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中哪有那么多巧合「能力问题」,最后都是「态度问题」

哪有那么多「能力问题」,在你牛到一定程度前,全是「态度问题」
Building a more beautiful world
【作者:Autumn QT
文章来自:清醒贪心记(qtnotes)】
贾惠推荐语:一篇观点独到的文章,套用到礼仪也是,规范是最容易学的,卓雅礼仪分享过大量的礼仪规范;最难的是践行,践行后面是态度、认知,以及恒心和毅力,愿这些我们都能拥有。
职场上有句话,「ta这是能力问题,工作态度还是好的」。通常做得不够好的时候,「能力问题」似乎就比较容易得到谅解。
我承认,时代、机缘、天赋、性格、出身、早年教育,等等这些我们无法全然掌控的因素,关系重大,或许将我们的个人「能力」划定在某个范围内。
譬如,身为帝都一个普通的职场妈妈,我觉得自己大概率不能为人类飞向火星做出直接贡献了,也不能参加奥运会了。我也不敢拍胸脯保证自己现在创业能赚大钱或者改变世界。
然而,个人选择的力量,依然是太被唱衰了。在我们此刻能力的边界,与全然无法突破的极限之间,依然有广阔的、不确定的空间。
我想分享几个身边小伙伴的故事,讲讲为何「能力」由「态度」决定——
过去的态度,决定了现在的能力;现在的态度,决定了未来的能力。
因为「态度」就是,你想把自己「能力」的边界,推到多远。
有态度的人,雷达开着
离开麦肯锡后,我做营销。有次内部培训,分享理财用户洞察,我问大家,「如果有个理财产品,银行承诺回报率8%,你考不考虑?」
座中多数人会回答「考虑」,因为银行背书给人感觉风险极低,而收益率高过一般同等风险等级产品。
然后,我又会问,「还有个理财公司,是我表哥他同学开的,承诺回报率10%,你考不考虑?」「不考虑。」
「那12%呢?」「不考虑。」
「那15%呢?」「更不敢考虑了!」
因为,你表哥的同学是谁啊,不太敢相信。
这就是个简单的问答,让参与者代入用户角色,感受一下对风险与收益的权衡。这能让培训气氛稍微互动一些。培训嘛,互动一点没那么枯燥。
不久后,我们团队有个小哥们去给人培训,我忙,没参与准备,培训时我电话接入旁听。
我忽然听到他问道,「如果有个理财公司,是我表哥他同学开的,承诺利息10%,你会考虑投资吗?」
说句实话,我设计的这个互动,真没啥了不起。我欣赏这个年轻的同事,因为他见到一个可能有点效果的方法,就去留心,然后有机会就去试用。
职场上能力比较强的人,有个共同特点,就是特别留意「别人是怎么做的,什么方法能帮我做得更好」。
他们的雷达始终开着——留意前沿趋势,琢磨前人经验,敏感更优方式。就好像少年时那些学霸,总关心别的学霸用什么参考书、做什么题库一样。
职场上的技能,包罗万象,动态发展,并没有一本「工具大全」可以让你读完一劳永逸。怎么写清邮件、怎么有效开会、怎么管理时间、怎么活跃气氛……,放眼望去,是日常中许多人在给你示范。
这一本本打开的书,看我们是否愿意去阅读、去琢磨、去实践。是在点滴中,我们慢慢地武装自己,变得更高效。
有态度的人,擅长自学
每个幼童的妈妈,大约都讨论过孩子吃饭的习惯问题,会有些孩子需要大人满世界追着喂。
