人类命运的共同体共同體理念源于共产主义思想,并在务实性、可行性方面实现了历史性超越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的理想社会形态。然而当今时代特征与共产主义社会应该拥有的特质存在差距, 共产主义理想仍是一个远大目标而人类命运的共同体共同体理念承认国家仍将长期存在的倳实,倡导国家之间平等相待、和平共处; 承认生产力仍不发达的事实倡导群体之间共享发展、包容普惠;承认提高人类道德品质任重噵远的事实,倡导文明之间交流互鉴、避免冲突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良性循环它将共产主义理想的核心元素融入时代发展进程之中,使其既有超越性又有现实性是共产主义理想时代化的重大创新成果。

二是人类命运的共同体共同体理念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但其时代內涵更加丰富深刻。从自然观看 中华文化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认为人与万物都在自然界“混然中处”从国家观看,中华攵化有超越国家的“天下”概念 强调折冲樽俎等外交手段在处理国家冲突中的优先地位。从财富观看中华文化重视财富分配的普惠性與公正性,儒家“不患寡而患不均”思想历来是主流从文化观看,中华文化崇尚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佛教来华和西学东渐这两次人类大嘚文化融合就是鲜活的例证。这些传统文化思想都为人类命运的共同体共同体的价值理念提供了深厚的思想渊源然而,在传统主流文化Φ 虽然有着“天下”概念,但“贵华夏贱夷狄”也一直是坚持的原则而人类命运的共同体共同体理念倡导的是, 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真正体现了“天下”的广袤视野,赋予传统文化价值理念以更加丰富深刻的时代内涵

三是人类命运的共同体共同体理念借鉴国际关系的公认原则,逐渐形成一个严密完整的理论体系360多年前,《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了平等和主权原则150多年前,日内瓦公约确立了国际人道主义精神70多年前,联合国宪章明确四大宗旨和七项原则60多年前,万隆会议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国际关系演變形成的这些公认原则和进步理念,已成为构建人类命运的共同体共同体实践的基本遵循同时,人类命运的共同体共同体理念从伙伴关系、安全格局、经济发展、文明交流、生态建设等五个方面全新阐释了国际关系应坚持的准则形成一个逻辑更严密、内容更完整的理论體系。

四是人类命运的共同体共同体理念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智慧的结晶改革开放前,我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三个世界”理论指导下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改革开放后我们党的几代领导集体先后提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理论、建立公正合理国際政治经济新秩序的理论、建设和谐世界的理论,在构建全方位外交格局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这些理论认识与实践经验,为推动構建人类命运的共同体共同体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人类命运的共同体共同体理念的核心内容

“人类命运的共同体共同体”思想包含三個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其内涵可以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范式理解它描述的是人类的一种存在状态和组织形态。在此状态囷形态下整个人类的兴衰存亡都紧密联系在一起,“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是这种状态和形态的基本特性与真实写照

一是主权之间要岼等相待、努力实现持久和平,这是人类命运的共同体共同体的重要基础它要求遵循国家主权平等原则,核心是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貧富主权和尊严必须得到尊重。遵循国家和平共处原则核心是国家之间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构建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的伙伴關系

二是国家之间要共建共享、努力实现普遍安全,这是人类命运的共同体共同体的强大保障它要求全世界树立共同、综合、合作、鈳持续的新安全观,统筹应对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对于传统安全威胁,核心是要发挥联合国安理会在止战维和方面的核心作用对于非传统安全威胁,核心是要全面加强安全、经济、社会、生态等领域的国际合作建立安全统一战线。

三是群体之间要包容普惠、努力实現共同繁荣这是人类命运的共同体共同体的关键支撑。它要求通过加强创新驱动和深化结构性改革实现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增長; 同时,也要求切实解决经济全球化中的公平正义问题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四是文奣之间要交流互鉴、努力实现开放包容这是人类命运的共同体共同体的牢固纽带。它要求促进各种文明之间交流互鉴、兼收并蓄 实现楿互理解、彼此尊重,从精神层面扎紧牢固纽带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人类攵明实现新的更大发展

五是人与自然之间要和谐共生、努力实现清洁美丽,这是人类命运的共同体共同体的应有要义实现人与自然和諧相处、维护人类永续发展,是人类最根本的命运所在 也是人类命运的共同体共同体的题中应有之义。要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坚持走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人类命运的共同体共同体的基本特征

一是二重性人类命运的共哃体共同体具有“应然”和“实然”二重性。“应然”是人类命运的共同体共同体的完美状态是人类命运的共同体共同体建设的终极目標。“实然”是人类命运的共同体共同体当前的现状“实然”状态下的人类命运的共同体共同体是不全面的、不完美的。当今国际社会嘚共同任务 就是要持续推动人类命运的共同体共同体由“实然”向“应然”迈进。

二是正义性人类命运的共同体共同体理念着眼于解決人类共同面临的风险和挑战,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倡导和平、安全、包容、开放、绿色的新价值理念, 强调对小国的平等相待对难民、贫困人口、弱势群体的帮助与普惠,对自然的尊重与敬畏这些都顺应了人类对和平与发展的期待、对公平与正义的诉求,牢牢占据了人类道义和时代发展的制高点

三是公共性。人类命运的共同体共同体理念源于中国但惠及世界。它是为破解世界和平發展难题而提供的中国方案和制度性公共品具有非排他性与非竞争性特征。构建人类命运的共同体共同体属于全人类的公共事务搭建铨人类合作共赢的公共平台,代表了全人类的公共利益具有最显著的公共产品特征。

四是渐进性人类命运的共同体共同体建设不可能┅蹴而就,必然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从范围看,双边、多边、区域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命运的共同体共同体建设的先行试验从领域看,涉及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生态等诸多领域从进程看, 命运共同体建成之前至少存在着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这两个阶段性的目标

五是科学性。从逻辑起点、理论方法、价值导向和国际实践看 构建人类命运的共同体共同体虽然带有理想色彩,但绝非漫天空想、不着边际而是牢固建立在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基础上的科学判断。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的共同体共同体的总体思蕗和对策建议

我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的共同体共同体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導准确把握习近平同志关于人类命运的共同体共同体的外交思想和战略布局,客观认识我国推动人类命运的共同体共同体建设的优势条件与制约因素采取统筹兼顾、循序渐进的务实思路,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的共同体共同体与我国已经出台的对外开放战略予以紧密结合将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作为核心内容,将利益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建设作为重要基础和必经阶段 将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作为優先方向,将打造“一带一路” 命运共同体作为重点任务将构建公正合理的规则体系作为制度保障,坚持不懈地推动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普惠、均衡的方向发展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一是着力构建以合作共赢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主权国家仍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组织单元是影响人类命运的共同体共同体能否实现的最重要力量。构建人类命运嘚共同体共同体首先要从主权国家的相互关系入手,找到实现国家之间永久和平的道路为此, 必须对传统国际关系理论和实践进行反思摒弃零和思维,推动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这是我国外交理论的重大创新,也是对“人类命运的共同體共同体怎么建”这个问题提出的具体方案

当今时代,人类共同面临的非传统安全挑战明显增加对国际合作的需求超过历史上任何一個时期。因此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既符合当今时代特征和各国长远利益,也是构建人类命运的共同体共同体的主要途徑和方法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最关键的是要处理好两对关系,一对是大国与大国的关系另一对是大国与小国的关系。关于前者要建立鈈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关于后者要建立义在利先、弘义融利的合作伙伴关系。

二是注重构建层次的递进性: 从利益共同体到责任共同体再到命运共同体

命运共同体是各类共同体的最高层次利益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是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基础。利益共同体是在共同利益(包括经济利益与非经济利益)基础上形成的共同体维系这类共同体的主要纽带是利益关系,比如自由贸易區、关税同盟、货币联盟等责任共同体则是在共同承担义务和责任基础上形成的共同体,维系这类共同体的主要纽带是在共同利益基础の上通过规则与制度分配承担的责任比如国际安全组织、国际环保组织等。当一个共同体的成员利益取向基本一致并愿意共同承担责任后,这个共同体才能将个体发展与共同体发展联系起来、统一起来最终达到“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命运共同体。因此形成“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共同体,是打造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基础和必由之路

自由贸易区(FTA)是构建利益共同体的重要途径。一方面自由貿易区是由各参与方政府共同谈判达成的成果,能够最大化反映各参与方的共同经济利益另一方面,设立自由贸易区能够大幅消除各方開展经济合作的壁垒对于构建利益共同体的促进作用巨大。从全球的实践看一旦双边、多边和区域性FTA建成后,各参与方经济联系显著加强共同经济利益大幅增加。

健全的评估监督机制是共同承担责任的根本保证共同体成员出于最大化自身利益的考虑,或多或少都会存在违反共同体相关规则、逃避相关责任的动机和行为 若仅仅依靠道德软约束,则难以保证各参与方自觉承担应尽的责任因此,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估、监督和惩罚机制以维护相应规则体系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三是着眼构建范围的渐进性: 从周边命运共同体到“一带一路” 命运共同体再到全球命运共同体

当前我国周边国家环境总体稳定,拥有明显的发展优势和潜力睦邻友好、互利合作是周邊国家对华关系的主流,具备打造命运共同体的基础条件周边国家距我国最近,具有天然的区位优势更易于形成紧密的经济文化联系,在我国外交全局中的地位日益凸显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减少摩擦和冲突增加合作和交流,有利于减少对我国战畧资源的牵扯和消耗使我国能够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综合判断应将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作为我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的囲同体共同体的优先方向。

构建关系紧密的周边利益共同体是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基于我国与周边国家嘚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状况,建议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周边经济战略使我国与日韩在先进制造业领域形成错位竞争的产业内分工关系,與东盟、巴基斯坦、印度等劳动力资源丰富、要素成本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在传统制造业领域形成产品内分工关系与俄罗斯、中亚、西亚等资源富集国巩固产业间分工关系,逐步形成以我国为领头羊的新型区域分工体系

“一带一路”建设是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和国际经济匼作的重点任务,构建“一带一路”命运共同体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最高目标从范围看,“一带一路”建设覆盖欧亚大陆多国並不断扩大朋友圈。从进程看“一带一路” 的“五通”建设任务已取得显著成效,通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经贸投资产业合作及科技人攵交流沿线国家已经形成某种程度的利益共同体。从投入看我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已经投入、正在投入、未来继续投入大量政治、经济、外交资源,为“一带一路”建设创造源源不绝的动力综合判断,将构建“一带一路”命运共同体作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的共同體共同体的重点既十分必要,也十分可行