当我们成年后,职场上也有「等投喂」和「自己吃」的大人。前者需要一点推动,后者自己买菜、自己点菜、自己搜索菜谱学做菜。
我们营销团队有个女孩是「内容运营」,俗称「小编」。她写作流畅,排版精美,但从来不怎么用Office软件。直到有一天,某个项目熬夜赶工一个PPT,拉她也来帮忙。
我听到项目经理跟她说,「这些图用PPT画行吗」,而她回答,「你忙,赶快去吧,我自己百度,不清楚我再来问你」。
最后交出来的PPT很专业(当然与她的写作与设计底子有关),只有一张图她不会用PPT画,用Photoshop先做出来,问大家这样行不行。
有能力的人,对未知的世界,有「我可以」的态度。感谢互联网,整个世界亦是一本打开的书,我们可以自己百度知乎,可以跟人请教,可以买书上课,可以看帮助文件,可以边试边学……
这世界上肯定有挑战智商极限与情商高度的事儿,但阻挡我们的,往往是「这没意思,这很难吧,我不行吧,以后再说」的状态。是否能够自己动手、探索新知,很大程度上决定我们能走得多远,变得多强,过得多好。
有态度的人,尽力而为
两年多前,我在前一家创业公司,CEO提出在陆家嘴地区投放广告。我们选择了某个地铁站厅的广告位,速度签约了。
飞去上海,供应商陪着到现场一看,团队里一个90后当场脸色难看。
我悄悄问他,「你是否觉得不行?」
那是比较早的地铁线,站厅较为陈旧昏暗,效果比远程看图片差不少。站厅里乘客行色匆匆,所选区域的视觉冲击力不够。同时投放不同形状的灯箱和立柱,又增加了创意的难度和制作成本。
然而,我这个CMO天性犹豫,掂量着档期已定,这时候修改,不知道是否能行。
90后斩钉截铁地说,「一定要改!我去说!可以商量的!来得及!」所幸供应商很配合,帮助我们做出了调整。
后来我把此事写进给90后的推荐信,他拿下了Kellogg、Berkeley、LBS等若干名校offer。
实话说,买陆家嘴地区广告是CEO的主意,签约这个区域是这个90后好几层老板们的决定;事后没人能判定投放原来的位置一定不好;他早就说好两年后申请出国,也没打算跟这家公司生死到老。
也就是说,改位置,他只是给自己「找麻烦」罢了。
只是,优秀的人,有最强的渴望,要把事情做好。并因为此,他们独立思考、反思判断、提出建议、积极推动。
漫漫职场路上,有那种「既然做了,就要做好」的劲头,才有机会去承担更大责任,赢得更多的胜利。
有态度的人,细水长流
去年,我忽悠一个电商行业的前同事来我们创业公司做消费金融。干了半年,这哥们觉得自己还是喜欢「消费」,不感冒「金融」,决定重返零售行业。
是我打乱了他职业生涯的节奏,我挺不好意思,就卖力用自己的人脉帮他找机会,最终结果也挺理想。这事儿照理就翻篇儿了。
去新工作报到那一天,他发消息给我,「我今天去XX上班,我小窗感谢了你帮忙建立机会的所有朋友,真心谢谢!」同时给我发了对别人表示感谢的聊天记录截屏。
一个多月来,我给他介绍过十多个零售圈的朋友,大多是麦肯锡和沃顿商学院校友。尽管加了微信、留了电话,大部分人本来会与他成为弱关系,从此相忘于江湖。
而他这个小小的举动,
第一,帮助我再次感谢了我俩麻烦过的人;
第二,向我的朋友们强化了「Autumn推荐的人很懂事」的信息,我以后再推荐人也容易;
第三,把我的人脉变成了他的人脉,都在零售圈,相逢的人还会重相逢。
和这样的人打交道,真是心情舒畅,物超所值,下次还愿意为他付出!