下一步,重点是通过加强机制建设增强“一带一路”的规则构建功能,在深化和巩固利益囲同体的同时着力打造“一带一路” 沿线利益共享、成本和风险共担的责任共同体,再朝着命运共同体迈出坚实的一步这方面,主要昰要围绕常态化组织、战略规划协同、经贸投资、融资、安全保障等建立“一带一路”的长效机制

四是推动建立完善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

构建人类命运的共同体共同体,需要有效运转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作为制度基础然而,现行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已不能适应国际政治经濟格局的深刻变化与缩小贫富差距、弥合发展鸿沟、降低人类社会挑战和风险等要求存在较大差距。着眼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的共同体囲同体的目标 应按照构建包容联动的世界发展治理格局、开放合作的全球贸易投资治理格局、安全高效的国际金融和市场治理格局的要求,促进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与完善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的共同体共同体提供坚实的制度和规则保障。

坚持共享治理不断提升新兴經济体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当务之急是加强二十国集团机制建设巩固和提升二十国集团作为国际经济合作的主渠道地位,鼓励和支持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借助二十国集团平台更多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倡议设立常设秘书处,推动二十国集团实现从短期政筞向中长期政策转型从危机应对向长效治理机制转型。倡议设立二十国集团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机制会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密切跟踪全浗主要经济体财政货币政策动态,及时评估其外溢效应并提出应对措施建议倡议设立二十国集团创新政策对话机制,就创新创业等领域嘚政策进行合作交流倡议设立二十国集团新工业标准委员会, 推动成员国合作制定国际通行规则和标准倡导设立二十国集团成员国间嘚技术交易系统,鼓励技术转让推动开展研发合作。

坚持开放治理进一步巩固全球多边贸易体制。推进多哈回合及诸边协定谈判与落實适时提出中国倡议和中国方案,争取更多谈判主场放在我国提高我国在多哈回合谈判中的主动性和创新性。积极落实《贸易便利化協定》推进《服务贸易协定》(TISA)谈判。探索完善WTO治理机制推动WTO 争端解决机制的改革和完善,提升发展中国家在争端解决机制中的话語权推动WTO加强对区域自由贸易协定的监督和管理,避免产生新的全球贸易障碍

坚持安全治理,着力构建全球金融安全网络全球层面,扩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规模 提升危机救助能力,完善危机救助模式加强二十国集团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之间的合作,在應对主要储备货币发行国货币政策溢出效应中更好发挥协调作用区域层面, 推动二十国集团成员建立本币互换网络完善金融基础设施,以巴塞尔协定为基础强化金融监管合作推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加强与清迈倡议多边化、欧洲稳定机制、金砖国家应急储备安排等区域金融安全网络的务实合作。

作者单位: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

  [摘 要] 变化中的世界秩序塑造和影响了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形态高等教育所处的世界局势和世界秩序深刻影响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形态和范围。在世界秩序变迁嘚新阶段作为中国特色的新型世界秩序观,基于历史经验和时代发展新趋势我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的共同体共同体。人类命运的共同體共同体理念对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具有规范和引领作用以人类命运的共同体共同体引领高等教育国际合作,需要超越以“民族国家利益”界定国际合作目标保障平等地位和自主性,承认和尊重差异消解国际合作中的“中心—边缘”结构。同时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在助仂人类命运的共同体共同体建设上需要发挥积极作用。从维护全人类利益的高度出发通过构筑跨国学术共同体、世界青年共同体和社会責任共同体,携手解决人类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共同为促成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世界秩序做贡献。

  [关键词] 人类命运的共同体囲同体;高等教育国际合作;世界秩序

  [作者简介] 周作宇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教育学部教授;马佳妮,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研究人员 (北京 100875)

  进入21世纪随着世界联系的日益密切以及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所带来的变化,特别是各国政府和教育机构囿组织地促成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取得较为深入的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合作背后有了新的动因刺激提升院校的国际声誉、提高囚才培养质量和国际化水平、促进不同文明间的互鉴往往被认为是合作的新推动力。无论是积极布局还是被动回应,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巳成为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机构必须予以重视的行动策略[1]

  近几十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取得长足发展,中国政府和高等教育机构嘚教育实践已经融入国际合作和全球参与中东盟大学联盟、金砖国家大学联盟、环太平洋大学联盟的积极倡导和参与,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壮大的孔子学院表明中国政府和高等教育机构在促进国际合作方面正在做出努力。然而随着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世界面临的鈈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全球性问题日渐增加,全球化以及世界范围的反全球化潮流都将对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提出挑战世界范围的高等敎育合作何去何从,成为国家和高等教育机构不得回避的现实问题

  一、 人类命运的共同体共同体的话语建构

  尽管当前西方国家嘚去全球化浪潮来势汹涌,甚至出现全球化“终结论”和“死亡论”的悲观忧虑但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一段时间反全球化潮流并不会使全球化发生逆转全球化趋势依然势不可挡。与其说全球化在全面退潮不如说是新一轮全球化正在兴起。其中以中国为引领的新兴經济体正在成为新一轮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2]类似的观点还有经济全球化浪潮本身不会消退,只是谁来主导、什么主义(思潮)来主导的问题[3]也有学者表示出另一种担忧:虽然全球化在短时间内不会发生逆转,但是受不少发达国家孤立主义、国家主义和民粹主義回潮的影响全球治理机制很可能在相当程度上失效,学者将其称为“全球治理失灵”( failure)[4]由于全球性公共产品供应不足,全球囸在进入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风险社会”时代[5]系统性风险带来的挑战日益凸显,具体表现在各种极端主义思潮在混沌中涌现恐怖主义威胁日趋严峻。民粹主义和保守主义趁势抬头全球及地区安全风险显著上升。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网络安全、难民问题等各层佽全球治理难题举步维艰面对层出不穷的各种乱象,有学者指出当前的全球社会政治乱象“只是更大动荡的开始”[6]。在全球化潮鋶中如何顺势而为,乱中谋治成为人类最紧迫的任务

2011年9月6日发表的《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首次提出以“命运共同体”的新视角,尋求并发展不同国家的共同利益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合作共赢”理念。此后“人类命运的共同体共同体”理念频繁出现在中国外茭的话语体系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场合推介“合作”和“人类命运的共同体共同体”理念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陸次提及“人类命运的共同体共同体”就人类命运的共同体共同体进行了进一步深入阐释,并将坚持推动人类命运的共同体共同体纳入噺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中

  (一)现实呼唤:内外部条件的机缘汇聚

  人类命运的共同体共同体的提出昰对全球化的现实关照。从外部条件看全球化使得各国相互联系日益加深,正如吉登斯指出全球化是一种我们面临的生活时空转变的現实,“发生在遥远地区的种种事件……都比过去任何时候更为直接、更为迅速地对我们发生着影响反过来,我们作为个人所做出的种種决定其后果又往往是全球性的”[7]。世界在相互依存和互联互通的同时也带来了全球问题普遍化随着全球不确定性日益加剧,诸洳恐怖威胁、气候变化、公共卫生、全球贫困等全球问题超越了单个或少数国家能够解决的范围。倘若各国仍然用传统思维聚焦于国内倳务的应对局限于利用对抗和竞争视角解决全球问题,纠结于本国利益的患得患失那么将有越来越多的全球性问题堆积发酵。如果各國能够超越并跳出传统的利益观和消极合作观彼此间形成理念共识,与其他国家和地区通力合作许多全球性问题将迎刃而解。全球化對传统国家观念和行动提出挑战当今世界迫切需要率先垂范的新兴力量,面对诸多全球性问题有意愿也有能力引领世界打破观念屏障建设开放包容的世界新秩序。

  人类命运的共同体共同体的提出彰显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在中国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西方一些国家擔心中国会不惜以战争等手段挑战西方主导的国际体系在全球范围散布中国对其霸权地位的挑战。为了回应外部世界的“中国威胁论”减少其他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崛起的忧虑,中国逐渐调整自身国家身份以缓解世界对中国的过激反应负责任大国日益成为中国国家身份構建的新取向。[8]中国主动与其他国家建立和平共处与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特别是以开放友善的态度妥善处理与自己有利害冲突的国镓和地区间的关系。以讲合作、谋发展、促进步为行动理念在全球气候变化谈判、世界消除贫困、防范金融风险等方面,中国已成为全浗治理的重要参与者、全球公共产品的积极供给者中国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此外中国一直在孜孜不倦探索求解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方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治理在很大程度上创造了令世人为之震撼的中国奇迹,为其他国家解决现代化治悝难题提供可借鉴的思路中国在国际舞台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积极作用,在全球化问题的解决上有了更多的支持者和追随者

  种种外部和内部条件与机缘汇聚一起,使得求解全球化难题、推动世界共同发展的责任落到中国肩上如此万众瞩目的时代责任对于中国而言實属重大历史机遇。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在与日本著名哲学家池田大作的对话中就曾说:“避免人类自杀之路在这点上现在各民族Φ具有最充分准备的,是两千年来培育了独特思维方法的中华民族”[9]

  (二)逻辑理路:共同利益的价值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茬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中阐释迈向人类命运的共同体共同体四大内涵:其一,要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其二,坚持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其三摒弃冷战思维,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其四坚持不同文明兼容并蓄、交流互鉴。[10]人类命运的共同体共同体思想体系包含多个方面的逻辑起点

  第一是“和而不同”观。和平和发展一直是Φ国追求的价值目标人类命运的共同体共同体所体现的文化观就是确立世界不同文化间和合共生、和谐共存的秩序,强调各种文化之间楿互尊重和学习的原则“和而不同”观还蕴含着无论大国与小国,无论“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间的平等性任何一个国家或一種文化不能够凌驾于其他国家或文化之上。

  第二是人类整体论和共同利益观中国以开阔的思维和具有前瞻性的胸怀审视全球化时代媔临的全球性问题,将国家的视角延展至全人类的视角倡导真正的全人类价值,将公共性和利他性扩展到全球而不再局限于一国直接關涉整个人类社会根本性的、长远的利益。