你说,这事儿难吗?确实情商很高,而我知道,他这样做,并非全部出于技巧。
他一向以「靠谱」著称,而他懂得,「靠谱」这个人设,是这样细水长流建立起来的。
人设是这样,品牌是这样,做事也是这样。世间的道理就这么多,看你是否有意愿坚持去做。
有态度的人,保持正念
认识一个年轻同事,打过几次交道后,我隐约觉得怪怪的,却说不清问题在哪儿。
有一天,我和他的另一位领导的意见不同;事情不大,我和他领导通了个电话,达成了共识。
当时他站在我身边,长叹一句,「哎,老大们意见不同,我好难做啊」。
就在那一刻,我明白问题是在哪儿。那天,我给他反馈,对他说,「你试试别把这事儿想得多严重」。
他和生活中许多朋友一样,负责、肯干,就是容易流露负面情绪。
接触过一些负能量的人,抱怨一般有两个主题,一个是「我好倒霉啊」,另一个是「XX好差啊」。
开会遇堵车,我好倒霉啊,交通好差啊。
马桶坏掉了,我好倒霉啊,物业好差啊。
老板出差错,我好倒霉啊,老板好差啊。
客户有问题,我好倒霉啊,客户好差啊。
别人误会我,我好倒霉啊,别人好差啊。
嗯,是挺倒霉的,环境也可能是挺差的。时不时直抒胸臆「丧」一下,能消气解乏排毒养颜。:)但其实这样挺累的,周围人也跟着累。
保持正念,第一不要太过「升华」坏事。
堵车不至于天塌下来,都21世纪了抽水马桶迟早能修好,老板意见不同总有办法解决,各种倒霉事儿谁一辈子都要赶上几十几百次,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
思绪不要过久停留在不开心的小事上,不让小事侵蚀正面情绪。
其次,不要自觉「无能为力」。
抱怨外界很差、抱怨命运不济,说得诛心一点,潜台词是这事儿我没责任,而且我无力改变。
而正能量的人,可以马上惦记着,怎么去把事情往好的方向推动。因为抱怨没啥用啊。
相信自己可以去改变境遇,有这点志气,才能有撸起袖子去行动的能力。
保持正念,尽力而为,细水长流,雷达开着,自学成才……
这五个故事,都很小,对吗?没什么了不起,对吗?
是的,但我生活中有态度的人,让我好喜欢!
哪怕每天早晨买杯星巴克时,某个服务生笑得更灿烂,操作更流畅,有时关心地额外叮嘱一句顾客「当心烫」,我都会被感染到。
哪怕某个同事在讨论中多问几句,促使大家想多一点,我就会不由去企业通讯录看看ta是谁,觉得一起工作,与有荣焉。
即使在工作之外,聊起健身、美妆、追剧、旅行、P图、养多肉植物,总有些人喜欢得厉害,研究得透彻,谈起来眉飞色舞,让周围的人觉得世界丰富又有趣。
遇到他们,我觉得空气里哔哩哔哩绽放着「我很喜欢,我要做好」的蓝色电光小火花,咔嚓咔嚓地给我充电。
这种正念满满、自我驱动的状态,推动我们以或许微不足道的速度成长,由量变达到质变,不断突破自己能力的边界。
这世上,有天赋的局限,有命运的束缚,这世上,有很多我们做不到的事。可是,我们可以试试不用「能力问题」做原宥、逃避的借口。你若不去push,你又如何知道,自己到底可以走多远呢。
一边是社会经济的层层压力;一边是技术爆炸,迭代飞速,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而在每一个时代,每一个阶层,都有人在选择尽力成为最好的自己。
正如达利欧在《原则》中所写:
There is nothing more important than understanding how reality works and how to deal with it. The state of mind you bring to this process makes all the difference.
没有什么比「明白现实世界如何运作」并且「如何应对它」更重要的事。而你在这个过程中的心态,决定了所有的差别。
【卓雅礼仪“阅读俱乐部”会员】一年内可免费阅读卓雅礼仪所有付费图文,一周至少更新三次,全年约145篇礼仪和形象管理文章分享。详情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今天卓雅礼仪的第二篇文章和您分享了「向领导汇报工作的6个礼仪」,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移步查阅。
您可能也喜欢以下文章
【说明】文 / Autumn QT,转载自:清醒贪心记(ID:qtnotes),卓雅礼仪经授权转载。版权属于原作者。卓雅礼仪可以提供专业培训、咨询、辅导服务。咨询电话:010- 客服微信:zhuoyaliyi ,课程详情请点击:【关于我们】卓雅礼仪提供的咨询服务和经典礼仪课程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大风号出品
马云视频刷爆朋友圈:你应该知道这5个戳心的职场真相
来了,戳蓝字一键关注△职场大叔? 大叔有话说马云的发家史,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了。高考三次失利,最后不得已读了英语专业。当以英语老师身份创业时,惨遭失败,却在失败中窥见电商的发展之路。二十年前,没人能想到,二十年后有位叫Jack Ma的人被全世界所知。今天的他为我们带来一点经验,关于每个阶段需要做什么事情,望共勉!