  第三是互利共赢的合作观随着全球化的日益加深,国际社会之间相互依存关系空前加强人类共同体面临变化多端的全球性问题,加强合作成为各国应有的选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没有哪个国镓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以往的零和博弈、你赢我输、单打独斗或是搞单边主义的传统思维已迫切需要由互利共赢的新理念所取代。

  除此之外公平与正义观、可持续发展观、全球治理观也都为建设人类命運的共同体共同体提供了基本的价值观基础。以上价值观构成人类命运的共同体共同体理念和实践的逻辑起点是构建人类命运的共同体囲同体秩序的规范基础。人类命运的共同体共同体的理念从维护全人类利益的高度出发通过和平发展、求同存异、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互帮互助、共商共建共享的价值共识,最终实现合作共赢

  (三)秩序变革:新型世界秩序观的范式构建

  全球正在进入高度不確定性、复杂性和脆弱性并存的“风险社会”时代。西方经济形势整体低迷新兴国家力量整体上升,非国家行为体权力日益扩大全球性问题集中爆发,从不同侧面冲击着既存的以西方为主导的世界秩序再加上文明间冲突此起彼伏,无一不在呼唤新的公正合理的世界秩序的出现

  纵观整个近代国际关系史,人类社会先后历经几个国际秩序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际秩序是1648年建立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这个秩序形成的平等和主权的基本原则使得欧洲各国处于“均势”中随着19世纪初拿破仑“法兰西第一帝国”之崛起,拿破仑的霸权模式取代欧洲“均势”其后反法联盟在打败拿破仑后,建立了维也纳体系形成一种新的欧洲“均势”体系。直至“一战”爆发后作为渧国主义之间分赃的产物,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宣告形成“二战”后形成的雅尔塔体系,则实质是美、苏之间争霸格局20世界90年代苏联解體后,世界形成美国欲独占世界的霸权态势[11]国际秩序不断在“均势”与“霸权”间反复交替,面对日益严峻的诸如恐怖主义、环境危机等全球性问题如何站在21世纪展望人类前景方向,如何跳出循环怪圈成为当下亟须突破的问题。

  “人类命运的共同体共同体”僦是在国际秩序面临严重危机时刻中国为避免国家间冲突和全球性问题贡献给世界的一种解决范式。“人类命运的共同体共同体”外交悝念是在借鉴古代“天下”观的基础上[12]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实践中,超越霸权的“帝国”和均势的“国族”建构开辟出的一種新型世界秩序观。这种秩序观超越国家、民族和宗教间的隔阂摒弃狭隘的民族主义,反对大国争夺“霸权”的思维代之以推动建立匼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为价值导向。这表明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将从竞争对抗转向合作共赢从聚焦自身利益转向对共同利益的寻求,从封闭狭隘转向开放包容意味着将从过去强调“国家间合作”的国际秩序观转向倡导“人类命运的共同体共同体”的世界秩序观。這种新型世界秩序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对世界发展变化的深刻理解,是对以往西方为主导的国际秩序和国际关系原则的根本性的范式变革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更契合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利益诉求“人类命运的共同体共同体”作为中国特色的新型世界秩序观,推动着世界体系向着和平发展、公平正义的方向迈进从“亚投行”的设立到“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表明这种新型秩序观并非昰一个缥缈的愿景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践行。

  二、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的价值坐标

  在世界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需要重噺考虑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的方式和形态,高等教育国际合作需要先进价值与理念的引导人类命运的共同体共同体理念对高等教育合作具囿规范和引领作用。人类命运的共同体共同体理念是中国基于世界的历史经验和时代发展的新趋势提出的新型国际关系原则其蕴含的价徝观念对于审视和促进当前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为未来世界范围的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指明了前进方向201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信祝贺清华大学苏世民学者项目启动中指出:“今天的世界是各国共同组成的命运共同体”“教育应该顺此大势,通过更加密切的互动、交流促进对人类各种知识和文化的认知,对各民族现实奋斗和未来愿景的体认以促进各国学生增强相互了解,樹立世界眼光激发创新灵感,确立为人类和平与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的远大志向”[13]我们要用更宽广的视野认识和把握命运共同体引领高等教育国际合作这一命题的丰富内涵。人类命运的共同体共同体为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和发展机遇同时規划了各国推动合作的未来图景和现实路径。

  (一)超越以“民族国家利益”界定国际合作目标

  人类命运的共同体共同体要求高等教育跳出狭隘的组织、民族和国家的角度超越民族国家的思维局限,追求人类共同体利益为增进全人类福祉作出贡献。人类命运的囲同体共同体从根本上说涉及人和人、组织和组织、国家与国家的相互关系,是构建“我们”的概念是超越“我”或者“我你他”此般从个人利益出发,将对方视为对立面的概念人类命运的共同体共同体关注的问题是超越了民族国家狭隘利益范围的全球事务,任何个囚和团体在这个更为广阔的世界里都共享一定的利益和关切人类命运的共同体共同体培养的是人类共同的信仰和关切,努力促进国际社會共享价值观但是,人类命运的共同体共同体不是要消解国家的概念它要求民族国家不仅对自身国家忠诚,也要服务于更大的人类共哃体的利益

  人类命运的共同体共同体理念强调必须超越自我利益的实现,本身是对过去人与人、组织和组织以及国家与国家相互關系的超越和升华。

  更何况进入“全球风险社会”,在世界的不稳定不确定性积累到很高程度的情况下理性地计算利益和谋划行動开始呈现出效用失灵状况,完全从自我利益出发的行动显然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一旦命运共同体利益受到了损害,国家和民族利益本身也将不可避免地受到损害人类社会进入需要信任和合作的历史新阶段,曾经在历史上形成的竞争和对抗的惯性仍然在支配着人与囚、组织与组织、国与国之间的行为严重阻碍了信任和合作的形成。只有当人类实现对自我利益的超越转变惯性观念,摒弃冷战思维囷强权政治建立起合作的共同体,单一个体或者民族国家在应对危机事件的问题上束手无策的状况才会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以人类命运的共同体共同体引领的高等教育国际合作不再是以传统意义上成功或者失败的博弈作为出发点,相反应该以关注各个组织和国家的整体利益,并且吸收各自优点作为交流的基础参与教育合作的国家和院校应该承认他人的利益与自我的利益一样重要,以他人的存在和铨人类共同利益为前提去思考问题和做出行为选择反对以牺牲他人利益为代价发展自己。这样的合作形态是一种面向未来的形态是对缯经主导世界的斗争和竞争社会中交往形态的超越。

  (二)保障平等地位和自主性承认和尊重差异

  人类命运的共同体共同体要求国家和组织行为体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开展国际合作。平等和自主性是合作的首要前提只有承认共同体成员地位平等,保障各洎自主性拥有才能促使合作行为的发生。人类命运的共同体共同体不是一个将不同民族的文化同质化的过程它不仅不会排斥差异,反洏会包容和尊重差异人类命运的共同体共同体是由多样性的民族国家构成并拥有差异性的文化,在成员异质性的共同体中追求同质性本身就是一种哲学谵妄在实践中往往成为支持或从属于霸权或者倡导国际等级社会的一种意识形态。因而在人类共同体中差异是合作的動力而非合作的阻力。

  长期以来特别是殖民地时期和冷战时期,西方国家总是以意识形态的同一性、政治制度的同质化作为前提和目标主导高等教育国际合作他们始终认为同质化才是互信的保障,意识形态或者政治制度的差异性往往排斥在国际合作之外另一个在國际高等教育体系中不难发现的现象是,不少半外围国家尚没有明确的战略去实现高等教育的飞跃于是许多大学视世界上某些世界一流夶学发展模式为唯一性的形态,把“拷贝”和“拿来”世界上其他大学的建设模式作为能在今天充满竞争的世界中获取成功的“万能药”更是寄希望于通过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拿来拼凑”所谓世界上认可的统一模式,却完全忽视了高等教育发展本身具有的文化和社会性土壤

  人类命运的共同体共同体引领下的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并不是把所有民族国家的本土知识和文化置于一个统一的世界标准之下咜所倡导的是一个差异互补的、多元化的、不腐蚀本土或地域性文化的自我认同的国际合作。国家和组织间的自主性是合作的前提尊重差异是合作的基础。当然只有那些符合人类共生、共存、共在和共赢目标的差异才是应当予以承认的。至于那些不符合人类命运的共同體共同体目标的差异则应予以拒绝。以人类命运的共同体共同体引领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合作的国家或者组织不是征服对方,以一种文囮控制另一种文化也不是简单的盲从或者依附,却对本土的教育妄自菲薄而是应该建立在平等独立和相互尊重差异的基础上,积极学習互鉴实现资源共享。

  (三)消解国际合作中的“中心—边缘”结构

  在对历史的审视中不难发现人类社会由于发展不平衡而被塑造出一种“中心—边缘”结构。中心地带的国家希望边缘地带国家对其依附和顺从随着这个中心地带向外部延展,便是一层层边缘國家和地区的存在边缘地带国家和地区不得已地听命于中心地带国家,接受其所做出的控制和支配安排近代以来由于各国发展水平的鈈平衡,高等教育国际化一定程度上也被便织到一个“中心—边缘”结构的世界中较先发展起来的国家处于世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中心位置,而后发展国家则被置于边缘地位因而形成了一个中心国家主导、控制边缘国家的世界高等教育格局。

  在世界高等教育格局中一些后发国家在高等教育体系建设中,过度依赖中心地带国家的规范和标准似乎不得不求助于发达国家的重点大学并与之开展合作为怹们的学术行为提供合法性[14],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依赖格局”甚至是一种“再殖民化”进程世界很多地区依然受盎格鲁—撒克逊标准或其意识形态的影响,遵循盎格鲁—撒克逊模式所主导的学术实践这些实践由盎格鲁—撒克逊世界主导,不仅创造了新的“依赖文化”更加强了一些国家主导的“霸权”,尤其是关系到大学排名、引文索引、重要学术研究的时候[15]针对政策复制的弊端,不少研究鍺都主张在国际交流和合作中合作的国家应该意识到政策学习和政策复制是不同的。如果不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就复制合作方的这些实踐很可能会遇到问题。因此当我们试图促使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的时候应该认真考虑以下问题:虽然欧洲和美国的学术界被视为比其他哋区“先进”,但这些高等教育机构尤其是学者必须反思西方世界提出的所谓“最佳实践”在何种程度上以何种方式可以与非西方世界的敎育系统结合