me before you 来自职场大叔
00:00 04:08
音乐:l stay in love作者:薇安来源:薇安说(viannhe6)最近在朋友圈看到马云的一段视频,他向现场很多年轻人传递人生如何规划。 短短几句话,道尽了一个真理,那就是:“你是什么年龄,就应该去做什么事。” 道理并不深奥,但值得所有人深思。在20岁以前做一个好学生我大一那年,做了几份兼职,忙得不得了,钱没赚到,期末考试却开红灯。我姑姑,一名大学教授,她有一天非常严肃地对我说:“你这个年纪就应该好好读书。你要记得什么年龄做什么事。” 那时候,我完全听不懂,也听不进去。觉得读书没有用,专业不喜欢,同时担心自己毕业后找不到工作,也担心与社会脱节。毕业后很多年,一直后悔大学时没有认真读好专业,因为书到用时方恨少。我后来还意识到,认真学习,除了提高专业知识以外,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培养自己专注的态度,坚持的习惯,和受益终身的学习能力。这些习惯和能力,会直接影响着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我们现在看到的耳熟能详的名人,几乎各个都是学霸。2016年《国际金融报》对中国A股500名上市公司做过调查,其中年薪百万级的董事长84%有高学历,一半以上毕业于985高校。在读书期间好好学习,真的很重要。25岁上下的年纪不要害怕犯错“25岁,不要担心。任何失误,都是一次属于你自己的收入。”没有人喜欢犯错。我曾经最反感的一句话就是: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是,无数次实践说明,正确面对失败,恰恰是我们积累经验最宝贵的方法。25岁,刚步入职场不久,如何能够快速地累积经验?最好的办法就是不断地学习和尝试,敢于试错。摔倒了,才能告诉自己下次不要这么做。掉坑了,才会提醒自己下次要绕道走开。马云在成功之前,失败过无数次。他想去考警察学校,5个人通过了4个人,只有他没有通过;他去肯德基面试,结果24个人通过了23个,也只有他一个人没通过;甚至在阿里巴巴开始创业时,他见了超过30个投资人,却没有一个人愿意投给他。他成立了海博翻译社,为了生存下去,背着大麻袋去义乌进货,卖鲜花,卖礼品,甚至推销医药给赤脚医生。而正是这些挫折,为他后来的成功累积了经验,对贸易理解透彻,不怕被拒绝,不畏惧挫折。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为了避免失败,而一直待在舒适区,这是阻止成长的最大的拦路虎。想要确保安全,才是最大的不安全。所以《原则》一书的作者,桥水基金创始人Dalio,在他的经验总结中,用了大篇幅来描述失败的益处。他说:“我认识到,每个人都会犯错, 也都有缺点。区分人的最重要的标准之一是看他们如何对待错误或缺点。我认识到错误有着惊人魅力,因为每个错误既是谜语,也是宝石,一旦我能解开谜语就能得到宝石,这里的宝石是指我可以用来减少未来犯错的一个原则。因此,一旦我找出我错在哪里,我就能学习如何变得更有效。我认识到,与自身的问题、错误、 缺点进行斗争是一种让我变得强大的训练。”如果你想更成功,就应该学会正确的态度去面对错误和失败。你要知道,每一次失败,对你而言,都是一种经验累积,这些都是你宝贵的人生财富。30岁以前去跟随某个人马云在视频里说:“30岁以前,去跟随某个人。去一家小公司,通常在一家大公司,你可以很好的学习过程,你是一台大机器的一小部分。但是如果呆在一个小公司,你学习热情,学习梦想,学习怎么在一段时间内,完成很多事情。因此,在30以前,不在于你去哪一家公司,而在于跟了那个老板。这非常重要,一个好的老板,会教你不一样的东西。”对于选择小公司还是大公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大公司看起来福利更好,也相对稳定。可是弊端如马云所说,大公司组织配备齐全,每个人都只负责一小部分,也就是一个大机器上的螺丝钉。很多人在看似舒适的环境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消磨着时间,年龄在增长,但经验却没有积累,渐渐地就失去了竞争力。前段时间,我的一位前同事被通知裁员。她在知名外企工作了20年,可当她拿了10多个月的赔偿金后,却发现自己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不知道何去何从。