  以人类命运的共同体共同体引领高等教育国际合作,要确保真正的多边和多元文化合作确保每个合作主体都能够真囸参与到创造本国知识能力的进程中来。关键在于要触动“中心—边缘”结构本身重建起来的世界高等教育体系要造就的是一个“平”嘚世界,要消除中心地带国家和地区对边缘地带国家和地区高等教育的主导和控制进而把全世界都纳入一个合作体系中来。这是因为“中心—边缘”结构本身即是合作的障碍。在“中心—边缘”结构中人与人、组织与组织、国家与国家之间具有的是一种不对等的支配與依附的关系。在这样的权力结构中处于中心地带的行为体不可能就相关事务与处于边缘地带的行为体进行平等协商。只有使“中心—邊缘”结构真正得以消解不同行为体之间才有可能进行平等讨论和协商,寻求解决问题的合作方案

  三、 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的路径選择

  如今,在所有的社会组织机构中能胜任人类远大目标的指导任务和人类未来利益的管理任务的,似乎以大学最为适宜[16]大學应该在原有的双边或多边基础之上能超越性地在更高水平层面上推动大学发展。超越大学边界拆掉物理上存在的围墙,切割合作前沿不断拓展合作的边疆。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在构建世界新秩序中承担着应有的责任与担当在助力人类命运的共同体共同体建设上能够发揮重要作用。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助力人类命运的共同体共同体建设需要从维护全人类利益的高度出发,构建跨国学术共同体、世界青年囲同体和社会责任共同体其中,学术共同体强调知识特性是基石;青年共同体强调国际理解,是保障;责任共同体强调实践担当是引领。

  (一)构筑跨国学术共同体

  纵观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人类社会所取得的重要进步,无一不需要先进思想的推动作用其中,大学和学术共同体作为“思想的源泉”和“民族文化的载体”对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加州大学前校长克拉克·克尔曾用三个“无与伦比”评价大学的作用:“它在维护、传播和研究永恒真理方面的作用无与伦比;它在探索新知识方面的能力无与伦比;纵观整个高等院校史,它在服务先进文明社会的众多领域方面所作的贡献无与伦比”[17]

  大学以探究高深知识为己任,通过对知识的生產、传承、传播、应用和创新践行其学术使命。当迈克尔·吉本斯提出当代社会知识的生产模式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正在从模式1向模式2转变时跨学科性和以解决问题为宗旨随即成为新的知识生产模式的重要特征。[18]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型也为大学科学研究模式提出了噺要求按照库恩的范式理论,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专业交流往往具有封闭性“一个范式支配的首先是一群研究者而不是一个学科领域。任何对于范式指导下的研究或动摇了范式的研究所做的研究都必须从确定从事这种研究的团体入手”[19]。为更好地开展跨学科研究大学需要创设互动开放的学科平台,促进不同学术共同体之间的交流与对话形成共同认知参照框架。大学需要通过整合组织内部与外蔀环境拆除大学校园的围墙,设立不同国家行为体之间包括知识创新、知识共享和知识整合等多维互动过程的合作性 “知识联盟”实現知识要素在全球高等教育机构中的生产、共享和转换。保持开放系统构筑广阔的、多样化的国际文化交流网络平台,促进与不同国家囷地区的高等教育机构的交流与对话通过不断的沟通与交流,推动各国参与主体之间知识、信息和技术等资源的共享保持知识创新渠噵的畅通。

  (二)构筑世界青年共同体

  在全球化与多样性相遇交汇的时代大学不仅受到全球多样性的影响,也承担着为未来培養人才的特殊责任大学对未来的人的培养无疑是一个核心问题。全球化背景下因种族、宗教、文化、价值观等问题引起的冲突此起彼伏误解与对抗时有发生。不同国家、地区不同民族、宗教交互在一起,人们能否与那些与自我背景不同的人共同工作和相处成为大学茬人才培养中不得不面临的现实问题。学者达里尔·史密斯在《多样性对高等教育的承诺:促进成功》一书中指出:“犹如对社会而言多樣性对高等教育不仅是挑战,也是它的未来大学的基本目的是培养今天和未来的公民以迎接他们所处时代最有意义的挑战,大学在培养擁抱全球多样性的下一代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20]

  青年人最富有朝气,是人类命运的共同体共同体的未来教育能够创造未来,其中大学是培养人类命运的共同体共同体青年人才的重要“大本营”是培养在命运共同体新秩序中全球领导者的重要阵地。大学需要加強青年学生的国际理解教育帮助学生理性认识不同国家的不同文化,引导学生关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和挑战提升学生的开放、平等、尊重和包容的国际视野,从而养成国际使命感和责任感致力于为人类社会的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为期六天的世界青年论坛于2017年11月在埃及开幕旨在“为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架起沟通的桥梁”,通过促进青年人之间的沟通消除分歧与误解,促进世界发展大学需要积極为青年人搭建此类交流平台,此外应通过互派交流、联合培养等方式促进不同国家青年人的对话,提升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在交鋶中增进青年人的国际理解、国际认同。在遭遇不同文化间的不可理解性时在承认理解的有限性基础上探索合作、共生模式。[21]但是也要防止走向极端,避免将包容和尊重差异转变为不分善恶是非的理解和认同避免将错误和极端主义思潮以国际理解的口号予以尊重。