而小公司也并不完美。无论是从平台视野,福利和薪资上来看,和大公司都有很大的差异。而且小公司不确定性更大。据统计,大多数创业公司都活不过5年,一旦公司倒闭,就面临着失业的危机。所以,对于每一个追求成长的人来说,无论大公司还是小公司,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跟对一个老板。这个老板可以培养你,也能够给你带来更多的机会。如果老板成功,那你就能水涨船高;如果不能,他所教会你的能力,也能给你的一生带来正面影响。1999年3月,马云凑够50万元,开始了阿里巴巴创业生涯。那时的阿里巴巴绝对是小公司,模式不清晰,看不清前景。而当时就有18人跟随马云。4月,Invest AB副总裁蔡崇信在和马云谈了4天后,当即决定辞职加入阿里巴巴。这就是跟对人的力量。所以,对于年轻人,不要在乎公司的大小,也不要在意一时的得失,关键是找到一个值得追随的人,让这个人赋能你,给你足够大的舞台共同起舞。30-40岁为自己工作马云说:“30-40岁,你必须好好想想,你有没有在为自己工作。”30岁-40岁是事业打拼的关键时期。这个时候的经验累积格外重要。前不久和一位前同事吃饭。她对我说,这几年都在混日子。知道这样做不对,但是公司整体业绩不好,再怎么做也不会加多少工资。付出和所得不对等,与其努力不如让自己舒服点。混日子最对不起的人是谁?是公司吗?不是。是自己。时间转瞬即逝,最应该打拼事业的年龄,却用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打工心态荒废岁月,最终吃亏的还是自己。为自己工作,才是对自己负责的态度。当你不再计较眼前的得失,而是聚焦在如何提升自己能力上,你就会认真地对待身边的人和事。你会想,如果这个业务是我自己的,我该怎么做?如果我想再不出错,我该如何优化流程?如果我未来想有更多的合作机会,我还会得罪这位客户吗?如果再不改变,我的业务将跟不上发展,我是否应该采取行动?几乎所有在职场走到金字塔尖位置,或者职场转型创业成功的人,都拥有为自己工作的思维。30-40岁,打工心态和为自己工作的心态,将决定了经验、能力和人脉上的巨大差距。常年累积下来,无论是打工还是创业,都将带来截然不同的结局。40岁之后你必须做自己擅长的事“40-50岁,你必须做自己擅长的事情,不要再尝试新的领域了,太迟了。你可能会成功,但是失败的几率太高,所以这个年龄段,请专注在你擅长的事上。”我接触了很多40岁以上的人,除了少部分成功人士以外,多数人活得都很迷茫。人到中年,年龄和体力不再有优势,父母年事已高,孩子也正是在花钱的时候。如果事业和财富积累不到一个台阶,就会面临所谓的中年危机。这种危机不但来自职场,也来自家庭。所以,常会听见对40岁+不利的新闻。比如intel裁员40岁以上的老员工;IBM采用各种方法裁减40岁以上的员工;中兴42岁程序员因为被辞退而跳楼……年龄歧视成为全世界公开的秘密。想避免中年危机,最重要的一步就在于这四个字:未雨绸缪。无论是财富还是能力,都需要提前准备,越早越好。你不应该等到40岁再感叹:工作了20年,做得都不是自己擅长的事,所以职场上不去,事业不进反退。很苦恼,我该怎么办?我如何才能找到自己兴趣点?现在才来找,未免有点为时过晚。这样说,让人丧气,可这就是现实。我们所看到的那些大器晚成的人,多数都有长时间的积累。比如王薇薇,成为著名的婚纱设计师时,已经41岁。但是,在此之前,她在时尚杂志《Vogue》工作了16年,是资深的时尚编辑。再比如著名画家摩西奶奶,她76岁才开始作画,之后一举成名。但是,对乡村景色进行刺绣,是她一生的爱好。40岁后做自己擅长的事,意味着你必须在之前,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并长期培养这方面的能力。毫无目地的忙碌,往往会让人误以为充实。这绝对是一个陷阱。每个人正确的方式都应该:1)为自己工作,不断培养能力和人脉;2)找到自己擅长的事,并趁早做积累。你是什么年龄,就应该去做什么事。你有你的节奏,不要羡慕别人的生活。你最需要做的,不是焦虑,不是比较,而是对自己负责。认准方向,不慌不乱,坚定地往前走。没有到达目的地之前,请不要停下你努力的步伐。来源:良大师(ID:lang-da-shi),我们都是和自己赛跑的人。高手是持续性自律,你是间歇式自虐我花20w从体制内跳槽:看十年,“稳定”越来越成为奢侈品37岁胃癌男子“遗愿清单”刷爆朋友圈:人这辈子,命最重要!「试用期被裁」和「同居后分手」其实都是好事>点击即可查看大叔干货???
点击小程序的“加入”即可获取“大叔干货”啦~前50人50元,前50-100人价格为100元(先买先优惠呀~)
本文来自大风号,仅代表大风号自媒体观点。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朋友圈
凤凰争鸣微信号
来点暖心的!扫这里
职场大叔Allen豆丁微信公众号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新版]造就自己的优越意态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新版]造就自己的优越意态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http://www.docin.com/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一位老员工忠告:哪有那么多能力问题,在你牛到一定程度前,全是态度问题
日07时00分来源:
一位老员工忠告:哪有那么多能力问题,在你牛到一定程度前,全是态度问题
过去的态度,决定了现在的能力;现在的态度,决定了未来的能力。因为「态度」就是,你想把自己「能力」的边界,推到多远。
职场上有句话,「TA 这是能力问题,工作态度还是好的」。
通常做得不够好的时候,「能力问题」似乎就比较容易得到谅解。
我承认,时代、机缘、天赋、性格、出身、早年教育,等等这些我们无法全然掌控的因素,关系重大,或许将我们的个人「能力」划定在某个范围内。
譬如,身为帝都一个普通的职场妈妈,我觉得自己大概率不能为人类飞向火星做出直接贡献了,也不能参加奥运会了。我也不敢拍胸脯保证自己现在创业能赚大钱或者改变世界。
然而,个人选择的力量,依然是太被唱衰了。
在我们此刻能力的边界,与全然无法突破的极限之间,依然有广阔的、不确定的空间。
我想分享几个身边小伙伴的故事,讲讲为何「能力」由「态度」决定——
过去的态度,决定了现在的能力;现在的态度,决定了未来的能力。
因为「态度」就是,你想把自己「能力」的边界,推到多远。
1有态度的人,雷达开着
离开麦肯锡后,我做营销。有次内部培训,分享理财用户洞察,我问大家,「如果有个理财产品,银行承诺回报率 8%,你考不考虑?」
座中多数人会回答「考虑」,因为银行背书给人感觉风险极低,而收益率高过一般同等风险等级产品。
然后,我又会问,「还有个理财公司,是我表哥他同学开的,承诺回报率 10%,你考不考虑?」「不考虑。」
「那 12% 呢?」「不考虑。」
「那 15% 呢?」「更不敢考虑了!」
因为,你表哥的同学是谁啊,不太敢相信。
这就是个简单的问答,让参与者代入用户角色,感受一下对风险与收益的权衡。这能让培训气氛稍微互动一些。培训嘛,互动一点没那么枯燥。
不久后,我们团队有个小哥们去给人培训,我忙,没参与准备,培训时我电话接入旁听。
我忽然听到他问道,「如果有个理财公司,是我表哥他同学开的,承诺利息 10%,你会考虑投资吗?」
说句实话,我设计的这个互动,真没啥了不起。我欣赏这个年轻的同事,因为他见到一个可能有点效果的方法,就去留心,然后有机会就去试用。
职场上能力比较强的人,有个共同特点,就是特别留意「别人是怎么做的,什么方法能帮我做得更好」。
他们的雷达始终开着——留意前沿趋势,琢磨前人经验,敏感更优方式。就好像少年时那些学霸,总关心别的学霸用什么参考书、做什么题库一样。
职场上的技能,包罗万象,动态发展,并没有一本「工具大全」可以让你读完一劳永逸。怎么写清邮件、怎么有效开会、怎么管理时间、怎么活跃气氛……,放眼望去,是日常中许多人在给你示范。