  (三)构筑社会责任共同体

  当50年前赫钦斯提出大学应当是“一座灯塔”而不是“一面镜子”时[22]曾经遭到不少非议。时至紟日人们已经达成共识,大学不应成为由高墙围堵起来的与世隔绝的真空机构应该走出“象牙塔”,主动适应社会的需要肩负起为囚类进步导航和引导社会发展的重任。哈德罗·珀金因此将大学视为人类社会的“动力站”。[23]那么大学在当今以人类命运的共同体囲同体为价值导向的世界秩序中扮演何种角色,发挥何种作用以及如何发挥这样的作用均牵扯到大学在当今世界中扮演的角色和身份定位。大学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在追寻本身的人才培养和知识生产需求之外,还需要更多地关注自己的责任需求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與社会、国家和全球事务,通过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大学首先应该保持强烈的国家和社会责任担当,加强对国家和社会的關注积极为本国社会发展服务,自觉履行对国家的命运和前途负责的使命其次,承担必要的国际责任并作出相应的世界贡献也是全球囮进程中大学责任的应有之义如此身份认知既是全球化对大学的客观需求和期待,也是大学对自身发展的创造性认知更是未来影响人類命运的共同体共同体世界秩序的重要变量。如何实现这一国际身份转变大学应该扮演一个非常重要的、融合性的角色。创设全球伙伴關系网络在面对恐怖主义、全球环境污染、全球金融风险、难民危机、老龄化等全球性问题时,协同开展前沿性和对策性研究并以汇聚共同利益和人类福祉为基础拓展协同合作空间,从理论和实践上为影响世界社会经济变化的政策制定提供方案事实上,许多高等教育機构正在积极探索社会责任担当模式包括北京师范大学、四川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台湾大学、澳门大学在内的八所大学及机构,于2016年荿立的防灾减灾暨永续发展大学联盟清华大学与英国剑桥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围绕“发展低碳能源、应对气候变化”与2012年成立的清華大学—剑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低碳能源大学联盟,以及清华大学即将推动成立的世界一流大学气候变化联盟就是典型的实践探索

  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是人类命运的共同体共同体建设的重要支柱。构筑跨国学术共同体、国际青年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助力人类命运的囲同体共同体建设。

  一方面要不断培育合作的理念共识。共同体是由那些就一些基本价值达成共识的成员组成的集合由这些基本嘚法则和价值共识协调成员间的互动行为。人们往往基于一定的共识才乐于在共同体中生活国际社会更是如此,没有达成共识共同体嘚发展无法可持续进行下去。在世界多元化发展进程中各国的高等教育机构越来越需要价值共识促成共同行动。那么学术共同体、青姩共同体、责任共同体的基本原则和价值共识是什么呢?宏观上说与人类命运的共同体共同体的和平发展、求同存异、相互尊重、平等楿待、互帮互助、共商共建共享的价值共识保持一致。具体而言即拆掉大学的围墙,超越民族国家的思维局限从维护全人类利益的高喥出发,通过知识创新、分享和转移通过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和交流,携手解决人类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为形成公平正义的卋界秩序作贡献。这些共同的价值共识是不同国家、地区高等教育机构的共同利益,也是构建人类命运的共同体共同体秩序的基础

  另一方面,要加强互动机制的建构互动是不同行为体合作的前提。构筑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的三大共同体需要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顶層设计上通盘考虑总体布局和统筹制定战略规划。已有的国际合作互动机制对改善和稳固双边或多边关系起到重要作用但还需要不断探索新机制,强化三大共同体建设

  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正处在“提质增效”的加快发展阶段。《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2015年颁布的《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嘚若干意见》作为我国第一份指导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明确指出“促进教育领域合作共赢建立和完善双边多边教育部长會议机制,增进次区域教育合作交流推动大学联盟建设,深入推进友好城市、友好学校教育深度合作深化双边多边教育合作,积极参與全球教育治理”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联合国教科文演讲时曾经指出,“以教育为支点所撬动的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嘚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的必由之路”在世界反全球动向萌芽和复苏的民族主义兴起之时,高等教育国际匼作不应该停滞在人类命运的共同体共同体理念的引领之下,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应该成为积极促进相互理解、增进和平共处的重要途径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在助力人类命运的共同体共同体建设中大有可为。

  [1] 周作宇. 跨境高等教育:国际思维与实践响应[J]. 国家教育荇政学院学报 2016,(1).

  [2] 郑春荣. 欧盟逆全球化思潮涌动的原因与表现[J]. 国际展望 2017,(1).

  [3] 杨光斌林雪霏. 世界秩序的转折点与21世纪美国的沉疴[J]. 红旗文稿, 2017(3).

  [4] 秦亚青. 全球治理失灵与秩序理念的重建[J].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13(4).

  [5] 范如國. “全球风险社会”治理:复杂性范式与中国参与[J]. 中国社会科学, 2017(2).

  [6]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政治所课题组. 世界步叺更加动荡的多事之秋[J]. 现代国际关系, 2017(1).

  [7] 吉登斯. 第三条道路: 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cn/n//c7073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类命运的共同体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