这一本本打开的书,看我们是否愿意去阅读、去琢磨、去实践。是在点滴中,我们慢慢地武装自己,变得更高效。
2有态度的人,擅长自学
每个幼童的妈妈,大约都讨论过孩子吃饭的习惯问题,会有些孩子需要大人满世界追着喂。
当我们成年后,职场上也有「等投喂」和「自己吃」的大人。前者需要一点推动,后者自己买菜、自己点菜、自己搜索菜谱学做菜。
我们营销团队有个女孩是「内容运营」,俗称「小编」。她写作流畅,排版精美,但从来不怎么用 Office 软件。直到有一天,某个项目熬夜赶工一个 PPT,拉她也来帮忙。
我听到项目经理跟她说,「这些图用 PPT 画行吗」,而她回答,「你忙,赶快去吧,我自己百度,不清楚我再来问你」。
最后交出来的 PPT 很专业(当然与她的写作与设计底子有关),只有一张图她不会用 PPT 画,用 Photoshop 先做出来,问大家这样行不行。
有能力的人,对未知的世界,有「我可以」的态度。
感谢互联网,整个世界亦是一本打开的书,我们可以自己百度知乎,可以跟人请教,可以买书上课,可以看帮助文件,可以边试边学……
这世界上肯定有挑战智商极限与情商高度的事儿,但阻挡我们的,往往是「这没意思,这很难吧,我不行吧,以后再说」的状态。
是否能够自己动手、探索新知,很大程度上决定我们能走得多远,变得多强,过得多好。
3有态度的人,尽力而为
两年多前,我在前一家创业公司,CEO 提出在陆家嘴地区投放广告。我们选择了某个地铁站厅的广告位,速度签约了。
飞去上海,供应商陪着到现场一看,团队里一个 90 后当场脸色难看。
我悄悄问他,「你是否觉得不行?」
那是比较早的地铁线,站厅较为陈旧昏暗,效果比远程看图片差不少。站厅里乘客行色匆匆,所选区域的视觉冲击力不够。同时投放不同形状的灯箱和立柱,又增加了创意的难度和制作成本。
然而,我这个 CMO 天性犹豫,掂量着档期已定,这时候修改,不知道是否能行。
90 后斩钉截铁地说,「一定要改!我去说!可以商量的!来得及!」所幸供应商很配合,帮助我们做出了调整。
后来我把此事写进给 90 后的推荐信,他拿下了 Kellogg、Berkeley、LBS 等若干名校 offer。
实话说,买陆家嘴地区广告是 CEO 的主意,签约这个区域是这个 90 后好几层老板们的决定;事后没人能判定投放原来的位置一定不好;他早就说好两年后申请出国,也没打算跟这家公司生死到老。
也就是说,改位置,他只是给自己「找麻烦」罢了。
只是,优秀的人,有最强的渴望,要把事情做好。并因为此,他们独立思考、反思判断、提出建议、积极推动。
漫漫职场路上,有那种「既然做了,就要做好」的劲头,才有机会去承担更大责任,赢得更多的胜利。
4有态度的人,细水长流
去年,我忽悠一个电商行业的前同事来我们创业公司做消费金融。干了半年,这哥们觉得自己还是喜欢「消费」,不感冒「金融」,决定重返零售行业。
是我打乱了他职业生涯的节奏,我挺不好意思,就卖力用自己的人脉帮他找机会,最终结果也挺理想。这事儿照理就翻篇儿了。
去新工作报到那一天,他发消息给我,「我今天去 XX 上班,我小窗感谢了你帮忙建立机会的所有朋友,真心谢谢!」同时给我发了对别人表示感谢的聊天记录截屏。
一个多月来,我给他介绍过十多个零售圈的朋友,大多是麦肯锡和沃顿商学院校友。尽管加了微信、留了电话,大部分人本来会与他成为弱关系,从此相忘于江湖。
而他这个小小的举动,
第一,帮助我再次感谢了我俩麻烦过的人;
第二,向我的朋友们强化了「Autumn 推荐的人很懂事」的信息,我以后再推荐人也容易;
第三,把我的人脉变成了他的人脉,都在零售圈,相逢的人还会重相逢。
和这样的人打交道,真是心情舒畅,物超所值,下次还愿意为他付出!
你说,这事儿难吗?确实情商很高,而我知道,他这样做,并非全部出于技巧。
他一向以「靠谱」著称,而他懂得,「靠谱」这个人设,是这样细水长流建立起来的。
人设是这样,品牌是这样,做事也是这样。世间的道理就这么多,看你是否有意愿坚持去做。
5有态度的人,保持正念
认识一个年轻同事,打过几次交道后,我隐约觉得怪怪的,却说不清问题在哪儿。
有一天,我和他的另一位领导的意见不同;事情不大,我和他领导通了个电话,达成了共识。
当时他站在我身边,长叹一句,「哎,老大们意见不同,我好难做啊」。
就在那一刻,我明白问题是在哪儿。那天,我给他反馈,对他说,「你试试别把这事儿想得多严重」。
他和生活中许多朋友一样,负责、肯干,就是容易流露负面情绪。
接触过一些负能量的人,抱怨一般有两个主题:
一个是「我好倒霉啊」;
另一个是「XX 好差啊」。
开会遇堵车,我好倒霉啊,交通好差啊。
马桶坏掉了,我好倒霉啊,物业好差啊。
老板出差错,我好倒霉啊,老板好差啊。
客户有问题,我好倒霉啊,客户好差啊。
别人误会我,我好倒霉啊,别人好差啊。
嗯,是挺倒霉的,环境也可能是挺差的。时不时直抒胸臆「丧」一下,能消气解乏排毒养颜。)但其实这样挺累的,周围人也跟着累。
保持正念,第一不要太过「升华」坏事。
堵车不至于天塌下来,都 21 世纪了抽水马桶迟早能修好,老板意见不同总有办法解决,各种倒霉事儿谁一辈子都要赶上几十几百次,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
思绪不要过久停留在不开心的小事上,不让小事侵蚀正面情绪。
其次,不要自觉「无能为力」。
抱怨外界很差、抱怨命运不济,说得诛心一点,潜台词是这事儿我没责任,而且我无力改变。
而正能量的人,可以马上惦记着,怎么去把事情往好的方向推动。因为抱怨没啥用啊。
相信自己可以去改变境遇,有这点志气,才能有甩开膀子去行动的能力。
保持正念,尽力而为,细水长流,雷达开着,自学成才。
这五个故事,都很小,对吗?没什么了不起,对吗?
是的,但我生活中有态度的人,让我好喜欢!
哪怕每天早晨买杯星巴克时,某个服务生笑得更灿烂,操作更流畅,有时关心地额外叮嘱一句顾客「当心烫」,我都会被感染到。
哪怕某个同事在讨论中多问几句,促使大家想多一点,我就会不由去企业通讯录看看 ta 是谁,觉得一起工作,与有荣焉。
即使在工作之外,聊起健身、美妆、追剧、旅行、P 图、养多肉植物,总有些人喜欢得厉害,研究得透彻,谈起来眉飞色舞,让周围的人觉得世界丰富又有趣。
遇到他们,我觉得空气里哔哩哔哩绽放着「我很喜欢,我要做好」的蓝色电光小火花,咔嚓咔嚓地给我充电。
这种正念满满、自我驱动的状态,推动我们以或许微不足道的速度成长,由量变达到质变,不断突破自己能力的边界。
这世上,有天赋的局限,有命运的束缚,这世上,有很多我们做不到的事。可是,我们可以试试不用「能力问题」做原宥、逃避的借口。你若不去 push,你又如何知道,自己到底可以走多远呢。
一边是社会经济的层层压力;一边是技术爆炸,迭代飞速,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
而在每一个时代,每一个阶层,都有人在选择尽力成为最好的自己。
正如达利欧在《原则》中所写:
There is nothing more important than understanding how reality works and how to deal with it. The state of mind you bring to this process makes all the difference.
没有什么比「明白现实世界如何运作」并且「如何应对它」更重要的事。而你在这个过程中的心态,决定了所有的差别。
作 者:Autumn QT
来 源:清醒贪心记(ID:qtnotes)
咨询电话:张老师
(点击图片了解详情)
咨询电话:张老师
(点击图片了解详情)
订阅咨询:国宏老师 010-,微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哪有那么多的岁月静好 的文章

 

随机推荐